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97)
) |" s- L" k3 w; t  
: T- _6 B4 y$ k: b" B9 ^  国事家事真烦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要债的来了。德昭的尸体还有些余温,契丹人就杀过来了。& U- D3 V4 X0 o; W1 o& ^: O
  公元979年9月份,契丹人由幽州留守、燕王韩匡嗣(韩德让他爹)为帅,率领南院宰相耶律沙、惕隐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权奚王抹只等统军南下,报复宋军围攻燕云之仇。
- t- U- U) T7 `; }( Z$ h  赵光义愤怒且郁闷。这是宋朝第一次被契丹人进攻,可是竟然要让他赵光义来创造了这个纪录……真是讽刺。可是他化郁闷为力量,空前重视这次挑战,为了必胜,他给前线的将士们用快马紧急送去了一份法宝。8 P2 \3 C1 J& A, x
  那是他40多年来苦心冥想,不断实践,并经过燕云之战的回顾,才凝结成的智慧结晶。
' {4 M, i& @8 d9 ?3 _  ~1 D  前线,满城(今河北保定西北),宋军的主帅是镇州都钤辖、云州观察使刘廷翰,监军是六宅使李继隆,部下分别是右龙武将军赵延进,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以及殿前都虞候崔翰。这些人站在徐河边上,向西北边看,只见好大的沙尘暴啊,尘土飞扬,看不清不要紧,“东西亘野,不见其际”,辽国人来了。0 b4 p& K3 g; f7 h" i
  这时候弓上统、刀出鞘,马上你死我活。但是别忙,只见宋朝的大将军们动作一致,他们都伸手往怀里摸,然后各自抓出来一张纸。
. w/ f3 p6 c' q8 t' M  人手一图,赵光义的特快专递。
# M5 n7 o- T# F0 n  图上面画得清楚明白,皇上要他们分为八阵,每阵相隔百步。具体每阵的内部构造还不得而知,更不知道这是不是后来被称为宋朝军阵第一经典的“平戎万全阵”,但是图上还附带了圣旨便条一张,上面严正警告,不管敌军怎样来,我只这样做,必须这样做!
$ Y$ @7 B: ^9 S  手捧图纸,面对契丹,大宋的将军们表情平静。他们一个个地互相望过去,“死了。”赵延进说,他刚刚登高远望来着,契丹人好多,而且没分成八部,是一窝蜂拥过来的。. S) A1 z  n6 `
  “死了。”崔翰同意。
7 G" b! `. ]' P. p0 m# i- f  “死了。”监军李继隆很难受,但他是个实事求是的人。
% X1 h  S+ h9 |% ^  W8 o, V  “死了。”主帅刘廷翰超沮丧,他知道自己是死定了,不死在这里,战败回去也得掉脑袋。( b$ m. q: T2 {' V0 X8 L9 a
  “翠花。”崔彦进如是说。4 J" a- x/ ?: w; W3 q, r* M
  “嗯?”大家转头怒视。0 `2 @0 q: m1 f) h% e9 G! W5 f
  “和我老婆永别。”崔彦进冷冷地解释。3 F3 j9 f. ?1 w  I- r0 x4 K
  ! Y. V) w8 Z1 Q6 t( h
  连载(298)) M0 Q1 [& H1 j; a
  
; O+ k: v5 A& M- n& u  “闭嘴!”赵廷进突然暴怒,历史证明这人最有种,他说出了大家都明白,可都不敢说的话――皇上把边疆交给咱们,是要咱们杀敌的,可现在咱们的队伍都分散了,眼看着就完蛋(我师星布,其势悬绝),干嘛不把兵都集合起来,和契丹人还有得一拼。你们说,是丧师辱国的好?还是违令胜利的?!
& P, l# I) p. C) L; B  谁都知道哪个好,但崔翰等一大堆人都冷冷地看着他,说了一句话――你保证一定能胜吗?(万一不捷,则若之何?)
. T2 B2 K* g3 j: V. T  赵廷进彻底火了,他一声吼了出去――“倘有丧败,延进独当其责!”
1 l( W2 w  ?, v1 j) K* Q% g  吼完之后,他差点气背过气去。就见崔彦进等人跟没听见一样,手捧地图思领袖,一脸的无动于衷。这时候监军李继隆终于说话了――好了,变阵,抗旨的罪名是我的。(违诏之罪,继隆请独当之。)
4 D- a6 t* X2 e* T  话一出口,众将官应变神速,只见瞬间之间,八座大阵迅速合而为二,一前一后,互为依托。并且马上有人拿起笔来写信,李继隆凑过去想看,被人一把推走。然后就见崔彦进跟谁也没商量,自己带人就跑了。
9 U7 z1 L0 l) e9 i+ z  “去哪儿?”有人吼。' Z4 w3 N! C9 L
  “谁跟你们这些傻狗扎堆。”崔彦进说跑就跑,跑了很远之后似乎还拐了个弯。0 }+ D( o2 {# c5 k7 x/ U
  没过多久,对面辽军主帅韩匡嗣就接到了宋军的投降信。信里写的很实在,宋军完了,幽州败得太惨,皇帝不会领导,现在不想死,只能投降。韩匡嗣将心比心,相信了,要知道这也是他们敢杀过来的理由。好,受降!- a& `% E+ G' v+ k8 w
  可是他身边还有个耶律休哥,这人身上前些天才被宋军砍了三刀,差点把命丢了,宋军是什么变的,他比谁都清楚。他说――不对,宋军人很多,都是精锐,绝对不会投降(彼众整而锐,必不肯屈)。这是诈降,要作好准备。
& B% }1 W! N; O  但是韩匡嗣别的不行,顽固性绝对和他儿子有得一拼,我是主帅我作主,受降!6 [2 x) R% P  y, H$ p9 v. z
  结果突然之间,对面的宋军猛扑过来,羊变成了狼,卷起的尘沙比契丹人来时还要大(尘起涨天),韩匡嗣吓傻了一点反应都没有(匡嗣仓猝不知所为),就这样连懵带骗地被宋军打败了。但这还不算完,契丹人一顿猛跑,刚跑到西山,突然又拥出来一大堆宋兵,为首的就脱离主战场的崔彦进。这伙人趁火打劫,无所不用其极,等到契丹兵终于逃到了遂城,己经被砍了一万多人,丢了一千多匹马,三个将军被宋军抓了俘虏,遂城周边的辽国属民也被抓走了三万多户……只有耶律休哥早有准备,他率本部人马整军力战,缓缓后退,宋军居然拿他无可奈何。; Q! Y4 r6 @7 _1 N3 q2 [! a# O# d
