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0 1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君子”中浩气贯长虹狱】9 C5 M$ l( S& ? t" v
8 H: ^1 e. w9 C+ Q( U' x* L+ n
+ e5 g7 p: K( Z6 C) n1 P
熊廷弼被判死刑后,因为朝议争论太大,结果在狱中一关就是几年。他在铁窗下反思,越想越冤:辽东大败,罪不在己,却当了个替罪羊,不服啊!于是就利用缓期执行的这段时间,让家属四处托人,以求活命。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愁将来翻不了身!
. w& ~- ^" K. w
/ \$ _; k/ u$ }9 y# U8 U0 K k 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找了一些人,都帮不上忙——他这案子要从轻改判,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有个王化贞在摽着呢。同样判死的人,要活其中一个,这得是多厉害的人才可以办到?
8 y# I0 ?; x- p1 G: \ 6 u4 `) o6 y' v
三找两找,到了天启四年(1624)初冬,他想到了汪文言。他觉得这是个很合适的人选,古道热肠,关系又广,应该能打通路子。/ Z5 J1 P) K! d
# j% r8 a8 P/ `# P8 g6 X
这个思路也没错,汪文言果然一口答应,因为他也觉得熊大人太冤了。当下就开始活动。
2 f9 \( q# x' ?; a 0 o( _6 q$ g4 K. R8 n
官场上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就是人托人呗。古代的人际关系比现在还要更讲究一些,像什么同乡、同年、师生、僚属等等,都是管道。托人办事,就像水滴渗透,只要你有耐心,总能渗透到你想达到的地方。
$ F" @- Z- @3 D: C6 g% H* {" C0 W2 ` 7 A( ]/ a/ y$ z( G# l7 _
这个“万金油干部”汪文言晃开膀子一活动,居然通过中间人,把关系走到了魏忠贤的门下!这倒也不算荒谬——权力寻租,利益驱动,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1 M! h0 j5 Q9 i6 }6 Y( M& B! F9 _
8 [: \6 f# } K; ~$ T 这个思路其实也对。在朝中当时能不动声色翻这个大案的,还真就是魏公公才能办得到。
, C y2 h3 |- m) }8 g1 T" e, T2 }4 ] 7 u+ P' b5 ~$ z( s+ V6 V* G/ @8 K, A, v
魏忠贤倒也爽快,熊廷弼过去跟他无怨无仇,救人拿钱,何乐而不为?于是,他跟中间人谈好价,四万两银,多一钱不要,确保熊大人能出狱、免死罪。6 ?6 a( `. s5 _& E! c0 P% H
+ t9 {6 {& s- G3 p3 r* F) { 这事情直到这一步,还是“正常”的。魏公公确实能办到,而且也没多要。活个人,四万两还多吗?搁现在的话,就是治疗个人,有的也不止此数啊。
0 u9 v2 i o8 T
5 Y; K3 w# Q- N4 @- v" r$ g 糟就糟在——熊大人是个清官,家里也没有开商号的,他没钱!
! ?; k. L! E3 b 3 U5 U7 D: `( x7 e S2 w! G0 D
魏忠贤是很认真对待这件事的,放出话后,见迟迟没送钱来,就差人打听。一听说没钱,他不以为是穷,以为是熊家嫌要价高,于是恼了:这不是捉弄人么?9 Q, g& h% ~9 x) `: p
! ^$ r) q" C2 z) I# f3 x
公公发了火,吩咐手下:去打听一下,这臭事是谁出头办的?
; o, [. C1 i. }
$ ~/ M7 z. T! h" C& w6 D t 结果一问,是那个上次没搞住的汪文言!, Y, |5 M7 p. B$ E2 N: o$ s! N p
' z7 V V E: X4 s# n; n4 { 魏忠贤火冒三丈:好小子,你忒胆大了!一百棍子没打死你,不老实待着,反而玩到公公我头上了!好好好,你不是想让熊大人活吗?告诉你,熊大人是活不了啦,你本人也得陪着他去,还有你身边的那一帮东林党,通通给我到阴曹地府报道去!0 y# u+ H. X! y% v( c9 V
4 A7 Z4 Z( R+ V' w1 n2 z 汪文言在此事中浮出水面,给了魏忠贤一个灵感——辽案,事关封疆,是要死人的。而汪文言恰好与熊廷弼、东林党两边都有关系,自己又送上门来!* {. e2 J) k; Y0 l+ o' h4 M7 u
6 {: e+ Z4 L( e
——这不是天照应我魏某?
+ T% g4 F8 k" I; E! ]% D 4 ~9 w, f0 T8 f; Z2 G4 j
我的干儿子们教给了我一招,那就是:可以把我的帽子借给你戴戴。汪文言,这回你就交代你是怎么向东林党行贿的吧!
( ^5 A" D' Q! N+ P; f4 S0 I/ V) a3 V6 w& j3 v' H# e, d
这个莫须有的“辽案”,就是在我们现代词汇中仍在使用的“栽赃”之本意。! s( t2 z& i; ?& N3 w
- Q5 e' v; c* K 以受贿案扯进来“六君子”,打击的对象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杨涟、左光斗、魏大中不必说了,他们既是朝中占据要津者,又是魏忠贤一向的死敌,当然要首先搞死。那么,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是怎么和魏忠贤结的怨呢,这里还须简要介绍一下。
' N- S, b6 A5 z* b# A( U
9 H3 J' f; r1 v" O7 |- R5 L 袁化中,字民谐,别号熙宇,山东济南府武定县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从县令的位置干起,后巡按宣、大,官声一直不错。天启四年任河南道御史。
# L) b' Q% n3 E
! g$ F2 O/ |& h% v8 I 他之触怒魏忠贤,是由于在杨涟上疏受挫后,他带领河南道的同僚继续上疏弹劾。# \8 {: K9 g4 d
7 W. } T5 U$ B# O3 o. c! z# Q8 j
这道奏疏不长,但使用了很厉害的“用间术”。他说:魏忠贤逞威作福,杀内廷外廷如草芥,神人共愤。这当然是在陛下不知情的情况下干的,魏忠贤毕竟还存有一点畏惧心理。如今杨涟告他的折子已经上了,魏忠贤必然害怕陛下处死他。这样一来,他极有可能挺而走险。那时候,受害者恐怕就不是大臣、而是皇上了。陛下您想想:深宫之中,怎可让多疑多惧之人伺候左右,一点儿防备都没有呢?( p# Z- S" S3 Q; p5 M+ x. c4 Y
/ V a/ ~- h% s; |$ d, ?/ S5 H0 K
这道奏疏,估计天启看不到,但老魏却恨得咬牙切齿。
' _* Q8 x* C4 `* c S, |* d. p ; C! ~) v: \2 ]7 } c. W! @* \
此外,魏忠贤素所庇护的边将毛文龙为冒军功,抓了12名百姓作为战俘献上。魏忠贤大喜,吩咐要记功,却被袁化中揭露,说12名战俘全为百姓,且其中有8名是妇女儿童,后金难道沦落到要用妇孺打仗?
