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鲜卑帝国兴亡史——北魏评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0: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章 混一四海8 U4 E! D  l, ^* p5 X) j7 y8 _
  % E  W5 d+ ^. M" K: X8 a/ u1 M
  ) k4 y9 H& N% s! j. c. G7 n
  自公元366年起,王猛开始他的军旅生涯,他率军攻打东晋荆州、讨伐叛乱的羌旅首领敛歧、出征前凉的张天锡等,都取得了胜利,又平定了前秦宗室苻柳、苻双、苻廋、苻武等人的叛乱,一系列的赫赫战功展现了他军事指挥的才干,同时也向天下宣示,大秦国以武力平定四海的战争拉开序幕。
0 T" N+ \7 T, S+ ~' [  5 h# K0 M% `2 Q4 h
  在北中国,前秦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慕容家的燕国,慕容家英才辈出,将星云集,欲想打败慕容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五胡十六国时代第一条好汉、一纸杀胡令威震天下的武悼天王冉闵就是死在慕容家手里。那么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何破灭了呢?慕容氏的悲剧映证了一句至理名言,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谁也不能打败我,只有我自己。' _* U2 q( s4 F# h6 C
  8 x1 \! ^0 T. V2 e  L' u/ V
  人才辈出是好事也是坏事,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前燕的创立者慕容廆遇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尴尬,做为慕容涉归的嫡子,他有一个庶长兄,叫做吐谷浑,从名字上看,我们就能知道吐谷浑是个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呢?他开创一个民族,并以他的名字进行命名。当时鲜卑慕容部并没有立国,只是个游牧民族,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省锦州东北)一带。吐谷浑虽是长子,因庶出不得统领部落,慕容涉归活着的时候分给吐谷浑七百户牧民,兄弟两人各自放牧,互不相干。一天,二部的马匹相斗,伤了马,慕容廆大怒,派人责备吐谷浑说,“父汗在世的时候分给你部落,你怎么不离我远点,把马给伤了呢?”草原民族传统兄终弟及,慕容部汉化较早,已经开始效仿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吐谷浑原本对慕容廆掌管部落不满意,一听此话更加气愤,抛下一句狠话,“马和人不一样,是畜生,食草饮水,春气发动,所以争斗。马斗该人什么相干,你想让我离你远点,行!我现在就去你万里之外!”带着自己的部落向西去了。慕容廆后悔呀!派部落中的老人七那楼去追,代表他向吐谷浑认错。吐谷浑离心已决,对七那楼说:“慕容部自我曾祖莫护跋开始,树德辽右(汉化之始),我是庶子,本就不该做头领,兄弟分离因马而起是天意!您要不信,我们驱马向东走,马若还东,我当随您回去。”众人打马向东,行数百步,群马悲鸣,转而西行。七那楼无奈,只得单独回去。慕容廆大为懊悔,思念吐谷浑,作《阿干歌》,此歌在徒河流传,当地的人因之称呼兄长为阿干。后来前燕建国,以此歌为辇后鼓吹大曲。7 S4 ~! \" d% i4 C& u' K% @
  
' T( O+ @0 n8 \4 M9 b. l4 k6 |  吐谷浑率部众七百余户西迁阴山,后迁至枹罕(今甘肃临夏)一带,与羌人杂居,拥有青海全境,建立吐谷浑王国。
# e' g; |* l& s3 U1 i' [: F  
" K) x: p/ U- N% R, g/ u  始于吐谷浑的慕容部嫡庶之争一代一代延续下来,上文说过的慕容翰就是慕容廆的长子,慕容鲜卑的大英雄,战功赫赫,众望所归,只因为是庶出,不得立为世子。慕容廆的三子慕容皝对他很是嫉妒,慕容皝凭借嫡子继位后,才智过人慕容翰自然明白慕容皝继位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所以先后辗转于鲜卑段部和宇文部,在人家部落里过得不开心,郁郁不得志。后来装疯逃回慕容部,并为慕容部立下大功,一举吞并宇文部。但功劳再大,还是被弟弟慕容皝赐死,一代英雄下场凄惨。
7 p8 g9 ]9 g  k" r; X  
. D8 I: F+ _  ^  m( J1 N/ X1 N  5 c) |  D) A' W: q: I, `
  
  q% E" Q# F' S; {& t  大燕皇室第三代,慕容皝之子慕容垂又是处于这样一个宿命之中。慕容皝儿子很多,其中五个儿子比较出色,分别是次子慕容俊、三子慕容桓、四子慕容恪、五子慕容垂、小儿子慕容德。慕容皝对慕容垂甚是宠爱,常对诸弟说:“此儿阔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为其取名慕容霸,字道业,认为他最终能成就慕容家的霸业。甚至想以其为世子,因不是嫡出,被群臣进谏而止,但慕容皝对他的宠爱仍超过其他儿子,引起后来成为燕国皇帝慕容俊的忌妒。慕容皝命慕容恪击高句丽和宇文部,慕容霸为先锋,时年仅十三岁,却勇冠三军,因功封都乡侯。6 }) @: K* p2 ~/ F& t* x+ ^/ C/ M; ~; L
  
, l. K6 A& p5 w8 b& y+ H3 N  燕王慕容皝去世,慕容俊即燕王位,慕容霸与慕容恪一道入关,擒杀冉闵,攻占邺城。慕容霸少好畋游,因游猎坠马折齿,慕容俊称帝后,出于妒嫉,将其名字改为慕容垂,表字道业改为道明,封为吴王。0 x! _6 E5 T& n" @. u
  
& h' {  Z* U& J. c! l  恶运从此接连不断,改名字只是个开始。公元358年,前燕宫廷发生了一起巫蛊案。先前,慕容垂娶段末柸女段氏,段氏生子慕容令、慕容宝。段姓是鲜卑的贵姓,东部鲜卑分为三部,段姓居于其一。段氏才高性烈,从不买慕容俊皇后可足浑氏的帐,皇后引以为恨。加之丈夫慕容俊向来对慕容垂不满,就唆使人告段氏及吴国典书令高弼为巫蛊,想借此把慕容垂牵连进来。慕容俊将段氏及高弼下狱,严刑拷打,动用大刑逼供。但段氏志气确然,一句软话不说,谁也不承认。结果惹得可足浑后发狠,指示廷尉往死里整,折磨得不成样子。慕容垂心痛,实在看不下去,暗中派人对段氏说:“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你就招了吧。”段氏义正严词道:“我难道怕死吗?我要是自己承认巫蛊皇上,上辱祖宗,下必连累吴王你,我决不会那样做!”结果段氏在大狱里被活活折磨而死,而慕容垂却因此得以免祸。慕容垂思念段氏,娶段氏的侄女段元妃为继室,可足浑后依旧不依不饶,和慕容俊一商量,把段元妃罢黜掉,让自己的妹妹长安君嫁给慕容垂,慕容垂能高兴吗?由此两相猜忌。3 J7 w4 ?* N# s

# e5 s2 H  v4 z% \5 Q# w& M  关于北魏的立意,我想弘扬一个皇帝以及一个时代,他们是北魏孝文帝和南北朝,如果我将北魏孝文帝与秦皇汉武并称,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一位伟大帝王的话,恐怕会招来无数质疑。但我还是要说,他对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做出的贡献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更不屑说什么朱元璋康乾之流。4 o' e# y6 T# z
  & `/ S2 X- U( s9 q
  所以为了使大家深刻地了解这位帝王,我不惜从西晋讲起,让大家彻底了解他所处时代的种种社会矛盾。孝文帝生于公元467年,死于公元499年。回顾世界史,当时的西方,民族大迁徙接近尾声,蛮族入侵罗马帝国,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野蛮人的杀戮使西方陷入中世纪的黑暗之中。一百年后,随着穆斯林的兴起,西方最终堕入文明冲突的深渊。9 j8 y% O8 Q5 L
  
8 i% T8 N  n( ^7 l$ I* E4 ?  在中国,五胡十六国时代民族仇杀的惨剧衬托出孝文帝的伟大和仁慈。崔浩之狱后,经过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两代皇帝的经营,逐渐形成以佛教为主意识形态的鲜卑贵族国家,孝文帝登基之前,中国南北已经分裂154年,如果没有孝文帝,或许中国至今仍然是分裂的国家。0 x4 @) J4 R$ k1 d2 N/ ~0 i# E
  
6 D8 l) R' i( x. Q3 g* K# b  毕生追求国家统一的孝文帝不惜毁掉自己的民族,它的历史、它的语言、它的传统,除羌族外,五胡中的匈奴、鲜卑、羯、氐各族永远融入汉族之中。汉夷之分从此息声,避免了中国象西方那样深陷民族和文明的冲突中不可自拔,为后世太平统一奠定基础。梁朝名将陈庆之以白袍兵七千北伐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等他进入洛阳之后却锐气尽失,回到南朝对人感叹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1 ~1 o2 O' L) `$ P% P
  
) @( a' H1 y# j1 Q5 C0 u, t5 a  
' {5 C: c' A! Z2 b8 X+ H& o7 j  孝文大帝的一生是个悲剧,他乞盼国家统一却大江两望,渴望爱情却为情而死,一心为天下谋安宁却要以杀子为代价。孝文帝一手抚平民族仇杀,为世界民族之争给出答案。虽然他未能亲眼目睹民族和谐,天下一统;虽然北魏因腐败导致六镇兵变而分裂,但那仅仅是大河一曲,五胡十六的悲剧再未上演,一个强盛的多民族的国家大唐勃然而兴。; e) u" V- E3 d$ Y  C# e, f
  + ^" S! A& q0 k# [8 r, Z
  我们没有理由为东方文明妄自菲薄,我们要让世界了解孝文大帝,当日本人、美国人、欧洲人、穆斯林、非洲人为世界统一太平效仿孝文帝学说汉话,推崇儒学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孝文帝有多么的伟大和仁慈。
; N' ^& q; F& S  n: W9 H  |; D) [3 ]; `0 Y
  公元360年,慕容俊病重,召时任大司马的太原王慕容恪,效仿刘备白帝城托孤,慕容俊比刘备更具表演才能,他对慕容恪说:“我的病肯定难以好转。如今晋、秦二国尚未平定,景茂(慕容暐,慕容俊之三子)年幼,国家多有磨难,朕想效仿宋宣公,把天下托付给你,如何?”慕容恪回答说:“太子虽幼,天纵聪圣,必能遏制顽凶实现大治。臣是什么人,怎么敢当君主!”也许慕容恪回答得太过谦虚,慕容俊愤怒地说:“兄弟之间,何必虚伪掩饰!” 慕容恪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若认为臣能荷天下之任,难道不能辅少主吗!”慕容俊大喜:“你能为周公,朕复何忧!”' U8 E4 i- ~* B! T" g
  ( a; h5 ^7 t9 a' d
  慕容恪果是了得的人物,就象后世崔浩评定人物时说得那样,“慕容玄恭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东晋朝野上下听说慕容俊死后,相互道贺说:“中原可图!”桓温叹息道:“慕容恪还活着,忧患大着呢?”(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
( k9 `- u7 U1 S  
! `! a3 Z' ?" r# M" ?- _7 r  慕容恪总摄朝权,却非常谦虚,深得中庸之道,史书称他在朝廷中能够“虚襟待物,咨询善道,量才处任,使人不逾位。”罢朝回到府第,则“尽心色养,手不释卷。”对待属下非常宽大,文武官员有过失,没有能逃过他眼睛的,不过人家从来不吱声,搞得大臣们都不好意思再犯。“百僚有过,未尝显之,自是庶僚化德,稀有犯者。”治军同样如此,不尚威严,专以恩信御物,从来不指使士兵们干这儿干那儿,“务于大略,不以小令劳众。”军士们触犯军法,不但不抓,反而秘密放行,然后抓捕为首的杀头号令三军。整座大营看似军纪不严,实际上没有一点疏漏,“营内不整似可犯,而防御甚严”所以慕容恪从来不打败仗。
+ @* z2 q* p* E) [) E  
7 t3 Y3 j" p) [& k& {' Y* }( f0 H  可惜前燕的好景不长,周公霍光慕容恪病倒了,慕容暐亲自问后事,慕容恪再三叮嘱,“我听说报君主之恩最大的方式莫过于荐士,人才是谁呀?吴王慕容垂,吴王文武兼才,十倍于臣,管仲、萧何不如,先帝为什么没让他辅政,因为我是老四,他是老五,(先帝以长幼之次,故臣得先之。)陛下若任之以政,国家可安。不然,臣恐二寇(前秦、东晋)必有窥窬之计。”言终而死。$ S+ M+ Q5 y9 b! U- k1 w
  
: q& t( O; V6 @% L/ i  慕容暐听他的吗?他或许想听,他老妈不让,那个可足浑太后,慕容俊也并非象慕容恪解释的那样因为长幼顺序的关系才没让慕容垂辅政,他根本不相信慕容垂肯做纯臣,老爹老妈不信,儿子自然也不信。慕容恪死后,慕容暐宠信太傅慕容评,排挤慕容垂,燕国政局混乱。果不出慕容恪所料,前秦和东晋一起盯上中原这块肥肉,率先发难的是东晋桓温。; e; U0 H( g$ \0 t/ B6 L* I  h( F
  - C: U, y# S' j6 B! o
  公元369年四月,时任晋朝大司马的桓温率步骑五万自姑孰出师伐燕,水陆并进。东晋到南朝的北伐战争为减轻粮运的困难,采用水路运粮,所以南方历朝水军相当强大。此次桓温北伐,粮运仍然依靠水陆。谋士郗超提醒他:“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桓温有他自己的想法,没有理会。! s2 M* N7 D  x% v: ~8 {0 D
  4 Y! v, _# N0 `# P+ @7 \6 Q5 {
  郗超字嘉宾,郗愔之子,东晋名臣郗鉴的孙子。少卓绝不羁,有旷世之度,善谈论,义理精微,名冠江东,一时之俊,名气大于其父。其父郗愔遵事天师道,而郗超奉佛,郗愔好聚钱财,曾积累金钱千万。郗愔对郗超最是宠爱,有一日,把存钱的库门打开,让郗超随意取用。郗超好施,一日之中,尽散其财,把所有的钱都分给亲戚朋友,做事从来都是任心独诣。; ]! n+ j' I# |
  0 M5 A% H: P% I8 k0 A
  桓温任大司马,郗超被聘为大司马府参军。桓温英气高迈,很少推重时人,和郗超在一起,常谓其人深不能测,对他倾心礼待,士为知心者死,郗超对桓温推心置腹深自结纳,成为桓温的死党。大司马府中流传一句话:“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桓温)喜,能令公怒。”髯参军指郗超,郗超有一副美髯。短主簿指王珣(王导之孙),我们后文会介绍到他。9 a9 n3 k. W5 \% n, l
  
" q7 l: ^* g+ h: n% i  六月,晋兵行至金乡,果然“天旱,水道绝,”桓温随即下令冠军将军毛虎生在巨野开凿三百里水路,引汶水会合于清水增加流量。桓温引舟师自清水入黄河,舳舻数百里。郗超再次提醒他:“从清水进入黄河,河道难以畅通(人工引水)。如果敌人不与我们交战,运输通道又断绝,只能靠着敌人的积蓄来作给养,那又会一无所得,此危道也。”并向桓温献上破敌之计,“率大军直逼邺城,敌人畏公之威名,必望风逃溃,北归辽、碣。若能出战,则事可立决。若燕军固守邺城,则四郊之地为我所控制,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郗超又想到桓温用兵谨慎,让他率兵直捣邺城,恐怕桓温不能接受,又献了第二条计策,“明公若以此计轻锐,胜负难定,若要持重,则莫若停兵于黄河、济水,控引漕运,储备粮草,等到来年夏天再进兵,虽说耽搁一些时日,却为万全之策。舍此二策而连军北上,进,不能迅速解决问题的话,等到退兵的时候必定会因为粮食的匮乏出现差错。如果敌人与我周旋不战,等到秋冬之季,水路更加难以畅通,加上北方早寒,三军缺乏冬装,那时的忧虑,就不仅仅是没有粮食了。”1 Q3 t4 k) m! h9 y/ c4 Y
  
3 `$ d+ r6 A- z9 h& H( B$ M  桓温又没有听他的,可能嫌第一条计策太急,第二条计策太缓,不如稳步前进。其实按照桓温的性格,他应该接受郗超第二条计策,桓温用兵一向谨慎,让他急攻邺城不可能同意,但停军一年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想当年,伐前秦的时候,他深入前秦境内,兵临长安城下都能够从容驻军二个月,何况在自己边境线上呢?他犯了一个错误,骄傲轻敌,他认为慕容恪死了,慕容评掌权,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手,所以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战败,也就无从考虑善后的问题。他确实忽略了慕容垂,那个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的名将,不过,桓温当时也以此自豪,因为他也是一个平生未尝一败的将军。两位不败将军的对决总要决出一名失败者。5 x1 q3 a& T* M
  ' T- @: V, y7 y; [0 s; U
  桓温毕竟用兵谨慎,他还是派豫州刺史袁真攻伐谯郡(安徽毫州)和梁郡(河南商丘),开辟石门(在今河南荥阳)水道,引黄河水入汴水,以保证粮道畅通。
1 b8 S8 [* D+ `& o1 l  ; `6 @: M1 p- N9 ^; A
  晋军一路北进,势如破竹,屡败燕军,直至枋头。前燕朝廷对桓温深为忌惮,一边向前秦求救,许诺割虎牢关以西之地;一边准备迁都回龙城,来躲避桓温之锋芒。吴王慕容垂傲然请战,“臣请击之;若其不捷,走未晚也。” 慕容暐任命慕容垂为将发兵抵御,事情如同郗超预测的一样,慕容垂率燕军与桓温周旋,派范阳王慕容德断了晋军的陆上粮道,进入九月,水道不畅,晋朝豫州刺史袁真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虽然攻克谯、梁二郡却未能开辟石门水道,水运之路为之堵塞,晋军粮竭。虽然石门有燕军把守,但史书并未记载袁真发动石门争夺战。难道真应了燕国大臣申胤的预言:“晋室衰弱,(桓)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桓)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乖阻以败其事。”前秦天王苻坚虑及唇亡齿寒,派步骑两万自洛阳援燕,军队已到达颍川(在今河南许昌东)。桓温不敢恋战,焚舟,弃辎重、铠仗,自陆道退兵。0 {% A) B4 L" W' o5 u4 i+ m
  ; I5 R" s$ O. u
  晋军出仓坦(河南开封)经陈留南退,凿井而饮,行七百余里。燕将皆欲追击,慕容垂道:“不行,桓温善于用兵,必严设警备,选择精锐士兵来殿后,攻击他未必能遂愿,不如暂缓一下。他庆幸我们没有追上,一定会昼夜急行,等他的士兵们力量耗尽,士气衰落,然后再去攻击他,攻无不克。”慕容垂率八千骑兵跟在晋军身后慢慢前进,过了几天,桓温果然兼程而退,行至襄邑(在今河南省睢县)慕容垂谓众将道:“桓温可击矣!”指挥骑兵发起冲击,与慕容德埋伏在襄邑的四千燕兵夹击桓温,大破晋军,斩首三万级。这是桓温一生打过的唯一一次败仗。桓温深耻丧败,吴王慕容垂顿时名动大燕。
7 \2 l- p) L5 T  
1 o0 r+ @# Y/ |5 b  功高震主,慕容评与可足浑太后毁其战功,屡欲加害。慕容恪之子慕容楷及慕容垂的舅舅兰建知道后,告诉慕容垂说:“先发制人,除掉慕容评,其余无能为矣。”慕容垂心中不忍,道:“骨肉相残,首乱于国,我有死而已,不忍为也”。遂决意避祸龙城,慕容垂以打猎为由,微服出邺城,逃往故都龙城。到邯郸时,却出了意外,幼子慕容麟因向来不为慕容垂所宠爱,跑回邺城向慕容评告状,慕容评遣精骑追赶,幸亏长子慕容令有万夫不挡之勇,亲自殿后,追兵竟不敢迫。慕容垂父子也不敢再去龙城,只得与段元妃,儿子慕容令、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慕容恪之子慕容楷,舅舅兰建,郎中令高弼等一起转而降秦,只把长安君可足浑氏扔在邺城。
- s, G2 }" s& t6 M5 W: h% G  
7 a5 i$ P9 G; B# y3 t  e, @  苻坚闻慕容垂来归,大喜,亲自到郊外迎接,执其手说道:“卿是天生的贤杰,吾必当与卿共定天下。”苻坚爱慕容垂、慕容令、慕容楷父子叔侄之才,皆厚相待,赏赐巨万,每次进见,都属目观之。王猛深知慕容垂有雄略,怕将来引以为患,便对苻坚说:“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戴之意。观其才略,权智无方,兼其诸子明毅有干艺,人之杰也。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不如除之。”苻坚不听,说道:“吾方以义致英豪,建不世之功。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如赤子,慕容垂英雄也,杀他,天下英雄谁还来归呢?天下的人怎么看我呢?”不听王猛之言,以慕容垂为冠军将军,封宾都侯。王猛却非要为秦国除掉这一后患,便想出一条妙计。
! V1 I" I3 h" J  `' Y8 @
. e+ H) C) P9 O) X! P0 U  趁着前燕朝廷的内乱,公元371年四月,苻坚派王猛督镇南将军杨安等十将率步骑六万伐燕。王猛乘机请求慕容令参赞军事,充当向导。临行亲自到慕容垂府上去拜访,把酒中对慕容垂说:“今当远别,卿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慕容垂不清楚他什么意思,当时很受感动,顺手解下佩刀相赠。慕容鲜卑的贵族有佩刀的习惯,刀不离身,他是把最爱的东西赠给王猛,希望藉此缓和二人之间紧张的关系。0 u8 _* y& ]1 O3 ]  ^9 \
  3 ~( f. f% g$ T( i0 J
  天王苻坚在灞上向王猛饯行敬酒,王猛意气风发,当众发下豪言,“荡平残胡,如风扫叶!愿不烦銮舆亲犯尘雾,但愿速敕所司部置鲜卑之所。(陛下您不必亲自来!让人准备好鲜卑人住的地方行了!)
( P. w3 r& v! L- {3 {  ”
; t, V2 Y5 O' B1 k! I( s  王猛进兵到洛阳的时候,买通慕容垂的心腹金熙,让金熙带着慕容垂送给王猛的佩刀,装着偷偷摸摸的样子找到慕容令,送信给慕容令,信中模仿慕容垂的笔迹写道:“你我父子来此,是逃命来了。可王猛疾人如仇,日日在秦王跟前说我们的坏话,秦王虽然表面上待我们挺厚道,其心难知。丈夫逃死而终不免,将为天下笑。我听说燕国皇上对我们逃亡的事很后悔,我先东归燕国,已经走了,你也赶快走。”慕容令感到有些可疑,不过信是慕容垂的亲笔,又有父亲随身佩带的佩刀为证,不由得慕容令不信,于是伪装出猎离开大军投奔燕国。
4 T: e4 R+ L3 j& k: r: O  
. Q0 }  k# u, w$ S8 I* B  王猛立刻上表朝廷,说慕容令反了。慕容垂大惧,只得骑马逃跑,刚逃到蓝田,被苻坚派来的骑兵追获。但苻坚并没有责备慕容垂,反而安慰他说:“卿家国失和,委身投吾。贤子不忘本,人各有志,不足深咎,然燕之将亡,不是他慕容令一个人所能存活的,可惜他羊入虎口。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卿何为过惧而狼狈如此啊!”待之如初。王猛的诡计没得逞。只可惜慕容令,燕国人认为他叛而复还,父亲却为秦国所厚,怀疑他是个奸细,把他发配到东北的沙城去干苦力,严加监视。慕容令欲在沙城联络旧部,聚众造反被杀,一代将才死于荒原。) m8 c5 h. l- o, n
  ; E, g8 \3 T! d/ }
  
