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八千女鬼”乱明朝——帝国太监魏忠贤的权谋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3: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理论上也要把东林党一棒打死】
2 c( T8 D" N! `" }# K1 y6 Y) g  
, ?" b7 v- w) h  b* G  
. W$ k5 ?; U1 ~+ `& P- Q  阉党用了四个多月时间,把东林党的标杆人物六君子从肉体上全部灭掉了,用以杀一儆百。就这,他们还嫌不够。为了给阉党恶政搞一套漂亮的包装,魏忠贤还想从理论上做一番“正名”的工作。
# p0 U& ]3 O  G: ~/ a  / H& [" V- o/ o) q) S( K$ s. }+ S
  他耿耿于怀的,就是要对万历史末年以来的“三案”彻底翻案。不把“三案”翻过来,东林党就永远是国家的功臣,那么打击东林党,岂不是证明了自己是坏人?
8 Q1 w, |# g9 V+ }" c: x# ^  U  
6 `9 S# W& ~/ ]0 F/ X' ?1 \' }  这个工作,其实在天启四年(1624)十二月就已开始发动。当月,御史周昌晋上了一道疏,攻击东林党在移宫案中危言耸听、以移宫而邀功。这只是一个试探。因为要翻“三案”,最麻烦的就是翻“移宫案”,这里面直接牵扯到天启本人。如果说当年驱逐李选侍不对,那就等于说天启不应该亲政,而应让李选侍垂帘听政。这岂不是否定了天启皇权的合法性?6 v+ u0 B' N' c" b6 V- W
  1 q9 J  |, r$ s5 M* Q7 _
  可是天启在政治上基本等于白痴,他的批复,虽然没有否定移宫案的定论,但却痛骂杨涟、左光斗等人“向来浊乱朝政”(《明熹宗实录》)。) @5 [! k' ^% r, i( u
  8 L* |* a9 W% L3 R% v( J
  这个效果,是周昌晋上疏前就预见到了的。他选的时机,正是杨、左刚刚被驱逐的时候,天启对两人的火正大着呢,此疏一上,必然会有这样的批示下来——小臣有时也可以左右皇上。2 T  v$ {7 Q! d, c) a0 F3 l! `* O
  
9 Z# x  v1 A7 T2 A& X( ~3 P  既然皇上说了,移宫案中的大功臣杨、左是一贯胡来,那么翻案就大有希望。
- K6 S/ K9 c9 d  , ~2 w: f+ @' h% R4 g
  于是,到了天启五年(1625)二月,阉党正式发动了。由御史杨维垣出头,以比较容易翻案的梃击案做为突破口,公开翻案。杨维垣说,当年混进宫里棒打太子的张差,分明就是个疯子,跟李选侍无关。这一道疏,天启倒是心领神会,马上批示查处。结果,当年主持此案审查、现任刑部侍郎的王之寀立刻被革职为民。: Q: a' U, c/ ^5 L3 V
  
4 M: d9 _7 l2 y  a" o: ]  等到“辽案”爆发,对六君子的逮捕令下达后,魏忠贤认为时机已完全成熟,就决定在“三案”问题上发起总攻。四月初十日,给事中霍维华上疏,要求全盘推翻梃击、红丸、移宫三案的结论。% v$ z9 w- i) E: v
  
1 @4 x( z$ O* i" W/ c" T( e% P  霍维华写的这道奏疏,平心而论,逻辑相当严密,即便是强词夺理,也是抓住了“三案”中一些很悬疑的问题大做了一番文章。奏疏把刘一璟、韩爌、孙慎行、张问达、周嘉谟、王之寀、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魏大中、顾大章等全部牵连在内,逐一攻击。4 l5 b3 _' U6 I& e  w+ X: V7 v$ }7 Y
  ! U6 L, T3 R9 z' U
  天启患了高度健忘症,移宫时对李选侍的恨与怕已全忘个干净,此时只是恨东林诸人。他看了奏疏,大为赞赏,马上让文书官把它送到内阁,让内阁票拟意见。并且口头传达了他本人的意见,说是:“这本条议一字不差!”要求把刘一璟、韩爌、张问达、孙慎行等五人削籍。5 }# l0 v- H) K6 w7 U2 `) {- M
  ! [8 k& Z: _% q) S
  可是这次阉党内阁再次表现出奇怪的态度,他们不仅不赞同,反而认为处理过当,写了揭帖论救,说“若以一疏削五大臣,不论是否削当其罪,亦与陛下优礼大臣之礼相抵触”。3 C# P4 V4 P" I& B( J
  
