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anshoufeng

名医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2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云变幻显工夫% _: X& p. ~% t9 H
                                      ——几则历史关头的验案
$ u8 ^' Z% [* R/ p) l- A4 U; F
) n# ]" h3 D: J  \( G- A8 F3 ]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旧中国,内外反动势力几欲取消中医,均未得逞。考其原因,首先是中医固有的传统优势受到国人拥戴
! Q. e0 a; _% d. |,民心所向;其次是中医同仁的奋力抗争,力挽狂澜。耐人寻味的是,在几次意欲取消中医的历史关头,都有名医用中医辨证治愈某些头面人6 ^& q9 J- W$ J7 n& X- `* J" f5 H
物(或其家属)重病的验案,以生动的实例证明了中医的卓越疗效,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影响到决策当局的态度,使中医得以保留下来,这些4 S) u( S, D# F% x) R
名医功不可没,在风云变幻之际,尽显中医雄姿。5 r) C7 [" k2 ?* l/ }2 r

- M8 U8 \: C6 a; e1 O) E& `# Q       陆仲安治愈胡适重病。胡适是“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提倡新文化,认为中医不科学,是上世纪初反对中医的重量级人物。据载,+ ~* ]/ H  q0 D: O
1920年11月,胡适因糖尿病、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久治不愈,被判为“无法挽救,速备后事”。胡适及家人遑急万状。友人建议请中医一治2 d% `& m% ]( C% k9 ?* ~
,胡适曰:“中医之学不是‘赛先生’,不足信也。”盖“赛先生”为“五四”时期流行语,意谓“科学”。友人曰:“西医已下定论,与其! r( p" Z  F! _  R$ }$ t
坐以待毙,何不试之?”胡适无奈,勉强从之,遂请名医陆仲安治之。陆乃京城名医,善用黄芪,有“陆黄芪”之称。陆为胡适诊毕,说:“
1 K# E$ E" F) @1 v: G- l此事易耳,饮我此药若不愈,唯我是问。”药方中黄芪有时用至300克,党参180克。胡适服药后即见转机,逐渐而至痊愈,遂又到协和医院经
5 Q6 n: p- k/ B) b多位专家会诊,结论是痊愈。胡适后来又活了40余年。此事使他十分尴尬,一方面他反对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另一方面中医却治好了他的
, D  w  b* ?' N" }% n5 b重病,事实给了这位事事研究考证的胡博士一记响亮的耳光。后来在反对当局取消中医的“3.12”浪潮中成为风云人物的沪上名医陈存仁对此
5 Q, Q3 S' B9 p6 \十分关注,认为陆氏治愈胡适是中医一大成绩,若有文字可证,价值更大了。其实,胡适在1921年就把此事形诸文字了。他在大翻译家林纾为
" X8 _# R2 j# {) g; r3 w0 s感谢陆仲安治愈家人而赠送的《秋室研经图》上提了长跋,详细讲了此事,摘录如下:“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
6 q3 M" `6 z& C! U& y病,或说是肾脏炎,……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给陆先生诊看,……现在竟全好了颇引起西医的注意。……能使世界的医药学者逐渐了解中国1 Z0 j! O7 s. s2 `! I0 n
医与药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可以看出,胡适先生既承认了中医药治愈自己疾病的事实,也对中医药的价值有所领悟。
9 T, U: @* _: S" ]  F
: R2 c" g% o& ~7 }. b* S4 I: _' U$ G        施今墨治愈汪精卫岳母。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反对中医,汪精卫为其铁杆分子,提出取消中医议案,举国大哗,中医同仁团结一致+ T% @  Z0 Z  w+ N3 `
,奋力抗争。适值汪精卫的岳母患痢,泄泻不止,遍请西医,未见寸功,行将不起。有人建议汪精卫请名医施今墨诊治。汪精卫无奈,只好同
/ b' H, a: k& ^2 ]. F# @意试试。施氏凭脉辨证,每言必中,汪氏岳母频频点头称是。处方时施今墨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病危至此,一诊可愈?