  这一战之后,辽国把刚刚在幽州赢的彩头都吐了出来,宋军士气大振,连带着把赵光义那颗原本忐忑萎缩的心也稍微舒展了一些。可是也有了一个副作用,辽国南面的统帅换人了,韩匡嗣下野,耶律休哥正式登台,从此日子不是那么好过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3: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99)
; Q+ ]7 G+ f# E* ^  
( d# T& B  U- g4 H  宋朝迅速作出了反应,派出一位契丹人的宿敌出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其具体驻防地,就在雁门关。
3 G6 w2 i, p* I7 B4 o  f$ ?- ?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三关绝险,居于代县北境的恒山之上,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孤峰耸峙,相传连南雁北返,都没法飞越山巅,要从山间缝隙之中才能通过,所以谓之“雁门”。
+ G6 P$ Q9 J  ~6 m1 F2 Z& Z. d  雁门总领天下大势,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中原九塞之首。向东,是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接连翰海;向西,有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直到黄河岸边,是中原汉地自外长城以后,最关键也是最后的的一道屏障。中原历代王朝都派出了当时最强的将领来把守这道门户。/ }) ]7 l6 }! M/ C+ C
  战国时,赵将李牧奉命常驻雁门,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 y4 K# X& E' a. K  秦时,始皇帝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出雁门北击匈奴,悉收河套之地,并修筑了万里长城;* u0 f$ X8 F% C
  汉时,李广曾在此与匈奴交战数十次,紧守汉家门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I7 G/ h! @, j, k, O( u" u, Y; F  唐时,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
- ]+ r( P9 ?; @8 D+ Z3 n  这就是雁门天险的意义所在,“三关冲要无双地,丸塞尊崇第一关!”宋朝太宗年间派出的这位抵挡契丹人的英雄名叫杨业。2 \4 b( S& M. H  H, q
  杨业终于恢复本姓,成了一名宋朝人了,并且受命镇守这关乎宋朝全境安危的第一险塞,作为军人,他应该没有遗憾了。何况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宋朝的第二军人,实际上军功第一的潘美。英雄重英雄,好汉惜好汉,不管后来发生了什么,这时的潘美和杨业是两位真正的军人,不管在战场下能否在一起喝酒,上了战场,他们是可以互相交托生死的战友。
* N, E: K/ E$ x) \5 d3 e  I  战争马上到来,上一次的大败,让本想报复的辽国皇帝耶律贤大怒,历史证明,这个人的身体是很不好,但是他的精神非常强悍,他立即就又派出了10万大军,由辽西京节度使萧多啰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统率,出幽州进犯汉地,进攻地点就选在了代州绝险雁门关。
+ b% Y. q! ?! X$ N  9 Z* I5 u+ P( P
  连载(300)
9 Z7 e& q  j% [1 H; t* ~  
: U8 `3 Y/ w6 ?6 x# `9 J  辽国人选中了雁门关,这是招险棋,天险意味着易守难攻,可是天险之后,就是一马平川。契丹这么搞,纯粹是拉着宋朝人一起上悬崖,总有一个人要掉下去,不是我,就是你!
8 y" K" p8 b: [1 k1 W  挑战来了,这次别想再玩上次的把戏,无论是埋伏,还是诈降,都不再管用。甚至以潘美的身份,和杨业多年守边(北汉时)的声望,他们都不可能投降。敌我双方都清楚,唯一的办法,就只有殊死力战。! _% I; Q- J. \4 g! i3 }. S
  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年初,宋朝三交都布署潘美于雁门关下列重兵,以堂堂之师正面迎击契丹,令部下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西出井陉,由小路迂回自雁门关北口,伺机攻敌。% k2 t4 U  T) B2 M9 E; g
  潘美、杨业,这是当时宋朝军中最强的组合了,两人一样的强悍善战,一样的锋锐难当。当年雁门关下,血战代州,潘、杨南北夹击,一举击溃辽国10万大军,杀其领军元帅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多啰,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不仅是大胜,而且是赶尽杀绝式的胜利。让契丹人雪上加霜,不仅没能挽回上次的失败,反而更添败绩。9 v3 ]) |/ ^9 ]: @8 @2 ?" u
  但是胜利能带来什么呢?此战之后,潘美的声誉再攀高峰,杨业的英名威震漠北,“杨无敌”的旗号让契丹人望风而逃。但是,边关的压力却急剧上升,契丹人绝不能容忍宋朝的军功如此高涨,尤其是辽国的皇帝,一败再败,他没法向自己的国人交代!6 q+ P( n3 A6 Q
  还有新上任的辽国南院大王耶律休哥,这就是他的开业大吉,换你,你能接受吗?这些在不久之后,马上就会再找上门来。0 x$ {; R& u1 J" a3 z$ t/ ]
