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30 22: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71)& K3 [9 s% w7 A1 D! b& b$ g
$ E7 X! T. G9 ?! N( s 走在回家的路上,赵匡胤的心变得越来越舒展开朗。离开封近了,离太原远了,四个月的刀剑风霜慢慢回味,他越来越觉得,没有任何东西是他所不满意的。
4 q- B. F! g( q4 _2 k* ~! } 环顾当时的舆论,还有后世的史书,提到宋太祖亲征北汉这一段,大都是“无功而返”或者“失利而回”,乃至于这时跟他走在一起的大兵和臣子们都加倍的小心,生怕惹他邪火上升,导致他们大门牙落地。
2 D9 r1 [* |% H1 c7 c 可赵匡胤的心情就是那么的美――占了大便宜了。甚至目前这个结果是远远比拿下太原,占领北汉全境还要最妙,简直就是妙不可言。, _( |- F4 p/ p& q- C6 ~
想一下,如果拿下了太原,就直接和契丹接壤了。就算契丹人不全力反攻,他都得在边境布置下大量兵力来防守,而且压力只会越来越大。那样的话,他还能腾出多少根手指头,去把南唐、南汉还有南方那么多的小割据集团一一剿杀?' G1 g* N, q* F
而现在的情况多理想,北汉已经完蛋了,其状况已经像近代西方那个不世出的恶魔级人物评价当年的苏联――……一栋彻底烂了的破房子,只要我们再过去踢上一脚,它马上就会倒!
" P! L- Q/ r: q 而这间“破房子”却还在发挥着为他隔断契丹的重要功能,让他可以再次放心大胆地进攻南方。还有比这更好的结果吗?
' V. T6 V2 T, t: [9 K1 d 于是,赵匡胤回到开封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他的心情极端美妙。他所要做的,就是休息一下,连带着再次整和一下自己的各个职能部门,为下一次的开疆拓土做准备。这时候,就得说一下赵匡胤的私家企业里的另一半――文臣一面了。* Z8 _9 f3 J! m* I8 f9 |
地球人都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下,甚至是文人的天堂,而这一切都是从赵匡胤的立国精神开始的。但是,有无数的迹象和例子都可以证明,赵匡胤从心底里往外地看不起那些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他之所以重用文人,甚至纵容文人去欺压武将,完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 p" V- ?+ C2 {$ P% e7 V 即他说过的那句名言――哪怕我派到地方上去当官的文人都是混帐,可他们为害的程度也比不上一个据地叛乱的武将!
. l1 g2 X! a( O9 R- G 而他轻视文人,甚至都嘲笑过他最信任亲近的赵普。 G" |7 t" r! G
话说有一天,两位姓赵的大佬一起散步,更大的那位突然向上一指――喂,这个“朱雀门”的朱雀二字后面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 Z4 N- c% o% ]3 w& R: _ 赵普虽说没念过多少书,但这个还懂,随口说――语助词。( ?; s+ ~3 b' z6 u/ h5 U
却不料换来的只是冷冷一哼――哼,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 H# O$ M! w# [/ ? 而宋朝后来得意无比的文臣们为了从根儿就证明自己享受人生是天经地义的,还特意寻找出赵匡胤当年对文人的推崇之语,以证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事情是这样的,乾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65年,宋朝平定了后蜀,往讲武殿后面的封桩库里运宝贝的时候,发现了一面刻着“乾德四年铸”的铜镜。这下子赵匡胤就有点发毛,俺才到乾德三年啊,怎么就有四年的东西了?怎么回事?是什么凶兆吗?还是什么更……' p9 T' D' B9 J8 o
