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7)9 C( M1 L  N) o5 T- e" ~
  
! e0 @3 @$ N& O2 u/ [! E; t* ~  }+ }  五、百济的征服(上); h; V" @0 L% ]" U
  4 `* r' @$ |& r* ]( b( ?9 m, y
  千余艘战舰组成的庞大的海军舰队从山东半岛的成山港出发,在海面上乘风破浪,横跨黄海,直奔向朝鲜半岛的南部。
+ m4 D3 x) z& r4 ~2 `& U. Z  白须飘飘的老将苏定方一手横握宝剑的剑柄,站立在帅船的船头,两眼望着茫茫的海面,眼神中充满坚定与执着。从西部的瀚海到东部的蓝海,无论是指挥沙漠作战还是海上作战,这位非常专业的老军人都显得游刃有余。0 s) `' k" ]! Z. W: X9 O
  苏定方的战略是战舰抵达百济之后,一部分舰队顺着熊津江逆流而上,沿着河流向上游发动进攻,另一部分兵力则登陆之后,从陆路配合海军发起进攻,夹击百济的首都。所以熊津江口,便成为百济与唐军的争夺的焦点所在。
9 c$ M7 A4 \; h- ?3 @/ @, y  百济在熊津江口布下重兵,严防苏定方的海军。然而对于苏定方来说,敌军的防守力量仍然显得太薄弱,大型战舰很快显示出强大的战力斗,制海权完全落入唐军之手,百济根本没有强大的海军与唐军在海面上较量,只能驻守在岸边防守。! U" D( K/ q& C
  唐军在选择登陆点之后,陆战队员向百济防线的后侧迂回,而海军则从正面突进,结果在海陆两军的夹击之下,百济在熊津江口设下的防线很快就崩溃了,弃尸数千具,其余的部队向后撤退。4 P7 I0 ]+ T* ~5 U$ y' T7 @
  
' }8 d! C) q% C/ E( R3 c) o* Q  夺取熊津江口后,苏定方当即指挥大军,从水路、陆路齐头并进,目标就是位于位于熊津江畔的百济都城。% L) y4 X1 H* ?6 R
  离都城还有二十多里时,百济国王已经调集了倾国之兵力,囤驻在都城之外,将全力捍卫首都的安全。# s1 I4 n# P& _# }# @
  然而这并不是一场对等的战争,在唐军海陆军共计十万人的打击之下,百济的军队很快便陷于慌乱之中,结果这次会战的结果,是百济的军队损失了一万多人,其余人仓惶退入城内,苏定方的大军占据了外郊。+ l: }2 R+ R" `  _- T; T% d
  百济的国王夫馀义慈与太子夫馀隆夺路而逃,直逃到北方边境,留下另一个王子夫馀泰坚守都城。夫馀泰一看老爹跑了,老哥也跑了,索性自己立为国王,过过瘾,然后以国王的名义,号令百济军队坚守城池。
+ m+ F4 l! O% x. h  夫馀泰的侄儿、太子夫馀隆的儿子夫馀文思一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暗想:“现在老国王与太子都还没死呢,叔叔就这样急于拥兵自立为国王,我看就算他能顶住唐军的进攻,也决不会把到手的权力交还,看来我父子是难逃一劫啊。”想到这里,夫馀文思干脆率着心腹,乘晚上天黑时,爬出城墙向苏定方的唐军投降。1 q1 L$ z+ z% u  Z. O
  城内的百姓对夫馀泰的政府的合法性就很怀疑,干脆就效法夫馀文思,想方设法出城向苏定方投降。夫馀泰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下令要严惩这些叛变者,但是连老国王与太子都对守住都城不怀梦想了,更别说其他的将士,所以在制止百姓投奔唐军这件事上,效果真是微乎其微了。% J+ s/ s: a4 f8 B: u7 h: `$ U# G
  / S! f( g6 ]! M! h1 Q
  都城并没有强大的抵抗意志。
  ^/ ^/ Y/ R+ ~  苏定方派出一支敢死队登上城门之上,在城头上树起唐军的旗帜,旗帜迎风飞扬,城内的守军大惊失色,而夫馀泰更是沮丧,无奈之下,夫馀泰只剩下一个选择:打开城门,向苏定方投降。1 B. d1 D+ ^) g
  都城一降,百济大势去矣。不久,老国王夫馀义慈、太子夫馀隆也走投无路,前来归附,百济其他城池的城主也纷纷献城请降。* e) n4 U+ i. V! J
  老将军苏定方真是不负重望,老将一出马,立马解决掉百济王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至此,百济共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座城池全部投降,人口总计七十六万户。大喜过望的唐高宗下令在百济五部的基础上,成为熊津等五个都督府,实际是将百济纳入到中国的版图之内,以百济的旧有官员担任都督、刺史。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8)
/ l. e( P/ V2 Y6 D. F# q  : _, p& f# d0 \( C7 `* {: q( u& v# {
  然而,这次征服百济之战,唐军开始有了危险的征兆。虽然此时的唐朝的军事力量仍然无敌于天下,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正悄悄地形成。, ^: h1 M6 m4 I' q
  这一年是公元660年。" H+ p9 Q* A% a& t: a& I  P4 Z