  并且还有一点,这样的大胜,对于杨业本人来说是好事吗?此战之后,他以军功升赏为云州观察使,不仅仍判代州,连郑州也成了他的辖区。但是他以一个投降才不过一年的敌将,就骤然冒升,马上就招人嫉恨了。史称有人给赵光义写密信告发了他的种种不是。但赵光义的反应很理智,他不予追究,把信送到了边关,交给了杨业。9 n' }  K" V# [9 k- y
  杨业感激之余,只有更加竭力尽忠。
! |( D( \! H7 R2 B$ |: r+ W  边关稳定,宋朝的国内也迎来了一次盛典,太宗朝的第三次科考开始了。这一科,是公认的“龙虎榜”,有宋一代,这一榜涌现出的人才质量之高,密度之大,对国家贡献之大,都是宋代独一无二的。其中名臣众多,以当年的进士张咏的话说――“吾榜中得人最多,谨重有雅望,无如李沆;深沉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旦;面折庭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准;当方面计,则咏不敢辞。”
8 Q/ s7 P" Z, X  `+ U  李沆、王旦、寇准、张咏,这都是宋朝第一流的人才,前三位都官至宰相,张咏则是有宋一代,治理地方最有名的大臣。) {$ z# I5 x- ^& |
  风采各异,形神超越的宋代名臣终于登场了,在以后的300年里,一个个既鲜活,又陈旧,既熟悉,可是真实面孔又那么晦涩的名字就要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揭开他们的面纱,看看后面到底隐藏了些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23: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01)& z  n1 x/ a8 J7 [. \
  
9 ?" L4 o: v8 n, G- ]  ~  但是稍等,目前东亚大地上的主流还是战争。整个宋朝的文官集团都在等待,等着武将们把天下都扫平,好由他们去接管;或者武将们把战争打输了,好由他们来评判。
' j. J  H4 N. B6 _& d1 X' b; d  但是战争到底是什么呢?节约点笔墨吧,一句话,是一把尺子,用来界定一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地位。比如说,咱俩谁是爷?谁是孙子?或者半斤八两,可以做个兄弟?这都要打个清楚明白才行。/ M* b- \; Y& W" T- b
  在没明白之前,就只有打到明白为止。这时连连吃亏的辽国人不干了,连续两次,近20多万的部队都输了,下一步还要怎么办?继续升级是定了的,只是宋朝人没想到,辽国方面突然之间就玩了个最大的――辽国皇帝耶律贤御驾亲征,总理南面事务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为前部主将,尽出精锐,要和宋朝来个彻底了断。8 B/ X6 p) c! ^3 @" p
  消息传进开封城时,是公元980年的11月间。宋廷震荡,所有朝臣都看着皇帝的脸色,却见赵光义非常平静。急什么?得先看看契丹人这次选在哪儿入关再说吧?/ y) f, Y/ a3 m! I$ S  X. c/ B% ]! y
  没办法,这就是进攻者的权力,可以任选顺眼的地方下刀。这一次,契丹人远远地躲开了潘美、杨业以及雁门关,他们把突破点向东移,选在了幽州通向开封的传统路线的重点关隘――瓦桥关。也就是当年柴荣北伐时从契丹人手里夺到的雄州。
$ j! |. b2 k9 w: U  赵光义迅速作出部署,先命令边境上所有驻地将领不得妄动,随时戒备契丹人的攻击变向。然后调备兵力,向雄州一带集结。令――莱州刺史杨重进、沂州刺史毛继美率军屯关南;毫州刺史蔡玉济州刺史上党陈廷山屯定州;单州刺史卢汉氾屯镇州。4 ~. z& I! v4 I4 y$ ]
  至此,宋辽边境战火重燃。公元980年11月3日,赴援的宋军刚刚到达瓦桥关之南,正准备渡过关南水路,进抵城下,辽国人突然发动攻击。
, ~7 f( A  d6 \! R0 f  时机掌握得恬到好处,这时宋朝的援军与守城部队隔河相望,两无依托,契丹人发动围攻瓦桥关,把他们彻底隔离,成了两支孤军。
+ v% `4 j5 a4 y0 Y8 C3 ^( c# x  ' Y5 E/ D0 |+ F( c2 e% V# H, c: D' @7 ~
  连载(302)
) t( m" G' C1 K% w# ]8 G. m% T  
% x) [3 g) W. ?8 e% m9 a  瓦桥关的守将叫张师,这是一员勇将,他当机立断率军冲出城去,要把攻城的辽军打散,好让河岸对面的友军过河。但是他忘了至关重要的一件事。7 Y$ ?! I) j' j! M( I
  你倒是看一下辽军攻城的主将是谁啊。那是辽国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本人!* C; v' {- V9 n% W  u
  辽军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了,张师虽勇,但终究难敌耶律休哥,当场阵亡。他的兵及时退回瓦桥关里,把门户守住。
, U2 l' x9 D( `, [& A- M  到此为止,似乎耶律休哥的攻城计划搁浅了,瓦桥关还在宋军的手里,除非他硬攻,但是河对岸就是宋军的援军主力,小心腹背受敌。可这正是耶律休哥计算的精妙所在,他不攻城,但牢牢地把瓦桥关镇住,并且通过瓦桥关的危机,让对岸的宋军不敢移动。' A+ ^* i" W' \6 `) E5 a
  时间到了9日,耶律休哥率精骑渡水,强攻对岸宋军。对岸的宋军主将不是潘美,不是杨业,不是李继隆,也不是田钦祚……历史上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宋军大败,一路败退,直到莫州。耶律休哥大获全胜。; g2 X$ d  Y! v
  败了,一场战斗而已,是吗?暂时的失败而已,不必担忧,真的吗?可是宋军9日败退,10日赵光义就突然宣布御驾亲征,马上集结京师重兵,立即赶赴前线。9 R- s/ w. |; P: t* {8 B
  因为瓦桥关被突破了,甚至敌军己经冲到了莫州,中原百里路径,己经是一片坦途,契丹人可以长驱直入了!
