|
日本汉医应用大黄经验探析 大黄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生军、川军、锦纹。大黄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诸经。其性走而不守,趋于沉降,兼入气血。具有攻积滞,清湿热,解火毒,凉血分,化瘀滞的作用,有十分广泛的用途。传统中医药文献中对大黄的应用有丰富的经验。本文将日本汉医学文献中应用大黄的常用方剂及日本汉医应用大黄的经验介绍如下。) r* i; f7 i, Z) I8 ~
1 日本汉医文献中大黄的应用 . @3 K/ A P+ r: B- T( ~$ U5 p
(1)治疗外感热病,伤寒大热烦躁者。《金兰方》神龙方:芒硝9g,大黄、芍药各9g,甘草、生姜各3g。 (2)治疗大头瘟。《勿误药室方函》牛芩黄连汤:黄芩,黄连,大黄,桔梗,石膏,荆芥,防风,羌活,牛蒡,连翘,甘草。
) @0 t7 q" [' @9 v+ y- F i/ ^(3)治风热壅盛。《勿误药室方函》芎黄丸:川芎,大黄。
0 Z. C0 b$ K. z: x9 D (4)治天刑病。《勿误药室方函》枫子丸:大枫子3g,大黄6g,反鼻9g,熏陆香15g,樟脑3g,遗粮36g。 (5)止衄,治疗衄血用诸药无效者。《先哲医话》止衄奇效方:黄连0.9g,黄芩1.2g,大黄0.9g,荆芥0.9g。 4 r: ^& d) [% V& I
(6)止吐血。《金兰方》治吐血胸中塞痛方:大黄30g,芍药、干姜、桂心、当归各60g,茯苓30g,阿胶30g,麻黄30g,干地黄、水蛭、虻虫、大枣各15g,桃仁、牡丹皮、地榆各45g。
: \6 |. V( J1 ]3 ^ (7)化瘀,治疗攻下之后,余毒未尽。《校正方舆 》五物红花汤:红花、甘草、黄连、大黄、郁金各0.6g。
1 q0 W& G- Q0 g4 k K' P(8)瘀血胸腹刺痛。《校正方舆 》加味承气汤:大黄6g,芒硝6g。枳实3g,厚朴3g,当归3g,红花3g,甘草1.5g。 . u2 @% {- s3 x# p7 N
(9)治痰饮。《春林轩丸散方》南吕丸:大黄12g,黄芩12g,甘遂3g,青礞石6g。
- U' G& O( x2 S* P) {# G' @7 _(10)治心悸。《春林轩丸散方》林钟丸:黄连、甘草、大黄各等份。
' O- N! c. u0 P% d2 I4 `! R (11)治疗癫狂及产后恶露上冲发狂。《勿误药室方函》下气丸:大黄30g,莎草30g,紫檀30g,辰砂15g,乱发15g。
& I/ c: t$ g. W(12)治癫狂。《校正方舆 》大黄一物汤:大黄一味,不拘多少,水煎代茶饮之。
" Z- L7 v8 ]. e, h (13)治癫痫腹中拘挛,急迫胁痛上冲。《腹证奇览》甘草汤:甘草、桂枝、芍药、阿胶、大黄。 (14)治黄胖病。《竹田家方》大神汤: 茵陈、大黄、人参、栀子、茯苓、缩砂、黄芩、甘草、不效加泽兰、干漆。 (15)治胃脘痛。《金兰方》健元汤:大黄、甘草、生姜、石膏各30g。 4 E& G* F; {/ H& O4 r: o
(16)治瘀血噎塞。《壮尾春圃》治瘀血噎塞方:桃仁、大黄、枳实、甘草。 * u* W( y) N8 B* f" i v
(17)治膈噎。《青囊秘录》膈噎一奇方:蚯蚓肠泥30g,木香6g,大黄30g。 " s/ T: v% a' \/ ~) M
(18)治反胃。山胁东洋治反胃方:熏陆香30g,大黄、雄黄、月月红各9g,附子24g,巴豆3g,生生乳3g(轻粉霜)。
) y! a) Y4 k- l- e+ s9 w) Z6 i (19)治泻泄,痢疾初起,下赤白,里急后重。《医疗众方规矩》行和芍药汤:芍药0.3g,当归0.3g,黄连0.3g,黄芩0.3g,大黄2.1g,槟榔1.5g,蜜1.5g,肉桂1.5g。