% Y, o7 S. o) w6 I& J众人皆疑。孰料仅服数剂,病竟痊愈。老太太要送匾以示谢忱,施今墨说:“不要送匾了,你只要看看中医能否治好病。”至此,汪精卫总算( L( k2 x0 k, S& f6 ]  V/ @0 @3 A; e
受到教育,并题字送匾“美意延年”(庄子语)。后来汪精卫病重之际,也曾请中医治疗。5 ~) c1 {; U7 D5 t- j

. @  z1 B2 |, {7 S* I  n- `) g6 S/ t        马二琴一案保中医。“九一八”事变后,日伪政权意欲取消东北的中医,自1933年起停止了每年的中医考试,妄图使中医自消自灭。
- Q" L7 ^4 |  V7 R0 o* @# U到1940年,“汉医不发新许可证,八载于兹矣。……现在汉医之年已平均花甲,青黄不接,实属可惧”(《滨江省汉医学月刊》马二琴文)。
- b' Y3 U8 ]! T" w  u, u八年不发新许可,现有中医平均60岁,可见情势何等严重。但是中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连日伪当局也不得不承认东北地9 i( _0 k: _2 [1 e# @& L8 S
区“仍多行其古来传统的医术之汉医”。为了切实考察中医的疗效,伪民生部派官员到沈阳物色一位名医,拟聘至伪首都长春临诊,以便随时5 t( z# x' Y' q9 Y8 X0 q
观察疗效。几经推荐,沈阳名医马二琴被选中,于1940年7月到达长春,在萃华医院任汉医科医长,该院其他科的医长均由日本医学博士担任。7 z* M, T! j: A
马氏到长春不久,适遇一外科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日本外科医长主张开刀,且不保吉凶。患者未允,要求中医治疗。马二琴查患者面赤5 }( S2 ]) o  l9 z2 z4 V
气粗,腹部坚硬拒按,大便多日未行。诊为热毒炽盛,乃重用双花120克,龙胆草15克,以及蒲公英、地丁、野菊花、乳香、没药、黄柏等药投( t1 f; }9 j. z, ~8 S% l# @
治。患者服药后,竟一剂痛减,两剂痛止,三剂已愈,日本医长检查确属痊愈。此案所治虽非头面人物,但对日本人震动很大,承认中医确有
) ^& \" m3 M1 ^$ u% w/ |" l. i' a疗效,遂于次年恢复了中医考试,并聘马二琴为汉医考试委员。东北的中医得以保存下来,马二琴可谓功垂史册。
( {4 Y( a" |) P- g
% _) F! i& j- y4 Z6 P        以上几则验案都发生在中医遭遇困境的非常历史关头,三位名医各以其精湛的医术力挽狂澜,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疗效,为中医争得了
$ Q7 b5 N! K7 W! @0 o* [2 l+ q; w% y荣誉,在中医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值得后人纪念。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20: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 B) m- Z" N. Y/ ~2 C# {8 Q
                                          ——“三一七”抗争活动片段 - [5 `; m0 U% L6 _2 D( c: G

6 N+ V) S# ^# l  h' z; k1 q       标题这句话“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读者恐怕想不到它是出自蒋介石之口,时值“三一七”抗议取消中医活动之际。1929年暴发的
- Z: T4 ?5 q/ x这场活动是中医史上的光辉一页,今天回顾一下“三一七”抗争活动,尤其是各色政要当年对待中医的态度颇有意味,令人感慨。
& z' f4 A: [5 B* [. @8 Q7 ^# F. \) w/ y# V" J
       1929年2月,西医余云岫等人借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之机,抛出了臭名昭著的“废止旧医案”,妄图逐步取消中医。消息传出,民众愤怨; n: j' f! p+ R- S; q$ a8 ?
,中医奋争,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争活动。其实当时反对中医的只是汪精卫、褚民谊(国民党中央委员)、余云岫等极少数人,大多数人1 _( a7 R; `  \7 b! T$ c
包括当时的政要人物甚至蒋介石都是支持中医的。
* j. R9 @7 D- M$ J4 A9 n/ I8 N" R! S+ D- C) A
       根据记载,“废止旧医案”一经披露,“舆论界首先加以抨击,认为中医中药万不可废。”接着,上海等地社会团体如总商会、商联会/ R+ ^+ h" S* }& B
、国货维持会、全国商界联合会等基于义愤,都有通电发表,一致拥护中医中药,反对废止中医,声势为之大振。在此情形下,沪上名医陈存
. Z: l' a+ P1 q7 W8 e2 C仁、张赞臣、谢利恒、丁仲英、夏应堂、陆仲安等一起商议应对之策,议定举行全国中医代表大会。3月17日,计有15省、4市、243个县的281; ^& E- V* i0 U3 d
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医师抗争大会,上海市中医药人员罢工一天。会上群情激昂,决定派代表到南京请愿,公推谢利恒、隋翰英、张梅庵
