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5: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72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资产阶级第一次联合侵略中国的战争
- t% v! ~. X" u4 \" q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资产阶级对清朝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 [7 ?$ t6 I8 G! M! r& H( d7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
% p  a7 k, g; S0 e2 W8 o    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英、法、美未达目的,叫嚷要诉诸武力。但当时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力在中国开辟新的战场,美国也因国内局势不稳,不可能发动侵华战争,“修约”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咸丰六年(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
& S2 Q' S6 {3 D: \1 u7 h    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走私鸦片的中国船。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2名海盗和10名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端生事,说该船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放还人犯并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屈服于英国的压力,同意交还人犯。但巴夏礼拒绝接受。10月23日,英国军舰悍然开进内河,挑起战争。叶名琛不作任何准备,反而下令不准放炮还击,致使英军长驱直入,迅速将内河沿岸炮台攻占,并一度冲入广州城内。广东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对进犯的英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打击,迫使英军于1857年1月20日退出珠江内河,撤往虎门口外,等待援军。' Y0 o! E! G/ Q  A! O
    1857年春,英国政府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一支海陆军前来中国,同时,建议法国政府共同行动。) ]/ [0 G1 d0 \- v3 X# `
    在此之前,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正在向中国交涉,进行敲诈勒索。于是接受英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参加对中国的战争。
8 _+ Q8 ]. D& h4 H% K# H1 {    1857年10月,额尔金和葛罗率舰先后到达香港。11月,美国公使列卫廉、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赶到香港与英法公使会晤,支持英法的行动。12月,英法联军5000多人编组集结完毕。额尔金、葛罗在27日向叶名琛发出通牒,限48小时内让城。叶名琛以为英、法是虚张声势,不作防御准备。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并登陆攻城。29日,广州失陷,叶名琛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达,1859年病死于囚所。" ]! N$ W1 u" ~+ E( X! E6 T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四国公使纠结北上。1858年4月,四国公使在白河口外会齐,24日即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派全权大臣在北京或天津举行谈判。英、法公使限定6天内答复其要求,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美、俄公使佯装调解,劝清政府赶快谈判。清政府不能正确判断英、法下一步的行动,又指望美、俄调停,既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又没同侵略军作战的决心。# o% T  l( r/ `+ f. g- [5 v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额尔金、葛罗在联军进攻准备完成之后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让四国公使前往天律,并限令清军在2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上午10时,联军轰击南北两岸炮台,各台守兵奋起还击,打死敌军100余人。
! S0 n3 J  H/ n* W* s+ e* v# _" Q    但是由于清朝官吏临阵逃跑,后路清军没有及时增援,致使炮台守军孤军奋战,最后各炮台全部失守。联军随即溯白河上驶,到达天津,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感到战守两难,立即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前往天津议和。' J. N+ p" r! h; o7 Q4 P  u
    6月26日和27日,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订。美、俄两国则在此之前就分别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公使驻京、增开商埠以及赔款等内容。此外,俄国还趁火打劫,在5月底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 V( P5 H! I0 f/ O1 L0 ~1 l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准备来年进京换约。1859年,英国派普鲁斯为公使到中国赴任和换约。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于6月中旬带领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安排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换约,普鲁斯断然拒绝,坚持要清政府拆除白河防御、乘舰带兵入京的无理要求,并限期撤防。
8 O! S. k5 b- G) v4 z, @    1859年6月24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25日,英国舰队司令率10余艘战舰、炮艇突袭大沽炮台。此时大沽炮台经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整顿,加强了兵力,改善了武器装备。面对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守军奋起反击,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英法军舰10余艘,毙伤侵略军600余人,英国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联军受此挫败,狼狈逃出大沽口。" |7 s  N7 s& Q1 D& s1 V
    英法联军在大沽战败,使英、法政府大为恼怒。额尔金、葛罗再次成为全权代表,分率英军1.8万人和法军7000人,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1860年4月,侵略军占领舟山,5月、6月占领青泥洼(大连)和烟台,封锁渤海湾,完成了进攻天津、北京的部署。
9 u9 L- E1 d8 r) Y    1860年8月1日,英法军舰30多舰,集结于北塘附近海面。北塘没有设防。8月12日,联军在北塘登陆,迅速占领北塘西南的新河、军粮城和塘沽,切断了大沽与天津之间的主要交通线。8月21日,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僧格林沁所部退至北京东南的张家湾、通州(今通县)一带。联军乘胜占领天津。+ p7 o4 n+ F; w) m2 G! K
