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那时唐朝(李渊、李世民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6)+ R& l5 E8 Z" U) Q5 Z3 D3 l0 Z
                                            9 C4 @. G' U0 _; Y; N
                  
; a" F  h- X  d/ {' W" O3 x  作者:沁园春
- W6 @" B4 h, N, g2 _$ a! r                8 u' f9 F- e* k' [( ?7 I6 S/ F# P
     9 g% n* b, y/ g1 c* b3 e
  ' d0 j! t/ D! p( U% p2 ?  n9 z: h: f
  马周尝尽人间疾苦,只身来到京城长安做起“北漂”, 可还是被人瞧不起,在住旅店时,连店老板都只去招待其它商贩,睬都不睬他。他也不是这么好冷淡的,总要作出些“博眼球”的事,桌子一拍,要了美酒一斗八升(大概21斤多),在店内自斟自饮,旁若无人,自得其乐,弄得店老板也是一惊一乍的:这是火星人吧?
) s$ J2 O' F: H! D/ n& H1 f. V- x( Q  
0 _7 j3 S$ N6 o- F  这个故事,被明朝的冯梦龙写入《喻世明言》,而马周叫的酒也涨到五斗(好家伙,60斤!),他喝了三斗多用来洗胃,剩余的就用来洗脚,据说后来岑文本还特意为此画了一幅《马周濯足图》。或许就是这样的出格举动,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 m/ ]3 M+ ]( U/ H6 `" q( e$ r" S  ' J( j& t+ u# g
  马周玩了一把,可见不服输的脾气依然在,他相信命运不会这么不公,可是怀才不遇的境况让他实在有些不堪重负,就在这时,命运之神终于向他招手,贵人出现了!因为经人介绍,他投奔了一个好人家。
# ?+ Z2 o' k* E+ {7 S+ e  9 ?: A: O* {/ ]" F3 a5 l
  这年6月,关中大旱,李世民下令百官上书评论政务得失。
2 v" a+ l8 ~+ Q: s5 X, K' t' F  
7 b+ O+ A7 S2 x: j1 @9 ~  这可急坏了中郎将常何,也就是当年玄武门之变中守玄武门的常何先生,一介武夫,肚子里没多少墨水,文章都读不明白,哪里还会写?而就在这时,他眼前一亮,突然想起家里不是还住着一位作文高手吗?何不要他费费心?于是让他代笔,洋洋洒洒上书陈事二十条。- w, E) C4 r9 c3 S( e  q' x
  
+ p( q# A1 y7 T; V  李世民当然知道常何的能耐,是个大老粗,见他一反常态,竟然一夜之间就成了大作家,也是奇怪,问他缘由。常何人倒也实诚,就照实说了,说臣哪有这个本事,是家客马周代写的。
! P' @% E. [: ]9 |' }& t, N  7 y" \1 g4 P! }$ ?- P
  什么,居然还有这么优秀的人才藏在你家里?李世民立即下令把马周请来,为了尽快见到这个未曾谋面的人才,李世民一连四次遣使催促,当然这与马周恃才傲物的性格或许也有关系,他也想学学当年三顾茅庐的诸葛亮,也想考验一下李世民的诚意,故意摆摆谱——能与皇帝聊天,看来这一趟长安没白跑!
! y- R8 z1 J) Z9 ~1 W  
8 W# t. K* O4 ~4 W  两人见面后与,李世民与马周说了几句话就感觉此人非同寻常,大喜之下,马上让他到门下省报到,不久又授予监察御吏的要职,而常何也跟着沾光,得绢300匹。  w! ?  w& W6 n4 W2 D& b
  0 j2 J5 y& a3 ~! C6 G1 E5 o
  这一连串戏剧性的变化,也让马周受宠若惊,简直就是坐直升飞机,今日还是小百姓一个,一夜之间就是“中央干部”,想必这小子只怕好几天都缓不过神来。至贞观18年,马周任中书令,成为宰相之一,算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大奇迹——没有丝毫背景,从一介平民竟然能做到“国务院总理”,也只有李世民慧眼识珠才能办到。你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是极为讲究门第出身的,论资排辈习以为常。不拘一格降人才,李世民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此以后,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平民宰相”便登上了大唐的政治舞台,为了国家的强盛,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7)
; v6 S) M5 V8 o. b                                              
- I( b# O( o# M) c' j2 z                    
5 ]9 e! E( t# `5 `$ K) K  作者:沁园春
( Y5 E+ F, o, b- O    9 u1 ~, e/ `6 R6 m- |
   
