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京剧的声腔板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二黄转反二黄综合板式唱腔
- {" K/ f9 P. r
  由二黄转反二黄的组合板式的唱段,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很常见。一般都是由二黄导板起、用二黄回龙大拖腔的尾音过渡、(将其结束音“1”,采用移宫为变宫的手法变为“7”,这个“7”恰好等于反二黄的“3”),从过门转入反二黄慢板。这种二黄转反二黄的唱段,有多种组合形式: ! c: }/ ~8 d6 O# a% a6 |4 y) o. Q
  1、二黄导板、回龙转反二黄慢板、原板,如目《卧龙吊孝》“见灵堂不由人珠泪满面”(二黄导板1句、回龙1句、反二黄慢板9句、原板7句) 0 O( d. z) {4 I8 K3 h
3 Z6 X2 e: L  d6 u$ Z
  2、二黄导板、回龙转反二黄原板、散板,如《苏武牧羊》“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二黄导板、回龙各一句、反二黄原板17句、散板一句) 6 }& h" _; H+ @+ e5 j
  3、二黄导板、回龙转反二黄慢板、原板、散板:老生唱段《朱痕记》“见坟台不由人泪流满面”(二黄导板、回龙各一句、反二黄慢板7句、原板6句、散板1句) . T: t& u9 Y: W* P. `# p2 K0 U
  4、二黄导板、回龙、反二黄慢板、散板,如《文姬归汉》“见坟台哭一声妃细听”(二黄导板、回龙各一句、反二黄慢板7句、散板一句。) . C* X1 z( i! U! g
. y, g2 m6 y8 c9 Q2 Q  @# J  O
  5、二黄散板、碰板、转接反二黄三眼、二黄散板,如《李逵探母》“忍不住悲声放,呼天喊地唤老娘,一阵阵泪洒胸膛”。 2 i& }2 Q& A% }6 E) n( J; v" D5 a
  以上是最常见的,二黄与反二黄接转的五种组合接转形式,当然不只仅有这五种组合形式。在现代戏中二黄转反二黄的唱段也很多,《红灯记》第五场,李奶奶唱二黄原板,接李铁梅的反二黄原板、快板,也有在一个唱段中二黄、反二黄局部转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声腔