  这一年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唐高宗开始委政于武则天,武则天权同皇帝,朝庭政令,多出于武则天之手。! B' {8 v: Z1 f& G( E$ W
  这一年,唐朝的军队制度出现在重大的转折。, k# R# r% ?* m6 l9 U- \* a
  在此之前,从唐太宗开始,支撑着军队尚武传统的重要因素,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爱国主义的传统;第二,是建功立业的观念;第三,是“纵死犹闻侠骨香”的时代游侠精神。
6 [$ D* d+ ~9 F' p3 Q5 v) p  为了强化军队的尚武传统,唐太宗给予军队将士极高的礼遇,首先是有激励的机制,不仅是对活着的将士给予战功上的奖赏,即便是战死的将士,也同样论功行赏,皇帝派出使者对战死者哀悼致祭,建立祠堂,以供后人纪念,对于有功者,还追赠官爵,并可以将此官爵转赠给儿子兄弟。
6 ]0 I0 E) o8 W. k5 d+ J1 G- E  其次,唐太宗对于如何保持士兵高昂的士气与斗志,确有非凡之手段,孟子曾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政府与士兵之间,需建立起信用制度,在唐太宗时代,每有战争,则大批的民间勇士纷纷响应号召,甚至自带粮食武器,请求作为自愿军,所以唐军四处征战,兵源却十分充足。这种高昂的士气,来自于政府对战士的社会地位的认可,战士的社会地位要比平民来得高,所有从军的人员,政府会留下档案纪录,在战场上立功之人,除了赏赐之外,均会纪录在档案中,这是对其为国家出力的证明。# @0 y; \! c, o9 U
  
9 |+ C( [( @; K4 d, R  然而,唐军这一传统,在660年被颠覆。
( L5 l( B' y1 p. H  如果结合660年的政治事件分析,这上正是武则天掌握实权的关键一年,那么可以推断颠覆唐军之光荣传统之人,很可能是武则天。
4 A; j7 N& g. {6 {8 B' @  a8 \  这个颠覆,是政府信用的缺失,激励制度的破坏,士兵社会地位的下降,最终导致士气涣散,尚武精神遭压制,战斗力大大被削弱。
% n) u% W& R/ R$ d  从唐朝征战史来看,其由盛而衰的转折标志,乃是670年的大非川惨败,然而其祸根早在660年便已经埋下,这不能不深究其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660年开始,这些衰败的征兆是什么。这里重要的一份史料,就是664年时刘仁轨从百济上奏朝廷的一份奏折。
2 x% R/ e" J# n0 e; l* M+ ~/ w  首先是对士兵档案制度的破坏,这一年的出征百济,竟然没有出征战士的档案纪录,这意味着参军的士兵,不论是死是活,根本没有其为国效力的证明,而战死沙场进,甚至没有留下其姓名,光这点足以令所有的士兵为之心寒。史料记:“自显庆五年(660年)以来,征人屡经渡海,官不记录,其死者亦无人谁何。”(刘仁轨664年上疏,以下省称刘仁轨疏)4 i& N* k! X  l% |$ k: u7 z3 q
  其次是士兵社会地位的下降,与平民没有差别,后来刘仁轨在上书皇帝时,曾写道:“而比年出征,皆使勋官挽引,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率皆由此。”因为士兵地位的下降,所以他们即便凯旋回国,从战场上得到的奖赏,往往被当地官府的官吏所盘削,“惟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无以自存。”(刘仁轨疏)( i& M0 z% h( @. X
  再者,是政府缺失信用,经常性地延长士兵的服役期,而且在延长服役期的同时,并没有增加相应的物资供应,这使得士兵大为报怨:“初发家日,惟令备一年资装;今已二年,未有还期。” (刘仁轨疏). e' H1 F8 T' i
  当然,这种对军队传统的颠覆,其恶果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显山露水,所以从短期来看,唐军仍然非常强大,但是随着士气的消靡涣散,这支曾经天下无敌的伟大军队,最后会沦落到何等尴尬的地步。" Z* _* K8 q/ j  z% G$ F
  此话题暂先休笔,后文会继续谈及,现来看看苏定方平定百济之后,百济的局势是如何变化的。
0 ], Z) K( P- }7 v; |7 G  
: Z; w. c9 J* t1 L$ q9 l* U  苏定方在擒获百济国王及太子之后,百济悉平,唐军大肆劫掠百济,并杀死不少百济青年男子。这事发生在苏定方的军队,确实颇令人意外。
% `6 {; k* \* C8 O5 ^! |& P# z+ D  在四年前的西征中,王文度下令屠城时,苏定方反对道:“我们王军不远万里,乃是前来讨伐叛贼的,你这样做,我们与盗贼有什么分别!”并且对于掠夺之物,苏定方分文未取。后来苏定方率军西征阿史那贺鲁,似乎也没有发生劫掠事件,为什么在百济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 A/ r3 h! Y, ^( _# o. e2 f% ~6 w$ K  笔者推测,这必定与前文所述660年唐政府对军队态度转变有关,苏定方所率之十万大军,政府不给予登记在册,这几乎断绝这些人心中搏取功名的信心。几年后,名将刘仁轨的一折奏章,给我们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他写道:“顷者破百济及平壤苦战,当是时,将帅号令,许以勋赏,无所不至。”(刘仁轨疏)可见在此时,苏定方能够激励士卒作战的,只有“许以勋赏”,拿什么来赏?很明显,只得取之于敌国。
