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0: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0)
' C. _- H; f1 g/ }6 Q! T1 j( i* z4 ^  % {* K3 L4 q: \8 \& H4 T3 z+ a
  自从吐蕃大将悉诺逻被冤杀之后,吐蕃在与大唐的交锋中落于下风,所以吐蕃赞普弃隶蹜赞不得不考虑与大唐再度和解。
5 V3 Q' d2 T' c" o( n  Y  开元十八年(730年),吐蕃派遣使者向大唐政府求和。
+ N8 B. Y5 a, z/ G  唐玄宗心里有个结没解开,他说:“吐蕃赞普以前在写给我的信中,用辞傲慢无礼,怎么可以跟他和解呢?”唐玄宗所指乃是吐蕃于开元二年(714年)时,向大唐求和时以敌国礼(对等的礼节),拒绝承认唐帝国的上国地位。
* B; d4 v/ E, t, [  大臣皇甫惟明对唐玄宗说:“当时吐蕃赞普只有十八岁,国家大权还掌握在大臣手中,这封信很可能是吐蕃执政大臣所写,目的是为了激怒陛下。有一些将领就希望边境有战争,这样从中可以捞取战争之财,并企图以战功来搏取勋爵,所以这只是奸臣的诡计。如果不与吐蕃和解的话,边境战争无止境,每日都要花费巨额的军费,河西、陇右一带将民生凋敝。所以陛下应该派使者出使吐蕃,慰问金城公主,并与吐蕃达成和解,使吐蕃永远称臣,永息边患,这才是国家之福。”
+ A! A; M' T, o9 D6 b  给皇甫惟明这么一说,唐玄宗听了还蛮高兴的,便派皇甫惟明与张元方共同出使吐蕃。( Y0 O9 [: H4 \8 ~, Y
  # N& L! |" h% l! C; y: {
  吐蕃赞普见大唐愿意和解,非常高兴,盛情接待大唐的使团,并且向皇甫惟明出示了贞观时代以来,唐朝历代皇帝颁布给吐蕃的敕书,以表达吐蕃对大唐的尊重之意。- Y+ c/ J6 y; T" w
  在皇甫惟明完成出使任务返回时,吐蕃赞普同时派使者随同前往长安,并附上一封亲笔信,在信中,吐蕃赞普写道:“甥世代得以娶唐公主,与唐亲同一家,只是后来张玄表兴兵寇钞,遂使两国关系恶化。甥深知尊卑秩序,岂敢失礼于舅父呢?可是因为一些边疆大将相互攻击,竟多次获罪于舅父。后来甥多次派遣使者入朝,可是都被边将所阻,现在承蒙舅父派来使者,宣慰公主,甥不胜欢喜,愿意重修旧好,虽死无憾。”
8 Y( ]  }$ @. T8 {1 z! b, t0 z  吐蕃赞普的这封信,再次奉唐为上国,承认大唐在两国关系中的领导地位,这令唐玄宗感到很满意。
: K6 f9 w( l# }: C; u  这样,唐与吐蕃又进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8 ^$ k3 }/ z8 k7 t8 g  m$ M3 v5 f( \  , ?, E* }- s3 r: s( o
  与吐蕃的战争,是大唐帝国三百年历史中最重要的战事之一,虽然有过几次的和平,但每次都很快被新的冲突所破坏。
  @) n- V" x% A  k0 H  从开元十八年到开元二十五年,唐与吐蕃维持了七年的和平局面。在此段时间里,崔希逸接任河西节度使,而吐蕃的守边大将则是乞力徐。
0 ^! a1 ^4 }5 U. Q# {  崔希逸写了一封信给乞力徐道:“现在两国通和,成为一家人了,何必设置重兵在边界之上,妨碍百姓耕作放牧,不如双方共同罢兵。”: J0 }, [4 l$ `( F
  乞力徐写了回信给崔希逸,信中写道:“常侍大人乃是忠厚长者(崔希逸曾担任右散骑常侍),所说的话一定不会是欺骗我们,只是朝廷未必将边防大事委托给阁下,万一有奸人从中挑拔离间,乘我不备之时发动突袭,那么到时我等后悔莫及了。”
0 m! _6 [: C. ^/ f3 O, u2 g+ b  崔希逸推心置腹,多次向乞力徐请求互相罢兵,最后乞力徐被其诚意所感,于是杀白狗为盟,双方都撤去边防守备。这么一来,西线无战事,双方的百姓安居乐业,一时间边境地区牛羊成群,一派和平的景象。
, t* A3 i5 |/ v3 e+ {  
6 W5 z$ S$ V  D& H  可是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时,唐与吐蕃却因为勃律国的问题而引发冲突。吐蕃与大唐和解后,并不停止在西部的开拓,进攻勃律国。勃律国此前一直归附大唐政权,所以情急之下,勃律国王向唐朝廷求援,唐玄宗下令吐蕃放弃对勃律国的进攻,然后兵临城下的吐蕃军队岂肯放过到嘴的食物,勃律国最终被吐蕃所攻破。
! y: Q9 r: w; X. y! @/ x- }$ _+ z  吐蕃居然敢无视皇帝的诏令,唐玄宗真是气上心头。
+ c" Z9 f$ i4 w4 }+ ^$ ~- `" T  正巧在这个时候,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部将孙诲前往长安城汇报河西情况,当孙诲听到唐玄宗正因吐蕃攻打勃律国而大发雷霆时,他觉得这是一次立功的机会,便上奏唐玄宗,说现在吐蕃的边境罢兵,防御力量空虚,正好可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1)6 L# ~* l! o3 T7 v7 Q
  / J4 e, O+ x1 D0 c  A) [1 P
  唐玄宗正在气头上,听说可以教训吐蕃人一下,暗自高兴,便派内给事赵惠琮与孙诲一同前往河西,观察一下前线的情况。这个赵惠琮也是一个贪功之辈,到了河西之后,发现吐蕃果然撤去边防守备,心里暗暗高兴,也来不及上报唐玄宗,就矫诏命令崔希逸出击吐蕃。! @; F0 [5 D& \0 Y! e
  崔希逸听了之后大吃一惊,连忙说道:“不可啊,我与吐蕃大将乞力徐有过约定,双方共同撤去边防守备,让百姓休养生息,现在怎么可以出尔反尔,丧失诚信呢?”