" E* p! D: M( H9 N: f3 t: W9 c9 c
  西皮和二黄一样,都是京剧声腔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西皮、二黄这两大声腔系统有不同的板式、旋律、风格和特色。 5 @& S1 Z' }: d! i+ U
  首先了解一下西皮声腔的起源:西皮声腔直接脱胎于秦腔。因而西皮声腔具有北方音乐挺拔、高昂、激越的特点。“皮”:作为戏班行话,流行于湖北和湖南。比如把“一段唱”说成“一段皮”、把“开唱”说成“开皮”、把“慢板”称之为“慢皮” 是戏班的行话,关于西皮的“西”:大家都知道它是和陕西、山西联系在一起的,如明清时代就把山、陕商人称作“西商”、“西客”。把山陕会馆称之为“西会馆”,把山陕戏班称之为“西班”。显而易见的是,“西”是指山、陕西,“皮”指的是“唱”,而“西皮”就是“山陕的唱”。 7 [5 q0 X& S- c# z- g
  西皮声腔有与二黄声腔不同的特色:西皮唱腔的旋律活泼、跳跃、高亢、刚劲有力,色彩明亮,节奏多变(可快、可慢),多用它表现奔放、激昂、欢快的情绪。
0 o6 M: l5 Q& k; ]+ ^
0 f$ e  K% @, s& a8 W2 V
  为西皮唱腔伴奏的京胡定6 3弦。西皮声腔的板式比二黄更丰富,二黄声腔里面的板式西皮声腔里都有,西皮比二黄多的板式是二六、流水和快板等板式。这些板式的节奏都比原板的更快、更紧凑6 s1 i6 W2 u9 d. Q* ]8 _; g
  演唱西皮声腔的常用调门是:老生和花脸行当常用调是F调和E调,嗓子条件突出好的可用升F调、甚至用G调来演唱,嗓音条件有限者,可用降E调演唱。老旦演唱西皮声明腔的常用调门是F调、升F调和G调。旦角、小生行当是用小嗓演唱的,常用调门是E调和F调,而演唱“娃娃调”唱腔则要用G调。
+ ^5 @9 h! y5 [. C% h6 R  西皮声腔上、下句的落音与二黄不同,西皮唱腔上句的基本落音是:2、3、6、6。下句的基本落音是1和5。特殊处理比如“嘎调”式唱腔的上句,可落高音“1”和“5”。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原板
: {; y4 u3 G6 n% a$ Y
  介绍了西皮声腔的规律特征后,下面详细介绍各种板式的程式性规律和特征,首先介绍西皮声腔的基本板式:西皮原板。
' `. Z8 ^$ \, c& j% h. D  西皮原板的结构形式和二黄原板相同,也就是2/4节拍,一板一眼,中速节奏的板式。
6 R# @( n" F3 g& L' `' u: M  旦角行当的唱腔比老生、花脸的唱腔要复杂、节奏较慢,因此旦角的西皮原板一般用4/4节拍记谱。 7 D3 B& A9 m0 l1 M8 L6 \9 }
7 g2 G! f  w4 ^# ~
  先介绍老生西皮原板:《失街亭》“两国交锋龙虎斗”这段老生行当的唱腔比较简单、短小,是一段正格、规范的西皮原板。全段共有六句唱,三个上句的落音都落在“2”音,三个下句的落音都在落“1”音。西皮原板是“眼起、板落”的规律,也就是唱词的第一个字从“眼”上起唱,唱腔的最后一个音要落在板上,结束唱句。(变格形式除外)上面这个唱段,六句唱腔都从眼上起唱,六句唱中有五句唱腔都落在板上,唯有第四句,唱词是“赏罚中公平要自由”,这一句唱腔的落音作了变格处理,使这句唱腔不落在板上、而落在了眼上。
! \6 p4 D. f% b# X8 {  西皮原板的用处极为宽泛,常用于叙事、抒情和景色描述。在京剧剧目中,独立存在的西皮原板唱段很多,不同行当接唱的形式、原板与其他板式接转、组合的形式也不少。 《状元媒》导板“蛟龙得意上九天”是生旦接唱形式的原板。
8 s/ ^0 P, q9 g  Q7 i% N

* z/ D6 W. z" f2 s. \* D
  下面介绍花脸行当的西皮原板:《击鼓骂曹》曹操唱“擂鼓三通响如雷”这段花脸行当的西皮原板,唱腔的第一句(上句)是落在“3”音的,第三句、第五句 (上句)和上面欣赏的老生原板上句落音一样,都是落在“2”音的,下句都是落在“1”音的。上下句都是眼起板落的形式。花脸的西皮原板和老生西皮原板的结构完全相同,因行当不同,演唱风格则有所不同,花脸唱腔要比老生唱腔的棱角大,粗犷强烈、比较夸张。
, m3 r# L3 x. D4 Z9 z% n

. x9 l! N9 X& K  @  [& K) J
  旦角西皮原板:《宇宙锋》“老爹爹发恩德将本修上”是旦角的西皮原板,它的节奏明显慢于老生和花脸的西皮原板。从行进速度上看,旦角的西皮原板与老生西皮三眼的速度相近,因此旦角的西皮原板用4/4节拍记谱。旦角是用小嗓演唱的,唱腔、音域与老生不同。旦角西皮原板的唱腔,有与老生西皮相同的上句落音,如上句落“2”、下句落“1”。而旦角西皮原板上句落音,用的最多的是落“6”音的腔,虽然也有上句落“2”和“3”的唱腔,但因为音域比较低,用的比较少,下句用的最多的落音是“5”和“1”音。上面这段旦角西皮原板,两个上句都落在“6”音,两个下句都落在“5”音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慢板
* E% M4 Y! B+ k( W
  介绍了各个行当的西皮原板后,下面介绍由原板延伸、发展而成的西皮慢板。 ( L4 S3 I. [- E# @' b
  西皮慢板是以西皮原板为基础,用加花、延伸手法,扩展形成的。西皮慢板比西皮原板要慢一倍,从原板的一板一眼,发展成为4/4的节拍、一板三眼的形式,所以西皮慢板也可以称之为西皮三眼。西皮三眼的拍板方法与二黄三眼的拍板方法相同。慢板虽然从原板的2/4节拍、一板一眼,扩展为4/4的节拍,一板三眼的形式,但唱腔仍保持了“眼起、落板”的基本规律。 ) E) w3 F( O6 O# ?* |, g9 R' }8 w% m

