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2: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81)
  }# Z. B) o+ b7 S) }6 Y/ M  $ O5 k- c, ~6 w2 c4 k
  那么斡鲁朵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了吗?不,物分两极,既有其成,必有其败。斡鲁朵的危害也极大。终辽一世,甚至后来继承了斡鲁朵传统的蒙古人,都不断发生亲王权贵的叛乱,而且几乎每一次的力度都足以颠覆当时的朝廷。0 ^! E/ b; a# z% n8 u1 H; C
  这就是它的副作用。但是近代有人用所谓的“狼性”来解释这一点,说是草原种族天生这样,他们必须叛乱,因为崇拜强者,皇帝要像狼群里的头狼那样时刻等待挑战。其实哪儿跟哪儿啊,试问没有实力也一定要造反,草原民族都是没脑子的猪?那样就算再勇猛也不过只能升级为野猪吧。
  ~# }/ @6 Z! G. |) u) b7 l: R  一切都是实力在作怪,当一只耗子长到狗那么大时,自然就不把猫放在眼里了。斡鲁朵就是中原曾经的藩镇,国中之国,造反是必然的。1 e3 B/ o- J0 D' L  Z' B: J! T
  再看燕云十六州,这片东西约长60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的广漠土地,己经让契丹人彻底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千言万语可以精减到一句话,那就是――如果他们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就和前而旋起旋灭的匈奴、突厥等蛮族就没有了任何区别。突然降临的雪灾、瘟疫,以及草原部族间偶然性极高的野战胜负,都会让它万劫不复,在历史中除名。) q# R+ G" t- l& L! k+ t$ O
  所以当燕云有警时,就连睡王耶律璟都会御驾亲征。
! m) @6 U% q( f) [' C  但是这在宋朝皇帝赵光义的眼里,却处处都是破绽和机会。首先看群众基础,燕云十六州里“华人百万”,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当地契丹人的人数与之相比,就好像往镜泊湖里撒一把花椒面,连个味道都尝不出。老话说的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可都是纯种的汉人啊,在辽国非人的代遇下水深火热了近半个世纪,难道他们就不想着自己的祖国吗?就不盼望自己的军队来解放他们吗?
8 k# X- c- i) G. d7 B  不可能!
8 K1 {- @* n" s9 z2 g  赵光义深信,只要宋朝强大的军队打到了幽州城下,城里的老百姓们就会自发地暴动来迎接他。到那时,大开的城门,激动的人群,还有鲜花、香烛、美酒,感人至深的颂辞等等等等就都会出现,前景是多么的喜人!
9 ~6 e' S: K% k) {! \  何况,这时仿佛是老天爷把契丹人的脑子给搅混了,燕云的首府幽州,以及周边城市的主管居然都是汉人,尤其是幽州府,居然是一个年青的汉人毛孩子在守城。这太理想了,在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E5 l) A% m, L+ A
  用汉人的军队去招降身在异邦为异客的汉人官员,再给他们加官进爵,荣华富贵,他们何乐而不为?怎么可能还会反抗呢?!0 n1 @# q( [* ~+ q' {" o
  更重要的是,还有这时的契丹皇帝耶律贤。经过仔细分析这个人,赵光义充满了信心,他甚至是急不可待地要发动战争,不仅要收复燕云,更要北越沙漠,喋血虏廷,做出千年前的大汉天子以及300年前天可汗曾经有过的丰功伟绩。
* V  T, M# L; I& c6 ~  
) d# ~5 E1 z6 Z! z9 i  连载(282). J; `0 K) P+ v, f( b, O
  8 M5 f" B  G* r
  耶律贤懦弱无能,而且不思进取。这是赵光义通过多方考证,慎密分析才得出的结论。; G; @) b: z1 w7 c; y) l
  看理由,契丹皇位在当年的“睡王”耶律璟的手里时,还曾经多次击败过汉军,比如在石岭关把后周大将史彦超干掉,御驾亲征把柴荣的手下都镇住,还多次援救北汉把赵匡胤的好事搅黄;可看一下耶律贤,他即位之后,在石岭关上就没打过胜仗,太原城下也是赵匡胤自己主动退兵,就连契丹的传统项目“打草谷”,都被宋朝的猛人田钦祚来了个“三千打六万”,两手空空往回跑。% |' V' C3 }$ k; i; r* W
  更不用说就在这半年的时间里,赵光义打得他们丢盔弃甲,连幽州城都不敢出了。但就是这些,仍然不是最重要的,赵光义小心求证,了解到在耶律贤的身上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他的健康。  Y0 Y# a+ m6 u
  耶律贤自幼在他父亲辽世宗耶律兀欲被杀的“火神淀”兵变中惊吓过度,从小就体弱多病,连皇帝的正常工作都完成不了,得由皇后萧燕燕帮忙才成。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会影响他的情绪,情绪郁积得多了,就会更加影响身体的健康。而一个皇帝的情绪就足以给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定性。: G! \; x8 ~% _- R2 s$ s5 m
  一个病夫,能让自己的国家国富民强,开明博爱吗?具体到军队,他的军队会很有信心,充满斗志吗?赵光义尽量平静自己的内心,不偏不倚地衡量契丹军队的实力,得出的结论是―――契丹人完了,连野战都不行了。事实胜于雄辩,这是千真万确的!. N/ }) ^4 c; v# f' l
  那还等什么?这就是战机,我方大胜,契丹人闻风丧胆,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就算退一万步讲,我们宋军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说打了半年仗了,太劳累,军需给养跟不上等等等等,那也是和契丹人比困难,敌人仍然比我们难!
