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茅十八

中国的爱情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3 1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七夕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来看,
! D5 W5 w0 O! B8 V3 J其文化内含既是对传统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神化和赞颂,! x; W  [+ W% F
也是劳动人民对男女爱情坚贞信念的祈祝和向往,
/ R- L( n2 P. R/ ]9 q; d7 g特别是通过乞巧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充分再现了一种特定意义上的精神寄托。) k" S# K5 A3 _
+ s4 b$ s& x& t& a1 w5 W. c' U
2 _  l/ F% Q6 Q6 {" p" ?8 S4 p7 _
2 l+ H% Q  g9 r% }

- Q  S- I8 c: i1 N) u& I                     
  g# \7 k, a, Q% V  b, _6 }" }0 @) `  ~! ]2 E4 g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3 11:45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3 10: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牛郎织女传说的生成过程

关于牵牛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岐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 L4 x+ [: y, j2 w0 R7 K0 G . i9 X+ n, O" \( h( u) ~* d2 a! d

# Z/ X( f* p  E5 |5 k- R! O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
; m: e' y/ L) d: J: L( p这一节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
& g! V! m! H# R% n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发表于 2007-1-13 10: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汉时期,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对。
0 k$ u2 @6 K: D8 g2 R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u2 s: @. Y- ?* n3 w" G& ]
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6 u6 {5 _7 P+ \0 r. M: Q
都明确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两侧分别塑有牵牛、织女像。8 k. n& _8 j: Q0 W! {
他们已从天上来到人间被远远地隔离在湖的两边。
. V% T( B1 d9 C2 C* Y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牵牛、织女传说的结合日见明显。! l+ x& c' k( L. g
《古诗十九首》首先透露了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牵牛星》吟道: 3 A- t) A7 z1 Q) N8 K- H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灌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问,脉脉不得语。    " H* c8 e/ g. S* i
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机织布,思念流泪;并且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 m% y! k3 H' D0 l# r2 w
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牵牛、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节则是十分清楚的。* W% g! H5 T/ B; K5 b9 J5 w+ ?
" p' {7 K* H! r4 M# `* L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3 10:25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3 10: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一步说明问题的,是东汉人应邵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见《岁华纪丽》)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了。发展到这一步显然是要经过相当长期并且是十分积极活跃的演进过程的。
发表于 2007-1-13 10: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时期,更有不少诗文反映了这一内容。, X5 U" @! ~0 t
如唐代李善为《文选》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时引了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s  W3 i3 A! i
可见牵牛、织女已经成为诗人们表现爱恋和思念之苦的一种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O- [( a( q  T! T
( W8 E( z8 s  E1 i5 L& O
                                                                                                                                                                                                                                         
' ^+ l2 p7 k! O, g; }" p( Q7 |% P+ M" O( q9 X/ g, S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13 10:31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3 10: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习俗

节日夜晚,人们要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 h; P* d5 ]8 t1 o; k* a
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反正是丰富多彩。
, K& A( A/ @5 E: B0 b& s" g不过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这里略加阐述。
发表于 2007-1-13 1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w" m7 P! V4 J1 X% y, w: X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 b; u7 h; t4 B* }- g% e7 I' i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s0 @2 K9 t: d  j; P. z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发表于 2007-1-13 10: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 I. i3 A" x) r) c" q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4 t* t3 W0 n0 v0 h
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4 `3 m9 n- C) k/ z# q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4 V4 u8 [8 _& V; U$ p' Z3 H- m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v  U- p2 ~  l& q. e
玩到半夜始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8 20:43 , Processed in 0.0398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