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远古至秦朝的150个故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145、吕不韦之死
0 D7 B6 N+ n  ?6 t" N, g% w8 l  3 ~0 n& D$ U$ g( x0 A& |( X& S
  秦王政喜欢读韩非子的书,带有很强的专制欲望,深知君主必须独治的政治法则,而刚好吕不韦也迷恋权力。吕不韦招了很多门客,在秦王朝里一直代理国事,功劳也很大。; \+ L8 T) E7 Z0 ]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秦王政或者吕不韦,其中一人实质性地退出权力结构。
+ T0 K, G4 \5 w* f* H, }. n& @" ]  于是,秦王政命令吕不韦退休,回到封地洛阳去。" W, d% P, v% N) l
  吕不韦谢恩。他被罢了官,限期离开咸阳,一切仿佛梦一场。他惶惶如丧家之犬,年已五十来岁。  z. {- `1 I) P4 q# K6 [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吕不韦实在应该多看一些老子道家的书,当个江湖散人算了,但是他迷恋权力的老毛病没有变,还是巴望着有一天能够重返政坛。于是他借助诸侯各国的媒体(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宾客”,他们嗓门很大,充当了当时的媒体)向咸阳城施加压力。! o+ Q, Q" z* b/ [! c3 L# o5 T
  史书上说,各地的媒体(“宾客”)和诸侯使者纷纷向秦王政求情,络绎不绝,要求给吕不韦复官。但是,适得其反,秦王政不但没有再次起用吕不韦的意思,反倒震惊于吕在民间和诸侯间巨大的影响力,恐其为变,立刻发出更深更远的流放令:把吕不韦驱逐到偏僻的四川山沟里,看他还怎么跟媒体勾搭!! e, T" [4 M1 S( ^+ n
  吕不韦深感寒心,他其实并没有造反的意思,只是想重回政坛,襄助秦国大业。可惜他实在太不了解秦王政了,秦王政是古来最独的人,不肯与任何人分享权力。吕不韦在一片凄凉和愤懑之中,不想去四川,干脆举起鸩酒,饮鸩而死。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35年。; t- Z2 r. Z4 S  c
  吕不韦死后,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政治风波。吕不韦的宾客及门生故吏数千人,偷着举行了盛大的游行集会,以给吕不韦出殡为名,从洛阳游行至郊外的北邙山,折腾了一通。这种大规模的会葬行动不无政治示威之嫌。秦王政闻之,下令彻底打散这股势力。吕不韦的门生故吏,凡是有临葬者,一律驱逐出境。秦王政还在政治舆论上嚷嚷道:谁敢再“操国事不道”(为国家办事不老实),如同嫪毐、吕不韦者,寡人必籍灭其满门!
) Y& e8 U6 y2 u7 n  秦王政确实是个“寡”人啊,而所谓“老实”的标准,大约就是听寡人的话了。
7 X4 a9 T5 R" ^4 y" e3 }% q6 D  秦王政的强压手段,使人臣和群众无不侧目,再也不敢“不道”了,秦国政治,从此走向了一种缺乏臣民各阶层参与的极端独裁政治。法家改革时候倡导的强化君权,被秦王政错误地推向了极点。28年后,随着秦王政——当时叫秦始皇了——的死去,独裁政治再也撑不下去了,各阶层人奋起反抗,大秦朝迅速坍塌解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146、李牧
, n- u0 j  e; A+ N# w, r/ ^  & \6 Z: x5 U# ]& S2 e( U
  李牧驻兵代郡时,任务是抵御匈奴。但他却并不打仗,而是忙于抓伙食:每日锤死几头牛,给军士吃,像个后勤主任。还建立了军用农贸市场,向老百姓收地摊费,以供养军队。但他命令士兵不许与匈奴接战。战士们都说:“李主任是个怯夫也!” . f' w6 L- I& k  Y
  