0 u; u, G; V8 ]  赵光义10日宣布亲征,当天动身,也就在当天,莫州前线的宋军不顾一切地集结兵力,主动向辽军挑战。但是从结果上看,这根本就不是挑战,而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阻止辽军的推进速度,给皇帝的亲征大军赢得赶路的时间。
; H/ j7 }, ?6 z9 J  当天宋军全军覆没。
. C4 w+ |: l5 v; v$ M- k& d6 ~# ^  赵光义尽最快速度赶赴莫州,社禝安危,在此一举,眼看着宋、辽两国的皇帝第一次对阵厮杀己成定局,但是,当月的17日,没有任何征兆,契丹人突然退兵了。他们一路向北,再没生事,在26日回到了幽州。
. Z  d. t7 d4 m5 t. F$ O  这是为什么?辽国皇帝不想孤注一掷?还是他们另有阴谋诡计?甚至赵光义亲自迎敌,把他们吓跑的?都不是,契丹人有内伤。他们内部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后来这缺陷被宋朝人有意无意地发现了,澶渊之盟之所以能签下来,后世仁宗朝的名臣富弼之所以能只增岁币不割地,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一点。  E' R' Q1 Q+ H" h4 U  u; J$ ~0 y" Z4 U% s
  契丹人跑了,赵光义豪情大发,赋诗一首,其中有“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唉,手痒啊,你跑那么快干嘛,有种打一架啊!而且《宋史》里纪录,这一段的史实是“关南言大破契丹万余骑,斩首三千余级……”& G# @" I9 h& m
  似乎这一架打过了,而且相当地凶狠呢。
* ]; S- Q* v7 f7 ~: x" d  赵光义班师回朝,一路上歌功颂德,欢庆胜利,为陛下的勇敢欢呼。但是赵光义心里清楚,所有的人也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能封得住嘴呢?就算再强的舆论宣传,随军参战的士兵成千上万呢!赵光义悻悻回京,没过几天,他大哥的二儿子赵德芳就在睡梦中说死就死了,当时年仅23岁。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23: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03)
" g3 k+ S  M$ F8 [7 l  ) Z0 h8 R; M6 @; E# I
  德芳死了,这次没有怒喝,没有自杀,没有水果刀,也没有现场直播,抱尸痛哭,似乎人们己经习惯了赵光义每次亲征之后都死一个侄子的惯例。- l7 R- \; C; B4 ?3 I
  但是为什么呢?万事总得有点理由吧?8 D5 U" c$ i; V. a1 t
  没有理由,因为没有证据,想猜?那好,继续生活,在公元981年的这一年里,宋朝的故事多多,每个人的生活都多姿多彩。8 g4 |- l! ]5 S( D( z: v1 S  k" \4 V
  先从去年的一件小事说起,话说开封府里有一个叫吕端的判官,长得肥胖浑圆,平时笑嘻嘻的,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就是酒量好、肉量大,是个饭桌上的英雄,正常生活里的饭桶。这一天不知道他犯了什么错(史书没写),只说皇帝对他“赫怒”,命令给他戴上一面重枷,押送到商州(今陕西商县)安置。但是当时开封府里他还有些活儿没干完,好多的文件得签署。只见吕大胖子照旧笑呵呵,跟没事人一样,叫道――“但将来,但将来!带枷判事,自古有之。”
% S6 T( I* r/ P8 X# c* s0 g  结果等他临上路,皇帝又来了一道圣旨,命令他不许骑马,更别想坐船,从开封到商州,1300多里地,只许步行!
; k% L* C: D3 N/ u: {  完了,吕大胖子,这么肥,还戴着枷,只能步行,这不是要人命嘛。没人敢劝,连宰相、首辅薛居正都托人带话安慰这位吕仁兄,要他暂且认灾。却不料吕端呵呵一笑――这不是我的灾,这是长耳朵驴的灾!
' B; A, G- j. d" L  说完大笑上路,毫不介意。
6 `1 [: C) {$ M) b* x  说这事,不是提一下未来的托孤宰相的气度,而是说,赵光义为什么对自己的老衙门老部下生这么大的气呢?要知道,吕端之前所有的记录就只有一条――在征北汉时,提醒当时的开封府尹赵廷美千万别答应皇帝留守开封,而是强烈要求顺军一起去前线。0 |& W( L3 V2 u. l( X
  似乎是个忠臣吧,不管具体是为了谁,至少赵廷美、赵光义和大宋朝都因此受了益。那么赵光义在搞什么?干嘛发了这么大的邪火?吕端充其量不过就是赵廷美的一个亲信罢了。, x% p/ F) B( M# t
  往下再看。
0 @. d, }  ~0 `$ T+ w4 Y; x  转过年来,到9月,也就是德芳死后整半年,如京使柴禹锡等人突然告发开封府尹、秦王赵廷美, 罪名是“将有阴谋窃发”, 具体表现是 “骄恣”。+ N2 a! \. Y9 o) C/ B" \
  注意,是“将”有阴谋窃发。
0 J4 h/ Y4 `' U$ j8 k2 n! J1 z" L  & T( @/ i: a  Q$ P4 n
  连载(304)' q9 ~! L! X; G) P
  
9 H  V: t" }0 d  E  “将”有,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阴谋,至少什么都没发生。这算犯罪吗?但是每天的火警预报,也都是在火还没有烧起来时才播的吧。
8 c' l" t: }2 @* u  小心无大错,甚至早点提防,也是对“将”要犯罪的人的关怀爱护嘛,免得他真正犯了罪。于是赵光义决定重视一下,针对于“将要”,他应对以“预防”。5 E/ G' K$ A* [) K/ U% P
  他需要一个从政经验极其丰富,政治斗争水平高超的老同志来给他把把关。到这里为止,一切都很正常,都能让人理解,是吧?只是下一步就谁也没料到了,他找的人居然是……赵普。
' H- Y: Z+ H$ c! N! M8 V2 z# g  居然是赵普,这简直是不可思议,要知道赵普虽然符合所有的技术条件,但是从原则上讲,他不被肃清就是皇恩浩荡了。何况大宋朝里文官人才鼎盛,光宰相就有两位(遗憾,首辅薛居正在三个月前死了,不然就是三个),找个高级点的秘密警察用得着起用以前的死敌吗?