    清政府立即派人至天津乞和,英、法联军不予理睬,进逼通州。清政府又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求和,英、法联军提出极为苛刻的条件。9月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和通州,21日陷京郊八里桥。僧格林沁等撤往北京城。咸丰帝令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求和事宜,自己从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
/ X' d: t6 l& z" P$ y6 u& a2 `, i    英法联军略经整备,即于10月6日进攻北京,同日,闯入圆明园,在大肆抢劫之后,将圆明园烧毁。大火延烧3天,烟雾笼罩北京全城。接着,侵略军还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处许多著名建筑中所藏的大量文物珍宝。
" m! n% y, j8 I1 J! @1 E6 B4 c    10月13日,联军占据安定门,北京陷落。8 }  h- C2 c3 @+ C" J  u$ q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订;25日,中法《北京条约》签订;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割占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再次损失了大量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其中,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更趋激化。" W% n7 q, U0 I3 k
    清军在历时4年的抗击英法联军的战争中最终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治腐败、反动,实行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政策。其次是清军武器装备落后、作战方法笨拙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已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如发射圆锥形弹丸的线膛后装步枪、线膛后装火炮以及便于浅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军的装备却仍停留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水平(仍是鸟枪、抬枪和发射球形弹丸的前装炮及冷兵器),加之炮台构筑仍是露天式的,经不起侵略军炮火的轰击。作战方法上,英法联军注意水陆协同作战,以强大炮火掩护陆军登陆,陆上战斗采取散兵战术,而清军则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忽视陆地纵深设防,不懂散兵战术,所以一败再败。清政府却对此浑然不知,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清王朝和以它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5: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73 太平军北伐之战

“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悲壮的一页”5 [: ~" q8 u5 b& X
    1853年3月下旬,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但是,太平天国当时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清军向荣部从金田起义之初即与太平军周旋,尾随太平军从广西到江南,在太平军占领南京不久即率军抵南京城外,在孝陵卫一带扎营,称江南大营,共1.7万人。钦差大臣琦善也于1853年4月在扬州附近建立江北大营,总兵力2万余人。江南、江北大营的存在对新生的天京政权是一个重大威胁。为了把革命推向前进,尽快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巩固天京防务后,即分兵进行北伐和西征,用进攻打败清朝统治。, P( T- Z# a; _* @, U+ k
    太平军北伐之战,从1853年5月中旬誓师北伐开始,到1855年5月31日北伐军余部覆灭为止,前后两年,大致分为长驱北上、驻止待援、最后失败三个阶段。
. B: K2 H& S) L0 t    北伐的目标是直捣清朝的老巢北京。1853年5月8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军自扬州西进。5月13日,会合自天京出发的春官副丞相吉文元、检点朱锡琨所部,由浦口北上,向北京进军。北伐军共有2万余人。按洪秀全的指示,北伐军进抵天津后,再派兵北上增援,合攻北京。
  I8 r7 m( |! ^: v% R    林凤祥等率北伐军自浦口出发,在乌衣镇一带击败清军一部后,一路长驱北进,连克安徽滁州(今滁县)、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于6月10日到达亳州(今亳州市),13日攻克河南归德府城(今商丘),缴获火药2万余公斤以及大量铁炮。之后,便北上刘家口(归德北),拟由此北渡黄河,取道山东北上,因清军在黄河渡口严密布防,该处无船可渡,太平军只得沿河西走,连下宁陵、睢州(今睢县)、杞县、陈留,3月19日进逼开封,不克,乃撤往中牟县之朱仙镇。此时,由于沿途大量吸收捻党和淮北各地群众参军,声势更大。2 h  N) E' {: Y& P; `  v' G
    北伐军于6月23日撤离朱仙镇,经中牟、郑州、荥阳,26日到达汜水、巩县地区,在这里渡过黄河。7月2日,攻破河南温县,7月7日进围怀庆府(今沁阳)。当时城内仅有清军300人,连同团勇壮丁,总计不过万人。林凤祥等原以为可以迅速攻克,没想到屡攻不下,于是将怀庆城团团围住,在城外建营立寨,一面阻援,一面继续攻城。清政府派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为钦差大臣,调集兵力2万余人赶到怀庆。北伐军围攻怀庆城近两个月,未能攻下。9月1日,北伐军遂主动撤围西进,绕道济源,进入山西,连下垣曲、绛县、曲沃,于9月中旬进至平阳(今临汾)、洪洞一带,然后转而向东,经屯留、潞城、黎城,复入河南,攻破涉县、武安。9月29日,北伐军经河南入直隶,攻克军事重镇临洺关,击溃立足未稳的讷尔经额部清军万余人。接着,连下直隶沙河、任县、隆平
; W. F0 ^: q% i. c2 i(今隆尧)、柏乡、赵州(今赵县)、栾城、晋州(今晋县)、深州(今深县),迫近北京。# O2 K" |7 a5 l& u5 b2 G( H
    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使清廷满朝震动。咸丰帝急忙调兵遣将,加强北京防卫。并企图在滹沱河南合击和消灭太平军,为此,命令胜保为钦差大臣接替讷尔经额,命令僧格林沁屯兵涿州(今涿县)。4 d: T' F5 D( l1 i% i" I  m$ I0 z
    北伐军在深州稍事休整后,于10月22日率部东走,连破献县、沧州,29日占领天津西南的静海县城和独流镇,前锋进至杨柳青。北伐军原想占领天津,但是,胜保很快率队赶到,并于11月5日进入天津。僧格林沁也移营于天津西北之杨村(今武清),天津防御力量加强,北伐军占领天津的计划落空。
2 c0 H& A' g2 m& @  W, \2 g    北伐军不能占领天津,便在静海、独流两地驻扎下来,由林凤祥、李开芳分别率部固守,同时报告天京,要求速派援军。
2 w* _4 @! n) r: o& f4 I" P; b; V+ e    胜保率2万余清军围攻静海、独流。北伐军依托木城、堑壕顽强抵抗,胜保屡攻不下,僧格林沁奉命率部与胜保合力围攻。北伐军忍受着严寒和饥饿,整整坚持了100天,最后终因被围日久,粮弹均缺,援军又久等不至,不得已于1854年2月5日突围南走。2月6日到达河间府之东城镇。胜保、僧格林沁率马队紧追不舍,当天就追到东城,将北伐军再次包围起来。清军在东城四周挖掘深壕,设置鹿砦、木栅,防止太平军突围,并不时发起进攻,太平军凭垒固守,但东城是个小镇,粮弹给养难以补充,因此,北伐军在这里驻守一个月后,于3月7日乘大雾再次突围,进至阜城。但是,进至阜城不久,很快又被3万多清军包围。在和清军的战斗中,吉文元受伤牺牲,北伐军处境更加严酷。幸好这时北伐援军已过黄河,胜保带领万余清军赶往山东防堵,阜城压力减轻,使北伐
# r& Q) [* G- P! F+ P军得以在此坚守两个月之久。
0 T2 ^, v' ~; }8 W0 h" ]7 ]    北伐援军7500人,由夏官副丞相曾立昌、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等率领,迟至1854年2月4日才从安庆出发,3月上旬渡过黄河,进入山东境内,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莘县、冠县,于3月31日进至距阜城仅100余公里的临清城下,兵力也扩充至三四万人。
! V5 s% {/ J, u% \2 F- h; f    4月12日,北伐援军攻克临清城,但随即被数万清军合围,援军屡战不利,于4月23日放弃临清,南退至李官庄、清水镇一带。4月27日,援军南退冠县,部队溃散,北伐援军至此失败。9 k6 X; y' x  t0 b
