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读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机遇只留给做好准备的人; g( @. u. Z9 h0 c% C1 J+ m' }

$ p) K  A! {; n+ |5 ^1 Y
* q, ?7 V; x/ Q1 ?# K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小故事。
( U2 ~' @6 G  G9 u6 ?6 n+ P" D: k
+ @" k$ S5 g: I2 [
3 w7 i' [( F0 |) e" Z( o  子贡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是孔门72门生之一。他善于设辞巧辩,孔子把他列为“言语”科的高材生。% W, p& j* h( M# S* ?
" l  ^% N6 |' W0 V, m6 g9 v. R" w
7 V3 P8 B3 j" j1 w
  有一年,齐国的执政大夫田常,因为国内不服他的人很多,决定攻伐鲁国以树立威信。孔子听到后,对学生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祖先的坟墓都在那里,你们为什么不去解除它的危难?”
: s& ~) c6 ^4 B1 K6 C) R* }) W7 o2 m7 f: h" _

* {$ ?" p, M9 j9 c  勇敢的子路首先要求去抵抗齐国的军队,孔子不许;子张也提出要去,孔子不同意;子贡请行,孔子同意了。子贡请教此行该注意什么,孔子说:“仁!”% @6 i8 Z8 V6 F2 v/ J  n9 G( w
- w0 P, x2 a8 a7 Z- r" U6 M6 R

: Z; N& ]2 M! `- k! n  “请问,在异国他乡,怎样达到仁的要求呢?”
- b1 v/ t- u* z, `7 Y" S5 F  G+ h, P6 Q, q7 h( C
/ K/ c  q$ s+ O% F0 K0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先打了比方,说工人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锐利的工具。接着又说,“住在那个国家,恭敬地对待贤德当权者,和有道德的人交友。人的关系和谐了,等于工人有了好的工具,就能够按你的心意办事了。”
0 Q1 b9 c6 G$ K1 R: R4 Z3 Y7 A
4 u/ a1 X. s9 s0 ^' R4 @5 @6 F2 ~* G, h7 L# @: |% P$ y# b
  子贡按老师的教导,先到齐国去说服田常,告诉他攻鲁无利可图而攻吴则对齐国、对他本人大有好处,田常同意了。接着子贡又到吴国去劝说吴王,请他联合越国去对抗齐国。最后,子贡再到越国,叫越王只以兵器粮食支援吴国抗齐而不出军队……几个大国都卷入了一场混战,而鲁国却避免了被入侵的危险。: b! `! D$ L5 c! ]8 I, a) Q

0 E6 H3 s( J" `5 d2 J; w4 j8 W4 l$ j) a9 D7 A
  子贡凭着他的口才和对列国形势了如指掌,顺利完成任务,而齐、吴、越国实际上都成了他完成任务的棋子。% ]+ f8 F+ ^' r/ O
. l  i% v" h. t

+ R' [: g& i: N, C' E0 c% |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意与“磨刀不误砍柴工”相同。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磨炼自己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0 S( H# W# s4 i/ N. Q/ `# A: U
4 l9 G+ K4 Y* E" M6 h3 G  L; L. p, X+ K5 s
  孔子晓得利用关系,他知道,要到某一国家去,达到某一个目的,先要和这个国家的上流社会、政府首长都搞好关系,同时把社会关系搞好,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这些话,看起来是教人使用手段,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是如此。3 h( w4 t: J. p: ]# p7 {8 V: J
, b2 Q% O5 |, G# R9 J' ~
# ], I3 Q+ J+ D$ R0 U. [
  孔子是因为子贡问为仁之道,他才这样告诉子贡,如果是别人问为仁,孔子就不会这样讲了。我们从历史上看到,子贡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够得上是一个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经济家和工商业巨子,所以他这样告诉子贡。换句话说,孔子本身周游列国,见72位国君,也是这样做的,像卫国的蓬伯玉等都是他的朋友,但是他的运气不好,始终上不了台,大家怕他。他如果不择手段,则可以很轻易拿到政权,但是他讲仁,始终守着最高的道德原则。他告诉子贡的,也是这样。
2 t: Z  b$ T' s# F* K8 [; k9 @) P* x* X% T# P+ x! q9 ?% V

7 h& S* w1 S& O4 q* W: m  应该看到,后人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含义缩小了,限制在实际的工人、工作、工具三方面的关系上,这样说服力就更强了,语意也就更加明晰了。比如在挖大量沙土之前,不能考虑用铁锹,而应考虑找来一辆挖掘机了;在打击来犯之敌时不能再选择小米加步枪了,而应考虑导弹和潜艇之类的先进武器了。这样“利其器”的目的就是为了善其事——提高工效和增强威力。工具和装备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也会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孔子这句名言给我们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考虑好什么才是完成这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并利用好这些方法和手段,肯定会使你事半功倍。* \6 Z+ j5 Y% m: q' z
* l: f* L5 T% w4 R" K
9 `; p. ~6 H+ w/ j3 S
  一把斧头如果始终得不到使用,锐利的刃会生锈,因此趁着刀锋锐利之时赶快使用,但另一方面,如果只顾着趁热打铁地前进,而忽视了打磨自己,最后的结局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8 T* x4 l8 L% k4 d3 F+ u& k1 L( v4 a8 I5 b
1 Y! A7 G+ T  f
  有这样一个故事:
: B  S  E$ x# o$ [$ R
( H: f- j5 |9 ~) x7 P; b- o* z, \" y0 Y2 S+ {  t
  一个伐木工人在一个林场找到了工作,待遇不错,工作条件也可以,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下定决心要好好干。第一天报到,场长给了他一把锋利的斧头,并给他指定了伐木范围,他来到树林里,挥斧大干,砍了16棵树,场长看了以后说:“不错,就这么干。”第二天,他干得更起劲,可是却只砍了13棵树;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倒了8棵树。
7 e8 H$ e& t3 F7 v, G4 q8 B. w- a1 j
! q! a5 E. \7 [3 M! ]$ V$ v" w& c
  工人觉得很惭愧,觉得对不起场长,于是跑到场长面前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气越来越小了。场长问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时候?”“磨斧子?”工人奇怪地说,“我天天忙着砍树,哪里有功夫磨斧子呢?”
: O' O; \2 ]9 f+ t  U8 i9 ?# e/ \! @' A4 o3 w, M
2 F. Y/ r6 l& o4 f1 h# V
  这个小故事告诉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盯住眼前的好处和进度,而忘记了提炼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让自己这把“斧子”就这样一个劲地砍,总有一天会发现已经力不从心,而且再也没有进步的可能。6 e) O7 i2 d' T0 s8 {7 f8 V2 B
! O2 Z. U# z) F: g) a
/ O2 H) z- U7 ?5 p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反思也会落后。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忘记时刻省查自己,是不是因为斧子太钝而已经力不从心。
, q( n! e" U  F: Z9 X
$ B8 [1 G4 N9 q7 _. T
+ z2 d' ~. @: B1 B7 T  c8 B" X  亨利·谢里曼是19世纪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出生在德国,从幼年起,他就深深迷恋荷马史诗的故事,并下决心投身于考古研究。谢里曼很清楚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需要很多钱,而自己的家境却十分贫寒,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没有直线可走,他决定走曲线。于是,从12岁起,谢里曼就自己挣钱谋生,先后做过学徒、售货员、见习水手、银行信差,后来在俄罗斯开了一间私人的商务办事处。 8 s. O- j5 q9 H! I1 {
# _& _4 H8 w% S5 y4 L' z: t