% l9 ?& h; n# q9 e  这已经是阉党内阁第二次不配合了,这一次的原因又何在呢?这是因为,所削之人全是退职的重臣,其中有两个还是前阁员。现任内阁兔死狐悲,决不能让皇上开这个口子,否则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同样倒霉。% U! c+ G  z" `* H) [, `1 r3 G- R+ i
  & g8 S( s6 G( M) e) I$ u
  这是官场惯例压倒了党派利益。从这一点看,阉党也和东林党一样,并不是个组织严密的团体,而不过就是一伙利益、观点相近的官员罢了。他们的步调,并不总是完全一致。
5 Z: i- o% y( Q. \  J+ ~  
# l# m0 |0 p) A8 a6 o1 y  天启见拗不过这帮大臣,就降旨对刘一璟等人“姑不深究”,下令把霍维华的这道奏疏交付史馆,如实记载。此外,对前首辅叶向高为总裁编篡的《光宗实录》里的有关评价,也要修改过来。《光宗实录》就是天启老爸当皇帝一个月的历史记录,“三案”跟这段历史密切相关。
& E6 c$ J* R% ^% Z; r  g  
! G, |& o8 K! I: j& N7 b  《光宗实录》一修改完,原先在“三案”中获罪的人就等于已经平反,各个都得到起复和晋升。那个在“红丸案”中因为献药把皇帝给吃死了的李可灼,也跟着沾光,从遣戍地回家闲住去了。7 Z7 w4 o7 [: X) a
 / j7 W1 c' Y" Y% ^8 G- k2 j; C
  在梃击案中曾因隐瞒案情而得罪的岳骏声,此次也获起复,只是还要等等合适的位置。可他老先生官瘾太大,为了早点儿得到实职,就上疏再论梃击案。诬陷东林党人王之寀在梃击案中逼供,勒索皇亲郑国泰二万两银,还将郑国泰之子郑养性驱逐出京,等等。* w' M. F8 v' {, `
  
- ~; E1 s# ?% v, {  天启既然想翻案,他对此的反应也就近于完全疯狂,把父子两代受郑贵妃家族欺压的前仇全然抛弃,恩将仇报,下诏让地方抚按对王之寀追赃,并准许郑养性回京居住。最重要的,是下令立即起用岳骏声。3 D( U3 P4 ?; h3 m/ E- r
  ( T2 h9 B$ g- ]
  ——只要官到手,良心可喂狗。官场的险恶风波,常常就这样由私欲而起。
8 P9 q. P6 \9 U2 M) O  . H8 p, ?9 l9 U# m
  最可惜的是王之寀,此时已从刑部侍郎退下,在家乡被逮,后又于天启七年(1627)解入镇抚司诏狱,最后死在了狱中。死的时候,距天启“驾崩”仅有三个月!, U4 v$ F, \8 ~+ h& t! ]4 s
  9 D7 m9 M4 w) F9 @( B# f
  天启五年(1625)这一年,阉党除了在不断打击东林势力外,还一直在抓舆论工作。正月,魏忠贤为摧毁东林党的根基,鼓动阉党成员兵科给事中李鲁生上疏,说“假道学不如真忠义”,请将京师书院改为忠臣祠,天启欣然接受这一建议。同年八月,阉党御史张讷又奏请“毁天下讲坛”,把“三案”惹出的乱子,都归结于书院。& \2 @2 ]' G; I1 T, P, ~/ |
  
5 K3 X4 U( u7 J  天启立即批复,将天下书院尽行禁毁。原主持东林、关中、江右、徽州四大书院的邹元标、孙慎行、冯从吾、余懋衡,无论生死,全都削籍。
* a! n1 y) a6 G9 j4 W  $ c: j6 y9 W) F$ `" p' v6 o+ n
  到天启五年年底,经过一年的整肃,东林党被驱逐削夺的官员,已有二百人之多。阉党认为有必要对东林阵营的人员来一个总的清理。此前,阉党成员也各自搞过《天鉴录》、《东林点将录》等黑名单,但人数差别比较大,所列人名也有出入。阉党为了统一步调,由御史卢承钦出面,奏请“将一切党人姓名罪状,榜示海内,使其躲闪无地,翻案无期”(《三朝野记》)。
3 k% [" r; R) O2 Z0 j6 i  - s4 b$ P; I5 u( m
  天启也很快同意了,下诏以上谕名义刊刻并张榜公示《东林党人榜》,共录有309人。当时就有人把这比做“元祐党人碑”。8 b1 D4 Z% q- Q* x  K; v. L# E
  
