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9 20: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15、元结:一个写烂诗的好官+ O# `% |, q2 E) U
$ }8 U: m$ ?% s (代表作)舂陵行" P+ j, D* _! t* `: K r; n
& G+ f* K7 ~2 Z 癸卯岁,漫叟授道州刺史。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大半不胜赋税。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征求符牒二百余封,皆曰:“失其限者,罪至贬削。”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应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
) T1 Y8 B# x6 P# A 军国多所需, 切责在有司。
( o3 I2 o; B4 q' D1 ~1 B+ V 有司临郡县, 刑法竞欲施。
8 H2 O9 J( t a; o 供给岂不忧? 征敛又可悲。8 A+ b% R- b! d8 w5 y) I+ `
州小经乱亡, 遗人实困疲。) c$ }% i& E" B6 J( V" h
大乡无十家, 大族命单赢。
9 ~4 ^. ]2 S8 |& ?2 f4 l 朝餐是草根, 暮食仍木皮。
6 L- N2 L: f/ }( `* J- D7 {& f; r 出言气欲绝, 意速行步迟。( U& \/ p5 ~' L2 ?! U# |
追呼尚不忍, 况乃鞭扑之!5 r- `# H9 y3 E% y) j/ r# |
邮亭传急符, 来往迹相追。
X! p3 F f" l7 w 更无宽大恩, 但有迫促期。/ o( ]) H/ [% B' O% ?' X
欲令鬻儿女, 言发恐乱随。
2 C F: O( v5 u# C" k 悉使索其家, 而又无生资。
) A2 d8 ^. Z. {* T 听彼道路言, 怨伤谁复知!' o: y5 C3 t! u2 J6 T" q
“去冬山贼来, 杀夺几无遗。. _$ F! l1 F; R: [' k; e. M
所愿见王官, 抚养以惠慈。, ^: ?& A& t, R7 G# o; d
奈何重驱逐, 不使存活为!”! L5 M5 S( T) [0 l) d" i, J( I9 S( a
安人天子命, 符节我所持。% h# [* x* i* ^* r
州县忽乱亡, 得罪复是谁?
! d0 b' _7 [% l$ E, ~7 k2 F 逋缓违诏令, 蒙责固其宜。
8 l: `+ n) |; L9 E$ Q 前贤重守分, 恶以祸福移。
7 \$ x1 C$ s" ~1 u6 p 亦云贵守官, 不爱能适时。* ~/ f1 n w# f0 |3 d, r
顾惟孱弱者, 正直当不亏。
& f1 D+ O# K" i, h 何人采国风, 吾欲献此辞。
. I1 M2 R! ]; K+ u% j' f* N$ G% Z 6 u) b% c4 i) K% y( i- G
元结,字次山,祖居太原,后移居河南鲁山。考证癖们发现,元结居然出身皇族,是后魏亲王元遵的第十五代孙。不过因为是胡人,元氏家族一直都没出啥文化人,他的曾祖父元仁基,因为曾经随唐太宗参加过朝鲜战争有功,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也挣下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元结的爷爷元亨,字利贞,因为取了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名字,觉得自己从此跻身于文化人的行列了,对别人说:“俺老元家是胡人出身,都说俺们只会玩点放狗追兔子的把戏,自俺以后,不干这烂事儿了,要整点有文化的东东。”于是他开始学儒术,居然也成名了,惹得霍王李元轨慕名来请他做幕僚。可惜元亨利贞同志搞学习太刻苦,把身体搞垮了,儿子元延祖才三岁他就驾鹤西去,呜呼。还好元仁基老爷子身子骨瓷实,亲自抚育孙子,总算没让老元家断掉香火。元延祖,也就是元结的老爸,除了不写诗,居然跟陶渊明陶大人志趣相近,四十多岁了也不想做官,亲戚朋友把他逼急了,才勉为其难地做了两任小官,在湖南道县做了一段时间政府秘书长后,从此打死他也不肯再做官,宁可呆在乡下种菜拾柴。还说:“过过这样的日子就不错了,升高官、发大财,可不是老夫的追求。”老头儿住乡下,吃绿色食品,又没有利禄之心,所以平平安安地活到了76岁,高寿啊。老元死的时候,正好遇上安胖子造反,他把儿子元结叫到跟前,教导说:“你们遇到乱世,恐怕没法象老夫这样一辈子悠哉攸哉地过日子。记住,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名节,别给咱老元家贻羞。”元结后来能成为一个好官,与这样的老爸是大有关系的。( \, K5 z' E4 L) l: t( w; U
