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7 14: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iceinsummer 艾中缘管理员兢兢业业生活的人,你好?谢谢你.这么多资料真是开眼家界,观今宜鉴古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淮南大案》
, v, _' t- ]7 U" t
( @1 q: H( a  J# N1 @- m- z
! Q: E1 [/ L( o4 O[旁白]元朔五年,淮南王刘安手下的一个中郎,也就是他的侍从雷被,从淮南逃到京城长安,向汉武帝告状,诉说自己蒙受淮南王的迫害。汉武帝于是下令调查这件事情。淮南王听说雷被告状以后,立即和他的手下商议,要准备谋反。雷被究竟有多大的冤情,必须要到皇帝那儿去告状才能够解决问题?淮南王到底有什么过错,一听说雷被告状,就想到了谋反这种极端手段?这一场汉武帝一朝最大的谋反案,究竟有怎样的前因后果呢?% e8 Z4 n, y- Z7 a4 e

: W9 `" p9 G% o6 e* p8 @$ h& v我们这一集讲淮南大案,这是汉武帝一朝发生的最大的一次诸侯王的叛乱。淮南王刘安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召集他的门客,编纂了流传到今天的《淮南子》一书,所以是一个很有名的学者。而且刘安这个人还会弹琴,琴弹得也很好。刘安的地位也很高,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在武帝一朝,他的辈分儿很高。汉武帝呢,汉武帝是汉文帝的孙子,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所以刘安和谁同辈儿呢?刘安是和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同辈儿人,刘安就是汉武帝的亲叔叔,是这样一个关系。
+ b8 z& e$ x' `+ y& `, t" B; _9 ?+ M& C7 ]! Z9 b/ M
那么,他的太子怎么会被雷被告了状呢?被(pi,皮)这个字呢,就是我们今天那个“被子”的“被”,这个字还有个读音读“披”。雷被的告状是淮南王谋反的一个导火索,事情的起源是由于他的太子学剑。
/ x% c$ w1 v9 G& t, d6 W
% y& S' w0 n6 x! L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学剑学了一段时间,他这个剑术有了一点长进,而且他学的剑他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和很多人比剑,比的结果没有人能够赢过他。不过这个没有赢过,我觉得应该打个问号。他是淮南王刘安的太子,那么谁跟太子比剑不得手下留情啊?所以这个太子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当他觉得了不得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一个人,就是这个告状的雷被。太子跟雷被原来没有关系,但是雷被剑术非常高,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所以太子就想找雷被去比试,他通过这个比试,如果能够击败雷被的话,那他的名声就可以大大提升。所以他为此要去找雷被比剑,可见,你看刘安这个太子也很不安分。他本来是个诸侯王的太子,地位已经相当高了,也很有钱,什么都不缺,他就学那个剑,光想跟雷被比一比,赢了雷被来提高自己的名。其实他所有的祸,就起源于要夺这个名,他想要这个好名声。但是雷被不敢跟他比,因为对于雷被来说这个剑没法比。赢,你把太子打败了,你还能在他爹手下干活吗?你输,输了以后你这个英名不就毁了吗?所以雷被不比。不比太子不愿意,非要他比,逼得他比。最后没有办法,两个人就比。在比试的过程中间,雷被是一再退让,太子是步步紧逼。最后雷被一失手,把太子给伤了。
- U: c0 g2 }& J6 M3 _+ p
2 J7 _( I* f& F[旁白]有“淮南第一剑客”之称的雷被居然没有掌握好出剑的分寸,我们可以想象比剑过程中太子刘迁的紧逼程度。但不管怎么样,雷被最终是伤了太子赢了比试,那么太子刘迁会咽下这口气?淮南王会秉公处理吗?他们会对雷被采取什么行动呢?雷被又会做何反应呢?
- ]5 |* ^( Y5 k" x; U
7 X9 c" w) y! g, \9 V2 B太子受伤以后是勃然大怒,雷被伤了太子是吓得面如土色。没有办法,事情已经发生了。事情发生以后两个人都有想法,雷被就觉得淮南国呆不下去了,而这个时候是哪一年呢?这个时候是元朔五年,元朔五年正是汉武帝刚刚打完漠南之战,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的时候,所以当时汉武帝就有一个昭令,是全国所有老百姓只要愿意参军打仗的,都可以到京城来报名。所有地方政府和诸侯王一律不得阻拦,有这样一道昭令。所以雷被就觉得在淮南国呆不下去,他就想走,反正这个“人挪活树挪死”啊。我在你淮南国呆不下去了,我挪挪地方,我挪到京城我去参军,想躲过这个。但是太子怎么想啊,太子觉得没有那么便宜。你和我比剑,不但没让我赢,让我丢了个大人,你还把我弄伤了,你还想跑,太没面子了。就在他爹跟前说话,当然太子这个话肯定是一面之词。淮南王是怎么样呢?淮南王最终是偏听偏信,儿子告了伤了儿子的门客的状,当然这个官司就不用打了,肯定是雷被要倒霉。最后雷被是挨了一顿训,撤了职,而且不准他到京城参军。你不能一走了之,你就在这儿呆着吧。所以偏听偏信是为君失察,娇生惯养是为父失职。淮南王既失察又失职,而且为情所误,就是为了他爱子这点儿情,暴露了淮南王的弱点。这下把雷被逼得没有路了,呆到这儿是一天日子都不好过,走又走不了,雷被被逼急了。我们都知道人被逼急了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雷被一被逼急,连夜就逃了,逃到京城就告,告太子。这就是第一件告发淮南王的案子。* k6 `0 s  C( r- @1 o* m! X: P
6 X6 Q1 u( w. U/ @1 `- I
这个雷被一告,汉武帝就受理这个案子。汉武帝一受理案子,交给河南郡来处理这件案子,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就非常害怕。河南郡要抓淮南王的儿子去审理这个案子,淮南王一听说他的儿子要被抓,就做了个决定。如果河南郡胆敢来抓我的儿子的话,我就造反,我就要反。这是淮南王第一次发话要谋反。但是要抓捕淮南王的太子这个具体办差的事情,河南郡是交给寿春县来办的,寿春是淮南国的国都,寿春县的县丞是负责这件事情来抓来的。但是淮南国的国都寿春县丞是淮南王刘安任命的,他当然偏向刘安啊,他没有去逮捕太子。结果这件事情惹起来淮南国的国相的不满意,这个诸侯国的国相是天子任命的。天子任命的他就向着中央政府,诸侯王任命的他向着诸侯王。实际上,在抓不抓太子这个地方,已经面临着中央的力量和地方诸侯力量的一场角逐。就在这种情况下,淮南国的国相就决定要控告寿春县丞。淮南王刘安一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就去说情。说情,淮南国的国相不听。淮南王刘安一看事情不好,立即来了一个反告。所以第一状是雷被告了太子,第二状是刘安告了国相,说淮南国的国相犯法。
8 n$ B7 R  I2 Z' {6 y' Z% z/ d4 w- e  Y8 c: }/ k# N1 M
然后汉武帝又受理了这个案子,说派谁去处理呢,派了一个中尉,主管京城治安的中尉来处理这个案子。当然处理的时候汉武帝很谨慎,他让这个中尉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淮南王刘安一听说中央派来了中尉来了,心里很紧张,他怕这个中尉来逮捕他。所以他就商量好,如果中尉来了善待我还好,如果不善待我就当场把中尉抓起来,谋反。结果这个中尉来了以后,中尉表现得和颜悦色,了解了一下情况,只问了问有关的情况,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淮南王刘安的心放在肚子里了,就放中尉走了。中尉回去给皇上一汇报,大臣们商议的时候都要求要逮捕淮南王,要把淮南王抓起来,说淮南王这个做法不对。这样一来汉武帝不同意,说这个毕竟是他叔叔啊。当然我揣测,从汉武帝内心来讲他是想削平这个诸侯王的势力,但是这个事不能处理得太急,所以他首先不同意逮捕。然后大臣们又提出来,那就削去他五个县。汉武帝还不同意,最后批准削他两个县,就是把他两个县收回去。然后再派了个中尉来宣读皇帝的昭令。
/ H" a! `: T  M$ H( g7 {8 L( W5 d% E. m# v. Z6 _4 I5 F5 R! {7 j" I4 P$ a* `
淮南王刘安一听说这个中尉又来了,他不知道最终的决定是削他两个县,他只想到这次来不知道又什么事啦,所以他又准备好中尉来如果是说话不投机,又要把中尉杀死,又要造反。结果这个中尉来到这儿以后,一见淮南王的面儿就连声道喜,说你太值得庆贺了,皇上只削了你两个县,没有其他的处罚。这刘安一听是陡然一惊,他没有想到汉武帝这么从宽从轻地处理他,这样一来淮南王刘安也就不准备杀这个中尉了,这个谋反的事儿就又压下来了。所以淮南王的优柔寡断救了中尉一命,也救了自己一命。
$ K' i& W% G" @1 i( W4 _) b7 [" [' j+ C7 ?, `! x
[旁白]淮南王刘安在最后时刻捂住了,没有谋反,汉武帝也仅仅因为雷被的案子削去了他两个县作为惩罚。淮南王没有伤筋动骨,汉武帝也没有进一步行动。事情似乎就过去了,表面上看,一切都已经风平浪静,但淮南王刘安是否就此放弃了谋反的打算?他对汉朝中央政府又是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这种心态最终又促使他做出了什么决定呢?, n' H' A- W  i* q5 s

0 @6 U4 l8 D0 O事情过了以后,淮南王心里很不平衡,本来他听说要处死他他很害怕,后来听说削去他两个县他很高兴。但是事过以后,他又觉得很划不来,少了两个县,一个很失面子,一个是实力削弱了。他又觉得很不满意。这样一来,淮南王内心里的不满情绪就一天天地增长,所以淮南王的谋反其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爆发的,就是萌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淮南王的悲剧是由此而产生的。我们如果说得更白一点就是说,人生的悲剧往往是从自我的失衡开始的,命运的阴霾是始于内心的乌云。因为你内心首先是被乌云遮住了,然后你才会有各种不幸的事情产生。如果你内心始终是很阳光的,那么你不可能作出一些很出格的事情。1 q( w& p. S! w, P7 l( z7 H: A/ o

# [% i  e: a6 k) k所以淮南王就对削去两个县不满,他的不满带来什么情况呢?就是他非常关心中央政府的情况,只要有人从长安一来,他就想打听人家的消息。有人如果骗他说汉武帝没有儿子,国内局势不稳,淮南王一听就高兴得乐不可支。如果有人给他讲实话,说皇帝有了儿子了,国家治理得也很好,淮南王就很烦,觉得这不是真的,这是假的。他就是在这样的焦虑跟仇恨之中一天一天度过。所以这个雷被的告状,两个县被削出以后,淮南王刘安心里的平衡完全被打乱了,他陷入了一种焦虑,这个焦虑带来的结果就是他准备谋反。
) k7 v: y; v" S  Z7 B  i8 e/ U
  R7 F' C% u+ E  [他要谋反,我们一开始讲过淮南王刘安是《淮南子》的编纂者,他是一个文人。我们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刘安能造反成功吗?所以刘安这个文人他竟然也想造反,所以他就召了他手下的一员能够领兵打仗的大将叫伍被——我们前面介绍过一个雷被,这里边我们介绍一个伍被——召这个伍被来商量。伍被是坚决不同意,说你这个谋反肯定不能成功。淮南王不服气。伍被说得很重,说你这样做叫“逆天道而不知时”。你违背天道,你太不了解情况。那淮南王也举例子说,那陈胜吴广不就是振臂一呼天下就响应了吗?那吴楚七国叛乱不就一下子举兵起义了吗?那么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干呢?伍被给他讲得很清楚,他说你不能拿陈胜吴广作比,他说有两个不同。
6 f2 U, P. f( N" ]1 O& Y8 D
/ h7 J% G  N" n* [' h. t5 k第一,你没有民意的支持。陈胜吴广的造反是秦始皇把老百姓逼到绝路上去啦,天下的老百姓都想反,这才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现在不是这个情况啊。2 U& ]7 o2 l$ ]" b4 e6 c" J1 v
4 m4 m+ S3 g2 k. E, N4 K5 i
再一个,力量的悬殊对比。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是那么多军队,你才有多少军队?: k, G/ K( J, L
9 s" [: {( {* a& p2 N! t% @' j
伍被不同意,但是淮南王刘安是坚持要造反。' z' J7 z6 q! H8 [* X3 K

% I1 b& I* j7 x7 P: Z! R7 R" Q[旁白]淮南王刘安是一个诸侯王,他不可能不知道谋反的后果。这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所以它的策划和预谋肯定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告他状的人,再次把他推到是非的旋涡之中。这个告状的人是谁呢?他和淮南王刘安有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告状呢?
: ^2 B: t; j4 |. A7 |( ^
  W! ?, R9 S9 X# B. j4 u+ j8 b. G就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第二个告他状的人。第二个告他的是淮南王刘安的孙子,他孙子告他爷爷,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他的孙子怎么会告爷爷呢?当然孙子告爷爷这个事情本身就说明淮南王刘安没有能力。我们经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家里都捂不住你还靠什么反?这个以后我们会仔细地分析。) X% p% T/ L+ n: x6 Z+ P* H; a
2 J; h$ s5 e+ s0 E7 M
问题是这个孙子为什么告状。刘安有两个儿子,长子庶出,次子就是那个太子。他这两个儿子刘安是不喜欢那个庶出的长子,喜欢那个嫡出的太子。庶出的长子处处受气,而那个嫡出的太子处处受宠。而这个刘安的长子虽然受了很多窝囊气,但他这个大儿子本身也窝囊,他也不在乎。无论是太子怎么欺负他,他都忍。但是这个庶长子有一个儿子可不是个简单之辈,也就是告状的这个淮南王的孙子。虽然他爹很窝囊,不受他爷爷的器重,但是这个庶长子的儿子——个人叫刘健,健康的健——刘健这个人很有血性,他就想找机会出这口恶气。他就唯一的这一个想法,怎么样想办法把我那个小叔父给扳倒。我小叔叔一扳到,倒了霉了,那我爹就当太子。所以刘健,他这个孙子就召集了一些人想扳倒太子,结果这个事情被太子知道了。太子就把这个刘健给抓起来,就是作为叔父的太子抓了这个作为孙子辈的刘健,抓起来严刑拷打。
4 Y2 M; @3 o8 l: a
$ }8 T3 v% ?$ C5 N- ]( c这一下子让他们叔侄之间的关系迅速激化,这一激化刘健就决定要到京城去告他爷爷,告这个状。告状当然他不能去啊,他已经被抓起来了,他派了一个亲信到京城里告状。结果第二个状告上去以后,汉武帝也再一次开始审理这个案子,而这一次审理这个案子的人,是丞相公孙弘,公孙弘主审这个事情。结果一审这个案子,就审他孙子告的这个案子,一审就牵涉到了淮南王,而且牵涉到淮南王谋反的事情。4 f! j* P& R3 u) T  b3 `

9 M" O6 T0 L  j7 c. `& ^) _$ }因为他孙子告状告的这几件事,一个是他爹受欺负,一个是他受欺负,再一件事就是淮南阴事,阴事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淮南王见不得人的事情就是淮南王谋反。这件事情被告出来了。而这个孙子一告状,刘安再一次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刘安又准备谋反了。当然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非常地不妙,刘健作为孙子告他祖父的事情就好比是什么呢,就好比启动了一台机器,这个机器是一台失控的机器,刘健按下了这个机器的复仇键。他把这个复仇键一按下去,机器就失去控制一样地运转起来。当然这个机器的运转不但使刘健的目的达到了,同时也和他最初的初衷相违背,因为他初衷时让他爹来做太子,实际上最后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1 Y+ B/ X# G" V' W: `
9 s1 l0 P) `: ?2 ^3 I# B! w2 T[旁白]淮南王刘安自己的孙子告状,使淮南王的谋反阴谋彻定告灭。虽然他以前也有谋反之心,但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可这个时候淮南王已经没有退路,起兵造反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但汉朝中央政府长年和匈奴打仗,有强大的兵力,大将军卫青又是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淮南王和他的手下究竟会用什么方式发动叛乱呢?这次叛乱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 U  _  ^+ d5 u; c  o
4 S/ T* `. J. W9 Y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淮南王已经觉得,他的孙子一告状,他的谋反是全暴露了,就决定举兵造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又找到了伍被,要伍被给他献计谋反。伍被说,你要真想谋反的话,你做两件事。" R* g$ n) Z" }/ A4 Y
: O" D# l) L  o" x" l4 M: n; R
第一,你伪照皇帝的命令,迁徙三种人让他们到边疆去。哪三种人呢?第一是各地的豪强侠士,这是一种人。第二是犯罪以上的人,也就是判了两年以上刑的人。第三是家产在五十万以上的人。就说是皇帝的命令,把这三种人迁到边疆去,把这三种人逼反。这是一条。. l% d. B' y8 v! u* F

- b. d# j4 d( `第二,你假照皇帝的命令,把诸侯王的太子和他们的大臣抓起来,逼得诸侯王造反。  Q, P5 F( V& S/ T8 J, q9 E

+ c: T& _8 G4 \7 E; G其实伍被一直是劝淮南王不要谋反的,当最后劝不住的时候伍被就给他献了计策,要他想办法激起天下百姓和诸侯王对汉武帝的不满,造成一种谋反的形势,然后好谋反。但是淮南王不听。淮南王说,我还用得着这样做吗?淮南王自己确实就准备了谋反。淮南王是怎么做的呢?
8 e4 @1 V9 B( t% H: n3 Z
# A% S+ u! q+ B/ L第一,伪造印信。淮南王刻了很多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宰相的官印,一直到地方各县的县印都刻。. @+ Y/ I% ?$ Y2 C: b' D9 q0 m2 x
5 w+ R9 O" U" L1 v9 t$ I6 M5 i
第二,安排卧底。他安排人到大将军卫青和丞相公孙弘家里安排了卧底,一旦起兵的时候好把卫青杀掉,因为他觉得如果不杀掉卫青的话,卫青可能会平定淮南王的叛乱。
0 x! y# G) J4 A& X/ R; Y! O0 |$ Y: Y5 z! D6 T  W5 k

