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9: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44)
$ R- Y, r  x6 S' u8 M+ ?  * l! _( t, Y0 G4 ^- u5 n
  大唐渐渐走出怛逻斯兵败的阴影,安西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再次有雄厚的资本参加中亚的角逐,这次,封常清将目光锁定在大勃律国。4 e& j1 F& E$ F
  在高仙芝先后击破小勃律与朅师国之后,与小勃律相邻的大勃律,理所当然成为进军的重点,大勃律很早就归附于吐蕃政权,对于安西军来说,虽然打通了小勃律之通道,然而恶劣的地形条件与高原气候,仍然使得进军大勃律困难重重。但是封常清并不动摇,攻占大勃律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对吐蕃军事力量的一大打击,只要攻克此地,便可形成对吐蕃的环形包围圈,从大唐西南的安戎城,经陇右河西,到安西四镇,一直延伸到小勃律、大勃律,即克什米尔地区,这将使大唐在与吐蕃的较量中占据上风。其次,攻占大勃律国,既可以威慑南方的天竺,同时也有助于重振大唐在中亚的声势。
, ^& Y- R4 h9 Z8 {8 p; y  封常清率领安西四镇的大军万里奔袭,一路上所经之地,是无边的荒漠、星星点点分布的绿洲,进入帕米尔高原之后,高耸入云的山脉中,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很多地段的行军是相当艰难,四处沓无人烟,这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敌人的战场,跟变化多端的恶劣天气战斗,与崎岖难行的山地战斗,有时还要与饥渴战斗。" a7 J) S& u0 X. R9 U& u" x  v
  封常清的坚韧性格可与高仙芝相比,在这种令人疲劳不堪的行军途中,士兵们的士气很容易被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所打垮,数百里的荒凉场景,会使人发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这种情况下,对主将的毅力是一大考验。封常清与高仙芝一样,充满征服的激情,相信人的意志可以跨越自然界的重重阻碍。/ l  b7 o: l6 e
  
% e6 _- z4 }) y7 r& g1 N  安西军终于抵达小勃律,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封常清开始对大勃律国发起进攻。
; L' H6 w+ \% m* P/ ]+ l1 P1 {8 e  大勃律的面积比小勃律要大一些,但是其军队无论在战斗力或装备上,与唐军都不是同一个层次,所以封常清的进攻非常顺手。大勃律的守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菩萨劳城。' Z  p' d# q& X# O1 p
  唐军兵临菩萨劳城下,紧接着又发起强大的攻势,大勃律军撤出城外。封常清的部队一路追击,这时,作为斥候果毅的段秀实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跟唐军交战的都是老弱残兵,而且一触即溃,四散逃走。心细的段秀实心里不禁暗生疑心:大勃律的精壮士兵都藏在哪了呢?作为斥候果毅,段秀实的重要任务就是侦察敌情,他派出侦骑四处收集战场情报,发现这些老弱残兵逃向比较荒凉的山区,而且在山路两旁,都有密密的丛林,这可是最容易设置伏兵的地方。
: o0 [' \. a5 m" y1 D4 M  段秀实赶紧向封常清报告说:“大帅,我看情况有点不对。”$ w) Q& `) _3 |& O, Y. m  w" a
  封常清怔了一下,问道:“哪儿不对了?”
$ z1 ~3 d8 c' L/ F  L4 e# k2 Q  段秀实将侦骑的侦察情报简单汇报了一下,然后又说:“我看敌军是故意示弱,目的是为了把我们引入到密林地带,我估计敌军的主力便埋伏在山林之中。”3 k% H$ [- f' n0 z  J5 N
  封常清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马上命令士兵停止深入前进,对山林地区展开拉网式搜索。”
4 s5 p( i) x3 b( c2 X  果然不出段秀实所料,大勃律国王考虑到无论是野战还是守城战,均非唐军的对手,惟一的机会,就是以老弱之辈作为诱饵,将唐军引进埋伏圈中,然后利用对地形熟悉的优势,以逸待劳,出其不意地包围唐军,如果这一策略成功的话,即使不能全歼唐军,至少可以挫败唐军的进攻。
, v. v% r& n" ~! D. |6 W5 ]. g  这一计谋却被段秀实所识破,封常清马上改变战斗部署,对山林地带进行拉网式搜索,当然不出意外,唐军与潜伏在其中的大勃律军队相遇,反倒将对手打了个措手不及,唐军的强弩与锋利的陌刀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大勃律的士兵除了阵亡之外,其余均放下武器,向封常清投降。