6 B2 o% Z: L. P1 n, Q. @  朝廷看他一点都不会打仗,就把他撤职了,另派能打仗的将领去,终于送死了很多人。$ H( g1 W) l2 L( G
    - D: Q" J; z! l0 p* t' t, E
  于是朝廷又让李牧重新出山,李牧说:“出山可以,但我必须还像从前老样子。”朝廷说:“好吧好吧!”于是,李牧又跑到前线去锤牛和收地摊费。大家都说,这个怯懦的后勤主任又回来了。& z  V) y+ \# [$ P
     - t0 \) j+ z4 I9 ]8 s
  经过休养,李牧看看条件成熟了,于是挑选出战车一千三百辆,好马一万三千匹,力能破敌擒将的勇士五万人,胳膊粗的射手十万人,一番奋战,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史书上说:“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可以算是杀人盈野了。低沉的秋风呜咽着,满地的残骸断肢使李牧的心中一片怃然。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的,“为什么”的问题还是交给哲学家去处理吧。
" Q! V( E" g0 _3 J  G    
- ~: F2 J; o4 ~- Z  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近赵境一步。  P/ C! f5 ?. k) k
    : \% Z9 ]; y0 `( H' f1 `
  公元前233年,李牧奉赵王迁命令前来抗击西边的秦人。
3 R0 g+ Y; C, O5 Q0 y: i; q. x- E    5 h1 _/ X+ G+ R( y8 o4 i8 ?
  李牧的这近二十万北军,按剑荷戟,排成长队,迈着杂沓的步伐,蜿蜒在河北大地上。头顶上,一块脊背隆起的云团,看见这些士兵一路向南,去赶赴国家的救亡。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在未来几年中失去生命。; y9 \1 ]% w9 n( n% m+ x
    - }0 f- a6 l. s/ N5 A0 c
  李牧到达邯郸以北的石家庄地区,依托宜安等重要据点筑垒,与汹涌而来的秦军对峙。李牧又拿出后勤主任的招术,指挥大家加紧修筑工事,以误导秦将桓齮。桓齮感到,李牧很可能是在仿效长平之战中的廉颇,坚壁不战、消耗秦军。于是他微微一笑,决定分一部分兵力离开李牧所坚守的宜安,改去袭击赵军的另一个据点肥下(河北晋县),引诱李牧出来救援肥下。只要赵军一上路,秦军就可以一拥而上,与之展开决战。' H3 ?, I* P0 t
    3 I! o) b: F: D9 }, t
  桓齮的这种思路,用现代军事理论讲,叫做调动敌人,这大约是攻城不逞时诱敌出战的必然选择。& o4 A8 E( G; Y. i& f7 ?
    0 v) d2 z& P1 Y: e9 I5 O/ Z5 @
  看见秦军袭击肥下,赵葱提议派兵前往支援。李牧制止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受敌人调动的意思),兵家所忌。”
5 ?# C" n1 e1 }    
7 @* y3 J8 w. G/ s- @9 D, X  于是赵牧拒绝支援肥下,而是按着军事地图分析道:“秦军离开大本营,分兵袭击我肥下,大本营必然空虚。我们若倾巢而出,袭占秦军大本营,则桓齮成了孤魂野鬼,不逞之徒,我们可以重创秦军。”) E, O4 C6 }3 x! a, _, S
    3 u: o+ K! z( W- O
  赵军的行动出乎秦军意料,一举占了秦军在宜安城外的大本营。然后李立即分出左右两翼,机动地迎击从肥下方面撤回营救大本营的秦军,在路途上展开激战。: l: b/ i& X/ W& V  e
    6 z+ G4 l! ]6 y2 K, m, W
  李牧的北方赵卒战力悍猛,他们奋勇当先,杀入敌阵,白刃翻飞。而且这些赵卒中含有较多骑兵,骑兵结队冲锋,气势磅礴,人畏其猛,莫敢对当。经过反复激战,秦军大败,近十万秦军尽被歼俘于宜安附近,史称“大破之”,实乃秦军百年战史上的一次大伤亡。
8 e. K2 X9 Q7 ?" M9 N    
+ b# @6 l; ~, {6 K: R7 A  喜讯传到邯郸,赵人同声庆祝,赵王迁嘉奖李牧,封之为 武安君。至此,战国历史上受封“武安君”者计有四人:张仪、苏秦、白起、李牧。李牧挽狂澜于既倒,岂不壮哉。
+ {) t8 |$ T" d' B$ w% A      {) w2 x8 c* N# N) y; g  }! R
  所谓“武安君”,就是一种封君,意思是“以武力安抚天下”。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147、李牧之死 , o$ j0 a2 D8 z
  
4 T7 H. ^, }  ]9 \# O8 }  @! O  李牧风驰电掣,一再击破了秦人的进攻。但是李牧真能力挽狂澜吗?不能!李牧虽然一再战胜,但兵力的损失是很严重的(据说丧兵数十万),地盘也越打越小,就剩邯郸地区硕果仅存了。
+ y  q. H7 c6 X# ^! a, v# P. w6 [  7 c% W. ~* `* K. P+ U
  确实,决定战争全面胜负的是综合国力,赵国国力已然不济。李牧虽然一再战胜秦军,但并不意味着赵军不死人,赵国的粮食物资不消耗。而这种消耗,对于一个临近全面崩溃的虚弱的国家,无疑是致命的。今天我们看见许多企业加速膨胀,然后迅速陷入困境,道理大体与此相似——现金流加速枯竭。
& V/ G) @3 A9 s& S$ ]  
1 b5 w5 C3 |( M% p  公元前230年,邯郸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土地寸毛不生——秦国人可以趁机灭赵了。但这还不是秦人攻赵的最佳时机,一定要等赵人再饿上一冬,饿到次年肚子半透明的时候,秦军才挥动了数十万之众,以王翦、杨端和、李信为统率,分三路对赵国发出空前规模的总攻击。 ; x1 V- Z$ _4 ^& x" F& ?$ t1 v" l
  " B2 Q4 n2 [; F7 R
  李牧不敢怠慢,与自己的副将司马尚,硬着头皮,继续对秦军作战。但是秦军很快就解除了这两位赵将的苦恼——用反间计杀死了李牧,废司马尚。李牧竟然死在自己人手里。风云不与,徒求无益。 * @6 Q1 I( ~! A6 O/ E
  ! Z8 F, M! \0 A
  关于李牧的死法,过程是这样的:2 m5 X% I4 ]: i. H
  
4 Z* z7 c! R/ b. ?  赵王迁宠信一个很八卦的人,叫做韩仓。韩仓诬陷李牧——具体怎么诬陷的不知道。赵王迁竟然听信了。
# H7 m; q. e# P" h  & a" X" `9 `( }" a' e; [4 ^0 q4 `
  韩仓跑到朝廷的传达室宣布赵王迁的旨意:“李牧,你知罪吗?有一次你战胜回朝,大王赐酒招待。你向大王敬酒的时候手里却握着一把匕首!” : Z: Q/ _# g( I4 y/ A9 \/ I
  