& z- A6 E0 m5 Y. f  我读过司马光先生因此事而对王猛的评价,说他设计陷害慕容垂,干出市井叫卖者的欺骗勾当,就像嫉妒别人得宠进而就用谗言加以诋毁的人一样,岂雅德君子所宜为哉!其实王猛这般行事不是一次两次,智激樊世,陷害慕容垂,看起来似乎不择手段,下流卑鄙,其实王猛何尝不想做一个高尚道德的君子呢,可他不能,环境也不让他那么,如果那样,他怎么能以一介汉人白衣在氐族前秦出将入相,一展他的雄才抱负呢?如果一味心慈手软做君子,如何在氐族豪强林立的朝廷内立足?司马光先生的评价太迂腐,更何况慕容垂确实对前秦抱有敌意,前秦的瓦解难道不是慕容垂一手造成的吗?
) i2 O" L) F, E4 U5 [+ r: \  
3 \6 Z2 H4 C% i  王猛的金刀妙计虽未置慕容垂于死地,但伐燕大军却节节获胜,前秦军攻下壶关(在今山西黎城东北太行山口),打下晋阳(山西太原),所过郡县皆望风降附,兵锋直指潞川(在山西潞城市以北),前燕太傅慕容评率三十万大军却只能固守潞川不敢出战。. g6 J( `1 H# T1 g( F  v
    @  ]  A, Z* L$ i* s- P2 F
  慕容评不出战是在等机会,机会差一点被他等到了,王猛用他的机智化内乱于无形。王猛派将军徐成去侦察前燕军队的布阵要略,要求他日中返回,而徐成到了黄昏时分才回来。王猛大怒,要把他杀掉以正军纪。大将邓羌向王猛请求说:“如今敌众我寡,明天一早将要开战。徐成是大将,姑且宽恕他吧。”邓羌是前秦国第一员虎将,王猛知道徐成是邓羌营中的将领,却仍然拒绝说:“若不杀徐成,军法不立。”邓羌坚持求情:“徐成是我邓羌手下的将领,虽然说延误期限应该斩首,但邓羌愿意和徐成一起效力决战以赎罪。”王猛不许。邓羌勃然大怒,回到军营召集队伍攻打王猛。王猛命人问他为何如此?邓羌说:“我们接受诏令讨伐远贼,现在却有近贼一味地要自相残杀,我想要先把他除掉!”王猛马上随机应变,派人对他说:“将军别这样干了,我现在赦免徐成。”邓羌诣营谢罪,王猛拉着他的手亲热的说:“我这是考验将军罢了,将军对本郡的将领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国家呢,我不再忧虑敌人了!”3 N) k3 F7 ~9 S: `
  . i2 ]2 |" E- Q9 J" I" K
  慕容评认为王猛孤军深入,要坚守拖垮秦军,燕国皇帝慕容暐却让他出战,原来慕容评为人贪婪,趁着战乱,命令封山禁泉,自家贩柴卖水,从中渔利,大发国难财,家中积攒的钱帛堆积如山,士卒们都怨恨愤慨,没有人心怀斗志。以至于王猛笑话他,“慕容评真奴才,虽亿兆之众不足畏,况数十万乎!我要打败他简直太容易了。”* z+ `( W+ g- s% J* x% d0 Z
  # q  B1 K( M1 k6 {+ c
  
4 p% t8 T2 C! R) \  王猛派出一支军队火烧燕军的辎重,连在邺城的慕容暐都看到冲天的火光,慕容暐遣使大骂慕容评,“你是高祖的儿子,应当为宗庙国家担忧,为什么不安抚战士反而贩柴卖水,只执迷于钱财呢!府库里的积蓄,朕与你共享,哪里有什么贫穷可忧虑!如果敌人最终进占国都,家国全都灭亡,你拥有钱帛又想往哪里放呢!”下令让他大散资财,与秦军决战。
! ?& o9 a8 t2 g6 B- q1 i  
5 w$ F: e# \/ p  ) |* I3 T- x7 d- t) V2 Q9 d$ K! x
  慕容评无奈,向前秦军下了战书,潞川大战爆发,王猛激励士卒破釜弃粮,与燕军决一死战。燕军毕竟有三十万,王猛指望邓羌,而此时的邓羌却要挟起王猛,让王猛答应破燕之后封他司隶校尉(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员),王猛不同意,说这是皇帝的事,我如何做得了主。邓羌又不干了,心说你王猛在大秦国说一不二,你说升谁的官就升谁的官,骗我没那么容易。一会儿,两军交战,杀声震天,邓羌躺在帐中睡大觉,可见氐人不是那么容易指挥的,没法子,王猛跑进邓羌的大帐,把邓羌拖起来,“快去吧!司隶校尉你干定了!”邓羌跳将起来,与猛将张蚝、徐成等在军帐中畅怀大饮,然后手持长矛冲入燕阵,杀了个四进四出,如入无人之境,杀伤数百人。两军从旭日东升杀到日中,燕兵大败,“俘斩五万余人,”秦军乘胜追击,斩杀无数,十余万燕兵投降,慕容评单骑逃还。秦兵长驱东进,围邺城,生擒慕容暐,前燕灭亡。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0: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五章 凉州- y) l# c9 ]0 ]3 q
  
8 m% n# I3 {& p* }( \/ ]  
! G+ U$ X7 x1 K8 p$ w  立国六十年余年的前燕灭亡了,前秦一统中原,大秦天王苻坚并未因此停止征战的步伐,坚定而执着地向着他混一四海的目标继续前进。0 _) U+ Y# q5 k8 ^' U% |
  
9 w3 V# t" V; C6 F  秦国的敌人只剩下南方的东晋、北方草原的拓跋代国和西方凉州的前凉国。公元373年,前秦发兵五万,攻取东晋的梁州(今陕西汉中地区)和益州(今四川)。两年后,五十一岁的王猛患病卧床不起,苻坚亲自为他到南、北郊以及宗庙、社稷坛祈求神灵,并分派侍卫大臣前往黄河、华岳遍祈诸神。王猛病中上表苻坚,劝他放缓征战的步伐:“臣闻报德莫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有如拾芥。夫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王猛表中提出了一句令人不解的格言,“善始者不必善终”,人常说善始善终,王猛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纵观全文,他是在劝苻坚及时收手,王猛懂得盛极而衰的道理,他说“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面对胜利绝对不能狂妄自大,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世上的事远没有十全十美,过度追求完美往往适得而反,事物有一个巩固提高的过程,要善于总结,善于积累,等待时机,俗话讲“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王猛果真是远见卓识、深谙治世之道的能臣,若他再活十年,天下又是一番景象。
& j6 Y; ?' v- m( `$ C3 i7 i3 G; e  
" W3 W6 s+ L2 c% w* d$ n& O  “无边落木萧萧下”,秋七月,王猛病逝,临终留下遗言,劝苻坚排除鲜卑和羌族的势力,不要南下攻晋,“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苻坚亲自装殓王猛,三次前往痛哭,并对太子苻宏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此言与石勒如出一辙,可见少数民族的君王实在渴望汉族人才的辅佐。
( `( J, k$ ~2 M9 A  - }8 R5 [& h% s# h
  苻坚混一六合的决心不仅未能因为王猛的离世而淡去,反而更加强烈,在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秘密,就是南下灭晋取得正统,王猛正是看穿他的心思,临终前极力劝谏,一辈子对王猛言听计从的苻坚现在反而怀疑王猛对他的故国心存留恋。为达到南下消灭东晋的目的,苻坚对北方剩余的两个国家一一展开攻势,弱小的前凉国首当其冲。
( w. f" F) F' E  @. _" L$ Z. q# W  
6 _* U. Y7 \# s+ |7 ~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唐代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以其苍茫大气、幽怨哀愁流传于世,广为传颂,它所描绘的地方便是古凉州,亦称河西走廊,在今甘肃省。西起玉门关,经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东至乌鞘岭,高耸入云的祁连山横亘其南,延绵起伏的走廊北山斜行其北,两脉夹峙,其地狭长平坦,窄处宽仅百公里许,是古代有名的丝绸之路,斜晖驼队、朔漠边墙,映证了古凉州的苍凉与璀璨。3 k7 e/ K& L8 ^% G/ V
  
/ K: |6 p* N. b  祁连山,匈奴人称作“焉支山”,山峰的皑皑白雪孕育出凉州一片片美丽的牧场,成为西北各族人民栖息繁衍的故乡。自汉以来,因为他的美丽富饶,贯通东西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汉人、铁弗匈奴人、卢水胡匈奴人、乞伏鲜卑人、秃发鲜卑人、羌人、拓跋鲜卑人、吐谷浑人、西域诸族人角争的所在。八王之乱后,中原动荡不安,汉人大量西迁,这块“由来征战之地”反倒成为一片净土。
7 b* K/ i$ E! J) L$ {4 w2 x+ X  
/ B$ ], Y0 @3 b5 N6 B  
1 X0 I1 @/ i+ N$ F' U6 P/ @6 R  凉国的建立者张寔是袭父张轨之职而为凉州刺史的,公元315年,正值匈奴汉国兴起,攻占洛阳,天下大乱之时,凉州的一名士兵偶然之间得到一块刻着“皇帝玺”三个字的玉玺,凉州的文武官员不约而同地向张寔祝贺,认为天意如此。张寔思路非常清晰,听出手下人的话外之音,他对大家说,“我平常最恨汉朝的袁氏兄弟,他们为得到皇帝的玉玺不择手段,大失人心,不然天下也不会为曹氏所据,诸君又何出此言啊?”当天就派人把玉玺送给长安的晋愍帝小朝廷。' Q5 m3 i1 h$ U2 ^+ S
  
- Y4 t6 o: A  ~  刘曜兵围长安,晋愍帝遣使向天下求援,四方诸候无人应者,只有张寔先后两次派将领王该、韩璞率凉州兵入援长安,第二支军队开拔时,张寔给右丞相的司马保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王室有事,不忘投躯。孤州远域,首尾多难,会闻朝廷倾覆,为忠不达于主,遣兵不及于难,痛慨之深,死有余责。今更遣韩璞等将,唯公命是从。”张寔对晋廷的赤胆忠心可表于天日,可司马保之流保存实力,竟眼睁睁看着长安陷落而袖手旁观。% d9 ^( X- Q: M2 V: }( n- ^1 C
  ) m" H$ B  z. m  m. h( {% u
  晋愍帝投降汉国的前一天晚上,让黄门郎史淑、侍御史王冲带着他给张寔的手诏突出重围,拜张寔为大都督、凉州牧、侍中、司空,让他辅佐琅邪王司马睿共济国难。张寔在姑臧(即今甘肃武威市,当时属武威郡,凉州的治所)大哭三日,以天子蒙尘为由,坚决不接受官职。
# Z( U( ^$ Z: N7 @* n% r- p& _) P  " g, v  s8 ?# g/ N( Y6 D
  张寔为人太忠厚,难免为人所算计,凉州这片净土被不少有野心的人盯上,公元320年张寔被部下暗杀。张寔死后,儿子张骏太小,兄弟张茂做上了凉州牧、西平公的位子。在任上发兵南下掠取了不少土地,并建造起凉州的象征姑臧城,仅仅过了四年患重病死去,临死前拉着侄子张骏的手叮嘱道:“我张家世代忠良,今虽华夏大乱,皇舆播迁,你也应当谨守人臣之节,上不负晋室,下保全百姓,则凉州幸甚!”
7 S7 f: C  I" w( a  3 c% H  r  h, _3 o3 J( H
  张骏也真没有辜负乃叔的一片忠心,继位后三番两次派使臣到江东去向晋朝称臣,无奈道路断绝,中原被前赵控制,蜀中又被李雄控制,张骏竟然想出奇招,用向李雄称臣的办法借道去东晋,终于联系到东晋朝廷,一了张家的心愿。
; _( J3 g' u% m" Q/ H* x+ A5 G/ r  7 n  W6 ?  V0 Z# @
  张骏年纪虽小,有心计,但用兵马马虎虎,刚继位的时候见到匈奴前赵势力强大,接受刘曜封的凉王,等到前赵后赵一翻脸,两国兵戈相向的时候,他也落井下石,丢掉刘曜封的凉王,仍旧称凉州牧,晋大将军,并派兵攻打前赵,结果被前赵击败,丢失了河南之地(指黄河以南)。好在石勒打败刘曜,河南之地失而复得。石勒派出使者封他做凉州牧,开始张骏看不上石勒,因为石勒是灭晋的急先锋,他把石勒大骂一通,又怕石勒知道自己骂他,将后赵的使者扣下不让回去。后来一看后赵统一北方,势力强大,又接受石勒的官职,表面上向后赵称臣。
# q; I8 v- J7 a4 O2 ^5 u, b  ( q+ B( @. }/ R+ B+ l$ I6 a. X
  张骏的功绩就是平定西域,公元335年,凉兵西征,龟兹、鄯善等国纷纷投降,向张骏朝贡,扩大了凉州的版图。
. R# V) c$ v5 ^2 O  * t2 B$ e) Y) Q5 B+ I/ W7 o
  张骏病死,世子年仅十六岁的张重华做了凉州牧,假凉王。一继位就陷入危难之中,前赵天王石虎在慕容家族面前吃尽苦头,大丢颜面,把愤怒洒向凉州。石虎对张骏有所顾忌,难道还怕一个小孩子吗?数万羯兵在王擢、麻秋和孙伏都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杀奔凉州,接连攻下许多座城池,凉州大震,张重华扫地为兵,派将军裴恒抵御赵军,裴恒畏惧羯兵声势,固守广武不敢交战。
$ b2 R: e5 Q7 A1 ^: n3 x  7 [. ]: N% l. C* P9 X1 r& K
  凉州司马张耽向张重华推荐谢艾,他说:“国家的存亡取决于军队,军队的胜败取决于将领。故燕国任用乐毅,克平全齐,及任骑劫,丧七十城之地。如今评议者荐举将领,大多推举故旧。韩信被荐举,并非由于他是过去的功臣,所以贤明君主任命将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人选,只要才能胜任就授以重任。如今强敌就在境内,众将领都畏怯不进,人心恐惧。主簿谢艾,才兼文武,可以起用他来抵御赵军。”张重华马上把谢艾找来问他破敌之策,谢艾也不谦虚,在朝堂上口出大言:“给臣七千兵马,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羯贼。”* o; ^" m$ o& q8 y6 d4 \3 G, P
  * O6 n' D8 L! S# C
  张重华大悦,马上拜谢艾为中坚将军,给步骑五千,让他去攻打羯兵。其实也不见得年纪轻轻的张重华有识人之明,当时凉州人确实没有人象谢艾这么有胆量。
' F) M- h0 l" U$ f1 ]  
. O( c+ a7 l- f8 }  
" O* H4 y- \5 g' b: m& c  凉州早已倾城而出,谢艾要七千兵凑不起来,只有五千多人。谢艾带着五千兵丁出振武关,夜里有两只猫头鹰在军营中鸣叫,众人觉得不吉利,谢艾有话说:“玩六博棋时,得到饰有猫头鹰图案棋子的人获胜。如今听到猫头鹰叫,这是战胜敌人的征兆。”说得大家挺有信心,谢艾也真是厉害,一战大败羯军,斩首五千多人。张重华认为谢艾是福将,封他做福禄伯,没立上战功的人连忌妒带生气,把谢艾排挤到酒泉做太守。
6 z  ^5 F3 L' M6 |8 N% ~  H7 l  
1 E2 O* o. m0 {5 p% ~7 D1 x% M9 i+ N3 j  赵将麻秋不服气,对石虎说之所以被谢艾打败,是因为自己疏于防范,被人家打个措手不及,下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公元347年四月,石虎再次命令麻秋伐赵,麻秋率八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发,把个枹罕城(在今甘肃临夏)围个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云梯地道,上下俱进,凉军守将张琚死守城池顽强抵抗,羯兵死伤数万,枹罕固若金汤。石虎再派刘浑率步骑两万增援,依旧攻城不下,反被张琚偷袭得手,纵火焚烧后赵军攻城器械,麻秋只得率军退守大夏。石虎仍旧不甘心失败,再发援兵,孙伏都、刘浑率领步、骑兵二万人与麻秋的军队会合,三万大军绕过枹罕,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在长最(今甘肃天祝)筑城。摄于羯军声势,凉将宋秦等人率领两万户向后赵投降。8 o: p/ y# H  N* Y
  & e- h# W( K% I/ I0 f& V
  
' G, ^5 ]) R: D- @1 m  张重华感觉形势不妙,再次起用谢艾,任命其为使持节、军师将军,率领步、骑三万向黄河进发。谢艾乘轺车,头戴着白色便帽,击鼓前进,视羯军如无物。麻秋远远望见,怒道:“谢艾一年少书生,冠服如此,轻我也!”上回让你打我个不注意,这回非干掉你不可。下令精锐的三千黑矛龙骧兵冲击凉军,直取中军。左右随从见羯兵来势汹汹,赶紧劝谢艾下车骑马,谢艾不慌不忙,不是让我下车吗?好!谢艾走下车来,下令安上胡床,往上面上坐,指麾处分,镇定自若,唬得羯兵以为有埋伏,反而不敢攻击。这一回麻秋中谢艾之计,谢艾害怕麻秋固守长最城不出,故意“轺车白帽”诱他出战,事前已令将军张瑁率兵从小路截断羯兵退路,后赵军大乱,谢艾乘势进攻,大破羯赵军,连斩数将,获首级一万三千,麻秋单马逃奔大夏。  h5 Q8 F+ c6 X. @- v: R) X$ M4 L
  