4 [& _1 `8 ]8 b4 f  大勃律国王只得以封常清谈判,最后达成协议,大勃律国转而归附大唐政权,承认大唐宗主国的地位。封常清在完成任务之后,宣布从大勃律国撤军。
, I  n- A. O1 {9 X/ S$ ]# A1 v  * |: i3 K" U: h
  在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后,封常清在中亚又一次取得了重大胜利。
7 \' e7 }( O" M- f  E" i% I# n) {  大唐帝国还是那么的强大!  ?4 Z8 m# F, G; e  Y% j$ J( a
  怛逻斯的失败,并不能阻止大唐向中亚挺进。* O- `, v% J2 h
  但是两年后,一场规模空前的内乱,终结了大唐的盛世,也终结了大唐帝国的扩张。
+ K% P7 W* X) ?, S$ k- S; _! F8 [  这次内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7: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45)0 D+ l6 x" N/ \% V) |
  
# f* p7 l! N3 y2 Q; p; |7 P5 i5 o/ i  第十三章 盛唐的终结
1 U+ V5 A% W* A# U& |  0 c. A- l& e" H$ z' t2 B& e
  一、唐与契丹的大战斗! \/ I6 |5 L  a- m/ v) ~
  ' v! V/ Y3 Q/ @: E4 \
  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史思明均崛起于唐对契丹的战争,因此先回顾一下唐玄宗开元时代在东北对契丹、奚等民族之攻略。/ J( Y! p4 U# ^: p! H
  0 N8 E5 x  ^3 P# T" @* H
  奚与契丹本是唐帝国东北的两个小部落,然而在武则天时代至唐睿宗时代,却让唐帝国吃尽了苦头。在武则天时,契丹将领李尽忠、孙万荣曾经三次歼灭唐军远征军,包括帝国之军界之星王孝杰,也兵败身亡于东硖石谷,后来唐与突厥联合,终于平契丹之乱,但此后契丹、奚等部落转而归附突厥汗国。唐睿宗时,奚部落军队大败孙佺,显示出游牧民族强大的军事实力,在这个背景下,唐玄宗登上帝位,首先面临的外患,便是奚与契丹部落的威胁。  Z. D0 f( f# j% ~4 }. b" m
  日后契丹部落建立了强大的辽国,当然,在唐玄宗时代,契丹远未如此强大,但也绝非弱小。
3 O  f/ Q6 V  I4 ?2 H  就在唐玄宗上台后的三个月(712年,先天元年十一月)后,奚与契丹联合出动二万名骑兵,南下进攻渔阳,大掠而归,给这位新皇帝一个下马威。9 B5 U9 B! C! m& ^# X
  - H4 |# ^) \% Y/ I$ b' I& |
  开元二年,并州长史、前任幽州都督薛讷请求发兵收复营州。1 V5 ^7 g4 k# H3 i, b) e/ I6 \
  武则天时(696年),营州契丹在首领李尽忠带领下起兵,攻陷营州城,至今将近二十年,唐王朝仍然未能重夺营州,在营州附近,除了契丹之外,还是奚、霫、靺鞨等部落,这些部落大多归附突厥。* Y7 J. B1 ]$ P) q; V1 T8 q# d
  很奇怪的是,薛讷会在此时提出要收复营州。为什么说很奇怪呢?因为薛讷在幽州驻守了近二十年,幽州与营州是相邻的,在营州失陷后十余年中,薛讷从来不出兵收复营州,反倒在调任远离幽州的并州之后,才提出要收复营州,这岂非怪哉,看来薛讷对被调离幽州都督一事(事见前)耿耿于怀,想乘打击契丹、重建营州之际,重返幽州吧。4 Q# q' u) I, q5 ?4 D% B
  还有另一件事使薛讷决心要收复营州,他收到了则情报,这则情报说:“奚、霫、靺鞨这些部落一直想投降唐政府,只是唐政府一直没能重建营州,所以无所依靠之下,不得已才投靠突厥。如果唐朝廷可以重建营州,那么这些部落必定望风而降。”这则情报肯定有问题,两年前,幽州大都督孙佺对奚、契丹发动进攻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奚部落并没有表现出想归附大唐的样子,还把俘虏的唐军将领交给突厥人处死。可是薛讷却将这则情报视为宝贝,向唐玄宗上书,请求出击契丹,夺回营州。- e; W, Q( Q+ p+ b& h* m9 i
  雄心勃勃的唐玄宗也迫切想要一雪前耻,批准了薛讷的作战计划。
, c. d5 Z9 q" {* n1 y7 \5 }! P- W  
+ y- j0 \+ l; j4 g  薛讷被任命为远征军统帅,以左临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为副将,下辖六万人马,从檀州方向出击契丹。$ D' n* [5 R/ [' k5 n& j
