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8 2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拓拔圭弑母立子
# l5 F, k, h( b( E ) L8 `( z" K4 T1 x; P4 k3 O7 P; }2 X
4 O' F, a9 \4 u; p q% a 晚年的北魏王朝开国皇帝道武帝拓拔圭,情绪失控,焦躁不安,喜怒无常,多疑暴虐。他甚至“嗨”药,迷上了一种叫做“寒食散”的药物,这种药物类似于后世的兴奋剂。拓拔圭服药之后,情绪异常激动,不吃不睡。这期间,他又疯狂地迷上占卜炼丹。等到丹药炼好,自己也不迟,先给死囚犯吃,用他们来做实验。很多死囚就提前“安乐死”了。即便如此,拓拔圭也没有放弃,他一如既往地求访仙,寻觅长生丹药。
6 ]4 H* U9 K8 X) k6 J) E
5 M4 y* C* d c( m$ F 很明显,他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是一个病症,以至于他不相信任何人,觉得所有人都具备谋害他的企图,譬如说对方的一个表情的变化,一个动作,一个步伐的加快或减慢,拓拔圭都会狐疑,这个人是不是正在策划一起阴谋?
6 K+ U1 L% ~- y% T& j 更恐怖的是,有时候大臣在他面前,他忽然想起以前不愉快的事,当时就把人杀死,尸体就摆在天安殿的前面。
; ^2 l: W" i6 t: F& k$ ]5 s g7 v3 w 为什么拓拔圭到晚年的时候,心理会变得如此不正常?
g K4 q, E. V/ B 这是精神压力的问题,拓拔圭这一生都在刀光剑影和勾心斗角中生活,他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危险。生长在这样一种环境,人很容易养成暴躁的性情。可以这么说,拓拔圭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F8 y4 x( x. B
) ]2 W0 s: k8 t o X
这要从拓拔圭童年开始回顾,他的童年相当尴尬的。, g- P) Q2 m d B
3 G) _+ E7 r$ O+ `: k( H, T p* U, d 北魏王朝的前身是代国。拓跋珪是代国末代国王什翼犍的孙子。实际上,代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国家,那时它还只是一个鲜卑族部落联盟,还未被列入十六国的范围之内。拓跋部、贺兰部、独孤部等是这个联盟里势力比较大的几个部族。由于世代通婚,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就来自贺兰部。就在拓跋珪出生几个月前,代国就发生了叛乱,拓跋珪的父亲拓跋寔和叛乱者格斗时受了重伤,不久就去世了。0 D, J- r$ q3 f& C! N) L: e, ~
拓跋寔死了,其妻贺氏背后还有强大的贺兰部势力,为了继续笼络贺兰部,什翼犍把怀着身孕的儿媳收为自己的妻子。几个月后,贺氏生下了拓跋寔的遗腹子拓跋珪,后来又陆续与什翼犍生下了三个男孩,名字分别是拓跋仪、拓跋烈和拓跋觚。
/ A5 d, D1 X( z( i( \ 如此乱伦的婚姻,鲜卑人并不在乎,但中原人士不能接受。拓跋珪是在贺氏改嫁给什翼犍之后出生的,所以当时其他国家的人们都以为他是什翼犍的儿子。于是拓跋珪就在这种尴尬境地里成长。
% S. j4 j) l D
4 m3 X* q3 ^5 z: V5 o7 n 公元376年10月,代国的军队被前秦打得大败。什翼犍、贺氏和拓跋珪等王族逃离家园。就在逃亡的路上,什翼犍的另一个儿子寔君发动叛乱,他杀死了自己的许多兄弟,又打算向其他人动手。在这个危急时刻,贺氏在贺兰部臣属们的支持下决定先发制人,她把什翼犍抓了起来,以拓跋珪缚父请降的名义向前秦军投降,希望获得他们的保护。* @7 m7 p' B$ _; l" ]; r) j' g" S
% J- g. ~$ K/ Y( X' I% y; c2 r
前秦军队平定了寔君的叛乱,将什翼犍等皇族送往长安。当时的君主苻坚对寔君杀害兄弟们的行为既鄙视又愤怒,当即判处他车裂的死刑。可是苻坚对于敌国贵族又十分优待,他认为什翼犍是个落后不开化的野蛮人,就让他去长安的太学里去学习礼仪。苻坚的目的是要让什翼犍认同前秦的统治方式,等到那时,再让他回去统领代国,这样一来,他就能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劳。然而,什翼犍离开长安的那一天就去世了。
! Y$ A6 [5 ], h: G# ^* z2 b$ _ 9 S! p6 b* i z6 j. F7 a- F# {3 u