) h9 b8 w2 K# V7 o- a# |  但他就是找了。
# u% \- W) {; B  那么换个角度来看,赵普敢来吗?他被压制折磨快6年了,想尽了办法,甚至自觉进京接受监管,才勉强活了下来,他还敢上朝趟浑水吗?- L- S8 T: {6 @2 @! }
  但又是出人意料,赵普来了,而且主动说――我想在朝廷的核心枢纽工作,来观察是否有阴谋叛乱。(愿备枢轴,以察奸变)
' `7 j! Y, L* g5 s8 _" v  不仅趟了,而且往水最深的地方走。并且当天下朝,他就连夜给皇帝写了一封密奏,信的中心议题就是告诉陛下,请您到皇宫内院去仔细地找找,有一个重要的小盒子,里面装的是您母亲、您大哥,还有臣赵普一起签名成效过的遗嘱,可以证明您的即位是合理合法的――即“金匮盟书”。
# Z' w0 [; [% {9 A, v. R  好东西,好创意,只是似乎晚了点吧?
2 U/ W1 O6 e& u. ?" o( d  这时候前任皇帝赵匡胤的两个亲生儿子德昭、德芳都己经死了,再谈合不合法,还有意义吗?而且总是旧话重提,没完没了地揭赵光义的老伤疤,你信不信拍到了马蹄子上踢你个灰头土脸?!
) O7 Z+ ?4 F' N  但事情就是这么的邪门,赵光义不仅没生气,反而“大喜”、“大感悟”,立即把赵普召上殿来,对他说――人谁无过,朕不等五十岁,已尽知四十九年的错了。
0 o: [; b! f" l6 T  一句话,赵普,你真是我的贴心人!当天赵普就被加封为司徒兼侍中,取代己死的薛居正,当上了大宋的首辅宰相。$ K) c; L  ^/ [
  一步登天,重回旧位。而且不止这些,同样的一个职务,在不同的人来干,就有不同的效果。当赵普恢复工作的第一天,率领文武百官上朝时,就发生了一件事。赵廷美的位置后移了。& t$ {9 \5 d9 W& E# s1 t+ c# x3 g
  按照规定,开封府尹、秦王,像以前的开封府尹、晋王一样,位居宰相之上,每朝列班,为御座之下第一人。但是赵普来了,赵廷美就主动申请,把这个位置还给了以前的老宰相,自己宁可后撤。: v& d2 E/ A8 b# [
  赵普愉快地接受了,能回来工作,实在是太好了,能和大家伙儿再见面,也真是太高兴了。他的目光划过全场,向每一位同事微笑致意,每个人的回复表情也各不相同。最后,他和一个人短暂地对视了。
2 ~, P. @7 C& Z  赵普的笑容更加亲切了,那个人的表情有些生硬,他叫卢多逊。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23: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05)/ u- _/ z* ^" g- ^# V( S
  
7 G# @, @2 ?9 i  幸会,幸会。两人的目光内蕴浓烈,惺惺相惜,连夹在他俩中间的秦王赵廷美都往旁边闪。但没办法,赵普和卢多逊挨得就是这么近,一生的缘分,掰都掰不开。% U7 R0 Q+ D, K
  看现在,赵普是第一宰相,其下是第二宰相沈伦,但是很不巧,沈宰相病倒了,重得差点追随原领导薛居正一起到阴间报到。而第三宰相就是卢多逊,两人不仅是现在站班挨得近,以后就连上班报到都得在政事堂的同一间办公室里。, W9 G( i" u) S$ p
  看以前,那故事就太长了。两人本不在一个辈份上,不仅是年龄,看资历,赵普己经是赵匡胤的首席幕僚了,卢多逊才在后周考中了进士,等到赵普独自做了10年的宰相,卢多逊才爬到了翰林学士的位置。
$ w# J8 H) [, t4 X4 q  也就是说,两人的对比是一手遮天PK刚刚冒头,看着是有点找死,但是卢多逊就有能耐把赵普弄得灰头土脸。因为实力相克,赵普的致命短处,正是卢多逊的特长。
% K) U7 O5 Y( r7 v1 L. H4 V  谁都知道,赵普读书不多,当宰相凭的是吏道精通,能用普通话和实际行动把天下摆平。可要是一但说到了“之乎者也”,赵普就死梗了。但要命的是,当时的皇上赵匡胤就是个好读书的人。据记载,不管当时宋朝的国家图书馆(崇文院前身)硬件设施多糟糕,他都会频频借阅,而且读完之后和臣子们交流读后感。
. f) k6 a$ h4 s" V1 e7 I9 D  每当此时,就是赵普的鬼门关。那是一本一本又一本的线装书啊,今天你说没看过,明天你说读过可忘了,可后天居然还有!这日子还能过吗?
( E) @7 O1 |- ^1 \. K! E  这时就是卢多逊的天下了,就像奇迹一样,当年不管赵匡胤读的是什么书,想说什么事,甚至想回味某一个具体的段落,卢多逊都能给你现场背出来!, j$ N3 v% q* N3 A9 y! r
  吓死人吧?但你能想象吗,这不是卢多逊博学广记,而是他单纯的记忆力超强。他每天都和图书馆的馆员勾通,皇帝借了什么书,他也照样借一本,皇帝在看时,他也在看,第二天……哈哈,赢就赢在起步线上。
8 a/ @4 ?# b3 ~9 v) @  常此以往,赵匡胤的下巴每天都砸到脚面上,赵普满脸是土,卢多逊锃光瓦亮。从此卢多逊在赵匡胤的面前挣足了印象分,并且抓住每一次与皇帝见面的机会,见一次,就揭露一些赵普的短处,一直努力到了赵普被罢免,赶出京师。% E4 o+ g& b% V8 a
  赵普当年与赵光义的争斗是禁忌,知道的人不说,不知道的人不敢猜,卢多逊作为PK赵普的绝对主力,就理所当然地在赵普惨败之后,成了胜利者。从此他平步青云,在5、6年之间就坐到了大宋第三宰相的位子。并且由于他是赵光义的亲信,他上面的薛居正和沈伦都要让他三分,他的地位和专横程度己经基本达到了当年赵普的程度。4 f( E6 g- _# A% {2 ~$ O
  一件事可以证明,赵普当年在政事堂里立一陶壶,中外奏章看着烦的,就扔进去,等到量够了,就一把火烧掉;而卢多逊当朝,百官写给皇帝的奏折都要由他过目,他不想让皇帝看着的,赵光义还就是看不着。1 U: A2 ?0 y3 j9 I* c1 D
  至于原因,至于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权力,就不好说了。- ?* ?, Y* O5 B1 ~2 C+ j) i
  赵普能,那是因为人家是开国功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下就是由他和赵匡胤共同打下来的,宋朝执行了300余年的国政纲领,一直都牢牢地打着赵普的印迹。那么卢多逊呢?