& d+ L/ N  J0 h/ H# a7 N  就这样,赵光义驱动三军,向北进发。在最初的行程中,困难就显示了。第一,军营中己经没有了郭进。这位石岭关英雄己经死了。当时的说法是突然生病,就死在石岭关的防区。赵光义很痛惜,但他没有时间悲伤。大军己动,华夷决战,一切都要抛在脑后。可事后他才知道,这是一桩冤案和陷害,与田钦祚和后来被他派往石岭关助战的王侁有关。- ~0 k: G1 o6 s
  王侁,后周大臣王朴之子,前面李飞雄一案中的受害人之一。
. G% {, q7 T% ]  }% y  第二,军队的疲劳似乎己经到了极限。他的御驾都到了镇州,可是扈从他的军队却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到齐!赵光义大怒,连行军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决战?!他要下令处罚那些军人,但有人劝阻,正要军人出力呢,还是宽容些吧。. J0 Q4 }- p2 R8 @
  赵光义忍了又忍,把火压了下去。但是这个现象不能忽视,他下令,继征发了河南、河中诸州的军储之后,再次征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赶赴北面行营,给北征军队注入了新鲜血液,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 `- S( `* e. |* K  公元979年,那一年的6月,宋朝千军万马征燕云,在漫长的行军线上,大宋皇帝赵光义有时会默默地回头,向来路的西南方向遥望。千里之外,那个人早就与墓木同腐了,但他仍然要向那边呐喊,哥哥,我一定能够做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83)0 N! T3 G* ]2 C9 [: W; c
  
5 w. ?3 i+ j# X5 U  巍巍太行山,北起拒马河南到黄河岸,延袤千里,万壑沟深,割断山西、河北、河南三地,是中原大地上天然的界山。/ w$ q  i' |* q. U, O/ q) R
  太行险峻,全山无路可行,其中只有八条天然河流切割而成的峡谷能让人类翻越,那就是太行八陉――轵关径、太行径、白径、滏口径、井径、飞狐径、蒲阴径、军都径。
& ^9 G4 A5 m' f: n# L  这些峡谷最短的也要绵延百里开外,各径两头有关,中间更有无数的险峰危崖,就算空身攀登都不容易,而在公元979年的6月间,宋军数十万远征军却要带着粮草缁重、军械刀枪去翻越它,然后向空前强大的异族挑战。' O+ M+ e; V  X0 n
  这时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一千多年来,不断地有人问,赵光义为什么要驱使劳累过度的军队走旱路?为什么不学柴荣坐船走水路进攻燕云呢?那样军队就可得到喘息之机,恢复战斗力,并且宋军一直都有水师。
" a% f) |7 D. |; y- K  为什么呢?
- F% w  _2 P  k  是、赵、光、义、很、蠢、吗?
# N0 B: m! X5 a# w; o' S' ^0 M) E  其实很简单,宋军有水师,但船一共有多少呢?想想柴荣当年只是率数万劲旅,他当然可以坐船,可赵光义现在手下是数十万人,你让谁坐谁不坐?本来己经累得快死了,再待遇不公,你信不信军队马上会就地哗变?而且就算船够用,但是调集的时间得用多少?往复运送这数十万人又得用时多少?现在最重要的是战机――“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赵光义要的就是乘热打铁,所以绝不能耽搁!
" T- Z; P1 I, t5 j7 {" b  并且赵光义以身作则,和手下的大兵们一起爬山。这样谁还有什么好埋怨的?!
! @* U) V+ j; O1 k* m/ M+ `  就这样,宋军以久疲之师,翻越天险太行,还能保持士气不坠,在当月14日全军终于越过太行山,抵达了河北定州(今河北定县),就此进入辽境。# g  H. I5 n: T" Q8 f/ \
  战争暴发,进程完全在赵光义的预算之内。他先是在金台顿招募了当地100多个居民,每人赐2000钱,要他们做大军的向导。然后悄悄地派出了东西班指挥使浚仪孔守正,孔守正的任务是验证他之前的推断是否正确。
, x7 }5 J7 h' i# d" C$ M  定州的后面是易州(即岐沟关),这是契丹人的重镇,刺史名叫刘禹,是汉人。孔守正单身前往,在夜里翻过了城外的短墙,再爬过鹿角障碍,在护城河的桥边向城上喊话,挑明了自己的身份。
3 m. }) S: S( b+ N8 l  结果是刘禹投降了,孔守正只是报上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宋朝的皇帝己经御驾亲征,只在几十里之外,易州城就不战而下。而且要强调的是,这不是刘禹一个人的决定,当天夜里孔过正孤身进城,抚慰军民,易州全城没有任何人反抗。
, h% ?- x8 l! u9 f  6月21日,大宋皇帝赵光义亲披甲胄,进抵易州。在他进城之前,他的前锋将领傅潜等人己经远远地越过了易州,逼近了辽国南京幽州前面的最后一道屏障涿州(今河北涿州),在涿州城之南与契丹骑兵遭遇。% Y; L4 q. P9 U  g& t
  真正的强敌来了,契丹的主力军团己经悄悄地运动到了宋军的身边。4 V( b5 j$ q7 F3 j# ~# }: i# Z/ O
  
/ }( ]7 {& B( L5 g0 H9 R) Z4 m: _, d  连载(284)- P* t) h) H2 o/ P7 ?
  " B) V, s( c& K+ P$ a. H7 T* C
  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耶律奚底是当年3月份从漠北草原的深处率兵向南的,他的任务就是防备宋军北上。这时原先最早抵抗宋军的耶律沙等人都缩在幽州城里不敢出来,但是北院大王不信邪,敌人入境了,尤其是南人来北伐,契丹人居然连接战都不敢,真是奇耻大辱!* I7 m4 `) n8 I( r' a. J
  他决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他以他的青色王旗(该死的颜色,宋军以后看见青色就抓狂)发誓,绝不让宋朝人抵达幽州城下。
0 L( z& n2 J0 e1 f2 V6 k  就这样,他率领统军使萧讨古、乙室王撒合等部下出幽州,南下主动迎击宋军,在涿州城外的沙河(今河北易县东南之易水)附近与宋军前锋傅潜遭遇。傅潜就像半点前白马山上的郭进那样奋勇进击,还是野战,仍然没有援军单兵团对决,他只以自己的先锋部人马就把辽国的北院大王彻底击溃。- v0 D1 c8 g8 n2 @
  耶律奚底变成了耶律沙第二,他扔下了满地的死尸逃回了幽州,身后面还有500多个部下被傅潜抓了俘虏。之后北地大震,契丹人恐慌了,辽籍的华人震撼了,这是宋军吗?这是20余年前后周的军队,是柴荣的部下!