' j, }" m! ?" S& T8 g% d7 |4 s  李牧一下子懵了:“我冤枉啊!我身子虽然高大,俩胳膊却不一样长。我的右胳膊有病伸不直。跪坐的时候胳膊够不着地面。惟恐应对大王显得不够恭敬,所以让工人做了一块木头接在手上。如果大王不信,可以让他来看。哪里是匕首啊?!”于是伸出袖子中的木手。8 {% k: E7 {; A4 o# L; f; ^
  
7 V0 Z: E( ?9 h4 k' l" Z* ?  
8 c0 u0 O/ H- F9 F' R( s  “你不用解释了。大王已经以‘持匕首罪’论你死,不赦。”
, l/ [0 E5 ~* ]. `' q+ Y  2 b0 V# \. v- z
  李牧心中的万丈豪情,一下子全漏在了沙里,他拔出宝剑,遥望着朝堂上的圣君拜了两拜,刚要自裁,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说:“做人臣的不能在宫中自杀。”(大约是怕君王看了不忍,或者是打扫起来麻烦吧)
) P$ \% t: R  S. C, o0 {, n( }  
0 O, }. f) |. v9 l8 R  于是李牧疾趋而出,出了宫门,右手举起宝剑准备自刎。但是他右胳膊短啊,弯曲着,仍然够不着脖子,他便把宝剑的尖衔在口里,对着柱子猛冲上去,噗哧一声自刺而死。当此之时,忠臣的鲜血,染红了这个国家的柱石。 0 u3 l6 `9 Q! F$ x. H
  * S" v9 p. y3 Y+ `8 @) v$ U8 V& ]' y
  三个月之后,王翦率数十万之众大破赵军,杀赵葱,然后急攻邯郸,邯郸失守,虏赵王迁。赫赫的赵国,至此终于灭亡了。秦王政亲自入邯郸接收。 + X* V$ X9 K3 J) ?: i
  