% p, l5 ~1 O0 Q5 k  纵兵劫掠造成了严重的恶果,几乎毁掉了苏定方的所有战果。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19)
+ K0 V; O( G  ]5 j/ ^! K- x9 l$ J  
- g* m" A# z9 s( E' Z  百济的将军黑齿常之率先造反。
0 m/ f# {, n, U9 @) |- y; B! ^  黑齿常之是百济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身高七尺有余,身材壮硕,其人骁勇善战,富有谋略,是百济国内一位英雄人物。他官居达率,达率就相当于中国的刺史,同时也是一员战将,在战争初期,他率军抵抗唐军的进攻,但是随着百济国王与太子投降,他也放下武器,举城向苏定方投降。8 q- A; t& Z9 G
  唐军在百济的劫掠,使得黑齿常之义愤填膺,他与十几名心腹秘密返回他的治地,收罗其旧部,占据任存山,砍伐树木,结为栅栏,作为军事基地。黑齿常之的反抗,一呼百应,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前往归附黑齿常之的百济兵民,达三万余人。- \' ~8 Z6 j: e; M+ h
  这次叛乱的速度之快,令苏定方有些措手不及,他急急地率军进攻任存山。两位名将对阵,结果黑齿常之凭借所占据的有利地形,挫败了苏定方的进攻,唐军被迫撤退。黑齿常之乘势发起反攻,收复了多座城池,苏定方派兵与之交战多次,没办法打赢,此时苏定方准备班师回国,他留下郎将刘仁愿及一万名士兵,镇守熊津都督府,自己则率唐军主力,押着百济国王以及其他一些高级官员,渡海返回国内。
, I. N6 b( k# m) W  
5 b( d& i, u* O0 Y# A! g  唐高宗仍然遵循旧例,赦免了百济国王夫馀义慈,其余百济官员也一概释放,很好地保持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立场。同时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王文度便是唐军第二次西征西突厥时下向程知节夺权,又下令屠杀恒笃城的将领,当时被罢了官,但几年后又时来运转,捞了一个熊津都督。王文度虽然是官场不倒翁,不料他渡海刚到百济,便水土不合,一病呜呼了。
# R4 I' v: D( _  N  此时百济的叛乱越演越烈。
0 N. A# L6 A& b, U& J) [( f0 L' f  百济大将福信以及大僧侣道琛在周留城聚众起事,从日本迎回百济王子夫馀丰,将他扶立为百济国王。黑齿常之与他的部将沙吒相如各率一部分兵力,占据险要地形,积极响应福信及道琛的复国运动。
" q* ?+ c" a) ^) I$ N  紧接着,道琛率百济复国军围攻镇守熊津的刘仁愿部,此时复国军已经控制了百济绝大部分的土地,将唐军压迫在熊津一座孤城内,形势非常严峻。4 Z7 s9 z; T2 j6 j( N
  由于王文度的突然去世,唐高宗下诏,起用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接管王文度的军队。如果不是王文度骤死,那么刘仁轨这位大唐名将恐怕是没有出头之日,为什么呢,因为刘仁轨已经六十岁了,而且,他还真没带过兵。8 i# u% H. X, k+ F  c/ ?" F% R0 P- V
  
' ~6 R8 D9 @3 ^% S/ ?: ]  在唐高宗时代的军事史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老将特别的多,这些老将有的时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就战功彪炳,象李世勣、程知节;有一些是从军很久,但老了才成为一方统帅,象苏定方;还有一些是没上过战场,但年迈时不小心成为一代名将,象刘仁轨。当然,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推论,唐高宗时代的辉煌战绩,乃是继承了贞观时代所遗下的庞大的资本,包括人才资本。( O% Y, G0 a( \8 h; n
  先来简略地了解了刘仁轨这个人。2 y8 Z) j& G. [; W; f
  刘仁轨出生隋末,年轻时正逢隋末大乱,但他并没有拔刀上战场而就名将之路,而是酷爱读书,要很艰难的战乱时代,发愤图强,博涉文史。到了李渊开国之后,刘仁轨因为肚子里有些墨水,被授予息州参军,不久升任陈仓县尉。刘仁轨担任这个小官好些年,直到唐太宗即位后,发生了一件事,才使得他的命运出现转折。/ o& o* w9 ?+ u2 B0 P$ G( }8 N3 L