/ l( U2 [0 l. ]3 z  党争起,国将亡。阉党是一伙“做官党”,只要我这一派的有官好做,什么是非正邪,都他娘的一边去。北宋末年的乱象又在明末重演了。5 d9 c7 R: d7 O* o: k

* u9 B: J% w  s' u/ s  东林党既然被全面击溃,那就应该有一个法定的文件把他们永远钉死。阉党中陆续有人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启五年的五月,吏科给事中杨所修奏请,翰林院应该把与“三案”有关的奏章编辑成“学习材料”,刊行天下。不久又奏请仿照世宗御制的《明伦大典》,把“三案”奏章编辑成书,颁布天下。0 P  `5 y9 r& J! P4 Y+ G. v) r
  
4 z9 b9 Z# N* r+ x  世宗就是嘉靖皇帝,他以藩王入继大统,异想天开要追封自己已死的老爸为皇帝,因此闹出一场“大礼议”风波。他干的这事情于礼法不合,为了堵人的嘴,就搞了这么个《大典》,作为历史定案。
/ r0 f4 x- c! h5 u# s6 Q  
5 m" k0 `  C7 C" {5 n2 c  天启对这个建议,当时未有明确态度。到九月份,又有在移宫案中为李选侍辩护、跟杨涟互掐过的御史贾继春建议,杨涟等六人虽死,但受贿不过是小罪,他们的大罪在于结交王安、毁谤先帝、逼辱李选侍和“皇八妹”,所以应该把“三案”档案公布,让万世都知道杨涟他们犯了什么罪。! Q; ~; R" e" r' |: X2 ~6 W& j
  
. w) o. s" k! R0 H/ U( @% {0 M  天启这次同意了,但对于怎么编、由什么人来编及怎么发行等等,都没有具体指示。' l! [! L9 J) T1 O4 T# r, S* T$ |$ `
  5 H/ o7 U; w8 y3 v' d7 T
  到天启六年(1626)正月,肃清东林党的运动告一段落,天启觉得关于“三案”的历史定论可以出笼了,于是发布特谕,说是为了让“天下万世,无所疑惑”,特命开馆编篡《三朝要典》,凡是那时候的“公论”,都要保存下来,凡是“群奸邪说”,都要尽量摘录,再由史官加上批判语,“以昭是非”(《明熹宗实录》)。8 a# m9 a. |0 a! ]9 U# I+ e7 _
  & @2 I' m" C; p. K) i$ z
  编辑这本大批判材料的总裁官是顾秉谦、丁绍轼、黄立极、冯铨,这全是铁杆阉党。其余副总裁官和编篡官,也都是一样,可以说是明朝的“石一歌”了。
9 A' A" Q/ K) P1 t3 u5 M  
+ y1 D$ G* y# r* G) c; s$ ?  O  阉党不仅精心挑选了负责官员,还认真筛选了誊写人员,政治不可靠的一律不要。顾秉第一次报上去的誊写人员名单中,就被魏忠贤及其“领导班子“查出,有四个人有东林嫌疑,不仅没批准,还把这四人削了籍。
7 s2 W6 k9 P! t* f" L  
* A5 e7 F- I/ H1 E- U- v  编篡工作进展得十分神速,到三月底,全书编完。不过,崔呈秀看了看初稿,觉得问题还没有讲透。初稿是从梃击案讲起的,他觉得要从“争国本”讲起,才能把万历年的老案全翻过来。于是,他索性上了《三案本末》一疏,把这段历史重写了一遍。天启当即下诏准予采用。; K# v9 x5 N4 S: s3 }; e& F9 f  O* L
  ) N8 d. _- H( J5 Q& V) S3 a* g
  四月份,又有工科给事中虞廷弼上疏,说有了这本官刻的《三朝要典》,此前私人搞的的什么《点将录》之类,就太不严肃了,应该废止。天启大概还没忘那个“托塔天王”的典故,也就马上批准了。
9 l' L" _( @  ]- r  
0 W" o% [! {: M& q1 |  六月十九日,万事具备。天启在皇极门内殿举行了《三朝要典》编成的进献仪式,百官同来称贺。正本共24卷,送到皇史宬收藏,副本由礼部刊刻,赠给百官,颁行天下。
- J% t3 ]& G. L' `, A  
8 R, T6 A5 I4 c+ k8 f! v( ~+ B: v  紧接着十月,开馆重修《光宗实录》。; ^6 R3 Q% }  d/ t' T) U

