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9-24 17: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87)0 v" _& j ?6 F4 P$ l, V
; h# a3 N$ u- { 这就是那个“真相”了,王曾、甚至曹利用们,看你们到底懂不懂。
5 t6 X- H0 n* e; q7 p, \9 @' r 其实很简单,第一个提议,是试探一下群臣们对赵恒的忠诚度,以及对刘娥、赵祯的怜悯度、期望度……更是在试探着他丁谓本人此时在官场高层的认知度。
" ]" h' s% n6 Q6 L( x5 J 结果看似很失望,被王曾跳出了当场给掀翻了,但是丁谓一定在偷着笑。多理想,我的同伙们还是坚定地站在我的身边,只有以前的死对头寇准的一个小帮兵还贼心不死,想和我较量。很好,现在不忙,转眼就让你遭殃。6 D; F3 Q u1 S, T6 [- j% L
而第二个,就是要试探一下,包括王曾在内的高官同仁们,你们对近五六年以来隐在幕后操纵国家的刘太后的认知度是怎样的了。我搬出来杨太妃来分刘太后的权,看看你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5 z1 J; ]' t. b6 k: R 很微妙,执笔人王曾再次反对了,貌似与上一次相同,可这只是表面的行为,内里的底蕴是什么?是为了太后还是因为己经死了的老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王曾是想当现在时的宠臣(讨好刘娥),还是要当过去时的忠臣(忠于赵恒)?
# t. K" y" {: o- f9 F 不大好分哪,知人知面难知心,就连这时其他众位同僚的心理都不好揣摩。请问,同样是沉默,有人当作“不说话就是同意了,”可另外还有种说法,叫“无声的抗议”!所以一个真正高明的心理战高人,我是说,是那些以心理战为职业,代价是全家全族人生死荣辱的实战者们,是绝对不会单凭着自己的心灵喜好,或者所谓经验,去来判断别人微妙的心理变化的。
7 E$ n" T6 ~9 z$ h 无论如何,那样成算太低,风险太高。只有所为的学者们,才可以不付代价地尽情“研究”。/ j1 g1 {( C% E G4 ~4 r
丁谓的高强之处在于,他根本就不去特别用心的猜,我当场试验你们一下,稍微看一下反应就成。不是没有太激烈的反抗吗?仅仅是以“刚才没听到这一句”为底限来抗争吗?那就好,丁谓急转直下,神色突然轻松,像开玩笑一样地说了一句:“遗诏可以改变吗?”然后就走到一边,不再搭理这件事了……
2 f2 R+ v$ E2 H. E 当天的遗诏终于百分之百地按照皇家宫廷的意思写成了,人人都松了一口气。按说这就是天下太平,君臣有序了,因为名份是封建社会里最大的安全系数和保障,有了它当时的人类才会生存。从此皇帝做皇帝的事,太后帮皇帝做事,大臣们为太后做事,多简单。
3 x$ }4 ^! E p9 _# ~ k- E" t4 ^$ @# b 但是根本没那回事,名份是名份,“真相”是真相,那玩意儿就算没人能懂,可事到临头,不容你不服!! e+ [( `5 R4 m$ r: h: ]
$ Y* n3 L, P* S1 X
连载(588)
( ~0 Z# x. w$ Q$ w# |, _% C # A* Z1 C# m& P
丁谓雷厉风行,他用一连串的强势行动,去教会所有人懂这个“真相”。在他狂风一样席卷大宋官场的袭击行动中,彻底做到了一视同仁、有虐无类。其中就包括各位官场老油条,东西两府外加三司六部的大佬们,也包括新上任的太后、皇帝,同时更包括了他以前的老领导,无论是多牛的、多高的、怎样显赫的人种,都统统卧倒,奄奄一息。/ A( D6 s. _; r2 j |6 y. h, J' B5 K