9 q. Y- k# \# ~7 y2 c& {& V  赵惠琮冷冷地看了崔希逸一眼,说了一句话:“将军莫非要抗旨不成?”
0 J4 c8 i/ X& _  I0 z  崔希逸默然无言。6 @2 z4 u3 k0 n. v# y4 j
  
" b8 G8 e( o  C9 P  ?6 X  当时崔希逸与吐蕃大将共同约定撤销边防,确实是出于希望百姓能走出战争的阴影,安居乐业,然而天下之事,却非他崔希逸一人说了算,当赵惠琮以皇帝的命令相威逼时,崔希逸只得选择服从命令的军人天职。
( {, i) Z& h# x; U; U' o, `4 J) v  不得已从命的崔希逸率军突入吐蕃境内。
+ ]: F% t2 B! U2 P* D  吐蕃军队大惊失色,多年和平之后,吐蕃大将乞力徐一直遵守协议,在边境线上屯兵很少,唐军的突击,使得吐蕃阵脚大乱。
" i- S' B7 N/ }( j, v  唐军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向前,一直横扫到青海湖的西岸,吐蕃军队在无防备的情况下,溃不成军,在青海湖西岸乞力徐好不容易稳住阵脚,与唐军开战,结果损失了两千余人,乞力徐脱身而逃。1 }5 q( p+ I6 I3 _0 n: l& X5 S
  捷报传到长安,唐玄宗大喜,并不追究赵惠琮矫诏之罪,反而重赏赵惠琮与孙诲。
$ i! X8 ]1 R- h- X0 i- h" @  然而这次战术层面上的胜利,却不能掩饰战略层面上的短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和平局面,就这样轻易被破坏了,吐蕃断绝对大唐的朝贡,宣布对唐进入战争状态。/ Z0 @: V( x6 i+ s; h! `4 C$ ?* A
  
. [- T& p. P+ o$ m: P# f  崔希逸这个人有军事才华,但是个和平主义者,这次出击对他的良心乃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这种结果,是他所未尝预料到的,他时不时涌现出吐蕃大将乞力徐对他恶狠狠的目光,似乎还听到咒骂声:“你这个背信弃义的家伙!”崔希逸心中充满了愧疚之意。. B/ h$ w- d% H  `! m; @# \; s
  然而他还是大唐守边大将,他还记得自己的职责所在。9 [+ Q# t! U' P5 G, R
  第二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三月,吐蕃对大唐发动报复性的袭击,出兵侵扰河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还击,挫败了吐蕃的进攻。. R5 J- w$ F2 z# m5 J' Y+ {+ w
  虽然崔希逸击败了吐蕃的进攻,但他时常表现出愧疚之心,使得朝廷非常不满,将他从河西节度使调离为河南尹,并且由权臣李林甫遥领河西节度使之职。崔希逸对失信于吐蕃一事,耿耿于怀,无法原谅自己,最后竟然忧愧而死。
: ?, S3 L! r- w! k, x( h7 z, [  6 ^: r9 u0 _" c' b$ _! s* b) a
  此时正是大唐帝国的开元全盛时代,强大的国力有力地支撑着前线的战争。
, |4 d( ~8 E, [5 V" d( v% d  大唐在战略上采取积极的攻势。& k* Q: \; e6 z6 D" ]* J4 t1 ~0 u1 p
  鄯州都督杜希望提出一个作战计划,准备进攻吐蕃的新城(青海门源县),他向朝廷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王忠嗣。
8 g! Q3 d+ V9 ]  王忠嗣是王海宾的儿子,王海宾在开元二年战死,当时王忠嗣只有九岁,唐玄宗由于怜惜王海宾之死,便下令收养王忠嗣于禁宫内,王忠嗣聪颖好学,及至长大成人后,王忠嗣雄姿英发,史称“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由于他是将门之后,唐玄宗经常召他前来讨论军事,王忠嗣对答如流,显示他深厚的军事素养,每每令唐玄宗折服,对他说:“你日后必将成为一员名将。”& q# M4 f/ ]$ o
  开元十五年(725年),二十三岁的王忠嗣追随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前往与吐蕃作战的前线,担任兵马使,开始他漫长的戎旅生涯,之后先后升迁为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但是政治的诡谲变化使他防不胜防,在遭人陷害之后,他一度沉沦,被贬官为东阳府左果毅。他之所以能东山再起,乃是得益于杜希望的大力举荐。  R1 k% a5 g: K: P
  杜希望上书朝廷称:“王忠嗣的军事才华横,如果此次出击要确保胜利,那么我非要用这个人不可。”最后朝廷同意将王忠嗣调到杜希望的麾下。
, V* F2 b8 `1 O& R  杜希望果然是慧眼识英雄,他率军挺进新城。王忠嗣复出战场后,表现不负杜希望所望,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富于谋略。唐军在经过一番苦战后,终于攻克新城。朝廷对新城之战的有功将士进行表彰,结果以王忠嗣战功最著,被授予左威卫郎将。王忠嗣声名鹊起,成为大唐将领中的后起之秀。0 C! D6 U: t& @3 Z  _6 T
