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那时唐朝(李渊、李世民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8)
' U6 Z- r. x9 y7 |) R/ w9 a                                  
- Z5 A1 l* t1 F1 `        
4 F& e& {$ T; R) [  作者:沁园春
& m2 p6 h& M( z6 @- Q* p      
5 a$ c! d& z8 k; Z  ; |/ I4 _4 s& q- N- Y. l9 \
  
  c: a& _8 A& L7 y4 ?  这些人基本上是以前秦王府的“老人”。 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宇文士及为中书令,萧瑀为尚书左仆射,封德彝为尚书右仆射,都位居宰相之职。长孙无忌掌管人事权,为史部尚书,杜如晦掌管兵权,为兵部尚书。杜如晦他叔叔也是好命,当年在洛阳被侄子救下,如今也成了“监察部长”,被任命为御史大史。其它诸如侯君集、段志玄、张公谨等人都是身居要职。其中,原太子集团猛将薛万彻也被任命为右领军将军,算是李世民从实际行动释放出的更多善意。
2 t9 A  {; C' K3 F) }  
, H0 k/ V6 |1 O  Y5 K6 Q3 F$ w( k  就在这之后的第四天,魏征接到了好消息,李世民派去安抚山东,作为他的全权代表,另有便宜从事的特权,可见李世民对他很是信任。“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一点,李世民算是学到家了。* g1 ^$ U- x1 v/ R: S- U6 [) G6 J
  
! K' f1 O" o' l4 z" [9 P' v2 {  D  魏征很感动,即刻启程奔赴山东,不料走到磁州时,却碰到地方官脚镣手铐的锁着两个人匆匆忙忙往长安方向赶。8 c* A+ J# }7 S# d
  
9 j; u% Y" t* H  N) H% n/ R5 z1 A/ J  魏征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名罪犯是原太子李建成的千牛李志安和齐王李元吉的护军李师行,这些当官的逮住他们,想拉去长安领赏。. e* o9 l$ D- ~" P3 y
  
9 e& C. r8 Y; W8 U$ s, ?  魏征看到这个情况,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他讲了一番道理,大意就是前东宫、齐王府左右的人都一概不追究了,现在还在抓人,不行!, k. S9 _2 Q$ e# g1 D5 G( P6 P5 G
  * H: j( J% O  y  H+ |: E5 ?& t8 u* Q
  魏征亲自为李志安和李师行等人解去枷锁,释放了他们,李世民听到
2 s5 e$ Y4 m% d  这个消息,开心得不得了,对魏征更是刮目相看了。
. b7 L/ {& a3 `) w8 M* S' R  ' k1 H( Z/ D( ]) @% \! x5 }
  等李世民正式上台后,他除了大赦、免税之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释放宫女,让他们各自回家去找自己的意中人。这非常了不起,一般的皇帝上台后肯定是想着怎么多搞漂亮女人进宫,而李世民却把宫里的女人放出去,还让她们“自由恋爱”,真是不得不让人钦佩,而就在人们竖大拇指的时候,有人又来找麻烦了,谁?原来是老朋友突厥人来了。5 ~5 Y9 }# \# j
  
! d' S9 w. _* Q+ a7 v  这次突厥的颉利可汗南下长安,可不是来喝李世民喜酒的,他与突利可汗带来的是十多万大军。
% T) ]; c, A" e' f) Z. F3 S  & D; A9 a5 a7 K$ ], O  u! u
  难道想来干大架?不错,这次他一方面受了梁师都的鼓动,另一方面也是刚刚得知唐朝换了领导人,想来个下马威,试探试探李世民的反应,再作下一步行动计划,当然,打进长安肯定也是他的一个选项。
6 {  P8 a+ ]- O+ }0 C2 O  大唐又一次面临严重的危机。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9)6 s5 Q$ d8 A8 H3 f8 E+ z* S
                                  3 B# y/ x9 Q$ h
        