# Z0 R- R- O# b' a# P
4 @2 d: h! F/ ~7 \$ ?9 l 结果,毛文龙记功的事情泡了汤。这也大大杵了魏公公的肺管子。
% f* p2 d3 d# T
5 \) A% h7 R: |4 z: A 还有就是在崔呈秀的政绩考察问题上,袁化中没说好话。崔呈秀曾经求他帮忙掩饰一下劣迹,他不答应,在考察时如实上奏,揭露崔品行不端,导致崔要被法司处分。后来崔呈秀投了阉党,就立马报私仇,鼓动魏忠贤把袁化中给降级外调。 Y( I3 C5 b2 e+ K
& B% f5 P+ o6 j0 G. j 有了上面的这些过节,这一次的“辽案”,当然就少不了这位耿直的御史大人。
, n7 {- B7 [" i, O* o( S$ d% f
% s' v/ x4 Q4 W2 A" U7 y/ j 周瑞朝,字思永,别号衡台,山东东昌府临清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最初授中书舍人,相当于内阁的文书,与同僚杨涟、左光斗等情谊深厚。, F( L$ d* T" C& q+ Y8 E! Q
5 V, M( v* N6 g
周瑞朝在天启即位之初,曾上疏请皇上开“日讲”,也就是每天上点课,学点帝王之道。对这个建议,天启大为赞赏,并马上实行了。& y$ G7 s! Z8 d
v9 m8 T. e+ N( T. u 天启元年,周瑞朝任礼科给事中,仍然很受天启器重。三年,又升左给事中。这一年,他上疏弹劾大学士沈潅以重金行贿,结交客、魏和刘朝,大办“内操”,搞得皇宫乌烟瘴气。这其中,也牵涉到阉党里的邵辅忠和徐大化。从此,他就与阉党一班人结下了梁子。
: d# Q* H0 |: Z& S1 G2 N, T2 H& v ) U& v% } D* A: X
熊廷弼被关起来后,阉党徐大化不知受何人指使,放过王化贞不提,一个劲要求“立斩” 熊廷弼。周瑞朝则针锋相对,认为熊廷弼才堪大用,罪不宜诛,可以让他戴罪镇守山海关。
, K9 s) [' t6 c1 j* o+ Q1 p6 h' i
" d( T; e- K7 n3 H 这又惹毛了徐大化,两人连续上疏互掐,直至有人出面调解才算拉倒。后来,周瑞朝升了太仆寺少卿,徐大化一百个不服,一心要除掉他。% p5 z, x$ l2 f6 }0 M) J
. u" b J7 _4 c
于是,周瑞朝也逃不过这一劫。$ A+ q7 O" t0 [' m* c
! w; C4 \( {7 e7 V
顾大章,字伯钦,别号尘客,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他是个高干子弟,其父顾云程,曾任南京太常寺卿。顾大章中进士后,最早任的是泉州推官,因看不惯上司的独断专行,就弃官回家养病了。三年后复出,任常州教授,继而又任国子监博士,开始与朝官互通往来。万历四十六年(1618)升任刑部主事,天启年间改任员外郎。
" V" z# p- ?/ q( ] `8 ~( F 7 O8 v0 F N: |
在刑部,他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当年辽阳失守,京城气氛紧张,五城兵马司和京营巡捕日夜抓奸细,将200余名无辜流浪汉、算命先生、和尚等收监,问成死罪。刑部官员明知这是瞎胡闹,但宁肯辞官,也不敢替他们辩白,竟致有四分之三的人枉死狱中。! H6 q0 O. m7 ]0 M8 U1 c4 O
2 o9 R+ W8 f, V1 q# x" k8 y0 T
顾大章实在看不过去,就对刑部尚书王纪说:“以我一身换五十条人命,我心甘之。何况,只拿我一顶乌纱帽来换!”于是出面张罗,对还活着的50多人进行会审。结果,只审出3个人有嫌疑,其余的人,尽皆予以释放。
v: V8 J% r4 b7 H' H7 h
" q4 g! P y. e( Q- u9 b) t 首辅叶向高初回京城不久,曾经受到魏忠贤挑拨,对阁僚刘一璟有很大看法。魏忠贤便趁机矫诏,要罢免刘一璟。别人惧怕叶阁老位高权大,都不敢说话。顾大章作为叶的门生,不愿坐视,就约了缪昌期一起去向叶阁老陈说利害,从中极力调解,终致刘一璟平安离任。
) ^, c( e! O1 M' Y9 Z+ n+ h8 F
8 T6 b. g2 b5 ~( `9 o 顾大章跟阉党结怨,是因为阉党徐大化遭上司弹劾,徐怀疑奏疏是顾大章帮上司起草的,气就不打一处来。恰好在熊廷弼问题上,顾大章是主张从轻一派的,徐大化就唆使亲信杨维垣出面,弹劾顾大章徇私枉法。所谓顾大章受熊廷弼之贿四万两的谣言,最先就是由杨维垣放出来的。% n) u* e" @0 n, m
+ Y! c. h3 G% ^2 C* Z/ V% o+ f 叶阁老见自己的门生被陷害,当然力主调查,调查结果是毫无根据。但顾大章经此风波,也不得不告病回乡了。 L- R9 j; Q1 U' G
" {$ @0 a t' V- y
到了天启五年,顾大章复出,任礼部郎中。这时徐大化已升任大理寺丞,成了阉党一员大将。他和杨维垣商量了一下,一家伙就把顾大章给砸到“辽案”里去了,连赃款数目都和当年造谣时的一样。
8 Y: H2 `2 \' c; R5 o6 d $ T, u, U) V- z. j
可以说,天启“六君子”个个皆正气凛然、忠心报国,都能为朝廷和百姓做一些好事。尤其他们的个人品德,更是无可挑剔。至于魏忠贤非要把他们与熊廷弼案拉到一起,分明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里面,绝无所谓“东林党要搞死熊廷弼,而魏忠贤恰好利用熊廷弼案搞死东林党”这样一个因果链条。
: F+ h1 c5 J/ u3 ~" F7 K4 m 9 e6 k& e: K3 r' p
在朝士中,对熊廷弼印象好的人不多,因而主张将熊廷弼处死的官员,不仅有魏大中和其他东林党人,也有大批阉党人士。“六君子”因熊廷弼案而遭横祸,不存在“一报还一报”或“咎由自取”的问题。当今网络上某些流行的说法,我看是无法成立的。' F& l- s# K3 [( n1 v0 T
R) ^' a+ K- z4 t/ V 六月二十八日这天,许显纯把栽给“六君子”的赃款数字填写在奏疏上,上报皇上,然后命令,对犯人各打40棍、拶手敲100下、夹杠50下。“六君子”都是读书人出身,体质文弱,一顿酷刑下来,个个都是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s. i$ ^, Y: u; ]
* @" L" J1 G. G, Y) [$ G. _ 然而君子就是君子,“六公各辨论不屈”,怒斥魔头。北镇抚司的大堂,名为“明心堂”,魏大中昂首怒目,指着堂上牌匾斥道:“若如此,不是明心堂,是昧心堂矣。”(《先拨始志》)
" k* S: N& t7 _2 \9 ]4 t& i
( j0 d- e9 ?# ]( Z! [/ K 不过,这还只是个下马威。七月初一,魏忠贤矫诏,说既然六人招认受贿是实,就继续押在诏狱中追赃,“着不时严刑追比,五日一回奏”。* n; l. B+ o, ^3 Q- p1 @5 \) s
9 X4 d; K9 b1 r* F% V6 V7 s 这是什么意思?追比,就是规定每过几天交多少“赃款”,交不上就拷打。什么时候家属把全部“赃款”凑齐了交上,在诏狱的事情就算完了,余下的是移交刑部议罪。
