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半部论语学做人》作者:佟平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8: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义利

6,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O4 F, G( e% Q+ O( L) z. Y
【原文】/ O  ?4 t. b. c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j. _& w. }/ N0 E# G6 V4 b
【译文】 0 V% \3 o; G/ Z7 e- `4 I
子贡说:“能做到贫不谄,富不骄,怎样?”孔子说:“能做到这样也不错。但是如果能做到贫而乐,富而礼,则更加好。”子贡说:“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你呀,已经可以和我谈诗了,因为你已经能举一反三了。”
- }, ^6 t" G2 H3 k* i! o- q' J【评析】
2 ~, Z0 a. o- M  r9 W' e( S一个人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在今天仍然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人要有点精神,不能做物欲的奴隶。孔子在这段文章中对富人提出的要求,我觉得非常适当,能对今天的中国富人起到“醒脑”的作用。今日中国为富不仁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比如面对慈善事业,中国大陆的富人们均显得异常的冷淡,又比如世界名牌轿车“宝马”几乎成为中国富人为富不仁的代名词,一段时间内,有关“宝马”车车主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我想这不能不说与这些富人缺乏对儒家思想的了解有关。
( L/ G" \2 E  Y只是对于这段文章中要求“贫而乐”的观点,稍微有点不同的看法。这里面有积极的因素,不为物欲所动,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材等,但是也有消极的东西,就是不求进取,安于贫穷,甚至以穷为荣,这是非常不妥的。在文革中之所以会出现“宁要社会主义的苗,不要资本主义的草。”的政治口号,不能不说是受了这一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 t  T- l4 ^0 n2 e) ^在关于财富的态度上面,我非常欣赏一句西方的谚语“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要做金钱的主人。”有钱是好事,只要适当使用,对人对己都有好处。不要仇富,也不要以穷为荣。
) D6 R; E# e; o: `# ?% g6 g  i9 ]2 ?+ E$ D
* C5 b, ]  X7 g/ k1 X6 n
6,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4 F9 X# P& N; p- M
【原文】/ a. I: `. m" q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 @% ]1 A$ R: Y2 m9 Z" B" O【译文】1 q' Y" @- ?- j* z4 C( w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的方法得到宁愿不要;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不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消除宁愿不消除。君子一旦丢掉了仁还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仁,哪怕是在吃顿饭的时候、匆忙的时候、甚至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 ?# P6 C8 H  |! Z; H+ A" `
【评析】
6 B9 I$ P' g5 I% h' x/ h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两点,一点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另一点是,一个人必须随时随地把“仁”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要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0 j' D0 d3 J1 Z
孔子把追求钱财和富贵作为人的正当需求,是非常正面的,在今天也一样值得肯定。孔子明确提出了要用正当的方法去满足个人的需求,也非常符合今天国际公认的社会准则。我想,今天的中国商人如果都能按照孔子的这一要求去经商,我国的市场上还怎么会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如果所有的公务员、尤其是权力在握的政府高官能做到孔子所要求的这一点,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
2 k4 e1 M4 d) c" j: u当然,所有的问题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另外一方面是社会环境问题。当我们的社会制度不能有效地对那些“取之无道”的爱财小人进行有效监控和有力打击时,要想实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想社会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建立健全良好的制度往往比强调个人的修养更加重要,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不敢做坏事,不好的制度往往会逼着好人做坏事。
$ f7 h6 y" J8 o8 Y( }/ U9 O+ c8 E+ h& h# G' @8 t- V3 n7 t
6,3,君子之於天下也,义之於比。# X/ Z- @+ }+ Q1 q% [  R. }
【原文】
' K* d5 ^5 A5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3 m4 u8 ^" T5 N- s5 c3 ?
【译文】
3 |( ~  D8 t7 R1 V( Q9 E7 D/ h! K孔子说:“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没有特定的厚薄亲疏,而是以是否符合义去衡量。” - [2 i& z( G2 ^4 ?/ b  E
【评析】6 ^& k& g1 Y. E! ~5 B; x
尽管孔子这里所指的“义”的具体含义我们不很清楚,但是这句话显然充分表达了孔子的公正施政的原则,而不是以个人的感情或某个集团的利益为标准去施政。 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的不偏不依的中庸思想。3 ^+ t; W  |, _6 _3 M9 V2 s( {4 |
如果我们给这句话中的“义”赋予我们时代的要求,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有生命力。在面对不同利益集团共存的今天,我想这个“义”的内容应该是“公正、公平、合理、兼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和谐社会。2 [0 I4 l+ q: y$ X) f/ m

' C9 t9 ]2 R. I9 I$ S5 U6,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n- ^# i% d9 U
【原文】6 R# s& P2 J) M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w3 F( {& |$ g( ~4 \7 ^
【译文】
/ e) ]7 g; ~: n0 E孔子说:“君子重视道德,小人重视乡土;君子重视法制,小人重视实惠。” ( J  y. {$ I7 w4 x2 X
【评析】6 n" u# [1 N; J' w8 f+ K
“君子”和“小人”是孔子塑造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我觉得如果要想用一句话来概况孔子的学说,那就是:“孔子的学说就是关于指导人们怎样成为一个君子的理论。”成为一个君子,不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君子的概念,对于西方社会同样也不陌生,当然,在西方社会,他们是用另外的名词,比如“绅士”之类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君子”的含义是不同的。在今天,任何读过书的中国人都愿意成为一个君子,最起码会在口头上表示愿意成为一个君子,但是究竟怎样的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而不是一个伪君子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 d1 r: \# T7 ~7 q/ T, r! s孔子在这里根据人们对待“道德,乡土,法律,实惠”的态度,来区分小人还是君子,个人觉得是不太正确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儒家思想也一直以“重义轻利”为骄傲,但在今天看来,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薄弱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弊病,是需要修正的。8 Q3 T1 m' \+ Q  B
孔子的这一区分标准,过分强调了君子不应该重视“乡土”和“实惠”,这是极为欠妥的,本质上也是与孔子提倡的中庸思想相抵触的。在文革时期,虽然当时口头上大喊反儒,但从当时的口号中依然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影子,比如当时有一句经典名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就与儒家强调的“重义轻利”的思想非常一致。0 U& l4 A; W/ Y) a2 b8 z) v" J* Z
有道是“过犹不及”,作为一个生物的人,重视“乡土”和“实惠”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基本的正当需要,而且重视“乡土”和“实惠”并不必然与重视道德和法制相抵触,孔子自己也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点,因此明明心里喜爱乡土,喜爱实惠,却为了要做君子而故意装出一种不喜欢的样子,那只能使人走向虚伪。
' Q$ s* X+ j# z/ t. E0 ^( t5 Z因此在今天,我们应该提倡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应该再宣扬“君子重义轻利”那一套极左的观点。
- B4 G8 `. @- M0 n$ I) k5 K$ y0 U6 d& `' c0 m. @/ X+ P
6,5,放於利而行,多怨
8 f2 `8 v9 K$ Y【原文】2 O  Q) i3 y4 b5 B/ ]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5 e7 y* i: R: H% ?
【译文】
; x  H( T9 \  k+ H8 v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会招致许多怨恨。”
! R# _4 |9 O# J9 {, x【评析】
  E! d# N& V: w% \5 }, D$ o这句话也是反应了孔子要求“君子轻利”的思想。这句话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经不住推敲。以追求利益而行动固然会招致怨恨,那么为了政治目的而行动,难道不会招致怨恨吗?看看文革的历史就会明白,文革是一个最不重视物质利益而强调意识形态的时代,但是文革带给人们的怨恨一点也不比其他时代少。所以这句话应该摒弃。只要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可,不应该否认谋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V  {% S, Y$ @) e4 R- d

$ q$ x' _0 P" q2 ?. Y6,6,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 x0 @; k$ ^8 q【原文】
0 c" O* |- m/ C" Z' o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 ?7 Q/ h- ~. u( P" L( C1 w1 k) r【译文】
8 {5 M1 Q. B, z$ `$ v* g孔子说:“君子重视义,小人重视利。”
. J: H% Y) ~7 N, r7 J【评析】
  O# H# ?. I: \这一句也是过分割裂了“义”与“利”的关系,似乎义与利是水火不相容的。其实这两者有不相容的一面,也有相容的一面,因此不能单纯以“义”和“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只能以是否合法来区分应该不应该取这个利。合法的取利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我想这也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要点之一吧?
8 J) b( H+ M* L6 o: a( X! }
; E. D. X: s0 d" g$ s* b5 B6,7,君子周急不继富
" C1 T" g( D6 D2 C8 J【原文】0 V* |( b: g% j; r2 G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j# n1 w: ]9 G1 ^2 ~
【译文】1 ~3 f0 c4 B+ }/ E% c, M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人的人。” $ T1 D, o& U/ o) o- r4 Y) \7 N
【评析】; v" I4 K3 p  O6 _6 H" \8 U& @: O( Y/ v
这一段孔子提出了“君子救急不济富”的观点,我觉得这在今天也是值得肯定的。也就是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公西赤以非常富贵之模样出国,却让母亲去向别人乞讨,实在是很不像话。4 r. V) C8 M: y- A( a
这个故事讲的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故事,遗憾的是类似的故事在今天却还在继续重复上演着。一些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官员们,连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去,但却依然心安理得地坐着高档轿车招摇过市,甚至坐着高档车去向上级部门讨要扶贫款。希望那些人在看到《论语》的这段文章后能有所反省,能问心有愧。+ ?7 Z; O2 C# y) n, F- ]. a
在西方有个“犹太效应”,意思是说,“你越是富裕,你得到的越多;你越是贫穷,你失去的越多。”孔子的这一“救急不济富”的思想,就是要打破这一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犹太效应”。我想这也可以算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关于怎样开展慈善事业的理论观点之一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8: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6,8,原思为之宰- |- B. }* Z0 K# T& y7 }& M7 Q
【原文】* A- Z$ D" L6 p5 f' B3 l- x' ^, R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3 x- a. X! [( n: Z【译文】
1 r8 D- ^1 v0 u, T6 t% x' c+ v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粟九百作为工钱,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你可以转送给你的乡亲们。”
$ @' p  ?; J4 ]* X/ D7 e【评析】" C( }+ _1 H; X  J8 {
我觉得孔子的这个建议非常有智慧。原思是因为尊重孔子才来为孔子当总管的,不是为了工钱,所以如果他收了孔子给他的工钱可能就无法充分表达他对孔子的诚意和敬意。孔子完全可以理解原思的心情,但是孔子如果满足了原思的心愿,不给他工钱,那么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误会,误会孔子这个老师利用学生对他的尊重节省工钱,甚至可能会说他剥削学生。所以这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问题。结果孔子想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孔子照样给,原思照样收,但是原思在收了之后却将工钱分给乡亲。这样不但满足了孔子和原思的心愿,还让乡亲从中得到了实惠。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孔子的智慧和仁爱思想之深广。
! g) U* Y" P  L  K
+ h! L7 c2 J+ q0 e
& M! }  G' s! I# r" B6,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E, n0 V: ]3 w9 K
【原文】8 _% I1 \5 I0 C% x, V0 D) p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W; D% L+ _5 ~* j" n: y: A【译文】# p" V$ o2 \5 g1 o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p4 ], H* }; h0 ?5 V( E3 E5 h) M
【评析】
1 t! x3 R+ d* T! g8 z& Z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好学生,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7 y$ m2 J  X% F" {) e7 a只是我想,仅仅做到这一点就算贤了吗?我觉得还不够,还应该为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才能算贤。更进一步的疑问是:人人都像颜回这样安贫乐道只消费不生产,那么谁来生产?谁来供养?一个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对社会毫无作为、毫无贡献,这样的人算高尚吗?有价值吗?) D! u7 J. Q+ A" F
当然,治学是一个寂寞的过程,在没有学成之前,往往也是贫困的过程,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而不以清贫的生活为苦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如果耐不住这样的寂寞和清贫往往也很难有所成就。
) i! q: N0 b; m% |0 r# Q$ z
3 A: R# N+ w6 ^8 c6,10,富而可求也6 g! R- _6 ~  ?+ ~4 F  H4 s1 y
【原文】( q* h% S& h/ I
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 h3 `. C, T6 d/ X9 L% j9 }【译文】0 @# G) V- L. n3 {2 S% w8 _# _
孔子说:“如果是合理合法可以得到的富贵,哪怕是给人执鞭之类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是,我宁愿去做我喜欢的事情。” , {( C7 L; u2 M& \, E
【评析】
# B* ^$ B( _( y! z在这一段里,孔子一方面强调了一个君子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只要能有合理合法的高收入,即便是比较低贱的工作也去做。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学习的。尽管不同的职业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打上了不同的等级标签,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如果我们把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那么其实任何职业是没有什么高低之分的。因材,以工资高低来衡量是否应该接受这份职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前提是不违反法律和不损害人格尊严。. R' Y0 l1 `. N( {% ]' T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话题“如果月薪四千元让你去打扫厕所,你愿意吗?”我实在看不出为什么不愿意的理由。因为目前中国人的平均月收入只有千元左右,一个博士生在上海的平均工资也只不过是五千左右。所以如果你的工资远远低于四千元,你的工作也无法给你带来事业上的满足感,同样是为了谋生,为什么不可以去打扫厕所呢?事实上我们国家许多有知识有文化的精英们去了外国,不都曾经或仍在洗盘子打扫厕所吗?为什么在国外可以,在国内就不可以呢?说穿了,不过是虚荣心在作怪而已,虚荣心让我们失去了做出理智选择的勇气。  ]  J# }* n; X# V* T6 D