/ M  d$ o, {: K% T" o  作者:沁园春
3 Z/ e0 {# e: R. S, R9 s9 u6 }      " S5 D+ K" s, z; {; C9 c4 I
  6 G; }$ S# t: p: s. n. |" k
  % @( m; N6 {; b+ S1 @# P1 v8 K7 v5 p
  8月28日,颉利可汗到达渭水桥北岸,为了观察一下动静,他派心腹执失思力进京面见李世民。
; V- m: [; L- d8 H/ M  
% e. n2 W1 j% Q( t  执失思力牛逼哄哄的,说话一点都不客气:咱们的颉利、突利二可汗率百万大军现在已经到了!$ w  B; }# t1 N9 |) s2 \# m5 f
  
# R* \; [. Z5 ?% o  李世民也不是吓大的,大声斥责道:“负恩负义之徒,还在这里夸夸其谈,先杀了你再说!”$ H4 L$ R0 }9 W
  
' |. {" H0 i, m3 s2 m' D; A* \  执失思力顿时焉了,到了别人的地盘,要弄死你还不容易?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执失思力心里恐惧,请求饶命。
$ W/ h0 J0 |1 w1 P( \  
& U) w* H+ [8 T2 D2 m  这时候,萧瑀、封德彝怕惹麻烦,站出来请求按礼节打发执失思力回去,李世民回道:“我如果今天放他回去,突厥人还以为我怕了他,以后就会更加放肆!”
& h& {% l6 z( T* T! U& M/ R  
/ r  ]/ f* f9 D2 e/ r: H* O: [  李世民就是不信邪,下令将执失思力囚禁在门下省,而后自己骑上战马,从玄武门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他带上房玄龄、高士廉等六人骑马直冲冲的来到渭水边。
1 ^( T# m. a6 s  r4 ~  
3 I% f' {9 g$ a1 X  李世民不是来说好话的,他与可汗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来了个面对面,一开口就责备他背弃盟约。突厥酋帅历来就晓得这小子的厉害,见李世民这么牛逼,都纷纷跳下马来排着对给李世民行礼。+ ?/ E* o# H, c' f" J0 n
  
2 U% a& c$ Y  U( r  不一会,唐军陆续赶到,军容整肃,旌甲蔽野,看了都让人害怕,史载:“俄而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虏大骇。”颉利可汗有点心虚,本来也是,派去的心腹都被丫的给扣了,还亲自跑来骂人,虽说你只有六骑,可后面谁知道有多少“隐身”啊?李世民看颉利可汗也只是个纸老虎,心里有底了,他命诸军稍稍退却,结成战阵,而自己独自留下来与颉利可汗谈心。; w3 D8 d8 G, x3 L3 ]- \2 K# q
  
* d0 n/ M8 q  i  萧瑀认为太轻敌了,万一把皇帝捉了去,那可不得了。他勒马劝阻,李世民说突厥人以为我怕他,我就是要告诉他们,我李世民什么都不怕,要打就打,不打也可以谈。果然不出所料,颉利可汗搞不清李世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轻举妄动,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与李世民请和的好处更大,也借此谈谈条件多捞些油水4 m$ B) p) z( s$ e
  ) i! k1 y3 ]- d7 l8 _7 V. _
  李世民当然不笨,本来现在不是与突厥大战的时候,不打是最好的选择,于是爽口答应颉利的请求,并于30日这一天亲自前往城西与他结盟于便桥之上,并斩白马为盟,突厥人得了好处,欢欢喜喜的拍屁股走人。6 d2 R' k. T  l3 v0 D% j3 ]
  8 X0 x8 L) ~) @% u) l" [
  很显然,李世民是破财消灾,他不计较眼前这点得失,因为他看到颉利可汗这次不请自来并没什么军事目的,无非也是土匪心态,想捞一票走人,另外,李世民对付突厥人有他长远的规划。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0)
6 x4 `. `3 E6 U, h- G                                    4 N! l' m$ x! {% D+ V
          ( y, N. Y3 N7 L1 c) I
  作者:沁园春
) x" p( K/ [( l/ T9 W        6 @7 V2 [% v3 t5 X  ~
    
