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1: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69)& |6 X, o+ m# A. [3 b+ v+ Q
  $ q9 o9 N! H% h6 s% b
  死者己矣,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想法活着。赵恒擦干了眼泪,开始给自己和庞大的帝国选宰相。. H5 t& x+ }3 b) W; ?. I* r* T
  需要说明的是,在李沆死之前,“暴中风疾”的吕蒙正终于也挺不住了,他的政治生命己经被迫终结。彻底成为一个老去的记号。2 W4 i8 d7 I' J' v1 h( V# S$ {1 m
  接下来他所有的生命意义,都留在了临死之前的一句话里。那将决定另一个姓吕的同族少年政治生涯的开始。吕夷简,他将填补他叔叔的所有遗憾。强悍、精明、揽权、高贵,外加屹立不倒,长享富贵。这些吕蒙正一生都可望不可及的东西,都将在吕夷简的身上闪现。" }) h8 x5 l9 p' X# V; Y
  但这时的宰相,就注定了要劈荆斩棘,头破血流,不仅在内斗,更要外斗,要十八般武艺俱全,随时摸爬滚打才行。所以看一下现在的几位参知政事以及枢密院的长官,冯拯(曾被寇准恶搞)、王旦(他的时代还没到)、陈尧叟(论到谁也论不到他)、王钦若(别累着贵人,这时的宰相不是人当的)、王继英(资历不够,下人出身)……
4 Q4 a! b0 ^. ~& y( w  都是这样的货色,赵恒郁闷的闭上双眼。这就是现实,当初之所以让他们当副职,就是因为他们只能是副职!所以只能另选,第一个,首辅宰相。什么样的人才能坐稳这样的位子,那可太有讲究了。2 M6 Z2 I+ z- ^% C! g3 b7 {* z
  要么得有赵普那样手段、能力;要么得有吕蒙正式的运气加资历,或者李沆式的神圣难明,但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度与修养。不是说,你够强才能当,某些人越强越招人恨,爬得越高内斗就越狠!
  a3 A8 l: q( |5 f  比如说寇准。
! s% _/ l2 Y' ]. U  所以寇准也不行……最后赵恒的目光停留在了一个叫毕士安的人的身上。毕士安,字仁叟,代州云中人。本名叫毕士元,但是赵恒和他的皇弟们以前叫“元休、元份”……所以他就改为“安”。这之前没有什么显著的功劳,是个非常正规标准的宋朝官员。先进士、再地方官、再京官、开封府尹、翰林学士兼秘书监。如果说他的特色,就只有两个字――仁德。
; Q$ q6 Z0 P$ k6 w
* X8 t. u- D6 C$ e* s) _4 S0 E8 U  连载(470)
# `6 S/ S$ e5 |* U, h" e  9 n& j5 i+ E0 S+ E- A
  就相位那天,赵恒与毕士安有过一段载入宋史的对话。3 X( U7 ^9 Y+ N' B; _5 N
  赵恒:“朕倚靠爱卿为宰相,主持国事,不止在今天。但是现在天下四方多事,你也需要助手,你看谁行?”
9 Q* D+ U8 p! J! j0 \; j% d  毕士安:“‘宰相者,必有其器,乃可居其位,’臣实在愚笨,本不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寇准忠贞义烈,善断大事,他才是宰相的真正人选。”" l" _( b" k  m$ z
  “可惜,他刚烈任性,不能服众。”
, v! }( u" j( G: F6 `! q  “不,寇准为人方正慷慨,大节凛然,忘身徇国,秉正道而去奸邪,所以与小人势不两立。这都是他长年如此,所积累下来的浩然正气。在现在的朝臣中无人能及,正因为如此,才更加不为流俗所喜。看现在的国势,陛下的仁德虽然普惠天下,让国内的臣民安逸休养。可是西北边境的外敌正在猖獗,这正是寇准施展才华的机会。”" c: j$ }/ s3 H$ X% e
  赵恒点了头,但是说,“你说得对,可是要‘藉卿宿德镇之’。”就这样,寇准与毕士安出任大宋宰相,但毕士安兼修国史(注意,首辅宰相的特权),为首相,寇准是副手。: r8 m! R9 O$ T# i* b, l) j% S
  寇准上任了,不过离开的不是开封府,而是三司使。没办法,他是注定的电梯人生,才一两年的时间,就从开封市长就升到了国家钱粮一把手的地位。需要提一下的是,当时送他高升的三司内部官员里,有一个形貌清秀,神清气爽的中年人。此人今年38岁,比寇准小5岁,从地方官上调进京才不久,但是要注意他,他才是这个时代里最强有力的一位权臣,不管是绝世聪明而且兼职语言大师的王钦若,还是潇洒凌厉、百无禁忌的寇准,甚至就连皇帝赵恒本人,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个个翻身落马,狼狈不堪,并且再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A% C5 k; r9 r
  而且他的事迹,都可以与“太祖代周”、“平荆湖”、“收兵权”、“契丹和战”、“西夏叛服”等等这样的天下大事所抗衡,在《宋史纪事本末》里独立成章,叫做“丁谓之奸”……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不过圣相所遗留的六大谶语里就有关于他的一句。# G, X; n" e7 J1 F! d3 W2 I
  或许只有李沆才能对付他吧,不过也仅仅是在第一步上防范――永远不升他的官。如果一但让他得位,历史证明,他将横扫一切。
) D& d- [8 q0 ~% }4 [" ]: H& z  话题变远了,回到寇准和毕士安的身上。是不是看着很不公?寇准如此大名、大才,居然被皇帝硬生生地压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翰林学士底下,还郑重声名,要毕士安以“宿德”来“镇之”,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l" f( C7 ]- Q
  可是转眼之间,寇准的报应就到了。让他平时那么嚣张,开封府尹、三司使虽然也不小了,但是毕竟不是宰相,他刚刚当上了副宰相,就被人上告,罪名足以让他抄家灭族。$ t- x: j' S2 m  k8 G
  说他与安王赵元杰勾结谋反!0 |- K( w% M) p+ K
  寇准立即就吓呆了,还记得赵廷美是怎么死的吗?卢多逊是怎么倒的吗?他和赵元杰就是30年之后的真宗朝再版!