    北伐军在听到援军北上的消息后,于1854年5月5日,由阜城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的连镇。连镇横跨运河,分东西两镇。当天,清军赶到,又将北伐军紧紧包围。李开芳率600精兵于5月28日突出重围,准备接应北伐援军,被清军围于山东高唐州。北伐军被截断在两地,处境更为困难。连镇被清军层层包围,林凤祥及太平军将士英勇战斗,不断打击进攻之敌。但坚持到年底,粮食弹药都快完了。清军乘机诱降,北伐军前后出降者3000余人。1855年3月7日,清军对林凤祥固守的东连镇发动总攻,林凤祥在督战时身负重伤,北伐军大部阵亡,清军攻入连镇,林凤祥被俘,解送北京、英勇牺牲。
7 K8 Z4 Z0 _6 h! X    李开芳也被清军包围,高唐城高池深,粮草尚多,利于防守。李开芳率领太平军坚守高唐,多次粉碎清军的进攻。1 C& M! M1 o) w6 I, ?# M
    1855年3月,僧格林沁选精兵8000余人,抵达高唐城外,使围城清军增至2万余人。此时,李开芳得知林凤祥部已覆没,决意突围南返。僧格林沁得知这一情报后,故意网开一面,诱使太平军突围。李开芳未识破此计,乃于3月17日突围至茌平县冯官屯。清军尾随跟至,重新包围。僧格林沁强迫大批民工,费时月余,挖成一条60公里长的水渠,引运河水至冯官屯,于4月20日开始向屯内放水,屯内粮草火药尽湿。5月31日,清军进攻更加激烈,太平军粮弹俱尽,陷入绝境。# C) @6 i! `9 Z/ P
    李开芳率80余人突围,被清军俘获,后解送北京,于6月11日遇害。至此,这支由数万精锐组成的北伐军,经过两年多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全军覆没,悲壮地失败了。2 h& s! a5 J" p/ _8 T4 I6 b; {& L
    北伐军及其援军的全军覆没,是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以来遭到的最严重的失利和挫折。其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h7 h1 p1 i% B. ^
    第一,战略决策不当。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占领南京不久,即派出2万余人的部队远离后方作战,深入清朝心腹之区,冀图占领天津后,再派援兵合攻北京,完全是轻敌冒险,很难成功。
0 i  ?1 H; k3 {" u; z. [    第二,援军派出过迟。9 {6 G  b1 T8 Y( w6 n$ g
    第三,作战指挥不灵活。北伐军进至天津外围后,即遵照洪秀全的命令停止待援,从而失去了机动作战的时机,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0 X& F1 q* k/ E4 m$ j
    但是,北伐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忍着饥饿和寒冷,同数倍于己的敌军英勇作战两年多,横归六省,转战2500公里,连克数十城,大部分将士英勇牺牲,英勇悲壮,可歌可泣,表现了革命的农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5: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74 太平军湖口大捷

太平军为扭转西征战局而进行的关键一战. q% X3 o, }) j& o' r& S
    1853年,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又派兵西征。西征的战略目的在于确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这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发展在南中国的势力。从1853年6月到1855年1月,西征军连续作战一年半,取得重大胜利。但后来遇到湘军的顽抗,湖北和江西战场形势对太平军极为不利。
: J9 k  W9 q) u2 F' z6 m$ M    在这种形势下,石达开于1855年1月率军开赴西征战场,在江西湖口与湘军激战,勇挫湘军,取得胜利,从而扭转了西征战局。
& V& N5 m# o/ P, _9 y' g4 z7 G. ^, e    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太平军2万余人溯江西上,开始西征。西征军进展极为顺利,6月10日占领长江北岸重镇安庆,胡以晃随即坐镇于此,指挥西征战事。赖汉英率检点曾天养、指挥林启容以下万余人进军江西,6月24日进逼南昌城下,对该城实施围攻。由于清军防守严密,围攻没有成功。9月24日,太平等撤南昌围,9月29日攻克九江,林启容率部分兵力驻守。以后,西征军分为两支,一支由胡以晃、曾天养率领,以安庆为基地,经略皖北,于1854年攻克皖北重镇庐州(今合肥)。安徽广大地区的攻取,为太平天国提供了主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F- m7 G" ]; K4 y    另一支由韦俊、石祥桢率领,自九江沿江西上,1853年10月克汉口、汉阳,不久,因兵力不足退守黄州。曾天养率部来援,在黄州大败清军,西征军三克汉口、汉阳,并于1854年6月再克武昌。进入湖南的太平军于4月再占岳州,大败湘军。但在湘潭一战中,太平军伤亡很大。7月,湘军攻陷岳州。2 c* L: G' _$ @7 v/ w" f$ c- O' K+ `
    8月,曾天养在城陵矶战斗中牺牲。10月,湘军和湖北清军反扑武汉,武昌、汉阳相继失守。1855年1月,湘军进逼九江。形势对太平军非常不利。为挫败湘军的进攻,主持西征军务的翼王石达开由安庆进驻湖口,坐镇指挥。
: |0 R2 J! A9 u9 S! g$ U    石达开到达湖口后,鉴于湘军气势正盛,水师更占优势,便决定扼守要点,伺机退敌。具体部署是:石达开坐镇湖口,林启容仍率部守九江,罗大纲率部守梅家洲。1 |" _, k. m# h' @1 M$ E
    湘军则首先集中力量攻九江。到1月9日,围攻九江的清军总兵力达1.5万人。从1月14日,塔齐布、胡林翼率部进攻九江西门开始,到1月18日全面进攻,湘军死伤甚众,始终未能攻入城内。于是,曾国藩改变方针,留塔齐布继续围攻九江,派胡林翼、罗泽南等率部进驻梅家洲南4公里之盔山(今灰山),企图先取梅家洲,占领九江外围要点。1月23日,湘军向梅家洲发起进攻,太平军凭借坚固工事,奋勇抗击,毙敌数百人,击退了湘军的进攻。
" r& [  l/ J5 H4 A    湘军进攻九江和梅家洲均未得逞,曾国藩决定改攻湖口,企图凭借优势水师,先击破鄱阳湖内太平军水营,切断外援,然后再攻九江。! O1 ~, U7 g4 e3 u" n! M
    1855年1月3日,当湘军陆师尚未南渡时,李孟群、彭玉麟所率湘军水师即已进抵湖口,分泊鄱阳湖口内外江面。罗大纲鉴于湘军水师占优势,难以力胜,决定采用疲敌战法。1月8日夜,用满载柴草、火药、油脂的小船百余艘顺流纵火下放,炮船紧随其后,对湘军水师实施火攻。由于湘军预有准备、未能取得多大战果。此后,太平军常以类似战法袭扰和疲惫敌人。太平军还在鄱阳湖口江面设置木簰数座,四周环以木城,中立望楼。木簰上安设炮位,与两岸守军互为犄角,严密封锁湖口,多次击退湘军水师的进犯。1月23日,湘军水师乘陆师进攻梅家洲之机,击坏太平军设于鄱阳湖口的木簰。石达开、罗大纲将计就计,令部下用大船载以沙石,凿沉水中,堵塞航道,仅在靠西岸处留一隘口,拦以篾缆。1月29日,湘军水师营官萧捷三等企图肃清鄱阳湖内太平军战船,贸然  m  d8 v  P- ?+ H8 T( L5 Q
率舢板等轻舟120余只,载兵2000,冲入湖内,直至大姑塘以上,待其回驶湖口时,太平军已用船只搭起浮桥二道,连结垒卡,阻断出路。湘军水师遂被分割为二:百余轻捷小船陷于鄱阳湖内;运转不灵的笨重船只则阻于江中,湘军水师大小船协同作战的优势尽失。太平军乘此有利时机,即于当晚以小船数十只,围攻泊于长江内的湘军大船,并派一支小划船队,插入湘军水师大营,焚烧敌船。岸上数千太平军也施放火箭喷筒,配合进攻。湘军大船因无小船护卫,难以抵御,结果被毁数十只,其余败退九江附近江面。" F' [. s# o* I' ^/ _8 ?' a
    在湖口大捷的同一天,江北秦日纲、韦俊、陈玉成所部太平军自安徽宿松西进,击败清军参将刘富成部,占领黄梅。
: K, U. o  \4 g) f4 X    2月2日,罗大纲派部进占九江对岸之小池口。曾国藩命令胡林翼、罗泽南二部由湖口回攻九江,驻于南岸官牌夹。为了给湘军水师以进一步的打击,罗大纲乘势于2月11日率大队渡江前往小池口。当夜三更,林启容自九江、罗大纲自小池口以轻舟百余只,再次袭击泊于江中的湘军水师,用火药喷筒集中施放,焚毁大量敌船,并缴获曾国藩的坐船。曾国藩事先乘小船逃走,后入罗泽南陆营,愤愧万分,准备自杀,被罗泽南等劝止。此后,曾国藩败退至南昌。5 x5 B; |7 y2 ~; J