3 a1 V* H! `5 R1 e# B6 I" ]" ~  虽然谢里曼从事商业和投机买卖,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浪漫可言的事务,但他却从未忘记过自己童年时的目标,没有忘记过研究古代希腊。用业余时间,他自修了古代希腊语,而通过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他还学会了多门欧洲语言,这些都为日后的“奇迹”打下了基础。
2 r, C8 R) _# v2 b3 c
, j( z, \6 U. T, K4 A7 Y0 g, H$ }2 M8 W; X; T1 \
  经过不懈的努力,谢里曼终于在经营俄罗斯的石油公司中积攒了一大笔钱。
! w4 |! |$ F: ^/ m( o
# C5 X$ X8 ]* n5 B5 h! r2 p- o
- W  h7 Q% x9 M! }) o9 {4 L8 r  当人们以为他会大大享受一番时,他却舍弃了有利可图的商业,把全部时间和钱财都花在追求儿时的理想上。他始终坚信荷马的每句话,认为通过发掘,是能够找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列举的所有城市的遗址、荷马所记的英雄的坟墓甚至发生战争的地方的。
  ^8 b* ]) k' W  |3 I, K$ f9 Q) n8 m; j2 I4 A7 v
, g7 k' H* h+ }/ Q5 E7 d- n
  1870年,他开始在特洛伊挖掘,不出几年,他就发掘了9座城市,并最终挖到了两座爱琴海古城迈锡尼和梯林斯。
/ O9 ~" W! b0 v
4 B$ W* K, e$ X: D. }( _- Y" N$ {7 t+ x8 K6 O
  这样,作为商人的谢里曼成了发现高度发展的爱琴文明的第一个发现者,这一发现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使他取得了作为商人所无法想象的青史留名的成就。
4 O+ N5 S$ @8 B/ b. f/ ?- a1 C7 o. b
+ u' Y' l: k* H' a/ H. I+ i/ s2 \9 n  y( R+ D% x  {! R3 O' x
  此时,人们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立志考古的谢里曼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赚钱,因为像许多事业一样,考古研究特别是发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衣食无忧的心态。亨利·谢里曼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有人在一点点磨砺自己的时候,我们却在惰性与惯性的作用下工作,那么明天我们的斧头就会变得太钝了。当我们埋头前进的时候,曾经反思过什么吗? 6 B7 T/ P: [0 b$ w& B4 n. {8 t
4 F7 b: s  Q3 X+ @+ q
& D: G# T$ O  r) ~. o" \, Q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形成一种惰性,只是根据别人对事物的论断,或者说惯性在前进,而忘记了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每一次有意识的努力,都不过是在做我们想要的事。因此,不能只凭推理就采取行动,要在前进中学会反思,清楚自己努力的性质与状态。 ; ^" p8 M, J1 B8 p3 k

8 w- T* u) {0 L
9 _9 @  s0 h: e' A  惰性会使我们无所作为,转向错误的方向;惰性会使我们不思进步,走下坡路。因此,对目标有多热心,对工作有多努力,我们就要把同样的热心和努力运用到反思上去。机遇往往只留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所以让我们铭记,在上路之前,先把自己的“斧头”磨好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脉是成功的资本
! ~. |9 {) y9 B7 }3 G5 y* n/ x8 }8 j
. R9 H# L& J) Z$ G( k% f* \) T0 |
  孔子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有多大成就,要看他平时积累下多少东西,看他能从别人那里学到多少东西。换言之,就是要看这个人平日里积累下多少人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正像一个聪明的领导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一样,也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和智慧。 ! G) Q$ V3 w, o( ?  C$ n" {

, R+ `$ r8 l# k. B( M: f2 q2 K8 X  A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事业成就85%来自人脉关系,15%来自专业知识。”由此可见人脉关系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身处偏僻的山村,还是安身于繁华的都市,无论是在工厂、企业、公司,还是在学校、医院、商店,都是活生生的人来人往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又是千奇百怪、千差万别的。处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人也是各种各样的,他们性格不一,志趣相异,他们或者由于工作需要,或者为了某种目的,发生着或大或小、或亲或疏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群体、组织、团体等。当你孤身一人闯入这个社会,首先需要获得的便是一个良好的公共关系。
9 ?" [- T, ^9 ~0 W- e( q1 f; J8 w+ X" k6 X! n% e/ d% u. D' t
, U* \5 w  v) R
  风行一时的畅销书《没有风险的财富》的作者查尔斯·吉文斯曾经说过:“如果你想知道金钱的秘诀,就跟有一大堆有钱的人学。”所以,许多人跟“成功”人士、赚钱“专家”和一些富有的人在一起。然而他们却被这些人唬住了,怕这些比较成功的人不愿意浪费时间或跟他们分享心得。事实恰好相反,其实有成就的人最喜欢别人对他们的成功感兴趣;他们乐意与人分享他们的智慧、点子或商业秘诀。这让他们感到有人重视他们、需要他们。: v. ^- Q2 K' l3 l
2 s7 X, P  a! W* |; K  E, Y# J

0 d  o$ {) A  l9 g  修炼关系靠平时。在建立良好交际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千万不要与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事时才去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是半年以上不联系,你就可能已经失去这位朋友了。
! N  k. |+ ^( k8 A  `
" ~" _& q' q$ t# S
! x+ L5 s4 L( b9 m' |  人们一直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为生活而四处奔波,没有过多的时间在一起聊天、谈心,可是,我们想要拥有美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多与身边的人联系、接触。冷若冰霜、“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朋友圈子的,只有大家之间不断地往来,才能促进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彼此更深入的了解。4 d. @3 J# W8 w' B

