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5)
8 G7 F' o2 p8 Y( F0 ^3 R  9 g1 G2 V/ Q/ s1 V: t
  第二天(八月二十七日),决定性的战斗打响了。白江口战船密布,海天相连,日本海军将领采用既定的战术,凭借船多人多的优势,一千艘战船向刘仁轨的海军发起进攻,企图以此战术来逼退唐军。
' C4 G- h5 @- H& G+ a+ C1 t  然而日军此举,却正中刘仁轨下怀。刘仁轨当即下令海军列队迎战,唐军的舰船充分利用娴熟的阵列,据日本史料记载,“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从这条纪录中,可以判断刘仁轨的战术是充分利用唐军船只的在吨位体积上的优势以及优良的性能,采取对日本船只的夹击,当两艘唐军舰船围攻夹在其中的日本小船时,那么日本的船只便不可避免遭到被击毁的命运了。当日军船只被夹击时,史料载“舻舳不得回旋”,使日军船只失去机动性,这样唐军可以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或者以抛射机,或是以弓弩,或是以投掷的方式,对日本舰船采取火攻。
- ]2 E; z8 F+ Z  当时唐军的战船共计一百七十艘,而日军的船只却有一千艘之多,在数量的对比是是一比六,明显居于劣势,那么刘仁轨如何化解这种劣势呢?我们注意到史料中“绕战”二字,唐军便是在行进过程中来化解这种劣势,总体上的数量劣势,凭借船只优越的机动性与灵活的战术编队,将整体劣势转化为局部的优势。
' w0 i: i5 t: ~; |3 v3 `( H7 W& v% N  ; |0 G# H& t7 r0 l9 z' e
  日本海军与唐海军先后交战四回合,他们力图以奋勇搏杀来赢得胜利,然而面对坚忍不拔的刘仁轨,这位文人出身,却充满武士精神的中国海军名将,日本人要发出失败的哀叹。
$ j& j( o" l/ G5 M/ q  唐海军屡屡以火攻击毁日本船只,每当船只被焚时,日军士兵纷纷跳入水中逃生,被溺死的人数,不计其数。日本海军将领朴市田来津仰天而叹,他挥舞大刀压阵,临阵脱逃者,斩无赦,前后手刃数十名逃兵,然而此时的日军已经是兵败如山倒,他终究无法挽回败局,便命令战船冲入唐军舰队中,最后被击毙。' |0 ]7 C) _# P1 o' F" w# i4 U9 w
  白江口辽阔的水域上,冒着滚滚浓烟,直冲云天,而海水已经被火光照得通红一片,而海面上飘着一具具的尸体,鲜血使得海面更加鲜红。+ o. M- d9 R4 h( K& R, v$ ]
  在一艘又一艘的军舰被焚毁之后,日本残余部队已经无法支撑了,败局已定。一千艘战船,被中国海军焚毁了四百艘,损失率高达百分之四十,倘若假设日本军队的损失也是这个比例,那么估计被击毙的日军超过一万五千人。! `4 ], k( B3 o3 y7 ?7 z4 V" D- ]
  / \3 N" b5 z- J- `2 H
  这场胜利在当时的历史纪录中,却是很轻描淡写,因为在唐代以来,象这种毙敌一两万人的战役,真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所以史学家也不觉得有必要做过分的暄染,不过从日后中日关系史来看,此役具有深远之意义,此为中日之第一战,也是中国海战史中的重要一役。
9 H# ]7 R7 v: n4 ^  此役对唐帝国影响甚微,但对日本影响极深远。日本海军在白江口遭遇空前惨败之后,其全国已陷入恐慌之中,深恐唐军跨海东征,于次年(664)年于对马、壹岐、筑紫等地构筑防御工事,以准备抵御唐军之进攻,665年筑大野城、椽城,667年筑高安城、屋岛城、金田城,并于是年迁都近江,这此措施均是预防大唐势力的东扩,可见经白江口一役,日本上下已形同惊弓之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矣。5 u2 x( c, g8 o8 @) O& l
  不过此时大唐海外扩外的步伐也放缓了,因为长年战争导致民生凋零,百姓困苦,唐高宗于663年的八月二十七日,宣布停止三十六州的造船活动,无巧不成书,这一天,恰恰是刘仁轨在白江口大败日本海军的日子。由于大唐帝国制船工业停顿下来,远征日本群岛就遥遥无期了。& \+ I2 `, U( s. q
  此役之辉煌胜利,足以令刘仁轨跨入唐代伟人之行列,这位大器晚成之名将,其伟大之勋业,足以让千年之后的国人引为骄傲。故而笔者将中国史书仅有之一百余字的纪载,给予放大,其用意乃是彰显刘仁轨将军及其英勇无敌的唐军战士之不朽传奇。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6)
. g& I; e8 U& L  . n# K) l7 T( }
  在刘仁轨力挫日本海军之时,刘仁愿、孙仁师以及新罗军队在陆地上也取得重大进展,击败了百济的陆上部队。
7 a2 i- |& ]' O5 X, ^  白江口会战,是百济战争中最后一役,也是最重要的一役,日本援军被迫撤出百济战场,而失去外援后的百济国王夫馀丰心灰意冷,出走投奔高丽,王子忠胜、忠志率百济残部向唐军投降。% B" }! b. m) y* g
