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07)
+ V  f  B# ^/ S! {" L( h7 v5 t  8 r: V# `6 z# c
  这一次,王爱卿是带着一张崭新的统计表格进殿的。这张表格之新,可以说连纸张上的墨迹都还没有干透。但是要透过它看它背后的原始资料,那么就会被陈年积累下来的灰尘给呛死。, M: |6 }' m0 u) a
  最早的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2 e. \& m0 j- I" o1 J) q9 I/ y. D+ a
  那是从宋朝开国时就算起,全国各地的州县每年积压下来的没交足的田赋。这个数字逐年积累,利上加利,超级庞大。看到它,一个无情的事实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都说宋朝是富足安乐的人间天堂,那么截止到这时候为止,赵匡胤、赵光义时代是吗?抛开赵匡胤的赫赫武功,也别再去追捧赵光义的文治社会,就看老百姓的实际生活。8 z' m- ]- i' E6 n1 W0 s% w
  王小波起义是真实的,吕蒙正说过的话也是真实的――“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都甚众……”这就是赵恒当时所面临的局面,老百姓连温饱都达不到,皇帝登基想封赏百姓都拿不出钱来!
" Z( G4 H7 b; S3 L  而且这些数字还都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下面的更加庞大恶劣。因为有陈欠就有追讨,自古以来“不怕欠债的精穷,就怕讨债的英雄。”宋朝国家部门的讨债英雄们每年到了收税的季节就四下里散开,打开帐本扑向每一扇平民家的大门,四个字:“敲诈勒索。”要是再形象些,就换另外四个字:“敲骨吸髓。”6 N  K7 H& R/ c; C
  不仅搬空你的家,还把你家里人抓去坐牢,什么叫家破人亡呢?概念清晰了吧。并且这样的苦日子根本就没有个头,你挣的每一分钱都不是你的,因为有债!还不完的债!' o4 s  ?! v4 s# \
  针对这些弊病,王钦若给新皇帝呈上了这份表格。赵恒立即就懂了,喜从天降,还有什么恩惠比这个更好呢?所有人都皆大欢喜,在老百姓们是无债一身轻,从此人心安定,在心底里觉得人生有了盼头。在朝廷方面,再更绝妙不过了,一文铜钱都不花,并且再想得实惠些,这些陈欠本来就是绝对收不上来,一笔勾消了对他也没有半点损失!- i$ w& s5 `% v$ o
  绝妙的创意,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坏事变成了好事。但是太好太突然了,赵恒反而不敢致信。他问:“王爱卿,这么好的事,先帝怎么就没做呢?是不知道吗?”
5 V; P7 ~2 r% Y+ U  {2 Y/ a  王钦若郑重回答:“不,先帝什么都知道,这正是专门留给您向天下臣民施恩的。”* t  l% T2 d, o. E
  这样的回答让赵恒非常温暖,有功却不居功,完全归功于皇帝,而且是上一任的皇帝,让天下的子民们不仅称赞现任皇帝的贤德,更感念皇帝父亲的仁慈。这是多么好的臣子!
8 @, M3 o/ z* F; b" }9 R  赵恒下令,全国立即把这项债务完全蠲免,并且把因为这种债务被关押的犯人全部释放。最后的统计数字是,共蠲免陈欠的田赋1000万贯,释放的囚犯人数是3000多人。" D' Y! X+ B4 T# A2 M& n) e
  庞大的数字,这时别再去想当初抓这么多人时是多么混帐无耻了,毕竟还都活生生地放了出来。王钦若就是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他这件事做得利君、利国、利民,无可挑剔,只是走出皇宫之后,他的笑容一定很是得意,又有些狡狯。! K% Z, x$ ^9 o- G2 u
  那份表格为什么会墨迹未干,是刚刚弄好的吗?这里面有个不起眼的小秘密。
  x7 ?( B5 H) k6 h& ~0 _  
/ G$ M6 s$ V) m# F9 _5 S  E9 v  连载(408)2 A+ h$ Y* y% j& q, r* I/ U( P; e
  ! d5 O$ e. J3 s$ U" R0 p- o
  三司省判官毋宾古。这人是王钦若的同事,都是给宋朝管钱粮的。只不过王钦若是个新手,赵恒登基之后,感激他当年拉过一把,所以把他从开封府升到了三司省。这一天新老两位同事闲聊,毋宾古说,唉,百姓们苦啊,皇帝也难,小王你新来,不知道那么多的陈欠根本没法还,我明天准备上奏皇帝,把陈欠免了吧……3 S; m- K8 a: d9 w. W
  王钦若当天晚上召集亲信连夜加班,把陈欠的数目核实清楚,第二天清早就赶进皇宫,把表格上交。就是这样,一切都很好,就是有点不地道。
. E5 G7 K3 I* u! T3 ]; J. Y  但是天下人都知道,“结果好,就一切都好。”不管王钦若以后的名声是怎样的,就算是个奸臣吧,这里都有个问题――所谓的奸臣是什么啊?不管对别人怎样,对皇帝永远忠诚的,算不算奸臣呢?' v) T5 u0 i- F' y5 l; y- D' h8 Y# X
  有点复杂,以后再说。; w: e( H  o( ?) q3 h- E
  事情按部就班,给天下百姓一个见面礼之后,赵恒开始细化自己的领导班子,以及施政纲领。有人劝他要稳,说的话极其的经典――“利不百,不变法。”并且“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 u' ]+ ^0 L5 K' w
  一句话,没有100倍的好处,就一丁点的规矩都不要变。并且把敏锐迅捷(浮薄)、没有资历(新进)、积极工作(喜事)的人等都赶到一边,一律不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R. O' A( ]( t4 r
  说这些话的人,以吕端、李至、李沆等新任大佬为首。
" W' c% Z. T8 l1 \; v. d3 D# v1 u  另一些人正相反,他们给新皇帝总结了一句16字真言――“若守旧规,斯未尽善,能立新法,乃显神机。”就是告诉皇帝,你老爸的那套不怎么样(斯未尽善),你得自己立点新规矩,才能把事儿办得漂亮。7 d2 T  j  U! I( B* I! m9 p
  这16个字,出自前宰相张齐贤、两位太宗朝最显赫的言官王禹偁、田锡。
: V: [5 o. V- @; z6 D6 \  听谁的呢?两边的人物都非同小可,更何况赵恒从登基开始,就对臣子们说过,从他开始,就算是皇帝犯错(人君有过)、政策昏头(时政或亏)、军事锈斗(军事臧否)、民间利害,你们都随便说,尽情地说(直言极谏),就算写成正式公文,口气嚣张、忤逆皇帝(抗疏以闻),都一切没关系。
9 t# o! J. \6 }3 H$ w2 R( _  那好,难题出现,听谁的,不听谁的?这可是完全满拧的意见,南辕北辙,没法调和。5 L9 H1 X) n; I9 P" ?7 z
  但赵恒自有办法,我谁的都听,但也谁的都不全听。他的性格就是这样,看着是一团棉花,白白的,软软的,感觉手感就是舒服,不过小心了,别真的往下使劲按,里边有根针,扎上了会很疼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20: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09)
' F  e6 c8 E5 r  
; J7 M8 N( J1 W& y  赵恒端坐在皇帝宝座上,脑子非常清醒。; ~. |9 b! O5 {; A
  天下事无非军、政、民、财。头两样必须稳,他听宰相和参知政事的;后两样明摆着,按以前的方法过日子,都快穷死了,还不变吗?