" F: |1 r8 B( b/ q$ W% ]8 G4 A
+ Y6 _. `$ {7 s; R' G! A9 `/ c  事实上,我们所要做的并不多,只是花些时间有心地去朋友家走一走,也许只是随意地寒暄几句,也许进行一次长谈,总之,我们在加深对方对自己的印象,让他们认为我们越来越熟悉,这样深入下去,我们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 \' Q9 k3 |, D/ i' G% ~# {" F1 X7 F' `3 t" O
+ Q; U6 |/ c( ?
  一般来说,当我们初识一群人时,交际中进展速度跟接触的频率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你跟某位刚认识的朋友刚开始时总是有机会接触的话,你们的关系很快就会变近,形成比较亲密的群体。道理很简单,为什么你会跟你同办公室的同事、同班的同学很快形成亲密关系而跟其他同事或同学关系就远一层了呢?就是因为你们常常见面、常常接触,彼此很快就认识了、了解了。人与人之间只有经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亲戚之间、朋友之间,甚至刚认识的朋友,都要想办法常常联系。: \4 k9 a4 A: m9 D  N9 m) |
3 M1 P$ ]" J' R7 j( A
+ v9 _1 D5 K3 Y# t/ b9 g9 A6 |. T
  我们每个人都要深知合作的力量,因为我们无法一个人面对所有的事情。即使我们一个人跑到荒野中去隐居,远离各种人类文明,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我们自身以外的力量来生存下去。我们越是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就越是需要依赖合作性的努力。不管我们是依靠白天的辛勤工作谋生,还是依赖利息收入生活,只要我们能够和其他人友好合作,我们的生活就可以过得更顺心一点。& W% V5 S0 z2 P8 h) L6 O: B
. t* |& e$ D6 L% s
+ i8 ~/ t. g' P) @$ I$ n4 V
  为什么中国人有那么多礼节,碰上婚丧嫁娶等大事,亲戚朋友就要参加,有许多场合还得送礼,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亲朋好友经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一户人家常年关闭门户,既不“出去”,也不欢迎别人“进来”,那是在孤立自己。
/ A( d2 A8 z" v" a
5 H2 j5 F/ Z( K. d
2 ^$ @3 g+ O( H! g; _  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你必须跟你现有的亲戚、朋友保持经常联系。有空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朋友打打电话,通通信,询问一下对方近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互相交流一下,这是很有必要的,这点时间绝对不能节省。碰上亲戚、朋友的人生大事,如果有空最好尽量参加,如果实在脱不开身,最好也得写信或托人带点什么,不然,怎么算得上亲戚朋友?
( ]. U% j8 S. c, @9 ]5 J/ J+ C4 S" z# G( d7 ]
  T. i( {4 m! R$ f. B( b
  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更应加强联系。许多人总是喜欢向别人、朋友汇报自己的喜事,而对于困难却不好意思开口,应打消这些顾虑。
( m# T1 K* w* u4 N& i- g- \, o3 |1 J0 h$ T8 i

) ^% O6 F( Q, Y' |. S- v# a  另外,常常保持联系对你自己会有许多好处,和亲戚中的长辈经常联系、谈心,一旦你碰上什么事情,如找工作、找对象等,听听长辈、朋友的意见,或者找他们帮忙,对你是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如果平时没有联系,需要时很难找上门去,即使找到,别人也不会乐意帮助你的。' \9 c$ L4 l% z

9 ?/ ^  t- l2 k2 Q
3 e7 w) ?/ u1 P9 S% Q: E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英国诗人柯立芝说:“友谊是一棵遮荫树。”当我们办事不顺或者四处碰壁的时候,你一定经常会想:“如果我有足够多的关系,一定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这件工作。”“如果和那位关键人物能够牵扯上任何关系,做起事来可以方便多了。”因为,只要我们和那些关键人物有所联系,当有事情想要去拜托他或是与其商量讨论时,总是能够得到很好的回应。
& v% Y0 b# d) U3 f/ l3 ]
% l8 i$ g7 X) t
. f% I7 o1 M  |' w3 `  西奥多·罗斯福就很明白合作的力量。在他当纽约州州长时就能够充分地与其他政治领袖合作。一方面他能和政治领袖们保持很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迫进行一些他们十分不高兴的改革。当某一个重要职位空缺时,他就邀请所有的政治领袖推荐接任人选。罗斯福说:“他们也许会提议一个很差劲的党棍,就是那种需要‘照顾’的人。我就告诉他们,大众也不会赞成。”罗斯福要实现自己的政策和政治抱负,就不得不和其他政治领袖合作,而他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向其他人请教,尊重他们的忠告。反过来,这些政治领袖就主动和罗斯福合作了。) R6 ?8 T/ g4 Q2 B0 p

/ o( Q8 a+ L5 r# ]( @. v& p& w$ Z) e$ d6 N1 a
  人脉不是金钱,但它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笔潜在的财富。没有丰富的人脉关系,你将寸步难行。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的人脉关系越丰富,你的能量也就越大。别人办不了的事情,你可能一个电话就非常漂亮地解决了;反之,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一声招呼就轻轻松松地搞定了。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结,你和越多的结建立了有效的联系,那么你就越能四通八达,这张网就是我们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径。否则,你就只是这么一个结,即使这个结再大,也还是孤零零的结,终究于事无补,尤其是在重视人伦关系的中国。
( n+ v/ _- u% v0 h  p2 g7 M8 b4 s/ J" B, M2 D& Y+ a
  \. \. X# H7 w$ }8 w
  人脉,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成功资本,而人脉,也比金钱更容易得到,只要我们付出真心,就会换回真情。从现在开始,请有意识地积攒你的人脉,不久的将来,你会发现,这些是助你成功必不可少的财富。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 }$ T: k# E! V  k! h) ^: L( L+ ^( x* g" i3 z) t) }
- M/ |" A  ^! i5 C" T
  做事之道9 J% u; u8 O+ O; [2 l( r5 T/ J- b2 M
* F7 J9 U% A+ H! F

6 O# E# b4 G( H" \& r% m7 K" r  做人做事要认清情势: g2 T- ^) f, p7 Q

% y- G& L" l4 |  r; {( T; R; W9 ^- X2 I4 X1 C
  孔子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刻板的一生,是固执的一生,是愚腐的一生。但这并不表示说,孔子不懂得变通之理,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孔子是深知变通之理的,只不过他不会去那样做罢了。
& w0 h# b- r4 S5 c$ b, a7 ]( `: ]" a1 |