  进攻的时节选得不太好,选择在炎热的夏季(与两年前孙佺犯了同样的毛病),副帅杜宾客对薛讷说:“现在天气如此炎热,而士兵要还是扛着沉重的兵戈箭弩,身穿厚重的铠甲,还得随身携带干粮,这样行军将耗费大量的体力,深入到敌境,恐怕难以有作为啊。”薛讷也有自己的看法:“盛夏正是野草茂盛的季节,草原上牛羊正是正是繁衍的时节,我们正好可以从敌人手中得到粮食补给,这正是占据天时,机不可失,正好可一战而平定敌虏。”  q( B8 C. }7 T% p% v! ?; {
  杜宾客是从士兵的战斗力着眼,而薛讷是从物质补给可从敌人手中夺取这个角度着眼,不能说没道理,但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你要能击败敌人,才谈得上从敌人手中获得补给。7 z4 S! \- t% `9 g( S5 p
  契丹人的英勇善战,从武则天时代李尽忠、孙万荣的反叛中便可看出,他们见唐军人数众多,来势汹汹,便避其兵锋,向北撤退,并把牛马羊也转移到后方。薛讷到契丹人不敢与之交锋,更加有恃无恐,自己率领主力部队穷追猛赶,由副帅崔宣道殿后。
& H4 U7 X+ _3 F  契丹人一路后撤,薛讷一路追击,一直追到了滦水山峡中,峡谷一直兵家所需提防之险地,自古以来,有太多的伏击战都是发生在峡谷一带。薛讷大军抵达峡谷时,空谷回间,杳无一人。薛讷显然对于契丹人的实力掉以轻心了,在他看来,自从契丹被突厥击破之后,早已是一蹶不振了,此番唐大军大举进击,他们只有逃跑的份罢了。于是断然下令:穿越峡谷,继续追击。
; {; T2 D' N: ^) }- Q  无数的战例之所以经常重演,就在于人性中存在致命的弱点,总是认为自己不会重蹈覆辙,但往往却很愚蠢地重蹈覆辙。薛讷这次要付出代价了。
' a3 p8 [9 R' [6 [% n  其实契丹人早已将此峡谷选定为会战的地点,他们很隐蔽地躲了起来,在暗中观察唐军的动向,当薛讷大军全部进入峡谷中后,契丹人大举出动,一路大军挡在峡谷的出口处,另一路大军阻截在峡谷的进口处,将唐军完全包围在峡谷之中,而山上的伏兵居高临下,往谷中的唐军队伍中猛砸滚石巨木,万箭齐发。拥挤成一团的唐军顿时之间陷入绝境之中。
0 S% @3 I; Z% N( y: y, e. w1 G  契丹人的勇猛并不独表现在北宋时期,在唐代便显示其剽悍之本色,契丹骑兵前后夹击,唐军溃不成军,薛讷拼命想阻挡契丹人的进攻,但是这里的地形大大限制唐军摆开战斗队型,只得陷入单兵作战,极其被动,而此时,炎热的天气与长途的行军又使得负重过多的唐军劳顿不堪,更是削弱唐军的攻击力。
- f/ Q& v5 \* ]9 h  薛讷一看大势不妙,赶紧命令全部士兵后撤,企图杀出一条血路。但是最后突出重围的,只有薛讷及数十名骑兵,其余数万人马,除了少数人被俘之外,几乎全部战死,尸横沟壑,血流成河,令人惨不忍睹。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7: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46)/ L+ z5 k- M8 y; h2 L( j
  
. a. R/ a# [: Q3 C  唐军主力全军覆没,而统帅薛讷落荒而逃,契丹人对这位统帅嗤之以鼻,称之为“薛婆婆”。此时唐军还有一支殿后的军队,是副帅崔宣道统领的部队,当他听说薛讷的主力在峡谷中被歼灭,大惊失色,不敢前进,率军返回。
: b6 W& ^) U' k  “薛婆婆”薛讷明明自己指挥无方,却非要反咬一口,将此次失败的原因统统推到副帅崔宣道等人身上,认为大军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崔宣道的大军行动迟缓,没有及时赶到战场,否则对契丹军队展开反包围,必可大破契丹人。
  b8 l' {+ \( g0 m9 {  唐玄宗听到远征军大败的消息,龙颜震怒,但是当时薛讷要求出击契丹时,朝中很多人反对,而唐玄宗本人却支持薛讷的主张,所以要是完全将战争责任归于薛讷一人,那唐玄宗岂不是自打耳光吗?所以唐玄宗下令将崔宣道等八名后续部队的将领全部处死,而真正的责任人薛讷却免于死罪,被削除官爵,只有杜宾客因为曾劝阻薛讷而免于追究责任。& ~3 R# ?6 W+ T
  , W. [- z6 y7 L, e/ H7 r: a
  关于这位”薛婆婆”薛讷,我们必须要说几句公道话,并不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这点唐玄宗心里是明白的。! I% [  h- ^1 k: }1 ~4 Z7 W
  薛讷是唐朝名将薛仁贵之子,长期镇守边关,其中担任幽州都督的时间大约有十四年(698-712年,《资治通鉴》记为二十余年,误),后来调任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为保卫边疆做了一定的贡献。而真正引起唐玄宗注意的,就是在新丰阅兵时,当其他部队都出现不同程度混乱时,薛讷的军队稳如泰山,没有一丝骚动,皇帝的使者轻骑至军门而不得入,这些给唐玄宗留下深刻的印象,薛讷的治军,很容易令人联想到西汉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的故事。远征契丹的大败,唐玄宗爱惜他的治军才华,所以赦免他的死罪,免官为平民。1 K! H) t& w# `. ~. @, b1 S
  