/ j% _& F5 H1 @. @% _6 n  * S" i7 R9 S+ S7 L7 z
  连载(306)
, Y6 E- m7 t& b0 b  , r; {+ @& b$ n( D8 {
  卢多逊就是一个执行者,如此而已。但是地球的法则是,你打败了谁,你就高于谁。但是这还不够,卢多逊把它发扬光大了。! t) _8 ?7 x# N/ M$ v3 X
  他打败了一个对手,之后就要不断地加以虐待。具体表现就是,他似乎对胖揍赵普上瘾。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连他老爸都看不下去了,专门找他谈了次话――儿子,你找死吧。赵普是开国元老,你搞他,唉,我还是早点死吧,别赶上你完蛋时受牵连。(彼元勋也,而小子毁之,吾得早死,不见其败,幸也)8 n& V+ M* g2 C+ A; r3 e+ x
  但卢多逊一意孤行,痛打落水狗。赵普被赶出京城,不行,得继续罢官;赵普进京被监管,不行,还得继续迫害;到后来赵普的身边只剩下了一个叫王继英了,堂堂的大宋故相,弄成了个孤寡老人,可就这样,还只是个开头!( A; s$ [5 g8 g6 o% Q' D
  话说赵普的小舅子叫侯仁宝,是大家子弟,家有大第良田,生活悠闲自在。忽然有天想当官。好,赵普一句话,他当上了洛阳知府。美差啊,那可是大宋朝的西京。但是时光有限,转眼赵普倒台,卢多逊和赵光义的乐趣是一样的,他俩一合计,好,给这位小舅子一个好职位,直接把侯仁宝从洛阳派到了邕州,那可是秦岭之外,等于发配了!, L- P  x& `- ]4 }( W2 [
  从此苦日子没完没了,一连9年,侯仁宝连个探亲假都没有,更别谈调换职务,回到北方了。最后他连致仕辞职都不被允许,被逼无奈,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其难度之高,真让人瞠目结舌,他居然为了能回家,就算把国家扔上战场都在所不惜。9 F3 A; R; j! q# T) W
  侯仁宝给皇帝上书――陛下,交州(交趾,古越南)出兵变了,主帅被害,国乱可取,我想到京城当面向您汇报攻取的办法。
+ r7 K4 _" T- q  赵光义大喜,要知道交趾在五代时独立了,第一名将潘美征南汉的时候,就像王仁斌征后蜀时放过大理国一样,对交趾没理睬,让它继续独立。哥哥的遗憾,就是弟弟的事业,赵光义决定把交趾像吴越、漳、泉那样收归国有,于是马上派人召侯仁宝进京。
; x% r- d4 o# F' j  眼看侯仁宝的梦想就要实现了,他哪是想领兵打仗,他只是想找个机会回开封,然后就算在开封当街把腿摔断,都绝对不出城了。可是他贼,卢多逊是贼祖宗,一眼就看穿了里边的玄机。一句话就把侯仁宝的美梦砸得粉粉碎。) N5 z( o1 C: M+ _
  ――陛下,召侯仁宝进京,消息就会泄漏了。不如派他在岭南直接出兵,这样才能出其不意,一战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23: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07)# d+ V7 W' L5 d
  
3 {. S& N9 X& @: H* Y: S  赵光义一听大喜,爱卿你想得真周到,就这么办了!
# f% U0 L5 f9 T' p+ ]- a' F7 N  于是当年的7月份,侯仁宝欲哭无泪,从驻地邕州领兵出征。朝廷也算对得起他,给他配备了兰州团练使孙全兴、宁州刺史刘澄等文武官僚,水陆并进征讨交趾。
/ @4 @; q9 V  ^2 _% z$ g5 u4 ^  战况简单点说,就是侯仁宝误国误已。一个从来没上过战场的文官,出身只是个公子哥,他懂什么军事?开头时杀了一千多个交趾人,就开始盲目乐观,不等全军到齐,就严令进军。结果交趾人似乎怕了他了,他来就投降,他一高兴就受了降,结果受降大会上被交趾人一刀砍掉了事。+ H2 h5 w2 k# N6 t
  就这么简单,远征军主帅先死了,而且当时正是北半球最湿热的7、8月份,交趾地面上瘴疫流行,远征军严重水土不服,当地的转运使许仲宣当机立断,一面快马回京报告侯仁宝战死,一面直接宣布撒军。
6 D7 `3 t. A( i. p& `# k  他的理由很充分――如果等朝廷的命令,远征军就都得死光了。(若俟报,则此数万人皆积尸于广野矣)4 l% J0 q. `3 Q/ t7 h
  就这样,征交趾失败了,朝廷里的党争第一次影响了宋朝的军事胜负。但在当时没人去想这个,一来交趾本是外快,抢过来是便宜,没抢到也不是损失;二来刚刚莫州大败,在动摇宋朝国都根本的危险面前,这样的小胜负实在没法吸引公众的眼球。
0 ^8 p$ [6 j: e0 [, X  但是赵普心疼,那是小舅子,而且他老婆大人还健在,天天的闹啊,换谁能受得了?但是很快的,这件事就揭过去了,连赵普的老婆都不再提。其原因不是因为朝廷追封侯仁宝为工部侍郎,并且给他留下的两个儿子封官作为补偿,而是因为赵家有喜事了。- L' [. o" c% A9 `( n
  大喜,赵普的长子赵承宗要成亲了,女方是真正的皇亲国戚,是赵光义的姐姐燕国公主与归德节度使高怀德的女儿。赵家人高兴,这不仅是说结婚添人进口,而是代表着赵普老夫妻晚景终于不再凄凉,身边能有个照应人了。! P, G: r8 _3 x5 I$ x  O& ]1 h6 ?