& H$ E& Y% s. c: q) H$ }3 X  ! p* d, ~& r2 P- H: z
  事后,萧瑀向李世民请教突厥居然不战而退奥妙何在。
- p2 m0 {" z5 i$ p  
8 s7 S+ ^$ T. m  李世民笑了笑,说了心里话,中心思想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现在国家还不富裕不是打仗的时候,应该休养生息,他们就贪财,给点钱就行了,这样好争取时间,以后再算总帐。这是李世民的良苦用心,他对突厥的整体战略就是幍光养晦,只待来日,对于这点,萧瑀自叹不如,承认自己不如李世民。
. K% o4 l" t9 G6 _$ X3 X  1 P) t" P1 z3 t
  颉利可汗得了不少好处,也有些不好意思,送来突厥马3000匹,羊万头,作为“回礼”,李世民却不受,只要求他把连年寇边绑架去的中国人都送回来,为什么?因为刚刚经历战乱,中国缺人。7 e; ~! N/ O6 C
  
3 z: k* Q+ P4 j/ m; t0 j. Y6 j  李世民心里清楚得很,现在突厥依然是国家最严重的外患,横行霸道,说来就来,我大唐都成了他的菜园门。国家和人民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突厥一日不除,我一日不安!. {1 s" E- T) v# B
  ' P$ m% x/ E6 H' k  V2 a1 {
  为了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他带头搞“国防建设”,便桥之盟后20多天后便亲自上阵当教练,召集各卫将士在显德殿练习射箭。5 w; r3 u6 W5 Y; V
  
% b/ `, Y8 f$ O# G  大伙见与“国家最高领导人”一起射箭,个个劲头十足,兴奋得要命,李世民趁机做起了政治工作,说大家平常要搞好训练,上战场才能打胜仗。既然领导这么重视,那就拼命干活吧。从此,李世民每天都带着几百人一块射箭,还时不时的搞些期中测试,成绩好的则发奖品鼓励,奖品主要是刀、弓、帛这些东西,当然,他们的头儿也顺便沾光,一概均有奖励。  r+ V  j3 J/ d8 S: W: _+ }
  
; @% y% U% `8 h8 e" G: k  天天这么搞,当兵的高兴,大臣们却一愣一愣的,每天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毕竟刚刚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天下还不太平,人心隔肚皮,万一发生不测,后果不堪设想。- }: @( r$ e1 T
  + q! W- }2 v4 U  \- u' ^+ z
  基于这个考虑,众大臣都纷纷上表劝阻,说得极为恳切,生怕李世民听不进去,他们说按大唐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现在陛下竟然与一些卑碎之人一起“实弹演习”,万一有个狂妄之徒搞恐怖袭击,那不是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吗?
7 F/ j$ G. x( _0 l3 E! f0 h  
* h6 O1 w* _" N$ p  韩州刺史封同人更是着急,居然长途跋涉,亲自跑到京城来劝,他谎称有急事,骑着驿马赶来朝廷苦劝。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是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只是表示大唐天下都是朕的子民,应当推心置腹,我不会猜忌他们的。既然皇上这么说,大伙那叫一个高兴,以诚相待,才能真心相待。
  b! K" K. k0 X( O6 M  
0 U7 q& }9 H; Q& s! }3 n+ n) J  这么一来,将士们都热情高涨,日夜苦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李世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获得巨大回报。史载:“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0 c* k$ |  u6 r( q
  # O4 n: W2 m, u: A: ^' A& S1 ~
  这边训练搞得好,那边封赏却出了大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1)7 R. N4 t' C& W. _& K
                                      
) @( G+ D' a- h* v            # {- ^2 O# x1 N6 e; c
  作者:沁园春
- o/ ]" P$ w* n4 y            F7 x; D+ }( v/ r3 H
   ! ?3 U" w0 L' k
  