% |4 @! x0 D/ }5 \: @  契丹人之骁勇善战,确实令人刮目相看。3 \% l9 V/ e8 j: p
  唐军经过武则天到中宗、睿宗时代,早已失去贞观、永徽时代的四射光芒,在外围战争中,往往是胜少败多,即使唐玄宗李隆基雄才大略,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恢复唐军昔日的霸气与辉煌。/ @  K9 n! `9 C3 V. i
  但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 `3 w6 H, ?) c: W! i  m% R/ ]  正当李唐王朝对契丹人的勇悍束手无策时,在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突厥默啜可汗在征伐铁勒部落时,意外被杀(默啜之死,详见前文)。这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是突厥兴衰的关键转折,默啜可汗一死,归降突厥的部落一哄而散,包括契丹、奚等部落。
+ o# O' n, L! y4 M% h  在默啜死后两个月(八月),契丹与奚马上见风使舵,投入大唐的怀抱,契丹首领李失活被任命为松漠都督,封松漠郡王;奚首领李大酺被任命为饶乐都督,封饶乐郡王。7 ^0 n) |8 T, D8 B+ q
  这样,在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反叛二十年后(696—716),契丹等东北部落又纳入大唐帝国的管辖之内。
4 l* ^8 L% R& p% E1 N  9 d/ N" \: s0 @& j
  可惜好景不长。( m2 J$ ]4 j: j( U
  在归降大唐两年后,即718年,契丹王李失活便病逝,他的弟弟李娑固继承王位,这个李娑固,没有多大的本事,对手握兵权的契丹大将可突干又是猜忌又是畏惧。
4 T4 X0 x0 f% s4 ^  J6 _3 {  可突干是契丹最优秀的一个将领,他骁勇善战,深得人心,正是所谓功高震主,李娑固痛下决心,准备干掉可突干。可是可突干有自己的耳目,打听到消息之后,可突干大怒,索性先下手为强,率着军队就攻打李娑固,契丹内战爆发,这一年是720年。
4 ~% j1 N. b- L  李娑固哪里是对手啊,很快被打得稀里哗啦的,溃不成军,他一看不行了,一溜烟逃到了营州城。% w1 e4 b8 R4 ]2 b0 ~3 [3 M
  到了营州城之后,李娑固就找营州都督许钦澹哭诉了,称可突干企图谋反,许钦澹一听,那还了得,于是派安东都护薛泰率五百人以及奚部落首领李大酺的军队,前以讨伐可突干。不想这可突干不愧是契丹一员勇将,打仗很有一套,这支讨伐军居然全军覆没,契丹王李娑固被杀,奚王李大酺被杀,安东都护薛泰被活捉。
2 o/ K" ]( Z+ u  营州震动!  f$ j3 S1 }7 T# v5 \$ q* C
  契丹人真是厉害,营州都督许钦澹把军队撤退到榆关,以避开可突干的锋芒。, G4 J( t- z/ v" ~7 ?
  李娑固被杀后,可突干就立李娑固的堂弟李郁干为契丹王,然后上表给唐玄宗,遣使请罪。怎么处置呢?一来可突干是属于防卫性质的,二来唐朝廷估摸要击败契丹部落,这个还不太有底,到目前为止,唐军在与契丹的交锋中,一直处于下风。唐玄宗索性顺水推舟,赦免可突干之罪,承认李郁干为契丹王。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20: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47)
8 ]$ i# r% i' x" a  ; W, P; b; I$ x
  谁都心知肚明,李郁干不过是个傀儡契丹王,真正权力是控制在大将可突干之手。  [# x" e9 r  c
  李郁干当了四年的傀儡王,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时病死了,他的弟弟李吐干继承王位,但是李吐干知道自己只是可突干的工具罢了,所以这个契丹王,他也不想当了,逃往大唐帝国去了。5 ]% ]7 L( j3 s" H& ?6 m
  可突干又找了一个傀儡,就是前无上可汗李尽忠的弟弟李邵固。6 a6 ]1 ]2 U! X9 O- Y4 M+ o
  唐玄宗知道可突干难以控制,故而有意拉拢李邵固。在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唐玄宗封泰山,诏契丹王李邵固从行,又授予李邵固左羽林大将军以及静折军经略大使,第二年(726年),将堂外甥女东华公主嫁给李邵固,与契丹部落通婚和亲。5 z' @. Y* O5 [* A. f1 K
  
% @" A$ k6 H2 x: `  唐玄宗积极拉拢李邵固,这已经令可突干非常不满了,到了开元十八年(730年)时,终于有件事触怒了可突干这位契丹的无冕之王。