! Z" r5 r  A" s. g1 q  而且最可怕的是,这种事没法辩解,越描越黑,就算当时皇帝放过你,可是最恶劣的印象己经被记住了,这一生就算彻底完蛋。* E$ U8 m: t9 k3 s
  就在这时,毕士安的仁德开始闪光,一位忠厚的长者不仅可以解开无形的枷锁,甚至还能挽救崩溃边缘的民族和帝国。历史为证,没有他,就没有寇准,更没有以后的百年和平……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1: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71)
  Y" g, i! q/ W6 D3 f  + {8 d1 K1 P3 E$ o8 l
  不是他的事,可是毕士安主动伸手接了过来。之后他以并不高深的资历,更不隆重的圣眷,开始力保寇准。5 u8 I. Q/ l/ h' K- L( b
  只要稍微看一下这个案子,就会知道他在冒怎样的风险。
$ K, b3 K8 c2 C. s* z. ^# Y1 U( k+ n  告寇准与赵元杰勾结谋反的,居然是个平头老百姓,叫申宗古。邪门吧,一个普通老百姓,居然能知道当朝宰相和亲王之间最隐私的密事,是不是很离奇?但更离奇的是,这事居然被正式立案,上传中央了!
8 C$ X6 h. [# N  要没内幕才怪,这位申先生背后要是没有大家伙挺着才见了鬼……这样显而易见的官场勾当,人人都看了出来,大家都往后躲。甚至都可以想像,在宫廷深处,权谋计算中长大的赵恒对这些更懂,根本就骗不了他。但为什么某些人还要用这样的假招子来污陷寇准呢?
6 [% w, |' G) p8 C1 z  因为管用。不管怎样,这都证明了寇准不得人心,只要他登上了相位,就始终会有人闹事,为了正常工作,皇帝都得罢免他!1 |0 J# ~& \( g3 H  o  A2 a6 u8 E) z
  就这么简单,而且谁敢跟寇准站在一起,就会立即成为这些人的死敌,平白招惹麻烦,断自己的活路。
# h3 f5 j* }! o; H; r  很头疼,但是别忘了毕士安也当过开封府尹,怎么审案他懂,而且别以为仁德就代表了软弱。毕士安的办法凶狠、利落,第一步就是把申宗古扔进大牢,严加审问,手段不知道,但是史称“具体奸罔”。把内幕里的事搞到手之后,他却没有追究,直接上报给皇帝,然后下一步,就是把这个胆大妄为,喜欢被人当枪的老百姓一刀砍掉。
8 N3 B. p/ }8 j/ B  事情我知道了,但是人证我也杀了。怎样,给你们留了面子,并且替你们砍掉了祸根,再不识相,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2 M# i* ]# n3 \2 V8 i" X# v9 P
  就这样,寇准终于平安无事,可以去做他名垂千古,光耀后世的丰功伟业了……
& d, Z4 P( P0 u, L( y, `. o9 h8 o  
$ T" c8 c3 F) C+ f& o- P7 `  连载(472)
5 l/ g2 [0 R+ C% c# b9 Y  
) M+ a) `% q1 t. P1 f  历史开始变得灵异。
' j( U; k# i- B6 I3 b# K  一个民族的兴旺生哀,千万亿兆黎民的存亡福祉,真的是有它的气数存在的。当年宋朝在公元1004年的8月25日宣布毕士安、寇准为首、次宰相,其后又紧接着发生了寇准谋反的疑案,等这些稍微告一段落,大概只过了不到一个星期,北方就隐约传来了契丹人震撼大地的马蹄声。+ }( ]  I0 W1 f, c% L3 l4 A5 j
  宋景德元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004年的10月2日,宋真宗皇帝赵恒召集东、西两府执政大臣,说:“己经多次得到边境的警报,辽国马上就要入侵。国家重兵多数都集结在河北,军情不容忽视,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同商议,何时出发为好?”
