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17 20: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那时唐朝——大唐帝国历史的秘密 2[李渊、李世民卷] (32)
# l2 G6 F. u5 r3 ~
% ^7 V+ ^6 i! H' u
/ k4 H9 o5 c8 e9 k 作者:沁园春5 g5 j* l M0 x2 L
' T* r& t! d9 Y
8 q, X) D E( a0 ? * _! p6 N& S- `
四月初,刚刚初夏,天气有点闷热,住在太极殿的太上皇李渊觉得不自在了,于是搬到弘义宫去住。为了图吉利,又改弘义宫为大安宫,而李世民也正式搬到太极殿上班,他在这里开始部署对突厥的战争。" s. L4 {+ S) I' I
# ?* k5 v; m6 Y8 z 当初突厥人寇边,有人建议修复古长城,征调民兵据守,李世民不以为然,说突厥已经今天不知明天的死活了,朕要为你们去清扫沙漠,何必劳民伤财去修什么长城?可见他把武力解决突厥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而且信心满满。9 M& O, k6 h) T/ o1 c
- O* ^/ v4 [# \, M 夷男也嗅到了空气中血腥的味道,派老弟入朝进贡,李世民赐他宝刀一把和宝鞭一条,特意告诫说部下有大罪就用这把刀砍脑袋,小罪用这条鞭子抽。夷男非常高兴,自认为有了李世民的支持大好前途指日可待。而他的对手颉利可汗呢,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惊慌,赶紧压低姿态派使者向唐朝称臣,请求迎娶公主,并以女婿的礼节来巴结李世民。
# b$ ?. B9 z* Q
+ m7 J% {. l' N' H- n+ X 李世民不为所动,依旧按原计划开始他的军事行动。
4 q; [- b6 ?2 p3 X ^0 [/ N ) H z2 P7 I9 L, T" e: J
代州都督张公谨上奏,宣称此时正是取突厥的大好时机,还列了六条原因,无外乎就是颉利内忧外患,正好出兵。其实这时候即使张公谨不上奏,李世民也有自己的打算了——三年生聚,三年奋斗,等的就是这一天,突厥人,老子来了!6 {( c! s8 N$ I$ I, ~( Y
2 B. h r5 `0 [3 q' a 李世民正式命令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率大军准备征讨突厥。
o# o ]+ u" N8 R5 X
- j& A$ J: D$ B; { 就在李世民出兵后不久,突厥的九位俟斤,也就是小头目率骑兵3000骑投降唐朝,十多天后,拔野古、仆骨、同罗、奚等部酋长也率众来降。5 I) r, R+ y6 v' }! V) ^5 a" S
! ^4 w4 o) @, F' \
到年底,李世民已做好一切战争准备,再次任命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汉道行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而李靖则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节度诸军,合兵十余万,分道出击突厥。; ~3 H0 o$ s& X
# l5 {. q H5 s5 G% H' x( r. \ 征突厥的号角已经吹响,颉利可汗面临一场生死大战!2 k& V/ \% }5 q3 V* W! {2 B
# S e0 N, v: [% K4 c n/ I, A( y 从大同道出兵的任城王李道宗,刚出战就打了开门红,在灵州俘获人畜以万计,促使突利可汗带着郁射设等人率先跑到长安朝见大唐天子。李世民异常兴奋,对自己的“成绩”沾沾自喜,对侍臣说以前太上皇为了百姓利益忍辱负重假装臣服突厥,朕常痛心疾首,今见他们反过来向我叩头,真是雪耻啦!
6 b! X3 r! M% U6 p6 P7 S # G, T7 Y. k# }6 Q+ P! ~6 G4 Y
这天他好兴致,突然想到温习论语,问给事中孔颖达:“《论语》中说‘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到底是什么意思?”
* |$ _ B& b, [) t8 ^
% {; o! C" ?) ^! h( S, H7 g! N: n 孔颖达完满的解释其本义,并借机劝说李世民作为皇上也要多尊重别人,不炫耀,不摆谱,不掩饰错误,总之一句话:要多听别人的意见,多纳谏。这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上,我可一直是这么做的呀!当然时常有人提醒提醒也是好的。只是听论语心得还要受一番教训,让李世民有点点郁闷。
5 P& _1 g3 O/ ^+ `/ I N, S0 w 6 g( @, N* Y; H5 C; I0 m( v+ J
年底了,是该年终总结了。房玄龄与王珪挂牌考核朝廷内外官吏的成绩,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却上奏说考核不公,李世民命侯君集进行调查。% F: V; z' V9 P T
. W4 `3 X' u: u6 l8 t4 |4 t 魏征劝阻说房玄龄与王珪是朝廷老臣,平时忠心正直,即使有失误也非徇私,况且这是权万纪故意搞事,如果查出是假,则陛下将失去臣下的信任。李世民听魏征说得有理,便不再追究此事。$ C. F1 V. w8 n
/ _; v' }1 t. Q: L) R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件事。当时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免职,为了保住乌纱帽上表求情,说自己原先是秦王府属僚,请皇上法外开恩。李世民到底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准备让他官复原职。而这时魏征却站出来强烈反对,他的理由是以前秦王府混饭吃的,现在做官的很多,要是人人都仰仗陛下的偏袒,那就什么都乱套了。
1 @' w+ s6 G1 V6 m4 G# e6 ]. M
- l8 U }4 A3 i; K1 D2 S 李世民这次不再网开一面,只是对庞相寿说我如今是四海之主,不能单单袒护秦王府的旧人,大臣的意见朕又怎能违背?说完,赏了一些帛打发他走,而庞相寿也明白皇上的一片苦心,看着眼前严肃认真的皇帝,流着泪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