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6 21: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3,说难9 Y$ ^( ^ F; u: V# V
' g% r! J, Z q: }7 c
《说难》篇是最显韩非功夫的一篇文字,充分体现了韩非那的入骨的洞察力和残酷的表达力。《说难》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招牌文章,仅凭这篇文字,韩非就超出于一般人类,但却没有成为神,就他的特质而言,应该归入魔鬼一类。同样是研究沟通,相比于《鬼谷子》的深奥而费解,《战国策》的辽阔而迷茫,《说难》在广度、深度、连贯性上都达到了新高度。此篇文字给人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而是叹为观止、欲罢不能。如果再仔细琢磨便会物我两忘,迷失在沟通的玄妙世界中。" t e( W! z6 j+ I; M k
& Z* t' G0 U* a. m- M, E) e& A5 x 沟通的途径非常多,有声音、文字、表情、动作、还包括沉默,沉默也能沟通?当然, 意味过于深长的时候大概也只能用“此处无声胜有声”来表达了。如果把沟通看成一个参数,那么它受数目不详的变量的影响,而且沟通好坏的标准很难由别人来确立,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谁也不是当事人肚子里的蛔虫,受用不受只有别人知道。孔乙己见了刘秀还有可能得到九文大钱的赏赐,如果见了刘邦,大概就得贡献出自己帽子被用作夜壶。沟通的困难不是由沟通自身造成的,而是来自于人性的难以琢磨,所以韩非说,沟通的困难不是事情没有道理,也不是我没有掌握事情的道理,而是我所说的道理是不是正好在此时此刻以此种方式适合听我说话的那个人。了解说话对象的表达习惯、情绪反应、知识结构、禁忌与兴奋点等等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善说者必知人。
/ }6 a( y0 i5 w* t7 F6 b4 P, j 3 F5 X$ O9 o; m, b8 K4 I
在韩非子的语境中,一般来说,进言的是臣下,听言的是君主。这与我们平常的沟通有点不同,在一般的道德教导中,一方面要求说话着会说,另一方面也要求听话者会听,听说两方同时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沟。由于臣下与君主的地位有差别,所以君主没有义务去体谅臣下的心理,他端坐在上面,手中握着既能将进说者捧上天,也能将进说者打入地的权力,完全能够凭个人喜好有选择的听取。韩非所谈论的沟通更像是应聘者对招聘官,下级对领导,销售人员对采购经理等诸如此类以小说大,以下说上、以贱说贵,以价值链下方说价值链上方的情况。
1 K, V: ?& s, x, @; }! T : n# p, J# R7 _3 p+ L6 m3 O4 W' n8 U
沟通从来都不是一门精密的学问,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除非有一天人变成电脑,到那时候用0,1进行沟通,大概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只要人还具有灵性,沟通就永远充满变数。世界上的事物不怕规律太多,就怕规矩太少且不确定,所以成功的律师要远远多于成功的股票交易人,优秀的销售员要少于优秀的工程师。沟通离不开语言,其自身又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沟通中有万种风情,语言只能浮光掠影。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无论对沟通多么有心得,一旦开口描述沟通,就会发现自己错了。“道可道,非常道。”有限的人造言语与无限的真实存在相比总是显得苍白无力。韩非的论述和举例最多也就是沟通世界中粗略的几条轮廓线,要得到清晰的图案,除了用脑子思考,还需要用心灵来感悟。在大脑的领域,我能说出一箩筐的道理,但对于心灵,我却无能为力,因果律在此处完全失效。
) S$ Z8 D, x, k7 @7 o' J 9 ]! W- m+ z+ b# L$ A5 Z
如果有人不服气,出来反驳我道:照你这么说,市面上那些教人沟通技巧、口才学,办事心计的书岂不都成了废纸,如果他们都成了废纸,你要讲的《韩非子》又算作什么?哎,关于沟通,我越是思考,就越是有太多的不确定。沟通的方式千变万化,书中的每条规则都是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内成立,一旦超出于这个范围就是另外一条规律,而且这些规律经常是矛盾的。如果单看规律,则让人无所适从,如果结合具体情况来谈,又非文字说能穷尽。那活的灵魂总是像鱼一样游走在文字下面,所以你的心灵应该像水一样澄澄湛湛,活活泼泼,这样才能装下鱼。如果你心灵偏狭,又急功近利,妄图一把将鱼抓来,结果那鱼总是一扭身子从你手指间滑走。$ o( j+ `$ W' n# Y6 g
/ f! x, x6 C3 k4 C# d