对于拓跋珪,苻坚则把他和贺氏都流放到了蜀地。虽然当初是以拓跋珪缚父请降的名义投降,但当时的拓跋珪年仅六岁,一个六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把国王捆去投降,这一切的决定都出自于贺氏,不孝的罪名落到年幼的拓跋珪头上。
) t G* z& ]$ @3 U `
: q, O; ~& ?) w$ l, q3 `- k: T 代国灭亡后,在代国旧臣燕凤的建议下,苻坚将代国分成东西两部管理,西边归刘卫辰统领的匈奴铁弗部,东边归刘库仁统领的鲜卑独孤部,目的是让这两个部族相互制约,达到势力上的均衡。而什翼犍的孩子基本都被处死了,只剩下拓跋珪。燕凤这时又提出要培养拓跋珪,让他长大后回代北去做首领,苻坚同意了这个建议。
! K/ {" m7 E+ {# [% R8 ^) }
4 w( \7 f9 t3 D6 z 于是,幼年的拓跋珪又从蜀地回到了长安。长安的富庶和文明,是拓跋珪人生的第一课。在流落异乡数年后,拓跋珪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机。这个转机来自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苻坚因为统一北方的道路一帆风顺,不听皇族和大臣们的劝告,执意要和东晋决战,统一整个中国。于是,他派兵南渡,之后才发现,东晋的国力和军队实力仍然存在。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被谢安指挥的东晋军队杀得大败。前线与后方一片动乱,贺氏与拓跋珪母子趁机随着寄居长安的前燕贵族慕容垂前往北方的中山,一起回到代北,来到独孤部。但是不久之后,独孤部发生内乱,刘显成了独孤部的首领。刘显是刘库仁的儿子,他想恢复当年部落联盟的规模,并成为新的盟主。但独孤部毕竟只是当年的联盟成员之一,昔日的君主什翼犍的后人还健在,15岁的拓跋珪显然比刘显更有资格成为联盟的新首领。于是,刘显预谋除掉拓跋珪,但拓跋珪的姑母又是刘显的弟媳,把刘显的行动泄露给了贺氏。当天夜里,贺氏将刘显灌得酩酊大醉,天亮时分,等刘显酒醒,拓跋兄弟已经逃到了贺兰部。
, Y" h* p' V# {6 n 此时,长安传来一个消息,苻坚已死,强大的前秦政权分崩离析,臣服于他们的势力和部族也趁机脱离统治,中国北方又陷入了混乱状态,这给拓跋珪带来人生的第二次转机。
4 L" [4 M# I2 `4 z9 A
* R/ L) t# b6 {8 o2 e+ J% k8 } 公元386年正月,鲜卑联盟重新建立,各个部落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的牛川召开大会,推立拓跋珪为代王。
2 y! p. J9 F6 D3 ]4 {% Q 不久,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建元登国,建都盛乐,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魏。
: }+ r k5 ~" U8 p 而独孤部的刘显,并不甘心。他打算利用什翼犍的小儿子窟咄,去动摇拓跋珪的王位。
' r1 e. ^. w+ \) w" G+ X. `4 j ; U( i, s1 S2 g/ [) K
窟咄带领独孤部武装侵入拓跋珪的领地,在新成立的联盟内部引起骚乱。一些不够忠诚的部落开始动摇并倒向窟咄一方,还有人打算捉拿拓跋珪去送给窟咄以表示忠诚。在贺氏的辅助下,拓跋珪避开独孤部军队的锋芒,率领忠实于自己的部众转移到贺兰部,同时向后燕请求支援。
- p- h- v+ O8 J7 Z" s' P0 B
& U; ?/ p6 ^/ E$ b 后燕是慕容垂建立的国家。窟咄依附的势力是西燕,那也正是后燕的死对头。亲属关系和利害关系加在一起,慕容垂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拓跋珪一方。在慕容垂的支持下,拓跋珪打败了窟咄的军队。窟咄失败以后,刘显的力量也受到严重影响,独孤部发生内乱,拓跋珪的魏军与慕容垂的燕军利用这个机会,联合打击独孤部,大获全胜,刘显逃往西燕,独孤部的人口和财产都被燕魏联军瓜分。
; G5 A, v5 P' c8 Q + g. I3 J/ e. E- I* D
两次战争之后,拓跋珪经济实力也增强不少。登国六年冬。西燕刘卫辰的儿子直力鞮率领将近十万军队攻进魏国南部,包围了拓跋珪。拓跋珪以兵车为营稳扎稳打,竟然反败为胜,直力鞮只身逃走。拓跋珪越战越勇,乘胜追击,从五原渡过黄河,杀掉了刘卫辰及其子弟宗党五千多人,尸体把整条河都染成了鲜红。登国十年,公元395年,后燕消灭了西燕,北魏也清理好了周边环境,这两支北方最大的势力终于又要开始一场生死较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