' L, j9 W; S" I, M7 v; L+ N4 b  这一年,可突干代表契丹前往长安城,向唐朝廷进贡,结果接待他的唐朝大臣李元纮对他不太尊敬,出言不逊,这大大伤了可突干的自尊心,他愤然离去。唐朝左丞相张说听到这件事后,大吃一惊,然后叹了一声说:“契丹必定会反叛,可突干这个人心狠手辣,执掌契丹政权很久了,深得人心,现在得罪了他,他不会再来朝见了。”8 m* u3 s8 {9 c) l, u6 c$ @
  果不其然,可突干返回契丹之后,马上杀了亲唐的契丹王李邵固,率契丹部落反叛,并且胁迫奚部落一同造反,向北方大国突厥投降。# S. [, i+ h% i1 Q2 H9 [& N
  很快,可突干便挥师南下,袭扰平卢地区,唐军先锋使乌承玼挫败了契丹人的进攻。) [0 R7 w* \. o8 `
  唐与契丹在实现和平十四年后(716—730),终于烽火重燃。
8 W, w4 h6 o) A9 F  D4 @& {) \  M  
! B' z  F1 j! \4 N( a1 e3 D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军发动了对契丹的进攻。# w+ t) }8 ?: f% E# X$ U% T
  此时唐玄宗已经在位二十余年,励精图治,扭转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政治沉疴,经济繁荣,国力大大增强,正是后世所谓的“开元盛世”之时代。! F! v6 R, a6 P+ l7 V
  年初,以信安王李祎领衔,率户部侍郎裴耀卿、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分道出击,进攻契丹与奚部落。
% L7 h, `* f# F  赵含章一马当先,率军疾进,契丹首领可突干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故意望风而逃,赵含章以为契丹人怯阵,心中大喜,急令火速追击。曾经击退契丹的平卢先锋将乌承祎深知契丹人的虚实,他劝赵含章说:“契丹与奚的战斗力很强大,现在他们逃走,并不是害怕我们,而是想要诱我深入,现在应该要按兵不动,以观其变。”
) z+ @: c& q, a  赵含章求胜心切,哪里肯听,一路追杀到白山,结果中了契丹人的埋伏,被打得丢盔卸甲,还好,在此关键时刻,乌承祎率军赶到,猛攻契丹人的右翼,终于击退契丹人。5 n- `2 G/ f/ I; P! v$ n
  
2 d& g' ]1 v4 k# \- }# [8 _  在另一路,信安王李祎率军连连击破契丹。. A7 Y; H/ H/ T  Y; y; D9 M0 T/ }3 E" S0 ?
  李祎是唐皇室宗亲,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但是唐玄宗之所任命李祎为军事统帅,并非因为他是皇室宗亲,而是李祎是一位有军事才华、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这一点跟武则天滥用宗室成员作为统帅是有根本的区别,李祎所参与的其他战事,将在后文中陆续提到。
& G* f; r  U& _  [  契丹在以前战争中,对唐军一直占据上风,但是在李祎的打击下,溃不成军,可突干率其部众向北逃遁,而其他来不及逃的契丹战士,被迫窜入山谷地带。
7 |* {0 p0 \+ S4 U/ Z; M  奚部落虽然与契丹并肩作战,但是貌合神离。奚部落无意反唐,只是被可突干胁迫的,现在可突干被唐军击败了,奚部落的首领李诗琐高便脱离契丹,率五千帐落前来向李祎投降。4 \' M" Q9 C1 x) j/ B0 c7 K
  李祎胜利回师,这次战役,唐军终于在与契丹的正面厮杀中赢得了一场漂亮的胜利,并且成功迫降其喽啰奚部落。) o* o4 ^, ^5 c: Q4 A5 j
  不过,很快契丹人就还以颜色,证明其强大的战斗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2-22 20: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48)
4 O; n& L( }. c' w; V  
& L5 ]4 @2 e* r& G, a5 @  第二年(733年),接任幽州节度使的薛楚玉(薛仁贵儿子,薛讷的弟弟)准备再度打击契丹的势力,他派遣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率领一万名精锐骑兵,以及归降的奚部落的军队,联合出击,驻扎在榆关之外。
6 p0 P" O' U0 R) M4 x! x  m  契丹军队在遭到李祎大军重创之后,可突干不敢大意,便从突厥那里搬来援兵,实力大增。奚部落见到突厥军队也加入到战斗中,心里有些怕害,便首鼠两端,战还没开打,便一哄而散,只求自保。
- x, r$ G& p( p  契丹与突厥联军一看,嘿,奚部落的兵团一走了之了,见状大喜,兵分两路,包抄郭英杰兵团,双方在都山展开会战。