    太平军湖口大捷,粉碎了曾国藩夺取九江、直捣金陵的企图,扭转了西征战场上的被动态势,成为西征作战的又一个转折点。西征军自湘潭战败后,弃岳州,失武汉,节节退却,一直退到九江、湖口,形势十分不利。但另一方面,由于湘军的进攻,迫使太平军缩短战线,集中起兵力,消除了前段时间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弱点。加上石达开亲临前线,加强了领导,为反败为胜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湘军方面虽然节节胜利,却预伏着失败的因素:由于掳获甚多,斗志渐弱;由于屡获胜仗,骄傲轻敌;由于长驱直进,离后方供应基地越来越远,运输补给日益困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等坚守要点以疲惫敌人,并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机智果断地分割湘军水师,进而立即主动出击,取得了重创湘军水师的重大胜利,使整个西征战场上的形势为之一变。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5: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75 三河之战

“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4 n* Z/ ]. \3 k& s' F% B
    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 H' f+ f5 j0 ?4 q$ l    1856年9月,天京内讧,太平天国的革命形势开始急转直下。1857年5月,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离京出走,带走数万精兵良将,更使太平军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也随之急剧逆转。清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重整旗鼓,于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营,包围天京。江西战场上,湘军由防御转为进攻,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1858年5月19日,新任浙江布政使、湘军悍将李续宾率部攻克军事重镇九江,驻守该地区5年之久的太平军将领林启容以下1.7万名将士全部牺牲。李续宾在攻克九江后不久即率部渡江,回到湖北,准备乘胜东援安徽战场。/ U8 U' W, l/ G$ ~2 s* I$ w
    1858年5月,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看到湘军在江西战场上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便拟定东征计划,准备把李续宾部湘军投入安徽战场。当时,太平军在陈玉成、李秀成等率领下,在皖北战场屡挫清军,于8月23日占领庐州城。于是,官文便命令李续宾迅速进兵,攻克太湖,然后乘势扫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趋庐州,企图收回庐州,并堵住太平军北进之路。所以,当陈玉成、李秀成部挥师东向,进攻江北大营时,江宁将军都兴阿和李续宾等即率兵勇万余人自湖北东犯安徽,9月22日克太湖,然后分兵为二,都兴阿率副都统多隆阿和总兵鲍超所部进逼安庆,李续宾率所部湘军北指庐州。
# p& O& N7 b4 y" J8 F    李续宾部于9月23日陷潜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着指向舒城东面25公里的三河镇,准备进犯庐州。
0 v2 J# ^; K2 K+ j+ e. @" g. w    三河镇位于界河(今丰乐河)南岸,东濒巢湖,是庐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该镇原无城垣,太平军占领后,新筑了城墙,外添砖垒9座,凭河设险,广屯米粮军火,接济庐州、天京,因而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居重要地位。当时太平军的守将是吴定规。
7 J. \, I, O; `# [) b8 K" q    10月24日,陈玉成在江苏六合接到湘军大举东犯安徽的报告,毅然决定回兵救援,并向洪秀全报告,要求调派李秀成部同往。
6 \8 y" U& J( A+ o; N    11月3日,李续宾率精兵6000进抵三河镇外围。11月7日,分兵三路向镇外9垒发起进攻,义中等六营进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左仁等三营进攻迎水庵、水晶庵一带之垒;副右等二营进攻储家越之垒。李续宾则亲率湘中等二营为各路后应。太平军依托砖垒顽强抵抗,大量杀伤敌人。湘军攻垒愈急,太平军伤亡很大,便放弃镇外9垒,退入镇内,坚守待援。
0 V, N! |& r0 z+ A9 Z# F6 v    在湘军大举进攻三河镇外围的当天,陈玉成率大队赶到,驻扎在三河镇南金牛镇一带。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赶到,驻于白石山。至此,集结在三河镇周围的太平军众达10余万人,和李续宾部湘军相比占绝对优势。% }4 U* l6 z" i) q* X& o# C
    面对太平军援军的强大气势,李续宾的一些部将十分胆怯,建议退守桐城。骄悍的李续宾一意孤行,认为军事有进无退,只有死战,并于11月15日深夜派兵7营分左、右、中三路偷袭金牛镇。16日黎明,当行至距三河镇7.5公里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时,与陈玉成军遭遇。陈玉成抓住敌人冒险出击的有利时机,以少部兵力正面迎敌,吸引敌人,另以主力从湘军左侧抄其后路。正面迎敌之太平军且战且走,将敌人诱至设伏地域。当时,大雾迷漫,咫尺莫辨,鼓角相闻,敌我难分。陈玉成主力迅速击溃了左路湘军,并乘胜隔断中、右路之后路。湘军发现归路被断,仓皇后撤,在烟筒岗一带被太平军团团包围。李续宾得知大队被围,急忙亲率4营前往救应,反复冲锋数十次,也未能突入重围。驻扎于白石山的李秀成部,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立即赶往参战;驻守三河镇的吴定规也率, X# u' [# B# N# x
部出镇合击湘军。李续宾见势不妙,逃回大营,并传令各部坚守待援。其实这时守垒的湘军有的已经逃散,有的被太平军阻截在外,因而有7个营垒被太平军迅速攻破。接着,李续宾的大营也被太平军包围。他督军往来冲突,终不得脱,当夜被太平军击毙(一说自杀)。之后,太平军继续围攻负隅顽抗的残敌,至18日,全部肃清。这一仗,太平军一举歼灭湘军精锐近6000人,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
1 p5 _, l" n/ m5 w    三河大捷后,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舒城、桐城,围困安庆的湘军也闻讯后撤。
2 \2 G% j1 f& @$ f; b) f    湘军三河镇之败,主要是孤军深入,犯险冒进。李续宾仅率数千人自湖北东犯,入皖之后,连陷四城,处处分兵驻守,结果“兵以屡分而单,气以屡胜而泄”(《剿平粤匪方略》卷二百一十,第26页)。进至三河镇后,仅剩6000人,当太平军大队赶到时,已无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续宾刚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将关于退守桐城的建议,终于全军覆灭。对于湘军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数日”。胡林翼则哀叹说:“三河败后,军气已寒,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又说:“三河溃败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胡文忠公全集》下册,第694页)可见此战对清廷和湘军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6 Y) p# q) F  O/ Z3 F0 d2 T
    太平军之所以取得全歼李续宾部的胜利,主要由于决策正确果断,兵力集中,战术灵活,指挥无误。当湘军进抵舒城、三河时,陈玉成果断决定兼程回援,并奏调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在对敌发起进攻时,太平军采取正面迎战与伏击、抄袭相结合的战法,各部之间又能密切协同,主动配合,迅速分割包围敌人,打得湘军前后左右不能相救,以速决的方式迅速达成战役目的。
, G) |# B; ^: u    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5: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76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之战

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得意之笔; a' U9 @: j6 ~3 ^! e8 C