  刘仁愿、刘仁轨兵不血刃,占领百济复国军的都城周留城。百济将领黑齿常之、沙吒相如等相续归降,其他城池更是望风归降,只剩下一个城池坚决不投降,这是百济将领迟受信所守卫的任存城。3 e/ e& @5 T% n% |1 J( ^! v
  
3 Z6 ^6 Y* y, H, B8 s  刘仁轨不仅有卓越的军事才华,而且也慧眼识英雄。当黑齿常之、沙吒相如两员百济将领来降时,刘仁轨便一眼看出两人身上杰出的品质,所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攻占任存城的任务交给黑齿常之与沙吒相如二人,保留他们的军队,同时还提供给他们粮食。4 P) a3 @! W! Q: [8 s9 q& n9 g
  熊津道行军总管孙仁师不以为然地说:“这两个人反反复复,人面兽心,怎么可以信任他们呢?”刘仁轨摇了摇头说:“非也,据我观察,这二人都是忠勇有谋之辈,为人慷慨有义气,只是以前所投靠的人不能好好重用,现在我以诚心相待,他们必将心怀感激,力图报效,你不必有疑心。”& A+ X6 R- r, ^9 C3 z0 L: D% s
  孙仁师听了将信将疑,但碍于刘仁轨的面子,不好反驳。
! I9 k' `9 ^6 M9 D% V, S6 V  果然不出刘仁轨所料,黑齿常之与沙吒相如有得到粮食与兵源的补充之后,果然毫无二心,率军猛攻任存城,任存城的守将迟受信最后抵挡不住,也弃城投奔高丽,到此,百济全部落入唐军之手。4 p3 b2 e/ \) O: g
  " |3 R! C! p7 s
  自从苏定方在百济撤兵之后,百济复国运动兴起,唐在百济的势力被压迫在熊津一地,在此困难之局面下,刘仁轨临危授命,解熊津之围,并使得熊津在四面楚歌中得以顽强矗立。其实唐政府对百济的支援力度非常有限,随后仅不过补充七千人的海军,而最终以一城之地,而征服百济,刘仁轨实有一手擎天之功勋。3 V, ?, m  F. P" ^8 @
  百济复国运动的失败,其深层原因乃是内讧,第一次内讧中道琛被杀,第二次内讧中福信遭屠,使得内部混乱,所以唐军才有可乘之机。' v; B6 g0 P5 M5 i9 `# d
  
/ w) f- p. v* u' Q, _  百济的征服后,唐高宗下诏命令刘仁愿与孙仁师二人率军返国,将百济的守卫交给刘仁轨。3 m  B# |% ^2 \2 R" X
  刘仁愿回到京城后,唐高宗召见他,并问他说:“我看你从海外发回来的奏折,都十分周密合理,并且文采斐然,你本是一员武将,怎么能做到这个呢?”1 z9 u% F) ~* v1 u
  皇帝的问话让刘仁愿脸红了,他惭愧地说:“这些奏折其实都是刘仁轨所起草,并不是微臣所能写得了的。”
  z/ m6 \9 P( O# X. d/ I  唐高宗点点,心情颇为舒畅地说:“刘仁轨果然很有本事,得给他嘉奖才行。”这样,刘仁轨正式被授予带方州刺史,官阶是连升六级,因为此前检校带方州刺史,只是个空名,而当时刘仁轨的身份是一介白衣。& L3 K4 b" l' T0 U$ }2 v# \  l
  上官仪对“二刘”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仁轨遭黜削而能尽忠,仁愿秉节制而能推贤,皆可谓君子矣。”如果没有刘仁愿的大力支持,刘仁轨就难予将其潜藏着的军事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8 @8 o) _1 b) D. _3 N6 h
  战争结束了,卸下戎装后的刘仁轨,又是一位干练的行政长官,在百济做了不少好事,“瘗骸骨,籍户口,理村聚,署官长,通道涂,立桥梁,补堤堰,复陂塘,课耕桑,赈贫乏,养孤老”等等,他实现了在出征前的豪言壮语——扫平东夷,在海外颁大唐正朔。
3 r- b3 o, Z+ h& C  f& u  百济的灭亡,对其北部的高丽王国绝对是一个地震,高丽开始隐隐看到自己的命运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7)
4 z4 x; R1 S7 c+ _, a5 z  " \4 ]9 B2 O7 Z/ L6 Z4 k
  七、高丽的覆灭(上)9 ]9 b4 J* |2 E/ }, H
  
$ L7 U* e# U6 L6 x1 b+ v' _5 t  当苏定方于显庆五年(660年)从百济返回国内时,这位名将很快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 M$ J# K0 b1 |4 o  从645年唐太宗亲征高丽以后,已经过去了十五年的时间,虽然唐军屡屡发动破坏性的进攻,但是高丽的军事力量并没有被摧毁。唐高宗显然想要尽早终结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了。6 a5 j9 G: F8 l* `& q/ J
