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9)& v& n, S1 w* ?+ G6 G% o
  
! c( Q% \# S8 q6 g  这一年,在夏季来临之前,大唐帝国出奇的平静,只发生了几件无关痛痒的小事,象右相刘仁轨、太子少师许敬宗提出致仕申请,还有朝廷大赦天下,又改了个年号,一切都显得很太平,但是嗅觉敏感的人却察觉到似乎有一场风暴将袭来。
" Z+ J2 j- M) T1 }7 f  农历四月是初夏时节。从青藏高原上刮起一阵风暴,向北横扫塔里木盆地。" Z* P3 }, M; t# ~
  此时,吐蕃名相禄东赞已经去世,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儿子论钦陵,论钦陵是吐蕃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坚强果敢,雄才大略。论钦陵考虑到大唐已经击破高丽与百济,下一步骤必然将是针对吐蕃,不如先下手为强。
6 y) S( V# }% b- L' ?- D0 k* n# s* u  吐蕃出动大军,打出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闪击战,从四月始,连续攻陷西域十八个州(羁縻州),然后会同于阗国奔袭龟兹重镇拔换城,并攻陷拔换城。塔里木盆地几乎全部落入吐蕃之手,大唐在西域最重要据点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全部被吐蕃所占领。: J3 V0 ]2 I+ M0 t5 O: H. x* @, z0 P% T. N
  吐蕃这一辉煌胜利,震动大唐。- f, w; X: v. j
  大唐在西域的驻军本来就很少,根本无法与吐蕃相抗衡,于是唐政府被迫诏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等安西四镇。
; K- k1 k' W1 c' \9 Q  
9 B+ ^4 o# _/ \/ R  唐朝廷迅速作出反应,将最精锐的兵团悉数调往西线,这些士兵多来自征高丽的主力部队,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同时也是西征兵团的总司令,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两人为副大总管,下辖大军十余万人。; T+ Q6 B5 \: k  Y7 C8 ]: z& f3 v
  这次西征的作战任务,其一是讨伐吐蕃,其二是帮助吐谷浑复国。唐朝廷致力于吐谷浑的复国,乃是要夺回青海湖及其南面的大非川,重建吐谷浑汗国,作为抵挡吐蕃的前缘防线,同时保护河西走廊的安全。
2 p; ?, Q( P( X, @, w  但是唐军最大的问题,乃是高级将领之间的不和。) Y8 x, X/ L; V0 p
  军团副司令郭待封看不起总司令薛仁贵。郭待封的父亲郭孝恪乃是前任安西都护,在西域立下赫赫功勋,但是在龟兹之役中,郭孝恪与儿子郭待诏(郭待封的哥哥)一起战死,所以郭待封乃是烈士之后,出身好,看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贵;而在征高丽时,郭待封与薛仁贵的官秩是相同的,但是薛仁贵很快升任右卫大将军,而郭待封只是左卫将军,军阶比薛仁贵要低,这使他一直愤愤不平。
+ v$ \9 O' {- f  其实郭待封的本领很是平常,但他却自视甚高,在西征途中,每每与薛仁贵唱对台戏,对于这位名将之后,薛仁贵也实在没有办法节制。, |9 K& w/ t8 G1 I! v
  这些矛盾为唐军的大败埋下伏笔。
! q; U' [- Q9 h  Q' }8 g. ]  
# p/ \% ?. j* }; R6 _  唐军西征兵团沿着河湟谷地向青海湖挺进。吐蕃大将论钦陵深知唐军之勇猛善战,不敢轻敌,引军后撤,以避唐军的锋芒。
$ H8 M: U; E5 m# g# ?! T9 ~* {  薛仁贵兵团抵达青海湖之后,折向南下,挥师进入大非川。薛仁贵的战略,是率领主力部队挺进到大非川以南的乌海,寻机与吐蕃大军决战,并且夺取黄河上游地带。薛仁贵用兵不仅勇猛,而且他很有谋略,他行军作战的特点是如疾风暴雨,打闪击战与速决战,而要在高原上保持军队的行军速度与机动性,则不能把行动迟缓的辎重车队列入进攻队伍中,所以他决定将辎重部队留在大非岭。6 ~9 }6 m; X1 t7 ~
  西征统帅薛仁贵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自己率领,以轻装骑兵为主,作为先锋兵团,先突进到乌海一带;另一路由郭待封率领,作为后续兵团,将与薛仁贵在乌海实现会师。在临行前,薛仁贵交待郭待封:“到乌海道路艰险遥远,车辆很难通行,而且这一带瘴气很重,这就军事上所称的‘危道’,不可久留,只可速战速决。如果携带庞大而行动迟缓的辎重车队,将失去速战速决的机会,所以应当要留下两万大军,在大非岭构筑两道栅栏防线,将辎重屯放在防线内,我先亲自率轻装骑兵,快速前进,趁吐蕃未备之时,必将可以大破敌军。”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50)
