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15 12: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寅诏狱”又掀起滔天浊浪】
( O; H6 h3 z4 @ b9 S
7 Z" D8 h, A$ m- T$ R, g2 f
. D, a( H- C+ F! _. g 魏忠贤害死了东林六君子,让天下缄口、万民颤栗。那么,他的杀心是否就收敛了一点儿呢?没有!9 N1 G- K2 K0 ^0 b5 v" Q
) l, j2 l, N0 e+ ?! k 这家伙杀上了瘾,好象是领略到了:政权就是镇压之权。
: t1 W* W. r2 W0 D: D+ _ 8 b2 ]; s& V) H Y! e9 M) W# B( E9 C
到天启六年(1626)二月,六君子的血迹还未干,在他的一手策划下,天启又兴起大狱,下诏将东林党人周宗建、缪昌期、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李应升、黄尊素七人逮入诏狱!
+ p: U0 K" y, D' q( L $ `0 [3 a6 ?8 n5 [9 ^) j, C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的丙寅年,所以此次大狱,史称“丙寅诏狱”。又因为被祸的是七个人,所以也称“七君子之狱”。: s! `9 V/ p* s0 u, ?5 Z+ q
! K9 l0 m7 h7 E) O
这一批“七君子”,也是私德上无可挑剔的人,而且到了这时候,东林已完全偃旗息鼓了,那他们是怎样撞到魏忠贤刀头上的呢?2 C+ U! [' W; p; ^
8 V; o8 y% H- l5 d* i
是因为魏忠贤贼人胆虚、太过敏感了,生怕被正直之士伺机掀翻。所以,因为一个莫须有的传闻,他就又开了杀戒,顺便把以前的一些老帐也给清理了。
+ {) b# D9 T' h. G
8 B: G8 M( e2 H& u! @0 W9 B 引燃此事导火索的,是一位比魏忠贤资格老得多的大太监李实。这位李太监,是北直隶保定府雄县人,万历六年(1578)就进了宫,比魏忠贤早11年。他是泰昌帝常洛当太子时的伴读,根儿正。一到泰昌元年(1620),就顺理成章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同时兼掌御马监。他是泰昌帝身边的大红人,不比王安差多少。, v* \# {) ^* I$ G/ P- j
$ {. T' L. `; i
但是此人粗鄙,不识字,因此泰昌帝一死,也就坐不稳中枢位置了,被调到江南任苏杭织造,负责管理官营的纺织作坊,常驻苏州,同时也算是皇家在江南的一个眼线。这也是个大大的肥缺,不算蠕没他。李实的资格很老,并非魏忠贤的手下,两人算是井水不犯河水吧。& [9 z0 N3 E1 A
2 Y l( W% s3 {( B4 _% I+ C5 @ V
这人名誉倒不是很坏,但是手下有两个管家,樊得和孙升,都是贪得无厌之徒。他俩常以李实的名义搜刮民财,随意增加织造定额(好给自己发福利)。
h! z2 O9 i7 J8 N+ y
/ h1 k- T1 [/ p# U/ p) j 明朝末年江南的纺织工业之盛,是远远超出今人想象的,为当时世界上所罕见。江南给这两个小人物一搅,闹得四处民怨沸腾。# }% ~, p& c. b% K. b
4 h' `1 L* a9 V+ Y$ K/ |+ A9 z
当时苏州的同知兼代理知府杨姜,因这个事对李实很不满,也不大去逢迎。李实见他不礼貌,就找了个茬儿参了他一本。
; g2 W) ~$ N3 V
3 N7 @: Q3 Y% ?! ]' l, A8 h; ^/ h 此时恰逢新任的应天巡抚周起元到任。周起元对李实这么干,也很不满,就上疏为杨姜辩护,并职责李实才是有问题。李实立刻反弹,干脆诬告杨姜犯了法,给逮了起来了。双方就此结怨。& ^& U* n' f9 x- ~8 q
" b# j- h4 F0 J; u5 s4 H
这件事说明,李实跟有的东林党人,关系是很僵的。! H4 e) ^( ?0 b! D8 u0 x/ k
/ M6 J" \" i" k+ n) ] 但是,他也很敬佩另外一些东林党人。据说,黄尊素被罢后,回到家乡余姚,没事就常到湖上去玩。李实曾慕名前去拜访,可是黄大人不肯见(《启祯两朝剥复录》)。李实知道自己不够格,也就算了。这事情传到民间,就成了黄尊素经常与李实在湖上来往。
5 z8 E1 y9 f0 B; p& g
. t6 c' A8 i$ R* u3 I- d2 }" e+ J! D 武宗时大太监刘瑾专权,廷臣刘一清为了干掉刘瑾,就联络皇帝很信任的另一个太监张永,一举除掉了刘瑾。传闻就以此事为例,生发开来,说黄尊素正是想效仿前代事,借李实之手干掉魏忠贤(《明史》)。
* | G) G7 |% e9 M. e0 e 8 \2 E5 K/ d# p" g% g* ?8 I" C9 D
空穴来风,其源有自。估计这是恨魏忠贤的人合理想象出来的,如同近世之“总理遗嘱”。谣言传入京师,魏忠贤心惊肉跳——巩固魏忠贤专政,就是要防微杜渐啊!他立刻委托正在南方出差的刑部侍郎沈演就地访听一下。这个沈演,是阉党盟友、前大学士沈潅的弟弟,当然靠得住。
9 N K$ w' p. n/ H
" {6 S; H7 ~8 |- B 结果沈演回话说:有这事!
v- [/ c* i6 x: G N% T0 ~+ J1 W ' `/ u. T4 o# I
魏忠贤急了,这还了得!李实是先帝宠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要是和东林搅到一起,危乎哉!于是立刻派出几批亲信,火速赴江南暗访,务必查个水落石出。
+ D' Z0 X) }. [7 | $ }( }, B. A1 {6 b% s
这期间,李实的司房(负责誊写文书的宦官)正在京城办事,得知了消息,大吃一惊。他赶忙跑去找阉党“领导班子”成员李永贞求助。
9 }& G6 V3 [- x- `1 n 0 n: U; v6 n9 ~9 M; g" o' g! n; D
李永贞是他的熟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魏公公起了疑心可不是好事,为了避免嫌疑,就请你们李公公出面,参黄尊素和其他几个东林党一本,不就证明李公公清白了吗?3 S( B# `0 O# j( `7 S
: Q2 y. @2 D8 _8 H$ M5 r8 }+ U 司房问:要参哪些人?