  这是继唐太宗亲征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军事动员。除了苏定方兵团之外,左骁卫大将契苾何力被任命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蒲州刺史程名振为镂方道行军总管,鸿胪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总计五路大军。其中苏定方兵团与契苾何力兵团为主攻兵团,其辖下部队均为唐军中能征善战之战士。
  J  E: W2 |5 L1 R) M& t: s  刘伯英兵团与程名振兵团主要是以新招募的士兵为主,其兵源来自河南、河北、淮南共计六十七个州,共计四万四千余人,而萧嗣业兵团主是以回纥部落等少数民族骑兵队伍所组成。
; n6 Y3 b) |) ]( A) I  
: |* z  P% n" m! b# J  Q% F  唐高宗李治打算效法他的父亲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以示必胜之决心。
! C4 i6 }# D1 }& W, S: L# H  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在大军出征之前,唐高宗准备了一次特别的宴会,宴会设在洛阳门,参加宴会的除了朝中文武百官以及各国的使者官员,参观屯营所排练的《一戎大定乐》,以歌舞的形式表达了唐王朝武功赫赫的功绩以及征服高丽之决心,军乐慷慨雄壮,场面气势恢宏。
' f! U) Q# v4 `  当然,歌舞只能用来提振士气,真正的胜利还需要在战场上取得。
  h6 ~% c2 M/ j% E4 ]; W" R' u  由于皇后武则天的强烈反对,唐高宗亲征的计划最后泡汤了。而且在将领的安排上,也作了改动,由任雅相出任浿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接任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改任平壤道行军总管。很明显,这个人事上的调整,是为了借助于苏定方在指挥百济时所积累的海军作战的经验,因为这条进攻路线,是由海路发起攻击的。
) ?0 }( L! ?( O+ ~) I; Q" M" K  W  1 j. _) }% b& ~: H# \
  四月,已经是农历的夏季,对高丽的又一次远征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5 w: t& N: O! ]  这次进攻,采取水陆两路分进合击的战法,其目标便是攻克高丽的都城平壤。海军一路由苏定方指挥,先从海路直趋浿江,先消灭其附近之敌军,兵围平壤;而陆路上行军则相对缓慢,须打通辽东,鉴于太宗东征时的经验教训,并不做逐城逐地的争夺,而是以渡过鸭绿江为目标,与苏定方兵团会师于平壤。* _' E: l/ c+ f7 A
  苏定方的海军进展比较顺利,在朝鲜半岛北部登陆之后,在浿江附近与高丽兵团展开决战,结果大破高丽军,之后乘胜追击,连战连捷。到了七月,苏定方的大军兵临平壤城下,开始对平壤城展开围攻战。
5 f! v! d8 q/ J) Y! z( {4 B  而在陆路上的进展颇受到阻滞,在穿过辽东之后,在鸭绿江边遇到了问题。高丽政府深在鸭绿江防线的重要性,泉盖苏文派遣他的儿子泉盖男生,率领精锐部队数万人,坚守鸭绿江,结果唐军遇到了很大的麻烦。
7 s& M- W( s* k  在鸭绿江边的相持一直持续到了九月底。此时天气开始寒冷,忽然寒潮席卷而至,气温骤降,冰彻肌骨,原来滔滔之鸭绿江,居然只消短短几日,便水冻为冰,流为之断,原本天险的河流,竟然铺成一条可以踏过的冰路。" t( m% Y% K" Z! c
  " q! w& V$ @  i) R) M
  正为渡江而愁眉紧锁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忽接情报,鸭绿江坚冰可蹈,他一扫愁眉,果断下令诸将士,顶着风寒,蹈冰而行。只听得唐军战鼓咚咚,旗帜摇曳,弓弩手在后作掩护,大批士兵踏着冰冷而又湿滑的河冰渡江。
, V2 I( p- T% j& {! v0 H  突然失去天然屏障的高丽士兵,本来的人数上便不如唐军,仓促之间,防御无术,信心全无,只见唐军掩杀而来,防线瞬间崩溃,只恨不得多长两条腿,可以逃得快些。然而唐军在严寒之下,仍奋力追击,掩杀数十里,在冰天雪地之中,高丽士兵的尸体四处可见,此役高丽阵亡三万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8)
" I; T# g% y0 @4 c  8 J) ?3 s- D! w9 x( x$ Y8 n) e& o1 s0 R
  契苾何力下令沿着鸭绿江清除残余抵抗力量,此地带之高丽守军几乎悉数投降,只有指挥官泉盖男生侥幸逃回。
0 D# N9 A5 _9 t# D& U5 W  然而正在这个时候,眼看着契苾何力的大军势如破竹,将与苏定方大军会师于平壤城下之时,忽然朝廷的诏令下达前线,要求契苾何力的兵团班师回朝。
5 m; i8 I5 i0 d+ H  这是怎么回事呢?