  新城战役后,杜希望留下一千名士兵驻守新城,并且改称为“威戎军”。; j5 M9 P$ o$ \, n3 ?9 w
  杜希望也以此役得以晋升为陇右节度使,成为大唐西线的重要将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2)
9 M; ?( \  h. J, T7 R$ J  ' E% X* Z. D& k2 P
  如杜甫诗中所说:“武皇开边意未已”,唐玄宗此时确实尚武的倾向越发明显,唐军的战斗力已经从低谷中回升,大唐的军事力量越发强大,开疆拓土的激情被重新点燃。8 J+ c* K9 _( I
  六月,一场针对吐蕃的主动性进攻拉开战幕。
) I* s' m& v) R. V  以萧炅为河西节度使,会同陇右节度使杜希望、剑南节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各率河西兵团、陇右兵团、剑南兵团,分道进击吐蕃,毁掉了以前所立的边境标志赤岭碑,此举表明唐与吐蕃进入全面的战争。
/ f. |, L1 e: ?  & z; q9 K1 v$ A' [4 T: A/ E; b
  杜希望率陇右兵团一路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吐蕃在黄河架设的一座桥梁,并且在夺桥之后,迅速在黄河西岸修筑堡垒,命名为盐泉城,以保卫黄河大桥的安全。
5 S; j) I. n/ k: X' a  吐蕃马上组织重兵,企图夺回黄河大桥,在黄河西岸地区集结了三万人马,向盐泉城展开反扑。杜希望手上的军队在数量上比起吐蕃军队要少很多,首战唐军失利,全军上下弥漫着一种失败的情绪。
" n- I; F  a; W, e. E! M: h  此时,左威卫郎将王忠嗣挺身而出,主动请缨。1 a7 E6 ?  c' W8 i6 j0 J+ j
  对于王忠嗣的杰出才华,杜希望是深信不疑的,这位将门之后智勇双全,敢当大任,有决断力,而且在不久前的新城战役中,刚建下奇功。能不能撕开吐蕃人坚强的防线,成为能否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
' G& \$ O, w& J  杜希望同意王忠嗣作一次冒险的突击,王忠嗣集合自己的队伍,以视死如归的精神,冒着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阵地发起进攻,虽然在人数上远居于劣势,但战场上有时更起作用的是无畏的勇气。王忠嗣冲入敌营,左劈右砍,其部下也个个奋勇向前,竟然使吐蕃的战斗队形大乱,被砍倒了数百人。
; I5 Z3 D3 M; n5 l  `  一直在观战的陇右节度使见王忠嗣的敢死队破坏了吐蕃人的防线,马上抓住机会,果然命令全线出击,王忠嗣的悍勇为全军上下作出表率,将士们也化心理劣势为心理优势,终于以寡击众,大败吐蕃。6 _1 w1 P) X9 o
  此战的胜利,使唐军坚守住盐泉城这个前线堡垒,朝廷下令在盐泉城设置镇西军,而在战斗中力挽狂澜的王忠嗣则被升迁为左金吾将军。
, {6 J1 P6 G( z  0 F6 D. N% Z3 o
  陇右兵团的出击大获全胜,而剑南兵团则吃了个败仗。
1 U3 C* ]/ Q  @' y  剑南节度使王昱的目标是攻克安戎城。
  a$ t  t4 W: o' a' G3 O! u  安戎城的失陷要追溯到680年(参考前文),已经是五十八年前的事了,安戎城本来是唐帝国为了切断吐蕃与西南蛮族联系而修筑的军事重镇,当年了为对付吐蕃大军,安戎城修筑在险峻之地,易守难攻,但陷落后,吐蕃已控制了西南蛮族区,同时安戎城也成为吐蕃对付大唐的重要堡垒。在五十多年时间里,唐军多次发动对安戎城的争夺,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n; i7 `. f+ I" A4 N8 l9 a/ k
  在杜希望取得盐泉城战役的胜利后,王昱也不甘落后,于九月份发动对安戎城的进攻。; T: P* v: R5 H3 t
  王昱吸取了以前进攻安戎城失利的原因,认为是因为敌军躲在坚固而险要的堡垒内,这使唐军在地形上居不利位置,所以要夺回安戎城,最好的方法是还以堡垒战术,即在安戎城旁修筑两座堡垒,这样大军便进可攻退可守。
: S8 ]/ y% v4 _+ a# q4 p  对于这个堡垒夹击战术,王昱颇为洋洋得意,以两座堡垒为犄角,大军推进到蒲婆岭下,并且从后方调来大量的粮草,准备对安戎城围攻。/ X$ S) }. U% T: Z" I9 M8 M! A; R5 ^
  由于安戎城的位置极为重要,只要失守,吐蕃在西南蛮中的势力将荡然无存,所以吐蕃赞普在接到安戎城的求援后,立即调集兵马,紧急驰援安戎城。: h1 v% c8 T7 N5 {! D. p/ h8 C5 X
  王昱的战术仍然无法攻克安戎城,而吐蕃的援军赶到,与城内守军内外夹击,唐军吃了大败仗,阵亡数千人,而在这紧急关头,作为统帅的剑南节度使王昱居然弃军而逃,结果唐军大量的粮草都落入吐蕃人之手,而修筑的两座城堡皆为吐蕃军队所摧毁。3 `/ x% V4 \& w4 \5 M1 z
  ' u  q( d, i( X! w1 c+ R
  这次出击安戎城的失利,令唐玄宗勃然大怒。# Q' u: M. \) }5 A% C3 I. }4 o% c
  的确,自从与吐蕃重新开战以来,唐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不料王昱的表现如此不和谐,居然吃了个大败仗,怎么不令领袖气愤呢?
