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8-18 21: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43)" U. Y" n u8 a$ C6 h, T" g! Z, F! g
, n: R1 C( c, g5 K" V0 Q 到最后,这些都要融入到宗教之中去。这是个奇异又温暖的大家庭,就算是现代人,一样都需要它的心灵抚慰。
0 E& n7 J- W9 s) q/ L 首当其冲是道教。这是有历史根源的,从唐朝起,道教就像是李氏的家庙一样受尊崇,别看着那时候各位大和尚玩了命的长途旅游,到印度留学,或者过海到倭国传经,那都是逼的。不这样,佛教根本没有发展的可能。% k: H5 W7 J' a: v" F* Q
但是道教随着唐朝的覆没而衰落,讲究白日飞升、肉体成圣的道教,成功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佛教讲究肉体只是臭皮囊,要修炼心性,只要“开悟”就可以万事无忧,这是多么的平民化和可操作啊……所以在五代十一国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佛教反而大肆昌盛,把道教给比下去了。5 H0 G( y- Z9 c
到了宋朝初年,道教只能缩在四川和江西一小片地域,真切地面临了生存危机。可是别忙,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外来的和尚们就算再会念经,比如说想尽了各种方法,一定要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拉上关系,硬说太祖陛下曾经在他们弟子开的菜园子里偷吃过大白菜都没用。
1 ]9 }5 M Y- t, ] 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都对和尚不感冒,这是不争的事实。
) A$ f- d7 q( i! t( m- a8 k# K" s 赵匡胤当年曾在佛像前问当时的名僧赞宁:“朕该拜吗?”似乎问得有些多余,在赵匡胤之前,中国有过无数的皇帝向佛像下拜,你算老几?敢说不拜?
4 F. m! B2 M H! O9 [ 但赞宁的回答却是:“如来是过去佛,您是现在佛。现在佛不拜过去佛。”
' x& o2 ?! J: ~& O, c9 a 赵匡胤哈哈一笑,只是一揖了事。9 Z, C( V: l* _- h" y. T
算赞宁识像,就在不久前,宋朝大雨不止,赵匡胤曾经派人到龙门广化寺无畏三藏塔前对佛宣言――如果雨再不停,定拆此塔!
3 i$ t" d# _ b- A 并且在他一次战胜回京时,全城百姓都出城迎接,一个叫辉文的和尚却置之不理,带着女人喝酒。赵匡胤勃然大怒,把辉文活生生打死,并且把一寺僧人都痛打一顿,然后发配流放。/ B1 N8 N" h! \( E' s
这就是太祖陛下对和尚们的态度。可是世道变好之后,和尚们却对赵匡胤不爽了起来,因为佛教的祖训就是“沙门不拜王”。除了释迦牟尼之外,不敬任何世间人。一个小小的赵匡胤,真是狂妄的匹夫!
3 g. X% G" J5 ?2 v/ h9 W 可是在紧接着的赵光义一朝,这些人却加倍的老实了起来。! ^, c. |0 L1 s& G. g- n) i7 U8 l4 ~9 w
7 r! H2 L% P$ _* f. i# r+ ^ 连载(544)
6 I5 n0 Q) \, Y6 s9 F* N2 O$ X
4 s) I* ?( s' Y) }7 o( m 赵光义是不轻易发火的,而且和蔼可亲,万事都有商量。于是当时有个和尚找到他,说希望为佛祖盖一宏大庙堂,落成之日,他愿焚身以报。+ w- h% M8 B, s% F! X1 L0 S
赵光义看看他,行,同意了,只是派了工程队干活儿的同时,吩咐负责人说:“记着,‘事了’才可回报。”然后开工、建成。建成之日,负责人在庙前点了一把大火,来,请你焚身!
3 K# n- v" n% k 该和尚吓傻了,超强的想象力也只想出了一句缓兵之计:“请让我回京城,到皇上面前再焚吧……”负责人理都不理,直接扔和尚进火炕,然后回京报告:“臣‘事己了’”。君臣相视一笑,各自默契于心。 E$ N" U. q$ m( F4 L! \( t, H) H
但万能的和尚们不这么讲,他们能列出一连串的名单条目来证明宋太祖、太宗兄弟对佛教的重视和友善,比如说这些年造了多少庙、剃度了多少僧侣,比那个万恶的灭佛魔王柴荣强一万倍还不止,赵氏兄弟完全是佛祖转世,是佛教的亲人……可只要跟宋朝修的道观、整理的经书数量等一对比,立即就会知道当时的主流到底是哪一边。
$ Y$ \3 K3 \" \8 N% M2 o E% q1 c 尤其是到了赵恒的时候,他一边强调“儒、释、道”三教并行,不分厚薄,一方面却在“圣祖临”之后,在公元1013年8月28日,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十九日,亲自到毫州(今安徽毫县,相传老子诞生地)去祭奠道祖、玄元陛下,加尊号为“太君混元上德皇帝”。紧跟着再把天上的神仙来了个排排座,把老子的位置从最高等降了下来。# C) {$ p. h) N
中国本地神仙系统的最强者变成了“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了这个名号。赵恒对于道教的贡献可以说是创造性的。- n2 W6 i* n% Z+ n
事情截止到这里,己经过去了整整近10年。一代新人己经悄然成长,而当年风华正茂的己经开始老化,一些人甚至己经死亡。澶渊之盟变得是久远以前的模糊记忆,新的历史时刻就要来临,这10年中,宋朝的政治、经济得国家大事也都有着复杂、精密的衍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