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26 08: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告诉我们怎么在君主面前说某人的好话,怎么说某人的坏话。仅仅说某人的怎么怎么好或者怎么怎么坏是不够的,都知道海瑞是个好人,但张居正就是升而不用;都知道来俊臣,索元礼不是东西,但武则天就是委以重任。君主最关心的问题是此人对我有好处还是有坏处,所以进说者必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说话。君主也有自留地,也有小金库,也有嫡系。君主关心的是你所称赞的人是不是对他的切身利益有好处,你所诋毁的人是不是对他的切身利益有坏处。明白这一点,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难。李林甫在李隆基面前推举安禄山的说词是:胡人没有背景,不懂汉人的官场文化,所以忠诚度高,容易驾驭;而秦桧打击岳飞就更简单了,只要跟宋高宗提一下岳飞“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宋高宗就比谁都清楚岳飞的危害性。7 l2 U' h, s8 k+ `( `/ K/ N$ I( J
9 P/ n! L# v- A+ x; w 顺着君主说话,还得注意君主的同类项。进说者眼前的君主不是孤独地存在着,马克思的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历史上并不是只有一个君主,君主所作的事情也不总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古矬人都不爱听短话,从来打狗都得看主人。推而广之,凡是与君主做法相似善行都要极力称赞,凡是与君主做法相似的错失都要极力粉饰。虽然,这不是针对君主而为,但君主一定会感受到你的心意。此之谓:“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 P! K/ J; _% s% }) j6 y' @
H! ?( T) E0 a+ ]3 O3 ] 君主或贵人对进说者的信任具有一定的惯性,与事实相比有一定的后效性。信任得来不容易,得到之后失去却也不容易,唐明皇李隆基几乎是最后一个发现安禄山有谋反意图的人,安禄山苦心营求的信任迷了老皇帝的眼。进说者如果在基本意思上与君主没有抵触,在具体的言语上又相贴合,那么与君主的关系达到融洽就指日可待了。
" D7 L* |* w% T7 X6 l% E 0 ~$ j/ ~% G) U# y: W* F
一旦进入君主的圈子,进说者说话的自由度就比较大了,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对君主的错误进行规劝,甚至与君主小吵几句也没有问题,因为进说者经过层层考验已经被君主视作自己人了,君主并不在乎有人反对自己,在乎的是反对自己的人是什么人。此时荣华富贵对进说者而言已经不在话下,下面应该做什么?是竭尽所能保住自己辛苦得来的一切,做个安心做个巧言令色的当权派?还是保持进说者的士人本色,利用现有的平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这里,韩非子代表了先进文化,他站在法术之士的立场上,提醒进说者不要忘记身上的历史使命。这历史使命是什么,我们后面将要提到。& m3 i" x! }, U9 |* ]& Q! h
]5 V' N3 {7 W6 @. m! p3 y& `
明白了前期的说之难,与后期的说之不难,现面韩非子所举的三个故事就非参好理解了。
. M: }/ d3 o+ ~+ Q/ z / C* A5 {5 n" i# U u# m# E) D
第一个故事,郑武公欲伐胡。话说郑武公早就对胡人早有图谋,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为了达到突然袭击的效果,先是把自己的女儿送给胡君开心,然后又在开会的时候问群臣:“我想用兵,大家看看可以打谁?”大臣关其思政治觉悟高,对时局颇有研究,为了在众大臣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抓住机会迅速抢答:“胡国可以攻打”。郑武公厉声喝道:“回答错误,砍掉脑袋!胡人是兄弟之国,怎么可以攻打?”旁边有大臣小声咕哝:“都送人家女儿了,怎么是兄弟之国?应该是女婿之国才对。”……胡人听说郑武公严厉打击国内的反胡派之后,对郑国很放心,马上丢掉警惕,郑武公趁机将胡消灭。不知道郑武公后来有没有给关其思平反,其实人家为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做贡献之前,连他本人都没有思想准备,如果知道为国家作贡献的代价是要脑袋搬家,估计他无论如何也不去做。这个故事与前面我杜撰的那个小厮向康熙表态的故事道理上是一样的,都是自以为聪明的人乱讲隐秘之事惹来的杀身之祸。
1 u( h* p( k Q8 F5 ` 5 d: p& r7 k3 H
第二个故事是疑人偷斧,这个故事无需赘言。. o6 @6 c0 B! k8 S/ }4 d5 h
3 V, A+ z3 p \ c5 Y5 T
第三个故事弥子瑕有宠于卫君。说得是弥子瑕这个女人受卫国国君宠爱的时候怎么做都有理。母亲生病,弥子瑕半夜架着国君的车回家探视,其做法违反了国法,而卫君不但不怪罪,而且夸赞她孝敬父母。弥子瑕把吃了一半的桃子丢给卫君,卫君欢喜吃下还称赞弥子瑕心中有君。过了几年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再能讨卫君喜欢。卫君想起当初往事,历历在目,不禁怒从中来。“可恶,弥子瑕。骗我车坐,又把吃剩的桃给我!”. q2 w/ I; O, S0 {
3 n: J9 S& ?' b$ a1 T* h- E
这两个故事讲的是人们看人待事时的有色眼镜。有色眼睛无处不在,只可惜我们通常知人而不知己。
" |7 c; V0 ]# o7 d/ u& R ( s# l1 v) ^, J9 U8 Z
最后韩非总结道:君主的习性就像龙。(注:此时中国还没有龙图腾,此处的龙可理解成一种像老虎、狮子一样的凶猛动物,万万不可和以后的真龙天子挂起钩来。)他对你随和的时候像虫子,你可以随便的撩他、逗他、甚至骑在他身上,但是可别动他喉咙下面的那一尺多长的逆鳞,如果有人不小心碰着了,龙就会吃人。至于喉咙下面的逆鳞是什么,《说难》说了这么多,想必也该知道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