4 c  p* a  m6 y  r; y" O3 q  3 }4 z5 B6 E# B6 F' G
  后赵中书监石宁率领并州、司州的军队两万多人再次增援麻秋。五月,麻秋与石宁合兵一处,汇集羯兵十二万再次进屯黄河之南,分派诸将数路进攻,刘宁、王擢攻略晋兴、广武、武街,凉将牛旋拒敌不利,退守枹罕。羯赵军直至曲柳(在今甘肃武威东南洪池岭北),姑臧城内大为震恐。张重华想亲自出征抵抗,谢艾固谏,“君者,一国之镇,不可轻动。”
. C! W8 t3 A1 y/ {, q4 t$ r  
' h" l1 ]# g" @7 U$ V' @  - v0 |$ _+ c  L
  谢艾率步骑两万再次出征,在军前竖起大旗与兵众誓师,兵进神鸟,连战连捷,击败赵将王擢,大败麻秋,十二万羯军被杀得屁滚尿流,麻秋狼狈逃回金城。石虎闻听败讯哀叹道:“我以偏师定九州,今以九州之力困于枹罕,真所谓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9 Z1 ?3 B; V2 a; l  K, o  # T+ i& G1 Z. t; V: m. s
  8 X7 Z. ?5 v. I& U! J
  凉州牧张重华数次击败石虎后趾高气扬,在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死后正式登上凉王的宝座。他的凉国史称前凉。张重华只做了四年凉王,便一病不起,临终前立儿子张曜灵为世子,张重华死后凉国内乱,他的族兄张祚和张重华的母亲通奸,杀死张曜灵自称凉王。
# k+ @' V5 R/ H5 p  
6 ^' I' T5 A7 C: b3 C  张祚字太伯,博学雄武,有政事之才。只有一点坏毛病,贪淫好色,不仅与张重华的母亲胡搞,又私通张重华的妻子裴氏。张重华的妻妾、未嫁的女儿,无不染指,简直就是个色中的饿鬼。
+ Q/ z# F6 ]- P/ G( n* C  
9 F) i& \6 |" F9 r+ ^# l  张祚深知自己的王位来得不正当,对各地的守将不放心,派人去酒泉杀害谢艾,可怜谢艾一代名将未能战死沙场,却死在自已人手中。张祚又要杀另外一名大将枹罕太守张瓘,张瓘可不是谢艾,发檄各郡讨伐张祚,杀入姑臧,砍了张祚的脑袋,改立张玄靓。张玄靓只做了八年凉王,被他的叔叔张天锡取代。
- g1 {! _+ A' Z/ K, ]  ; O% V1 H; t! r% l, i) X. ]* t! @  ]
    _' O" J, O& D' ~; O/ y& L/ ]
  张天锡字纯嘏,张骏少子,小名独活。开始他的名字叫做公纯嘏,别人笑话他三个字,自个改成两个字。他发动政变,杀死张玄靓后自号大将军、校尉、凉州牧、西平公,向东晋称臣,被封为大将军、大都督、督陇右关中诸军事、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平公。# [% w; h! x# g  F
  * v4 S) ]4 W0 B  C& Q& s
  张天锡有名士之风,和王衍一德行,信口雌黄,执政期间只知游玩不理朝政,“数宴园池,政事颇废。”凉州文武上书劝他,他还振振有词,说什么“我不是好游玩,游玩有所得。观朝荣,则敬才秀之士;玩芝兰,则爱德行之臣;睹松竹,则思贞操之贤;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览蔓草,则贱贪秽之吏;逢飚风,则恶凶狡之徒。若引而申之,触类旁通,我做人也就会越来越完美,品行也就会越来越好。”
0 w, o; n# L4 o( ?9 @. k  
8 X* |) j2 N9 o  公元376年,苻坚命大将苟苌、毛盛、梁熙、姚苌等将率步骑十三万进兵凉州姑臧,遣使召降张天锡,张天锡射杀使者拒不投降。前秦大举进攻,凉州兵大败,损失三万八千人,张天锡“素车白马,面缚舆榇,降于军门。”被送往长安,封为归义侯,前凉宣告灭亡。6 Z, h1 s; N% E0 O8 N7 I; `
  
8 v3 E- @( M; |8 h$ y, N/ s0 ]  前燕和前凉相续亡国,前秦控制住东起辽东,西至西域之地,对塞上草原的拓跋代国形成包夹之势。大秦国凭借剪灭二国的气势三道并进,攻入大草原,代国的灭亡势不可免,历史的天空再次为我们留下一个生死之谜,是一个什么样的谜团呢?请看下一集,什翼犍之死。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章 什翼犍之死7 z2 T3 `4 _( v9 _& G( X
  ! F" E/ o! ]; S7 u
  
  ~8 r: r% _. f1 F  代王什翼犍被后世北魏尊称为昭成皇帝,上文介绍过,他是拓跋郁律的第三个儿子,据魏书记载,他相貌奇特,性格宽厚,“生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于色。身长八尺,隆准龙颜,立发委地,卧则乳垂至席。”' d# G1 f! z! W' [1 Z
  
  Z& t# [* f) |) M6 ^  他的兄长拓跋翳槐当政之时把他送到后赵国做人质,翳槐死后,拓跋孤舍身让国的义举感动天王石虎,放其兄弟回归塞上。十九岁的什翼犍毅然脱离后赵,在繁畴(今山西浑源县西)自称代王。公元340年,什翼犍在云中郡盛乐筑新城,修建盛乐宫,确定代国的新都,一改游牧民族王廷的游动性,确立固定的政治中心。拓跋代国开始慢慢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化转变,陆续发动了对高车、没歌等游牧部落的战争,并最终打败草原另外一支强大的势力匈奴铁弗部,部落首领刘虎兵败而死,其子刘务桓归顺代国,什翼犍将女儿嫁与刘务桓,通过联姻将铁弗匈奴置于联盟之中。% P9 f# R( _# f! \
  
8 B$ x  W, Q" x; g) K0 a  拓跋代国在他的统治下,一统大漠,雄霸草原,什翼犍也算是一代有作为的君主。冉闵兴起中原大乱之时,他也曾想南下中原,在征求部落联盟首领意见时说:“石胡衰灭,冉闵肆祸,中州纷梗,吾欲亲率六军,廓定四海。”代国联盟的首领纷纷表态反对,什翼犍也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为自己的不思进取付出惨重的代价。
% L+ L7 |- ?6 T) l! M$ E" ~1 X* c  
- X& ]0 V0 W+ ]" ]- e- k; H  什翼犍为人宽厚,当时草原代国绵布丝帛奇缺,大臣许谦偷了两匹绢,看守发现后向他报告,什翼犍却将此事隐瞒起来,私下对燕凤说:“我不忍心见许谦之面,你也不要泄露,许谦可能会因此惭愧自杀的,为了钱财使人受辱不应该。(为财辱士,非也。)”在征伐战争中,什翼犍被流矢射中一只眼睛,后来抓住放箭的人,部下将佐各自提刀上前准备把那人零割碎切,为他一解心头之恨,什翼犍却把射箭之人放了,对众人说:“各为其主,何罪之有?”% r; X7 a/ _0 J3 i* Z# X
  ! ]  L6 W5 m1 J. _/ M$ `& D' e
  . }. w2 n3 a) N; E1 E: C& K
  正是凭借他的宽厚仁恕,拓跋联盟平安地渡过三十八个年头,联盟内部相安无事,人口不断增长。在此期间,代国联盟仅发生过匈奴铁弗部的叛乱,刘务桓死后,其弟刘阏头对代国心存二心,什翼犍巧施妙计,分化铁弗部内部各派,再以武力威摄,压制住铁弗部。后来刘虎的孙子刘卫辰做了部落首领,受前秦挑唆公开脱离代国联盟。
+ B+ x' |. O. k3 n  % C: \. W, N# Z4 S: R3 T; p( G
  公元367年十月,什翼犍率兵从都城盛乐东渡黄河西击朔方攻打铁弗匈奴的游牧地朔方(在今鄂尔多斯高原一带),当时黄河虽有冰块但尚未封冻。什翼犍想出一条妙计,派兵用苇子编成粗绳以阻挡流动的冰块,再把分散的冰块连在一起,命人把苇子散在冰上,待气温下降,冰和苇冻在一起,铺成一座浮桥。拓跋代军顺利渡过黄河,出其不意出现在朔方郡,刘卫辰没想到代军这么快就渡过黄河,措手不及,和宗室亲信仓惶逃走。魏军收编其部落,俘获生口及马牛羊数十万头。
) b1 `( k+ {# b: G, j( J; R8 k0 ~  / ^* n# V9 i% `
  * X3 j% G) Z9 H! u- b7 S1 w
  刘卫辰率残余部落投降前秦,天王苻坚送他返回朔方,并派兵帮助戍守。为彻底击败匈奴铁弗部,公元374年什翼犍再次率兵攻打刘卫辰,刘卫辰向前秦求援。拓跋代国和前秦原本互不侵扰,随着前秦国一统中原,并吞前凉,形势陡变。/ N- h' @: `' Z& U7 P% ?
  
: ^+ |5 p" m9 z9 \4 W7 L( ^6 f( l  公元376年十月,天王苻坚挟亡凉之声威,兵分三路进入大草原。北讨大都督、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统率幽州、冀州兵十万北上出塞;以刘卫辰为向导,并州刺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尚书赵迁、李柔,率兵十万西出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前将军朱彤,前禁将军张蚝,右禁将军郭庆率步骑十万东出和龙(今辽宁朝阳),三路大军从东西中三个方向浩浩荡荡向云中挺进。, E  F$ U+ Q- B
  % ~9 k2 R+ ~( @1 R
  不巧什翼犍正在病中,不能亲自出战,先派联盟中的白部、独孤部抵御前秦大军,均未获胜。继派南部大人刘库仁率十万骑兵抵抗,与秦军在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盛乐宫西南的石子岭激战,再次遭到惨败。什翼犍率领其众逃至阴山以北。虎落平阳被犬欺,倍受拓跋代国压迫的漠北高车部落乘机四面抄掠,使得部众根本无法立足,所幸前秦军见代军北遁,已方没有远渡大漠的准备,已经退兵君子津(在今内蒙托克托黄河渡口),什翼犍得已复返漠南。
0 e7 v" e8 u, H% k) d  
( D+ F+ Z- Y, |  一件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据《魏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当初,拓跋什翼犍分出国土的一半授与弟弟拓跋孤,拓跋孤死后,儿子拓跋斤失去继承父亲职位的权力,因而心怀不满。拓跋什翼犍的嫡长子(燕国慕容皝之女所生)拓跋寔及弟弟拓跋翰早亡,拓跋寔的儿子拓跋珪年龄尚幼,慕容妃(慕容皝之妹)的儿子拓跋阏婆、拓跋寿鸠、拓跋纥根、拓跋地干、拓跋力真、拓跋窟咄全都年长,由谁来继位还未确定。因为当时前秦的军队尚在君子津,离盛乐不远,慕容妃的儿子们每到夜晚都手持兵器警卫。拓跋斤借机劝说拓跋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实君说:“代王将要立慕容妃的儿子为继承人,想要先杀掉你,近来慕容妃儿子们每到夜晚都全副武装,领兵环绕庐帐,窥探好时机后就要动手了。”拓跋实君信以为真,发动政变杀掉弟弟们,并将五十七岁的父亲什翼犍也杀害。当晚,慕容妃儿子们的妻子及其部属逃往秦军的大营,秦将李柔、张蚝率兵开赴云中,代国部众溃逃,国内大乱,代国亡国,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带着拓跋珪投奔娘家贺兰部。
0 z+ k* c9 F7 d& q# u* ?    G! E: G: X" r* x
  天王苻坚召见代国长史燕凤,问他导致代国大乱的事情真相,燕凤把实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苻坚说:“天下的丑恶到哪里都是一样啊(天下之恶一也)。”于是就将拓跋实君及拓跋斤押解到长安车裂。苻坚想把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迁到长安,燕凤为拓跋珪请求说:“代王拓跋什翼犍刚刚死亡,群臣、部属背叛离散,留下来的孙子年幼,没有人再统领代国。代国的匈奴独孤部大人刘库仁,勇猛而有智谋,铁弗匈奴刘卫辰则狡猾多变,他们都不宜独担重任。应该将众部族一分为二,让这两人分别统领。他们两人历来有深仇,势必都不敢首先发难。等到拓跋珪逐渐长大,再将他立为王,这样陛下对代国有存亡继绝的恩德,从而使他们子子孙孙永远成为不侵犯、不背叛的臣属,才是安定边境的良策。”苻坚听从燕凤的意见,把代国的百姓分为两部分,黄河以东属刘库仁,黄河以西属刘卫辰,各授官职爵位,让他们统领自己的部众。贺氏带着拓跋珪从贺兰部返回独孤部投靠刘库仁。
7 r" N9 N( R6 p# v  
! K5 M5 j5 R5 a% D3 y  这个故事看上去无懈可击,然而《晋书》和《北史》均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什翼犍非但没有死,反而进入大秦国的“太学”中学习,他的嫡孙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竟被明确载明是什翼犍的儿子,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A* n. E0 o& F) U' C+ s
/ u; h0 n8 ^2 r0 b  ^
  我们要探索事件的真相,来看一看史书不同的记载吧,《晋书·苻坚载记》中说:“(什)翼犍战败,遁于弱水。苻洛逐之,势窘迫,退还阴山。其子翼圭(拓跋珪)缚父请降,(苻)洛等振旅而还,封赏有差。(苻)坚以翼犍荒俗,未参仁义,令入太学习礼。以翼圭执父不孝,迁之于蜀。”# A+ ?# w7 E& C: I
  
! ?5 l3 w1 p( s; J! n6 @  《宋书》又是怎么记载的呢?“其(什翼犍)后为苻坚所破,执还长安,后听北归。鞬(什翼犍)死,子开(拓跋珪)字涉珪代立。 ”( h; P/ f2 i# d2 T4 h( T% o
    {7 k/ U! q' E+ V
  首先要明确一个人, 上文的拓跋翼圭、拓跋开、拓跋涉珪都是一个人,谁呢?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字涉珪,南朝人称其为拓跋开,北魏真正意义上的开国皇帝,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公元371年8月4日(即东晋太和六年七月初七)生于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父亲是被北魏尊称为献明皇帝的拓跋寔,母亲是匈奴贺兰部贺野干之女贺氏。拓跋珪一出生体重是平常儿童的两倍,史载“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广颡大耳”。出生前代国经历一场政变,对老代王什翼犍不满的部落贵族派武士长孙斤行刺,拓跋寔在与长孙斤拼斗中丧生,拓跋珪一出生就没有父亲,是个遗腹子。五岁那年,秦兵大举入云中,代国兵败如山倒,母亲贺氏带着年幼的儿子从乱军之中冲出一条血路北逃,又遇到高车人的劫掠,惊慌之下车轮失辖,贺氏急中生智取头簪穿入轮中,竟行百余里逃到七介山而车轮不倾。
( j: J$ F  S' e0 b8 f) U7 ]2 `5 R  ) y  n3 ]! k  q+ E
  以上拓跋珪的身世出自魏书,《魏书·太祖纪》中明确记载:“道武皇帝,讳珪,昭成皇帝之嫡孙,献明皇帝之子也。母曰献明贺皇后。”: o8 Q# V* R! y4 _* u
  
% W5 F" v& l& G" v$ l2 m  读到这里,相信读者已经一头雾水,即然魏书记载如此清楚,为什么《晋书》和《宋书》偏偏要说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儿子呢?难道魏书的作者连北魏皇帝的父子关系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会出错吗?当然不会,如果连这个也搞错,魏收真该回家卖红薯去。既然搞不错,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魏书》记载准确无误,二是魏收存心扯谎。魏收有什么理由撒谎呢?没有!因为他是北齐的大臣,不存在当政君主的压力。即使是北魏朝廷为“尊者讳”而隐瞒事实,相信如此重大事件民间不会没有流传,再者说《宋书》成书在前,魏收不会没有读到,不会不去考证。/ F( k0 ]+ T' |2 q, p, V
  , F. H( n! j- ?% }' c& z( K, Q1 E" p
  如此说来,只能是《宋书》在编故事了,编一个诽谤北魏的典故,宋书那一句简短的记载我们看不出它有什么恶的企图,如果仔细推敲却是大有深意。因为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是确定的,贺氏曾经嫁过拓跋寔也是确定的。如果按照宋书的记载,什翼犍就是纳媳生子,据对拓跋寔卒年考据则证明拓跋珪是遗腹子,不是什翼犍的亲子,但宋书却因此透露出一个讯息,什翼犍纳媳成立,这不够恶毒吗?+ t6 V" t  B7 V  z0 e( X# G
  
( r) O3 \; `" R: k+ m2 y  什翼犍是否纳媳呢?先看一看贺氏是否改嫁?《魏书·皇后列传》中记载:“献明皇后贺氏,父野于(贺野干),东部大人。后(贺氏)少以容仪选入东宫,生太祖(拓跋珪)。后(后来)后(贺氏)少子秦王觚(拓跋觚)使于燕,慕容垂止之。后以觚不返,忧念寝疾,皇始元年崩,时年四十六,祔葬于盛乐金陵。”: z2 m. E$ B% B4 `) M8 o9 Y
  / ~# L# |7 X. t- k! b* n4 \3 D! J& U
  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吗?我们知道拓跋氏发家源自与外族通婚,因此什翼犍让儿子娶贺兰部大人贺野干之女贺氏为妻。问题出在第二段,贺氏少子秦王拓跋觚,既然拓跋珪是遗腹子,那么贺氏何来的小儿子?足以证明她另嫁过。她嫁给谁了呢?魏书没有明说,为什么没有明说呢?因为《魏书》一经问世使大受质疑,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北方门阀士族大兴,非常重视祖上的出处和名望,魏书涉及到许多北齐世家大族的利益,不满者用什么来攻击魏收呢?秽史!用现在的话说,黄书,色情文学!魏收因之三易其稿,他不能明载心中毕竟不服气,做为太史总得有点董狐的直笔吧,他便用了暗示,所以就出现上述一行文字。
8 w! ], b$ J8 S- Z  # Q. o) `/ l6 W
  贺氏改嫁板上钉钉,现在的问题是她嫁给谁了?魏书还是没有明说,照旧留下蛛丝蚂迹,《魏书·昭成子孙》中载:“秦明王(拓跋)翰,昭成皇帝(什翼犍)第三子。子(拓跋)仪,仪弟(拓跋)烈, 烈弟(拓跋)觚。”上下一看,一目了然,贺氏依草原民族的旧俗“父死妻其后母,兄死妻其嫂”改嫁给拓跋翰。
3 C& m; K, |' H6 d2 n( K  
/ B. v9 R+ `' Z  好象真相大白,可问题又出来了,魏书中又载:“(拓跋翰)少有高气,年十五便请率骑征讨。帝(什翼犍)壮之,使领二千骑。及长统兵,号令严信,周旋征讨,多有克捷。建国十年卒。”他死于建国十年,建国是什翼犍的年号,即公元347年,而拓跋寔死于建国三十四年(公元372),相差二十五年,人早死了,贺氏嫁谁去?
; a; H# [4 @) |& P" Y6 U  0 d3 B: C9 m% W, @  Y, P
  贺氏难道真如《宋书》所说嫁给什翼犍了吗?这样推断也有问题,据《魏书·皇后列传》中记载,拓跋寔与拓跋翰均为昭成后慕容氏所生,而昭成与慕容氏于建国七年(公元344)结婚,如拓跋翰确实死于建国十年,三岁夭折,他又如何“年十五便请率骑征讨” ,魏收连这一点都搞不清楚的话,修得哪门子史?如果说是魏收特意留给我们的线头,从而另证什翼犍纳媳成立的话,那么太武帝拓跋焘等人是不是都成了弱智,选一个三岁夭折的幼儿来隐瞒如此讳莫如深的忌讳?如果真的三岁夭折恐怕全天下的人也不会相信贺氏嫁给一个无名氏。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魏收把拓跋翰的卒年搞错了,有误!
# Y! s' d5 R1 o- `* W8 ]; f" R, o  4 o, H: m# }; \  l4 _: u% Y
  据此证明《宋书》的记载是错误的,拓跋珪是什翼犍是孙,非其子。驳掉宋书,晋书中的故事又如何解释呢?晋书编写的根据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崔鸿北魏人,与宋书作者沈约基本处在一个时代,《十六国春秋》原本秩失,现在的版本是经后人辑补的,据说晋书大多史实参考《十六国春秋》,晋书作者房玄龄先生为什么弃魏书不顾非要选择《十六国春秋》呢?除了对魏收不放心之外,毕竟崔鸿与沈约所处的年代要早。晋书给我们仍旧留下两处疑团需要解释,一是什翼犍未死,拓跋珪缚父请降,二是拓跋珪被流放于蜀地。其实这是一个问题,只有拓跋珪缚父请降,才能被苻坚流放于蜀地,因为他不孝。9 I6 Q) p. y; ^7 L; S3 d6 M2 d( @
  