话说元结年轻的时候也是个不良少年,至于干过哪些坏事已经无法考证。快二十岁的时候,鲁山县来了个新县长叫元德秀,这元县长可是个大孝子,为了伺候老娘,连进士都不肯考;老娘硬要让他去考,他就把背着老太太上京城,结果就考上了(所以蛀书预言那些背着老妈或老爸上大学的孩子们将来都会有出息)。元延祖见儿子不成器,就把他交给元县长,请县长大人亲自做家教(唉,现在的县长大人能教给别人的本领估计就只有勾女和喝酒吧,一叹)。+ ~2 `: P$ y+ K8 e
县长出马,一个顶俩。元结学了几年,果然学问精进,天宝十三年考进士时,主考官杨浚看了考卷,说:“TMD,这一科怎么尽是些不成器的货色?也就元结同学成绩好点而已。”于是录取了元结。之后元结又考取了制科,能做官了,却遇到安史之乱,全国上下鸡飞狗跳,元结官没做成,郁闷地跑到湖北大冶的猗玗洞躲了起来,天天跟打渔的在一起喝酒浇愁。小元的酒瘾就估计就是这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后来他写诗说:“有时逢恶客。”别人不懂什么样的客是“恶客”,他又提笔作了个注:“非酒徒,即恶客也。”呵呵,如此强词夺理,有点名士风度吧?5 v/ W* N, n6 A' x, V$ Z
后来,唐肃宗要国立北京大学的苏源明校长举荐人才,苏校长推荐了元结。当时正是前线战事吃紧的时候,唐肃宗召见元结,看了元结所写的三篇《时议》,觉得这小伙不赖,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让他到前线带兵。元结打仗居然也有一套,后来襄助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来瑱被诛杀后,他还代理了一段时间节度使呢。3 c! f0 N+ m( v) d
元结受老爸影响,对做官兴趣也不太大。代宗即位后,元结便借口要回家伺候老妈,辞官不干了。到后来才接受了一个著作郎的清闲小官,天天写文章、作诗,日子过得倒也自在。再后来,朝廷把他派到他老爸做过县政府秘书长的道县做行署专员。当时道州刚刚遭受西原蛮的洗劫,一个州居然只剩下四千户人家了,可是上头分派下来的农业税却一点都没有少。元结比高适有出息,高适不愿意拿着鞭子找老百姓收税,只好做缩头乌龟,玩失踪;元结可不干,税一分不交不说,还立马给新华社写了篇内参,皇帝看了心生怜悯,开恩豁免了道州当年的税费。就这样,元结在道州招抚流亡,使当地经济渐渐恢复。皇帝见他能干,又把附近八州都交给他治理,他不但把GDP搞上去了,还跟当地原来热衷于搞分裂的少数民族同胞搞好关系。方世玉的老丈人雷老虎的口头禅是“以德服人”,元结才是真正做到了这样。所以元结因为老母去世而离职时,治下八州百姓纷纷拦路挽留。做官能做到这个地步,无论如何,比某些为官一任、为害一方的鸟人还是强了不止十万八千倍。3 I! ^7 @ [4 w' B6 \
元结有一个陶渊明一样的老爸,又有一个重德不重文的老师,再加上身罹离乱,不喜欢写文采斐然的诗当然就在情理之中了。元大人的诗质木无文,几乎到了不能叫做诗的地步。离乱中他把书箱中自己和朋友的诗随便找了24首,编成一个叫《箧中集》的小册子,这些诗全都是带有明显复古性质的“拙”诗。当然,也许“拙”而“真”便是元大人选诗的标准。因为,经过安史之乱血与火的劫难,盛唐之音划上了休止符,唐诗是应该找寻另一条发展的途径了。不管元结的艺术追求是否代表唐诗发展的正确方向,反正杜诗圣对他是比较肯定的。诗圣写了《同元使君舂陵行》赞扬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就算元结的诗只是唐诗园地里一株不开花的小草──或许并不鲜亮,却总算是七彩唐诗里颜色的一种啊。; o: u: x4 D) P" A
因为,不管怎样,对于这样一个好官,咱们不能要求太多,是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