3 Z2 s' s2 W2 X4 c& ]6 A! s  6 ^7 J2 T; R2 \4 C4 q; n
  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尤其是他的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唯才是与、奖罚分明,用人扬长避短,并以学识、德行为本。在登基前与称帝后,更是很好的处理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草创时期,他注重人才的实用价值,就是看你能否办事,至于道德标准并不严格要求;而守成之时,则注重德才兼备,并且德在才先,对于这点,魏征都写过“总结报告”,他有一次与李世民对话时就明确指出:“乱世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5 l: E6 V. ?6 M  R0 v9 n  , d1 ~% m- |0 m$ n
  对于驭人之术,李世民也是深谙此道。( ?! G: I' Z4 F2 d
  6 L$ D1 `) }' p/ U- ?3 D+ r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李世民当然明白这点,他不但礼敬贤才,怀之以德,还奖罚分明,经常在精神和物质上进行奖励,生活上更是悉心照料,让人深感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老大能这样,谁会不尽心?这其中,李世民将“泱泱大国,诚信为本”更是发挥到极致,每每对人推心置腹,待之以诚,任之以信,以此换取对方的忠心。- E+ V6 h" g% ?+ e1 F
  5 Q6 J. i, ]. \, V& C* y1 o
  为了远小人杜谗言,李世民发明了一个特有创意的制度,那就是对于诽谤、诬陷的“以谗之罪罪之”,说简单点就是你诬告别人什么罪,那你就犯什么罪。比方你诬告某某通奸,如果查无此事,那你就犯了通奸罪,可见李世民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正是他高人一等的人才政策,君臣共治的成功实践,为贞观之治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的人才思想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3 h5 s8 u. v" B! M' U' V' `  ) i: d) G# G9 R
  人才决定一切!贞观年间,经世致用的高级人才层出不穷,文韬武略,名臣济济,让人叹为观止,如房玄龄、魏征、杜如晦、长孙无忌、马周等人,都是一顶一的人才,光耀千古,灿若星辰。现代政治学有一个原理,大意就是看一个政权的优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那就是上层吸纳社会精英人数越多、范围越大,新陈代谢能力越强,那他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其统治基础也更为牢固。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社会精英不能加入你的政权内部,他就会往下层流动,找其它“组织”施展才华,那你就可能有大麻烦了 。( l; S, t9 L' j0 A7 S  V
  
/ J& p/ |' }. ^0 C3 m1 a  对于这些政治学理论,李世民未必知晓,但他的所做作所为却恰好与之暗合,比方惟才是举、任人唯贤、亲疏并用、士庶兼收、华夷一体的用人原则,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人才战略的成功,为贞观之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8)
2 L( g/ K) R  `. r; D) E& V& ^& b                                              1 k! F) P& T" S. n( l
                    ) F5 ?. u: G" p& S% `! w/ O8 g. g# C
  作者:沁园春/ R  \% m9 F; B; w% Z* a
    
