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9 20: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弘死后,没有留下子嗣。两个月之后,他的弟弟,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 b- p: m* w i/ v& E
& f; |/ m6 Q' B" F
李贤和他的哥哥李弘不同,他一点也不柔弱,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尚书》、《礼记》、《论语》等书,且过目不忘。李治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李贤立为太子后,李治也令他监国。李贤做得很好,博得广泛的赞誉和好评。李治多次给予褒奖。# t) Z1 s5 }4 L# i4 A! Z
6 S+ g, S2 x5 U3 [: {1 f1 @ 22岁的新太子李贤春风得意。可是,李贤的幸福时光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在上元二年,公元657年九月的时候,高宗李治忽然向宰相大臣们提出:让天后武则天摄政。这个提议很雷人。当场就有宰相被雷倒。大伙儿都知道呵,李治患了风疾病后,政事有一半儿是武则天来处理,可以说是二圣临朝。这做法已经破例了,现在更过分,还要这女人摄政,什么是摄政?那就是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利。二圣临朝也罢,好歹武则天还没有发号司令的权利,这下可好,朝政诸事都不用和李治商议,直接就可以诏令执行。 ^6 C* }, }5 h" B
9 Y* \/ f$ g4 G! M" \ v" B7 e! z: e
宰相郝处俊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的意见是皇后临朝就是乱政,皇帝如果病重无法料理朝政,也应该传位于太子。# s4 }4 [1 s& z$ w' U5 b/ ~% G+ }
郝处俊的话当然有道理,而李治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风疾病很严重,无力支撑,只想好好养病。但是,太子李贤很年轻,李治并不敢将国家和皇位全交给他。“二圣临朝”期间,李治十分欣赏武则天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李治打的主意是让她摄政,愿望是良好的,认为这样可以辅佐太子李贤,当李贤更成熟时,再把皇位传给他。他怎么可能想到,在他死后,武则天会自个儿称帝。如果他穿越时空,来到现在,捧着历史书本,读到武则天称帝一段,读到这女人为了独掌皇权,疯狂地迫害和屠杀李唐子孙,他笃定不会让这个女人摄政,说不定早把她给杀了。
% a7 b: T9 k! Y1 g& z. k 问题是,咱们知道这段历史的结局,李治不知道,所以,他感觉不到危险。感觉不到权力增长的武则天已有了一口吞没李唐江山的欲望,这欲望相当凶猛,势不可挡,谁也无法遏制。
0 q. o- Z5 G0 J$ U $ r* a; J6 e7 Q+ U7 K ~9 h" Y
对于权欲膨胀的武则天来说,太子李贤是她掌权的一个威胁。而且,这个太子不同于李治和李弘。这个男人的身体很好。他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看不惯武则天参政。这是个大矛盾,不是小矛盾。但凡是宫廷中的矛盾都有一个规律,由隐秘到公开,先都表面矜持着,笑里藏把刀什么的,但随着矛盾升级,局面就会无法控制。/ @; ?$ }- \8 ]! @( }4 a7 W
; R! t- z) U! g& E. Y8 C0 B1 W
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亦是如此。不久以后,朝内大臣就分为两派。一方是武后派,一方是太子派。更坏的是,太子派中也分为几派。反对李贤的人就想出一个损招儿,像如今的下流媒体和穷极无聊的八卦爱好者传明星绯闻一样,散布小道消息,说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他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当时又没有人民日报可以辟谣,这消息就宫廷病菌般滋生蔓延。
4 `4 e f" {0 e: v! c$ @$ }: q
" o% w8 A( \+ B0 I 这个消息到底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根据呢?