3 l$ {. @( I5 u& |4 [# L9 v1 x
  因慢板是一板三眼的形式,它的“眼起”,更准确的说是从“中眼起”,唱腔旋律经过加花发展,曲调比原板要丰富、迂回、复杂,比原板唱腔更优美、细腻、精致,抒情性很强,常做为剧中的重点唱段使用。上、下句落音与原板基本相同。但比原板更丰富多彩。比如旦角西皮慢板的上句,有落高音“1”的唱腔,这在西皮原板中是不曾有的。
1 i& ?/ J) Z/ y) w- X  先介绍老生行当的西皮三眼唱腔。用《失街亭》老生西皮原板的第一句:“两国交锋龙虎斗”和《空城计》老生西皮三眼的第一句:“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对照一下便知,慢板是从原板发展而耒,只是慢板比原板的节奏要慢一倍,唱腔比原板复杂,拖腔比原板更长,但起唱形式和唱腔结构与原板相同。 $ K+ G; @3 I6 [& O4 \5 w

& y4 A2 w) f: M
  下面介绍花脸行当的西皮三眼唱腔。京剧皮黄声腔板式是几代人创立起来的。在早期的京剧传统剧目中,花脸行当没有西皮三眼板式的唱腔,著名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先生在排演《赤桑镇》一剧时,编创了花脸西皮三眼唱腔。花脸行当的西皮三眼,唱腔格式、结构、规律都与老生西皮三眼基本相同,只是花脸行当演唱的音色、风格、韵味不同于老生。花脸行当的唱腔,如果旋律不变,而改用老生风格韵味来演唱,可以成为一段老生唱腔。
( A% e( r6 F0 X; k7 x4 h  下面介绍老旦行当的西皮三眼唱腔,老旦的西皮三眼,唱腔格律和老生的很相近,只是有各行当演唱风格上的区别。有些唱腔几个行当都可以用,但是演唱风格不可混淆。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三眼

- x0 ~& |9 T  g; q0 H. l+ Z
  相同板式的唱腔,旦角的唱腔比老生行当的节奏要慢,比如旦角西皮原板的节奏、速度,几乎与老生西皮三眼的节奏速度相同,旦角的西皮慢板比老生西皮三眼的节奏要慢得多。因此旦角三眼板式的唱腔,一般都称为慢板,而不习惯于称三眼。
  R* E# w/ F+ h2 b. m: ~  《龙凤呈祥》这出戏,旦角的各流派都曾上演,《龙凤呈祥》洞房一场,孙尚香的唱段有王派、梅派、程派、张派的唱腔流传,唱腔的唱词、长短、旋律和演唱风格各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张派旦角的这段西皮慢板,在唱腔结构、“眼起板落”的规律等方面,与老生相同,但在唱腔的旋律行政进,以及上、下句的落音等方面,有所发展变化。
7 b; A% p8 d; _, q
$ U6 }, x& v3 e: }
  西皮三眼板式,根据剧情的需要,唱腔的节奏和旋律的简繁会有不同,有的节奏慢、拖腔长而复杂。有的三眼唱段节奏较快,唱腔紧凑、旋律较简单,如老生剧目《状元谱》一剧中的西皮三眼“张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节奏就比较快、旋律也简朴,内行人习惯于将它称之为“快三眼”。至于西皮三眼快到了什么程度,就可称为快三眼,并无明确标准。
9 s7 y/ G/ v: e$ f  老生之外的其它行当,如老旦、花脸、小生等行当的西皮三眼,要尽管是同一板式,在很多剧目中应用,节奏旋律上也有区别,但也不再细致的区分“慢三眼”、“中三眼”、“快三眼”了,一律统称为西皮三眼,旦角就统称为西皮慢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二六