# _0 ~2 d6 B2 Z+ S  
( V$ @, j# N3 Z- {. X4 {  事实又是如何呢?无论魏书也好,晋书也好,有一点是肯定的,秦军兵临云中时,拓跋代国曾出现内乱导致什翼犍的许多儿子死亡,关键在于叛乱是由谁发动的。魏书说是庶长子拓跋实君和拓跋斤,晋书则说是拓跋珪,各执一词。拓跋珪有没有可能发动政变?他自己没有可能,因为他当时才五岁,虚岁也就六岁,怎么可能打败都是成人的长兄们呢?赞同什翼犍纳媳说的史家认为虽然拓跋珪不可能,但已为什翼犍妻子的贺氏可能,原因是她的背后有贺兰部的势力。贺氏的传奇故事我们在后面还要逐一讲,她是一个聪明、大胆、有识见的女子。即使当时她坐上代王王后的位子,也绝不可能在秦军大举压境的关键时候蛮干,清除慕容妃的儿子们,把什翼犍抓起来投降。如果真是这样,代国的老人,部落联盟的首领们会对她倍加尊重?再者说,苻坚会把一个五十七岁病魔缠身的老人送进太学学礼,仅仅认为他未参仁义?更何况什翼犍本身便是一个仁恕之君。不管拓跋珪曾不曾缚父,依苻坚的大度和英明,也绝不会将一个六岁的小孩子流放到偏远的蜀地去。应该就此判断,晋书不实。
/ Y) {: E* S) r  
# T0 C5 l/ p: \7 R. K  脑子大了吧?休息一下慢慢研究,这是史家们都未解开的谜。接下来,让我们忘掉扑朔迷离的谜团,忘掉众说纷纭的疑案。不可否认代国亡国了,大秦国依靠赫赫武功一统北方,前秦的疆域 “东极沧海,西连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大秦国的强大“虽五胡之盛,莫之比也。”美中不足的是偏居一隅的东晋政权未能屈服,如同一块白玉上的瑕疵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前秦一天天强大,东晋名将桓温却病死,此消彼长,天王苻坚有理由相信,他混一四海的梦想就快实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0: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七章 情雄桓温
8 H$ `# S1 e1 C& T* i! z  
& |: B) W1 J4 h  大秦国经略北方之时,南方的江左政权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事件,所有事件的主角都是桓温,东晋的皇帝已经换了三个,那个在褚太后怀里登上帝位的两岁小皇帝司马聃做了十七年皇帝后于公元361年得病死去,直到临死尚无子嗣。晋成帝司马衍的长子司马丕以“中兴正统”的身份登上帝位,帝系重回鲜卑儿晋明帝司马绍这一支。然而二十一岁正值青春壮年的司马丕却迷上“长生不老之术”,长期服用金丹导致食物中毒,仅仅过了三年皇帝瘾便羽化登仙,同样没有留下子嗣。公元365年二月,他的弟弟十四岁的司马奕继承帝位,史称晋废帝。- n$ O1 x& y+ e
  ( ~( H. m( [. k! F, n* U) @
  司马奕虽为皇帝,朝廷真正的大权却操在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荆州刺史、扬州牧、征西大将军、侍中、大司马桓温的手中,桓温手操军政大权,势倾内外,权力熏天。自伐蜀成功之后,桓温兵临灞上,大败前秦,北伐中原,赶走姚襄,收复旧都洛阳,屡次上表请朝廷迁都洛阳以经营中原,朝廷不许。为一改江左政权大家小国、国家控制户口稀少、财政收入窘迫的现状,公元364年三月下令各地实行“土断”。
, @) u9 T. h9 @7 P  
5 A/ P1 U% {6 I. S! [  所谓土断,即废除侨置郡县、让北来流民在所在地落藉,编入所在郡县户籍。侨置郡县我们以前讲过,他们享受不征租税徭役的特权,以至于南来的士族广造田园,隐匿户口,江南人口日益增长,国家控制的户口却不见增多。晋成帝司马衍去世前一年,随着世族权臣王导和庾亮相继去世,首次提出土断。成帝驾崩之后,此事不了了之。桓温执政后,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重新实施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此次“土断”,严厉风行,对于敢于隐匿户口的高门贵族地主坚决予以惩处。土断实施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相应增多,桓温因此得罪众多的豪门士族,在其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受到士族官员的掣肘,袁真事件便是个典型的例子。" I* M$ S0 A3 F! Y& Z  _! m  t/ j+ m
  * l5 f6 v3 x( S
  公元369年的桓温率晋军伐燕,正当北伐军渡过黄河节节获胜之时,却因漕运困难不得不班师回兵,在退军过程中遭到燕军慕容垂的追击而大败,此战使桓温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表面上看,兵败源于桓温轻敌冒进,不能迅速消灭掉燕国主要军事力量,迁延岁月,把战争拖入秋季,又被燕军切断陆上粮道,水路运输因缺水导致中断。其实另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桓温的北伐军是支孤军,得不到朝廷和友军支持是其兵败的主要因素。桓温率主力渡过黄河之后,命令豫州刺史西中郎将袁真攻伐谯郡和梁郡,开辟石门水道,引黄河水入汴水以保证粮道畅通。而, A, n: N$ _# o6 p
  袁真虽然攻克谯、梁二郡却未能开通石门水道导致水路运输困难,造成晋军粮食匮乏,物资供应不上来。退兵过程中,桓温遭到燕军伏击的地点襄邑离谯、梁二郡的相当近,袁真却没有及时派遣军队接应。
: |" N9 {" A' f4 `7 r/ T% E  
* y  t+ j* f* ~3 B, f& H4 t  s  5 D. v$ }4 l; a! F. C
  枋头兵败之后,桓温明白一个问题,对于高门士族绝对不能再心存幻想,他决心削平地方士族势力,上表朝廷,将枋头兵败原因归罪袁真,要求将其废为庶人。袁真大怒,割据豫州,固守寿阳,投降前秦。
; P$ \. h! u1 j9 Z) v; Y) ?  
8 U$ s) B. |% I# R, d  # D# r) `  y" P
  7 i- m  x9 e# C' v# R  M
  论起东晋政权的几支军事力量,从以前我们讲过的故事中大家多少有所了解。魏晋实行中外军制,晋廷南渡以来,士族豪门势力膨胀,导致中军寡弱,建康的宿卫六军兵力不足,各地的武装相对强大。财富供养军队,荆州地区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它的军队也就因之强大,从王敦到庾氏兄弟再到桓温,都是因为控制住荆州地区从而获得强大的军队。浙东吴会(吴和会稽郡)地区是江东本地人聚居地,也有一定的武装力量,但受制于侨姓士族,浙东虽富并无强大的地方武装。其他几支军事力量则是流民队伍,北方人南来主要聚居在襄阳地区和江淮地区,由此形成雍州兵(襄阳)、豫州兵(寿阳)、京口兵(扬州)。桓温控制住荆州兵与雍州兵,通过郗超瓦解郗氏的京口兵,《世说新语》中有一则典故详细述诉桓温势力侵入北府(晋人称京口为北府)。京口士风强悍,桓温深为忌惮,常常对人说:“京口酒好饮,兵可用!”徐兗二州刺史郗愔镇守北府的时候,桓温恶其执掌兵权,挖空心思要搞掉他。可郗愔才干平庸,对晋廷一片忠心,对时事的了解一向糊涂,竟然写信给桓温说:“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指旧都洛阳)”,书信落到他儿子桓温参军郗超手中,郗超取过信笺看罢,撕得粉碎,“寸寸毁裂”。代他父亲另外写封信,说自己年老多病,经不住世事烦扰,想找个闲散的地方休息调养,徐兖之兵一并由您统帅吧!桓温得信大喜,委任郗愔做会稽内史。如此一来,唯一可与桓温抗衡一下的只有袁真的豫州兵。2 j) r+ X# D7 e! ]4 j1 O2 A, x$ L
  ' |$ T1 o) b0 p: G) B
  公元370年,袁真病死,桓温亲提大军讨伐袁真的儿子袁瑾,打败前秦的援兵,攻入寿阳,斩袁氏宗族数十人,将袁氏死党数百名全部坑杀,以平息枋头兵败的愤懑。寿阳大捷沉重打击了高门士族的军事势力,加上之前郗氏自动解除京口兵权,江左高门士族在军事上已经没有和桓温抗衡的力量。
  d0 J: }6 b# T4 j3 p7 J8 D  6 J: Y* u5 l- e0 m9 }) Q
  1 O3 s6 V5 O6 }" M' Y
  桓温与郗超日夜谋划,准备将枋头兵败丧失的威名重新找回来。寿阳之捷后,桓温问郗超说:“此役足雪枋头之耻乎?”寿阳之战当然无法把桓温丢掉的威名找回来,但对于桓温来说,此战击败唯一一支反对他的军事势力,政治意义极大,故而桓温有此一问,郗超摇摇头只说出两个字:“不能!”说完,也没解释什么。' f( E9 I7 ?% r/ @
  
$ Z- C0 h- U% C" l& r+ O" y7 e$ N. h  桓温与郗超高山流水一对知已,情投意合相互钦慕,经常一个帐子里睡觉。事隔好久,郗超也未说明不能的原因,直到有一天晚上,桓温与郗超躺在帐里休息,月上中天,郗超对桓温说:“明公现在没什么想法吗?”(明公都无所虑乎?),二人心有灵犀,桓温道:“你是有话对我说吧?”郗超说:“明公当天下重任,以六十岁高龄,败于大举(国家重大事件),如果不建立非常的功勋,就不足以镇服、满足百姓的愿望!”桓温问道:“那么该怎么办呢?”郗超答道:“明公不为伊(伊尹)、霍(霍光)之举者,无以立大威权,镇压四海。”伊、霍之举指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王的废立皇帝事件。
% Q4 P% K2 [6 B# O  1 P  v/ @4 X& F' R9 a4 a& u3 Q
  郗超指出桓温年事已高,再次通过北伐来树立失去的威望已无可能,若想短时间内重获威信必须象伊尹霍光那样通过废立君主来实现。言外之意,劝桓温谋逆篡位。& P' p8 E$ g/ g- o' T
  
( ^/ _! r1 \9 |. o- B6 P  桓温有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呢?有!资治通鉴说他“恃其材略位望,阴蓄不臣之志,”曾经对亲信说:“为尔寂寂,将为文景(司马昭与司马师)所笑。”既而抚枕慨叹道:“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桓温移镇姑孰,路经王敦墓,远远望着说:“可人,可人!”5 t: E! T9 {4 @  D( |( ^! g& s7 w$ q
  # |( \, [. m# `! S1 y
  王敦念念不忘移晋祚改朝换代,临死前犹作困兽一搏,最终身死名裂,遗臭千古,做了一个叛臣,桓温晚年豪气不除,称王敦为“可意人”,实际上认同王敦与自己是一路人,同为想开创一个新王朝的英雄。
+ y9 T9 U( t- z  
2 @' N5 q+ U% k; h  }% n  古以成败论英雄或以忠奸论英雄都失之偏颇,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不是追求个人欲望的人,而是为全社会谋福祉的人。
+ u5 A$ e5 K3 O2 ^4 x* g/ t  
6 C7 T; I! Q2 B& w; l6 Y5 f$ Q$ c  许多人将桓温比做曹操,关于桓温的形象,按照封建皇统,他和曹操一样被人称为奸贼,甚至连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也把他列入恶人的行列,借贾雨村之口说他这种恶人“应劫而生,扰乱天下,残忍乖僻,必秉天地之邪气”。时下都兴揭秘红楼,那我也试着解一解曹雪芹先生的本意吧:)假语存(贾雨村)的话并不足信,曹雪芹先生是正话反说,桓温岂是残忍乖僻之人?是英雄?是奸雄?是枭雄?我觉得他是一代真正的情雄。他之所以未能象曹操一样直接为儿子曹丕篡汉打下基础,是因为性格使然,他有曹操之性却无曹操之奸,有曹操之情却无曹操之诈。
9 k, O7 S9 y! {
( V- N) @; [5 u3 P  废黜皇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以下犯上大逆不道,搞不好要被诛九族,此时桓温兵权在握,如同昔年的霍光与董卓,换皇帝容易,关键要找到皇帝的过错,以堵塞群臣与士庶百姓的非议,罪过得当,成如霍光,罪过牵强,败如董卓。若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为政敌找到借口激发民变,轻则损及威信,重则酿起烽烟。9 k% g3 t* I% }9 T4 X, q
  9 h) l4 y% O- o) G
  晋废帝司马奕从登基为帝起就是桓温的傀儡,感受到桓温的咄咄逼人,平素谨慎小心、循规蹈矩,对于国家大事从不自作主张,一概交给桓温处置,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什么过错。桓温一时罗织不到皇帝的罪过,经过与郗超积极的策划,准备采取一种极不光彩的诬陷手段。
6 B5 t4 a4 n( F) f( A& Z    ?) V5 V9 t' ^1 ]7 T- I$ l; {
  皇帝的行为天下瞩目,诬告皇帝怎么才能不露出马脚呢?桓、郗二人从最为隐秘的宫廷隐私入手,造谣说“皇帝患有阳痿不能生子,害怕外人知晓内情皇位不保,让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人偷梁换柱,与帝妃田氏、孟氏两位美人通奸生下三个儿子做为皇子,马上要被赐封王位,其中一人还要被立为太子,司马氏的万年基业就要被外人替代了。”这条计策阴损歹毒,谚语三人成虎,足见谣言的威力,更何况民间原本就喜欢传论宫廷绯闻,此言一经流传,举国皆知,江南鼎沸,上至高门士族下至寻常百姓根本无法辨别真假。0 U( B$ v+ {/ g4 [' X
  
5 O2 ?. D! {/ F( _- i5 S1 S* H: R8 p: P: I  公元371年十一月,桓温率兵从广陵返回姑孰,驻扎在白石,亲赴建康,含蓄地劝说褚太后,请求废黜司马奕,改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草拟了诏令进呈给褚太后。太后正在佛室烧香,内侍报告说:“外有急奏。”褚太后出来,倚着门看奏章,上面替太后草拟诏令如下:“王室艰难,穆(晋穆帝司马聃)、哀(晋哀帝司马丕)短祚,国嗣不育,储宫难立。琅邪王(司马)奕亲则母弟,故以入纂大位。不图德之不建,昏浊溃乱,有此三孽,莫知谁子。人伦道丧,丑声遐布。欲便孽子封王为籓,诬罔祖宗,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今废(司马)奕为东海王……”2 x0 G5 H& i6 a5 X$ W
  
! ~- m0 F. f- x7 v+ u  褚太后刚看几行字就叹息说:“我自己本来就怀疑是这样!”看过一半,看不下去了,向内侍要来笔加上这样的话:“未亡人不幸遭此种种忧患,感念死去的和活着的,心如刀绞!”
, k0 j2 C- Z( C, W- U  ) M5 N7 z- }. E2 M: g: A
  斗争达到白热化,桓温在殿中候旨,毕竟心里胆虚,暴露出他人性中的弱点,柔弱恐惧,害怕褚太后有不同的意见,竟然“悚动流汗,见于颜色”。等到太后同意的诏书传出,转而大喜,可他柔惧的弱点注定要在权力巅峰对决中败下阵来。
, x5 h& `; h* f) v9 S( b  
% m, L* _5 b4 p; _4 V$ A  桓温大聚百官于朝堂,宣示太后的懿旨,让督护竺瑶、散骑侍郎刘亨收取晋废帝的印玺绶带。司马奕著白单衣,步下西堂,乘牛犊车出神虎门,群臣拜辞,莫不哽咽。侍御史、殿中监带领一百多名卫兵把他护送到东海王的宅第。桓温率领百官准备好皇帝的车乘,到会稽王的官邸去迎接会稽王司马昱。司马昱著平巾帻、单衣,东向流涕,拜受玺绶,是日,即皇帝位,史称晋简文帝。
0 D5 W) t+ P2 ~  
+ X& K" V; X7 v) f0 y/ z, n  司马昱,字道万,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从小深得司马睿的喜爱,大家记得吗?司马睿曾想废掉世子黄须儿司马绍立他为太子,后因王导等大臣的反对才作罢,而今终于在桓温的帮助下登上帝位,时年已51岁。
5 f& F1 Q: B# M& v  L6 W; z  
( u3 n9 Q4 i( o2 G  桓温临时住在中堂,分派兵力屯驻守卫以防突发事件。桓温有足疾,简文帝诏令可以乘舆入殿。桓温事先准备好辞章,想陈述他黜废司马奕的本意、拥戴司马昱的功劳,简文帝面无喜色,一见面便流下眼泪,“泣下数十行”。桓温战战兢兢,始终没能说出一句话,“竟不能一言而出”。9 T# [8 G: Q% U0 @, E$ @# \
  
) j! P, i+ O& x  桓温为完全把握朝纲,开始诛杀宗室和大臣,以通谋袁真的罪名罢黜简文帝的弟弟武陵王司马晞父子二人的王爵,又以谋反的罪名,免掉新蔡王司马晃的王爵,为打击殷氏、庾氏,将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掾曹秀、舍人刘强、散骑常侍庾柔等人满门诛杀,只有庾蕴的哥哥东阳太守庾友的儿媳是桓温兄长桓豁的女儿得免于难。桓温又欲诛杀司马晞和司马晃两家,简文帝不准奏,桓温不听,简文帝实在忍无可忍,手诏赐桓温说:“若晋运灵长,公便奉行前诏,如大运已去,请避贤位。”明白告诉他,皇帝我不干了,你来干。桓温览诏,惊慌失色,汗流满面,于是将二王改迁荒凉之所。9 {  _: l/ ^7 b& F( c% o# y
  * l, D. Z# g2 s# X
    _8 [3 i/ h1 p9 y; n. B
  桓温诛杀了殷、庾等人以后,威势显赫至极,侍中谢安见桓温,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叩拜。桓温吃惊地说:“安石(谢安的字),你为什么要这样呢?”谢安说:“没有君主叩拜于前,臣下拱手还礼于后的道理。”  ~' j* b/ V$ i5 A
  4 F' [7 w# G$ j
  
" U$ P' ]- [8 s' Y* b6 N  桓温威振朝廷内外,简文帝虽然身处至尊地位,实际上也仅仅是拱手沉默而已,心中知道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被废黜,常常夜观天象以查天道。有两则故事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先前,火星居于太微、南蕃之间,过了一个月,司马奕就被废黜。有一日,火星再次逆行进入太微星坦,简文帝对此很厌恶。正赶上中书侍郎郗超在宫中当班,简文帝对郗超说:“命运长短,本不是人所能计较的,现在应该不会出现前不久的事情了吧?” 郗超安慰他说:“大司马桓温,正在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我愿用百余家口来保他,不会发生非常之事。”郗超回家看望他父亲郗愔时,简文帝对他说:“告诉尊父,家国之事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我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卫的缘故,惭愧慨叹之深,怎么能用语言来表达!”接着便吟诵庾阐的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吟诵得潸然泪下,打湿了衣襟,简文帝明里不敢说,实际希望感化这位桓氏死党。
$ G( i3 v4 Z- Q  P+ M+ V# G  
+ |( O' v1 d& w. U  简文帝风度仪表堂堂,言谈举止得体,神情恬淡,见识通达,但没有济世大略,面对桓温的逼迫毫无应对之策,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忧惧中生活,登基不过半年,一头黑发变成白发,身体日见虚弱,以至于谢安对他非常不屑,认为他是白痴皇帝晋惠帝一类的人物,只是清淡方面比晋惠帝略胜一筹。
/ k6 Z" j7 v  A8 s7 |  
2 M) t2 N: u' o% U1 E4 N( C/ u8 f  公元372年七月,登上帝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在惊慌恐惧之中一病不起,一日一夜连发四诏,召驻兵姑孰的桓温入宫安排后事,桓温故意没有来,上表推托,说自己年迈多病不足托付后事,可让时贤谢安、王坦之辅政。桓温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不尽快赶到宫中安排后事?难道他不想做皇帝吗?难道他想让以前的一切努力付诸流水吗?: Q, y4 S: t4 F4 _$ S- b$ q3 e0 T4 l
  
  c6 y$ [9 a, y* q/ l: a# [  桓温虽是英雄,为人太过情义,他曾说过:“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能说出这种话来,足以证明他心存良知,胸怀坦荡,与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有天壤之别。他还知道谋夺君位以下犯上是遗臭万年之举,而曹操、司马昭心中会有半分愧疚之情吗?他们会认为给自己儿子登上帝位铺平道路是应当应分,天下就该是他们的。& d( t2 b  Q; K2 t
  
7 Q% s& ~" b, O  f! g  x2 C  桓温外刚内柔、重情重义是与生俱来的,晋军伐蜀时,路过长江三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桓温临江叹道:“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啊!”军中有一名士官捕到一只小猴子,母猿沿着江岸悲哀地号叫,一直跟着兵船走了一百多里也不肯离开,终于找到机会跳上船,一上船马上气绝。剖开母猿肚子看时,见肠子都一寸寸断开!桓温听闻大怒,下令革除那名狠心的军人。; z, E) {# X. l3 a3 U
  - u' Q' Z# Z5 t) W! z, N
  时人将桓温比作王敦,而桓温自以为雄姿风气堪比刘琨,北伐中遇到一巧作老婢女,是刘琨从前的歌伎,她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因为你很像刘琨。”桓温大悦,回家整理衣冠,再问婢女,这一次是不是更加像刘琨。婢女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桓温于是摘冠解带,昏然而睡,闷闷不乐者数日。  o! j8 B: a) t' L7 W; j% B4 ~
  
, s0 z- W5 J, W! t9 [% z7 R  桓温有个老朋友谢奕,江左风流名士,出自陈郡谢氏,他也许大家很陌生,他的女儿,我们一定耳熟能详,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 以其才气名满天下的谢道韫。桓温任职徐州的时候,两人便是同事,桓温西任,谢奕为安西府司马,布衣之交。不管日后桓温的官坐得多大,谢奕在他面前岸帻笑咏,谈吐自若,桓温对人说:“谢奕,我方外司马。”谢奕好饮,酒醉再也不管什么上下级关系,经常灌桓温酒,逼得桓温没办法,他一喝多,桓温就跑到妻子南康公主的房里躲他,公主每次总是很开心,幽幽对他说:“君若无狂司马,我何由得相见!”桓温破蜀之后娶李势的妹妹做妾,很宠爱她,把她安置在书斋的后面住。公主起初不知道,后来听说了,醋意大发,带领几十个婢女明火执仗、提刀弄棍要去杀那个狐媚,闯进屋内,正值李氏梳头,乌黑亮丽的长发铺到地面,肤色象白玉一样光采照人。李氏容颜不动,从容不迫徐徐道:“我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被杀而死,倒是成全我的心愿。”南康公主随即叹息道:“妹妹啊,我见犹怜,何况老奴!”
4 I& k3 Q8 l9 n  i  - M& I+ ]* [2 c- d
  桓温北伐中原,途经金城,看见从前任琅琊内史时所种的柳树,皆粗十围。时间一晃,整整过去三十七年,当时的少年儿郎变成六旬老翁,不禁感慨万千,手攀枝条,泫然流泪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k; ]3 X* d+ j
  ( H1 p) K$ H  m8 w( Z; G
  正是性格中的脆弱注定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略输半畴,他不去宫中安排君位传承的后事,满心指望简文帝能够认清形式,将帝位主动禅让给他。他拉不下脸来,象曹丕和司马炎那样派人去逼宫,或者亲自上阵篡权夺位。历史赋与人的机会稍纵即逝,一个比他更加冷静沉着、临危不乱、处事老练的政治家抓住这一点点机会彻底摧毁他半生的心血以及最后一丝希望,此人是谁呢?请看下集,洛下书生。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0: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八章  洛下书生
) F1 l4 [9 a) j7 F/ y+ }
( x- Z6 |% T6 Z  o  江左的天下并不是皇帝的天下,江左的朝廷也非皇帝的朝廷,东晋建国伊始便是“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东晋国是司马氏与高门士族共有的天下,桓温欲移晋祚改换门庭,势必受到豪门士族的强烈反对。东晋简文帝病重的这些日子里,所有的高门士族默默达成一致,他们要做最后一搏,保住司马帝室这面招牌,也就保住他们家族的利益。
) `* f# b* ~5 [+ g  
; r* z! h& x7 M8 f0 D' W  在危机四伏、风浪迭起、暗藏杀机的宫廷斗争中有三个人始终站在桓温的对立面,正是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和无畏的斗争终于挫败桓温的阴谋,使司马氏政权得以保存,门阀世族的民主制度得以延续。
, s- `4 K6 F+ ~/ M  
& h6 \8 C' O6 x: f& p" S/ g$ ?  桓温坐镇姑孰,手握重兵,遥控朝局。朝廷中枢政务把持在四人手中,尚书仆射王彪之、侍中王坦之、中书侍郎郗超、史部尚书谢安,此四人皆出自江左望族,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高平郗氏和陈郡谢氏。江左高门士族之王、谢、桓、庾、郗,除庾氏被桓温清除之外,在这次攸关东晋王朝生死的斗争中全部聚齐,共同演绎了一出宫廷斗争的“生死时速”。
% I/ Q4 t4 i( z9 C1 y) @" ^  
) K! w$ o5 z9 i4 `  郗超是桓温在朝中的代言人自不必说,其余三人在此次斗争中出奇的步调一致。# C+ I! x! t1 d" O* V: j  u
  