  这之前,赵承宗像侯仁宝一样,被迫到外地当官,在潭州做知府,和侯仁宝一样回不了京城。可是与皇家结亲之后,一般来说可以留京工作,这样不管职位高低,最少是父子团圆,美满生活啊。
7 X" J: U: k( p8 }- @6 }6 A! v" r: S  可是婚后不到一个月,卢多逊就上表要求赵承宗离京归任……他妈的!是可忍孰不可忍!赵普出离愤怒,你搞了我的舅子还要再搞我儿子,一定要把我全家都弄死是不是?!
* M, Z& S/ ^" {) n  那好吧,不是你就是我,你死我活!! m; ?$ G# b/ _+ k  y; S
  就在这时,赵光义突然宣召赵普上殿,要他帮忙“预防”叛乱。好极了,真是太好了……这就是为什么赵普明知风波恶,偏向深水行的原因。当年的第一权相根本就不是为了贪恋权位才选择回归,他要报复,要生存,要某某人死!
7 u$ h3 P6 ]+ ~- W% D  
3 V, S5 a4 M6 L4 V( A  连载(308)% X" Z- n7 d1 t( J
  % ]" Z2 F6 D6 d* ^7 M6 S
  那么有个问题就得想想了――卢多逊为什么一定要恶搞赵普呢?他们真的有什么生死大仇,无法化解吗?: ^2 N6 T( M& m
  没有,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他们之间有过一丁点的私人恩怨。而在政见上,在官场上更谈不到冲突。一言以蔽之,当年的卢多逊根本就不配和赵普起冲突。2 g3 |( f, J) I$ d, t# T) |8 h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因为官场。6 f- ^7 P; A3 E. `2 c8 S) c* j4 @5 `( z
  想要迅速冒升,必须得有三要素。一,功劳;二,资历;三,关系。这三样,卢多逊一样都没有。他当年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凭着读书考试,才进城当官的小家孩子而已。这样的人想冒头,注定得走险招,为人所不敢为。
) j5 x0 P3 A8 I  史称卢多逊“有谋略,发多奇中”,奇中,就是他最大的特色。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赵普在罢相之前,简直是独立官场之巅,连皇帝都不在话下。可是他就能看出其中的危机,并且果断实施,看准了就干。
5 |' N6 P2 x- C9 p  他砸赵普,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赵光义。这样就把“功劳”、“关系”一次性得到。然后以赵普的失败作为契机,他爬到了上层官场,开始出使南唐,谋划战争,给自己的政治生涯真正加码。直到赵光义即位之后,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宋第一宰相。, L8 n' Z1 u& B2 h
  顺利成功。可是也有后遗症。病根就在当初的胜利点上。你是怎么赢的,就得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具体到卢多逊,就是你搞了赵普,就要当心赵普反扑,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把赵普干掉。除此之外,再无他途。你永远别去想什么“相逢一笑泯恩仇”,因为虽然“历尽劫波”,可人家不是你的兄弟!
$ e- a5 h$ a5 d  卢多逊天分超常,深知这一点。3 B* q8 V# Q* R0 N2 O
  于是不管怎样过分,不管他父亲怎样规劝,卢多逊都要把赵普黑到底。何况赵普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说舅子、儿子都还在当官,就从赵承宗的婚事上看,卢多逊都没法睡安稳觉。- e* O! u9 O8 j7 v7 m/ k% K" Z
  看看新娘子的身份,不仅是国亲,而且是军中领袖人物高怀德的女儿,赵普都这样狼狈了,可还是有人这样亲近他!
) k  w# e2 p6 h% M' {7 O  必须除之,于是继续恶搞,但是突然间赵普居然就又走上了金殿,并且站了所有朝臣的最前面。第一宰相,首辅,唉……多少年企盼的位子啊,居然被突如其来地抢走。卢多逊沮丧之余心惊胆战,他知道,赵普是一定会报复的。但问题是,报复会怎样来呢?
) e2 R/ L! K( f" {2 l  猜不透,历史很快就会证明,卢多逊还是太嫩了,赵普是金峦殿上真正的大师,当他出手时,你只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郁闷加不解,就像当年五行山下匪帮里的二当家那样坐在村头沉思――为什么我大腿挨了一刀,全身却到处都在冒血呢?咋搞嘀啊?) z% M; J/ q9 t! H* L* Z! i" t" D
  这还是小意思,当赵普状态好、动力足时,他能只扎一个人的大腿,却让一整片的人都全身往外冒血!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23: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09)
( \: t: a* v% N  R2 v# R2 @  9 n# k+ T9 Y5 _$ ?  _
  赵普开工,先拿工钱。1 \, E  [' u. S
  就在他抛出“金匮盟书”的当天,他儿子赵承宗就留京任职,转成了首都户口。紧接着没过几天,交趾兵败就找出了责任人。具体负责前敌军事指挥任务的原兰州团练使孙全兴被逮捕下狱,狱中一顿毒打之后,拉到街口砍头示众;在这之前,侯仁宝的另一位助手,宁州刺使刘澄连京城都不用回,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就被当街正法,给国家省了一大笔罪囚押运费。, P8 w# \' p( v3 O2 ?9 W
  自此,侯仁宝的事告一段落,想来赵普的家庭生活也随之安宁了,他己经可以全心全意地为国家办工出力。可是在这之后,赵普就基本消失了。这个人每天上朝下班,悠游闲散,似乎什么事都不管,完全隔离在所有热点敏感的事情之外。
, S& g) I$ j( ~! {$ v7 h  至少他在这个时段的史书里失踪了,但是大宋朝廷的上层建筑却在近大半年之间风云突变,旧貌换了新颜。他用实际行动向所有朝臣做了个示范,告诉他们得用什么手段,才能做到在卢多逊的面前出剑,却突然刺中秦王赵廷美的屁股,而且这一剑刺中之后,喊救命的却还是卢多逊本人。