/ T" A' C4 `; U第三,策划调兵。当时诸侯国的军队如果要想调动的话,必须要有三个官员同时签字。也就是诸侯国的国相、内史、中尉三个人同时签字才能调兵。所以那怎么办呢?他们商量了两种调兵的方法。第一,在淮南国的王宫里面先放一把火,伪装王宫失火,限淮南国的国相、内史、中尉来救火,等他们一来把他们全杀了把兵权夺了。这是一种方法,这叫谋杀高官篡夺兵权。第二,制造借口,调动兵权。什么叫制造借口呢?就说南越的军队打过来了,然后我们要应战,把兵权夺过来。而且商量好了调动军队的方法。7 J* ~# u5 ~! e( i+ C4 f, r
9 x. ~' {, D; _; s2 j5 a
但是这件事情,就在他们商议最关键的时刻,淮南王最亲信的能带兵打仗的伍被向中央政府自首了,把底牌全掀了。这样王后太子都被抓了起来,参与谋反的全部被杀,然后淮南王自杀。淮南王刘安的这场叛乱是汉武帝一朝最大的一场叛乱。这场叛乱没有等到爆发就胎死腹中。8 T& B" m2 K) Y3 Y2 g
5 p* f8 ]: O6 C1 P2 @+ y# G
[旁白]淮南王刘安很早就有谋反之心,谋反的准备也有很长的时间。如果谋反真的发动起来,就算能够被平息,也一定会给汉朝的国力带来不小的损失。但这样一个诸侯王谋反的大案,为何还没有发动就会迅速垮台?淮南王刘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 d5 B* d4 p. T2 b; H
  D$ K5 S5 L+ x/ N1 c9 ~6 H第一,祸起萧墙。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想想两个亲信告状,一个亲孙子告状,等于他最亲近的三个人都告他的状。他能成功么?我们都讲过,外部力量的打击那是非常有限的,而祸起萧墙,这个内部组织的内耗,它是最致命的。 * c# Z7 Z! e5 I8 K
' T2 ?. F5 T. n5 C% C. y, r
" }5 Y$ z  O! u. D- N; I
第二,寡谋少断。刘安的谋反从开始谋划到后来的胎死腹中,时间跨度是很长的。
. T) C  Z0 S/ }: S+ B% s《史记》的《淮南衡山列传》里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淮南王最开始准备谋反的时候他害怕太子妃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太子参与了,太子的妻子太子妃知道。就怎么办呢,一定要太子和太子妃两个人离婚。但是怎么样让这一对小夫妻离婚呢?淮南王就下了个命令,让他的儿子不要跟太子妃亲近。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淮南王假装知道这个事情了,发了一通大脾气,然后把太子和太子妃关到同一个屋子里面,一下子关了三个月。就他俩关在一个屋里面,但他在之前告戒他的儿子,你在被关的三个月千万不要碰她一指头。结果关了三个月,他的儿子很听话,和太子妃没有丝毫的亲近。两个人从关在一个屋里,小夫妻,关了三个月,没有任何亲近。最后太子妃觉得无脸再呆下去,就主动提出来要回京城,两个就离婚了。这个离婚的原因,他之所以把这个儿媳妇打发走,主要就是怕太子妃泄露他谋反的企图。
9 b0 k" C  c0 c' K9 J可见他这个谋反是早就有准备的。但是我们看整个的叛乱,刘安可以说是心有不甘,手有不忍,寡谋少断,使它没有发动就失败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F" E7 s, o& C3 G* c% g; q/ T% I0 A

% R' w9 |7 R# X/ ]% k% D4 v. a第三,志大才疏。刘安这个人,他有一点很自负的:第一他觉得他很有才,但是我们应当说明的是刘安有文才而没有治国之才。刘安有文才,才召集门客写了一部千古流传的《淮南子》。6 \8 W5 F5 |% T
刘安的才华横溢,汉武帝曾经叫他写一篇《离骚传》,据说刘安是一天之内就把《离骚传》写成了。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但是他的才是文才,而不是治国之才。
* J7 C- @8 L4 S( R( ?/ l2 G他的政治才能,我们可以说等于0。我举一个例子,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淮南王刘安就想叛乱,那个时候汉武帝还没有掌权。那个时候刘安就想叛乱,但是他不会指挥军队。他手下有一个国相就欺骗他说,我替你带兵。刘安就相信了他,把兵权交给国相。那个国相拿到兵权以后就不听刘安的话了,坚决站到中央政府一边。刘安就傻在那儿了,整个叛乱中间他没有任何作为,结果他倒是白捡了一条命。作为一个诸侯王,连自己的国相是不是自己的人都看不清楚,他还想要谋反?是这么一个没有政治才能的人。
  R6 O# h# i7 V6 ~4 d# @6 q但是他有他很骄傲的一面儿,一个是他的文才,再一个刘安很骄傲的就是他辈分儿很高。他是汉武帝的叔叔辈儿,这一点刘安很看重。* G8 e* H8 a% G# }& h+ H
我们在前面讲窦婴田蚡的时候曾经讲过那个田蚡,田蚡曾经跟淮南王刘安有一番对话,讲得很有意思。田蚡这样说,“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这个话什么意思呢?第一,皇上没有太子;第二,你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第三,你行仁义天下都知道。假如皇帝有个好歹,你就是当然被立为皇帝的人。这就是刘安谋反的很重要的原因,他一直很看重自己的辈分儿,他觉得自己的辈分儿很高,他是高祖皇帝的亲孙子,他理所应当地可以当皇帝,他把这一点看得太重了。
2 d: d' q+ \4 Z" r6 v这是他志大的一点,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志大才疏之言。他没有什么政治才能,但是他太看重自己,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他背上了包袱。这是他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a, q$ M  G0 J1 t: q6 S; r$ B( ^" C2 i% P* P
所以我们纵观淮南王谋反的始末,可以很容易地让我们想起莎士比亚的一个著名的悲剧,叫《麦克白》。那悲剧里面同样有一个野心勃勃而忧心忡忡的,同样是一步错步步错,灵魂没有片刻宁静的一个将军。但是麦克白的轼君是一念之差,淮南王刘安的轼君却是另有原因。甚至于可以说,在刘安出生之前,已经埋下了刘安谋反的种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这么强大,居然在刘安出生之前预示了一场叛乱?在刘氏家族的内部究竟还有多少隐而未发的恩怨?请看下集《皇室恩怨》,谢谢大家。; R; n" P' c- ]7 A' d$ D

; F6 z$ i4 @/ s[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7-17 12: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皇室恩怨; p9 C+ F& i: K4 i& F) g
准南王刘长是刘邦的第八个儿子。他的出生是一个很不幸的事情,他的出生刚好发生在赵国的一个谋反案。也就是贯高谋逆案。简单来说就是刘邦经过赵国的时候,对他的女婿张敖非常不敬。骂这个张敖,结果引发赵王张敖的国相贯高要谋杀刘邦。所以,等到第二年,也就是高祖八年,刘邦第二次经过赵国的时候,贯高就准备下手。而这一次赵王张敖献给了刘邦一个美人叫赵姬。这个赵姬呢,因为跟刘邦这一夜亲密的关系,就怀上孕了。到了第二年,贯高谋反的案子就被发现了。发现以后,当然,赵王还有贯高就被送到京城审迅了。比较可悲的就是,刘长的母亲赵熙也受到牵连,被送到监狱被关起来了。被关起来以后,她就提出来,她怀了皇上的龙子,要求把她释放出来。但是,这个事情上报给刘邦以后,刘邦当时正在恼火。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刘邦这个火,还是有他的道理的。这个主要是因为,刘邦一生没有经历过,特别是他当了皇帝以后,没有经历过一次对他的谋杀案。这是唯一的一次谋杀案,而且这一次谋杀案的主谋很可能就是他的女婿张敖。所以,刘邦特别火。这个在盛怒之下,所以刘邦对赵姬怀孕这件事儿,就不予理会。所以,赵姬仍然被关在里面。最后没有办法,她就托她的弟弟去通过审食其找吕后。审食其是吕后的亲信,吕后听说刘邦又有一个赵姬怀了一个孩子,吕后肯定不帮忙。因为吕后现在已经够麻烦的,刘邦身边有一个戚夫人,已经够她头疼了,再来一个赵夫人,那她岂不是更倒霉吗?更受冷落了,所以,吕后也不管。
) J# u* [1 v; _7 ~0 o% ~0 D+ E
) r$ M; E$ J3 ]' M9 W审食其一看吕后这个样子,审食其也没有太用劲儿,这个事情就被搁置下来了。所以,这个刘长啊,实际上是在狱中,就是在她母亲在被关押期间生出来了。所以,这个赵姬生出来刘长以后,赵姬心里非常不平衡。她觉得自己怀了龙子,又没有参与谋反,最后是一直被关押,最后是在关押之中生了孩子。孩子生下以后,赵姬就自杀了。这是刘邦的儿子啊,刘邦的皇子不能随便处置。看守他的就把这个皇子,送给刘邦了。刘邦看到这个儿子以后啊,刘邦这个时候气儿也消了,很后悔,觉得很对不起赵姬,于是他就厚葬了赵姬。这个孩子没有娘啊,就交给吕后,让吕后来领养他。
5 u) w2 V$ s2 n. i
5 F+ [. }" v& o4 }* Y9 L' ?画外音:根据史记记载,刘长一出生就充满了悲剧色彩。生下来就没有母亲,可以说是孤苦伶仃,幸好有吕后的抚养才长大成人。那么当刘长长大成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以后,她究竟是如何给自己的母亲报仇的呢?4 M; g* t' }/ F/ u- U8 |" p
8 v: ?& f3 W, C
在吕后的宫中长在以后,刘长和吕后的关系就很亲密。在刘邦所有的儿子中间,因为我们知道刘邦跟吕后有一个儿子叫刘盈,就是后来的汉惠帝。除了这一个亲儿子以外,其它的七个儿子中间,只有刘长跟吕后的关系最亲密,她是从小把他代大的。所以,在惠帝和吕后掌权其间,刘长没有受到什么虐待。因为他有这么一个背景,吕后不会为难他,她领养大的这个孩子。因为我们知道,吕后执政期间,刘邦的儿子基本上是被摧残光了。特别是三个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个赵王,相继都被杀掉。所以,最后到汉文帝继位的时候,刘邦的儿子中间只剩了两个人。一个是皇四子刘恒,他就是汉文帝。一个是皇八子刘长。所以,兄弟两个的关系还是比较亲的。所以,汉文帝继位以后,对刘长就比较迁就。所以,他也比较放肆。到了后来,刘长跟汉文帝两个人,一块出去找猎的时候,刘长对汉文帝的称呼都发生了变化。他叫汉文帝什么呢?叫大兄。大兄就是大哥,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是兄弟,实际上是君臣。但是刘长因为这样一种关系,他干脆就叫汉文帝大兄,叫大哥,汉文帝也就应了,认了他的弟弟这样一种称呼。所以,在文帝的这种庇护下,刘长的胆子就越来越大。胆子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因为,刘长长大以后,他知道他的母亲是怎么死的了。他知道他的母亲赵姬死,他不能怨刘邦,因为刘邦是他的生身之父。他也不敢怨吕后,他把所有的怨恨都加在了审食其的头上。所以,到了汉文帝一朝,吕后这一族虽然被灭族了,审食其没有死。审食其还活着,所以,刘长就专门去见审食其。审食其听说刘长来见,审食其就赶快出迎,迎到大门口。刘长就在审食其家的门口,趁审食其不备,突然之间拔出一个大铁锤,一锤就把审食其击倒在地。刘长带了一个随从,上去一刀就把审食其给杀了。& g" M3 S6 I; O( s. I  f4 O1 V

: U# h$ p2 u5 ]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大事情,审食其被封为辟阳候,而且,在吕后时期他做过丞相。是这么一个大臣,结果是被刘长一锤给结果了性命。所以,这件事情非常大。刘长杀了审食其,立即就跑到汉文帝那儿,向汉文帝请罪。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是肉袒请罪。所谓的肉袒,就是把上衣脱了,光着膀子。然后讲了三条:他说审食其该杀,为什么该杀呢?第一,赵国的谋反案,我母亲是无辜的。但是,审食其不出面,不极力营救我母亲,让我母亲也被关押了,这是第一桩罪。第二,赵王刘如意和她的母亲戚夫人也是无辜的,被吕后杀了。审食其完全有能力去协调这个事,他没有办,罪二。第三,吕后封诸吕,危及到刘姓王朝。在这个时候,审食其又不出手,去阻止吕后这样做,第三条罪。所以,我杀审食其是为天下人除掉一个恶贼。7 O  r8 ]+ b* x3 e, u( S) `$ y( \

' _8 O* v% I6 x' n画外音:刘长长大后,把母亲之死的怨恨全部加在了审食其的头上。刘长认为:审食其的不作为是导致母亲身遭不测的根本原因。所以,审食其应当死。在这里可以看出,刘长杀审食其是蓄谋已久的。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刘长是一个鲁莽之人,目无法纪,我们现在看来,审食其之死无疑是有点冤屈的。那么,发生了这个大案之后,汉文帝是如何处置这个弟弟刘长的呢?
5 D5 b: V+ e/ Y: \' y
' }2 y" H; n6 B8 E( _杀了以后,当然这个事情就闹大了。这个事情等于说是他弟弟给他哥哥出了个大难题。刘长杀了审食其,汉文帝怎么办呢?怎么处理吧?朝中所有大臣都看着汉文帝。汉文帝最后的处理是怎么处理的呢?不予处罚,就不了了之了。这件事情对于刘长来说,可是件大事情。这个人这个胆儿啊,是越练越大。何况有他哥哥这么一个庇护。杀了一个人,而且是杀了一个曾经做过丞相的辟阳候,都没有受处罚。所以,刘长就越来胆子越大。他胆子大到什么程度呢?第一,他在他的准南国里边,不用汉朝的法律。自为法令,他按他的法律来执行,就是他搞成独立王国。第二,他在准南国进出一律要戒严,清道。这个戒严,清道只是皇帝的特权。他诸侯王没有这个权利,他也要戒严,清道。第三,他下的命令一律称制。我们曾经讲过吕后的女主称制,只有皇帝的诏令称制,他把他诸侯王的命令称制。所以,杀了审食其以后刘长的胆子越来越大,胆子大到最后,就出了一件大案子。到了汉文帝前元六年,刘长搞了一次谋反。他搞了七十个人,四十辆车要发动谋反,而且要勾结匈奴,勾结闽越。这个事情很快被发觉了,一发觉就把刘长抓起来了。我每一次读《史记》,我都觉得很荒唐。我们知道前面,汉景帝时期曾经发生过,吴王刘濞的吴楚七国之乱。那个时候吴国是动用了几十万军队,刘长竟然是用了七十个人,四十辆车,他要搞谋反。而且,这件事件在《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中间,是记载的很清楚的,在汉书中间也有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史书的记载是准确的,这个材料没有错。而且,在把刘长抓过去审迅的时候,他也认帐。就是这样,暴发了所谓准南厉王的谋反。谋反以后要处理呀,最后的决定是把刘长诸候王撤了,不让他做王了。然后,把他迁到蜀郡一个县里边,监视居住。把他监管起来,看管起来居住,然后用一个货车改造成囚车拉着他,往蜀郡去。沿途各县负责给他供应食物。据史书记载,刘长说了这样一番话:“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绝食自杀了。到了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也就是刘长死过以后六年。这时候,民间传出一首非常有名的民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L) v( x% I6 d- \

% a- m3 u0 \# g这是汉代很有名的一首民谣。说一尺再短,还可以缝成衣服。一斗粮食虽然少,还可以舂成米大家来吃。兄弟两个人不能相容。这个矛头直指汉文帝。这个民歌后来就传到汉文帝耳朵里去了,汉文帝一听特别不是滋味。因为汉文帝一听就知道,因为这首民歌把刘长的谋反说成是兄不容弟。这样一来汉文帝感到心里很紧张。然后,汉文帝立即下了一道诏令:追尊死去的刘长为准南厉王。而且,按照王候之礼隆重的安葬了他。并且,还派了三十户老百姓,世世代代为他守陵。
2 N, H& R0 v4 D1 M. v2 A+ ^0 s% i; {4 [( B0 N0 v+ V
画外音:在刘长杀死了审食其以后,汉文帝并没有处罚他这个兄弟。致使刘长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后来,竟然不自量力地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刘长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性的一生,他生后没有母亲,死时绝食而死。那么,谁应该为刘长的死负责任呢?) h# c. V9 W/ M& z0 G
0 }( u9 Q: @& c, F; g1 R! o) [
以我来看,刘长之死汉文帝肯定脱不了干系。罪是你定的,流放是你派的,最后死在路上,你是逃不了干系的。但是这个逃不了干系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无意为之,一种是有意为之。我们先说无意,汉文帝他不是有意要杀他弟弟的。那么,这方面有没有理由呢?有,有理由。第一,坚决不杀。汉文帝是坚决不杀刘长的。刘长谋反的事情被发现以后,汉文帝召集大臣们商议,大臣们第一次商议,就是杀。汉文帝就说,不行,重新再议论。重新再议论大臣们就提出来,还是要杀。那么,汉文帝还不同意,说就只能废他的王位。可以废王位,但是不能杀。最后同意就是说把他流放监视居住。汉文帝始终不主张杀他的弟弟。这可以说,这是汉文帝没有谋杀他弟弟的第一个铁证。第二,汉文帝对他的弟弟还特别照顾。他有一定规定,刘长到蜀郡监视居住的时候,他的妃嫔已经跟他同行。而且,要由当地政府给他盖房子。而且特意规定,说刘长每天必须保证,五斤肉,二斤酒,这个待遇也是不错的了。第三,汉文帝还亲口说,他派他弟弟到蜀郡去监视居住,并不是长期的。汉文帝说了一句话:吾特苦之耳。我是有意的让他遭一点罪。意思就是说,过一段时候我就把他接回来,这是第三个证据。第四,当刘长绝食而死的消息传到京城以后,《史记》中间记载了汉文帝的表现,四个字:上哭甚悲。就是汉文帝是大放悲声,大哭一场。这个大哭我们应该看到,确实有兄弟之情在里面。因为,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间就剩下他们两个。这样,他的小弟弟又死了。小弟弟死了,他感到难过,大放悲声,应当说这还是可以理解的。第五,在他弟弟死过以后,汉文帝亲自下令,要处理沿途的那些官员,因为沿途的官员不给刘长的囚车开封。司马迁的记载是,沿途所有的县都没有打开,没有开囚车。所以,刘长是一直被关在里边,从陕西拉往四川。就是这样的,所以汉文帝在刘长死了以后就下令,把沿途所有接待的那些县的县令一律处死。这个处罚我们今天看来只能说是四个字:委过于人。因为当时对诸侯王的管制是很严的,有罚的诸侯王管制的更严。沿途的县令谁也不敢放,你万一把刘长放出来,他要是跑了,谁负责任啊?所以,谁都不敢开封。现在他死了,他就下令把沿途各县的县令一律处死。惩罚是很严格的。当然他想用这个惩罚表明自己对他弟弟是很宽厚的。最后一点,就是封其四子。两年以后就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全部封候。所以,我们从这一方面来看,汉文帝对他弟弟刘长确实不薄。' S2 F0 [1 b6 e7 b+ Y