    太平军于1858年下半年取得二破江北大营与三河镇大捷两次重大胜利之后,初步扭转了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危局,遏止了湘军长驱直入的攻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天京和安庆受围困的局面,战争形势有了较明显的好转。1859年洪仁?到达天京后进行的某些革新,又使太平天国的政治局面有一定的改进。在这种形势下,太平天国领导人决心摧毁长期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确保天京安全。/ ]/ j" v3 O1 m, @. O1 T
    1859年6月,当石达开率军围攻湖南宝庆时,清廷为阻止太平军入川,曾命曾国藩亲自统兵前往四川扼守。8月,石达开从湖南退入广西,清廷又命曾国藩暂缓入川,改援安徽。
7 P) K- O+ I5 T+ R    10月,曾国藩与官文、胡林翼等共同制订了一个“四路图皖”的计划,准备再次进攻安徽。
$ K* s, r5 ~( ^7 X( b' O/ L4 v    在天京对岸,当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会师三河镇之际,留守滁州、全椒的李秀成部将李昭寿降清,1859年2月,江浦守将薛之元也投降清军。不久,浦口等地又落入敌手。这样,皖北与天京之间的联系被隔断。为了打通联系,陈玉成、李秀成于1859年3、4月间先后两次率军进攻江浦、浦口,但均未成功。直到11月间,在击败署湖北提督周天培等部清军后,才占领浦口,并围攻江浦,天京之围稍解,但仍处在江南大营威胁之下。此后,李秀成率军留守浦口一带,陈玉成则率军返回皖西战场,对付东犯之湘军。    为解决天京长期被围的局面,李秀成一再向洪秀全强奏,要求率军离开浦口,设法攻打江南大营。这一要求最后得到了洪秀全的同意。关于如何解围问题,李秀成与洪仁玕进行过三次面商。洪仁?认为,天京之围难以力解,必须向敌人防守空虚又是财赋之区的浙江湖州(今吴兴)、杭州等地进攻,迫使江南大营守敌回救湖、杭,等他们撤兵远处,“即行返旆自救”,就可以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围魏救赵之计。李秀成同意这一计谋。于是,他们共同确定了打破江南大营的作战方案:(一)由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率部“伪装缨帽号衣,一路潜入杭、湖二处”,攻敌之所必救,以吸引和调动江南大营清军;一旦清军被调动,便立即放弃杭州和湖州,由小路回师天京,围攻江南大营。(二)由英王陈玉成执行“虚援安省”的任务,在皖北实施佯动,以掩护江南之作战行动。整个作战由李秀成负责组织实施。
" z) {# d. f. o# M% v    1860年1月底,李秀成将镇守浦口的任务交给部将黄子隆、陈赞明后,即前往芜湖,召集将领会议,说明天京被围的危急形势,宣布攻杭救京的计划,明确进军路线和各将领的任务。2月10日,李秀成率陈坤书、谭绍光、陆顺德等部2万余人到达南陵,经清弋江镇和马头镇,绕过宁国府,于24日攻占广德,留陈坤书、陈炳文率部守城,以备接应,自率谭绍光、陆顺德、吴定彩等部轻装疾进浙江。为掩护李秀成主力的进军,李世贤率部由南陵经泾县,进占旌德、太平(今太平东),留新任右军主将刘官芳在这一带活动,自率大军东入浙江,29日与李秀成部会师于安吉(今安吉北)。3月4日,李秀成、李世贤两军大败清军于长兴西南的虹星桥,并进占长兴。然后分军为二:李世贤率部佯攻湖州,以牵制清军;李秀成则率领精兵六七千人冒充清军,经武康日夜兼程进袭杭州。
. M. P" [4 a7 `6 h    3月11日,李秀成所率精兵进抵杭州城外。当时杭州守备空虚,除满营外,仅有兵勇2800名。3月19日,太平军轰塌清波门城垣,由1350人组成的先锋队立即冲入城内,攻占杭州,杀死浙江巡抚罗遵殿等多人。唯杭州将军瑞昌等据守的满城未能攻下。8 W" P  m8 b: z3 K0 V* d
    对太平军的攻浙意图,江南大营统帅和春有所察觉,不敢派大队往援,乃于3月10日派总兵张玉良率兵2000由六合往援。咸丰帝深恐失掉浙江这个财赋之区,严令和春增调劲旅赴浙,并命和春兼办浙江军务。和春只得遵旨加派援兵,先后共派1.3万人赴援,统归张玉良率领。太平军攻陷杭州城4天之后,张玉良才于3月23日赶至杭州城外。: N1 E9 A' x- V! E! K  w" _9 u
    江南大营清军被调动,太平军预期目的达到了。于是李秀成便于3月24日在杭州城内遍插旗帜以为疑兵,连夜撤出杭州,率军疾驰北返。28日过临安,循天目山走小路北趋孝丰(今安吉西南),4月4日抵广德。4月8日,于安徽建平(今郎溪)召开了有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4月3日率部由湖州撤围西返)、右军主将刘官芳、定南主将黄文金、平西主将吴定彩、求天义陈坤书等参加的军事会议,共同商定了解救天京之围的详细计划。会后,兵分东西两路进援天京。3 N6 G4 I" y) l1 Z
    西路由杨辅清、黄文金等率领,从安徽宁国府东面的洪林桥一带出发,于4月12日占江苏高淳,18日占溧水,23日占秣陵关。29日,分兵两支:一由杨辅清、黄文金率领指向雨花台,一由刘官芳、陈坤书率领进逼高桥门。
/ M8 W+ I" q) o. l, ?' x    东路又分左右两翼:右翼由李世贤率领,于4月13日占领溧阳,15日攻宜兴,16日迫常州,以牵制东面清军,尔后回师西向,于23日占领句容。左翼由李秀成亲率本部,经溧阳进占赤山(句容西南)。27日,李秀成部自赤山,李世贤部自句容分进合击淳化镇(今江宁东),次日大败帮办江南大营军务、江南提督张国梁部清军,克复淳化镇。
6 e  E9 h* I. B, c    当李秀成率军回师天京之际,在皖北执行佯动任务的陈玉成、吴如孝等率军由全椒南下,于4月底渡江,经江宁镇抵板桥、善桥一带。' N0 |# Z, u+ ?6 H/ }5 |7 ^4 R
    江南大营初设于1853年3月,由钦差大臣向荣统管,1856年被太平军击破。1857年清继任钦差大臣和春与提督张国梁攻陷镇江,于1858年初重建江南大营,设大营于沧波、高桥两门之间。不久,强征数万民夫,于天京城外挖掘深阔各约丈余的长壕,绵亘百余里,经年始成。1860年1月底,李秀成离浦口后,江南大营清军水陆并进,攻陷了浦口沿江一带太平军垒卡20余座,并于2月1日占领江浦和九洑洲,进一步围困天京。
  O; U: F! e6 i5 `: r- x) h* ?    4月底,各路太平军抵达天京外围,众达10余万人,在扫清外围据点后,随即准备总攻江南大营。总攻部署是:李世贤部自北门洪山、燕子矶,李秀成部自尧化门,刘官芳、陈坤书部自高桥门,杨辅清部自雨花台,陈玉成部自善桥方向,五路并进。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则由城内出击,配合援军夹攻清军。
) W  V: F6 E9 m4 p( ~    5月2日,太平军发起总攻。是日天气晴朗,但从傍晚开始降雨,连日不止,太平军冒雨连续进攻。
) |: T# E4 V% f+ y    5月4日,陈玉成部于上河镇、毛公渡一带搭造浮桥数道,进攻天京西南清军营垒外墙。城内太平军也纷纷出击。5日,陈玉成部突破敌军在天京西南所筑长墙。当天,城内太平军抛掷的火罐落入清军副将雷安邦营内,引起火药爆炸,该部随即外逃。附近清军闻之大惊,也纷纷撤出营外。太平军乘敌人混乱之机,前后夹攻,半天之内将江南大营西半部的50余座营垒全部攻破,歼灭清军总兵黄靖以下数千人。张国梁闻西路有变,立即率兵救援,见营盘已失,只得仓皇退回,将上方桥破坏,企图固守小水关以东各营垒。太平军突破敌西南长壕,内外会师,重围已解,士气更高,便连夜乘胜猛攻。清军营垒四处火起,江南大营总部所在地小水关大营也被攻破,和春等率残部经石埠桥乘船逃往镇江。江北及九洑洲一带清军也随即逃遁。于是,重建后围困天京两年多的清军江南大营又被摧毁。太平军缴获了大量枪炮、火药、铅子,以及白银10余万两。* ]* \5 v& v/ b) J0 g' s
    二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天国战争史最为得意之笔。洪仁?、李秀成等正确地选择杭州作为攻敌必救的目标,调动和分散江南大营清军的兵力,然后回师急攻,内外夹击,使数万清军陷入被动挨打地位,这一着是颇为成功的。太平军在此次作战中不仅有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的正确方针,而且有周密的计划。此战成功之处,还在于集中了优势兵力。指挥上也很成功,比较灵活,注意了主攻、助攻、掩护、佯动相结合。4 w" n& e" m  ?2 L
    但是这次作战也有不足之处。由于作战目标是解围,因而进攻江南大营时,既未注意切断敌军的退路,又未能在敌退却时迅速组织截击和追击,虽然攻破了大营,但仅毙敌三五千人,基本上打成了击溃战。由于太平军只注意迅速解京围而没有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因此和春、张国梁等逃至镇江后,又得以收集散兵2万余人,防守镇江和丹阳。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5: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77 安庆保卫战

关系太平天国命运的关键一战% u! y5 L% R. q- R7 O4 i
    太平军取得二破江南大营之战胜利后,安徽战场的形势却非常严重。湘军乘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和东征苏常之机,大举向东进犯,进围安庆。从1860年9月到1861年9月,太平军和湘军在安庆周围展开了长达一年的争夺战,最后安庆失守。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由此日趋恶化。