9 z+ s: k3 a1 O9 z" i% M4 i  赵恒说变就变,变得举国上下高兴的欣喜若狂,难受的痛不欲生。但还是从头来,先说一下必须稳的。0 m4 C6 A" b* e* P
  政治,己经交接完毕了,走上前台的吕端、李至、李沆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稳得不能再稳。更何况以吕端为例,此人为官40多年,从知县、知州、知府的地方官做起,到中央部门的国子主簿、秘书郎,直弘文馆的著作佐郎、直史馆,再判太常寺事,考功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历两任开封府判官,再判太常寺兼礼院,为大理少卿,最后为枢密直学士,再一跃攀升到国家首辅宰相。此人几乎把大宋的官从低到高做了个遍,没有任何事他不懂,谁也别想瞒住他什么。说到底一句话,他仅比大宋史上号称最凶残最恐怖的“官吏克星”杜衍差了那么一点点而已。
: I! b9 w( a0 |' W2 b  这样的人坐镇,足以安定天下。更何况还有二李。其中李至也就算了,李沆绝对非同小可。别的官是被下属称颂,被后代敬仰,他是被同僚称颂,被寇准、王旦甚至皇帝本人敬仰!
; A, }# J; Q7 Q& O7 C  再说军队,赵恒请出了宋朝军中最大的那尊神――原枢密使曹彬。让他官复原职,重新成为第一军人。对于他,别提什么功什么罪了,凭着他独一无二的资历,以及他的仁慈宽厚的威望,就应该能把后赵光义时期的军队安抚住。; ?  f, Z" O  w& f
  尤其是边疆,别忘了曹彬当初是因为什么才丢的枢密使的头衔,那就是私下里以自己的俸禄给边关将士发放“月头钱”。军中恩怨分明,赵恒的选择绝对正确。2 B# t. N% D. V- E
  但遗憾的是,这绝对只是第二选择,真正最合适的那个人己经死了。潘美。战士的眼睛雪亮,皇帝的好恶与他们无关,最强的英雄才是他们的偶像。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潘美是新皇帝的元配老丈人,赵恒的第一位正妻就是潘美的女儿。) H7 T0 @4 N8 v8 r4 Q; j0 N
  可惜的是,女儿竟然死在了父亲的前面,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女,烟消云散了,或许这就是命运,如果潘美多活三年又是怎样的局面!5 e8 R: Q' G4 l  e8 g
  毕竟历史马上就要证明,军队对于赵恒是多么的重要。
7 ^! {! H4 J& Z/ Z& L1 o  
' n% `2 O% }! }* C8 b  连载(410)2 N1 ^$ P' e/ `; x' u$ C
  1 w0 u6 O: q% p* Q8 L* f
  但最重要的还是民与财。早在三国时,孙权就曾经说过,金珠宝贝都是垃圾,对平民百姓以及官儿们才有用,对君来说,都是废铜烂铁。7 U, V* M' X- `4 M
  所以他可以给曹丕一大堆一大堆的珍珠象牙,可是长江以南的土地以及子民,半点都不给!
8 E  t$ Z0 u. ~- @* I7 V1 P" o* ^6 R  赵恒这时也是这样。先说为民,他即位不到两个月,就特意下了一道圣旨,说“国家大事,足食为先。”先让老百姓吃饱饭。
( N; F+ ^1 M1 s* b" a+ n7 _% B1 c  口号很响,做起来就太烦。首先,他得把天下重新划定,总体分为15路,然后再把其中的蜀川单独细分成4路,全国定为18路。之后把所有的“路”一级长官,即转运使,逐个召回京城,亲自告诉他们,第一从此减免各种无名力役,暂缓土木建筑,让农民有点空闲;第二,再把农民的空闲没收,让他们去开垦荒地,外加种桑养蚕,国家全力支持,开出的土地直到第5年起,才收赋税。$ S% s0 w$ g0 ~6 G4 m/ N0 S
  但是远水不解近渴,政策再好,老百姓等不了,眼见就死人了。那么再想办法。办法名叫“预买绢”。简单点说,就是在每年春天播种之前,农民们经过一冬天的消耗,连种子粮都吃干净时,国家先给他们贷点款,然后秋收时再还。
- u- Q' Q8 ~# A4 I( K8 X( V: H; _  办法很好,农民们欢迎。但是注意,这是最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会变的,只要跟钱有关系。; }7 J, H1 c6 l1 D5 e9 B$ N
  那么说钱。
* @1 \9 _& _' {  国家来管钱,就得先管一下制度。宋朝的钱粮大管家名叫“三司使”。相信大家不陌生,不过这个“三”字是大有讲究。两种解释,第一,是说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等三个部门的总长,那么就是一个人,叫三司使;第二,就是指这三个司每司都有一个长官,于是就有了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说的就是三位使。0 L0 y; ?9 ]- d
  很乱吗?政策就是浮动的,根据需要,赵匡胤需要统一,那么就是一个人的“三司使”;赵光义讨厌臣子们专权,那么就分开,变成三位使。9 U' b$ k7 D" s6 K
  赵恒现在一切都给经济民生让路,只要统一指挥,尽快见效,所以重新把三司归权到一人。从此灵活调动,并且三司的地位回归到了它最初时的地位,仅比东西两府小半级,无论是宰相还是枢密,都无权干涉过问它的职能。
2 \3 n% p/ _8 d# b  但这只相当于开源,还必须节流!赵光义时期那么多次的考试,那么多的进士都在当官,有用没用的衙门都在要钱,宋朝亡国的绝症――“冗兵、冗吏、冗费”的局面己经形成。
; N5 a  H" D  t1 p* ]* s  怎么办?兵现在是必须的,多少都不够,可是冗吏有什么必要?何况冗吏就必有冗费,赵恒的反应只有一个字――裁!) g* ^) I, q# N8 ?1 b0 m
  从这时开始,一连三四年,宋朝裁撤冗吏计19万5千8百人。( z  [! H* o  D/ ]
  以上种种,不过是治理一个超级大国的最宏观的几项任务而已,新登基的皇帝赵恒忙得没有一点空闲。历史上遗留他当年的一份作息时间表,上面写着――每天清晨在前殿接见中书、枢密、三司、开封府、审刑院等各大部门的请对官员,听闻奏事,能决定的立即答复;3 r7 ~3 M7 i7 o4 f
  早饭后处理各司奏事,批阅奏章,直至中午;/ W& U4 O2 j' {0 R+ j7 A* y, z
  下午看书,并且安排各项例常活动,他不可能一天到晚坐在皇宫里;" P9 V* B( [# o
  到了晚上,真正紧张的时刻到来了。他得像当皇子、太子时那样,恭严整肃地听当世最著名的儒学大师们给他讲学,研讨经史并咨询政事得失,直到深夜。: }2 Z, Q! H, {5 d$ f8 y