' p$ t7 ]) e2 x2 O4 d画外音:从以上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文帝对侍刘长可以说是仁至义尽。谋反之后依然对他厚爱有加,所以,不可能是汉文帝有意谋杀了刘长。可是这里的论据只是做了表面的分析和论证,有人从汉文帝的性格入手,认为历史的真相是汉文帝有意杀了刘长。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刘长之死呢?刘长之死究竟与汉文帝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系呢?1 o& ^( S5 A, X8 F
9 k* K8 ?4 J2 A( M; m* L, Z: A
我下面介绍第二种意见:有意为之,汉文帝是有意杀了他弟弟。我们先看看文帝跟刘长各是什么样的人。刘长这个人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了,我们从那个介绍来看,刘长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你想想他敢杀审食其,公开入宅行凶。而且,他搞了七十个人,四十辆车就谋反。非常荒唐,说明刘长毫无政治头脑。那么汉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点,我们要肯定汉文帝政治老练。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想想在吕后执政期间,刘姓诸王,特别是刘邦的儿子,三个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相继被杀。然后调代王刘恒去做赵王,这个代王刘恒就是后来汉文帝。刘恒不去,吕后的命令他敢抗。而且她说了一个理由,他要为嫡母守边。这样,把吕后给骗过去了。在整个吕后执政期间,汉文帝也就是当时的代王刘恒,干什么呢?刘恒就在那表演。刘恒是个高明的表演家,他装什么呢?他装弱智,装孙子。他把吕后给蒙了,吕后就认为这个代王刘恒是一个没有大志的人,没有本事的人。你不来就不来吧,就放过他了。这件事说明刘恒政治上非常老练。第二,杀了诸吕以后,要选一个刘姓王室的人做继位皇帝。选谁不选谁?这是个关键时刻。在杀诸吕的时候,是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立了大功。就是当时的一个刘襄,还有一个刘章,还有一个刘兴居。特别是那个刘章,立了很大功劳。因为刘章杀了吕产,刘章杀吕产是荡平诸吕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当刘章杀了吕产的消息告诉给周勃以后,周勃就觉得大局已定,他就立即下定抓捕所以的吕姓王族的人。所以,刘章是立了大功的啊。而刘章又是刘邦的孙子,刘章完全可以被立为皇帝。为什么刘章没有立为皇帝呢?因为刘章太能干了,你想想吕后让他主持酒宴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逃席的人给杀了。所以,刘章的果断、刘章的勇敢、刘章的智谋、刘章的胆略,让当时掌握着帝王废立之权的陈平跟周勃感到害怕。陈平跟周勃都怕立刘章,因为一旦立了刘章,他们就觉得,他们这帮老臣要控制刘章这个小伙子非常难。想来想去,不立刘章立谁呀?立那个刘恒吧。那个代王刘恒,反正那是个弱智,立了他好控制啊。结果,上当了。等到把代王刘恒迎过来,周勃才知道,刘恒是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啊。刘恒来了以后啊,周勃当时就提出来,要跟刘恒单独说几句话。结果刘恒就派他手下的人说:皇帝面前没有私话。如果是公话,我们就到朝堂上说;如果是私话,你就免开尊口。一下就把周勃给挡回去了。这个时候周勃才知道,这个代王刘恒一点都不是弱智。0 y9 g1 h+ Q; d: D( W9 k
  ~, ?5 [/ m: t) N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文帝是一个政治老练之人。从谋略上来讲,刘长根本不是汉文帝的对手。所以,就有人猜测汉文帝靠谋略纵容刘长,致使他一步步走向死路。事实上是汉文帝用软刀子杀死了刘长。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杀死刘长呢?这个推断在《史记》中有什么蛛丝马迹吗?
7 T0 }( P2 n9 s# C) C$ Q  I. t! [
1 K* B, C1 d7 H2 d0 Q这么一个政治老道的汉文帝,当了皇帝以后,对他的弟弟采取了一系列宽容的做法。这个宽容让我们今天想起来都不可思议。我下面列举一下,汉文帝怎么宽容他弟弟。第一,他弟弟叫他大兄,他答应。第二,他弟弟公然杀死辟阳侯审食其,他不处罚。第三,他弟弟在准南国一切按照皇帝的规格来生活,他不管。第四,当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袁盎看到这个情况跟汉文帝说了这样几句话:诸候太骄,必生患。象准南王刘长这样的诸候,他这么骄横,一定将来会留下后患。最后司马迁写了三个字:上不听。也就是汉文帝不听。第五,在刘长叛乱的当年,也就是前元六年,刘长公然下令,把中央政府派到他淮南国的那些高官全部驱逐出境。这个做法就是不得了的事情,皇帝派来的官员你把他驱逐出境。汉文帝怎么做的呢?帝曲意从之。汉文帝委屈了自己,答应了。第六,准南王杀擅无罪之人,他也默许。而且擅自封赏他也默许。第七,发展到最后,准南王也就是他的弟弟给他哥哥写的上的奏章都言辞不逊,非常傲慢无理。从我们上面例举的七点来看,汉文帝完全是有意在放纵他的弟弟。让他的弟弟一步一步的觉得可以无法无天,最后发展到七十个人,四个辆车谋反。他是有意为之。而且在刘长被发现谋反以后,在处理的过程中间,汉文帝表现的很虚伪。大臣们说杀,他不同意。大臣们再说杀,他还不同意。最后只同意把他的王给撤了,然后监视居住。就这他还要保证,每天五斤肉,二斤酒,保证他的王候生活。表现的好象是很关照,但是这个关照是要打引号的。而实际上汉文帝决定把他弟弟从陕西押到四川(就是蜀郡),要走这么长的路的时候,袁盎又给他提了一个意见,袁盎这样讲:“准南王为人刚 今暴摧折之 臣恐悴逢雾露病死 陛下为有杀弟之名 奈何”袁盎又提醒他,说准南王刘长这个人脾气非常暴,性格非常刚烈。这么一个人你给他关在囚车里,不断的游街示众啊。从陕西要给他游街示众到四川,这么一个长途的游街示众。他能受得了吗?他受不了他肯定会自杀。万一他死了,你岂不是落下个杀你弟弟的恶名吗?所以袁盎给他提了醒。这说明汉文帝如何想不到他弟弟会死到路上的话,至少袁盎提醒以后他会知道的。他应该想到了,他起码知道他弟弟的性格。但是他还是不采纳,还要这样办。那么只有一个解释,汉文帝就是想让他弟弟在路上死了,只有这么一个解释。以上,我介绍了两个方面的理由,不知诸位同意哪一个意见。依我看来,汉文帝谋杀其弟应当是比较可靠的一个信息。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间,班固在《汉书》中间,没有这样直接表述。因为这个历史的记载有直笔也有曲笔,这就是历史很难读懂的地方。所谓直笔就是历史学家把历史事件真实的、客观的记述下来了,没有其它的意思在里面,这就是直笔。另外一种说法呢,就是史学家把自己的观点,把他真实的看法,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史的人凭着自己的阅历穿透字面来了解真相,这就是曲笔。所以历史的难懂之处就在于他有直笔,也有曲笔。司马迁其实用曲笔交待了汉文帝谋杀其弟。当然汉文帝为什么谋杀其弟那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汉文帝他做了皇帝以后,惟一能够代替他的就是他的弟弟。虽然他的弟弟没有多大的政治才能,毕竟他是可以接班的一个人选啊,是个合法人选。如果这个合法人选除掉了,他岂不就高枕无忧了吗。所以,应该说这样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汉文帝杀了他弟弟,然后又封他的儿子,又封候又封王。这个做法其实是埋下了皇室恩怨的一个种子。这个仇恨的种子到了刘长的儿子的刘安时候就爆发了。《史记》中间记载刘安也写了这么一句话:“时时怨望 厉王死 时欲畔逆 未有因也”。那就是刘安一直把他父亲的死记在心里,而且时时都想叛逆,没有机会。所以,刘长是在淮南王的位子上造反,刘安也是在准南王的位子上造反。所以,淮南王这个爵位就好象一道咒语一样,预示着谋逆,谁要是封候为淮南王谁就有可能造反。那么刘长的其它儿子没有被封为准南王,那么他们是不是就能够摆脱这个咒语的束缚呢?请看下集,一错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七)一错再错
$ t9 l0 |3 x; T9 Q  g6 q; X刘赐是刘长的第三子,他被封为衡山王。衡山国就是现在的安徽的六安地区。刘赐的谋反之路有他独特的原因,这个原因是因为一个谒者。所谓谒者就是诸候王身边或者皇帝身边一个负责接发文件的人。按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一个秘书。是因为这件事情引发的。汉武帝元光六年,衡山王刘赐要进京去朝见汉武帝。这个时候那手下有一个谒者,这个谒者懂得方术。所以,这个谒者就觉得在刘赐手下干,不如到中央政府跟着汉武帝干。所以,他就想离开衡山国到中央政府去。这件事情被刘赐发现了。刘赐觉得他身边的秘书,现在要改换门庭去投奔汉武帝了。一听就火了,就把这个谒者给抓起来了,抓起来给他判了一个死罪。结果,衡山国有一个内史是中央政府派来的一个内史,内史是管民事案件的。内史不同意,把刘赐这个判决给推翻了。衡山王一看自己的处理被内史推翻了,非常恼火,干脆把内史也告上去了,说这个内史有不法之事。刘赐为什么不让自己的谒者就是他的秘书去投奔汉武帝呢?为什么不让他去呢?按常理说他手下有个人很能干,如何能够贡献给汉武帝,得到汉武帝的信任,那岂不是博得汉武帝欢心的一件事吗?这就牵涉到刘赐这个人。我们想通过这个事件看看刘赐是个什么样的人。刘赐是刘长的第三个儿子,所以,按照皇室的血脉来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亲孙子。因为他的爹刘长是刘邦的亲儿子,他就是亲孙子。这是他从高祖那辈来说,至于他跟汉武帝比较来说,他是汉武帝的亲叔叔,也就是说刘赐的辈分要比汉武帝的辈分高。再说的通俗一点,刘赐是名符其实的刘皇叔。这么一个身份给他带来的结果是,他没有把汉武帝放在眼里,在他看来:你虽然是大汉天子,那你是我侄儿。我虽然是个诸候王,我是你叔。所以,现在他手下的秘书要背叛这个刘皇叔,去投奔他那个侄儿。他心里不是味儿,他特别火,特别恼,他在发火,他非要把他治死。而且,内史不同意,他连内史也告上去。就是因为他这个身份对他影响很大。所以,刘赐在衡山国一贯是骄横霸道之人。内史的这个决定,特别是内史驳回他的判词,他非常不满。在他心里:他觉得你内史是个什么东西,你竟然把我这个诸候王的面子都给驳了,这就是他发火,生气,要杀谒者,要告内史这个原因。8 n$ R0 O0 j0 o+ a* ^* p
3 a+ X7 S, O; |7 l2 S2 i& h) {
画外音:刘赐手下的谒者,也就是王立群先生所讲的秘书,想去中央政府另攀高枝。使得刘赐感到很没有面子,准备把这个谒者处死。没成想一位中央直属官员却把刘赐的判决给推翻了。刘赐心中火冒三丈,他这个刘皇叔自然不会把这些政府官员们放在眼里,顺势就把这位中央直属官员直接告到了他的侄子汉武帝那里。那么汉武帝该如何处理这个跳槽案呢?
9 W# s9 d3 ~+ _, q1 ?6 y) @* G/ B: a: p
汉武帝怎么处理这个事儿呢?汉武帝一审这个内史他就全明白了。他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是因为刘赐有一个秘书要投奔他,他这个叔叔不同意,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汉武帝什么都明白了。但是汉武帝很高明,他没有对这件事做任何处理。恰好在这个时候,又出来了另外一件事。什么事儿呢?就是有人告状,告这个刘赐。说他非法的扩大自己的土地,抢占民田。甚至把老百姓的坟给平了,然后把人家的坟地霸占为自己的土地。这是不法之事啊,因为汉代到武帝时期对诸候王的管制是非常严的。这个事儿告上去了,汉武帝一看两个案子都告上来了:一个是刘赐告内史,一个是老百姓告刘赐。汉武帝怎么处理呢?两个案子合并到一块处理。所以,武帝这个时候他做的是借力打力。而自古以来借力打力都是最简捷的方法。他别的没有处理,他就处理你霸占土地的事。当时大臣们提出了很多处理意见,包括逮捕啊,包括处死啊。汉武帝都没有做,汉武帝做了这么一个处罚决定,什么处罚决定呢?说你那衡山国二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做了这么个决定。因为自西汉王国建立以来,只有像国相像太傅的高官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其它的都是诸候王任命。七国叛乱以后,二千石以上的大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这是为了削弱诸候王的权力。汉武帝对衡山王刘赐的处理呢,是二百石以上的低级官吏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这个决定看起来不重,但是这个决定对汉武帝来说很重要。汉武帝做这个决定呢?第一,敲山震虎。汉武帝实际上是借这个事情警告刘赐,这个处罚就是说我把你任命官吏的权基本上给剥夺光了。二百石以上的统统你不能管,由中央政府任命,敲山震虎。再一个,汉武帝这样做,削弱势力。削弱衡山王的势力。你想想衡山王,很多人跟着衡山王,为了什么?为了是升官,为了是发财,跟着你衡山王。现在我把你任免官吏的权力收了,就是你不能任免官吏了,那么底下人还跟他吗?跟他不能得官了。这样一来,衡山王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了。
! {" |! @. C+ X8 f* [  H% W0 Z
/ K# S# r) ]7 p7 S) |画外音:汉武帝即位初,诸候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汉武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削弱地方诸候的权力。汉武帝虽然没有处理诸候王刘赐的错判跳槽案,但是他非法侵占土地则是撞上了枪口,结果是刘赐刘皇叔的权力被大大地压缩。那么刘赐接到这个难堪的处罚之后他会做如何反应呢?" M2 H" p# d0 `9 N# m* \

, J5 Q- b! M7 b& t# [$ {) j就是这样一个处理决定,让衡山王感到非常难受。史书记载这个处罚决定到了衡山王那个地方,衡山王以此恚。就是这里面的恚是很复杂的。恚到底有多少层意思我们可以想一下:一是恼怒。衡山王非常恼,给他来了这么一个决定,非常恼怒。第二,感到很窝囊。他本来是想告内史的,最后让他挨了一棍子,感到很窝囊。这也是恚的含义。第三,很憋气,他这个气撒不出来。还有第四点,就是羞辱,感到很丢人。衡山王刘赐因为这个处理决定感到内心的恚。它包括了恼怒、窝囊、憋气、羞辱种种复杂的情感在里面。这件事就把衡山王给冶苦了。所以,衡山王最后做了一个决定:密谋反事。衡山王也要磨谋反了。我们这一集的题目叫一错再错。就是衡山王其实要杀那个谒者已经是错了。谒者人家人往高处走,我不在你这个地方政府干了,我到中央政府干了。我换个庙,大一点的庙。我们都知道做官跟庙有关系啊,庙小跟庙大不一样啊,庙大它神灵也大。所以,他不在你衡山国干,他到中央政府干,这是人家的权利啊。你凭什么就抓起来?凭什么就判人家死刑啊?这是错的事情啊。内史阻止你是对的,你把内史也告上去了,你岂不是一错再错吗?等到皇帝处罚你,你不但不悔改你的错误,你还要谋反,那就是一错再错。所以,这个刘赐啊,是一步一步走上这个错误的道路。那么,刘赐这么一个人,我们介绍过了,他是汉武帝的叔叔不错。这么一个人凭什么造反?就是他为什么要造反?其实,理由就是这一点,他受不了这点委曲。他觉得委屈他了,他就要造反。其实天下人每天碰到的委曲事多了,你能委曲以后你就去谋反吗?只有谁受到委曲敢谋反啊?就是有背景的人。刘赐其实他谋反的背景其实还在于他皇叔的身份,所以,他觉得他受不了这个气。7 `2 F# d4 j; t8 q; R- U
: S3 b( Q( d/ R
画外音:刘赐受不了他的侄子汉武帝的惩罚。就准备谋反,与汉武帝拼个鱼死网破。然而不巧的是,正在他要谋反的前夕,根据《史记》记载:刘赐家里突然出现了两大丑闻。那么,刘赐该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呢?他会停下谋反的脚步吗?这两大丑闻对于刘赐的谋反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y+ U, n/ d1 e( Y, x7 y+ J6 V

* o2 H# v* J  h1 z5 e7 Q# q2 t刘赐在准备谋反尚未发动的时候,他家里边出了两大丑闻。这个丑闻在当时都是闻所未闻的。第一个,就是刘赐的太子,就是他的儿子太子,告他的弟弟。而且,告的事情非常严重。第一,谋反。太子告他的弟弟谋反。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啊,手足之情全没有了,告他弟弟谋反。第二,告他弟弟乱伦。说他弟弟跟他父亲的待女私通、乱伦。这两件事有一条做实都是杀头罪。这是哥哥告弟弟,这是一件事情。紧跟着刘赐又上表,告他的太子不孝。父亲告儿子。你看他这个家,谋反还没有发动,家里出现两件事。哥哥告弟弟,父亲告儿子,两件大事情,全告上去了。那么刘赐衡山王这么一个诸候王,他还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怎么会家里搞成这么个样子。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家庭出现这么大的丑闻?哥哥告弟弟,父亲告儿子,都是丑闻啊。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全没有了。怎么回事?那么刘赐这个家庭是比较复杂的一个家庭。就是他有一个王后,还有两个为他生育儿子的女人。就是两个姬。就是他有一个王后,有两个姬妾。这个王后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王后生的长子就是太子。但是非常不幸的是他这个王后短命。王后很早就死了,死了以后这个太子就成孤独了,没有母亲了。然后这个刘赐就在为他生育的两个嫔妃中间选了一个人。选了这个人做了新王后。这个人的名字我们要介绍一下,她叫徐来。立了新王后以后,家庭的矛盾就爆发了。首先是原来的原配死了以后,两个嫔妃中间立了一个徐来,另一个就不干了。另一个就觉得本来她俩地位平等。现在是徐来升上去做王后了,她没有升。她就动了个歪脑筋,她就告诉太子,说这个徐来用她的婢女用巫蛊之术把你妈给害死了。所以,这个嫔妃她首先就在太子跟前挑拨离间。太子一听就信了,就认为这徐来害死了他的亲娘。所以,这个太子就对这个新王后心怀怨恨。刚好这个时候有一件事,这个新王后的哥哥来了。来了以后太子就宴请新王后的哥哥,两个人在一块喝酒。喝着喝着借着酒劲,这个太子想到徐来害死他娘,他要为母报仇啊。结果借着酒劲他就拔出刀,把新王后徐来的哥哥给刺伤了。砍了一刀没有杀死,但是把人砍伤了。这个事情被徐来知道了,徐来一知道,徐来心里就非常怨恨,心里就非常恼。这样,太子在他的家中就结下了第一个仇敌,就是新王后徐来。徐来后来就经常在刘赐面前说太子的坏话,这是第一个结怨的人。再一个,太子的妹妹也很不争气。太子的妹妹出嫁以后,不久就被人家休回家了。休回家以后,他那个的妹妹很放荡。和奴仆私通,甚至跟来拜访的客人私通。这个让太子很没面子。太子多次训斥他那个妹妹。他那个妹妹训得时间长了,就觉得他那个哥哥管得太宽了,跟太子翻脸了。他那个妹妹就成了太子在他家中的第二个敌人了。还有一个天敌就是太子的弟弟。太子的弟弟就觉得因为我哥哥的存在,我当不上太子。要是我哥哥倒了霉,我就可以当太子了。这样一来你看刘赐的家中,太子面前就树了三个敌人。一个是新王后徐来,一个是他的妹妹,一个是他的弟弟,三个人就结成了一个反太子的政治联盟。结成一个同盟以后就经常在父王面前说太子的坏话。问题是说坏话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刘赐怎么处理,刘赐还都听进去了。很快他就倾向性发生变化,倾向于这三个人,对太子不满意。不满意的结果,刘赐还很暴躁,经常把太子召过来痛打一顿。结果,导致父子关系非常紧张。所以,在这个紧张的关头,他们家里面出现了一连串的变化,家庭的矛盾就聚集起来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们家里的这么几个角色:没有立为王后的那个嫔妃,那个家伙可以说最阴险。她是首先挑拨了太子和新王后的关系,由于她的挑拨,导致太子跟新王后徐来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矛盾。所以,那个没有被立的,她是个非常阴险的人。第二个人,太子。我们看一看,太子这个人很糊涂。因为太子首先是被那个没有被立为新王后的嫔妃,受了她的挑拨。太子首先是受了别人的挑拨,然后跟新王后作对,和妹妹作对,又和他弟弟对立。太子的愚蠢就在于他在家中树敌太多。树了那么多敌,导致他在家庭中间很孤立。如果说太子是糊涂的话,那么,太子的妹妹就很愚蠢。她本来应当跟太子站在一边的。她跟太子是一母同胞啊。但是,她站到了新王后的立场上,站在徐来的立场上反对太子。所以,他那个妹妹既放荡又愚蠢,是这么一个人。至于那个新王后徐来,这一个人最凶狠。这个人是最坏的,徐来应当改名叫胡来,她是整个家庭丑闻的一个祸根。她首先是想和太子的弟弟,太子的妹妹结成一个同盟反对太子。然后,她又想进一步夺取太子的地位,让她的儿子来继承。这是一个很坏的女人,所有家庭的矛盾她是个总祸根。8 K! m) f: e+ Y. ~