; R0 p- S0 U0 j' {* \2 |/ {9 x" ]  史书没有记载唐高宗要求辽东兵团回师的原因,但从当时的情况推断,最可能的情况,应该是担心补给的问题,此时不仅要运送粮食,而且还要输送冬衣,运输量极为巨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衣、粮的问题,那么契苾何力兵团绝对无法在朝鲜半岛上坚持很久。4 b" k& p8 T  Z; i; N+ t! c
  $ k1 L( q' r% {& ?! r( Y% {8 D
  苏定方的兵团没有撤走,仍然继续围困平壤。
- @; q8 w$ o2 ]0 o+ P9 q6 R  这路大军由于是走海路,而且有大量的船只,因而在物资补给上,可以通过海上运输,这使得围攻战可以持续进行。: w4 a& n7 A  \0 W- Y$ w
  从七月兵围平壤,到第二年(662年)的二月,持继了八个月的时间,但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果然在防御上是坚强的堡垒,在经历唐军八个月的围困之后,还岿然挺立。
% F( `9 x* R; t  冬天过去,春天到来,但是辽东与朝鲜半岛然是充满寒意,此时从陆上发动进攻,还为时过早,于是又一支海军队伍组织起来,由左骁卫将军、白州刺史庞孝泰担任沃沮道行军总管,准备从朝鲜半岛的蛇水附近登陆,然后会同苏定方大军进攻平壤。+ l4 V) K3 _! }; h1 x: c
  但在蛇水,庞孝泰兵团遇到了高丽人的勇敢阻击,这次会战,很可能是一场江面上的水战,尽管庞孝泰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投入决战,但是战场的形势仍然呈一边倒,最后庞孝泰以及他的十三个儿子,全部战死,唐军遭遇到高丽战场的罕见的大败战。
! `) y; l: R- \% z& c6 |! K% ?$ p  蛇水战役的惨败,使得苏定方大军没有办法得到友军的协同作战援助,而春天的到来,并没有减轻军队的压力,天空中又飘起漫天风雪,使得苏定方大军又陷入困境之中。在这种情况下,看来攻克平壤的希望微乎其微了。唐高宗政府不得不同意解除对平壤的包围,命令苏定方率军返航。
$ h& L0 k, Z2 D) ?  : K( m3 {/ _6 c1 C
  这次大规模的远征,最后仍然以失利而告终。
& v% s: E. Q$ F, _1 a) f  这次失利,几乎葬送了唐王朝在朝鲜半岛的努力,因为不能打下北方的平壤,南方困守在百济熊津城中的刘仁愿、刘仁轨便陷于孤军奋战之中,所以唐朝廷也下令熊津守军向新罗方向撤退。然而令朝廷没有想到的,是刘仁轨以其非凡之胆识气魄,孤军留守,伺机出击,最后居然一手擎天,力转乾坤,实现百济战场之大逆转,完成扫平百济之伟业。
. e6 ], N0 z; p. N4 r  百济的征服,对唐高宗而言,无疑是从高丽失利阴影中走出的一针强心剂。
" O) l6 |$ ~3 Y- O) c  机会来了!乾封元年(666年),高丽政坛出现一次大地震。
! m$ ]7 Y" V- o! [) ^. u  l7 u  
2 r5 O! ^, g9 E4 m" e0 R  一代雄才泉盖苏文死了。
5 A4 x4 B" I2 w# s+ a6 n8 q  这位喜欢佩着五把军刀的大武士,与大唐帝国对抗了整整二十年,也可称为一世之英雄。我怀疑唐史中对泉盖苏文之纪载,有失偏颇之处,高丽与新罗之战争,自有其历史根源,并非一味好战。在648年,房玄龄留下遗嘱中,有一段话劝唐太宗:“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太乎!”这也表明泉盖苏文似乎并未冒犯大唐帝国。
# n" h: I0 P  G  U# v' [" |0 I  泉盖苏文死后,他的长子泉盖男生继任莫离支,即政府首辅,另两个儿子泉盖男建、泉盖男产也拥有很大的权势。- V6 s7 B% \. M5 u* A5 `
  为了权力而使兄弟反目成仇,这类事件在历史上俯拾皆是,泉盖兄弟亦是如此。+ n' p0 |- s6 _* b. Y  S# Q
  在泉盖男生离开都城平壤,到诸城巡视之时,他听到一种流言:他的两个弟弟准备拒绝他返回平壤。大惊失色的泉盖男生不敢贸然返回,他派一名亲信先返回平壤侦察情况。此时,他的两个弟弟也听到一种流言:哥哥泉盖男生准备设法除掉他们二人。究竟是事实呢,还是谣言,这个也无法判断,所以弟弟两人将泉盖男生派往平壤的亲信逮捕,并以国王的名义,下令召回泉盖男生。
# r; d0 o5 |7 t2 G6 C  惶恐不安的泉盖男生不敢返回都城,而泉盖男建则自立为莫离支,出兵追捕自己的哥哥。泉盖男生一路逃亡,一直逃到辽东的一座城堡中,他左思右想,如今他从权力之巅摔了下来,要保全性命,只有一条路可走,便是向唐王朝投降。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29)
# U* {. b7 O( X5 |" ]3 p& J0 F. B% I  
4 E, f( U. o2 Z+ C  当泉盖男生派自己的儿子泉盖献诚向唐高宗求援时,唐高宗大喜过望,这真是天赐良机,高丽国内出现内讧,对唐帝国来说,是最佳的机会。8 K! }# d" C( [& D