5 U) b! ^" m+ m: U% B- }、蒋文芳、陈存仁5人为代表赴宁请愿。4 T( R+ Z. x3 _1 ?4 r- P) ?

" @, ]' L& g0 _  _  n& N2 D       3月22日清晨,请愿团抵达南京,首先造访国民政府五院院长和中央党部,对卫生部倒暂时搁置不理。先行谒见的是行政院院长谭延铠- [0 `- u; D# b+ ~
,代表们尚未开口,谭延铠便说道:“中医绝对不能废,我做一天的行政院长,非但不废止,还要加以提倡。”说时他还伸出手腕,要团长谢
  F- ]+ d5 f! A7 \利恒为他诊脉治病。诊毕,由谢口述药味,陈存仁执笔记录,次日各报都将这张处方刊登出来。接着,请愿团求见监查院院长于右任,于老说
' v0 J" Z/ t# U0 K1 I得更轻松:“中医另设一个机关来管理,要是由西医组织的卫生部来管,就等于由牧师神父来管理和尚一样。”他是最赞成中医的,他还说:
* {" z  J, n: z* e: x( \“我一生都看中医吃中药,在我们陕西,全省只有一间教会办的西医院,一共只有三个西医生,绝大多数老百姓生病都是靠中医治理的。所以: v3 q. y) a7 c; [
,中医对国人的健康保障有很大的贡献,现在西医褚民谊等当政,想把中医消灭,这等于洋教徒想消灭全国的和尚、道士一样,那怎么可以呢
/ @$ o, B' J9 a% [- m- U?”下午,请愿团有造访另一政要、后来的国民党主席林森,他说:“这件事荒谬得很,都是卫生部几个西医和褚民谊搅出来的,相信全国人  V9 u3 b3 ]9 \+ d+ l
民都会反对,国民党政府奠都南京之后,第一件引起全国反对的大案件就是你们这件事情。”林氏说罢之后,也请代表为他诊脉处方。请愿团
6 O& g: @# x! ]9 w5 a& d接着又赴考试院,见到院长戴季陶,戴氏说:“你们这件事,卫生会议尽管通过,敢说是绝对不会实行的,你们放心好了。”在立法院,由法
+ i, [7 V  z/ a- N, U' Z, ]制委员主任焦易唐接见,焦易唐说:“这件事,首先要立法院制定法律,三读通过,才能实行,卫生部是不能独断专行的。”) S- R' z2 k, h- ]' q: Y8 Q9 J
+ T7 C8 z% a1 ^- o; V
       3月23日,请愿团来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党秘书长叶楚伧接见,他说:“关于废止中医一案,是西医在中政会所提出的,这是西医& u4 N  B# R( k  Q! ?
们的单相思,执行是要由政府来执行的,决不会有一个人敢出来主持这件事。”时值国民党举行三中全会,会上,中央大员请薛笃弼部长从速
. L2 Z  m# Q9 D把这件违反民意的提案取消,以免引起民间对政府的反感,。下午四点,蒋介石接见请愿团,此前他得知中医抗争之事,曾说了一句话:“谁: v( Y8 C; i( q8 R3 X: Z
主张要废除中医?”已见其意。接见只有5分钟,蒋与5位代表一一握手,说:“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对中医医药绝对拥护,你们放心好了
7 u/ i; G8 n( |7 \' O。”后来又说:“我小时侯有病,都是请中医看的,现在有时也服中药。”临分手时,他吩咐秘书将他对请愿书的批谕,从速发出。! z4 J6 \/ J/ A, T9 P6 h  h

, q8 l8 @' Y$ a$ ]% `       以上可以看出,中央大员都是支持中医的,就连当时的卫生部长薛笃弼也并不反对中医。原来当时国民政府为了拉拢冯玉祥,特地让出
; {- k; t% N! y, T8 H) U8 D' K一个卫生部长的职位给他推荐,冯氏就推荐了自己的心腹薛笃弼当部长。薛氏本非卫生行执人员,对中西医并无偏袒,不料这次却闹出这见案+ h* H# j2 L7 G9 z5 p0 w
子来,冯玉祥已经打电报给他,措辞严厉,责备薛氏,令其很为难。由于请愿团先先到各部造访,就是不到卫生部,决意让他难堪,使他十分2 Y5 @. z" l: a: m5 w