3 a* I) A9 X4 u% E. o! d( X  , D7 y/ q4 Z$ l8 g/ w! ~
  薛仁贵带着数万精兵,携数日口粮,以急行军的速度直奔乌海,在乌海以东的积石河口处,遭遇到吐蕃的军队,吐蕃将领没有料到薛仁贵兵团进兵如此神速,根本没有做好战斗准备,情急之下,草草上阵,结果薛仁贵兵团旗开得胜,这一战,吐蕃伤亡伤亡颇大,唐军缴获牛羊一万余头。
( V+ c) V7 c) ?0 s# b  在取得河口大捷之后,薛仁贵抵达预定的地点:乌海,只等着郭待封后续兵团的南下会师。) K3 s8 u, t/ @% F- A' N
  
% Y: _5 f1 e; e2 e% B1 }  此时唐军的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就在这时,郭待封兵团出了问题。1 J, X& ?; P0 R2 N- H
  郭待封一贯与薛仁贵唱对台戏,薛仁贵要求他留下两万人马在大非岭,看管辎重,其他部队火速向乌海进军。但郭待封偏偏不干,他把辎重部队一起带上路,这样一来,便严重影响行军速度。正当他慢吞吞、悠悠哉哉地穿越大非川时,吐蕃的侦骑发现了唐军兵团的行踪,马上报告给了统帅论钦陵。- r6 t1 E+ n3 j4 u
  论钦陵即刻意识到,一个难得的战机到来了。
' Z4 \. L# E/ U* W" g  为了对付几乎天下无敌的唐军,论钦陵丝毫不敢有半点松懈,这次吐蕃的军队几乎是倾巢而出了。论钦陵调遣二十万大军,围攻郭待封的辎重兵团,此时郭待封兵团离乌海还有一定的距离。8 O/ s* H) t1 P- j7 H% l( U
  郭待封兵团最多也不超过六、七万人,而且还有一部分是运输部队,战斗力并不强,人数远远少于吐蕃。所以吐蕃军队占有压倒性优势,几路大军包抄过来,黑压压的一片,郭待封平日也很牛、自我感觉良好,其时只是庸将一个,顿时间魂飞魄散,这怎么打呢?
8 u0 F4 B6 n6 s2 V- i  有一点他估计是没有想到,自贞观以来的战争,在一次战斗中遭遇二十万敌军,是非常少见的,战役的结果是没有悬念的,郭待封兵团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郭待封赶紧下令后撤,吐蕃大军一阵掩杀,唐军伤亡惨重,辎重车队全部落入吐蕃之手。% Z( S1 u  x& f7 ~+ C
  . X( K  j$ ?! E* D
  薛仁贵听到郭待封惨败的消息后,不禁震惊,半晌说不出话来,辎重被夺,后路被截,这数万大军是绝对无法持久作战,不行,必须马上撤退。
* J6 o' a3 w0 e! s% [; a, r5 Y" Y3 ?  可是迟了。
2 J) b1 L0 Q& t9 M% b$ s  此时吐蕃已经集结了四十万大军。  x4 e; a/ p0 F6 {9 U
  吐蕃名将论钦陵展示出其军事上的极高天赋,这一战,论钦陵几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吐蕃所有军事力量全部调往前线,在世界屋脊上展开前无古人的庞大军事行动,集结如此庞大的军队,足见论钦陵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这是吐蕃兴衰的关键一战。在重创郭待封兵团之后,吐蕃二十万大军已经威胁薛仁贵的后方,而论钦陵则统率另外二十万大军正面压迫薛仁贵兵团。
7 B5 C' Y" |- l% k) Y9 T; I  论钦陵心里十分明白这场战事的艰巨,虽然吐蕃在数十年之间不断地向外扩外,但是,从来没有遇到一支势均力敌的劲旅,而现在面对薛仁贵,不仅是唐军数一数二的战将,其部下也是唐军中精锐的军队,所以论钦陵十分谨慎小心,他要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薛仁贵。
. Y$ ?/ C$ ], s9 H9 O- Z  Y  薛仁贵此时处境极为艰难了,其一,郭待封被击败,他已没有后援兵团了;其二,粮食辎重被夺走,他必须要尽快撤退。唐军退到乌海以北的大非川,但是熟悉地形的吐蕃军队已经大举反击。一场血战,在高原上的大非川打响。$ \) u- {& d0 s) T" k7 {9 \3 D
  史书上没有记载薛仁贵兵团的人数,笔者估计应该是在五万人左右,最多不超过八万人,而论钦陵投入的军队则是四十万!无论是在军队数量、适应高原战斗的能力上,还是对地形的熟悉上,吐蕃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吐蕃的统师绝非泛泛之辈,他是吐蕃的军事天才论钦陵。面对吐蕃如此明显的优势,即便是唐军第一勇将薛仁贵,也回天乏力了。