3 t5 Y8 u1 i4 \8 O, v
4 S# ~- m# _% q 李永贞一个个给他数,说了七个人的名字。
% a0 l4 j$ ]- N+ o! O# L9 C+ H! I * k; n* T+ f0 V/ k, r8 t+ m
司房救主子心切,觉得这主意好,就央求李永贞给代写个奏疏稿。李永贞见事情有门儿,就一口答应,并很快写好了。; \8 x' i$ g6 C: A% {
! w2 d- t' _) y/ U3 P# D# m 那司房来干这事儿,恰好是近水楼台,他身上就有盖了李实大印的空白奏本,当下拿出一份,三下两下将稿子抄上,顺便就呈进了宫里。- X; l0 M3 `. _/ K+ m) h
* Q: f7 }5 E, { 这个小角色也来不及跟主子请示一下,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6 m- E* a. I0 v, G4 ]
8 A2 D" K- g, I3 ]" f9 g6 R 这件事,在《先拨始志》、《三朝野记》、《启祯两朝剥复录》上的记载,都差不多。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魏忠贤的爪牙天天去李实家里,数落李实不该跟黄尊素来往。李实百口莫辩,就派人去京城向李永贞和崔呈秀求情,结果是崔呈秀出的主意并代笔写的参奏稿。' z. z5 a9 A3 c# ^% K( s4 `
9 K. U% K4 n5 t+ e( b
从后来清算阉党时的情况看,还是前一种说法比较可靠。在崇祯初年,法司追查这件事,认为李实以一片纸杀了这么多忠臣,拟以大辟(砍头)。但是崇祯帝觉得,这事儿不能怪李实,李实的疏上有用朱批修改的墨迹,实属魏忠贤的心腹所为。后来经过君臣间的折衷,李实未定死罪,而仅仅被革职充军。& p* D. g$ S+ y# U$ _1 z. S6 y
- t" `! j3 G; O) F5 m1 ]. l9 B 不管怎么说,这道疏一上,天启又发了雷霆之怒。于二月二十五日下诏,由锦衣卫将七人逮送来京,此外,让李实安心供职。7 b# T9 z6 t; [, B& I
c, C f! o d# r' l' O( d 这个诏书,八成也是“领导班子”给拟的,还不忘记安抚李实一下。2 [ z1 Q& `( |8 W4 g3 Y$ I
; I- [2 R0 n5 g5 P
这七个人,是怎么得罪了阉党的呢?我们在这里简要说说。
) t7 H0 H V& q# W9 q
* _& _6 L1 l- }" T- x) ~ 周宗建,字季侯,号来玉,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他少小时听人讲杨继盛故事,由衷钦佩,曾叹道:“忠愍(杨继盛)不死!”
2 I. r+ g* F2 h : A( X' z* l& v- t; Y( P1 D
他从知县干起,后任监察御史。在客、魏刚刚联手的时候,他就先后上疏分别弹劾过这两个家伙,且语言特别激烈。说客氏赖在宫里,“恋上不舍,将何为乎?”把天启也给敲打了一下。说魏忠贤“目不识一丁,岂复谙其大义”(《明史》),皇上把他留在身边又有何用?把魏忠贤气得发疯,在文华殿指着奏疏上“目不识一丁”一句破口大骂,声音之大,连皇上都给惊动了。1 z, V1 u- k0 p; t
' J9 y+ w8 U, g6 B 这两次,周宗建都险些受杖刑,多亏众臣和叶向高极力维护,才得以免。他也因此而名动天下,谁都知道他胆大、敢说话。
- b. ^1 l% R8 O+ S( D" R! ` 6 R" F9 x' _7 R d' x
天启三年(1623),他又上了《清宫禁绝祸本》一疏,再次攻击魏忠贤,说现在“权珰”和言官互相借重,罢斥忠良;又说,当今内有魏忠贤为之指挥,旁有客氏为之羽翼,外有刘朝为典兵示威,又有小人蚁附蝇集,内外勾结,驱逐善类,天下事怎么得了?) T( C7 X5 u" y& V( R
) Z! v* h& b* P6 o* I# W$ w0 D& |% [
魏忠贤看了这道疏,又怒又怕,带领刘朝等喽啰跪在天启面前大哭,请求剃光自己的头发以示“请罪”。天启被激怒了,又要打周宗建的棍子,由于阁臣力争而作罢。/ [8 _% H1 k8 t& ^% y
: w2 F9 A, ]0 k; b# P8 G
在周宗建最后出任湖广按察使时,弹劾了冯铨的爸爸冯盛明,冯铨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冯铨的门生、工部主事曹钦程投效阉党,诬告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等贪污,魏忠贤立刻矫诏将这几人削籍,还命令巡抚毛一鹭负责对周宗建追赃。
! a5 t6 W& ?3 q. _- j " |% }+ Y/ Z! ]& L0 q
到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嫌追赃速度太慢,又没抓周宗建,就把周宗建列入李实空印奏疏,给他安了一万三千五百两赃银,逮进京城来好好整治。! W' E8 ~$ u6 U p# D0 i4 E n
( N" M) C S0 k: G' E3 \ 七君子的第二名,缪昌期,我在前面已讲过他的一些事儿。他少年多才,成年后更是文名满天下,顾宪成与他是忘年之交。四方学者都慕名而来,向他讨教,搞得他家门庭若市。遗憾的是科场不大顺,一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才中进士,庶吉士毕业后为翰林院检讨
' J$ i- \% a+ i
( Q0 d/ |, ?1 O# A$ x& V: H; G: ~ 天启元年(1621),缪昌期到湖广主持考试,出的试题是论赵高和仇士良。赵高不用说了,是秦代赫赫有名的大宦官。那么,仇士良是何许人也?他是唐代文宗时期著名的“宦竖”,历任内外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等职,专横跋扈。其权力之大,能把皇帝当傀儡。唐文宗不甘受制,与两个不成器的小人李训、郑注谋诛宦官,因计划不周,未能成功,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 l! p( A: b: D8 V