6 ~" g3 s) J2 B5 T6,11,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J/ w8 W/ ~4 ~$ D
【原文】2 r! |$ K' I  R/ d9 S0 K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T# o5 p. B- b3 w2 Z1 s& |
【译文】
; }, P- f2 D+ U  p8 y' V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中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眼里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 % k  n6 ^* c6 b; O" o
【评析】5 c) l5 D# k1 z2 N1 T
这一段进一步阐述了孔子的贫富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高尚的精神:人不能当金钱和物质的奴隶,不能为了富贵出卖人格。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只是我还是要强调,如果有合法的途径和方式,还是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物质条件,而不要甘于贫苦不作为,改善物质条件并不必然降低我们的道德水准。多一个有高尚情操的富人要比多十个没有高尚情操的富人好得多。一个人能合法致富,是一种智慧,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我想也可以算是一种崇高吧。
; S; o5 I" Q+ e' W8 P% ]! z6 z) ]/ d3 w5 ^; t; d3 x' i0 C4 }
6,12,有美玉于斯
! N& L- f) h7 \$ p【原文】
( C8 ?5 v' ^- ?" J# _, P! }" z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7 E& `5 }2 ^9 A$ I/ F9 m- S   【译文】
( |- N9 D1 C+ s0 _! s# ]- Y+ E! H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孔子说:“卖掉好,卖掉好!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 w7 y/ ~% H- n# k; q" }   【评析】
& h8 {* U7 P+ ?! ]- O/ G“待贾而沽”是当时社会有才华的人们无奈的选择,在今天,这样情况也依然存在。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才华一定要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否则再好的东西如果只藏之深山或束之高阁都将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 `; V+ A- _8 P, [1 F- Q曾经有一句流行语,“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其实即使是有才华的人去了广东,也不一定都能发财,但是有才华无法发挥不去广东,肯定发不了财。我觉得广东的可爱之处,是可以为那些有才华的人提供一个发挥才华的机会。因此,有了才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在于寻找发挥才华的机会。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像孔子当年那样“待贾而沽”了,而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发挥特长的机会。! `6 c1 p4 h# P- X* m7 K
% k# ~/ r4 V& g$ y
6,13,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 ]# N7 a  I* D' \! v! g0 c【原文】
+ F9 `+ I0 A0 E( v' e+ y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 ]; z- D  ^2 d% a
    【译文】/ U: _: i9 R; q- s+ M, g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 q2 H- C: ?* o$ H: i! t2 g
   【评析】
9 l6 j, S. G4 u% r& \* p7 C2 K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该说的时候说,该笑的时候笑,该取的时候取”那真要成为“人精”了,因为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而且个人也不觉得这样的标准值得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固然值得赞赏,但是为了做君子,连笑一笑,连说一句话也要顾虑别人会不会讨厌,未免活得太累了,实在不值得效仿。 做人做到这个份上,我觉得其实是一种失败,因为他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基点都放在了别人的身上,因而也就失去了自我。5 b3 @; p6 b/ h" A+ L$ G. e2 ]
处处迎合别人说起来容易,其实是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因为别人心里怎样想的,你不一定都能准确把握,你只有通过猜测对方的想法,才能自己做出相应的表示,一旦猜错了,自然也就不可能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就很难达到“该不该”的要求。更何况,每个人地该不该的标准也不一样,在你心目中是应该的事,在其他人心目中很可能是不应该的。所以与其那样,不如更加自主些好,只要问心无愧则可。我行我素,坦坦荡荡,操作起来容易,心情也会很爽。9 d( R8 e: u: U7 J- u
6 r5 P4 p+ x- `3 M
6,14,君子义以为上/ Q0 A4 z: h0 \" ~; f" X
【原文】
  P4 j" T# i! l6 N) f7 W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 P9 o) Z4 Z, I7 D  @" e: K( c8 Z  \. B
    【译文】 , P0 @" E: }# m$ i+ \0 T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 {) a5 p( |7 `$ P7 Y9 k" V    【评析】
/ @+ w) K% x, C+ D  p; Y- P6 j关于勇敢,不同文化修养的人和不同年龄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对于小孩来说,只要是别人不敢做的,有人敢去做,就会被认为是勇敢的。长大后,对勇敢的理解有了变化,敢于去做有危险性的事被认为是勇敢,危险性越高越勇敢。孔子则认为,能够不顾一切地维护义的人才算是勇敢,这其中,能因为不义而感到羞愧的也算是勇敢,即“知耻为勇”。
7 S/ g& ~% T7 `8 f. T一个人的勇敢如果不是为了维护正义,那就是匹夫之勇,是不值得尊敬的,因为那样的勇敢只能是一种暴力,一种违法乱纪的野蛮行为。用自己的勇气去偷去抢,那不是真正的勇士,是对别人生命和自己生命的一种糟蹋。一个真正有勇气的人在面临贫苦和苦难时,应该有勇气通过合法的途径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通过打砸抢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珍惜生命,从正确认识什么是勇敢开始。
: g6 }: \$ f' v% v2 @8 ^
: T; ~, B* x+ ~+ B7 \! g8 R4 p6,15,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1 ^( P" b7 i1 o* C) K; l: h【原文】 * G: W/ v( V; I% `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H$ @# ~" O& `& j; d' o【译文】
/ }# T1 D6 H) R& L8 g3 P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 U4 D2 K) B, A( q9 `
   【评析】
; f4 N1 Q. S3 a1 P  ?8 n “见得思义”是值得肯定的,“见危致命”则需要斟酌。以前我们的社会一直非常赞赏“见危致命”精神,但是现在我们应该反思:这一条是否过度忽视了生命的价值?忽视了人的价值?比如当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是首先应该安全地撤离现场?还是应该不顾生命危险去抢救国家财产、去救火呢?过去政府的宣称都是号召国民不管老幼都应该去救火,即使牺牲也不能退却,甚至还广泛宣传过一位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的事迹,号召全国的少年儿童向这为救火少年学习。但是现在的消防常识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遇到火警首先应该撤离火场,生命是比财产更加重要的东西,财产有价,生命无价。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理性地尽量避免人命伤害。/ o2 N7 m( K& ^, i
“祭思敬,丧思哀”,这个观点对于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纪念为国捐躯的英烈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了其伟大,过分强调了应该向其学习,过分强调了要“化悲痛为力量”,而很少强调应该有的悲哀,所以在每年前往烈士陵园扫墓的时候,缺乏基本的悲哀色彩和肃穆的气氛。更加不能容忍的是,在一些战争纪念馆中,比如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里面,也时常会听到极不和谐的笑声、闲谈声。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看成是我们的一种耻辱。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8: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察人

7,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
3 Q$ e: E% Y0 a  s) M【原文】, C. l  n& n# g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w7 m0 k8 H; e
【译文】
! W, B$ h4 d4 a' L, k# M孔子说:“我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反驳我,像是很愚蠢。我私下观察,发现他还是能够对我讲的东西加以充分的发挥,这样看来,他并不愚蠢。”3 ^# S) W! k# Q) l
【评析】$ z0 U& a- c! {. @, z
这里孔子给我们说了一条怎样判定学生好坏的标准,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和借鉴的。
9 H+ _# A; \$ J! H6 U! v( ]0 U孔子认为,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全盘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提不出一点自己的想法,是愚蠢的学生。从这一点来看,孔子是非常反对填鸭式的灌输教育的,也不喜欢随声附和的听话学生。更重要的是,孔子判定一个学生的聪明与否,不只是看他的考试分数,不只看他在老师面前的表现,还观察他课堂之外的表现。也就是对学过的东西能不能灵活运用,能不能从老师教的东西里面得到一点自己独到的新的见解或启发。
& _& O: c0 X4 K% B- Y& j% \, M孔子是如此要求他的学生的,遗憾的是,今天的许多《论语》学习者却不允许别人对《论语》有任何批评和反驳,还把不允许对《论语》的任何批评和反驳,看成是维护孔子的思想,这是在是太具有讽刺意义了。孔子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告诉他们:不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论语》进行分析批判取舍,如愚。
/ ], x- G, ?8 B& ]' s事实上,完全照搬和全盘继承是最容易的事,因为那样不需要思考,也没有风险,可以靠着圣人吃圣人,相反,要想真正能对《论语》有所分析评论,有所反驳,不通过独立思考和认真的学习是不可能的。也只有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才可能有所发挥,也才有可能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 s( U! d3 L' F3 s  I* m0 `0 `) B% I2 A* N7 y