  当时在陈仓有个折冲都尉,叫鲁宁,此人在陈仓县横行霸道,其他地方官员都躲他远远的,刘仁轨多次警告他,但没有用,反而更加趾高气扬,不把刘仁轨放在眼中,刘仁轨派人将他抓捕,杖毙堂下。这下可不得了,州官把这事报到朝廷,唐太宗大怒,骂道:“这是什么县尉,竟敢杀我折冲都尉。”下令将刘仁轨押解到朝廷。
% O8 t5 Q3 i. |( S. h  但是刘仁轨真是幸运,他遇到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亲自传他问话,结果发现此人不仅很有见识,而且为人正直,暗暗称奇,不仅未追究其罪,反而授他栎阳县丞。) }0 n3 ^& o# u$ i
  到了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在秋收前准备去狩猎,刘仁轨虽然官很小,但他上表劝阻唐太宗,唐太宗想起这个曾杀折冲都尉的小官,下诏对他一心为国的忠心与勇气表示嘉奖,并提拔为新安县令。此后数年,刘仁轨多次升迁,担任给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0)* z4 P( M- e0 a; j2 i
  + e  B$ p) b- A, D& D
  刘仁轨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中书侍郎李义府,当时李义府深得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恩宠。
; m$ V% b  g9 D1 G  656年时,洛阳有一个美女淳于氏犯案,被关押于大理狱。李义府见淳于氏美艳欲滴,就想把她纳为小妾,所以就暗中嘱咐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她无罪释放。结果大理卿段宝玄怀疑有人从中作鬼,便上奏唐高宗,皇帝派刘仁轨调查此事,刘仁轨办事严谨,配合大理寺,将毕正义抓了起来。李义府害怕事情漏露,便以威胁手段迫使毕正义在狱中自缢身亡,但后来事情还是水落石出,不过由于李义府是皇帝与皇后身边的红人,所以还是逃过一劫,由是李义府对刘仁轨恨之入骨。
" q0 m& D% K& O$ U. e. o  四年后(659年),李义府找准机会报复,将刘仁轨外调为青州刺史,这只是开始,刘仁轨的恶运降临了。
1 n/ B1 n9 \4 y! y  又过了一年(660年),苏定方远征百济之后,唐高宗又出动大军,对高丽发动战争(征高丽之战,后文详述),作为青州刺史的刘仁轨负责海上运输,当时正是逆风,船队不宜出海,但是李义府却严加催促,刘仁轨没有办法违抗命令,只得率船队出发,结果在海上被暴风打得七零八落,结果许多船沉入海中,物品人员损失惨重。4 W+ F* R% s4 {- V
  2 M0 S# q( M' E8 e: i' f8 `
  对于这起重大事故,唐高宗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前往调查。李义府秘密指示袁异式,将刘仁轨定为死罪,并对袁异式说:“你如果能办事的话,以后不必担心不会升官。”袁异式到任之后,对刘仁轨说:“你跟朝廷里什么人结仇了,我看你这次是躲不过了,与其被定罪处死,不如你早自行了断,也可体面些。”
1 t* W! J& u, S: q5 L/ g  刘仁轨摇了摇头说:“仁轨当官未能尽到职责,国有国法,如果你以国法处我死刑,我决不会皱眉头;但如果要我自行了断,让仇人称心快意,我却心有未甘!”. i4 r7 J& `$ z, E4 x
  袁异式不敢违背李书府的指示,将刘仁轨关入大狱中,并且用大锁把他锁起来,然后将案情汇报给皇帝。李义府又借机在唐高宗面前进谗道:“不斩刘仁轨,无以向天下百姓谢罪。”
2 D/ [% H" A9 A0 ^3 v  眼看只要唐高宗一点头,刘仁轨就要人头落地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舍人源心直向皇帝提醒:“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这句话提醒了唐高宗,也把刘仁轨从鬼门关拉回来,最后对刘仁轨从轻发落,削去其官职,降格为平民,仍留在军中待命。- [2 g3 `0 I6 Q3 L& t
  
( E( T( a+ J2 m* @9 I$ ]7 U  显庆六年(661年),王文度意外身故,当时以平民身份留守军中的刘仁轨因祸得福,唐朝廷指示他率领王文度的军队,连同新罗国的军队,前往援救困守在百济府城的刘仁愿。这两刘名字有点相近,其实并非兄弟。3 }5 p+ a$ E9 j3 m) \) L8 L
  刘仁轨喜出望外,他乐道:“看来老天爷要让我这个老汉富贵了。”5 E7 c' }2 O4 R
  刘仁轨这个人很了不起,屡遭陷害,但他并不怨天尤人,也不因此而消沉沮丧,足见其意志之坚强与为人之达观。' \" I' f) j/ F2 l5 U  b
  为了表明此番出征的必胜决心,刘仁轨在临行前,向州司请领《唐历》以及唐朝历代皇帝的庙讳,干什么用呢,刘仁轨说:“我将要扫平东夷,在海外颁布大唐正朔。”没想到啊,没想到,连文人出身的刘仁轨都有布国威于波涛万里之胸襟,大唐之尚武精神,确非虚言。
4 _  P& Y9 o+ M  _) ~6 p5 Q% @  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0 v' W, d# B: m4 T( D