* ^7 N% I9 x+ N3 Q3 r9 F& z  朝廷一纸令下,剑南节度使王昱被贬为括州刺史,唐玄宗意犹未足,再次下贬为高要县尉。王昱失魂落魄,最后竟然一病呜呼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3)
6 ]% ], i0 A( K1 \' e. y$ l$ D& X  % [4 J4 j0 T6 H/ p
  王昱被贬官之后,由张宥接任剑南节度使,但是张宥乃是文官出身,对军事也很外行,所以军事上主要由团练副使章仇兼琼负责。正好章仇兼琼到长安城汇报工作,便向皇帝上了一折奏章,称可以收复安戎城。
, {7 s2 F: R5 w( \1 k  唐玄宗听了之后很兴奋,便召见章仇兼琼,听取他的意见,紧接着将章仇兼琼提拔为剑南节度使,全权负责收复安戎城的军事计划。
3 j) {9 w" ~6 K$ T, M" T! P# s  . J# J* ]/ X* j! t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三月,章仇兼琼开始实施他收复安戎城的方案。% @5 ^9 l. K- R% x. e
  安戎城固若金汤,吐蕃凭借天险,屡屡挫败唐军的进攻,连王昱的修筑堡垒战术都失效,可见采取强攻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那怎么办呢?0 w) d: O9 x2 S% Y# g' C* P5 G
  上兵伐谋,只能智取。
( v( b1 ]; l6 i, ~' [, @( N" [( {  战斗在隐蔽战线中进行,这个隐蔽战线就是间谍战。
! W7 L: _& |1 R6 U) H/ s  章仇兼琼收买了安戎城的一名吐蕃军官,名叫翟都局,秘密与翟都局达成协议。唐军悄悄地接近安戎城,然后隐藏起来,等到天黑之后,翟都局偷偷地打开城门,大批唐军士兵涌入城内,在控制城门之后,后续唐军随即跟进入城,安戎城的坚固城防工事顿时失去了作用,吐蕃人无险可守,面对黑压压的唐军,吐蕃守军拼死抵抗,但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
" ^+ V$ H9 T* `2 w& g1 ~# q  g+ |  安戎城在陷落整整六十年后,终于被唐军所收复。
9 U* y/ @7 J& f* W! k* [  安戎城的历史,见证了唐朝军事力量由强转弱,又由弱复强的一个过程。2 z) d0 G' f5 z5 h2 c
  收复安戎城,是唐与吐蕃战争中的一个重大胜利。
7 U+ m8 `" q3 d1 R5 L4 }  
. [' [2 f5 w5 I$ L  安戎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军事上乃是一个必争之地。. l: b" W0 B- ?, d" r2 g1 n; V
  章仇兼琼留下监察御史许远镇守安戎城。这个许远是个不平凡的人物,日后他与张巡合作力守睢阳城,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守城战杰作,这是后话,现在许远首先要面临吐蕃对安戎的反扑。
( g) i, h8 N/ r2 H- z  果然,在丢掉了安戎城之后,吐蕃赞普大怒,严令重夺安戎城。; y1 x. ?* N+ \( O7 H1 [2 _/ T0 g
  六月,吐蕃出动大军,围困安戎城。但是安戎城的防御是何等的坚强,唐军整整用六十年才夺回来,吐蕃想要重新占领,谈何容易!况且安戎城守将许远智勇双全,富于兵略,从容若定,吐蕃在轮番进击后仍然无法撼动安戎城,只好撤军。7 f/ O4 C8 m# }. h/ U# U
  几个月后,吐蕃又卷土重来。. {' q6 d! i# r* P( U
  初冬时节,吐蕃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这次进攻的目标除了安戎城之外,还包括其附近的维州,形势一时极为严峻。安戎城守将许远、维州守将董承晏等率军拼死抵抗,同时发出求援信。鉴于安戎城战略地位的重要,朝廷十分重视,马上从关中派出精锐的骑兵,火速增援前线,在外有援兵,内有坚固防御工事的情况下,吐蕃人也不得不望城兴叹了,这次夺取安戎城的行动又无果而终。
" F9 K8 v6 a/ z5 X5 o  
5 p$ X$ x1 _% f$ n, }2 K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盖嘉运兼领河西、陇右节度使之职。
, K; Z: E6 r& T' T% y. m  盖嘉运是何方神圣呢?  h2 G$ L+ @; \% u
  他原来是碛西节度使,刚刚在西北扫平突骑施,立下赫赫战功。扫平突骑施之役,将在后文详述,此先略过。河西、陇右均是与吐蕃战争的重要战区,盖嘉运身兼二职,这真是朝廷一种莫大的信任。但是盖嘉运自恃功高,大摆架子,并不急于赴任。