# {* ]2 H7 Z2 k; o5 ?9 B1 j  以“坐怀不乱”而闻名于天下的柳下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为人清正廉洁,三次出任鲁国的司法官,又三次遭到无端贬黜。有人对他说:“以你之人品和才能,到哪儿都能得到重用,何必呆在这个地方受气呢?”柳下惠答曰:“以正直的方式行事,无论去在哪里都会遭到排挤。若是以歪曲委婉的方式行事,只求个荣华富贵,又何必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之国呢?”; i" N% ^9 o2 \6 V3 F
% w6 y$ k& W0 P4 T0 d/ l3 U

3 v5 G9 l6 D0 j. O* v7 O  此话何尝不反映了一个古今皆然的社会现实,柳下惠高洁的人品令人钦佩。不过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处事方式却并不值得推崇。明知做不好,却硬要去做,又不知道权变,固然成全了自己清白刚直的名声,对国家、社会而言,并不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孔子更推崇一种更为圆滑炼达的处事哲学:“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国家政治上了轨道的时候,直言正行,无所顾虑。国家政治昏乱,行事依然方方正正,说话却要特别小心了。因为乱世里没有章法,稍有不慎就会祸及自身。历史上这样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
' l2 \& w% v! W! P, Q* ~/ j5 ~. O/ j
. }/ R- O( h$ @1 a& l+ d3 @. ^/ l1 h: U
  《论语》里有这么两个人,一个是卫国大夫宁武子,孔子评价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显得非常聪明;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就装傻。他的聪明谁都做得到,他装傻的本事,却是别人学不来的。另一个是他的学生南宫适,“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罢免;国家政治黑暗时,也能免遭刑罚。这就是所谓大智若愚的明哲保身之道。孔子非常喜欢南宫适,特把自己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把亲侄女托付给这样的人很放心。
, P  K, @. V% C9 w; X6 t( W! x* F: F- q" |7 Q# |" G, g/ p7 c
6 q  }! ~! p; U
  有人批判孔子是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事实上,孔子非常懂得为官之道。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有涵养的如颜回,精明的如子贡,淡泊的如曾皙的,耿直的如子路,多艺的如冉求的,也有一些急功近利,想从他这里学习一些为官之道的人。例如一个名叫子张的弟子,有一次直接了当地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孔子也耐心地传授他一套办法:“多听多看,慎言慎行,有疑问先存在心里,这样就会少说错话,少干蠢事。做官的秘诀就在这里面了。”孔子还有关于如何把握讲话时机的论述,他说,我们平时说话容易犯三大毛病:没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抢着说,这是急躁。到了该说话时却不说,害怕承担责任,这是隐藏。不看对方的脸色就轻率地开口说话,这和睁眼瞎有何差别。
- i& @9 ]- E- H$ K* w5 T3 S' g$ s0 I4 E9 D3 g. M' _
) u6 d( {4 |9 ~  ~/ D5 e& J8 {
  圆滑世故,如鱼得水的为官之道,孔子不是不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择手段而获得高位,违背了“仁”之最高道德,孔子是不屑为之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的,就实行我的主张。不用我,就将它收藏起来,而致力于文教,著书立说,为国家培养人才。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实施他的远大抱负,但他的伟大思想却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价值的语言技巧应建立在仁德之上/ Q- P* t$ X; i$ j4 G& d3 y, [. X: e
$ M4 J4 ]0 V& s( H2 P9 F
( I  c0 ]+ P+ U* k; y- |: H
  孔子是非常重视语言技巧的人,他曾经说过:“谏者有五,吾从之讽。”意思是说,劝告别人的说话方法有五种,我推荐最富技巧性的比喻与暗示。7 o- \+ h6 W% @9 K
5 f# |/ b+ W; }+ R  i9 s; [
9 G; _3 {4 E( K; b9 s  K1 J% D
  孔子最反对的就是那种不顾对方心理感受与尊严,一味“冒死进谏”的直肠子做法。因为对别人的劝告是以效果来衡量的,劝告无效却反而引起对方心里的不痛快,是最愚蠢的做法。而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技巧,也是可圈可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 v* v5 s" Z; e: t5 J% N; ~. L6 V& s/ N$ F
! \9 \, A1 E; }+ n! k- f
  陈侯修筑凌阳台,因为耗工巨大,多人反对,结果激怒了陈侯,接连杀了几个反对筑台的人,又因为修筑工程进展迟缓,他又把三个监吏也抓了起来,准备砍头,而陈国的群臣中因为怕忤怒陈侯,没有一个人敢于劝阻。* a# M) l4 n. b/ D4 A# Z" C
, P4 x: P$ _) e+ ~7 d, q
) C8 @. I1 C( t. H9 `
  恰好孔子到了陈国,拜访陈侯之后,与陈侯一起登上凌阳台四下观望,然后孔子上前祝贺说:“凌阳台是多么的美啊,陈侯又是多么的贤德啊,从古至今,凡是圣人修筑高台,哪里有不杀一个人而把台修筑得如此美丽而壮观呢。”陈侯听了,心里有愧,半晌也不吭一声,只是悄悄派人放掉了被抓起来的三个监吏。4 N8 F$ a1 j3 s+ W/ r" `

7 x" j5 x& x/ q4 i
$ A+ A# G& W( q3 x& _, D/ c# A  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贤臣晏子,也是一个怀有仁德之念的语言大师。有一次,齐国有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他绑起来,并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他,有敢于劝谏者,定斩不饶。于是晏子走出来,左手持着这人的头,右手拿着刀,仰面向齐景公问道:“古时候贤明的君主在肢解人的时候,是从哪里下刀呢?”齐景公听后离开了他的座位,说:“把这人放了吧,过错都在寡人。”
5 o6 L2 S; o" T5 W4 r( Y3 o
. _, u3 N3 t$ N2 U
4 l' w: n3 y5 o: s& P* L" N: g5 \  孔子重视语言的技巧,是因为语言能够起到纵使是百万军队也达不到的效果,能够推重仁德之念,帮助别人排忧解难。但是,如果失去了仁德之念,语言不是用来化解忧难,不是用来排解争纷,而只是为了达到私人的目的,那么,这种语言的技巧,就成为了巧言令色的文过饰非,甚至流之于阿谀奉承,这时候的语言技巧越是高明,就越是不足取,越是衬托出说话人的人格卑下。
( w3 k/ m0 V& D/ a4 h9 z; z, e" j% Z9 U9 z7 c