7 l  E, m: u9 k% j5 n- U7,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T9 }0 E) t( S  S
【原文】+ ]! [; L1 t2 `! o6 x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8 l4 c- O  ^  H- ~% R" R, A3 ^' m) h
【译文】
' d( A: n  k8 w" _% U 孔子说:“注意他怎样做事,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行为,就能全面确认他是怎样的人了。”2 P) F8 s5 ^, ~& Z& f5 }5 w
【评析】
, t/ W3 t5 e! G2 X) f+ ?' p这里孔子介绍了一种怎样考察和鉴别人的具体方法,我觉得,这个方式即使到今天也依然是可行的。
( @3 F! e* X& q! \, A3 D从前我们国家用人,主要是靠个人档案,档案记录了一个人的全部秘密。这个方式看起来很严密,其实仔细推敲也会发现漏洞不小,因为尽管档案是死的,但是记录档案的人是活的。一旦书写档案记录的人不实事求是,弄虚作假,就会出现了活人被死档案坑害一辈子的事。* d2 G  c# l; t, {/ t1 S, M
自从出现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之后,传统的靠档案用人的制度被彻底打破,企业用人不再只重视档案,改为重视本人的实际能力和表现,用“面试”和“试用期”取代了过去的个人档案。不管你曾经有过怎样的档案,不管你有怎样的学历,甚至不管你的学历是真是假,企业更加看重的是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而具体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和态度的方式,正是通过一个人在试用期的表现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8 C7 N% c( ]% ^5 l4 ]3 J" v6 M

* h. U" @; V& |  @. S; R7,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0 @7 `0 k8 T: h- l1 c( }6 Y( q
【原文】
: e& X3 v  y% \6 e/ j( w' X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7 G+ g% P& B! k2 T+ V6 I【译文】* x+ D' c) q( p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 L! d' V* F6 N* r$ @【评析】7 G3 w# ?3 g2 [. c, G; L8 H
孔子的这句话,似乎是想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自己首先是一个好人,才有资格去评价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是我想,就算是一个坏人也有能力判定好人或坏人,也有能力爱人或恨人,不可能只有好人才有能力爱人或恨人。孔子这话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的观点在今天来看,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很可能导致一切以我的是非为是非的不公正判定。: b  t+ N) k3 {3 z
孔子这话要想成立,首先必须确认谁是有仁德的人,怎样的人才算是有仁德的人。那么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标准,就像一个基督教徒心目中的有仁德的人与伊斯兰教徒心目中有仁德的人肯定是不一样,那么谁才能真正有资格判定呢?只能是“各说各话”了。其次,就算是被共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他就没有资格评论其他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了吗?他就没有爱人或恨人的能力或资格了吗?显然不是。
5 m5 d$ q! s4 B* X在文革中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对于那些被戴上各种罪行的人们,“只许他们老老实实,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有资格说话,“他们”是没有资格说话的。文革虽然是一个高喊反孔的时代,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许多革命口号中体现的竟然是孔子的观点本质,这实在有点讽刺。
0 Z; a9 U3 s& N: {6 {  T: M- Z( N" X4 c8 Q+ k
7,4,观过,斯知仁矣  w4 A* O, ~) x/ j, ]! Y; G6 n
【原文】
. b) y) M, [6 f. V& q, R3 G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3 ]9 |# n) M, m* g1 v# n( F7 z
【译文】
# q+ }" d2 m! j3 N$ P; Z孔子说:“人的错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只要观察一个人的错误,就能知道这个人怎样。”
/ s  p& d) E7 Z4 I) \【评析】
6 Q5 V/ e7 J! E! J5 K9 ^: U有的注释,把“各於其党”解释为“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我以为是不妥的。尽管“党”从字面上看有“集团,党派”等意思,但是从常识上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集团的人也肯定会犯不同的错误。# Y& U4 h  |$ F6 x. }- a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就可以发现,许多人犯的一些错误会重复出现,比如一个人贪小便宜,他绝对不会只此一次,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我们也会因此而对这个人得出“他是贪小便宜的人”这样一个结论。
; D) L) l: R" D6 v" c我想,根据一个人经常犯的错误确实可以判定出这个人的一个方面,但还是不能全面地判定一个人,毕竟,人是一个由多方面素质构成的综合体,除了犯错误之外,他还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现他的其他方面的特性。因此还是不要因为人们某一方面的错误,就把一个人看死。通过观察一个人犯的错误和做出的成绩这两方面的情况,才能真正比较全貌地考察一个人。9 a9 k  W$ t+ s8 |) A% F; s4 \5 c
《淮南子》中有个寓言,叫“宓子论过”。有位老朋友介绍一位新朋友去见宓子。新朋友离开后,宓子对老朋友说:“你的朋友有三处过失:与我初次见面就笑,显得轻浮、不严肃;交谈时不以老师相称,是不尊师道;彼此并无深交却无所不谈,是不懂得基本的社交礼节。”8 D# u% l; W# N2 g! p
老朋友反驳说:“他与你笑脸相迎笑,是正直友好热情的表现;交谈不以师相称,是见多识广、不拘泥门户之见;彼此并无深交却无所不谈,是心胸坦荡对人诚肯的表现。”) J( w* Q( b/ M! f# k
所以一个人同样的言谈举止在不同人的眼里,有时候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i: N6 Z: ^8 _3 f: n

. M) D7 A1 I% W0 B4 n: N1 U3 ^7,5,赐也何如?
" z4 k. s" ?7 j) M0 E1 B【原文】
* [; W. U7 D' F& G#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9 q9 \# X, P8 ]: f  g* g0 b% C5 @
【译文】. }& n6 L- w. {5 G9 Z6 x; k. y
子贡问孔子:“你觉得我这人怎样?”孔子说:“你呀,好比是个器才。”子贡又问:“是什么级别的器才呢?”孔子说:“是瑚琏。”
& {+ o( y. T6 F- ~【评析】, u! C; |, h' `0 N0 W- k; y
让老师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可能就是学生直接问:“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我想今天任何学生如果问老师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可能大都是“不错,不错,很好,很好”之类的敷衍之语,很少会有老师坦率地将自己的看法和判定告诉学生。这也不能全怪老师,学生也有责任,因为一般来说,当学生问老师这个问题时,大概都是想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少是真正希望得到老师的真实判定吧。甚至有人会担心:老师直接对学生说出负面的评价,会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 F- ]1 o$ Z3 b+ ?. @9 t“君子不器”是孔子对理想人才的判定标准,孔子能坦率地告诉子贡还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从上面的对话来看,孔子不但明确告诉学生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还明确告诉了学生现在已经达到的层次,这说明孔子对这个学生的了解是非常清楚的。6 @5 J2 H0 b, [) E5 C
所以我想,一个老师能坦率地将自己对学生的判定说出来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能确切了解学生的状态。这一点值得今天所有的老师学习,也值得所有的管理者学习:要能切实了解自己的学生或部下,同时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
! M: L7 {% _; B- X+ a) F# _  V2 G& `2 r5 w
7,6,雍也仁而不佞
. R9 v0 C- o( D% a【原文】
& U% c. o2 ^3 V. a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B; a& \+ h) M. H  x4 J8 o' E【译文】
% E7 [, a& p5 ?0 a5 h8 s1 g, L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能言善辩往往会招致别人的讨厌,以至于别人不能知道他的仁德,所以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1 `, h" l2 }' U
【评析】! i) j/ x* j4 t' s. K; J
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而判定一个人是否有仁德,与其语言相比,孔子更看中其行为,所以孔子认为能言善辩不但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对培养一个人的仁德有负面作用的。8 ~8 c) Z  I" U6 [
一个人的仁德固然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言论,但是对于一个有仁德的人来说,能言善辩应该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优点。因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善于与人交流的人,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这样的特长尤其可贵。一个人不善于表达,就算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算是他的一个缺点。有仁德的人不但不会因为能言善辩而变得不仁德,或许还能使他一个人的仁德成为更多人的仁德。相反,如果有仁德的人都笨嘴拙腮,不仁德的人都能言善辩,那将会是怎样可怕的情景啊。7 ^' m( r  d, O+ g8 D
根据我的观察,儒家思想之所以后来能受到统治者的认可,与孟子的能言善辩是分不开的。0 c* a7 }) @8 B* ^. h- Y, ]+ w  |
/ a" D0 J. j  |# U
7,7,子使漆雕开仕# a3 s6 I+ q' o8 T
【原文】
4 G* x0 J( l9 }: ]& E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Z0 ]- S2 F, f: m2 G
【译文】" s) a3 q5 D0 o1 l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 f; Q- V# x( p. I& N9 L
【评析】
1 U+ |7 \, [- S' {孔子的学术,可以归结为做官的学问,所以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孔子培养学生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能让他们学成之后安邦治国,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可以说是教学生怎样管理,怎样做人。孔子既然推荐学生漆雕开去做官,说明在孔子看来,这个学生已经可以做官了,也就是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能力。这时候这位学生却意外地拒绝去当官,说自己的学业还没有掌握好。这是与一般学生都盼望老师高抬贵手允许学生早点毕业相反的,因此孔子赞扬这位学生,也许是觉得他对学业的要求比老师要求的还要高吧。# G4 c. @" m5 R& b
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观点尽管有其精益求精的积极的一面,另外也有非常不好的消极的一面,就是让中国人趋向保守,缺乏自信,缺少挑战精神,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此类赞扬“少年老成”的消极思想很多,个人觉得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缺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真正施政的能力,是要通过实践来提高的,而不是靠一味地坐在教师身边跟老师学习理论知识。
! L' ^/ i5 C. W6 g所以漆雕开如果是我的学生,我推荐他去当官,他以还没有学好没有自信为理由推辞,我不但不会高兴,还会对他的推辞感到失望。
/ F8 V5 @- z% }" n; E' {, a5 q) f0 [  Y4 ]: C4 \
7,8,闻一以知十7 k9 ~' U) {) [
【原文】
/ ]8 f4 z% ]- c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D& F/ b# j$ _
【译文】
3 _0 L! t: X+ A, N# w1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呀,我同意你说的,你不如他。” 5 ~8 F; \" t  R. B( }! l3 I& {
【评析】
$ k6 Q  B4 l6 U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但了解了孔子对这两个学生的评价,而且知道在孔子的心目中,怎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也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好学生的参考标准:要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这个能力,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又被称之为“平面展开”的能力,比如当某一个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想到这一个产品,而是要对所有的产品都采取同样的预防措施。) t' u. U( I* f1 A2 X
要培养学生的这种“闻一而知十”的能力,我想只靠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是不行的,关键是必须启发学生自己的联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怎样做到这一点,我想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s* ]2 n5 e7 H4 A# L3 c$ C
怎样才能培养起我们闻一知十的能力呢?我想首先我们的知识面要尽可能广,其次我们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思维要尽可能开阔,不要被名人名言或前人的习惯等束缚住我们的思维,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有天马行空的勇气,不要被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出我们闻一知十的能力。- e5 i+ }( k; @' s5 d  A7 A5 R+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一方面他成为无数人赞扬的英雄,另一方面也受到贵族的轻视,他们说,你哥伦布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偶尔发现了新大陆嘛,这只不过是你运气好罢了。哥伦布知道这些贵族对他的评价后并不恼怒,有一天他把这些贵族都邀请来作客,酒足饭饱之后,哥伦布笑嘻嘻地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鸡蛋对这些贵族说,你们谁能将这只鸡蛋竖立在桌上。贵族们想这有什么难的,于是纷纷抢着去竖,结果所有的贵族都试过了,还是没有人能竖立起来。于是贵族们得出结论,将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哥伦布拿过鸡蛋在桌面上轻轻一敲,鸡蛋立刻竖立起来了。然后哥伦布对这些贵族说:你们都认为鸡蛋是不可能竖立起来的,可是我却能够,因为你们都被常识常规所束缚,只会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竖立鸡蛋,没有一个人想到也可以敲破一点蛋壳来让鸡蛋竖立起来。竖立鸡蛋是这样,发现新大陆是这样,生活中许多其他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等别人做出样子之后再去做是容易的,关键是你要能不能在别人还没有想到的时候,你能先想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8: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7,9,朽木不可雕也: b9 i, \7 ~# s
【原文】
2 n* q0 v3 J$ ]) j- u# n) R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 c  H, }! Q% b. \/ N" c9 {
【译文】
/ u' Q2 K7 q7 t8 }$ k+ Y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以前我观察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观察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宰予让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 W  p. l2 N" @: x【评析】
) f* S, _& H/ h7 Z9 u形象的语句往往有长久的生命力,孔子的这句“朽木不可雕”的话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中。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观察人的办法也依然是我们今天观察人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C3 O& W( C  \+ N
我在赞叹孔子的语言有生命力,赞叹孔子根据对生活的认识的加深和及时修订自己的言行准则之余,也对孔子对宰予的判定是否正确产生了疑问:只因为看到学生白天睡觉就全盘否定了这个学生,是不是有点极端?何况我们不知道这个学生是天天睡,还是偶尔睡才被孔子发现?就算他经常睡,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比如晚上睡不着在认真读书,所以白天瞌睡了就去躺一会儿?
6 h. w, y- z$ V9 L( l所以观察一个人,“听其言观其言”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观察也必须全面才能公正,不能只凭一两次偶尔的印象就全面判定一个人,这对于一个部下众多的管理者来说尤其值得警惕。
( R1 o  t; r: ]3 S. [3 v. C另外只对于朽木确实不可雕了,但是对于人,真的有不可教之人吗?个人觉得,世上无不可教之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在对学生使用“朽木不可雕”的时候千万要慎重。许多被我们判定为朽木不可雕的学生,往往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正确所造成的。而且,我们不能迷信一套教学方法可是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所以在发现常规教育无法教育好的学生后,不应该放弃他们,而是应该用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来教育他们。 2 o' c6 W" v" Y5 l- L- f

