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26 12: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大位有归
1 S0 }1 v* t# f6 |. t' f v
1 y6 y* l3 P7 r 郭圣通被废黜后,刘秀一直没有换太子,刘彊依旧坐在储位上。母亲初被废时,刘彊立即明白了父亲的心意。他就是再傻也懂了:“这个位子坐不长了。看来,父皇是要把大位传给四弟刘阳啊!” 为了皇位之争,古来骨肉相残者比比皆是。刘彊变得敏感而多疑,心乱如麻,为了避祸,他决心:辞职!但是,辞职也并不容易。惮于父亲的威严,他不敢直说,只好先绕着圈子探口风。他以重礼请托各路诸侯、朝廷重臣以及宫中近侍向刘秀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辞位而去,自甘退居藩国。可是,这些说客们给他的反馈无一例外:“圣上似有不忍之心,缄默不语,似乎并无此意。”刘彊越发焦虑不安:再不识相,我们母子怕是不得善终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可刘秀那边却丝毫没有动静。刘彊越发如坐针毡:“难道,父皇还没打定主意么?究竟在想什么呢?”
! ^# b% _. [0 P# I: S& n# I+ l 一年多过去了,一件看似与此无关的事,却突然决定了刘彊的命运。. H5 C1 G, p+ E, ], J h: Y
建武十九年正月,河南尹辖区东部的原武县出了一件大事:妖人单臣、傅镇等聚众发动了叛乱,自称将军,占据城池。周边数县惊扰,民心骚动。刘秀令开国名将、时任太中大夫的朗陵侯臧宫率兵包围原武。然而,臧宫虽然多次攻城,不但无法拿下城池,反倒损兵折将,伤亡惨重。自建武十三年全国统一后,四方无事。而作为天子脚下的京畿重地河南尹辖区,情势居然如此蹊跷,实在令人费解。- C- D( r \. M" ~ U
臧宫无奈,只好将前线情状紧急奏报洛阳,请求定夺。刘秀急召公卿大臣、诸侯商议平叛方略。在了解了前线军情后,众人都云:“陛下!如今之计,应抬高悬赏,贼人内部必然生变而自相残杀,内讧一起,大众必然会自动瓦解!”刘秀点了点头,觉得有理:当年在河北平叛之时,自己就是这么做的。正要定议,却见十五岁的东海王刘阳出列奏道:“父皇!儿臣以为此计不妥!”刘秀惊愕:“哦!如何不妥?你且奏来!”刘阳不慌不忙:“据儿臣密访,单臣、傅镇皆为妖师,擅长以妄言惑众,挑唆信徒谋逆,诓骗云:‘若一起兵而天下必定风从,可成大事,可享富贵’。众人信之,故生此变。今官军围城,应者寥寥,其众颇多后悔,势必不能长久。”刘秀点头:“东海王!依你之见,朝廷当如何?”刘阳道:“依儿臣看,贼军多数为妖师所胁裹,本非一心,其势必不能长久!其党羽本想逃走,而官军围攻太急,无法走脱,故而死战。今宜稍缓其围,令其四散逃亡。大众若溃,陛下只需一亭长足以定此乱,何劳大军进剿!”, ]) a3 d2 k" r9 `0 i
听了儿子的分析,刘秀有些将信将疑:这孩子的话,靠谱吗?他思量再三,最终决定:撤围!果然,官军一撤,贼军大众即放城四散出逃。四月,单臣、傅镇无力禁止,只好也潜逃而出,臧宫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原武城。很快,贼首单臣、傅镇被部下生擒,送入原武。臧宫下令将二人处决,叛乱就此平定。消息传来,刘秀大悦,暗暗赞叹,甚至有些佩服:“刘阳这孩子料事如神,真是不简单啊!”