* f5 t. ?) Y  M7 n; T  左丞相裴耀卿对唐玄宗说:“我最近仔细观察盖嘉运这个人,诚然他勇敢坚强,但是在言行之中,却不时流露出骄傲自满的神情,我看不足成大事。我私底下深为忧虑,现在秋天来临了,这个季节正是吐蕃草肥马壮的时节,秋季边防十分重要,可是盖嘉运动身出发的日期却迟迟未定,倘若等到边境出事了再前往,那么他连边境的将士都还不认识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料敌制胜呢?而且现在盖嘉运天天花天酒地,实在看不出有一位将领所要具备的忧国爱人之心。如果陛下不更改委任状,那么最好催他早日启程,严加训励才是。”; `4 N8 y" p" i8 O- f
  唐玄宗一听,这才派人催促盖嘉运出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4)0 M4 }( [0 e5 f7 v
  
9 R* d  M8 K8 ]1 a  四、石堡城的争夺
* T% ^( a$ Y9 E# v, n6 z  
: v# y& f1 ?5 q; j4 `+ G  这一年的年底,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去世(710年嫁往吐蕃,至今三十年),吐蕃赞普想以此时机与大唐和解,便派使者入长安城告丧,并提出休兵的建议。# r, L5 V  u% Y. G' N4 f. j4 ^
  在这几年里,唐军在战场上对吐蕃取得了重大胜利,唐玄宗可是得势不饶人,拒绝了吐蕃人的和解请求。唐玄宗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情况,吐蕃的实力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6 D3 M- f0 Q, i* m  在和解请求被拒绝之后,吐蕃赞普勃然大怒,决心要向大唐展示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第二年(741年)的六月,吐蕃令人吃惊地动员了四十万的庞大兵力,向大唐发动进攻。+ Z( v: w+ U$ N3 P+ S! E
  与其说吐蕃要与大唐一决死战,不如说吐蕃只是为了炫耀兵威罢了。吐蕃大军进攻承风堡,直抵唐军河源军基础,又跨过长宁桥,逼进安仁军基地。
: ]' {: l* W/ K! o1 M  c  唐军骑兵将领臧希液率领五千名骑兵,在浑崖峰一带防御。面对数十万的吐蕃大军,五千名唐军显然数量微不足道,但是这一地带的地形却十分有利,一夫挡关,万夫莫敌,所以臧希液扼守险要地形,吐蕃大军人数虽众,却由于地形狭窄而展不开,突入的前锋部队还被唐军所击破。
. o, ~# [1 k  m/ B  吐蕃军队也不强取浑崖峰,他们觉得已经达到对唐军战略威慑的效果了,便退兵了。
* U' T) @& }: R, B  
& T. I  W5 j1 h& l7 x$ r  对于吐蕃的这次炫耀兵威之举,唐军一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倒认为吐蕃的实力并不强大,臧希液以区区五千人便阻挡了四十万的吐蕃雄军。
( M1 [. M$ @4 O! d% |  吐蕃的实际意图,要想夺回石堡城。
9 L) I% x1 y: v: p, @0 v  石堡城是一座坚固的保垒,是河西九曲的重要门户,自从729年李祎攻陷石堡城之后,石堡城更名振武军,一直是抵御吐蕃的重要前线堡垒。
% }% c! _3 e8 S) k5 B$ g; |% E  在冬末春初之际,吐蕃大军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猛扑向达化县(青海尖札县西北),攻陷县城,之后大军直指石堡城。0 C) s& x9 Y/ b" G" a3 H
  看来陇右、河西双料节度使盖嘉运确实有些麻痹大意,致使在吐蕃的闪击之下,边境线上的防御居然很轻易地被击破。作为击平突骑施的英雄,盖嘉运显然犯一下大错,吐蕃的军事力量显然远非突骑施所能相比,而边境线上的唐军防御体系缺乏纵深,在被吐军击破之后,吐军已经轻松合围了石堡城。
  E7 b2 ]  d1 o' h  , n9 N" D" ~+ X% }' _9 p
  石堡城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其三面均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小路通往堡垒,但再坚固的城池,都绝不可能孤城而存,所以石堡城要坚守,其必要条件是唐军必须在石堡城遭到攻击时,迅速派出援军解围。6 x9 q' I  A( C) s' F/ z; `
  可是盖嘉运在应对吐蕃进攻的防御上确实准备不足,以致于吐蕃大军席卷而来时,唐军的据点被各个击破,石堡城遂成为一座孤城。吐蕃曾长期占据石堡城,对其地形、结构均了如指掌,也深谙其弱点之所在,所以当这座堡垒陷入吐蕃大军合围之中时,其陷落的命运便注定了。; `8 U4 f8 b5 m; ?