6 k; ?8 m. w- E1 }" [' R6 I
7 ~% n$ p: \$ `. y/ K, s7,10,枨也欲,焉得刚( L  Z- R* X. a7 Y
【原文】- H; `  d5 e" [5 h# c2 B7 R* p0 E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4 N& E. R# A( I- r
【译文】# d% I0 z4 j1 V5 M. y. s3 p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有啊,比如说申枨。”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 X( ~) ~7 R& @4 F1 ?【评析】
8 b) d0 H# N7 M8 A% X# R: |“无欲则刚”是中国的传统观点之一,我觉得这句话揭示了人的某种本质,是非常正确的。有些管理者常常会自叹不够坚强,甚至会抱怨有来头有靠山的部下不听话,或者抱怨部下太厉害自己不敢得罪。其实仔细分析,其真实原因何尝不是因为自己的“欲”在作怪?否则,有什么理由自己坚强不起来呢?有什么理由会向部下的错误妥协呢?孔子对人性的了解确实非常透彻。) U, K- r' ~1 K* b% l: x
俗话说得好,“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据媒体介绍,许多贪官后面都可以揪出一个有问题的女人。这话表现上看是“红颜祸水”的老调重弹,实质上正反应了贪官欲壑难填的本着。如果不是他们本人有太多的官欲、权欲、财欲、钱欲、色欲等,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呢?所以泛滥成灾的贪欲才是将他们导向毁灭的真正原因。: J& |3 v% a* H- ^- M

/ m: X: @) v* m" e: M3 b7,11,子游为武城宰/ i6 s- \) [9 k3 t, P; K1 L' V& g
【原文】2 X1 C9 H" p0 {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 f: u8 h: u- V6 v- I4 F0 S
【译文】  k( v7 I/ k% I7 p6 i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得到了人才吗?”。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 J' T* s! X, W  `8 y" n【评析】
( W! _2 y2 l6 U+ j9 f澹台灭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不得而知,从这一段话来看,子游告诉了我们他的一个优点,就是公私分明。下级与上级之间,只保持公事上的往来,不搞公事之外的私人联络。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公务员乃至政府官员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我注意观察过身边的公务员以及政府官员,甚至一些国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普遍喜欢在工作之余朝上级的家里跑,千方百计与上级笼络感情,而许多腐败都是从这样的私下交往开始的。
  Q" v/ l9 V& _# A3 ?没有公事不要朝上级的家里跑,应该成为公务员及政府官员的一条纪律。一个经常在课余时间与老师套近乎的学生,也不一定是好学生。4 v& A! G4 k. m8 y4 Y. |; U

9 g6 ]! @; {5 E2 Z ) H; S) h$ f5 c+ J
7,12,过犹不及: F  D) W4 @& I1 \. G, k% k/ e# I
【原文】
: k. h4 g. I( T  F7 F6 R1 j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7 r* A0 V, u6 _/ \4 ^   【译文】
2 ]2 O% g! y+ k. V2 Q; e+ n" B9 ]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子张是不是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1 w& [9 H& I) Z8 \7 @
   【评析】2 Y, G! u4 v, u  y1 U) R9 U
“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具体把握起来是很难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相关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否则根本无法衡量怎样是“过分”,怎样是“不及”。深圳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一个赤手空拳闯深圳成为千万富翁的故事,说他十几年前第一次到深圳来找工作,老板面试后很满意,问他要多少工资?他以内地的工资标准为基准,大胆地要了个每月三百元。他以为是很高的工资要求了,谁知老板想给他的最低工资是一千元。
. u3 i/ A" q& r与“过犹不及”相映成趣的是“矫枉过正”。为了把一棵歪向左边的树扶真,必须要将树扶得偏向右边,才可能将其最终扶正。所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人,你不妨适当鼓励他去骄傲自豪一点,而对于那些已经非常骄傲的人,则应该他们懂得谦虚才是真正的美德。# ?* V" }/ G& b3 a! Z# \

' W+ ?% P5 k6 w$ Y$ @9 H4 m7,13,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2 O3 `! W7 B6 B: V0 G【原文】 * _7 k- G- B" C# z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 n+ Q* ]- k# h3 p* O. ?【译文】
, a$ R* E* F2 C: L4 Z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应该表示赞许,但还应观察他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 7 A) F) y# Y  b6 Z/ ]  g
   【评析】
  V0 l2 L2 `/ n, |. y8 n 孔子强调言行一致,这个观点值得继承,千万不要被外表和假像所蒙蔽。是真正的君子?还是口头上的君子、实际上的伪君子?这不但应该是我们经常观察别人的角度,更应该是经常反省自己的问题。因为在我们观察别人的同时,我们的一言一行也被周围的人们所观察。+ G. g! e" M$ I8 V1 g3 Y
所以我想为了避免被伪君子所骗,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轻易对一个陌生人下断语,可是适当化点时间去多观察一下,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真心。”时间一长,真君子还是伪君子就容易判断出来。当然也还有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个人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许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和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往往会成为鉴别真君子和伪君子最好的试金石。- j! X1 Q6 U, F! t