  直到夜静更深时,他才能回到自己的寝宫里……只有这时,才是他个人的时间。但是非常遗憾,想来他最神秘、最愉悦的那份享受己经消失不见了。
0 u7 J6 v1 R/ }3 t  在他做皇子、太子的时候,每天夜色降临,他都能轻装简从,悄悄地走出堂皇的王府,去到一个叫张旻的臣子的家中。那里有一间典籍满室烛影暗香的书房,一个俏丽动人的女子在等着他,不管多少年过去,仍然像是最初时的情人。9 B/ l  O' i$ U1 Z" p/ ]
  可是这时不行了,人是物非,佳人己经名正言顺地进驻皇宫。宠爱依旧,只不过,再不是当年那个纯朴灵黠的蜀川妹子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20: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1)
1 v* v0 U% O2 M) y: ~1 Y9 B  / Y0 H* d; q% g# X. e% _0 d8 r0 E
  日复一日,赵恒就这样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从不敢偷懒懈怠。因为他清楚一个事实,家道中落了。这时往前迈步,那么海阔天空,可是后退了,他身后就是万丈悬崖,摔下去这世界上就再没有了宋朝。
# c/ i& `; q4 M) t8 S7 Z  翻阅历史,至少在中国有个规律,几乎每一个王朝,在它建立之后的四五十年至七八十年间都有一个极其危险困难的时期。半信史时代的夏、商、周是这样,信史阶段的秦、隋是这样,甚至就连唐朝这样辉煌强盛不可一世的超级王朝也一样。. N( V& x3 U  y3 t
  六十余年之后,就有了武则天。
9 d* E/ @* E9 k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仅仅是巧合吗?还是说,每一个王朝到了这个时期都是从开国创业时的兴奋中开始平静,最初的强势君王开国重臣也己经死去,弊端出现,臣民们开始怀疑,内部、外邦都开始了反叛,所以才会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 ]; U9 j" N8 Y" t  这太复杂,而且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但无论怎样,现在宋朝轮到了赵恒来承受这一切,而他面临的局面的复杂危险程度,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秦二世胡亥、隋二世杨广、唐三世李治……不管他怎样祈求平静,想关起门来过几天消停日子都办不到。
: u, q- C. u- ]+ T. w  因为他有恶邻居。
. ?' Y8 ?5 }$ \2 Y* }$ W4 v  在契丹、党项人的眼里,年近30的赵恒就是一个捧着巨大的金元宝,走进了龙蛇混杂、无法无天的闹市里的小毛孩子,富饶辽阔的中原大地不是他的家业,而是给他招灾惹祸的祸根!) J4 h1 k7 v6 B* B
  他不是他的父亲,赵光义就算到了生命里最后的日子,都是一只牙碎爪裂却仍然狰狞可怖,不停咆哮攻击的猛虎,不仅打得李继迁像兔子一样满戈壁滩地逃命,就连辽国,也被他渐渐地扳回了劣势,军事上最后几年胜败基本持平。1 u0 ^) ?* g: A0 S4 E9 t
  考验马上就来了,最初的,是一道智力题。
3 i6 r9 {; r! }+ E7 y  
; Y: Q* x& X% Q* n  连载(412); h! k# y2 m+ k4 C1 F
  
: ]8 _9 t; h' |0 L; a1 J6 Z& J  党项人李继迁。) b7 }1 _2 U8 `; |) j5 K
  时刻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超级敏锐而且无所谓光荣耻辱,宋朝的皇帝换人了,李继迁立即派人进了开封城,目的是――求和。注意,是求“和”。8 b7 b' A% h: o$ r! G
  这世上只有对等的敌体,才能提议和平。: Z- [5 p9 ]; b) k+ Q) N' W0 r7 Z
  这在赵光义时代不可想象,一个事实是,不管战场局面怎样,李继迁永远都只有谢罪称臣的份儿,并且还得主动声称自己姓赵,叫保吉。而且别忘了就在不久之前,他的老巢乌、白池还被王德用给抄了,他连尾随反击都不敢。这时居然就大大咧咧的派人来求“和”……这是什么样的脸皮,这是什么样的厚度啊!1 L4 u( g5 J7 v* c9 x* ~5 a3 m# }6 N
  相信当年宋朝大殿上的众多高官们只怕会哭笑不得,然后直接把该使者啐下堂去。% g$ T% d7 ~' B: r
  但是错了,结果是戏剧性的,远在党项沙漠里的李继迁只怕会立即跳上马背,不管外边是什么天气,哪怕是狂风大作,满天都是拳头大小的石头,他都要立即冲到祖先们的坟地去。  z; t& D# k; [0 S: x) Y% M
  第一时间通告天大的喜讯,祖宗的基业终于回来了――――!!7 t, y% B6 k& ]
  无法想像,宋朝不仅同意和平,而且给予的条件无比优厚。不仅承认了他占据夏州、银州的合法性,并且把绥州、宥州和静州也都赐给了他。正式封他为定难节度使。也就是说,他己经完全恢复了党项祖先对定难五州的所有权,十多年欲死还生,多少次站在刀刃上讨生活的日子没有白废!. @7 w  ^* x1 y; Q9 E. _
  党项在狂欢,汉人在愤怒。赵恒和他的大臣们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把这十多年里无数战士的生命,无法计算的物质投入,以及对异族人的进攻态势和心理都毁掉了……悲哀吧,更悲哀的是,这个决策居然是由当时朝廷里保守、革新两派的大佬们共同做出的。8 c& w% L7 |" T3 ]: G
  主要出面的是李至和王禹偁,两派各出一人。! ^, |  O% Y4 M4 ?' k
  这样的事情做出来,千年间无数的汉人对他们君臣竖起了中指,尤其是对赵恒,我鄙视你!竟然这样就妥协了,简直是不战而败,没血性、没胆量,不是个男人!5 X: ^, w# x  Y4 r: S" X0 ^
  但是实在应该回到当时的宋朝廷议中,听一听那些大臣们到底是怎样说的。
2 [$ n$ q& t' x  论调很实际,首先提问,定难五州很重要吗?没它过不了日子吗?第二,就算全都得到了,就像最开始从李继捧手里得到时那样,能保住吗?得用内地的多少钱粮,多少壮丁,多少军人去不断地填坑?什么时候才能填满呢?!; {) O/ d- r9 G3 j
  第三,请问陛下,您比您的父亲怎样?还想再五路发兵,攻打西夏,变成沙漠组团超级旅游吗?那得要多少钱,而且收回了多少,现实是最无情的帐本,什么事情都是生意,得划得来再干吧?