- \( ]* @; H9 E- a  虽然薛仁贵兵团乃是大唐精锐之师,但在吐蕃绝对优势的打击下,唐军数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只有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率少数人马突出重围,与郭待封的残部会合。就剩下一丁点儿兵力了,怎么办,三人凑在一起讨论后,决定与吐蕃统帅论钦陵议和。论钦陵不仅是一位大将,更是一位政治家,他并不想与大唐帝国断绝关系,于是便同意议和,这样薛仁贵、郭待封与阿史那道真等人才得以脱身。
+ h7 v  U5 `2 P4 C4 B8 w5 }1 z  这一战,是唐朝开国以来,唐军的第一次惨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51), i( D; e! u/ h7 N
  
' p# l- i5 N  F0 Y# {+ C6 l  唐军不败的神话,在那一刻的大非川被打破了。4 O9 Z  z# ~) Z* s& p7 n6 B
  薛仁贵发出一句莫名其妙的感慨:“今岁在庚午,星在降娄,不应有事西方,邓艾所以死于蜀,吾固知必败。”将大非川惨败的原因,归咎于天命。
& w: M0 R3 Q: s; Y+ j  从表面上看,大非川之败,是因为郭待封违反薛仁贵的命令所致,但这只是浅层的原因,其深层的原因,乃是大唐军事制度的僵化,具体的分析,笔者准备放在唐军一下次惨败之后再做分析,这里先提其中一点。; ?6 D6 e) N$ D6 g" ]  I3 f
  为什么郭待封敢违抗薛仁贵的命令?这不是郭待封个人的问题,在此之前,王文度曾经矫诏夺权,最后竟然没有被严惩,快死时还赴任熊津都督,唐军对将领没有惩罚的机制,这是因为之前唐军百战百胜,但无惩罚机制,使得唐军将领越发骄横无度,屡屡出现违反军纪的情况,所以郭待封的问题,其本质是乃是制度缺陷使然,终于酿成大患。' e  _7 A& e1 m5 h3 C- {0 P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被朝廷逮捕下狱,被免去一切官职,不过仍然赦免其死罪。
2 A4 t! g% A6 {  
5 e8 X2 I# T8 Y# _  大非川战役的惨败,使得吐谷浑复国的计划付之流水。但是对于吐蕃的宰相论钦陵来说,仍然想与大唐保持良好的关系,他深知大唐帝国虽然吃了一次败战,但仍然是最为强大。
6 H9 y; R  x' R  咸亨三年(672年),论钦陵派使者论仲琮出使长安,继续向大唐政府进贡。
  {5 W4 {4 b( A1 D  X. }  T5 M  a8 ?  唐高宗接见论仲琮,顺便向他询问吐蕃的风俗,以了解何以吐蕃如此之强悍。论仲琮告诉唐高宗:“吐蕃地处高寒地区,土地贫瘠,民风质朴而强悍;然而吐蕃却法令严整,上下一心,在政事上,经常是由下而上进行讨论,所以能广纳众议,因势利导,这是吐蕃政权得以持久的主要原因。”
& N0 a. i) n( Z) i4 M, N" g  唐高宗听了之后点点头,看来吐蕃在禄东赞、论钦陵父子的辅政下,弃宗弄赞、芒松芒赞都励精图治,政令虽然比大唐要简单,但却有效。随后,唐高宗诘问论仲琮:“你们吐蕃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地盘,却吞灭吐谷浑、败薛仁贵、进犯凉州,这是什么道理?”( F3 ?0 ~  G) Y, C4 S, K) Y
  论仲琮这个人也很有外交本事,他却闭口不答这些,对唐高宗说:“我只是奉命前来进贡,至于军旅之事,那不是我的职责,所以我也没有多问。”' ]9 o4 J; {" J/ k# p8 M
  唐高宗觉得这个人还蛮机智的,就不再追问,下令厚赐给他礼物,随后也派使者出使吐蕃。这样,在大非川战役之后,唐与吐蕃仍然保持使节往来。  C- s2 Z7 t/ Z" i: C% A
  
$ k( m2 y) B; p5 ~/ r' D: [! I0 a' t  又过了几年,到675年时,吐蕃又一次派出使者到长安,准备与唐政府和解,重点提到与吐谷浑修好。吐谷浑问题是唐与吐蕃最大的分歧所在,这次吐蕃提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史料上没有记载,反正唐政府不能接受,最后这次和谈破裂。
' P* f2 u& M3 ?( V% j, P# }  既然唐方面不接受和平,吐蕃干脆就先下手为强。
, D! G& Z1 w- w6 r- F/ Y2 r2 ~" b  从676年开始,吐蕃接连进攻唐帝国西部的鄯州、廓州、河州、芳州。  b/ R7 h% h, _1 z0 k1 \
  唐朝廷准备要报复,这次派出两位亲王作为统帅。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下辖十二位行军总管;相王李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下辖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的部队。虽然场面看上去很大,但实际上这两位亲王只是挂名的,并没有前往军中,所以这次所谓的远征,其结果想象可知,根本就没有统帅,所以折腾了许久,居然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L9 G7 K: D" V/ i/ x
  