还是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文章。仅从文字来看,此篇结构严谨,上下层之间衔接有序,先是摆出难点,提出重点,然后列出注意事项,再给出解决方案,进而举例说明,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嗯,好熟悉的文章结构,有点中学时代初学写议论文时的感觉,那是老师经常这样将范文大卸八块,然后让我们如法炮制。
! G6 P' n; S+ `+ G, d" m+ {( g. d2 R5 E % R4 H% R6 K' V; y, |, [
难点如上一篇文章《难言》所言,沟通的困难不是自己没有清晰的概念,也不是自己不具备表达的能力,而是实在不知道那个地位比我高,权力比我大,能够实现我请求的人对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感兴趣。因此,沟通的重点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求于人嘛,就得投其所好,按人家喜欢的方式说话。# L# v6 r- d8 i4 C4 N
. n$ ?+ O0 Y6 e/ o1 K( z* ]$ R
社会是由大大小小的圈子,每个人生活在一个或几个圈子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的圈子也有不同的文化、交流方式和心理状态,圈子与圈子之间的隔阂有时候大的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且每个圈子的人都固执的以为自己的方式是对的,而总是对其他圈子的人嗤之以鼻。生活在中下层体力劳动者中间才知道,几十块钱就会造成头破血流;有产阶级眼里房子的大小,车子的牌子,是关乎面子的大事情;文人的圈子里,名头很重要,物质倒是其次的;在武人的圈子里,因义气争斗天经地义;在官僚里混,才知道听话要听潜台词,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在技术人员眼里,科学、技术、数据、原理等在旁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东西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接触了小资才知道咖啡一定要喝现磨的方显品位;在脂粉圈子里,才知道如果两人在公开场合碰巧穿着相同款式的衣服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邻家的好女孩会为一句话感动,而白骨精们连逢场作戏都催人泪下;田间地头的谈话总是那么浅显易懂,权力高层的谈话总是像打机锋。传统大户人家要求孩子守规矩,懂礼貌;现代小家庭更注重孩子的个性与发展。《傲慢与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百年孤独》并非南美洲专有。
4 f; h3 S. U: l$ ^4 g% A" W 3 }7 B/ t) X# \+ h
古代社会虽然不如现代社会细化,但圈子照有,圈子之间的隔阂照样存在。法术之士游走于诸侯之间,免不了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必须具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意识。初次打交道,并不了解对方的个性,但对方是什么圈子里的人却很明显。知道了对方生活的圈子,说话方式和话题就能有个大概范围,犯错的几率就能降低许多。红顶商人胡雪研四处行走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找官员办事要找家眷,找同行办事要先讲利益。同样法术之士见君主要以天下大事为主题,对待近臣则应从联络感情或者切身利益入手,见文臣不妨多谈诗词歌赋,见武将则可谈兵韬战略。
( _# x. k7 [7 Z* g' b5 r+ h 4 i( r' l [ N6 a& W9 \! }' ~
上面说的一大堆,只是沟通中最基本、最简单的知识,只能对一个人进行大概定位。处世久了,常人也能形成习惯。而怎样对一个人进行精确定位才是高手与低手之间的分界线。同是一个圈子里的人,在脾气、秉性、爱好、追求、气质、素质、思维品质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法术之士作为客人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下对那些能够影响他命运的人物一无所知。面对迷茫与无知,草率地进行试错是不可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调查既可以是事先调查,也可以在沟通过程中按预先设定的策略随即进行调查。范雎说秦昭王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调查摸底,最后仅凭一句“天下皆知太后,不知有王”就打动了秦王;商鞅说秦孝公是事先设计好了一套策略,再配以临场发挥,经过三次试探之后在“霸道”处找到了秦孝公的兴奋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