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0 20: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九)鲜卑
鲜卑,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附属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强盛。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立制,组成行军事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死后,联合体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有慕容、乞伏、秃发、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及西北地区建立政权。内迁的鲜卑人多转向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
; M1 Z8 b2 y% s/ p, f6 F, Y
: t5 u- G. R. Y( C- i+ u( j 敕勒川,阴山下。
" P! u6 @3 ^5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3 ]9 k+ s0 F+ g: N
天苍苍,野茫茫,
3 H( N9 A; S4 S1 {' ]- ? 风吹草低见牛羊。% z" b& U* l1 y1 u6 @3 p
[3 t# Q2 ?: j8 Y1 e E4 d 这一首《敕勒歌》,意境深远,旋律优美。它是敕勒族的歌谣,确实经鲜卑人的传唱才在中原大地上流传至今。 ! @( P n- U* K$ f9 r
( i. K: F' Y" u/ h2 U! P6 g
匈奴击破东胡部落后,一支退居乌桓山,就是前面提到的乌桓;而另有一支退居鲜卑山附近,这就是鲜卑。
3 K4 T2 m% V- J9 k. N+ N/ r$ J- ^1 ^5 @7 U; m
鲜卑族名的“鲜卑”一词,在秦汉文献中也常常被写作“师比”、“犀比”、“胥纰”。“鲜卑”这个名称是由中原人对东胡人发明的革带上的金属构件称呼而来的,含义是“带钩”或“祥瑞、吉兆、美好”。
0 j0 V8 p! K7 I, R# [
' r" ~+ j$ e' \: Y 鲜卑各部基本是奴隶制社会,同乌桓一样,社会组织分为“部”和“邑落”。部的首领同样叫作是“大人”,邑落的首领是也同样叫作“小帅”。
! `# T4 M" V% y+ T7 i0 l& o; y3 K
. p! u& @. Z: B) A5 \0 | 与乌桓一样,鲜卑没有文字,使用东胡语。他们居无常处,随水草放牧,生活的主要来源是畜牧和狩猎。
1 V k% d9 U( z+ i t
9 e7 }! e( g( V% x6 {1 f 鲜卑部落集团,先秦时就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但由于鲜卑山还在乌桓山之北,所以,乌桓兴盛的时候,鲜卑和中原的接触还比较少。直到东汉初年,,随着乌桓的衰落以及南迁,鲜卑人乘机占据了这块地方,才开始活跃起来。当时,鲜卑人仍处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在匈奴强迫下不时骚扰汉朝边境。 ( g: G: ?) G* K" ~( Y
3 c3 l1 {, N" T6 C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汉朝,鲜卑也向汉朝示好,与汉朝、南匈奴及西域各族共同出兵攻击北匈奴。在这次行动中,鲜卑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北匈奴逃离漠北,向西迁徙,鲜卑占据了广大的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匈奴人也加入了鲜卑,从此鲜卑开始强盛起来。
2 a1 J. p) ]5 n. i4 i" U. ?/ E. y- {' C* ]% ?
东汉后期,鲜卑出现了一个名叫檀石槐的首领。他在部落中制定规矩,并且秉公执法,部众没人敢犯禁。因此,檀石槐被推举为大人。汉桓帝时,檀石槐在高柳建立王庭,联合诸部组成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这个联盟所控制的地域极为辽阔,东部管辖地包括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仑贝尔草原,由弥加、阙机、槐头等鲜卑大人统领,共20多个邑;中部包括今锡林郭勒草原,由慕容、柯最等鲜卑大人统领,共有10多邑;西部辖地包括今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高原、阿拉善盟境内的沙漠地区和额济纳河流域等地,由日律、推寅等鲜卑大人统领,共20多个邑。檀石槐还用汉人制定法律,从中原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 * y, ~3 @5 j, B C s; f0 }
! \6 i2 Q! U8 Z; O1 D. F4 a$ Z
檀石槐建立的这个强大军事联盟,是继匈奴国家消亡后北方建立起的又一个少数民族游牧政权,包括宇文鲜卑、慕容鲜卑还有拓跋鲜卑。这个联盟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内部矛盾也非常多。檀石槐死后,联盟就瓦解了。
8 R* P$ u& _0 y0 I6 R$ W2 g* I