4 I2 A9 \  x% ]+ @* ]8 P* R8 n# C3 J7,14,恶夫佞者! B3 `1 D2 L: O& r' g$ b3 M. V/ U
【原文】) m& H/ R. a( P/ I2 s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a/ ^# \- M2 }8 h- g7 L3 x    【译文】" Y4 G* |0 g- s+ C: A' f- o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治理的官吏,何必还要学习呢,难道只有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这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 O8 S6 u6 B3 v- Z( [
   【评析】
4 |1 c0 R7 y6 A& Z- G如果能先学习了怎样做官再去做官,当然更好,但是学习做官的途径有很多种,除了先学习后做官之外,还可以边做官边学习。实际上古往今来几乎很少有专门教人怎样做官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从官场上学习怎样做官。所以我觉得子路的话有一定的道路,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甚至是更重要的学习。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书本学习的重要性,子路强调了实践也是一种学习,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哪一种观点是绝对正确的,而且这两种观点也并不绝对相抵触。0 \  f+ s4 J& n% a/ T
所以我们可以吸收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先学好理论知识再去实践,在缺乏学习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也不妨从实践中学习提高。更何况,在做官有余暇的时候,也可以坐下来补充学习一下理论知识。
2 g7 {' g( P, X& N! {1 u' B6 [/ L) m) P- z
7,15,子张问明. A& \% m2 j: Y
【原文】
. g. P# |* \. A3 w6 p! l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u; g2 n: C/ K! w% l9 ~9 z) s
   【译文】
' e; F5 N" Z( w2 h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o$ J; }$ g  |  Y$ ^/ {
   【评析】
% w! E. |. D# \  A按照这个标准,一个人要真正做到明智,确实不是那么容易,难就难在你无法及时区别出什么是挑拨诽谤的话。所以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对所有的类似挑拨诽谤的话能进行适当的理性分析,不那么冲动和轻信,再加上一份宽容和大度,也许能逐渐让我们变得明智起来,所谓“谣言止于智者”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吧。6 F; x8 b# O0 T
古时候有个将军在出去打仗之前,对皇帝说,我一旦离开你出去打仗,肯定会有许多人来说我的坏话,你一定要相信我,我才能在外面为你打好仗。皇帝听了后对他说,你放心,我绝对不会让诽谤你的人阴谋得逞。将军出去之后,不久传来战事受挫的消息。果然,许多大臣纷纷给皇帝提出了指责将军的报告。皇帝每接到一张报告都放在一个小箱子里锁起来,不想很快箱子都装满了。但是皇帝并没有下达任何撤换将军的命令,还是继续为将军提供各种打仗所需的物资。最后将军终于凯旋归来。打了胜仗的将军不免有几分趾高气扬,心想皇帝一定会大大奖赏他。果然皇帝奖赏了他,给了他一个小箱子。他打开箱子看到的是那些大臣写给皇帝的报告,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皇帝只要相信了其中任何一个人的报告,他都是杀头的罪。
8 `; c! j- y  ^& S
. b. L1 @' b# e7,1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2 S/ r" z* J* h0 \( G【原文】: R, M7 z+ @; r- v( i, E4 _& t; @  J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0 t) d9 Y3 x+ H   【译文】
6 t' ~. |. ~* S: g' e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将变得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 [8 n' [. Y7 G& q    【评析】8 ~9 x3 i' M+ ^, \; T
理想的君子,当然应该是既有其内在的素养,又有很好的外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高”、“诚于中而形于外”。如果不能两全其美的话,那么,我觉得内在比外在更加重要一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棘子成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判定一个人是否属于君子,关键还是要看这个人的本质,而不必过分强调这个人的外在表现形式。
, C! a. W6 A6 Z: ]; y; N3 c; ?1 d子贡强调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可以接受,但是把外在的表现形式强调成与本质一样重要,那就不对了。尤其是他用的这个比喻其实也是不太恰当的,因为他在其中偷换了概念。
" O) p, v( r1 `. |: @  ]' L当我们比较虎豹与狗羊的时候,它们的皮是外表,它们的身体才是本质,因此就算把狗羊的皮披在虎豹的身上,外表虽然变了,但依然没有改变虎豹的本质,所以外表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但是当我们把虎豹的皮与狗羊的皮进行比较时,皮毛就成了本质的一部分,而不再属于外在的形式了,因此去掉了毛的皮毛等于是改变了内在本质,因此子贡的这个比喻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l/ I! ]  s4 P" ]2 m2 l
当然,我并不否认一个人能表里一致是最好的,但是相对来说,本质仍然是比外在更加重要一些。$ \' J0 J  Z4 O4 E4 L* D
9 i; q2 {' B  ~' b: ~, p+ E
7,17,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6 V& Z/ b5 |) H( f【原文】
  S1 N- c0 l! L6 ]5 B" F8 F4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j9 B7 p7 ^2 J+ T# U; G( Z
【译文】/ ^; a0 y) ]; s" u8 v. z$ u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5 o. X7 l# |* }# Y- f. b
    【评析】0 X, |$ S3 q" O
由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他才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场合,有的时候,能够“狂狷”一些会更好,比如在恋爱的时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狂一些、激情一些,显然是比温吞水更好一些。
6 [" c' @5 D+ [6 G事实上为了到达最后中庸的结果,许多时候往往不得不使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所谓矫枉必须过正,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为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应该适当偏高于实际能力之上一点,才是最恰当的。定得太低,大家不需要很努力就能完成;定得太高,大家明明知道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干脆放弃。3 D& v! ?% A' s. f9 `1 S8 t
! E1 R5 E8 V1 A1 a- o3 ~
7,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p* e; [. H$ h( h) V1 }【原文】, x% D- {$ e9 b7 r# o2 {- S- M: m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j7 ]5 z3 p0 G2 ^6 C3 R
【译文】: }: G; g0 `( W! M, i
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 d& A. q, ?! l6 I, K
    【评析】& f8 W! v) D% B  [
能够保持独立见解的合作是更加有力量的合作,没有独立见解的盲目的合作只是乌合之众,是不能长久的,也是没有力量的。赞同孔子的这个观点。* e( z' B# A. ]. m2 s) J$ O% }: o. }
诸葛亮和刘备的合作,可以说是君子合作,而刘关张的合作,就有点小人合作的味道。尤其是在最后的时候,刘备为了报私仇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明明知道当时不是和吴国交战大最适当时机,却还是为了兄弟义气,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劝阻,勉强出征报仇,结果仇没有报成,自己也含恨后亡,实在让人叹息。1 Y/ g+ M  j6 n8 n- ]$ e
根据这个判定标准,也比较容易区分出那些网友属于君子,哪些属于小人。哪些只看人不看文章不看是非不看观点,只要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赞同,只要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就攻击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小人。而那些不管只对事不对人,只根据文章好坏,观点是非对错进行评价的网友,就属于网上君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8: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7,19,乡人皆好之,何如?
7 c+ L1 k$ A  c( \! G' p4 w【原文】
; q: U3 x( O+ L  m0 _% ^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i# [! V- R# x) p   【译文】
7 F2 Q2 [& L) i% s( d. h' J! b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 H7 |9 Z8 a! {/ g* Z9 n
   【评析】 & C% I2 n2 [3 v
不只以众人的赞扬或批评为依据去肯定一个人或否定一个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最后却依然以“好人的喜欢”和“坏人的厌恶”为依据去判定一个人,等于是退回到“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做判定”的层次上面去了,两者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还不如原来的判定标准更加容易操作。比如说,你怎样来判定乡里的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一个真正的好人难道不可能让坏人也觉得他好吗?所以孔子的这个说法是不可取的。
( T, J) S) ]/ L0 ?$ B个人觉得,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应该有两个基准,其一是以法律法规的标准去衡量,这个观点是客观的;其二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判定,这个是主观的。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面宜用客观的标准,在“小是小非”的问题上面宜用主观的标准。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强求一律和统一。    k  d  e- G/ H
+ M: V4 t+ _  }1 A3 E
9 h% R1 H1 i, L& y" }7 e
7,2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 ~4 ?% e' A6 g【原文】  p) k$ I* T' C5 B$ \# d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k# Z  R7 O7 c" }   【译文】7 R1 ~3 R! V  k( }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3 {; {/ K$ h( N8 n
    【评析】% U6 Q; o7 U5 z  j1 b1 H
我觉得孔子的这一判定小人还是君子的方式确实非常形象生动,也非常有效,尤其是我们判定一个领导的时候,用这个方式去一试,立刻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
0 h2 G1 i  ~& H0 x* r我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位总经理,一次一位车间主任春节以后送了一瓶酒给他,他虽然很喜欢喝酒,却对车间主任说,请你把酒拿回去,以后不要搞这些,你把你的车间管理好了才会真正让我高兴。也曾遇到过另外一位工厂的领导,总是喜欢别人下班后到他家里去玩,谁不去,就是看不起他,就不是和他一条心的人。1 J8 J4 s; V5 H
所以如果你的上司或老板是因为你的实际工作出色而喜欢你、重用你,那么恭喜你遇到了一个好的上司或好的老板,但是也提醒你要好好工作,因为今天他会因为你的工作出色而喜欢你,明天你的工作做得不好,他也会立刻“翻脸不认人”。如果你的上司或老板不是因为你的工作出色,而是因为你的容貌、或你的其他方面的特产而喜欢你,那么也恭喜你遇到了一位很容易应付的好上司或老板,因为你不必太在意你的工作是否做得好,你只要把上司或老板哄开心就可以了。但是有一条,你必须明确地知道:这样的上司或老板绝对不是一个可以信赖或可以托付的君子。
6 A1 E5 L2 z0 Q0 k! ?# f2 M' ~# c" Y
7,2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F! N: B/ m4 \/ E
【原文】 ( D% v$ Z" o& q+ L7 u5 K7 Y. k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 p- E0 q( j" ]: c* q
【译文】
, H: ], T. `! z& T; J#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 d( Y# I# X8 I2 u+ y2 K* Q【评析】 * \1 K" A! }4 l+ a: T+ r% @
赞同孔子的这一观点,人应该坦然自若而不应该傲慢无礼。一个人要做到安静坦然,首先必须能沉着冷静,不浮燥,也不胆怯,其次,必须能心胸开阔,不轻易生气动怒。一个人要做到不骄傲,不傲慢,首先必须懂礼貌,其次必须懂得尊重别人,懂得谦虚谨慎。
  D$ v& c! N$ m) h3 Z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或自我感觉良好地滔滔不绝,都不是一种很安静坦然地表现。除非你是聚会的召集人、主持人或表演嘉宾,否则在公共场所还是安静坦然些比较好,与人交谈,声贝要放小一点,让对方听到即可。交谈时要注意对方的感受,不要说起来就没完没了。别人不开口,不一定是欣赏你的口才,也许是处于礼貌才不好意思打断你乏味的长篇大论。
  \( n1 W( Q) S1 x; p古时候有个名叫晏婴的人做了齐国的宰相,所以国君给他配备了专门的华丽马车和威武的车夫。有一次他坐车外出,恰巧从车夫的家门经过。车夫的妻子从门内暗中打量驾车的丈夫和坐车的晏婴。只见为宰相驾车的丈夫,一副踌躇满志、趾高气扬的样子,心中安自叹息不止。晚上车夫刚回到家,他的妻子就请求离去。车夫奇怪地问是为什么,她回答说:“晏子身长不足六尺,却做了宰相。作为一个声名远扬的宰相,他坐在车上却是那么坦然自若、卑躬谦虚。而你身长八尺,却为他人驾车,更可悲的是你还自以为志得意满。所以我才想离你而去。”车夫被妻子教育后,顿时翻然悔悟,坚决要求妻子留下,并决心从此以后要从新做人。于是妻子留下了,车夫也从第二天开始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克制,努力向晏婴学习,一改过去对人的傲慢,处处表现的非常恭谦有礼。很快晏婴就觉察到了车夫的变化,觉得很奇怪,就问车夫是怎么回事。那车夫如实告诉了晏婴,晏婴觉得这位车夫是个见贤思齐的君子,就举荐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 _) z$ f: {8 A! h4 @$ D' Y
4 Z8 L' f6 g& k. P7,2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x( i$ j$ i* M1 ]- U【原文】" o6 T  {; \" a# ~0 [$ D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X# z/ c3 m" A7 A【译文】
5 n0 ?& X3 o" K0 t' q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k0 R( ?( b$ j3 `$ V. |# t" [
【评析】$ M( e! N$ \& j, t6 z4 r7 {
据说对于这句话,学术界有不同的解读和争议,其实我以为完全没有争议的价值。所谓“君子”与“小人”只不过是儒家思想里的两个相对概念而已,孔子把一切好的东西都划给君子,把一切不好的东西都划给小人,仅此而已。只是个人觉得,把仁义都归结为君子,把财利都归结为小人,这样的划分方式似乎也不尽客观公正。2 g8 N7 o' n0 h8 H; P. H" g+ m9 w$ y