, E) o* Y+ G1 U6 B# s  第四,请参看第一条,定难五州对李继迁就太重要了,得不到就会没完没了的闹下去,除非他死……但这么多年了,他就是不死!* ~& x& v" K* Y3 g" `& S
  怎么办?很简单,回到最初点,定难五州对宋朝是什么?不过就是个外快,不管有多肥多好,都得平静安定才能收进腰包,现在己经是祸害了,还要留着它吗?: ~0 \7 E: m: ]
  把事情拉回到唐朝去,拉回到拓拔思恭的时代去,那时唐朝是用什么来笼络住党项人的?无非恩与威,现在您的父亲己经把威做到了,您所要作的就是恩。那么就索性大方些,定难五州二缺三,那个三握在手里始终都有事,一起都还了两干净……: G9 F5 S# W- u, {* a( X
  以上就是宋朝放弃定难五州的官方言论。但是里边有两个内幕,第一,赵恒的性格真相――棉花里的那根针,事实胜于雄辨,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人们就会发现,每一个敢于使劲按赵恒的人,都会被扎得血肉模糊、痛不欲生。记住,不、管、对、方、是、谁,都一样!; y# W+ U3 m: x/ P$ w; _
  第二,赵恒和他的大臣们真是太聪明了,要不就是运气太好,因为他们几乎马上就要遇到能颠覆宋朝,让它万劫不复的危机了,在那之前能躲过李继迁的纠缠,哪怕只是暂时的,都极端难能可贵!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20: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3)
5 H+ @, D' \6 d& N4 H, G% }" n1 f  
9 v/ Z* U/ ^& n/ y! E. V  因为大辽国。
9 `2 u% J5 u8 l2 q0 G- O1 [  在辽国的前面加个“大”字,相信汉人们会很不爽,但这就是现实。当时的辽国不论是疆土面积,还是国际影响,或者军队的威名,甚至国家财富的对比,都远在宋朝之上。
  Z' l6 S% P( ]/ Z( G" ~+ J  尤其是这几年,当宋朝陷进了战争失败,导致国力衰退,声誉受损,于是再调集财富,发动战争,然后再战败,更加衰退的泥潭中时,辽国在萧太后的治理下,己经重新回到巅峰,进入了开国之后的第二个黄金岁月里。
/ R. M7 R# e( ]$ u* B  她只做了几件事,第一,向赵匡胤学习;第二,给汉人人权,以及参政权;第三,科举,而且是以汉人的学问做考题;第四,改革赋税制度。$ Z* W) X" B5 W% n( m
  关于第一点,她活学活用,汉人的问题在于藩镇,契丹人的问题在于部族,尤其是贵族与皇族们。还记得她刚死了丈夫时的哭诉吗?“母寡子弱,部属雄强……”那么必须消弱。她下令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都变成平民,并且这成了规矩,以后再征服的部落,也都平民化。
! [3 X" c* ~, i  这样皇帝才是真皇帝,子民才是真子民。; s  Z+ {1 C! o) U( _- X8 }% g: w/ ^
  不过遗憾的是这事没法一刀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尾巴一直留着。不久之后,就拖住了萧太后和辽国的后腿,让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在宋朝人面前突然虚脱。
) a, i4 j/ M! |% x& y! P  第二点,估计汉人们就真的对辽国有了归属感。在这之前,如果一个契丹人杀了一个汉人,他只要回家牵出来一头牛或者一匹马赔给死者家属就可以了。多杀多赔,无论多少该契丹人都没有死罪。但是萧太后规定,从此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汉人和契丹人一个价。并且汉人开始大批进入辽国的决策层。这是幸运还是悲哀呢?汉人一直在说“以夷制夷”,而辽国人却总是“以汉制汉”……
. X# @, x+ c, C) }, A' Q) _  第三点,科举,就不好说了,汉人的东西什么都好吗?科举制度对一个国家来说到底是好东西还是毒瘤呢?这个问题太复杂,要论述的话根本说不清,但以后会有三个活生生的例子来证明,宋朝本身就不说了,另两个本来生龙活虎纵横天下的民族(辽、金),为什么全盘汉化之后就立即灭亡了呢?这是怎么搞的?
+ {: \7 C  g$ s7 A1 I, [  但萧太后没法未卜先知,从她开始,辽国开始了科考,并且真正的优中选优,第一科只录取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放高。
/ y/ @5 f- c2 @. i  第四点,只有好处。契丹人彻底把燕云十六州给消化了。他们把燕云地区先进的汉人赋税制度推广全国,辽国人的钱越变越多。
) z7 M. X4 b* f9 i/ i7 n1 N  以上就是辽国在这些年里的实际情况,一个越来越强盛的异族敌国时刻都压在宋朝的边界线上。这样的威慑,连晚年的赵光义都不堪重负,被迫主动求和,何况是新上任的小孩子赵恒。
) i+ D6 ]) }% I  更何况辽国变得非常古怪。
2 M3 Z" [; F2 u2 X8 e0 R- _* u  ) O8 G- d5 E1 r3 x0 |3 V
  连载(414)
% t% \# g4 v% C' I0 u% l  
1 D3 ^" K9 v9 n  越强大就越沉默,辽国什么动作都没有,它就静悄悄地站在宋朝人的身边,你知道那是它,可你就是不敢相信那真的是它。一连三四年了,它没出过一次兵,甚至连打草谷都被禁止了。
& s  x# L# H$ n) b; {( k: g% f  _  这还是契丹吗?
8 E$ z4 Q$ ?( e% ]( @( c  在中国的古书里有一个定义,什么是妖呢,物反常即为妖。契丹人信佛这是真的,可它不是突然间集体吃素了吧?!这太反常了,妖得让人发怵。尽管宋朝每个人都盼望着他们能多沉默几天,甚至就在沉默中死亡才好,可谁敢相信这真能心想事成呢?