  为唐王朝屡建勋功的铁勒族名将契苾何力被任命为辽东道安抚大使,率军驰援泉盖男生,泉盖献诚被授予右武卫将军,作为唐军的向导。另派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各率一军,进讨高丽。7 X  g; i; C9 H
  此时高丽政府出动大军,在辽东围剿泉盖男生。唐军的庞同善兵团,与高丽政府军相遭遇,庞同善指挥唐军大举反击,大破高丽兵团,与泉盖男生的部众相会合。泉盖兄弟的分裂,使得高丽的政局出现混乱局面,因为泉盖男生是长兄,所以高丽许多地方势力其实是支持他的,而大唐军事力量的强势介入,使得高丽政局更加微妙。
9 e1 Q1 w% @" ?% i) ?  为了扶植高丽反政府力量,唐高宗授予泉盖男生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0 D, q+ Q- G3 }" x
  , |2 F! @' [, ~5 D: J( ~
  鉴于高丽战场的重要性,唐高宗准备起用一位老将,谁呢?唐朝开国元勋李世勣。这时李世勣已经七十二岁,从隋末到贞观,再到唐高宗时代,他经历国内战争、灭北突厥、灭薛延陀,辽东战争等,可谓是身经百战,戎功赫赫,除了他,谁是征高丽的最佳人选呢?' p- t1 `5 z& @: s% |1 P7 a
  李世勣不惧年高,毅然领命,出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为辽东战场的最高指挥官,郝处俊出任副大总管。而先前进入辽东的契苾何力、庞同善等人,均挂名副大总管,同时保留安抚大使的职务。除此之外,唐军将领还包括营州都督高侃、左武卫将军薛仁贵,负责后勤运输的将领有窦积义、独孤云卿、郭待封(郭孝恪之子)等。* G  t1 ^/ K6 Z7 H5 N9 t/ V
  乾封二年(667年),唐远征兵团,大举入辽东。8 r0 l/ g1 E0 i0 M3 X
  
3 ~) ]' {3 l2 O  辽东战场的第一战是新城之役。" ?! m! e# l0 O7 i! E
  当远征军渡过辽河之后,李世勣对诸位将领说:“新城乃是高丽西疆最重要的堡垒,倘若不先攻克新城,那么其他城堡与新城遥相呼应,就不容易得手了。”诸将领同意李世勣的分析,于是开始对新城的猛攻。7 c( i1 B: Z. H$ b% N  o1 G) V
  唐军强大的攻城武器,对新城守军是极大的威胁,但是更大的威胁则来自于其内部。自从泉盖兄弟反目成仇之后,高丽的军民便分裂为两派,各自支持一方。新城在守军还在苦苦支撑时,不想后院起火,城内的一部分军民发动起义,击破了城内守军司令部,生擒守军将领,然后打开城门,迎接李世勣。
3 X- C9 b/ g3 J% f' S2 s1 w' p  新城丢失后,辽东高丽守军大为震惊,唐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下十六座城池。* r. L9 z  u& y
  
8 R, x  t  I" g- t  高丽军队开始组织反攻。
& ?" M( p( j0 n; ]$ {& {% {0 E. n  泉盖男建率高丽大军向新城方向挺进,与薛仁贵兵团相遇。薛仁贵之勇猛,在唐军将领中可列为第一,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薛仁贵兵团与高丽大军展开一场厮杀,结果泉盖男建这回见识了薛仁贵的厉害,抵挡不住,只得撤退。% }3 Y6 `* V$ j5 ~' W& i
  此时,另一支唐军由营州都督高侃率领,在金山一带与高丽军队遭遇,结果高丽人多势众,高侃吃了一记败仗,赶紧下令后撤。这高丽军队在战场上还没有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见到高侃后撤,岂可善罢甘休呢,一路直追,想把高侃兵团一网打尽。
4 x, _* P& b1 V  t% s! N+ `  没想到螳螂捕食,黄雀在后,正当高丽大军急追高侃之时,薛仁贵却对战场之局势洞若观火,他密切注视着高丽人的动向,准备对高丽人以致命的一击。
$ R  z7 i: M: q! k' t  显然高丽人并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薛仁贵象一位经验老到的狩猎者,耐心地等待着高丽人进入他布下的陷阱之中,然后突然杀出,将高丽军队一截为两段,高丽阵脚顿时大乱。此时,高侃兵团调转马头,转过身来,对追击者进行反扑,与薛仁贵兵团前后夹击,高丽军团大败,横尸遍野,战场几乎成为屠宰场,高丽人有五万人阵亡。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0)8 @, x# l. S. V8 I; `4 X( ]
  & m, w, m- l9 |6 I; n, x
  这一战的惨败,令高丽军事力量遭到空前重创。( }2 x" |1 J+ O; {5 ^  i# l
  薛仁贵与高侃挟此胜利之威,连下南苏、木底、苍岩等数城,并且与归降大唐的辽东大都督泉盖男生的地盘连为一片。