! K* B! {- |4 v0 Y+ O; @+ {  琅琊王氏自王导死后,人才凋零,鲜有名臣贤相,只有王彪之出类拔萃。王彪之字叔武,王彬之次子,王彬前文介绍过,是王敦和王导的从弟,琅琊王氏颇具风骨的人物,曾极力反对王敦杀周顗,与王敦闹翻。王敦败后,世子王应欲与其父王含投靠王彬,王含不从,于是父子皆死,王彬深以为憾。王彪之二十岁的时候,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少年入仕,一路坦途,官至仆射,眼光长远,判断准确,对于东晋朝政多有贡献。* t" i1 Q7 j& H# M+ I2 ?. K
  1 \3 H3 @, f; |
  
. K7 r0 P6 y  z' ?, \* y# i  王坦之出自“齇王”世家,即太原王氏,其家兴盛于曹魏时的王昶,王昶之子就是灭吴之战中的名将王浑。王浑与成都王司马颖和匈奴刘渊关系密切,曾在晋武帝面前多次举荐刘渊,承续司马越的江左政权怎么可能与太原王氏家族关系密切呢?因为王坦之并非出自王浑之后,而是出自王浑的弟弟王湛之后。
8 V$ R' h* D# b6 Y& A  
; ^; `$ R. v# G/ t5 O4 r+ _  王湛的儿子王承曾为司马越的记事参军,后为东海王内史,出掌司马越封国政事。南渡之后,自然而然地成为江东名臣,不过王承在江左却未参大权,他的堂侄女嫁给简文帝司马昱,司马昱执掌朝权,用殷浩平衡桓温,却为桓温所败,便用王承的儿子王述接任殷浩的扬州刺史,太原王氏从此再度显贵,王述子王坦之得以进入宫廷官拜侍中,成为皇帝近臣,并被简文帝任命为左卫将军,统领禁卫军。太原王氏自王昶起至王坦之,自诩五世盛德,以门第骄人,因其家鼻大,江东谓之“齇王”,说难听一点就是酒糟鼻之王。" s; q- F3 T* C1 I' z
  0 F! u2 A# u) B$ {+ u
  陈郡谢氏本非望族,谢鲲、谢裒兄弟携家渡江后时望不显,最终使谢氏挤身江左一流高门,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缘于一个叫做谢安的人。% F; Z8 K, l8 @
  + j6 W" I' ]& B
  谢安字安石,谢裒之子,年仅四岁的时候,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对人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王承,王坦之的父亲)。” 长到十二、三岁,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尤善行书,为丞相王导所重。及长,朝廷累次征召,皆不赴召,与王羲之、高士许询、沙门支道林等人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无处世意”。 时任扬州刺史的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命郡县官吏催逼,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隔一个多月,他又辞职回到会稽。其后,朝廷又曾多次征召,谢安仍然予以回绝。激起不少大臣的不满,接连上疏指责谢安,朝廷对谢安作出禁锢终身不得为官的决定。谢安泰然处之,隐居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道:“此去伯夷何远!”他越是如此,时望越重,以至于常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 f' L1 c8 B; z) g$ y  1 T5 g0 _0 x$ Y3 q
  为什么谢安不肯出将入相呢?他是真心愿做隐士吗?非也!论心机,谢安是天下第一心机之人,论沉着,谢安是天下第一沉着之人,在今后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中我们可以窥见谢安的机深虑远和沉稳镇定。5 X% b4 d3 O) E) _2 e9 {7 ]4 A  T1 E
  
! X, [6 D5 D: D0 V* a# w' G  东晋王朝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独树一帜非常奇特,红楼梦不是有一幅对联吗?叫做“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谢安不仅学问做得好,文章也写得如火纯清。他不出仕因为看穿东晋社会,江东崇尚玄学,过分追求名利反为世人所讥笑,你越是淡泊名利,别人越看重你,王衍如此,殷浩也是如此。因为高门士族不喜欢低等士族向上爬,你越是向上爬,他越要打压你,譬如凭借外戚的庾氏、凭借军事的桓氏。不过反过来讲,你不钻营,无权无势,家族如何兴望?财富如何积累?
3 g( Z1 f" Y6 I( n' t' Y  / d# M5 ?: t/ P4 c% Y8 D( Y1 K
  陈郡谢氏便采取两种手段,家族的一部分人入仕,一部人隐居,入仕者求官,隐居者求名,则可名利双收,永保门第。谢安以其稳重及忍耐力自然成为隐士一族。
4 _* N1 X( B) j0 U  
$ I- u, W2 V/ @1 S  x2 f  世事可谓风云变幻,谢尚、谢奕先后出仕,谢尚才干突出,为谢家经营豫州,北伐中曾经获得传国玉玺,使江左司马氏摆脱白板天子的尴尬,死后,谢奕接任豫州刺史不久也去世了。谢家的重担压在谢安的弟弟谢万肩上,谢万自诩名士,矜豪傲物,啸咏自高,受任北征却不能体恤士卒。谢安非常清楚他这个弟弟的毛病,根本不放心他,也不隐居了,亲自跑到军中劝戒他:“你身为元帅,应该经常请将领们宴饮、聚一聚,交流一下,让大家高兴开心,取悦他们,他们才能为你卖命尽力。”谢万答应了,于是召集诸将饮酒,宴会开始,主人得讲讲话,谢万什么也没说,江左重文轻武,名士看不起武人,别看谢万和别人清谈起来滔滔不绝,和一帮子丘八军爷半句话也没有,没共同语言,想了半天,拿起案上镇纸的如意指着满座的将领说:“诸君皆是劲卒!”结果不欢而散,将领们更加恨他,谢安一看不好,对队长以上的将领一个个地亲自拜访,尽力加以抚慰谢罪,态度谦虚诚恳。谢万率军入援洛阳,未战先溃,军中有人想借机除掉他,别人劝道:“当为隐士着想。”谢万捡条命,单骑逃还,被废黜为庶人。
% g* G- p6 ]' H! C: t6 y  . s) l7 Z. ^8 z2 K- K4 W6 K
  谢安对出仕有心理准备,当谢尚、谢奕等人风光无限的时候,他的妻子刘氏曾经问他,“夫君难道不应当像他们一样吗?”(大丈夫不如此也?)谢安掩鼻答道:“只怕难免啊。”3 q0 ^! y1 i' ?4 U: D& @* P" w
  
: Q+ A/ W6 F' a! B* y4 {: F  " m8 b; o* A0 E8 ~) ]1 n0 k$ H
  ' h& X- A! t3 S- U9 g5 e! y) Z
  我们或许不理解,谢安说话会什么要掩鼻呢?晋书说他有鼻疾,这里有个典故,叫做洛下书生咏,“(谢)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斅之。”什么意思呢?洛下指洛阳,是说谢安有鼻炎,音浊,能发出象洛阳书生咏读时的声音,名流纷纷效仿,学不来,就用手指掐鼻子说话就象了。) S  [' k$ v" ~; ]
  
* \9 X9 ~9 X6 @6 f1 p  为什么要学洛阳说话呢?自周朝以来,洛阳话即为雅言,即今天的普通话,所以名士都以讲普通话为荣,王敦年青的时候不是因为一口楚音(方言)被大家笑话成乡巴佬嘛。, |+ k+ l3 U& r+ t
  7 `: }$ v9 Y  D0 [* `% t6 L! Y. J1 _
  晋书的这段记载可能有误,谢安有鼻疾和掩鼻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别人掩可以,他没必要掩,他掩鼻回答是在回应夫人,我以后也要象他们一样出仕做官说洛阳话了。( |( }( c3 n# g; S
  - w5 _# H# B, H- L' ?* w! _
  这位洛下书生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临危不惧,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他在东山隐居时,曾和王羲之、孙兴公等名士乘船入海游玩,入海很远了,正赶上起海风,“风起浪涌”,王、孙等人尽皆色变,提议赶紧掉转船头回去。谢安兴致正高,“吟啸不言”,一边吟诵,一边吹口哨,就是不说回去。船夫见谢安貌闲意悦,仍然摇船向深处走,一会儿,风急浪猛,浪头高过船舷,大家坐不住了,叫嚷起来,谢安徐徐道:“你们这样子,还不如回去。”兴致都被你们给搅了。众人连忙响应,快回吧,在等一会儿谁也回不去了。正是他的这种大气度,才能安定朝野,镇住桓温。
) i' H& R3 {6 q2 E, \) L5 ]  
/ q; v. G/ M8 H; K  公元359年,四十岁的谢安正式出山,任桓温征西府司马,朝野轰动,谢安自新亭出发,朝士云集相送,谢安先隐后出的行为难免为士人所笑,借着酒意,高崧便当众挖苦他:“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于卿何?”意思是说,你不出来作官,天下苍生该怎么办?现在你出来,天下苍生又该把你怎么办?谢安一笑置之。后来在桓温府中,有人给桓温送草药,其中有一味药名叫“远志”,桓温当时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为什么一种东西却有两种称呼?”谢安没来得及回答,当时郝隆在座,又借机讽刺他:“这容易解释,不出就是远志,出来就是小草!”谢安面有愧色,桓温目视谢安笑道:“郝参军此失言却不算坏,极有意趣。”
! O# Y8 k4 T  ], G5 w  8 o6 U0 ?4 s! {1 d5 ~! o
  谁说小草不是英雄,小草是有顽强生命力的,何况是具有远志的小草呢?很快桓温领略到小草的厉害了。' r  ~$ ^& ^1 s3 H

' R9 S& o3 ^4 F7 B7 n* Z: _/ E5 u  公元372年七月二十三日,简文帝一日一夜四诏桓温,桓温未到。二十八日,在王坦之、谢安等人谋划下,简文帝之子十一岁的司马矅火线册封为太子。简文帝立下遗诏,让太子即皇帝位,大司马桓温援引周公旧例,代理皇帝摄政,并在遗诏上战战兢兢地写了如下字眼:“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成器,君自取之。”简文帝不糊涂,他明白桓温需要什么,自己被桓温扶上帝位,仅是个替代品,桓温心中冥思苦想的是东晋的江山社稷,自己不给,桓温军权在握,儿子的皇位照旧坐不牢,可他怎么能如此轻易地将祖宗基业拱手相让,宁可丧在儿子手里,自己也承担不起亡国责任,如果桓温要取就从儿子手中取吧!当他将遗诏交给侍中王坦之时,王坦之义愤填膺,在气息奄奄的简文帝面前将诏书撕得粉碎,简文帝哀愁无奈道:“天下,不过是一次命运眷顾,意外得来,你何必想不开。”王坦之注视着心灰意冷的简文帝,痛心疾首:“天下,是由宣帝开创、元帝中兴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独断专行!”简文帝如同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更改遗诏:“家国之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 T9 z4 f5 X: D. K$ |
  
' M/ |( X5 g; N- Z: p# Z  周公是摄政,诸葛亮和王导是辅政,桓温能答应吗?简文帝带着疑问和不安进入阴世间,幽冥虽阴暗然而宁静平和,人间虽光明然而尔虞我诈,充斥刀光剑影。简文帝无疑得到解脱,新太子司马曜呢?他和他王朝的命运却操在别人的手中。0 O8 ]% q- B) A9 d( O  j
  8 f2 s' r/ \" u, j1 C% O3 x7 U9 e
  群臣廷议,人心惶惶,桓温没有到,嗣君如何能立?桓温党羽一致要求:“必须向大司马请示,才能让新皇登基。”尚书仆射王彪之一脸严厉:“天子驾崩,太子代立,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当面向他谘询,一定反被他责备。”群臣无言以对,司马曜登上帝位,禇太后迫于桓党压力,发布懿诏,让大司马桓温依周公旧例摄政。王彪之再度拒绝,将诏书送还后宫,“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王彪之与王坦之铁心要与桓温争斗到底,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株小草谢安。- d+ r' b. q4 ~& d' a) f
  + H' G: ^$ i1 `. M
  司马曜登基改元,史称晋孝武帝,下诏征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指望简文帝临终前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即使不这样的话,也应当让他摄政。结果连摄政的愿望也没能实现,怨恨愤怒溢于言表,对弟弟桓冲说:“遗诏让我依武侯、王公故事罢了。”桓温断定此事必是王坦之、谢安从中作梗,对二人怀恨在心,再次推辞不入朝。/ Z1 C! D1 O9 \1 t+ @
  
/ I. z2 c5 u0 H' ^' o3 z  桓温不会就此善罢干休,经过准备,第二年二月,桓温率兵入朝,孝武帝诏令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率领满朝文武官员去新亭迎接。建康谣言四起,盛传桓温意欲诛杀王、谢二人,灭掉东晋,改朝换代。王坦之非常恐惧,谢安神色不变,静静道:“晋朝国运的存亡,取决于此行。”
# L- s1 s% k7 @% t! `; U  
0 f" J: E4 F$ w- \0 D  Y  桓温至新亭,百官拜于道侧,郗超见到他,二人在一起商议,把该除掉的人列出名单,写进奏折,当晚两人睡在一处。第二日清晨,桓温起床,大陈兵卫,在耀日精甲,闪烁刀矛围绕的军帐中接见官员,有位望者全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版都拿倒了。谢安从容就座,坐定以后,一眼瞥见帐角夹壁露出的武士痕迹,对桓温道:“谢安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桓温笑说:“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于是摆摆手,命令左右的人让埋伏的甲士撤走,然后把事先写好的奏折扔给他们看,此时郗超还高卧帐内。谢安看过,一言不发,王坦之看罢,把奏折掷还桓温,说:“多!”桓温取笔欲删减,郗超不由得偷偷从帐中与桓温说话,谢安含笑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也!”众人谈笑多时,桓温最终没有任何行动。2 W$ R7 B% d" i' I* S% A* W& R, N
  & R1 q+ Z  q$ r& i! f* C
  6 o5 f! C# @' i6 h8 \4 Z+ ~
  木已成舟,桓温从中看到反对自己的势力大有人在,对于谢安、王坦之等时望不能杀害,武力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带着愤怒和遗憾,桓温发病了,在建康停留十四天后回到姑孰。病情日益加重,为了最后一点荣誉,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的礼遇,多次派人催促。' R+ [$ P' Y  l
  3 R, Q- U. ^1 h! p; `% b! W, X
  谢安与王垣之商议之后,让袁宏草拟诏令回复。袁宏拟完草稿让王彪之审阅,王彪之赞叹他文辞的优美:“ 你本来是杰出的人才,怎么能写这样的文章让别人看呢!”谢安见到袁宏写的草稿,就对其加以修改,前后十多天也没有最后定稿。袁宏心中着急,一次次改来改去什么时候改到头,暗地里和王彪之商量,王彪之终于道出谢安的用意:“听说桓温的病情日益严重,应该不会再支持多久了,自然可以稍微晚一点回复。”
# G9 B# D6 V5 i% M) A' S- E9 b# u  - e- i4 a- U$ |2 `/ C& u1 z% }
  桓温知道自己不行了,考虑到世子桓熙才能不足,把后事托付给弟弟桓冲,让他统领兵众。桓冲向桓温询问谢安、王坦之应该担任什么职务,桓温叹口气说:“他们不由你来安排。”桓温知道自己死了以后,桓冲根本无法控制王谢二人,桓氏再也不会象他活着的时候这般风光无限。" x0 p, O; y2 S
  
& c) O+ X, Q2 ~+ T5 P. c0 N0 U. p  桓温是位悲剧的英雄,北伐为朝野所阻,雄心为柔情所困,临墓空叹息,推枕自悲愤,正所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I  t, u& Y/ \! D
  3 u; p8 ~1 u6 [# y* T( l# X1 K! d
  七月,桓温病死,朝廷依据汉代霍光旧例安葬。桓温世子桓熙不服其叔,与桓秘和弟弟桓济谋划,要一起去杀掉桓冲。事情暴露,桓冲派兵拘捕桓熙、桓济,迁徙到长沙。对外宣称桓温留下遗嘱,以小儿子桓玄为继承人。当时桓玄刚刚五岁,袭封南郡公。 $ {& Q: u) r  z& w4 g( m+ s4 b
  " H9 q' }( E# |9 r
  桓温去世,东晋朝局大变,桓豁为荆州刺史、征西将军、督荆、雍、交、广州诸军事,镇江陵;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桓氏依旧军权在握,有人劝桓冲杀掉那些有威信、有声望的人,独掌大权,桓冲牢记桓温嘱托没有听从。# O% \2 o$ w; {9 m
  
  ?8 V0 B; ]( {/ I1 @  谢安认为太子年幼,辅佐首臣又刚刚死去,想请禇太后临朝处理国政。王彪之反对:“前代人主年幼,尚在襁褓,母子不可分离,可以让太后临时朝。即便如此,太后也不能擅自决定国事,还需要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如今主上已经十多岁,快到加冠完婚的年龄,反而让堂嫂临朝,显示人主年幼力弱,难道是用来发扬光大圣德的做法吗?你们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我无法制止,所痛惜的是丧失了伦理大义。”1 H! U5 `5 F7 ^, r. f) g
  
! t% |! Y0 w) m+ |4 l1 a, O  谢安之所以让太后临朝有两方面的考虑,其一,禇蒜子是谢安堂兄谢尚的外甥女,她主持国政自己可以专权裁决,其二,可以借此拒绝桓冲辅政。# S8 \, j8 ^6 T3 n1 d2 u) Q4 h. n- R
  
. J0 f$ G- W/ d7 P! ^, r  3 `) @; W: ^9 C# u
  谢安不动声色,开始一步步地削弱桓氏的势力。先是逼桓冲辞去扬州刺史,让王坦之出任徐兖二州刺史平衡藩镇格局,扬州在东晋时是京畿所在,辖国都建康。桓冲是督扬州军事的刺史,就是连同扬州的军权一道解去,桓氏党人莫不扼腕苦谏,桓冲淡然处之。王坦之死后,谢安亲自接任扬州刺史。
+ F; S- D8 |) M7 x  
: Z$ r' ?$ `7 V1 m  桓豁死后,朝廷委任桓冲接任荆州刺史,借机拿掉他的徐州刺史,徐州镇京口,是戍卫京畿的重镇。做为谢氏的过渡,谢安让尚书王蕴为徐州刺史、督江南晋陵诸军,通过一系列的人事调动,桓氏势力从京畿、江淮完全排挤到荆州地区。
4 D+ G5 O# j5 |0 |% N3 F5 D, \0 [. B  
( }$ M- d6 s( t! v4 O  正当东晋的高门士族重新洗牌的时候,浓重的战争阴霾自北方的天空滚滚而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大会战马上就要打响了。从襄阳到寿阳,从沔水到淝水,北方的铁骑象潮水般涌动,与之交相辉映的是谢氏家族的一颗新星在北府冉冉升起。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九章 香囊未解
( w2 `1 n1 d$ S2 O! \' ^  
# ^% v. }+ [( C" ?" u  公元373年冬天,桓温刚刚死去,北方的前秦趁机攻拔汉中,入川,夺取东晋的梁、益二州(今汉中市及四川省)。公元376年,前秦灭凉吞代一统北方,虎视江东。/ t% ?+ Z: M5 a+ E" W
  ; h1 U  I. S5 m5 G# o2 g
  东晋朝野上下明显感到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压力,名将桓温已死,谁来抵御秦国的威胁呢?) R" B: A$ }; c8 ]
  
  l: h! Y9 i- Q0 Z6 G  荆州刺史桓冲上表朝廷,请求移镇上明(在今湖北省松滋市西),上明,在长江之南,江陵以西,良田沃土,军粮充足,其地北枕大江,西接三峡,可以应接四方。荆州原镇江陵,江陵在江北,桓冲此举有避敌之意,退至江南,准备坚壁清野,以长江天险来对付秦人。
. i8 f5 I" X# Z1 n* g- n- `& x" ?  
5 A( d% W: G; y  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的谢安对桓冲之举颇不以为然,朝堂之上,他力保五兵尚书王蕴都督江南诸军事、兼徐州刺史(徐州乃侨郡,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在江南,所以王蕴督江南之兵),将江北的兵权交付给一位三十四岁的年青人谢玄,以其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一时之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认为谢安任人唯亲,谢玄年轻难当重任。独独与谢安不和的郗超就此事对谢安叔侄大为叹服,对人说:“谢安违众举亲,明也!谢玄必不负举,才也!”没一个人同意他的意见,郗超说:“我与谢玄同在桓公(桓温)府中共事时,见过他施展才能,纵使履屐间的小事从来不失职,所以我了解他。”
% O) u. a2 ]  u: j  : c" w* }4 G8 h8 j* z
  谢玄字幼度,小字阿遏,谢奕之子,谢道韫之弟,少颖悟,为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曾经问他的那些子侄们说:“子弟干大人们什么事,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人才呢?”(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大家都不说话,(诸人莫有言者),谢玄回答道:“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谢安听后非常高兴,一心想谢玄培养成谢家的芝兰玉树,谢玄自幼长在高门士族、钟铭鼎食之家,难免沾染上贵族男子的习气,好带紫罗香囊,挂着覆手,追比风尚。谢氏家族不乏名士,才情出众的谢道韫评论人物时说过:“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分别指谢韶、谢朗、谢玄、谢渊,谢安一代更不屑说,谢安、谢奕、谢万名闻于世,谢家唯缺将才,谢安一心让谢玄从武,对他人生选择特别关注,谢玄的性格趋向让他很担忧,又怕伤害孩子的心,于是骗他玩游戏打赌,把香囊赢过来烧掉。谢安心机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提倡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吗?谢安早在1600多年前已经开始使用了,呵,题外话。2 G% O% }8 J; G8 N% ^
  
