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5 22: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7)8 D$ W( W& j7 m; p
" b X4 Q# v1 q# g4 C8 x. S 契丹代有豪杰出,二百年间他第一。
. E3 D: r. m- k3 X' v7 ^" ^+ w 耶律屋质。% ]8 `7 f T E4 z& z
就在述律老太婆母性大发,要和自己亲孙子拼命,顺便把契丹全族拉回到四分五裂的部族社会时,有一个叫耶律屋质的人站了出来。这个人在我看来,他不仅是契丹人里的豪杰,甚至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也从来没见过这样耿直、有谋、有胆的好臣子。
, \4 c% E4 ]7 b' {0 c 当时他是契丹国的惕隐,掌管皇族政教事务。他站出来对铁血太后述律平说――以言和解,事必有成。否则就应速战,以决胜负。但是人心一摇,祸国不浅,请太后三思。
& |% u9 m' l0 Z, A3 d2 N3 J7 C" H 述律平没说话,盯着他看。& d8 \- i4 d2 E% x. q$ |
耶律屋质坦然面对,直接把问题拉到最关键点――都是太祖子孙,皇位未移他族,有何不可和议?
' |0 e# h, d2 L0 P" H 述律平近将70了,亲历无数风雨,尤其是从一个小部落的酋长妻子到贵为漠北第一大国的国母的经历,让她很清楚一但重新分裂的后果是什么。权衡利弊,她派屋质去见她的孙子,而且带去了一封信,但不说讲和,只是由着屋质游说,看看效果。
0 M9 k+ i$ `2 v, \ H 果然,当上了皇帝的耶律兀欲非常强硬,一句话――那些乌合之众,怎能敌我?
: p& |( e( x3 B0 ?5 L2 @5 L 他说的没错,这是草原上的生存原则,更是帝王产生的必经之路。他在上一战己经击败了李胡,现在为什么要答应和谈?
3 g8 M6 m$ F3 x! O 屋质没劝他,更不哀求,他平静地摆出现实局面――还不知道谁胜?就算侥幸是你赢了,那些家属怎么办?李胡能饶过他们吗?
' b0 H# C: w- O7 g! e7 {/ e 此言一出,满帐将士不寒而粟。那是他们的亲人,只要交战,无论胜负他们都得家破人亡!新皇帝察言观色,只能答应和谈。1 Y3 y8 N0 s1 M' O! n, x: b
但是见了面,一惯强势的老太后和终于扬眉吐气的亲孙子各不相让,开场就掐,根本没有半点的和解迹象。最后述律平年老不支,转向了屋质――屋质,你来给我想个办法。(汝当为吾画之)
: X t8 U0 T( G- [ 屋质的办法让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他拿起了一把算筹,先抽出一支问太后――当年皇太子在,何故另立?
0 U/ w4 E0 \6 {4 a$ z. M 他居然替新皇帝揭太后的老底,第一句话就是清算当年的老帐。
" `6 {; e/ O& k 述律平没有发作,她像当年回答赵思温那样,一切都推给了阿保机――先帝遗命。) x1 J# k& k# v2 ^+ F1 d
可以想象当年契丹满帐权贵们厌恶鄙视的目光,这个当面撒谎的无赖老太婆!但是屋质不动声色,有答案就好,他再抽一根算筹问耶律兀欲――你为什么擅自称帝,不问你的长辈?
1 X% H0 k. C4 d/ p2 R4 H$ d9 u 耶律兀欲满腹怨毒,他的回答直接拉回到了20多年前――父王当立而不立,所以才去国的!8 j$ x$ \' S* X- k7 p
这是一切的导火索,更是兀欲绝不向奶奶低头的最大原因。3 Y, G: l3 w" ~! y: b( ^
, N6 Z3 C; }2 M0 G 连载(278)
/ N* R% A; b5 D
, o8 R. ^0 o7 g2 M2 s 但是换来却是屋质正言厉色的呵斥――你父王当年舍父母之邦出逃后唐,这是为人子之道吗?现在你见了太后,绝无逊谢,只知道寻仇埋怨,这就是你的本意?