' B6 G& P4 [  E  辽东局势,一片大好。6 @% m; I9 f+ Z6 T5 N2 C8 t
  
" A+ V( M. C6 F3 X! k* a  在唐军进攻辽东的同时,统帅李世勣派出一支海军舰队同时进袭平壤,以牵制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军队,这支海军舰队的指挥是前安西都护郭孝恪的儿子郭待封,同时,李世勣还派出副将冯师本负责为郭待封运输粮食。7 y7 ?0 [9 z. A8 @1 w: t1 c
  冯师本的运输船队在半途中却遇到风暴,结果船只被暴风雨打得七零八落,破损严重,无奈之下,只得返航。这样一来,郭待封兵团的粮食供应紧张,战士们有上顿没下顿,情况非常窘迫,怎么办?郭待封提笔写了一封信,准备向统帅李世勣告急,但刚落笔,马上又觉得不妥,万一这封信落入敌军手中,使敌人得知兵团现在窘迫的局面,那么高丽人一定会集中兵力前来进攻,郭待封把这张信撕毁了。9 A' \7 a3 H: H6 A0 p2 |
  如何作到既传达情报,而又要做到即使落入敌军之手也不致于暴露呢?郭待封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写了一首离合诗,什么叫离合诗,就是从诗歌表面看不出要表达的实际意图,必须要重新排列组合,才能够读出其中的真实意图。由于唐代是中国诗歌最鼎盛的时代,所以离合诗在当时应该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类似于猜谜性质的诗歌形式。8 B  w$ A$ \5 H9 j
  不想郭待封遇到了李世勣这样一个土包子,李世勣戎马一生,着实欠缺附庸风雅的本领,他一看到郭待封所寄来的诗歌,顿时暴跳如雷,大骂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军情如此紧急,郭呆子居然还有兴致写诗给本帅看,非宰了他不可。”
; \4 q# h$ O- j7 X  李世勣手下的行军管记通事舍人元万顷觉得事有蹊跷,就对李世勣说:“大帅,我来看看这首诗。” 李世勣愤愤地将其递给元万顷。元万顷看了之后微微笑道:“大帅,原来郭待封是缺粮,向大帅告急来了。”于是向李世勣细加解释,李世勣这才转怒为喜,赶紧派人紧急给郭待封送去粮草。# ^/ n, L5 N- e4 P( \$ s5 D
  其实郭待封这个作法,非常类似于日后的密码情报,确属创举。
" a, X/ m6 M0 a4 {  e5 ~  * ]- U# N) s! U) T# c9 C6 E
  不过这个解诗的元万顷,有时真是聪明反补聪明误。
. O: _' F1 a8 c! _* t# i7 c/ j  他为远征军写了一份《檄高丽文》,其中有一句写道:“不知守鸭绿之险”,很显然,这个意指661年时,契苾何力乘鸭绿河水结冰之机,大举蹈冰渡冰,歼灭高丽守军三万人的那次战斗。+ W+ L7 `( f7 z& D3 x7 C) j% r
  高丽的行政长官泉盖男建为此派人送了一张纸条给远征军统帅部,写道:“多谢指教”,调遣重兵把守在鸭绿江畔,结果唐军多次企图渡河强攻,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唐高宗把这失利归结到元万顷身上,将他流放到岭南,其实鸭绿江作为从辽东进入朝鲜半岛的天险,其战略价值,又何需元万顷来提醒呢?
  t) z$ w% q2 L  b7 c  辽东之战,还在激烈地进行着。5 h2 z% w# `7 R2 D- ]7 q
  远征军副统帅郝处俊也率领一支队伍征战于辽东战场。此时辽东的高丽军队几乎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罕有主动出击,不料当郝处俊率军兵临一座城池时,唐军尚在安营结寨,城内的高丽守队哗的一声杀出城来,唐军中一阵混乱。
/ C7 z7 p: \% t  郝处俊镇定自若,他一边暗中嘱咐部将率亲兵组织防御,一边从容不迫地坐在胡床上,嘴里还吃着零食,主将处变不惊,使得士兵的的骚乱很快得以平息,并且挫败了敌军的进攻。事后将士们对他的胆量与勇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 ]  F: K) t, U  所以,有无敌的军队,首先要有无畏的将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1)
9 o/ o: o+ D) _# v) S  - u0 {: X& w2 j5 S( Z5 _" Y9 L
  八、高丽的覆灭(下)6 R0 ]' ~- u. Z% S: J* a% s
  + z2 I" H7 Z) n. C
  这年的冬季,唐军并不退兵,因为唐军准备了足够的粮草与冬衣,这也显示了此役必胜之决心。
$ [0 _& Y) t8 m$ O6 D  派侍御史贾言忠代表皇帝,到前线慰问官兵。$ b& q/ B% c4 o3 @9 V. [3 H
  次年(686年),贾言忠返回长安城。
