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9 20: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05)
% a, p5 J$ F: i! y. c
$ P) c3 S/ o3 P# r: ]7 o0 X, Y 但是这都不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赵恒这样做的内核就是六个字――“安反侧、释宿怨。”谁都不要再担心什么了,一切的陈欠,都己经随着我老爸的死亡而消散。
, B7 O) p' q% z 让我们重头再来。
z+ | x8 {8 c$ l 同样,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深挖一下这时宋朝的本质,就会发现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己经生成。皇帝再不以前的皇帝,宰相也不再是以前的宰相了。) S- z" D! v2 n! u
记得刚刚有宋朝的时候,第一代皇帝赵匡胤把宰相的军权、财权分离,使军、政、财三权鼎立,把宰相专权的隐患一举清除;到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当政,他更彻底,换宰相的频律就像换家具,不仅权力小了,而且连业务都别想熟悉。& ?6 Q- _ {$ t5 h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事实――宋朝的宰相无论如何都别想对皇帝说个“不”字。别看赵普和吕蒙正都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迫皇帝听自己的话,使唤自己推荐的人。但反驳权牢牢控制在皇帝的手里。, t' o* o, b) K0 t5 {) x6 ?
毕竟他们只强迫了皇帝一次,皇帝却天天都在强迫着他们。% P" R" K* I4 _0 ~; `4 ]
但是到了赵恒时,情况变了。看上面的记载,大恩人吕端首相位置不变,加封右仆射,并且历史记载,赵恒对他始终毕恭毕敬,两人每次见面,就算在大殿上,皇帝都会站起来,对宰相大人“肃然拱揖”。并且为了能让满身赘肉,行动迟缓的吕端上殿,皇帝还特意命人把大殿的台阶都改造了……这仅仅只是恩宠和礼遇吗?* {; Q& T% |2 _
再看看两位参知政事副宰相,李至和李沆。两人都是老资格并且都是他当太子时的宾客,说白了就是老师加谋士。就是从这时起,宋朝的宰相大人们变得尊贵无比,他们挺直了腰,板硬了脸,对自己的皇帝上下打量,左右端详,不仅仅是国家大事,就连私生活都会每时每刻的关心指点,稍不如意就会上纲上线!, U3 ^$ i9 \# Q" G7 E* ?% U0 t
而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趋势变本加厉,直到宋朝覆没在时间的长河里……0 @ B& ^6 ^8 c4 _" U; Z/ |/ z
之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后果,一般性质的史书上解释,是说赵恒小朋友天性就是善良型的乖宝宝,他没脾气,喜欢听不同的意见,所以惯得大家都没了大小。可事实上呢?非常简单,他倒是想威严(注意他的后半生),不过他没法像他伯父那样顶天立地,自己打出来的江山,谁敢不服?也没法学习自己的父亲,他老爸当开封府尹好多年,早就是宋朝当时的天下第一能吏。
/ C8 r7 \# ?1 r- X7 ? 他从当皇子起就是个没法与人竞争的人,上面的两个哥哥,一个是文武双全的嫡长子,另一个计谋深沉,连老婆都剧毒无比,他从小就习惯了低头做人。到了长大,完全是命运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就像当年的李煜一样,是被强迫着当了皇帝。
" E( q; n: }4 _; S, Z2 Q; s 这就是赵恒的本相,先天不足的软胚子,全世界都等着看他出洋相。" ~2 U) K0 B x
% q7 [( G) w) G5 ^0 B 连载(406)6 w8 o; X! _& S& t2 ], x6 [
1 V4 q" a0 i$ |+ Q7 h2 n
不过那就真得等了,赵恒的一生几乎每一次都是硬生生地把全世界的盼望都拧弯--东边好是吗?我偏西;失败好是吧,我偏成功;至于盼着我成功嘛,“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雄而守其雌,损之又损,知足而不辱……” y; R/ e. l2 j
不明白是吗?没关系,很多事赵恒自己也不明白,并且老天作证,这世上绝对就没人明白!但他也都做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能像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人一样,安静地旁观,看着他走上舞台,把世界变得加倍的多彩绚烂。
6 w- [8 M; |$ w 赵恒走上了舞台,这时他非常清醒,近30年来不断地由最正统、最出色的私人教师给他上这世上最正统、最仁德的课本,让他明白除了把好处分给亲族和大臣们之外,更要让他的老百姓们得到实惠。于是,他就开始了苦闷。
% X/ m. L1 D; r4 Q9 C 打赏得给钱,可是上哪儿去弄钱呢?
/ w2 P& ? L, N+ e/ ~ 他和他老爸一样的发愁。打开遗产证书,里面的东西实在是寒酸,堂堂的大宋朝在赵光义晚年时财政己经濒临破产,北边、西边、国内、国外同时打仗要钱,不断地打仗要钱,己经入不敷出了,这时还要再给老百姓点甜头,真是谈何容易,从哪儿去变钱呢?
" }, K5 O3 t) u 这时幸福突然出现,人才自己找上了门来。准确地说,是他没向任何人说起,他要办这件事,就有人替他想到了这件事。4 A$ d8 {' y, w
王钦若。2 p5 Z4 v$ Q' C2 i; U. u
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先于一步明白领导最盼望什么,这就是王钦若最强的地方。事实上就在赵恒还是开封府尹、皇太子时,王钦若就救过他一次了。
i' N/ F+ }2 Y! ^ i+ B 那是在至道二年时,赵恒刚刚当皇太子多半年,他的开封府下属17个县都报告发生严重旱灾,粮食颗粒无收。于是他下令,免税。很仁德是吗?但是突然有人上报给他父亲,说开封府夸大的灾情,免税是因为皇太子要收买人心!
8 B. V, E( {. K& n 赵光义立即警觉,他下令马上调查,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赵恒开始发抖,他老爸就在半年前还在叫唤“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他就来了个调买人心,成心逼着老爸抓狂下狠手吧?!
, H/ m* O, B" _) k& `) C/ g8 J 但是天可怜见,赵恒的运气非常好(他一生都很好),派下去调查的官员们回报,灾情基本属实,尤其是其中有一位是这样说的――陛下,灾情非常严重,开封府对这些县减免的税赋还不够。
% H R. |1 k9 k- ` 赵恒的眼泪差点流下来,他牢牢地记住了这个人。王钦若。再看看这时,王爱卿再次出现,又给他带来了急需的好东西。贵而不费,一点不费,但是黎民百姓和他本人,都因为王钦若的一个小念头而受到了极大的恩惠。, p7 F2 d2 c: o5 U# D& D; x
王爱卿,让我怎能不爱你,你真是我的贴心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