; z0 X' I0 [2 ^2 W" s+ k5 p5 ]  赵国亡国以后,赵王迁侥幸没有死,被秦人流放到陕西以南的汉中,每天像李煜一样思念故乡,作山水之讴(“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闻者无不流涕。不知他心中对于李牧,是否有悔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48、荆轲7 u; q6 t" V* o( ^" I
  ) F9 E7 B8 |- D6 i" C" ?  d0 |
  荆轲在我们的遥想中,属于“冷酷硬汉”型的大侠,在赵国灭亡后不久,荆柯在易县的易水河畔,离开燕国,提一只匕首,赴强秦行刺。: n  ^3 G) Y2 }
  荆轲身后,站着环眼蒜鼻的古代“马加爵”——秦舞阳先生,这家伙十几岁就能杀人,所以能充当刺杀助理,手里端着一个木匣子。身旁流动的,正是秋天的易水河。匣子里边装的,是樊於期可怜兮兮的人头。
& z/ d; u+ g! H9 \- s- @1 E  给这“刺杀二人组”饯行的,是太子丹及其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冠,是给死人送葬的打扮,为给荆轲催死呢——不要逃跑或者活着回来啊。  I% c& S4 e1 `3 ^0 F
  荆轲的农贸市场好友高渐离,也来了。他从后背取下自己的小提琴——也就是“筑”,我在博物馆看过,样子和小提琴一样,就是肚子瘦得多——置于白石之上,取了一个弯曲的尺子,敲击“小提琴”(筑)上的弦,曲调悲凉。荆轲和着筑声而歌,宾客闻之,无不悚然垂泪涕泣。
" ~+ m7 A/ Z/ a; M+ w  荆轲是怎么唱歌的呢?——古人唱歌跟现在不一样,特点是几乎听不出什么词儿。它要求“声中无字”,吐字完全融合在乐曲中,听不出具体的字。还要“字中有声”,就是每个字要拖长了声变幻着调子唱。总之,你根本听不懂他在唱什么。" k9 F3 Y, [! \. \  a2 u
  接着,荆轲开始唱到了副歌——所谓副歌,就是前面唱完一大堆莫名其妙的东西,最后反反复复的几句很容易流行传唱的段落。比如“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之类的。
1 _" L& G, T1 O! h. K' ^  ]  d% G  荆轲这回唱的副歌,终于被大家听清楚了,而且跟我是一只小小鸟一样,非常高昂,是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Q7 ~" R5 J3 W
  就是这两句,来回重复,慷慨悲昂!, O1 D* X9 p$ j0 [: R" K2 S
  当此之时,易水河畔,白衣胜雪,烈士高歌,秋风横贯,众人无不瞋目裂眦,怒发上冲冠。3 H( v$ S5 I! f
  荆轲引吭高歌已毕,痛饮一杯,傲然转身,挟秦舞阳登车而去,万里长空秋林,荆轲终已不顾。
7 g4 Y* D* M( c4 {+ G, X  
" |. N' H5 ]. i" I/ w  荆轲、秦舞阳,这个刺客二人组,最后一次看见日出是在公元前227年某个秋日。金色迷离的阳光从巍峨的咸阳殿角徘徊升起,文武百官和列国使节盛集两列。荆轲的肾上腺激素开始分泌,秦舞阳的力比多也开始比较多起来。- T" z: X4 U+ J& b0 W; c
  两人在宣呼声中登上大殿的台阶,偷眼向殿上看去,殿上正是 terminator秦王政。他脑袋上带着冕,像个博士帽,坐在漆器涂彩的几案之后,胸前抱着剑。3 V* o# X. ~: `  C/ c% B, i
  “刺客二人组”中的秦舞阳先生,突然临时掉链子了。他看见秦王政长剑拄颐,高坐在几案之后,威武严厉。殿下武士,执戟者甚众,又都是彪形大汉。秦舞阳吓得脸色苍白、牙关紧咬、嘴唇发紫、浑身战栗、小便失禁!' U  D3 f, _6 x
  秦国群臣看了,十分诧异。轲回头一看,对秦舞阳微微一笑,示意其镇定,然后跨步对秦王政说:“下臣的副使情商不高,是北番蛮夷的边鄙之人,没见过大世面,请大王原谅,允许他捧物而上,完毕使命于您面前。”(所谓完毕使命,就是上前要你的命啊!)* ^) [  z/ w& i6 C# _4 W6 I1 e
  秦王政传旨:“只请正使上殿,副使在阶下候旨!”——这下好了,秦舞阳不能上殿了。如果秦能上去的话,荆轲还有戏。1 \8 k, l- x) K$ Q( e
  荆轲单独上殿以后,他与秦王政的一番对话,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不妨设想是这样的:
5 l* K+ C5 @: f8 B0 o! A( x$ C  秦王政问道:“那个匣子装的就是樊於期的头颅吗?”
, x  c/ t: v- c) \, g0 F, C  荆轲弓身答应:“是。”并且打开。
* m- Y/ ?- B( q/ o$ J' l7 y  t# Z9 M) U) O  匣子里边,樊於期的人头像一盒生日蛋糕似的,俏皮地坐着。1 R7 w4 z  L3 i
  秦王政示意合上蛋糕:“听说樊於期逃到燕国,和太子丹交上了朋友,太子丹把他当做上宾。怎么又把他杀了呢?”" A) n. g* f8 x
  “樊於期得罪的大王您,逃奔燕国,燕太子丹不敢收留他,于是灌醉了他,将他杀了。”
" ^% Y2 b& y  Q9 H2 f6 x( t  秦王冷笑一声:“哼!如果不是王翦的大军已经灭了赵国,北危燕境,太子丹岂肯杀樊於期。不过,总算把他杀了。听说你还带了督亢的地图来?”! }2 B/ u, j4 d+ j
  “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地方。我们献给大王,以示燕王臣服的诚意和决心。”荆轲说。% W& x/ u% j1 y. b
  秦王政瞅一眼荆轲问道:“督亢究竟有多大?好在哪里?”(督亢在河北涿州一带,就是张飞的老家啊!)
2 Y4 @$ c4 B9 W" ?9 F2 g, ~& q3 O  荆轲口称:“请允许下臣展开地图,为大王聊作介绍。”% \# C4 k# p5 F) ?( K" B5 o5 D3 F/ M
  荆轲随即起立,走至案前,手把地图,徐徐展开,终于“图穷而匕首见”。下面的情节非常惊险,少儿需在父母指导下阅读。我们分镜头再现一下当年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的情节。7 N7 S! x6 ~8 D. j
  荆轲左手突然把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抄起淬毒匕首,直刺秦王政前胸。(- P6 A/ h8 ^' g6 Q5 ?
  秦王政“耶呵”一声惊起,袖子猛往后撤。
6 s/ R4 I6 a, m  荆轲手劲不够,居然被秦王挣脱袖子,袖口挣裂。+ h5 Z) \- |- @2 ]
  荆轲匕首刺空。(荆轲左手手劲不行,攥不住袖子,右手速度也不行,居然刺空。这是荆轲第一次丧失良机。)2 F) k( B0 l3 J7 P: ~0 Q: w
  事起突然,群臣惊愕,目瞪口呆,殿下武士无诏不可登殿。6 R/ m3 Q  p, J: d* u9 V$ \4 X
  秦王政奔走,按剑,剑长,拔之不能出鞘。8 G! b* Z  U2 _6 K7 w: f
  秦王政放弃拔剑,环柱而走。
) D1 T/ X6 y. L& q  荆轲环柱而追之,但是追不上。(这是荆轲第二次丧失良机。这也说明荆轲腿脚也不够快,如果跑得快,只要扑在秦始皇身上,用毒匕首划破他的哪怕一点皮肉,老秦就完蛋了。可惜荆轲居然追不上。荆轲好像一个语文老师,打架不是他的特长啊。——另外注意,这两个人都是光着脚跑的,当时殿上不准穿鞋。): G4 Q" ~8 @7 o$ J
  有一圈,由于秦王政绕柱跑得太快了,反倒差点和荆轲迎面撞了个满怀!秦王政赶紧说对不起,然后调头再跑。哈哈这一条是我编的。2 h6 L5 e% w3 R! N6 I- o; H
  俩人在乱追过程中,秦王政回身,“以手共搏之”——就是说,徒手和荆轲格斗。荆轲拿着毒匕首,但还是打不过徒手的秦王,划不破秦王政皮肉!——完了,我看也不用打了,抹脖子自谢天下吧!
0 T4 S$ P8 E# Y$ t7 H  秦王政接受殿下群臣提示:“王负剑!王负剑!”——遂左手把剑身竖立,平行移动到屁股后面,伸右手成功拔剑而出。
' H9 P( h# F3 I$ u  e$ t  这时候该荆轲逃跑了。荆轲捏着匕首,与举着宝剑的秦王政对决。刚才对方是徒手,尚且不能取胜,现在对方有了剑,更没戏了。宝剑一寸长,一寸强;匕首一寸短,一寸险,其实也是有取胜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秦王政一剑就击断荆轲左大腿——老秦力气很大啊。荆老师站立不稳。
' X, x6 W. [8 G, G  荆轲一看没戏了,飞出匕首抛射秦王。
& |( X( ~) K- I. `) Z3 T  匕首不中秦王,中柱。(荆轲的准头也很差,第三次失误。总之,荆轲左手力度不够,右手速度不够,两腿速度不够,眼睛准性很差,是个四体无力的刺客。荆老师啊,荆老师啊,让我们怎么说呢。
1 A  d# \) r0 T% z4 w  其实,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人单靠双手就已足够杀人了,荆老师拿把淬毒的刀子比划了半天竟然连秦王一点油皮都没擦伤,三次失误,这个刺客的剑术,实在是太不及格了。$ H# V) k, e. u
  (另外,荆轲的匕首击中的是柱子,说明秦王政是在柱子附近,说明秦王政非常善于利用掩护物进行逃避和进攻。即便他拿着长剑进击荆轲的时候,一直也没有离开作为掩体的柱子。懂得格斗啊。)7 `- V) U" C, ]# ^
  秦王政复从柱子侧出来,连击荆轲。荆轲被八创。
3 K; h: V1 g8 Y% V) r! I  荆轲没戏了,箕踞以骂——又使出了骂太子丹的本事。这次更加厉害,是翘着前腿骂的。当时的下裳类似裙子,人要朝前箕踞(伸腿而坐)的话,则下体无遮拦,容易露点。荆轲杀不了老亲,就箕踞坐着骂老秦,给老秦看看我的下体,这是严重耍流氓的姿势,也算是过瘾了。$ l. r) z0 c- k+ O6 I! U
  荆轲边骂边自我解嘲道:“事所以不成,是因为我想抓活的,挟持你,逼着你退还侵地!可惜最后被你跑掉了!”(这种解嘲也不成立:你绕着柱子追了好几圈,连人家的膀子都抓不着,还挟持什么啊。又,当时图穷匕见,荆轲第一个动作就是当胸直刺,这匕首又是煨了剧毒的,见血则死,这也不是劫持的打法啊。)
0 T! s0 R2 I4 y' y1 B  从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豫让、荆轲)的刺杀环境来看,荆轲的环境是最优越的。当时秦王政和他在殿上对挑,没有别人干涉,他又拿了致命武器,实在是占据优势。而专诸刺王僚的时候,专诸是被左右武士用两把长铍夹持着前胸,往上端菜,但是专诸仍然抽出菜中的短剑,一击而中目标。聂政进攻时,堂上堂下防暴警察甚众,他从大门口一路搏杀到内堂,不但刺了目标,还饶上一个大的(韩哀侯)。豫让则是在赵无恤前呼后拥出行的路上行刺,难度也很大。唯独荆柯是单打独斗。
4 P% H3 g2 a* U6 k% X1 }  总之,荆轲的难度最小••••算了,“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不多说了,荆轲遂被秦王左右上前杀死,事后肢解。
; X! ^5 y: v/ j5 d2 ?  `8 v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惜乎荆轲剑术不精,腿脚不灵。但作为诗人他还是蛮成功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写得还不错。
; o1 R9 y& \" C5 e  不管怎么样,荆轲视死如归,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提一枚匕首击打秦庭铜柱的声音,永远呼啸响应于历史的时空。
9 D6 r& ?: _6 G& n/ p5 _  0 _) H5 n' a1 x% b# F4 U+ |
  荆轲被肢解于咸阳。消息传来,太子丹黯淡了好几天,最终叹道:“我已经尝试了,我没有遗憾了。”. F3 {2 T7 s, W7 p, j) s, o
  如果说太子丹没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他同样也没有多少可期待的东西了。就在事发当年,公元前227年,秦国人很赏面子,把燕国攻破了。燕太子丹,被杀死在辽宁省辽阳以北的一条河上。此河由此改称太子河,至今犹在。1 {; ^' g4 S: _
  