8 x2 q2 i; }, W* I7 r8 k2 F6 X  与修《三朝要典》相始终的,还有一个插曲。就在这一年正月,刚开始修《三朝要典》的时候,阉党又抓了一个东林党人惠世扬。
8 ~9 W. K3 Z9 ]- Y1 d; S9 ~: A/ _+ n  
4 e) M7 i+ Q2 D7 n' H8 ]! S  惠世扬原任给事中,在梃击案和移宫案中,都是相当激进的分子。他还参劾过大学士沈潅,说他“交通客魏”,因此得罪了阉党,被罢免。天启五年九月,他不知怎么被牵连进了杨涟案,天启下令逮捕进京追究。到天启六年正月,被押送到京城。% t/ m. X8 d2 x2 Y; T$ }1 e
  
2 |4 G# U. U1 O2 Z9 x  审他案子的,是三法司的官员。那时刑部尚书徐兆魁刚被魏忠贤提到这个位置上才七天,所以决心好好弄一下这个案子,以报大恩。) W' o4 S8 j- b/ k  F0 i: [0 R( z7 O
  0 d0 G3 E( w3 a" A+ ?# H
  都察院的头头周应秋,也不是什么好货,是魏忠贤的“孙子辈”走狗,平时没事就请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到家吃炖猪蹄,人称“煨蹄总宪”。他对魏忠贤无比忠诚,一次聊天,老魏问他:“你是江南人,但是为什么好粥啊?”周应秋这个江南人听不大清河北话,听成了“你为什么好竹啊”。当下,他没正面回答,打个哈哈过去了。过后,立刻写信给儿子,叫把家里庭院中的竹子统统砍光——老魏的心事你莫猜!( H$ X/ E6 o& y
  , ]9 S4 s) \$ t
  就这样一帮东西,三法司的会审,结果不问而知。6 n) I/ J. g- |. c8 Z; t
  
8 Q$ M: ~& T( I  惠世扬,悬了!% p9 ], {& ~7 ]: y! e
  - H% Z5 @  b: w! T& a5 N
  会审大堂设在城隍庙,那时候六君子已死,审官们没把惠世扬当回事儿,都想捉弄捉弄他,而后判个死刑就拉倒。
; P* |2 w: t$ @. L) P  : R' q( C, T. J# o
  河南道御史徐扬先抢先问话:“你说过邵辅忠(由沈潅推荐入阉党)是小人,现在看来,他是小人吗?”& c$ x/ J; x$ N5 a! I: p1 J$ d
  
& _: I6 ?2 s0 N: z) |& C  惠世扬不是白给的,他早看明白了形势,从容答道:“你们高明,看他是君子。而我愚昧,故看他是小人。”
4 _: i) L! h/ s' D2 q/ n, `  ' ?! ^# {' r* \9 [0 R) O2 V
  周应秋见话不对,就接着问:“你说,徐大化、孙杰是否好人?”
- ?  G. }. a  @7 \4 i9 K  
+ o/ C' u" b& V' h/ k5 X  惠世扬说:“是好人。”. {' ~; t& G, e8 W, r) M  u( ~- q
  6 s! @! L. }; u/ E" R$ F* w" v
  周应秋紧逼:“那为何要参劾他们?”* w! ~7 }. g- d1 i3 \
  
* @8 E! g- x9 e1 L4 t  惠世扬答:“这正是犯官的愚昧处,此罪该死,我情愿死!”
. s( K5 X7 t! h3 [" ]. x  
$ n3 a/ V3 v" N: B$ x. q  这几个狗官升堂,不问案情,胡诌八扯,想消遣消遣惠世扬,却不料被惠世扬一通含沙射影地挖苦,不禁大怒。; C: I3 T' f. g# C) u- D; ~
  