: \$ C+ W( W8 a' g  原来是李世民来了一个“公开讨论”开国元勋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封邑是否合适,并让陈叔达在殿下唱名公布。这次讨论不是事前的商定,而是事后的评议,就是想看看大家对各自的封赏是否还有意见,也算搞了一回政务公开。
: o; P1 f% k9 n" |  
$ O5 s7 L! O3 f( N0 s# f* k  李世民怕有没考虑到的地方,要大家畅所欲言,平时也没这机会,此时正是表现自己最好的时机,一些武将争功,争来争去,淮安王李神通也说话了:“我首应义旗,可如今房玄龄杜如晦只是耍耍笔杆子功劳反在我之上,老子不服!”
# f% ?$ x$ g+ h/ q  
! X( T# J6 l! w+ g  是不是喝高了?李世民知道叔父的事情不处理好,其它人就更不好说,他想了想,心里有数了,朗声答道:首应义旗,叔父当年也不过是想避祸,后来还连连打大败仗,而房玄龄他们却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论功行赏自然要在叔父之上。叔父放心,对您的封赏不会吝啬,但也不能徇私情。
- C3 i" K7 d  Y1 z  
0 I8 J1 H) H$ |+ k5 \- E, r7 u& ]) k  李世民滔滔不绝的讲了一大堆,无非就是表达一个意思:我的“奖品”是公平的,不信请看淮安王。; O$ j$ B' c8 x& ?6 q) h  S+ y
  ( u5 F+ \0 j: P/ D) m6 M# A
  果然,刚刚还争得面红耳赤的猛将们都不争了,还私下咬耳朵说皇帝连自己的叔叔都不乱来,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t0 E0 ?% a$ ?, {2 u& Z
  9 ]5 e6 O: d! j* F/ |% ]! ^
  如此一来,大家都心服口服了,可见要想树立威信,自己的亲属能否一视同仁是关键。* Z) t8 g  Q% S9 ~# x2 \
  
7 B) Z0 P: e6 _& f# L" n0 Q/ _' U  当然,有意见的还不少,房玄龄就曾经对李世民说秦王府的一些没升官的旧人满腹怨言,说什么竟然还落在前太子和齐王府的人后面,很不爽。
$ L8 I- T' x. i6 V  $ \9 k& S5 b% p- u. |
  看来是他们心里有意见了,李世民知道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能再厚此薄彼,要尽量照顾各方利益,他迅速做出批示:只有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怎么能以新旧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竞争上岗,有本事就上,大发牢骚岂是为政之道?
5 u# D/ `* ^, w2 B6 z% }# [  
; k' }- u7 Q) j9 |6 ?( f8 J  对李建成李元吉那边的人,李世民也的确是照顾,在登基后的2个月,他又下诏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刺,并以礼改葬。
. a, t! ?; R/ w. k& N* ?( U  * c4 I# k& }7 Q+ w: D  u- m
  下葬那天,李世民还在宣秋门很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以示兄弟情谊,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毕竟再怎么说都同一个父母所生,当时也是在你死我活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这时候,又有人出来提要求了,原东宫骨干魏征和王珪要求送他们的“老主子”去墓地,李世民爽快的答应,还下令原东宫齐王府旧僚全部一起去送葬。
0 Q3 w! k* D6 Z+ v1 b3 |  5 R' x4 \/ X! K. R8 y! B
  你可以说李世民是猫哭耗子,但他采取这些措施进一步拉拢原太子集团成员,也是宽他们的心,同时表明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史书记载:“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可见李世民的怀柔政策还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T  y+ K( Z( [7 d1 X
  
* L: P4 S4 v9 P4 g5 t" M  玄武门之变的后遗症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措施力求让它的损失降到最低,因为他此时的身份已经不是秦王,而是一国之君,为了国家的安宁,就必须团结大多数人,让他们为国家效力,而不是成天来跟自己作对——政治,本质就是想办法让更多人来支持你。
8 g. F, ]( _4 B' p7 Q/ Q  ; E( I0 o2 v: }4 \% s/ ]
  解决了太子党问题,李世民又开始着手整顿吏治。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2)
2 r/ E1 L2 D3 S& _/ X0 i                                      
( V& q5 D: u7 Q8 Y/ c, Y8 q0 N            
* o% G0 T+ A5 d) r# }4 |3 i; }  作者:沁园春
# g) c0 i; b2 `8 {% l          
& P9 Z7 ?* x, {2 f& d   4 G5 @$ z2 V  Y% B7 E* n  r
  $ n: @1 u8 f/ `' p
  在整顿吏治之前,他心里清楚必须先拿宗室开刀,不然谁会服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宗室也是代表李世民自己,上梁不正下梁歪,他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
0 L4 |. p6 y# P! F    ?- [; @* m: n4 k+ u6 X$ t* j
  为什么这成为一个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当初“太上皇”为了强宗室以镇天下,大肆分封,李渊的想法也很简单,封王越多则势力越大,故而一些平时也难得见上一面的宗室族人,只要是挂了个姓李的名号,都要搞个王来当当,一眨眼就冒出好几十个,甚至连一些只会数手指头的小毛孩也神气十足的当了王。) M! `9 i% \0 ^& w5 k+ K4 n; V
  
