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30 22: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99); W- ]1 J, j/ w
9 v8 R2 x8 n& ?
但是一定要砸,赵普牢牢地把握住了最重要的那一点。他打赌,赵匡胤一定同意,并希望他抡圆了棍子狠狠地砸到他亲弟弟赵光义的头上。
~1 _1 b% C5 ]2 k2 q 理由只有一点,但是绝对够了――赵匡胤的儿子们都长大了。
% [0 e" w. I3 Z$ E# w7 [3 w. Y& B- } 赵匡胤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依次排列是德秀、德昭、德林、德芳。但是德秀与德林均未成年就死去了,剩下的德昭与德芳,在这时已经分别是20岁与12岁。
* o7 ^( s3 J2 R6 C6 k( Z 尤其是德昭,20岁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已经是标准的成人。而且作为国之长子,并且是赵匡胤元配夫人贺皇后所生的嫡子(很遗憾,德芳的生母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很可能是一位偏妃所生),到了这个年龄,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帝国的合法继续人了。但是让人万分不解,赵匡胤不知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一直把德昭与德芳关在屋子里,从来没让他们在出头露面。2 p& a" j1 D3 k' A. q
时间截止到公元971年,这时的赵匡胤是45岁,赵光义是33岁,赵德昭是20岁,三人之间的年龄差距不过是12年。表面看,赵家真是人丁兴旺,壮盛满堂,但天子之风不同于庶民之风,这是尴尬更是危机。而对赵普来说,这就是机会。( y: E r& ^9 m# w% r3 x
砸!赵普决定,不管赵匡胤这时是否同意,他都要抢先把棍子抡圆砸过去。他相信,只要变成了事实,就会逼着赵匡胤做出选择――不是说在他赵普和赵光义这个亲弟弟之间的选择,而是在帝国的安全,和赵匡胤儿子们的幸福之间来选择!/ ^' w! h$ ?- n4 H
他就不信了,赵匡胤到时会不帮他。历史都无数次地证明过了,杀兄弟是多么的必要,就算只看当时,都能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就连刘鋹和刘继元那样的蠢才都知道登极之后,还知道把所有的兄弟都砍了清扫隐患呢,何况是赵匡胤?!; [5 k# v* m" F7 q0 S, o
赵普摇了摇头,都在笑自己多虑了。事实上这都不需要什么理智的判断,只需要动用一下人的生物本能就能懂得怎么做……何况,他又想起了从前,他不是没砸过赵光义。就在建国之初,赵匡胤先是封弟弟为禁军殿前司都虞候,之后又加封到开封府尹。这时赵普不干了,他硬生生地把赵光义禁军将领的头衔给撸了下来,在军与民之间只能任选其一。
# h0 [( g$ J2 B0 h; m9 B$ e 那时赵匡胤没有二话,非常支持。7 v* ^ `5 q3 H6 t0 T8 M
思前想后,万无一失,而且赵普还越想越乐观,越想越兴奋。试看前景,砸倒赵光义之后,于公为赵匡胤守住了皇位,于私会让自己宋朝臣子第一人的身份更加稳固,还会趁机结恩于宋朝的第二任接班人……诸班好处,何乐而不为?' v2 R( W( ~# \1 @
并且更妙的还有一点,那就是赵匡胤的本性。此人有些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不管是真是假,在一些利益极大的纷争面前,喜欢躲在幕后,不管自己多热切,都要让别人半强迫地做事――比如陈桥兵变。呵呵,那好吧,像上一次一样,这次的恶人还是由我来做……赵普踌躇满志地想,这件事马上就做!