- E" Q3 G8 X, ?: k+ Z  谢玄在叔父谢安悉心教导之下茁壮成长,文武兼备,有经国之才,被桓温看中,入辟大司马府,后参桓豁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谢安借北御前秦,朝廷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的机会,将他调任为兖州刺史,训练江北的军队。谢安使谢玄京口练兵出于两方面的目的,一为抵御外敌,二为应对内乱,此计也非谢安独创,先前王导便以东兵应对荆州的西兵。
3 i* R- ^+ |/ p5 i7 t  
/ l0 ?0 E8 r" c. v. U  # Z( J4 f+ @  ?1 V
  时不我待,谢玄抵达江北,着手组建一支新军,时号北府兵,北府即京口,北府兵最早的创建者始自郗鉴,几兴几衰。谢玄以旧北府和谢尚豫州兵为班底在江淮地区招募北来流民,补充兵源,谢氏旧将刘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骁猛之士纷纷应选。迅速组建一支实力强悍的军队,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 j& R5 ~% W* r
  
8 Z8 l; h) y, Z; M  d4 ]  江东自古俊才辈出,项羽、孙策、周瑜、陆逊,各领一时风骚,历史的机缘再次成就一位年富春秋、风流儒雅的名将,后人将谢玄与周瑜相提并论:  S4 m, \* P2 j7 T) ]: d& C# R
  4 @( K, M/ Y! i* y# D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m' Y7 j& ]& `
  2 @$ D- R! Q! R& W' c  N
  谢玄初出茅庐就遇到前秦军南侵,公元378年二月,秦国天王苻坚之子长乐公苻丕总督诸将,合兵十六万兵围襄阳,东晋守将朱序固守待援,桓冲在上明拥众七万,惮秦兵之强,坐视襄阳被围不敢进兵。秦军屡攻襄阳不下,七月,苻坚再派大将彭超攻掠江淮,占辟第二战场,占领彭城,秦将俱难、毛当率秦军六万取淮阴,夺盱眙,围三阿,距广陵不过百里,朝廷震动。
) f% S0 P- @2 b0 `8 V9 E$ q  
- o% _  g, S0 I% j5 Z+ V' a  秦军围襄阳一年未能攻克,苻坚大怒,赐苻丕剑,若不能攻下城池令其自裁,苻丕大惊,猛攻襄阳,城中出现叛徒,朱序城破被俘。5 `) |+ x" U7 j1 \4 V2 \
  
8 H" v* M0 K2 V. }' y  西线战败,谢玄在东线发起反击,率北府兵由广陵救援三阿,败秦军于城下,随后进取盱眙,夜袭淮阴,在君川与秦军会战,大败秦军,彭超自杀,俱难被苻坚削爵为民。谢玄率北府兵一个月内,以少胜多,四战四捷,将秦军打回淮北,威名远震,被封为冠军将军,加徐州刺史。
/ e2 a+ m: T) f  
* [! A6 m6 V: t# [1 R  淮南大败,让苻坚震惊不已,前秦第一次南下计划搁浅,仅仅过了一年,苻氏宗室爆发最大规模的一次内乱。灭亡代国的主将,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在鲜卑人平规的唆使下,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秦王,起兵造反。分遣使者征兵于鲜卑、乌桓、高句丽、百济、新罗、休忍诸国,诸国未有应者,苻洛一意孤行,率兵七万自幽州南下,向长安进发。% |: {% U) p$ w: l/ T, \3 Y  R0 s4 \
  / T7 r: Y; K. A) ^) [- w
  步兵校尉吕光请旨讨贼,苻坚派大将窦冲和吕光帅步骑四万讨伐苻洛,发冀州兵三万为前锋,以阳平公苻融为征讨大都督,总督各军。两军在中山决战,苻洛大败,幽州平定,苻洛被发配凉州。
8 ^3 I5 H, [8 @2 _4 f+ u" H  7 {, q# k0 W5 i! N& W* x
  苻坚依靠氐汉核心的国策,对内打击豪强,对外拓土开疆,随着北方一统,民族人口对比发生变化,燕国灭亡之后,中原大量的鲜卑人成为动乱的因素,再加上苻坚执意南征,民族矛盾变得尖锐。王猛去世,苻坚的弟弟苻融担任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等职务,成为大秦国的丞相,苻融比起王猛来可差得多了,根本镇压不住蠢蠢欲动的各族官员和氐族权贵。
, D2 v5 A  s0 |. Z; u  
) [- ^  u/ i3 e  苻坚是靠政变上台,不仅杀死皇帝苻生,还逼死一同起事的兄长苻法,皇权得来不合法便有觊觎之徒。他登基伊始,接连发生苻幼、苻柳、苻双、苻武、苻洛、苻阳等氐族宗室的军事叛乱,苻坚开始着手解决宗室问题。: d) t& a' t( Q! ?- ~
  ) c1 O4 ^  [& v% l
  公元380年,苻坚下令分封诸候,让宗室子弟和亲信将领出镇关东,大规模地迁徙关中的氐人。分关中十五万户氐人使诸宗亲各领之,散居方镇。长乐公苻丕领氐人三千户;镇邺城;抚军将军毛兴为河州刺史,镇枹罕,长水校尉王腾为并州刺史,镇晋阳,二州各配氐户三千。毛兴、王腾都与苻氏联姻,是氐人望族;平原公苻晖为都督豫、洛等六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镇洛阳,巨鹿公苻睿为雍州刺史,各配氐户三千二百;侄子苻朗为镇东将军,镇彭城,配氐户二千。 . B7 R; j. H9 r6 _- h" |2 R
  : O7 ~/ L9 _3 C
  迁徙氐人的决策受到氐族人的强烈反对。当时灞上分别,氐人呼儿唤妇,哭声震天,哀感路人。宦官赵整援琴而歌,唱“阿得脂”劝谏,“阿得脂,阿得脂,博劳舅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委婉的告诉苻坚,你把氐人迁走留下鲜卑人,一旦鲜卑人造反,你依靠谁呢?
; O& q: L! e  R  H3 P  
7 o" f& `- V! P  苻坚迁徙氐人表面上他是效仿周武王和汉高祖分封天下的做法,欲将天下变为苻氏之天下。其实他另有想法,他推行民族融合政策,一面向关中迁徙各族人民,一面向全国各地迁徙氐族人,互相交融,使江山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可以平衡各地的人口比例,以免发生民族动乱。赵整怎么明白苻坚的远图,所以苻坚仅仅一笑置之,“笑而不纳”。
( u  g* |7 x" T: M  ; u2 x9 }% g3 ~/ T
  大多史家将淝水大战后鲜卑人在关中地区举行叛乱,苻坚无法平定导致最终亡国归罪于迁徙氐人的政策。其实事物有得有失,不能一概而论,前秦亡国的根源不在于此,而在于苻坚国策的转移。
3 ?$ Y3 {; i: z0 I
  k' I6 r" y8 ~2 Y5 N  苻坚的民族团结政策在其二十八年的统治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转变,即由氐汉核心转变为氐鲜卑核心,正是由于他政策上重心的转移为前秦的失败埋下伏笔。
' Z5 j. }, Z& B0 s  2 l& V: c, I% h" r) ~. J1 [
  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民族冲突呢?苻坚自己也清楚,他的怀柔政策只能解决一时,不能解决一世,东晋尚存,北方的承平无法遮掩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结。国家安定需要民族和睦,民族和睦需要国家统一来推动,苻坚反复强调“不以贼遗子孙,为宗庙社稷之忧”即在于此,对于自诩正朔的江左政权,苻坚如鲠在喉,他迫切希望通过统一实现四海一家的梦想。
" J0 A. H' |# R, R' ?% ^1 c* y  v  ! Q0 |) v' p) w2 [- G3 N
  由于王猛执政时大力推崇儒学,加上氐族人原本和汉人混居,又曾东迁枋头,关中地区的氐汉几乎成为一家,以苻氏家族为例,苻坚之弟苻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谈玄论道虽道安无出其右。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尝著《浮图赋》,壮丽清赡,世咸珍之。”苻坚之侄苻朗,“耽玩经籍,手不释卷,每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他们汉学造诣相当的高,以至于苻朗投降东晋后,有资格轻视王坦之的儿子王国宝和王忱。正因为如此,氐汉官员对待东晋朝廷的态度欣赏多于排斥,好感多于敌意。王猛临死说:“晋正朔相承,不可图也。”苻融劝阻苻坚南下时也说:“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他们代表大多数氐汉人的意愿,也是苻坚推崇儒学希望看到的情形,但苻坚现在不这么考虑,此一时,彼一时,灭燕前与灭燕后情形不同,以前他希望取得汉人支持对抗鲜卑。从苻坚不称皇帝称天王可以看出,他对强大的鲜卑和羌人势力心存顾虑,希图以新兴的佛教笼络少数民族。北方统一后,中国格局发生变化,前秦最大的敌人变成汉人政权东晋,为实现国家的统一,苻坚在政策上进行调整,氐鲜卑核心逐渐形成。+ r  P. R5 [0 p% I( L  S" _. @, j
  
; n, G5 d/ B0 F! Q  如同氐汉核心最初受到氐人抵制一样,氐鲜卑核心不仅受到汉人抵制,也受到汉化氐人的反对。氐汉官员利用谶纬神学打击鲜卑人,谶纬是一种用隐秘的语言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治乱兴衰。一天晚上,一个神秘人突然闯进前秦国皇宫明光殿,声音凄历地喊道:“甲申、乙酉之年,鱼羊吃人,悲惨啊,悲惨啊,没有人能活着剩下来!”苻坚下令抓捕神秘人,宫中城中搜个底朝天,神秘人仿佛从人间蒸发一般杳无踪迹。诡异的声音有所指,鱼羊合为“鲜”字,暗指鲜卑人,秘书监朱肜、秘书侍郎赵整以天道示警为由,固请诛杀鲜卑人。苻坚非但没有诛杀鲜卑人,反而下诏严禁老、庄、图谶之学,犯者斩首示众,学习谶纬的人从此绝迹。谶纬之学始于秦汉,盛于东汉,衰亡于魏晋,查禁于刘宋之后,你说它是迷信吧,它的预言有非常准确的一面,你说它是神异吧,确实掺杂许多当代的伪诈。世上原本有许多科学不能解释的奇异事情,不管是规律还是偶然。
8 H# p' ^; t" c+ X7 q5 w- s& X: W  
/ q, T, q/ {/ M& S- p  . J7 P7 ^6 h6 W. H4 N! `  v
  公元382年冬十月,一场关于武力征服东晋的大论战在前秦太极殿激烈地展开。苻坚向群臣表达南征的愿望,除秘书监朱肜附合之外,以阳平公苻融、太子苻宏、尚书左仆射权翼,尚书原绍,太子左卫率石越,高僧释道安,宠妃张夫人等为首的氐汉大臣对南征纷纷表态反对。苻融提出代表性的三不可伐的理由:天象岁镇在斗牛,利吴越,一不可伐;晋朝上下一心,晋主也不昏暴,没有内乱,二不可伐;我朝将士灭凉、击代、伐蜀、围襄阳,兵疲将倦,军有厌战之意,民有畏敌之心,三不可伐。太子苻宏进一步解释说,东晋谢安、桓冲都是一方才俊,彼若凭长江以固守,坚壁清野,杜门不战,江南多瘴气,我北兵水土不服,长久相持,于军不利。
$ `5 @+ J$ O( f! X1 \- y  
$ l9 v- P0 b0 D+ r  苻坚对此逐一反驳,他说天道幽远,未易可知。当年武王伐纣,也是逆岁而进,违背占卜结果获得成功。晋主虽非昏君,然秦灭六国,六国之君岂皆暴虐之主吗?我大秦有雄兵九十七万,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又有什么天险足以凭借呢!, E, x4 ~( D; F2 e. q, c
  
  z& y: l) j1 @! `/ t  苻融又搬出王猛临终遗言,“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难道不记得他说过的话吗?晋正朔相承未可伐也。”苻坚对“正朔”梗梗于怀,斥责苻融不知通变,指出国家兴替之道在于德,决非一成不变。“帝王历数,岂有常邪,惟德之所在!刘禅岂非汉之苗裔,终为魏所灭。”
$ i# |" l8 L; w9 _  
1 ?' W, c; e* N! A' q- F  权翼、石越坚持已见,“朝臣进谏者众,”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正当苻坚一愁莫展的时候,慕容垂挺身而出,力排众议赞成南征,“陛下功高汤武,威泽八方,司马昌明余灰之资,敢抗王命,是而不诛,法将安存?孙氏偏安江东,终并于晋,其势然也。臣闻小不敌大,弱不御强,况大秦之天威,陛下之圣武,大秦强兵百万,韩、白盈朝。陛下乾纲独断,干大事不谋于众,若听群臣之言,岂能建不世之功!”一席话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说得苻坚龙颜大悦。7 i% `$ b9 x& |) a2 b
  7 N$ r) h% ^% U0 o; H" ]
  苻坚南征之意早在廷议之前已经敲定,他任命苻朗为使持节、都督青徐兗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青州刺史;谏议大夫裴元略为陵江将军、西夷校尉、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密令其在蜀地建造船只,整顿舟师。伐晋的东西两军已经展开行动,为南征做准备。苻坚最为头痛的是“民有畏敌之心。”对东晋在军事上并不顺利,秦军在淮南和荆州接连吃败仗,公元379年谢玄的淮南大捷和公元381年十一月桓石虔的沔南大捷都重创秦军。淮南大战我们前面介绍过,沔南大捷是指秦将都贵率军二万攻打竟陵,桓冲命桓石虔、桓石民等率领水陆军二万拒迎敌。晋军大败秦军,攻克管城,生擒秦将阎振、吴仲,斩首七千,俘虏一万人,此战使桓石虔扬名。
0 u; s; i# v6 T9 O! s- [+ `  6 ^8 h+ w; U8 W9 r$ B0 @- |( @0 [
  虽说秦军屡受打击,毕竟攻克东晋襄阳和彭城两座重镇,苻坚固执地认为秦军占有优势,但对于汉人对江左政权的向往之心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得寻求其他民族的支持。慕容垂是鲜卑领袖,他赞成南征即得到全部鲜卑人的支持,苻坚信心倍增,主意已定,对慕容垂道:“与吾共定天下者,慕容道明也!”
$ W) h6 Z/ q3 P% D" A! p  " z" X& e, f& k% n0 D; U+ G) X& T
  公元383年,晋太元八年七月,苻坚下诏大举南征,向全国征兵,“民每十丁遣一兵”, 以贵族子弟为禁卫军,“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并且下诏,克捷之日,以晋朝皇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立即修建府第。大家可能感到好笑,仗还没打,胜负未定,修得什么府第,许多人讥笑苻坚狂妄,其实这是苻坚的心理战,鼓舞已方士气,瓦解对方斗志,取悦秦国的汉人,并向江东汉人示好。
$ R5 R) _- S3 f8 B" y- q  , P+ }4 e2 {3 E- q2 O2 X
  八月,秦军五路并进,征南大将军苻融督骠骑将军张蚝、抚军将军苻方、卫军将军梁成、平南将军慕容暐、冠军将军慕容垂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出长安,镇东大将军苻晖督河南之兵五万出洛阳与之会师。苻坚御驾亲征,率步兵九万为中军殿后,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率良家子弟羽林郎三万骑护卫中军;征东大将军苻丕督幽冀之兵十五万出邺城;镇东将军、青州刺史苻朗督青徐之兵十万出彭城;龙骧将军姚苌督益州水军十万出蜀中;凉州刺史梁熙督前将军乞伏国仁率凉州兵十万出姑臧。2 F/ |  i( W: N
  
0 ^0 }: O% {) c* E9 D9 |  秦军声势浩大,总兵力九十七万,其中骑兵二十七万、步兵七十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3 a% z" ?  [& q( u" g
  
8 {1 [: O2 c6 J  从前秦的军事部署看,苻坚倚重鲜卑人和羌人,在前秦主力前锋的五支部队中,慕容鲜卑占据两支,极为关键的水军交给羌人姚苌,姚苌字景茂,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的弟弟,史载“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不修行业。”姚弋仲死后,姚襄投降东晋后叛逃,率众割据洛阳一带,为桓温所败,挥师取关中,当时的秦王苻生遣苻黄眉、邓羌迎击,时任龙骧将军的苻坚也在军中。与姚襄战于黄落,姚襄兵败被杀,姚苌被俘,苻黄眉欲杀之,是苻坚把姚苌从刑场上救下,待之甚厚,以为心腹。此次南征,苻坚将自己从前的军号“龙骧将军”赐给姚苌,对他说:“朕本以龙骧建业,龙骧之号未曾假人,今特以相授,山南之事一以委卿。”苻坚原为秦国龙骧将军、东海王,后诛杀残暴的皇帝苻生而登上王位,这便是他所指的龙骧建业。苻坚的行动足见其对姚苌的信任与期望,以至于听到此言的左将军窦冲对苻坚说:“王者无戏言,此将不祥之征也。”世上真有匪夷所思之事,后来姚苌果然以臣弑君,杀害苻坚成就龙骧之业。
  x1 o& V9 m  R# N3 j! V  
4 W; \9 E; I" t# ]8 o  苻坚对鲜卑和羌人的宠信引起苻融的警惕,他劝苻坚说:“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苻坚南征一心依靠鲜卑人和羌人卖命,如何肯听。
. w+ m6 |4 S7 ~( i/ k  ! c0 }3 n& c& K) L  @% `, l8 h. l$ ]
  与苻坚的推心置腹不同,慕容家族不甘心失败,深藏亡国之痛,凸现狼子野心。早在秦灭代国时,慕容恪之子慕容绍私下对兄长慕容楷说:“秦恃其强大,务胜不休,北戍云中,南守蜀、汉,转运万里,道路相望,兵疲于外,民困于内,危亡近矣。冠军叔(慕容垂)仁爱、智谋、气度出类拔萃,必能恢复燕祚,我们只需要多多保重以等待时机! ”% |' B' u* |2 T3 z. {
  
( B. ]8 g  L: Y) Z8 J  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农也对慕容垂说:“自王猛之死,秦之法制,日以颓靡,如今再加上奢侈,灾祸快要临头,图谶中的话,行将应验。大王宜结纳英杰以承天意,时不可失!”慕容垂含蓄地笑道:“天下事非尔所及!”(天下大事不是你所能预知的。)7 N+ S# C9 k1 C# o1 y4 O
  
% @9 \) O/ f2 K* C  秦军踏上南下伐晋的征途,慕容楷、慕容绍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这一回,慕容垂的回答直率干脆,“对!除了你们,谁能和我一起成就大业呢!”(然。非汝,谁与成之!)- n$ V: d2 ^) F6 j& s8 U
  
3 r6 @0 d! i& o. O8 ~  y  飙风突起,群鹰则有凌霄之志,天下大变,英雄则会伺机而动,只有苻坚仍旧沉浸在他混一四海的迷梦之中,前秦的成败如何,苻坚的命运怎样,请看下一集,鏖兵淝水。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0: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章 鏖兵淝水6 d" W  X) K$ x# f
  
  @/ O' g7 P2 a  m! r" ~) b  苻坚发动的南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双方在淮南的淝水河畔展开对决,战争的结果影响深远,会战以一种出乎意料、莫名其妙的方式结束,前秦九十七万大军被区区十八万晋军击溃,一败涂地。北方一统的局面再度遭到破坏,重回战火纷飞的乱世,而东晋却保住半壁江山,继续着江南大开发的飞速发展,会战推迟了中国的统一,开创了南北朝历史的新纪元。或许有人以此非议淝水之战,认为它是一场导致中国南北长期分裂的战争,负面的因素远于积极的意义,就如同三国的曹操惜败于赤壁一样。其实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无论南北方,统一战争的时机远未成熟,因此无论祖逖、桓温、苻坚、谢玄、刘裕、刘义隆、拓跋焘、拓跋宏如何努力,必定空手而还。与其说前秦败在东晋手中,莫如说前秦败在自己手里。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苻坚时代的前秦与之前的五胡国家一样明显,无非被他以强大的武力掩盖罢了。不说前秦与东晋华夷之分泾渭分明,人民相互抵制,相视如仇。就说前秦内部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之尖锐,被征服的鲜卑、羌、匈奴各族人对氐人不满,包括原本与氐人团结的汉人因南征东晋也有所不满。战争是人的战争,士气是关键,这样一支同床异梦、各怀心思的大军别说仅有百万之众,纵使千万、亿万,如同一只纸老虎一般有何可惧,前秦不失败那才是奇迹。5 S% x/ @# ^* R: o7 \% n
  