尴尬。无奈,薛笃弼竟派了一名科长找上门去,告诉请愿团,说薛部长昨天在部内等了你们一天,不见你们来,极为失望,今天上午召开三中: j% w9 s2 c$ n5 t6 Y& B+ f
大会,各方面对薛部长的指责很多,薛部长本来对中医并无歧见,希望你们急速到卫生部呈递请愿书,以便他对此事有所表示,减轻舆论压力
* O+ V# c- k5 p, A+ ~& d1 J% R。说白了,这等于是走后门让请愿团无论如何去卫生部一趟,好让他有机会表白一下,24日下午6点,请愿团应邀出席卫生部之宴,薛笃弼说:
2 u2 x* \5 e1 }+ E: c( C“今天你们到来我很高兴,……我当一天部长,决不允许这个提案获得实行。……为了要表示提倡中医中药起见,准备聘请你们之中的两位为
+ ~$ Y  @# S8 |卫生部的顾问,以便本部与中医界多有联络,消除隔阂。”后来,他确实聘请谢利恒、陈存仁为卫生部顾问。至此,从蒋介石到各色政要大都
# g) b( I4 i( z( [/ j亮相表态,尽管他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其中不无反动人物,但他们对中医的态度,却是如此的一致。今日重温,确实多了一份% P+ r! K: d  ~# M; ?5 {/ p
感慨。它充分表明,当时反对中医的只是一小撮,历史已经无情地将汪精卫、余云岫之流钉到了耻辱柱上。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20: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良相良医心相连
  r& k, `/ k; a2 c2 ^$ J2 G$ ^5 d5 Y/ `9 T* R# K: t! r
                                           ——周总理与名医的交往
& w1 R+ |" J, I
& u3 L6 r! `; P- i       周恩来总理生前对中医药事业极为关怀,和许多名老中医都有亲切交往,留下了很多佳话。
  ~  a& g4 l' y: X4 S
/ G  m. w8 ~, e/ D       抗战时期,有“当世医宗”之称的名医张简斋在重庆行医时,周恩来就曾数度登门访晤。抗战胜利后,张简斋返南京。1947年冬,周恩
( f% C8 m; r' {3 Z1 C6 P来从南京撤返延安时,又特地到张氏寓所话别。2 `9 |0 t7 k6 L* O& t$ C! V* j
. D, W4 [5 G+ o8 b
       20世纪50年代,秦伯未以周恩来总理喜爱的梅、兰、海棠为题,画扇面相赠,不但得到周总理的称赞,而且还以题词回赠。与周总理交
0 T7 D7 ^. e  ?4 ~6 u- x往较多的名医很多,比如施今墨、蒲辅周、岳美中、赵炳南、高辉远等人。# _6 [! z( q0 _6 |8 F4 o' v
3 G& z' O; ~7 D
       周恩来总理有病常请中医治疗,名医蒲辅周、岳美中、赵炳南等都曾为周总理看过病。有一次,周总理患癃闭症,许多医生一筹莫展,  p* O" v% L- L# K7 r: h1 V" g
后经蒲辅周治疗而愈。周总理问他:“你给我开的药为什么特别灵?”蒲辅周答:“别人把你当总理医,我把你当病人医。总理的病非医生可
) w0 @1 f% P/ {; L2 P4 r, H医,病人的病自是医生可医的。”周总理称蒲辅周是“高明中医,又懂辩证法”。 蒲辅周生病的时候,周总理亲自去探望,或由邓颖超代之探$ u( M) S1 G! C' M; W" I
望。蒲辅周过意不去,周总理说:“你为我们保健负责,我们也对你的保健负责,彼此不是一样吗?蒲老,你要好好保重身体,一般的病请你
! O: [% e) @+ |. o' q3 d的学生看就行了,我也转告其他首长,不要轻易惊动你,你健康长寿,我们大家都有好处嘛。”1 ^& N  Y  d4 x# ?