2 X' d  y% Q8 N* n: X画外音:刘赐在谋反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陷入了家庭丑闻之中。这一切都是源于太子之争,围绕着太子之争,刘赐的家人纷纷显示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那么,在这紧要关头刘赐到底有没有能力协调好家庭纷争呢?刘赐的谋反还会不会按步就班的进行下去呢?
% s( A$ M, M* {3 h4 ^- |# b0 h( Z+ e" G$ W8 h; V7 L
就在刘赐的家中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接连又出现了四件事,雪上加霜又出了四件事。第一件事,刘赐童年的一个保姆不知道被谁给伤了。所以,刘赐就怀疑是太子所为。因为,他觉得他平时老打太子,太子对他心怀不满,可能是太子所为。这是一个意外事件,他就猜可能是太子所为,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呢,刘赐得病了。得病以后新王后徐来,还有太子的弟弟,太子的妹妹,整天是守在病床边。太子这个时候处理的不好,太子经常不来,不来伺候他爹。说是自己身体不好。然后这三个人就合起来,编那个谎言。说太子没有病,太子听说大王有病,太子是满脸喜色。这一说,算是把刘赐的火彻底给点燃了。刘赐就决定要废太子。这个废长立幼的决定就是在病中做出来的。一旦做出这个决定第一个知道的当然是徐来啊。徐来知道这个事情。徐来一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徐来我们刚讲过,这个人是个总祸根。祸根在哪?徐来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徐来并不是仅仅想扳倒太子。因为她知道,如果把太子打倒的话,会出现个什么结局呢?是太子的弟弟会顶上去,还是没有自己儿子的份儿。她现在看到太子眼看着要被废了,那么干脆再加一把火,把太子的弟弟也烧成灰烬。那就让太子跟太子的弟弟同时被废。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徐来想了非常损的一招。就是她身边有一个很年轻的侍女,长得很漂亮。这个侍女的话,刘赐很宠爱她。然后,这个徐来就有意安排这个待女去勾引太子的弟弟,让太子的弟弟和这个侍女私通。她实际上是利用一个女人和父子两代人私通。这样一来的话,刘赐一旦知道他的小儿子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私通,那肯定连这个太子的弟弟也会被废掉。这一招儿很损啊,大家讲《三国演义》都知道,后来这个事情就被王允所利用了。王允不是利用貂禅离间董卓跟吕布义父义子的关系嘛。那个还是义父和义子,这个可是亲爹和亲儿啊。其实,《三国演义》写那件事,这个事情的发明权就是这个徐来。所以,这个人你别看她胡来,她胡来还有胡来的招数呢。她这一招是很损的,她首先是攻太子,等到太子快要被废的时候,把太子的弟弟也卷进来。他弟兄俩一块废了,自己的儿子就顶上去了。就做了这么一个打算。这个计谋没有得以实行得了,被人发现了,发现这个计谋的人是谁呢?是太子。徐来的这个损招被太子发现以后,太子就觉得怎么办呢?他觉得这个徐来老找他的事。怎么让徐来不找自己的事儿呢?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有一天他跟徐来喝酒,太子向徐来敬酒,然后借着敬酒走到徐来的跟前。这个太子就一屁股坐在徐来的大腿上,要跟徐来亲热。而且提出来要跟徐来共寝私通。当然这个招我们今天看来,是很恶心的一件事情。因为毕竟徐来是他父亲的新王后啊。太子如果想用这种办法堵住徐来的嘴,也说明这个太子是个不称职的太子。他的能力,他的道德水准双双低下。是个不称职的人。当然,徐来不跟他干。徐来虽然胡来,但是不跟他胡来。而且,徐来转过脸儿就把这事儿报告给太子他爹,就告诉刘赐。这一告诉刘赐,刘赐你想想他心里能平衡吗?他觉得太子简直是太过分了。所以,刘赐就立即把太子召过来。召过来要重打太子。当然把太子召过来以后,就要把太子捆起来打。
& @5 X& N" T8 y/ h5 Y- m$ I/ `+ O( S+ {+ v$ @8 C
太子一看情况不妙,太子觉得干脆什么事就说开了,豁出去了,反正自己这个太子也当不成了。他就怎么办呢?他就把他弟弟的谋反,妹妹私生活的乌七八糟,还有这所有的事情,一股脑全部给他爹抖落出来。抖落完以后就说,您老多吃点饭,多保重吧。我现在就上京告状。说完,太子把他爹死得半死。把他爹往那一扔,太子转脸骑马就跑了。2 _# |- d3 B7 }0 f

1 x# O* u; ]+ Q" ~画外音:衡山王刘赐家这边纷争不断,那边谋反的步伐是按部就班。刘赐还安排太子的弟弟秘密制造战车,弓箭等,参与筹划谋反。这一切都没有太子的份,当然太子在事成之后也不会获得任何好处。无奈之下太子采取了极端措施,上京告状。眼看在还没有谋反之前一切就要暴露,那么,刘赐该何去何从呢?刘赐谋反一事究竟有没有暴露呢?/ R. a/ f" {3 p
# r9 [8 r5 ^% z6 h# o$ `6 \
刘赐一见这个事情就觉得非常不妙,太子这一告的话,家中谋反的事情整个都要暴露。就派人去追,但谁也不敢拦。因为太子谁敢伤啊?最后,刘赐是亲自驾着车把太子给追回来。追回来以后,给太子上了镣铐,把他扣在太子宫中。把他囚禁起来,这样子就不能上告了嘛。然后就重用太子的弟弟,想利用太子的弟弟取代太子。然后,刘赐就正式给汉武帝打了一份报告,要废长立幼。这个报告刚打上去,太子就知道了。太子虽然失去了行动自由,但是他有耳目啊。他有眼线,他就立即派了个人也进京告状。这就出现我们前面所说的:哥哥告弟弟,父亲告儿子。一告事儿全抖落出来了。那么,这件事情上我们来看一看刘赐这个人。我们刚才分析说,刘赐这个人不具备谋反的能力。他家治不好,现在我们再补充一条,刘赐不但是家治不好,而且他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第一,他把太子逼急了。如果他不废长力幼,太子不会逼得去告。他把太子逼急了,逼得走头无路了。所以,他在这个问题中间,他处理的很不恰当。还有一个很意想不到的是,因为太子告的仅仅是他的弟弟,并没有把全部事都抖搂出来。就是告他弟弟谋反,没有告他爹谋反。而首先告衡山王刘赐谋反的就是他的小儿子,也就是太子的弟弟。太子的弟弟后来看事儿不妙,就想自首投案,检举立功。因为按照汉朝的法律的规定,首先检举立功人可以免罪。所以,他首先把他爹给告了。最后出现太子告了他弟弟,他爹告了太子,他弟弟告了他爹。出现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局面。所以,汉武帝收拾这个残局就非常好收拾。派人来一查,刘赐就自杀了。那个徐来查清楚,她确实谋害了前王后。谋害前王后也是死罪啊,处死。太子大不孝,也被处死。太子的妹妹乱伦,处死。太子的弟弟,谋反。谋反罪他是首先告发的人,免除死罪。但是他和他爹的侍女私通,处死。所有其它参与谋反的人,处死。然后,衡山国撤销,改名为衡山郡,实行郡县制了。这就是2 B! D& Y- X% V* J9 T
我们这一集讲的一错再错。我们看刘赐这个家庭,就是刘赐好好的诸候王不当,就这么一错再错,一直走到最后。汉武帝可以说是兵不血刃的就解决了衡山王。而且,我们前面还讲过,汉武帝也是兵不血刃的就解决了准南王。准南王的问题解决以后,把准南国撤销,改称为九江郡。衡山国撤销以后,改称为衡山郡。汉武帝就这样把他的两个皇叔判乱全部给处理了。当然武帝这个时候一方面处理了两个叔叔的叛乱。另一方面汉武帝在广泛地延揽人才。因为汉武帝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在汉武帝延揽的众多的人才中间有一个人是非常特殊的。他第一次给汉武帝写求职信的时候,就把自己给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在汉武帝收到的几千封求职信中间惟独他的信是非常特殊的。那么这个人是谁?他有什么能耐?请看下集:另类奇才。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八)另类奇才
5 P, q; q2 X. I2 I$ p. u4 k4 ^, S[画外音]武帝一朝是人才济济的一个时代,不但出现了像李广、卫青、霍去病这样能征善战的武将。还出现了像汲黯、公孙弘这样的文臣。在这众多人才之中,东方朔的出现,为这一时期添加一色不一样的色彩。东方朔满腹经纶,却没有一句安邦治国之言。他放纵不羁又疾恶如仇;他行为滑稽举止可笑。是大臣们眼中的另类人物。那么这样一位与旁人格格不入的东方朔,是怎么走进汉武帝的视线呢?东方朔的行为到底另类不另类。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另类奇才》。6 a  q9 I4 V) Y  w! n
, S: e" ^7 G  E9 r& a! p: Q
东方朔这个人在武帝一朝时期众多人才之间显得非常特殊。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他。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价值多元。我们倒是倒是可以给东方朔取一个名字。把他叫做另类奇才。所谓另类就是有别一类。他和一般的人不一样。我们下面谈一谈东方朔另类的七种表现。第一件事,求职。我们看东方朔是如何求职?汉武帝继位是在公元前140年。也就是建元元年继位。继位以后,汉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拔贤才。当时汉武帝就下了一个诏书,要推举贤良文士。但同时汉武帝又允许,其他的人可以上疏武帝。就是你可以写一封求职信给汉武帝。汉武帝如果看中就任用你。据史书记载,这次汉武帝下了诏以后,来求职的人“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衔鬻者,以千数。”就是有数千人来参加这次选举。所以有几千人参加这个选举。我们现在有一个很时髦的词“海选”。“海选”的定义就是不设门槛得选拔人才。东方朔就参加这次“海选”。“海选”的弱点就是对手太多。你怎么能够在众多的对手之中,吸引汉武帝的眼球。这就是一大本领。那么东方朔怎么办呢?东方朔来了一段“海吹”。他用“海吹”对“海选”,“海选”是不设门槛的,选举人才。“海吹”是不着边际地,吹大牛。我们看看东方朔他是怎么给汉武帝写信的?他说草民东方朔,幼失父母,哥嫂养大。十三岁才开始读书,三个冬天我把文史书籍就读完了。然后读了二十二万言。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读诗书。然而自己又十九岁学兵法,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所以到现在我二十二岁,已经把天下书读完了。这是先说自己的学识。然后说自己的人才。他说我身高九尺三。我们知道项羽身高八尺。九尺三如果换算一下就是两米多出头,两米多的大个。他说我眼睛亮得像珍珠,牙齿整齐洁白的像贝壳。同时我兼有孟贲之勇敢,庆忌(先秦以敏捷著称的人)之敏捷,鲍叔之廉洁,尾生(先秦人名,与女友约于桥下,友人不至,河水上涨,尾生坚守不离,被淹死)之诚信。这四个人我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他说我的勇敢塞过孟贲。孟贲是我是古代卫国勇士。他说我的敏捷,就像庆忌一样。庆忌是古代最敏捷的人。他说我廉洁得像鲍叔。鲍叔是齐国的大夫。他说我还有尾生的那种诚信,尾生是古代非常守信用的人。他有一个很奇特的故事。尾生有一天,他约见他的女友,两人约好在桥下相见。然后他的女朋友没有来,尾生就在桥下等,等着等着,这个河水暴涨,尾生就不愿意离开,一直水涨得把尾生给淹死了。就这都没有离开,他说我兼有这四个人的长处。所以我这个人是文武兼备,才貌双全,总可以做个公务员吧!这就是东方朔的求职信。这求职信一递上去,汉武帝一看眼睛一亮。因为在几千封的求职信件中。就东方朔这个求职信,写得特别另类。所以你想想汉武帝,作为主考官,每天看那么多的,上千人的求职信。找工作,写个求职书,看来看去就这个东方朔写得另类。汉武帝一下子记住“东方朔”。这个人要用。他能吸引眼球,换句话说,就是汉武帝陷入审美疲劳的时候,他给了一次非常强烈的冲击。这一下汉武帝就记住了。好了,这一次东方朔一次性被选种。入选以后,给他的处理,就是待诏“公车”。就是在公车衙门里边等待着被皇上召见顾问。这是我们讲的第一见另类的事儿,求职。第二件事,我们来讲他的提职。东方朔进入仕途以后,待了一段时间,他就烦了。为什么呢?他在这个公车署,这是一个很篇冷的衙门,轻易见不到皇帝,而且俸禄很薄。待了一段时间,东方朔就烦了。他希望皇帝提拔他,把他的级别提高一点,但是没有人提拔。东方朔想了想既然没有人提拔我。我就来个自我提拔,自己给自己提一下级别。他怎么提呢?当然那个时期还没有《西游记》流传,实际上叫我们看东方朔这个待诏公车,就很像孙悟空到了天空做弼马温一样。虽然有个官职,但是实际上说晾就晾了起来。汉武帝根本就没有重视他,所以他就想找个办法,得给自己提拔一下。想来想去,还得从“弼马温”入手。怎么办呢?因为汉武帝找了一批为他养马的人。汉武帝养马的人找的是那个侏儒。他找了一批侏儒为他养马,东方朔一想,好了,有计谋了。然后东方朔就找到了为汉武帝养马的一批人们。给他们讲了一番话,声色俱厉说皇上说了:你们这些人耕田没有力气,当官没有本事,打仗又不勇敢,白吃干饭,所以皇上决定把你们统统全部杀了。这一批小侏儒们一听,皇帝要杀他们。而且东方朔说的杀的,挺有道理的,不能种田,不能当官,不能打仗。白养你们,杀了。这批人全吓哭了,就求东方朔要救救我,东方朔说这样吧,我可怜你们,给你们说个办法。说待一会,皇上就从这过。皇上来的时候,你们就跪下求饶。说不定还能捡条命。东方朔说完就走了。待了一会,汉武帝过来了。这一批侏儒们一见汉武帝来了,齐刷刷、黑压压扑通一声全跪下来了。一个劲地喊“皇上饶命”。把汉武帝给搞蒙了。汉武帝不知道怎么回事,一问。原来是东方朔说自己要把这些侏儒们全杀了,汉武帝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首先安慰了这些侏儒,没那么回事。然后就召见东方朔,说你为什么假传圣旨?东方朔理直气壮,他说这批小侏儒们身高不足三尺,他们的俸禄却是一袋米,二百四十钱。我身高九尺三,俸禄也是一袋米二百四十钱。他们一个个吃得每个肚皮都要撑破,我是饿得前心贴后背。你要觉得我有用,就给我加薪。你要觉得我不能干,打发我走,咱也省点米。汉武帝一听是哈哈大笑,既然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来啦。人家一不要官,二不要地,就要个吃饱肚子。这皇上得答应啊。好,从“待诏公车”给他提拔到“待诏金马门”。这个“待诏金马门”和“待诏公车”就不一样了。离皇帝的身边近了,俸禄也高了。这一次,东方朔按我们现在很时髦的词叫做“恶搞”。东方朔这是恶搞而且很大胆。他动用了一批群众演员,让那些侏儒当群众演员,搞了一次恶搞。把汉武帝搞得哈哈大笑。因为东方朔他有一个原则,他觉得他不论怎么搞,只要皇上哈哈一笑,啥事都没有。这一次他又灵验了。所以越搞,东方朔的胆子越大。过了不久到了伏天,就是三伏天。有一个伏日,伏日是祭祀,这一天要祭祀。到了伏日祭祀这一天,皇上就赐给大臣们肉,赐了很多肉。但是大臣们都在等着领肉,那个分肉官迟迟不来。大臣们都等急了,太阳都偏西了。傻等等不来这个分肉的官,所以那些大臣们一个个干急不出汗。这个时候,东方朔一看,没人分咱们自己动手吧。东方朔自己上去,拔出刀来,那一大块肉他找最大的一个地方,狠狠地切了一刀,切了一大块,往怀里一揣。他一边切一边和其他的大臣们说:“今个天热,得早点回家,我就不等了,不好意思了,我先走一步!。”他怀揣着肉就走了。其他的大臣们不敢啊。谁敢没有皇上的诏令,私自切肉啊。傻了,都瞪眼,看着东方朔将肉带走。一个个气得鼓鼓的,一直等到分肉官来了才分的。第二天分肉管来了就不愿意了。把这个事就报告给皇上了。一报告皇上汉武帝想了,这又是个机会,等整东方朔一下。汉武帝就问,昨天怎么回事啊?就问东方朔。东方朔一听皇帝责怪他,先脱帽,再谢罪。汉武帝不饶他,那你光脱帽谢罪不行,你得做个自我批评。你当着文武百官,你给我做个自我批评。批评检查深刻了,过关,不深刻过不了官。东方朔一听,自我批评,小菜一碟,张口就来。他来了以下这么一段自我批评。他说:东方朔,东方朔啊,不等皇上下诏令,你就私自切肉,何其无礼!自己拔刀切肉,何其壮观!切肉切那么一小块,多么廉洁!把这个肉拿回家,自己不吃,全部给了老婆,多么是个爱妻模范!东方朔这个自我批评还没有说完,汉武帝笑得是笑弯了腰。满朝文武憋不住也笑了。汉武帝就说,你这个到底是自我批评还是自我表扬。这就是东方朔的第三件事。
5 w7 l" n) [0 ~/ |3 k/ b" o% g; F7 {; s
[画外音]东方朔靠着海吹,为自己赢得了一张入门券;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逗乐了汉武帝,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惩罚。东方朔的表现与汉武帝时期的其他大臣相比真是与众不同。在朝堂上,丞相公孙弘,是曲意逢迎;酷吏张汤是用尽心机。惟独东方朔能自我解嘲,恶搞作秀。那么东方朔仅凭借这些本领,就可以放浪于汉武帝的朝堂之上吗?他还有什么本事能让汉武帝对他刮目相看呢?+ i2 h1 n! a+ U1 c* I2 G' m
  0 M) u; U% n9 S# g6 m, ~
有一次长安的建章宫中间,跑出来一个动物。这个动物张得像麋鹿。但是大臣又都不认识,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就亲自去看。看看汉武帝也不认识,他就想起了东方朔,叫东方朔来长长眼,看看这是什么东西。东方朔一来一看,我知道,知道就要回答啊。东方朔不我现在饿了,你给我搞点酒搞点肉,我吃饱肚子,我有力气回答。汉武帝没有办法,就把那好酒好肉拿过来。东方朔是海吃海喝,吃了一顿,吃完了。汉武帝等他揭密了,东方朔不行。我吃饱这顿我没下顿啊。城外有一块地,那块地非常肥沃,周围还有池塘,还有芦苇非常好。请皇上把那块地和那个湖都赐给我,我再回答。汉武帝一听,东方朔不是耍大牌吗?但是又没有办法说行啊,给你。这东方朔才回答。说这个动物叫驺牙,他说什么叫驺牙。说这个动物满嘴的牙齿长得是一个样。这个牙齿长得是没有大小之分。他排列得像驺骑一样,整整齐齐叫驺牙。说这个驺牙一出现就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天下有人要归顺我们大汉王朝。所以汉武帝一听就非常高兴。驺牙的出现就意味着有外族归顺汉朝。所以汉武帝就重赏东方朔。第二年果然是匈奴的混邪王,带了几万人归顺汉朝。应验了前一年东方朔的预言。所以汉武帝第二年又重赏了东方朔一大批东西。这是东方朔的咨询。我们看他作为一个诏待,就是等着皇帝咨询的。但是东方朔这个诏待,诏待得很奇特,很另类。一方面说这个人很智慧,确实智慧,博学。另外又说明东方朔这个人他很懂得什么叫皇帝,皇帝什么时候叫慷慨,什么时候叫价值。东方朔知道自己当一个人有使用价值的时候,他才具有价值。也只有当你具有使用价值的时候,你才敢耍。所以东方朔还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皇帝向他咨询东西,他敢公开伸手要。他这个要有两点,第一他觉得他有把握,回答皇上提出来的所有问题。再一个东方朔有把握在皇帝将要发怒的一瞬间,他能把皇帝逗得哈哈大笑。只要一笑,万事皆了。这是我们讲的第四件事。东方朔不但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得非常另类。我们在看看东方朔的婚姻。有三大纪律。第一条纪律是一定要娶京城里的女子。不是首都的女孩儿,他不要。这是第一条纪律。第二条纪律,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他要娶好女,少妇。好就是美,好女就是美女,少妇就是年龄小。简单来说好女少妇就是小美女。第一京城的,第二小美女。第三条一年换一个老婆。因为东方朔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他把皇帝的赏赐都用来干什么呢?每一年都欢送老美女,迎接新美女。他是一年一换老婆,当时的大臣们,都看不惯他。把这个事反映给皇上。说东方朔这个人太狂了。汉武帝还替东方朔打抱不平。说东方朔幸亏有这些毛病,他要没这点毛病,你们谁能比得上他。汉武帝还挺偏向他。这是东方朔的婚姻。第六件事,获赏。东方朔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其中皇帝赏赐得最多的是两件事。一是赐事;一个是赐绢。赐食就是赐给他饭。东方朔是怎么吃啊?皇帝赏给他的饭,他是狼吞虎咽的吃,一点不拘小节。吃完以后还不拉倒,还要打包。所以我们现在都知道打包,大家都觉得打包是从外国传来的,其实打包的专利权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他有专利权。东方朔是第一个发明打包的人。当时一没有塑料袋,二没有饭盒。东方朔打包很奇怪,把衣服一脱,用衣服把那肉什么东西一裹,拎着就走。所以他的衣服经常打包。打得污垢不堪,他也不在乎。大臣们看到他打包那样子,都觉得这个人很没有出息。他也不理会。到那就海吃,吃完打包就走。这就是赐食,再一个赐绢。皇上经常赐给他绢,绢比较重,不好打包,背有不好背。东方朔找了个扁担挑着,把皇帝赐给他的绢,全挑回家。赐给他个绢,他主要用来迎接小美女。他俸禄很多,但是开销也很大。因为他一年要换一次嘛。1 z9 r- e0 |: a$ n
  G& C5 Q6 n! f' Z4 }
[画外音]有人曾给予东方朔以“智圣”的称号。因为人们在东方朔身上,看到了他智慧的一面。东方朔特立独行。可以说有他智慧做资本,才凸显了这个人的与众不同。但是东方朔的生活也未必是一帆风顺。一个人经常得到皇帝的奖赏,就未免遭人嫉妒。那么对于嫉妒他的人,东方朔又会怎么表现呢?
0 E, I/ }9 }2 s" w: d下面我讲第七件事,遭嫉。你想想东方朔这么一个另类的人,皇上还挺喜欢他。结果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嫉妒。东方朔对于别人的嫉妒,他也有他的怪招。他的怪招也挺厉害。有一次,汉武帝当时还没有那么多游戏,不能上网。汉武帝也闲得无聊。就召集大臣玩什么东西呢?汉武帝逮了一只壁虎,然后用一个器皿,用一个盆把壁虎扣住,让大臣们猜这底下扣的是什么?大臣们谁猜对有赏。大臣们是猜来猜去,谁也猜不对。最后叫东方朔来猜,东方朔到那儿一看。听了听,他说你说这个东西是龙吧,是龙吧它没有脚;是蛇吧它没有腿。但是他又能爬墙。所以我猜这个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然后他猜完以后,汉武帝哈哈大笑,赏了他很多东西。这又够东方朔两年娶老婆了。结果汉武帝呢?还不福气,怕他是蒙的。又连着叫他猜。汉武帝设一次,他中一次。一会儿他那个赏赐的东西,堆积如山。结果有一个人不愿意了,这个人姓郭叫郭舍人。他经常在汉武帝身边,很得汉武帝宠幸的一个人。他就觉得东方朔你得了这么多东西,郭舍人就嗷嗷大叫。他说东方朔说的那些东西都不算数,蒙的。我弄个东西让他猜。他要是猜对了,我情愿挨一百大板。他要猜不对,他的绢都归我。东方朔说可以。郭舍人就找了一个树叶,这个树叶上还长了有菌类。把这个树叶,扣到盆第下,叫东方朔猜,东方朔毫不费力地就猜出来了。这一猜出来,郭舍人无话可说了啊,领赏吧,一百大板。这一百大板打得郭舍人是嗷嗷大叫。东方朔这个时候表现得一点风度都没有。东方朔在旁边看着他挨打,哈哈大笑,还冷嘲热讽。这个郭舍人不福气,郭舍人挨了打起来又设几个谜。没有一个谜能难住东方朔。这以上我们讲了七件事。我们通过这七件事,可以看出东方朔和我们以前讲过的所有武帝朝时期的大臣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这一集叫另类奇才。他是个非常另类的人。' \  j1 Y( w% Y& j