& W: [/ Y% O( Z& P# a; f: C4 ~! d  首相毕士安先说,老成的人,先想到的是执重:“陛下己经任命了前方大阵的主帅,应该继续信任他们。如果一定要亲征,也不必到最前线,澶州最合适。但是澶州太小了,没法长时间供应大军的驻扎,所以我认为晚去为好。”) s0 V0 @6 {. t; {9 r
  次相寇准完全相反,君子不以私德爱人,在公务上绝对以本心说话。他说:“澶州合适,但是大军在外,陛下亲临很有必要,而且越快越好,可速不可缓。”
# w# b# E3 R  z6 K6 x9 H4 [$ M  东府宰相各执一辞,西府的枢密使们就成了决定性的砝码。正使王继英说:“国家重兵多在河北,陛下亲征一可壮军威,二可亲自谋划各路军队的配合,而且可以随机应变,尽速决策。但是澶州是最远端的极限,不可跃过。尤其是要掌握时机,澶州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没法早去。所以,臣以为要缓。”
- r; j5 X1 X- y" g  寇准是少数,于是就此决策,宋朝依然选择了严阵以待,就像以往一样,把主动权交给了契丹人。但是战报己经迅速传遍了宋朝北疆的各大军城,所有军队进入临战状态。9 m  Z# s$ r" g1 D- S3 }$ ?2 L
  16个月了,定州大阵、威虏军、北平寨、保州,15万宋军养精蓄锐己经超过整整一年,决战终于到来,宋军的勇士们就像他们开国时的前辈那样,临战决胜,不管是南方的割据朝廷,还是北方的异族敌寇,等待他们的是鲜血、刀锋,以及辉煌惨烈的胜利!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22: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73)! A! m9 o2 ?& Z! c
  
) X2 u0 [; |" c  i8 N( y  战斗最先爆发在边境最前端的威虏军城。辽军倾巢而出,契丹人的皇帝、太后,以及新统帅萧挞凛统统出现在前线,全军数量在20万以上。
6 `1 t$ r2 Q, B$ D- ]5 N' e  威虏军城是定州大阵的前锋,重中之重,但只有6000精骑。主将是魏能,副将是白守素和张锐。定州大阵虽强,但是步兵居多,不利于迅速移动,从计划到现实,根本不能指望大阵前移来救援。于是在辽军杀到之前,威虏军、北平寨还有保州之间的宋军主将们就都私下里耳语了一番……之后空前大战的前奏就让人哭笑不得。
; ^) \/ Q+ a3 h+ x# w  辽军最先派出来的居然是个外国和尚(树蕃僧为帅),只带了100多个辽兵出来打劫宋朝的边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不过马上就惊喜万分,中了头等大奖。
: w5 C% i  B6 R& Q5 @  20万辽军压境,契丹皇帝御驾亲征,面对区区一个弹丸之地威虏军,能想象宋军还敢出城吗?于是这位和尚大哥正在充分享受打劫的快乐,就被突然出现的大群宋军所包围,砍瓜切菜一样,100多个辽军身首异处,该和尚下马投降。
# _; h* @( z0 o1 |6 H1 ?! C  然后宋、辽两军都怒不可遏。在宋朝,魏能杀心难耐,满心带队出城砍个有份量的契丹脑袋,却不料只拿一个混帐外国和尚开刀,呸,真晦气!可在辽军,这真是奇耻大辱,在皇帝面前丢了大人。
1 E: ?- ]! X1 F  辽人是纯真无邪的佛教徒的,不说别的,现在的前锋大将除了顺国王萧挞凛之外,还有一位叫六部大王萧观音奴。怎样,可以崇拜到这个地步,但是别吃惊,这是小意思,契丹国王耶律隆绪的小名更伟大,叫文殊奴……可是宋朝人居然敢这样对待佛门弟子!
9 g( K/ h2 f3 Q! p' ]' l  辽军立即出动精兵追击,这正中魏能下怀,来得好,他在城外等着,两军相遇,第一次血战就此爆发。魏能是宋军中有数的勇将,这时奋勇厮杀,但是寡不敌众,关键时刻,他率部向后面稍微退了一点,这时他的脸上应该带着一丝非常诡异的笑容――他的后面有一个辽国人的噩梦。% w1 {3 e$ X2 c" w: `
  北平寨的张凝!
8 v6 Y. s: S- \1 o. ^/ S  就是那位在大雨中,冲上长城口,一路斩杀辽军过两万的战场屠夫!张凝出战,压抑了16个月的暴戾把和魏能消耗了大半军力的辽军立即催垮,契丹人仓惶败退,向大部队求援。
4 \% ]) f& l0 @' r# c  但是辽国的三巨头却没什么反应,这个混帐威虏军,真是又臭又硬,这么多年了从没捞到过好处。但是它太渺小了,根本没必要跟它纠缠,别忘了这次出兵的重点是什么……于是辽军立即抛开它,向宋朝的下一个据点进攻,不会每个地方都是威虏军城,总会有所收获的!) j2 ]% @% J* W% W
  但是见鬼的是,他们选中的是北平寨……, F- K4 ?) _1 p/ T# q1 ]6 J1 E* D, ?
  
9 w& d5 k# _% z' ~% o/ A  连载(474)6 t. F- q; N1 Y" f1 b! _
  
, S/ P, c4 T' m) ?/ p) U  那是张凝的老家,而且里边的主将叫田敏,那是比魏能更狠的角色!从待遇上他就与其他所有的将军都不同,为了重视和荣耀,田敏有天子特赐的御剑,可以随他便宜行事,定州方面的前线总帅王超都得让他三分。0 z; I  r6 W: t7 X. N
  这时辽军突然进攻他的防区,要注意,他的部队比魏能还要少,只是5000精骑,但是他的选择是主动出击!北平寨的前沿小村――杨村,田敏部与辽军先锋遭遇,硬碰硬的野战,失败的竟然是久负盛誉的契丹铁骑。而且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战胜之后的田敏根本就没有回军的意思。) S7 A  N) H2 w8 L0 x/ @# {
  他在等一个消息。
) P# g1 w: u& R. n8 P& w  傍晚时分,消息回来了,是他早就远远撒出去的探子。回报说契丹人的皇帝就在这里往北10里远的蔳阴驻寨,那实在是不太远啊……黑夜中的田敏和一路疾行赶回来的张凝露出了狰狞的笑容,太好了,还等什么?!当天夜里田敏率精兵夜袭契丹皇营,催营直入,无所阻挡,视20余万辽军如土鸡瓦犬!