8 m; n6 z( H; Z0 E- j# k0 ` 几年来,刘秀的的身体很不好,他强烈地感到: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该考虑后事了。他决心:要在朕“龙驭上宾”之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j+ H! O# f% X/ q1 Z9 c
阴丽华做了新任皇后,废后郭圣通之子却是太子,朝中诸臣一直议论纷纷,都在观望动静。此刻,他们的嗅觉很灵敏,看到刘栩、刘章、刘兴都被封王,马上闻出了味道:“噢!这是圣上让我们提换太子啊!”于是,这些人立即上奏提议:“郭后已废,其子为储君,于理不当。应依《公羊春秋》中‘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之义,请陛下改立阴皇后之子东海王为新太子!”. i9 d; N( i0 v7 A' z
对此,刘秀一直显得顾虑重重,不置可否。那么,他在考虑什么呢?他在分析、比较在内心做着艰难的选择。无庸讳言,单纯从私人感情上说,“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刘秀最心爱的女人当然是阴丽华。他要把栉风沐雨十几年才打下的锦绣江山,作为一份“特别的爱”,传给阴丽华之子刘阳手中!但是,立嗣问题关系到千秋大业,在如此关键问题上,刘秀岂能感情用事?虽说这方面因素占了一定比重,却并非全部。
! o; ~3 J3 F: ^' j9 \1 F* Q- m 在立嗣问题上,刘秀主要是汲取了当年汉宣帝刘询的教训。当年宣帝在位时,主张“以法治国”,多用“刀笔吏”。而太子刘奭(即后来的汉元帝)却主张搞纯粹的“以德治国”。刘奭见大臣杨惲、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被宣帝所诛,劝谏道:“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大怒:“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因此,宣帝对太子深感失望,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宣帝曾一度动了换太子改立淮阳王的念头。最终,却因刘奭是前皇后许平君之子得幸免被废。果然,汉元帝果然把国家搞的一塌糊涂,最终被王氏家族生生夺去了江山。这个历史教训,真是太深刻了!( c$ S% X3 s/ L7 O, U
从治国思路上与执政风格上看,刘秀晚年的思路与宣帝很接近,只不过他更重视儒家道德教化。在治国方面,他对于法制方面的要求极严,对于各级官吏的约束丝毫不亚于宣帝。相对于宣帝,刘秀在继承的基础之上也有发展。他以儒家道德建设为表,以法家法制建设为里。表里对应,相得益彰。在他看来,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他看来,“一手硬,一手软”,这样是绝对不行的!皇帝不是道德家,也不是法律专家,而是一个国家行政事务的掌舵人,一个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者。( c8 J: b- x3 ^, u3 x7 ]
晚年的刘秀,一改即位初期的“宽厚”之风,为政日趋“严猛”。他一面大力推行“以德治国”,在民间推行儒家道德。另一面,他继承了西汉以来的“以法治国”思路,对于违法乱纪者,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一律严惩不怠。
/ v7 o o+ O6 U2 S' Q
1 Y+ a! h6 o; p& G 刘秀的问题是,如今中兴开国已接近二十年了,太子刘彊、东海王刘阳二人之中,选哪个为太子才能贯彻自己的思路,才能对国家长治久安更有利呢?对他们的长短优劣,刘秀都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培养和观察,也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比较。9 ] I( S4 b: _' {- p9 P/ \
刘彊、刘阳各有千秋,旗鼓相当。他们都有明显的长处,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
' l- ?2 T7 `9 ~1 v$ Q5 A, } 如果用前代的皇帝来比拟,太子刘彊的性格有些像汉文帝刘恒,他温文尔雅,做事循规蹈矩,注重礼仪,文质彬彬。如果立他为太子,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又一个汉文帝。不过,他看上去有些瘦弱,身体又不大好。刘秀担心,他的性格虽然宽厚,却有些过于文弱。如果弄不好,可能会成为一个汉惠帝! J/ y+ [1 i% g8 ^$ e% Z