% D. `* p. b3 K% T! ?- [3 S
/ H3 A1 k/ f' d" z/ P% U; f& A 所以开头的那一顿打,只是小菜一碟。这五日一追比,才是惨毒无比。5 J$ \# p6 h" U G: @
/ M% e3 t& g A2 T8 W# J# |4 D 这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阉党的重要成员、内阁大学士魏广微,忽然出面为六人说情。
$ L! }+ r4 r9 E2 E9 s 5 I" ?7 N' n+ V7 A
事情起于吏部尚书崔景荣。这位,也是个阉党,这时候能占住这位置的,不可能是别的党。不过,他深知这“追比”的厉害,怕这六人一下都给打死,对舆论怕不好交代。于是就跑去找魏广微,把利害关系讲了一通。2 g o8 V2 Y( Y4 i& u
& @8 Y! [/ P- \& y1 @: i 这魏广微也是陷害“六君子”的主谋之一,但是在这时候被说动了,也担心出现这种后果。于是就赶紧上了一道奏疏,说杨涟等人诚然是罪人,但前不久毕竟还是朝廷要员。纵使赃私是实,也应转交法司。岂可逐日严刑、让镇抚司法追赃?人非草木,重刑之下,死也就是一瞬间的事。这不要说有碍仁义,且与祖宗之法相违。如此,将朝政日乱,与古之帝王就大不相同了啊!1 l# n @6 p4 Q" p5 q/ U
/ I# z4 C1 W6 @; G7 H& ?# ]6 } 这奏疏的草稿,就是崔景荣起草的,魏广微以自己名义递了上去。" X- t) F2 Y \1 ~
4 Q* }8 _& R; ]6 m, [4 W- F 他这样做,动机究竟何在?草民我一直看不到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只能说明,人性是复杂的,也许魏广微坏是坏,但他整人也就整到罢官削籍为止。把人往死里打,则超过了他的道德底线。或者,他是知道:把对手赶跑,一旦历史翻了个儿,也不过就是个“路线错误”。如果把人整死,则将来免不了要以命抵命。. C7 [' R! U z
: g. n2 S* W0 ~- k0 A 不论什么原因,他是把这道奇怪的奏疏递上去了。
/ u3 {% ^4 \9 E/ M/ [ ! u; r% T, Q% x; W7 j
魏忠贤一看:这什么呀这是!大怒。魏广微一害怕,连忙把崔景荣的草稿拿出来,证明并非自己本意。结果是崔景荣立即被罢免,魏广微也很快被撵出内阁。从后来的情况来看,这两人反倒因祸得福,没有继续作孽,因此清算时罪也相对较轻。
* J- c. P! K/ `# [! }+ T 2 _- `" g1 O }9 `" s& L' D
魏广微劝阻不成,七月初四开始第一次“比较”。六君子前几天才被打过,此时都还没缓过来,不能独立行走,由狱卒扶着蹒跚而行。. R4 o5 w' v6 f7 k
1 O- e6 C& Y- w
六君子出来后,只见个个面色暗淡,头发全脱,额头缠着布,衣服上血迹斑斑。6 {! Y5 {. \9 ^# V! G( S* P# ^
% ^6 M, U- o( K7 S6 T0 a8 D 其中数杨涟的模样最惨,胡子在几日之内全白,染上了鲜血,极为醒目。( R, w% @3 a" W' z6 a; l2 t
2 r5 i: g- M8 Z% A: d# k 六人缓缓走到公堂,都伏于屋檐下。许大魔头把这六人轮番训斥了一遍。幸而未打,又送回了狱中。( \" j5 Z, J( C- R
B1 z6 v* r8 x& ? q6 k$ r8 j0 ?% I 这日为什么没打?原来许显纯先前拷打汪文言时费了牛劲,对东林党的硬骨头有点儿打怵,想把案子直接推给刑部。1 S2 `/ c( a, |' L( Z2 H1 i$ P
, v% @+ h# Q. I# v
但是魏忠贤哪里能让他偷这个懒,七月初七,有旨对许显纯严厉训斥,仍旧限他“五日一比”。
8 _) N) g( H$ I- @% o# Y( m
4 q) o% H4 p4 ?; B7 } 到初九,第二次“比较”,许显纯看几人还是没恢复,怕打多了打死,就每人打了十棍。惟有袁化中病得起不来了,得免受刑。# f: m) J. R; t/ A
" b% Z# M9 Y# w* t, D0 D9 @+ g
七月十三日,又开始“比较”,六君子被拖至公堂,许显纯露出了狰狞面孔,喝令今后每五天一“比较”,每次要犯人家属拿出四百两银来,否则就要受重棍。: s0 G8 R/ U6 g. u( S
% f0 n6 q1 |, r* y
六君子当中,袁化中、周朝瑞家境略好,其余人皆为清贫之家,在被逮时又被缇骑搜掠一空,因此每五天拿四百两银简直是天方夜谭。
$ [* X2 O" m' k% I
1 M& ~$ ^! t. s6 G/ ` 魏大中的一个儿子魏学洢,悄悄跟随父亲进了京。因为栽到魏大中头上的赃款最少,只有三千两,所以学洢在京很快凑齐,委托旧日邻居刘启先,入狱探望了父亲并交上了银子。原以为这就可以免去追比了,结果还是不行。1 Z; @0 d# S, d+ P5 d
" t( g7 T8 D3 i" R 许显纯宣布了“五日一比”的决定后,左光斗小声分辩,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三人伏地不语,杨涟则把随他进京的家人唤至左右,大声道:“汝辈都从速回去,好生服侍太奶奶,告诉各位相公,不要读书了,以我为戒!”
. y& ? i& H- k4 q% k 3 K9 A7 l1 y" W4 |
杨涟此时已然明白,魏忠贤这次是非要六人的命不可,所有幻想,尽可抛去。他的这番话,既是说给堂上审官听的,也是告诉同伴们不要再心存侥幸。( A5 \. U- I( Z4 G$ A w2 P
u, s" {5 V3 [3 l5 D b
这日比较,又各打了三十大棍,执棍者的呼喝声震天动地!六君子旧创未复,又添新伤,各个股肉腐烂脱落,其中杨涟受刑最重。魏大中因身体虚弱,受刑后连喊痛的力气都没有了。
8 i) E! e$ k9 d6 I. Z ) c, s/ O& j1 {
这次之所以用刑较重,是由于魏忠贤直接施加了压力。初四日的比较没有动刑,当天魏忠贤就知道了,把许显纯臭训了一顿,因此从初九日开始,拷打一次比一次加重。
+ R9 s8 [& M) s# o% B ( j/ r2 @" [5 ]. B' u
两天后,七月十五日,是杨涟的54岁生日。早上,其他五人都挣扎着起来,向杨涟贺寿。
6 N# [- X n: ~ : |' h* {4 ]# S' _, Y5 h( b
杨涟勉强支撑着起来,南面遥向老母拜了几拜,百感交集。他把诸人叫到身边,低声讲了他对目前形势的看法。他认为生还已经无望,希望各位早做准备。
/ b! i3 p% X8 b u, c l
5 Y/ I) B6 j. w; f. M3 S" E 诏狱里对六君子的审问,天启一概交给魏忠贤去办,具体情况他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而魏忠贤则派有专门的“听记”在审讯现场监视,对审讯的进度和力度,是完全掌握的。% P4 T8 c8 ?+ I1 O+ @- V
& Q1 ~# L5 Y! r0 i# O
彼为刀俎,我为鱼肉。夫复何言!六君子的家属,虽然仍然抱着一线希望在设法筹款,但六人心中都已明白:来日无多了!