$ ]$ s5 n0 ]% R7 @& G" {  就在唐军虚张声势时,吐蕃又向扶州发动进攻,攻陷临河镇。临河守将杜孝升在城破之后,也被吐蕃所俘虏,吐蕃人威逼杜孝升写信给松州都督武居寂,劝他投降,但杜孝升坚决不肯。吐蕃人看杜孝升蛮有骨气的,便将他释放了,然后撤兵。3 @5 G* x0 ~" Z' u& |' [) ?$ w: r
  面对吐蕃的咄咄逼人的攻势,678年,唐朝廷不得不将名臣兼老将刘仁轨调往西线,担任洮河道大总管,此时刘仁轨已经是七十七岁的高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52)
9 c' y+ m0 D% q8 A3 G  ! p; V! n6 T$ K6 T1 h2 S
  刘仁轨走马上任后,立即对唐军进行整顿,并且向朝廷提出不少建议。不过刘仁轨却碰钉子了,朝中宰相、中书令李敬玄与他有矛盾,每每否决他的建议。刘仁轨心里非常不舒服,心里暗骂道:“这小子不识好歹,得让他尝尝苦头。”于是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军事主张,李敬玄都反对,看来我是老了,不中用了,西部镇守的重职,非李敬玄不可。”
. @+ t  I$ U# F6 }. l! c  刘仁轨这一使气,把李敬玄逼到了悬岸了。
" s$ E7 O* i8 ^# l8 x  
; x; a0 Y: r  ^  c  唐高宗便把李敬玄召来,对他说:“刘仁轨上了奏章,称西部镇守,非卿莫属,现在西线情形紧张,我看你还是去一趟吧。”- H3 c+ k- N2 w
  李敬玄一听,这还了得,自己虽然是中书令,权倾朝野,但行军作战这事,他是一窍不通,赶紧找借口向唐高宗推辞。6 ^6 o# p* B: y' X5 O% w
  这下唐高宗很不舒服了,把脸一沉说道:“刘仁轨就是要朕去镇守,朕也得去,你怎么可以推辞!”在唐高宗看来,刘仁轨本来不是文臣吗?他到了百济战场后就成了名将,你李敬玄怎么就不行。
+ g' |1 w7 h' w% Y  当然,刘仁轨行,而李敬玄未必行。8 E6 R* {( e! _, C: Q7 d1 Z
  皇帝都这么说了,不去行吗?李敬玄这次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唉,早知如此,当初何必非要得罪刘仁轨呢?李敬玄没法再推掉了,便代替刘仁轨出任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 l4 w& B) b4 N% w9 ~; d% I& W
  
: B# h- p, u' B: L% O, j  为了备战吐蕃,朝廷以征调剑南、山南的军队赶赴到洮河兵营,同时,在河南、河北地区招募猛士,只要武艺高强,不论是布衣百姓或者官宦士家。
5 {6 f/ n) |1 G1 n% e/ \  此时,李敬玄所掌握的军队数量已经达到十八万人,不能再拖延了,硬着头皮出发,向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进军了。: |1 f- v1 k  Y# r  }
  七月,唐军在龙支与吐蕃一小股兵力相遇,结果唐军打了个小胜仗,李敬玄赶紧向朝廷发出捷报,唐高宗看了之后,心里小喜了一下,还以为李敬玄果是一位可以带兵打仗的人。7 |  H& L- g! \( `- ^$ b4 b& R
  但是情况很快就会直转直下了。9 p1 R/ m6 E; V7 \
  
4 T4 o) v" q8 {4 ?. G+ i" o4 F  九月,李敬玄大军挺进到青海湖一带,他派刘审礼为前锋,在前面开路。刘审礼是唐朝工部尚书,但他却是出身于武官,在贞观时代便担任过左骑卫郎将,后来出任燕然都护,在此间发生铁勒九姓的叛乱,刘审礼也参加了平定铁勒的战争,军职提升为右卫大将军。
. Q& v- q1 v' Z. e  ]2 b  唐军大举西进,吐蕃名将论钦陵再度领兵出战,严阵以待。) ]* X1 g8 b8 s1 E+ G& a
  自从大非川战败后,唐军便将吐蕃视为最重要的对手了,这次出征的军队比起上次更加庞大,而且统帅的级别更高(吸取大非战的教训,以宰相领衔出战,目的在于节制诸位,可惜这个统帅的本领不济),显示大唐的击败吐蕃的决心。
6 X/ B1 ~7 _! y* {  {3 N  ?8 m  刘审礼的先锋部队一路长驱直入,论钦陵故伎重演,他集中优势兵力,先行进攻刘审礼部。刘审礼部有多少兵力、围攻的吐蕃军队有多少人,史书都没有详细记录,但是以论钦陵的指挥风格来看,吐蕃兵力至少是刘审礼部的三倍。+ x9 u. r3 x9 Y& Y0 _2 m8 v
  刘审礼毕竟是一员战将,他的手下也不乏勇将,其中有一名副总管王孝杰,也是一个人才。刘审礼命令士兵安营扎寨,王孝杰率唐军苦苦支撑,以等待李敬玄后续大军的赶来。眼看吐蕃的人数越来越多,唐军渐渐抵挡不住了,可是援军的影子呢?一个也看不到。& P+ U9 x: y! d+ h* h4 u# G: t5 G