而东海王刘阳则不然,他性格直爽,甚至偏于急躁,有些像汉景帝刘启。最令吃惊的是,他天分极高,聪明干练。别看他小小年纪,却深通世间的人情世故,懂得人心的善良与奸诈。他喜好法律,万事务求明察,为人精明细密,看待问题深刻,喜欢刨根问底。遇到难题,他总是善于思考,不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在这一点上,甚至连刘秀都不如他!如果他将来登基,干的好的话,会成为汉景帝刘启那样的明察深刻的君主。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弄不好的话,也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成为晚年汉武帝、汉哀帝那样肆意大杀臣子的暴君!0 O! u8 I3 h) J5 @6 c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各地豪强势力日益强大,纵横不法。国家战乱多年后,尚未恢复元气。如果不打击豪强,扶助百姓,则有可能再次爆发大规模的流民暴动,国家需要一个手段刚强的铁腕之君来控制平衡。另外,国家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熟谙刑法的皇帝来对其完善。
* k. t- N: i [, O+ f 很显然,如果选择了文弱的刘彊做继任之君,依照他的能力,将来则很可能无法控制局面。而精明干练的刘阳,恰好具备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能力。刘阳与生俱来的刚强个性,正好适合当时的形势需要!. W7 i ~4 }" ]. H; p7 F5 {
& D. @+ K$ m. L% L5 ~ 特别应该值得指出的是,刘彊由于深受儒家经典熏陶,的治国思路与刘秀略有分歧。对内抚民,他主张宽仁,不赞成用法深刻。对匈奴等外族的骚扰侵袭,他主张进剿打击,大有效法武帝拓边之意。对此,刘秀都是很不赞成的。而刘阳则专心抚民内政,多次在刘秀面前谈论依法治国之道,主张对内休养生息,对各路奸猾要以法严控,减少以强凌弱之事发生,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对外则要不图边功,以中原的道德礼仪、文明富庶去感化、怀柔。这些观点,深合刘秀之意,让他颇感欣慰。. P5 F" S6 I7 ?8 E: f% C2 F
两相比较,刘秀还是觉得刘阳更合适:选择刘阳为继承人更为适当,对国家的前途更为有利。通过“汝南度田案”一事,刘秀在内心之中就看好他。再加上原武平叛事件后,刘秀甚至有这样的感觉:刘阳这孩子,也许将来能够青出于蓝!至此,悬疑数年之久的太子问题终于水落石出:刘阳!! Z7 D0 h2 M( [5 c# Z
刘秀历来做事持重,思虑缜密。他深知,换太子的 “技术难度”很大,程序复杂,“操作”起来很不容易。从现实来看,虽然刘阳屡屡“出彩”,但刘彊坐在太子宝座上已经足足十七年了。更何况,他高才儒雅,深受朝野推崇。想要轻易动他,谈何容易?
* x2 p: k6 G+ }( D. H F 朝臣众支持刘彊的人也不少,太子太傅张湛就是其中的代表。张湛字子孝,右扶风平陵人。此人阅历甚深,经历了成、哀、平、王莽、刘秀五朝,为官接近五十年!他也是当世大儒,为人矜持,注重礼法。行动有矩,为人端正,被人称之为“三辅仪表”。人们都说他为人奸诈虚伪,善于伪装,他答道:“我就是奸诈,却又如何?人们都装着作恶,我却装着行善,有何不可?” 张湛是老资格官僚,在西汉、王莽时,他先后做过都尉、太守。建武初年,张湛先后做过左冯翊都尉、光禄勋。建武七年,取代名儒王丹做了太子太傅。* s: f3 ?+ x- E2 z+ V0 B
在刘秀眼里,张湛很“难缠”,是个“刺头”。有一次,刘秀上朝时显得很疲倦,与大臣们交谈之时,有些心不在焉。时任光禄勋的张湛马上指出:“陛下有‘失仪’之过。长此以往,如何表率天下?”刘秀当场闹了个“大红脸”,尴尬不已。张湛的教训没完没了,又喋喋不休地唠叨了一大堆,刘秀只好老老实实地听着。从此,刘秀见了张湛就有些“怕”。每次一见他,担心张湛再纠缠琐事,总是半开玩笑地“封嘴”:“骑白马的儒生,你又来给朕提意见了!”对此,张湛依旧我行我素,照提不误,弄得刘秀见了他就想躲。对于郭皇后的被废,刘秀是突然颁诏。张湛劝阻不及,心中极为恼怒,从此便称病不再上朝。很显然,这是在给刘秀脸色看!! w! ^+ [/ J# n6 P# B: C$ |
上次“废皇后”属于内廷事务,刘秀可以“乾纲独断”。而易储则是国家大事,如果不下三公以朝野廷议,怎么能行?如果刘秀亲自出面提出,张湛等人要是发难,怎么办?要是他们指责:“此前的无由废后,现在又要易储,凭什么?就凭《公羊传》中的一句“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就将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太子废黜,合适么?难道陛下就不怕招致千秋非议么?”