1 F: Z8 ~' M4 [9 T; q  明白了这一点,他们的反应也就和当年一样了。战斗结束的第二天,6月22日,大宋皇帝来到了涿州城外,涿州判官刘原德出城投降。而赵光义没有停留,前面就是幽州城了,这是他的哥哥赵匡胤和当年的柴荣都没有达到过的极限目标,他一刻都不能停留了……传令连夜急行军,就在23日的凌晨时分,他率领千军万马来到了燕赵故地幽州城下。. s3 J( H. m% e. T# `
  燕云,这里就是曾经的汉地边疆了,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再往北,就是曾经的生命防线长城……那么开始吧,马上开始吧!他几乎没有休息,就亲自率军冲向了幽州城北的契丹驻军。皇帝临阵,勇气百倍,当年的宋军把幽州城外的契丹军营一扫而空,契丹军死伤近一万人,侥幸逃脱的连幽州城都不敢进,直接逃向更北的地方。
9 o- J( I" F( O6 x6 A1 A: j  好了,赵光义稍微平复了一下劳累激动的神经,命令向四面八方派出侦骑,时刻警戒每一个动向。很快有情报回来了,在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发现了大股的契丹军队,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主将的认旗是青色的。
1 ~( S! N& ^. F* L) z& A( t5 q  青色,哈哈――耶律奚底,北院大王,这小子居然还在这附近。有种,那就派兵去拿下他;但是别忙,除了耶律奚底,在青河北(今北京清河镇一带)也发现了契丹的人马。经调查,可以确定主帅是契丹南院宰相耶律沙……宋朝人摇了摇头,都没兴趣再往下听了。耶律沙,白马败将,何足一提。
8 f7 _: f5 Y4 o/ R  A  即日起围城!把那些边边蟹蟹的东西都远远地隔在幽州城之外,集中所有兵力,务必要快,只要把燕云十六州的首府幽州攻破,之后就会滚汤泼雪,连锁反应,另十五州指日可下!
0 U; `7 b0 @; J  公元979年6月25日,大宋皇帝赵光义下令围城,数十万大军把幽州城紧紧地围了三匝……燕云之役打响,宋辽百年恩怨就此开始。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85)" N& P$ b% c" B  ~# A1 T- N
  ) |  L" z4 \' X
  幽州,在3000多年前,它叫“蓟”,蓟国的国都;燕国灭蓟国,迁都于此,改名为“燕京”,此后朝代更替,它陆续又叫过“中都”、“大都”、“北平”、“北京”。# U. N  u+ u( B! t: j. Z' B
  赵光义率军围困它时,它的名字叫“幽州”。
% D) M+ u# t8 S8 m  幽州城墙高三丈,墙厚一丈五尺,城周36里,四周设8门。其中南北九里,东西七里,是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城市。要强调的是,这与太原城防的各项统计数字基本相同。
: C( F$ D5 v. v* `$ \2 w3 c6 ]  6月25日,赵光义下令围城,具体分派是定国节度使宋偓攻南城、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北城、彰信节度使刘过攻东城、定开节度使孟玄箉攻西城。
6 S; l$ `; n3 f& d( @7 t3 i2 X  也就是说,四面围城,没给里面的契丹人留半点活路(严重注意这一点)。并且在围城之始就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幽州知府,从这时起就可以在实战中熟悉城防事务了。* W; h6 ?2 Q2 _* C2 z
  攻城开始,但是且慢,在前一天24日宋军出了点小岔子,让这次合围时大家的心理都很郁闷。原因就是契丹人青色的王旗――耶律奚底。23日时,宋军确定了在得胜口发现了耶律奚底的残兵败将,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彻底肃清!
3 ]. K* }/ V; l! n: q: O+ E  于是大队人马杀过去,开始时一切正常,契丹人跑得比兔子还快,可是追着追着就突然掉进了契丹人的陷阱里。剧烈厮杀,这支契丹军的战斗力空前强悍,宋军拼死突围,虽然冲了出来,可是论战绩,己经是地地道道的中伏小败。
& V. P8 n2 v7 B  事后才知道,青色王旗纯粹是个骗局,旗下面的人根本不是耶律奚底,而是辽国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
4 X6 {; |  E; k  得说一下这个耶律斜轸了。此人的名字在之前的战事里也曾经出现过,比如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北汉时,他曾经率军赴援,逼退宋军;在白马山是他遏止了郭进的攻势。但是稍微分析就可以发现,此人根本没动半分手脚,没有一兵一卒的伤亡,就达到了全部的战术目的。再加上这次,骗人骗得一点都不“契丹”,一切都清晰地证明了此人的本质――很坏很聪明,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不在乎手段。  O9 b" b+ p' G3 C2 o% B" s. m
  2 A% F, S3 G( ^8 C' C
  连载(286)
1 w6 E" v. j, C( Y8 x2 m0 d: V6 R  
0 F5 c" f$ z: e% T. K  被占了点小便宜,赵光义的反应不是愤怒或者戒惧,而是厌恶和更加的蔑视。这就是契丹堂堂的南院大王?像个贼似的偷偷摸摸,你可以说是兵不厌诈,可是你诈出了什么结果啊?. h  p) J% k) ], h; u
  我的兵你没困住,进了包围圈你都啃不下来。而且没等我再派人,你马上就又跑了……哼,辽国人,就是这样的货色。连杀到我身边来骚扰一下都不敢!
) U* A- C; w$ ?0 }$ [  再看一下这时幽州城里的人吧,更叫人看不上。据可靠线报,守城的叫韩德让,是个替父亲守城的世袭公子哥,而且刚刚上任。提到他的爷爷那是大名鼎鼎――韩知古,辽国的开国功臣,虽然起步时低了点,是当年述律老太后的陪嫁奴隶,但是辽国的典章制度风俗礼仪都出自他手。可是父亲英雄儿孬种,他儿子韩匡嗣给他来了个彻底的子不类父,官职虽然坐到了燕王、幽州留守的极品位置,可是能耐呢?. V4 x6 V( w0 T  V2 w; S. q6 T! b
  《辽史》里说得清楚明白――医术高超,只此一项。再联想一下当时的辽国皇帝耶律贤是个怎样的多愁多病的身,宠信是怎么来的就都明白了吧?而且据评估,眼前的这位韩德让是更下层楼,比他的老子更差劲,此前没有任何一点点拿得出手的成绩,年龄倒是己经38岁了。% u: D& m; t- U0 |
  典型的衙内废物!. f+ x+ M! f* d) E4 [0 _
  万事具备,只差攻城。宋军从14日冲出太行山,到23日凌晨抵达幽州城下,几乎每一天都在急行军之中,并且无日不征无日不战,终于给自己赢得了创造历史的时间。
; X. Z* e$ C% d$ h7 _+ y  赵光义的设想实现了,这时辽国方面针对他征讨北汉时所派出的援军都被他击败了,其中耶律沙自从在白马山上被郭进击溃之后就再也没缓过劲来,连战场的边儿都不敢再靠;耶律奚底彻底北逃,无论是这时还是半个月之后,战场上都没了这人的影子,后来证实,他被撤职了;唯一稍好点的是耶律斜轸,但也只能小打小闹敲敲边鼓,请看他这时在哪儿?