& Z9 s4 m9 l5 N8 D* W7 G' D0 P  东晋元兴元年,恒玄由江陵攻入晋都建康,杀死了司马元显,夺取了朝政,第二年又逼迫晋安帝禅位,从此代晋自立,建国号楚。有一天,桓玄正睡在床上,忽然之间,床塌陷进了地面,这时候侍中殷仲文却拍马屁说道:“这是因为圣德太深厚了,连大地都无法负载。”7 k* j% q$ _3 o. T7 D
1 v& Q  U* \) f3 }

5 ?  @& k' _' }0 }( Q  封建专制时代,巧言令色一度大行其道,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钓鱼,垂钓了半天没有任何收获,这时候大臣王景急忙拍马屁道:“这实在是因为钓鱼人太清廉了,所以钓不到贪图诱饵的鱼。”8 _, N, x- R. F0 ?% P

! S& O. j# r1 i) a- s$ X  w1 o' V# p- g/ L$ Y! G7 e+ r0 @1 G/ e
  五代时还有一位大臣王莹,也是巧言令色的高手。梁武帝即位时,有猛虎闯入建康城,大象进入江陵,梁武帝不悦,就询问群臣,群臣不敢回答,这时候王莹出列,奏报道:“过去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说法,而今陛下受命登基,老虎大象都来祝贺啊。”其阿谀逢迎之态,令人作呕。
7 n6 W1 i0 f, v5 l/ l, |' Z! j
5 L4 Y/ X8 }6 c
# N. ~' m% X; p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最主要工具,富于技巧的语言能够打动人心,起到极大的作用,但如果说话的人只是出于私心,或是没有丝毫的仁德之念,只是一味的阿谀奉承,这种语言就失去了价值,对人对己都没有任何好处。1 E  c! [3 y7 y& z- s

8 ]+ `  D0 t% q1 u0 t0 {  t6 p; H3 V! R- i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语言技巧只能是建立在仁德的基础之上,不仅要有公正之心,更要有仁德之念,再辅以委婉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智慧的体现,于人于己都能够获益。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
4 h6 R. `" i! Q, k& i' ]' z8 O6 J3 f3 v  K% S

2 j4 |- W0 Z$ J/ i9 }+ u0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 o7 J- f9 r1 R: e- I7 J, j( P$ W4 V' }& Q5 C

( D  l: G4 r+ E- \2 [0 `  这句话是孔子与弟子们交流时所提出于的针对于一个领导人的基本能力要求。春秋时代的国力以“乘”而论,因为战争频仍,所以一个国家在战争期间能够出动多少辆战车,就表征着国家实力的区别。- ?, }2 h6 u- i* ?% |3 r* w$ g% a- t
  K1 [' v0 H1 B5 @3 Y
# r" l: O+ b* G! B3 b+ y1 y
  千乘之国特指如鲁、宋、卫等小国,其他列强,如齐、楚、晋,动辙战车以万计算,鲁宋卫在这方面是万万不及,所以,如何发展壮大一个小国家,使其在列强的窥伺之中存保自身,是当时每一个小国家迫在眉睫的急务。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所以孔子专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e- I  b5 Z6 [3 c" G* n* @7 Z

# G4 s. [2 L; e% w  在这里孔子提出来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不注重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而失去信用,好大喜功而不惜民力财力,政令朝三暮四而使人无所适从。
; o) h9 P; N$ t3 P4 H
; V9 E! i5 M: G* p7 P5 h& s' I$ q3 \: E% O* g* l& {
  鲁国就是最典型的“不敬事”的代表,国君及权臣高高在上,对于管理国家政务缺乏兴趣,却只把全部的心思用在斗鸡游戏及权力争斗上。就在孔子35岁那一年,鲁国就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斗鸡之变”。
9 R1 P, |, l' s- g0 ?1 C2 @1 s5 ]1 O! a+ I, ~2 @, G6 d

: H" _4 _. l. w3 |6 I; }. R  斗鸡是当时权贵们之间的一种游戏或赌博活动,两主人以鸡相斗,得胜之鸡的主人就是赢家。为了压倒对手的气势,季平子在他的鸡翅膀上涂了芥末,以便在斗鸡的时候造成对方鸡视力模糊,而季平子的对手郈昭伯则是技高一筹,干脆在他的鸡爪上装上了铁爪。结果斗鸡的结果,季平子输而郈昭伯成为赢家,于是季平子就不干了,两厢吵了起来,吵到最后,季平子出兵占领了郈昭伯的封地,以实力说话。
- T* }' U9 V7 V; Y. H
* z/ e$ ^0 E) a" {  e3 I! \; N: a8 X2 y) G8 ~4 [
  郈昭伯向鲁昭公哭诉季平子无礼,恰好鲁昭公也正有意要压一压季平子的气焰,就出兵攻打季平子,眼看季平子就要被攻克,这时候与季平子同为“三桓”(即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的叔孙氏和孟孙氏唯恐季平子倒掉之后,唇亡齿寒,就联合军马前来攻打鲁昭公,迫使昭公逃到了齐国。
0 D- }/ R3 S  @' O3 N1 e) d- }! E: D  e- T0 D

& X% I5 w$ y) j# g  满朝文武,潢潢之贵,却不务正业,竟然为了一只斗鸡而大打出手,甚至导致国家的政治格局出现大变化,这种情况,岂能不让孔子扼腕叹息?
  A4 D0 {( s! e  E* [) w5 x) o4 e$ J

+ O8 D4 [1 x1 A" @( r% L6 X# n1 z  同样是小国的陈国,在列国窥伺之下竟然缺少起码的危机感,而耗费民力财力修筑凌阳台,大搞形象工程,这样的行为在春秋时代如此,此后千百年来也从未曾减少过,最典型的莫过于秦始皇的阿房宫,这庞大的宫殿耗尽了天下的民力,最终迫使国人群起而反之,而阿房宫也被乱兵焚为焦土。+ I# V- Q! n; l; Y4 b

1 T5 L: U2 q& }2 n. A) i+ o/ C+ f; x, t% @
  但统治者是健忘的,历史的教训对于他们来说形同于无,以至于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末年,反而愈演愈烈,慈禧太后居然挪用北洋海军的军费以修筑颐和园,终致八国联军入侵,写下了我国最耻辱的一页。0 N9 p( i* @/ U' \! ~