; H5 y8 W; v& n3 E# D. w# ~; Q
1 n2 b3 h" H5 N( s {/ W9 n 如果说这消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高宗李治和韩国夫人有染。李贤出生的时间是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12月。在他之间,武则天还生过两个孩子,一个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出生的李弘,另一个在襁褓中被闷死的小公主。两年时间生下三个孩子,怀孕难度比较高。这个时期,武则天还是昭仪,忙着争宠,为了得到皇后的位置,即便李治和自己的姐姐有一腿,武则天也不会跳出来,只当眼不见心不烦了。 r7 `& i" Y1 r+ s, D1 O
! p* H3 [1 o2 `5 v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在对付和处理李贤时,手段毒辣残忍,全无母子之情。因此,李贤有可能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这个说法,站在情感的角度或许说得通。但是别忘了,在夺权皇权的斗争中,亲人互相杀戮的事情屡见不鲜,玄武门之变的兄弟相残就是一个例证。我说过,历史从不曾心软,皇权也从不相信亲情。因此,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站不住脚。
* J. g5 ^4 v$ `) ~0 d4 `" z
0 b) r" Z3 N. @7 D' d2 v6 V( B/ ~ 另外一点,高宗李治一共有18个儿女,其中6个是武则天所生。就算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这两夫妇完全没必要抱养韩国夫人的儿子。有染就够可以了,还要把私生子抱回来养,于情于理都不大可能。4 h+ c3 }. a. {2 S
所以,关于李贤身世的流言,只是捕风捉影的谣传。
# `! U) f' v. ` , Q0 O; K- h$ w3 i
可这谣言越传越凶。连正谏大夫明崇俨也私下向高宗和武则天进言,说太子李贤不能继承帝位,英王李显和相王李旦都比他合适。从面相上看,李显和太宗李世民的模样很像,而李旦的面相很富贵。) V: l. I' P" Y* z! e$ Y0 K
这个明崇俨不是一只好鸟,会些符咒幻术之类的玩意儿,和术士差不多。为了给李治医病,常常弄些偏方,还求神拜佛什么的,武则天也迷信,常常请他降鬼除鬼除魔。因此,明崇俨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重用,当上正谏大夫。这是个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因而,明崇俨的话是比较有分量的。4 C7 g" O) e* m/ M4 G
T3 n4 n6 d' l4 |, b& P4 ~" _) n 恶毒的流言蜚语,给李贤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这孩子受了不这份儿刺激,一下颓废了,自暴自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终日沉迷于酒色,生活糜烂,甚至和户奴赵道生搞同性恋。这太荒唐了,你一个堂堂的太子走奴才的后门,罪孽啊罪孽。不少官员就上书规劝,李贤非但不听,还和赵道生搞得更密切,常常赏赐金帛给他。- N3 A' O# _) K: Q8 u9 \
2 U% X2 c8 w* w8 R3 I) G$ V" p
对儿子放荡形骸的做派,武则天又气又恨,叫人拿了北门学士所撰写的《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给李贤,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然后,武则天又写了几封批评信,责备儿子的行为,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李贤原本心里就不痛快,现在母亲又来教育他,情绪就更为抵触。如此一来,母子之间的矛盾更为深刻。, z- r, b8 |/ A8 h" p9 c9 n& f
就在这时候,准确地说是调度元年,公元679年,洛阳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正谏大夫明崇俨遇刺身亡!, p s# g7 c% r0 `3 Y
# ?6 v/ P7 y3 j$ ~9 t# c5 h/ ]
这桩人命大案轰动了洛阳城。精明的武则天反应很快,将太子李贤定为重大犯罪嫌疑人,安排官员组成专案组展开调查。既然是调查太子,官员的级别就不能低。武则天安排的破案人员有两个宰相,一个是裴炎,一个是薛元超。这两位都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另外还配了一个御史大夫高智超。这三个官员,职位虽高,但也不可能直接拿了太子来审问。于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李贤的情人赵道生身上,对他严刑逼供,赵道生哪扛得住,牙没打掉就开口招认:是太子李贤指使他杀害了明崇俨。4 D& V* H, U7 m' ^( }: [
5 P! I+ E L# ?$ p* f, k' m4 i# C! w
很好,证词有了,作案凶器呢?不用你赵道生交代,武则天当即下令搜查太子东宫。这一搜查,查出更为惊人的事情——太子东宫的马坊中藏匿了数百副铠甲。按唐朝有规定,私藏武器是犯法的。你身为太子藏这么多甲胄干嘛?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企图谋反!
% L6 U8 O& B5 H9 E& T( ^2 G+ | 案件的性质瞬间就变了。由买凶杀害国家干部上升到阴谋夺权,这就是处罪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问题了。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这是废掉李贤的最佳机会。但有个问题她说不通,作为太子,天下迟早是他的,何必要谋反?李治知道以后,更是想不通,觉得其中另有原因,即便他想谋反,恐怕也是一时糊涂,孩子还是好孩子。于是李治向武则天求情。武则天却说:作为太子而心怀叛逆,天地所不容。应该大义灭亲,怎么可以赦免!4 Q+ Y$ D1 V3 \. H. H8 P
( P5 V( y7 b! O( _) p
于是,太子李贤被贬为庶人,先押送长安幽禁起来,而后发配到巴州幽禁起来,就是今天的巴州市一带。太子的党羽,支持太子的宰相臣工无一幸免,死亡的死亡,流放的流放的。这是一次残酷的大清洗,太子的势力集团被摧毁。即便如此,武则天仍不放心,她还担心李贤会伺机叛乱,于是便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 f) a8 t: I. ^! B' H7 z3 \! L) [
+ \7 Y. o& ?7 ]; X: f- L
光宅二年,公元684年2月,丘神勣来到巴州,以检查李贤住宅以防备为名,对幽禁的李贤进行精神折磨。李贤被逼自杀。
0 ?, a: Q; U! p0 C' p! a% E0 E 这就是太子李贤,武则天次子的人生归宿和最后结局。! X9 m! f6 u: v, l1 n( V
+ W* ~% ?. v8 W/ z0 z3 S 肃清李贤势力,武则天的权利、威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了这目的,死个把儿子算什么呢。你打老娘肚子里蹦出来,权当老娘又把你了塞回去。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她还有两个活着的儿子,李显和李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