  g! d" }( `) Q9 e! S6 {* C   
3 a" E5 R% M0 \  
6 h1 ~; \8 `3 K  李世民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人与学者和法官修订律令,改绞刑50条为断右趾。李世民仍以为太惨,表示肉刑已经废了很久,一定要改过来。最后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求改断右趾为流放3000里,刑期3年,这才同意。
/ s" o8 z+ u3 j: d/ s* f  
7 K0 W9 T+ F' l' a  兵部郎中戴胄因为忠心清廉,刚正不阿,提升为大理少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副院长。
3 i# S: F: O6 `/ K: V7 ?5 x$ j  z0 r  & e, |$ ^7 I, Z( Y5 Y
  一次,李世民见有些人伪造资历,骗取官职,勒令这些造假者投案自首,并声明一旦查出来就处以死刑。果然没两天就有人犯在他手上了,李世民准备杀了他,戴胄紧急上奏说依法应当流放。2 x* B' d7 P2 g' l& ~
  ) g: g, A" D1 @8 U" T
  李世民大发脾气:“难道你打着守法的旗号让朕失信于天下吗?”
' ?7 M* d- b) J( @$ r  ) g. q$ c7 N/ Y' H+ K
  戴胄毫不畏惧,据理力争:随便下命令只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才是国家最大的信用,发现有人造假就要杀人这是不守法,依法办事才是忍小忿而存大信,我为陛下感到可惜了!$ p6 G  @1 R* h! P  g) Z
  5 S& c; X. j# {$ i/ h
  李世民想不到这小子连皇帝都敢顶撞,但心里还是由衷的敬佩,毕竟也是,不依法办事,则什么事都会乱套,于是安慰他说:“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2 R5 Y! o6 ^, f/ I  
% k; h: }' z' K) U% W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性格坚贞,很有才干,是位法律专家,尤其善于处理公文。- L0 `; Z# z% u5 O
  , [8 y  w7 |: r5 O
  大业末年,戴胄任门下省录事,虽然官不很大,只是个从七品,但他兢兢业业,工作干得很出色,当时的纳言苏威与黄门侍郎裴矩都非常看中他。后来,他任越王杨侗的给事郎,再后来,王世充准备篡位,大多数人唯唯诺诺,而他勇敢的站出来明确反对,遭到王世充的贬斥,被流放外地,跟着王行本去守武牢。. I( @1 d; \3 n$ P3 v
  ; q" I9 w1 n' @0 Y$ K# V! j3 {0 w" p
  直到唐军攻破武牢后,戴胄终于来到李世民身边,引为秦王府士曹参军,贞观后任兵部郎中,封武昌县男。
+ |# S0 Z7 R/ @) J4 x/ y  
* u* Y+ v2 o5 y% E  真正的人才是不会埋没的,当最高法院副院长出缺时候,李世民感慨的说法院人命所系,戴胄清正廉直,就他了!当天就任命他为大理少卿。; C" g8 }. m  r+ s& w
  
+ A0 o* U& H/ C& O1 J  任上,戴胄依旧忘我工作,经历隋乱,他深深的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这个规矩,就是法律,与王世充共事这么久,很清楚他胡作非为的后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每每有违法现象他总是极力驳正,秉公执法,甚至皇帝也不例外。% d& }* P, `2 R- G& E0 \
  0 {. u* M5 Q; X* r8 [& }
  任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开始说的,另一件,却与大舅子长孙无忌有关。
# A( L8 R9 A$ n! \" Q1 f  & O6 E8 @& E. _3 @( ]
  有一次,长孙无忌受到李世民的召见,误带配刀进入太极殿东上阁,这可是一个重大失误,因为携带兵器接近皇帝是要判死刑的,当然,“国舅”犯法,只能大人物来裁决。尚书右仆射封德彝给他面子,处理结果是监门校尉没发现,罪当死;长孙无忌只是不小心,罚铜二十斤。当然不可能因这点小事就处死自己的得力助手,李世民同意这么办,可有一人不同意,他就是戴胄。
) C) ]" i% F: E  , _. e1 \: J% k4 R, Y) C
  戴胄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皇帝,帝国的最高权力者,但为了法律的尊严,他义无反顾!他列出法律条文驳斥道:“按律当死,罚款违法!”- s& z1 A6 ^; z( ?% K2 ^
  4 c6 o+ A, }8 x/ |% P
  听到这样的话,李世民也觉得有些偏袒了,说了句“法是天下之法,我怎么可以包庇亲戚”便发回重审,不过封德彝吃准了皇帝肯定不会小题大做,维持原判。李世民也不想折腾了,准备就这么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19)
! o2 b0 C- K+ v) k6 \2 y- q1 m9 V$ g                                              
0 e, ?, y6 L5 D4 E) ?3 \                    / v* j# @  d. X  p
  作者:沁园春
/ I% |; W$ Q/ M' I5 G    
% F+ P) Y/ C# X4 P; h   
) u! x% i. h' ^, C' ]% N  ' A0 v- Y* j# ~% l  ^6 q
  戴胄此时也明白了,皇帝是不可能真的杀长孙无忌的,但也不能有替罪羊,他再次表示校尉是因为长孙无忌才致罪,于法当轻,若是说失误还可以讲得过去,但也不能判校尉死刑。李世民想了想,觉得戴胄说的有道理,很赞赏他刚正不阿的品格,于是免了校尉的死罪,两人一概不予追究。) T7 E2 X4 V! z9 U+ }2 q- s
  