  刘仁轨没有带过兵,至少我们在史料中找不到他六十岁以军指挥作战的纪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带兵,其实从隋末到贞观时代,战争连绵不断,文人留心兵事是很正常的事。想必刘仁轨平日也熟习兵书,这位文官在带兵上却是很有一套,他治军严厉,很快,原本隶属于王文度这支海军,在刘仁轨的整饬之下,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海上雄狮。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1)
( Q& Q) q" L' D2 ~9 B  % d, h+ b0 r8 `8 E
  六、百济的征服(下)5 f! g1 S+ e! R$ a9 \: O
  : G: L1 q; i! ~' i9 q) B9 n
  在新罗军队的支援下,刘仁轨率唐军开始反攻,联军连战连捷,一直推进到熊津江口。百济复国军深知唐朝海军的强大,所以便在熊津江口设立两道栅栏,以阻滞唐朝海军的进攻,但是此举并没有能阻挡刘仁轨。7 l- z7 Z/ Z% |7 g: ~9 z
  刘仁轨兵团与新罗军队分进合击,拔除百济军的栅栏,与百济军展开决战。百济军队早就领教过唐军的厉害,眼看苦心经营的栅栏防线被突破,更是斗志全无,唐与新罗联军乘势大举进攻,百济军队大败,除了被击毙之外,还有大量的士兵争先恐后渡河而逃,结果被溺死的人不计其数。熊津江口之战,百济复国军损失了一万余人。
3 u9 N2 }* D6 o* o' v  g& n, F+ b  正在上游河段围攻熊津都督府的道琛兵团,得知熊津失守之后,大惊失色,放弃了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守任存城。刘仁轨兵团与刘仁愿守军顺利会熊津城之后,唐军的防卫力量大大增强,完成支援任务的新罗军队也返回国内。
" a& q2 ]& y" }7 C8 ]0 H. B  
% q( ~7 m0 t/ m( b0 z) ?  此时,来自朝廷的一只黑爪又伸向刘仁轨,这只黑爪,仍然是李义府。
( t; d: }5 T% H2 N( T0 O  李义府秘密指示刘仁愿,在熊津城内,干掉刘仁轨。但是刘仁愿十分佩服刘仁轨的为人,再说,现在百济战场上,熊津已是一座孤城,在这个时候内斗,无疑是自毁长城。
" `% g0 Y! N0 T/ |; L% i  对刘仁轨来说,战场反而是最安全的地方,可以避开李义府的毒手。
4 {. ?' I7 C  p& q, w0 ?  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唐朝驻军与敌对的百济复国军处于对峙状态,但是形势对唐军越来越不利了。
$ Z0 k1 A% p9 s$ w3 u  百济的复国运动如火如荼,其核心人物僧侣道琛自称为“领军将军”,另一将领福信自称为“霜岑将军”,两位将军四处招兵买马,其军事力量很快便膨胀起来。而刘仁轨与刘仁愿的军队,却得不到兵源上的补充,与百济复国军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所以只得采取守势,静观其变。7 Y+ f* {' K9 Z, X
  唐高宗决心再度动用新罗的军事力量,他以诏书的方式敦促新罗国王金春秋增援熊津城。新罗国王派遣大将金钦为援军司令,进军百济,以支援唐军,然而行至半途一个名为古泗的地方,百济“霜岑将军”福信率军埋伏于此,对新罗援军进行截击,结果新罗援军吃了个大败仗,总司令金钦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回新罗国内。
3 {, i7 V9 O& J! r' z% C1 U  新罗军队的受挫,使得唐军更处于孤兵无援之境地,刘仁愿、刘仁轨苦撑危局。
% ~! D6 o! m; ]* i/ k  然而,百济复国军的内乱,却使刘仁轨得以转危为安。
% ]( ]8 w5 X' `8 D) E$ ?4 ~  百济复国运动中最重要的两位将领道琛与福信,在势力不断膨胀之时,新的危机出却出来,就是两个争权夺势,互不信任,结果最后福信杀死道琛,清洗道琛余党,成为复国军的最高军事首领。然而此番内讧,却极大地削弱地百济军队的力量,所以刘仁轨与刘仁愿虽然只驻守在孤城,但是并没有遇到百济大军的强有力的挑战。
; C6 D4 v: X9 `' S- ]- a4 y$ y  # E* {% ]7 w7 d& i$ d! y% y. {
  在刘仁愿、刘仁轨驻守熊津都督府的同时,唐朝廷的战略主张,是消灭百济北部的高丽王国,只要高丽王国投降,那么自然可以打通救援刘仁轨的通道。
2 M  W2 k* v( u  然而,到了662年,远征高丽的战争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暂略,后文详述),此时刘仁轨、刘仁愿坚守孤城已过一年了,北方的救援通路不能打通,唐高宗不得不给刘仁愿(已经升任熊津都督)与刘仁轨发出指令:“现在远征平壤的大军已经撤回,你们孤守一城,不可能独存,最好把军队撤往新罗。如果新罗国王要求借用你们的力量进行留守,那么就暂时驻留在那里,如果不需要的话,即该启航,返回国内。”: @  q0 G1 Y0 \