! W6 b: R5 q) W. F1 {5 Y: u  封了王,可不单给块牌子那么简单,国家是要拿钱养着的,而且还有特权,对于这个特权阶层,老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
% v6 p: S( w0 Y0 X8 ^* Y% k7 S* [0 p9 S  李世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他召集群臣专门讨论怎么解决:“大家说说,遍封宗室于天下有利吗?”
! [+ ~2 p6 u8 k. S# x  g  + a7 t5 F- \; R4 f% a
  封德彝抢答:封王一多国家开支就大,恐怕给天下人的印象只会是这太不公平了!3 N. r% |9 [$ ]+ M& w( i1 {
  / W( M  E2 y2 p3 a$ }" k: `% N- ~
  李世民深以为然,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本来也是,养你一个还不够,还要养你一堆?4 u+ c: W0 n* F$ {7 ]) v  T/ ~# k* z9 {
  1 ]! k7 N  T, s+ l3 i
  李世民随即下令,将宗室郡王降级为县公,一律论功行赏,只有几名有功的不降。
5 ?. O; U% @5 F- a  
, i8 x  E( k% c8 H% f8 d  要整顿吏治,裴寂这一关是绕不过去的,他是武德年间最有权势的大臣,也是父亲的老相好,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完成了自己一系列人事安排,但对付裴寂又不能急,毕竟再怎么说不给他面子总要给老爸一点面子吧?" O: N, A* ?/ }$ |5 D1 F
  : q: F7 b; h! q" h/ D" d1 N& k5 i4 d
  自晋阳起兵后,李世民与裴寂就渐行渐远,两人多次发生分歧,甚至导致后来刘文静冤死,所以必须解决掉裴寂。
0 F+ }1 Y' Y( U. J( F9 p8 q" L  当然,李世民还是很有策略的,他不会胡来。
& w5 ~( c3 ^( `% [  
$ x" p7 c: {( e$ w( j  贞观元年,裴寂仍然食实封1500户,比所有的功臣都多,居第一位,但这只不过是个安慰奖,实际权力早已拱手让人。) k) F- f) j$ ^5 E4 f  p
  3 k1 W8 V! d- K
  直至贞观3年,有心怀不轨的沙门法雅因为“失业”,妖言惑众被杀,据查,裴寂与他关系好,并且早知其妖言而不报,既然有了这个证据,那你裴寂就是自己找死,李渊也无话可说,李世民将他免官,食邑减半,放归故里。+ t7 w% T" p5 f0 N1 d% ^
  
0 @/ `( T5 h: G( d  可是裴寂舍不得京城的“腐败生活”,接到了通知赖着不走,李世民大怒,把气撒在长安令王文揩身上,怪他不发遣返令,打了他30鞭,还指责裴寂说你不过是凭着太上皇的恩典才混到功臣第一,武德年间朝纲紊乱就是因为你,你回去守墓吧!这明显是给他难堪。/ T% s- O* L! _  \
  7 \9 j1 Z0 M, _* |
  裴寂心里清楚,这是李世民故意给他小鞋穿,没办法,只好舍弃大城市去条件艰苦的地方,带着太多的遗憾回到老家蒲州,可是不久却传出他要谋反的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3)
5 h& X# v+ |4 Z& m2 Q0 e* V                                        9 [8 e' ]3 M. V* i5 k  j7 u" M
              
6 l( h4 Y0 b) _( q1 {1 y  作者:沁园春: B6 ^" n% c& w6 i; N. ]1 ~% a, P  {: S
            % H$ Z2 t! v0 A* s6 B
  