" v6 G5 w9 A# x6 W* t* k) ]: b9 X  他们喝令衙役打二十五大板。一顿板子打完,几乎把惠世扬给打死。打完也不审了,把人关起来,几个人就七嘴八舌把判词写好了。他们揣摩了天启的心理,干脆把惠世扬窜入移宫案去处置,说他“结交王安,大恶备矣”,应处斩刑。+ B6 @% ]8 j' v4 r
  
: W3 O9 \1 ]  A. o; L7 r/ h+ J  天启和魏忠贤对这判决书都很满意,但是魏忠贤不想马上把惠世扬砍头,想等到《三朝要典》和《光宗实录》都修好后,再拿这惠世扬祭旗,以图个圆满。惠世扬从这时候起,就蹲在大狱里等死了。哪知道,大批判材料编好后才半年多一点,天启就一命呜呼了。忙乱之中,阉党竟然没来得及杀惠世扬。
, m; O$ K9 N; e, @7 l0 _  
' J! m+ w3 g  j% [+ J7 i  真是九死一生啊!后来这个惠世扬在崇祯朝官当大了,一直当到了副都御史和侍郎。
5 o0 Q6 h/ D4 T# G7 J$ I* |2 g* C+ S8 n! W
  编篡《三朝要典》,把东林君子说成是狂悖小人,把有奶便是娘之徒说成是磊落之士,这得有唾面自干、当众舔主子屁股的厚脸皮才做得下去。在阉党精心挑选的“石一歌”中,也有良心未泯的知识分子。他们觉得实在是干不了。' B. T# h( P) w: D2 f5 @+ K+ O* N: B/ u
  
& Z: q2 @; E; d: R1 X: V  精神之阉,甚于割卵!8 o/ i4 K- c' ?0 {; r# b! c
  / i0 R- l% {' j- L
  比如副总裁、礼部尚书姜逢元,是一位大书法家,因与东林无涉而被选中。在修书期间,他老夫子“每搁笔而叹,忠贤朝闻夕逐,令其闲住”。这还算不错的,没丢命。" n. o2 X# O& y6 Z# H
  
1 @8 s9 o. ~, k1 M! E  还有编篡官杨世芳、吴士元、余煌等,也都尽力隐瞒一些东林党人的奏疏内容,或“匿其全义”、或“删去已甚”,以免给党人带来更大的祸患。这样做,也是把脑袋别到了腰带上,很悬!但是不这样做,他们受不了,因为——人不能无耻到这种程度!
, q% X2 A1 F( j8 ^5 T4 Y- }  , y0 X5 Y2 g  M7 y6 F0 W& n
  阉党当中,绝大部分却是不要脸的精英知识分子,他们既迷信文字的力量,也迷信“谎言重复几代人就成了真理”的定律,所以才坚持要以钦定的形式来敲定东林党案。
$ y6 J& b: `+ `/ s! v+ k  M: C  
: d7 Y7 E: |% h! a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还有仅剩的一点廉耻——毕竟想到的还是身后名声。不管当世做得有多卑鄙,总还是想留个清名给后世,以免儿孙因为祖宗蒙羞。这恐怕是制约阉党作恶的唯一道德羁绊了。5 X+ q+ o8 {# k
  8 T8 p) T# x- d, r! {- Q' z
  ——从某种角度讲,这样的恶人,倒也恶得可爱。总比关到死牢里再挤几滴“对不起皇恩、对不起百姓”的假泪要真实得多。7 L3 i3 e  ~0 B1 n( @7 U6 s8 Z
  / m- E. S. a! [2 C  C3 }/ v
  《三朝要典》的光芒照耀了全明朝。可是,魏忠贤是想不到的:历史虽然是强势者所创造,却不是强势者能写成的。好与不好,青史之名不会根据你自己写的牛皮文章,而仅仅在乎亿万人心!皇皇《三朝要典》,想做的是千秋文章,而实际寿命只有一年多。随着天启的驾崩,它顷刻就成了废纸万张。
! z' S. ]/ t: ~$ _6 s6 I( e. D  + Y- [9 r3 }( X1 a' ?
   ! G( D7 `8 H2 o) T
——咦!眼看它忽喇喇大树将倾,眼见得倏忽间猢狲四散,哪里有什么赤胆忠心永不变,何处有铁打江山万万年?
8 I/ E' X/ }7 t9 B- ^2 s
; q* d3 z" H% l5 t    Q7 _. S2 V4 W. ]
  大梦,大梦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7-6-15 12: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寅诏狱”又掀起滔天浊浪】2 |) _, S& b2 _% v. }! k' p' M
  