心是越想越邪,可谁也说不出什么原因道理。这时著名的翰林学士窦仪慢慢地走了出来,说了一句――前蜀的王衍也用过“乾德”年号,是那时候的东西。
$ ^# m) E) g! y' k0 n& ~ 于是赵匡胤心情瞬间放松,高潮过后他庆幸了一下――唉,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啊。& `* K2 j4 N7 ], x. X
就这一句,从此就上纲上线,把赵匡胤以及他后来的历代接班人们,全用文人当宰相管国家定成了铁打不动的死规矩。可见宋朝的文人有多无耻,还有后世这么多年来一直强调这件事这句话的研史者的无能。
8 C" R) h$ c/ s4 ~" q4 z4 k. G 因为当时赵匡胤的这句话完全可以准确地理解为――靠,看来当铺的朝奉先生还是要用读书人啊!' Z* H1 E1 s7 d2 X" {8 s0 C6 e2 j
签定古董与治理国家有什么关系?就像当年小孩子的脑袋硬一些,在城门上没撞死,跟当不当皇帝有什么关系?8 M5 \* |; f, M6 ^# s* j9 ]
当然了,后来的那些文臣们与这时的文臣们截然不同,他们最重量级的武器和功劳,无非就是拿笔写奏章,或者站在庙堂之上发表言讲,他们每一个人都敢于自由发挥,全力发挥,因为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最大的后果也不过就是到地方上去公费旅游,绝对不会被杀头,连板子和皮鞭都不会挨。
# E6 \& X, M0 C, V 而现在的文臣就不同了,他们每个人的手上和心里都血迹斑斑,随时都在想着怎样杀人,以及提防被别人所杀。他们除了身上没有多少力气,不能亲自上阵杀人之外,与武将没有任何的区别。2 G( \5 Q- Z( }5 E: I/ L% O
于是,赵匡胤除了要改革军队,撤罢节镇之外,还要重新规定文臣们该怎样生活和工作。
. M4 e4 i# U# Y( Z6 G # o4 F7 U9 e& x/ f! c/ t' R$ C
连载(172)
& i! y! n) L% r' p. S$ }- X" b
# w b& I8 q0 @5 p* y5 i V 三大纪律,一项注意( p* |$ e" ^' O
8 n: s# b. {" Y1 Q
这一篇注定了会很烦,至少在我。但无论如何,都没有当初赵匡胤和赵普来得那么搅尽脑汁。但是很显然,他们俩在做着这些事的时候,脸上一定都带着非常浓郁的坏笑――嘿嘿,天下是我的,说到底还是我的,所以……就得永远都是我的。* @ P8 i: `7 O" i- F
以下所有的构思和设想,都按照这个方针来实施。
+ B8 f( M% B% y# j 先说说宋朝的官员和职能部门都有多少种,清单如下――先是中央部门,计有三省、二十四司。
) U( d w4 Y: K) `( T 三省:中书省、枢密院、三司;
I2 S1 ^# r5 {' Y0 a; X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A% M2 M& u& B; Q' ^
二十四司: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5 R# d) K6 h3 n/ r 再来是地方政府,按级别来分,宋朝是三级:路、州 (府、军、监)、县。而在赵匡胤时期,“路”还没叫路,而是“道”。全国分为十三道,道级单位里又有“漕司、宪司、仓司、帅司”。其它的州、府、军、监、县也都有各自的正副之称,级别清晰。
4 h7 d* J! Z& r% o* N: i 以上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乱?没有?那好,俺先自我舒展一下。要先说明的是,这里面大部分都与唐代相同,甚至也被后世延用,如六部二十四司等。但是其它的就充满了赵匡胤的个人智慧和他特别的需求爱好。
2 t% u4 D# `9 r2 Y 首先为什么要有“三省”?在唐以前,只有宰相没有三省。三省之中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三司是最高财政机构。说白了就是权、兵、财,这在以前,都是宰相一人说了算。: m1 l' ~# k8 p0 u8 g0 J. ~* n8 F( {