8 L2 b& K- d& K  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那与幽州城相距至少80里以上,城里的韩德让就算爬上城楼喊破了噪子,耶律斜轸都别想听到一声“救命”。
2 I2 V/ x. s" w  而辽国国内下一波的援军是真正的远水,不管有多少人马,怎样精锐,由谁带领,都得先跑过千山万水再说……时间,给了赵光义既慷慨又吝啬得要命的机会――你可以不被干扰,专心致志地攻城,能攻下来你就成功!
7 A; n' e) L' l" Q8 v( Z' P  f  只不过,那有时效,每一天,你的敌人都在长城以外,广漠无边的大草原上集结,在向你靠近……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87)
; T' y) i: \# o2 p; [  5 O1 h% H+ H; I; q
  公元979年6月22日,宋朝远征军开始攻城。数十万人不分昼夜,不计生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几乎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冲击巍峨耸峙的幽州城墙。
/ B8 b  @) q/ {  有什么办法呢?宋军是轻装简行,一路急行军,翻越太行山而来的,他们没办法携带任何的重型攻城武器,甚至环顾四周,在幽州城外,也没有太原城边的汾河那样的大水系,注定了没有任何的外力可以借助。他们能做的,除了像疯子一样去爬城墙之外,就只有在城墙的下面打洞。. E% B- ~" r: a0 D) F1 `) l
  这是个技术活儿,他们先顶着枪林箭雨钻到城墙底下,然后就开始打洞,一直往下挖,但是并不是要一直挖进城。那样就死定了。试想洞口能有多大?你能几百个人一起冲出去吗?外面只要守着几杆长枪,大家就都得变成肉串。# y, a$ R# k2 m. J7 e# f
  墙,不是那样拆的。要做的是一直挖到地基底下,然后在洞顶上用木桩支撑木板,人都撤出来,再放把火把里面的木料都烧了,之后,至少在理论上没有承重的城墙就会轰然而倒。
+ k/ Z" I: j/ b! C* G  就为了这点理论上的可能,宋军把幽州城团团围困,达到了“围城三匝,穴地而进”的程度。这时候有人会说,赵光义把事做糟了,你不能把所有的兵力都放在幽州城下,所谓“围城打缓”嘛。你得把人分开,放出一部分在四周游弋,时刻戒备才对。) R1 n, D, @% q/ u. F4 w8 P
  但是很遗憾,这种说法是事后诸葛亮。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辽国没人来应援,你打什么?难道要分出去10几万人去四面布防,时刻等待吗?笑话,赵光义的战略初衷就是要占领幽州城,尽快地拿下它,做为自己的落脚点和进一步北伐的根据地,怎能为连影子都还没见着的敌人就自我削弱攻坚力量?!  e( W( h% L& C* W+ y& y/ d0 Z
  要说他的失误,那在“围城三匝”上。; ?% Y% X8 i0 V3 ]' e' q  y, o
  这是摆明了不给城里任何人活路,势态很明显,你们就放宽了心吧,都等着死在城里头!这才是兵家大忌,回想一下当年郭威拿下李守贞的河中城用的是什么办法?通过整整一年的消耗之后,郭威还只是三面围城,放出一条生路给城里人。
" U0 F9 M+ d; ?' P* ?/ w6 n; r) i' c  这一条生路不仅会摧垮抵抗者死拼的意志,同时也是攻城者自己的胜利之路。可是这时的赵光义却把自己的对手往死路里逼,强迫对方跟自己拼命。, W" \6 T' k7 ~  m9 D+ s, s
  
' G& Y( T6 H. G, Z* N) `. g4 B  连载(288). A! ?/ S8 S1 r# U
  : W7 A2 T: }5 E- A0 k4 i
  攻击整整持续了半个月,其间也有所收获。幽州城里有人支持不住了,契丹的铁林都指挥使李札勒存带着200个部下逾城出降,随后幽州城的神武厅直部队共400人也出降,时间到了7月份,幽州城下的攻势达到了空前的强度,周边的契丹人先崩溃了,辽国建雄军节度使顺州刘延素主动投降。0 b1 J7 r  Q/ a' m5 ~
  这样的震荡也迅速地传到了漠北草原的深处。《辽史》记载,当时的契丹皇帝耶律贤正在打猎,听到消息后马上升帐议事。群臣讨论,最后的结果非常惊人,不是怎样去救援燕云,而是要怎样保证漠北王庭的安全。" a4 V, d& z( z6 o8 k
  因为他们的决定是――放弃幽州,退兵守松亭(今河北宽城西南)、虎北口(今密云东北)。
( @; W, z! Z3 W. e  松亭、虎北口,这两点都在长城线上。很明显,契丹人不仅己经对幽州绝望了,甚至都打好了背靠长城,来阻止宋军进一步地北伐的预算。一切就像他们事后的记载――“……宋乘下太原之锐,以师围燕……辽亦岌岌乎殆哉!”3 [. X* d$ L9 o
  但是别忙,建国己经63年的契丹的确不像最初时那样的生猛凌厉了,可是全族危难,还是有人站了出来,只不过这个人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他本是个文官――大惕隐司(掌管皇族政教事物)的长官,惕隐耶律休哥。
; t+ a1 W3 Y2 g8 b: R  `6 t; l$ n( G  他的意见是,不管退守还是赴援,从根本上看都是与宋军接战,那么为什么要退呢?要战,就只在幽州城下战!但是这也要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幽州一定要挺到他带兵杀到为止。不然,就会主客易位,换成宋军在幽州城里以逸待劳,等着千里奔袭,变成强弩之末的契丹人送上门来!- J( L9 x0 L! K: F
  那样的后果不堪设想……# G, H8 e) H' R. C
