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8 22: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51)9 O+ g! j/ ^4 q7 Y5 A
: \9 r/ e+ I% `4 C* R
以上就是发生在公元968年9月份期间,宋朝出兵攻打北汉时,北汉国内所生的事。现在以太原城墙为分界线,内外两端,所有效忠赵匡胤的人,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9 i% i, Q/ W7 A4 Q! J
现在还要怎么办?
! W9 L; o; s" R- T1 Z6 d3 t 李继勋是继续攻打,还是马上退兵?郭无为是再次发动政变,杀了新的不听话的皇帝,还是潜伏一下,等待更好的时机?; D) L/ \, Z4 \) ]" e1 d
没法选择,哪样看来都是对的,但同时也都是错的。% V' g$ |# z3 e5 |4 I
作为李继勋,兵临城下了,没有理由不打。但是打,没有内应就是单纯的攻坚,那跟违背基本国策,蛮横出兵有什么区别?而且每一个人都知道,每过一天,契丹的铁骑就离他们近一分,那些现在还看不见的蛮人军队,是一定会出现的……但是撒军,他怎么敢?皇帝还没有下令,他只能顶在太原在下尽职尽忠。' N- S. i7 S' `% F) K. {: h
而对郭无为来说,情况就加倍的凶险。他杀刘继恩虽然在理论上毫无破绽,但是很可惜,自从中国有皇帝以来,皇帝要杀谁,从来不讲什么道理。他这时随时都可能被刘继元拉出去砍了,给亲哥哥刘继恩报仇。' C2 }* K8 B4 n0 z
想到这里,郭无为不为人知地微笑了。他清楚,之所以现在刘继元没有动手,很可能还是托了城外宋朝大军的福,刘继元不敢再让局势动荡……可是,这又能维持多久呢?而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对他极为不利的事。
! o, P' |' `0 Z7 @ 惠璘,宋朝派来的第二个间谍,也出事了。两个间谍各有分工,侯霸荣去杀刘继恩,而惠璘留下来监视郭无为。等到侯霸荣被杀了灭口,惠璘马上就逃出了太原。但是当时整个北汉都进入了战争状态,他只逃到了临近边境的岚谷,就被抓了回来,而且他被一个叫李超的北汉军官给认出来了。$ q* ]! l6 ^. k) l% {3 m' h
怎么办?郭无为再次面临选择,而他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继续杀人灭口。可是杀谁?留谁?这里边的学问可太大了。/ Y7 q9 n4 q. d! \; X
杀惠璘就一了百了,从此回到北汉一边。但是他的地位再也不是从前了,而且永远没法恢复;可是留惠璘,杀李超,那就意味着彻底滑向赵匡胤一边。但是宋朝的军队攻不下太原怎么办?契丹人马上就到怎么办?那时刘继元还会放过他吗?
- F! Q, q' I( w4 A 到那时,他就只有逃出太原,投奔宋朝了,别说能不能逃得了,就算逃出去,可是什么也没带来,赵匡胤凭什么给他高官厚禄?那还不如这时就收手,在北汉得过且过……矛盾重重,但是郭无为最后的选择还是把背叛进行到底。, k" v6 E% ?9 Q- N7 A$ O' A4 j
留惠璘,杀李超。原因只有一个,利益。远在开封的赵匡胤把郭无为的心理变化看得一清二楚,就在这个敏感无比的时间段里,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他把让郭无为绝对没法拒绝的投降砝码传进了外面重重包围,城里更加重重戒备的太原城。0 D- Y+ y: R5 _, i( x. O
d" q& \' p0 p
连载(152)
! d8 P* d; b. e% k , {! b% _5 d4 [6 v
那是近40份的,由赵匡胤本人签名,可以随时生效的委任证书。证书上的人选范围非常广泛,上至刘继元和郭无为,下至北汉一些重要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可说面面俱到。8 c6 R( d9 L0 A7 P M, A0 i6 n
这是赵匡胤这时所能做的最大努力了,他算准了郭无为只要收到了这些东西,就会马上行动,再不观望。而行动的结果也是非常乐观的,他已经替郭无为联络了那么多的死党――近40多个北汉高官哪,一起造反,太原一座孤城,还能挺到什么时候?