9 ~) C3 w* ?9 ~+ Y  有两点出乎唐军战前的预料,一是突厥军队会卷入战争中,二是奚部落友军如此不顶用。这力量一消一长,对唐军大大不利,在战斗人员上,唐军已经处于劣势之中。突厥骑兵与契丹骑兵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向唐军阵地发起猛攻。
8 ?- y5 u/ H0 V- X% H1 s( b  唐军伤亡惨重,此时是一片混战,唐军已经阵亡三千多人,郭英杰也被契丹骑兵所包围,浑身上下都是刀剑之创,力战而死。契丹人将郭英杰的首级割下,想劝降剩余的六千多名官兵,但是六千多人仍然坚持战斗。
: H4 p9 y' X) }  这是一场慷慨悲壮的战斗,唐军勇士义无反顾地冲入敌军阵营中,一个战友牺牲了,便跨过战友的尸体,继续战斗。契丹骑兵与突厥骑兵如潮水般地涌来,很快将唐军士兵淹没在一片战马奔腾的人潮之中,厮杀声渐渐微弱,兵戈交错声渐去渐远,最后山原恢复了平静,一万名唐军官兵,英勇地战死在都山,但是,没有一个人苟且偷生,没有一个人放下武器投降!! k1 a1 T- C6 |
  7 {" \4 a6 M* R  W" n/ O2 i/ J$ S
  契丹的这次胜利,也只是可突干的回光返照。
' Q8 i6 O4 g2 W  盛唐帝国是不好惹的!. `# Y# Z; l; a9 F/ o' c  E7 ?
  由于契丹屡屡南扰,幽州重镇也频频换将。3 l7 T: K! q0 q4 x3 Q1 V, f4 j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名将张守珪接替作战不利的薛楚玉出任幽州节度使,他到任之后,屡屡击破契丹人的南犯,可突干处境窘迫,使派人向张守珪投降。
' h3 T3 R* G4 n  其实可突干哪里真心想投降,不过只是缓兵之计,准备找准时机东山再起罢了。
+ E+ H" Q  ]/ U8 e+ x9 G  张守珪派王悔去招抚契丹部落,结果王悔到了契丹兵营时,发觉契丹人根本就没有投降的意思,而且还将兵营向西北方向迁移,西北方向就是突厥人的地盘,契丹首领可突干一方面诈降,一方面密谋再次得到突厥人的支援。
6 K7 x( |0 [% J, L, D; h+ e2 ?  这时王悔身陷危局之间,可突干已露出杀意。
7 G8 [  m0 s# i  王悔非常镇定,他进入契丹人兵营后,便发现契丹大将李过折与可突干两人矛盾极大,可突干虽说大权在握,但李过折麾下也有不少人马,与可突干之间争权夺利。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王悔暗访李过折,说了一番好话,力劝李过折诛杀可突干,归顺大唐。% c$ C8 j" L/ Z8 J' \) X$ f6 L4 ]+ }3 {
  李过折此时与可突干势同水火,他经过反复的考虑,决定放手一搏,在这一年的冬末,李过折发动兵变,突然发兵攻打可突干的部队。可突干根本没有意料到,他还在想着联合突厥抗唐呢,结果李过折的大军杀了进来,卫兵经过短暂的抵抗后一哄而散了,李过折的士兵闯进帐内,几柄刀左戳右涌,几下就把可突干给解决了,被可突干立为契丹王的李屈烈也被乱兵杀死。; l! C3 U8 b: }6 O
  $ `  N0 u3 a; V
  可突干这位契丹枭雄,就这样糊里糊涂被杀了。
1 |  s9 V1 {1 r5 v  李过折杀尽可突干的余党后,率众向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投降。- Q# y/ [0 t5 r  d; b; L+ N7 _% ?
  长达四年之久的可突干之变终于落下帷幕。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18: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49). m4 ^" w: F: ]4 Y' o2 o" E
  0 M' r- Z$ D# c8 a) H1 v8 F
  二、安禄山的崛起9 V1 M9 H- h1 Y) k1 T, W; g" x
  
  m) n2 ?7 d" s/ d8 M6 O  大唐帝国与契丹的战争,直接的结果是促成了安禄山的崛起。
, r1 |0 J. x) E2 h: @% Z  安禄山,原名叫阿荦山,是个营州胡人,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他的母亲阿史德氏就改嫁给了一个突厥人,名叫安延偃。后来突厥灭国后,安禄山便与继父的侄子安思顺一同逃到大唐帝国境内。# F/ N1 n' l( q9 ?3 q
  在“安史之乱”中与安禄山齐名的史思明,是安禄山童年时的好友,比安禄山早出生一天,两人后来又一同在大唐边关担任互市牙郎,即管理边贸的官员,这两兄弟好勇斗狠,一时间也远近闻名。7 v5 V7 i. f# s
  但是安禄山作为负责掌管边贸的小官,手脚却不太干净,利用职务之便,偷了不少羊,最后这件事被曝光了。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十分生气,将安禄山革职查办,并且准备将他乱棒打死。在这个急紧时刻,安禄山就象当年的李靖一样,吼出一句豪言:“将军不想消灭契丹、奚吗?为何要杀禄山?”