6 s' }. y( L% z+ z  
* H) v8 y5 X/ T9 \" W3 N  魏忠贤害死了东林六君子,让天下缄口、万民颤栗。那么,他的杀心是否就收敛了一点儿呢?没有!
" P% B$ `6 E5 C" d6 Y- f  4 [( r4 ~, Q) |# D; C; n3 v
  这家伙杀上了瘾,好象是领略到了:政权就是镇压之权。" D- ^' `; X3 p5 H/ v
  8 k- d9 D- q$ c( i# M. g
  到天启六年(1626)二月,六君子的血迹还未干,在他的一手策划下,天启又兴起大狱,下诏将东林党人周宗建、缪昌期、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李应升、黄尊素七人逮入诏狱!+ J) ^5 V; ]$ ~, h5 s4 {: K) t
  7 y: Z- q6 i: a; a) Q1 E4 a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的丙寅年,所以此次大狱,史称“丙寅诏狱”。又因为被祸的是七个人,所以也称“七君子之狱”。
3 |# M  J& s8 K  , @! g2 b; y* k7 [
  这一批“七君子”,也是私德上无可挑剔的人,而且到了这时候,东林已完全偃旗息鼓了,那他们是怎样撞到魏忠贤刀头上的呢?2 ^9 w& q; }5 |+ a+ u% X/ @/ H
  
7 ^% I& a, s) c. Y  是因为魏忠贤贼人胆虚、太过敏感了,生怕被正直之士伺机掀翻。所以,因为一个莫须有的传闻,他就又开了杀戒,顺便把以前的一些老帐也给清理了。
+ g% i) E. t( l* @  O  b% Q* I5 g" q5 L  $ W4 }5 a0 n7 m( X: _# w/ Y) n
  引燃此事导火索的,是一位比魏忠贤资格老得多的大太监李实。这位李太监,是北直隶保定府雄县人,万历六年(1578)就进了宫,比魏忠贤早11年。他是泰昌帝常洛当太子时的伴读,根儿正。一到泰昌元年(1620),就顺理成章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同时兼掌御马监。他是泰昌帝身边的大红人,不比王安差多少。5 g& ?* r, y9 h7 G
  ( Y: A* I0 T# X! c+ k) v
  但是此人粗鄙,不识字,因此泰昌帝一死,也就坐不稳中枢位置了,被调到江南任苏杭织造,负责管理官营的纺织作坊,常驻苏州,同时也算是皇家在江南的一个眼线。这也是个大大的肥缺,不算蠕没他。李实的资格很老,并非魏忠贤的手下,两人算是井水不犯河水吧。
$ k) L3 k5 z5 V- F+ M/ r- w$ Y9 ^  
0 d- U1 x. a( c  这人名誉倒不是很坏,但是手下有两个管家,樊得和孙升,都是贪得无厌之徒。他俩常以李实的名义搜刮民财,随意增加织造定额(好给自己发福利)。
" l  w! ?( J# ?! m; ]  
2 p' t# e1 R4 i2 s/ a- h4 w1 I  明朝末年江南的纺织工业之盛,是远远超出今人想象的,为当时世界上所罕见。江南给这两个小人物一搅,闹得四处民怨沸腾。
% k! R. C: T8 `6 j% F8 V( V# u  1 f6 b' f1 X: O! n8 @
  当时苏州的同知兼代理知府杨姜,因这个事对李实很不满,也不大去逢迎。李实见他不礼貌,就找了个茬儿参了他一本。
( G, }# z4 ~8 X4 D  
; K, m6 R, h5 Z0 W8 u! t  此时恰逢新任的应天巡抚周起元到任。周起元对李实这么干,也很不满,就上疏为杨姜辩护,并职责李实才是有问题。李实立刻反弹,干脆诬告杨姜犯了法,给逮了起来了。双方就此结怨。' P3 k/ a& h# S' \0 q3 a! K/ ?
  
$ }. ?. ]- s  m, T8 ?) s7 h  这件事说明,李实跟有的东林党人,关系是很僵的。1 y5 i1 l. _% I$ `3 h3 z2 ]# U6 B  ?
  