& G; _! M# n, O0 {  公元383年九月,前秦苻融的前锋兵团会合苻坚之子苻晖的洛阳兵,共计三十万到达颍口(即颍水入淮河口),兵锋直指寿阳(在今寿县)。此时,苻坚的中军抵达项城,凉州军团刚刚到达咸阳,蜀、汉的军队正顺流而下,幽州、冀州的军队到达彭城。0 ?& I- v7 q( X  ?/ Z2 J
  
6 f  F/ c/ G9 ~4 P6 `3 {: o$ q  前秦百万大军南下,声势浩大,东晋朝野上下大为震动,“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朝廷下达诏令,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谢安之子)、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敌;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5 t* D+ j' Y, a. P: f3 ~5 D  2 q" a9 ~" i1 Z2 C1 b$ X/ w; Y
  征讨大都督谢石,字石奴,谢安之弟,外号“谢白面”, 因脸上有一大块特别白,应该是脸上受到创伤,治好之后留下的印迹。可晋书说是被来历不明的动物舔的,“少患面创,疗之莫愈。夜有物来舐其疮,随舐随差,舐处甚白,故世呼为谢白面。”$ X' h4 N$ W8 \
  
# L* R" M$ ~! X! l, r6 e( C  谢石文武才干俱无,谢安心中的统帅是谢玄,之所以让谢石统兵御敌,恐怕看重的是他的资历,再者说他为主帅,将帅之间必定不能互相掣肘。谢玄明白其中的玄机,重担之下,亲自入朝向谢安请示破敌的方略。谢安还是他惯有的一付沉着镇定,对谢玄说:“已经另有打算了。”(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然另有打算,你得讲出个子丑卯酉,谢安再也没说话,“既而寂然,(谢)玄不敢复言。”谢玄不敢再问,也不敢就走,跟在谢安身边。谢安让人驾车外出游览山间别墅,亲戚朋友云集聚会,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谢玄此时心绪万千,一头想着自已肩挑的重担,一头想着苻坚的百万大军,怕一着不慎,国威君恩、谢氏家族的荣耀从此葬送在他谢玄的手里,哪有心思下棋,在有利的形势下投子打劫,反而不能获胜。赢棋的谢安心情愉悦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
# A  _1 w1 l3 z( `  / ?" g8 I) u$ w9 C0 s
  荆州的桓冲坐不住,前秦的主力在淮南地区,没有针对荆州去,他却对京城建康放心不下,派精锐部队三千人溯江而上入卫京师,谢安固执地阻拦,让他把军队撤回去,并说:“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缺,西藩宜留以为防。”气得桓冲对佐吏叹道:“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临头,方游谈不暇,派遣些不经事的少年拒敌,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桓冲此言,意思是说要被外族统治了。/ \) }7 X) b5 \- n5 ?7 d. T+ t9 j% ]3 }1 K
  
# o" ?+ p9 `3 ]- f4 O  事实证明桓冲看错谢安,并因谢氏家族的胜利气愤而死。那么谢安是不是真的神机妙算,对胜利胸有成竹,象后人所赞叹的那样,“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若果真如此,淝水大捷后也就不会有“屐齿之折”的典故了。
' u1 N" W, a- A, r  
) U( S* t8 z& o' X4 G: e  谢安虽非名将,但他明白一个道理,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不到最后关头决不放弃,这就是他战胜桓温,战胜苻坚的诀窍。谢安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决非采取守势,谢安从来不守,他为人处事向来都是咄咄逼人,在桓温高压之下,火线立太子,扶幼主登基,拒绝桓温摄政,拖延加受九锡,请求太后临朝,逼走桓冲,每一次谢安总是主动出招,御敌之战也是如此,桓冲退守长江,谢安却坚决不弃守江北,固守淮河防线,主动与前秦在江淮一线决战。正是他的战略决策,使得晋军一战大败前秦。
! U9 F9 o& I0 M# S  6 V+ T, d8 h, m& C! K! D0 J# f1 C5 I
  % D8 y3 T5 K  W; W4 g$ }! Z' ?
  既然是战争,我们就要从战略、战术的角度去讲解,战争发生的主要地点在江淮地区,先来看一看江淮地区的战争形式图吧。+ M* ^! T) H$ u* j
    
9 ^5 j; @: N% l' c* ?% l  这是我在网络上找到的一张古代江淮地区的军事地图,由于我的美工水平太差,没有改动,这张图并不形象,比如山丘之地没有标出,长江的宽狭没有显示,再者淝水向南流过寿阳一段没有画上,还有荆州地区看不出,所以我把三国时晋灭吴之战的军事图找来,参照讲解,显然不如一张图容易看,但各有千秋,正好诠释二者的不同,在地图上讲解,不说意识形态,不说士气,讲的只是战略战术。
2 F$ w0 r, j. z7 ^2 O+ l, K2 F
1 x6 M# S5 f9 P3 g6 o8 a  史书没有记载前秦的军事战略意图,但我们通过他的军事部署可以判断的一清二楚,前秦军兵分五路,十万凉州军团做为后续部队,苻坚在项城的十二万中军做为后勤保障,真正想要投入战斗的有三路,即苻融的三十万前锋兵团,苻丕、苻朗的二十五万幽冀青徐军团,姚苌的十万蜀中水师。苻坚选择了两个主攻方向,以姚苌的水军主攻荆州的桓冲,慕容垂加以策应,以苻融主攻淮南,苻丕加以策应。由此看出苻坚忌惮桓冲,就在当年五月,桓冲的十万荆州兵曾经三路伐秦,苻坚把硬骨头交给羌人和鲜卑人去解决,并对二人寄予厚望。可惜蜀中水师初建一年,与晋灭吴之战准备七年之久的王濬水师难以相提并论,桓冲的荆州水师自王敦起一直是东晋的主力部队,胜负可知,史书连荆州之战的记载也没有,说明姚苌根本就没有到达荆州地面,在三峡已经畏敌不前。这一路形同虚设,我们还是转过头来看江淮主战场。+ D; y# h$ h' B
  
7 L& d/ `# y5 G/ y- L9 u) x  先熟悉一下江淮地形,看江淮防线示意图,江淮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东晋的防守依托长江和淮河,江淮之地河网纵横、山陵相向,有二处平原,东面沿海的江淮平原,西北的黄淮平原。根据长江的宽狭,南北朝时代长江下游易渡之处有二,一是采石渡,一是瓜洲渡,分处建康的上下游。东晋为加强对两处渡口的防守,在这两处渡口的南岸,分别设有二处重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和姑孰(今安徽当涂),北岸分别有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历阳(今安徽和县)。历代皆有重兵防守,上文我们提到的王敦、桓温曾驻节姑孰,郗鉴、谢玄练兵广陵和京口,苏峻、谢万镇守过历阳。
9 n+ U& ~- w% R* Q! y* V/ k: a# y  3 l$ a: N% r" N- q4 R
  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射猎为业,男子皆精于骑射,北兵为抵御少数民族入侵,无论汉武或是曹操都骑大力发展骑兵,北方多用骑兵。北方对南方的用兵主要是在秋冬时节,秋冬两季,秋高马肥,大地坚净,利于骑兵纵横驰骋。所以两处平原成为南北交兵的主战场,东晋依托淮河设立三处重镇,从东到西依次为淮阴、盱眙和寿阳。保守者一般不与北方骑兵正面冲突,固守城镇,或者干脆退至长江一线,凭借水军的优势力保大江,依靠气候、地理环境拖垮敌人,所谓的水土不服、瘴气等等,代表人物如桓冲。激进者则认为,淮河与长江表里相依,唇齿关系,“守江必先守淮”, 经营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战略意义,在淮河流域打败敌人,可出淮北经营中原,代表人物如谢安。
4 j8 I' h3 t1 l* k3 \  
- ^# q2 y+ V& f* v% b& }( i; W  南下有两条路线,东面取道淮阴、三阿(在今江苏高邮)、广陵渡江京口,西面取道寿阳、合肥、历阳,自采石渡江。前秦军设定的南下方案,肯定是两道并进,苻融与苻丕(苻朗)各自率兵一取寿阳,一取淮阴,两路军中也有侧重,前秦军曾在淮阴一线吃过败仗,苻坚把重点移到寿阳一路。战局的变化打乱了苻坚的部署,十月,苻融的前锋兵团攻克寿阳,擒获东晋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胡彬的水师此时已至寿阳,(看淝水作战示意图),寿阳失守,胡彬掉转船头沿淮河东退,苻融马上派卫将军梁成率兵五万抢先占据洛涧(洛水入淮河口),用木栅栏阻住胡彬的退路,沿洛水布防以遏制救援胡彬的晋军。“栅淮以遏东兵。”4 b; n* |' G: N; w# r. A5 d
  3 @% }0 p0 c! d$ i. |$ O( d
  此时谢石、谢玄的大军已至洛涧二十五里处扎下大营,史载“惮(梁)成不敢进。”胡彬归路被遏退保硖石,苻融分兵攻打,胡彬粮尽,秘密派遣使者向谢石求援,哀叹说:“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信使为秦兵抓获,送给苻融。苻融得信大喜,急速派使者向苻坚报告:“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苻坚于是就把大部队留在项城,带领八千轻装骑兵,日夜兼程赶赴寿阳与苻融汇合,害怕晋军知道他亲到前线望风而逃,严禁部下泄秘,下达封口令:“敢言吾至寿春者拔舌!”
" W3 {9 X5 N: k/ t6 _  
! w  J3 ~; ^) S* S  苻融判断失误,错把胡彬部当成晋军主力,认为歼敌非常容易,以至于苻坚害怕晋军逃逸仅率八千轻骑赴寿阳,没有严令彭城的秦军速进,使前秦整个战略陷入被动。前秦两路进兵,两处策应,不管几路进兵,几处策应,只要是多路进兵,兵力必定分散,兵法中提倡我专而敌分,可以以众击少。多路作战也无不可,必须做到该进攻的进攻,该牵制的牵制,协调作战,不能让对手逐一吃掉,在关键会战中,相应部队必须到位。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讲:“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就是说各支部队要明确会战的时间、地点,前秦彭城方向的军队根本没有出动,苻融兵团形成孤军深入的态势,前秦以前锋部队与东晋的主力交锋岂不被动?; P! `! P. y: X# \9 y
  
1 R: H3 L6 ]2 a- Z$ h  就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天王苻坚又上了一个人的当?谁?朱序!原东晋襄阳的守将,城破被俘,襄阳之战前文介绍过。朱序,字次伦,义阳人(河南信阳),将门之子,“世为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成为桓温手下一将,南征北战屡立勋劳,因功拜征虏将军,封襄平子,迁兗州刺史。桓冲举荐其为使持节、监沔中诸军事、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镇守襄阳,委以荆州北疆重任。苻丕攻打襄阳,朱序率军固守,其母韩氏曾经亲自登城观察城防,说西北角当先受敌,于是率百余婢和城中女子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苻丕兵到,果然攻打西北角,城破,守城将士移驻新城继续战斗,保住襄阳。后为纪念韩氏筑城有功,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至今襄阳古城留有遗迹,韩氏亦被载入《晋书烈女传》,成为巾帼英雄。苻丕围襄阳一年,城不破,后来城中出了叛徒,襄阳遂没,朱序被俘,苻坚杀死叛徒却不杀朱序,朱序不降,偷偷潜逃,半路藏在夏揆家里,苻坚怀疑夏揆窝藏朱序,将夏揆收监,朱序不能眼睁睁看着好友受连累,归朝自首,苻坚嘉其为人,仍旧任命他为尚书。7 K+ F/ \. X: n. K. G$ S3 f' k
  8 S" I" L7 u8 b0 ~% b: `+ y
  《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说是苻坚让朱序去劝降谢石,据我推测,此必朱序自告奋勇之举,朱序归顺出于无奈,在前秦朝廷中必定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让一个对故国心存感情的人去游说,决不可能。一定是朱序以天下统一的大义,不忍见江左生灵涂炭的大仁自我表白一翻,请旨去劝降,只有这样苻坚才可能让他去。朱序一到晋营来了一出反间计,将前秦军的虚实一五一十透露给谢石,说秦军只有前锋军团在寿阳,慕容垂分去三万,共有二十七万,梁成率兵五万在洛涧,且军中各族将士不齐心,你们应该主动与之决战。; F9 P% Z. s5 F# ^/ Z* m
  % A# R& U5 y. ^+ I( S
  谢石不主张速战,秦军毕竟有二十七万,自个手头上只有八万军队,强弱明显。朱序反问谢石,“如果苻坚的项城兵、凉州兵、彭城的幽冀徐青之兵聚集,您该怎么办?”(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晋军中主事的是谢玄,他和谢琰一致认为应该与秦军决战,谢玄担心彭城的敌人,一旦彭城军沿淮阴一线直指广陵,自己将腹背受敌。! t( M9 }, k3 \4 u. T& G; V
  & j. B+ B0 [) |  F" ]
  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夜袭洛涧,秦将梁成虽为破燕猛将,为阻止胡彬水师东逃,他犯下一个错误,即阻洛水结营,前秦多骑兵长于野战,他依涧列兵,使骑兵丧失机动性,兵法中说“隘塞山木,以少击众之地也!”这就不难理解梁成五万大军惨败,刘牢之斩秦将梁成、王咏,生擒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将,俘获大量军械物资,秦军士卒死伤一万五千。
1 C  x/ @+ N% _* T" s  . p+ o* \9 m- S- X' F2 j0 T3 I
  洛涧一战,晋军士气大盛,胡彬的水军与谢玄的水师会合,谢玄当即整合各路大军,击鼓鸣号,进逼寿阳,欲与秦军决战。苻坚此时与苻融并肩立在寿阳城头,远远望去,但见淮水之上,舟舰云集,帆影重重。淮水之南,旌旗招展,精甲耀日,晋军列着整齐的方队,铺天盖地向淝水逼来。苻坚不禁茫然若失,倒吸一口凉气,又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掉头对苻融道:“晋军不下十万,且阵容严整,八公山上草木晃动,其下必有伏兵,怎能说是弱敌?”一个人从极度狂妄到无限失落,精神落差极大,影响他的判断,以至于出现“投鞭断流”和“草木皆兵”的千古笑谈。苻坚认为晋军设伏八公山,诱秦军渡淝水,坚决不渡水,率大军逼淝水列阵。# ^. z7 I$ u# {) k
  
& E! S; A; ]7 g- [) u- T/ j9 B# b1 s  我们可以想象淝水古战场当时的寂静,朔风卷起枯枝黄叶,散落在河内杂七杂八横躺斜偎着的秦兵尸体上,殷红的河水缓慢地向北流淌。空气中凝固着令人窒息的血腥味,双方数十万铁甲大军声息全无,死寂一般。$ B; f9 \) F  q/ E. j! c
  
1 U/ m+ `8 ?8 H$ f& m" X  谢玄已非夕年香囊未解的贵族少年,而是一名气定神闲的名将,晋军借洛涧之胜而来,气势正盛,为不使士气衰落,避免正面攻击铜墙铁壁相仿,严阵以待的秦国大军,谢玄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在马上展现江东名士的风雅,挥毫泼墨地写下一封名传千古的战书:“君悬军深入,而逼水为阵,是不欲战!诸君稍却,令我军渡淝水,将士可得周旋,我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 A4 c! \, g6 p7 L  
$ H# w) H: F/ U+ l, K7 b  苻坚的天真浪漫再次受到历史的捉弄,他准备趁晋军半济之时以铁甲铁兵夹击,不顾众将的阻止同意退兵让晋军渡水。苻坚根本不通兵法,照本宣科又是一个赵括、马谡之流,敌人近在咫尺,会容你退军后再从容结阵么?结果秦军一退不可收拾,谢玄恐怕也未想到他的一个小小花招竟如此容易得手,如何肯放弃战机,亲自拔出剑来,下令攻击!美妙剑弧终结了前秦的百万大军,划破苻坚的万丈雄心。
' a# ?- u$ l! j  
8 Q$ x3 h$ N4 H8 y; ], z" x7 Q7 j: N  前秦张蚝部与谢石部在淝水南面展开激战,张蚝号称万人敌,膂力过人,能抓住牛尾巴拽着大公牛倒走。起初,张蚝投靠山西一方豪酋张平,深受器重,被张平领为义子。后来张蚝私下与张平的小妾私通,张平知道后大骂一顿。张蚝大惭,割阴以自誓,遂为阉人。每遇两军对垒,冲锋在前,每战必克,号称“不败”。苻坚伐张平,张蚝单人匹马,出入秦军阵中四五次,如入无人之境。苻坚两员猛将吕光、邓羌双战张蚝,大战一日一夜,人疲马倦,吕光才一矛刺倒张蚝,邓羌将他擒住,苻坚厚待之,张蚝遂降,成为苻坚帐下虎将。谢石如何是张蚝的对手,且战且退。; P* S9 d; ]; y
  
# @5 X6 ^# G; Z9 W! N  谢玄此时却管不了那么多,与谢琰、桓伊率八千精锐抢渡淝水,直取苻坚中军。苻坚才知上当,苻融亲自策马阻止军队后退,偏偏在这个时候,朱序在后军大呼:“秦军败了!”当然不只他一个人,还有张天锡,那个凉国的亡国之君以及他们的侍从们,前秦各族将士原本不想为氐人卖命,闻听前军败了,纷纷逃跑,“(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奔败的秦骑如潮水一般,苻融被乱骑带倒,马踏而死,被乱军踩踏成一滩乱泥,苻坚身中流矢。谢玄乘胜追击,直至青冈,秦兵弃甲宵遁,急急如丧家之犬,慌慌似落网之鱼,闻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晋军大获全胜,缴获苻坚乘舆云母车,仪服、器械、军资、珍宝堆积如山,牛马驴骡骆驼十万余。  f" }+ [& X3 y% ^' l
  
5 B( c$ o8 j. G+ f  淝水战争在东晋大获全胜的演出中落下帷幕,而北方群雄并起的好戏才刚刚奏响序曲。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21: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章 慕容复国+ W$ L5 G1 B" _3 p# I$ i7 t. b
  
  l2 m; }4 k4 p$ K( _8 r1 U3 s  + m# t# M0 J1 v! q& H$ {
  我最初接触“慕容”二字,源自金庸先生武侠著作《天龙八部》中的“北乔峰、南慕容”。他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复国精神,书中的慕容家族是皇族,这个皇族的原型即为慕容鲜卑的燕国。“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三节中的燕子坞、参合庄,隐射燕国皇子之家与决定慕容燕国生死命运的参合陂之战。
/ F6 v, A/ k/ U4 R+ F* `  
; ?. @# E  I( N4 f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诸多人物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其《笑傲江湖》更是集魏晋人物于大成,令狐冲的原型阮藉、林平之的原型慕容冲,岳不群的原型慕容垂,于沧海的原型姚苌,左冷禅的原型苻坚,只不过他对苻坚的理解不那么深刻罢了,我想,我不会看错金庸老先生。
; Q4 o% L3 \- _  b/ ~& l& }* U  
# `" W+ c' @6 ~" n  岳不群是不折不扣的伪君子,那么慕容垂呢?岳不群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一统五岳剑派,慕容垂为了中兴燕国,登上皇位,他们采用的手段相同,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忠义仁爱不离口,背信弃义不离手。; Y( Z! }, [$ B5 _$ m5 M" z
  
- Y/ V( G/ O: A+ p1 y& ?" S  慕容垂字道明,关于他,前文有过一段详尽的记载,慕容垂与三国昭烈帝刘备有的一拼,两人有太多相同的地方,身材差不多高,慕容垂身高七尺七寸,仅比刘备高两寸,同样手垂过膝。二人都曾寄人蓠下,所不同的是慕容垂属于鲜卑皇族子弟,身负灭国之恨,刘备起于炎刘破落皇族之家而已。刘备有枭雄之名,慕容垂世雄东夏,二人性格内敛,不喜张扬,宽仁惠下,并有仁声。慕容垂有一点大大的强过刘备,他是一位攻无不取,战无不克的名将,自十三岁带兵未尝一败,以武功名震四海的桓温便是败在此人的手里。
! g+ w2 S8 }- s. a2 U( W8 ]$ l  
% [$ W' J6 B8 C  r; p0 Y  淝水大败,前秦诸军皆溃,只有慕容垂从容率军在桓冲的眼皮底下从郧城全身而退,行至半路,侦骑来报,天王苻坚率千余败骑投靠他的大军。慕容垂诸子侄以及手下诸将顿时人人兴奋雀跃,个个摩拳擦掌,认为杀死苻坚复国成功在望。& ]) y8 v" c8 g0 Q
  