. y) o7 l9 Q- Z6 X9 C1 ^, M1 Y 事变后,仇士良借机大肆屠杀朝官,操纵朝政二十余年,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以至文宗自叹“受制家奴”,郁郁而死。0 w! x$ H6 U! `+ j" q. s" r/ `
5 U9 V" W) r' C 出题让考生来骂这两个阉宦,无疑是影射当朝的魏忠贤。从此魏忠贤就记住了这笔帐。2 \. E0 G4 k2 Y* h7 r4 f
( K; t$ @# h2 }9 |, X( @1 j
后来,魏忠贤在玉泉山为自己造墓,听说缪昌期的书法写得好,又有文才,就请老缪给写个墓志铭。当时老缪要是写了,大概骂赵高的事也就一天云散了。可是,几次请托,老缪一点面子不给,魏忠贤就彻底把他打入了黑名单。1 X, N, M8 z. @( I% h5 p) o J# P
- u& Y' U8 V F- D2 \6 A2 q# _ 叶向高离职后,东林党要人纷纷被逐,先后有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等人。每次,当时的首辅韩爌都要上疏挽留。韩爌并不是东林党,这样做无非是出以公心。阉党同志们理解不了,就怀疑是老缪在后面搞鬼。东林这几个人被罢后,门庭冷落,谁也不敢靠前。只有老缪不忌讳,常去走动走动。诸君子离京时,他也要去送。$ ~( R2 c. C/ k: w1 t
7 ~ X J {8 ^# @5 ? 有人劝他就不要去送了,少惹事为好。他正色道:“人被逐,可不送乎?”明知东厂的人就在一旁在盯着,他也不在乎。
2 a; g1 H w2 {0 i ! Y7 f3 B, Z! S3 x1 r
这就注定了魏忠贤对他,势必除之而后快。
% {9 t. |( p5 S9 T4 ^ 6 L+ g5 B+ A; C* v/ K. ?
当时有人推荐老缪去南京当翰林院的院长,魏忠贤不准许,派小宦官到内阁去,扯着娘娘腔大喊:“就留缪昌期在京师送客吧!”; P2 s7 @$ b" C5 M1 p. s
7 ?- J$ c9 d$ I! \2 p) `5 y) _ 缪昌期知道朝中是待不住了,就上疏请求退休,魏忠贤偏不让他体体面面地走,矫诏将他罢免,后又革职。这次抓他回来,给他安了三千两的赃。
! J7 u. v; R5 Z% Q0 O7 b1 d8 O
7 ^" i: V" M% B+ `8 W$ R+ T 第三个,周起元,字仲先,别号绵贞,福建海澄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他为官清廉,除了书籍,别无长物。自己的一点儿工资,也都尽量拿来资助地方教育。周起元从知县干起,历任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官员。天启三年(1623)为太仆少卿,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这差不多是个副部长级的大官了。
5 L4 @- n5 M' A- e' K) B : u1 V/ T% Y C! c8 ~4 }8 b
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声望也极高。曾经为前面我提到的杨姜辩冤,又弹劾李实在江南的种种劣迹,搞得李实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 w+ Q5 @: ]* a [) I# F
) X: N# r3 Y! \ 但是,这么做,惹到了魏忠贤——打击宦官,就是打击阉党!周起元就是这么得罪阉党的。
7 ]$ D' l0 y. y8 f/ A$ v' w j+ g
; E( j8 T3 Y7 N0 @3 b. @) y 这时候有个小子——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出面弹劾东林元老邹元标聚众讲学,未果,反而在天启三年“京察”时被外调为苏松兵备道,成了周起元的下属。6 |& A' Z6 j+ S
. |% X: v, _: |5 {
朱童蒙丢了在京城的好差事,恼羞成怒,到了苏松就拿老百姓撒气。每次外出动不动就鞭打行人,打得人头破血流、皮开肉绽。周起元大怒,准备参他。他也知道这官是做不长了,就声称有病,弃官逃跑了。周起元不能让他就这么跑,立刻上疏弹劾他“庸鄙无才,只知敛财”。0 S7 I' [/ x& s! S0 w+ P3 D; a
( v7 N# v' l% x2 b" b1 ?: Z) h1 Z
奏疏到了阉党“领导班子”手里,他们还记得这姓朱的参过邹元标,就有心抬举他,搞垮周起元。最后,天启下诏,不准朱童蒙告病辞官,而是调到京城来做副部长;而周起元则因“排挤正人,削职为民”。
) T3 Q; p" W+ v' A3 ] 8 X/ ^6 O0 U3 v+ U( W* h& l' e% e
巡抚参一个小小的属官,不仅没参倒,结果反而是属官连升几级,自己被罢免。这样的事例,在大明朝几乎绝无仅有。. u7 m/ A$ ?% m% d' y# ^
# x4 d' R( n, I. a 这次抓周起元,阉党给他栽的的赃,是说他在巡抚任上“贪污国库银十万两”——恶人政治,一般都是谎言政治,谎越撒越顺溜、越撒越大。即便是把煤说成白的,也能说出煤之所以白的一二三点来。魏忠诚贤在这一点上,已是炉火纯青了。
0 J3 G1 g! _2 T% J! k5 a 1 N8 d$ _" V7 k) X, G9 J
第四位,周顺昌,字景文,号蓼州,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曾为福州推官(审判长)。他的故事,我们前面也已有所涉及,就是在魏大中被逮进京途中,在苏州盛情款待并与魏大中结为亲家的那一位。
/ r) w' ] a8 r+ j" b . V _2 n J' C6 s* \9 z( Y3 j- _
周顺昌疾嫉恶如仇是出了名的。先前在杭州任司理时,到任的当天,同僚设宴接风,席间有艺人演出,演的是岳飞故事《精忠记》。当演到秦桧和他老婆商量怎么设计陷害岳飞时,周大人按捺不住,飞步上台,揪住演秦桧的演员就是一顿痛打,众人目瞪口呆。5 d/ d# E* k* N' O. r0 V# F
- j& q2 s9 p- b2 E- L/ N7 x2 J