: F4 k8 F7 K9 d1 H[画外音]东方朔的另类让他在武帝时期,显得特别扎眼。东方朔为什么要做一个另类的人呢?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认识呢/广告之后为您继续讲述。
5 @% y# u2 H. w3 F# m$ l7 E$ C  Q" }; @+ a0 A, ~" C
[画外音]东方朔不同寻常的种种表现,让后世的我们对这个人物有很多的猜测和评价。以至于有人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丑,那么东方朔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他对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认识呢?
3 m& r( O9 G1 J9 T2 s; H# D0 e; }$ p2 J" L9 ~! Y
东方朔为什么要做一个另类的人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他是这样一个很奇特的人,他为什么要做一个另类的人呢?曾经有一次皇宫中间,有个侍从,他看见东方朔就问东方先生,我听人家都说你的脑子里面有毛病,是个疯子,你说大家的说法对不对?东方朔说他们说的不对。他说我这个人啊其实不是疯子,他说我是什么呢?我只不过是把那个朝廷当作一个隐居之地的隐士。为什么这些人说他是疯子呢?在朝廷中间闹事闹得特别多,刚才我们讲了七件事。其实当这个侍从问他的时候,东方朔前面刚闹了一件事。东方朔最后闹到什么程度呢?在皇宫中间喝醉了酒,他跑到汉武帝的办公室撒了一泡尿。尿到汉武帝的办公室去了。汉武帝当然很生气,把东方朔免官。但是也没有一撸到底,叫他待诏宦者署,把他贬到另外一个地方。他还要待诏,因为汉武帝还是离不开这种人。以后我们再讲为什么离不开他。东方朔回答说,你们说我不对,我不是疯子,其实我把朝廷作为一个隐居之地。然后有一次喝酒,东方朔在喝酒的时候,当酒喝得正浓的时候,东方朔据地而歌。就是按着他这个地唱了一首歌。这个歌后来就有一个名字,叫《据地歌》。这个歌一直到今天都存下来了。这个《据地歌》有这么几句话: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这个话什么意思呢?是说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隐居在皇宫的宫廷之中,既然朝廷之间可以作为一个隐居之地,我何必要到深山之中,住那个草房子呢?这个话后来被人们引申,大家都公认东方朔是个大隐。到了唐代白居易写了首诗《中隐》。后来人们就把他发展起来,发展成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三句话“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今天我们有些当代人,又给他加了一句话,说“超隐隐于网”。就是在网络中间那是超级隐士。小隐是说一般的隐士,他是隐居在民间,这就“小隐隐于野”,野就是民间;“中隐隐于市”市就是市井;“大隐隐于朝”东方朔把朝堂当作隐居之地。这样我们就好理解了。所以东方朔这个人实际上是把朝廷,把整个朝堂当作自己的隐居之地的。一个隐士,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要表现得那么另类呢?东方朔就把这个朝堂当作自己的那个隐居之地。既然是隐居,他追求的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实实在在,快快乐乐。所以东方朔自己割肉,一年一换妻,打包不怕笑,朝堂可撒尿,他什么事都干。其实这些事情,和他把朝廷不当一会儿事。假如他把这个朝廷当作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把自己的待诏当作一个神圣的职业,他敢这样做吗?他不是这样的。他首先把朝廷当作一个隐居的地方。既然是隐居之地,他就随便给你恶搞啊,给你经常闹点事,这就不足为奇了。
! K% ~0 x- q; B' @! ?3 [' U! j9 y7 V( o5 Z- o! z) e
[画外音]王立群先生认为,东方朔离奇古怪的表现,是因为他把朝堂当作了自己的一个隐身之地,这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但是我们反过来要问东方朔经常在汉武帝面前“大逆不道”,却很少受到惩处。这是为什么?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容忍一个大臣如此放肆呢?/ g3 f) k* A+ |7 c  w8 U
! U% z6 q% n3 o7 L. W. {, W* s0 j
那么汉武帝又不是一个慈善家,汉武帝凭什么能够容忍这么一个恶搞做秀的东方朔呢?原因就是两个字:快乐。汉武帝他需要各种人,他需要卫青为他开拓疆土;他需要公孙弘为他处理朝政;他需要张汤为他审理案子;他同时还需要东方朔整天逗得他开开心心。你看东方朔一封求职书,汉武帝看了直乐;然后东方朔一个自我批评一个自我检讨,汉武帝又是直乐。所以看见东方朔,汉武帝就想笑。他凭什么不要这样的大臣。所以汉武帝对东方朔其实有一个定位,就是汉武帝他的人才中间,像公孙弘、像汲黯,像这些人把他们当作朝中的重臣看待。而把东方朔这种人当什么看待呢?弄臣看待。所以,一个是重臣,一个是弄臣。两面的人他都需要。所以我们看汉武帝确实还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他一方面需要有人给他处理外交、政治这些事情;还需要有些人,让他每天活得快快乐乐的。这就是他能够容忍东方朔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东方朔他所宣扬的那个大隐,就是隐居这个事,我们在这简单说一句,其实这个“隐”并不是一种生存状态,不取决于生存状态。你是生活在民间、生活在市井、生活在朝廷不是这样。其实这个“隐”更多的是一种处理状态。什么叫大隐,以我来看就是你能够抵挡住外界的诱惑,监守住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大隐。这就是东方朔,他非常高明的地方。所以我们以上介绍了一个另类奇才东方朔和我们前面讲过的所有的汉武帝时期的大臣们都不一样。那么我下面要问大家几个问题,第一东方朔真正做到了隐于朝吗?还有他满腹诗书,读了那么多书,难道他就甘愿做一个另类的人吗?他入朝做官,贪图的就是一个衣食无忧吗?就是为了衣食无忧吗?这些问题该怎么解释呢?请看下集《庐山真面》。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九)庐山真面; S7 ?! P+ D9 h) _# w
% F" }' w7 C3 L
[画外音]东方朔行为荒诞、怪异,常常逗得汉武帝捧腹大笑。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东方朔就是一个行为放荡,供汉武帝逗笑取乐的一个弄臣。以至于他成为后世文学作品描摹的对象。东方朔的形象永远被定格在了这个层面上。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东方朔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却被淹没在各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那么东方朔的另一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真的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滑稽大王吗?真实的东方朔是怎么样的?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揭示东方朔的另一面。尽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庐山真面》。" n' {' K# d5 U8 U# i9 K
! [* p) H" j. _$ X' p4 N
要想了解历史上真实的东方朔,我们就举历史事实为证。我先讲三件正史记载的事实。我们看看东方朔是怎么做的。第一件事,汉武帝建元三年。汉武帝是建元元年继位的,到了建元三年,汉武帝这时候才十八岁。他突然之间下令要扩大上林苑。上林苑本来是秦代的一个皇家打猎的猎苑。在秦朝的时候比较小,在汉高祖十二年的时候刘邦就下令把上林苑给老百姓种地。但是过了将近半个世纪,汉武帝突然下令,要扩建上林苑,把上林苑大规模地扩大,作为皇家打猎的地方。这个计划出台以后,马上遭到了一个大臣的反对。而反对的这个大臣大家想都想不到,一般人会想到这件事肯定是汲黯要反对,结果反对他这个计划的人是另类奇才东方朔。东方朔提出三不可,这个事不能办有三个不可以。第一,与国来说。本来两个县的土地让你老百姓种,国家可以说赋税啊,你现在把他赶走了,国家的赋税就减少了,与国不利益。第二与民不利。老百姓在这生活了半个世纪,他要拆他们的房子,要扒他们的祖坟。你想想挖人家的祖坟这是什么事啊。老百姓肯定不愿意啊。第三,与已不利。说你天天打猎,你打猎你开飞车飙车。万一来了个车祸,你怎么办?汉武帝一听觉得东方朔讲得有点道理。这个话讲得有点道理。但是呢?汉武帝又不想放弃自己。汉武帝想玩啊。我们上一集就讲过汉武帝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他不但要为全国人民谋幸福。他还要为他自己某幸福。所以汉武帝他就想到东方朔这个话,是说的对的。你不能打压人家,人家东方朔的意见说得是对的。他怎么办呢?把东方朔升官,升成太中大夫给事中。实际上就是内朝的一个重臣了。而且还赏了东方朔黄金百金。赏了一百金。这是一方面,奖赏了东方朔。另一方面,汉武帝照样扩建他的上林苑。这是第一件事。但这件事情呢?汉武帝的反应很正常,我们看到东方朔的反应不正常。我们上一集不是讲东方朔是个另类奇才吗?他把朝堂做隐居之地。一个做隐士的人,汉武帝扩建他的上林苑,干你这个隐士什么事啊?你凭什么提出三不可,你这个三不可一提出来,你算是朝中的隐士吗?这是第一件事。他阻止汉武帝扩建上林苑。第二件事,这件事汉武帝做得更绝了。汉武帝有个外甥,叫昭平君。是他的妹妹生的一个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所以他的外甥是双重身份。第一是他的亲外甥,第二是他的亲女婿。这样一个身份有恃无恐啊。所以这个家伙后来就表现得非常蛮横。所以他经常被公安部门召过去查询。因为他经常犯法,但是一查谁也不敢办他的事,不敢办他的案子。所以他的母亲也就是汉武帝的亲妹妹隆虑公主临死之前对他的儿子很不放心。汉武帝的妹妹死得很早,她临死之前觉得她的这个儿子将来必犯死罪。所以他的妹妹就是汉武帝的妹妹昭平君的母亲在自己临死之前,她很有预感。他拿出了一大笔钱就是一千斤黄金,一千万钱。就是金千万,钱千万。预先给她的儿子赎了个死罪。我交了这么多钱,万一我死了以后我的儿子犯了罪,我先给他交了赎罪钱了。你免他一死。汉武帝答应了。结果是果然不出其母所料。他母亲死过以后,这个昭平君就是汉武帝的女婿,酒醉之后,竟然把他的老婆,也就是汉武帝女儿傅母就是保姆啊、教导她的这么一个老太太给杀了。喝醉酒就杀了。按照汉朝的法律规定,杀人是要处死的。所以廷尉就把这个案子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就要廷议,大臣们朝议。大臣们都说杀不得,为什么呢?他母亲临死之前已经交了金千斤,钱千万。替他预先赎了个死罪。汉武帝又答应了。所以他儿子犯法,不能处死。这个事情大臣不同意,又交给汉武帝裁决了。汉武帝说了一番话,他说这个法令,不是我定的,是先皇定的。我如果因为我妹妹,违背了先皇的法令。我今后要到祖庙的中间,祭祖的时候。我有什么脸面见我的祖宗。我不能因为我的妹妹而改变了祖宗的法令。这是第一。再一个我怎么对天下老百姓一个交待啊。所以汉武帝最后还是痛下决心,把他这个亲女婿也就是亲外甥给杀了。杀了以后,汉武帝在朝堂上大哭起来。汉武帝一哭,大臣们都跟着哭了起来。这个时候东方朔出来了。东方朔不知从那里弄来一杯酒。就举到汉武帝面前给汉武帝敬酒。然后呢?东方朔就说,他说皇上能够赏罚不避自己的亲人,这是天下百姓的福分。然后就向皇上敬酒当然就把朝臣跟皇帝搞得全愣住了,都觉得东方朔这个人怪怪的。汉武帝也没吭气。退朝了,退朝以后就把东方朔召进来了。召近来以后,汉武帝就狠狠地说东方朔几句话。他说我听古人说,一个人说话要是有眼色的话,谁都不讨厌他。你说今天你在朝堂上该给我敬酒吗?东方朔一听皇帝责备他,先脱帽,再谢罪。东方朔的老办法就是先摘帽子再谢罪。然后说我这个人就是一根筋。我就想到皇上正在悲痛,而且我就知道,天下最能够解决忧愁的就是酒。所以我给皇上敬酒。这一说呢?汉武帝到还是很英明,最后怎么处理呢?第一赏了东方朔。这一次赏了东方朔一百匹绢啊。东方朔的绢是赏得最多的。而且他迎娶美女,主要用的是绢,又赏了一百匹。有够好多年,而且还免了东方朔的一次罚。我们上集讲到,东方朔玩儿过头了,不是在汉武帝的办公室尿了一泡吗?他一尿不是给他的官,免了吧,就因为他敬了这杯酒。把那次的处罚给他免了,又给他官复原职了。这是第二件事。这件事的大家想一想。东方朔像个大隐士吗?- H6 R) n: S5 a) O# U. k% |0 X
9 T, b, Q4 ~0 v4 F
[画外音]无论是阻止汉武帝扩建上林苑,还是给汉武帝敬酒。东方朔的表现让我们怎么也笑不起来。他严肃认真的样子,完全没有隐士的洒脱。这与上一集所讲的那个滑稽可笑的东方朔叛若两人。东方朔还是“大隐隐于朝”的隐士吗?在他身上还有哪些让我们意外的事情发生呢?' ~& \/ {  q) U/ b& r( M
8 o+ f6 h3 ^7 i& g/ o
我们看第三件事,第三件事更出奇,很曲折。就是窦太后的女儿长公主这一个人。这个人的话历史上因为他姓窦。所以经常称她为窦太主。窦太主这个人他的丈夫死得很早,早年守寡。窦太主守寡以后呢?遇到了一件事,当时一个珠宝商,经常到他家去卖珠宝。这些人他们是皇亲,有钱买珠宝。这个珠宝商是个女的,带了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到这个窦太主家卖珠宝,一来二去就熟了。结果这个窦太主就听很多人说,说这个珠宝赏带着这个小男孩长得特别帅。十三岁的小男孩特别帅。这个窦太主一听就有心了。召过来小男孩一看。确实这个小男孩极其俊俏。然后窦太主就说了一句话:“吾为母养之。”说我替你母亲养起来。这时候窦太主就把这个十三岁的小男孩包起来了,包养起来了。教他读书,教他认字,教他赶车,教他射箭。把这个上流社会社交的东西全都教给他。然后五年以后这个十三岁的小孩子已经十八岁了,长得非常帅。到了十八岁,这个时候窦太主多大了呢?五十多岁了。五十多岁的窦太主要求这个十八岁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姓董,叫董偃。让他伴寝。这样伴寝就成了名副其实窦太主的内宠。然后呢,她就给董偃一个权利,叫他散财交士。你去广交京城的那些达官贵人,而且做一个规定,说这个董君。说董君每一天花钱要有一个限制。叫什么限制呢?“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这个话什么意思,说董君花钱,如果一天的花钱,黄金不超过百万,铜钱不超过一百万,绢帛不超过一千匹,随便花,不要报告我。超过这个数,再向我报告。叫他散财交士。这样一来董偃交了很多朋友。结果有一天,他交到一个朋友,跟董偃关系不错。给董偃说了几句话,他说你董偃现在可是名满京城,不过你想一想你“私侍汉主,挟不测之罪”最为一个家臣。你和公主这种关系,你这个罪可是不轻啊。这个事儿一旦追查起来,你这就是杀头之罪啊。董偃说这个事情我早就知道,很棘手,但是我没有解决的办法。这个朋友就告诉他你回去如此如此办理。然后这个董偃回去办理。就按照他朋友的说法跟窦太主讲了。这个朋友给他说了个什么办法呢?窦太主这个人很有钱有权有势。他有一处好园子,这个园子叫长门园。这个园子,汉武帝非常喜欢,这个朋友建议说你把这个园子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一定很高兴,而且汉武帝很快会知道这个献园子的是你,董偃提出来的。所以汉武帝肯定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董偃把这个计划告诉窦太主以后,窦太主是言听计从。立刻写一道章表奏给汉武帝,汉武帝立刻照单全收。然后把这个长门园改名长门宫。所以这个园子一献,汉武帝就对董偃已经有一点好感了。但是窦太主还觉得不过隐。这个事情还要进一步做。这个活下面怎么做呢?他要想办法让董偃和汉武帝两个人能够接上头。然后窦太主就装病不上朝了。窦太主一不上朝,皇帝就来慰问。皇帝一来慰问,窦太主就说了一番话。他说我蒙皇上厚恩,得以过到今天这个生活。但是我现在年事已高,我最担心就是万一哪一天我西归了,见不到皇上了,我心里有个遗憾。就是我没能在家里设个家宴,来报答皇上一下。她这个话其实就是想请皇上到她家吃一顿便饭,搞个家宴。皇上一听,行啊。改了一天,汉武帝就到窦太主家里去了,窦太主其实想借这个机会让董偃和皇上照上面。到了这一天,皇上一来,这个窦太主穿了一身下人的衣服。亲自操刀为汉武帝做饭,汉武帝聪明得很。他什么都知道,他看见他姑姑这样做。他就问了一句话,主人翁在哪里?这个主人就是男主人。就是你们这个家的男主人在哪里?一点出来这句话,窦太主就觉得脸上一阵发烧。毕竟是五十多岁的人啦,养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包养。这个事情侄子来了提起这个事,挺不好意思的。窦太主就赶快把所有的首饰摘掉,鞋子脱掉,跪下来请罪。说我的确有一点说不出口的事。皇上不责怪我,我感到非常荣幸。皇上说就这样吧。请主人翁出来见一见吧。窦太主就等着皇上这句话,然后就让董偃出来。董偃这个时候穿着佣人的衣服就跪在殿下。汉武帝就赦免了他的罪。然后让他平生,换了衣服,然后上来,喝一次酒。董偃的年龄和汉武帝的年龄相仿。他两个年龄非常接近,而且董偃确实长得很漂亮。汉武帝又是特别喜欢漂亮的人。汉武帝不但喜欢漂亮的女人,而且也喜欢漂亮的男人。所以他也很喜欢董偃。当然他不会插一脚,他就和董偃两个人特别合得来。两人一见面以后,一见如故。一个长得漂亮,再一个特别会来事,有眼色。这样一来二去董偃就经常陪汉武帝斗鸡、踢球,玩得很好,玩得很高兴。汉武帝有一次,就在他的宫殿里,摆了个宴席,请他姑姑和董偃喝酒。请他们喝酒的这个地方,叫宣室。这个宣室就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他在皇帝的正殿设宴席,招待窦太主和董偃。而这一天,把门站岗的刚好是东方朔,东方朔在那里站岗。东方朔看窦太主进去了没阻拦,皇上进去了也没有阻拦,董偃要来了,他拿出长戟一挑,拦住,不准进。不准董偃进宣室。汉武帝就问了为什么?东方朔说董偃有三条可杀之罪。一是以家臣身份,私通公主。二是未婚同居,伤风败俗。三是在皇上正要建功立业的时候,声色犬马,诱惑皇上,让皇上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有这三条可杀之罪,董偃不能进宣室。宣室是皇上处理政务的地方,绝不能让他进。汉武帝傻啦,窦太主傻了,董偃也傻了,全傻在那儿。汉武帝沉思了好长一段时间,汉武帝说了两句话,第一,说得好,你说得好,先奖赏。肯定一下你说得好。第二,下不为例,今天酒都摆上了,你总不能不叫喝吧。东方朔就把那个长戟横在那里,死活不让进。汉武帝一看,没有办法,既然不叫进,换地方。传旨把酒宴换到北宫。另外走一个门,这个门叫东司马门。从东司马门进去,从此以后这个东司马门成为了皇宫中间专门是下人进出的地方,而且改名东郊门。这一次对窦太主和董偃打击非常之大。你想想他一直受到京城权贵的热捧,结果叫东方朔来了一个三大罪,弄了一个长戟挡在外面,死活不让他进。董偃从此以后失去了汉武帝的宠幸。汉武帝听进了东方朔的劝告,疏远了董偃。这以后董偃就失宠了。失宠以后的董偃感到非常没有面子,窦太主也感到非常没有面子。所以董偃就郁郁寡欢,三十岁就死了。董偃死了以后,窦太主也感到非常郁闷,没过几年,窦太主也死了。死了以后,窦太主和董偃合葬了。
! c' _; S7 r1 T
. p8 k/ U7 N, A3 o$ B! @[画外音]在上一期节目中,王立群先生为我们讲解了一个诙谐幽默的东方朔。但是通过上面的三件事,王立群先生又讲了一个明辨是非,有原则的东方朔。两个东方朔差别之到,我们很难把这两个东方朔合在一起。那么到底哪一个是真的东方朔?哪一个才是东方朔的本来面目?$ f* L; {, V' ^6 |' K; z; V" h

