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汇言》一本非常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历代本草汇粹要览; @$ a$ h6 z0 L2 A/ J
) b/ z. r# ^1 n1 L6 W/ G1 X B7 _【本草汇言】
& l, R! g4 W S
5 y* E. d# h% j* a3 Y y《本草汇言》特色(阎寿峰拟) o$ C/ ~% e3 Q8 O; }: G( {) J% i9 K
+ q1 r* x. V: x2 [, Q, `《本草汇言》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陈月朋的《本草蒙筌》、仲淳的《本草经疏》,并称四大本草名著。又云:世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得其详,而《本草汇言》得其要.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一核载;采集一四八名明代医药家资料编纂而成,在明代属首创十分罕见的,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极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从倪氏注解的文字来看,他确实对医药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倪氏极力反对服食丹药,认为丹砂“非良善之物”,并历数砒石的种种危害。倪氏对药物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对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的辨析,比较明晰。可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历代本草汇粹要览.
& p+ ~2 U. u& d2 n* s% j; k& @+ B, ~: Q
《本草汇言》/ H( m0 J* [( z+ u
& M) r. f; N" \. s6 G% _内容提要
+ d2 G& u6 K+ L( [9 U
* j! `6 j% l7 D0 C) k7 X$ w《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倪朱谟,字纯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约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据载倪氏“少沉默好古,治桐君、歧伯家言,得其间奥。治疾奇效,多奔走而延致之,不得则怨”(《浙江通志》)。倪氏在广泛收集本草文献资料的同时,又“周游省直,于都邑市廛、幽岩隐谷之间,遍访耆宿,登堂请益。采其昔所未详,今所屡验者,一一核载”(凡例),编为《本草汇言》。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四十余种,还汇集了采访一四八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草著作,在古代还是十分罕见的。《本草汇言》前十九卷为各论,共收集药物五八一种,分草、木、服器、金、石、谷、果苹虫、禽、兽、鳞、介、人等十四部,沿袭的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分部方式,但排列次序有所变更。与一般本草书不同的是,该书把总论部分放在全书的最后一卷,列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等药学专题二十三项,内容亦多采自《本草纲目》。全书共有药图五三○幅(以图名为计算依据),分别集中附在各卷之前。这些药图中有约一八○幅为药材图(如条黄芩、片黄芩等),有的药材图与明·李中立《本草原始》二六二一年)有相似之处。书中第十八卷记载了药图的绘制时间和绘图者..一万历庚申(一六二○年)萧山庠士汤国华太素甫绘图,钱塘处士翁立贤恒玉甫勒象”。该书各论的药物条文内容一般按以下体例予以介绍..药名之下记有性味、阴阳、归经等,然后用小字注明产地和药物的形态。此后集录诸家论药之言。最后附有相关方剂。各方剂之旁用小字注明来源。《本草汇言》最大的价值是记载了明代后期浙江一带上百名医药家的药物论说,同时还摘录了大量的明代医方资料。这些都是不见于其它本草书的新资料。书中采访所得的诸家药论和用药经验,大大地丰富了中医临床用药和药性理论的内容。从倪氏注解的文字来看,他确实对医药有较深入的研究。例如倪氏极力反对服食丹药,认为丹砂“非良善之物”,并历数砒石的种种危害。倪氏对药物的品种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对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的辨析,比较明晰。书中还记载了当时浙江温州、处州山农人工种植获苓的情况,以及他个人到晋(今山西)、蜀(今四川)山谷中访问龙骨产区的所见所闻。由于《本草汇言》新内容多,编排得体,故书成之后,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倪元璐序中评曰..“(此书)与李濒湖之《纲目》、陈月朋之《蒙筌》、仲淳之《经疏》,角立并峙。于以羽翼前人,启迪来者,厥功懋焉”。另《浙江通志》也称赞说..“世谓李(时珍)之《本草纲目》得其详,此(《本草汇言》得其要,可并埒云”。《本草汇言》在明末清初刊行以来,有数种清前期的木刻本,但此后一直未得到重刊。今据清大成斋刻本影印,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影印本。该书的重新问世,必将为当代中医药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8 k9 p0 q0 o# j# O; R$ |5 K