" N+ v ]9 X9 _4 G+ y ; u9 r! R7 m: Q4 q) n3 d
当天,杨涟就写好了遗书。又猛喝凉水,只求速死。
a8 o2 s' L; ? j0 Q: y ; k& ^) j- N. P7 [! l
果然,第二天魏忠贤又矫诏下了中旨,斥责许显纯、崔应元追比不力,各降一级。原定五日一比,也改为三日一比了。
% ~/ T' l n. J0 V0 j/ b+ h 7 [0 d( ^4 U% r$ h2 N4 O
魏学洢听到这个消息,万念俱灰,知道父亲必死无疑,就向刘启先提出,要自己去衙门交银两,好借机见父亲一面。刘启先怕魏学洢被人暗害,没有同意,只是让学洢在衙门外等消息。8 g7 s! p) s1 z+ {9 S5 h
0 }# T- T, [! t& Y5 J! m 到七月十七日比较,杨涟、左光斗挨了三十大棍,其余人未用刑。杨涟左光都只是咬住牙,不吐一词。许显纯威胁说,下次如再不交银,就要受“全刑”了。全刑,就是五种常用的刑罚一起上。' }# X8 F5 y% p* d6 c
& ~, G- o9 R `- Q1 J
这一天刘启先进去见到了魏大中。魏大中身体状况更为恶化,只能以微弱的声音说:“吾不久矣,毛孔皆痛。勿教吾儿知道。”刘启先告诉他,学洢想进来见一面,魏大中大惊,坚不允许。
# ~2 n& c$ ?# w6 ?- {
- |2 q, A3 b0 ]/ @* B 由于这天的比较,除了杨、左外,其余四人没有受刑。魏学洢如同绝地逢生,连忙出了京城,赶到京畿的定兴县江村,到与父亲曾是同僚的鹿继善家里求借银两。
* S1 z3 T: G" G! P7 d( w! K9 f , H; q2 v1 y! \* k! w V! I) _6 {
鹿继善此时任兵部主事,正与孙承宗同驻山海关。家中鹿太公受到儿子的影响,对六君子寄予同情,曾经帮助过左光斗的弟弟左光明筹集银两。六君子的家属也多有人来过他家告借。鹿家帮助魏大中,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鹿继善是个清官,因此家中可说是已无分文了。' _0 ]1 {1 d: q' |, ~6 f) s) F2 D
: q/ h9 k5 R4 Y7 H: k, X 鹿太公慷慨豪侠,不忍正直之士受此磨难,就发动村邻凑钱相助。乡人淳朴,虽然大多并不知道魏大中是何许人也,但却知道人以群分,六君子必是好人无疑,都纷纷解囊相助。
4 N) k$ ?" c9 @# b 3 `" R& a9 T1 l+ ^
甚至村中有许显纯的族人,受良心的拷问,也拿出钱来帮忙。" `) D7 ?8 U% q. {
0 ]% D3 H$ U9 f5 C% a- r
乡间民穷,大家七凑八凑,才勉强凑出不到五十两银。危难时的慷慨相济,最能显出人性之光。魏学洢接过银子,心中五味杂陈,既感激,又伤悲。他谢过大家后,又匆忙奔回京城去打探消息了。) }% G! n" h2 v/ _$ g
" p- ~; W* V: I0 G7 m( X 七月十九日,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受全刑,惨烈异常。周朝瑞、顾大章各二十棍、拶敲五十,袁化中因病免棍、拶敲五十。
( }$ w5 A% d* Y+ B1 j! k* `
2 u: m. h+ t/ S' U 据在场的人后来回忆,行刑之时,杨涟尚能大号,左光斗的声音却只能呦呦如小儿。魏大中在行刑后自知不免,把家人(仆人)叫到身边说:“从十五那天后,我闻到饭味则呕,每日只饮冷水一碗、吃苹果半只。这条命,想来也就在旦夕了。速为我准备棺木。家贫买不起好的,能掩埋我的骸骨就可。”家人掩面痛哭而去,以十五两银买了一具简陋的棺木(《碧血录*附录》)。1 m; p4 u) ]7 Q& W
1 Q5 g/ F i! G+ V8 t2 Y, [
七月二十日,杨涟的家人送饭时,不知为何在茶叶里掺了一点儿金屑,被狱吏发觉。家人怕受牵连,连夜逃走了。从这天起,就再也没有人给杨涟送饭了。
\% K' h7 j0 x7 Q& X+ S7 {. _
/ G1 D9 V+ R# I& W. s; t: z 一代名臣,终局凄楚若此!杨涟早年丧父,其母视他如珍宝,倾心培养成才。却不料,人生半百刚过,他就要走在白发老母的前头了。
# { A1 A* F3 s- m & I ]; ^/ R/ ? ~: _8 b" e
志士何辜?忠良何罪!天理何在啊!
2 H" d$ C' T, [' c7 c, ^( a 4 k' Q" E5 }( t, J% O& L
我向来以为,真正的英雄,都仅仅在文艺作品中才可能光彩夺目,而在实际中,则是最为悲惨的一群。没有信念的支撑,无以成英雄;不咽下人类最深的苦难,不能算是英雄。作秀者固然能博得喝彩,但若真正以血肉之躯去扛那黑暗的闸门,谈何容易!1 h) s! G6 y8 p, P" Q4 @
4 g+ a' z' T$ E4 @2 n- J1 |9 t2 I
天启五年夏的这二十几天,可以说是明朝开国以来最黑暗的日子,六君子在魔窟里所承受的,不仅有肉体上的创伤,还有正义不得伸张的深深绝望!
8 w* ?5 [$ I4 I- n9 C1 N- x) g1 G ; C- B, ^/ P8 H/ H. c# j( Z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六君子受刑时,排列跪在阶前。打手们喝骂百出,裸体辱之。创痛未复,不等过夜就再加拷掠。到后来,审讯时诸君子甚至无法跪起,只能戴着刑具平卧堂下,见者无不切齿流泪!/ s; s. g V8 g6 f
% l% j& W, @+ @2 l' Q) s& w4 E 刚入监狱不久的时候,左光斗曾经对诸人提建议道:“阉竖杀我辈,有两个法子。一是借我们不肯诬服,再三拷掠,直至掠死,二是在狱中加害,隔日报称病死。若我辈诬服,则当转至刑部拟罪,或许尚有见天地之日。枉死狱中则无益!”
' K0 e7 ^2 n: }) W( o/ }0 q
& ~* b) c- {1 v, Q, n. k 众人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都“自诬服”了。可是,他们太过天真了,恶人岂能容你有空子可钻?自诬服换来的则是更为严厉的追比——既然认了,你就交款吧。众人到这时大悔失计,但已经晚了!
, _0 b5 u7 o, }, B. Z+ p! m+ C
) W6 A$ i6 t' p 许显纯是个滑头,他并不想担杀死六君子的恶名,几次都想搪塞,可是魏忠贤催逼得越来越紧。二十一日,又有一道严旨下来,责令对杨涟等还要加大力度。: [8 z: p/ \; {& ~7 w: Z& z
" k' A! f9 s {4 t8 C 扬涟是东林最有名望的人,又是反对魏忠贤最力的一个,因此对他的拷打尤为惨酷,每次都被打得肉绽骨裂,髓血飞溅,几度昏死。而许显纯仍嫌不足,命人专打杨涟的头和脸,直到打得牙齿尽脱。
( s5 }5 u0 i7 A h+ ?$ r9 K 1 k8 p7 n; p) ^4 D3 q
好个杨涟,生就的是一副铮铮铁骨,早就抱定了必死的信念。许显纯追问他有关熊廷弼行贿一事,杨涟怒斥道:“熊廷弼在辽阳尚未败时,我就能参劾过他。及至广宁失守,我更力斥他何辞不死!熊廷弼恨不得欲杀我,岂能托我营求免罪?你昧心杀人,天下后世,汝肉不足人食!”
( o" ]4 v- k- w 5 Q8 R! G! } O3 r' H5 P
许显纯被驳得哑口无言,大叫:“加刑!”) k/ |0 m' m7 {$ q0 z
& d m0 Y3 ]# @; P+ T
杨涟坦然对曰:“加刑何用,如今有死而已!”
4 v% Y5 `+ O3 X+ n3 Z" V3 C 8 g) o9 `9 F$ K5 E; }" W7 y
许显纯恼羞成怒,命人以钢针刷狠命将杨涟身上刷得体无完肤,肉碎如丝,但杨涟仍骂不绝口,痛斥匪类!
