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4 19: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武溪忠魂
/ F# `! s4 C+ B6 L" \) ?
, k5 u$ {3 _. a" J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十八年)七月,渴望重上疆场、马革裹尸而还的马援终于得到了为国立功的机会,他再次被刘秀任命为南征大军主将,南下讨伐武陵苗民叛军。) ?, P( e! q! k
本来,南征军事都是武威将军刘尚负责的。起初,西南军情进展顺利,一帆风顺。建武二十年十二月,刘尚在平定了任贵叛乱后,继续进兵,与栋蚕部落叛军继续交战,连战连捷。一个月之后,在建武二十一年正月,刘尚追击叛军到不韦县,斩杀栋蚕首领。至此,西南夷人地区的叛乱被全部平定。然而,此后的军情却急转直下,发生了剧变。- X* C) q# y! K) F5 b7 _) f z/ \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四十七年)正月,南郡苗人发动叛乱。朝廷再次派刘尚出师讨伐,将其击败。十月,武陵苗人首领相单程等又再次反叛。刘秀又派刘尚发兵一万余人,沿沅水逆流而上,到武陵进行围剿。这一次,由于刘尚轻敌,孤军深入而遭到对方的伏击,全军覆没。刘尚,这位屡建功勋的开国名将,最终战死在了武陵溪边乱军之中。但是,此刻由于匈奴、乌桓、鲜卑在北部边境的牵制,刘秀已经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平叛了,只能任其发展。1 X8 t* a- B% P+ S8 N' M
次年七月,相单程等苗族首领气焰越发嚣张,他们集结了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等五溪苗民,前来攻打临沅。一时之间,西南边陲,再度告急!刘秀得闻南郡大震得紧急奏报,急令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为主将,谒者李嵩为监军,率军数万南下平叛。结果汉军再遭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 z `' P$ N5 U3 O, n" m 败报传至京师,举朝震动。马援立即谒见刘秀:“恳请陛下准允老臣再度披挂上阵,为国出征!”刘秀听了,沉吟良久。对于这位壮心不已的老臣的主动请缨,他心中感动不已。然而,刘秀念马援年迈体衰,不肯应允:“马卿!要是倒退十年,朕肯定派你去!年月不绕人,不服老不行啊啊!国事军务,还是让年轻人去干吧!朕知你身体有恙,还是在家调养!”1 Z7 A# M5 j! G+ B7 ~( Q# J7 r' H
马援急了,涨红了脸争辩:“老臣虽已年近七十,却还能够顶盔贯甲,上马驰骋!如若不信,望请陛下当场按验!”刘秀无奈地道:“既然如此,你且一试身手,让朕看看!”马援立即操剑出门,翻身上马。他骑在马上飞奔,看上去,他得身手还算矫健,不减当年。他还回头不时地看刘秀,好像在说:“陛下,您看老臣还行吗?”刘秀也被马援的至诚所感染,叹道:“嘿!这老头子,倒是精神矍铄!”0 G8 M0 F/ v, s% m' |( F+ t1 h
刘秀被他缠的没办法,只好决定:用马援为主将南征!由于连战连败,刘秀得筹码已经输得精光,已经没有多少“本钱”了:他甚至连一支象样得军队都凑不齐。 x* k" ]" S% R, H# u) f
为了解决兵源不足问题,他绞尽脑汁准备了几个月,终于凑齐了一支南征军。这支队伍中,有从中原十二郡招募来的壮士,也有从监狱里提出的戴罪立功的死囚,总计四万余人。安排已定,刘秀传诏:以马援为征南大军主将,以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为副将。命五人即日率军星夜疾驰南下,赶往五溪平叛。
% g0 X O6 i. K1 J" D. Q" Y 军情如火,马援得到命令,马上准备连夜启程。友人、谒者杜愔闻听,急忙赶来送行。马援骑在战马之上,巍然挺立。他的表情严肃,显得有些心事重重。他手执马鞭,缓缓地对杜愔说:“老夫年事已高,深受皇恩,总是担心不能为国而死!今日领命出征,如果能够战死沙场,算是遂了心愿。年已七十,去日无多,能够得到此机会,老夫就是死也瞑目了。唯一的心病,就是朝中那些不成器的权贵子弟。他们或在圣上的左右办差,或在朝中做事,积习已成,再也无法调教了!此为老夫毕生之大恨也!”话音未落,他已扬鞭启程,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从此,这位古稀老将军,再次踏上了艰苦的南征途程。
* a7 o: o# u# @: }, x 建武二十五年(西元四十九年)三月,马援率军抵达临乡,攻破苗兵把守的城池,斩杀、俘虏了二千余人。汉军进入武陵苗境,抵达下隽。此时,有两条路可以深入腹地:一是从壶头走水路,直捣匪巢。二是绕道攻击充县,走陆路继续前进,也可以到达苗人营寨。2 k( n! ]3 \3 q) C2 o$ a