% P/ p) p# N/ v' b7 X 按照眼前这个架势,刘秀心中也没有把握。张湛这类儒生出身的朝臣,一向以圣人嫡传门徒自诩,而且是软硬不吃:只要他们认准的事情,就是把刀架在脖子上,眼睛也不眨一下!刘秀最担心的是,如果弄不好,他会被扣上一个“废长立幼,变乱礼法”帽子。若把事闹大了,最终可能非但换不了太子,还会把他搞得灰头土脸的。一旦搞到那种地步,刘秀只有强行通过这一条路可走了。对于极度珍惜名誉的他来说,这种情状是他极其不愿看到的。但是,此时如何操作呢?' V ~- T1 C" m( |- _
正因心无把握,顾虑重重,刘秀一直没有轻举妄动,易储之事情就被搁置了近两年。刘秀一直迟迟没有动手,他在等待一个适当的机会:最好是太子主动提出辞职,这样才好办!9 G" \9 q1 W, a* O! \
这年闰四月二十五日,刘秀下诏将养父刘良之子赵公刘栩,刘縯之二子齐公刘章、鲁公刘兴全部晋封为王。很显然,这是他有意抛出的一个风向测试“气球”,他是在向群臣暗示着什么,想看看朝中群臣的反应。汝南名士、参封尉郅惲当时奉诏侍讲殿中,作为太子的《韩诗》老师。郅惲见此情景,知道刘秀心意已定,乘着给刘彊上课的机会,对他劝谏:“太子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昔高宗明君,吉甫贤臣,及有纤介,放逐孝子。《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太子宜因左右及诸皇子引愆退身,奉养母氏,以明圣教,不背所生。”刘彊听了,立即上书辞职。刘秀大悦,“顺水推舟”地批准了。# z4 k, w7 h0 H( B9 X5 I% B5 Y5 o
六月二十六日,刘秀正式颁诏:“依《春秋》大义,立后嗣当以身份高贵为准。东海王刘阳是阴皇后之子,身份尊贵,当居太子之位。皇太子刘彊,坚持谦让辞位,自愿退居藩国。朕念父子之情以及千秋大义,故而遵从其愿。今改封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张湛闻诏,心中更为气愤。从此自称:“老臣年迈,病势沉重,乞请陛下许臣归宅养疾。”从此,他闭门谢客,从此不再上朝。刘秀知道他有情绪,派人赏赐安抚,许诺:“张卿若来,司徒之位虚位以待!”张湛回复使者:“请告诉陛下!老夫病得快要死了,不能再做官!”对这个倔强的苍髯老翁,刘秀无奈,只好下令将张少傅免职,让他回家去养老。从此,阴丽华之子东海王刘阳一跃而正式成为太子,未来的天子,就是他了!