/ W j! j0 l$ f) n 檀石槐之后,被称为“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兴起。轲比能把漠南地区重新统一,再度建立起一个以轲比能为首的鲜卑部落联盟。这个联盟比檀石槐建立的联盟小,存在的时间也短。在轲比能被刺死后,联盟再度瓦解了。 % k& |( i$ d& _" c
+ z+ L, X6 ~' J$ S3 W5 v& Z+ H 鲜卑南迁与西迁后,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落。东部主要有宇文部、慕容部,西部主要有拓跋部、秃发部和乞伏部。 3 y0 q% c. {6 {8 c
) O7 k* x: |, J1 L2 a; | 两晋十六国时期,秃发鲜卑、乞伏鲜卑、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割据一方的政治势力。 - ]! Q& F) O) U+ Z$ K$ a
" K7 a" d$ j, w2 P
秃发鲜卑所建立的政权,史称南凉。公元397年,秃发鲜卑乌孤在广武(今甘肃永登)自立为西平王。南凉疆域最大时,除西宁一带外,还占据过凉州。17年后被西秦所灭。, |7 ?" r3 ?+ n( Q1 }+ }9 i9 Z$ Y
7 K2 w8 X+ n1 R. s9 Y8 K* t 乞伏鲜卑又称陇西鲜卑,所建立政权史称西秦。约从公元三世纪中期开始,乞伏鲜卑逐渐由北方迁到甘肃靖远、陇西一带,曾臣属于前秦苻坚。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乞伏鲜卑以其首领乞伏国仁为首,于公元385年在陇西建立了西秦。到乞伏炽盘时期,西秦达到鼎盛。414年,炽盘灭南凉,又从北凉手中夺得河湟地区。屡次击败吐谷浑,控制了沙洲地区。炽盘死后,西秦被大夏赫连氏所灭。
! r' S' D4 V& f0 E9 R( V2 y. i8 z+ s% \* P
慕容鲜卑首先由慕容皝(huàng)在平州一带建立了前燕政权。其辖地 “南至汝、颖,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占有今中原地区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广大地区,与关中的前秦政权平分了黄河流域。后来被前秦所灭。淝水一战,前秦溃败后,鲜卑贵族慕容冲称帝,一度占有长安,史称西燕,后来被后燕所灭。公元383年,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脱离前秦,在荥阳自称燕王,史称后燕。后燕的疆域“南至琅邪,东迄辽海,西届河、汾,北暨燕、代”。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与后秦东西对峙。后来,后燕被北魏打败,残余力量退到辽河流域,几年后被北燕灭亡。北魏兵攻陷后燕国都中山后,398年,慕容德在黄河南岸的滑台称帝,史称南燕,占据今山东、河南一部分。12年后被东晋的刘裕消灭。由鲜卑族衍出的,还有一个以慕容鲜卑的首领吐谷浑命名的吐谷浑族。他们建立了一个游牧民族政权,直到唐朝才灭亡。
9 U8 h4 v. Y/ p% H3 j: N
2 L& ]* Q ~" r- q: } 拓跋鲜卑以前居住在大鲜卑山,后来向西南迁徙,到达河套及大青山一带。首领拓跋力微率部族征战几十年,使拓拔鲜卑势力强盛起来,公元258年,拓跋鲜卑东移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附近的鲜卑部落都来归附。这样,以拓跋部为首,鲜卑人组成了一个成分复杂的部落联盟。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自称代王,建立代国。这个政权存在了60多年,后被前秦所灭,部落联盟就此瓦解。公元386年,前秦政权灭亡,逃亡在外的拓跋珪乘机收集拓跋旧部,在牛川大会诸部,再次称代王,不久迁都盛乐,改称魏王,建立了北魏政权。北魏建国之初,征服了不少部落,统治区域曾达到到晋、冀、豫等中原腹地。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建都平城,是为北魏道武帝。到拓跋宏即位时,北魏迁都洛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十几年后,北齐取代东魏,不久,北周取代西魏。 8 d( P. _8 g% I) r; l; B8 V
: {+ n! S; L* u, | 还有一支鲜卑部族人留守鲜卑山,没有迁徙出来。他们就是今天的锡伯族,现居住在辽宁、内蒙古部分地区。新疆伊犁地区也有一部分锡伯族,是清王朝政府由盛京征调锡伯官兵及家属3000余人前往新疆伊犁河南岸驻防的后裔发展起来的。
r8 M) j6 h% n8 `5 u
3 V- H+ w, M4 d$ F1 [ 隋唐以来,鲜卑渐渐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氏、李氏家族就都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亲、妻子又是汉化的鲜卑人。两朝的达官贵人也有很多鲜卑人,其中做过宰相的就有20余人。到后来,几乎所有的鲜卑人都融入了汉民族。今天,他们的血脉仍然在我们的身上延续着。 0 ?! v$ \1 Z1 F6 z- E
1 s2 h. t! n& |$ l- [9 W/ L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的实力日渐强大,与南朝相比,形成了北强南弱的局面。百余年来南北政权之间的战争,多以北朝获胜告终。
% I" P- G1 e: T: X. q l4 j2 {' `
$ `& \6 {+ Z6 n, d+ W& G! Y+ |7 ] 鲜卑族屡次南下,获得了淮河以北的大片沃土,使南朝在军事上更加被动,南朝国都建康时刻处在北朝强大骑兵的危胁之下,而北朝因为在两淮流域的前线防御,使得国都洛阳稳如泰山,感受不到南朝的军事威胁。