0 {) n( A; x& P3 p4 ^6 r5 u+ H2 c- a; L# t0 I$ Q1 T
7,23,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 O: f! T; `0 N* q7 q【原文】
" ?# A9 w/ [3 y7 O$ E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 A) f0 B0 S0 q9 \& I  k' Q" ?   【译文】 & w4 ]% p7 S1 x: _) V/ Z  u$ k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 I$ M4 e( L0 H$ f- i2 Z: A. d# D% N    【评析】
2 n6 ]+ l0 f5 S9 W$ _' v! `! `5 r 孔子这个观察很适合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社会风气,许多年轻人为了尽快出人头地,不是去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而是千方百计与名人大家拉关系套近乎,表面上是虚心向名人大家求教,实际上是企图利用名人效应走捷径。我们应该鄙视如此急于求成的人,也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走这样的捷径。因为当你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找到了一条捷径的时候,很可能因此反而被别人所鄙视,并因此失去了机会。
, ^$ |. R  Q7 `$ T1 a  o在国营企业做事,许多人追求的是能在这个企业里面有当上层领导的亲戚关系户,但在一些管理层次较高的外资企业里面,往往是禁止录用有亲戚关系的人,以避免出现徇私舞弊、或被误解的现象,也就是有严格的回避规则。作为一个青年人,还是应该把立足点放在自己努力方面,只有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争取来的东西,才是最可靠的,也是最放心的、最值得自豪的。
/ N( S# A# \# s
$ E* D1 C" J3 k6 C6 Y" B" Y) f7,24,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B& r. ~7 m5 H
【原文】5 b$ `/ q; i- b! j- u+ t& Z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e% [. X4 ^6 e【译文】
! b& U! ]+ o- H$ t0 x$ A6 e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 `' N. ~8 W; U& F9 N9 a+ p3 r【评析】" f7 B1 x: _0 y) q
人应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在面对人生的时候,要将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从这这一点上来说,我是非常赞同孔子的这个观点的。但是在适当的时候求助于别人也不应该被看成是小人,因为人应该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如果我们把求人帮忙都看成是小人的行为,那么还有谁会去帮助别人呢?当然,任何帮助都要有一个限度,不应该成为被帮助者的依赖。
$ q  |& H4 P/ z! N7 l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家长而不在孩子,如果家长不是对孩子太过宠爱,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7 P  z+ G4 f/ a4 {' K; r末代皇帝爱新觉罗·蒲仪到了监狱里还不会自己系鞋带,那与君子小人有什么关系呢?只因为他从来没有自己亲自做过这些事,一切都是别人为他做的。5 C1 c7 \! {* ^$ ]* X' ?9 E! U
所以从孔子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懂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是培养君子的开始。
- _; i& d2 E2 \8 c/ n对于着句话,也有人作另外一种解释,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意思是“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小人对别人要求严格。”从个人道德修养的角度来说,这样划分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作为老师、家长、和各类管理人员来说,我们总不能把他们对别人的严格要求说成是小人行为吧?& j) A9 L+ k, `' h( J' g* D; l
/ ^) x9 q) v7 a5 y2 W9 k7 O0 `
7,2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0 M! M- |5 x. P, T7 C4 r/ r
【原文】! R2 @: U6 _  D: a/ p6 R$ Q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0 A# M, }" j3 {
【译文】
/ [; b3 p8 G/ g' g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5 a5 R" i$ ?, P& w. h: s- {9 P   【评析】
" _: C2 h1 f: `$ v这话有道理,我非常赞同。人不能盲从,不要随大流,人云亦云,要时刻保持自己清醒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在我们还没有培养起独立思考能力之前,我们不妨多观察别人的判定,而不要绝对盲从任何某一种判定。
5 L7 @; Y6 O' i5 {$ [社会上经常出现这种“热”那种“热”,可是许多热往往都是刚热了一整就无影无踪了,比如玩魔方,玩呼拉圈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简单,盲目地从众心理使然。只因为看见别人玩,也不管自己是否喜欢就跟着一起买。买来之后玩了没有几下,才发现没有什么好玩的,自己对此并没有什么的兴趣,自然过不了多久就会冷下来。如果在看到这股热起来之后,自己不是那么地盲目从众,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3 M" m7 w& H2 a# {0 S
还有一种情况,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或判定与大众是不一样的,可是由于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将自己与大众或潮流所不同的观点表达出来。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灵活处理,可以将自己不同的观点公开表达出来,也可以不公开表达出来,只要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性判断就可以了。$ L! J2 k; I. T* E  w9 ~/ s
0 S* {7 }2 b( M& }9 s  `
7,26,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5 e  v  O' Z2 z% a【原文】) _" |% }& C# d, k5 k: W  j5 E! Y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2 E0 b6 R+ j9 z9 W2 B【译文】: k- t2 G5 }6 f( ~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 n8 D, E9 r7 _
   【评析】
% {/ t( W0 D. C: d% X& G" F0 U4 F. k相对来说,人们总是将君子的称号送给那些取得某些成就的人,或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的人,所以说“君子可以承担重大的使命”这话自然不会错。其实就算我们将某项重大的使命安排给某位大家公认的君子去完成,结果他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完成,那么也不会影响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因为那时候别人会说,原来那个君子是个伪君子,我们平时看错了他,如果他是一个真君子就一定能够完成。所以“君子可以承担重大的使命”这话不但不会错,甚至可以说是永远正确。4 Z: r: G9 S8 ?  O
然而我却觉得孔子这句“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实在不值得提倡,因为这样的观点很容易给青年人造成一种误解,让他们觉得他们既然是君子,就不应该去做那些普通平凡的小事,尽管是他们自以为是君子。其结果很可能使他们成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的无能之辈。我以为,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应该大事小事都能做,而不是只能做大事不能做小事。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一些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又怎么可能做好大事呢?孔子虽然成为了一个历史伟人,但在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做过许多小事的,正如他自己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连孔子这样伟大的人都可以做好“鄙事”,我们这些希望成为君子的人,还有什么小事不能去好好做呢?
3 @9 b( y0 o1 M7 F+ r5 a: T6 g0 `$ k" V: ]
7,27,小人之过也必文5 ?! P. R& ?2 X2 ?( j; W. g
【原文】! j. s  \. g! H- L0 n& B, y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 ?; _# r9 e5 F7 x& m6 T; T& F【译文】
. |; K8 S0 A) d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 j& [; N/ D# W' Y( X【评析】/ A! ~0 ?) @, Q' q
这话很有道理,直到今天,现实中的情况依然如此:真正的君子确实不回避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错误,小人犯了错误则总是想法设法为自己的错误掩饰或辩护,甚至不惜用新的错误去遮盖旧的错误。为了使自己不做小人,或不被别人看成是小人,要养成一个习惯,一旦犯了错误,首先要分析自己主观方面哪些做得不好,而不要首先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客观原因方面去。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的分析:几乎所有企业管理中出现错误的原因都是属于主观因素,而不是客观因素。
0 ]! Y9 N3 C4 W  _  j9 E切记:犯了错误能不能主动承认,并认真反省自己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判别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关键要素之一。不管你是否以此要求自己,别人也是会以此衡量你的。6 [5 _, a) V# }; m. p& _! f
; d" h6 a% s3 N+ r. W, H3 F0 D) a
7,28,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E# }# H- a$ v# _
【原文】 1 Q9 p' |7 Z( M3 L8 A6 G2 S$ \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 {$ [/ H/ I1 a/ a7 L6 k! G) z   【译文】
7 v+ n9 V. a. E* A" Y8 ~& } 孔子说:“可以共同学习的人,未必能有共同追求;可以共同追求的人,未必可以共同坚持到最后;可以共同坚持到最后的,未必能在应该调整时做出同样的调整。”
  N/ h3 ?# M: ^7 r【评析】
3 U6 f5 \6 @4 p1 \% [- Z1 u孔子在这里详细分析了共同求学之人,共同求道之人,共同求立之人,共同求变之人的同与不同之处。孔子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追求尽管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我想共同之处是都可以有彼此借鉴和帮助的地方,不同之处,应该是彼此的利益关系会有所不同。
7 d7 U) b# w$ N1 j, I% s  ~2 k2 ]这就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利益不发生关系的时候,比如大家同为学生,彼此之间并无太大的利益关系,那么即使彼此差异很大也没有什么妨碍,一样可以继续一起求学。但是如果彼此的利益关系发生了碰撞,比如一起经营企业等,彼此之间如果没有高度的默契个共识,就很容易发生矛盾。9 r+ @0 h5 z+ I- Y- ^# H
所以在朋友甚至亲人一起为了求得某种利益而共同合作时,一定要预先制定好明确的规定,包括怎样去投入,怎样去分担风险和收益,怎样去管理,怎样去发展,怎样去用人等等,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以亲友开始以仇人结束的悲剧。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9: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交友

8,1,朋友数,斯疏矣$ O6 u' _& }6 ?& K( ~# V* P/ O8 Y1 |
【原文】' W; u5 _) Z2 Q3 C2 w# u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B3 E" p) W# P1 ~5 d【译文】
) |3 b3 k3 C2 S* ^+ V: ^子游说:“劝谏君主太多,就会受到侮辱;劝谏朋友太多,就会被疏远。”
8 I( Y* k2 ?+ ^5 |3 ~9 h9 n【评析】
) k& X- p* L: `) i; H这话说的千真万确,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许多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只要是好朋友,只要是亲人,自己劝的又是对的,总认这样好心的劝说不会有问题。其实许多时候正是这样的好心劝说却已经严重地得罪了朋友,得罪了亲人。因为许多人是并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好意劝说的。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j1 O' }  j' x2 T- n6 \
问题是,当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还要不要劝谏?我觉得,在今天我们首先要废除君主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官员或上司或雇主,那么对于他们的错误,依然要劝谏。劝谏不听,不需要继续劝谏,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该举报的就举办,该放弃的就放弃。对于朋友,则一定要劝,反复地劝,如果因此而被疏远了,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因为这样的朋友不交也罢。对于亲人,劝是尽自己的义务,听不听还是让亲人自己做决定。毕竟,每个人的人生属于自己,怎样选择人生的决定权也在每个人自己。
( ~1 V& S1 K; |5 y, X. b* \1 M
: ]5 V5 i6 s) u. Z: B$ V# [3 m+ D% U6 S  z/ a% ?: i* D1 |7 L
8,2,善与人交,久而敬之8 H2 f! t* i$ N
【原文】
+ G; l4 B/ M$ `/ m1 b1 ]' y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b& `$ B% q4 |( ^) i【译文】
$ ^: h5 w% L* [# M( M2 E6 W. J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越久别人越尊敬他。”   p$ a# c7 V* `% Q" U, Z  K5 h5 [8 @
【评析】9 Q# K4 X$ j. j1 u1 A* N
孔子在这里从别人是否尊敬一个人的角度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善于交往,也就是以他人的感受结果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标准在古代是否行得通,但我想在今天这个标准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是否尊敬一个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更多的是习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去判定,在很多情况下,即使他是一个好人,他做得正确,但是由于他的正确行为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我们也可能不尊敬他。因此将对一个人的判定基准放在别人的感觉上,是靠不住的。4 p* B5 n1 I7 n& t- @7 E0 u) m6 U
中国最流行的“评先进”可能就是根据这一观点演变而来的吧?中国的评先进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之一,一个人是否先进,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只有别人的私人感觉,乃至真正工作优秀的人不一定被评上;工作不认真,但是会搞私人感情的人肯定能选上。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公正可言。+ v& x5 }) [- n
另外,个人觉得,一个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所有人尊敬的人,未必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因为正直的人往往容易得罪人,从而也容易失去一部分人的尊敬。当然,那些极少数的伟人名人另当别论。. s- E3 X1 i: F- k7 R
/ g& F0 a" J- f' C3 d3 n1 Y2 }9 \
8,3,不念旧恶,怨是用希8 Q3 x' x) K* u) z! n; i2 K
【原文】* |4 d6 U9 h8 S2 F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x$ E7 |( [/ d9 C0 W【译文】
3 @: x% K2 p4 ^5 O$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仇,所以也很少被怨恨。”
7 @# }3 ]3 j& \7 ?【评析】
4 t: p; ^+ w1 a1 O! r7 c- F这是孔子借评价伯夷、叔齐的机会,阐述他的做人行为准则,希望人们要有宽恕之心,那样也就会减少被别人怨恨的机会。这话很有道理,一个宽容的人,往往也是快乐的人,所以宽容别人,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不会宽容的人,整天因为别人的不是而生气或仇恨,自己又怎么可能快乐呢?2 s; R1 @0 B  H9 [% B
根据《史记》的记载,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决定立叔齐为国君,可是父亲死了之后,叔齐却不继承君位,而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父亲是传位给你的啊,我怎么能接受呢?”于是逃走了。叔齐见伯夷用逃跑来拒绝继承君位,也学着逃走了。伯夷、叔齐逃到了周武王那里,正赶上周武王要发兵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你的父亲死了还没有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不听劝阻依然出发。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伯夷、叔齐依然不承认周武王是合法的君主。并认为做周朝的臣民是耻辱的事情,于是他们为了坚持仁义,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可是有一天有个农妇见了他们说,你这样做毫无意义,而且靠野菜充饥又怎么能算真正的不食周朝的粮食呢?你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吗?伯夷、叔齐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两野菜也不吃绝食死在了首阳山。
" G, c' X3 L& h- I6 s, @3 k! b7 K6 L$ S  X8 E/ t+ b5 y/ z