  这座最重要的第一防线线的重镇,在吐蕃优势兵力的进攻下,终于失守。
6 A! ~4 N, e# m0 x+ y+ |% V3 J  
) \3 \' W1 m8 s, }9 R: p  此时大唐对吐蕃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大致顺着青藏高原的边缘,由北而南分割为四大战区:安西战区、河西战区、陇右战区、剑南战区。其中安西战区下辖军队二万四千人;河西战区七万三千人;陇右战区七万五千人;剑南战区三万零九百人。
9 @. `% x- {& }' j1 h  这个对吐蕃的弧形包围圈(或防御圈),共计有兵力约为二十万,其中重点又集中于河西及陇右,仅这两个防区就拥有约十五万的大军,这两个防区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为地处战略要道河西走廊以及富饶的湟水谷地。; G9 O5 d  _$ v0 h' h4 R
  天宝元年(742年),盖嘉运因为石堡城的失陷以及御边乏术,被撤销了双料节度使之职,改由皇甫惟明出任陇右节度使,王倕出任河西节度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5)% ?6 z  |% v' \& y
  
% q5 F# z$ W% T/ O* A* B9 y- w) o  在石堡城丢失之后,唐军增强了主动性的进攻。- a9 [, \% \. r' m+ {& N1 ^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积极出击,先是击破吐蕃大岭军基地,然后又大破吐蕃设置在青海的道莽布支军营,吐蕃驻守的军队有三万多人,在唐军的出击中,被歼灭了五千余人。1 D' S; `6 l' D5 q
  河西节度使王倕也不甘示弱,进击吐蕃的渔海、游弈等处兵营,均击破之。
$ i0 _: g+ e8 E5 F2 d& s9 ?  唐与吐蕃的战争多是在边境线附近的拉锯战,吐蕃既没法深入大唐境内,而大唐的军队由于受制于青藏高原的地形,也很难深入作战。+ N; L4 ]% S$ E, e& j8 z, j
  开元二年(743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做了一次深入作战的尝试,大军从西平出发,行军距离超过一千里,进攻洪济城,经过一番战斗后,攻克洪济城。此役的胜利对唐军意义非同小可,因为洪济城的位置在石堡城的西南,这么一来,唐军可以从东、西两面一起向石堡城发动进攻,以重新夺回这座重要堡垒。- h. N7 b& b: d. G7 b) D  Z% Z
  
/ }5 H2 B# ]3 ^3 }/ ~, m  石堡城突出部的位置,决定了它将成为唐与吐蕃战争的焦点。) [3 G9 D6 g3 ]& i3 s5 l1 Y- b
  开元四载(745年),石堡城的争夺战打响了。
" ~3 X$ W' S9 [, n1 K+ A* R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亲自督军,对石堡城展开猛攻,这位城堡对双方都十分熟悉,吐蕃出动援军策应石堡城的守军,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由于石堡城易守难攻,吐蕃守军顽强抵抗住唐军的猛攻,唐军的伤亡很大,连皇甫惟明的副将褚誗也在战斗中阵亡。% `! Q$ _* F1 d  C# O8 Y
  这次石堡城战役终于以失利而告终。
1 U3 J. q6 X% b0 `$ F  . n3 w  w1 k& g& L' Z
  此时,大唐的对手突厥与突骑施相续败亡,与吐蕃的战争便成为重中之重,唐玄宗决定让最杰出的将领王忠嗣出任西部最高军事长官。% W, S: P5 X! S
  此前,王忠嗣在对吐蕃、奚与突厥的战争中,均有优异的表现,担任朔方、河东双料节度使。王忠嗣在边防上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节度朔方、河东期间,在北方数千里边陲地带,从朔方到云中的要冲之地,都修筑城堡,拓疆数百里,时人认为他是自张仁愿以来(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事见前),北方战线上最杰出的将领。
( z# w% m: U, P. F( P9 o5 H% l$ W  现在唐玄宗又赐给他两个头衔: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唐玄宗对烈士之后表现出令人惊讶的信任,王忠嗣一人居然身兼四个节度使之职,此时大唐总计也不过设九大节度使,王忠嗣一个人竟然独占了将近一半的名额,于是乎 “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 F. r$ I& ]' B  U# H
  大唐的周边敌人,大多都属游牧民族,所以战争中马匹的数量是相当重要。此时的大唐经济高度繁荣,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盛世,充裕的财政收入也强有力地支持四方的战争。王忠嗣在朔方、河东之时,便采取高价买马的策略,当时胡人听到这事时,便争先恐后卖马给大唐,大唐的马匹数量非常充足,这也使得大唐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在兼任陇右、河西节度使之后,王忠嗣将朔方、河东所购买的胡马中的九千匹,也携往陇右、河西,使得陇右兵团与河西兵团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 l, V. k$ e' p' \* x/ l- k& L  