% M# o- @2 ^, \: j  儿子慕容宝劝他说:“家国倾丧,天命人心皆归于父亲,但时运未至,故韬光养晦耳,今秦主兵败,委身于我,是上天借机兴复大燕,且立大业者不顾小节,行大仁者不念小惠,愿父亲不要因为意气微恩而忘社稷兴复之大任!”慕容垂的回答大义凛然,“你说得对,然彼以赤心投命于我,奈何害之?天苟弃之,不患不亡,不如保护其危难之时以报德,待其衅而图之,既不负心,且可以义取天下!”王猛曾经数次想加害慕容垂,苻坚总是保护他,慕容垂是顾及到苻坚的仁义才不肯痛下杀手的吗?当然不是,慕容垂说得很明白,他赞同儿子慕容宝的话,复国是第一要务,是大业,可如果此时此刻落井下石,一定会背上不仁不义的罪名,为天下所笑,如何号令群雄,使百姓心悦诚服?
; w( W3 p7 }( X0 X) d) H& b  
6 H' P8 m; z- N  慕容楷并不同意慕容垂的看法,宋襄公因仁丧师,韩信因义亡命,妇人之仁自古取败之道,正容说:“夫邻国相并,自古如此,秦强而并燕,秦弱而图之,以为报仇雪恨,非负心也,昔夫差不纳子胥之谏,取祸句践,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表也,愿叔父不弃汤、武之成踪,追念韩信之败迹。乖彼士崩,斩逆氐,继洪烈,复宗祀,建中兴,若释数万之众,授人长剑之柄,是自取祸败,愿叔父勿疑!”吴王夫差,汉代韩信,他们的下场不够悲惨的吗?还是学一学商汤和周武王吧!参军赵秋力争道:“明公当复燕国,著于图箓,千载一时,今其会也。若杀秦主,据邺都鼓行而西,三秦之地亦非苻氏之有也!”一时间,群情激奋,慕容垂的亲信们随声附和,劝慕容垂杀苻坚。慕容垂不为所动,徐徐道:“我昔为太傅所不容,投身无所,逃死于秦国,秦主以国士遇我,恩礼备至,后复为王猛所卖,无以自明,秦主自能明之,此恩何可忘也!若氐运必穷,我当怀集关东,从复先业,关西我誓不取!君子不恃乱,不为祸先,且静观之!”' y! D- R. V& f8 b3 Q6 S
  + s" v/ o4 U1 a% E
  慕容垂迎苻坚入军中,将三万大军的兵权交给天王苻坚,随秦军西归。后人猜测慕容垂交还兵权不造反的原因有二,一是象他说的那样欲先报秦主之恩,然后再复家国之大业。二是说当时他所统辖的军队并非忠于他的鲜卑军队而是混编的大军,慕容垂没有把握煽动他们起兵叛乱。
6 A3 q4 }& E  \  ~. `- S' O  
) Q, g6 E. ?4 L" [1 J) h  其实慕容垂自己已经给出答案:“君子不恃乱,不为祸先,”君子不仰仗作乱,接着他又引用道教《通玄真经》中的话说,“不为祸先”,道教提倡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他思路清晰地指出,不做出头鸟。由于他本身是鲜卑人,亲身体会到前秦统治下潜伏的民族矛盾。他知道淝水大败之日就是前秦政权瓦解之时,所以他说:“若氐运必穷,我当怀集关东,从复先业,关西我誓不取!”明确地道出他的复国战略,攻取关东,恢复燕国。
8 c" k8 \0 K  g+ U% I5 p; n$ O$ Z0 u  
) H6 Z% T$ L* V8 H  在他复国战略的思路下,苻坚的生死与他复国完全没有关系,他要的是关东之地,而非关中之地,杀一苻坚使自己身败名裂,成为众矢之的,以慕容垂的老谋深算断断不会取的。" n3 P( C- p9 z: `: ~
  + G; V' \; T+ t( C
  他不肯放第一枪,丁零人翟斌可不管那一套,率先在洛阳扯旗造反。丁零也叫丁令、丁灵、钉灵,是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周代后期,即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看起来最早给马蹄钉掌的部落该是丁零人。秦汉时期,游牧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公元前200年左右被匈奴征服,丁零和其他几个民族因不堪忍受匈奴的掳掠和残酷压迫,曾联合起来对付匈奴。西汉年间,丁零、乌桓、乌孙向匈奴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匈奴,促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势力日趋衰微。东汉时,丁零和鲜卑、西域各族与南匈奴一起,打败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三国时,随着各部鲜卑的南迁,占据匈奴故地,掠骑于大漠南北各族,丁零迫其压力,只得迁徒。丁零的一部和匈奴杂居,仍在北海以南游牧,号北丁零,汉人称之为高车。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在今伊梨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即西藏地区北部边界一带)、车师(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附近),西南与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为邻,称西丁零,遂水草游牧。还有一部分从东汉时就到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常山(在今河北正定)一带游牧。3 I# f- y8 T* v
  
- W) ~/ I4 t5 Y  八王之乱后五胡乱晋,北方战乱,黄河流域的汉族人大量流亡,渡江南下,中原土地荒芜。苻坚一方面为了移民种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将凉州的丁零人迁到河南一带,翟氏是这支丁零人中的大族,翟斌是其领袖。苻坚南征,丁零人被胁从南下,归平原公苻晖辖制,淝水大败,翟斌早就不满氐人统治,趁机揭竿而起。7 f+ ?* a% W$ u( O" C- o0 q7 I
  6 T, k: S$ \# \
  丁零人的叛乱,引发各地民族的连锁反应,反秦势力蠢蠢欲动,与前秦官吏之间磨擦不断。逃到荥阳的慕容德劝燕国皇帝慕容暐说:“昔年句践偷身会稽,卧薪尝胆,终破吴国,圣人相时而动,今秦师丧败,是天赐良机于大燕。汉人、匈奴人、羌人、丁零人各怀异心,淝水大败,众心散了,丁零人率先举旗造反,其后必有效仿者,天下从此大乱矣!此地离大燕故地不远,应该趁机北渡黄河回到故国,河北鲜卑人众多,只要振臂一呼,大燕的文武故吏,鲜卑的英雄豪杰定能闻风而来,复国大业指日可待。”前燕的亡国之君慕容暐生性迟疑,心肠软,燕国灭亡之后,被苻坚封为新兴侯,此次南征委为平南将军,别部都督,淝水失利,慕容暐弃军而逃,行至中途遇到与苻坚散失的张夫人,张夫人是苻坚的宠妃,曾力阻苻坚南征,大军南下,她一直跟随苻坚,淝水大败后与他失散,慕容暐欲做护花使者,慕容德不同意,反对说“昔日楚庄王灭陈国,纳巫臣之谏而弃夏姬。此不祥之人,惑乱人主,戎事不迩女器,秦之败师当由于此。宜掩目而过,奈何卫之!”慕容暐不听。此番又不听,慕容德一怒之下去找慕容垂。' N- N; O0 Z3 z) @) e* a
  ( D! m  P8 s" g; f7 l/ C/ g
  9 N4 k0 `" s6 {' _' U: X2 z
  慕容德字玄明,慕容皝的小儿子,“姿貌雄伟,额有日角偃月” 额角似半弦月,极贵之相。“博观群书,性清慎,多才艺。”枋头一役,曾与慕容垂一道大破桓温,燕亡后,苻坚任命其为张掖太守,南征时拜奋威将军。慕容德也是一心一意要复国,慕容暐不听他的话,他把希望寄托到兄长慕容垂身上。
" \7 r% ^9 m( A# ^4 M: T5 F$ ]  $ T0 \# {( P+ f; \
  天王苻坚收集起十多万离散的兵众西归,兵马行至渑池,慕容德找进慕容垂的大帐鼓动反秦,他放弃追随慕容暐转而投奔慕容垂,慕容垂这一派自然高兴,慕容农对慕容垂说:“父亲不在险境中逼迫别人,其义声足以感动天地,我记得图谶之中记载‘ 燕国复兴当在河阳 ’。在未熟的时候摘果子和等待瓜熟蒂落相去不过十多天的差距,然而难易美恶,相去甚远!”慕容垂的儿子很多,诸子一个比一个要强,一个比一个精明干练。死去的长子慕容令骁勇刚毅,其他儿子,慕容农沉稳优雅,慕容隆雄果英壮,慕容宝姿质雍容,慕容麟狡黠诡诈,皆一时之雄。说到懂得慕容垂的心思,还要数他第二子慕容农。慕容农,字道厚,小字恶奴,因是侍妾所生,并不为前燕皇族和慕容垂所重,但他的为人处世最肖慕容垂,他的话讲到慕容垂心窝子里。慕容垂会意一笑,找苻坚去了。/ l4 X6 I' Z4 z5 ^
  3 r" q! _: N0 [, g! w
  苻坚正在生气,陇西乞伏鲜卑人造反了,他刚差乞伏国仁去平叛,慕容垂对苻坚说,“臣听说北方边远的百姓,闻王师不利,轻相扇动叛乱。臣请奉诏抚慰,顺路去拜谒一下先帝的陵庙。”他的话正合苻坚的心思,关东各地的丁零、鲜卑、乌桓各族蠢蠢欲动,慕容垂在关东素有令望,他去抚慰,必定事半功倍!便答应下来,并给苻坚三千兵马。
% Q2 @& v& x( A4 X  2 ~, }# O$ h, I( f
  谋士权翼坚决反对放慕容垂走,他说“国兵新破,四方皆有离心,应该征集名将,置之京师,以固根本,镇枝叶。慕容垂勇略过人,世豪东夏,为避祸而来归顺,其心岂止欲作一个冠军将军吗?譬如养鹰,饥则附人,每闻风之起,常有凌霄之志,正是关其笼之时,岂可解纵,任其所欲哉?”
3 A# M1 l9 t( U' y  i6 S  
3 r3 {& b- f6 E8 G  淝水惨败令苻坚心灰意冷,他不相信慕容垂在他临难之时不肯作乱,现在会心存异心,叹气道:“卿言是也!然吾已许之,匹夫犹不食言,况万乘之君乎?若天命有废兴,非智力所能移也!”权翼见他不从,跺脚道:“陛下重小信而轻社稷,我们就看着吧,慕容垂必将往而不返,关东之乱,从此就要开始了!”! X7 a- @* g5 h3 j  ~
6 z" f8 f  }( E
  慕容垂的东归路充满艰辛,苻坚表面上给他三千兵马,领兵三将李蛮、闵亮、尹固实则监视,权翼伏兵黄河河桥南的空仓内,准备在慕容垂渡河之时发动伏击。慕容垂机警得象一只狡猾的狐狸,事前嗅到危险的气息,暗中派人去凉马台扎草筏。让典军程同穿着自己的衣服,乘自己的马匹,与僮仆自河桥过黄河。程同果然中权翼的埋伏,伏兵四起,好在事先有准备,程同单马逃走。
. i) ~3 m2 H0 F$ c2 R; Z" A3 C$ w6 d  
+ n1 H( G3 {: v$ B  一个冬日的清晨,慕容垂和子侄们乘上早已扎好的木笺,缓缓地驶向平缓流淌的黄河水对岸。慕容垂感慨万千,时年五十八岁的他西过黄河已经十五年,十五年中,含羞忍辱,无时无刻不在卧薪尝胆,他忘不掉自己身上流淌的慕容鲜卑的血,忘不掉大燕皇族高贵孤傲的心。从松涛澎湃的鲜卑山,到广袤无尽的辽东平原,再到如诗如画的中原,慕容鲜卑不知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无畏的勇士,才得到这大片的土地。十五年前,家国倾覆,土地沦丧,他慕容垂又如何不是大燕的罪人?十五年如一日,他默默忍受一切,直到今天,一切将重新开始,慕容燕国华丽的乐章又将开始鸣奏。
9 k2 r8 X% T, K  , }1 z$ ?; w' w/ s
  慕容垂到达安阳,邺城守将长乐公苻丕怀疑他心存异志,计划袭杀慕容垂,而慕容垂的亲信们也想杀掉出城相迎的苻丕占领邺城起兵复国,两人互有戒心,谁都没有先下手。慕容垂进入邺城,居住在邺西馆舍,终日与燕国旧臣谋划复国大计。- F: c9 e( b; `/ d3 U
  
& |0 w' V% c6 T  B  s$ q  丁零翟斌进攻洛阳,翟斌旧将燕国皇族慕容凤在凌云台斩秦国骁将毛当,洛阳守将苻晖向秦廷求援,西归路上的苻坚大为吃惊,淝水失利后,为守住关东之地,他分派骁骑将军石越帅精兵三千助苻丕戍守邺城;骠骑将军张蚝带羽林军五干戍卫并州;镇军将军毛当率四干人马助苻晖守卫洛阳,三人皆为秦国名将,毛当阵亡,洛阳震动,苻坚派人八百里加急,下诏命令慕容垂讨伐丁零。& ~& u2 ~. T& @. ^
  % |# l: M9 K* n$ p4 H
  石越不同意授予慕容垂兵权,对苻丕说:“王师新败,民心不安,负罪逃亡之徒,思乱者甚多,故丁零一唱,众已数千。慕容垂,燕之宿望,有兴复旧业之心,若再给他兵马,是如虎添翼。”苻丕想想道:“慕容垂留在邺城,也不是长久之计。如同卧虎睡蛟,一旦醒来,必有肘腋之变,如今打发他远行,不是更好吗?翟斌凶狠,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我坐山收渔翁之利。”话虽如此,苻丕到底放心不下,拨给慕容垂两千老弱残兵和一些破烂的铠甲武器,让氐族大将苻飞龙率一千精锐氐骑做监军,赋与他临事机变之权,“(慕容)垂为三军之帅,卿为谋(慕容)垂之将,行矣,勉之!”又将慕容农、慕容楷、慕容绍等人留在邺城监视起来。
# j$ }' L# C0 O& ~1 H4 f  # S) X- H# s& {8 l; @
  慕容垂受命征伐,临行请求入邺城拜谒前燕宗庙,苻丕不许,慕容垂便服前往为看守宗庙的亭吏阻挡,慕容垂一怒之下,硬闯宗庙,斩吏烧亭,扬长而去。石越马上对苻丕说:“慕容垂轻侮方镇,杀吏烧亭,反形已露,可因此除之。”苻丕仍然心存侥幸,希望二虎相斗,假意道:“淮南之败,慕容垂侍卫天王,此功不可忘也。”石越不屑地反驳:“慕容垂叛燕降秦,他既能不忠于燕国,安能尽忠于我大秦!失掉机会,必为后患!”苻丕心里甚是忌惮慕容垂,怕逼反他,不置可否。石越对闵亮叹道:“苻公父子好为小仁,不顾大计,终当为人所擒耳!”
# {1 K* s( n( _  r4 S' ?( h  
3 e5 n1 D% t) A4 f  闵亮、李毗眼见前秦在关东大势已去,投降慕容垂并将苻丕与苻飞龙的阴谋一一道出,慕容垂终于露出他的真面目,对将领们说“我尽忠于苻氏,而他却专门想图谋我们父子,我虽然想善罢甘休,能行吗!”于是群情激愤,同仇敌忾,慕容垂与诸将相约复国,借口兵力不足,停留在河内招募兵众,十天时间已经拥有八千兵众。
  {- G' {3 W9 z) i  ) b1 d8 Z7 l# H( w# d( I
  苻晖不断催促慕容垂起兵,慕容垂采用其子慕容麟的主意,对监军苻飞龙说:“洛阳告急,贼寇不远,当昼止夜行,以攻其不意!”苻飞龙不知是计,巴不得慕容垂速击贼兵,点头同意,慕容垂令氐兵五人为一伍,打乱他们的编制。遣慕容宝居前,慕容隆与自己殿后,让苻飞龙的骑兵居中,白天休息,夜间行军,向洛阳进发。慕容麟的计策挺损,白天休息,苻飞龙的精锐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打乱他们的编制,官兵不相属,围而歼之,不费吹灰之力。大军走了一天的夜路,人困马乏,天蒙蒙一亮,众将各率士卒安营休息,苻飞龙的氐族骑兵也下马睡觉。眼见快到正午,鼓声大作,喊声四起,慕容垂率军将苻飞龙团团围住,杀进营内,不少氐兵尚在睡梦中就被砍杀,氐人全部诛绝,苻飞龙亦被慕容隆杀死,慕容兵士无一人伤亡。& ^$ E' u5 T2 u$ B: \' K
  
& \  F/ z; {: ^& l' I& E. h/ s  慕容垂杀苻飞龙,手下将佐家在关中者一律赐物还乡,大誓三军复兴大燕:“吾本外假秦声,内规兴复。乱法者军有常刑,奉命者赏不逾日,天下既定,封爵有差,不相负也。”燕军济河焚桥,兵进洛阳。
5 J+ _2 R, {( Q5 `1 Q/ ?  
* q+ x0 F1 a3 E' Z7 ]  c% t  丁零首领翟斌在燕国旧将慕容凤、王腾、段延等人的怂恿下,与慕容垂联兵,推举慕容垂为盟主。苻晖得知苻飞龙死讯,固守洛阳不战,众将请求攻城,慕容垂认为洛阳地势平坦,无险可守,且靠近晋国,四面受敌,攻取无益,徒劳兵马,不如济河取邺城。”5 V' O1 p  A7 p/ o0 V& s2 @
  
2 q- ^  \! Q6 O, R  燕军挥师东进,一路之上,鲜卑、丁零各族的豪强纷纷响应,昌黎鲜卑卫驹率众数万来归。兵马至荥阳,荥阳太守原为燕国扶余王余蔚,大开城门,迎于道路,恭请慕容垂进城。慕容家兄弟推荐慕容德与翟斌、鲜卑豪强余蔚、卫驹为首,率文武官员齐聚大殿,固请慕容垂称帝。慕容垂推辞再三,群臣恳请,依晋中宗故事,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谓之统府,群下称臣,文表奏疏,封官授爵,如皇帝一样。以弟慕容德为车骑大将军,封范阳王,侄子慕容楷为征西大将军,封太原王,翟斌为建义大将军,封河南王,翟檀为柱国大将军、弘农王;余蔚为征东大将军,封扶余王,卫驹为鹰扬将军,慕容凤为建策将军。大小官员,分赏有差,众皆踊跃效命,慕容垂帅众二十余万,自石门(今郑州荥阳县四十五里处)济黄河,长驱直入向邺城进发。
! a, ^! n& F# j  " U) g0 x' j$ Q7 R7 Y$ A4 p
  慕容垂杀苻飞龙后,派遣参军高湖入邺城,密告慕容农等人。慕容农不愧慕容家的高人,他没有去河内与慕容垂会合,和慕容楷、慕容绍分头去列人城(在今肥乡县)和辟阳(在今河北冀县东南)招揽燕国故旧起兵。慕容子弟们盗取苻丕蒲池军马分赴各地,慕容农召集乌桓鲁利、张骧,在列人城斩桑榆为兵,裂裳为旗,起兵复国,亲自带兵进攻秦军屯粮地馆陶,慕容楷和慕容绍兄弟游说守将东胡人王宴来降,慕容农兵不血刃,攻占馆陶,缴获大量武器、军粮。派兰汗、赵秋攻取秦军牧马之地康台泽,劫掠牧马数千匹,于是步骑云集,众至数万。张骧等诸将共同推举慕容农为使持节,都督河北诸军事,骠骑大将军。慕容农以燕王未至,不敢擅自封赏将士。赵秋劝道:“军无赏,士不往,军无钱,士不来,如今前来投奔的人,皆欲建一时之功,谋万世之利,将军不遂其意,恐失其心,应该大加封赏,以广中兴之基。”慕容农恍然大悟,遂封张骧为辅国将军,刘大为安远将军,鲁利为建成将军,其余诸将各有封赏,于是众皆大悦,前来投奔的人络绎不绝。库官伟举上党降,乞持归以东阿降,平睿、平幼兄弟据燕国降。慕容农号令严明,军队秋毫无犯,士女喜悦,声威大振,河北遍地烽烟有效地支援河南慕容垂的主力部队。
- v! H: K2 |8 ]/ T1 ?# h  
, n3 p. K- Q  Q9 J9 X: I* W( Z. v  公元384年,晋太元九年春正月初一,长乐公苻丕在银安殿大会宾客,邀请慕容农兄弟赴宴,却找不到人。三天之后,才知道慕容农在列人城起兵反叛,苻丕大怒,派遣石越将步骑一万讨之。消息传到列人城,慕容农召集诸将计议道:“石越素有智能之名,如今不南拒大军而来此,是畏燕王而欺我也!必不设备,可以用计取之。”
8 k; s( v! R0 a1 I, O% N2 V  
2 K4 k% q8 u/ ^7 ]* g  列人城之战是慕容农的经典之战,通过此次战役确立了他燕国名将的地位,也挤身中华名将的行列。诸将请修筑列人城进行防御,慕容农笑道:“善用兵者,结士以心,今起义兵,只要是敌人就攻击,当以山河为城池,一个小小的列人城,哪里值得据守呢?若敌军至,我与诸将共击之!”慕容农率众登上列人城西门,遥望秦军,向其步骑严整,精甲耀日,自己手下尽是农民军,衣衫褴缕、木棒铁锹,微笑道:“彼甲在外,我甲在心,昼战,则我士卒见到敌人的凯甲和锐利的刀矛就会畏惧,不如等到晚上再攻击他们,必克。”" [- l# g/ _7 G: W0 m
  " w) d3 g- E+ T, T
  秦将石越见燕兵戒备森严,无机可乘,命令军队围栅立寨,扎下营盘,下令诸军不得妄动。慕容农见秦兵退去安营,含笑道:“石越精兵锐卒,不乘初至之锐气击我,反而修建栅栏防御,我知其无能为也!”日薄西山,夜幕悄然而降,慕容农督师踹石越大营,猛将刘木率四百勇士腾栅而入,秦兵披靡,慕容农挥军猛攻,大败秦兵,斩石越,将石越的首级送给慕容垂。石越与毛当,皆秦之骁将,天王苻坚让他们两人分别助其二子镇守邺城和洛阳,结果相继败没,黄河南北人情骚动,盗贼群起。
% k& D% {+ T: B  
# z) S$ V5 B* e  慕容农大起三军与慕容垂在漳水会师,兵合一处,将打一家,慕容垂亲率二十万大军从三面围攻邺城,留下西门,欲使苻丕西归。燕军架云梯,挖地道,猛烈攻击。苻丕一面顽强坚守,一面发快骑千里加急,向长安求援。关中的苻坚此时此刻被一只美丽的凤凰和一只狡猾的中山狼围绕着,岌岌可危,自顾不暇,如何顾得上千里之外的邺城。凤凰的羽毛绚丽奇美,动人心魄,如果它是由银甲铸成的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1 23:16 , Processed in 0.05199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