- x7 O: ~3 H0 ^$ c& }) u 3 k" I) L4 a9 G" |" w5 D
正邪人物,对眼前世界的看法,其差别往往有如天壤。施暴政者,以为死能吓住天下的良心;正义者却以“好死”为平生的心愿。杨涟在入狱前就写下了一篇著名的《告岳武穆疏》,里面讲:“自古忠臣受祸者,何独涟一人?如武穆王何等功勋,而‘莫须有’竟杀死忠良。何况直臣如涟,此行定知不测,自受已是甘心!”(《杨大洪集》)
4 G; O/ e' z; {6 a0 ]) L) h
3 A4 L0 V7 E* i7 ` D# t 的确,在杨涟的身上,可见岳飞的精魂传承不泯。中华之正气,绝非汹汹一时的颓糜之风就能掩埋得了的!
& s' h" v/ x/ ~5 y+ g F0 ] 6 Q; T5 W8 K6 F [
义士不屈,浩气弥天。在生死关头,杨涟以最后之力写了《狱中绝笔》。其文曰:“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涟即身无完肉,尸供蛆蚁,原所甘心!”. ^9 s4 j2 B6 x8 B, q* O! ~1 O
* y/ e+ j4 i7 [0 i6 `7 s- x) B+ _1 h
杨涟将这两千余言的绝笔,亲手托付给顾大章。为防止被狱卒搜去,顾大章把它藏在关帝像背后,后又埋于狱室北墙下。因侥幸之故,最终传到了杨涟之子杨之易的手上,才得以传之后世。
" N& l9 c& ^' I/ y3 c. Y- R; {
7 W: e: C u& P1 L 他又以血蘸指,写下280字之血书,其文曰:“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气竭之际仍字字如剑,直刺人间奸邪。2 @. b* D. J+ P* x( V7 h7 d3 P; j
7 q4 g2 v/ J) m5 m1 }& D, F
血书写好后,藏在了枕中。于杨涟死后,随尸体一同抬出,才被家属发现。4 |3 B( f6 G B5 ~! S$ _$ A0 }; a
3 K [1 |8 G# M2 j( G3 a+ N2 A5 y6 k
到二十一日比较,天下大雨,用刑的棍子湿重异常,“且尽力狠打,故呼号之声更惨”。杨涟的家人日前畏祸逃走,无人来交银两。用完刑后,许显纯大声责骂,杨涟“举头欲辩,而口不能言”。
/ [' v8 l) Y! z - A9 K4 ^+ b# H4 ], ]
这天,其余人受刑后均已抬入狱内,惟有杨涟、左光斗二人被放在户外没人理睬。其时大雨如注,两人“臀血流离,伏地若死人”。雨中,杨涟被激醒,大声呼叫,许显纯才命将二人抬进狱中。% I$ ~; V/ c$ O- |( F3 o/ h
+ r- I. ?; O4 @- T% w 左光斗被抬走之时,已不能说话,仅能以目光搜寻来交银的亲属。但是,亲属前来,虽能见上一面,也只站能在一丈开外。且交完银后,立即被赶走。可怜左大人这凄凉的一瞥,哪里还能见到亲人的影子!
+ h* u& k" x j2 X3 } 7 [' @9 K! g7 ? Q
咫尺天涯,就这样生死隔绝。
" ^; J& @9 c4 z' m' t5 E. }7 `2 m( {
/ m' }/ o6 P9 M& ~( n 这里有的只是“杀人如草不闻声”!1 c8 r! L0 X, b1 F7 N" k7 z
$ T% p! [$ a. I) ^0 l3 {: i2 W 恶人做恶,向来就这样,他们不怕有来世的报应。: {" l7 @8 ~* g5 o
# j5 x) @' J& x& s3 ^ 世间怨毒,就是由这帮人造成。民族精华,就是由这帮人摧残殆尽!; I# X$ Y6 e! h. H1 X- u
, s% Y2 p$ t9 l9 Q, Q: p; v
为了防止诏狱中的惨烈情况被泄露出去,狱中防范甚严。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得知恩师入狱后,就赶来京城打探消息,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二十一日,他听说老师又受了全刑,且被炮烙,心知老师将不久于人世,就以五十金贿赠狱卒,痛哭哀求。狱卒亦被感动落泪,让他穿上了破衣草鞋,装扮成清洁工,混进了监狱。% V% W* ~0 g& h: T( B* y
8 K8 s8 ]3 k5 T
史可法幼年穷困,念书时曾借住在古寺中。某一日风雪夜晚,左光斗微服出游,见史可法正伏案打盹,袖下压着刚写好的文章。左光斗抽出一阅,不禁大为赞赏,连忙解下貂皮衣服为史可法披上。此后,左光斗一直对史可法很照顾,曾激励他说:“童子勉之,前半节事在我,后半节事在汝!”
( F: R. E) h( s1 d6 R; x' R
) T$ M d( [9 X* L. V& J; { 进得监室后,史可法见左光斗背倚墙壁,席地而坐。面目焦烂,不可辨认,乃炮烙所致。左膝以下,筋骨皆脱,其状惨不忍睹。
; C: a4 ^: @- M- o$ K* ~9 P% j! n 5 _0 |) Y) T" W, m
史可法不由肝胆俱裂,抱着恩师的膝盖失声痛哭!
# r# |" b) ^: s# C % L9 O3 x) ^: c. P2 a1 _: k
左光斗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就用手拨开已经焦烂的眼皮,目光依然炯炯,骂道:“庸奴,此何地,你竟敢大胆前来。国家之事,糜烂至此,你竟轻身而昧大义。倘遭不测,天下事由谁支撑?赶快离去,不然,不等奸人构陷你,我就先将你打死!”说罢,就用手去摸地上的刑具,作投击状。% a8 \: x5 i& m
; Q2 O, ^ N; u% e, H- `: ?; O 恩师既出此言,史可法不敢违抗,忍不住热泪横流,起身快步离开了。后来,他经常向人讲述此事,每次都哽咽不止,说道:“吾师肝胆,皆铁石所铸也!”(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V5 B1 b& o2 T9 q0 m# o! b# h
1 E0 b V! e4 l6 N4 H5 F4 u: n 史可法后为崇祯朝的进士,为救国难,赴汤蹈火。南明时期,在著名的扬州保卫战中以身殉国,名垂万世,没有辜负恩师生前的一片苦心。
* U+ `3 V5 F9 N' U" W; R W3 L1 C
/ a- q" z3 q+ f+ Q3 ] 可叹,天下虽大,却容不得一二忠贞之士卓然而立。
4 P! [- y% H# ~$ s) h0 n2 x
3 k/ D R* U# `+ U$ ] 惟见小人猖矣,世风下亦,纲纪危矣!7 J& s- v8 C& n4 M* m
/ M3 T& I+ m' S @4 S, d 六君子的遭遇,引起了无数正直人士的同情。有一位化名为“燕客”的人,就混进了诏狱,想对六君子有所帮助。他目睹了六君子的最后时刻。 J' h: v D" O- A) _" i- }6 U
3 F* p! z0 s( n, d; N+ G 七月二十四日比较,左、杨、魏又受了全刑。魏大中的家属本来已交给齐了“赃银”,为什么还要对魏继续用刑呢?" a' j' T0 f7 \6 @3 n0 t
3 u. j+ K! t% |% }; a
原来,魏忠贤曾认为,魏大中和自己同姓一个“魏”,便有笼络之意,只是一直没有效果。这次给魏大中栽的赃在六君子中最少,就是为了给大中最后一个机会。
8 x; Y6 k5 Q' `& p1 Y2 ?1 g
7 p% v O8 H/ V 但魏大中在受刑过程中竟无一个悔字,使得魏忠贤大为恼怒。七月初,京师西城御史倪文焕因责打了小宦官,得罪了太监“领导班子”,自知不能免祸,就投靠了崔呈秀,请崔代为斡旋,并把魏大中在入京途中与周顺昌结为亲家的事报告给了魏忠贤。两件事加在一起,魏忠贤对魏大中便不再抱幻想了,下令说,不管魏大中完不完赃,只管往死里打。5 P) I1 ^# c9 {! V/ d
% Z) K1 e' r0 ]" m; y8 J/ ]! [
二十四日这天,情况相当严重。刘启先到镇抚司堂上交银的时候,见魏大中已无力跪起,趴在堂下。' u7 Y; |- W9 D' D4 H
% w K: A8 ]/ ]- a2 i( e+ [ 刘启先连忙膝行过去,想给魏大中拢一拢头发,却见魏大中半个脊背血肉狼藉,满是蛆蝇。他鼻子一酸,泪水滚下来,哽咽着问道:“魏公,能忍否?”" z% E% R. h! {6 C
3 o6 `, p0 L( r- g5 E K# h ]0 g 魏大中以微弱的声音说:“我不行了。”
6 a9 f- U! f* P! r( t
( b e8 s* u6 |9 {2 q! I 刘启先又问:“想食粥么?”- m# c0 [1 _, l: o4 A
- o4 A% s9 I* J6 V" m
魏大中艰难地睁开眼睛,急促地说道:“余事莫问,速教吾儿离去!”