* d3 P& h9 |) j- A1 d2 ^  据正史记载,当天杀声四起,全营大乱,契丹皇帝耶律隆绪大惊失色,马上召来主帅萧挞凛,问――“今战者谁?”* [: ~, Y3 G; g7 |- L6 C5 A
  萧挞凛回答――“所谓田厢使。”
: f  g  h: J5 {- a' m" Z  契丹皇帝叹息――“彼锋锐不可当。”  F0 g9 q3 ]. P9 F
  然后全军开拔,转向别处攻击。这次的运气啊,就还是那么的好,因为他选中了保州,那是杨延昭的地盘!不过根本没办法,这些地方本就是宋朝边境的重要城市,你要打架就只能选他们。
6 K% b5 K9 a" r0 b  结果这次更郁闷,在威虏军、北平寨还是与宋军的主将较量,但在保州,连城市的边角都没看见,杨延昭的影子都没摸着,就先倒了个大霉。
) k0 l$ |7 i" F3 \2 W  辽军的前锋正在赶路,没招谁没惹谁,结果路边的树林里突然间乱箭齐发,一片人仰马翻之后,辽军冲了进来。但是林子太密了,只能下马步战,但是他们忘了,宋军300多年里最强的武器就是弓箭。仍然是箭如雨下,辽国人被射得只有一条可走。# a' O& E2 ]# `, }; R
  那就是重新上马,该干嘛干嘛,不理这帮暗箭伤人的家伙。而且走得实在狼狈(一片一片的箭啊),连死伤的契丹弟兄们都来不及拉走。结果事后这些宋军走出林子,收拾战场,还在一个辽军军官的身上搜出了“右羽林军使印”。
. f  l8 }6 I7 n( P" y( E  更要命的是,猜一下这伙宋军有多少人?只不过才10个!他们不过是出来打探军情的,就敢向辽军的前锋挑衅。
+ i: G8 u; O2 u" N4 d2 u  历史记住了他们的带头大哥的名字――振武小校孙密。
发表于 2008-7-7 17: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待续。静等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9: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75)) K& M+ M% d, H
  
: n$ j6 q8 A& H: ^- D2 H  契丹人憋了一肚子的闷气,牢牢记着半路上的屈辱,来到了保州城下。杨延昭,你管教部下不严,现在就让你替他们还债!% d+ ?* L, ]! z, y8 R, o5 o  S
  辽国开始猛攻,保州城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是攻击的好对象,防守者试金石。因为城墙够长,但是人数却太少,杨延昭也只有5000精骑。但是他一反常态,根本就没冲出城来和契丹人比刀子,而是就稳稳地呆在城里,纯粹防守。
: P: a& C' m! r8 n1 o+ p0 X  这个理念一但确定,辽国人都快发疯了。还记得五六年前严冬时节的威虏军城吧,杨延昭那时的人更少,都能让萧太后望冰兴叹,黯然退走,这时保州城内兵马齐全,更有长期训练的民兵,他要死守,辽国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 G4 J  x' [  E# m/ ~  结果只能是比来时更郁闷地撒退转移,再到别的地方去碰运气。在他们身后,保州城头上的杨延昭应该笑得比前几天的田敏更加凶险。他早就不屑于冷兵器战场上片刻兴奋的血腥厮杀了,他刻意保留下了自己的实力,就是要办件更痛快的事。这件事,在宋朝来说,己经有10多年没做过了。
% Q0 }5 x- f6 K7 v( m( `  他发誓也要让辽国人尝尝宋军铁骑的滋味!
, {9 L) D8 B/ r; T# n  这时战线全面铺开,不止在镇、定、高阳关方向辽军四处出击,就连西边的山西并、代两州(原后汉太原方向)的地界,也爆发了宋、辽两军之间的激战。
/ ~- U' l, |$ ^+ \4 F# b4 A  宋军的主将是并、代钤辖高继勋。辽军有数万人越境而入,高继勋登高远望,他前面就是一片天然的战场――草城川。这是太行山的一条余脉,不太险峻,但是山势起伏,连绵不尽。只见虏骑数万,彻地而来。但是他笑了,对身边的苛岚军使贾宗(开封特派人物,近于监军)说:“看到吗?敌虽众,但是阵不整。契丹人的将军是个庸才。我兵虽少,但必胜之!你带人先到山下去埋伏,我必将击败来敌,把他们赶进你的埋伏圈,那时你须勇战,我军必大胜!”
& p* ]0 _3 Q4 o1 W8 {1 U0 A  一切都像他说的那样发生,他在旷野中击败了来敌,但是这远远不是他的目的,他驱赶着契丹人就像在放牧着自己的牛羊,准确地把他们逼进了贾宗的埋伏圈――山下的寒光岭。
/ x4 V, S% [# c, H; O  寒光岭变成了契丹人的墓场,契丹人被前后夹击,溃不成军,自相践踏蹂躏,死伤近万余人。在战争的最初期,不仅在主战场,在偏远地带一样遭到了重创。& r0 l9 }8 e% r: ?* i
  
: e2 z/ ~* W" v- `; j  连载(476)
9 B& w* V% |) U6 n* t6 t. j5 c  f  8 Z/ o! N* C  _# a" Y
  回到主战场,宋、辽两军突然间主力碰撞。辽军集中所有兵力,越过了威虏军城、北平寨、保州等边境据点,直奔宋军的定州大阵。4 j, s4 |8 @( W- Q% x, {
  公元1004年的10月底、11月初,辽国的皇太后、皇帝、主帅三位集体莅临定州,宋朝北方主帅王超出定州,在唐河沿岸列阵,步、骑间杂,按御赐“阵图”布置,不差分毫,等待契丹人主攻。
; N/ c( ^, v# D1 k) \" G% G  注意,王超不是魏能、陈凝或者田敏、杨延昭,那些前方星罗其布的前锋们,可以因地制宜地自作主张。他是总帅,皇帝的每一个命令他都要不折不扣百分之百地执行!