0 c- _9 {5 r2 o7 [( D& K4 |. v7 U. l/ A# R
但历史有时就是那样离奇。南朝曾有一支不足万人的军队,到北朝境内孤军奋战,最后居然攻下北魏统治了100多年的洛阳城,致使北魏皇帝弃城逃窜。指挥这支军队的将领,叫作陈庆之,在历史上并不著名。0 ]2 k" Q0 ]* V. ^& [& ?& j! A" f
: j7 L9 x4 N7 P w6 e5 t9 \* E
陈庆之是梁武帝萧衍的心腹将领。他为人机敏,明眼善察,深得萧衍宠爱。% a( Q9 P; f9 z$ k
2 a4 X1 n9 v+ p! N6 f' ~" I& D" i ]
萧衍建立梁朝后,统治逐渐牢固,就兴起了讨伐北魏的念头。这时的北魏虽然实力略有下降,但总体实力依然要比南方强大。因此,梁朝发动的几次北伐均告失败。
- E+ I; ?+ Q1 L9 Z: B! {
( z$ u- D4 b# z 连番失利,让萧衍开始重视将领任用的问题,才能优异的陈庆之开始被重用。 9 E8 ?& S9 k' v- y' L6 C; x
- B5 ^$ `9 n; e& \, {# a 在陈庆之的指挥下,梁军先是在徐州以两千梁军差点全歼了北魏的两万铁骑,后来又以两百人去偷袭了15万人的北魏大营,并在僵持一年后以少数兵力彻底消灭了15万鲜卑铁骑。 $ r( ~- U+ T7 E, J
( P( i+ j, R& `$ ]$ U) Z 陈庆之以他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惊人的胆量一次又一次创造了战争的奇迹,成为梁朝首屈一指的名将。
- v$ n' J3 X2 ]3 x0 U. K
& L* y' q6 n" |& K" J) J i, \ 不久,鲜卑皇族元颢(hào)争夺皇位失败,投降梁朝,请求梁朝帮他夺得皇位,并允诺事成之后向梁朝称臣,做梁朝的附属国。萧衍一口答应,派陈庆之护送元颢北上夺权。而这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萧衍只给了陈庆之7000人。 2 a3 C' E+ l; l, N' l
0 R/ q) |2 P- |
陈庆之就带着这7000人杀向几十万强悍鲜卑人把守的北魏。1 o; U: Q) \4 A9 o
^3 ?- B: ?1 A+ e. Q 梁军抵达北方重镇睢阳时,北魏军守将丘大千已得到情报,率手下70000强悍铁骑抵御。70000人守城,抵抗7000人的进攻,这原本是胜券在握的事。然而,丘大千犯了个严重错误,他将7万精锐分成9个大营,打算让九营互为支援。这样一来,北魏军的局部与梁军相比已无人数优势。陈庆之抓住这个机会,主动向北魏铁骑发起攻击。北魏军开始时拼死抵抗,但梁军则因7千孤军而来,爆发出背水一战的战斗力。结果,一天之内,梁军连下三营,其他北魏军也不战自乱,丘大千率众投降,睢阳失守。
1 ^) h5 i. B' \) Z; F4 t4 b/ I; u+ C: A3 l* l
消息传到洛阳,北魏立即派征东将军元晖率两万御林军前来争夺睢阳。元晖知道陈庆之多谋善战,企图死守睢阳附近四面环水的考城,阻击梁军。结果,陈庆之下令在水上筑起浮垒,几千人泛水猛攻,竟将死守在城内的两万精锐鲜卑部队全部俘虏,活捉元晖,同时又获得了近万辆战车。
1 g' ^6 x$ Y# `4 a/ p; B+ o$ T
+ P0 G$ B- u: u7 M% _) ^% @4 l t 梁军带着元颢继续北上,直趋洛阳,所到之处,鲜卑人不是逃窜就是投降,根本不敢向陈庆之发起挑战。 . W4 p) @' |8 i t! u& L+ ]5 N
! q4 X8 Z2 g+ J. d
北魏当然不会就此放弃,很快又集结了7万精锐,由杨昱、元庆率领,占据重荥阳城抵抗梁军。
: T( ]: `4 e4 w$ H j
/ g3 I9 [* ~6 W4 S 这批北魏军战斗力很强,荥阳城的工事也很完善,让梁军在这次北伐中第一次遇到了麻烦。他们数次攻城,都无功而退。这时,北魏又派出几支部队支援杨昱、元庆。这一部队,前锋是朱吐没儿率领的膘悍五千胡族铁骑五千和九千精锐步兵,而后面则跟着大将元天穆率领的庞大的军团。梁军所要面对的,已经是整整30万北魏军。
! B5 e/ C8 F0 _8 A9 H5 V. P
1 P) P: m, ^$ @$ q. O3 p# m& O 面对来势汹汹的北魏军,陈庆之激励梁军将士说:“现在,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
! W& _1 y2 r# w' o4 R& o+ |8 q/ k" t4 p! [- X* ?0 U
从南方到这里,我们杀了许多鲜卑人,夺取了许多鲜卑人的城镇,鲜卑人是肯定不会放过我们,一定想将我们全部消灭。我们只有7000人,而他们却有30多万,我们如果想求生,就必须死战。”
( T, p2 v5 k9 K+ h4 f) K: \
+ q9 P J4 W, v 在陈庆之的激励下,梁军上下丢掉了幻想,抱着必死的决心投入到这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梁军以前对抗的北魏骑兵,不过是掺杂了多个民族的杂牌军,而这一次,北魏军的前锋是真正的鲜卑铁骑。陈庆之知道善长步战的梁军绝对不可能在宽阔的平原与鲜卑铁骑抗衡,只能突然袭击。他留下一些士兵保护元颢,其余全部上阵死战,疯狂的向荥阳发起进攻。当时,北魏援军尚没有抵达荥阳,守军无法抵抗住梁军发疯般的进攻。荥阳被梁军攻陷,杨昱被活捉,城中七万北魏军全部被俘获。 8 S8 ~. s7 t, e" G2 H3 t7 h
7 W! Z; ~; d$ b# b) ?3 u1 @
北魏援军元天穆部10余万援军随后抵达荥阳,发现荥阳已经易手,决定先行开战,收复失地。陈庆之挑选了3000精锐骑兵,背城逆向迎击北魏军。北魏军由尔朱吐没儿率领的5000鲜卑铁骑列在全军最前,准备和梁军决战。激战很快展开,梁军没有退路,人人抱着同归于尽的态度作战。凶悍的鲜卑骑兵在硬碰硬的战斗中竟然渐渐被梁军打的支撑不住,节节败退。梁军则越战越勇,竟然大破10余万魏军。主帅元天穆和先锋尔朱吐没儿被杀得狼狈逃窜,10余万魏军成了梁军的战利品。这又是战争史上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迹。