  说到底,一切的胜负契机都凝结在一个人的身上――幽州留守韩德让。只要韩德让能挺住,契丹人就能保住这一线的生机。如果他先倒了,那么幽州的陷落,就会带动整个燕云地区一起倒向汉人。! e- r- q& {3 v) E" y
  那样东亚的格局就会重新规划,契丹人彻底返祖,倒退回32年前,他们仍旧不过是草原上的一片飘浮的落叶,有被风吹起来的时候,也必然会极快地落下去,成为下一个匈奴、突厥、回鹘……耶律休哥率军昼夜兼程奔驰在草原上,他每时每刻都在祈祷着韩德让能多挺一会儿,再多挺一会儿。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89)
, S- X% T7 E" g; w  + w5 D) A5 v9 a; Q3 w4 B
  韩德让……这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名字,他的出现绝对是个偶然。幽州,本是他父亲的责区,他只是暂时代理,适逢其会而已。7 Q/ N- L. i* A, @6 O( b  J
  这就是命运。燕云之役,是一个让强者成名的特殊时段。一些在此之前默默无闻的名字,经过了这半个月炼狱一般的考验后,变得威名震慑大地,成了决定历史进程的大人物。- G" d, e" n# P4 }5 n, c) G
  韩德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r* T1 C! X) M4 y4 ~  当年的6月25日之后,让我们进城,和韩德让易地而处,看看他所面临的是什么局面。首先,幽州城外沿36里,敌军有数十万人,平均每一里的城墙都可以分配给万人之众去摧毁,人都挤不下了,得围成三圈。并且这还不是最危险的。2 y0 f" m+ K5 T7 F1 P
  危险的是人心。赵光义四面围城,不给一点活路,这让城里人又惊又怕,但是更狠的却是宋军开始了招降(宋兵围城,招胁甚急)。又打又拉,不说城里面那么多的汉人,就连契丹族的军人都叛逃了600多个。“人怀二心”,这是《辽史》事后对当时的注解。
, z8 \7 G# H& u/ w+ J  人心如此,战局同样绝望。首先,辽国自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被围困攻城的事。可以说辽人并不习惯防守,不仅没那个技巧,要命的是更没那个心理素质。几十万敌人日夜不停,四面围攻,你站在城头上往下看那是什么情景?
" \: U: d7 n6 I) M6 S  你不怕吗?!
; {  n) N' L5 U4 H6 j0 p  可这也并不是最恐怖的,幽州城坚墙厚,兵甲充足,契丹人己经苦心经营了近40年,无论如何在军备方面都不会比太原城差,但是想一下太原城被围攻时,里面的人心情是怎样的?他们舒畅,因为他们都知道肯定会有人来救他们的。5 f1 p# a. b" u- L
  契丹一定会出兵……可是现在谁来救幽州?!
! m2 y$ D) f5 S( q  }  草原深处的漠北王廷吗?茫茫大地,你站得高点使劲望吧,小心望瞎了眼睛,也看不见援兵的影子;靠旁边的耶律斜轸、耶律沙?提到他们,就没法猜测当时韩德让的心情了,他是痛恨还是绝望?又或者是心有灵犀的理解?  R! T9 g6 }/ H4 j1 e: U
  没法考证,反正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耶律们连一次,哪怕只有一次的抵近骚扰一下宋军,稍微减低些幽州城防的压力都没有。
5 ?9 d2 D* b* [* d  他们远远观望,任由韩德让和幽州城的自生自灭,直到公元979年7月6日这一天。2 _" a6 Q4 M3 `0 }; y
  
7 l4 O+ `2 ]" h2 H$ Z& S8 B' ?% U0 C  连载(290)  }+ j. Q) L. C! B& q8 P2 t
  6 q) H- k% h  u" n* z% f; v' B
  这一天是所有人的命运日。
* f5 h# Z. }. O2 {& E  在这一天之前,幽州城内外,甚至整个燕云地区,不论是宋朝人,还是契丹人,都己经把自己压榨到了极限的边缘。7 u2 b+ X, ^( W. L0 \% P
  城里的韩德让,自从宋军攻城就一直“登城,日夜守御”,此时己经有半个月之久。实际情况是就算他本人还能支撑,可是城里的军民人等己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 r; X3 {% D1 C+ Q; }% k. C  西北方80里开外,得胜口,耶律斜轸,他一直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像是非常的怯懦,也像是极端的冷静,但无论如何他都完整地保持住了自己的实力,他的信条是――不浪费一兵一卒,那都是他的金子,除非等到了钻石级别的机会,他绝不会动用他们去白白送死。( p; Y9 ?- A3 Y3 l* ]
  他比谁都清楚,几十万人的宋朝庞大军团是一个超级怪物,悍然去碰它,那不叫解围,连减压都算不上――那是在找死。它随便分出一只手来都足以把他掐死,那边该围城的还在围城,什么效果都没有。. m* }5 ?  ~9 Z0 @2 S
  可是等待和耐心更是最煎熬人的东西,耶律斜轸在静止中把自己折磨得发疯,他知道应该会有援军的,应该会有……可是该死的什么时候才到啊?!5 w2 u" E9 D* M! t2 S. q, {
  耶律休哥在极限的运动之中,他必须尽快地赶路,可却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住援军的战斗力。他不仅要到达,更要到之能战,战之必胜才行。但是看一下他的兵力,知情的人就会对他不报什么希望,他居然只有……3万人。
; C- T5 a1 w; D3 Z* Z3 Q/ N+ h  少点了吧?这就是号称骑甲30万众的契丹人所能派出来的援军吗?用这么点的兵力就想千里奔袭,去和宋朝的几十万常胜部队对决?契丹人到底是自信,还是狂妄,又或者是被吓得变态了?