) u1 M: Y: \$ g; V4 A, W$ B 什么?风险?5 Z# C, k0 G2 }
哈哈哈哈,赵普大笑,此生做过没风险的事吗?富贵险中求,风光在顶峰。就这么干了!* l) l. F B* ^4 V8 i
4 i0 { s4 n5 s" x
连载(200)
~& v9 ~- b% E& i6 m, S7 R8 I6 @. [2 ~8 C 5 s: k; |0 F: G9 P Q) ?! w
事情开始了,也早就结束了。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要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让我们从一份表格开始吧。4 o( c7 S- V/ o. }% }$ Y9 z1 [
时间――公元971-973年之间;+ @, r: V4 ^) ^8 w, S) ~5 s8 o
地点――不确定,从宋朝的都城开封起,遍布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8 u. j9 ?7 S. u% }) z7 z$ o" @
人物――赵普;赵光义;以及双方各自的战友加亲信;
9 E. P( ] \" K) R6 y 起因――赵普要压制赵光义;
: X; v, x0 |4 C' U 过程――缺失;
) y4 H. I+ K& K5 }, U 结果――……要怎样说呢?如果说赵普是在公元973年,也就是他终于被确认失败,被赶出京城时,才知道自己的结果的话,那么,就真的是太蔑视这位宋朝开国第一元勋,第一位独任的宰相了。9 k5 ~, f: s. i# P$ d% o, c
在这之前,有无数的证据表明事件的每一个进程,优胜劣汰,一目了然。
0 b# C8 V5 v6 u( y/ @ 首先,在公元972年的9月份,某一天赵普照常上班时,到达长春殿等着赵匡胤召见时,突然感到身边少了点什么。稍一迟疑,他发现了,原来是他的老朋友,枢密使李崇矩不见了。是病了吗?赵普以首席大臣的雍容风范向左右询问,得出的结果却是李崇矩也上班了,只是从此以后,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和宰相一起在长春殿里候旨听宣。8 X9 @$ u2 q6 R! g5 ?
事情看似很小,赵普却突然间一身冷汗,因为他一下子反应过来。坏了,他犯了赵匡胤的大忌――专权。这真是无可救药的大失误!他和李崇矩的身份是这样的敏感重要,合起来正好是宋朝的军政大权,可是他们居然上班在一起,下了班还成了儿女亲家!
: v5 E# Q6 q2 G) T& V) O* w0 ] 不管有没有结党之实,光是这样的表面形象就让赵匡胤难以容忍。而且要命的是,这种事还没法解释,越解释越糟。从此之后,李崇矩被接连降级,到公元973年的3月份,原枢密使、镇国军节度使李崇矩已经降到了左卫大将军。1 K* Q! w- E4 o4 \& i
截止到这里,还没有记载能证明赵普与赵光义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就连李崇矩的降职,都是由李自己的门客,一个叫郑伸的人去告发他收受贿赂。虽然审理的结果是诬告,但李崇矩还是被降职,而郑伸从此当官,起步是酸枣县主薄,并赐同进士出身。; ~$ B. N* s# O/ P
之后的事情突然间急转直下,变得不可收拾。在当年的4月份,赵匡胤突然下诏,命重选“堂后官(相府属吏)”,并规定从即时起三年一换。这样赵普最亲信,最得心应手的手下,立即被裁撤一空。到了6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人还记得雷德骧吗?那位闯进赵匡胤的讲武殿,对皇帝大喊大叫,说赵普贪脏,然后丢了两颗大门牙的硬汉?