+ B, v4 {9 P. H3 f , q( ~9 ?1 o+ z0 f
此战,梁军大获全胜,俘获无数。有了荥阳作为后方战略基地,陈庆之简单休整之后,继续率7000人攻打关系洛阳安危的虎牢关。虎牢关本来是千古名关险塞,驻扎在虎牢关的尔朱世隆却率领数万铁骑闻风而逃,放弃了防守。
8 o4 x0 k6 S+ Y: m0 ^! X* e/ J. z+ y2 t9 b; G8 E+ R2 _
北魏皇帝听说虎牢关失守,赶紧下令转移,北魏皇室全部北迁,到河东躲避。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来,这还是北魏鲜卑政权第一次逃离都城。 , h' k* r* y5 t" K$ v. N& G( z& f
: D: T( C0 c! k4 c
陈庆之带着元颢进入北朝的国都。南朝与北朝对峙了数百年,攻入洛阳是南朝政权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0 F. o/ C$ v1 \* l7 X
, J" z1 C1 m) d- {$ D9 ^; L2 Q 在荥阳被杀得大败的元天穆逃回去后,非常不甘心,很快又集合了数万北魏军南下,准备切断陈庆之与南朝的道路。他们攻下大梁,占领虎牢,使孤军深入的梁军彻底孤立。 ; c0 ^" n; a! w/ U, [+ V6 `
# J, k i' n7 m2 E' r
陈庆之没有气馁,再次采取偷袭战术,结果,四万北魏军全军覆没,元天穆只带了十几个人狼狈逃窜。 9 Q- s* v3 E2 [; l# v% h
% e4 S* D! R" K: ^
至此,陈庆之仅仅带着七千人,从边境一直打到北魏都城洛阳,经过大小40余战,总计消灭、俘虏、驱逐了60万北魏军,攻下北魏30座城。这实在是一个奇迹,堪称战争史上的神话。
& q! V( ?, e O9 ^
" ^) J1 J4 x: w V8 j# f% a- M 元颢在梁军的扶持下占据洛阳当了皇帝。但他背弃了自己的诺言,想独占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因此,元颢与梁军之间发生了摩擦。北魏抓住这个机会,集结了近百万人的大军,均是强悍的鲜卑人组成,向洛阳杀了过来。原来降梁的诸城又都重归北魏。元颢带旧部与北魏军决战,结果被全歼,元颢也被活捉。 形势突然间逆转,陈庆之知道洛阳城已经不可守,立即率部南归。不料,在南归的路上,梁军遇上山洪爆发,大多数被洪水吞噬。而陈庆之在全军被淹、后面北魏军急追的情况下,不得不化装成和尚,逃回建康。 1 c. X' J' C( m, D& y' ^
* I1 w* W' z ~3 U H) k: C
此战过后,北魏元气大伤。此后,统治北方达140多年的鲜卑拓拔部在事实上交出了对北方的统治权,北魏军政大权逐渐被尔朱部所控制。随后,北魏又分裂成东西魏,互相攻伐,为梁朝争取了20年的战略优势。
5 p# ~( Y5 u9 c. l# {1 y
) M! a: f8 E( o' T( F) p' [ 在汉族历史上,北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朝代。而在北魏的历史上,一个拥有鲜卑血统的女人是北魏真正崛起的最大功臣。她就是北魏王朝的冯太后。
0 o& [( K1 z3 q F0 z' c3 R
# i5 s, K4 e5 \# Y& K; R/ O 冯太后本是汉族人,祖父冯宏是北燕最后一位皇帝。北燕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dào)所灭后,冯宏跑到高丽,被高丽国王所杀。她的父亲冯朗归附北魏,被封为西域郡公,当过秦州和雍州刺史,后因牵连案件被杀。
8 G/ h2 A% t/ Q" [" D
. j8 U. v) q1 b 因为父亲犯了罪,冯太后5岁时就被掠入北魏宫中。她姑姑当时是太武帝的左昭仪,亲自抚育冯氏。9年后,16岁的文成帝拓跋浚即位,14岁的冯氏被选为贵人,到18岁时被立为皇后。 . B7 s, n; ~9 k
7 h! l- b l, ?2 _. k' a
北魏皇室有一条残忍的规定:皇子有被立为太子的,其生母必须被处死,以防太子年幼,生母与外戚干政、篡位。冯皇后很幸运,她似乎没有生育儿女,至少没有生育皇子。拓跋浚的身体显然没问题,因为他与李贵人生下了一个皇子——拓跋弘。拓拔弘两岁时被立为太子,李贵人也同时被处死。 - A5 Q/ m* q! p8 R
, U. A& |: G# s/ {- Z' u: |
文成帝26岁时就驾崩了,年仅12岁献文帝拓跋弘就此即位,是为魏显祖,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由丞相拓跋乙浑总揽朝政。拓跋乙浑大权在握,生起了谋朝篡位的念头,趁乱专权,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 `' h5 I, d* `
3 t6 c1 T# X7 N& z4 `+ a/ D: h% v 就在北魏政权眼看要覆灭的时候,冯太后显现出了过人的机智和胆识。经过短时间周旋后,她轻松地除掉了乙浑,临朝听政。献文帝拓跋弘是个很矛盾的皇帝。他刚毅、聪明,却又喜欢研习黄老之术和佛经,有单薄、消极的一面。他即位后不久,皇子拓跋宏就出生了。冯太后从这时起归政给拓跋弘,让他独理朝政。 1 m" E% a2 C1 g1 U- l* c
0 s! O8 T; g- }2 K1 C 冯太后退居幕后,当时还不满30岁,无聊的守寡的生活非常难熬,就与风流倜傥的宿卫监李奕有了私情。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母仪天下的冯太后做出这样的事来,虽然鲜卑人比较开放,但这样的事处在皇家,毕竟不好听。知情的人们四下里议论纷纷。献文帝年轻气盛脸皮薄,偶然听到这些非议,气不打一处来。他不能为难冯太后,就想找机会收拾胆大包天的李奕。. I- [ d9 o, b* j0 x% P