3 N! \+ @! _6 B% e  
" }1 t% V, P1 d; ]& K' v: |  还真有这么个叫信行的狂人,扬言说裴公有天分,意思就是你要做皇帝了,这种话怎能说得?除非你活腻了,裴寂意识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他实在气不过,不但瞒着不上奏,还派手下一个叫恭命的监奴,也就是头号马仔去杀人灭口,可是狂人先知先觉,不打招呼已经先见阎王去了,而其余党的结局就更出乎意料。原来问题就出在裴寂派出的这个“心腹”身上。他是个吃里爬外的家伙,得令后竟然不去干活,放了他们一马,任其四处逃窜,而裴寂一直蒙在鼓里,这还算好的,更离谱的还在后头。
, s1 ~: h$ v( _+ g- a  $ a. Z- Z5 }" _) O; ^, B
  裴寂依然非常信任的派恭命去自己封户那收税,钱是收上来100多万,可他自己先享受去了,居然把钱花了个精光,这下惹怒了裴寂,臭下子,你造反了?抓起来!可恭命是老鼠变的,得了消息后早跑了,他不是躲起来,而是跑去长安告密去了。- G  A" X1 o7 R$ D
  3 R$ `& b: Y( M/ k6 W/ e+ J
  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宣布裴寂四大罪状:第一条:位列三公,却与妖人法雅乱搞关系。第二条:说话不打草稿,说有天下是我所谋。第三条,妖人说你有天下,还试图隐瞒。第四条:杀人妄图毁灭证据。这四条罪行如果一一细究,裴寂必死无疑,但再怎么说也还是要留点面子,李世民最后表示我要杀你不是没有理由,只是大家都说给你留条命,那就听一次大家的,于是裴寂被孤苦伶仃的流配到静州(今广西昭平)。; s. m0 J5 Y$ d
  
2 Y- M' w/ Z, P, M0 f9 k. n( [  到了静州,像从半天云里掉下来的裴寂只能望天兴叹,默默等待命运的安排,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只能回忆过去与太上皇一起游戏的日子,只能后悔自己当初没跟李世民搞好关系。而就在这时,当地姜人叛乱,有传言居然说这些“土匪”推举裴寂做了山大王。
2 f8 l8 ^' ~$ M% b5 ^, \5 y# {  2 P3 T( M% z+ G" M4 c+ x, c
  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却不怎么相信,只是说当初我给了他活路,肯定是虚假新闻。
3 @( i% t$ i. B. x) v+ ]: w1 W. t6 |* s  ' p& Z  a: p; y3 [! x/ o
  果不其然,裴寂当黑老大的确是“纸馅肉包子”一样的假新闻,裴大人不但没入“黑帮”,相反还率家僮奋力破贼。
) V# {. D# I* G2 v) j$ _6 c  
& `: |/ A8 B* [2 Y# p3 [  这时候,李世民也觉得自己是否做过了头,给点教训就是了,或许李渊也做过工作,有些感念裴寂的佐命之功,又征他入朝。不想,裴大人再没福气见老朋友一面了,因为他已经遗憾的告别了这个世界。( P9 N8 i& n9 p  e
  - g3 `4 ~& o9 |# {; n& H: h
  一代名臣就这样在孤苦和郁闷中悄悄的离开了人世,时年六十岁,想必在静州的日子,他是过得很不舒心的,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到自己的本分。虽说裴寂没什么大的功绩,但毕竟是晋阳起兵的关键人物之一,历史亦将记住他,特别是与李渊的特殊关系,实在令人艳羡。最后临死前还能亲上战场平叛,也算是没有落到晚节不保的下场,想必身在长安的老朋友李渊也能轻声的说一句:我很欣慰!+ T! M5 H( @0 w$ U; F( |+ Y
  3 [7 N; t; J3 s7 o& u/ A6 Q6 \( P) R
  而在“处理” 裴寂的同时,李世民又罢了陈叔达与萧瑀两人的宰相之职,这两人都是功臣,为何要对他们下手?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4)7 d  s7 c* |7 e% d
                                          ( b7 B0 T: p- H6 z
                8 i& u0 V" @3 l6 Q9 U; H8 F* u" |
  作者:沁园春
8 z- m. `0 U! \  L              + D8 s" ?( D+ h
    