3 j3 D8 \8 Y; Q, ?, S6 n; _  另外,我们不要忘了那个击筑的高渐离。
/ y+ ]3 `2 h  m( ^' `  据司马迁说,高渐离同志在燕国破灭以后,去了酒馆当服务生。由于工作太辛苦,改为从事老本行——击筑。后来他眼睛弄瞎了,去给秦王政击筑。高渐离往筑中暗暗灌了许多铅,击筑表演到酣畅淋漓的时候,就往秦王政身上扑去,举起筑来连扑带打。不过他听声辨位的功夫有点差。扑错了位置。举着筑一再扑打的是旁边一个古代沙发。沙发里的鸡毛被打得纷飞。大家都很好奇地看着他。( l. A) p5 y! e6 m5 O4 w' {
  直到他打累了,大家才走过去,把他捉住,杀了头。
4 C: c1 J: v( Q: N* Q# _7 ]  高渐离可谓能为友报仇者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49、 王翦
( q  `$ W$ M* _# v5 B+ o0 g0 w  3 P' ]: T7 d5 l8 f
  公元前224年,秦军发出六十万大军,像一片卷动的乌云,推向天光灿烂的南中国天空,去做统一中国前的最后冲刺——攻击楚国。  h  o& Q0 D& x+ k- g" s9 l
     I. a. W" O" L# D
  $ V. A- P9 t* V  Z: B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六十万人的战争规模是空前绝后的。西方的战争史上,一般就是几万人的战斗规模而已。到了十九世纪拿破仑进攻俄国,才平了这个六十万的记录。直到爆发两次世界大战,苏德之间才开始以百万大军相博杀。 ( @% S6 L+ H  \) \1 I
  0 t5 }9 a+ _1 F% \" Y
  在中国历史上,六十万的战争规模也是空前绝后的。曹操赤壁之战不过二十万。直到六百年后苻坚的淝水之战才平了六十万的记录。此后再有六十万规模的,就是近代的解放战争了。 " Z, G$ i; f% P* m1 G
  7 k" O5 Y3 l& G) }5 d
  秦王政送给王翦这六十万大军的时候非常舍不得。如果王翦这老小子带着六十万大军造反了,那我秦王政只得下台。 * K( d9 M! b5 q3 ^; U7 U: |0 q$ ^
  : G; @$ b6 x/ G: H( S+ c/ J
  王翦于是故意说:“我曾经考察过,秦国某某处的庄稼地是块好田,还有,吕不韦从前留下的某处宅子风水也很好,他还有一处园子也很好——从来不闹鬼。能不能请大王赐给老臣,以为我的子孙留。” - Z6 Y9 ~* N' J$ f/ M
  5 P& l. O: `' ~3 w7 ?
  秦王政略一错愕,旋即应允。
* K7 C/ Y' U) l  ~2 B& [  C4 y4 ^+ u5 S  
% t4 g! W' i3 e9 I$ n0 b  “还有了,嫪毐玩过的一个什么池子,我也去check it out过,能否请大王也一并赐我。将来我孩子谈恋爱的时候去玩。”
# N; l, N' E( \% ^; ^  
$ q' j+ |% f  ~, n3 B$ e  秦王政非常纳罕:“以将军此次出征,大功在即,回来之后,何愁贫寒?”$ |! i" b5 i1 m: J4 P: G2 F
   9 v% u: P4 F; D8 Z: R! |8 p
  