  这条诏令,充满无奈,放弃熊津城的坚守,就意味着唐军将完全撤出百济。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2)
& q+ y4 z3 `" K$ d  " m2 C8 O/ b: K5 v& X- z; h2 Y# ]
  刘仁愿将皇帝的命令公示给众将士,多数将士都巴不得早日回归祖国,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只见此时一人站出,年纪有些大了,但是声音极为威严,一看却是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只听他朗朗而道:“诸将士,听老夫一言。”
' W4 @, Y- i0 L' V: F1 @& f; g/ i) q  众人停止议论,听刘仁轨的演讲:% R' m2 V- h( P
  “《春秋》大义,大夫出疆,如果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则可以独断专行,何况我们正身处沧海之外,居豺狼之地。诸君都是帝国的臣民,自应当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可以战死,不可有贰心,岂可先考虑自己的私利呢。如今朝廷要击灭高丽,所以先要平定百济,把我们留在这里,就是在敌人的心腹插上一把刀;现在敌寇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只要我们做好充分准备,厉兵秣马,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还是有把握打胜仗的。只要得胜,军心才会安定,然后分兵占据险要地形,打开新局面,到时向朝廷请求援军,只要朝廷知道我们可以成功,必定会出动大军增援,到时可全歼敌军,如此一来,可永保海外的风平浪静。现在平壤方面的大军已经撤退,如果熊津城不战而弃,那么百济的残余力量很快就会强大起来,那么高丽的征服就遥遥无期了。”+ T( p8 A) _7 q! Y* d+ A$ R
  众人听了都默不作声,刘仁轨继续以他煽动性的天才继续演讲:8 r; q( z* i; c! S# s# E! [: t
  “现在熊津以一城之地,挺立于敌人势力之中,如果我们要撒腿就跑,马上就会被四周的敌人所俘虏;就算我们侥幸逃脱,撤往新罗,也不过是羁旅之客;到时再心怀怨恨,追悔莫及。况且百济大将福信凶悖残虐,君臣之间相互猜忌离心,将领之间相互残杀,我们正应该坚守城池,静观其变,一旦有机会,便乘机出击,不可轻言撤退。”
& [6 T# K2 Y1 [% C: C* M- \  ( @/ w9 {6 |: K. T  y
  刘仁轨力排众议,其坚强的意志及其必胜的信念,无疑给所有的官兵吃一一剂定心丸。此时对局势持悲观态度的,不仅仅是守卫在熊津的官兵,也包括朝廷中的大多数人。自从苏定方平定百济之后仅一年,唐军在百济的势力已经只限于熊津城一隅了,而高丽战场的挫折,无疑使熊津这一海外孤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是刘仁轨的坚强意志,唐军的所有成果将化为乌有。
5 q7 }4 L7 m+ t& |  Y  N$ {  要稳定士气与人心,除了以演讲来鼓动之外,更需要一场胜利。
; Q6 }/ F- U- J; r  此时百济复国军方面,已经得知唐高宗下达撤退的命令,所以百济国王夫馀丰与大将福信故意派人到熊津,对熊津都督刘仁愿等人说:“你们什么时候要回国啊?界时我等当派人相送。”很显然,百济方面认为熊津在新罗援军被击退,高丽远征又告失败的情况下,撤退是惟一的选择,只是他们低估了一个人的决心与意志,这个人就是刘仁轨。1 D- e- N2 i8 r5 T! v5 C
  刘仁轨敏锐地察觉到战机出现了,因为此时的百济军队几乎是在等待唐军的撤退,对唐军的反扑根本没有戒心。
- l% _6 j' g# S6 q0 W) F  不按常理出牌,不走寻常路,这是伟大人物的共同特点。
7 b+ m# D  x5 {" R; b' }5 R3 ^  0 K" l( E3 T" \
  机不可失,必须要马上发动进攻。刘仁轨与刘仁愿经过商议之后,立即趁敌人无备之时,倾巢而出,这次闪击获得了辉煌的成果,唐军接连攻克支罗城、尹城、大山、沙井等,杀伤大量敌军,并且分兵驻守。
) a5 D, L6 `5 C* l, w6 N& R  这次闪击的成功,唐军士气大涨,同时官兵们对刘仁轨之前坚持留下的决心与超强的判断力,都极为钦佩。
( x' X; S5 M. ~  刘仁轨并不满足此战果,他密约新罗出兵,兵临真岘城。真岘城乃是险要之地,福信深知其重要性,因而加派了军队,以强化防御力量。即便如此,刘仁轨仍然很轻易地拿下了真岘城,他抓住守军一次松懈的机会,以新罗兵为主力,在黑夜时分,利用陡崖上的草木,攀爬而上,天亮时新罗士兵已经控制了真岘城。
) ~0 j( Q5 L% C# A+ U* K( {  真岘城之役非常重要,因为占领了真岘城之后,即打通了与新罗的运输通道,唐军可以得到新罗王国在粮食、武器甚至兵员上的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3)% p! T& Q; H' H6 a+ \. ?