6 z: d. C, M# j! v  都不是,这也是极限。想一想当年赵匡胤派田钦祚阻止入境的辽兵时,瞬息之间能派出多少援军?那是3000。救兵如救火,契丹人己经全国以赴,斡鲁朵军制快速集结军队的力量在这时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H" n5 j( ^3 Z" \/ w& S; u
  回到幽州城下,宋朝人更加筋疲力尽了,那不仅是身体上的疲劳,心理的厌倦更让他们忍无可忍。所有人的精力、激情,甚至对杀人放火的渴望都发泄在半年前的北汉太原城下了,这时他们厌战,他们想家,而且他们两手空空,连拿下北汉时的奖金都没到位,他们找不到继续打仗的理由!4 Q( n) q$ r2 G% O& W/ ~; @
  这些大宋皇帝赵光义都心知肚明,一个人就算再不知兵,难道连发没发奖金也不知道吗?更何况,宋朝当时所有的智囊,包括骨灰级的赵普都在军中,该做什么,是继续强攻,还是马上撤退,就算没有了记载,当时也应该有人提醒过他。
8 E4 G, ^0 F/ W$ O/ r6 T' C8 N7 J- @  但是一个终极诱惑让他发疯,让他无论如何都不想走――也许就在下一刻,幽州城就能攻破了!8 ?% G/ N' U- _' m
  就这样,公元979年7月6日这一天终于到了,赵光义突然接到军报,幽州城西北,突然出现了契丹人的大股部队。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91)
7 T- M! E# N* D. W3 e' i$ D& \  
4 x7 N4 @7 Z" u2 k; {' l; T( b  契丹人来袭!
' D' Q9 S7 u8 N# {  终于来了……警报传遍全营,可最后领军迎敌的却是皇帝本人。潘美哪里去了?曹彬哪里去了?第一暴徒曹翰哪里去了?要知道当时宋朝的举国重臣都在军中,可为什么一但遇敌,却得要皇帝御驾临阵?2 X1 X, b+ E# y2 [
  因为军心懈怠了,赵光义比谁都清楚,这时只有他亲自出阵,才能勉强振作军心,把士兵们从愤怨疲劳的状态里强拉出来。( K0 M& H( |0 [
  战报紧急,契丹人迅速逼近,当赵光义整军出阵时,契丹铁骑己经推进到了高梁河。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原永定河,与幽州近在咫尺。宋朝军队瞬间明白,契丹人来者不善,这样的深入,不是偷袭,不是骚扰,而是强攻!& k/ ]2 Z+ N; X* g3 k
  这一天,在宋军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自北征以来,敌我双方第一次的主力军团对决,就这样爆发了。
! `; S$ k  q1 r; k( k- q! r" O" c  战场上的形式一边倒,契丹人主攻。开战以来不断后退,不断失败的契丹人不见了,他们像是突然返祖,变成了30多年前耶律德光的部队,他们不知为了什么,不计生死,全力以赴地向宋朝人进攻。而且让宋军难以置信的是,这支契丹军队的主帅居然是他们的手下败将耶律沙。
5 _2 F9 B1 G/ Z4 E- d* i  这就是郭进在白马山击败过的人?这就是在此前连幽州的边都不敢靠近的那个懦夫?宋朝人难以置信,但是生死边缘,他们的战斗力猛然觉醒,这是中原自后周时起就不断积累着胜利传统的常胜不败之师,这是自中唐以来最强悍的汉人部队,不管怎样劳累,不管对手怎样是谁,他们没有召唤围城的部队支援,就在高梁河的河滩地上,与耶律沙所部血战。+ E2 P+ n0 G& W: b8 \+ `
  厮杀直到黄昏时分,契丹人死伤惨重,辽国的南院宰相耶律沙不得不下令撤退。' b: l! Y5 x) S6 P! C  |  Q* ]2 m. H
  胜利了?真的吗?当年阵中的大宋皇帝赵光义一定难以判断些什么,有资料显示,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亲身经历10几万人规模的屠杀现场,人山人海,犬牙交错,战局瞬息万变,但不管他懂不懂,宋朝人的阵地终于前移,他被推上了胜利的道路!
- v9 x* h, J3 r  , B, l) \' O; o2 s) N& q
  连载(292)1 R( ^2 ~3 w3 Y4 w! y4 M1 b
  
9 B# @6 @- Y/ }5 H% Z7 t/ p& _  夜幕降临,宋军开始追击。这时他们的心情是庆幸的,是解脱的,不管怎样,终于还是结束了,日出而战,日落而息,天黑了,这一天终于过去……可是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这时的夜色是那个人预定的。
' d* [+ h0 [+ S- y$ f* x  耶律斜轸。  f0 `' \& h6 e/ r4 }' c
  就在宋朝军队整体前移,快速追击耶律沙的时候,突然间在他们的面前出现了两条火龙,那是千万支火把凝聚成的一大片火海,从左右两侧向他们疾卷而来!0 P& Q& f7 M9 \- @* N8 R8 L
  敌人,契丹人,多少人?!( v3 n% }: \0 I8 z6 V
  宋朝的士兵们都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凭着直觉,他们发现对面的人数绝不在他们之下!剧战之后,突遇埋伏,他们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恐慌(宋师不测其多寡,有惧色)。
/ j, E" t0 e' t  但是谁能相信呢?对面的人数最少要比他们想象的少一倍!因为耶律斜轸命令每一个契丹兵手里举着两支火把(人持两炬)……他要这个效果,他等的就是黑夜!
/ l* @3 K- m% B5 g# x( P  先声夺人,宋军还没从震惊中恢复,他们正前方正在逃跑的耶律沙又突然回兵,向他们倒卷回来。战局瞬间恶化,怎么办?厮杀了一天的宋军己经绝对没法支撑,赵光义当机立断,命令回幽州城下传令,调围城部队来救急助战!
8 O6 [, J2 d; b. r. u4 d! o) ~  唯此一招了……难道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赵光义在当年漆黑的幽州夜色下,夹裹在自己的军队里向幽州城退却,很快,他就盼来了自己的援军,但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这是他当天犯的最大的错误!% ]9 y% i/ _& D! c. Q
  宋军全营皆起,向西北方向迎击来袭的契丹联军,但在他们的身后,幽州城门却突然间打开了,能想像吗?被死死围困了半个月,每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幽州守军,居然敢冲出来向宋军进攻!7 G* G+ b% L& V; ]- ^
  前、后、左、右,四面都是敌人,就连幽州城里都喊声震天,全城的百姓都在为契丹人助战……战争,第一次向赵光义露出了它狰狞恐怖的本来面目,他身边的几十万部下都在恐慌迷乱中。回望历史,大兵团作战的崩溃阶段是什么样的?9 z7 w8 m7 X+ k* U$ W
  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那都还只是正面冲突,单面受敌,可现在在幽州城下,客境作战的宋军是四面受敌,再无救兵!4 ^7 T$ t& L. ^# E
  但就是这样,经过赵匡胤17年不断精选磨练的宋朝精兵仍然真正显示出了他们的强悍本色,从公元979年7月6日的黄昏时起突遇埋伏,到第二天的太阳终于升了起来,整整一夜,他们队伍不乱,建制不散,一直紧紧地守护在皇帝的周围,他们仅仅是处于劣势,但绝对还没有败!