: _9 `% Z$ `; s/ @/ F
8 B" w# Q3 u* B# d. ?4 j 刘启先知道诀别时刻已到,忍不住放声痛哭。衙役们听到了,跑过来对他一顿喝斥责打。
! w2 I# P, s# I; k! U! b 6 E6 Q0 U4 L6 H1 F6 q
刘启先退出后,哭求守门的兵卒,在墙缝处偷看了一会儿里面的情况。开始还能听到魏大中的呻吟之声,到后来就声息全无了。
9 n; C) d5 F+ l5 z" ]# n
4 Z" h; r n9 `0 g. D/ t2 u 当天六君子被拖入监牢后,许显纯吩咐小牢头说:“今晚六人不得宿一处。”随后,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送去了大狱。
! f' [1 j( r, T i 1 E% z: C% y& {
混进牢里打杂的“燕客”感到奇怪,问狱卒是何缘故,狱卒叹息道:“今晚各位大老爷当有挺壁者。”挺壁,为方言,就是死之意(《碧血录》)。( g$ K7 u) i o% U' C
) M8 x9 ~3 z0 P2 l* L+ ` 当夜,杨、左、魏果然被害死。有人告诉“燕客”说,三人之死,是锁头(监狱头目)叶仲文所为。负责六君子的几个监狱卒中,叶文仲最狠毒,颜紫其次,郭二再次之。惟有刘则一人比较忠厚。# A: B! n3 O0 ~- X8 e% e1 E
- H5 _! M' ~: V
外面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二十五日早上,魏大中的亲友们发现有一些异常。到下午,杨、左的死讯传了出来,但魏大中却没有消息。到二十六日,魏大中死讯才传出,究竟死于何时,无人知晓。
5 ]6 T5 [) K5 q& b
& Q+ ?+ r# M7 o9 _# g 到七月二十九日,三人的尸体才从诏狱后门被拖出,都用被褥包着,外裹苇席,用草绳捆住。
# x6 t& O7 d2 k1 P' p! V4 K' s
D1 K6 E8 p8 p T. ^- V Y/ c4 C 据说,在最后行刑的时候,许显纯以铜锤猛砸杨涟的胸膛,致使杨涟肋骨寸断,又命人对杨涟以“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明史纪事本末》)。二十四日夜,许显纯命令用大铁钉楔入杨涟头部,致其当场殒命。至于左、魏二人是如何死的,无人得知。8 c$ e5 b( p/ f
* d( W5 i* j2 [9 ]0 J 诸人每死去一个,许显纯就剔下喉骨,装入盒内封好,送给魏忠贤以示任务已完成。 ^) L, M+ o' E5 [/ C& f* H
# L" f$ x7 \3 X9 h- n1 g G
当时天气暑热,许显纯为了掩盖酷刑的痕迹,故意延宕了几天,才把尸体发送出来。+ x; j1 _, w: @
三人的面目,已不可辨,只是枯骨腐肉而已。各人家属不忍细看,草草以污衣血单裹上,放入棺材内抬走。杨涟家人买的棺材,竟然被阉党田尔耕丧心病狂地抢走,仅能以破木棺掩埋了事,见者无不为之饮泣。+ i( v9 n# N* x+ r8 E' Y2 c' ?
+ |: }) z) W+ c
杨涟死前写的绝笔,被顾大章藏在牢房地下后,因为换了房间而可望不可即。狱卒孟某感于忠义,伺机偷出,交给自己的弟弟带了出去,转交给了燕客。另有杨涟藏在枕头里的血书,被牢头颜紫查出。9 b2 ~3 f$ k* K# V; {3 N, _0 c& x
1 W2 e' @% V& N* g& T2 A
颜紫本是狠毒之人,读了血书后,竟然被感化,对人大哭说:“异日翻案,我就持此以赎罪吧!”/ j8 q" t! x! g! ?3 e
5 w8 d0 N' y3 S
杨、左、魏三人死后,比较日期该为隔两日一比,但用刑的次数却大大减少了。这是因为魏忠贤已经除去心头最恨的三人,怕一下子死的人太多,不好向天下人交代。到八月十二日,袁化中将一万两全部交完。十四日,周朝瑞的一万两也全部交完。但是当日仍有严旨下来,命令继续严追,并不放人。
7 h9 k8 l. T; i6 y! r, ? : t9 U4 s4 C$ Z# W. U( g6 [
这两人在六君子中,家境是比较好的,交款的压力不是很大。尤其周朝瑞对生还有很大幻想,他曾对同案人说过:“忠贤所恨,惟有杨、左,杨、左若死,吾四人可生还,”(《先拨志始》)
9 Y) M7 m. E+ I, m 7 `( O* M8 B, [( ^# K
自完赃后,周朝瑞的心情不错,便整理鞋帽,逍遥狱中,以为厄运结束之日快要到了。但他忘了:阉党一伙,从来不按牌理出牌。所谓追赃,不过是一个迫害的借口,他们岂有让政敌生还之理!: a- q8 V, [( C4 C( L% F9 s# M8 f
' J) ]( z5 P& y# m
果然,八月十八日晚间,袁大中被单独押至关王庙,狱卒颜紫动手将起害死。
6 ]) a- h- j) l$ V7 N' [/ \/ X% w q
7 k# p6 p: H! U- g 第二日,许显纯上疏,报告周朝瑞病重,这是下手谋害的前奏。皇上看了,不明所以,还专门派了医官去诏狱看病。医官胡里糊涂进了诏狱,病人没有见到,被许显纯喝斥出来。! X. d8 G( s+ M O+ T$ m. s
# ~; e6 W3 T4 x7 T$ Y! G* g# T
周朝瑞此时还蒙在鼓里。他是个重厚耿直之人,刚入狱时,常说:“死亦何难?只需尺布便了(意谓上吊自尽)。”但他在完赃后,却有心生侥幸之念,并不安排后事。顾大章和狱卒孟某心里着急,就商议如何想个办法点醒他。1 G. y$ B9 Z8 g$ A2 A$ f) Q! c* A& e
! x, z# R2 b! I. N4 [. W 八月二十日,顾大章凝视了太阳许久,对孟某说:“听说鬼不能见太阳,趁还未死,多看一看。”
1 f) o3 @+ I- J* ~# o - S9 P$ w5 W2 t5 Q, V4 P
周朝瑞闻听,心中奇怪,也凑过来看。孟某就假做严肃地对顾大章说:“先生到此地步,不思大事,却终日浪谈,何意?”
+ \9 R" d+ }8 W
, n- i/ H c- {: s 顾大章便转头看着周朝瑞说:“所谓大事,就是身后之事,我自七月后就知断无生理,因此诀别家人,遗书已写了甚久,只是无法送出,今仍留在床下,怎能说我终日闲聊、不思大事呢?”0 Q; ^; f7 S4 n3 x3 M
- ]+ P \; m$ } o/ G 周朝瑞这才猛醒:“既如此,我也写几行吧!”