  a7 \7 h2 G+ A/ M  戴胄就是这样一个不畏权势,铁骨铮铮的人,因为他知道,蔑视法律的神圣将是国家的最大灾难。史书记载:“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有法可依只是基础,有法必依才是真正法制的体现,要是一个国家的公检法系统都能这样,冤假错案还会有吗?0 }; k  d! T* C: x, B5 h
  , y$ r8 ]9 g8 q( V0 E" `& E
  中国历来只崇法家而不尚法律,权大于法,导致的后果就是几千年来人治始终大于法治,更谈不上法制了。更有甚者权力代替法律,有法不依习以为常,这样下去,即便制订了一大堆的法律条文在那里,也不过是废纸一张。( d7 @5 h" X" ?( f, ]1 g" T4 k
  3 n( l& f  I( d0 u! O
  这一年,戴胄因为政绩突出调任协助宰相工作,主持日常事务,被任命为尚书右丞,不久迁左丞,官至正四品上。按唐制,尚书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左丞管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管兵部、刑部、工部,已经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了。
" e- v" z: J+ ?  当了国家领导人,那就要管国家大事,戴胄一心扑在工作上,他最关心的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设立义仓。
/ E" E! n7 i! d* R  . o. Q6 y! p" }- Q9 a5 I
  穷人难过四月荒,或是每年水旱灾,国家都有正仓救济,但灾民太多,没有的地方就只好逃往外地,百姓很多都饿肚子。针对这个问题,戴胄特别上奏,建议仿照隋文帝的社仓制度设立义仓。  b) g2 e9 ]+ V% \1 Y
  
8 i( F* c$ S% O7 s+ d& K# e/ Q  义仓讲明白点,就是储粮备荒,平时丰收时各家各户出一点粮食由官府管理,到荒年用来救急。李世民知道这是一个利民的举措,马上施行。这为保护农业生产和救荒济贫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让李世民也明白要想国泰民安,政府就必须担负起社会保障的责任,这就是古代的“社保”制度。+ u9 w6 ]$ Q" z. p/ x; s) B
  
: Y! Y. q# M8 z  后来萧瑀罢官,封德彝又死了,尚书省就戴胄能干,李世民勉励他好好干,当好他的副手。而戴胄也不负众望,处理事情非常果断,获很多人的赞誉,认为左右丞称职的,武德已来就他一人而已,可见评价之高。另外杜如晦还临终遗言把吏部的工作委托给他,对他尤其信任。这样一来,戴胄便身兼数职,尚书左丞、谏议大夫、民部尚书、太子左庶子,又加上一个吏部尚书,算是真正的位高权重,可他依旧勤奋的工作,虽然有人讥笑他排斥文雅之士,但他心里清楚,国家不缺文人墨客,缺的是干实事的人。
7 i$ c9 C! N: A0 A! U+ y9 ~  
- K% E# l" d$ M. s  他没日没夜的工作,直到贞观七年,这杆蜡烛燃尽了最后一点光亮,嘠然而灭。世民大为悲痛,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追赠道国公、尚书右仆射,谥曰忠,又请大书法家虞世南撰写碑文。
) Q( l  @) c: c0 x2 K7 l  5 D/ }5 @+ ~/ [; `
  戴胄是一个清廉俭朴的人,在李世民要修复洛阳宫时就上疏明确反对,当然他的谏言不像魏征那么咄咄逼人,只是说国家困难还是不要修了,李世民听从,直赞他忠直。对于国家,他是这样,对于自己,却是近乎苛刻,甚至连死后家里祭祀的地方都没有,可见一辈子都没住过什么豪宅,李世民也感到内疚,特意造了一个庙来祭享。" A2 X* d: ^' ^
  
, D" M9 `: D& H9 ?& M, r" m  这样一个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人,自然让人敬佩,房玄龄和魏征都和他很要好,赞不绝口。过世后,他们两人每每路过戴胄生前游玩的地方都流泪不止。
- Q0 D6 p% v6 O3 A( i  2 u( Z2 X, s5 J6 K9 k4 `. Y: y3 r; e
  戴胄走了,带着他依法治国的理想走了,去到另外一个未知的世界,但这样一个正直的法官,必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因为,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有这一点,已经够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6 11: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0)
: Y0 ]* H1 C7 P5 x# U8 `7 u; S4 a                                                5 T" j* T; l, E- ]
                      
$ _: J, W6 E, [  q% U; M  作者:沁园春
5 s& ^" _, p- y4 L/ p      . Q8 u. R5 ]; c' A' w
  