9 l0 w% r2 u. ?- Y5 d  天宝五载(748年),王忠嗣指挥唐军先后在青海湖、积石山一带与吐蕃作战,均取得了胜利。
# j0 G4 F1 s5 _; T  王忠嗣麾下有两名十分优秀的将领,一位是哥舒翰,另一位是李光弼。
7 q" X) _0 F' r$ C+ A7 Z8 x; O5 A  哥舒翰是突骑施人,属于哥舒部落,祖辈是哥舒部落的酋长,父亲哥舒道元,曾担任安西副都护。哥舒翰家财万贯,他的性格豪爽,酒量惊人,有任侠的精神,是一诺千金的人物。哥舒翰是一位大器晚成之人,四十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他便客居长安城,在长安居住期间,曾经遭到长安尉的白眼,看不起他,由是便发愤图强,仗剑到河西,希望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 ^1 @1 s6 I( Y! {  当时的河西节度使是王倕,王倕正准备对吐蕃发动进攻,他觉得哥舒翰是一位人才,便提拔他为经略,哥舒翰开始崭露他的军事天才,治军严整,三军无不震慑。王忠嗣接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后,对哥舒翰的才能赞赏不已,提拔他为衙将。哥舒翰虽然是一位胡人,但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熟读经史,尤其精通《左传》与《汉书》,对古代的英雄人物充满敬仰之心,疏财仗义,所以深得士兵们的爱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6)
3 m! n  ~* c6 L  ) ]+ p' i7 |5 ~+ O
  李光弼跟哥舒翰一样,也是胡人。他是契丹人,生于营州柳城,其祖上是契丹的酋长,父亲李楷洛,曾担任朔方节度副使。6 J( R! _7 D7 Q4 F% \& H2 z
  李光弼年轻时就崇尚气节,出身于游牧民族的他自小便善于骑射,跟哥舒翰一样,他也十分喜欢读《汉书》,从中汲取古人的精神,很年轻时,他便开始军旅生涯,为人庄严坚毅,沉勇有大略。天宝初年时,迁升为朔方都虞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正是王忠嗣,王忠嗣慧眼识英雄,他常对人说:“李光弼日后地位必居我之上。”后来果然李光弼成为与郭子仪齐名的大唐名将。
( h' Y; X0 P( ?3 x$ j8 g) a  % _8 |: @0 D' `. a0 L/ o' m
  在中国历史上,朝廷内斗争的残酷性,往往甚于战场。王忠嗣身兼四个节度使之职,大唐的劲兵猛将,尽在掌握之中,这不得不引起宰相李林甫的妒忌。李林甫担心王忠嗣的声望太大,总有一天将登阁拜相,这无疑是他的心腹之患,所以不断地对王忠嗣打压,王忠嗣心知肚明,便坚决推掉了河东、朔方节度使二职,只保留陇右、河西节度使之职。% V6 g. `# D+ E9 @
  王忠嗣在军事上很倚重哥舒翰。天宝六载(747年)的秋季,王忠嗣命令哥舒翰率军出击吐蕃,当时哥舒翰有一名副将,在军阶上与哥舒翰是相同的,所以觉得居其下是一种耻辱,不肯听命于哥舒翰,哥舒翰为了树立权威,竟然将他击毙,王忠嗣没有怪罪哥舒翰,全军上下对哥舒翰无不畏惧。$ q3 A9 B; [6 j& v/ Q
  哥舒翰之所以敢如此嚣张,也是因为他英勇善战。以往每到秋收季节时,唐军积石兵营的小麦成熟时,吐蕃马上派出骑兵前来抢夺,每次都大掠而归,唐军一点办法也没有,当时边区干脆这耕作区叫“吐蕃麦庄”,似乎专门为吐蕃而耕作。哥舒翰到任之后,在秋收到来之时,先在农田两侧埋伏士兵,等到吐蕃人进入到农田开始抢夺粮食时,伏兵突然杀出,截断吐蕃人的退路,然后兵营中的大军倾巢而出,将吐蕃军队包围起来,前后夹击,最后这些来抢粮食的吐蕃部队全军覆没,无一人漏网。这次战斗之后,吐蕃人再也不敢冒险前来夺粮,便确保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4 |0 y. _( I5 M/ r' X" R' [* c6 n% U  : |0 g4 e3 H" y8 E4 W% b1 P. \
  王忠嗣很清楚地看到,大唐与吐蕃在玄宗时代打了几十年战争,虽然稍占上风,但是并无法击败吐蕃,吐蕃的军事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唐与吐蕃陷入一时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之中,这是一场消耗战。虽然玄宗皇帝自恃国力强大,有开拓疆土的野心,但是吐蕃政局稳定,并且占据青藏高原的天险之地,易守难攻,要消灭吐蕃谈何容易。2 o, o, v& p0 z% Y
  从突骑施与突厥两大敌对势力的败亡中,王忠嗣得出一条结论,只有当敌人内乱之时,大唐才有机可乘,所以王忠嗣耐心地等待并观察吐蕃政局的变化。1 C& b, x. o9 x/ S- t, Z7 }4 z
  一心想开边拓土的唐玄宗显然按捺不住了,他下令王忠嗣进攻被吐蕃夺走的石堡城,但是王忠嗣倔强地拒绝了。3 D; ~# f' {8 G: ]' x& ^
  王忠嗣上书唐玄宗:“石堡城凭借天险与坚固的城防,吐蕃又以举国之兵力屯驻在其附近,现在如果我们兵临城下,非伤亡数万人不能攻克石堡城。臣以为以如此高昂的代价得到此城,得不偿失,不如厉兵秣马,静观吐蕃局势的变化,一旦有机会,便可乘机西取吐蕃。”# L/ `3 [  b3 @* T4 D
  唐玄宗看了王忠嗣的上书后,心里十分不痛快,暗暗想到:“王忠嗣啊王忠嗣,我把天下劲兵都交给你,你却要违抗我的命令。”
9 I: p# `6 X9 t$ {  王忠嗣不干,自然是有人要干的。
: }, P0 Z* \5 ?7 E9 ]4 o  