$ s+ S9 A2 n# n% k5 D 4 n0 E( ~5 F; G. S7 w
他把遗书写好,与顾大章的放在一处藏好。, ^8 |% W0 P3 }& o8 }) @. ?& }& ~- E
+ F4 N+ [8 l0 I4 j b! s+ o+ B 可怜周朝瑞,遗书写完还不到10天,大限就到了。八月二十八日中午,周、顾二人正在和狱卒孟某一起吃饭,狱卒郭二跑来叫道:“堂上请二位爷说话。”说着,便给二人戴上刑具,向外走去。. S" |% n8 B8 m8 ?; ~# ~! ~! y
x+ ]' e/ e, n. [) B 走到监狱门口,另一狱卒刘某从后面拉住顾大章,小声道:“爷回来,今日没你事,是里头要周爷的命!”
, y2 }( f# ^+ R/ i3 G3 _ S
4 ?' C6 v/ G. K! x# N/ n* x 周朝瑞被押至大监后,没多久,便有死讯传出。
( q" s6 v2 M" C l# c" Y- [0 D0 T5 j' c( K
据说,周朝瑞的“速死”,跟他的耿直也有关系。他完赃之后,许显纯从中贪污了五十两,称赃银尚未交齐。周朝瑞不服,拿出帐目来,要和许显纯对质。许显纯哪里还能等到对质,先就下了手。所以有狱卒事后说:“公死之速,在此一算也。”(见《碧血录》)
0 v; V( h0 ?3 ]. S6 D* b
; w6 J$ a4 s, L! s! H$ M+ B 周朝瑞死后,狱中的监管更严,遗书无法送出。顾大章将情况偷偷告诉给燕客,由燕客贿赂了狱卒,才在周朝瑞的尸体发送出来时,取出了遗书。燕客将遗书保存好,后来南归,托人交给了周家。7 n' ?1 @* F, ~/ G
. C" I" f( u8 j
到此,六君子中的五人已先后冤死,只余下顾大章一人。& ~# q) I6 u5 Q4 G
# ]; n6 t% p! f0 u& T- x. P; g
顾大章自入狱起,就对结局不抱幻想,他在自己的狱室墙上写了一副对联,曰:“故作风波翻世道,常留日月照人心。”并嘱咐家人,以此联作为自家祠堂的楹联。
" x2 O! ]: f# R4 A- P8 Y
8 t0 A ]9 j# }* ~ 追比以来,阉党认为顾大章最有钱,对他栽赃最多。为了追出四万两银来,也就让他活得最长。在受刑过程中,他曾三次被拷打昏死,家人见此惨状,都悲伤不已。
% H" o6 G# r$ m6 F; \% R6 p& P q ! m. t# q( L9 p8 E6 Q; F
顾大章平素信佛,对生死问题看得很开,他对家人笑道:“汝辈慎勿作儿女态!”(《碧血录》). Z& I; i2 ]* l; Y C& b9 x9 e
: Y, g7 J/ S6 X4 P7 i
诸人既死,全部压力就落到他一人肩上,圣旨上还特地申明,要从严对顾大章追赃。此时,义士燕客则在狱内外积极活动,设法能在最后关头让顾大章逃脱厄运。+ `* u4 k( Y: Y, m1 H
: }9 e2 r5 F R 九月初二,狱卒刘某对燕客说:“堂上已在商定顾爷的死期,甚迫,奈何?”8 N) G" z3 X0 Y* n* B
" f: [3 t7 W1 y0 U 燕客说:“与你钱,能缓五日否?”$ [2 p% X- m& C0 j
X& a/ ^4 j" O4 c' X* p 刘某说:“能!”% O8 u; O1 a5 E& q# P" W0 @; A
2 S8 N* O' S. s- M1 `- K0 v" s( U
此时延展死期又有何意义?原来,五位君子在数日内先后死于诏狱,这事情在外界引起的舆论甚大。阉党崔呈秀、徐大化为此感到忧虑,他们商议了一下,便向魏忠贤提出建议说:“若六人皆死于诏狱,无以服人心。”不如将顾大章交刑部定罪,以示此次铲除六君子的行动光明正大。& U3 D+ N3 @( z, e V! |. a! h
2 D4 {9 s3 W1 L* J4 X1 K 魏忠贤接受了这一建议,就去忽悠天启,马上下了一道诏书,命将顾大章发到刑部定罪,明昭天下,以定是非。7 |9 t/ K. A' {9 F. L! \+ V0 P
$ b+ \- @$ V9 I5 R) Z4 p9 i0 ~ 古代奸人做恶,也忘不了要披一张光明正大的遮羞布。这就是政治权术中“台面上的话语”。 g% ~8 T3 Y$ s# g/ c% ?# k% o0 N
A; r" @! [- s 初六日,圣旨下到镇抚司,燕客知道后,深怕许显纯下黑手,当夜紧张得一夜未合眼,所幸一夜无事。
/ s; y/ I6 L( a) Y. S
( ?# z5 `, t+ z/ l* Q1 i5 S 第二天一早,狱卒刘某跑来说:“五日之期已到,今晚必不能保全,奈何?”
' W4 }7 Q8 x$ w+ L; x, ?- y
: k# r) D' @' G. ~ 燕客成竹在胸,说道:“合当有变!”9 o& o# u# S' @- _7 {
4 T1 s" F6 s6 I$ k3 o
刘某不信,摇头窃笑而去。- z9 J1 P( B1 I5 q2 _8 J
( R m T7 C/ Q6 ]+ c9 k) x+ D
果然只过了片刻,许显纯就将顾大章提至堂上,宣读了将他移交到刑部的命令。读完,许显纯拍案大喝:“你十日后,复当至此追赃!”
" g j1 i1 W* P3 b& |
& M3 ?8 P/ Y/ L5 T9 V0 @( F8 O 何来此言?原来,这是许显纯怕顾大章到刑部后,把诏狱的黑幕讲出去,所以才以此进行威吓。& n6 e8 S6 [7 V1 r
* |4 Z8 V1 {4 m H% k' h# P
在去刑部的路上,顾大章如释重负,对燕客道:“这一向在诏狱中,如有人扼吾之喉,不让吐一语。一腔怒气,无从得伸。今来刑部,虽无多日,但许显纯之凶恶及凶手姓名就可播之天下、传之同道者了。异日世道复清,此辈断无遗种,吾瞑目矣!”( S. T4 U: ]$ [7 @# N
$ _: D4 m" q6 H( t2 p 顾大章身处绝境,头脑仍十分清醒,他料定在魔掌之下必无生路,但也预见到奸人必不长久。今日奸人的所有恶行,必是彼辈将来之绞索——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已!
( i6 c0 d+ O/ A: M9 X
- `% v% R$ }' j" y 杨涟等人在狱中受刑和惨死之状,果然在刑部审讯时由顾大章一一说出,很快就公之于世。
& `6 V8 t0 A& p- ^4 R0 Z0 Q) H
3 S) }2 G+ b) L8 x 但此时的刑部审官,全都屈服于阉党的淫威,已根本不能主持正义。九月十三日会审,会审官有十人,在堂上喝令顾大章承认六人受贿之事。顾大章愤而驳难,冷笑道:“吾岂能代死者诬服乎!”
0 k% `) Q& m1 W$ f; [- L
- ~3 Q; V, E1 O2 x1 k* Z' b5 y 最终,刑部尚书李养正等商议,依据镇抚司转来的“供词”,以移宫和封疆两案判六人斩刑,算是给这次迫害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9 u6 g- ^+ D/ h: u2 w1 I / h6 ?6 `/ e' `# [: M
十审官良心已被狗吃掉,不仅揣度着魏阉的意思判决此案,还嫌顾大章申辩而下令打了十竹板。而后,将他们的名帖和判词恭恭敬敬交给内侍带走。魏忠贤接到文件后,大喜过望(好干部真是多啊),立刻矫诏公布天下。又指示道:十七日将顾大章押回诏狱,继续追比。
0 ? H: r1 E" J: t: Y, `
j& V; R5 g+ m- h4 b7 K! c 顾大章得知消息,觉得心事已了,全无贪生之念,说道:“有刑部十天,则诏狱百日不为虚度。何也?可与家人相见诀别。再者,原为流言者,已由我亲身证实。如此,比起已死诸君,我已属幸运,更有何求?”" J* A0 @0 ?+ Z8 L
7 F2 ~8 y! Q$ D6 Y. O, `' b! ^2 v7 z: S 燕客知道先生已抱决死之念,甚感悲戚,连忙劝先生再等两日,也许就会有转机。
$ @8 e- u+ c. f( j2 o s
" Q L- E q" z4 X& H- V 顾大章淡然一笑:“吾自八月初,已将家事处置写于一二纸上,封之又开,凡五六次,思无剩语……今日已将这副皮囊置之度外矣!”