& D: G( O3 {- M# e& d* ]/ M! p4 s/ T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答客难》。《答客难》是东方朔首创的一种文体,后来这种文体就叫做难体。“难”成为了一种文体。这篇文章呢是东方朔他设计了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自问自答。问的一方是博士和诸先生,答的一方是东方生,东方朔自己。这个博士跟诸先生就问东方朔,他说我听说古代苏秦、张仪身居九卿高官,而你东方朔读了那么多书,自以为是海内无双,可是你东方朔做了个什么官呢?可是你东方朔“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这个执戟是个爵位,你这么小的官你比人家苏秦和张仪差得太远。这是为什么?东方朔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回答。东方朔这样说:“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彼一时,此一时”我们经常用这个话就出自与东方朔的《答客难》。他说苏秦和张仪生活那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的那个时代,得到人才,你这个国家就兴旺;失去人才,你这个国家就灭亡。所以那个时候的国君是广泛地网罗天下的优秀人才。他说我现在碰到的是什么样的时代呢?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一个天下太平,大一统的一个天下,不是诸侯割据了。无论是贤士或者是不肖,不肖就是不贤,就是贤才和非贤才都已经没什么区别了。这个时代你即使生出来就是个圣贤,你也无事可干,天下无事,圣贤没有一个用武之地。所以下面东方朔就讲了,非常有名的几句话。他说现在这个时代,“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这几句话非常有名,他说这个时代如果尊你、捧你,你就可以做将,如果不尊你、不捧你,你只是个兵;如果有人提拔你,你就可以青云直上,如果没有人提拔你,那你就在深泉之下。特别是后两句,非常有名。“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这两句话流传极广。成了整个封建社会那些失意文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最有名的句子。所以《答客难》这一篇文章整个写得就是东方朔的怀才不遇。这篇文章才是真正表达东方朔的内心世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如果我们读到以后,你就会知道,其实东方朔是有大志的。只是他的大志得不到实践,东方朔决不是什么大隐,他哪是大隐啊?他做的那些事儿,没有一点隐士的味道。所以东方朔不是个大隐,大隐只是个表象。所以历史上真正的东方朔是我们这一集讲的东方朔,才是真的东方朔。
* M4 z9 W" ~3 r& h# A: u5 L
5 A. D3 G7 u/ j; K" }. l2 y( N[画外音]王立群先生认为,诙谐可笑的举止只是东方朔掩饰自己内心本质的一种手段。其实东方朔根本没有做到大隐。在他内心的深处还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就东方朔那个人来说,他与中国其他读书人一样,有着济世安邦的政治抱负。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花了不少笔墨也记载了不少东方朔治国安民的事迹。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历史只记住了一个另类奇才东方朔?为什么东方朔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放荡不羁的形象呢?
: Q( N/ Y9 r' M0 q, q
; V/ S. x, c9 t  Z3 R5 B2 B我想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东方朔的真面目和一般读书人没有区别,就是辅佐明君治平天下。这和一般读书人没有区别,大家记不住。大家记住的都是每个人最具有个性色彩的一面。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能记住他最有个性的一面。东方朔治国安民这一套没有个性色彩。东方朔最具有个性色彩的是他的滑稽,是他的恶搞。这是一个他最有个性的,所以被人们记住了。所以一个历史人物,他最后流传下来的真相,未必就是他本来面目。所以我们通过东方朔可以悟出来一个道理,集体思维的惯性是足以在历史背后重新塑造一个历史人物的。所以解读历史人物非常困难的一点,就是我们记住的历史未必是真实的历史。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小说影响。上一集我们所讲的东方朔的故事都出自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正史记载。有史可查是真正的历史记载下来的。凡是野史记载的,比如像《东方朔别传》,还有小说中间记载的我们一律没有讲。但是东方朔这个人,由于他的个性色彩,非常另类。所以东方朔在世的时候,就流传了很多和他无关的事情。到了东方朔的身后,他死了以后,出现了很多小故事,都是说是东方朔的。我们举两个小故事来说一说。有一个小故事叫做《怪哉》。说一天汉武帝到甘泉宫去看见路上有一个紫红色的小虫子。这个小虫子长得非常奇特。它像人一样,有头也有五官,谁都不认识。然后就召东方朔来看,问东方朔这是什么动物?东方朔说这个小昆虫的名字叫做怪哉。为什么叫做怪哉呢?因为在秦朝的时候,法律非常严酷,把很多无辜的老百姓打到监狱里去。老百姓在监狱里面,就对天感叹:“怪哉怪哉”,感动了上天,上天就造出来这个小虫子叫怪哉。他说我估计,这个地方一定是当年秦朝监狱的所在地。汉武帝派人一查地图,果然是当年一个监狱所在地。汉武帝就问这个虫子怎么消呢?他说我只知道借酒浇愁,既然他是仇怨化成的,把他放到酒里,就一定能够消灭。汉武帝就拿了一个酒杯,然后把小虫子往酒里一放,果然化了。这个是传说中间的东方朔的故事,这是野史,不是正史。但是这类故事流传得非常广,还有一个故事叫《仙酒》,传说,这也是野史。传说君山出产一种仙酒。这酒喝了以后,人可以成仙。所以汉武帝非常希望成仙。所以汉武帝就派人去找这个仙酒,果然找到了一瓶仙酒。汉武帝还不敢喝。洗沐,把身上洗干净,斋戒了七天然后准备去喝。等他去喝他发现那个酒被人偷喝了。一查谁偷喝了,东方朔。汉武帝这个气啊,他好不容易找来一瓶仙酒,等了七天,我来喝了你给喝走了。汉武帝下令马上把东方朔给杀了。东方朔说别忙,这个酒如果真喝了能够成仙的话,你杀不死我,我已经成仙了。你怎么能杀死我呢?假如这个酒不是成仙的仙酒,真是假冒伪劣,那么你杀了我也没有用。他本来就是假的,我喝的是假酒,你没有必要杀我。这画一讲,汉武帝一听是这个理。是仙酒你杀不死他,是假酒你没有必要杀他。就这东方朔是白喝了一瓶仙酒,也没有受到惩罚。诸如这类的故事太多,我不讲了,这都是野史,小说中的记载。恰恰是野史、小说中的记载,把这种东西渲染得太多了。我们记住了另类奇才东方朔,忘记真正的治国奇才东方朔。所以这就是历史上东方朔的真正两面。如果合起来看,就是一个完整的东方朔。所以我们讲到这里边,实际上我们可以体察到,其实东方朔是很痛苦的,他有抱负有正义感。但他的抱负不能实现,他整天装疯卖傻。他要不那样搞笑,不那样恶搞就无法生存。他的正儿八经的建议,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汉武帝始终把东方朔划到另类去了。入了另册,弄臣。所以东方朔一开始就搭错车了,他一搭错车,弄得他一生都很被动,搞得他一生都很痛苦。汉武帝需要弄臣,但是更需要重臣。汉武帝一生的事业就是和匈奴的作战。而在作战中间,卫青和霍去病是他最倚重的重臣。那么在今后的对匈作战中卫青如何表现呢?他的一生又是怎么度过的呢?请看下集,《一代将星》。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代将星7 q, ?( p: d. \, y
2 K/ f9 b0 o0 q! H6 J8 `0 j
[画外音]在汉武帝一生中,和匈奴作战的时间非常长。而卫青是汉武帝最为倚重的军事统帅之一。但是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错综复杂。卫青和汉武帝既是重臣和君主的关系,又有姻亲的关系。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贵为皇后,卫青后来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为妻。在如此复杂的关系下,卫青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他和汉武帝的关系到底如何?从卑微骑奴到一代名将。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一代将星》。
  ^+ S( z% i7 e/ q
6 G4 C5 H+ ]3 `, q2 x# L6 w, k+ W我觉得卫青这个人,我们不能只看他在抗击匈奴中间的军事才能,他立的战功。这样来看,卫青的一生就是个流水帐,某年打什么?某年打什么?我觉得我们要了解卫青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看卫青这个人的人品。我觉得卫青的人品中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为人谦恭。这是卫青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当然卫青为人的谦恭和他早年的际遇关系非常密切。他早年是个私生子。这一个背景导致他在卫家还有在他的生父之家都不受重视。这一个境遇给他打了一个很深的烙印。所以卫青的性格就从童年时期培养起来的沉稳、谦恭。即使他后来贵为大将军,他的谦恭的性格没有变化。这个人的处事很低调。这是是他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卫青长期在官场上历练。官场历练给他带来的政治智慧也形成了他的这种沉稳、谦恭的性格。下面我们就从两件事情上来看一看卫青的谦恭的性格。第一件事,既关系到卫青本人也关系到卫青的三个儿子。这件事就是在元朔五年。这一年卫青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战斗,叫漠南之战,在大漠以南打了一仗,这一仗打得很漂亮。这一仗打完以后,汉武帝就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这是很少见的。而卫青的三个儿子被封侯的时候,卫青的三个儿子在襁褓之中,非常小。结果汉武帝不但封了卫青,而且把他三个儿子封了侯。卫青听说自己儿子封侯以后,坚决要求辞封。卫青专门给汉武帝上了个奏章,说:我能够在军中供职,已经是天幸了,仰仗着陛下的神威和将士们的英勇,我打了胜仗,给了我这么多封赏,我已经感恩不尽啊。我的三个儿子,那么小,没有功劳,不应当受封。坚决推辞。结果这个时期,他是怎么辞也辞不掉,汉武帝坚持封他,也封他三个儿子为侯。同时卫青在给武帝的奏章中间还提出来,不要光封我,打仗立功的是我手下的将士,应当封我手下的将士。结果汉武帝说我知道你手下的将士立了很大的功。结果汉武帝就封了他手下七个将军为侯,三个将军为关内侯。我们看出来,在这件事情,在封侯这件事情上,他做了两件事。一是辞封,二是争封。辞自己三个儿子之封,为手下的将士争封。这一辞一争显示了卫青的人品。这为他带来了很大的官声,很清明的官声,也赢得了很高的人气,也凝聚了军队的战斗力。我们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卫青的人品很谦恭,他是个很低调的人。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当卫青做了大将军以后,汉武帝希望所有的人对卫青格外地尊重。当时朝中的百官见到卫青以后都行拜礼。只有一个人不拜,汲黯,我们前面讲过。汲黯不拜。有人就点拨汲黯,说你这小子别啦。连皇上都希望大臣拜大将军,你为什么执意不拜。汲黯说:大将军有我一个执意不拜的人,他的地位就下降了吗?并不会因为这就下降,所以我不拜。这件事情传到了卫青的耳朵里。卫青听过以后,反而觉得汲黯这个人很有思想,对汲黯更敬重了。这是很难做到的。但这件事情,我们不知道的是卫青出于真心还是出于作秀。这个我们不清楚。但是无论是真心还是作秀。能做到这一点,作为一个外戚、作为一个大将军,都很不容易。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卫青性格中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人谦恭。这是他一生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得把握卫青这个人。4 P2 S/ b; E$ L# k
0 e( E; X) d5 H( ^9 r& b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卫青是一个非常谦恭的人,即使在姐姐卫子夫最受宠爱、自己战功最为显赫之时,他也没有骄横跋扈。卫青从地位卑微的家奴摇身一变成为威震四海的大将军是因为汉武帝的赏识提拔和卫青的卓越战功。所以在卫青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就是和汉武帝的关系。这一关系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卫青本人以及卫氏家族的盛衰。而汉武帝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 s* |2 C" l" N0 w
0 F! D5 n- r$ p/ x/ o2 R9 A! U第二点,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我大致上划分为这么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蜜月期。两人关系非常好。这个时间是什么时间呢?卫子夫刚刚得宠,卫青刚刚入宫。汉武帝这个时候十分宠爱卫子夫,爱屋及乌所以也宠卫青。这个时候卫青和汉武帝的关系最简单。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姻亲关系,就是亲戚关系。这个时期关系最简单,也是两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第二个时期,微妙时期。就是卫青的才能,特别是军事才能逐渐被汉武帝发现,挖掘的时期。这个时候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我把它称作为“微妙期”,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微妙。这个时期大致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呢?元朔五年。这一年很关键,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漠南之战结束以后,汉武帝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我们讲过汉代的大将军,是最高军职,是轻易不授的。而这个时候,卫青被封为大将军。一方面汉武帝充分肯定了卫青的军事才能,肯定了卫青在抗击匈奴中间的贡献。同时汉武帝在跟卫青的关系在悄悄地变化。你想想这个卫青是个什么角色呢?第一是武帝朝第一位军事将领,最重要的军事将领,第一位大将军。这时他俩的关系有了君王和重臣的关系,他不是一般的臣子。我们前面讲过很多弄臣,像我们前面讲过的司马相如啊,像东方朔啊这些人无足轻重的。这些人在汉武帝的眼中是无所谓的。而卫青不一样,重臣。君王和重臣的关系是微妙的这是一层关系。再一个卫青是皇后的弟弟,这是第二层关系,得到皇后的支持。第三,卫青是太子的舅舅,他跟太子还有关系。这样三重关系重叠起来,汉武帝对卫青的感觉就变化了。汉武帝是一个极端独裁的人,也是非常精通帝王之术的人。当他发现了卫青,重用了卫青,重赏了卫青,封他为大将军之后,他其实对卫青有了戒备之心。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够替代卫青。一方面重用他,但是一方面他已经有了防卫青之心。两人关系进入微妙时期。所以这个时候,卫青已经被汉武帝惦记上了,这是第二个时期。& o  D* f0 d$ J! }; ?7 I5 S
" ~8 N3 y  c" m0 {4 o
[画外音]在汉匈战争之中,卫青展现了自己非凡的军事统帅才能。但是正是因为卫青连续立功,卫氏家族的势力迅速膨胀,让汉武帝渐渐有了戒心。就在这个微妙时期,卫青官拜大将军不久,出现另一个耀眼的将星。他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了比卫青更为尊崇的地位。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 T7 X$ n  y" K7 G' ~$ V2 d1 A- s3 |' K9 t
第三个时期,倦怠时期。就是卫青当了大将军的第二年,元朔六年这一年,汉武帝这一朝又出现了重大事件。什么重大事件呢?汉武帝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军事统帅,霍去病。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是私生子。但是霍去病的经历和卫青是截然不同。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霍去病从小嘴里边是含着一个银汤匙长大的。他是在富贵中间长大的。他没有卫青那一个骑奴的出身。他虽然也是私生子,但是他的待遇跟卫青的人生经历大不相同。而霍去病这个人又非常豪爽,所以霍去病十八岁的时候,也就是元朔六年的时候汉武帝发现了霍去病。而且这一年,他第一次派霍去病跟随卫青出征,交代卫青,一定要关照剽姚校尉就是霍去病。然后给了霍去病八百壮士,霍去病的打仗又是不按常规的打法,他是长驱直入,长途奔袭,寻找战机,伺机歼敌。他用了八百个骑兵,斩杀了匈奴二千零八十个人。立了大功。因为他杀敌的人数大大超过他自己的兵力。回来以后,汉武帝太高兴了,高兴得就当场封他为冠军侯。所谓冠军就是军锋之冠。当然一年封侯这是非常罕见的。我们要考虑这个时候汉武帝的高兴,其实是多重因素的。第一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军事将领,第二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抑制卫青的王牌。$ N: h0 Q# F+ I
9 I) N1 @* n: v/ C* }3 E, Y
[画外音]霍去病马上成为了最宠爱的臣子,在短短地三年内,霍去病四次受封,功封万户侯。就在霍去病迅速窜红的时候,卫青却沉寂了。最为明显的是元狩二年,霍去病一年之内三次出征攻打匈奴,履立奇功。但是卫青整整一年没有出征。汉武帝这样冷落卫青,难道仅仅是因为简单的喜新厌旧吗?在汉武帝迅速捧红霍去病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8 v  }- q" G4 t: w" n