  这是怎么回事呢?十八万唐军统帅李敬玄早就吓呆了,不知所措。这位中书令大人,在庙堂之上威风凛凛,上了战场便暴露其懦弱之本性,看到吐蕃人多势众,居然按兵不救,不敢前进迎战。
2 P7 F3 _1 C8 x) J7 c  李敬玄根本就不是带兵的料,在他犹豫与慌乱之时,论钦陵已经下达总攻击令,对刘审礼部合围,力图全歼唐军先锋部队。
" P5 [: x2 P) L/ |  救兵迟迟未到,而吐蕃之进攻更加猛烈,刘审礼终于顶不住了,防线全线崩溃,这下子兵败如马倒,唐军的先锋军团全军覆没,刘审礼、王孝杰等在力战之后被生擒,成为吐蕃的俘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53). b* ?% s( i9 w: m$ G8 h1 x8 t1 H
  
% i* f- T) A+ z2 ^/ b* [; {. B  论钦陵在歼灭唐军前锋兵团后,马上挥师东进,向李敬玄的主力大军发动进攻。李敬玄听说刘审礼兵团全军覆没,更是六神无主,狼狈而逃,一直逃到一座山岭,称为承风岭的地方,把大军拉进山岭,然后挖沟濠、筑工事,想这样来顶住吐蕃的压力。3 R* r3 {+ \% O- p% h
  但是在青藏高原上,一山更比一山高,李敬玄躲进承风岭,论钦陵就命令吐蕃军队占领周围更高的山头,这样李敬玄大军便在吐蕃的观察视野范围之内,并且陷入吐蕃大军的包围之中。
; K% {. _0 N+ j6 K) F9 D  唐军统帅李敬玄两眼发愣、眼脑一片空白,“完了完了”,他就这样自语自言。此时,只见一名将军大踏步走进李敬玄兵营内,向统帅一抱拳说:“大帅,于今之计,只是夜袭吐蕃兵营,打开一个缺口,这样大军才能够脱险。”李敬玄定睛一看,长相跟唐人有些差别,原来是百济降将黑齿常之。
1 P) m' U/ n$ I- I' o$ I' t. G$ [  黑齿常之怎么会从百济跑到青藏高原呢?原来当初他投降刘仁轨时,刘仁轨认为这是一个忠义之士,所以对他非常信任,果然后来黑齿常之便不负所望,立下奇功。一年前,刘仁轨被任命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时,他认为黑齿常之是位良将,所以便带到西线,现在唐军面临危急关头,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便挺身而出了。
9 b2 V! l* L1 w8 @1 f6 T% a( v4 z  , U# k; H. x2 [3 t" [7 M
  李敬玄无奈之下,只得将希望寄托在黑齿常之的冒险上了。& }( y; Q0 L+ ^3 l# J6 g* J# e
  夜晚时分,黑齿常之率着五百名敢死队,悄悄地逼进吐蕃一处阵营,借着夜幕的掩护,突然发起突袭,吐蕃没有防备,当然又很暗,看不清唐军来了多少人,而且一片混乱之中,也看不清敌友,所以吐蕃将领赶紧下令退兵,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4 }6 s9 U9 B( O) S  Y2 P& Z  n5 @
  这样一来,包围圈被打开一个缺口,李敬玄夺路而逃。
& I9 ~3 p: Y* z$ C! m' v  虽然唐军侥幸逃出吐蕃包围圈,但是损失惨重,一部分在吐蕃追击中战死或者被俘,还有一部分在逃跑途中走散了,所以最后李敬玄逃回到鄯州之后,大军已经所剩无几了。! F2 e9 y8 j6 O6 {3 ]" s
  当时在唐军中,有一名猛士,叫唤娄师德,这是唐代很有名的人物,后面还会提到,此人原本是监察御史,正好遇到唐军为了招募西征猛士,不论地位官阶,当时娄师德也慨然应征,应该说,这是一个敢担大任的勇士。李敬玄战败之后,逃跑途中走失了好多士兵,娄师德自告奋勇,去寻找搜罗这些游兵散勇,使这些士兵陆续回到兵营中,总算使鄯州的防御得到加强。: r& D0 [' L7 j+ f5 }8 l
  3 G) W/ F) {+ R  e! k# h
  第二次与吐蕃的大战,唐军再度遭遇惨败,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了。唐高宗气坏了,看来看去,只有黑齿常之与娄师德的表现还可称道,所以后来对吐蕃的防御任务,就落在黑齿常之与娄师德的身上了,黑齿常之被提拔为左武卫将军,兼河源军副使;娄师德迁升为中侍御史,同时为河源军司马。  j4 F- B5 I( V* O: `
  娄师德文武双全,唐高宗派他出使吐蕃,吐蕃大将,宰相论钦陵的弟弟论赞婆在赤岭迎接娄师德。娄师德向论赞婆传达皇帝的口谕,并警告吐蕃要自择祸福,论赞婆表示吐蕃仍然希望与大唐交好。
7 B2 C, i0 [: v$ U  但是屡战屡败后,唐朝廷已经视吐蕃为最大的对手,在战场上一败涂地,怎么办呢?唐高宗召群臣商议此事,结果大臣们众说纷纭,根本达不成一个统一的意见,会议开了许久,最后也没有达成共识。
9 ^1 c4 M1 G: Z, H5 Y  那么唐军失败的原因何在呢?  H' }9 {& @! H1 L* [% z