6 n2 v6 k' n/ G  
  W0 P0 w- j! F9 k  虽然人心逐渐安定,但总有不安分的人喜欢“博出位”,凉州都督李幼良与利州都督李孝常便是其中典型。4 A, y2 l' b6 `+ |- V
  
6 r5 w8 i  q. c; i6 y  李幼良,长平王李叔良的弟弟,武德初封为长乐王,性情粗鲁。当时有人偷了他的马被逮住,他问都不问,一刀就砍死,遭到李渊的怒斥,派礼部尚书李纲在朝堂当着宗室王公的面打了他一顿。但这一打,打出了逆反心理,后来到凉州任都督,他觉得没人管就可以胡作非为了,左右一百多号人都是些无赖,时常祸害百姓,还暗中与胡人做生意,牟取暴利。# k' c9 o" @3 D
  
; l0 T" c1 w) f/ }  纸总包不住火,有人告他有二心,为了防止出事,李世民派中书令宇文士及速去替换他,并调查此事。; D. r* A$ `+ i6 S5 F- k( f
  
9 ]0 U% g& k, ~. j  李幼良左右这些小流氓这下怕了,密谋绑了他们的主子投降外国当叛国贼,又准备杀宇文士及据河西地区,可是他们的运气实在不佳,后来又被人告发,这伙流氓才未能得逞。
: G. n+ h2 H5 Z2 l" [( i/ z/ d  : F2 A) c- W: P: d, l* @
  忍无可忍的李世民赐李幼良死,算是除了一个祸害,在他心里,怕是也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李叔良战突厥壮烈殉国,而他弟弟却如此不争气,两兄弟之间,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S; q6 y- k1 w0 ~* I
  % T* V8 m: a# r  H# h) k
  而另一个人的死,则是因为自己的儿子。
1 ?2 U% h/ t& O/ ~9 Z  : e  w3 p- i" L
  李孝常,隋兵部尚书李圆通之子,在李渊进军关中时任华阴令,献永丰仓来降,让李渊获得大批粮食,功劳很大,因此建唐后担任利州都督,封义安王,但他不理政务,嗜好打猎。李世民即位后他上表请求入朝,留在京师,可儿子李义宗太不争气,做强盗被杀,于是心怀不满,与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及其外甥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一起搞秘密活动,互说符命,就是讨论一些神神怪怪的玩意。说着说着,胆子也说大了,竟然阴谋发动皇宫宿卫兵作乱杀掉李世民,最后事发,全部自己找死。" n* m$ _5 _8 \1 j5 z' z3 G: K- K) e- `
  
1 c& e1 F2 ?  O) }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里面有个叫长孙安业的人,以前也提及过,当年李世民攻进洛阳前还派他进城给王世充现身说法,可是这家伙虽然是长孙皇后的同父异母兄弟,却是个酒鬼,还是个无赖。4 M" b6 E# K, Q$ k6 T
  2 S7 w1 J. m! s( X- x+ m
  当年长孙晟去世后,长孙无忌与长孙氏年幼无依,长孙安业却一点不讲亲情,将他们兄妹俩扫地出门。到了李世民做皇帝后,长孙氏却以德报怨,对这位坏哥哥礼遇十分优厚。可是长孙安业既不安居,也不乐业,相反还脑膜炎发作,干起了谋反这样的危险工作——谋反,十恶不赦之首,必死无疑。一向不干政的长孙皇后这次不再袖手旁观,哭着为他求情,说安业罪当万死,但他以前对我不好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如果真判他死刑,人们必然会说我借机报复,恐怕也给皇上抹黑。) e1 s3 `2 B! @8 f0 ^
  * [, e+ O( m" n- D# z
  李世民见自己老婆实在难得求一次情,也就答应了,改死刑为流刑。由此一来,长孙安业得免一死,但要到巂州那个“不发达地区”去搞开发了。再怎么说,他也应该算是国舅,如今落到如此境地,实在是很没面子,想必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_9 V5 s( ?: d# D7 l0 F
  9 }; p4 l5 w1 j  I
  而对老婆的另一个亲戚,李世民的处理方式就很搞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1)& S$ |' W& T$ c9 ~2 C: ~, ?0 \
                               ) z$ x9 O' F$ A  p9 L
  5 V5 W. _* H+ M! K
  