. x. j2 y! N0 L! R1 D4 }* O    安庆是天京上游的重要门户,安庆的得失,对太平天国后期战争的全局关系极大。湘军统帅曾国藩深知攻取安庆的意义,认为安庆为必争之地,“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一,第43页)。因此,在1860年6月令其弟曾国荃率湘军近万人进扎安庆北面的集贤关,并于城外开挖长壕二道,前壕用以围城,后壕用以拒援。曾国藩自己在咸丰帝一再严令下,于1860年7月底率万余人立大营于皖南祁门,摆出一副东进苏常的架势,但实际上注意力仍集中在夺取安庆上。
& G* j6 k- d% E) T    1860年9月下旬,鉴于安庆已为湘军所困的局面,太平天国领导人决定再次采用“围魏救赵”之计,即按1860年5月天京会议确定的方针,进军湖北,迫使湘军回救,使安庆之围不攻自破。具体部署是分兵五路,江南江北并进:陈玉成率军从长江北岸西进,经皖北入鄂东;李秀成率军从长江南岸西进,经皖南、江西,进入鄂东南;杨辅清、黄文金率军沿长江南岸趋赣北;李世贤率军经徽州入赣东;刘官芳率军攻祁门曾国藩大营。以上五路,李秀成和陈玉成取大钳形攻势,预定次年春会师武汉,占领湘、鄂军的后方基地,以调动围攻安庆之敌;后三路主要是牵制皖南和江西湘军,并伺机歼敌。每路兵力少者数万,多者10余万。
+ e- f) ~1 X0 @7 `* @# y, `& m    1860年9月底,陈玉成率军自天京北渡,进入皖北活动。
! Q. i, a9 s! A9 B7 b% J    11月26日,陈玉成联合捻军进至桐城西南挂车河一带,扎营40余座,试图直接救援安庆,但不断遭到多隆阿部鄂军和新任安徽按察使李续宜所部湘军的进攻,伤亡很大,不得不北走庐江休整。直接救援安庆的努力失败。6 k6 d8 @4 k: L- E- G" @1 N1 B" C6 w% F
    1861年2月,南岸的李秀成部已由浙入赣,正向西挺进。+ B3 [1 D6 p/ l4 V8 K' e, j
    陈玉成便按合取湖北的既定方针,开始向湖北进军。3月22日,陈玉成进至黄州。英国参赞巴夏礼威胁陈玉成不要进攻武汉。陈玉成上当,决定中止向武汉进军。除留赖文光率部驻守黄州外,分兵数路,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先后占领湖北蕲州、黄安(今红安)、德安府(今安陆)、孝感、黄陂、随州、云梦、应城、麻城等地。4月下旬,陈玉成鉴于安庆被围日紧,又不见李秀成部如期入鄂,遂决计放弃合取湖北的计划,亲率所部东下,再次直接驰援安庆。
: R" `/ J5 U4 ^& d    李秀成部10月下旬从天京出发,转战于皖南和浙江境内,直到1862年2月中旬才自浙江入赣。6月上旬分三路进入湖北:右路由武宁北攻湖北兴国州(今阳新),中路由义宁州北攻通山,左路西攻通城。6月中旬,李秀成接到赖文光发自黄州的禀报,得知陈玉成早已回师东援安庆。李秀成对攻鄂本来不甚积极,便于7月上旬率部撤出湖北,折入赣西北地区。这样,太平军又一次失去了夺取武汉的机会,两路合取湖北的计划至此全部落空。+ e* B# k" U, u: ?% a
    杨辅清、黄文金部在皖南和江西战场虽经顽强作战,多次受挫,进军赣北、切断江西和祁门大营联系以解安庆之围的计划没有实现。
  S3 [& {1 A: {, l) z    李世贤、刘官芳部在皖南和江西战场也遇到湘军的顽强抵抗,没能攻克祁门大营,进军赣东的计划也因左宗棠部湘军的抵抗而落空。
# y$ W! T+ D1 P! k  X9 W& s    这样,原定的五路救皖计划因为各路将领未能协调一致而宣告失败。' s4 B, H2 q+ F# D+ ]
    安庆自1860年夏被围后,太平军2万余人在谢天义张朝爵、受天安叶芸来率领下,坚守城池,以待援兵。+ ?. [3 r: q; K$ I* j0 ]
    1861年4月,陈玉成由鄂返皖,率军3万进至安庆集贤关,逼近围城的曾国藩部湘军。4月29日,陈玉成与城内守将叶芸来分别率部扎营于城东北的菱湖南北两岸,并以小艇沟通两岸联系。与此同时,洪秀全鉴于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计划未能实现,决定由干王洪仁?、章王林绍璋自天京率兵直接救援安庆;定南主将黄文金也率部自芜湖西援。1861年,洪仁?、林绍璋会合桐城、庐江一带的吴如孝部,共2万人,进至安庆北面的新安渡、横山铺、练潭一带,连营15公里,谋与陈玉成部会师,共解安庆之危。曾国藩也决心投入更大的兵力,与太平军决战安庆。  g5 @, i" g2 O4 H
    1861年5月10日,曾国藩移营至江边上的东流,就近指挥;同时,将鲍超部6000人自景德镇调往江北。坐镇太湖的胡林翼也调总兵成大吉部5000人赴援安庆,并提出“南迟北速”的作战方针,即打洪仁?、林绍璋宜速,打陈玉成宜迟、宜慎重。这样,太平军与湘军在安庆城外激烈的争夺战开始了。
; W# m! A& Q4 ?0 b0 o; O& y/ L    5月1日,陈玉成及叶芸来部与湘军曾国荃部及杨载福部水师战于菱湖,未分胜负。2日,多隆阿部近万人分四路向练潭和横山铺猛扑。驻新安渡的太平军万余人前往救援,多隆阿以三营步兵正面接战,五营步兵从侧翼攻击,以马队绕到后面攻击。太平军前后受敌,伤亡很大,洪仁?、林绍璋、吴如孝率余部退守桐城。3日,自芜湖来援的黄文金部七八千人和捻军2万余人赶到,扎营于桐城东南天林庄一带。6日,黄文金会同洪仁玕等率3万人攻新安渡和鄂军挂车河老营,又被多隆阿击退。黄文金等部为多隆阿所阻,无法与陈玉成会合,便撤出天林庄,退至桐城东面的孔城镇。
; \. J$ ?4 h, z) b2 z' w  l/ W    陈玉成见洪仁玕等所率援军受阻,便于5月19日率马步五六千人绕道赴桐城,留部将刘玱琳等据守集贤关内外各垒。
3 l* Q- B2 U5 t. @1 a" E4 u$ Z3 t    5月20日,陈玉成抵达桐城,与洪仁玕等商定于23日进攻挂车河之敌。太平军的作战计划被多隆阿掌握,于是多隆阿决定先发制人,在太平军进军路线上埋下伏兵。23日,太平军开始行动,24日发起进攻,但很快陷入敌之包围圈,伤亡很大,只得退回桐城。5 x! r- J% i- G' |, o
    在此以前,鲍超、成大吉两部湘军共万人已于5月20日抵达集贤关外,并立即进攻关外赤冈岭太平军四座营垒,被刘玱琳击退。湘军在赤冈岭附近修筑炮台数十座,从6月2日始,不断对赤冈岭四垒实施轰击。8日,太平军三垒被毁,惟刘玱琳所在的第一垒仍顽强抵抗。9日,刘玱琳向北突围,被鲍超部打败,刘玱琳牺牲。赤冈岭四垒太平军4000人都是太平军精锐,此次全部被歼,使陈玉成部的战斗力大受影响。
) a0 H# n, R7 D6 h; B    7月1日,吴定彩自菱湖向湘军发起进攻,被湘军击败。
* O$ q5 \8 j" \$ i3 L, q7 V    7月8日,曾国荃督军对菱湖南北两岸的18座太平军营垒发动进攻,数千太平军出降(结果均被杀)。吴定彩率残部退入安庆城内。$ D/ h" D: F; b* b5 W
    安庆被围数年,粮弹将绝,太平军援救又连遭失败,天京当局决定再从皖南调杨辅清部增援。7月下旬,杨辅清部自宁国府出发渡江,8月21日至24日,陈玉成、杨辅清等部约四五万人陆续进抵集贤关,列营40余座。25日和26日,陈玉成、杨辅清督军向曾国荃部后壕发起猛烈进攻。曾国荃督率各营坚守,待太平军逼近时,枪炮齐发,使太平军伤亡甚众。8月28日至9月2日,太平军每夜都对敌营进行袭击。9月3日夜,再次发起猛烈进攻,同时用小船运米入城,被湘军水师全部抢去。9月5日凌晨,湘军于北城轰塌城墙,攻入城内,会同长江水师,南北夹击。守城太平军全军覆没,叶芸来、吴定彩殉难,张朝爵乘船突围,不知所终。! K* y/ e, d8 |) c- x5 a2 L1 a" S
    安庆保卫战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安庆失守,使天京西线屏障遂失。洪仁?说:“我军最重大之损失,乃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此城实为天京之锁钥而保障其安全者。一落在妖手,即可为攻我之基础。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洪仁?自述》)
8 _  v6 s/ V, C0 l$ f* h    在长达一年的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军先后投入数十万兵力,最终归于失败,教训极为深刻。从战略上看,太平军处于被动保守地位,为安庆一城的得失所左右,被迫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这是最大的教训。同时,在作战指挥上也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0 b0 I+ t. S2 P+ M8 R4 c
    第一,主要将领缺乏一致而坚定的决心。除陈玉成积极主张救援安庆外,其他主要将领都不十分积极。
) G' B& z% E5 W/ Z' v! u    第二,主要将领决心不果断。陈玉成、李秀成贸然放弃合攻湖北计划,不坚决夺取武汉就是明证。
$ z2 j6 s$ r' S' H! U8 n/ A    第三,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太平天国没有指定前线最高指挥官,各部主将基本上是各行其是,违反了兵权贵一的兵法原则。而敌人一方则十分明确。这是安庆保卫战失败最主要原因之一。. E. r7 ^5 Y- n  i