( s1 {5 T1 d$ n: M, c% N% Z! v  张守珪一听这话,觉得此人颇有男人气概,再细细一看,安禄山这个人白白胖胖的,但是身上却有一股英气,不禁有惜才之心,下令释放安禄山,并且分派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去抓契丹、奚部落的俘虏。
+ n, N3 l- `* h/ {  安禄山这个确实有本领,他勇敢善战,经常与带着几名骑兵,深入契丹境内,经常俘获数十名契丹人回来,张守珪也暗暗称奇,便将他提拔为偏将。不过一开始时,张守珪老是嫌安禄山身材不好,肥嘟嘟的,要知道唐朝时代,对人的相貌是相当重视的,象裴行俭以来实行的“诠注法”,即授官、升迁之法制,四个取材标准中,就有一个是要求“体貌丰伟”,安禄山却是大腹便便,自然入不了张守珪的法眼。) b8 S- N4 O  l- R
  然而安禄山却是相当机警,一方面他努力地节食,以减轻自己的体重,另一方面,他善于揣测人情,投人所好,表面上是个很纯朴、没有心机的胡人,其实却是非常细心的一个人,这样,他居然慢慢博得了张守珪的好感,最后被张守珪收为义子。
3 @" k; Z/ z/ k1 g: m  
& q( S5 p$ T! F' ~  安禄山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n  f5 V" M2 o, D
  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升任平卢兵马使,他善于经营,左右逢源,所以当时朝野之中的人士,对安禄山的才干是一片赞誉之声。这也影响到唐玄宗对安禄山的态度,他派出使节到达幽州之后,安禄山都馈予重礼,所以这些人回朝后,免不了对安禄山美言几句,久而久之,唐玄宗对安禄山越发的器重。! A8 p3 h& o( F& a4 q) H5 N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安禄山被提拔为营州都督及四府经略使。- ?% P+ D' ], P6 B$ g
  一年后(天宝元年,742年),唐朝廷置九大节度使,安禄山荣任平卢节度使,此时的他已经俨然成为大唐边关重将了。安禄山在拉拢人心方面的本领确实异乎寻常的高明,以致于到了天宝三年(744年),礼部尚书席建侯时任河北黜陟使,在唐玄宗面前大力赞扬安禄山的正直,当时位高权重的李林甫、裴宽等人,也察言观色,一齐称赞安禄山,这使得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更进一步,让他出任平卢、范阳双料节度使。% g5 D7 R9 J8 z" I/ O, @
  - z- y6 k9 v; _, @7 X
  安禄山的头上笼罩着越来越多的光环,但他却隐隐感到一种不安。( ]/ K1 ]+ T& l0 w9 e0 w" f6 S6 Q
  与王忠嗣、盖嘉运、夫蒙灵詧这些节度使相比,安禄山并没有建树伟大的军事业绩,不能说安禄山没有军事才华,他可能更缺少机遇,因为他所面对的契丹与奚,与大唐的关系都在不断好转,虽然小冲突不可避免,但大的战争却很少。) o# N" V2 T& w4 |) k! C! h
  安禄山为了把兵权更紧地抓在手中,他下定决心,挑起边境的战争。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18: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250)
, G6 I% R3 s" a/ J: K5 [6 [+ o  + d" V1 c- m2 l! M
  天宝四载(747年),安禄山连续几次发动对契丹与奚的进攻,最于激起两个少数民族的反叛,然后安禄山出动大军,击败契丹人与奚人,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军功。* o! C# w1 @# M( ?' t
  为了博取皇帝的信任,安禄山派他的心腹刘骆谷留在长安城内,随时向他汇报帝国首都的动静,并且不时就向朝廷进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等物品,以表示他的忠心。
: q& U* z: _( R! l4 ~) {3 d  虽然安禄山的形象不太好,他就象大肥猪一样,体重达三百多斤,整天挺着一个大肚子,这个肚子有多大呢?肥肉太多,以致于这些肉都耷拉到了大腿上。无论是皇帝还是其他官员,对安禄山的第一印象都是非常不好,不过聪明过人的安禄山却可以将这种劣势转优势,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智慧掩藏起来,在世人面前是一幅憨厚敦直的形象,跟他的外貌还挺般配。他的机智与幽默可以很快令人改变对他的恶感。9 `2 u" b. f5 ~: H, |% N