, q/ I( h6 j! V  p  {6 R6 r  赵恒不敢,他登基之后,很快就通过边境线上的官吏给辽国人带了个信(不太正规),像他父亲一样,提议和平。结果就更发怵,契丹人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根本就是不搭理。结果宋朝人的心理压力越发沉重,除了加紧给自己补强体力,等待契丹人恢复正常外,对李继迁也选择了一次性的通盘忍让。; s, ^7 X: M/ T! X' h/ s# U4 U: D
  结果时间就在忐忑不安中流逝,宋朝一点一点地从谷底里往上攀升,每爬上去一步,都要向北方小心翼翼地看上一眼,契丹人终究会杀过来的,这是宋朝人的共识。, X+ V5 ^" T# g- z, g5 }5 F
  可是现实让宋朝人迷惑又惊喜,契丹人一直在沉默,时间长达近两年。两年之后,他们才知道了一件事,或许这就是契丹人一直放弃进攻的真正原因吧。) }6 i% a. E& w; v$ ~/ R
  耶律休哥死了。
. Q" @0 m/ t; Y+ s* i  他死在公元998年,那时是辽统和十六年,宋咸平元年。不知道他享年多少,因为在历史中,只记载了他去世的时间,却没有他出生的日子。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敌人,是他毁了汉人整整两次收复燕云平原,重新拥有长城要塞的机会,也等于是给宋朝亡国、汉民族衰落埋下了致命的种子。至于其他的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战役胜利就更不用提了。2 P6 }) x2 T$ I6 f/ D8 p
  他是当时汉人的大敌,但正因为如此,他才是契丹人的英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耶律休哥,他是辽国200多年历史中最杰出的军事人物,没有他在高梁河深夜里、拂晓时的殊死搏斗,没有他在雍熙北伐时对曹彬的冒雨追击,辽国早就完了,根本谈不到以后的圣宗中兴。
! U: H  A" I* w: C  作为一个皇族,作为一个军人,保卫国家的边关,成为本民族最强的依靠,这应该是一个男儿最大的荣誉了。我无端地想像,耶律休哥应该有双叱咤风云的眼睛,能够透过千年尘封的历史,仍旧咄咄逼人。我似乎能听到再过100多年以后,当契丹人面临亡国之祸时,他们会像我们在崖山上怀念岳飞那样呼唤着他的名字――如果耶律休哥还在,辽国就不会灭亡!
4 _* s5 r! E9 }. W8 M1 s/ z6 e  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并且除了在战场上之外,他对宋朝人绝不轻易杀害,为他的勇敢,为他的正直,向他致哀。
 楼主| 发表于 2008-6-19 21: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5)+ ?2 {& s# R% m: P4 t; s
  : h# d+ b9 J% A- g
  埋葬了耶律休哥,契丹人在当年的七月份正式向国内下诏宣布,伐宋。声势浩大的动援,以辽国的斡鲁朵军制,也整整调集了两个月之久,到了九月底,北方的天气开始变冷,秋色满天,草枯马肥,寒带游牧民族的黄金争战时段终于到来了。) y. J5 K6 i7 e' @& W
  辽国萧太后率部亲征,这是自12年前的君子馆之战后,萧太后再一次亲上战场。( V# y4 b0 X7 I: O$ h- [, M: ^3 E4 ?
  但是她在第一步就失算了。4 f& z$ P4 W# P- Q
  干嘛要下诏呢,改了契丹人的老规矩,赵恒始终对北方小心翼翼,他立即就得到了消息。宋朝应战,他任命太宗朝的最后一任北方最高统帅,原延州路都部署傅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总领北面战事。配备的副手是宿将张昭远,宦官秦翰是监军,三位先锋官依次是田绍斌、石普、杨琼。总兵力步、骑混杂达到了8万余人。
& W3 G- |5 E/ z$ U/ o+ u  同时为了迎战这次自登基以来的最大考验,宋真宗皇帝在开封城里检阅了20万禁军,随时派往前线,去增援傅潜。
- S; ?+ D/ n! z  F6 C  九月底,辽军终于突破宋朝国境,第一个目标是宋朝的保州(今保定市附近)。这是个好地方,不是说多么重要,而是他们迎头就撞上了宋朝的三位先锋官。
0 o. P$ l/ l# p9 S/ I  保州境内有长城口(内长城),辽国人刚刚接近,还在一个深夜里,突然间被宋军袭击,那是宋朝的两位副先锋石普和杨琼。辽国人震惊,10多年了,一直都是辽人攻、宋人守,别说夜袭,就连白天的决战都是负多胜少,现在居然这样大胆!
9 ~2 \. m* d) g$ b! S  但辽国人来就是攻击的,一场恶战,石普和杨琼渐渐不支,可是还有宋朝的行营押先锋(总先锋)田绍斌。田绍斌率部接应,宋朝军队在黑夜之中全力进攻,战斗的结果是辽军败退,在战争刚刚开始时就被宋军硬生生地倒卷出国境,赶回契丹国内。
2 h7 [+ h# p4 \. y8 X/ P. R$ f, @  天亮后打扫战场,辽国人扔下了2000多具尸体,外加500多匹军马。开场第一战,宋军全胜!: g: I# E; D' m1 X
  
9 q  ^& w) L. t  连载(416)1 G! W  Z% T; c" L
  
3 {3 d; B) j( M0 R  但辽军马上就回来了,他们没退多远,方向稍微偏离了一些,转向了保州西北的威虏军(后改名广信军,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这只是一座战略意义上的军城,地处要害,但是城池很小,说白了就是一座超大的后勤保障站。
/ F. J- D( X$ O% A6 F! D  辽国人决定迅速拔掉它,开辟出一条从辽国直通宋境的大道。但是他们再次出乎意料,这个小小的威虏军城居然屹立不倒,无论他们怎样强攻都不奏效。再打下去才突然发现,城里的守将居然是杨延昭!4 P' p9 E7 i% [0 ?2 z9 D' J+ T
  杨延昭当时的职务是保州缘边都巡检使,保州范围内的边境他都有巡视守卫的职责,辽兵犯界,他时刻戒备,这时他准确地预判到敌人的主攻方向,抢先一步进驻到威虏军城里。/ \+ h( @& t: \# A1 w
  进城就开始守城,一面向前线总帅傅潜求援,一面想尽办法守住城池,把敌人牢牢地拖在自己身边。这时有一个惊人的数字对比,杨延昭的全城人马总数才不过3000人,而城下的辽军是全部主力,连萧太后本人都亲自督战!