0 ~& P: {% L/ ]       周总理曾指示蒲辅周的弟子高辉远,一定要把蒲老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整理出来,继承下去。高辉远等人几经寒暑,整理出一部经验5 J) N- O; K1 G% g; V
手稿交给有关部门。时值“文革”前夕,山雨欲来,这部手稿无人过问,竟被扔进废纸堆。高辉远费尽周折才把手稿找回并收藏起来。一次,
9 h; K* \0 Z# Q) I" o& v% S周总理又问高辉远,蒲老有没有总结经验的书,高辉远如实做了汇报。周总理让他把手稿拿过来,深夜亲自翻阅,批示予以出版。1972年12月
3 v5 L1 D4 M9 i& {" U" Z* y3 _,〈〈蒲辅周医案〉〉终于付梓问世。# u8 P& v# W0 V7 `
$ t) V# w/ m* t$ t9 a
       著名皮肤病专家赵炳南先生曾多次为周总理看病,总理总是亲切地问他身体、工作情况。一次,总理患了甲指甲沟炎,叫人带话给赵老
- M$ g3 r+ l6 c8 i  k7 g说,赵老年纪大了,派一个徒弟来看一下就行了,并要赵老注意身体。+ I, Y: Z; h0 b% b; {/ y

6 \6 z; U3 A: c8 U        施今墨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南北驰名的名医”,也曾为周总理多次看过病,深得周总理的赞赏。1953年4月,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 Z6 |0 t7 k. \2 U5 N  e1 n$ _
施今墨。总理说:“施老先生,我想请你当老师,谈谈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问题,这是当务之急啊!”施老向总理倾吐了久郁心中的愿望:建  v) d$ W- k2 T) d* Y$ @
议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医院、中医学院······,总理听完后说:“在新中国,中医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变化,我们不但要让& S) [, T2 z" q. w( v
中医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要把它介绍到国外去,让西方懂得,中医是人类医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时,/ |4 r( |0 n" _3 j. g6 B6 @" H9 m
周总理亲笔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后来随着对中医认识的不断变化,他曾对高辉远说过:现在看来,我给中医
& C) R4 V/ x3 \2 r3 u1 X  o3 K研究院的题词,表达还不够完善。如果在“发扬”前面再加上“继承”二字,可能就更全面了。
8 |' G9 Q% q: ^" s- ~5 s6 l: Q1 Z. X: r
       施今墨每次为总理诊治疾病,总理总要亲切地询问施老的身体、工作情况,就中医中药的事情进行切磋。十年动乱中,施今墨被污蔑为4 O- k" O" c, O& s" |- F: Q6 P
“反动学术权威”,抄家、批斗,工资扣发,被赶出家门,堆积在两间屋子里的医案被毁于一旦。施今墨积郁染病在床,生活到了难以维持的
! {" Z6 @, g( |0 V0 A8 a# ^4 ~地步。女儿拍了一封电报给周总理,如实禀告家中发生的变故。周总理读了电报,心情异常沉重,让邓颖超亲自前去过问。派人把施氏全家搬  D( Q3 j6 {6 J/ q
到建国门外灵通观的一幢高楼上保护起来,并安排解决生活费、医疗费等问题。施今墨十分感动,含泪对家人说:“多好的总理啊!每天有多
1 A# S3 b$ y* Q+ o; Q少国家大事,我们还要分他的心,不应该,不应该啊!”施老自搬到这幢楼下就再也没有下过楼。1969年春,施今墨自知不久于人世,口述了
6 y0 l7 G1 d+ s9 q8 [* ?! O; i一份改革中医的建议书,呈送给毛主席、周总理,并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用颤抖的手写了四句话:“大恩不言报,大德不可忘。取信两君子
$ z" m1 z/ s& h! e" A5 Y7 j,生死有余光。”充分表达了对总理的深情厚意。周总理对施今墨的医案整理出版十分关心,指示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印行。
3 q+ j- i9 q" ]5 L+ U
+ ^' Q9 p$ C! H. n- e       孔伯华(1884—1955),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正宗的孔门后裔。善治温热病,以善用石膏闻名,有“孔石膏”之称。20世纪50年代,孔0 x' i) V+ F0 A; R
伯华生病,他是个体开业,又没有积蓄,久不应诊,难免坐吃山空。周总理知道后,立即派人探望,并带去500元现款,要孔伯华安心养病。再, N  I8 ~# r5 L, |# T6 {
三询问还有什么困难,愿不愿意住院?孔老的学生说,孔老的病很需要野山参。三天后,周总理派人送来两斤野山参。孔伯华望着总理送来的/ ?" j6 {. L2 ]
人参,泪水潸然,说到:“知我者,总理也!”经用野山参调治,病情好转,终于完成他的著作《时斋医话》。
$ p1 G  v: o- t4 P9 |/ [6 h4 t! H/ g