9 Q/ m# w" Z* c/ q  }5 t* ^  作者:沁园春
# g  j5 }* |& v9 f; d+ }1 h        4 n, d  k! P1 q, B! z
  # z9 w) i' L3 x8 S% x2 b
  
* {0 U4 u9 V" C4 ?) l6 d0 S3 x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不知道是哪跟筋出了问题,竟然收受贿赂。当然不是什么“社保大案”,只是收了一点丝绸而已,不料还是东窗事发。+ H, W8 u# z# R$ k
  
8 B# j+ l3 M5 }  李世民很奇怪,想不通长孙顺德是至亲,可以说与自己共用“保险柜”,何至于去贪这点小便宜。怎么处理?他不是把顺德叔关进大牢,而是免了他的罪,相反还“赏”他。
% X  ]4 \5 w( o' {+ x6 ?  
* {& r6 q3 S* I( @8 n8 k0 w  李世民叫手下当众赐长孙顺德绢数十匹,这种举动一时让人难以理解,大理少卿胡演就反对说知法犯法怎么还赏他东西?李世民的回答是如果顺德还有人性的话,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果不知羞耻,只不过是一只禽兽,杀了又有何用?
4 T6 k2 p3 v9 V2 j# _: \; @  . T0 r, U+ l" e; C: C* v1 \7 R( A# D- [
  五月的花朵开满了原野,苑君璋率众来降。刚开始他勾引突厥人攻陷马邑,杀高满政后退保恒安,可是手下都是中国人,大多弃他而去投奔唐朝。这下苑君璋头大了,也硬着头皮跑来投降,并且请求守卫北疆以赎罪,李渊答应。苑君璋要求签个合同,李渊于是派雁门人元普赐他金券,恰巧颉利可汗也遣人来游说,要他重新跟自己一块混。; i: p$ M$ @/ [% U2 y3 `
  7 p" |& O8 K7 P; ^  J
  苑君璋犹豫不决,恒安本地人郭子威趁机煽风点火,说恒安地势险要,突厥又这么牛,何必受制于人?意思很明白,不要和李渊混,还是回突厥人的“怀抱”好。苑君璋动心了,把来使元普扭送突厥,又与颉利可汗复结秦晋之好,并与他们多次联合入侵唐朝。如今,他见颉利可汗日子不好过,知道靠不住了,于是率众来降。颉利来追,苑君璋早有准备,将他们全部赶跑。李世民很高兴,以他为安州都督、芮国公,赐帛四千匹。& J7 d4 [9 w3 o# }! \
  
' d, _: P+ u3 q( O6 Z  这个刘武周的妹夫,一生游走于突厥与唐朝之间,成为双方极力拉拢的一个“砝码”。他也识时务,见突厥这棵大树要枯死了,便又赶紧投靠唐朝,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他没什么文化,但像一棵墙头草能在乱世之中游刃有余,最后还一生显贵,真是一个奇人。
) m/ M2 _; @( H& n  3 `. O  r' c& p* _  W( x9 u
  另一个人的归降,也颇具戏剧性。7 W4 S/ E, [! w8 W, s4 O% ~
  
5 t- y4 J- f4 M4 V& f  j  岭南酋长冯盎、谈殿等人相互打架,久未入朝,地方州府十几次奏称冯盎反了,李世民命将军蔺謩等人发发江、岭数十州之兵讨伐。魏征又出来劝阻说岭南是瘴疠之地,又危险又很远,不可兴兵征讨,而且反状未成也不宜兴师动众。
% l: r1 ~5 \* B1 o/ s  ; L- A1 N' Q6 \( w, E6 v
  李世民提出疑问,说送信的人都接踵而至,怎么还说反状未成?
1 y$ b- @7 v8 t, T& e  
0 f1 D6 O. f# f) K* S7 h  魏征解释说要是冯盎反,必然分兵据险攻掠州县,如今送信的人都好多年了,他这些“反兵”连个影子都没见到,这足以证明没有反。既然怀疑他造反,陛下又不遣使镇抚,冯盎总是担心自己会死,故而不敢入朝。若是遣信使前去安抚,示以至诚,他肯定庆幸免祸,这样便可不用发兵而让其自动归服。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2)& S. }5 |6 @7 i9 X0 Q! e8 S2 C
                               