* A  Z/ _0 p0 ~! |6 z+ M4 Q; p  “大王,说句心里话,我们这样的人,功劳再大,也指望不了封候。能够趁着现今被大王垂爱,早要些田园,亦足矣!”
& v  m  E8 ^5 @5 A  `6 `  " t: J* l6 V9 }* M$ Y% |' h- L
  秦王政闻言哈哈大笑:“好!好!寡人就都答应你!”秦王政原有的一脸愁云,顿扫而空。
7 P' U% T, s0 e0 N" _  0 E/ L7 p( ?2 e" G
  我们说,王翦非常会演戏。他把自己表现得贪财鄙陋,目光短浅,像个锱铢必较的小财主似的,好让秦王政放心,知道他没有鸿鹄之志——也就是没有造反的野心。所谓“求田问舍,原无大志”。1 K2 C0 r8 R. O
  # u& ^- h" |9 B. e9 K
   王翦到了战场以后,还是隔三差五派人又跟秦王政要房子:“我听说嫪毐还有一处什么地方值得check it out。”
7 t- x2 g1 T' c& o* y) L, L$ @  
2 n4 {" t1 M" d: D( x) e5 X) Z2 {    }5 |9 Q) Y6 Y0 H6 g3 |  }
  王翦的幕僚实在看不过去了,劝告他说:“老将军也太没品位了吧——老要房子!我们都跟您丢不起这个脸了。再说您老是这么去要,不怕大王怪罪吗?”/ s9 f: ?5 c6 f  t/ @5 S
  $ G4 p* a1 h2 Y; x- Z0 n: h, P$ p
   王翦哈哈一笑:“你不知道!秦王如今空一国甲士尽付与我,如何放心得下。我不频频索要房子,以此自污品位格调,难道坐等大王疑我志向远大,有吞天翻地之心吗?”
1 S7 d1 }. J& f2 _- k8 o" Z% y  
* U: A. l6 X* x2 W+ l4 W' r; c4 z   幕僚敲了敲脑壳,说:“有道理!有道理!同意!严重同意!”
, J1 A$ Z% T  N# W- d" U: Y  + B+ D! r" x# H0 F- ?
   不管怎么样,“求田问舍”这个成语就传下来了,指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的人。7 D# `5 D& o5 s9 T! D
  
# ~2 U5 s) p* j1 S9 L8 r  d( ~8 H  
5 H# m- L0 B/ C  王翦带着六十万大军到了楚国之后,楚国大将项燕(是项羽的爷爷)前来迎战。王翦决定坚壁高垒,采取拖延战术。他对自己的军士训话说:“按照我的战术,谁也不许出战,否则死了死了地!都给我留在壁垒内,洗澡、休息、吃细粮!”(史书上说“休士洗沐,而善饮食”。)- h( H9 J6 z& U5 u9 W5 ^+ N
   0 U" Y% j1 m! V4 h
  
* G5 m' A" R: \, Q   于是士兵们就洗澡、休息、吃细粮。那时候的人也喜欢洗澡。是到了后来明朝,理学家们发明了元气,怕元气散了,才一辈子不洗澡的。; W: }, C- g/ n8 i2 l5 \
  