+ f' g% Q8 y' l; ^) t  攻城开始,小小的军城被四面围攻,就算契丹人不擅长攻城,这样的压力也可想而知。而且有件事情怪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杨延昭从九月初开始守城待援,可是直到一个月后,都进入十月了,居然还是一个援兵都没有盼来……傅潜在做什么,三位先锋官在哪里?契丹人绝对没有分兵去各处骚扰,他们没有半点的压力,但就是踪影不见!7 Q4 o  q$ {6 z; ?+ [
  就是这样的压力,整整一个月,然后就换成了辽国人在懊恼。他们比杨延昭还要奇怪加愤怒,真是见鬼了,就这么一个小破地方,居然就无论如何都攻不下来!而且更让他们绝望的是,在一天夜里,突然间天气大变,来了一阵寒流,第二天早晨一看,只见威虏军城头上银装素裹,冰光耀眼,全都是一层厚厚的冰……辽国人望冰兴叹,他们明白了,是杨延昭在夜里把水泼在城头上,这城再也没法爬了。0 d; }6 l, f- G; B
  这就是杨六郎。和他父亲一样的忠勇顽强,在契丹人面前半步不退。可他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自己一个人战斗,不管是什么原因,他都被战友抛弃了……但是这一战之后,他的名字在异族人的心里更加响亮。“六郎”,并不是说他在家中排行第六,而是辽国人迷信,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而杨延昭就是那颗闪亮星斗的人间化身。( }: J/ A9 v6 Y. [, G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唐有虎狼将,宋有杨延昭。”+ P- q0 E0 n. O: U- @
  在当年积满冰雪的城头之上,杨延昭应该可以骄傲地目送着蚂蚁一样众多的辽人退走,但是他的神情却必定是大惊失色的。
/ W, p& g0 n0 J( W: O2 A  因为辽军的方向……身为边关守将,他太清楚那意味着什么了,如果辽国人得逞,那会比威虏军城失守恶劣一万倍!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0: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7): j) n2 ]# i# L4 _! z2 w! }
  1 U. I& e$ Y3 d/ ]: W5 }! h+ {
  辽国人突然向宋朝境内的纵深地带穿插。兵分两路,一路迅速逼近祁州(今河北无极)、赵州一带,邢州(今河北刑台),洺州(今河北永年)都在它的威胁之中;另一路是主力,萧太后、辽圣宗、韩德让都在其中,他们向东,河北重镇乐寿县(今河北献县)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突然攻破。5 h7 c; v- @* r8 @1 N9 R4 `0 X3 u
  正中要害,这是宋朝防御体系中最致命的弱点――一个个散布在边关的城池只是力量分散的据点,中间有巨大的空隙,它们不是长城,只要敌人敢于穿越,就会轻易突入进宋朝国境的内部!
  V& o4 M1 Y. g7 Y' d# ]2 T  这时再要阻挡他们,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宋朝的野战部队,傅潜在哪里?他的8万余人的步骑混合部队在哪儿?6 }7 I' U3 O1 L& S/ ]
  这样的疑问从威虏军城里的杨延昭一直延伸到了宋朝的都城开封里,开战整整一个多月了,不仅是顶在最前线的战士们,连皇帝赵恒都不知道傅潜的现状!
4 l2 L) j1 N1 _. Q* ?6 G  傅潜消失了,没有他的军报,而且河北的情况急剧恶化,契丹人把开封与河北之间的路段完全切断,没有任何消息能够往来,就像整个河北都己经沦陷……开封城开始恐慌。河北丢了,现在的天气己经滴水成冰,黄河不再是天险,契丹的骑兵能踏冰而过,只不过是几十里的距离,开封城就会直接暴露在异族的刀枪之下。6 E% D5 i% n4 A( s) L8 [. N. e
  万分危急,有人找到了刚刚登基两年的皇帝,提出了挽救帝国安危的最后一招――陛下,没有别的办法了,请您御驾亲征!
: k& S- N  R: L3 v6 r  这人叫王继英,是枢密院的管事,但说实话,论出身他只是个小人物,是当年大宋第一宰相赵普的随身小吏。但是他与常人不同,不仅是现在的赵恒,连当年的赵光义都对他另眼相看,因为他的品德。在当年赵普众叛亲离,被皇帝打压,被朝臣欺侮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在留在了赵普的身边,绝不趋炎赴势,绝不以利害选择去留。
: i/ g5 I+ B; B0 @  忠贞的人绝无坏心,他的话打动了皇帝。紧跟着一位叫柳开的官员,也同样上书,建议新皇帝效仿他的三位前辈――柴荣、赵匡胤、赵光义,他们每一个人都曾亲临前线,抗击敌国的入侵!
0 T  k3 N* T+ n  或许这就是宋初时,皇帝们的命运……赵恒别无选择,在这一年的年底十二月初,他下旨亲征。2 H6 @& R% z0 z3 p! p* ?( z) s
  
1 g" m' T) w' L+ y! a  连载(418)
- r5 d5 C, P5 S$ ?  
( g1 q# n. O* K. q" B$ d- f  但是十万火急的军事行动居然被延缓了,而且理由乍一听实在是混帐。宋朝有规矩,每三年的年底要举进一次郊祀大典,三年一界,今年正好赶上了。/ \  J6 G( W0 t, I# q( X/ A
  可那又怎么样,国家都快灭亡了,还要留着这些死规矩?但是出人意料,赵恒坚持着亲自把大典主持进行完毕,然后才集结军队,带着大臣赶赴前线。+ J3 g& c' }. S" c) |2 D
  看着真是又迂腐又死板,但在当时,这把开封城里的紧张恐慌气氛大大地降低了,人是一种从众心理的动物,赵恒的镇静安宁,就是宋朝子民们的希望。
! m! e% |  {& y, s2 c/ d9 G  之后赵恒脱下了盛装的礼服,战争的真正面目在等着他,谁都能回避,唯独他不能。他把京城交给了副宰相李沆(吕端病了),京师的安全则由资格最老的先朝宿将张永德来负责,一切安排妥当,他在宋咸平二年的十二月五日,公元1000年的1月14日启程,率领20万以上的禁军向河北地带开拔。这时距离开战时起,己经过去了三个月。
! p; h; H2 h& V( l; G+ S  庞大的军队经长坦县(今属河南)、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东南)、卫南县(今河南滑县东)、澶州(今河南濮阳)、德清军(今属河北),渡过黄河,近十天之后,到达了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这时终于有了傅潜的消息了,听到之后,赵恒气得脸色铁青,全军将士一片哗然。( r# ], G7 F  A$ O
  没法相信,第一次北伐燕云时的先锋官,与契丹人野战获胜的名将傅潜居然变得这样的懦弱无耻!
/ A) }& S. O6 g9 Z) a  他率领着8万余人的精锐大军,一直安安稳稳地驻扎在定州城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损失。当辽军进攻威虏军城时,他按兵不动;当辽军放弃了威虏军城,从他身边经过向宋朝腹地穿插时,他仍然无动于衷,做出的反应堪称可笑――只派出了3000人,去向辽军挑战。9 G5 B2 @7 m7 S6 B- v) }/ l: U) }
  战什么战啊……这么点肉辽国人半点胃口都没有,理都不理,自顾自地急行军,扑向了宋朝各大城池之间的所有州县村落,随意地烧杀掠夺,毫无顾忌,那些才是他们的目的。, G2 O% M/ I5 X* S
  宋军的将士们气疯了,眼看着城外边就是人间地狱,自己的同胞被辽人杀戮,他们自发地准备好出击的装备,向主帅请战,这时连同着城外的3000多人马,还有雪片一样飞来的告急求援文书,都在催着傅潜发兵。一个无情的事实是,他不动,整个河北大地上根本就没有宋朝的机动部队,那和敌战区有什么分别?!6 y! V( l/ e9 f+ @$ V) L4 i. ^, X7 a
  可他就是不动。傅潜大将军下令把军营的大门牢牢关闭,无论是谁来请战,包括杨延昭、杨嗣、石普、田绍斌,无论是谁,都是劈头一顿大骂,骂完了直接赶走,就好像他身为军人,出战是一件多么可耻丢脸的事情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0: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9)4 b$ A- [/ _# n' ^9 }' A
  , ]" m. X' Q, [1 ^8 J; y% V
  傅潜就是这么的坚定,纵观历史,谁能说勇敢的英雄就真的比那些败事的孬种们信念顽强呢?就像这时的傅潜,无论谁说什么,他就是有一定之规,说死都不出战!0 C2 i* e( ~9 Y
  杨延昭等人官小,敢怒不敢言,只能灰溜溜地走了。再来的是监军秦翰和三年前征战党项乌、白池的英雄范廷召。范廷召的官职也比他小,准确地说是小了三分之一。傅潜是总管镇、定、高阳关三地的行营都布置,范廷召是定州行营都布置,但无论如何再加上个监军总够分量了吧?