( y$ J" T$ `3 t) X8 R, f8,4,匿怨而友其人, p" i3 m& `7 A
【原文】
; N4 |* v1 O5 X: x. x' i7 |+ r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0 H+ z9 H3 M/ o4 w; b+ g( L
【译文】
6 `2 b8 G: V2 C  R$ o' W, @6 o; }- I8 A孔子说:“对于花言巧语表现出来的恭敬,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内心怨恨却在表面上装出友好,左丘明认为是可耻的,我也认为是可耻的。” 9 r7 K+ c% C7 r2 U
【评析】
) q! K7 j% v# r* N; {我想这里孔子主要是表达了一种对表里如一和言行一致的追求、对诚实的追求、以及对虚伪的抨击。  q$ w' K8 ]4 H1 ]/ |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鲁国人。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导致双目失明,历时30余年,写出了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 k0 D7 A2 R, A* n' _
5 P. ~+ G, a5 y/ U8,5,暴虎冯河,死而不悔
  u6 \/ @  l/ t0 Z7 e1 ~【原文】
3 v/ j; G" n- V! Z& _* y' U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o( z0 m; L  m3 }* \' L; F/ I
【译文】! ~! A. f2 m& L/ {& o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就出来,不用我就归隐,这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吧!”子路问孔子说:“如果您统帅三军,您愿意和谁共事?”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不愿意与其共事。我希望共事的人遇事能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成功。” 4 q% r/ a% _7 o6 G2 t- n& w- H* c
【评析】
& V- h7 }+ B; h  T/ z- o这一段表达了孔子的两个观点,一个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是统帅三军不能与只有匹夫之勇的人共事,而要与善于出谋划策的人共事。“暴虎冯河”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有勇无谋。. X* [. f. I8 Z3 k, d
从这段话中,我忽然注意到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了让文人掌握军权的历史,而在于西方世界,是直到近代社会才明白了必须由文人掌握军权才能有利于国家稳定的道理。! u% ?* R' d$ ]
6 s7 H2 h9 k$ w, _
8,6,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d2 ~4 \  N1 ^) ~
【原文】7 G1 \$ I+ E* F$ E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x( Z3 a3 A. f7 i: z5 s【译文】$ K* s0 h$ Q8 k8 M; G6 q
孔子说:“圣人我不一定能见到,能见到君子也可以。”孔子又说:“善人我不一定能见到,能见到有恒心的人也可以。只是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那样是很难持久的。”   ]; G$ B6 F3 ?( C0 Q
【评析】
5 }/ _  }. C" D8 g“圣人”和“善人”都是孔子心目中道德修养非常高的人,孔子也觉得那样的人是很难普及的,因此也不期望所有的人都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但是他相信任何人只要能持之以恒,都能逐渐向那样的境界接近。所以恒心非常重要。同时,一个人是真的向善追求仁爱,还是假的向善追求仁爱,可以通过观察他是否有恒来判定,因为如果只是为了做一个向善追求仁爱的样子的人是不可能长久的。
% s' \! J" k9 x$ m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故事,说有一个人整天在外面结交富贵朋友,每天回家都告诉其妻子说,在外面被朋友请吃了许多好东西。妻子也发现他回来的时候,嘴上总是油光光的,便信以为真。可是时间长了,他的妻子产生了疑问:怎么只见他被朋友请吃,他却从来不请朋友吃?而且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有朋友来家里玩。于是有一天就悄悄地跟在他的后面,看看他究竟去了怎样的朋友家吃饭。结果发现他去了郊外的坟场,吃的是别人坟上的祭品,然后拿出一块猪油把嘴擦擦亮。这就是一个标准的贫穷却装着富足的故事。& E% I9 a1 r! V

  ~/ F* L+ g0 f% ]8 |$ W. m0 M8,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 x' p& W3 A8 k4 H, K3 @【原文】  0 T2 o" i+ e# M* Z' g" w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m* c1 u$ J; d0 C3 j  a
   【译文】& N8 [9 }4 F& \0 D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敬业不出差错,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2 y8 U- S& X5 X% g! G   【评析】
8 Q& f4 j1 b+ N“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与下面表达的意思好像是相反的意思,我怀疑,会不会是子夏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话来安慰司马牛认命:没有兄弟就没有兄弟吧。但是另外一个人表达了反对认命的意思,于是说:一个人能不能有兄弟,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而在于自己的努力,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君子,就能“四海之内皆兄弟”,如果不能,才会没有兄弟。
/ Y; _' d2 o$ [: N3 e1 `司马牛的这一忧愁在古代也许还不多见,但是在今天,却应该是一个普遍的忧愁了,因为现在的中国家庭不但子女大都是独生子女,连父母那一辈的独生子女也渐渐多起来。幸亏子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为我们想好了对策,教会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怎样拥有兄弟姐妹。% `7 C5 @! J7 x( L
一直以为“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是出自江湖好汉之口,没有想到居然是出自《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9: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8,8,忠告而善道之5 U( l9 b" Z% b# Y; e; [) y; w. \
【原文】
+ U  ?' s. f1 Y! D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g5 u8 G/ K+ R+ S# i5 s【译文】8 U) O8 F7 a0 J$ _( `6 z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 d5 U2 u/ _: _; \% z: `: Z8 U( o
   【评析】
6 d7 `/ N+ q7 m: ^5 D; {孔子的这一交友之道是值得我们继承的。朋友关系是各种人与人关系中最松散的关系,也是最自然的关系,它不像父子、夫妻、同事、同事、同学、同乡等关系那样往往是无法选择的,也往往是无法解除的,所以即便是自己讨厌的人,也不得不维持那种关系。朋友关系完全不一样,好则合、不好则散。孔子的这一交友之道,不但体现了对朋友的爱,要善意地提醒朋友,也体现了对朋友的尊重,人各有志,不能勉强。1 p! U( x/ `( I% J) y
范蠡在和文种帮助越王夺得江山之后,劝文种离开越王勾践,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但是文种不相信。于是范蠡独自离开越王去隐居了,结果继续留在越王身边的文种果然被越王杀害。 * ?% {) i7 ?8 Z2 u! L- y