5 P3 h7 y2 |) P4 m% C2 s5 J$ ]8 x  赵恒的命令是,最先坚守不出,经一宿之后(计划中辽军将疲惫),才击鼓挑战。战斗的方法是:先派前锋、次前锋去挑战,任务是引诱敌人来追,大阵则静待来敌。7 u/ Q: Q. H  g% h% c
  敌人如果来攻打了,那么大阵骑兵居中,步兵在外,不许乱动,让敌人只能就此厮杀,让契丹人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  V& g0 u- @: n: n9 Z$ d! Q
  王超严格遵守,连同他那个骁勇善战,可以在党项腹地,李继迁的老巢里把党项人驱逐出去的儿子――王德用,都在定州唐河一线上“稳重对敌”,从此直到战争结束,一直都没有他们的消息。: n* j& v' d- F, v3 Z' @
  辽国人的攻势却举世皆知,他们突然间就出现在了定州大阵的背后,宋朝的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祁州(今河北安国)都被突如其来的猛攻!战争的格局瞬间被打破,天平倾斜了,辽国人抓住了定州大阵、“平戎万全阵” 等等等等乃至于汉人们以为万无一失的所有大阵的最大弱点――我不打你行不?# f: }. h- U. z  |3 b- V
  河北平原一望无际,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天然阻碍,那么我为什么要拼了老命的跟你们宋朝军队硬抗?我是契丹我有马,我就是要遛你两步,你跟不跟?
7 P/ i$ F( l; A" [" P  如果不跟,那么广阔天地全是我的,随我烧杀掠夺;如果跟,那好,大阵立即走型,注定了只有骑兵精锐中的精锐才能追上他们,那时以众凌寡,随心所欲……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问题了,王超征战一生,连这都想不到?' U! p4 D# c! l1 B; H# k+ o
  这时他的选择是最理智的,既然己经错,那么就错到底,这时再慌里慌张地跟上去,就纯粹是找死,那时败光了家当,除了军队都死光,完全于事无补之外,还要再背上违抗皇命的黑锅。于是定州大阵就此无声无息,在宋朝的各种官方文献中,都找不到这15万精锐正规军的在这段时间内的存在记录。
. {  N0 j  n0 {5 k1 u7 |  于是远在河南的开封城里,宋朝的君臣们手脚大乱,每一个人都露出了心灵深处最本真的原形。聪明绝顶的和丰姿伟貌的,都想到了同一个词――逃跑。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不仅以近乎君前失礼的态度来镇服朝臣,而且还针对突发恶劣的军情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解决办法,决不仅仅是强硬、霸道或者天生好胜这样简单。
' \2 }* P4 b5 w+ Q" R  C  寇准,他的辉煌时刻终于到来。
 楼主| 发表于 2008-7-8 17: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77)( ^0 g$ z% ?/ ?$ G! y) x/ [
  1 y2 U5 w; n8 J. x: K
  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从河北、甚至河南飞进了开封城皇宫内院的……对不起,不是枢密院,而是中书省。
/ d. }+ U/ C! W* Z1 A8 N- B  这一点至关重要,从根本上决定了历史进程。
) i2 F6 ^% u4 v3 [+ W0 ?2 N) n  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真宗朝最早时的宰相吕端、李沆等人,都是赵恒的恩人或者老师,为了信任,更为了尊重,赵恒下令不仅是国家政事,就连军事行动,也要首先交给宰相们看。
0 R" i7 X* o' u  这个习惯被保留了,毕士安、寇准当上了宰相之后,一样拥有这个特权,压制着枢密使。这就让寇准成为了当时开封城里最早得到第一手情报的人。
9 |( [8 I  Q6 }9 P0 h! k& S4 ?  情况紧急,都到了“一夕之间,急书五至”的地步。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脑袋,都能想象到20多万的辽兵,己经冲进了宋朝的腹地,门户大开,每时每刻都在杀人放火,生灵涂炭,多耽误哪怕一分钟,就会又多死多少条人命!
, Y6 P$ E* x! W/ v& o" O) }! ?  但寇准就是不急,这些十万火急的告急文书他却连看都不看就扔在了一边。这时他和皇帝离得很近,随时都能请见,但就是不。他吃饭、喝酒、聊天、嘻嘻哈哈,想干嘛就干嘛,似乎乐得很(饮笑自如)。
7 T6 n' `8 {* e' p; W$ G6 W  而奇妙的是大宋朝的首相毕士安就在边上看着,也不管,随便寇准为所欲为。
6 I9 O, e$ Q6 R" J5 W  直到第二天的早朝,中书省才把这些烫手的,粘满了人血的文件上交给皇帝。那一刻,赵恒的眼前肯定变成了黑色。) E/ i9 j/ B$ M! B/ l8 c
  知道灾祸发生了,知道危险临近了,可就是没有消息,以为还好,还安全……可是突然间就大难临头,不可收拾,整个河北都成了敌战区,连河南都在被突破中!这是怎样的刺激?!