  当安禄山见到唐玄宗时,连一贯严肃的皇帝都会跟他开玩笑,唐玄宗指着他的大肚子,戏说道:“你这大肚子中到底装了什么东西呢?怎么这样大呀?”4 }: v+ E# M/ _, o& L* N. w
  反应敏捷的安禄山不假思索,当即回答道:“内无别物,只有一颗赤心。”这个回答,机智又滴水不漏,令唐玄宗露出欣然的一笑,安禄山从皇帝这会心的一笑中,看到自己似锦的前程。3 g, d- b8 h/ ]3 q& M/ j, T
  有时安禄山会更进一步展示他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本领。有一回,唐玄宗接见安禄山时,太子也在场,其他人见了太子都下拜,惟独安禄山不拜,左右大惊失色,暗地跟安禄山说:“这是太子,赶坚下跪呀。”安禄山不为所动,仍然站着不拜,然后向唐玄宗拱手问道:“臣本是胡人,不熟悉朝中的礼仪,不知太子是什么官呢?”装傻到这个样子,果然是个看起来憨厚拙笨的人呀。
/ L0 V: F. n, n/ v  唐玄宗“呵呵”一笑,没有生气,对安禄山说:“太子就是储君啊,等我千秋万岁之后,他就是皇帝了。”安禄山这才假装明白似的,红着脸说:“哎呀,臣实在是愚钝,臣心里只有陛下一人,实不知有储君呢?”然后向太子下拜。安禄山的超级表演,实在令唐玄宗也被他的一片忠心所感动了,于是乎对安禄山更是宠爱有嘉。0 G7 K( @. c1 k
  # ^; P8 C- d2 p
  不久后,唐玄宗在勤政楼宴请文武百官,官员们都坐在楼下,只有安禄山一人得到特别的待遇,他的座位是在皇帝御座的东侧,座前还垂下一卷珠帘,宴会开始之后,唐玄宗令人将珠帘卷起来,在文武百官面前昭显安禄山荣宠的地位。8 Q! n5 {- I4 \( Y
  唐玄宗以此作为对安禄山忠心的回报。# f7 e4 ]- @, O6 z1 t, m" b; {8 J
  安禄山以此作为攫取更多权力的机会。- O4 Q9 Z9 }4 L6 h' s+ s. T3 |
  这时一个人进入安禄山的视野之中,谁呢?“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中国古代大美女,唐玄宗最宠爱的杨贵妃。男人有个致命的弱点,英雄难过美人关,唐玄宗是皇帝,也是个男人,安禄山要进一步博取皇帝的信任,就要打通杨贵妃这一关。
: ~$ K$ ~/ A8 N; }. p  机会从天而降。唐玄宗让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与安禄山结为兄妹,这使得安禄山有机会出入禁宫。安禄山得以施展他憨厚可亲的本领,用尽心机讨好杨贵妃,甚至认杨贵妃为“干娘”,这么一来,皇帝唐玄宗不就成了他的“干爹”了吗?1 P. G' i9 D/ }' R5 ?" Y' J
  注意安禄山非凡的伎俩,有一回,安禄山入皇宫,恰好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安禄山先向杨贵妃下拜,然后再向唐玄宗下拜。唐玄宗便问说:“其他大臣都是先拜皇帝,后拜皇妃,你怎么刚好相反呢?”  F4 l# C! J" }" j7 U8 [) T+ B# u
  安禄山的回答是:“胡人的习俗,是先拜母,然后拜父。”俨然将唐玄宗与杨贵妃当作亲爹娘了。安禄山极力体现出他作为一名胡人的纯朴本性,使得唐玄宗根本没有怀疑他的叵测居心,他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骗取唐玄宗的深度信任。* j5 @4 j  R! T$ M( T) |
  5 e; n: O' _8 N7 {9 O9 I
  在安禄山眼中,王忠嗣是他潜在最大的威胁。2 E$ J! R( O! H4 N) c& W2 [9 L
  威胁之一,是唐玄宗对王忠嗣的信任。王忠嗣是烈士之后,从小生活在皇宫中,而且与太子李亨的关系非常的好,这个背景使得王忠嗣深得皇帝的信任。% q3 |0 |1 Z0 B" q# N3 e% w
  威胁之二,是王忠嗣作为一名将领,有着骄人的战绩,他无论在西线对吐蕃的战争中,还是击灭突厥的北方战争中,都有杰出的表现,他骁勇善战,富于谋略,是一位军事奇才,作为一名边疆节度使,安禄山的军队中的威望,是远远不能与王忠嗣相比的。; L6 c9 A  m& x# n) ?
  威胁之三,是王忠嗣一人身兼四个节度使之职,即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之中,安禄山虽然也是范阳、平卢双料节度使,但所掌握的军队,完全不能与王忠嗣相比。
" ]" j- v' J! x& w, N& r. A  安禄山想要将大唐精兵控制在自己手中,首先必须要挤垮王忠嗣。
+ q. w7 \( z7 O% e) X  此时,安禄山得到了一位盟友的的支持,这个人就是宰相李林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08:26 , Processed in 0.0425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