天启时他曾任吏部文选郎,后辞官。在六君子案之后,魏忠贤的义子倪文焕挟嫌报复,上疏弹劾周顺昌“与罪人婚”,还诬告周顺昌在吏部选干部时受贿太多,回乡时连船都压沉了。7 \# x; t+ }! m
1 R9 C! R) c2 U4 _/ P
其实周顺昌辞职后是经河南从陆路回家,并没有走运河,哪里来的什么船?知情者无不痛斥倪文焕瞎编。但魏忠贤不管这诬告有没有“硬伤”,借机削了周顺昌的职。" R8 d! ^: c. {* d& J# x7 }
* K, m T# u1 n5 X/ z7 j
在苏松巡抚周起元被罢后,周顺昌正在家闲住,写了一篇《赠周公罢归序》为周起元鸣不平,顺便讽刺了一下继任的巡抚毛一鹭。毛一鹭读了这文章,气晕了,发誓要找机会报复。
+ \. T3 y+ ~; P9 i: N 0 P2 n3 o, L6 c1 w
周顺昌当初在送别魏大中的时候,曾当着缇骑的面指名道姓大骂魏忠贤。敢这么干的人,那时已是天下罕见,魏忠贤于是就把他记住了。
- q: ]8 T# r, [; K5 N
0 A" V% ?! e2 R/ o z8 V5 E9 a 第五位高攀龙,字存之,号景逸,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当过一段时间的御史,因为触怒当时的阁臣王锡爵,被贬官后,因亲丧回了家。他和顾宪成一道发起东林书院,从者甚多。居家30年,大臣多次举荐,但万历皇帝都不起用。一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才出任光禄寺丞。前面已经说过,他曾经弹劾崔呈秀在淮扬一带贪赃枉法,吓得崔呈秀上门去给他跪下,请他放手,但被他严词拒绝。 G2 u; w6 n' k- m4 h& B) m
. \1 n; L2 ]8 h, N. n9 o5 f 崔呈秀就因为这个转而投阉,立即实施报复,攻击高攀龙和赵南星等朋比结党,高攀龙被迫挂冠而去,不久又被削了籍。这次阉党抓他,是因崔呈秀还嫌不解气,把他的名字窜入了李实空印奏疏,并入周起元一案。# g9 \, j( s% L8 v, {: S1 w1 k
0 G5 @1 A) O5 W4 L 第六位李应升,字仲达,号次见,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任南康府(今江西星子县)推官,秉公执法,昭雪沉冤,被当地军民视为包青天大人再世。天启三年(1623)升任御史,曾经上疏指责魏忠贤滥用立枷。枷重三百斤,受刑者活不过几天,前后枷死六十余人。他建议,罢魏忠贤东厂之职。此后,在万燝被杖死、林汝翥被刑杖、魏大中被逮的事件中,都公开跟魏忠贤作对。
) ^( V' }' r: w: ^% }. c: D + t, R t' `: ~" P( H
崔呈秀被高攀登龙弹劾,奏章就是李应升起草的。当时崔呈秀求不动高攀龙,又跑去李应升的住所,给李下跪磕头,乞求高抬贵手。李应升没答应,只说:“事情要交付公论,非敢私。”9 R% Y* {* i4 e& e, v7 y
6 C) A1 o+ q) k+ j( x5 a, @1 `( P
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崔呈秀唆使党羽诬告李应升,李因此而被革职。六君子死后,李应升悲痛欲绝,设牌位祭奠。他自然也成为魏忠贤的眼中钉。0 a% b& w! Z) v8 }% k+ v
- i7 J: P8 T8 {' F* N 第七位黄尊素,字真长,号白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任御史。在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之后,他也曾上疏弹劾魏忠贤。他质问皇上:“天下有政归近倖,大权旁移,而世界清明者乎?天下有中外汹汹,无不欲食其肉,而可置之左右乎?”言辞相当尖锐。2 S0 `) V5 }/ L% k7 L0 _
, s4 Y3 a. _& k 在杖责万燝、林汝翥的事件中,有一次众大臣在内阁中争论处理办法,魏忠贤派了几百个小宦官到内阁肆意辱骂,内阁辅臣无一敢吭声,惟有在此议事的黄尊素拍案而起,高声喝道:“内阁乃国家重地,即便司礼监太监,不奉旨也不能来,你们要干什么?”众宦官摄于他的威严,才乖乖退去。7 d8 Z3 ^2 K4 O
) e9 k( g f7 s' T7 F) N: [ 黄尊素不仅敢干,也很有深谋远虑,曾经劝邹元标京师不是讲学之地,易于惹是非;劝杨涟若没有太监做内援,就不要发起总攻;劝魏大中不要攻魏广微太急,以免他去投阉;但是东林的这些要人都没有听他的劝告,否则的话,东林党的处境不会恶化得这么快。
! v' b& V* F* } y" d 6 q, f& E, u8 ?. b
魏忠贤在第一次逮住汪文言的时候,就想牵出一批东林党来,结果黄尊素跟管镇抚司的刘侨打了招呼,给搅了局。魏忠贤从那时候起,就发誓要灭此人。
3 d. m+ D- |. f# J$ Z1 G# Z
9 X! _+ L1 I8 D9 a4 G) g5 | 这些还都是旧帐,现在又加上与李实“湖上密谋”,那还得了,所以黄尊素也难逃此劫。
% T2 J1 q" i& c3 o* X# M0 p 8 i+ e& m' E! U- l3 Y f+ c
魏忠贤在前一年,切瓜砍菜地灭掉了六君子,没见全明朝有什么抗议和反弹,所以这次底气很足。有崔呈秀出主意,抓着李实这个冤大头,一口气就可以再灭七个。
5 z9 l' M( ^2 p0 b) _
" e8 N+ B& M( ]- N; h6 }. h 天启发了话以后,锦衣卫缇骑就大批南下去抓人。因为周宗建和缪昌期在圣旨下的时候就已另案被逮,正在押解途中,所以这次要抓的是五个人。
8 ? M# Y* |* t* q% u 3 ^" G9 T# }" A7 P
奉旨抓人,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我叫你三更死,你就不能五更亡。什么天理、人心、良知,恶人们心里哪怕存着其中的一点点,国家怎么会到这步田地!" P* h( X/ R6 L A& [, Q/ Z: ]$ Q) U( \
5 Y# `1 J' T7 t
可是,从大阉党到小阉党,还有那憋着劲儿想去犯官家里敲诈勒索的缇骑,都把事情给想简单了。
1 o3 T# H. @2 J " b$ A+ b% p3 d: ]5 _/ ~% u1 E* r
百姓真的是老黄牛吗?任你鞭笞而无知觉?