  0 h6 ^7 c& n% c% H& K' A! V, A
  刘仁轨的坚忍意志,挽救了帝国在百济的事业。
: d& A* I; @2 k9 |1 \  唐军连连得手,形势一片大好,熊津都督刘仁愿向朝廷汇报了所取得的战果,并且请求增兵百济。当唐高宗见到这份奏报时,喜出望外,原本他已经认为朝鲜半岛没戏了,没想到唐军不仅守住了熊津,而且还打通了与新罗的交通线,真是令人惊喜,于是他下诏,征调七千人的军队,增援熊津。
# M" S& S( X9 F  唐军的胜利,与百济持续中的内讧有关系。此时百济复国力量中,斗争更趋激烈,在道琛被福信所杀后,国王夫馀丰也深感自身难保,对福信极度不信任。福信便想出一个诡计,假装得了重病,闭门不出,只等着国王前来探病时,将国王杀死;但是没想过福信的这条毒计被泄露出去,结果国王夫馀丰将计就计,派出亲信,以探病为由,袭杀福信,并且清剿福信的党羽。
2 U- L: B  P% L! ^9 @1 m( `8 I  百济复国运动的两位核心人物道琛与福信都相续死于内讧,而百济国王夫馀丰现在感到有些势单力孤了,而唐军不但守住熊津,而且还占据多处军事要地,唐朝援军还正从中国送抵前线,怎么办呢?夫馀丰估计自己是抵挡不住了,只得求助于外援,百济与高丽是盟友,而夫馀丰长期呆在日本,与日本的关系特别好,所以他便分别派出使者到高丽与日本,寻求军事援助。
9 }6 I9 m* U: T. O  
! i* i# ~' w0 g( @9 r) j  唐军的七千名援军,从海上启程,赶赴百济,兵团指挥官是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孙仁师兵团与刘仁愿、刘仁轨顺利会师之后,唐军声势大振。8 w2 N1 F3 S; G! V
  冬去春来,转眼已经是龙朔三年(663年),在百济王夫馀丰的请求下,日本于本年三月出动一支二万七千人的军队,在新罗登陆后,随即发动对新罗的进攻,以牵制唐军与新罗联军对百济复国军的威胁。
. i) }1 @+ N* l# t' `  日本也卷入朝鲜半岛的战争中,这使得百济的局势更加微妙与复杂。在打通新罗通道之后,唐军需要新罗的支持,而日本则采取打击新罗的策略,既可以牵制唐军,又不致于与无敌的唐军交锋,可谓是用心良苦。
9 I2 w) d+ m. H# j  但唐军将领看来,要减轻新罗的压力,则必须要对百济施加军事压力,迫使日本军队回援百济,然后与新罗联手,共同歼灭百济与日本的联军。所以唐军必须主动发动进攻,要选择哪里作为进攻方向呢?  C) v# p6 e# _9 X% J5 }" h' z3 i5 |
  孙仁师提出来进攻百济的加林城,加林城位于水陆交通的要冲之地,是一个战略要地,百济一定不会轻易放弃,一定会跟唐军全力争夺的。
4 j) u6 a" l4 W, u2 M/ ^: A  但是刘仁轨认为加林城固然是一个战略要地,但是其一,这座要塞十分坚固;其二,加林城的战略地位固然重要,但其重要性还是远远比不上百济复国军的都城:周留城。所以刘仁轨提出自己的看法:“加林城易守难攻,如果我们采取强攻的战术,那么伤亡将很惨重,如果采取围困战术,那么又将旷日持久。依我之见,不如直捣敌军的老巢周留城,这是敌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谓除恶务本,擒贼擒王,只要攻克周留城,其他城池必将闻风而下。”
1 X4 i( ~; j% C) Q2 L  
6 A# G0 {" F7 K  经过诸位将领的讨论,认同了刘仁轨的意见。
* |0 o! Z" D8 ~) \1 z  唐军开始展开军事行动。百济与日本方面通过种种迹象判断,唐军的主攻方向,应该是要针对百济的都城周留城,于是日军调整作战方略,将入侵新罗的军队,用兵船调往周留城,集中的进入周留城的水上通道白江的入海口处。
& ?8 ^' X4 z  i5 `  然而,在日本方面,仍然感到唐军战斗实力的恐怖,虽然唐军的人数并不是十分多,估计总兵力也就是二万左右。连日本人都感觉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日本政府决心再度增援百济,八月,再派出将领庐原君臣统领一万余名海军,以加强同唐海军的对抗。
6 Q  @9 [% B$ P0 b6 {  与此同时,熊津都督刘仁愿、行军总管孙仁师以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唐与新罗联合步骑兵,从陆路行进;刘仁轨则与副将杜爽(应是海军将领)、百济降将夫馀隆,率领海军舰只以及运粮船,从熊津直接进逼白江。根据所定的计划,海、陆两路大军将在白江会师,然后向复国军政府所在地周留城发动强攻。) w; l& Q- g, _: C
  八月二十六日,两路大军抵达白江口时,日本海陆军已在严阵以待。
8 {( p& g, C8 k9 ^6 d  一场发生在七世纪的中日大海战拉开序幕。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4)