' m4 m- p6 d" g5 W9 `) [7 J  直到公元979年7月7日的太阳终于照亮了战场,大宋皇帝的黄罗伞盖被契丹人清晰地看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93)
4 M7 [2 \2 t2 C) N  4 R  `+ k0 h+ @) q  ~+ d- T( }5 r/ }7 [
  耶律休哥疯了,他在太阳刚刚照亮战场时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不顾一切地率军冲向了大宋皇帝的所在――黄罗伞盖。9 X. b( {8 R" T. B2 n4 K
  他把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契丹人。此人千里赴援,日夜兼程,到之即战,本来己经是强弩之末了,再经过彻夜拼杀,这时再冲向宋军兵力最集中的地方,他不是找死吗?!
6 I- e0 g  q: m6 ]  但耶律休哥本人深知,这是契丹人胜利的唯一一个机会了,再不成功,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失败和死亡。想想看,此前的挑战、诈败、火把、反击,甚至幽州城里的韩德让还给了他们惊喜,敢出城助战,能做的他们都做了,但是几十万的宋军建制完整,阵形不散,始终都拿不下来,一但天亮后让他们看出契丹人的虚实,胜负必将逆转!
: U2 |! K$ z+ L9 b$ g3 d  W  不胜利毋宁死,不可一世的名将诞生了,敢直面死亡的人才配接受胜利。耶律休哥像当年巴公原上的柴荣那样冲向了敌人的心脏,给自己的民族带来了希望,同时也给宋朝人带来了决战获胜的可能――只要能杀了这时拼死一击的耶律休哥,胜利就是宋朝的!9 K4 G! Z' i; W3 d$ `6 y( ]. s3 ]
  万箭齐发,人马踩踏,历史证明耶律休哥当时真的命悬一线,他殊死冲锋,筋疲力尽的宋军向他疯狂攻击,他身上连中三处重伤,但是奇迹一样,他真的劈开万人供卫的宋军中军大营,冲到了那顶显赫无比的黄罗伞盖下。9 ?4 |6 b$ R0 E0 z& y" `
  但是抵达的一瞬间,耶律休哥全身都冰冷了,绝望笼罩着他,他发现倒在伞的那个人,竟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护伞宋兵,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宋的皇帝……怎么了?中计了吗?受骗了吗?但是他突然发现宋军的阵形剧烈动荡,连锁的反应向四面八方波及,怎么了?宋军竟然崩溃了?!+ U! F$ A  _3 P& @3 f$ w. A
  这时他的手下们猛然欢呼,胜利了!宋朝的皇帝逃跑了,宋朝的皇帝逃跑了―――!!
3 D5 \! ?) x* H: r- P9 u  耶律休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竟然真的做到了。有人能相信吗?宋朝的那位皇帝居然逃跑了……
7 i$ I9 U' B# f" y$ t3 U, Z% Z0 k  4 B( o+ S% r* b+ X. @/ v, n
  连载(294)# o9 y* }! ^9 Y/ I1 q
  
0 \: V) `8 j# g6 ]2 V3 d  你不知道人生在下一瞬间给你安排了什么,你更不知道的,是你在这种安排面前露出了怎样的一张脸。) V7 k  r) ^+ J$ m1 b
  赵光义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会逃跑,可是他现在真的就在逃跑的路上。光荣、耻辱、伟业……生命,这些平时在他脑海里盘旋不休,精确计算的东西,在那一瞬间都变成了空白。他只记得突然之间契丹人冲到了他的近前,箭如飞蝗,杀声如潮,他们要杀了他!
( u  U9 m5 t2 l5 l# h/ W0 a  那中间应该还隔着重重的人浪,他的士兵们还在以血肉之躯来延续着他的生命,一切的迹象都表明,最后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但是赵光义惊呆了,这就是战争吗?这就是他一直以来想要的丰功伟绩吗?他翻越太行山,不顾一切所追求的就是这个吗?!此前他羡慕天可汗,他不服他的哥哥,他一心想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但他从来都没在战场上经受过危险!
/ Y3 ^8 @9 @0 ^' s6 @5 L0 w1 c  他逃了,逃的时候身上己经中了两箭。没法考证,这是在他正面迎敌时被射中才逃跑的,还是在他转身逃跑时才中的箭。因为据记载,中箭的部位是“臀”或者“股”,方向大有区别。但是这重要吗?事实是他选择逃跑时,“仅以身免”,身边居然没有卫护他的人。
  R& v* `, ^6 d, E2 o  人呢?都被杀光了?那他还逃得了吗?契丹人己经杀到他身边了。只能有一个解释,他逃跑时,他的士兵们仍然在奋战中……
  U1 }# o7 O0 T& }  身后的喊杀声惊天动地,他再不敢回望,那是他的一场噩梦。当他逃跑时,这个梦醒了,从此在他的心里面,一些影子消散了,一些伟岸高贵的东西彻底离他远去。& R& N* f3 T" V; c6 Z" ^
  那一瞬间,他变回了他自己。
# Z4 q3 i  ~% ?! b  剩下的事情,只是一些数据。当天幽州城下,宋军终于全军崩溃,向南30里之间,阵亡近万余人,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丢弃无数,数十万人被分割包围,各自为战。他们的皇帝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他当天孤身一人,忍着身上的箭伤,骑马狂奔了一天,在8日到达了涿州,但是没等进城,同样身负重伤的耶律休哥就紧追杀到,逼着他再次逃命。, E+ y3 b2 j$ R
  这时天又黑了,赵光义慌不择路,陷在了泥淖之中。这时他命不该绝,一支不明战况,仍然向幽州运军粮的宋军发现了他。领军的将军姓杨,叫杨业。. Y, o* ^, V" g
  赵光义得救了,杨业杀退追兵,用一辆运粮的驴车送他回国。在他的身后,散乱溃逃的军队逐渐恢复建制。辽国当日只是险胜,他们没有能力更不敢对宋军穷追到底。宋朝人惊喜地发现,全军崩溃,皇帝都单骑逃命,可是随军的王公贵臣们,居然连一个伤亡的都没有。
; B: L5 {! X: L+ R' I# a  这就是当年的真相,宋军败了不假,可是绝没有伤及元气。他们真正的损失,是躺在驴车里的那个人,他心里丢了一些东西,还有他腿上的那两处箭伤。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93)
, |/ N1 J% H0 k7 B  
- @/ g6 n* P; F  y; ?  X/ O  耶律休哥疯了,他在太阳刚刚照亮战场时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不顾一切地率军冲向了大宋皇帝的所在――黄罗伞盖。8 P# |4 I* k- k, ~% ]( `
  他把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契丹人。此人千里赴援,日夜兼程,到之即战,本来己经是强弩之末了,再经过彻夜拼杀,这时再冲向宋军兵力最集中的地方,他不是找死吗?!
