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19 20: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显接到武则天的诏书,被接回到神都洛阳。当他被重新立为太子的时候,距离他第一次登基,已是整整十五年。人生七十古稀,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 I6 l* M# ?( v) Y2 g 人一辈子有几个十五年?
& g5 N( w( P- ^: I8 u0 \ n; W$ [ 4 {. r- D2 Y) d2 }# x9 U
诏回李显后,武则天在朝堂上,武则天对狄仁杰半天玩笑半认真地说:“还你太子。”. W/ g" ]! B2 ]& h+ `, w9 i
狄仁杰流泪叩首。
( q0 b2 c0 V+ V: E: b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不立就在洛阳的李旦为太子,而要诏回房州的李显?
7 q+ f4 R0 z; V' G 这个问题,野史倒有一种说法。说是武三思受了李显的妻子韦后托付,在武则天面前称赞了李显。这事得从扬州徐敬业叛乱说起,武则天令大将李效逸带兵征讨的同时,又派武三思去房州监察李显,看他有没有举动,是不是企图遥相呼应。
& v1 d1 ^* z* b$ |2 i 武三思到了房州以后,见到了李显和韦后,这个韦后风韵十足,不是一般的美貌。可李显被废黜,他的夫人再美也是落水的凤凰。在这种境况下,韦后想利用武三思是可以理解的。她频频向武三思抛媚眼,送秋波。搞得武三思心旌摇曳。' s. W' H( u% s/ z4 p2 H8 b
韦后知道,搞定武三思,等于讨好了武则天,以后的日子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 ]& y# V" h' T/ k, X 女人能靠什么搞定男人?0 o. [0 G0 u! C3 Z9 N! R+ ]
# l+ V6 D- D7 `8 {2 `. B
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妆,打扮得让男人一见就会产生很多联想。而后独自来到武三思的馆舍。武三思模样很正派的在读书,忽然一股浓郁的胭脂香味钻入鼻孔,随即韦后像聊斋妇女一般飘然而至,武三思做惊讶状,起身相迎,客套地说:娘娘深夜造访,实不敢当。
. N0 f; d2 s) Y, L+ x 韦后迷人一笑,伸出纤细玉手,轻掩武三思嘴唇,说了两个关键词:噤声!灭烛!, G0 ?4 c1 N8 \5 J6 ^) c2 u# U
武三思这次没有三思而行,他立刻吹灭蜡烛。随后,二人就干了一些省略后的事情。
, e( `+ P0 i/ j1 m5 ]% {; I 次日清晨,韦后向武三思索要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是要求武三思在武则天面前保举李显为太子。
8 D8 u8 O( h% q7 Y j, Z& G 武三思没想到,这一觉竟然睡出了这么大的政治意义。他答应了韦后的要求,并指天发誓说一定办。& P( w" o& n8 s6 k1 R* }1 E$ D
8 U+ \, G% p! Q* Y
武三思走了。没多久,武则天的诏令就到了,要李显迁回神都洛阳。) I; |2 _% [$ \& c) l
3 D1 J8 J' Q7 I1 O8 r% m
这就是野史说法。里面至少有三个疑问。其一,韦后一夜情献身武三思,这个事是否存在,谁也无法确定。若确有此事,也是在极其秘密之下进行,并没有招呼左右随从围观。那么,这事如何被外人知晓?. B, z: d( c8 R, [0 H7 {
其二,武则天怎么可能凭武三思的几句好话和保举,就下决心诏回李显,并立其为太子。一个清醒深谋远虑的女政治家,是不会一时头脑发热的。当然,男政治家也不会。
2 U" \' N. d9 {2 M, W* r& Y, W 其三,武三思也有机会继承皇位。一个有希望当上皇帝的人,一个见色动心的人,会为了一个一夜情的美女而放弃未来的后宫佳丽三千吗?! e+ c0 Q' } P
由此可见,野史的说法很难成立。
/ ?4 u$ S! @9 o& i) J4 O( q - v" V) w* |! \6 R( h
那么,武则天立李显儿不立李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四。
# ~$ x0 L$ d" l, W* D! ~7 Q 第一, 性格因素。
H( L4 F, l5 g5 t 李显机敏,李旦懦弱。从性格上讲,武则天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她喜欢李旦的顺从,可继承皇位是在她死了以后,死了还需要谁来顺从吗?李显自然更适合继承皇位。
* Q) c; O' P9 I( T 第二, 民心因素。
' e- Q8 i' q- O8 G% e8 }% i l 立李氏为太子,就是还政于李唐。李显是高宗李治生前亲立的太子。李旦是她武则- H4 o% n2 H! f1 b' G8 V8 h$ t
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只有让李显归位,才象征着李唐王朝的延续。才真正顺了民心。/ a( ~" f5 A* c+ C% x/ K
第三, 关系因素
. D8 i3 x% n- k; r7 M _$ S4 i1 d( h 李显和李旦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相比之下,他们谁和武则天的矛盾、隔阂更浅一些呢?应该说是李显。他虽然是有罪被罢黜,但废黜以后,享受的是亲王的待遇。武则天除了一开始让他反复迁移折腾以外,也没再为难过他。而李显也没有兴风作浪。一般来说,按照常规,被废黜后就不可能再登帝位。而武则天还给他机会,把他诏回神都洛阳,重立为太子。李显多少会心生感激,甚至可以尽释前嫌。
$ y& l- B R1 @8 q8 }& o 李旦则不同,他私自接见大臣,有图谋不轨的嫌疑。从此失去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还杀了他的宠妃刘氏和窦氏。在感情上,这母子二人仇怨极深。
: }/ l; ~, m+ v3 A" I6 d 第四,宗法因素
+ j" F# J# i! ~ b) Z0 [/ b! V2 s 以宗法观念来说,历来是“立嫡为长”。李显比李旦大。如果立李旦为太子,将来
$ ^8 m9 ^$ Q3 t7 e. e 很有可能会引起一场皇位之争的兄弟相残。立李显为太子,危险系数相对就小得多。, R5 W+ W6 H$ a) p9 X$ B" H
( t! O* }* `9 t4 X; `
武则天考虑得很周全。就在李显回到神都洛阳以后,她也没有马上立李显为太子。而是等了半年,让李显先熟悉洛阳的政治环境。同时,让皇嗣李旦也明白自己的意思。果然,半年后,李旦主动逊位于庐陵王。正合武则天心意。于是,将李旦降皇嗣位相王,李显为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