4 Z1 M, u0 N" Q+ s- _/ K  说一下秦王赵廷美,这位排名大宋朝第二号人号的显贵,他一定不会知道,自己竟然是这段历史的主角。甚至根据他的表现,他都不明白赵普为什么会突然上台。
$ G0 p9 b$ n3 a4 @0 ^" ^  回顾他的人生,先从赵匡胤时代说起。赵廷美的富贵是突然来临的,在他大哥从洛阳回来之前,他什么都不是,只是因为他的血缘,他注定了是一位宗室亲王,可以安享富贵。但是事情突然变化,他大哥在一个月里到他家串门三次,把他的地位一下拉升起来。之后赵匡胤暴毙,他二哥跃过了两个侄子即位登基,他的地位更加暴升看涨,一跃变成了天字第二号人物。  z5 o- [$ ], b2 {7 j7 z
  宁封廷美,不封德昭。不知这里的玄机,赵廷美本人知道吗?他肯定不知道,因为他以后做出的事越来越出格。
, v2 K/ e8 ]9 g8 ~  先说在和平时期,他对荣誉来者不拒,让他当开封尹,他就当;让他当亲王,他很高兴;让他站在宰相的前边上班,他更加乐不可支。甚至他还养成了一个奇妙的习惯,这习惯的独特,在整个300余年的宋史之中,也仅有他这么一例而已。
2 b3 Y& Y% S3 H  
0 ^$ @# ?- K; h  连载(310). x- V  Q, F# j: A2 r" |1 O3 W
  
# a' V$ i; w+ ^  话说一个30多岁的好奇心男人能有多大呢?请看赵廷美的临床症状。他每天上早朝,进了午门先不去政事厅和宰相们汇合,而是先往学士院那边瞧两眼,如果发现那里的大门横着一块大锁头,那好,他就一定要先走到那边去。% y8 X  B! E' _4 \3 c2 N# `
  来到门边,向里面问话――喂,里边的人听着,今天谁要升官,谁要罢官啊?& ^% \  D0 E8 S  L$ q
  里边的人还真听话,马上照实一一回答。
1 d& Z/ p* i* E# g7 M- D8 Z  很小的事吗?但这己经是严重违规犯法了,并且可以说,他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明目张胆地拆他二哥的台,并且天天如此。% @: K) e$ ?1 ]2 R% \3 l  [
  宋朝的高层人事任免是国家级的机密。每次的重大人事变动,正常程序是这样的――先由皇帝召见翰林学士,告知任免的人员以及一些意向上的解释;然后赐给学士文房四宝,由内宫宦官护送该学士回学士院草拟公文。这其间学士的能力就分出了高下,而且该学士对任免人员的私人感情都可以得到体现。
9 w+ T* S. E7 _; L2 j# l  他得把皇帝的意向加以总结归纳,变得公文化,能拿得上台面。具体地说,他如果喜欢你,可以让你罢官罢得潇洒,像是回家休假。要是他烦你,他能让你灰头土脸,一辈子蒙羞。这样的事,苏东坡都做过。
0 ^) [( I' A0 j& ]& x+ a  这样的事机密而且私密,于是夜间把学士放进去,外面就上锁。一直等到第二天早朝前,才把彻夜加班,搞出来的公文交给皇帝过目,皇帝说行,再令翰林待诏在白麻纸上抄写下来,成为正式的官面公文。然后才能拿到正殿,在文武百官面前来个宣麻。
0 i9 V$ ?" i& ^+ {- W  制度如此,就要遵守,何况这真的很有必要。试问当官所为何来?升官免职是官场最敏感的事,如果能事先知道,往轻了说,有人能及时去巴结新贵,结党营私;往严重里想,小心事先知道被罢免的高官选择造反!
5 e/ ^7 _" m+ g& d4 I  o8 S  很敏感吧?所以才说赵廷美的举动是300余年宋史里独一无二的。试想有所图谋的人,一来干也要静悄悄地干,背着点人;二来,时间上也得有点提前量,怎么也得在拂晓之前得到消息才管用吧?像赵廷美这样,马上就上早朝了,才当众打听,你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样?, V8 m9 }% V+ C5 a
  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显示出你真的与众不同,能比大家伙儿早知道半刻钟!
. Q4 P: f% V5 L7 t8 K  再看一下战争时期。攻下太原城时,赵廷美也有过特殊的表现。当时刘继元刚刚投降,赵光义下令殿前都虞候崔翰率先进城,除他以外,不准任何人再进。可是赵廷美就是不信那个邪,我就进,怎么着?结果崔翰迎头一声断喊――滚出去!* A& D2 @' D' p* x5 G! [0 L( X/ X
  他也就出去了,你倒是有种真正学一下曹操的长子曹丕,抢先进城,也抢个美女,并且把所有大兵都镇住啊。结果一声断喊就变乖了,并且还事后找帐,把这事主动告诉了他二哥,让他二哥给他作主出气……唉,真是无语了,你在告崔翰前是不是也得先承认自己违规了呢?1 c9 K4 P) Z7 [
  结果崔翰被贬出京城,到地方任职。
6 S* w& r7 {( |! N/ z: Z  以上种种,无不表露了一个带有普遍性质的常识――家里的老儿子真是不懂事。
发表于 2008-6-9 15: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ceinsummer 于 2008-6-4 23:07 发表
5 t4 Q+ d$ b) N8 S- A  连载(244)4 q7 ?. F' S# T* U& n7 c7 s: C
  # F5 O7 u  x. Y
  一边派人去杀人,一边严令下属去查案,赵光义在庙堂之上瞬间就戳穿了手下人屈打成招、草菅人命的小把戏。
8 u  M7 \" ]& |2 K+ U% B# c% k  一举数得。# `3 z( v1 \* G0 x
  先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所有属下,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也别想 ...
我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篇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1 21:58 , Processed in 0.04352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