/ i  y1 @! ?9 M! C  秦军休养了很长时间,无所事事。夜晚他们都患了夏季失眠症,军官们睡在帐子里,士兵们干脆去土坡上躺着,幕天席地,偎着土地上白日的余温,望见天空里流星的长尾,想到战争快要结束了。绵延春秋战国时代六百年的兵气,终于就要销为天涯日月平静的光辉。& v/ D6 _" d6 T0 T5 h- o' j: _
  6 [" i6 I/ b0 D& }1 h4 {
  漫长的白天又到了,秦兵们就在兵营里练习立定跳远和古代手榴弹(石头)的投射,因为他们实在憋得发慌了。跳远是军人选拔的项目,因为战场上有许多壕沟需要跳。纵跳也同样重要,为了跳上敌人的战车。
. c; M, V0 D0 {  9 {% {. g) A) A' ?4 B0 Y3 l) h
  王翦看见了,就说:“这些无聊的人再这样无聊下去,就要爆炸啦。我看可用啦。你们去打听一下项燕军的动向吧。”
2 V1 s8 X. c7 Z9 W3 x  
8 |, \+ ?$ r( g& F  项燕这时候不知道怎么想的,正把大军向东调动。我们知道,军队移动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刻。在调动中很容易阵列混乱,露出自己的软肋:后身和两翼都容易成为敌人殴打的对象。就像两个拳击手正在互相打架,突然一个掉头去场子边上喝饮料,那他的屁股和两肋就完全暴露给对手,情等着对手扑上来揍他了。
5 ~  p$ P5 X# x. U7 T- I' m7 U; m   & ]1 V8 s6 L3 Y. ]" z
  5 a2 n( w- H7 I: v
  王翦抓住楚军调动这一宝贵时机,令军中最精壮者为先驱,大举出击,大破楚军。项燕一个奔跑不及,被王翦所戮。: S) y. I1 h5 K& G
  
4 C. Z% W: p9 @, p+ d) o  王翦率兵南下百公里,直取楚都寿春,寿春陷落,楚王负刍被俘。号称南方赫赫强国的楚国,至此冰消瓦解。
  A- @0 I9 E8 ^. t  
4 K. ^4 x, m" L0 l  一个人即使再会作哀凉的诗,也比不上公元前223年长江流域,某一片带黄痕的绿叶,随便地就飘下了枝头的姿势。楚国在这一年被王翦的大军灭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3: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50、黑夫、惊 1 p0 o9 a! ~9 U- ^
  
5 h7 Q6 \$ c% C  王翦的六十万大军中,有一对儿哥俩,叫做“黑夫”和“惊”——我们除了讲述帝王将相的故事,也要给普通人一点镜头!6 W, S, V4 V! b  C$ E# l0 _
  
7 H! R0 D0 C* C& M  黑夫和惊都热爱文学,于是他俩在攻楚的战唱上,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真正的来自战场的信啊。 % P5 B0 V# k+ q5 C
  
' f) X7 }: @. D9 t9 h  不过当时没有纸,所以他们只好写在木板上,叫做“牍”——但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即便秦王政给吕不韦写信,也是写在木板上的。
0 A7 i; R/ r& F/ C2 X. b- x6 |  $ s) S7 Z& y3 B( B
  黑夫和惊用毛笔蘸着墨汁,在木板上写道(注意,不是拿刀子刻):“黑夫、惊,敢拜问中。” + L% X+ @# W0 b; C/ Z8 O
  
. e4 D8 P# w$ p. K) o" e9 l: P  “中”,是他俩的大哥。看来大哥识字。问完大哥好,他俩又拜问母亲:“妈妈还好吗?我们哥俩还活着呢!”这后半句话是最急着要说出的!
7 N1 e8 K3 z6 T- Z; R+ q3 X3 ]  
* O3 {) R: g% i/ H  接着,他们谈了一些家庭琐事,随后进入主题,向母亲讨钱和衣服。其中惊在信中显得十分着急。惊说,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的话,他的性命可能保不住了,因为他已经开始借别人钱啦,借了一个叫垣柏的人的钱(估计是老乡)。 ( Y7 \- W, Y+ n
  
$ M. j3 R$ _% z+ s- t4 T, k8 n6 ]7 r  再不拿钱来,我就要死啦(“即死矣”)。惊在信上连用了三个“急”。急急急!很像大学生跟家里要钱时的文风。6 D$ c! |7 u5 T) e  I8 Q
  