@2 R7 V6 j+ V (20)治里急后重。《春林轩撮要方筌》治里急后重奇方:没药30g,阿胶30g,大黄9g,为末糊丸。 (21)治黄疸。《金兰方》威严丸:大黄90g,葶苈60g,甘遂30g,为丸。
/ `" [5 v! U* D- t$ n- m (22)治痞满。《春林轩撮要方筌》大簇丸:大黄30g,黄芩、人参各15g,为丸。
) U( \1 {- L( W6 P; @3 E (23)治闭经腹胀。《春林轩丸散方》夷则丸: 大黄、赤石脂、浮石、桃仁各12g,硝石18g,为丸。 (24)治头痛。和田东郭治头痛一号方:黄芩、黄连、大黄、半夏、枳实、干姜、吴茱萸、甘草。 (25)涤宿水。《本朝经验》营实汤: 营实、大黄、甘草。 - m$ F$ Y* g7 T3 [( C
(26)治表水。吉益为则桃花汤: 桃花、大黄、营实水煎。
4 _- c! J/ N& X" S (27)治水肿,风湿痛甚。《勿误药室方函》牛黄散:牵牛子、大黄各等份。
- l; o0 H" V' n(28)治淋病。《医疗众方规矩大成》治淋疾奇效散方:滑石、大黄、甘草、阿胶。
9 A5 J' S6 f7 x) f* r0 K(29)关格大便不通。《金兰方》快通汤:大黄24g,硭硝12g,乌梅12g,杏仁12g。 8 [ _8 k/ v; D6 {5 d5 V3 }2 x
(30)治疗消渴胃火,消谷易饥,不生肌。《金兰方》阿罗良汤:大黄3g,甘草3g,茯苓9g, 兰9g,郁金15g,滑石15g。
R/ }* ]" d k+ ?/ X; V& m& q8 C(31)治诸关节肿痛。《金兰方》青春散:大黄15g,黄柏6g,苍术9g,生姜9g,滑石9g。
+ o& _( t5 N+ _. h(32)治经闭带下。《杂治方函》香胶散:大黄、反鼻、阿胶、莎草。 + Q+ ?. n8 ~2 }5 L0 S
(33)治血气冲逆。贺川子悦龙腾饮: 大黄、黄芩、黄连、川芎、红花。
' o& H l6 i f! V0 d* {: q (34)治经行鼻衄。《丛桂家方口解》四物错经加减方:当归、白芍、川芎、桃仁、山栀、酒大黄、甘草。 (35)治湿热带下。《名家方选》八味带下方:奇良(土茯苓)、当归、川芎、茯苓、橘皮、木通、金银花、大黄。
) b3 @8 s' O+ g8 v& t S (36)治夜盲。《医疗众方规矩大成》五味润明汤:当归、赤芍、黄芩、黄连、大黄、煎汤洗眼。 (37)治夜盲。《医疗众方规矩大成》洗眼汤: 当归、荆芥、大黄、煎汤洗眼。
1 k: d! H: t8 Q5 R8 f(38)治痘疮。《校正方舆 》清毒饮: 大力(牛蒡子)、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大黄、黄连。 (39)治痔疮出血。《勿误药室方函》乙字汤: 柴胡、大黄、升麻、黄芩、当归、甘草。
3 l' p5 t$ K) @! D; `8 i(40)治疝气偏坠。华冈青州橙皮汤:橙皮3g,桂枝,大黄各1.5g,槟榔、通草各1.8g,茴香0.6g。 (41)治跌仆损伤。伊藤良达五应散:角石6g,南星6g,黄柏6g,大黄3g,胡椒1.5g。为末,用酒熬,外贴。
% C/ b4 |! b- n! h, d% F% D7 y; C (42)治疥癣。《浅田宗伯家方》除湿丸:硫黄60g,大黄30g,丁香3g。 & {) Y5 r- B8 x/ w4 f/ U+ f
(43)治阴囊湿疹。《疡科方筌》孙子三黄汤:将军、黄芩、栀子。 : d# H$ f- t; _# F
(44)治梅毒。《寄奇方记》治梅毒熏方:沉香、朱砂、大黄。 ( a, j8 D9 S5 E6 \
(45)治酒渣鼻。《金兰方》典左汤:大黄9g,黄芩3g,升麻6g,川芎6g。 - W6 R& V5 \6 c9 J/ z4 j
