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5-6 21: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帝师桓荣: h; w: z; ?6 |* q4 T/ K- d
+ l m9 F% V6 Y& V0 D8 f9 ~" \2 {+ [- ~ 永平二年(西元五十九年)正月十九日,刘庄在平城门外的明堂为先帝刘秀盛大的祭祀典礼。刘庄及公卿、诸侯首次戴上刚刚特制的专用冠帽、玉佩参加仪式。典礼结束后,刘庄亲自登上灵台察看云气天象,祈祷今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仪式结束后,刘庄宣布,大赦天下。三月,刘庄又来到辟雍,亲自主持东汉开国以来的首次大射礼。
$ V; ?. B& A/ _) `! w" l1 m/ |6 s1 T 这年十月五日,刘庄再次辟雍,举行首次养老典礼。当天,环绕在辟雍大门外桥头围观的官吏百姓不计其数,真是盛况空前!
) ], m" W1 f8 K7 f" a2 h 刘庄首先请德高望重的三老李躬为国三老,恩师桓荣为五更。三老登堂,面向东方。刘庄亲自卷起衣袖切割祭肉,捧上酱汁请三老食用,手执酒爵向三老敬酒。五更则面向南方,接受三公进奉的酒、肉,礼仪一如皇帝侍奉三老。接着刘庄又请桓荣及其弟子们进入学堂。在征得老师的许可后,刘庄首先登台,亲自为大家讲论经书,以为天下人劝学之示范。刘庄讲毕,儒生们手执经书在他面请教,相互询问疑难。) P9 @4 b, i; L# ^) _0 ]! @, u
仪式结束后,刘庄下诏赐封桓荣为关内侯。又规定,参加当天大典的三老李躬、五更桓荣终身享受二千石俸禄。另外,刘庄还决定赏赐全国各地所有的三老们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
% u, H" @4 K, D+ ?7 a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大典中,三老李躬不过是个象征,真正出尽了风头的是桓荣,他才是当时儒林中的翘楚。
6 w' U2 x, r. q8 t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县人。桓荣本是齐桓公之后(后世因其谥号为姓)。桓荣家境贫寒,自幼酷爱学问,精通欧阳尚书,师从当朝博士、九江郡人朱普。
5 B& V4 H) R) V 桓荣家境贫寒,无力缴纳学费。他一边给大户做佃户、佣人打工赚钱,一边刻苦学习。为了求学,桓荣十五年没有回过一次家。王莽篡位后,桓荣离京回乡。不久朱普去世,桓荣闻讯赶赴九江奔丧。为了报答师恩,他负土成坟,亲手为朱普修建坟茔。
, Y5 e3 [: z, Z: k8 i9 o( S 办完了丧事,他定居九江,效法老师开馆授徒。后来王莽被杀,天下大乱。桓荣抱着经书带着弟子们了逃进了深山老林,隐匿不出。在山中的生活很艰苦,缺衣少食,桓荣与弟子们虽然吃不饱肚子,犹自研究学问不辍。
7 y9 o6 i& V z/ L 在颠沛流离之中,桓荣曾与族人桓元卿同患难。两人都没饭吃的了,桓荣却依旧抱着书本读诵。桓元卿没好气地讥讽道:“桓荣,你这么下苦功,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得以施展抱负呢?”桓荣含笑不答,依旧刻苦读书不懈。此后天下稍稍太平了,桓荣带着弟子们出了山,改在江淮各郡游历教学。桓荣原本以为这辈子最多也只能做个教书匠,穷苦潦倒一生了。孰料,他的学生何汤却改变了桓荣后半生的命运。# S q# N: d6 V# f& B$ q @8 `
建武十九年(西元四十五年)夏,刘秀有心为皇太子刘庄选一位明经博闻的老师。他听说时任虎贲中郎将何汤精通《尚书》,就打算令何汤作为刘庄的老师。何汤婉言推辞:“小臣才疏学浅,岂敢做太子之师!恩师桓荣学术精深,方能担当此任!”刘秀问:“你的老师是谁?”何汤答道:“此人名叫桓荣,现在东平王府上做杂事。”桓荣当时已六十余岁时,也被当时的大司徒戴涉征召到了朝中,只是尚未任职。刘秀听了何汤的话,即召桓荣来见,令其当场讲述《尚书》,桓荣应对称旨,刘秀大悦。当即任命桓荣为议郎,同时赐钱十万,又令其入宫教授太子读书。
/ @# e# x+ g2 g: ?1 i* g 从此之后,刘秀每次举行朝会时,在讨论完了军政要务之后,刘秀总会令桓荣当殿给大臣们讲授《尚书》。几年后,桓荣又被朝廷任命为欧阳氏《尚书》博士。
, y4 v+ M* i: t$ E& C. ?& n 短短几年时间,桓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野穷儒,居然成了天下第一流的大学者。这位穷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时常感叹:“我能有今日,这都是全拜何仲弓(何汤)之力所赐!”