  正当朝中大臣们争执不下时,却有一位太学生向皇帝上了一折密奏。这位太学生名叫魏元忠,后来也成为大唐名臣,他这折上书,尖锐了批评了唐朝军事上的失误之处,这折上书与664年刘仁轨的上书一样,都是分析唐军走向衰落的重要资料,笔者结合魏元忠之上书,分析唐军自670年来,两次惨败于吐蕃的原因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54)
2 Y) I( T6 m+ r9 `; {4 c2 ]  
7 l& R% \0 H8 D- R; P+ x: g  670年与678年两次对吐蕃战争的惨败,都存在将领的问题,一次是副将郭待封不服从主帅的命令,另一次是主帅在副将陷入重围情况下见死不救。然而仅归之将领个人的能力是不够的,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来,唐高宗后期军事人才凋零了。
. F, c, c  H( ^0 O$ z( x  为什么会这样呢?& @" w( b. y( t0 f% P5 ?  y+ X9 d
  魏元忠在密折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则以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而不知方略。”虽然在尚武的唐代,不缺赳赳武夫,但到高宗晚期,熟知兵略的将才却很少了。* o* c! P9 ]) V4 D. f7 ~2 X
  与贞观时代将星闪耀相比,此时前线将领几乎不具备战略才能,这深层原因是什么呢?魏元忠继续分析:“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岂足当阃外之任!”. M' x3 d7 b. K$ _1 X: E: p" \
  原来根本原因,乃在于朝廷取材制度,越来越倾向于将门之后、烈士之后,比如郭待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安西都护郭孝恪的儿子,但是却是个庸才,最终坏了大事。. S) a- u; e5 J9 M" C9 v$ t) u
  这个选将制度本身就非常不合理,然而更致命的,是军队的赏罚制度被完全破坏。“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军队的士气与纪律,要告赏罚有度来维持,可是“近日征伐,虚有赏格而无事实。”& t8 K$ l# g% [- j2 j& O
  先说有功不赏的情况,“自苏定方征辽东,李勣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这里说的情况,与前文分析的660年乃是唐军制度变更之关键一年是相吻合的,苏定方征辽东,正是660年的事情,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对军队的赏赐停止了,以致于将领为了鼓动士气,不得不掠夺敌区,苏定方军掠百济、薛仁贵、郑元泰掠铁勒,皆是这一时间之事,唐军纪律之败坏,亦可见一斑。魏元忠批评政府“徒惜勋庸,恐虚仓库。不知士不用命,所损几何!黔首虽微,不可欺罔。”在赏有功这一方面,政府太吝啬了。
9 u* Z5 K2 D% B' H8 S2 E  再说有罪不诛的情况,这点更加严重,象王文度、郑元泰、郭待封这样严重违反军纪的将领,一个也没有被诛杀,不止是将军,甚至“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魏元忠慷慨地说:“大非川之败,薛仁贵、郭待封等不即重诛,向使早诛仁贵等,则自馀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唐军将领人为原因导致的失败越来越多,但却没有足以有效的惩罚手段,象王文度这样的人,被免官几年后照样回来了,将领们又何惧之有呢?
+ u7 B9 j' a! Q" ]  
: W0 D( `0 N; L1 M3 w  魏元忠的这折密奏,确实见解非凡,直指大唐军事制度上的弊端所在。
1 u6 m- d0 j/ l* I, C5 b2 r8 U  不过即便唐高宗或武则天接受魏元忠的建议,也难以挽回唐军的颓势。7 s9 s7 E+ n2 [% N( o% W0 W
  在李敬玄兵败后的第二年(679年),吐蕃赞普芒松芒赞去世,他的儿子器弩悉弄继承王位,这一年器弩悉弄年仅八岁,所以军政大权,悉由论钦陵主持。2 t% O; d$ N0 Y1 [; u5 _6 D
  唐高宗欺吐蕃新君初立,而且年幼,想要借此机会图谋袭取吐蕃,派谁去做这件事呢?唐高宗想到一位非常干练的大臣:吏部侍郎裴行俭。
% V5 E6 V; s3 s9 g  裴行俭听了唐高宗的计划后,摇了摇头说:“此事切切不可,论钦陵十分贤能,现在吐蕃由他主持政局,上下和睦,我们是没有机会的。”
/ n( k. f( H6 `: T  皇帝一心想要报败于吐蕃的两箭之仇,但却没有料想到,唐军在两次大败之后,边疆的局势已经变得十分微妙了。+ V* J% V' S# x6 T" u