(46)治目赤肿痛。《金兰方》三苏汤:大黄9g,荆芥4.5g,防风4.5g,天花4.5g,木贼4.5g。
. O2 f- x0 a: k3 l a2 n+ L(47)治耳肿痛。《生生堂中神家方书》红花散:大黄、黄芩、连翘、槟榔、桔梗、木通、红花、忍冬。 (48)治鼻中不闻香臭。《金兰方》固良方:大黄60g,黄芩60g,黄连4.5g,川芎60g,薄荷45g,牛蒡子45g,山栀子45g。
/ R- F3 o; _) G3 I5 c* O(49)治疗三焦火盛,口舌生疮。《金兰方》芦黄汤:芒硝、大黄、天花粉、玄参各9g。 . y) f$ \8 [4 B9 q& x
(50)治口甜、鹅口疮。《金兰方》王仙汤:大黄15g,石膏15g,滑石6g,南星3g。( Z. b+ O) W$ K- l1 Z0 f
2 小 结
) Z% M" p! V/ Y2.1 《清热解毒》 这一功用较为广泛使用,在治疗外感热病、大头瘟、上焦风热壅实等证时,大黄在方剂中主要起清热解毒之作用。配伍的药物也多是黄连、黄芩、连翘等。为使邪有出路,亦配伍芒硝以泻下,有导热下行之力。
# q& M. q% w1 Z/ {, x5 H: ?2.2 《泻热通腑》 治疗痢疾、里急后重的“行和芍药汤”和“治里急后重奇方”中用大黄,取其泻热通腑作用,体现了“通因通用”的精神。
0 ]8 G$ P) d7 b( V o- J( Y% L2.3 《止血》 “止衄奇效方”和“龙腾饮”两方中大黄配黄连、黄芩、荆芥,体现了清热凉血止血三法则;“治吐血胸中塞痛方”中大黄配干姜、桂心、水蛭、桃仁等,体现了温经化瘀止血的法则。但两种法则中都体现了“引血下行”的精神。& y2 R' _4 B2 O2 W/ _
2.4 《活血化瘀》 “五物红花汤”、“加味承气汤”、“下气丸”、“大黄一物汤”、“甘草汤”、“治瘀血噎塞方”、“夷则丸”、“香胶散”都以大黄活血化瘀为主,配红花、郁金、当归、乱发。“五物红花汤”体现清热化瘀法则; “加味承气汤”在清热化瘀基础上又理气行滞; “下气丸”理气化瘀中蕴含芳香开窍之义;“夷则丸”化瘀之中又加入软坚之品。5 ]( R$ T r4 E. T }/ j) p
2.5 《攻逐水饮》 “南吕丸”、“营实汤”、“桃花汤”、“牛黄散”都是用于攻逐水饮。“南吕丸”、“牛黄散”清热利水,“桃花汤”、“营实汤”化瘀利水。8 T) H# K, Q$ {4 Z9 B; q. y6 E
2.6 《治上部之疾》 “牛芩黄连汤”、“芎黄丸”、“止衄奇效方”、“下气丸”、“典左汤”、“甘草汤”、“治头痛一号方”、“龙腾饮”、“四物错经加减方”、“五味润明汤”、洗眼汤”、“三苏汤”、“红花散”、“固良方”、“芦黄汤”、“王仙汤”方中均用大黄,或导热下行,或引血下行,或降气下行,体现了上病下取的法则。方中常配伍薄荷、荆芥、牛蒡子、升麻等药引药力上行。 y2 P5 m: P" r& `1 {& h2 L
2.7 《治下部之疾》 “行和芍药汤”、“治淋疾奇效散方”、“八味带下方”、“乙字汤”、“孙子三黄汤”等方中用大黄治疗肛门、前阴之疾,多配伍清热利湿燥湿之品。* \6 c9 D8 G0 T* Y
2.8 《攻补兼施,扶正为要 》,扶正为要 “神龙方”治伤寒大热,方中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扶助阴液。“大簇丸”治痞满,加入人参以扶助正气。“治淋疾奇效散方”中,用阿胶、甘草固护阴气。“快通汤”中,乌梅、杏仁滋阴生液以“行舟”。“香胶散”中阿胶生新血以化瘀血。“芦黄汤”中花粉、玄参滋阴生津以泻火。各方均体现了祛邪与扶正相兼顾的法则。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