0 f" T- n" p, n9 E 活该李奕倒霉。他的弟弟,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时收受贿赂,后来被仇人告发。当时,官员收取点贿赂,本不算弥天大罪,但献文帝趁机小题大做,还用上了连坐、族诛的刑罚,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全部除掉。冯太后自然清楚事情的原委,内心的怨恨可想而知。但她没有立即发难,只在暗中注视皇帝和朝臣的举动。
- H6 q. B q# c' e
; }) Q( a" q7 y3 Q% B4 Q9 | 或许是因为冯太后的暗中掣肘,或许是受了《道德经》、佛经的影响,年纪轻轻的献文帝突然表示要把帝位禅让给皇叔拓跋子推。大臣们立即反对,认为就算是要禅位,也应该让皇太子继位。献文帝果真就把帝位禅给了当时还只有六岁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做起了太上皇。拓跋宏在禅位大典上痛哭不止,献文帝奇怪地问儿子怎么这样伤心,拓跋宏回答:“代亲之感,内切于心!”这个拓跋宏,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1 q" s( I+ J! v/ q: P' u1 J6 D9 M3 R) K7 I7 ?( h8 L/ \
皇位虽然禅让给儿子,但因为儿子年幼,献文帝仍然要处理政务。不知什么缘故,他变得越发赏罚严明、决断谨慎。
5 t* t; }' W+ b, Z3 p7 W6 V8 J9 V' T. q
拓跋弘越来越英明,与冯太后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冯太后感到了威胁,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动了杀机。公元476年夏天,冯太后派人在酒中下毒,鸩杀了这位时年仅23岁的太上皇。从此,冯太后又成了太皇太后,重新临朝主持朝政。
* w; E% [/ W5 q0 b6 f( m$ \6 R1 d4 _8 v5 B+ e+ Z3 G/ j
孝文帝拓跋宏当时年仅12岁,天性至孝,对祖母能够承颜顺志,躬亲伏侍,事无大小,悉凭冯太后决断。
( |7 n6 S6 a! U/ D) W
, _) t/ f+ E( i7 I' K; k- j 冯太后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虽然是个妇道人家,但天性聪达,临朝时英明立断,省决万机,对孙儿孝文帝也是尽心抚育,严格教导。因为孝文帝年轻,冯太后自己写了300多篇《劝戒歌》,又写了18篇《皇诰》,教授孝文帝如何修养德操,做一个好皇帝。
6 V8 ?( y$ M7 S% @: @0 [$ ] v6 `, z! J# o% Q( K1 k6 Y0 R
尤其值的称道的是,冯太后生性俭素,不好奢华的装饰,饮食十分简单,穿着打扮也非常随意。只是在敬佛、礼佛的问题上花费甚巨。
/ |( l7 y) T8 ?' l+ W) d: D6 V% c" G7 b2 _! l
同时,冯太后又是个性情严明、不徇私情的主子。左右侍奉之人但凡有过错,她都会重重责罚,但事情过后就不再追究,仍然会和以前一样对待,许多被责罚了的人后来还被升迁、赏赐,所以她身边的人对她都极其忠诚。
9 g0 y+ v z n U* t
% ^% M, m1 s/ }; k: L3 z 虽然性情暴躁,冯太后对孙子孝文帝却非常慈明仁爱,从他一出生就亲自抚育。孝文帝年纪轻轻就表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聪明英达,这让冯太后起初有些恐惧,怕自己死后孝文帝会对自己的娘家人不利,因此曾动过害死孝文帝的念头。但她最终没有对孝文帝下手,而是呵护备至,毫无保留地教育。
& \3 P, u9 ^. m* l- f- B; ? L
$ L% e s8 R* F1 {" r" M 尤为重要的是,冯太后将一个改革家的思想和胸怀传承给了孝文帝。后世人很少有不知道孝文帝的改革的,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在孝文帝勤政之前,冯太后就已经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 |# G8 p2 i2 }' H B6 u: E! w/ o2 c/ Y% i
冯太后首先进行的是实施班禄和整顿吏治。在此之前,北魏实行的是班赏制,就是将掠夺的战利品按军功赏赐臣下,而对各级官员都不发俸禄。因为没有俸禄,各级官吏就必须靠收受贿赂和剥削百姓来获取财物,这就导致了吏治的败坏。班禄,就是百官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发给,不许官吏自筹。为了杜绝贪污,在班禄的同时,冯太后又主持制定了惩处贪污的措施,凡贪污绢一匹,枉法无多少,一律处死。
a* U5 f3 E( k/ a; Z5 X
8 j' I, w: q" M+ ?4 ?/ ? 接着冯太后又推出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均田制,按人口授予和限制占有土地。这一措施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的兼并,使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又获得土地,成为北魏控制的自耕农。这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W0 P% C& _. r9 _8 {" p( ?