    所有这些错误,最终导致了安庆的失守,从此,太平天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挽回。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5: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78 天京保卫战

太平天国战争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防御作战
5 k3 S" h4 r. J1 d/ \& P    天京保卫战是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
7 b- O0 L# ~. |7 v/ f1 C" s0 J4 X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受到革职处分,坐守庐州,1862年5月放弃庐州北走寿州,被地主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送往清军胜保大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仅26岁。陈玉成的牺牲和庐州的失陷,使太平军在皖北的防务瓦解。太平天国只能依靠李秀成等新开辟的苏浙根据地支撑危局。2 F& @+ h1 C) ~, g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同治元年正月初一(186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金陵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金陵;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y/ `% D7 h' G' ]6 V$ u0 ~( \. M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大胜关、三汊河。5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l: ~1 i# \. M; n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仍留苏州。
/ a. \6 |) K+ t8 e4 i6 v    1862年7月,天京外围形势更加严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宁国府被敌攻破。杨辅清、洪仁?从皖南回援天京,夜袭湘军,也被湘军击退。8月6日,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赶快回援。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10余万,在东坝会齐,回援天京。! j3 |6 t( g* l! H8 A7 d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湘军发起猛攻。湘军坚壁固守。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营附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拚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9 _. R' O5 t. ^. x  s) `! C3 A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贤率部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0 B5 y& y% L6 Q# D( e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下关渡江,占含山、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江浦。进入皖北后,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 g1 l) _1 U" ?4 a7 N6 v$ ^( Z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不到1.5万人。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6 b8 R( \- ^! }( b( H& W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
! ^/ p' ]) A2 g8 N6 v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神策门(今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江东桥,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太平军在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5 h# m( A/ h/ ?6 L7 ^
    1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天京城只有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鉴于湘军壕深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 z! w+ m( p& t2 G( U    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L' p( C) A3 r- R# t
    曾国荃部合围金陵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开始,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对抗。
6 y5 t0 H! X' _8 ~6 A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1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 r/ A% z1 ]4 j) M7 b* L! H2 ~; J    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火,掩护挖掘地道。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蒿草,上覆沙土,高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t. V& P9 B0 y& b* g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 _0 o/ b! Y  a5 t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
1 a* I! \- `6 B+ d    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虽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1 i7 u  J' M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护送,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陈湜部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回太平门,伪装湘军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年仅40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自焚,10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
6 t: i6 p5 G3 n6 O& K# W: `' b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 i  e! T) z; J( f/ e$ c    天京保卫战历时3年,调动使用兵力数十万而终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上说,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天京被围时,洪秀全虽然提出过西袭湖北计划,但李秀成执行不力,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困守孤城,等到湘军完成合围时,洪秀全仍然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致使错过了撤出天京以图再举的最后沉会。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5: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79 高楼寨之战