' a% z, w4 _/ A' a& y* h
  本节内容介绍比原板的节奏紧凑、唱腔比原板简化的西皮二六。
0 u8 `5 g& C. U8 U  关于二六板式名称的来源一种说法是:二六板式由过门而命名,因为这个板式的过门旋律是十二板的长度,十二是由两个六组成,故称为“二六”。另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板式的节奏不快不慢,属二流节奏,叫白了成了二六。 $ ]4 j( y# r) Q# ^
  先介绍带十二板过门的旦角二六唱段。《别姬》“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这段二六就是带大过门的旦角二六板式的唱腔,它没有高腔,音域较低,从演唱角度讲,这种板式的演唱比较轻松省力。
/ f9 k/ Z9 o7 C3 S% v  旦角西皮二六板式的上、下句的落音,在保持原板上句落“6”,下句落“5”的前提下,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别姬》一剧中的西皮二六,第一句“劝君王”这个上句的落音不是原板常见的落音“6”,而是落在了高音“1”上,从句头的“劝”字、和“听”字的中低音区,旋律是向上行进,变化成落高音“1”的,旦角二六的这种唱腔很多见。其他的几个上句都保留了和西皮原板相同的、上句落“6”的特点。旦角二六的下句落音,和原板一样是“5”和“1”。
- ?1 Q3 S) T. R& S

' @  J# N' D; V% @5 {
  二六板式的起唱形式有三种:上面介绍过十二板的起唱形式,用得最多的是“碰板”的起唱形式,既只用一拍时值的“小垫头”就起唱腔。第三种起唱形式是从其它板式转接而来。
$ c4 T! f& i- g2 }% T4 J- ~  西皮慢板是在西皮原板的基础上,用延申、加花 、扩展手法而形成的板式。与其相反,西皮二六则是用浓缩、简化、加速的手法,演变出的一个板式。西皮二六这个板式的特点是:和原板一样也是2/4的节拍、一板一眼的形式。从总体上看,二六的节奏虽属中速节奏,但比西皮原板紧凑,字多腔少,要快于原板。 6 x' d4 }* }0 f+ O7 v: F
  西皮二六改变了原板唱腔“眼起板落”的格式规律。二六板式的唱腔规律是:第一句不是从眼上起唱,而是“板上起唱”,下面其余的各句才是从眼上起唱,二六板式紧缩了唱腔,演化成了二六板式“唱腔落眼“的基本形态。
$ C: d2 a+ ~4 `4 a; R* N

$ v! \/ |! z, E/ F. d8 h/ j6 G
  二六板式的唱腔旋律比原板简化,有“字多腔少”的特色。保持了西皮原板的上、下句基本落音,在剧中常用于叙述、说理、景物描写和抒发比较快慰、得意的感情。 4 p$ s0 f% h# L7 a" W
  《斩黄袍》“孤王酒醉在桃花宫”是一段节奏较慢的老生西皮二六,一板一眼,中速的节奏,上下句落音与原板上句落“2”,下句落“1” 完全相同。第一句“孤王酒醉”是从板上起唱的,面后的各句都是从眼上起唱。每句唱腔的尾音都落在眼上。句与句子之间没有大过门,只用小垫头连接下一句唱腔。如果说一段十句唱词的西皮原板唱段,约用五分钟时间演唱,而同样长的唱段若用二六板式演唱,约三分钟即可完成,因为二六板式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大过门,没有大拖腔,唱腔简化,节奏紧凑。 5 m4 Z. L, ?) O3 f/ [& z