但在赵匡胤这里不行,之前赵普曾经对他说过,对付天下藩镇,防止他们造反的最好招数无非就是“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而他想不到的是,人总是会自作自受,赵匡胤把这一套突然间原数奉还,都按到了他头上。首先就把宰相之权中的权、兵、财给分了,然后下面再层层分割,所有部门的设置以及官员的调配,都按照这个“三大纪律”来进行。+ R$ B- i1 B% `6 ^
比如分完宰相之权后,先给中书省的老大“中书门下平章事”配备了个秘书――参知政事(几年之后就和首长平起平坐了);给枢密院老大“枢密使”分的副手就更多,连名称都能和各个的资历挂上钩;三司的老大“三司使”能好些,他的职能部门是盐铁司(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度支司(财政收支、粮食漕运等)、户部司(户口、赋税、榷酒等)。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注定了只是个操心烦力的小角色。
; ^ S& q" D. w0 z M9 i 精神继续贯彻,向下到“道”一级。道的主管叫“转运使”,总此一道内的财赋动转,最先是用它来收夺藩镇的钱谷,可是后来连它也要被怀疑,因为时间稍长,转运使不管名字叫什么,它本身就又有了唐朝藩镇的权力。于是才又有了“漕司、宪司、仓司、帅司”的设立,把转运、提刑、提举常平(就是监管一道之内的新法、水利、茶盐等事)、帅司比较特殊,它的长官叫安抚使,负责军政。这些又把转运使的权力都分了。3 L( K* R0 H5 u) j8 x# f
下面的州、府、县等官就更不用说了,加派的“通判”是他们的克星,名义上是副手,可是动不动就名目张胆地叫嚣――我是监郡,朝廷就是命我来监督你的!
4 S4 B4 S. J1 V3 u& a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赵匡胤的饭碗也不是那么好端的了吧?但这还没完,还有那个更重要的“一项注意”――防。
- ~6 [% R6 o( i# _# J; d 职能部门的制度都设置好了,可是对具体办事的官员得怎样控制呢?别忙,在这里赵匡胤显示出的才华让历代所有帝王都瞠目结舌,望尘莫及。
1 z7 @, I! `+ B 他来了个官、职、差三分离。6 v; ?) O7 N( q! I
你当了官,不管这个官名有多大,也不等于你就是个什么人了。那只是代表你到了什么级别,可以每个月领多少钱回家。所以很贴切地叫“寄禄官”;而职,也没什么实际用处,只是个荣誉头衔,只有你被差遣了。好了,这样你才真正既有了官,也有了职,又有了权……但是,也别高兴,一切都是暂时的,随时都会有一位仁兄突然走过来,告诉你可以回家歇会儿了,我的差遣来了。
' I, P& n/ n' O+ r 于是你就得让位,一切从头开始,再次等待。3 n, I: z y; z( h
除此之外,宋朝还有审官院 (考核京朝官)和考课院 (考核幕职和地方官),负责 官吏的考核,当时称为磨勘。一年一考,三考为一任。但是要注意,不是考查你有什么政绩,而是查你有什么过错。只要你不犯错,就能升迁。怎么样?明白为什么宋朝官员都老成持重了吧?8 W) F2 J% _! ]0 ?, y6 r7 v
还有御史台。这可真是个累人的活儿,请注意,一来宋朝的言官不像唐朝,唐朝是直接对皇上说话,给皇上挑错。可在宋朝,你得背对皇帝,面向同僚,认准了主攻的方向。而且有各种硬性规定。比如规定每月至少要奏事一次,称为 “月课”。如百日内无纠弹,即罢免降职,或罚 “辱台钱”,而只要敢于奏弹,无论实否,一律有赏!7 w- `( @6 G. }+ H# [
明白宋朝官为什么那么敢说话,那么不停地说话了吧。, v; V, C0 b8 c* t
以上所说,还有更多的更多的更多的更多的好多的没有说到的,但是以后慢慢来吧,说到了再说。总之一句话,去佩服赵匡胤吧,他的新奇创意无穷无尽,但是只要紧守这“三大纪律,一项注意”,大约也就能明白他是怎样摸着石头过河,DIY他自己的国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