% P- O' s- y# u0 q, i$ a  唐高宗问贾言忠:“你对前方军情有何判断呢?”3 P6 w$ G1 S+ q  m( p3 R
  贾言忠答道:“陛下,臣认为此役高丽必亡。”9 Z% x0 w: Y2 W
  这个答复令唐高宗多少有些意外,便问道:“你且说说。”
7 c8 R7 c: K2 }4 W; a, G: O  贾言忠回答说:“隋炀帝东征的失败,是因为他在国内丧失民心,百姓心怀怨恨;先帝东征失利,是因为高丽国内团结没有叛变;而现高丽国王高藏孱弱,权臣用命,自从泉盖苏文死后,他的儿子们相互倾轧,以致泉盖男生归附我大唐,并作我向导,敌国之情形虚实,尽为我所知,如果我国政治清明,国家富强,将士尽力,而高丽却内乱不断,正是我乘机消灭其之大好时机,依臣之见,此战必胜。”
* o; v) ]  U5 N8 I( f/ P9 z  唐高宗听了这席话,自然喜有眉梢,便又问道:“依你之见,辽东的诸位将领中,谁最能干呢?”- M( b$ X! T, L2 l8 S
  这可不是好回答的问题,一小不心就会得罪人了,贾言忠来了个一网打尽的答复:“依我之见呢,薛仁贵是勇冠三军;庞同善虽然不擅长作战,但持军严整;高侃为人勤劳俭朴,忠勇果断有谋略;契苾何力沉毅善断,虽然容易忌妒别人,但有统御之才;不过要论到夙夜谨慎,忘身忧国,那这些人都比不上李世勣了。”$ F. ?2 q. Z+ u
  确实,这些将领都是一时之才俊,不过唐高宗总觉得似乎还少了一个人,谁呢?在百济战场上力挽狂澜、光芒四射的刘仁轨。此时刘仁轨已经返回京城,并担任右相的要职,但唐高宗认为刘仁轨多谋善断,又有丰富的敌国作战与治理的经验,所以特地让他出任辽东道副大总管,以协助李世勣。
% f# Y- x2 y/ p3 S3 f, W  U9 [0 o  w  
! [* k, ~" i. F; x, T& ?  冬天过去了,辽东又迎来一个春天。
& p2 R4 T1 }' g% Y: y9 p  天气的转暖,对高丽人来说,只是噩梦的开始罢了。
0 {7 W' a: y6 Q, m/ |  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是公认的“勇冠三军”的悍将,在上一年的金山会战中,他的兵团歼灭了五万名高丽军队,“薛仁贵”这三个字,对高丽人来说,无疑是恐怖的煞星。薛仁贵将进攻的目标锁定在辽东的扶余城,他带了多少人去征服扶余城呢,三千人。
  g' ~- b% ~$ @) P. l* {  才三千人呀!连他的部将们也沉不住气了。, u  M5 w) Z2 J* S( g0 b4 \
  “将军,”从部将嗫嗫地问道:“这三千人,少点了吧?”
9 m; r* c! n/ [0 s( X* J/ {1 m  薛仁贵不以为然地说:“三千人怎么能少呢?这行军作战,重要的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在于如何运用罢了。”
- c; V& z& x0 I1 V( d$ e) Z9 k6 ~7 b  这话有点玄妙,算了,众将心里想,反正薛仁贵的脾气,大家也是知道的,决定的事情,那决计是动摇不了的。5 r- }( S* Y7 m7 t8 E
  薛仁贵自己充当先锋,向扶余城挺进。
7 I9 Y9 R; h" g5 A: M  扶余城守军见薛仁贵兵力不多,势单力薄的,便杀出城外,列阵相迎,不料这正中了薛仁贵的计谋,要是守军坚守不出,薛仁贵还真没太多办法,这下好了,虽然人数是少了些,但这三千人都是跟随薛仁贵南征北战过的英勇之战士,其疾如风,其掠如火。7 @8 e' g" ]& @+ W9 {5 B
  这是否也是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术呢?4 v4 s- C& J1 o5 P6 u# M
  两军大战的结果,足以令人跌破眼镜,三千人的薛仁贵骑兵,居然在战场上杀死及俘虏对手达一万余人。- ?3 V/ t0 R, x8 ^( I
  主力丧失殆尽的扶余城没有躲过失陷的命运。扶余的陷落,很快激起多米诺效应,其附近四十余座城池,望风而降,薛仁贵兵不血刃,夺下扶余川。
5 G, U0 O' G# C4 n# H  {' [! a  
3 f; L  ^' `3 o) ?9 d- d0 K& n  扶余城的陷落,对高丽是一大沉重打击。
- C1 S0 x  e# W6 P& g6 o  早在高建武统治时代,为防唐帝国的进攻,高丽便在扶余城到西南海岸之间修筑一条千里长城,扶余城失陷后,意味着这条长城防线已经没有价值了。因此,夺回扶余城,是高丽能否保住辽东的根本。
7 h$ E, L9 @6 Q4 w  高丽执政官泉盖男建一咬牙,再派出五万人马,准备夺回扶余城。& m+ B' }5 i: p( {& y
  经过一年的战争,高丽武装力量,保守地估计,损失在十万人以上,这支五万人的大军,几乎是高丽所能动用的全部机动部队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32)( o" [7 J8 M: Q. X4 N
  . i* L( X- d: d# x0 O2 S) K) G