7 R4 K4 y8 p" P  惊向妈妈要钱的数目是五六百,要布二丈五尺。要就要呗,但惊这人说话比较啰嗦,又嘱咐道:如果老家湖北安陆的丝便宜,就希望妈买些丝做成襦裙寄来,钱则可以少寄些。如果安陆丝贵,就多寄些钱,自己在这边可以拿钱买布做夏衣。
: S; H, T$ u( L& {0 Q' g  
4 N. n7 i5 D! q) B& i( W  信里当然也提到当时的战况。惊说,黑夫的运气比较差,马上要参加淮阳攻城战,淮阳是楚国的地盘,一旦攻破淮阳,就可以南下攻打楚都寿春了。战斗会很长久,一时打不完,“伤未可知”——会不会受伤不知道。当然也许他本是想写“尚未可知”的,却写成了白字“伤”。总之,惊说,鉴于黑夫任务特殊,希望妈妈寄给黑夫的那一份钱和衣服要多一些。 : _/ N) j! L% M" {4 w/ d5 d
  ( }7 e5 R! J/ s  `
   由于惊太罗嗦了,结果把木板写满了,意思却还没有啰嗦完。他只好又转到背面继续写,嘱咐家人别把衣服寄错地点了,一定要寄到“南军”什么什么的。
) t* ~: A+ ?: p: x  
0 |3 N4 a3 ?9 u% k& u& b  最后,他要大哥“中”代向家内其他不识字的各位亲戚问好:
, b" d3 ~8 H  M- `" n  $ l2 y6 ?/ h- r
  “替黑夫、惊多问姑姑、姐姐好!
% G9 \2 W1 l. t: O9 w  8 D1 G9 y; h, z+ G( m
  “替黑夫、惊多问‘夕阳里’的吕婴(估计是他们小学同学)好!* B) O4 `3 y0 w- M6 n; |6 e. w, U
  
" k- X- V& v* L; }  “敢问姐姐生的儿子是否毋恙。. e" h; `. v) v4 C; [4 U' F
  , X# r' V$ D+ R  f  `
  “敢问老丈人好!”(“敢问”这一词,至今尚在中国人的信中习用)
( b* ~! b: ]2 X2 ?3 t; h  
. F! V4 l' P3 Y& ]* X7 M3 Y  O  惊在信中还问候了其他很多人,而他最挂念的是他的新婚妻子,要求她孝顺婆婆以及老丈人。而黑夫似乎还没有结婚,他惦记最多的人还是自己的母亲,一再嘱咐说自己在外打仗,哥哥“中”一定要照顾好母亲啊。还说也不什么地方强盗多,希望“中”要看好了母亲别去那里遛弯啊(这母亲不是吃饱撑的吗!怎么上那儿遛呢?)
" }+ Q* L  t. [1 `  - x! i6 x( N. A& s: a4 _
  等木板的正反面全写完了,哥俩的万千情义再无下笔之处了,两兄弟才在战场上恋恋不舍地停下笔。
/ T, K5 f6 E2 J3 A! W" u  ) P1 h0 z, C( J. X$ D& G
  信写好了,就需要装信封。但是,没有信封啊(有信封也装不下这大木板呀)。于是古人有办法,另拿两块木板夹盖在这木板上。这就等于密封了!除非特异功能人士,否则是看不到里边的字的。
" a- m& ~5 m6 q- F. P  
3 C* r, f" M. V   信准备好了,怎么送出呢?当时的国道两旁有驿站,接待出行的官员,也送信,但只送官家的信。私人信件只能央求熟人捎送(比如黑夫、惊的老乡,复员回家)。是一直到了明朝,才有了“民信局”,民间的信才可以走国家驿站。
( r3 X# G* f5 r  [  F3 n5 Y  
; y( C" n0 X) \  k8 \; J  c9 s  幸运的是,黑夫和惊的两封家信都相继平安抵达了目的地。可以想象,母亲和哥哥收到来信时该是多么高兴。如今天气转热,远在战场上的俩儿子还穿着冬天的衣服,儿子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家中的母亲肯定心急如焚。$ ~' Y& G+ f4 G! W1 O1 M! C
  
6 g* g) O9 g3 w7 N/ f5 F  至于衣服和钱是否寄到,黑夫和惊在战场上的命运如何,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可爱的古人们最终都死了。! N0 M: l) N" v# i: N2 e5 _
  
; W! k) Q. d+ O4 P1 x4 }# {0 E% Q  w  正是无数类似黑夫和惊这样的农夫子弟,组成了秦国所向披靡的军团。这帮军人爬冰卧雪,争城野战,死不旋踵(死也不调脚尖回头跑),从令如流,经常捐甲、免胄(只穿着老家带来的布衣,光着脑袋)跟敌人搏斗。就是他们,从商鞅以来一百多年间,大战65,全胜58,斩首150万,拔城147座,建郡36个,秦军横行天下,无能阻者。岂不伟哉!
; _( }& ~$ E  C% I, {  4 h# r0 ?$ s. }# _. ~
  正是凭着这样一只战功卓越的军队,秦王政并吞六国,设天下三十六郡,遂自比于“三皇五帝”,自称始皇帝!以为上古未有之功烈,时间是公元前221年。
4 B% w' q& s7 V5 u4 e0 S. m: D0 j  
. O+ `. l0 a* K) Q/ K- `: S6 _  秦始皇遂周行于天下,封禅于泰山。他站在上帝驻人间的办公室——泰山之巅,翘首眺望远大的夜空,看见星群的宁静和颤抖。广漠的宇宙是如此空旷孤单,矿石与星尘,在穹庐以外,在地层深处,各自从事着自己深默的过程,操演着无边无尽的一团沉静。历史本是过程,似乎并无我们所找寻的“意义”。是“意义”这个词打扰了人间的安宁。
0 X/ P' K9 q) N9 _% R% b4 [  
. x. q7 M' |5 _7 |: d4 T  至此,天下风高草长,日子何其悠扬苍茫。青铜啊,霸主啊,天下之君顿戟一怒啊,秋风黄叶伏尸百万啊,沉者自沉,浮者自浮,都似一江春水,向历史深处流去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30 17:01 , Processed in 0.02568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