$ r6 U0 }* Y+ _' z  B2 V4 e  
/ g5 ?: O  H# Z2 s) {3 q5 `  
) E6 j9 V! Z3 `7 R1 Z' i! q1 Q  作者:沁园春. |3 T8 e. _7 G- {
        * [) u; T$ n6 s1 ^
  
. V/ v# z4 j( o+ x) r/ Y9 E# r  0 U; H; {7 u2 g$ q: y
  李世民见魏征讲得有道理,于是罢兵。或许此时此刻,他又想起去年底益州发来急报,说当地獠民造反请朝廷发兵征讨。他不同意大动干戈,相反认为獠人住在山里面出来抢点东西也是习惯,不能把他们当禽兽看待,只要抚以恩信自然降服。这件事情,本质上是一样的。1 i8 X4 y3 c8 o; M
  
* k$ Y( g7 ]$ l  n  X  这年冬天,李世民派遣员外散骑侍郎李公掩持节前往岭南抚慰冯盎,表示朝廷是信任你的,冯盎是个好同志!这下让他安心了,于是派儿子随使者入朝。$ d& G0 n8 E8 r5 M& w3 I* _$ z
  $ i% _6 T6 ]0 X( C# N. N" ]' f
  这样的结果,让李世民大为感慨,说魏征令我遣一信使就彻底搞定岭南,胜过十万雄兵啊,不可不赏!于是又赏绢500匹。
/ J& l0 u- V& V1 `9 J: u  ( @/ G5 Y: t. V0 g
  冯盎,字明达,高州良德人,是被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和“岭南圣母”冼夫人的孙子。年少时就有武略,隋仁寿年间任宋康令,当时潮、成等五州獠民造反,冯盎跑到京师请求朝廷发兵征讨,隋文帝下诏命宰相杨素与他讨论敌情。两人谈得很投机,杨素大感诧异,惊道:“没想到蛮夷中居然还有这么有才的人!”其后,隋文帝即命冯盎发江、岭兵平叛,一举平定,授金紫光禄大夫,拜汉阳太守。后来,他从杨广征高丽,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后,跑回岭表拥众五万,做起了“土皇帝”,称霸一方。但他不愧是冼夫人的好孙子,自始至终都没动过独立的念头,当有人劝他称南越王时,他也只是婉言谢绝。7 N* A# L8 u& @
  
9 C0 v+ G/ h7 m4 q, S  J$ N, v: [  武德五年,当唐朝的势力进展至岭南时,尤其是李靖攻破萧铣后,他以其地降唐,李渊授予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这次发生不愉快,也只是误会而已,讲清楚了,便冰释前嫌。
" I2 o6 t$ g% w3 H* A& l3 W  ; p, v' P1 L5 B
  这一年冯盎入朝,李世民厚加款待,没过多久,山区獠民又开始造反,李世民便令他率本部两万兵马为先锋讨伐。
1 z  {8 Y6 r/ a  
& g% V" a, d) X. b8 z+ m: a8 j( ~  当时獠人有数万人,据守险要之地,部队前进不了,冯盎不慌不忙,手执弓箭对身边人说我这箭射完就知道胜负了。玩什么把戏,又不是搞射箭比赛!周围人不也好多说什么,在一旁看他要玩什么花样。只见冯盎连发七箭,一箭一个,连中七人。. _* d2 m; U6 g/ a3 c
  
6 n7 m! E7 W1 ^  ?6 a7 r" {  这些獠民心里直打鼓,莫非碰到神箭手后羿了?还是躲一躲好,于是一齐后撤,可不想这给冯盎创造了战机,他指挥大军迅速出击,斩首千余级。
1 T6 J( s  R2 H2 M1 K  n+ s  $ n" b* u% y  j' O- D
  李世民嘉许冯盎的功劳,前后对他的赏赐不可胜数,而冯盎这人也争气,管理范围方圆2000里,奴婢就有万余人,奇珍异宝更是堆得没地方放,虽然这么讲排场,但他有能力把自己的地方搞得红红火火,就是不一般。史载:“然为治勤明,所部爱之。”
* e4 g+ n+ N0 o4 k, m0 t$ o  ! l* d+ [2 }. Y: X8 y+ R$ P
  冯盎小日子过得舒坦,儿子就生了30个,可是富不过三代,到孙子冯君衡时竟然被满门抄家,虽然如此,他的后人中还是出了一个大名人,名字叫冯元一。冯元一或许无人知晓,但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高力士。高力士本来是冯家的人,怎么后来姓高呢?这其中,就有许多令人难于置信的秘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0: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23)/ H) I7 A9 Y: u8 W; z  _1 c
                               / v$ D; `( j: `* }# u7 R) i
  6 [' V% ?1 @/ t7 g
  6 t4 z! g  |3 e# i' U
  作者:沁园春! {& r6 T8 M' p
        4 V3 }9 D5 o& k) j! C
  