僧格林沁蒙古马队覆灭& ~1 d4 ?1 X# M4 X
    高楼寨之战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今高庄集)歼灭僧格林沁部的一次著名伏击战。' v1 x# W5 D' x+ ]+ @  L: c
    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的捻党纷纷起义。至1855年秋,豫皖边的捻军首领齐集亳州的雉河集会盟,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决定建立五旗军制,推举了各色旗的总首领:黄旗张乐行自兼,白旗龚得树,红旗侯士维,黑旗苏添福,蓝旗韩奇峰。会后,发布文告,痛斥清政府地方官吏视民如仇,起义目的是“救我残黎,除奸诛暴,以减公愤”,并宣布军纪和行军作战条例。从此,捻军在淮河南北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有力地支援了南部太平天国的革命。4 t- ]; y9 K0 d! s7 \
    但是,由于捻军组织不严密,缺少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在和清朝正规军队的作战中多次失利,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张乐行等著名领袖相继牺牲,捻军的根据地雉河集也于1863年失守,只有任化邦、张宗禹等人率部突出清军重围,继续和清军周旋。) @6 d0 w( g& \, C% d  ^7 s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后,全国革命形势走向低潮。捻军和太平军余部没有被清军的血腥镇压所吓倒,而是不畏艰险,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7 u, b: s9 o; b5 @" s
    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淮王邱远才两部太平军二三千人,于鄂北地区与张宗禹、任化邦等部捻军二三万人汇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军、捻军也陆续前往集中。接着,他们在豫、鄂边境进行合并和改编,组成了一支集中统一的新捻军,张宗禹,任化邦共推赖文光为最高领袖。赖文光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和封号,张宗禹为梁王,任化邦为鲁王,李允为魏王,牛宏升为荆王,张禹爵为幼沃王。
; W! k" S8 S8 u+ g* M    军队沿用捻军编制,仍以五色旗区分,下分大旗、小旗。军事上根据捻军骑兵较多和北方地势平坦等特点,决定易步为骑,加强部队的机动能力。
; n0 e) x) P1 V    清军方面,与捻军作战的主帅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h8 [7 G; A' z
    1864年12月初,僧格林沁亲督翼长恒龄、成保及副都统常星阿等部进抵湖北枣阳,旋即而进。12月7日,赖文光等督军败僧军于襄阳,然后挥军北上,进入河南邓州(今邓县)境。
8 ~0 H$ T' \$ P8 N2 D    赖文光、张宗禹等选择邓州西南的唐坡,挖壕筑垒,部署兵力。12日,僧军分左、中、右三路发动进攻。捻军首先打败敌右路步队,然后从侧后抄袭敌人的中、左两路,大败僧军。( n. L4 S* F+ ?2 g8 `. h- Q* Y- _
    1865年1月28日,捻军经伊阳(今汝阳)返回鲁山,僧格林沁又一路追到。捻军诱敌过滍水(今沙河),然后回军猛击,并以马队从后抄袭。僧军大恐,营总富克精阿、精色布库等率部先逃。捻军乘势奋勇杀敌,先后毙敌翼长恒龄、营总保青、副都统舒伦保、营总常顺等多人。僧格林沁在总兵陈国瑞援救下,才幸免于死。
% R/ b5 }0 u$ k! w    僧格林沁经邓州、鲁山两次大败之后,气急败坏,将首先败退的富克精阿、精色布库处决,借以镇慑所部,他决心猛追捻军,报仇雪耻。
! h  Q" J2 j4 Q) S0 A3 }" F    捻军本来准备西进陕西,由于清军防堵甚严,于是决定在河南境内与僧军继续周旋。3 ^! V6 v  N2 T. Q. V+ m
    鲁山获胜后,捻军经叶县北走襄城、禹州,复经长葛,新郑,转入尉氏县境。1865年2月11日,尾随捻军的僧军到达尉氏县城,捻军已南下鄢陵。僧军先头部队3000人孤军冒进,追至鄢陵县北阎寨坡。捻军探明追兵单薄,便以少数部队诱敌,大队回马力战,将其击溃。2月中下旬,捻军由临颍、郾城南下,攻西平,围汝阳,僧格林沁只得于3月5日亲督马队南下。捻军见僧军追来,便挥军南下,进攻信阳州城南关。
: v" ]/ i8 f8 w1 K    待敌军到达信阳时,又举旗北上,经确山、遂平、西平到达郾城,然后攻挟沟,入睢州境。3月29日,捻军自河南考城进入山东境内。
& `8 l1 C' f9 X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僧格林沁尾随捻军之后穷追不舍,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一直追到山东,行程数千里,所部被拖得精疲力竭,“将士死亡者数百,军中多怨言”。僧格林沁自己也被拖得“寝食俱废,恒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两巨觥,辄上马逐贼”(《捻军》四,第85页)。清廷曾告诫他不能一意跟追,但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一意孤行,仍穷追不舍。
2 J8 d1 t6 `0 ^7 p5 U8 z    1865年4月初,捻军进入山东,经曹县、定陶、城武、嘉祥、汶上、宁阳进抵曲阜。僧军仍在后紧追。山东巡抚阎敬铭派布政使丁宝桢率本省防军进入兖州,妄图夹击捻军。为了继续疲惫敌军,捻军北趋宁阳、东平,途中击败总兵范正坦部后,继续北上东阿、平阴、肥城,然后转头南下宁阳、兖州、邹县、滕县、峄县,经兰山、郯城进入江苏的赣榆、海州、沐阳。5月3日,又由邳州返回郯城,西走峄县,在临城(今枣庄市西薛城)附近击败丁宝桢部后,北上宁阳、汶上。" H8 h1 o( b' z- z' }  v
    5月10日过运河进至范县(今河南范县东)南面的罗家楼、濮州(今河南濮城)东南的箕山一带,最后进至黄河水套地区(黄河水套是1855年黄河在考城铜瓦厢决口后在濮州、范县以南和郓城西北一带形成的一个河汊众多的地区)。隐蔽在这里的各地起义失散人员纷纷参军,使捻军人数众达数万。然后,捻军驰抵菏泽西北高楼寨地区,等待僧军。而这时的僧军已被捻军拖得极度疲惫,僧格林沁本人也因几十天不离马鞍,疲劳得连马缰都拿不住,只得用布带拴在肩上驭马。
7 J. @$ ]! A" C5 @- f# r$ v7 ~    1865年5月17日,僧格林沁率军追至高楼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区。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迎战,诱使僧军向高楼寨地区深入。18日中午,僧军进至高楼寨,埋伏在高楼寨以北村庄、河堰、柳林中的捻军一齐出击。僧格林沁分兵三路:翼长诺林丕勒、副都统托伦布等率左翼马队,总兵陈国瑞、何建鳌各领本部步队为西路;副都统成保、乌尔图那逊等领右翼马队,总兵郭宝昌率本部步队为东路;副都统常星阿、温德勒克西等各领马队为中路。捻军也分三路迎战。西路鏖战二小时左右,捻军稍却。适中路捻军已将常星阿部击溃,便支援西路捻军向敌人发起反击,将西路清军歼灭。与此同时,东路捻军也已将敌军击溃。在后督队的僧格林沁只得率残部退入高楼寨南面的一个荒圩,捻军乘胜追击,将该圩团团包围,并在圩外挖掘长壕,防止敌人突围。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
% y2 e$ @. d, C7 E' u冒死突围,当逃至菏泽西北7.5公里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战士砍死在麦田。这一仗,捻军全歼僧格林沁以下70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i9 V: p8 r( k6 K; N5 _* D: C
    高楼寨之战,捻军全歼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使清军的精锐骑兵损失殆尽。副都统成保奏称:“我军失利后,马步兵勇收集无多。”(《平捻方略》卷二百三十一,第6页)这次作战,是捻军在抗清斗争中取得的一次重大的胜利,也是运用运动战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捻军发挥快速流动作战的特长,牵着僧军盘旋打转,使其精疲力竭,同时伺机反击,消耗敌之兵力,挫伤敌之士气,最后在地形和群众条件都对捻军有利的地区,一举全歼穷追之敌。僧军方面,由于僧格林沁盲目轻敌,一味穷追,后方供给不继,部队饥疲交加,士气日益低落,加上得不到豫鲁清军的有效配合,成为衰弱的孤军,最后被捻军歼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0 12:19 , Processed in 0.0502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