       1955年11月23日孔老病逝,当天下午,周总理亲自吊唁,慰问孔老的家属,他说:“我了解孔老先生的为人,他一生不爱钱,自然也不
& r9 G( S# W. t1 t- _$ d% W3 _会有钱留下来,你们这一大家子还要生活嘛。”接着,周总理对孔伯华的一家人做了妥善安排,然后才离开孔家。& P% s' m% X4 V$ k( v
, ?( Q( y9 a7 w% \  V) I8 m
       1962年,骨科名医杜自明病逝,周总理深感惋惜,也亲自到友谊医院向杜老遗体告别。
( p0 \0 i! q0 n: b3 v, Y+ ~+ a. u, J( e7 |" n  d
       1962年初,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患左肾结石,肾功能丧失。西方专家建议将丧失功能的肾脏切除,苏加诺不同意,提出请中国的中医
+ c) r  e5 Z( C治疗。中国政府决定派出以吴阶平为组长,方圻、岳美中等中西医专家组成的医疗组赴印尼为苏加诺总统治疗。出访前,医疗组参加了周总理
; Y4 ?  ?  L9 f/ O* f) }: u% a主持的一个宴会。宴会上,周总理问岳美中:“中医对治肾结石有些把握吧?”岳美中回答:“有些方法,但对每个人的疗效不一样。”医疗
2 y- u$ C% V* e- G* L# s/ F" M# d组到印尼后,采取“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中西医共同观察”的方式,由岳美中采用六一散配合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为主,间或辅以补肾
+ l9 ?) k6 z  q. V1 w  P, }之大生地、川杜仲、川牛膝等,金钱草最大剂量达到210克,服药91剂后,复查左肾结石消失,肾功能基本恢复。苏加诺说:“这是社会主义中
. C* e; T3 o3 ^国中医学的奇迹”,“这说明,先进的医学不一定在西方”。
  N, V! m" t5 f$ X. r. ?4 Y: b) J( }3 W4 ~4 T
       1968年5月,岳美中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抄走书物,住在西苑医院里紧挨厕所的一间平房里,以古稀带病之身,一边作检, E, K' g5 x3 R/ G8 z; v; E' `+ P5 o
查,接受批判,一边做喂羊、喂兔、清扫厕所的劳动。1969年9月的一天夜里,劳累了一天的岳美中已经睡下,两位陌生人敲开房门对岳老说:
3 Z  N2 u- g+ M. f- p有一项任务,请你去一下。当时无衣可换,岳美中就穿着劳动服装被接到人民大会堂,周总理已经在那里坐等。当周总理站起来同岳美中握手- \6 e# s: k( \( z  Y9 W% F" s& @
时,由于事出突然,岳美中竟好久说不出话来。周总理让岳美中坐到身边,关切地问:岳老,身体怎么样?岳美中平静下来后回答说:总理,
' D0 c! T$ o/ Y! p我身体还好。周总理说:越南的胡志明主席病重,如果身体可以,想请你去一下,坐飞机还行吗?岳美中说:总理放心,我还行。之后,向医
, C' p5 k$ m5 u6 \( G院要了几件外出的衣服,连夜同吴阶平等一起飞赴泰国。从越南回来后,在周总理的关照下,岳美中被安排在北京饭店住了一段时间才回了医  |# i9 a8 v& k2 R/ K
院,不久就恢复了工作。( ~2 E  G; B; x- e1 R% \

( w( _/ [  I1 q, t% q. e: L1 r0 R       1972年5月,周总理被确诊为膀胱癌,岳美中参加了总理的治疗工作。以后的几年中,周总理一面接受治疗,一面从事繁重的工作,还8 Y: C6 u7 i# c2 `
承受着江青等人的干扰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仍然关心着岳美中等老中医。在“批儒”,“批周公”闹得最凶的时候,邓颖超曾经两
( ]8 C2 ]; z9 i3 X: Y; E次打电话给中医研究院有关领导,询问岳美中和蒲辅周、王文鼎等人的情况,要求照顾好这些老中医。1975年12月下旬,岳美中最后一次为周1 F- Y# e( g/ V
总理会诊。会诊后,岳美中汇报:总理的病,主要是长期重病和劳累,体内已正气不支。周总理听后,微微点头,对邓颖超说:岳老讲的,一
3 V% [6 x8 F: \0 _- x语破的。看完病,岳美中刚走出病房,工作人员追出来说:总理嘱咐,岳老有糖尿病,不要留他吃饭了,抓紧时间让他回去休息。岳美中后来
' i4 v3 A/ B, C回忆时说,当时离周总理去世只有十多天,病情已见危重,但他谈到自己的病情时平静得如讨论一件日常国事,而对别人的关心仍然是那么细
. ]; A. V, U9 I; o- K7 S# a致入微。1976年1月9日早晨,岳美中从广播中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这位76岁的老人始则惊愣无语,既而跌坐床上失声痛哭,久久不能自己
: N( G# y  b3 ~; ^, v9 w: t2 ^9 X% Y  w# D: b8 p1 |

; E& C( Y4 r3 {  @7 y) {       蒲辅周每次去总理那儿看病,弟子高辉远都要跟去。后来总理为照顾蒲老年高体弱,就叫高辉远单独去看病,直到总理逝世。1971年,) f1 h+ t( }$ c' Q# k! E
周总理首次病重住进解放军三零五医院,很多人推荐名医给周总理,他都谢绝了,说:“高辉远大夫跟我时间长,对我了解,我要高大夫吧。
! F: @$ f3 {! L" S4 a0 C”高辉远这年被借调进三0五院,后来又正试调入该院,担任中央首长保健工作。除周总理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毅、李富春、叶剑英& u' l  m4 M# a5 r- u% n