  0 }& U) [! k  m3 @
  十八万唐军西征吐蕃的失败,使得唐朝的军事力量遭到重创,唐军的战略重点完全集中于西部。
# v1 v* k. I1 ]+ p/ R( Z0 e  J  北方守备空虚!
) H: f* s' n% h/ w8 A' o: @5 k; f4 C  大唐在西域的军事力量薄弱!2 D. s: m1 Z8 U& q4 C* p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北的西突厥与北方的北突厥不约而同地准备对大唐帝国发难,一场全面的危机,将如火山般喷发。
' k- O5 P# r* y1 {' G: ?7 ]  大唐帝国在之前数十年所征服的土地上,将爆发最重要的叛乱!( Z$ {% e1 _& e6 ?7 V  {
  所幸的是,唐王朝有一名老臣挺身而出,临危受命,成为帝国的中流砥柱,他便是唐朝历史上最伟大的谋略家之一,帝国名将裴行俭。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55); [) z, w: l8 v, H/ ?9 l
  
7 {9 G! t! A9 \9 [1 G7 l  五、兵不厌诈:智取西突厥+ ~2 P: V% B" |
  % e3 \9 Z; q* ~( a2 r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裴行俭其人其事。" f6 }9 ?  G4 h& _
  裴行俭可以说是高宗时代最富天才的人物。( z) `" z! X- a( }/ }8 R
  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裴行俭出生于绛州闻喜县,贞观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明经科,被授予左屯卫仓曹参军,他博学多才,为人沉勇坚强。当时他的上司大老板是左屯卫将军苏定方,苏定方慧眼识英雄,认为裴行俭是一位难得的奇才,于是便把自己的的兵法韬略,悉数传授给了裴行俭,日后裴行俭得以成为一代名将,可以说得益于苏定方甚多。3 ~3 Q. _1 L7 g3 [2 w+ f0 D# \
  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时32岁),裴行俭经过六次升迁后,已经担上长安令一职。此时裴行俭的仕途遭遇到第一次大挫折,他由于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被陷害,降职为西州都督府长史。但这次降职对他未来的事业却大有裨益,使他深入了解西域的详细情况。2 i# Z0 }0 p0 ]6 [# A
  / h8 H; l% H& p, \7 F2 l9 a% ?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C- g' t7 h. z% ~( l1 {
  裴行俭在西域呆了将近十年,西域的局势错综复杂,而大唐在此的事业达到顶点,特别是661年吐火罗、嚈哒、罽宾、波斯等十六个国家也相续归附大唐政权,相续在这十六个国家建立八个都督府,七十六个州,一百一十个县,一百二十六个军府。裴行俭虽然被贬官西州,但他纵横捭阖的谋略天才正好有了用武之地,而且他的军事实践很可能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7 [. v: u" y; ^% g% ~  D1 {
  裴行俭令人不可企及的才华以及他的坚强果断,使他在贬官之后,没有沉沦,又一步步往上走,到665年,也就是他在西域奋斗七年后,终于出任西域最高军政长官:安西大都护。此时正是武则天掌权的时候,作为武则天的反对者,裴行俭能得到如此重用,确实因为他是一个非凡的人物。在安西大都护任职期间,他一展政治才华,政绩卓著,据史料称“西域诸国多慕义归附”。
. c5 [+ ^$ Q: C5 y8 h) N4 k" q) v. E, f  * v1 s" B( P. o0 d! ]
  后来裴行俭又被调回京师,出任吏部侍郎一职。在吏部侍郎一职上,他依然光芒四射,他在官制改革上做出极为卓越的贡献,设立了“长名姓历榜”、 “诠注法”,作为授官、升迁之法制。当然,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诠注法也不一定很完善,此法取人以四方面:身言书判。身,就是要体貌丰伟;言,就是要言辞辩正;书,就是要楷法遒美;判,就是要文理优长。先观其书、判,再察以身、言,再加一条,注明其有何特长,以此作为标准来授职,这后来成为定制。* x9 D3 \- L% F  F
  从诠注法可以看出,裴行俭对书法之重视,这是因为裴行俭乃是著名之书法家,在当时与褚遂良、虞世南这些大家齐名,他擅长草书,经常不了得意地说:“褚遂良写书时,一定要用上佳的好笔好墨,用一般的笔墨而能够写出优美的字体,大约就只有我与虞世南了。”他还撰写有数万字的《草字杂体》。$ A& @7 S5 }0 H1 W" T+ z9 C
  当然,裴行俭除了是大书法家之外,也是一位兵略家,他还写有军事著作,将行军布营,料敌致胜等编为四十六秘诀。1 A7 K- Y% B4 T1 Y* ]# ~$ K
  总之,裴行俭象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当然,他不太写诗歌,倒不是他不会,而是他不愿意。他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做出令人侧目的成就,无论是在安西都护府,还是在吏部。5 ~$ C4 G! q5 y- M
  , J6 n% d. }/ u  H. B
  随着吐蕃的崛起,地处西域的西突厥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 n5 H2 }3 [: D& z1 R$ Y  自从662年,因为苏海政杀害阿史那弥射,大失所望的西突厥部落在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等人的领导下,叛离大唐,归附吐蕃。到了670年,唐军在大非川一役中,遭到吐蕃大军歼灭性的打击之后,唐朝廷转而拉拢西突厥,授予阿史那都支“匐延都督”的头衔,让他安抚西突厥的五咄陆部落。3 f) A# H% d' K% c% x7 q8 j