- x9 R9 B7 E+ S$ W & X! ?- }3 o& W
人心真的是狗尾草吗?任你践踏而无声息?' Q3 F$ o5 N& ~: B
4 V* x6 ~ C: m/ o/ m7 m3 i% K
错!1 z8 B) D9 i4 K& z, ?0 f7 C
8 a# {, ~4 w+ Q4 F# X! t. E 魏公公,皇帝可以是你们家的皇帝,但人民绝不可能是你们家的人民。/ X( U) b& e. N# W( m: n
' X2 j9 T+ o$ i
他们有知觉,他们要发声。他们要让你明白:一万年不动摇那得看人心的向背!
; w7 j2 ^) i; d3 y/ v
4 e$ Y9 T2 L( F! y" h8 t) V 魏公公自天启元年以来一路顺风,打击正直的官僚势如破竹,却还不知道人民有多厉害。
# G* I! `: E8 O. j) h r3 x( j, I1 H- c' q: a
此刻他在京城一声吼:“抓人!”其效果有如山摇地动。锦衣卫掌堂田尔耕不敢怠慢,当下派出张应龙、文之炳等一共60名旗校,出都门,昼夜兼程。+ V" T+ i( Q. V/ A/ s
7 u* R8 Y5 B; O( W. K- C 此行江南,油水可大乎?
. e. {. R. ~8 J7 z & E) q& t. N- C1 t
这60人的心中,萦绕的大概都是这个问题。
, [ V, [5 v7 U1 Y! v0 S
* M$ j, r# K; f6 v 可他们忽略了,江南这地方,文明程度高,又是当时世界上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市民社会已相当成熟。文明程度高,孔孟之道中的民本思想就渗透人心;市民社会发达,舆论就有相当独立的立场和原则。$ c6 @' B1 f' j1 W& c
6 t5 v6 W/ J. P3 G; p
缇骑们只以为江南柔弱地,一鞭子就能把人给打老实了,他们忘记了这里自古也是出豪侠的地方。去年缇骑在湖北、安徽等地抓六君子的时候,江南一带就民情汹汹。不过那时人们还有幻想,以为六君子终能洗清冤屈,或者早晚能够生还。他们没闹,是不愿给六君子添麻烦。" u& ~% T9 Y1 j4 i6 F, W5 f& q
3 C8 B8 M, u* c/ p 今年不同了。这回要抓的五人,除了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之外,其余四人都是苏州、常州人。四路缇骑下江南,要来抓清清白白的东林党,这本来就令江南士民义愤填膺。再者,以去年为例,江南人这次全都知道了:几位大人一被抓去,就绝无生还的希望!2 W3 r n) K0 v8 j5 l6 {- Z G; U
6 @% Z" G4 F8 a: y; k3 ~. D8 E 这他娘的是什么世道?; \9 |4 p+ X1 j* [( h: ^5 s
# W- ~: ]* t0 G) q4 F 一面是倒行逆施的阉党权贵,一面是正直清廉的下野官员,民心靠在哪一边,那是想也不用想的。/ Z* i( p7 ?! M) X g3 M6 A
: R1 }; H4 [6 u" h 因此,当10天后,消息一传到江南,无异于火星掉进了火药桶!8 Z* u. s5 n& U, w
, e4 s P4 P+ E 60名缇骑,以为手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旨,就可以所向披靡了。他们可知道:江南等着他们的有百万之众?显然是知道。但是,狗腿子们从来眼睛里看不到有人民。这些人民,吃什么,喝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与大明朝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按圣旨办!" x! r/ _+ r& k. t6 j
f- Q( n/ t! ^" c9 B E ——他们这一脚,可就真正踏入地雷阵里去了!" j9 z+ |4 @7 x7 w; L4 ^% g5 ^
R& i9 P. T3 v
惹出大乱子的地方,是在他们并未看得太起的人物周顺昌的家乡。; X; N. O# a$ w& u
1 K- {' N- N1 {- i- N" y. h
周顺昌官不大,也没什么钱,辞归后家中只有几间破屋。但是他在苏州当地深得民望,乡中百姓有冤,或者郡中有大事,大家都来请他主持公道。4 s& x6 C1 e. y" W
3 ^- F) A4 X% Z: b' ? 缇骑出京后,周顺昌自知不免,早已有思想准备。& [5 j7 S( F6 L9 ?