% \7 }/ G, L6 C/ o- r 自从桓荣到了太学,他就成了这里的学术权威。每次刘秀到太学来视察,总是要召集各位博士到殿前辩论。桓荣身穿被儒服,温和恭谨,不卑不亢,显得很有底蕴。他辩明经义之时,每每以礼让为先,从不以长篇大论胜人。在学术方面,桓荣可谓鹤立鸡群,学者中无人能及。刘秀很是赞赏他的恭谨有礼,对他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吹击磬,尽欢而罢。) G+ S5 D4 Z' t: U' B
桓荣与太子刘庄之间交谊深厚。桓荣因年迈多病,刘庄一天两次派遣中傅探问病情,还特意赐给珍羞、帷帐、奴婢,还托人转告桓荣:“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此后桓荣病愈,又再次入宫侍讲。9 g! L5 [1 a' l f
建武二十八年(西元五十二年),刘秀又提拔桓荣做了太子少傅。任职后,桓荣以太子的学业早已完成,再此任职于理不当,就上疏刘庄请辞。刘庄写了长篇回信诚恳挽留,桓荣见了刘庄的信,也只好作罢。7 `' D. b' R$ x2 T% O
建武三十年(西元五十四年),桓荣升任太常。听到这个消息,昔日的患难故交桓元卿前来拜望桓荣,看了如今桓荣的地位与豪华生活,他深深感慨道:“我是一介农夫,今日才知求学可获如此大利啊!佩服!”& C7 A1 q0 L; Y; Y# \5 p
刘庄即位后,对桓荣尊以师礼,甚见亲重,又将他两个儿子都征召为郎官在身边侍奉。几年后,桓荣年近八十,多次上书要求致仕回乡。刘庄不许,还是一如既往地厚加赏赐安抚。为了弘扬尊师重教之道,刘庄还曾带着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以下文武百官数百人临幸太常府恭听桓荣授课。3 y& p; ^3 C2 o! R5 @7 I# f
每当桓荣患病,刘庄便派使者慰问,送食物的太官和治病的太医在路上前后相望,来往不断。刘庄亲临桓家问候病情,一到街口就下车步行,入门后手抱经书来到病榻之前问候。他抚摸桓荣的手,泣涕流泪,赐给桓荣床垫、帷帐、刀剑、衣服、被褥,每次都要停留许久才走。
' D( i0 s- O0 V# [$ T3 t 就在举行完敬老典礼不久,桓荣病重去世。刘庄闻讯亲自临丧并素服吊唁送葬,还决定在首山南麓赐给桓荣一块墓地。桓荣之子桓郁本应继承爵位,但他要让兄长之子桓汎。因刘庄坚决不许,桓郁这才接受了封爵,但将封地上的田赋收入全部送给桓汎。对于桓郁的高行,刘庄很是嘉赏,特地提拔他为侍中。
7 {$ f( ]6 }8 {. U0 X5 Z$ a2 `) S 桓荣与刘庄的师生之情,在全国传为佳话,天下儒者皆引以为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