5 `. I* l4 s' `1 b. Q1 {  
! u+ H0 F: v) n  就在这时候,李世民的老对手颉利可汗又要折腾了,草原再次开始喧闹。' J& \4 N; O- ^' J
  
2 h% `! h, E( U2 ~  当初突厥人性情淳厚,政治清明,颉利可汗“捡”到一个人才,一个叫赵德言的华人,颉利可汗真是跟他有缘,对他非常信任。不想赵先生坏事了,狐假虎威,在突厥大搞所谓的“改革”,连突厥的很多旧俗都下令变更,政令既麻烦又严苛,弄得突厥人很不爽了。同时,颉利又信赖其他胡人而疏远本族人,胡人贪得无厌,经常搞搞震。恰时漠北大雪,深数尺,家畜冻死不少,加之连年饥荒,许多人饥寒交迫,天天喝西北风。可到了这个时候,颉利可汗依然不知死活,他不是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是到处去收税,搞得天怒人怨。史书记载:“由是内外离怨,诸部多叛,兵浸弱。”
, E, U) U/ Z2 i: S  
  m; A; Y6 b/ L( ]# Q  此时应该是进击突厥的最好时机,很多人上表请示攻打突厥。李世民很重视,他问长孙无忌和萧瑀两人如何是好。
8 |6 b" e5 K' s# S1 R1 b8 Y  
2 H* }5 b( P8 C5 h7 C, K  萧瑀支持出兵,而长孙无忌则反对,李世民琢磨再三,也是放弃出战。其实他此时不打,我认为主要还是觉得准备不足,不是不战,时机未到而已。
" `2 g# q; J  _  % e( F  H7 ~! b' N7 q
  当初突厥强盛,颉利可汗为了加强各地区的统治,便令敕勒诸部分散居住,共计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结、阿跌、契苾等十五部,即为草原十五部。这些部落都居住在碛北,即漠北地区,风俗大抵与突厥相同,其中以薛延陀势力最强,可以说是居十五部之首。
" e; R  X8 r) b* o% v  
" I' Q' Q! y5 J* z& L& w' Q- \  等到西突厥的曷萨那可汗混得好以后,敕勒诸部又都投靠他去了,可是曷萨那贪得无厌,到处找人要钱,苛捐杂税一大堆,搞得这些部落怨声载道。为了打压这些人的怨气,曷萨那可汗进行武力镇压,杀了他们的首领100多人,硬是往死路上逼,搞得他们争相反叛,一致推举契苾哥楞为易勿真莫贺可汗,在贪于山北建立根据地。同时,又推举薛延陀的乙失钵为也咥小可汗,居燕末山北。后来射匮可汗又强盛起来,两部去可汗号,双双表示臣服。
: {, w3 V7 q1 s6 w& |+ [4 m8 r  ; N9 Q% S6 J' B: V- e- a4 E' U
  回纥等六部聚居在郁督军山,开始隶属于始毕可汗,等到统叶护可汗不走运的时候,“小可汗”的孙子夷男便率部落7万余户归附颉利可汗。等到颉利内部出问题,薛延陀、回纥和拔野古等部便落井下石,相继闹事,颉利可汗于是派大侄子欲谷设带10万骑兵征讨。3 l/ s7 d  {' b- E  G: a
  
4 _: C, l8 {4 r- S7 H0 P: s  可是自大的突厥人哪里知道回纥的厉害?回纥酋长有个很酷的名字:菩萨,菩萨现在是救苦救难的,而回纥的菩萨是带兵打仗的。菩萨酋长带5000骑兵与欲谷设大战于马鬣山。菩萨五千对十万,居然以少胜多,大败突厥。欲谷设被打得晕头转向,撒腿跑人,还被菩萨追至天山,部下多数被俘虏。从此,回纥打出了威风,势头大振,而薛延陀又趁机打败突厥的四个将军,颉利可汗也没办法,只能无可奈何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2 12:52 , Processed in 0.02299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