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14 22: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一个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绝望的人(1)" g9 W7 ?2 @$ T2 G, B3 n, Q& |
2 F, M7 m/ n; |1 e$ I3 i& \
李怀光虽然走了,可他并不是去杀敌。
! O7 F4 Q1 p! b% C 他一走到咸阳就按兵不动了。* @) h3 ]# A6 C
而且是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雷打不动。0 a" `! s5 S* O! p
在此期间他只做了一件事:频频上表,不厌其烦地声讨卢、赵、白三人。
; D4 L: |0 E A. g J% K x+ y& Q5 N 李怀光明摆着就是要跟天子做交易——要想灭朱泚,就先灭此三人;不杀此三人,我就不出兵。
* E: ?2 \- f, p2 x! p8 {& f 德宗懵了。
9 }5 n+ @9 H8 ?6 ~, G N 他没想到这把刀居然就这么明目张胆地脱离了掌控。
$ H! \8 m) }. t9 q* c 打从玄宗时代起,朔方军就一直是帝国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从“安史之乱”一直到今天,朔方军更是制衡河北诸藩以及平定叛乱的最主要力量。而今天下乱成了一锅粥,朔方军要是再坐壁上观、或者干脆跟着造反,那这天下还有什么指望?!倘若再拖延下去,让河南河北、关内关外的叛乱连成一片……德宗李适不寒而栗地想,那这一百六十多年的李唐江山岂不是要倾覆在自己的手上?!, y% y/ j9 J' P. `
李适不敢再往下想了。% R# w& U9 Y6 V6 i; s4 H
他决定跟李怀光做这笔交易。
9 X* N5 E1 @- X' i ]6 E9 D2 W) [8 ]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二月十九日,宰相卢杞被贬为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司马,神策军使白志贞被贬为恩州(今广东恩平市)司马,度支赵赞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司马。7 W, s3 c1 g5 K- T
7 w' s/ X9 n! D; q) C! G# X! y) X# q
这一年最后的日子里,在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态势的德宗皇帝开始采取两手战略。对朱泚、朱滔、李希烈之流,就一个字——打!而对田悦、王武俊和李纳,德宗则采用了另一个办法——拉。$ r/ Z$ s8 c( A' V( W1 L6 k
德宗知道,自从朱泚称帝后,朱滔便日益骄矜、目中无人,所以眼下田、王、李三人跟朱氏兄弟绝对是貌合神离,而且他们也会担心,万一朱泚兄弟真的夺了天下,接下来要灭的人就肯定是他们。) Z5 g6 d# V* ^' s8 X- P& @
河北诸藩有了这样一条致命的裂缝,德宗李适没有理由不加以利用。他遣使暗中向田、王、李三人许诺,一旦反正,所有罪行全部赦免,而且赠以高官厚爵。
4 Q9 w& Y9 M/ j9 K0 A( f 德宗的离间之计虽然产生了一定成效,但是田、王、李三人也只是暗中同意归顺,表面上仍旧与朱滔称兄道弟,而且并未取消王号。
, J1 Z" }( w! b0 X- x8 i 很显然,田、王、李三人是在骑墙。因为就目前局势而言,他们还是很难确定自己该把宝押在哪一方,所以骑墙对他们最为安全。
, N/ A/ u" f9 ]9 Z 1 N# Y% c& s7 c% i# O$ F' [- F! r/ q
而这些日子里,中原战场的形势则让人心焦。
4 @; o8 Y+ t2 H5 X' u3 z; `& ~ 淮西招讨使李勉似乎不是李希烈的对手。在被围攻了数月之后,李勉被迫放弃汴州(今河南开封市),率所部一万多人突围,退至宋州(今河南商丘市)。
) v& |) }0 @; K) z0 n( X 李希烈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占领汴州,随即向北、西、东三个方向同时出兵。
8 V8 D3 i4 ] s 北路,叛军刚刚兵临滑州(今河南滑县)城下,刺史李澄便举城而降。
. `1 y( s; s/ Q ~ 西路,叛军围攻郑州,武牢(今河南荥阳市西)以东地区基本上都被其控制。
& U" X2 Y6 p5 K% e$ ^4 L8 e/ F 东路,李希烈亲率大军攻陷襄邑(今河南睢县),守将高翼城破后投河自尽;李希烈乘胜进攻宁陵(今河南宁陵县),江、淮大震;唐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派参谋晋见李希烈,表示已命令辖下的濠(今安徽凤阳县东北)、寿(今安徽寿县)、舒(今安徽潜山县)、庐(今安徽合肥市)四州解除武装、放弃抵抗、一切听候李希烈指挥。4 r4 }; x a$ ^, a+ c
0 K1 k( y$ a5 T1 Y 战火在四方燃烧,在这个冰冷刺骨的冬天里燃烧。
/ m8 _; O& Q; Y2 f- T 与此同时,唐德宗李适坐在奉天城简陋的天子行在里,看见另一场火焰正在他的灵魂深处灼灼燃烧。
6 Q) m8 r; f8 t3 |5 H* r 这是一场旧我与新我激烈交战的火焰。6 J4 J% c- v" E' G% U- ~
这是一场以肉体的磨难为柴薪、以灵魂的忏悔为火种而点燃的——呼唤涅槃的火焰。
# v. L7 I+ F) ?5 O, S$ x' E/ {0 U 天子李适最后站了起来,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个决定。+ A) R" w& }1 W3 v" T% @5 A
他决定听从翰林学士陆贽的劝谏——下诏罪己。, L0 t$ ^$ a5 |+ o7 n, i" Y
李适并不知道跨过这一步能否获得新生,可他别无选择。
9 o5 a @; c% m9 x: r8 Q6 J 他只知道,如果不这么做,离散的人心将难以凝聚,沦陷的土地将难以收复,失落的尊严将难以挽回,破碎的家国将难以重建,而他本人,也将永远无法走出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巨大梦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