( T! z$ ~: R. @* z  将军董延光自告奋勇,请求袭取石堡城。' _; a6 R7 b. z9 C
  这下唐玄宗高兴了,当即指示王忠嗣,分派一部分兵力,协助董延光袭取石堡城。对于皇帝的指示,王忠嗣不得不听从,但却阳奉阴违,董延光所提出的要求,王忠嗣总是拖拖拉拉,并不积极配合。) }/ N  R# S) j, [
  这下子董延光憋了一肚子的怨气。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27), r2 ~8 m! R2 U# L) }
  
% L  {8 O% }+ j9 @7 u, y+ i  董延光可是皇帝亲自指派的大将啊,不好得罪啊。此时李光弼找到王忠嗣,对他说:“大帅爱惜士卒的生命,所以不想攻打石堡城,虽然表面上接受皇帝的命令,实际上却想阻止这次军事计划。但是大帅不要忘了,这次军事行动乃是皇帝批准的,如果董延光不能夺取石堡城,必然归罪于大帅。依末将之见,现在军中府库充实,不如先未雨绸缪,拿出几万段锦帛,堵住他的口。”
6 Y& k# `/ s3 L, i  王忠嗣叹了一声道:“现在拿数万将士的生命去夺取一座城堡,即便得到未不足以击垮对手,即便得不到也无损于国家的安全,所以忠嗣不敢做这样的事。忠嗣现在倘苦被皇上所责备,顶多就是调回都城担任金吾将军、羽林将军,再糟也就是调到黔中地区当作幕僚,我又岂可拿数万将士的鲜血来保住我的官帽呢?李将军,我知道你也是为我着想,但我已经是下定决心了,你不必再说了。”
4 `9 _8 \: M/ E  李光弼听了之后以尊敬的口气说道:“我只是担心大帅受到牵累,所以不敢不说,今天看到大帅有古贤者之风,非光弼所以及也。”2 F: e' N; f$ i  U: m
  
5 Z- D  y& |# q  H0 @5 P  由于王忠嗣的消极配合,董延光根本无法完成攻克石堡城的任务,他非常的气愤,上书唐玄宗,状告王忠嗣阻挠整个军事计划。
1 U  i- g# f% I- J$ z  这件事情,根本分歧在于对战略的理解不同。在唐太宗以及唐高宗的早期,唐军的战略意图都是立足了大纵深突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来打垮对手,所以不战则已,一旦开战,必然都是规模庞大的总体战。但是从高宗后期经武则天到唐玄宗,唐军已经失去早期的大纵深战略思想,而是立足于一城一池的争夺,所以战争虽然旷日持久,但却无法制敌于死地。从王忠嗣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现在已经放弃这种逐城逐地争夺的军事观念,宁可坐等时机的成熟,一击致命。  Z6 Z; A' l) d
  然而王忠嗣的致命错误,在于低估了朝廷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李林甫为首的权臣,抓住他的这次违抗军令的把柄,准备致他于死地。
. h1 a- n) v2 Q7 m# b8 x: M  董延光的状告已经令王忠嗣的处境相当不妙,李林甫火中加油,指使人状告王忠嗣,称王忠嗣自小生活在宫中,与太子忠王李亨打小就是好朋友,准备出兵拥护太子登上皇位。平心而论,对于王忠嗣这位烈士之后,自小生活在皇宫之中,唐玄宗对他一直非常信任,甚至让他兼任四个节度使之职,兵权之重,为唐开国以来所仅有。但是李林甫的这次发难,拿捏的时机真是恰到好处,对皇帝的指令,王忠嗣阳奉阴违,这不得不使唐玄宗对王宗嗣的忠心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这个时候忽然又有人告发王忠嗣企图谋反,唐玄宗怎么能不深有戒心呢?于是一纸诏令召回王忠嗣,并交由三司(御史台、刑部、大理寺)共同会审。
! j* V: B" ~! ~  
8 O( b2 U% N. E. y. {4 \! o2 b* ~  对于李林甫的举报,由于涉及到太子李亨,唐玄宗并不想将事情闹大,指示三司:“太子一直深居皇宫,怎么可能跟外地的将领通谋呢?这肯定是无稽之谈,只要调查审问王忠嗣蓄意破坏军事行动的罪行就可以了。”; F, U" L& E  l1 C" f+ g3 Z
  三司官员何等精明,唐玄宗的言外之意,太子李亨是不会与王忠嗣通谋的,但不代表王忠嗣没有谋反拥立李亨的念头,手握重兵却不出击吐蕃,那不是要保存实力,准备起兵谋反吗?不是不可能!
( s, G) a+ w1 Y+ F. \  经过三司会审,最终裁决,判处王忠嗣死刑。王忠嗣本来设想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被下放到偏远的黔中,根本没有深察到朝廷中的斗争比战场更加残酷。5 ~5 K1 \0 w, ?& o. F# ?) `
  王忠嗣最后得以保全性命,完全是他的下属哥舒翰的功劳。在王忠嗣被逮捕后,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入朝为王忠嗣申冤,此时他正得到唐玄宗的信任与重用,哥舒翰作为前方将领,自然对王忠嗣的战略思想有一定了解,所以他力辩对王忠嗣的状告,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削去官爵,以赎王忠嗣之罪。唐玄宗不听,拂袖而去,哥舒翰这时也顾不上许多了,一路紧跟而去,一路叩头请恩,声泪俱下。哥舒翰的真情终于使唐玄宗闪出一丝侧隐之心,在最后关头,赦免王忠嗣的死罪,贬为汉阳太守。2 y, j" }7 q' i
  虽然王忠嗣逃过一劫,但是仅仅过了一年,他便意外暴卒,时年仅四十五岁,究竟是由于郁郁而终呢,还是死于政治阴谋?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06:17 , Processed in 0.0245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