( q: |9 l3 Y# r1 T' {
9 L, ^9 T- G6 _' \/ t  所以,孔子针对于为政者最容易犯下的错误,开出了这样一剂方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任何时代,凡是遵循了孔子的教诲的,莫不国泰民安,百姓乐业,而每当孔子的思想被教条化的时候,也往往正是政局昏乱之时。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修身之道4 c9 k+ r( _+ F

! a6 Y  J( u9 N3 y7 O2 l+ x% A# \
  贫富都作等闲看
( @  m3 g6 y5 L2 h0 |* e' }6 B
9 O+ d& Q" L$ V2 b6 i2 S5 H+ y* h3 r8 `9 `/ ~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最有钱的,年纪轻轻便在商界崭露头角。而且他在政治、外交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属于那种干什么都能轻易取得成功的人。
1 `; ^: Z8 W  B5 y2 r3 H5 q  v8 w+ o

$ X, C# T" R. n9 W$ r4 n2 Q3 I& {5 n" X% @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意思是,人在穷困落魄之时,依然不失其志,不谄媚,不低头。发财了,也不骄横跋扈,得意忘形。怎么样?言语间颇有几分自许,似乎以为自己的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错了,心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赞赏,给他个九十或一百分。没想到孔子轻描淡写地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也。”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样,不过是刚及格而已。一个人仅仅做到了贫而不谄不算什么,真的贤者,应是安贫乐道之人。富而不骄也不难做到,难能可贵的是富而好礼,虚心求进,不断完善自我的修养。. i6 F8 s* i  H# Y7 l

' P, p, ^8 `; u, T1 I' E8 A% `/ N  Y
  孔子不愧为圣人,一语点中要害。子贡心服口服,感慨道:“《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好像加工玉器一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切磋和打磨啊!”孔子点点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这一点,你就领悟了另一点。”
' [$ v; a/ b/ z% p/ D( u& Q! k) h% I8 K4 A
1 e8 b6 R+ w3 m0 d- {/ F
  能做到穷而不失其志,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许多弟子都饿病了,起不了床。性情刚烈急躁的子路满脸怨气地对孔子说:“老师你天天君子君子的,现在同学们都要饿死了!君子也有穷成这个样子的时候吗?”孔子从容地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依然能安守节操,坚定信仰,小人一穷就乱来了!也就是说,不是什么样的人都有资格穷的,受不了穷就算不得君子。* {) Z! N5 R) a& F2 d2 T' Q

" S/ m& J  z, E2 T7 Q* H7 A% E4 x6 I1 P$ u. e# V
  在《论语》里,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饭蔬食,喝白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得富与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亦在其中。孔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一生忙碌奔波,累累如丧家之犬。但他的思想里,随处闪现着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体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宝贵气节。
% V# w7 K8 v8 K) p# H$ n
8 x3 e' X. U0 g8 E1 l* m
- T% E4 Q" M! c0 O* R  然而,现实是沉重的,贫而乐,谈何容易?有人会说这是阿Q精神。那么换句话讲,我们暂时无法改变当前的境遇,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可以穷困,但不可以再潦倒。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谁都有几起几落,不要丧失对未来的信念,一切都可以从头来过。" R3 P0 \5 j6 Y! ]6 C( q

8 d* g- S; Y" l3 c% n, S* i( J) h; d0 {" D3 ]/ |
  在当今社会,有了钱就不知道自己是谁的人更不在少数。
- b! w) |( K/ R5 s
( `* O. @( l7 r( x( u* V; c. ~
/ z9 v# y) Q* |2 r  大约七八年前,珠海的某家夜总会,一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暴发户M宣布,今晚在座各位的单我全买了。这时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年轻人招手叫服务员,买单!服务员告诉他,刚才那位先生已经说了他买单。年轻人说:“我不管他是谁,我只要买我自己的单。”暴发户见了,心里就不爽:“你小子怎么这么不识抬举?”年轻人反问他:“你有多少钱?”暴发户说他在北京、上海有多少多少家电器行,身家一两千万。年轻人听罢,对身边的随从说,统计一下这位老板的所有资产,明天我全数收购!暴发户傻眼了。别人告诉他,这就是全国大名鼎鼎的某集团公司总裁S先生。S先生早年靠软件起家,身家过亿。
' O% W( n& ~. S5 a, [+ B- z$ J/ k2 s) ]' h7 h3 _

- W3 B1 C7 Q  {9 t5 Z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浮浮沉沉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如上可通天下可入地,信奉“最后一锄头理论”的牟其中,“老子就是法律”的大丘庄党委书记禹作敏……当初风风光光招摇过市的时候,怎会想到,自己也有身陷囹圄的一天?
+ a, ~1 @+ U2 z8 ~& G4 w" Y- }  ?$ C& u7 A+ x! X

* I% [  |0 m$ W! P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这段话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而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人?
  u6 Y( o$ S0 o1 P6 h/ p. ^7 x
  f- Q! f% I# e0 z# @
! n" s. g2 [7 U6 r0 A( b, P  孔子善用《诗经》里的道理教导他的弟子们,他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贡能由《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句子联想到个人修养的道理,孔子感到非常欣慰。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德是一生的财富& M2 @: U( H. T/ `# ?* J
$ J$ c2 ?. w4 |( Q6 J8 q& w

' \  }; ]4 J2 }. a3 H3 i  一次,孔子和学生讨论“仁”与“智”两个大问题。孔子问道:怎样才是仁,怎样才是智呢?子路的意见是: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的意见是: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的意见是: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对三人的意见分别予以肯定,并指出子路所说是“士”的境界,子贡所说是“士君子”的境界,颜渊所说是“明君子”的境界。# B) ?# {' C6 X# K% \2 I. X4 a
' V8 r* \$ ^+ N: M* z
! W+ S$ V! U! L3 G; e' M% v; L0 U
  荀子记述上述孔子对子路、子贡、颜渊论仁与智三种意见的评价,是分有高下的。其实,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长处和适应面,不同的修养有不同的造诣和建树。因而,三种境界,各有其所长,也各有其所短。如果从社会关系这个角度讲,最高境界是知人爱人,其次是使人知己爱己,再其次是自知自爱;而如果从人性的内在涵养上讲,最高境界是自知自爱,其次是使人知使人爱,再其次是知人爱人。知人爱人是德,使人知己爱己是才,自知自爱则是本能。有德之才,方称得天才。. ]" L  O$ a& B! k$ ^9 Q& t
; C! R# c( @- {" U& s+ d