8 Y; E( e6 z( p8 A. {
6 p% d' L# L9 k. ~; s8,9,君子以文会友
( `2 G  c! u: y6 u) l【原文】1 R- D# L0 s! F. a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 E* U- D! ?! G
【译文】
: l4 V- ]7 `4 D9 h6 d9 z. B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 f* Z8 {, J, D: v0 y1 p, O【评析】5 K+ a4 }  Y' y  h
“以文会友,见贤思齐”已经成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应该继承。我的理解,依靠朋友来培养自己的仁德,主要还是靠自己主动去学习朋友的仁德,也就是见贤思齐,而不是靠朋友来整天耳提面命地督促自己。9 U, ?. ?2 b* T% ^+ z
在古代,以文会友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交通不便,另外一方面信息不发达,许多时候千里迢迢地慕名而去拜访文友,结果一见面之后却大失所望,产生了闻名不如见面的感慨。庆幸我们生活在有互联网的时代,足不出户就能与天下网友以文会友,实在是一件真正其乐无穷的人生快事。等到网上以文会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再来个网友聚会,则更是锦上添花的人生乐事了。
* ^, B6 T8 r* U6 W- N$ E6 v- w
% O" |8 I* p- v1 ]% R6 j+ c6 P8,10,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4 d9 T4 O. _4 I% C0 v
【原文】& V9 ~) O) H" @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y) Q/ b& h  D7 Z2 y1 ^   【译文】: h; k7 x& q& n4 I) c+ ?9 D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 L1 [$ W1 {+ K9 @+ Y
   【评析】
% P1 r& z# _, E. q: P9 [中国人讲究“和为贵”,尤其是中国的商人更是讲究“和气生财”,却原来都是从孔子这里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啊。能否做的一个“和”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有仁爱之心、敬人之心、和宽容之心,人与人之间不管是什么关系,能够以和相处,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 f! A5 |% N/ L朋友相交,做成和气相处是容易的,要做到能互相督促勉励则比较难。要能做到互相督促勉励,自己首先要能有督促勉励别人的能力。比如两个一起为了某项事业共同追求的朋友,只有自己坚持不懈,努力追求,才可能去督促和勉励另一位朋友,不能想象自己已经偷懒、灰心、懈怠了,还能去督促勉励对方。
6 m/ Y: X% V$ N
# X3 `* ~* W) P" O* r# p6 [* |/ A: E( a
$ o6 C& ~" V5 @/ k/ V8,11,道不同,不相为谋
  u6 Y: `" b9 E- F5 C【原文】
" k2 ^  U7 p2 V) N( q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a) W/ ~/ ?4 n! T/ I【译文】0 s" C' m9 N  L2 [, j8 a3 Y3 a  a8 w* z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 ]  g3 E: ~5 _0 L# E【评析】9 r+ W9 v' I' Z, i$ K( U* `! T
这句话在今天依然经常被我们引用,可见这句话是非常被中国人所认同的。只是我觉得,这句话如果是指共同做什么大事,应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很难长期共同奋斗。但是如果就具体问题的商量和策划,不同主张的人共同商量才更加有价值。因为许多有不同主张的人,其实往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或视野不很一致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能平心静气地坐到一起商量事情,往往能更加全面地考虑到事物的各个方面。9 S3 `2 U: I" _  Q+ l+ ~( [& b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也很适合婚姻,夫妻两人的人生观、爱情观、事业观、性爱观、金钱观、交友观、育儿观、审美观等如果一致,这个婚姻就能长久甜美幸福美满,如果这些观点分歧太大,彼此又不能互补或妥协,那么这个婚姻就很难长久,不管两人在结婚前多么相爱,不管两人是通过多么巨大的努力才争取到的婚姻。
, }! |: t. A2 S6 q' H/ f: a. w& ^* l1 h$ A" C8 x
8,1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 ?9 S; X' I2 i( V6 F! K& |* P8 ~【原文】
* i; Q7 b7 P6 A* Z7 W5 i0 v9 S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 `, W- y, _) V; ^- r   【译文】
: e0 M5 @3 O! @: G# J# Q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 {) |4 S5 d  c$ W6 G( N) ~   【评析】
6 c; g' S0 z* ^2 E: R 孔子将朋友划分为六种,认为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好处,与其中的三种交往有坏处。这话从理论上讲,确实有道理,所谓“跟好人学好,跟叫花子学讨”,多于诚信的朋友、正直的朋友、有学问的朋友交往,自己也能有所提高。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比较难以操作。首先,这里所说的六种朋友的表现,很可能同时交叉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我们无法将其逐一区别开来,比如一个见闻广博的人也可能是能言善辩的人,我们是与其交往、还是不与其交往呢?其次,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我们不通过长期的交往,怎么能辨别出他属于哪一种朋友呢?再其次,一个人曾经有过某一种缺点,难道他不会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改变吗?最后,这样的交友标准也太势利了一点,为什么我们不能以我们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那些有这样那样缺点和不足的人呢?如果大家都只愿意与有学问的人去交往,那么有学问的人为什么要与不太有学问的人交往呢?& c: \) f# G: ~- w
所以交朋友确实需要挑选,但是也不能那么太过势利,即便某些朋友有些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只要我们不去学习他的缺点和不足,也就行了,没有必要拒绝与他们交往。
$ J1 t& y3 c7 O" R# G2 w3 J+ m8 e) F
8,13,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 |- y' ~5 t! S; Q: V6 p0 N【原文】
$ y! Y) @. \5 @8 J) X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 E0 J$ x  d) g& F   【译文】 7 X0 B. ^/ z* j) F$ Q# Z" b# [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4 E; M  F3 _0 r" k+ t   【评析】孔子所说的“礼乐”我们今天以无从知道究竟是什么,不过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音乐和歌曲来调节自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称赞别人为乐事,这一点在今天好像并不被普遍接受,一味地称赞别人会被别人看成是“没有原则的烂好人 ”,还可能被别人看成是“马屁精”,不过从实际效果来说,多说好听的总比说不好听的更加有人缘。以有贤德之友为喜好,这个就更加不好说了,即便是有,也不方便去说,说了别人会觉得你是在炫耀自己。即便是炫耀,今人也只炫耀朋友的财富、名声、权势、学问、甚至美貌时尚等,已经不可能再炫耀什么朋友的贤德了。这不全是今人不重视贤德,而是这个贤德比较抽象,不好衡量。6 P8 u+ R$ M* J
对于孔子所批评的“骄傲、闲游、大吃大喝”,则几乎已经与今天的标准完全不一样。当然,今人也告诫我们不要“骄傲”,但许多时候,也鼓励骄傲,当然用的是另外一个词“自豪”。“闲游”在今天不但已经不被批评,反而成了一种高质量新生活的追求目标之一。以闲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正被当成朝阳产业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对于“大吃大喝”,人们口头上还是反对的,但是心理基本上都是喜欢的,尤其是如果大吃大喝不花自己的钱,那更是求之不得。尽管大家都知道大吃大喝不利于健康,公款吃喝更是犯罪,但是人们依然乐此不疲。
9 u& Z# q* c& m + ]2 f2 \! ]: m) ?. L
8,1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 m+ q) a. d) M6 [6 D3 d! |4 i【原文】
' Q6 ^+ e( [9 ?$ g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H& z# W2 u: C0 @
   【译文】 ' l' c7 m) \- ]( N( G# _7 }0 d
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8 Q2 ?$ N  e0 D: x/ M0 ?   【评析】
+ G+ J5 }7 l) ~2 b+ C' Z子张说:“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这是我在《论语》中看到的关于怎样交朋友的最精彩、也是最正确的观点,这一观点与那些“无友不如己”、“友有三损”、“不可与鄙夫共事”之类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我觉得子张的这一交友观与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向比我好的学习好的,可以从比我差的言行中得到警示加以避免”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 \+ c( W! f) J, h" s. N所以个人觉得,子张的这一交友原则,可以作为我们交友的总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完全可以开放的心态广交朋友,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交。不要以狭隘的心态、势利的眼光去选择朋友。在交友中,最关键的是自己要有定力,要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不要轻易跟着乱转。要有判定朋友好坏的能力,要知道“批评我们的人是我们的朋友”,要能有欣赏“诤友”的心胸和雅量,要警惕那些什么事都顺着自己说的朋友。要善于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要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要跟随别人的短处,更不要因为别人是朋友就甘愿同流合污。在与人交往中,可以坦然接受朋友的帮助,也应该诚心帮助朋友。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怀鼓励,往往比物质上的帮助和关怀鼓励更有价值,因为物质上的帮助是可以偿还的,而精神上的帮助无法偿还。
 楼主| 发表于 2007-7-7 19: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鬼神

9,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6 p0 E& V1 e: y. z9 \
【原文】: v" N7 A# {+ C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 g5 e* [% J4 P: r【译文】
. y5 l1 m8 p3 {- v% ?- v. M* k孔子说:“去祭与你无关的鬼神,有点谄媚的味道。见义不勇为不能算真正的勇敢。”
, H3 H* t3 Z% Y% ], E【评析】. U5 G! |7 i, [. }
见义勇为是中国人人皆知的成语,已经成了我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来孔子的一些思想,已经如此深刻地渗透在我们的思想中而不知,意识到这一点,再听听那些网上呼吁要坚决反孔的声音,就觉得非常可笑。正如我在回答网友的提问时所说的那样:“并不是我故意要让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在今天复活,而是儒家思想其实已经渗透在中国人的血液里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多少已经吸收了一些儒家的思想。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存在要不要儒家思想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面对儒家思想的问题。”因此,我才觉得,有必要来来分析评论一下:儒家思想中哪些在今天依然是可取的,那些是应该摒弃的,那些可以存而不论,只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
- Z+ J) o+ G) |儒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由于政治的原因,在最近的百年中遭到了严重的批判和打击,以至于许多年青人对此已经模糊和陌生,甚至造成了信仰的虚化。于是一些年青人盲目地将目光投向了远离中国的洋教,他们将安慰心灵和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了洋教的身上,这是很可悲的。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与其通过祭拜似懂非懂的“洋鬼”宗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树立自己的信仰,不如认真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 ?/ ?% g  F, `9 e1 K
9 s+ b4 ]3 w, m

7 j1 T% V0 X( J; Y- j: o9,2,敬鬼神而远之/ R/ i& {* J+ v7 t. V! G
【原文】
* o1 O/ I, g9 ^: _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d9 H7 X6 H. l8 Q' G/ A2 r【译文】
4 |2 Q) |- c6 J0 M" o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设法让老百姓遵守道义,尊敬鬼神但又与鬼神保持距离,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仁人总是先付出艰难的努力然后有所获得,这可以说是仁了。”
3 I) p: ], Z. {9 O/ m( P7 |【评析】. M8 ^$ {' y! e3 \
孔子在两前五百多年前就能明确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观点也没有落伍。鬼神者,其实是代指一切我们所暂时无法确认和理解的东西。对于这样的东西不是去简单地否定和赞同,而是存而不论,是非常可取的务实态度。鬼神的存在,是人类处于幼年阶段由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性所形成的产物,我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终将有一天会完全摆脱有神论的愚弄。; K6 I1 J5 S! u0 w! _  [
孔子在《论语》多次解释过什么是“仁”,在这里孔子把“先付出后获得”也看成是一种“仁”,这种“仁”,好像与“仁爱”不同,应该是一种“正义”,也就是每个人的所得应该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上,而不能“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以此推广到整个社会,那么,如果这个社会能使大家都处于如此公正的制度下,每个认得所得都是建立在其所付出的基础上,那自然也就是一个实现了“仁政”的理想社会了。
8 P) O9 J; d) f# {$ X1 G+ D3 _9 g
  g# H/ {2 X) G! \9,3,子不语:怪,力,乱,神
! n, B% m! `" |2 D' B【原文】
7 J6 U+ ]" D) E子不语:怪,力,乱,神。7 v+ `6 Y/ d$ s, x5 D
【译文】
, o$ ^. Y  l# c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 h7 E. `8 M8 x" u5 Q; k! G$ I( b【评析】
9 L4 C+ W6 B& \5 F- x8 d( v孔子是因为不喜欢这些东西不谈论?还是因为不了解这些东西而不谈论?也许是因为尊敬而不谈论?我们不得而知,可以存而不论。
7 U( H& T3 ~  t! t" F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在两千五多百年前就已经摆脱了对神的迷信而成了一个无神论者,西方社会的一些思想家直到几百年前才大声喊出“上帝死了”的声音。难怪许多学者说,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西方民族早熟许多的民族。儒家思想的本质,我想就是指导我们怎样做一个大写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1 S2 {1 y, Q/ }0 P& A9 I( @
由此亦可以证明,孔子是坚决反对神化孔子的,他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不是神。因此后代那些刻意把孔子塑造成神或圣人的言行,都是对孔子意愿和孔子思想的一种背叛。+ r) C; D* d% G( a* ]# t3 e

: w7 ~/ ?6 l4 p  c$ _9 c7 ^8 P. d8 d+ _% E% e
9,4,子疾病,子路请祷  Z8 L; J6 M1 C4 o3 y& s; I4 ]
【原文】
, b; y7 t  J* C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祷久矣。”
$ z) T. H2 ]0 p6 }1 Z【译文】
4 M  `* ?0 a/ c3 P( r0 y) a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7 Y' {8 }* w; S8 R【评析】" [) Q- n8 I/ |! V& j9 A, M
在孔子的时代,迷信活动还是普遍存在的,而孔子显然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并不相信祈祷能解除病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我想人类一定会完全摆脱有神论的迷信和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精神上的自由。人不应该是神的奴隶,而应该是自己的主人。
, a4 I) ~+ o0 P! q/ K: u! g: @1 w# b& J! Y1 P8 |
9,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 \  d' _- b( k$ u5 i
【原文】
, i- X$ I- ?" b( F: h3 v3 |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U& y; v8 N. w. U8 G   【译文】 * ?2 o6 x" Y: W- c: X! J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没弄懂活着的道理,又怎么能懂死呢?”
! T% [. d7 r: ~" G0 Z' L3 ~   【评析】' T5 d1 M" c+ |; v
孔子是个实事求是的人,所以不会用自己不懂的东西去蒙骗别人。他对鬼神和死亡都缺乏了解,因此就坦然承认,这正是“不知为不知”的具体体现。这与其同时代的一些人以“得道成仙、能够进入天堂、可以到达极乐世界”等宗教虚假谎言来欺骗信徒是截然不同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
& [5 v+ a$ ^- }" I$ V8 N3 R/ e4 x  v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依然有大量的关于鬼神的记录,而比较统一的习惯,是把自己去世的亲人,都当成鬼神来祭拜,希望他们能保佑自己,同时通过对他们的祭拜的形式,也是表达了一种对先人的纪念和尊重。
9 g9 o* {% Q6 B# p生和死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生也就没有死,有了生就必然有死。所以生和死都只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没有征得我们的同意,在这个过程要结束的时候,往往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在生的时候,应该把重心放在怎样好好活着上面,而没有必要过多地去考虑死的问题。或者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说“未知生,焉知死?” 的道理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9 23:20 , Processed in 0.04331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