7 l) J* {. v: W2 J" ?; d( i+ B9 X 此后,冯太后又推行了三长制,在基层设立党、里、邻三长,加强对基层政治和经济的控制。另外,冯太后在思想文化上进行了提倡汉化的重要改革,用先进的汉文化来影响和转变落后的拓跋文化。她还尊重儒学,在长安为孔子立文宣王庙。这一点对孝文帝影响非常大,使孝文帝日后坚定不移地推行了汉化政策。 ; T' @ h2 S S+ R5 Z4 B0 E
3 J/ }9 p2 M1 c5 F1 v
冯太后的改革措施,为后来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础,也对孝文帝产生了影响。仅就这一点来说,冯太后就足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女性之一。 / E. C/ c& X& o
6 [/ [5 Z/ D m( \- z) X( _" o' u 公元490年,49岁的冯太后病逝了。孝文帝五天五夜不思饮食,哀痛至极。他给冯太后上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后人因此称冯太后为“文明冯太后”。6 \5 e+ C2 p% U; e" {0 e
8 S2 e* |; g* c 吐谷浑,这原是一个人名。他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的庶长子。《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慕容廆(guī)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 % y, F+ {8 `5 h* a2 c8 i
/ V& ~- }6 L' ^/ C; v/ D 所谓庶长子,就是说是妾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吐谷浑是涉归的小妾所生,慕容廆索然是弟弟,确实涉归的妻子所生。在古代,嫡庶的尊卑区别是很大的,嫡子才有真正的继承权。正因为这样,涉归给吐谷浑分了1700户牧民,而他的统治权和大多数牧民,都归慕容廆了。鲜卑部落都是以首领的名字为部落命名,如鲜卑拓拔部、鲜卑宇文部、鲜卑慕容部。归吐谷浑率领的这1700户牧民,从此就叫做鲜卑吐谷浑部了。 @7 X7 t- C' J6 A1 y* y+ F
[% q1 o5 X9 q; L 慕容廆继承了涉归的汗位,成为了包括吐谷浑部的慕容部最高领袖。。吐谷浑与慕容廆的牧场并没有区分,所以,两个部落放牧的牲畜时常相遇。一次,吐谷浑和慕容廆两部的马在一处草场上嘶咬起来。弟弟慕容廆为此勃然大怒,认为这场马斗是吐谷浑蓄意所为。他派人指责吐谷浑说:“父汗在时早已分给你牛羊,你为何不走得远远的?那样马还会打起来吗?”吐谷浑非常气愤,回答说:“马是牲畜,好斗是马的天性,怎么能迁怒于人?既然你要我走,我便去一个万里之外的地方吧。”
$ J! B! E& G/ y
5 C0 W; q5 c9 l) J- J# D! _ 为了争一口气,吐谷浑和他的1700户部众带着牛羊开始西迁了。就在吐谷浑部动身不久,慕容廆对自己的话后悔了。一来,可能是他顾念手足之情,觉得不该个跟哥哥翻脸;二来,他可能是怕部众因此觉得自己的首领是个心胸狭窄、连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的人;三来,他可能是怕1700户的吐谷浑部迁走,会减弱自己的实力。二是派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前去追赶吐谷浑,并力劝他留下。吐谷浑自然不愿留下来再受弟弟的气,不愿久居人下,但要说执意要走,有显得心胸狭窄,不够大度——做大汗的弟弟都认错了,做臣子的哥哥还在生气,怎能不叫议论?他表示要顺从天意,说:“从我们的祖先起,就是辽右的大族。父汗在世的时候,巫卜占卜说:‘父汗会有两个儿子,都能成大气,享受福祚,惠及子孙。’我是庶出,不应该与做了大汗的弟弟呆在一处称王,理应迁徙。现在因为马的缘故两家不合,恐怕就是上天的启示。你们试试把马往回赶,马要是回去了,我就回去。马要是不肯回去,这就是天意了,不能违背。”天意似乎果然是要吐谷浑西迁,马群被往回驱赶了十几次,又全都嘶鸣着掉头向西去。长老们见状,只好让开道路,任吐谷浑西迁了。
% b8 J* u( F+ T$ i
3 y' I+ ]( k* V% b9 k, L 吐谷浑西迁的第一站是阴山。这里原是匈奴故地,水草丰美。在吐谷浑迁到这里之前,从东北呼伦池迁来的拓拔鲜卑早已在这里游牧多年。与拓拔鲜卑相比,吐谷浑的1700户是一个较小的部落集团,处于相对的劣势。
/ K+ X* U$ A8 f. z, l% Y0 ]/ P9 d( r% ~1 y; H8 V' P- k
吐谷浑和他的部落在阴山一带游牧了20多年后,中原晋王朝开始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掀起了少数民族与汉人的移民高潮。吐谷浑此时已经70多岁,却毅然决定再度迁徙,为自己的部落寻找一个更美好的家园,不受别的部落影响。这一次,他选择南下陇山,西渡洮水,最后到达甘肃临夏。此时的临夏是前凉的管辖区域,后来又先后被前秦和西秦占据,战乱不休,吐谷浑的部落显然无法在这里安心放牧,于是很快又向南和向西扩展。