等领导人,都曾接受过他的治疗。周总理病逝前,有两年多的时间,高辉远基本上未离其左右。周总理输血,起初心里有些紧张,后叫来高大
1 |) L( c! T- A0 t+ f9 G夫陪在身旁说话,就不紧张了。此后每次输血,总理都要高大夫坐在身边。有一次,高辉远因病没有如约去周总理那儿,总理得知后马上派人
( f6 D+ q% h; Q0 y6 U代他去探望高辉远,他说:“我们有病,他来看。现在他有病,我们也要去看他。”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20: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之高士也”                                                 5 K0 W& C, |8 ]2 q1 ]4 V2 D
                                                        ——毛泽东与名医的交往9 U$ D0 F* ?) N- Z" ]
0 U. O/ _, t0 H* A1 N$ a1 V
中医、京剧和国画是中国的三大国粹,这一点尽人皆知,伟人毛泽东却自有另一番见解。
: E. o( ~8 P( w
9 `2 h, V6 r7 Z9 L" g. ~* O$ z9 }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有一次与几位同志打麻将,他即兴谈到:“我说过,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牌。”此说不无戏说成分,但他把中医摆在“三大贡献”之首,表明了其对中医药的情结。同年,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同样指出:“中国对世界是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就是一项。”1954年6月,毛泽东果决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名医,如蒲辅周,冉雪峰,岳美中等群贤毕至,并于同年12月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毛泽东还接见了第一任院长鲁之俊。
0 |' _1 Q3 w+ u' h) o8 B
: p  M9 x. ?4 q+ E/ J2 w( d  V  毛泽东对中药的关注决非偶然,有一件小事可以为证。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毛泽东点名让粟裕将军参与指挥这场大战,粟裕告病不想去,他说:“主席,你是了解我的,从长征到北上我都没有怕过。但现在腰酸背疼,肚子疼起来昏迷不醒,怕延误战机。我有病,你是清楚的。”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说:“你的病我了解,我把药都给你准备好了。”随手拿出几盒龟龄集交给粟裕。结果,淮海战役打完,几盒龟龄集吃完,粟裕的病也好了。此事足以表明毛泽东对中医药早有很深的了解,来自于他对中医药的深刻认同。他曾经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一谈到中国的特点,人们往往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来概括,这些多与中医药有直接关系。由于地大物博,才有那么多的植物,动物和矿石成为“中药”。中国历史上有数不尽的天灾人祸,但最终还是以“人口众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由于有了中医药的防病、治病、养生和保健,才使得人民身体健康,繁衍生息,这都是中医药的功劳啊!1942年,时任延安抗大医务主任的名医瞿缦云恰逢60寿辰,毛泽东欣然为之题词“老当益壮”相赠。
+ R1 q1 U0 O# L. o/ O
! S1 [4 D& O' a, X" H0 u; Q1 q& R  在一次谈到鲁迅先生时,毛泽东说,鲁迅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用梧桐落叶做药引不以为然。其实,正是从叶天士用梧桐落叶做药引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医懂得人的疾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叶天士把人体的病变和气候、环境、地域联系起来是很高明的。这种认识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是很先进的。$ `/ O7 x7 l3 D; A
, ]1 ^& N9 m* ~7 ~. A# J7 r; v
  他还说,中国人口这么多,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各地人民的体质,都有差别,不能以偏概全,而中医正是重视这种差别,才派生出各种学派、各家学说。而各个学派的不断发展,百家争鸣,才汇成了中医这个整体的渊源巨流,这对现代的自然科学也有借鉴之处。所以我说,中国对世界有贡献的,中医可能是其中的一项。毛泽东还非常赞赏中医的带徒方法,一边言传医学理论,一边身教临床看病,带一个,出师一个,所谓“名师出高徒”,不是一句空话。* a' T' B6 @0 [% R5 F" m