* B2 e; t7 @3 ~' N2 ^' Z0 u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阴丽华的娘家作为外戚之至贵,当然要依法封赏。刘秀诏命阴丽华的两个兄长阴识、阴兴分任代理执金吾、卫尉,共同辅导太子。阴识天性忠厚,在朝中直言正谏,居家闲话则从不谈及国事。刘秀敬重他,常常指着他告诫皇亲贵戚,树以为楷模。% `! z; Q. ~. ]( c
阴兴也是一个深明大义、公忠体国的人。他礼贤下士,乐于助人。阴家每日宾客盈门,人来人往,但他结交的都是名流君子,绝无江湖豪客、市井子弟。阴兴与同郡人张宗、上谷人鲜于裒素来不睦,但却知二人都是国家干才,多次在刘秀面前称道二人的长处,并向推荐他们出来做官。而他的多年至交好友张汜、杜禽,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都只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始终不替他们求官。时间长了,世人皆称赞其对国家之忠诚。8 F7 g0 y* } y) G, w
七八年来,刘秀身体一直不好,眩晕病时常发作。有时病得很严重。有一次,他病得很厉害,孤独地躺在云台广室养病。他自感即将不起,诏命阴兴兼任侍中,向他托付身后之事。阴兴流泪答应:“陛下安心调养!若有不讳,小臣愿效犬马之力,竭力辅佐太子!”' @2 L1 T( `1 A) G, Z0 d
不久,刘秀奇迹般地康复了。他又召见阴兴,问道:“吴汉病重,朕有意令汝为大司马,可否?”阴兴流泪叩头,坚辞不受:“小臣非敢惜身,实为担心此举有损陛下圣德。小臣无德无才,岂敢充任此位!” 阴兴语出至诚,宫中左右侍从都深为感动。刘秀听了,只好感慨地收回了成命。
1 G' m# a) d- ]' ?' k9 d 相对而言,在两汉四百余年,阴丽华的阴氏家族是表现最好的外戚之家。他们不贪恋权力,也不奢侈,违法乱纪的人也很少。阴氏兄弟的谨慎自守,给阴氏家族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他们的表现,也给刘秀脸上增添了不少光彩。
4 \- o9 m9 T9 f% O; m3 F& J 为了帮太子增进学问,刘秀四下寻访名流学者做他的老师。大司徒戴涉奏道:“沛国人桓荣,现年六十余,精通《欧阳尚书》,现已被征兆到司徒府上,可委为太子之师。”刘秀自己就是学《尚书》“专业”的,闻言大喜。他立即命人召其前来,打算令其做太子的老师。
0 i+ U; ^% ~+ z. S 拜师的当天,刘秀为了试试这位桓大师的真才实学,下令在太学主持学术辩论会,并且由他亲自支持!在会上,他召集了数十名博士讦难桓大师,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桓荣不慌不忙,一一从容作答,独冠群儒。刘秀见其学问精深,风度卓绝,深为感佩,心中大悦,对其厚加赏赐,颁诏任命桓荣为议郎,命他给刘庄专职教授《欧阳尚书》。随后,刘秀兴致勃发,又命儒生们击磬,齐声歌唱儒家雅歌。这场特殊的为子拜师仪式,历时整整一天才结束。
2 k' M! h( U4 V' j2 c 此后,刘秀还觉得意犹未尽,又闻汝南人钟兴精通《严氏春秋》,颁诏加封其为关内侯,也让其为刘庄的《春秋》之师,又令刘庄与诸宗室子弟一同参加学习。钟兴坚决辞让:“小臣无功,不能受封!”刘秀道:“钟卿何必过谦!朕令你教太子、诸亲读书,岂非大功?”钟兴慨然道:“臣之才学有限,不配为太子之师。臣从师于少府丁恭,他的才学渊博,才足为太子之师。请陛下收回成命!”刘秀无奈,只好改封丁恭为关内侯,令其教育诸皇子读书。
9 e/ ~% F4 x7 n8 ]8 B 解决了这几个大难题,刘秀终于放下心了。此后,他一边治国,一边辅导教育太子读书。慢慢地,国家逐渐从战争的创痍中慢慢地走出,各地生活逐渐走上了正规,老百姓也过上了太平日子。
2 v9 W ^; S; t& D1 B1 { 进入暮年的刘秀,依旧勤政不倦。在此后剩余的十余年的时间里,建武盛世依旧在继续,依旧在不断创造着应有的辉煌。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他依旧壮心不已,但是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许,最终剩下的,只有那一片灿烂的晚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