" Y) O2 W2 ~( F2 c4 i F8 J 不等兀欲有什么反应,他转身面对太后――太后你偏听偏爱,什么事都说是先帝的遗命,连国君的接替也要你自作主张(托先帝遗命,妄授神器),这样你们还想和解吗?你们应该立即交战!1 ?/ g# A m) m. ~9 m( ^" k, Q1 Q( n
说着他把满把的算筹都扔到地上,自己退回到臣子的行列中。
# z- y& t3 r! R. z- i; R 交……战?契丹人全体沉默了,满族精英全在这里,全国精锐的部队都在潢河两岸,只要交战,就是“父子兄弟相夷矣!” B \3 W% p' b/ _ ~# `5 ?
家国难以两全,69岁,一生倔强跋扈的述律平突然间悲从中来,谁也没有想到,竟然是她先捡起了一根算筹,而且她哭了――太祖当年因为兄弟叛乱,让百姓离乱受苦,今天我怎么能让旧事重演呢?8 v0 ?) _- R2 B& n0 ?6 y6 j- m
她的眼泪让孙子震惊,耶律兀欲一下子醒悟到――我父亲当年没做过的事,我竟然做了(父不为而子为之,指武力夺位),这还能怪谁呢?
' ^# D5 @2 V3 c: V% D& h& b1 F 说着他也捡起了一根算筹。
- g0 z* f- h1 C/ u4 v1 v' Y 和解,终于和解……满帐契丹权贵,不分在哪个阵营里,都不约而同地放声大哭(左右感激,大恸)。终于不必自相残杀了!但是下一个问题紧跟着就来,而且爆炸当量更加巨大。
9 P& E7 P& Y* h! r. G; N4 P 述律平就像凭着本能一样最先清醒过来――屋质,现在和议己定,皇位属谁?) w% ]6 x' Z R% e w8 L# K0 @9 p6 U
看来屋质的面子可真够大,但是全体契丹人看着他,就像在看一个死人。“皇位属谁”,你怎么回答?被你选中的人不见得感激你,被你扔下去的,却一定是你的死敌!4 J& }6 z0 a$ z2 c, D
耶律屋质却一脸平静,理所当然似地说――太后若传永康王(兀欲),顺天合人,复何疑?' P% x* I+ ?/ S3 X* g, Y
这时候李胡再也不忍不住,他跳了出来厉声大叫――有我在,兀欲岂能即位?
& |3 B1 Y$ y4 w. n+ i1 I 屋质冲他笑了笑――礼有世嫡,不传诸弟,当年先帝(德光)即位都有问题,何况是你?你暴戾残忍,人多怨愤,自己不知道吗?
4 z n+ Q2 L2 P& o% i8 k( c6 g 李胡还想再说,述律平止住了这个丢人现眼的儿子,她清楚,没戏了。就这样,契丹国因为耶律屋质一个人的努力,终于避免了举族参与的自相残杀,并且从耶律兀欲(辽世宗)的亲政开始,守旧狭隘的述律老太后一系的势力被彻底排挤出朝。
4 S1 N! f2 ~( k. g9 G 述律平和她的小儿子李胡被迁往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监管起来,她在幽禁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寂寞的6年时光,死的时候无声无息。至于李胡,他因为儿子的叛乱,被牵连入狱,最后就死在了牢房里。7 _& Y6 `6 C) K8 Y# t/ c3 F
而屋质却更上层楼, 5年后,辽世宗耶律兀欲死于暗杀,他招集诸王合力讨平叛乱,拥立了下一位皇帝,耶律德光的儿子耶律璟,也就是那位著名的睡王,再次立下大功。最后官封“于越”。
, H" g9 }; p( H" v2 j, e “于越”,为契丹百官之首,终辽国200余年,只有三位大臣得此荣衔。4 b6 P- ~7 g" ^
其中第一位耶律曷鲁是因为最初拥立阿保机称帝;第三位耶律仁先是因为在辽道宗耶律洪基时讨平耶律重元的叛乱(就是萧峰那次);但谁也比不了屋质承前启后,不仅让国家度过了危机,而且让契丹国的朝令制度变得更加完善,从此可以安心生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