1 Z) v0 s9 K8 w5 m5 H- s, l我们知道将军的价值就在于战场,如果将军不上战场,将军的价值等于零。一个人的价值其实取决于他的使用价值,如果你的使用价值不存在了,那么你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霍去病,这一年三次被使用。卫青这一年是整整闲了一年。我们知道这一年对于卫青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一年,这一年很难受。虽然霍去病立功也是他们家里的人,但是毕竟是两个人啊。霍帅和卫帅到底不是一个人。而且凭卫青的智慧他也看出来,汉武帝迅速捧红霍去病是有他的用心的。因为在霍去病盏露头角之前,可以说卫青是一枝独秀,没有第二个可以替代他的人。当霍去病出现以后,可以说双子星座迅速替代了一枝独秀。而且几乎是垄断了当时整个的朝中人的眼球,吸引了所有的人。所以当霍去病被捧红的时候,卫青是备受冷落。卫青的日子其实很难过。我们要拷问的是,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在封了卫青大将军以后又迅速捧红了一个霍去病完全遮蔽了卫青。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大概不出三条。第一,培养新秀。最为汉武帝对匈作战来说,新秀越多,将来和匈奴打起来更有实力这是第一条。第二,淡化卫青。把卫青这个色彩给淡化掉。因为卫青前期立的功劳太大,捧红霍去病就是为了淡化卫青。第三,真心喜爱。这个也不能排除。就是汉武帝是真心喜爱霍去病的。霍去病是个少年英才啊。霍去病有非常有名的两句话。就是汉武帝想给霍去病盖一所房子,大家都知道霍去病说了:匈奴不灭,无以家为。匈奴没有灭,我何必要盖什么自己的住房啊。这个话流传非常广。我们应当说当霍去病发自内心说出这个话的时候,汉武帝心里是多么喜欢霍去病。你绝对不能排除,汉武帝对霍去病发自内心的真心的喜爱。这三大原因,决定了汉武帝迅速提拔、捧红了霍去病这个抗击匈奴的新星。
- ~  }) u( r1 y8 c9 A3 _) }# g' _
[画外音]当霍去病承受浩荡皇恩的时候,卫青实际上在经历着考验。卫青冷落跟沉寂,应该说是汉武帝故意造成的。因此霍去病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卫青一枝独秀的局面结束了,而且还意味着卫青不得不面对汉武帝对自己的刻意压制。此时卫青与汉武帝相处已经变得非常艰难了。卫青将如何面对汉武帝刻意的封杀?他是默默忍受,还是赌气任性呢?3 i! P4 k) m# _  l
: x2 i+ G$ h1 G# G/ f; M6 F! o
其实远在霍去病第一次初露锋芒的时候,卫青已经开始调整和汉武帝的关系了。也就是在元朔六年,霍去病刚刚被捧红的时候,卫青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调整了。这个调整就是卫青那次出征回来以后,汉武帝对他的奖赏很少,赏了他一千金。赏了一千金,也没有加封他。这个时候卫青手下一个人宁乘。这个宁乘就给卫青分析了几个事。他说你为大将军,三个儿子封侯,全是因为你姐姐是皇后。而现在你姐姐失宠了,皇上现在宠幸的是王夫人,而王夫人家里很穷,他说你怎么办?你最好把赏给你的千金拿出来送给王夫人的父母,为他祝寿。卫青听说以后就拿了五百金献给了王夫人的父母。卫青献金这件事很快被汉武帝知道了。汉武帝一知道,马上就判断这不是卫青干的事,这一定有人教他。然后就找卫青问。卫青很诚实,说这是宁乘教我的。汉武帝没有责备卫青,反过来把宁乘一下从一个布衣一下子提升为一个都尉。说明汉武帝很欣赏宁乘,也很欣赏宁乘为卫青出的这个主意。我们从卫青这个角度来看,卫青从这个时候开始注意调整了和汉武帝的关系。但是这个调整并不以卫青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他们两人的关系继续在变化。第四个时期,打压期。就是汉武帝有意地打压卫青。这是第四个时期。这一时期一个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元狩四年的出征。元狩四年,汉武帝让霍去病和卫青同时出征。表面上看两个将领同时出征,岂不是平等相待吗?但是我们看到下面的两点事实就知道其实就是一种打压。我们先从兵力配备上来看,给霍去病配的权势精兵,给卫青配的是挑剩下的士兵,这是兵力配备。再从攻击方向上看,原来让霍去病走的是西路,因为听说匈奴大单于在西路,后来听说大单于在东路,又改派霍去病走东路。你看在出兵的方向上看,总是让霍去病去迎战单于。汉武帝的心思很明白,希望霍去病能够把单于的头砍下来,立盖世之功。结果人算不如天算,霍去病这次去呢没有碰到大单于,倒是卫青碰上了。从汉武帝的主观动机来看,很明显他是捧一个打一个。捧霍去病打击卫青。而这一仗打的结果,卫青遇到匈奴大单于。结果大单于最后是逃了。霍去病碰见的是匈奴的一个贤王。他是杀敌很多,结果回来一看,霍去病受了重赏,卫青没有受赏,卫青手下也没有受赏,霍去病手下的将领很多都立了功。结果出来一个现象,原来在卫青手下的很多人,改门换庭,投奔新星,投奔霍去病去了。汉武帝设了一个大司马的职务。让大将军卫青和剽骑将军霍去病同时担任大司马,就是两人军职相当。一律授予上将军衔,军职相当。这可以说也是对卫青的打压,对霍去病的一个支持。但是霍去病在他最红的时候,卫青选择了沉默。所以我觉得卫青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因为卫青面对命运的不公,他选择的是泰然处之;面对汉武帝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他选择的是泰然处之。这是大智慧,很难做到的。第五个时期,冰点期。汉武帝跟卫青的关系进入了冰点期。这个时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是当霍去病担任大司马之后。因为元狩四年,他们俩同时被受封为大司马。霍去病当了两年大司马到元狩六年他就死了。元狩六年以后,汉武帝再也没有派卫青出征。再一个就是在这十几年中间,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失去侯爵。三个儿子失侯啊,侯爵一个一个被夺掉。当年他卫青幸运的时候,他怎么辞,汉武帝都要封他的三个儿子;当他背运的时候,他的三个儿子一个一个地全部把他的爵位给夺掉了。卫青没有说一句话,卫青没有说一件事。一直这么默默地承受着,经历了十几年,最后在元封五年去世了。所以我们纵观卫青和汉武帝的一生,他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最早的蜜月到最后的冰点,经历了一个很复杂的变化。这么一个大的变化之中,连他的三个儿子都已不同的理由,被剥夺了侯爵,侯的封号。卫青自己都没有剥夺,他的职务他的侯一直保持到他死。可见卫青多么谨慎。
$ U( c# w9 T' ~$ P
! @- _% F+ I) ~, J, w  x) Q& z6 {7 @[画外音]汉武帝对卫青的一系列打压举措,对卫青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但是卫青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从未表现过不满。而他和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婚姻更是耐人寻味。这个充满了政治的婚姻,和卫青一起经历了荣幸起落,平阳公主,既是皇帝的姐姐,又是卫青过去的主人。卫青是如何处理这个错综复杂的夫妻关系的呢?而平阳公主当年为什么会下嫁一个自家原来的骑奴呢?
& I( n0 h& y+ z  P  i! e* W+ ?% Y+ {7 u4 c2 w, V: {) ]& W
第三我讲一下,卫青的婚姻。卫青的婚姻中间最重大的一个时间就是卫青娶了汉武帝的大姐平阳公主。这个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当卫青封了大将军,他的三个儿子都封了侯。这个时候平阳公主寡居。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给平阳公主建议。选哪个侯呢?卫青,说选卫青好。这个话刚说出口平阳公主就笑了。第一个反应是笑。她说卫青当年是我的骑奴啊。我的一个小跟班的。我怎么能嫁给他呢?其他的人告诉她,你说的不对。他现在贵为大将军,他被封侯,他的三个儿子被封侯,卫青现在的地位是朝中无人可比的。你不嫁这样的人你嫁谁啊?平阳公主想了想,也是这个理,同意了。但是这件事情中间存在了很多问题。第一、婚史问题。平阳公主和卫青结婚之前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被封侯了,所以卫青前面一定有一个婚姻。这场婚姻的女主人是谁?什么时候结束的?怎么结束的呢?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没有任何记载。所以我们不能猜测,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边存在这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呢?存在不存在卫青抛弃了他的结发夫妻然后尚主的可能性。我估计不可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一定在卫青单身的情况下出现。假如卫青不是单身,平阳公主怎么能选一个有妇之夫呢?这个可能性不大,这是一点。二、年龄问题。卫青跟平阳公主这个婚姻首先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俩个年龄谁大。我们做一个分析。史书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一定比卫子夫小。卫子夫的年龄被十七岁的汉武帝一见钟情。她的年龄两种可能。最大的可能是小于十七,还有种可能和汉武帝同庚,就是同岁。那就是这样来看,卫青的年龄一定小于汉武帝的年龄。而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大姐。汉武帝有三个姐姐,平阳公主是大姐。这样看来,那么平阳公主大于汉武帝,汉武帝大于卫青。所以平阳公主和卫青姐弟恋。这应当是个姐弟恋。这是我们要考察的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感情问题。那么这样一场婚姻,两人中间的感情怎么样?历史没有记载,我们可以作一个推断。我们谈这么几点,第一、这是一个奴才和主子的婚姻,有平等的话语权吗?很难。再一个,这是一个皇族的婚姻。卫青虽然是大将军,但是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大姐。皇族之婚,公主的地位实际上要比汉武帝要强。所以这场婚姻它不能够以爱为主。它不可能存在以爱为主。但是不可能以爱为主,他们过得怎么样呢?《汉书•卫青传》有一个记载,卫青死了以后和平阳公主合葬。他们那个合葬的坟墓像一座小山。从那个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来。第一,平阳公主死在前卫青死在后,才有卫青和平阳公主合葬。再一个卫青最后选择和平阳公主合葬可见生前两人的关系,应当说还是比较和谐的。这是我们对两个人的关系,这个婚姻关系的一个推论,从这里你可以看出来,这么一场婚姻其实在中间最为难的是卫青啊,卫青很难。你想想卫青他妻子是个公主,是皇帝的姐姐。而自己的地位,是一天天下降。而这一个他的妻子又是他过去的主人。你说卫青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叱诧疆场的将军怎么拿捏这个度非常难。最后能处理得不离婚,还合葬很不容易啦。确实很不容易啦。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卫青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多么谨慎,多么善良。应当能看到这一点。我们固然在前面《李广难封》中间讲到卫青对李广之死负有责任。但是我们在这一集中间也讲到卫青生活的另外一个侧面。这个人总的来说他的晚年,卫青的晚年很寂寞,很孤独。首先丧偶、官场失意、姐姐失宠、三个儿子失侯、他的外甥太子地位极其难保。就在这么一种情况下,这么一位抗匈名将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十几年。所以我们从这里,从这一集我们之所以要这样讲,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卫青这个人。我们从他的婚姻,从他和汉武帝的关系中间,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卫青。这是一个最后十几年,过得很寂寞,很孤独,很凄凉的一个大将军。卫青他的一生有过辉煌也有过寂寞,但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和他的谦恭,最终还是善始善终了。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07-7-10 22: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一)万石之家
4 r" H* ]# [/ W; N6 W6 G/ P4 w& m
4 V7 M+ ?* @  R, w[画外音]在汉朝的历史上,有一个十分显赫的家族,父子五个人同时都做了两千石的高官。他们一年的俸禄就是一万石。在汉朝的历史上,独一无二。而这个家族,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家族中的人,都没有什么能力,做官也没有什么建树。但在汉武帝朝,这个家族中居然还有一位叫石庆的人,做了丞相。我们知道,丞相的职位在秦汉时期是很高的。当时很多人为官,一生最大的目的就是当丞相。但汉武帝朝的很多丞相在位时,不是自杀,就是被杀。但这个没有能力的石庆做丞相却平平安安地老死在丞相之位上。他为什么能在丞相之位上终老呢?他究竟有一个什么样的家族?为什么他的家族连他在内父子五个人都能当上两千石的高官?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你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万石之家》。9 e# I# ~! a6 G, x