8 L4 l7 A9 p/ v4 m  所以,人生的根本,就是德。
+ I4 d  l5 P1 ?6 s8 J3 y$ o) e5 J
* w$ K) |4 e* g
  聪明才干,拥有一技之长或是勤奋刻苦,这些都是人生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究其人生的根本,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德品。
" O4 R9 [# a8 B. F9 @* [' E4 O0 B4 S, p7 {. x. y
! I% E. r' h3 q" ^! t2 E2 \
  与聪明或是才干不同,德品是互动的,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与准则,体现在社会公众或是他人对你的评价上。这种评价是日积月累天长日久所形成的,是通过我们一点一滴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并形成的客观印象,如果我们抱怨说别人不了解我们的话,那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而已。
/ W/ W! |; G( ^" i$ G" {) Y/ M2 y8 F( t, v7 M( p' P3 H. I
. [2 M4 v; V( K' H; l
  一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一两件事表现出来,但一个人的德品却是慢慢积累而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不高,那问题一定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 ], I, G  X; |. k% K. s3 P' E3 u) }* Q6 O, O" O1 T
" y; f2 ?6 ]8 I) H% ~$ O' o4 Z
  所以做人处事要从我们最基本的德品出发,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聚集我们的内在力量,提高我们的影响力与实用价值。唯其如此,才是通向我们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门。
  y+ O' _! P- Q1 i$ u2 ^4 r3 p' ?8 q  i  P
& J. L. s4 ~) Z
  如果一个人不重视自己德品的修养,不注意他人的感受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的事业就会失去根本,人生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Z* u6 p, H' V2 @! n/ O3 J2 a) c, s/ Y! G" f4 N  ?

( A8 o6 `0 _+ k* d, S" K  三国年间,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受到了东吴孙权的重用,有一次孙权大宴宾客,诸葛瑾受邀赴宴。酒酣耳热之际,孙权发现诸葛瑾的脸比较长,借着酒兴就想开个玩笑,他命人牵来一头驴,然后在驴脸上写道:诸葛子瑜,子瑜是诸葛瑾的字,讽刺诸葛瑾的脸长。当时众人大笑,让诸葛瑾很是尴尬。
, @: r4 r" o. e& p9 H6 v& U. D1 T9 |& @7 v

1 d3 U  Y" b/ }1 o: R5 d2 |" O  这时候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突然走上来,拿起笔在驴脸上诸葛子瑜四个字的下面又添了两个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顿时让众人无不吃惊,齐声称赞诸葛恪聪明过人。
2 A# E  D+ r0 B/ u1 j! @5 {% D3 j7 e# \1 R

( L2 R! [- ?0 h% m  诸葛恪不仅聪明,而且胆大能干,几年后他长大成人,就奏请孙权说:“丹阳地带,山深路险,百姓好勇斗狠,许多逃兵与流犯逃窜到那一带,占山为王,训练士兵,勇于征战,祟尚气节武力,我请求为丹阳太守,三年内来降伏这些勇悍之辈,获得甲士四万,以强国力。”
/ h  ]  f1 |- G. ^% Z1 R) t; H- [/ P8 l
( Y! q: @5 _- G5 D; {9 ~
  孙权听了,与群臣商议,群臣一致认为:丹阳地势险要,隐匿于山中的土匪更是神出鬼没,历次派兵征剿都没有任何收获,这一地区早在汉朝时就无法驾驭管辖,所以诸葛恪的想法难以成功。- C' _" ]( M+ [5 r0 j) F
) Z0 x: ~2 U1 l1 x3 T. Z

* Q$ S) ~% a% `: n( p, U  但是诸葛恪却坚持要求,于是孙权就任命他为丹阳太守。葛诸恪到了丹阳之后,下令四方城郭的官吏,要求设立关卡,坚壁清野,不与山匪交锋,却断绝了山匪的粮食来源,迫使山匪不得不出山。结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收伏了丹阳山匪,实现了他的诺言。
7 L/ G1 L# B$ [$ e" ~  r! @" s. m0 y& I6 W
, Q8 E- i% s. a8 |
  诸葛恪的能力,在替他带来了成功之时,也使得他的才干渐渐显露出来。但是名将陆逊却对诸葛恪的做法很不以为然。
. y7 W" O' Q3 F+ [' g4 Q; [' h& @4 c" j, F

% W6 v& [2 h8 x- v  Z  陆逊为人沉静好思,性格稳重,曾与吕蒙一起大破关羽,谋略策划,无有不中。他曾对诸葛恪说道:“在我之上的人,我一定对他很恭敬,如果他才能不如我,我愿意以我自己的能力帮助他,如果他的才能在我之上,我希望能够获得他的指点与帮助。而地位在我之下的人,如果他的能力不如我,我愿意帮助他克服弱点,如果他的能力超过我,我愿意得到他的帮助。而现在你对地位在你之上的人缺乏足够的尊重,却又蔑视地位在你之下的人,凌上蔑下者必败。你要当心,这恐怕不是您安定国家,表现宏德的基础吧?”5 K0 c3 \. [; T% e3 L* l- P

: n  N- t, L. h* w) O
3 X. P$ L$ e' X/ ]8 H  忠言逆耳,诸葛恪自恃聪明,才干过人,始终不肯听从陆逊的劝告。最终他因为专权乱政,导致了身败名裂。
5 \2 m/ v# P4 O5 S* g" ~/ C& _) S& K3 i

2 q) a% o! e5 ~% i( a; T  像诸葛恪这种人只抓住了枝末而忽略了对人生根本的把握,是所有失败者的共性。所以孔子的弟子有子对如何修养个人的德品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从我们人生最小的为人处事开始,对于长辈尊重而不失其孝,对于年龄比自己大的人恭敬而不失礼,从家庭走向社会,始终注意把握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因为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长处就失去根本,任何时候都要切念人生的成功必须建立在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 M1 Z1 Y4 Y6 b& t3 J
2 w, P9 n( @. C) Q* U; ]- N) T. Y
" z( u) W( W% ^$ _$ b
  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漠视别人的感受,犯了凌上蔑下的错误,那么我们的聪明与才干就会失去作用。因为一个人的聪明与能力是有限的,而只有谦和的德品的感召才是最有力量的。良好的德品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让我们获得成功,因为好的德品能够获得公众力量的支持,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 h8 @5 \2 s; c; U' v9 Q- s
4 _' E; ~0 `$ m4 p3 y) a1 W0 |% M% b! [) R+ v7 L' H4 x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是凭靠自己的聪明与能力,却没有良好的内在品德作为依据的话,那么他的奋斗就会变得犹为艰难,很多情况下甚至会落得个付出了却得不到回报的不公正对待。究其原因,就在于只注重自己的能力却不重视德品修养的人没有认识到德品的价值,忽略了人生的根本,只抓到了细节枝末,其人生的事业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省是成功之母: ?# }) E4 U. l/ d