* N- I. m! \2 i8 u 三月十三日晚,好友殷献臣的两个儿子来拜访,周顺昌一向喜爱这两个年轻人,当夜留他们做彻夜长谈。周顺昌聊到了宋代朱熹的事:“朱子尚未不能免被人排陷,何况我呢!”又聊到《文天祥传》,为两个小友详细地讲解了这文章的内容,并以古今第一完人文天祥自勉。
" V5 S5 v9 L) X: F- c
; }; d2 G% O2 s$ V. O 三月十五日傍晚,缇骑到达苏州。亲友们闻讯都来到了周家,人人面带悲戚。
1 Y* X7 F% `# h8 @0 N* e
9 v1 B# M: g& W' `, w0 [$ p 周顺昌却很坦然,说:“我知道诏使一定会来,不要效楚囚对泣。”他叫过长子茂兰,叮嘱道:“家无余财,倒省得你们兄弟经营了。将来要勤于读书,安于清贫,无损清白家风,我自是虽死犹生!”, G' K# m% O0 A# a4 H
* [# ?8 U, `8 ~/ |( R/ [4 f7 v. E( V
夫人吴氏当场哭得几次昏死过去,几个儿子也跪地大哭,声闻四邻。但是周顺昌仍神态自若。: D3 n+ n' a5 ?9 Q4 ]9 x9 e
4 x- B3 x" f o
——人生固然有无数悲哀,但只要死得光荣,也就不算最悲哀的了。- s% q* D/ u! H; _1 [
& @3 J1 v& z3 E. o* E3 b6 w ——千秋的《指南录》,万代的文天祥!, R6 U" w* q1 c* K- E" R
: Y& E0 U/ z* }& h! D
衮衮衣冠,古来多少皆做了土。大丈夫若能死如文天祥,能让万代的妇孺小儿称诵其名,那么,即便两袖清风终其一世,又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 X8 _! I$ o8 N+ _, k6 E
C5 Q' y; ?. S
傍晚时分,知县陈文瑞带着公文来到周家。他是周顺昌在吏部时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周的为人一向敬重。来的路上,一路痛哭不止,泪水将衣襟都湿透了。, k* ^4 c+ e* F% ?+ F3 ? U- ^
5 A3 @$ Q7 E4 [ 周顺昌听说知县到了,立刻换上待罪的囚服,出门迎接。随同来的衙役上前一把逮住周顺昌,被陈文瑞厉声喝住。, N! b4 A1 T2 F
5 S7 l. R$ n" m m! E: o& c 陈文瑞与周顺昌相揖进门,知县大人请周吏部料理一下家事,然后跟他去县署候命。周顺昌说:“无事。”. l) F* r. N5 \1 |# }
% @3 P2 F" f% Q# `+ D% b 他的妻舅吴尔璋问,你难道就这么悠然长往了么,要不要留下几句话——这是生离死别啊!
. I* U( L' T$ Q% V& m' T
8 Q- k( x# k O$ w# b' S9 b( q7 P 周顺昌说:“没有什么事可乱我心怀!”9 P9 L" Z- o/ o$ l& d; y2 y
' a2 j; D0 _3 T: {$ ~ 他看见桌子上有一块牌匾,猛然想起:“我答应给龙树庵僧人题字,今日不写,有负诺言。”说罢,提笔写下“小云栖”三字,字大如斗,酣畅淋漓!' R* B# m3 s4 c' b, G2 R
0 n1 ?* G0 L( `8 g7 p% _ 写罢,掷笔而起,浩气满怀:“此外,再无一事了!”
8 O8 E2 x- A: R1 x: j; ~" \' c( J* h0 B1 |6 I/ o! ?& ?$ z
到了夜深时分,周顺昌对陈文瑞说:“大人在舍下,无以招待,歉甚!”他让家人熬了一锅粥,请陈文瑞吃。陈文瑞不便拂其好意,但是如何能咽得下,在场亲友也都泪落如雨。: O+ P# T. n( L( Q& B, T
' X3 F9 Z y' L' _! m; R
十六日一早,周顺昌拜别了家庙,就随同陈文瑞前往巡抚衙署。分别的一刻,儿子牵衣不舍,阖家号啕痛哭,独周顺昌一人意气自如。
* a6 o. e# J* y& V, A/ S 2 n3 K& A. Z$ U; Q0 f% ~
因为他在当地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因此在前往巡抚衙署时,百姓都想来瞻仰其风采。“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明史纪事本末》)周家门前的街上,处处人山人海。6 T8 W9 p" ?6 D7 k2 ~
# T! N% R; |8 F- P/ R4 z 朝廷要逮周大人的事,早已传遍郡中,即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连夜赶来,聚集在巡抚衙署的门前,要看看“周吏部”。从十六日起,每一天,必逾万人!
; J2 o# n* _4 o A# U
' h: |4 p! {- u+ { 苏松巡抚毛一鹭没想到有这个阵势,吓得胆战心惊,生怕出问题,就让陈知县赶紧将周顺昌换地方。一日几易其地,且明令不许百姓聚集。
; @$ q( U2 k5 q
Y" s7 ~! K9 ]. ?, W 但是官府说不出个名堂来,老百姓怎能听你的?苏州城内众口一词:“周吏部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
( M2 i n5 A3 A9 |9 H! a7 R% F: u* t
8 P F ^; @# I! s$ C* n+ g( F 听说周大人被转移到了吴县县衙,老百姓又前往县衙,在门前聚集不散。次日天明,复又聚集。这样的场面,从三月十五日一直持续到十八日,通城惶惶!( S' @2 \" E+ o% G+ [
8 R1 X% V2 E% s; i* S
缇骑们计划在这里歇两天,于十八日开读圣旨,读完了人就要带走。滞留的这几天,是他们向犯人家属索贿的时间。# d# v1 P) P, {+ q. R$ h6 E1 ~# o
4 F; _. |7 ^5 y$ W/ O9 h0 `. |$ ]* H
这帮家伙根本不知道、或者视而不见群众已达临界点的情绪,按照惯例放出话来:“不送钱来,则周某途中不保,纵然是枉死,谁敢去告御状!”( L' f( C8 X0 k. O
7 t) m* C# G: \+ h
恶奴们向来就这样直来直去,省却了高官的假仁假义。
$ H! i9 C; p5 ~
* F" q- g z6 T9 h/ | 然而周顺昌,清官一个,哪里有什么钱!他身上只有七钱银子,日前又把三钱资助了朋友的丧葬费,此时袖中只有四钱银子。
7 D# m1 g7 M8 B' q* ?) y
+ s3 N( |9 k O# a 面对缇骑的勒索,他厉声道:“七尺之躯,今已交给你辈,即不送一文,能奈我何!”* M. l& z7 S' H/ L* ~; i
" F% A/ v& n8 {& Z' s4 R 不过,他的好友杨惠庵还是怕缇骑在途中加害,私下里发起募集钱款,以备打点这帮恶狗。
8 Q, M: O5 a4 q& c * c- t4 D; d, a
苏州城内一些士民闻讯,都纷纷慷慨解囊。有的穷打工的预支了工钱,有的小贩把自己的旧裤子也典当了,都聊表心意,总共凑得了一千两银。! T1 w6 G* u. v8 c2 b/ J$ e
: g8 f" j; V. D4 ]
缇骑们见一吓唬就来了银子,好不高兴,便得寸进尺,索要更多,不然的话还是“途中不保”!