3 i1 c) C1 u+ C' q7 }' j* w4 Z' w! X    
4 U2 @5 T8 c7 n+ D3 u  武德年先后有12位相,但几乎都是皇族或门阀士族出身,其中陈叔达与萧瑀就是陈朝与梁朝皇族之后。这两人在李世民争夺皇位时,是倾向于秦王的,可以说也是李世民的功臣,但毕竟思想有些守旧,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把他们“撤换”下来也在情理之中。加之这两人又不合,在新皇帝面前经常吵得面红耳赤,故而李世民干脆让他们“退休”。封德彝去世,萧瑀又“返聘”回来干了半年,但仍然不合心意,又罢免了。(后来萧瑀时罢时迁,这是后话)
+ d  _9 @4 p! {5 a  * L7 b% ^+ M! n: B
  虽然撤了他们的职,但李世民依然以礼相待,有空就去探望探望,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样做,无非也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D/ X$ P: c. v$ u2 u2 R
  9 k' z1 }( r" B- f2 u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央决策机构基本形成了以房杜二人为中心的领导班子,虽然杜如晦在贞观4年3月份不幸去世,但他们两人开创的局面和制度依然保留下来,由此让贞观之治得以实现。
$ `3 j- t$ `" M/ l( b7 E4 D  
2 a7 N+ n5 v( M$ G( ?" J) P6 Q  建设“和谐社会”,说起容易做来难,刚刚做皇帝,这天下如何治理是李世民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治理的关键在于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也就是所谓的路线问题——路线问题,是个大问题。
5 l3 n8 L9 r, d  , E# ?) [6 r& w9 k1 f5 @) \
  刚刚即位时,李世民就召集朝臣展开大辩论,大家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毕竟面对国家百废待举的局面,大乱之后又将如何治理呢?$ @/ y) ]% O$ ]- ?
  1 ?  y0 [8 t5 a: e3 M7 s$ p% x5 E
  李世民的问题是:如今大乱之后,是不是很难大治啊?听语气,可见对于怎么办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把握不大。
+ @' ?6 l0 J) i) q+ E* A' f  % L$ \/ P# ~& w: V! B
  魏征首先发言:“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治,思治,则易教。所以大乱能大治,就如同饿肚子的人急着要吃饭,口干的人急着要喝水一样容易。”
" [1 H( W3 a2 v$ W2 L, W0 }  
$ Y6 ~0 G% Y5 J2 G! e  魏征刚刚说完,李世民又一个问题抛了出来:即使是再圣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也要上百年,而现在刚刚平定天下,就要想做到太平治世,那不是奢望吗?短时间内又怎能做到呢?
3 \, B( {0 {% T  
: j3 D" w/ y; {' E+ m5 _2 X  看来,李世民还是有疑虑的,魏征又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意思是如果实行教化,上下同心,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办到。
+ L, d' m! H' A  $ k0 f  E( j6 g  g: r5 m' d4 S
  李世民深以为然,但仍有很多人不以为然,其中犹以宰相封德彝最是积极,他提出质疑,予以否定:夏商周三代以后人心日益狡诈,所以秦用刑律,汉杂霸道,都是想为而不可为。魏征不过一介书生不识时务,若信了他,必败国家。6 r% K# h. E; [1 q! M
  
" W# H; X3 @7 u! M! W  对于封老头的挑衅,魏征自然以牙还牙:三王五帝时,百姓还是原来的百姓,不也天下太平了吗?从前黄帝、商汤、武王都能天下大治,不也在大乱之后吗?如果说古人淳朴,后代就逐渐狡诈,那时至今日不都变成鬼了?9 f! t0 Q. {4 a4 A6 Y# N
  
: ^3 {$ g3 T0 H0 w$ Z. q1 o2 ~  这一席话旁征博引,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更是驳得封德彝哑口无言。9 V5 J  `( q' C* x5 G8 |
  