/ |7 ^ i6 A$ K% Q! j! B. } 这人现在又出事了,他远在商州,作户部参军,和当地的知州也处不来,被人再次抓住把柄,从商州再次远贬,居然到了大西北那边的灵武。这事会跟赵普有关系吗?按说一朝宰相,对已经贬到外任的一个芝麻小官还会继续找茬寻事?太高看姓雷的了吧。
7 z% N9 `2 S; `3 M% J5 L 可是雷德骧的儿子不这么想,他跑到京城去告御状,说是赵普在背后搞鬼,并且千辛万苦地找到了相府几个属吏的污点。这件事的结果是赵普的一个亲信被处死,其余的被杖决除名。而雷公子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至于他为什么当上了官,天下人就都看得明白了。
# A/ _/ x2 ?. H 因为有功,功何在,批赵普。/ _; o, ], k: F j
从此天下风起云涌,每个人都知道了应该怎样做。赵普的苦日子来了。但是他心里应该还是没有着急,更加谈不到什么害怕。因为他此时更加坚信着另一条官场上的铁律。6 Q: A* d6 V( c& g
即皇帝的行为准则。+ v2 Z" a( e$ f1 F6 _6 ^& _$ D$ d
这里有一个例子,话说距今三四百年以前的清朝,康熙当国王时,权相纳兰明珠犯事了,罪名成立,只等着康熙一声令下,人头落地。明珠半夜里去求他以前的门客,现在的内阁大臣高士奇想办法。高士奇想了想,告诉他,要人告他谋反,并且告发的人一定要是明珠的死敌索额图的人。
& a6 B$ O: B( }, ]# g9 v/ ` 明珠一听大惊――谋反?1这是杀罪变成了剐罪,罪加一等,满门抄斩啊!2 K0 ]6 n0 m7 S
可高士奇却笑着说――你这个笨蛋,这是对第一流的皇帝才能用的百发百中的保命之策。很简单,皇帝要想保住位子,就得看好手下的臣子,所以他绝对不能容忍朝臣中的一个党压倒另一个党……明白了吧?就算为了自己,康熙都会留下你的命,来牵制索额图。1 X& I5 @, x+ E
虽然时代顺序颠倒,但是道理是一样的。赵普相信赵匡胤不会放任赵光义把他彻底搞倒,如果那样,赵光义的势力就会更加做大。' ?' G( X% D1 X2 r" G
但是赵普想错了,史书称,当雷德骧的儿子告赢御状之后,赵匡胤即“始有疑赵普之意矣。”并且很快就把赵普的原手下参知政事薛居正、吕馀庆扶正,开始和赵普同知印、押班、奏事,所有一切平等。就在这时,赵普真正的灾星出现了。, \5 |& A3 W$ R* W; N$ L- T
卢多逊。! d& u/ ]% c# h
不管这个人在以后的北宋朝局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现在,他是压垮赵普的那最后一根稻草。翻阅史书,可以发现,卢多逊当时所做的其实很平常,他不过就是向皇帝一次又一次地报告,说赵普贪脏枉法,纵容手下,还有就是非常模糊的罪名――“每召对,多攻普之短。”
% P! Y7 }$ r$ n5 H1 b& J( b8 ? 不过就是经常性在赵匡胤跟前讲赵普的坏话,但是讲了什么,历史却没有交代。6 t2 x5 Z' r/ ?! o
但是结果已经出来了。赵普在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8月,被赵匡胤从京城赶走。官方的说法是怕赵普累着,让他先外出歇几天。并且给了他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仍旧是挂名宰相的头衔。
8 u5 S& |$ a. D8 F- S3 |( ~1 h 败了,千真万确地败了。赵普愿赌服输,再没起什么刺,只是在临走前,给赵匡胤写了一封信。7 i5 E" i# I, u+ T9 @ r
信中提到――“外臣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 j0 h# C0 U/ E% O4 [( K
你的弟弟是完美的人,你可以全心全意地去爱他!
' Q% X" M; Y/ ^+ Q/ K 但这也是赵普给自己的留的后路,想必他已经预测到有一天,他会落入自己政敌的手里。
6 \5 l7 r6 G8 J/ |7 d 而史书记载,赵普出京后不到一个月,赵光义就得到了他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位子。他成了开封府尹兼晋王,正式变成了当年柴荣的翻版。 I" j, A) l2 t7 s+ y% n
赵普走了。想来他走出开封城门的那一瞬间,心中的悲凉愤怒相对都是非常少的,他会笑。赵匡胤……我尽力了,我们相识相知近二十年,精诚合作,才有了今天……别怪我,今后无论你出了什么事,你都不要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