7 N& B; q/ V9 I u; s; `, |
7 T; L$ K+ `+ r5 h 缇骑的话传开来后,县衙前群情激愤,道路喧哗。整个苏州城,到处都在议论这事,这古城犹如一座一触即发的火药库!
; [3 `3 U3 c* K
$ T! Z r" c$ H/ C- U& y 有个平素对周顺昌怀有怨恨的衙役,不知道深浅,在大街上对人说:“痛快,不想周爷也有今天!”$ O- \! a7 F$ v
B; b3 K6 Y7 H/ { b, O9 A" O0 o 话音刚落,就有人一把揪住他的头发:“众人皆怒,何以你独痛快?说!”
( i8 l; x/ Z7 F6 |/ b$ T & G! q9 y+ P0 t% S$ B
围观群众一拥而上,拳打脚踢,险些没把那小子打死!% Y# ~2 F* G( x6 Y
) R8 \8 z$ r& l; ?5 v: A& g 这是山雨欲来的前夕……
7 e5 U; h! h" A% @; f 6 e. X! s. M1 a) a* M
十七日,前来县衙探望与声援周顺昌的士民,比前日更多。周顺昌出来,对大家侃侃而谈。
6 f B4 \# W0 o! h6 H2 G $ j3 ^( z) c3 L- [* {
看着周吏部平和的神态,听着他那中正的议论,众人无不泪下!
* Q( h3 _* Z! | Y, x 7 r2 H, R" c- `" x1 j. Y4 D9 }4 p) p) ?
自从缇骑一来,苏州商户就开始罢市,抗议抓人。老百姓痛恨缇骑头子张应龙、文之炳。但一时没人敢率先发作。, r$ ^1 ]+ j$ X9 }; ^
8 i s3 |3 Y' w. n( P
商人之子颜佩韦,家资丰饶,为人慷慨豪侠。他挺身而出,手执焚香在全城漫游,边走边哭喊:“欲救周吏部者,从我!”他的好友马杰,也敲着梆子大声呼喊,“一时执香从者万人”!7 ~/ }7 N4 T' l$ z/ q
" G. e# D/ A% m; D! K 苏州市民或议论、或流泪、或大骂,全城已经开了锅!
6 r, l* N4 e0 e# S# o 5 s/ Q, m# O) V0 o, C! s6 g
诸生王节、文震亨、刘羽仪在一起商议道:“人心怒矣!吾辈读书人应去谒见抚按两台,请他们制止缇骑,缓解众怒。”他们又出面劝说群众:“父老勿过激,过激,只能加重吏部之祸!”市民们也同意有所约束。! j$ p5 {. P8 M! _8 J, m X9 J. a1 N
1 w0 y9 Q0 K1 R' Z) L) i 这一天日暮之后,一帮好友前来县衙陪伴周顺昌。陈文瑞特地备了一桌酒席。周顺昌考虑到陈文瑞的身份,不想给他惹麻烦,就坚持不让他做陪,只与朋友们一起饮酒。
& J4 ]' B1 g( d! K) s
. e! h: G/ ]6 U# {! z 席间,周顺昌慷慨谈生死,气概绝伦。他对诸友道:“我即使不能像古代禅师那样把临刑就义视为剑斩春风,但也决不会乞怜苟免。审讯之日,我必骂鼠辈矫诏擅权,死了也要去太庙向二祖列宗(指明朝各位先帝)陈诉,以诛此贼!”