  此后,西突厥就游走于吐蕃与大唐势力之间,阿史那都支其实是在坐山观虎斗,究竟唐与吐蕃的战斗,哪一方会胜出呢?678年,唐军再遭吐蕃重创,这次失利,终于使阿史那都支决定站在吐蕃一边。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3: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赫日当中-156)4 \9 ^' g1 W- ?0 j
  
# g) d& U( p! q- s; P- v* k8 q  自立为十姓可汗的阿史那都支与与部落首领李遮匐,便秘密与吐蕃联合,准备与大唐决裂,夺取整个西域,再建强大的西突厥汗国。阿史那都支雄心勃勃,但事有不巧,在679年初,吐蕃赞普芒松芒赞突然病逝,打乱了他的部署,吐蕃在新君初立、政局未稳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出兵协助。3 p* L4 \3 \; k7 D* }
  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经过商量后,决定将起事的时间推迟到中秋,界时将宣布与大唐绝交,然后起兵,进攻安西都护府,征服西域诸国。
2 U. r0 K; G$ h  4 S& O4 v; ]* k0 c6 \
  但是阿史那都支的计划,却意外地被唐朝的情报部门所得知。在大唐军事史上,有一块史料并不为史家所详细纪录,就是间谍战,所以我们也弄不明白唐军是如何得到这份珍贵的情报,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史那都支并不知晓他的计划已经泄漏,可以推测泄露情报的人,可能是阿史那都支的亲信。1 i' w7 z( I* J- h1 ?& t/ v4 k! ]
  朝廷在得知这个阴谋之后,决定要大举出兵,先下手为强,讨伐西突厥。+ J- G- B; m3 w5 H
  裴行俭又一次站出来说话了,他沉稳地对诸大臣说道:“去年征伐吐蕃一役,刘审礼军团覆没,干戈尚未平息,现在岂可出动大军西征?”
  C7 z4 }* t1 Z# }. M  大家听了不禁一怔,现在西突厥反叛的阴谋属实,不出兵讨伐,难不成置之不理么?/ _( }6 i4 z4 T1 J8 X5 d) G1 m
  裴行俭自有他的主张。
0 w) h; z; |! ~, @0 T! E! c  只见裴行俭转身面对皇帝,继续说道:“臣有一计,如今波斯国王卑路斯已经过世,他的儿子泥洹师在京师中为人质,不如借此机会,护送泥洹师回波斯。去波斯的途中,将路过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的地盘,对于使团,他们肯定不会在意,这样我们就有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取二贼,可兵不血刃,手到擒来了。”
  Y& C( f, Z8 b2 y3 u% B  0 H5 g2 R: }! s& L; v: G
  能够兵不血刃、不战屈人,当然是最高的、也是最完美的战略了。但是这件事听起来象天方夜谭,既然阿史那都支已经有起兵反叛的打算了,怎么会轻易中圈套呢?搞不好不仅无法颠覆西突厥,还会枉然送了性命。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使命,要派谁去呢?
  e: W5 F! ?8 [$ f6 j  所谓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裴行俭自告奋勇。
' I& E2 u' K$ E( n  这一年,裴行俭六十岁。老将出征是唐高宗时代的特色。7 b  U$ |; V  }
  唐高宗十分高兴,便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大食即阿拉伯帝国,同时册立泥洹师为波斯国王。裴行俭表面的任务是护送泥洹师返回波斯,而实他担负的使命是偷袭西突厥,抓捕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
# @# |& i5 ?4 |* Z  裴行俭向唐高宗推荐肃州刺史王方翼为自己的副手,同时由王方翼担任检校安西都护。
  y: |7 B$ h9 F' l- A  这对大唐双雄将联袂出击,续写西域的铁血传奇。9 q; V/ b7 D; [
  
; X* W& j: v% M: V5 `0 f, g  兵不血刃夺取西突厥,裴行俭又如何来演绎这段历史的奇迹呢?- ?4 S) y& z# g/ P5 V+ O
  高宗露调元年(679年)六月,裴行俭一行人护送波斯国王泥洹师启程了。七月抵达西州,裴行俭曾经担任为西州都督府长史、安西大都护,在这片他曾经奋斗的地方,他的感情太深了,西州曾经是他的贬放地,但是自强不息的他,又从西州开始他新的人生历程,可以说当年被贬西州,是他生命的一大转折点。重返故地,令裴行俭感慨万千,更希望此行能象他年轻时一样,令大唐声威重振于西域。6 y* d4 C2 a$ o( R% U4 O. f) a
  西州大大小小的官员,到郊外迎接裴行俭一行人。裴行俭从长安出发时,所带的随从甚少,这主要是为了迷惑西突厥人,让他们觉得裴行俭此行只是一件普通的护送任务罢了。但是要夺取西突厥,这一丁点人肯定不够的。裴行俭到西州目的之一就是要收罗一批勇士,在尚武精神激扬的时代,实在不缺勇士,西州的英雄豪杰纷纷投奔裴行俭,不多时已经聚集了一千多人。' n  a. F* y) k( u' L- ?9 x- m3 y8 K, e
  裴行俭招募勇士,这风声多多少少也传到西突厥的阿史那都支的耳中。阿史那都支也有自己的情报网,他不禁心生狐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08:26 , Processed in 0.05388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