3 b! [% m8 C) O3 g
  老生行当的二六板式,有“二六” 与“快二六”之分,只有老生的“快二六”才保持了西皮原板“眼上起唱”的规律,因为快二六是1/4拍子的,它把“眼上起唱”紧缩为“过板起唱”。《定军山》“在黄罗宝账领将令”、《文昭关》“伍员在头上换儒巾”都是西皮快二六板式的唱腔。《文昭关》 “伍员在头上换儒巾”这段唱腔是老生西皮快二六。快二六的速度已近似于西皮流水板,故快二六不用2/4节拍,而用1/4节拍记谱,快二六唱腔更为简化、通畅,成了有板无眼的唱腔。在“夺头”末锣后即开唱、属于过板起唱的形式,连一拍时值的小垫头都省略掉,是中快速的节奏。 # n, @8 g! ]" s  |
  老生西皮快二六板式的唱腔,与前面欣赏过的,《斩黄袍》一剧中的二六唱段相比较,节奏明显不同,快二六比二六几乎是快了一倍。尽管速度加快,但是从唱腔的结构,小过门,开唱锣经等诸方面,十分明显的看出仍是二六的板式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流水

' e7 K) v( Q1 n1 z" k$ `0 f2 M# f
  我们都知道二六是从原板压缩变化而来的,比西皮原板紧凑一些的板式是二六,比二六更紧凑、更快的板式是西皮流水板。西皮流水可视为西皮原板的浓缩板。 : E; Y  `4 T" ]8 }# T  S
  西皮流水板的特征是:1/4节拍的形式、有板无眼。中快速节奏。唱腔的第一句从板上起唱。下边的其余唱句,在板上开唱和过板开唱都可以,但其它唱句过板开唱的较多。因流水板是有板无眼的形式,所谓“过板开唱”,就是从后半拍起唱。每句唱腔的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板上。
& [# W8 M/ _$ }' Z. J7 s9 h1 d8 z
+ M$ N0 m1 j, T8 \
  《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囗”这段老生西皮流水板,是表述性内容的西皮流水板,用于西皮流水板开唱的锣经是“凤点头”和“闪锤”。锣经后,一般用的是西皮流水板的整过门,(《三家店》这个流水板过门是在传统过门基础上改编的一个专用过门)。第一句“将身儿来至在”是从板上起唱的,第二句“尊一声过往的宾朋”和下面的一连几句都是小过门后,过板起唱的形式,直到“娘生儿连心肉”这句,才转为在板上开唱,可见除了第一句板上起唱外,其余各句过板起唱为多,但也可以和第一句一样,由板上起唱。每一句唱后用小垫头与下一句连接。流水板有板无眼,是有字无腔“垛唱”的结构形式,在末尾一句常有行腔,这一段西皮流水就是在最后一句“尊一声解差”的“差”字上,才有一个小小的行腔。因流水板是“垛唱”的形式,因此西皮流水板落了个很形象的别名:“西皮垛板”。 ; R( Y3 I9 Z7 l

2 b* x% q2 p/ \8 j! O0 A5 q
  西皮流水板的叙述性强,适合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打龙袍》“一见皇儿跪埃尘”这段老旦西皮流水,是剧中人李后,在看到自已的亲生儿子、当今的皇上跪在自已面前后,十分激动的用这一段西皮流水板,倾诉了她二十年的冤枉。唱腔结构与上面欣赏过的老生西皮流水相同。 ( B1 d: q3 y3 L1 n7 `1 L- a
  《李逵下山》“在山寨宋大哥对我言讲”这段花脸行当的西皮流水板,从板式结构上看,与老生的相同,但演唱的风格韵味不同。根据剧情、唱词的需要,在较为平淡的流水板中作了一些适合于人物性格的艺术处理。 * Q7 s2 K( L6 |! n$ T! G: a) Y
  《四郎探母·坐宫》“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这段旦角西皮流水板的节奏比老生、老旦、花脸的流水板要慢,全段除了第二句“十五载到今日才吐真言”是过板起唱外,其他各句“听他言”、“原来是”、“思家乡”、“我这里走向前”、“尊一声驸马爷”等各句都是板上起唱。这种在全段中“碰着板唱”多于过板唱的流水板,是比较少见的,一般情况下是过板开唱比碰板开唱要多。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快板、散板