6 k# L+ U4 i5 T3 S# z 可是非常遗憾,赵匡胤毕竟没有亲眼见过郭无为,只听情报和传闻,是没法真正了解一个人的。他低估了郭无为罕见的贪婪、自私的程度。
( t$ h0 N& A# @ 世上真的有一种人,哪怕自己快撑死了都不会分哪怕一点点好处给别人。撑死就撑死,死得好快乐。郭无为就是这样,他把40多份委任状只留下了两份,其余的完全收藏,秘不示人,决不让那些他从前的北汉同事们吃到天上凭空掉下来的馅饼。
$ q# }" o0 L5 `0 }# z/ } 这有什么不对吗?凭什么啊?为什么我千辛万苦,冒着杀头的危险换来的好处要分给这些人?何况经过他慎密的分析,只要有剩下的这两份委任状他就足以搞定局面了。
* d$ m* l% d, [ 一点都没有夸张,两份委任状,一份是他自己的,上面写着郭无为是宋朝的安国节度使――节度使耶,高官哪!比什么操心费力的宰相实惠多了。而另一份就是北汉当时的皇帝刘继元的,价格要更高些――平卢节度使。还记得当年王峻曾经向郭威要过什么官吗?就是“平卢节度使”,其地理位置、辖区面积都首屈一指,让人心跳眼红。6 U. {$ X9 C) \4 M a( y
起码郭无为的心是跳了,眼是红了。所以他想,作为刘继元来说,也应该满足了。难道不是吗?在他想来,这么一个小破国家,外有契丹里有大宋,还混个什么劲?他乐观地想象,一会儿他去见刘继元时,都不需要再说什么了,只要把这份委任状交过去,再让刘继元看准了上面宋朝的国玺以及赵匡胤的签名都是真迹之后,就可以立即生效了。0 K9 Z$ [5 L; y1 O8 P" T& m
之后,平定北汉,和平解放北汉,这些显赫的功劳将单独属于他一个人……“安国”节度使,多么名副其实!1 ^# Z, Y+ o. f. r6 l1 h& e
但是有一点他没有想到,赵匡胤都能犯的错误,他凭什么就能避免?赵匡胤猜不出他有多么的贪婪和愚蠢,那么他怎么就能相信刘继元和他是一样的投降坯子?( `4 l3 F: D8 h( |- I" m! w
当他满怀信心和喜悦把“平卢节度使”这样罕见的高官委任状交到刘继元的手上之后,难堪的沉默就产生了。有什么不对吗?他越来越觉得忐忑,最后战战兢兢地问,您……您不满意吗?或者……还有别的要求?我……我可以替您再问一下那边,再涨涨价……: N' T8 I- w# P6 m" k1 M
说完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错,恨不得狠狠抽自己俩大嘴巴。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刘继元,自己在这样围城的状态下还能和赵匡胤顺利勾通吗?
- M: v* n1 \9 ^" I$ c 但是刘继元却没有计较这些,他只是平静地反问了一句――你觉得“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这样的头衔怎么样?: u6 S, I5 q9 S( Y3 R# u! r1 a( q
啊……啊?郭无为眨着眼,一时反应不过来。刘继元真的在讨价还价?) ~# q9 `: p* m1 P: }9 o# Q
只听见刘继元冷笑一声,继续说――那么,或者“尚书令、楚王,再赐谥号‘恭孝’”如何啊?!
8 V- t& ]2 i: z' w8 y' l: X 郭无为的脑袋里嗡地一声,终于恍然大悟了。这些显赫的,比“平卢节度使”要显赫一万倍的头衔,都是两年前,后蜀皇帝孟昶被抓到开封后赵匡胤所封的官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刘继元根本就不信任赵匡胤,压根就没想过投降宋朝!6 p9 Q5 ]- e. R! C! R
那么……郭无为习惯性地把问题的重点拉回到了自己的身上,那么……现在他可怎么办才好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