  t2 c+ N# P# _3 u  ; c' A, ?4 c9 Y9 ]
  可惜的是,这次大海战,在史书中只是轻描淡写,使我们现在很难恢复其历史真貌,双方所投入的兵力,战术的细节,均无法详知,只能加以推测。& n, @# [. s" n+ t
  在日本军队方面,八月份从本国启航的援军共有一万余人,那么入侵新罗的日军有多少人调往百济呢?,笔者推测是二万七千名士兵中的大部或全部,否则新罗国王怎么可能置本国安危于不顾,协助唐军进攻白江口呢?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日军的兵力可以达到三万五千人到四万人之间。参加白江口会战的百济军队,情况不详,估计有数万人。
" `' j& m5 H* }) D9 n" `) x  唐军在百济的军队,估计在二万人左右,参加这次会战的人数不详,其中兵船有一百七十艘,以每艘船搭载八十名战士推算(见下文),大约投入的海军是一万三千人左右。新罗出动的兵力也不详,估计是数万人,唐与新罗联军并不占优势。* q1 g2 c1 n, h
  9 H7 k3 ]  ?6 F( u0 C7 u! X
  当刘仁轨的海军进抵白江口时,在江面上游弋的日军船只大约有一千艘,从这个纪录中,可以判断出日本的船只比唐海军的船只要小得多。在第一次征高丽里,张亮所统率的海军四万人,乘五百艘船,平均每艘船搭载八十人;而日本总兵力三万多人(还不全部是海军)却要乘一千艘船,平均每艘船搭载三十多人;这是一个证明,唐海军的船只平均要比日海军大两倍以上。实际情况可能都不止,前文提到,唐太宗在征高丽失败后,便在四川盆地建立大型舰船生产基地,动用最优秀的船工,这个时期所造的船只,应该比第一次远征时还要庞大。
' Y6 s2 y' f3 Z  T  因为唐军的舰船体积大,所以就能装载重型攻击武器,有唐太宗到唐高宗期间几次对高丽发动的有限战争中,海军在登陆之后,可以敌城堡发动进攻,比如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牛进达率海军在高丽登陆后,攻破石城,并围攻积利城,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配备重型武器,可以轻易发起攻城战。4 i2 T( F  f3 ^
  ( q5 V: W, G, h( u
  白江口战役是在海上、陆上同时进行的。
! E& @3 b' U+ N9 p* L. L! x  唐与新罗联军首先从陆地上发动进攻。: Z: r4 B3 S' G
  当时防御一方的百济、日本军队的情况是这样的:日军以一千艘兵船排布在白江入海口入,以防止唐海军沿着白江逆流而上,向政府所在地周留城发动突袭。百济精锐骑兵则负责保护两岸的安全,以免日本兵船在停泊时受到来自岸上的攻击。/ x( K& Z3 P2 c% _7 ~& L/ T
  以新罗军队为主力的陆军率先向百济军队发起攻击,刘仁愿、孙仁师的唐军步兵紧随其后,当陆地上展开厮杀之际,日本的船只也拔锚开进,迎战刘仁轨的海军。
/ \4 y7 \! K: F" l, H  这是中国与日本军队的第一次交战,敌手的实力如何,对刘仁轨来说,这还是个谜,所以面对人数与船只上均占优势的日本海军,刘仁轨宁可小心谨慎,以避免遭遇日军的埋伏,所以唐海军排开队列,并不急于同日军大决战,而只是小规模地接触。在日本一方也表现出同样的谨慎,面对唐军庞大的船只,日本人不由得要望洋兴叹,小规模的战斗中,日军丝毫没有占到优势。日本方面将唐军海军称为“坚阵”,具体所指不详,但可见在日本人看来,唐海军舰队犹如铜墙铁壁一般,是不容易攻破的。4 \/ S, R# i/ m- G3 }& g
  
! q# i2 }3 T* u2 {0 E  第一天的海上交战,就这样以小战斗而告终。这天晚上,估计双方的将领都绞尽脑汁来思考击破对方的方法,日本海军将领经过一晚上讨论,最后认为:“我们只要奋力争先,唐军必定会知难而退。”决定利用自身船多兵众的优势,发扬不怕死的精神,向前冲锋。
: P8 _& S) j# r- o$ n  在唐军一方,刘仁轨也在思考如何以自己之优势,挫败敌军。唐海军的优势有几点:第一,船体高大,与日本兵船在近距离对抗中占尽优势,可以居高临下攻击;第二,配备有重型武器,如抛射机、强弩等,在远距离对抗中也占有优势;第三,唐军海军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在多次攻打高丽及百济的战争中,积累了许多海上作战的战术。因为当时的船只都是采用木制,所以火攻无疑是最佳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10:42 , Processed in 0.0342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