7 o- J, I  }" q& s( r6 Z  傅潜还是摇头,不管外面死了多少同胞,不管整个河北己经沦为敌占区,更不管军心士气是不是被他压制得快变态,仍然还是……不出战。
0 H* J4 J, S; D( J# q( c3 p" U  征战一生从没遇见过这样的主帅,范廷召气疯头了,在帅帐里当众对他破口大骂――傅潜,你一点胆子都没有,简直就是个娘们!0 Y& q5 ]- h, E& c; l2 _6 C' @5 l/ S
  无论怎样,傅潜也是个军人吧,也是曾经血战疆场的勇士吧,这是多大的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结果简直能把人闷死,他居然一不生气,二不表态,我什么都没听见,你不至于再接着骂吧?更不至于私自出战吧?那好,散了吧……( r5 a7 M8 B3 i' B- J% t% J
  范廷召和秦翰再没话说,只能抬腿走路。但情况继续恶劣,终于全军的副帅张昭远也坐不住了,他是副帅,不是说全军的失误有傅潜一个人顶着就算了,他也有责任的(后来果然),他问这到底是干什么。直到这时,傅潜才笑着说出了自己的打算,那可真是老谋深算,让人目瞪口呆:
2 U: E0 m$ ~9 t" J9 r3 F' \6 J  “敌人太猖狂了,这时候出去较量,我们的锐气就会被挫伤的……”: J1 _! U+ `. c: H# I& v! k+ @
  这居然就是理由,还谈什么锐气,如果有的话,也早就被他自己给挫伤了!这句话说出去后,不知道当时宋军全营是什么反应,是不是集体鄙视了一下这个白痴。不过其结果很有趣,傅潜终于让步了,他允许范廷召带着8000骑兵、2000步兵出战,而且许诺随后就派人接应,就这样,宋军终于开始了反击。
) n" s6 l: ^# S  # ^" P5 W* g& i) g+ d: M; N1 E6 v; o* b
  连载(420)0 x# O6 }& ~! X* U
  2 e* h6 c8 E" u' _( f
  范廷召率军冲出了定州城,直接杀向契丹人盘踞的中心――瀛州。但他深知自己的一万人根本没法与辽军决战。为此,他向高阳关都部署、马军都虞候、彰国军节度使康保裔求援,约定合兵进击。( E; m( e' _; J1 j2 {3 N4 k
  高阳关的康保裔,这是当时宋朝边关的重臣。论职务,他是傅潜之下的宋军另外三分之一,但他比范廷召更受重视,他单独率兵踞守关隘,关键的时刻可以自作主张。这时他亲自领军赴援参战。( B: A0 c! ]' I% x1 o
  他到了瀛州西南的裴村,在这里,他再一次接到了范廷召的紧急求援,范廷召所部己经与辽军接战,要他马上分兵增援,越快越好。危难时刻,康保裔没有多想,他立即分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赶在主力之前,火速支援范廷召。5 g; J9 f, b& X. m( k
  这样,他的兵力就被削弱了……在当天晚上,历史出现了两种不同版本的记载。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前提,范廷召和康保裔约好了在第二天的清晨时分集结双方的兵力,一齐向辽军挑战。可是记载中,一个说,在那天的深夜里,范廷召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突然静悄悄地撤走了(康保裔本纪);另一种说法是,范廷召是迫不得己,他在当夜继续与契丹军队血战,被缠住了所以没能在约定时间出现(实录)。但不管怎样,在第二天的清晨时分,康保裔和他实力不全的军队突然发现孤立无援,被庞大的辽军重重包围。  L( A9 s! W2 u) x
  绝境突然到来,战场上的优劣胜负一目了然,生死就在一念之间,康保裔的部下马上劝他,将军你把盔甲换下来,改装逃生吧。康保裔厉声回答――临难毋苟免,今天就是我死战报国的日子!
* `1 ?9 ~5 x9 l3 M) U0 R! w3 F  当天康保裔率军与辽人决战,战阵动荡,往来冲杀数十回合,辽军的重围牢不可破。宋军最强的武器是他们的弓箭,最后箭都射尽了,康保裔和他的部下全都淹没在辽人丛中……没有人支援他们。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2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1); D$ t% L# z+ g
  8 q7 M' P) A3 @0 x; O0 e, x9 r/ x  |1 Z
  高阳关的统帅和他的部队全部失踪,这就是当天战场上最后的遗留。这个消息也是宋真宗皇帝赵恒到达大名府之后,得到的前线最新战报。$ ~7 c4 M' I) z( W9 _$ E: w5 i4 H
  愤怒,但是要冷静。不管随军大臣们怎样弹劾傅潜,赵恒都给了自己的主帅最后一个机会。他派出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婿石保吉和太宗朝王小波起义时守住了最关键的剑门关的上官正,由他们两人率军北上,再命傅潜马上出击,与北上的禁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以图击溃辽兵。