- j2 j8 _5 G4 }" e: X  o- Y/ R. z  要知道宋朝的国防理念基本就是边关重兵防御,国都内禁军压制全国,而在国都与边关之间从来都是空的。藩镇之类的强势力量早就被赵恒的伯父、父亲给彻底抽空,变成了赵宋官家的天堂世界,但现在也成了入侵之后的契丹人的天堂世界!
) b; _4 V, w! z9 ~; O  感谢这时赵恒的理智,在巨大的震撼中,他仍然认清了这时唯一能为他解开死结的人――寇准。他问,现在该怎么办?$ m8 ~4 h  Q; L5 E2 T# P; g
  寇准的回答则非常体贴到位:“陛下,您想快点了结此事,还是慢点?”8 c/ h- z1 t7 I
  
$ L7 K( T6 }0 X* c& W  连载(478)' C" r) @% R# y1 d
  
) T3 R& M, Y+ M2 z! R5 v, {. t8 t9 f  如果换成是赵匡胤,相信寇准的大门牙就应该在话出口的一瞬间飞舞在金峦宝殿上了,你简直是在恶搞,怠误了军情,还敢拿皇帝开心!
4 a' o+ B# r' h( s  但是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赵恒是宋朝真正的第一位生在深宫内院,长在罗琦丛中的皇帝,他有涵养。他说,我要快。$ `; ^8 y% E7 Y
  寇准回答则简洁明快:“那么很简单,臣以为五天之内就可了结。只要您亲征。”
; e8 d# q8 ]- `$ R  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争议。寇准说出这句话,赵恒的反应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是赵恒犹豫了,他说要回后宫再细想。但是寇准强调,军情紧急,再没有时间了!所以赵恒匆忙起驾,立即亲征;6 a, b$ g: i, w" ^. [& j# X
  这出自北宋人陈师道。  h- N# Z7 H/ k3 O5 l
  另一种说法出自官方,赵恒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因为他之前就曾经说过要御驾亲征,还要东、西二府的高官们商讨出征时间,事到临头,怎么会退缩?况且五六年前,他刚刚即位时,就曾经亲征过,并不是第一次上战场。
  y* s. F) [9 J  但是不管怎样,当天赵恒都答应了寇准的请求。只是昂然下殿,准备征伐的寇准忘了一件事。他为了追求效果,刻意地积压文书,刺激了皇帝,但是也因此把别的人也刺激到了。
' X$ r) ^9 {3 r, z. u" o  聪明绝顶的王钦若,和丰姿伟貌的陈尧叟。一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一个是枢密副使,基本上都与他平级。等朝臣都散开,该干嘛都干嘛去了,他俩悄悄地到皇宫深处请求赵恒的接见。
+ k" }# |. P1 \/ Z& [# Q  两个人的意见一致,都是请求皇帝逃跑。差别就在于一个请皇帝逃到成都(陈尧叟的老家),一个请皇帝到金陵(王钦若是江南人)。, ~4 E' n# |# o9 }. `7 t
  这个提议看似很突然,根本就没有道理。眼放着宋朝国都之内还有数十万的禁军,河北、河南境内战况只是恶劣,但绝对没有崩溃,为什么要这样的绝望。但是要强调的是,第一,契丹人这次的兵力非常雄厚,达到了20多万,这在真宗朝以来,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二,整个河北被突破,连河南都被威胁,这更加是宋朝立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就拿上次赵恒的亲征来说,他也是到的大名府,那仍然是河北境内。
) w( @! E" u9 Z( w/ V0 @3 f& j6 b  尤其现在快入冬了,黄河马上就会结冰,那时最后一道天险也成了平坦大道,开封城最后的保障就只剩下了当年赵恒他老爸的五字真言――“在德不在险”。
  F5 v  k7 L9 E) \  这就是当时的现实,不过从此前赵恒所有的表现来看,这些都应该吓不倒他的。他虽然不甚强硬,但是从来都没有怕过战争,宋朝人都等着由他来率领,再一次渡过难关。' Q( L( W% Q8 m/ N: C: i7 Z
  就连寇准也是这样,所以当他再次被皇帝紧急召进皇宫时,他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之后,他就记起来了。为什么当初赵光义要给自己的三儿子取这个名字――“赵恒。”
 楼主| 发表于 2008-7-9 17: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79)! u3 N  @- [# ~
  
1 [, n/ l4 T" w3 G  当年赵光义轻轻拍着儿子的后背说――“名此,欲我儿有常德,久于其道也。”
+ F9 t0 D" L  e  {  Q, [  儿子,给你取这个名字,是要提醒你,要有始有终。你的本性是很好的,只是要坚持住,别有头无尾,朝秦暮楚啊……赵光义一生虽然建树少、破坏多,但是他的确有他超人的地方,以文治国,至少能把一个人的本性和缺陷都看得清清楚楚。
9 @2 ]) }" N4 x- T4 Z3 R5 A; m) B  他三儿子最大的毛病就在于此,一个没长性的孩子。
* ~6 C' [/ h, {  在这之前,赵恒对国家的施政,尤其是对战争的处理,都有节有度,紧轻把握之间老到沉稳,而且绝没有怕战避战的表现。但是这时不同了,他召见寇准的第一句话,居然是问:“朕现在是去成都好?还是去金陵的好?”