以商议皇帝、太后的日常工作时间表拉开序幕。( h, s- [4 z2 M1 r& ]7 V1 E% M5 v
先是感觉良好的副宰相王曾率先讲话,状元博古通今,他提议要援引历史上太后当国次数最频繁、效果最显著的东汉王朝为先例,请太后与小皇帝每五天上朝办工一次,地点设在正规场合随明殿。连具体的办公桌摆放次序都己经找到了经典。/ i% R: _3 @- G9 \" t
皇帝在左,太后在右。# f$ Z) y: p8 v& I: x ~+ i1 A
大臣们都没话说,汉,尤其是东汉,是中国正朔朝代里的典范,引经据典找到那时候,是完全正确,并且堂皇正大的。正要同意,但丁相公突然提出动议,王曾的办法不好,我的才对。我提议,建于皇帝太小、太后操劳,每个月只上朝两次算了,就在朔、望两日(即每月阴历初一、十五)。具体的办公方式更要讲究,如果有大事的话,那么请太后、皇帝召见宰执大臣们共同解决;如果没有大事,那么请太后和皇帝就安生地休息,静等皇帝长大吧。: f9 }+ ?) e* r; x& u
俺们大臣负责一切事务,等有了解决办法之后,会由大太监雷允恭(多大?比周怀政大)传递到后宫里,只要太后和皇帝签个字、盖个章就算了(宫中批奏)…… R5 j3 p- `: c* w5 J
此言一出,政事堂里的两府大佬们再次目光凶狠,咄咄逼人,被刺激得满脸青筋,可敢怒不敢言。目光可以杀人,可纯凝视时间长了就等于向领袖行注目礼了。最后忍无可忍开口说话的还是王曾――两宫分处,宦官揽权,这是祸端的征兆。这绝对不行!/ m, w N9 F7 b! d5 V
一语道破天机。如果按丁谓所说的办,皇宫深处,太后和小皇帝本就不住在一起,两人分别被大批的太监、宫女所包围,每个月只有两次可以走出围墙,到外边见到大臣。想想一年才有24次,还不算必定会有的特殊情况,如太后或者皇帝身体突然不适,没法上朝办公。这期间谁来保护他们的安全?
8 a/ C. E# B2 l5 ^2 m 太监们?( D* {; V7 p9 i0 o
可是传递政令的就是位大太监,时间长了,这条联结内外的纽带必定会变质霉烂,此太监和外面的主事大臣一握手,整个朝廷和后宫就将被彻底洗白。历史上这样的事太多了,从来没有例外。
9 f. h7 W; y2 j, P0 F 所以王曾要争,无论如何都要争到底。他己经运足了气,等着和丁谓以及整个丁谓集团你死我活,却不料这一次丁谓连理都没理他,直接跳过他的头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首相我说话,把我的动议直接送到后宫,请太后决定。看听我的,还是听别人的。
/ E, y' j p' w2 y! p 目瞪口呆,丁谓脑子锈斗了?要恶搞别人,还问当事人是不是很愿意?刘娥是出身贫农没错,可她从来都不喜欢被领导!0 |1 _. v% U- X* T$ F5 a
但是片刻之后,宋朝的顶级高官们彻底僵硬了,他们用难以置信的目光看向了丁谓丁大相公。这是真的?丁谓真的让皇太后刘娥屈服了?真的?当年,好多年,连赵恒都没法压抑住刘娥从政报国的欲望和决心,丁谓一个轻飘飘的小建议,就让刘娥乖乖听话了?!# ?. T; I3 M( b& w
可是千真万确,宫廷大内传出来的太后手书,真的是全盘同意了丁谓关于太后、皇帝日常工作的时间表,就这样,大宋王朝的行政管理命脉就此真的落入了丁谓的手中!. b" g0 e2 T. G5 ~7 W# A
可是这一切都为的什么啊,刘娥不是真的有刘娥不是真的有什么心理障碍,刚巧这时候犯病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