, o( B, p5 E9 Z/ q6 G4 d. y  但耶律休哥本人深知,这是契丹人胜利的唯一一个机会了,再不成功,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失败和死亡。想想看,此前的挑战、诈败、火把、反击,甚至幽州城里的韩德让还给了他们惊喜,敢出城助战,能做的他们都做了,但是几十万的宋军建制完整,阵形不散,始终都拿不下来,一但天亮后让他们看出契丹人的虚实,胜负必将逆转!
$ X  K' i2 ~1 F1 V  不胜利毋宁死,不可一世的名将诞生了,敢直面死亡的人才配接受胜利。耶律休哥像当年巴公原上的柴荣那样冲向了敌人的心脏,给自己的民族带来了希望,同时也给宋朝人带来了决战获胜的可能――只要能杀了这时拼死一击的耶律休哥,胜利就是宋朝的!, T1 n+ Q" F$ m. ]
  万箭齐发,人马踩踏,历史证明耶律休哥当时真的命悬一线,他殊死冲锋,筋疲力尽的宋军向他疯狂攻击,他身上连中三处重伤,但是奇迹一样,他真的劈开万人供卫的宋军中军大营,冲到了那顶显赫无比的黄罗伞盖下。( C6 R. @, @) @4 I( v4 H# E
  但是抵达的一瞬间,耶律休哥全身都冰冷了,绝望笼罩着他,他发现倒在伞的那个人,竟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护伞宋兵,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宋的皇帝……怎么了?中计了吗?受骗了吗?但是他突然发现宋军的阵形剧烈动荡,连锁的反应向四面八方波及,怎么了?宋军竟然崩溃了?!" ^* |# o8 n: ]! U7 S, u
  这时他的手下们猛然欢呼,胜利了!宋朝的皇帝逃跑了,宋朝的皇帝逃跑了―――!!$ ]3 V) A, U2 z
  耶律休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竟然真的做到了。有人能相信吗?宋朝的那位皇帝居然逃跑了……7 R: ~& T4 @' X
  ) Z+ ?% ?4 z2 T6 a4 F7 A
  连载(294)
& R( F3 s# }/ |1 V' q  
+ B# C% Z* t3 r6 X# d  你不知道人生在下一瞬间给你安排了什么,你更不知道的,是你在这种安排面前露出了怎样的一张脸。5 a) A! Z' X8 `$ O) ?
  赵光义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会逃跑,可是他现在真的就在逃跑的路上。光荣、耻辱、伟业……生命,这些平时在他脑海里盘旋不休,精确计算的东西,在那一瞬间都变成了空白。他只记得突然之间契丹人冲到了他的近前,箭如飞蝗,杀声如潮,他们要杀了他!
- l# R7 p) T2 C. C  那中间应该还隔着重重的人浪,他的士兵们还在以血肉之躯来延续着他的生命,一切的迹象都表明,最后的时刻还没有到来。但是赵光义惊呆了,这就是战争吗?这就是他一直以来想要的丰功伟绩吗?他翻越太行山,不顾一切所追求的就是这个吗?!此前他羡慕天可汗,他不服他的哥哥,他一心想要比他们做得更好,但他从来都没在战场上经受过危险!: D' K4 ~! E" m, `
  他逃了,逃的时候身上己经中了两箭。没法考证,这是在他正面迎敌时被射中才逃跑的,还是在他转身逃跑时才中的箭。因为据记载,中箭的部位是“臀”或者“股”,方向大有区别。但是这重要吗?事实是他选择逃跑时,“仅以身免”,身边居然没有卫护他的人。9 B4 L* w% D* u. G* v3 ]  ~& W
  人呢?都被杀光了?那他还逃得了吗?契丹人己经杀到他身边了。只能有一个解释,他逃跑时,他的士兵们仍然在奋战中……
5 i( d0 b" I7 p4 @; x  身后的喊杀声惊天动地,他再不敢回望,那是他的一场噩梦。当他逃跑时,这个梦醒了,从此在他的心里面,一些影子消散了,一些伟岸高贵的东西彻底离他远去。
* ~9 s' l* w3 ?9 F& l7 u, f  那一瞬间,他变回了他自己。$ j! H9 j: X" w0 s
  剩下的事情,只是一些数据。当天幽州城下,宋军终于全军崩溃,向南30里之间,阵亡近万余人,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丢弃无数,数十万人被分割包围,各自为战。他们的皇帝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他当天孤身一人,忍着身上的箭伤,骑马狂奔了一天,在8日到达了涿州,但是没等进城,同样身负重伤的耶律休哥就紧追杀到,逼着他再次逃命。( a# V  A$ h" y1 ]
  这时天又黑了,赵光义慌不择路,陷在了泥淖之中。这时他命不该绝,一支不明战况,仍然向幽州运军粮的宋军发现了他。领军的将军姓杨,叫杨业。8 K( K& l7 n$ t$ W+ s" \' W
  赵光义得救了,杨业杀退追兵,用一辆运粮的驴车送他回国。在他的身后,散乱溃逃的军队逐渐恢复建制。辽国当日只是险胜,他们没有能力更不敢对宋军穷追到底。宋朝人惊喜地发现,全军崩溃,皇帝都单骑逃命,可是随军的王公贵臣们,居然连一个伤亡的都没有。
" ]0 ]5 ]/ ^- n/ c1 j  这就是当年的真相,宋军败了不假,可是绝没有伤及元气。他们真正的损失,是躺在驴车里的那个人,他心里丢了一些东西,还有他腿上的那两处箭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1 21:53 , Processed in 0.0598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