# h# u4 r' Z+ W- [# c0 F: I* |
  本节介绍比西皮流水板的节奏更快的板式:西皮快板。快板与流水板的唱腔结构基本一样,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节奏速度。快板比“西皮流水”更快,节奏急促,旋律更简化,基本上是一字一音。在开唱形式上与流水板也有所区别,快板比流水板的开唱锣鼓多,可以用与流水板开唱相同的锣鼓“凤点头”,也可以用“紧锤”和三锣。锣鼓后可以要过门,也可不要过门,直接起唱。在剧中常常用于矛盾比较尖锐,或人物异常激动,急于表态、急于辩理、和激烈争论之时。 : `; F9 i( k) l. k
  《四郎探母》‘见弟’一场“家住山后磁州郡”这段老生西皮快板充分体现了它的板式特点,快速节奏,比《三家店》中的老生西皮流水板要快一倍以上。起唱锣鼓和流水板的不同,这个快板是用三锣起唱的,不用过门,非常紧张。 4 H. b1 `6 r. E, l. E
5 _4 Y- L3 ?% X; Y  l
  快板也可以用过门起唱,快板过门的旋律同流水板的过门一样,而且在过门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开唱,只要演唱者缓好了气,无论在什么地方开唱,胡琴必须马上到位、伴随严紧。这么快的节奏,当然是1/4的节拍。完全是一拍音符一字,甚至是一拍两个字的唱法,有字没腔。
  z" u4 _$ I5 @2 {, T' y& f/ |, N  《四郎探母》‘坐宫’一场“我和你好夫妻恩德非浅”是老生、旦角接唱的西皮快板。这段快板的前半部是一般唱法,快板的后半部,老生与旦角接唱的形式,叫“鱼咬尾”式唱法。即老生、旦角在接唱时,唱词的第一个字要抢先一拍,与上句的最后一个字重叠在一板里演唱,被比喻为鱼头咬住了鱼尾的生动形象,体现了剧中人急于表述、争论激烈的剧情。 - K& s( m& l0 Q
  《铡美案》“驸马爷进前看端详”这一段花脸快板是家喻户的京剧唱段,从节奏上说它比老生的快板速度要慢一些,绝大部分唱句都是板上起唱,只有最后一句“将状纸压至在大堂上”是过板起唱。这种安排使剧中人义正辞严的唱词更显坚定、果断。
8 j" X0 l$ f8 k- x0 r7 T
; }- G' e9 z6 C( v1 N3 w- R
  介绍了西皮快板之后,下面介绍西皮散板。西皮散板是将“西皮原板”通过拆散手法发展出的一种板式,西皮散板是自由节拍、无板无眼的唱腔结构,根据剧情的需要,演唱速度可快可慢。一般用“凤点头”、“纽丝”、“撞金钟”锣鼓点开唱。在剧中一般不作为重点唱段使用。
+ F: M. B& T% h( @7 E  散板是用锣鼓接过门起唱的,上、下句的落音同原板一样:上句落2、3、6,(嘎调可落5和高音 1)下句落5 1。伴奏和演唱一样,都是自由节奏的,属散拉、散唱形式。上、下句之间要加一锣,在小分句之间,“过门”可有可无,不做硬行规定。要根据演唱者气囗停顿的大小,由琴师来掌握用不用加过门。
) t. V5 i) B( M8 J7 n+ |  旦角的西皮散板与老生散板的特点相同,只是旋律上有别。因为旦角的西皮散板是从旦角的西皮原板演化而耒的,因此旦角散板的唱腔结构,上、下句落音都与旦角的西皮原板相同。把《宇宙锋》一剧中的西皮散板用旦角西皮原板的格式演唱,便可体会到,散板就是拆散了的原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6 15:45 , Processed in 0.0298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