0 x- Y4 Z0 s, Y& {0 k% W( `* c5 d5 ^' h' O  p- c! o
  吾日三省吾身,这已经成为了我们世代做人处世的经典,如果说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了君子务本的基本原则的话,那么,曾子则是确定了人生根本的三大基本要素,为后来者提供一个起步的基点。
* B+ D0 W* u' i$ [! x( Q- z4 X, i) E. P9 I0 G) r
+ |) P  `4 i8 N% d4 |
  曾子名曾参,从小由父亲曾点带着拜伏于孔子的门墙之内,他在孔子的弟子之中算得上另类人物,孔子认为他的性格有点“鲁”,“鲁”不是笨,而是直,不知道变通,不晓得通权达变。5 r9 Q6 R- }' g& V* C9 B, f; W6 n5 W
5 z$ j" S* ~- A% w1 m5 p4 u

5 v" \5 v% X! ]6 B2 z1 o" ?  曾子杀猪的故事家喻户晓。说的是曾子的孩子哭闹,母亲就随口哄了孩子一句:“不要哭了,等你爸爸回来杀猪给你吃。”不料等曾子回来之后,果然就将家中的猪绑起来杀掉,因为他认为做人要守诚信,尤其是对孩子来说,更不能够以说谎的方式来教育他,言出必践,说到做到,这就是曾子的做人原则。" w7 C& u* B3 X, ^
* T. B$ e2 x" i

4 u, a6 e" X/ ?. t) u: w( H  还有一个典故,更能够说明曾子的性格。他曾经跟随父亲曾点在田里耕作锄草,因为年龄幼小,不辨良莠,误将禾苗当做杂草锄掉了。父亲曾点说了他几句,年幼的曾子强辩道:“锄掉了有什么要紧的?再插回地面上不就没事了吗?”没想到曾点是个火爆性子,听了儿子的狡辩勃然大怒。骂道:“如果把你的脑袋砍下来,再按上去,能说跟没事一样吗?”吼叫声中,轮起锄头,没头没脑的照小曾子头上打去。小曾子却不知躲闪,笑眯眯的站在那里等挨打,结果父亲一锄头砸下,小曾子顿时被打得昏死了过去。
' K& z" t0 ]- N% @2 R
/ {7 ^* K8 D# G5 ^( Z# ~2 a) K' V4 M  |6 P) a6 R& n( D5 v1 @
  看到儿子被自己打得昏死过去,曾点吓坏了,急忙上前扶起儿子,喊着小曾子的名字。小曾子醒来,勉强对父亲笑了一下,说了句:“父亲,您现在打儿子的力气明显不如以前了,莫非是父亲的身体已经衰老了吗?”说完这句话,他退回室内弹琴,以此向父亲表明自己的身体无恙。2 n3 ]) d' _6 P9 U9 q) Z
' C) g3 f) ~$ ~7 m7 E9 h  ]; l) J

' H- o  f; V+ E9 ~1 ~9 X6 x. h  但是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却很不高兴,他把曾点曾参父子两人叫去,分别训斥了一番。训斥曾点,是说他身为父亲,在教育儿子上却态度粗暴,管理方法缺乏文明与平等。而对于曾子,孔子斥责他在父亲暴怒的时候不懂得回避风头,而如果他自己受了重伤,则意味着陷其父亲于不义,并非是真正的孝道之体现。
* d) H5 f5 }2 t& `
# ]& k+ K# D1 B, X& Q1 `) R! x9 \' F% G0 ^: a$ e% h0 \7 h" j
  孔子用舜帝的故事来教育曾子,舜帝姚重华的父亲瞽瞍娶了后母,后母不喜欢舜而虐待他,经常唆使舜的父亲瞽瞍体罚他,而舜的态度是:如果打他的时候用小木棍,他就恭敬的领受,如果父亲瞽瞍拿起大木棍打来,那么对不起,舜就不陪你们玩了,掉头跑掉。
1 @6 y- K+ P+ F
5 G5 u! l+ E7 f4 @$ [9 R) T! m+ }; r9 j1 Z. G+ r
  舜的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代表的是一种变通的为人处事风格,通权达变,不拘泥于教条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这也恰恰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学的最基本思想之一。这一观点也恰恰解释了孔子一生为何述而不著,他所留下来的都是弟子门人记述下来的只言片语,这是因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是以教导人做人处世、如何与他人合作的基本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仁,但具体的做法,会依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选择。6 F. m' G9 e9 v+ w6 K6 V
; e* Z+ Z6 A5 m+ {5 v1 ^$ O2 K, y
% Z% V1 O) Q* Y; b# X. u
  而曾子传承了孔子的衣钵,发展了孔子的理论,他认为:人生在世,有三件根本大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三是做学问。
! O1 @; R+ b% l" U& ~" c) Y7 u  \& i1 E& R

- {" a9 R& ~" h$ U9 y* G, g  做事讲的是一个忠字,凡做事多是“为人谋”,付出我们自己的劳动而让别人得到有益的帮助,如我们在社会上谋职工作,以我们的付出换得适当的报酬。这时候我们要注意我们对工作的效果,因为我们所做的工作的好坏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别人对我们评价的决定性依据。所以忠于职守就意味着忠于我们自己,就意味着对我们自己的人生负责。" o$ W1 W+ |3 F4 D9 b3 I, C2 C$ X

- E0 v. O4 e! O- d$ q# Q1 G! P! E% m' ?  做人则讲的是一个信字,重承诺,守信用,这是千古不变的衡量一个人的人品的基本条件。我们生而于世,任何能力也不足恃,因为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我们的信用资本,才是保证我们立足于人生事业的根本之所在。一个人的信用价值是最可靠的无形资源,要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积累起来,这种积累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绝无丝毫的侥幸可言。; F! m/ k& a" D8 ]
  Q* b1 A  \3 v6 y

% }6 @) u  q: y* ]  做学问,不是死抠书本,而是系统地在实践中提炼并整理出有价值的人文思想或是为人处理原则,并以此指导自己及他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进一步成长。否则的话,如果一个人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而不知道提炼经验,遇到了失败而不知道总结教训,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注定了只能是徘徊在一个不理想的状态之下,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其人生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起。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作《传习录》,系统性地阐述了这种做学问的思想,其思想的理论基础,正是源自于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8 04:33 , Processed in 0.0291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