+ S! ]. _7 F$ Q, K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对20世纪的很多领域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对中医的支持。早在1949年建国前夕,他就在一次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1958年10月更是做出了著名的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66年,“文革”开始,中医界受到严重的冲击,中医被污蔑为“四旧”,形势严峻。在此危机关头,1967年1月5日,周恩来总理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我认为,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中医,怎么是“四旧”呢?西医是近百年来才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医是作出了贡献的,现在仍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应该加以保护。毛泽东又一次支持和保护了中医。3 R0 H/ _6 D! H( y

+ n6 E( ?& u1 O; J5 v  不仅如此,他还以领袖的魅力与许多名医都有交往,请他们看病,名医刘惠民、章次公、赵炳南等生前都为毛泽东看过病,把过脉,开过方,甚至与之长谈。有一次毛泽东宴请一些知名人士,其中就有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施今墨与著名的西医专家黄家驷、林巧稚等同桌,毛泽东风趣地对施今墨说:“你很有名啊,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听说过你,你们同行是不是冤家啊?”施今墨答曰:“主席,我们团结得很好,互相很尊重。”毛泽东听了很高兴。1955年,上海名医章次公调到国家卫生部任中医顾问。不久,中央“四老”之一林伯渠患病颇重,呃逆月余不止,章次公赴治,三剂药救治了林老。中央办公厅的一位同志在闲谈时对毛泽东说:“卫生部新来了一位老中医张老,那医术可神了```````”,接着将林老案例讲给了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说:“我早对你们讲过了,中医不比西医差嘛,你们还不相信。”过了几天,毛泽东身体不适,指名请章次公为他看病。此后毛泽东曾两次约章次公彻夜长谈中医学。他看过不少中医书,提出了许多疑问,章次公均对答如流,毛泽东会心地说了一句:“难得之高士也。”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开会期间,感冒,发烧,咳嗽,多方治疗未见好转。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推荐名医刘惠民赴诊。刘惠民辨为外感日久,表未解而里热已盛,用大青龙汤重剂加减,两剂即热退病除,保证了毛泽东出席会议。毛泽东感慨地说:“我30多年没吃中药了,这次感冒总是不好,刘大夫的两剂药就解决了问题,中医中药好,刘大夫的医术也好啊。”刘惠民从此成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之一。1957年11月毛泽东应邀赴前苏联访问,就带了刘惠民同去,作为随从的医护人员,并介绍他为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米高扬等人看病,深受他们好评。, a9 S9 g* Q" \: V! ~# y
; ?/ i# h9 g% b' m/ `* }" C
    毛泽东接受中医治疗最精彩的一笔是针拔治疗白内障。1974年低,毛泽东患老年性白内障,双目接近失明。经过慎重考虑,中央决定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为其实施针拔术,毛泽东知道后欣然同意。1975年7月23日,唐由之顺利地完成了这一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毛泽东示意播放古典乐曲“满江红”,其心率、血压一直正常。三天后,拿掉敷料,毛泽东能看书了,他对唐由之说:“我又能看书了,真高兴,明年我再请你看另外一只眼睛。”遗憾的是,第二年即197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辞世。
发表于 2008-5-10 13: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 有道理。中医就是一个辩证法。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7: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的评价!!!
 楼主| 发表于 2008-5-12 18: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的帖子

斑竹有感而发!!!
发表于 2008-5-20 12: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之名医的义举,皆为我辈之楷模。吾敬之佩之。
/ t8 G3 p- m/ h8 f% k3 X传我国粹,宏我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5 03:22 , Processed in 0.0369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