3 ^7 h, G" H, _" e0 T% _9 i0 E% J( O  居然是想逃跑!) _8 W7 w  M/ P! e! M9 M
  想来当时寇准在震惊之后,心里最强硬尖锐的一句话应该是――陛下,那么你是想当孟昶呢?还是想当李煜?!5 e- a7 K8 Z) L8 _; a8 K
  但他终究是宋朝的臣子,这样的话怎能说得出口,他向旁边看了看,发现肉瘤子王钦若和高大英俊的陈尧叟就在身边,一瞬间他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 t" j) o9 \" T( f9 f" H9 t  就事论事没有用,得让背后的教唆犯疼了才行!寇准说:“是谁给陛下出的这种主意,应该马上砍了他的脑袋!现在皇帝神武,将帅同心,只要您亲征,辽国必将撒军。就算您不打算亲征,我们坚守城池,时间长了,辽军也自然疲惫,无论怎样,都到不了您抛弃宗庙,出外逃难的地步!”  F+ e: |( ?' J1 E0 T; k
  但是这样的话太没营养了,根本就打动不了赵恒。很简单,大难己经迫在眉睫,这样传统教科书式的套话,去骗小孩子去吧,赵恒一点都不白痴。4 F; N2 S8 U0 g) K; M6 g  Q0 L
  形势己经急剧恶化,辽军这时终于取得了重大战绩,祁州(今河北安国)被攻破了,守军全军覆没,接着辽军又猛攻瀛州(今河北河间)。所有的消息都被隔断,瀛州的存亡根本没法判断,而且辽军的前锋又继续南下,己经接近了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  }1 H( c0 K) v8 u# E, G# M( T
  再后面就是河北重镇大名府了……紧接着就是最后的屏障黄河。0 s& b( n, D, s5 k! X  ~* ]
  ; A+ W; O$ K7 B
  连载(480)4 d% l) W3 a$ t( u
  
( q$ p/ {. G+ d: @! ^! f. ]  这里要说一下地形。宋朝北疆的州府分布是这样的,先是威虏军城、北平寨、保州等前沿据点,后面的镇州、定州等是超级军城,再往后才是祁州、瀛州、冀州、贝州、大名府这一连串的居民点,再向后,才是河南境内的澶州等地。
8 c/ B0 l* Y* b3 Q  但是这部分的河南,并不是“黄河之南”,还在黄河以北,过了黄河,才是宋朝的国都开封。
- x* _3 ^! Q3 x( S& v  而这时宋朝的军力分布却让人绝望。重兵都集结在定州大阵,但它一点作用都没起到,辽军扑向了河北以南偏东的方向,那边的大名府一带,充其量只有3万多人的军队。怎么说呢,在这样的大场面下,比没有强点,而且想要像田敏、张凝那样和辽国人硬拼一场都做不到。! U( s# K9 D. l  N
  大名府可不是北平寨,他们身边有数不清的宋朝老百姓,你一时痛快了,除非能把辽国人一举击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 B4 J4 f8 T! D5 s2 H6 ?* p; I, j  所以这时寇准无论怎样鼓励、威胁甚至展望美好的前景都没有用,你得有办法,河北空了,整个防线都漏了,你得有办法能迅速补上!
) z% \- n6 @$ y* L0 a! D  寇准的对策有三条――第一,马上调天雄军(河北大名府一带驻军)步骑混合约一万人,由周莹、孙全照等人率领,火速赴援贝州。如果人数不够,就先发五千人,由孙全照全权负责;再令莫州方面的石普等人策应,不单是向大名府增援,更要向北,直接进入辽国境内,尽一切可能烧杀抢掠,让辽军有后顾之忧。军队如果不够,就选派民兵;: U# a( {, ?3 h5 z
  第二,如果这时辽军己经越过贝州,逼迫大名府,那么立即命令定阵大阵南移,至少分出3万人南下增援,定州大阵的损失,就由土门方向的雷有终来补充,命他即时率兵靠拢。再令王超在定州依城列阵,与威虏军城的魏能、北平寨的田敏等人汇合,选择时机向大名府集结,以便您御驾亲征。/ C, S# Q/ B4 U9 a1 R1 r; D) h1 t  K
  第三万一定州被辽军隔断,王超的大阵没法前来汇合,而且大名府一带全被辽军袭击,就只有命令魏能、田敏的全骑兵部队不顾一切代价南下,去牵制辽军的进一步行动。而这么做的全部意义,都只在于滞留辽军的攻势,等待您的亲征……% w$ l1 r3 \5 m8 e; L2 m
  亲征,赵恒仍旧沉吟,但寇准的话还没有说完。
+ D% {0 ~+ H7 z  现在全部的焦点都在河北大名府,没有兵,但是我们有大臣,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天下皆知的您的亲信大臣去,这样才能让百姓军民们相信,您没有放弃河北。这个人……他突然转向了聪明绝顶的王钦若。' v2 l7 ]: M$ M5 N
  参政大人,现在是为国分忧之时,您不能推辞!
 楼主| 发表于 2008-7-11 22: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81)
$ q+ T0 x5 v& E9 D( d  
6 p' h6 A& Z" K- @$ O5 ~1 R+ P  蓦然抬头,王钦若惊觉自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雷劈中了。四目交投,他看见寇准的眼睛里闪烁着痛快淋漓的仇恨,那里面的每句话他都读得懂。9 ?5 ]# c! m  U, g  f" h: S
  ……该死的懦夫,你敢当逃兵,老子就让你第一个去扛炸药包!