  高丽人倾巢而出,正中李世勣的下怀。李世勣的如意算盘,正是将高丽的军事力量尽量多地歼灭于辽东地区,为顺利进军朝鲜半岛做准备。8 `/ v$ r8 A9 K$ W# w& E
  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副大总管刘仁轨、契苾何力、郝处俊以及左武卫将军薛仁贵等人经过讨论研究,决心在薛贺水一带迎战高丽主力兵团。
! C; ]  H+ t/ G3 m+ E+ e  二月底,薛贺水战役打响。
5 }" a+ t2 W6 m1 p  高丽人的主动出击,固然勇气可嘉,但是在唐军士气正盛,在战场节节胜利之时,此举颇有些豪赌的色彩。6 u6 u6 Q: z/ u! a& I* N8 D
  奇迹并没有出现,薛贺水畔,成为高丽人又一伤心之地,五万大军,战死与被俘人数超过三万人。泉盖男建的战略显然是失误的,因为对于高丽人而言,时间才是致胜的法宝,也许是他低估了唐朝政府的决心,多次抵抗唐军的成功,使其忘掉形势已经是今非昔比,内有分裂,外有强敌,一味硬拼,最终只是耗光了血本。* Y2 F% U% R0 X6 e
  李世勣挟胜利之余威,一鼓作气又攻克了军事重镇大行城。( G0 g/ R6 V8 Q& Q/ t$ l
  
5 p& z/ t8 T, u  F3 ^7 g5 s  此时辽东战场进入收官阶段,各路唐军纷纷向大行城集中,在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大军开始全面向鸭绿江发起进攻。3 K2 ^  A1 x+ [* P6 \# g
  鸭绿江作了进入半岛的最重要的一条防线,高丽投入最精锐的部队的防守,但面对隔岸黑压压的唐军人马,要守住这条防线,实际上已经是不可能了。4 B. V. N' L2 r+ s, G0 @8 G
  李世勣精心组织渡江战役,唐军在数个方向,同时强渡鸭绿江。兵力不足是高丽防御上的弱点,根本没有办法阻止唐军的渡河,而唐军在渡过鸭绿江之后,马上构筑阵地,保障后续部队陆续过江,而后迅速向纵深方向挺进,意图合围鸭绿江的高丽守军。
: g" I# S' A5 I( l5 d) _8 ?  面对被歼灭的危险,高丽军队被迫后撤,唐军一路追击二百余里,并且攻陷半岛北部的要塞辱夷城。3 x. [0 ?& Y8 ?4 o* a5 E
  进入朝鲜半岛后的抵抗微乎其微,北方诸城的将领们都明白这是一场必败无疑的战争了,有的将领弃城而逃,撤回首都平壤,有的将领索性献城投降。: @6 v: m6 S/ i) P
  唐军一路高歌猛进。勇将契苾何力更是一马当先,杀到平壤城下。0 z$ w, Z% j9 {& f# t+ c
  
& l- X8 o9 g3 e* E' g3 L  平壤之战,成为高丽战争中的最后一战。
6 E" B, q  q6 a4 A2 s  在契苾何力之后,李世勣所统率的诸路大军,也纷纷抵达平壤城下,开始对平壤实施围攻战。0 [2 w) Q% w- Y
  平壤作为高丽的都城,依险而建,固若金汤,此前苏定方曾围攻平壤达数月之久,最后无功而返,其防御之坚强,由是可见。只是如今情况不同昔日,辽东失落,半岛上的其他城池都纷纷投降,平壤已是孤城。6 H, `. w, F( s% O
  围攻战持续了一个月多,最后,高丽国王高藏沉不住气了。虽说高藏是高丽之主,但实权却一直把握在泉盖家族手中,他这个国王也当得很闷气。眼看都城不保,高藏心里想,还是投降算了,便派出泉盖建生率各级文武官员共计九十八人,手持白幡,到李世勣兵营中请降,李世勣以礼相待,接受了泉盖男生的投降。
! ]9 M2 E& c" _" x# _5 r% Z7 k  执政官泉盖男建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下令紧闭城门,拒绝投降。
) E7 |& u* |4 X4 ?: r1 }' `  正所谓困兽犹斗,泉盖男建多次派兵出城作战,企图打破唐军的包围,但每次都无功而返。此时泉盖建男最信任的人,是大和尚信诚,他将防守的军事重任交给了信诚,但是没想到信诚既不信,也不诚,竟然偷偷地派人到李世勣取得联系,自告奋勇充当唐军的内应。$ ~+ M, [5 v+ O. a; h/ o4 g  p
  五天之后,信诚按照原定的计划,偷偷地打了城门,李世勣马上派出精锐部队进城,登上城楼,摇旗呐喊,擂鼓敲锣,然后在城四周纵火。一时间,平壤城内大乱,泉盖男建见唐军入城,知道大势已去,他叹了一口气,拔出佩刀,往肚子就是一刀,虽说是败兵之将,其勇气仍令人钦佩,不失为一条好汉。
- I, V8 o4 w" U1 t' K7 |, Q  当唐军赶到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泉盖男建倒在血泊之中,还尚有一口气,马上实施救治,好歹保住一条性命。( {0 |! p( n! W- g9 i
  平壤城的陷落,宣告了这个立国七百余年的古高丽国灭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10:39 , Processed in 0.0311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