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 G. y/ w+ L$ L8 x! R, R/ n+ i
走水路:虽然距离近,但是此处水势深险,前途难料。如果汉军由此前进,如果发动奇袭,当然是毫无问题,可以迅速进入苗族山寨,能够将苗人首领一举擒获。但是,如果一旦被苗人察觉,如果他们将河道上的险关要隘守住,汉军则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 }* N) j/ j: _+ {, T5 `4 `2 Q 走陆路:这条路虽然平坦,但是运输线太长,粮食转运困难,而且还容易被苗人伏击。
: [4 J3 A, V) o3 w3 G0 ]% \ 怎么办?到底应该采用那个方案?此时,汉军将领中形成了两种意见。副将耿舒主张走陆路,他的理由是:虽然这条路绕了远,却比较安全。即便无法进入苗境,撤退起来也方便。而主将马援则认为:如果那样的话,会延误时日、消耗军粮,不如进军壶头,扼住蛮人咽喉,则充县之敌将不攻自破。马援与耿舒产生了严重分歧,意见相互对立,双方僵持不下。无奈之下,二人将两种意见书面上报朝廷。最终,刘秀支持了马援的意见。
( z/ [' o8 V* |5 A, q 于是,汉军乘船溯流而行,进兵壶头。果然,军情的发展印证了耿舒的顾虑。苗人很快就察觉了汉军的意图,他们登高踞险,把守住各处险关要隘,坚守不战。而沅江水流湍急,汉军舰船无法逆流而上,因而无法前进。此时,又正值酷暑,汉军中的士兵,由于水土不服,受不了山林中的瘴气,纷纷染病。军中瘟疫流行,大量的士兵死去。由于没有及时隔离,马援本人也被感染,也患了病。诸将见状,只好在河岸边上挖洞,将他抬到里面乘凉避暑。
+ h, I7 w2 J1 [& e 苗人见汉军受阻,粮食又接济不上,就站在高处鼓噪,故意骚扰汉军,干扰伤员、病号休息,并以此激怒汉军。每当苗人爬到高处擂鼓呐喊之时,颤颤巍巍的马援便会走出窑洞,蹒跚跛行着,察看敌情。左右随从见状,无不为之感动而掩袖落泪。: U; M( f# I: {/ m4 ^: d( U2 }- G
对于汉军面临的巨大危机,副将耿舒对马援极为不满。耿舒是耿况之子,前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之弟。耿舒也是一位名将,对军情非常焦虑,无奈之下,耿舒给大哥耿弇写了一封信。9 B; g( y' d' P" e" v. V8 a
耿舒在信中写道:“当初我曾上书建议:我军若先打充县,尽管粮草运输困难,但兵马前进无阻,大军数万,人人奋勇争先。只要拿下充县,苗人匪首一个也跑不了。如今我大军竟在壶头滞留,官兵忧愁抑郁,行将病死,实在令人痛惜!此前在临乡,敌兵无故自来,如果乘夜出击,就可以将他们全歼。但马援无谋,就像个作生意的西域商人,所到之处,处处停留,这就是我军失利的原因所在!现在果然遇到了瘟疫,士卒病死大半,一如我之所预料!恳请兄长转奏圣上,适时定夺!”耿弇接信,觉得事态严重,立即上奏朝廷。刘秀派梁松乘驿车前去责问马援,并就此代理监军事务。梁松心中大喜:“马援老儿!你也有今天!”可惜,他高兴的太早了。等他赶到壶头之时,马援早因病重不治,死在军中了。
5 R @ L( |. d+ r0 i 马援去世后,官兵因瘟疫而死的已超过半数,蛮军也饥困交迫。刘秀得报,令梁松调查详情后,立即回京复命。又令谒者、南阳人宗均任征南大军监军,主持军务。6 r; f+ k0 K6 x
宗均升帐议事,与马武、耿舒、刘匡、孙永诸将商议。宗均道:“我们如今道路遥远,官兵染疾,无法再战。本帅打算矫诏招降敌人,诸位看怎么样?”诸将大惊,心中盘算:“矫诏招降,可是死罪啊!一旦事败,主谋者人头就要落地!就算成功了,回去也要受处分!”他们吓得不敢吭声,跪在地上一动不动。宗均说:“夫忠臣出境,有可以安国家,专之可也!”于是假传诏旨,调伏波司马吕种代理沅陵县令,命他带着诏书进入敌营,宣告朝廷的恩德和信义,而自己率军尾随其后。苗人们心中大恐,加上饥寒交迫,再也无心恋战。& L! L. K' q" S- S' E, l
十月,苗人士卒杀死了了首领相单程等人,主动向汉军投降。宗均进入苗人大营,遣散兵众,命他们各回本郡,又委任了地方官吏,然后班师。至此,苗人之乱终于平定。, Y! Y9 ^. X% x+ @/ N5 h
宗均深知矫诏是大罪,还没到京城,他先派人上书刘秀“自劾矫诏” 之罪,自请处分。刘秀非但没有责怪他,不管怎么说,宗均总算是把任务完成了!为了嘉奖他的功绩,刘秀派人出迎并赏赐金帛,还令他不必急于回京,经过家乡时要祭扫祖坟。与建武九年时对待颍川太守郭伋一样,刘秀对宗均很宽宏。他还没有老糊涂,还是过去那个恢廓大度的君王。
: b! T/ p+ [8 x# O/ t; {6 Q1 n 可令人惊讶的是,他对马援的处置,却是一反常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