% M6 `( P1 v4 C& I4 U5 c  ……你不是聪明吗?留着你在皇帝身边,你的聪明就会没完没了,跟皇帝咬耳朵说悄悄话,把皇帝搅得心乱如麻。那就把你远远地扔出朝廷,让你和辽国人耍聪明去,看看管不管用!3 ^3 _. \6 e' [5 A( W* `
  但是王钦若也是人中之杰,并且实事求是地说,不管他对于宋朝是个什么角色,他对于赵恒来说,从始至终都是忠贞不二的。他瞬间就稳定了下来,态度沉静地对皇帝说:“陛下,臣愿去。”
( r* i$ E5 Z* O  只是从此在心底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寇准,从现在开始,有你没我!$ j) R/ t! k5 o! X
  就这样,宋朝的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亲临前线,火速赶往了当时最紧要的关口――河北大名府。缺兵少将,但还要把定州大阵都堵不住的敌人拦住,给皇帝亲征争取时间。3 M) `' b5 v* t9 W9 E+ |7 m$ k
  支开了王钦若,寇准正要展开下一步谋划,但就在这时,一件奇妙的事发生了。在前线的远端莫州城,宋朝的大将石普突然见到有四个汉人装扮的士兵来到城下,为首的人自称李兴,他拿着一封信,说,这是写给汉人的皇帝的……/ X8 C# M( l5 C
  这时整个河北就像一片汪洋,契丹铁骑就是海水,而宋朝的几座为数不多的大城,只是海水中飘浮的岛屿。这种情况下,四个宋兵居然能安全地来到城下,并且写的信是要交给本国的皇帝的!1 c: g) F& U3 W- g  A  b! p6 \- r
  奇哉怪也,但是更奇怪的是,石普接过信,只是看了一眼信落款处的人名,就再不迟疑,马上精选了多名亲信,分走不同路线,命令他们跨越整个河北,一定要把这封信送进开封都城。
$ ~& _+ Q# w/ g' ?* V  上交皇帝本人。
  `) I& c2 @& t4 ]" R0 S* Q4 e1 `  于是就在王钦若北渡黄河,赶往大名府前后,这封信千辛万苦终于在公元1004年的11月7日送到了宋朝皇廷之上。这其间好几个送信人都出事了,一个叫张皓的还被辽军生擒。记住他,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整个东亚的格局都将为之改变的超级赌搏里,一个个小人物都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张皓就是其中之一。" f% G% S" u) R& g8 _: [
  但无论谁,都比不上这封信和发信人的作用……/ g. `" B% ?! Y! z6 k
  : _: y. s7 _2 }/ f1 v# J  \
  连载(482)
- a- d1 g, _5 f( M4 K  " D$ p2 _8 V2 V8 \" Q* K7 R- A
  当年宋真宗赵恒展抚信笺,审视来函,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是一封死人写来的信。/ d5 d' ?- |* T& ]
  王继忠。3 Z6 f$ {& f1 l: x# D& j
  竟然是他当皇子时的玩伴,后来又为他而战死的将军,难道还没死?- Q4 Z. n3 X2 o3 t& s8 s6 z
  王继忠在这封信里先解释了一下当年在战场上都发生了什么,他没有怨恨救援不利的王超,而是自认有罪。战败就是军人的失职,何况他还投降了辽国。但是他说,辽国知道他是宋朝皇帝的亲信,所以对他也非常的好,现在两国交战,他回忆起当年与皇帝在一起,时刻都听到皇帝说,要“息民”、“止战”,而且现在辽国一直很钦佩您的仁德(况北朝钦闻圣德),想和您重归于好,希望智慧仁慈(睿慈)的您能勉强听从这个建议……
8 ?! L' S5 V% J9 o  听吗?首先得分清楚这件事的真假。而且关键点并不在于王继忠是否真的没死,这封信真的是他发出来的。而在于,这封信的确是契丹人的意思。3 ?" Y, L# Y5 D5 U9 Y
  凡事要多想,在这种非常时刻,一切皆有可能。比如说挺在前线(也可以说是陷在敌占区)的石普是不是怕死了,违造了这封信来骗皇帝去主动求和;也很有可能是契丹人感觉强攻太费劲,要耍诈来麻痹宋朝人。就像当年南北的石勒那样,一边进攻,一边苦苦哀求说我没恶意,就这样一直到敌人的城边,才露出了本来面目。这样的事类太多了,胡人别的智慧没有,说到战场上的鬼魅伎俩,一点都不比汉人差。
  Q8 x  q! z( A" P2 E! S  讨论展开,很快统一了意见。以首相毕士安为首,集体同意“相信”契丹人一次。不为别的,至少这时稳和一下,对宋朝人只有好处。而且还给出了契丹人之所以这么做的理由――这几年有不少契丹人越境投降,据他们说,辽国惧怕陛下神武,以及本朝资财雄富,深恐我们举兵收复燕云,所以才以进为退,屡次挑衅(自比北魏、辽为蜀汉?)。现在他们一再受挫,但又不甘心就这样撤退,所以要讲些条件。似乎应该是真的。
8 w2 s* \& t' r* ?+ s$ F  但是赵恒摇头――不对,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算辽国是真的想议和,也有别的企图。他们要的是关南的土地,以前那里曾经是他们的。如果他们要钱财,可以答应,如果他们要土地,那么只有一战。朕必将亲征!
; K# _/ k! h4 c6 X: A2 L( k  就这样,两天之后,宋朝给王继忠回了一封信,信里答应可以议和。但是仅此而己,不急迫,很镇静,等着辽国的进一步动向。但是等来的,却是辽军猛攻瀛州,瀛州己经陷落,并且连冀、贝两州也都岌岌可危,即将沦陷的流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9-28 10:16 , Processed in 0.0273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