. O! I5 m6 n  |1 @' v! w  虽然如此,但口服不是心服,这帮人依然认为只是纸上谈兵。史载:“德彝等无以继之,然咸以为不可矣。”# B) Y* y2 D% h' {; n+ F
  2 F, F! A2 S- x: E$ h+ X  O# `
  李世民最能听取正确的意见,见魏征剖析得有道理,于是接受了他的治国理念。其实,这场路线之争,其实质就是以刑法治国还是以德政治国,说直白点,就是一个来硬的,一个来软的。李世民最后选择后者,其结果如何呢?就在贞观前三年,唐朝遇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李世民将怎样带领全国人民去战胜困难?而身在塞外的突厥人是不是又会来趁火打劫?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5)
: d6 ?3 W9 `. C  e                                            
6 p) P. w# m: C                  , ^) N  L5 G  P
  作者:沁园春5 N0 X3 `. a8 F4 s8 _
                % N: O9 b" E9 w" k8 g- k
     
5 Q( z- c# p8 N+ G+ D% j$ l! s  9 L  H/ n$ S$ m: l3 k* R
  马上得天下并不能马上治天下,对于这点,李世民是有清醒认识的,在即位之初就成立自己的政治顾问机构弘文馆,由于天策府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就终止运作,所以弘文馆的设置很有必要。# S1 ]. j, Z% |
  , V; S9 }. d" B( t
  李世民精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遂良、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人,在保留本官的情况下,兼任弘文馆学士。让他们定时值班,上朝时可以随时传唤,入内殿商议政事,有时甚至还加夜班;同时,为了培养后继之才,又取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弘文馆学生。
4 P8 v1 z2 B5 T& E  # f9 N$ M, k$ t4 v- F/ ?5 @
  为了更好的建设国家,李世民大规模选拔人才,令封德彝举贤,可是封老头拖着没办,很久都不见动静,李世民找他来,批评他办事不力,封老头解释说不是不尽心,而是实在没有奇才啊!7 G& B' t) X' x5 D8 R8 e
  6 T7 x! l* K+ B; H
  李世民对此提出批评,认为不是没有人才,只是没有发现而已,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又被李世民教训了一番,封德彝也只有惭愧的份了。& v  z. W8 x6 F# \/ u" D0 d0 [
  
: H6 x  L5 t; \2 b6 j# Y  举贤任能,一直是李世民的主张,如今《全唐文》还记载他执政时期下的求贤诏,就有五次之多,附带提及的还不算,可见的确是求贤若渴。为了更多的笼络人才,李世民不但广开才路,还完善科举制,扩大进士科,增加庶族地主阶层参政的机会,这是李世民的伟大之处,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提供了一条“出头”之路。5 b, u- B$ K4 s6 C
  8 E' o7 v8 ]3 i& s1 w( e
  当然,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他也不能完全放开手脚,一律进行科举考试,搞公平竞争,还是保留了恩荫制。
; N" |& u; N' K* \0 l& t. V9 f( ?  
1 Y; m; F& `' }4 ?  恩荫制,说通俗点就是子承父业,考得好不如生得好,一些贵族子弟打着父辈的牌子就可以享有做官的特权,而不必去辛辛苦苦的考什么试了。
0 ^$ i! ?7 c5 z6 c' |  4 q* L$ p+ I* l; C
  在招募人才的大潮中,有一个人的出现最为奇特,他就是“平民宰相”马周。7 I( T# M7 ?: H" E. D. W- v
  , ]2 {. X( e# v4 |$ V7 b* K
  马周,字宾王,清河花平人,小时侯家里很穷,又是一个孤儿,但再穷不能穷教育,他不但勤奋好学,还很有才华。可是生活落魄,家乡人都瞧不起他,就这样把一个苦孩子“逼”成了一个愤青。
  a( i, u1 q) `8 v  
5 v( a( f6 B) v* R- g/ ^+ S7 |  武德年间,内心苦闷的马周终于在博州谋到一个助教的工作,这本来是国子监的老师,要负责学生修身养性这些东东,没想到马周这小子却天天喝酒,经常是一副醉醺醺的模样,工作自然也是一塌糊涂。
+ L) f' _1 E$ g4 _* c) [% x4 i$ K  9 E' d; j# ]5 l
  博州刺史达奚恕实在看不惯,多次警告,马周就是酷,甩都不甩他,仰天大笑一声,拂袖而去!后来,他虽然也游历官场,但多是一些小小的办事员,还经常遭人侮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2 19:02 , Processed in 0.0260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