) I5 f2 w2 X2 ~- s7 h) @; p- O" `5 ?2 ], X3 l, c
公元317年,由阴山迁徙后约4年,吐谷浑去世了。他的长子吐延继承了吐谷浑的汗位,并在此后的10多年里不断开疆拓土,把势力范围扩大到现在的四川西北、青海和甘肃南部。 7 G. s5 l7 B7 ^6 s. z
# z: Q, f: M9 R6 i$ O* a
吐延在位13年,勇猛异常,人称楚霸王再世。公元329年,由于对当地羌族的残酷征服引起羌人反抗,吐延被昴(mǎo)城羌首领姜聪刺杀,年仅35岁。这一年,吐延的长子叶延继承了汗位。叶延汗下令,按照中原王朝的习惯,以第一代可汗的名字做姓氏和国号,也就是说,吐谷浑部的首领不再姓慕容,改姓吐谷浑,正式建立了吐谷浑国,并把活动中心由甘肃转移到了青海。
; u7 ~. K" z6 P, X& {8 U. k+ i6 G4 R0 V( t: R$ h
吐谷浑正式建国后最初的100年间,经过树洛干、阿豺等几代的国君努力开拓和苦心经营,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强国。为了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四周强邻环伺的情况下,吐谷浑整体上采取了与其他国家和平交往的策略,不断接受各个强国的各种封赐,同时长期向它们朝贡,在夹缝中努力做到左右逢源。% G: A3 v* e9 t" R
3 p" R1 @( J9 M- F* { 吐谷浑人不仅长袖善舞,而且也善于养马。 ;# u& r7 R! o: l) Y z; r
0 \5 \- q3 ]; i# ? 马对游牧民族的意义,就像草原对于马的意义一样,是一种根基性的存在。吐谷浑国曾经立下规定:杀人或者盗马的都要判死罪。 / _/ t z- c+ H" Z7 I" n% p
- H- T1 T0 t9 s6 t# [' d0 p8 u 因为重视养马,吐谷浑出产的好马自然就多了起来。其中最著名的,被当时人称为“青海骢”和“龙种”。据说,吐谷浑人把当地的优良种马与波斯母马进行杂交,所生的就是“青海骢”,据种马可日行千里。而“龙种”的产生则带有神话的色彩。传说,每到冬季,青海湖结冰之后,吐谷浑人就把良种母马送到海心山上,到来年春天,母马就怀孕了,这是龙与马交配的结果,所产的马驹就叫“龙种”。
6 P u# K( y9 d% Z" S
& v% C% [2 C# l$ @# c8 n# x 除了“青海骢”、“龙种”这样的战马之外,吐谷浑还盛产“舞马”。所谓舞马,就是被训练得能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的马,类似于今天马术比赛里的“盛装舞步”。舞马的出现,也说明吐谷浑人在养马驯马方面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 X) v3 O' ^ _, N
$ _& ]. Q A$ Y# _! G v, \
因为爱护马、重视马、养育马,而且在鲜卑民族中,马是瑞兽和神兽的象征。因此,吐谷浑人逐渐把马当作了神灵。
7 h3 ~' U$ D L5 ^, B4 z! C3 g* Z: G% i2 C
吐谷浑刚到达青海时,过的完全是游牧生活。后来,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改变了,吐谷浑人有了自己的城郭和居室。修建起了西强城、浇河城、曼头城、洪和城、伏俟城、吐谷浑城、树敦城、贺真城等城市。当然,这城镇里居住的都是吐谷浑的王公贵族和他们的仆人,普通吐谷浑人则仍然住在城外的穹庐和帐篷里。 # p0 O; T& I% n, ~5 V$ B5 _2 w
0 F4 j3 ]' y8 p% v 吐谷浑的政权一直延续了350年,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而促使它灭亡的,就是中原的唐朝。 : R8 c7 Y+ m4 s7 a
$ V- Q+ D) {' F K, R) x1 y 早在唐朝之前,吐谷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是一种不可靠的微妙平衡。吐谷浑一面接受各个强邻对它的封赐,并不断向它们朝贡,一面又不断地骚扰一些国家的边境,掠夺人民和牛羊,而且是屡败屡扰,简直像是偏执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此,中原的隋朝曾经大举讨伐吐谷浑,使吐谷浑国实力不复当年。 # d% U Z. J- V
3 u. ]& u) a. Y# g5 H
到了唐朝,吐谷浑与唐之间又开始上演了不断通好、频频骚扰的闹剧。 8 I( E, E3 j( @+ |2 e8 u
& J5 e/ \; C y: ^ 公元634年,李世民治统一了除西域和青海等地外的中国。他英明纳谏,任用贤能,国内局势稳定,“贞观之治”的盛世拉开了序幕。有了余力与空闲的唐王朝不想再放纵吐谷浑了,李世民决定对吐谷浑进行大规模的讨伐。 : `( _9 [3 [& }3 Z