( A7 i" x9 p7 a! C" H, Q( O9 k我们这一集体要介绍的就是这个万石之家的石庆。要讲石庆必须从他的父亲石奋开始讲起。石奋原来是一个很穷苦的孩子。在楚汉战争时期,石奋在刘邦手下做了一个小吏。换句话说就是刘邦的勤务兵。专门照料刘邦生活的一个小吏。但是石奋这个小孩跟着刘邦的时候才十五岁,但他很勤奋,就是非常认真照顾刘邦。刘邦很喜欢这个小男孩。有一天刘邦就问他你家里还有谁?石奋他就说我家里有一个失明的老母亲,还有一个会弹琴的姐姐。就我们这三口人。然后刘邦就问他,说你愿不愿意跟着我,石奋当然是求之不得了啊,马上说愿意跟着刘邦,一辈子跟着刘邦。刘邦十分高兴,说那行,就把石奋封了一个官叫中涓。这个官是干什么事的呢?是专门管收发文件的。在汉王身边收发文件是很靠近领导的一个官。所以你干活领导都看着。石奋就做了这个官。然后刘邦还把石奋的姐姐(他的姐姐会弹琴)就收到宫中来作为他的美人。美人也是一个嫔妃的级别。当他封石奋的姐姐做美人的时候,他的结发之妻吕后这时候正在项羽的营中做人质。这样石奋就跟着刘邦,一直跟到刘邦去世,刘邦当皇帝没有当几年,也就是八年,刘邦就死了。刘邦死了以后,石奋就跟着汉文帝。他在汉文帝身边又是兢兢业业地干。没有功劳但是也有苦劳,所以这个苦劳到了文帝朝,石奋就开始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做了太中大夫。这个就比中涓的官要高得多了。史书记载说,石奋这个人,“无文学,恭敬无与比”。那个时候的“文学”和我们今天的“文学”不是一个概念。说石奋这个人没有学术背景,他不像公孙弘,不像董仲舒,懂得经学,这个人没有背景。但是这个人有个特点,“恭敬无与比”。“恭”是恭敬,“谨”是谨慎。就是他对皇帝的那个恭敬跟谨慎是无人可比的。就凭这一点,石奋在汉文帝后期就做了汉文帝的太子,汉景帝的太子太傅,做了汉景帝的老师。就是石奋一步一步地走进权利的中枢。到汉景帝继位以后,石奋因为做过他的太子太傅,所以汉景帝就把石奋派到一个诸侯国去做了国相。诸侯国的国相已经是两千石的高官了。而这个时候呢,石奋有四个儿子:石建、石甲、石乙、石庆。这四个儿子也都做了两千石的高官。加上石奋父子五个人,都做了两千石的高官。那么一年的俸禄就是一万石。所以汉景帝非常感慨,这个在汉朝开国以来,还没有一家父子五个人同时做了两千石的高官。所以汉景帝叫石奋叫做万石君。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就写了一篇叫《万石张叔列传》。所以石奋就是这样被封为了万石君,也给他子孙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石奋是怎么发家的?
4 @/ v. l7 s) s
1 h' K1 ]# `- {[画外音]石奋从汉高祖刘邦那个时代,就做小吏,直到汉景帝时才做到两千石的高官。他经历了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四个不同的执政时期。虽然其中有政治风波,但他在仕途中却稳步上升。他没有学术背景,也没有政治手腕。可以说没有什么能力,家里也没有钱,他为什么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一步一步爬到权利的颠峰呢?他靠的究竟是什么呢?
% D. d6 t/ N4 U2 i2 d- a  ?, A7 L
2 ?' A; |' J& C" @, P- D& Y( [: p+ T. `我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点。第一就是对皇帝的恭敬。石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皇帝恭敬。石奋从15岁,就在汉高祖刘邦身边工作,到70岁退休。可以说他在皇帝身边工作了55年。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皇帝身边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引来灭族之祸。但是石奋一直做得很好。从15岁到70岁退休,没有发现过任何错误。到他退休以后,他仍然保持着对皇帝的恭敬。石奋70岁退休以后,每次经过皇宫的宫门,他都要下马,趋走,走得很快。走过去,表示对皇帝的恭敬。如果他坐着车出去,看到皇帝的车来了,石奋就会扶轼。轼就是车前的横木,他就爬在那个横木上,表示对皇帝的恭敬。他70岁退休以后,皇帝赐给他饭,就是赐给他事物。他也是先要跪拜、感恩,然后是弯着腰,低下头迅速把饭吃完。在家里吃皇上赐的饭就好像在皇帝面前吃饭一样。就是他是对皇帝绝对非常恭敬的一个人。这是石奋他能爬上权利颠峰的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就是石奋他的独特的家教。我们前面讲过《颜氏家训》讲家教的问题。石奋一家的家教非常独特,他这一家的家教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石奋在家里边穿正装。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一般人,回到家里一般都要把正装去掉。石奋在家里面凡是有成年的子女在身边,石奋都要穿正装。如果说他的子女做了一个小吏,他都要穿朝服相间。这种做法是个什么含义呢?并不是对他的子女对他的晚辈表示尊重。而是对他晚辈担任的这个职务表示敬重。就是他的孩子,他的晚辈只要做了一个小官。在家里听说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穿朝服相间。所以石奋在家里面一直是如此的。这是他在家里边的穿戴,这个给他子女印象很深。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石奋教子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方法就是绝食教子。不吃饭,绝食。他的子孙只要有人犯了错,石奋立即就从饭桌上坐到一边不吃了。那么石奋一不吃饭,他是家里的长辈,他一不吃饭,家里的这些人就一致地谴责那个犯错误的子女。然后这个孩子就要请罪,然后全家人都要请罪。然后石奋这才回到饭桌上吃饭。这其中有一件事。就是他的小儿子,就是我们后来讲做了九年丞相的那个石庆,是他第四个儿子,是他小儿子。石庆做了一个官叫内史。内史这个官是管京城社会治安的官,很高了,相当于我们北京市公安局局长。这个级别是很高的一个官。他的儿子喝醉酒,回家进了里门,没有下车就直接过去了。石奋一听说非常生气,立即绝食不吃。这下子石庆也傻了,石庆赶快把上衣脱下来,袒露着上衣请罪。不行,石奋不原谅他。然后石庆的哥哥石建,也去请罪。石奋还不原谅石庆。最后全族的人都来请罪,这个时候石奋才原谅他。从此以后,石庆经历了这件事情以后,但他坐着车回来以后,一进里门,他就赶快下车,快步走回家。因为石奋教育他,说你那个内史是高官,你一进里门,巷子里面的父老,就立即都回避了,而你竟然不下车,对乡里乡亲表示的这么无礼,傲慢,这是不能允许的。这十分对家里他的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他的家庭升上去还有一个原因,重视孝道。这里边我们举一举,石奋的长子石建的故事来讲一讲。石建是石奋最欣赏的儿子,是他的长子。后来做官做到什么官的呢?做到郎中令。大家知道郎中令属于九卿之一啊。这个石建是怎么做上郎中令的呢?我们前面在讲汉武帝刚刚实行新政的时候,曾经有人建议今后不要向窦太后请示了,窦太后一大怒,把丞相,把太尉都免了官。把郎中令投到监狱中去。郎中令投到监狱以后,就提拔了石建,做了郎中令。石建这个时候是汉武帝初年也就是建元二年做了郎中令。但是做了郎中令以后,每隔五天,古代官吏每隔五天有一个休息日。这个休息日不叫星期,叫沐日。所谓沐,就是洗头的。古人是蓄长发的,男人也蓄长发。所以每到五天放你一天假,叫你回家洗头发。所以叫沐日。石建每到这个沐日,他都回到家来,先打听以下他的父亲情况怎么样?然后亲自为他父亲洗衣服,洗完再把他整好。放到那,还不让他的父亲知道。所以家里面这个孝道一直风气非常盛。这也是石奋他的家里面能够上去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这个家庭第一是对皇帝恭敬,第二是他的家庭中间管得非常有序。当然在这个中间,大家也可以看到,石奋这个做法带着做秀的性质,就是有点太虚。本来家里人相见,还要朝服相见,还要穿着正装出场,这样有点做秀。但是他确实对他的子女管教得非常严。
* D& S$ e* j* d% m0 O0 i1 Q* o1 @; I4 h! v& J4 ?% O
[画外音]石奋对子女管教很严,不管是不是有作秀的成分,至少为他的家族赢得了声望。人们认为石奋家族的人很讲孝道,而当时的观念在家里孝顺,在外就能忠军。而石奋对皇帝也确实非常恭敬,所以从他开始,他的家族很多人作官几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石奋和他子女又是如何在朝廷上站稳脚跟的呢?( d8 X* C( ~, d9 m& v4 K

; N5 H: u, t2 v! C  |9 V5 W' ]第三点就是从石奋到他的子女为官都极其谨慎。我们举一个例子。石庆是他几个儿子中间最粗枝大叶的一个。就是那个内史,喝醉酒,到里门,不下车得人,是最粗疏的人。后来这个石庆做了个什么官,他做到太仆那个官,是为皇帝管车马的。有一次出去,汉武帝就问他,说我这个车备了几匹马?我们都知道天子是六马,每一天都是如此。就这,石庆都不敢回答。汉武帝的问题,亲自拿着马鞭“一、二、三、四、五、六”查了一遍,然后回答六匹马。你可见他做事回答皇上的问题多谨慎。我们还在前面讲过那个窦婴和田蚡,在王太后的寝宫中间有一个东朝庭辩。大家还记得吧。在东朝庭辩的时候,摄于王太后的淫威,很多人不敢发言,最敢讲话的汲黯、郑当时开始认为窦婴做得对。后来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韩安国是个老滑头,韩安国说什么呢?丞相说得也对,魏其侯说得也对,惟明主裁之。让汉武帝去裁断,在这个时候,作为郎中令的石建,一言不发。等这个朝议完了以后,他下来给汉武帝详细地讲了他的意见。所以他是为官极其谨慎的人。表面上他装得什么都不会说,其实上一方面表现了他的谨慎,另一方面表现了这个人的虚伪。他那个家族就是靠着这样赢得了很大的声望。这样以来,他这个家里面从石奋开始到他的四个儿子,做官都是一帆风顺。而且人们都认为石奋这个家族没有不忠的人,个个都行。这样一来他家的声望,家族的声望就很高。这样到了元鼎五年,石庆就做了丞相。因为他做的这个丞相,就是靠着这个家族背景做上去的。汉武帝当时下诏任命石庆做丞相的时候,丝毫在诏书中间没有一句话表扬石庆的才干。表扬的是什么呢?表扬了他是万石君的后人,就是万石君家族的人。再一个就是表扬的他这个家庭的孝道,就是孝敬长辈。就是因为这个,石庆才做了丞相。这就是石庆做丞相的背景。- ]' ]0 J/ c: Y5 \

/ s7 j) V2 n0 y[画外音]石庆的家族背景,为他做官奠定了基础。但光靠家族的声望,根本不能把石庆送到丞相的位置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然也能看出石庆并没有多少才华。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这个小心谨慎的,又没有多少才华的石庆放到丞相的位置上呢?
2 j# W) U# l; Y2 {, @/ n
3 m3 r) X2 k, j这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汉武帝这个时候对丞相已经看得很轻了。汉武帝在这身边聚集了一批人,这批人有我们前面讲过的主父偃、张汤,聚集了一批人。这些人形成了一个内朝,就是在汉武帝身边帮他一块谋划国策,决定国家大事。同时对外朝的丞相看得很轻了。这时候他不需要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如果说这个时候在安排丞相的时候,再安排一个像萧何那样的人,那可就是大麻烦了。萧何非常能干,如果这个时候安排萧何这样一个人去做相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把皇权给分走。所以汉武帝这个时候其实要的石庆并不是要他去创业,你就给我作个摆设就行了。我就是要一个没有本事又忠实于皇帝,你给我当个聋子耳朵,当个摆设就可以了。这是选中他的第一个原因,当摆设。第二个原因,信任。汉武帝因为石奋他一家是从跟着汉高祖刘邦开始,经历过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又到了武帝这一朝,经历了整个西汉开国,几乎是从初期到中期整个这么七八十年的过程。在这么长的时间中间,他对石奋一家非常信任。所以他任用这个石奋的小儿子石庆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任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这个石庆这样就做了丞相。汉武帝是这样考虑的,就是我要你做一个摆设,你既受信任又没有才干,忠实于皇帝就行了。石庆会不会理解这个意图呢?我们来看看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汉武帝身边有一个内臣,叫所忠。这个人其实在史书中间,几乎就没有出现过,我们知道在《司马相如列传》中间出现过所忠。就是司马相如死了以后,汉武帝派人到司马相如家里面去索取,看司马相如留了什么东西,结果到了司马相如家里边以后,卓文君就说了:“所有东西都拿走了,就是司马相如临走之前留下了一卷书,说皇帝要来要的时候,就把这卷书献上去。”所忠就把这个拿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汉武帝最希望得到的封禅书。汉武帝要举行封禅大典的封禅书。所忠就办了这么一件事,这是史书记载的所忠。其实所忠就是汉武帝身边他一个很信任的内臣。但是在石庆为丞相期间,石庆竟然把所忠列为自己要惩办的对象,他就想治所忠的罪。所忠犯了什么罪,石庆要治他的罪。《史记》都没有记载,《汉书》也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知道最后的结果,不但没有治成所忠的罪,石庆还差一点栽到里面去。这是石庆做的第一件事情。石庆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惩办一个酷吏,叫咸宣。咸宣这个人他本来只是个河东太守下面的一个小吏。后来呢?卫青到河东郡去买马的时候,卫青发现了咸宣的才能。就把咸宣推荐给汉武帝。汉武帝重用了他,后来咸宣成为了《史记•酷吏列传》记载的汉武帝时期重要的酷吏之一。咸宣就是审问张汤的那个人。我们前面讲过这个张汤以死杀人,讲过这个咸宣。咸宣也是汉武帝非常信任的人。不知道石庆为什么又盯上了咸宣,要治咸宣的罪。结果跟治所忠罪一样,不但没有惩办了咸宣。石庆差点又栽进去了,最后还是交了钱,赎了罪。所以这个石庆做了九年丞相,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是这个人惟一想办的两件事,又都没有办成。就是这么一个人,但是就这么一个人。由于汉武帝信任他,由于他那个显赫的家族背景,他竟然稳稳当当在丞相这个位子上坐了九年光景。/ C% x9 Q$ U. H
7 Y5 U2 {6 f/ ?& T  e5 A& e8 g% x0 l
[画外音]石庆能够坐稳丞相之位,首先要归功于汉武帝对他的信任。汉武帝只要石庆忠于自己,至于石庆有没有能力,他并不是很重视。但在元封四年,石庆在处理一件事情时,表现出的能力让汉武帝干脆大笔一挥,你先回家休息去吧。这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石庆又怎么处理的呢?汉武帝为什么一听到石庆的处理意见立即要他回家休息呢?
7 m. s, W' W7 p  j$ `) Y
& a- B( v. I; ^+ }2 Y/ O! u9 k到了元封四年,汉武帝这一朝,元封四年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出现了大批的流民。所谓流民就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到处乞讨。多少人呢?总数达到两百万,大家知道西汉那个时期整个中国的人口也不过是两三千万。如果出现两百万流民,你想想这个情况多么严重。出现了两百万流民以后,当时石庆正在做丞相,结果外朝的丞相商量了一个办法,怎么处理这些流民呢?把这些流民全部发配到边疆,表示对他们的惩罚。石庆把自己处理的意见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一看到这个报告,汉武帝立即做了两件事。第一、立即下令让石庆请病假。我也不免你的官,你写个请假条,我批准。回家休养,流民问题你不要处理了。第二件事,丞相是回家强行休病假。副丞相是御史大夫,也不办了。御史大夫以下的官员凡是主张把二百万流民迁徙到边疆的一律要严查治罪,惩办下级官吏。汉武帝采取了两条措施,当然这里边就有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这么办,我们在讲汉武帝的过程中间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汉武帝绝对是一个精明的君主,他虽然作过很多错事,但是作为一个天子来说,他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到汉武帝的时候,说了两句非常有名的两句话:“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就是因为汉武帝很英明,所以他立即采取的方法就是安抚流民。而不是发配到边疆去,激起他们发生民变。要处理这个问题,他又不能惩罚他所信任的石庆。那就首先让石庆你先请病假,御史大夫以下一律严办。但是这件事让石庆很没有面子。他提了意见上奏汉武帝,汉武帝呢/不但没有采纳,先让你回家休病假。再把他下面支持他意见的人全部给惩罚了一遍。所以石庆感到很没有面子。立即给皇上上了一个章表。表示我有罪,我有错,我希望把我的官让出来,把我的爵位献出来。这时石庆很高明。汉武帝怎么办呢?汉武帝两条,第一,不批准。你不想干,不批准,就是还让你继续给我当摆设。你不想当摆设了,那也不行,不批准。第二条,批评他。他现在国库空虚,流民众多。国家正处在动乱的时候,你怎么能够撂挑子不干呢?这么一说,石庆只好病假。也不休了,只好上班。但是上班,他也没有什么才能,万石君这个家族其实是没有才能的家族。家族的人都没有什么本事,就靠着我们刚才说的那几条,对皇帝的恭敬,严格而独特的家教,还有他为官为人谨慎,就这样做了官。所以,石庆做了丞相以后还是无所事事。但就这样,他做了九年,一直做了就年他没有在丞相位置上被杀。这已经是很大的一个奇迹了。7 @$ x7 h; E5 F6 p$ K* N

& }+ n+ v! X2 W4 A[画外音]因为有汉武帝的信任,石庆做丞相虽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却平安无事。那么没有多少才华的石庆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理论上做丞相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石庆没有才,那么他有德吗?司马迁在《史记》中究竟是如何评价石庆这个人的呢?
8 u: [. O$ Q2 E* F  x2 D7 U! H" B8 k2 G$ n" F, c7 w
这九年的官,一直做到太初二年。石庆做了九年丞相没有任何建树,最后是病死在丞相的位置上的。这倒使我们想起了我在汉武帝系列中间一共讲了三讲,窦婴、公孙弘、石庆。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窦婴这个人,有德有才,被杀,最后是被杀了;公孙弘这个人是有一定才能,但是这个人品质很不好,他竟然最后很火了一把;石庆这个人毫无才能,德也谈不上,就是他有一个好的家族背景,就这他做了九年的丞相。汉武帝一朝,我们知道十几位丞相中间,半数左右都是被杀的,公孙弘是80岁老死在丞相这个位置上,因为公孙弘那是个非常狡猾的人。公孙弘那些危机公关的手法,让我们今天人想起来都不得不佩服,他手腕很高。所以武帝一朝,这个丞相处的时期不同,需要的人选不同,命运也各不相同。那么司马迁对石庆这个人是怎么看的呢?司马迁在《万石张叔列传》,就是在万石君这个列传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庆方为丞相,诸子孙为吏,更至二千石者十三人。”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说石庆做了九年丞相,在这九年中间他的子孙就是石家的子孙,经过石庆努力提拔做到两千石高官的达到了十三个人。司马迁这一笔写得非常漂亮,你想想这么一个治国无才的人,干私活的本事大得很。公家的事什么都干不了,净出写馊主意,二百万流民,他竟然要迁徙到边地。如果汉武帝听信他的话,早就不知道出现了几个吴广、陈胜了。公事什么也干不了,这么一个无才的人,他做了九年的丞相。他的手下他的子孙竟然有十三个人做到了两千石的高官,但是这样的人竟然还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所以我们看武帝这一朝的丞相,我们没有详细地讲述他的十三位丞相。我们讲了三位,讲多窦婴讲得最多,讲了三集;公孙弘我们也讲了不少,这个地方我们讲了另一个丞相石庆。石庆这个丞相就是这么一个人。石庆死了以后,他的儿子石德,道德的德。石德继承了他的爵位,因为石庆是先当了丞相,后封的侯,继承了他的侯爵。这个石德呢?后来汉武帝就任命石庆的儿子石德做了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太子少傅。就是做了卫子夫的儿子他的太子少傅。石德有没有石庆的好命运呢?完全没有石庆很安稳地做了九年丞相就死了,石德在做太子少傅的时候赶上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就是石德赶上了巫蛊之难,巫蛊之祸。所以石德他赶上的这场巫蛊之难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石德在这个中间有些怎么样的表现呢?请看下集《宠信江充》。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0 06:19 , Processed in 0.03712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