1 M, g( L+ w; f7 o' d目录 P& @: P) n2 i& Q1 F( |$ c
序
F, W( L2 T; p- A) t* V师资姓氏4 {2 _( A! {& l3 @9 x( U
同社姓氏1 E( H, L3 m7 T/ j, A
凡例八则
2 J; z$ b1 i/ G1 o# ]本草汇言卷之一0 E1 H M- H$ ~ X) `
草部 山草类
8 o( V5 X+ U5 D1 X( v2 U& C" S本草汇言卷之二! r" k$ F% i( M( G+ j
草部 芳草类
6 h3 M2 f. ^# a Q# n8 [本草汇言卷之三
$ O5 U( Z# K! b& W% n1 F& G! `草部 隰草类上
) u% C4 ]" u& Z8 U+ X/ ~9 Y本草汇言卷之四
u& k7 l% r6 F1 q, k( @草部 隰草类下
* Z: c( D, F! c9 t q' r本草汇言卷之五
, s: t" \3 W/ p; h8 k5 M( l, J草部 毒草类
1 a# o; g% j+ u S+ X7 ~- ~, c4 c本草汇言卷之六. _$ [/ I% a; [* i: b/ U7 Z
草部 蔓草类
) a O, r0 L7 J5 F本草汇言卷之七
3 z% S. G5 l, b. Z$ x8 j$ w草部 水草类
H! I( e$ h4 C5 h草部 藤草类4 {$ F5 `2 _4 i# F. }
草部 石草类
7 T$ h; |! y M: p草部 苔草类
3 ?$ G8 F3 J' k5 Q: }8 U本草汇言卷之八
9 m4 d- s) v- m6 n' i: J) N" h" F木部 香木类/ f7 L7 v L, y$ P7 \
本草汇言卷之九
+ p! E4 n: J, r8 R! S! D( \! |' K5 \ T9 r木部 乔木类5 [1 X0 f7 s- I
本草汇言卷之十- l1 y, n9 L2 h% M3 h3 ^+ h8 q5 D
木部 灌木类
1 B" Y/ [, w8 _9 @本草汇言卷之十一
7 t. o! `' I( U9 C0 `: S0 N* ^木部 寓木类6 D& d/ w, C) K: T. B# b4 w! R
木部 苞木类
$ |/ t9 V) M% d s6 y木部 杂木类9 U- V% b) x1 o. R
服器部 服帛类
$ M3 | Q) e) M3 X本草汇言卷之十二
% f9 u, J0 u- V1 R8 Y" C; [金石部 金类
, f9 ]( s6 {$ F) r/ k玉石类2 Z; G" i- w7 N( I3 S
金石类
% U1 d4 U! G! ^& E2 v5 [, `土石类
$ ]& M9 N: M1 M& q水石类
9 T1 S7 a; S7 ?+ l( l火石类
' }+ H8 X& A" ^, i毒石类
$ H# b! T3 {( n4 S本草汇言卷之十三
; X& c+ I, z# }: \石部 卤石类2 }/ X, S$ K, q. u$ W. S
土部 火土类! ~& D3 J- x' T# M% ]
土部 水土类
. [- y$ I& i0 |' y7 V. J, d( ] e本草汇言卷之十四
$ I* x8 }3 r# [. \+ {谷部 麻、麦、稷、粟类8 B0 Q" ]! B8 j: I
谷部 菽豆类/ N' s! l4 T7 W( ?+ m- k
谷部 造酿类; Q$ {2 k5 F1 l9 G" k% X; L
本草汇言卷之十五, d/ V0 N0 } h% c! ~) \
果部 果类
1 [9 U, ^4 q0 ]6 \! U果部 夷果类
3 u7 I1 }' ?- y; {' @6 |/ P果部 味果类! w) D1 j7 e: T& k5 ^# d; z
果部 瓜果类
1 O4 g8 [ Q' a7 f. N果部 水果类
- _. c; [+ z* [& F9 L/ V本草汇言卷之十六
+ B& J1 l; B' m/ }4 d* o- A" F菜部 荤菜类 T6 z! L. g; c: T! U
菜部 柔滑类& D3 }4 u8 ~9 w" S9 L& Z( Q
菜部 瓜菜类2 i$ P8 j: z$ G2 C
本草汇言卷之十七
2 T1 P# B% ? }) B# P/ y( f0 Z6 g虫部 卵生类
3 _: X( E8 c# ?- i6 F& d7 }虫部 化生类( b, y" N: [" o' {3 Q% ~* y
虫部 湿性类
3 U( P8 s* L. J8 X2 B* C本草汇言卷之十八
1 _4 e! X2 m4 y% ?+ |: K禽部 水禽类$ c+ Z. u" a5 M8 G& H2 z- N
禽部 原禽类
% i( g7 r9 i9 G1 K4 e兽部 野兽类" @6 A) o% B( ?. V
鳞部 龙类
) ?; [8 \ |5 t0 ^本草汇言卷之十九
1 ]/ U. A6 a' v' Q `鳞部 鱼类
, u$ M! W. T7 _4 [# n介部 甲虫类
- f% e& w% C/ {( q" t1 o: t人部
* ~; J% G% E0 I2 }本草汇言卷之二十; W) H0 N- @5 K5 i2 P$ I
索引* K* q, r: ?, L
' U) o9 l% D3 V/ a
]6 S- X! A2 y. [# h. q; @' l# F
u+ h6 M0 J9 Z$ A; L0 U
[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7-10-25 09:51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