9 E4 E6 J3 `; L9 w- b  h: B6 H. G- g/ o  命令发出,开始等待……这是最高的皇命,但是整整过去了十天,战场上一刻千金的十天,定州傅潜方面居然还是毫无动静!
  ?# ^( Z8 d3 ?& K  赵恒终于被激怒了,他派最可信任的王继英穿越战场向傅潜传令,立即到大名府御营朝见。傅潜来了,他到时全须全尾毫发无伤,赵恒对这个人再没有半点怜悯和兴趣,直接下狱,经审讯,判处死刑。
& f8 l8 Y) F# w; _3 o  这个判罚在当时大快人心,但是在后世却争议不断。在当时,面对河北大地上,死伤无数的同胞,被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的城镇,相信每个亲眼目睹,或者思维健全的人,都会恨不得生吃了这个昏庸懦弱的败类(想想汶川地震,那还不过是天灾),所以当战后,赵恒赦免了傅潜的死罪,改为免官、抄家、流放时,举国都愤恨不平。
+ k, z  `3 _& A8 y: i: k  当时官员们的评价是,傅潜就是柴荣时期高平之战时的何徽、樊爱能,是临阵脱逃,形同叛变,造成国家重大损失的叛将,必须处死,然后才能平息民愤,重振军威,像当年的柴荣那样把入侵之敌消灭,赢得战争。赵恒当时真有这个心,尤其是,历史马上就证明了傅潜再次耽误的这十天是多么的重要。
9 O: _+ r  c+ |' V  因为当宋军重新集结,开始发动总攻时,突然发现敌人己经不见了。契丹兵团突然撤退,带着抢来的大批物资走在返回燕云十六州的路上。
: \0 W, F: E! k* Y  没有原因,难道是被赵恒亲征给吓着了?可是在当时,在后来,谁能这么天真般的乐观呢?而且也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重要的是战争本身。$ V6 l4 _. b. y! s% d" U. Y$ n
  宋朝亲征的禁军大兵团来不及了,赵恒派出了5000名精锐骑兵,火速追击,不管战果,就算是拖也要把辽兵拖住。这支骑兵由王荣率领,从大名府一路疾行,不惜一切代价追击,可惜路途太远了,他的很多部下们竟然把自己和马匹都活生生地累死,也一直没有追上……但是别忘了,在战区内部还有范廷召!
) C) j6 ^3 ?  A5 Q6 P  范廷召突然启动,他率部杀向了十几倍于已的敌军,在莫州(河北任丘北)以东三十里的地方,终于追上了辽兵。血战的时刻到了,范廷召所部满打满算不过是一万余人,但他的战绩居然是阵斩辽军万余人,夺回被掳掠的老幼百姓数千人,其它的鞍马兵器不计其数。
* t7 E+ f# l6 n0 S: g' l; c7 C/ O  以血还血,征战党项的英雄为康保裔讨回了些许的血债……
! l* t0 M2 o3 \$ x  + N  L- h9 H1 s( Q! o1 p
  连载(422)( [- J' S& s" ^. {9 V6 d
  
& d! K, e" \" E3 ~  当天范廷召大胜契丹,但是契丹的大队人马却没有回程应战,就那样撤出宋境,回到了辽国。这一次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1 u4 u& p  k) V3 B+ r+ a- l
  辽国撤军的原因,成了一个谜团,在当时没有正解。要在四年之后,宋人才会发觉真相。那就好像,当你看见一个人无缘无故地跳进小河里乱扑腾时,觉得奇怪,可是几年之后,发现他在长江里游泳,就一切都明白了吧?
3 y4 a# d+ c3 `, C  当初不过是在练习。
3 k7 D1 V1 X7 S  但是在当时,宋朝毕竟渡过了一次危机,尤其是新皇帝亲征,别管胜负,至少保住了领土的完整。于是一切都从轻发落,比如说范廷召,不管怎样,他导致康保裔孤军无援,全军覆没,但是不仅没有处罚,反而加封为检校太傅。傅潜这位冬眠型的前线主帅也因此保住了脑袋。
- g: L3 p& {6 b/ R1 L0 @+ Q  这时候就该说说他到底该不该杀了。; c" `/ h2 j/ g" e7 y) N
  前人的评论说过了,现在要说近现代学者们的看法。说傅潜冤枉,当时只有8万多人马,而辽国是太后、皇帝亲征,至少在10万以上,傅潜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是对的。请看康保裔就是例子,硬拼,结果全军覆没,有什么好处?# ?) S7 H: S" Q0 }) ]
  而范廷召就是在辽人退走时追击,只有区区一万多人马,看看战果多么辉煌。并且赵恒命令夹击时,只给了他10天的准备,这对古代的大兵团作战来说,时间太少了,没有出击也正常。
$ T9 O+ i7 J0 p  真的正常吗?2 E3 \5 T, o- u5 V) s# Z: R
  前蜀是30多天灭亡的,后蜀是66天灭亡的,这怎么解释?至于说辽人退走时再追击,那样要战士是干什么的?为了战争的最后胜负,就要用老百姓的生命去消耗敌人的锐气,一个尖锐的问题是,如果宋真宗没有带20余万禁军亲征的话,他傅潜要用多长的时间,多少宋朝百姓的生命,才能满足辽军的胃口,让他们对刀枪厌倦?
5 X) W* @( g% {  R" |6 X6 w3 O  那之后,才是他出击的时候?!) `% v! w1 \  C0 W/ \
  要说保存实力,就更可笑了,他保存实力为的是什么?当他出兵的时候,皇帝没有告诉他,你先顶住,我随后就亲征吧,也就是说横竖只有他自己,敌人在眼皮底下越杀越有状态,越杀越肥,自己的兵憋得郁闷至死,这怎么会敌消我涨,直到最后胜利?
9 O2 N1 w2 O9 R/ H  或者就算赵恒曾经私下里告诉过他,随后就亲征,那么他这样“保存”实力就有意义吗?/ F0 E$ Y, j1 J- Y
  千年之后的西方,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他面对英国的威灵顿,派出自己的部下格鲁希去追击普鲁士军队,结果这边拿破仑用尽所有的兵力去冲击英国人,马上就要成功,可是普鲁士人却突然作为援军杀到,拿破仑就此崩溃。4 d1 n- |: K4 C* w5 w
  格鲁然呢?他先是追丢了人,然后就算听到滑铁卢方向重炮齐鸣,一个超级战役正在打响,都绝不回头助战,而是继续执行陛下的纸面命令――追击普鲁士。除非另有新的纸面命令到达。: }# S/ f" u* b% c
  新的命令终于到了,是通知他,法国己经战败。这时候他的勇气、智慧、经验、果断等等一个军人所能拥有的全部才能,才突然间爆发。在五倍于已的敌人包围圈中,他一兵一卒,甚至一门大炮都没有损失,就突出了重围,他要带着军队去救自己的皇帝。2 w9 _$ P3 ~; G& F- v
  可是这时,还有一丁点的意义吗?' F0 X* o, Q% b* ~
  傅潜也是这样,就算皇帝会亲征,你在这之前就什么都不做,不说有效地消耗契丹人的战斗力,给皇帝制造一击必胜的机会,还压抑己方的士气,让敌人加倍的猖狂,于军、于民、于皇帝,他哪一点做对了?
! X6 ^5 ]% [" t. o9 b  N8 J  就看见了自己这点兵力的得失安危,军事,是一个全局统筹的概念,本就是轻视生命的东西,所以才有饵兵,有诱敌,有埋伏。在战场上没有生命价值,只有最后的胜负结果。谁要想着安全,谁就不配当兵……
  O7 r9 ?# k+ X4 r7 f6 e  所以傅潜该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19 19:59 , Processed in 0.0277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