8 r$ ~+ \7 j+ }. f. ?9 } 吐谷浑人并不知道大难已经临头。这年11月,他们又到凉州劫掠了一番,并抓走了唐朝官吏赵德楷、安侯等人。李世民先后派人与吐谷浑可汗伏允交涉10次,还亲自对吐谷浑使者晓以祸福。但年老昏聩的伏允始终不放人。这一极其不明智的作法激怒了李世民。他发布了《讨吐谷浑诏》,历数吐谷浑历年罪行,命李靖率领10万唐军讨伐吐谷浑。吐谷浑根本抵挡不住唐军的攻势。不到半年的时间,唐朝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全面胜利。宽厚的唐太宗并没有灭掉吐谷浑。他下诏让吐谷浑复国,并封前国王伏允的孙子诺曷钵为吐谷浑国王,还把皇室女儿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赐给诺曷钵“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的封号。吐谷浑正式成为唐朝的属国。 " c. I8 y9 u% X; e& G8 w, T
3 _. d/ l: C4 {! _1 @1 G( V% K5 W
不幸的是,诺曷钵是吐谷浑第15代王,也是最后一代。公元663年,唐高宗在位期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国亲吐蕃的大臣素和贵逃奔吐蕃,把吐谷浑的虚实及兵力部署情况全盘告诉了吐蕃王禄东赞。吐蕃大军顺利攻入吐谷浑,在黄河边上击溃了吐谷浑大军。存续了350年的吐谷浑政权就这样灭亡了。
3 _! U+ {2 } X
8 E/ s2 P- S" e; [* ^6 B; } 匈奴击破东胡部落后,东胡一支退居鲜卑山附近,受匈奴管辖,是为鲜卑。
8 h6 u' h: _ h b8 Q4 {
* v' P: x1 l, j, F l. f 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鲜卑与汉朝、南匈奴及西域各族共同出兵攻击北匈奴。北匈奴逃离漠北,向西迁徙,漠北的十余万匈奴人加入鲜卑,从此鲜卑开始强盛。 - j8 b3 {1 N2 ^- ~3 \, G# P" q5 B
8 X. t" t1 w @0 M" _) E$ i* C
东汉后期,檀石槐统一鲜卑,在高柳建立王庭,联合诸部组成军事行政联合体。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汉末三国时期,“小种鲜卑”轲比能兴起,重新建立部落联盟。轲比能被刺死后,联盟再次瓦解。+ B& ?# G' s) K4 T# g& g
1 V2 z5 Z. h7 K7 d, V9 \ 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拓跋猗卢自称代王,建立代国,60余年后被前秦所灭。 - D8 L% p7 H9 U7 u
( G& K7 T7 ]* [) ^
公元329年,鲜卑吐谷浑部叶延继承汗位,正式建立吐谷浑国。公元663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国灭亡。 . c* O! U. _. K9 S) ]# m
* d# T6 Y) t8 F( J6 r; i) e* ` 公元337年,慕容鲜卑首领慕容皝称燕王,史称前燕,公元370年被前秦灭亡。
% l$ n: {& ]$ E: g + h: M1 p% j' c8 B, x2 V5 Z! G
公元383年,鲜卑贵族慕容冲称帝,史称西燕,后被后燕所灭。
+ h V$ h5 D- a/ y" I4 ]) V0 F# U5 L! d
公元383年,慕容垂在荥阳自称燕王,史称后燕,与后秦东西对峙。后被北魏打败,几年后被北燕灭亡。 5 c: s7 V3 l, k
" B) c$ t& _: ?) j: c. t 公元385年,乞伏鲜卑首领乞伏国仁在陇西建立西秦,后被大夏赫连氏所灭。 8 ]! _- h$ O4 y( F8 w
- C% z! R+ T/ p! V( @4 o% b' ~ 公元386年,拓跋珪收集旧部,再次称代王,后迁都盛乐,改称魏王,建立北魏政权。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建都平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十几年后,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
, C# h' J$ }/ J+ P7 Q/ t/ s( c9 N2 |. T* W0 E/ k
公元397年,河西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南凉,历三朝,延续了18年。
( w0 x; c+ i; ?: [% Q% z w% S
8 s* u. b. P" h 公元398年,慕容德在黄河南岸的滑台称帝,史称南燕, 12年后被东晋消灭。) H+ z. P( Y9 d9 K' ]& p0 X
7 @6 W& Z5 ]! |7 \# q9 ][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8-4-10 20:3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