% @6 i6 @5 P5 T3 A0 z 5 b& u% w/ b! C/ |: m& T6 M8 O
说罢,仰天叹道:“吾安可再入此狱!”5 k; |6 r* _2 T
Q7 {3 q7 e. N 他主意已定,视死如归,以右手仅剩的食指和大拇指,握笔疾书绝笔一幅,曰:“我以不祥死,犹胜于老死窗下而默默无闻者!”0 ]1 u( b. ~2 Z5 W' n
) q! @) @; U, O W+ T# {( ?" ]6 U$ i; E
十四日一整天,在刑部监狱他米水不进。其弟顾大韶前来探监,兄弟二人在一起饮酒诀别。在此之前,他曾让人在自己的酒中下毒,但因药力不足而未能死去。当夜,趁人不备,毅然自缢而死,5 @4 \5 I, S9 B3 v8 ~
- U$ w' C3 s+ E' }2 J 九月十九日,顾大章尸体从刑部监狱中送出,衣帽整齐,神态安详,面容有如熟睡。
1 _9 x$ F; l& x8 n / _ q: W9 l6 d5 S2 K; |, Y
烈士高行,苍天亦泣!! A) u2 ^ q7 \) d8 U2 o# F
k8 l, U/ U1 V1 q6 }& x 国家无正气,才会有这令神人共愤的惨剧。
* w0 G4 O1 |* Y0 [" J - g( z; e$ F) f" }
天下为一家一姓所有,才会有这忠奸不辨、是非颠倒的恶果。. |' u! q3 S6 u" _0 m1 b
' v3 [+ M0 r# w 叹只叹:神州有多少忠良,能禁得起如此摧折?
, R) X& r$ J1 n9 ^" K& }8 ?8 M1 B$ {( k 9 Y6 {" B, c0 c$ L! @6 o# A
百代之下,我们这些平庸的人,能为烈士掬一捧同情之泪,也就算天良尚在、并非鼠类了!+ u& n9 f; S3 j F
6 u) ?4 X m6 f# Q* c& f: m0 y
阉党泯灭天良,已毫无人性。“六君子案”本是政治案件,追赃不过是个借口,但杀害了六君子之后,阉党仍不放过六人的家属,逼迫家属继续完赃。, b* O3 u5 y# i' L
: w3 i4 O5 L$ E a; j
杨涟为官清廉,全部家产还不及千金。杨涟入狱后,家人将家产尽数变卖,也凑不出二万两之数。老母妻儿无处安身,只得栖居在城门上的一间破屋里,两个儿子以乞食来供养老人。应山知县夏之令心中不忍,公开为杨家立簿募捐,乡人争相资助,连卖菜农民也施以援手。# U! E" Q, u8 W( C- E5 D- y5 q0 {4 w
3 r( {6 X3 @5 O6 d4 ]' d" ? 左光斗死后,左氏亲属多被逮追赃,长兄左光霁受牵连而死,其母因丧子之痛日夜痛哭,不久亦死,但追赃仍不停止。桐城知县陈赞化尽力维护左氏宗族,终因势单力薄,无法避免左家众亲族倾家荡产。
/ P1 F( p3 r3 N: P+ S , Y4 M5 c; ]8 o: h4 n9 a& H
魏大中死后,长子魏学洢护送灵柩返乡。阉党在原有的“赃银”三千两之上,又多加了三百两,指示地方官追逼魏学洢交出。魏学洢来往乡间,四处借贷乞求,也无法还清,加之晨夕号泣亡父,竟一病不起。' T- n; ]( v# ^
7 K# [6 n1 N. k$ l( q Q 弥留之际,家人送汤给他喝。他怀念父亲,以手拒之,说:“诏狱中可有人半夜送汤乎!”终痛哭气绝而死。
0 e8 H6 R7 e+ h# O# V* O
6 K+ O- E; E6 K4 ]+ | 大明朝最黑暗的一幕,就此终结。2 d8 x* F. U" T5 @# l
3 S, S! }0 n' c8 e0 t, \3 B& `" l 暗夜中,虽只有星辰寥寥,但其光焰却永悬于人心之中! S" Z B8 T- K
1 V3 T9 U/ K% K* Y$ B
朝堂上,阉竖们虽弹冠相庆,却终归阻不住江潮浩荡、山崩地裂。所有的暴政,都不会有十年之期;所有的恶政,都不会有百年之运。在火山口上舞蹈的日子,长不了。
0 C; r+ P" z/ G; X" r# z( V 4 @% s3 y% E, B' ~9 G
——世代皆如此,绝无侥幸!
! _/ O/ h, l n0 ~: V3 v1 K6 V
3 g# J0 e. [. d* H" E* j7 q 六君子亡故之时,正值英年,都不过50岁左右。“诸贤之死,天下为之流涕”。
) ^ M+ m' ]% W 5 v& E: F- V. O
但同在一片天下,对正邪的判定,却有天渊之别。没心没肺的天启皇帝,把自己的肱股大臣视为仇寇,毁自己的江山有如狂欢。八月中,他在经筵听课时,对内阁诸臣说:“杨涟等罪恶多端,今虽在狱亡故,其未完赃私,令地方抚按立限追比。”, o" ?5 K* g+ U9 g; p R% E
- Z0 E. j0 d1 `& U) b! o
九月下旬,刑部议罪奏疏呈上后,天启好像恨犹未解,一口气批了200多个字,称六君子为“凶恶小人,目无法纪”。说罪人虽然已庾死狱中,还应戮尸都市,现姑且从轻,以示法外开恩。还特别指示要将六君子案“宣付史馆,颁行天下,以示朕仁孝开明之治,以服万世人心。”(《明熹宗实录》) v- Z+ [7 k h0 ?2 i
1 ?) `* g+ _' b' O9 I1 M 真是昏君、昏话、昏乱思维。一日都不能服人心,居然还奢望服万世的人心!堂堂大明朝,经过嘉靖、万历、天启这三朝不遗余力地自毁自灭,若要不亡,已是没有天理了!& N- d3 e8 u3 u' ^2 N) b
1 |# h% k9 m: _% A$ g4 ` 反观草民百姓,却不乏豪侠仗义之士,敢为六君子伸张。六君子死后,一直在暗中守护的“燕客”仍滞留京中,每每想起六君子的音容,都觉悲愤难抑,慷慨长啸。一日与人喝酒,又讲起六君子冤案,忍不住热泪涌流,不能自已。他的言行被阉党侦知,立即派人拘捕。
, F/ P. p1 `& g* E E0 t
- J- N6 `" ]- d4 b2 f/ [ 燕客人闻讯,急忙装扮成商人,纵马向南,一日一夜狂奔300里,才逃脱了魔掌。
4 K3 R0 X1 }$ G7 ]& z1 I
; Z# j4 u S. e# K6 A/ l 六君子在狱中的种种情景,就是他冒死写下来,才传诸后世的。他的书,仅有薄薄的14页,书名曰《诏狱惨言》,又曰《天人合征纪实》,逐日有翔实记录。署名为“燕客具草撰”,据明史专家王春瑜先生说,该人的真实姓名叫顾大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