3 w5 E1 b7 ?" C2 t6 J7 g
E' t0 N( d7 s \! _ 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又讲到朝政日非的现状,不禁都激愤起来,觉得国家没有希望了。周顺昌独不气馁,说道:“先朝权珰如汪直、刘瑾辈,依附者众,看似燎原之火,然而一朝扑灭。魏阉亦不会长久,只是我不能亲见其覆灭而已。”* V* ]* U2 g p9 B$ J8 T
/ P) @. y4 ^0 ^+ g6 |
说罢,索笔将旧作七律两首题于扇面上,其诗句曰:
4 h4 R8 S2 Y& d% ^% @; i
3 R* T% A5 K' w8 X; }- s+ R 云宵事业看雄剑,吊古惟应问烈夫!(《周忠介公烬余录》)
/ y i" L9 l) k( ` 6 m- q, P" T! j2 m4 k
其心志、其节操、其胸襟,直追前贤。即使在今日,亦能愧杀万千贪鄙之徒!9 a! G8 D7 c1 Y4 u. L
# A" K7 A2 G9 y2 ?' W$ B' V
三月十八日,是预定的圣旨开读之日。苏州城内,民众倾城而动,来到县衙送周顺昌前往西察院听旨。时逢大雨,但不期而至者竟有几十万人。每人手执香火,焚烟如雾,街道两旁边只见拈香点点如列炬。! Y7 l* y+ w: Q% B2 y
+ r7 g! J# \6 x4 Z4 f4 f/ `) n4 [$ J
中午时分,周顺昌被押出。一路上,百姓夹道而送,哭声震天。不断有人高呼:“愿救我周爷!” f+ m0 k* W3 Z. }2 Z! e' J6 O
D: ~- b# h8 |. h& H9 Q* c
由于道路拥挤,巡抚、巡按、苏州知府、吴县县令的大轿都难以前行。1 P% D9 Z, {1 _
3 H0 X4 C+ i% p7 a y 察院此时大门尚未打开,这里也是一片人山人海。察院的衙署紧邻城墙,不少人就爬到城墙垛口上,上下遥相呼应,喊冤之声震天。
& } Q% R1 D# f( s 5 K! w) O7 q% m) P! {. N! o
全城的诸生五百人,身穿公服,在门口列队,准备向巡抚(省长)和巡按(省政法首长)请愿。4 O* H6 ?% s7 }9 Q. x7 a
, \" f: s# t3 `7 A& S; k! D' [- _
周顺昌目睹此景,为之动容。他四面作揖,请众人散去,但却无一人离开。
: `6 o% l* w1 t+ {9 C9 {2 S) i8 Q
) B* ]+ t: M1 s% M. c! ]. d) }& ~ 不一会儿,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的大轿到了,百姓纷纷执香伏地,呼号之声如奔雷泻川!" p9 v1 g/ l7 n; l1 c! c) Q8 A) w
5 N1 p% A# `5 l" U: J m) N/ p2 \
毛一鹭命令打开大门,民众便趁机蜂拥而入。
7 L7 v; N/ ~! h7 C1 B$ f0 F2 U! L
( ]3 \3 k7 a" d: q4 V# F 这时,只见堂上已摆好宣读圣旨用的帏幕仪仗,锦衣卫校尉侍立一侧,虎视眈眈。堂下犯人下跪的地方摆着镣铐和枷锁。3 k0 J" f# u1 S) P/ B; X& F
; L0 e. h a* b7 E$ g
诸生王节、杨廷枢、刘曙、郑敷教、刘羽仪、文震亨等一干人,走出人群,含泪向两位大人进言道:“周吏部清忠端亮,众望所归。一旦触犯权珰,遂下诏狱。百姓怨痛,万心如一。明公为天子重臣,何以慰汹汹之众,使事态无崩解之患?”说罢,诸生皆失声痛哭(《明季北略》)。; Y& s) T5 Q0 u( y% N/ Z
( {0 f5 e" W& L, P0 y* W9 n
周围民众也齐声喊道:“周爷若死,民亦不愿生!”
& r7 d) W9 k# Z! O6 q! F
" a+ @7 d& @3 b7 V4 S 毛一鹭惊恐异常,良久才说:“圣怒如此,奈何?”% i/ T" S2 [' }7 n. S
' E: n& x! |. T) `" @8 e' {
诸生中立刻有人说:“今日人情如此,明公独不为青史计乎?何不据实上奏,请皇上开恩,周吏部不必押解京师,请抚按就地勘治!”(见《周忠介公烬余集》)4 j( z& W( P+ I% C) O# D: M
( Y t' }" I; j4 }' B 毛一鹭只得漫声以应:“好,好。”9 _- z" X' \) a# R1 f( A' q7 R9 a
0 K, w9 L4 W3 ^ \1 A: X+ M
此时又有人说:“今日之事,实乃东厂矫诏,且周吏部无辜,不过是话说多了而遭祸。明公若恳切上奏,如幸而事成,即是明公不朽之事。就算不成,而直道犹存天地间,明公所获名声亦大矣!”
) F0 [* @) F1 R$ | a1 M
! W7 ?- Q8 x# Y8 U 这边正在交涉,那边缇骑等得不耐烦。他们在京城骄横惯了,不察民情,便交头接耳道:“这帮人图的什么?”
' A5 B1 F. o6 Q5 @) h C & U1 ^# e5 u- L; p' S6 u% d
只见人丛中有两人奋力挤出来,跪在地上不起。一位叫杨念如,是服装店老板;另一位叫沈扬,是市场经纪人,这两人此前都没见过周顺昌,只是久闻其名,心中感佩。他俩哭诉道:“大人不答应,我们不起。”5 Q" B& |) T, T* c6 e
: H" X& g# S) \" w; B/ i0 O8 e
带领众人请愿的马杰,按捺不住,在人群中高声痛骂魏忠贤为“逆贼”!* z7 x6 u; l$ L& I; ~( K( j6 D
: e' A# L4 b. {
锦衣卫校尉见哭哭啼啼的没完,来了狗腿子脾气,蹿出来用棍棒打伤了沈扬。周顺昌的轿夫此时也在人群中,他自听说主人被逮的消息后,痛哭了三天三夜,米水未进。见校尉如此没良心,怒从心头起,上去就要抢夺校尉的棍棒,结果被校尉打伤了额头。& e% ^/ C7 Q; w& u& \
" r1 |1 \! y |- S9 Y. E. \4 Y 缇骑头头文之炳见众人居然敢阻挠执法,勃然大怒,大骂:“东厂逮人,鼠辈敢如此!”说着,把一副镣铐掷于地上,大呼:“囚犯安在?速押上槛车,送东厂!”$ T9 O# z2 J1 i( o/ L
* x2 H% i# T3 S) o" Z 在明朝,执法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并非一回事。东厂是太监掌管,锦衣卫是由政府节制。东厂势力远大于锦衣卫,有权监视亲王、国戚、阁臣和全国军民。在京城提到东厂大名,首辅大臣也为之胆寒。文之炳这么说,既有冒东厂之名压人的意思,也是指抓人是出于东厂头头魏忠贤之命。
1 n U, n/ I( k3 O( E0 J* }& J8 T! r 9 F& \1 ^. ~9 \" u
他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苏州不是京城,百姓不是官僚。草民又不想加官进爵,他们服气的是好官,不服的是恶政!东厂之名,臭遍天下,不提便罢,一提那还得了!
4 \$ J$ |, }- I, ` 6 Q4 v% u5 w: O3 L$ A
文之炳的这两句话,无异是把火种扔进了巨大的火药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