- f  Q) a: Z9 \# q* Z  但是,他也很敬佩另外一些东林党人。据说,黄尊素被罢后,回到家乡余姚,没事就常到湖上去玩。李实曾慕名前去拜访,可是黄大人不肯见(《启祯两朝剥复录》)。李实知道自己不够格,也就算了。这事情传到民间,就成了黄尊素经常与李实在湖上来往。
- ~0 D: U+ I; A$ P& F$ E) {/ S  # F' [+ p. I* f4 ?$ q1 S
  武宗时大太监刘瑾专权,廷臣刘一清为了干掉刘瑾,就联络皇帝很信任的另一个太监张永,一举除掉了刘瑾。传闻就以此事为例,生发开来,说黄尊素正是想效仿前代事,借李实之手干掉魏忠贤(《明史》)。
4 |% z/ ?2 J  |$ q3 \  
* s# q7 _. j/ F9 N% D7 ^* v- F, t  空穴来风,其源有自。估计这是恨魏忠贤的人合理想象出来的,如同近世之“总理遗嘱”。谣言传入京师,魏忠贤心惊肉跳——巩固魏忠贤专政,就是要防微杜渐啊!他立刻委托正在南方出差的刑部侍郎沈演就地访听一下。这个沈演,是阉党盟友、前大学士沈潅的弟弟,当然靠得住。
7 A' h2 ]' y+ d3 Y% s' y1 U! }# ?  * ^% v8 `* E$ a
  结果沈演回话说:有这事!) T+ Q4 t4 C* t6 [4 p! C/ W
  $ ?8 P6 H/ L/ p3 w8 b" v$ _
  魏忠贤急了,这还了得!李实是先帝宠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要是和东林搅到一起,危乎哉!于是立刻派出几批亲信,火速赴江南暗访,务必查个水落石出。3 V0 R; p1 s; x1 L
  
& @+ q  I4 ?1 `; }) i# C  这期间,李实的司房(负责誊写文书的宦官)正在京城办事,得知了消息,大吃一惊。他赶忙跑去找阉党“领导班子”成员李永贞求助。) W3 l: |. h$ @* }, _. L0 c- j
  ) D/ {# d. J; ]2 @/ B
  李永贞是他的熟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魏公公起了疑心可不是好事,为了避免嫌疑,就请你们李公公出面,参黄尊素和其他几个东林党一本,不就证明李公公清白了吗?: y1 M( _- u: P5 `& w
  
1 x& A0 X% g( i2 I* ^" Z( x  司房问:要参哪些人?
3 Z  \& Q+ x6 Z. a- X8 L) d  2 R" t7 T9 F9 ?3 K! A
  李永贞一个个给他数,说了七个人的名字。
& G# m( Y& R7 Y& W  5 o4 K* `! V) H# o6 w5 F
  司房救主子心切,觉得这主意好,就央求李永贞给代写个奏疏稿。李永贞见事情有门儿,就一口答应,并很快写好了。- \; x) r% z( d4 \5 V+ e  e2 l
  
) b$ W* E2 `" Z& M% t: a3 b8 p  那司房来干这事儿,恰好是近水楼台,他身上就有盖了李实大印的空白奏本,当下拿出一份,三下两下将稿子抄上,顺便就呈进了宫里。, P6 D: b- K) f! b; O
  / ~, t$ ^) C( e# k% c0 h" R
  这个小角色也来不及跟主子请示一下,就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 |9 l; K5 u1 O% B/ L) K' n1 j  
+ }3 G7 p9 @8 Y$ N8 Y  这件事,在《先拨始志》、《三朝野记》、《启祯两朝剥复录》上的记载,都差不多。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是魏忠贤的爪牙天天去李实家里,数落李实不该跟黄尊素来往。李实百口莫辩,就派人去京城向李永贞和崔呈秀求情,结果是崔呈秀出的主意并代笔写的参奏稿。- t6 G2 ^6 O# ~% e( ~) v  |( s
  
/ \% K4 Q( s/ A- ^8 h* E+ ~  从后来清算阉党时的情况看,还是前一种说法比较可靠。在崇祯初年,法司追查这件事,认为李实以一片纸杀了这么多忠臣,拟以大辟(砍头)。但是崇祯帝觉得,这事儿不能怪李实,李实的疏上有用朱批修改的墨迹,实属魏忠贤的心腹所为。后来经过君臣间的折衷,李实未定死罪,而仅仅被革职充军。9 D" a5 W/ U3 l+ Y& _* Y
  ( e: T. S+ l) Q5 j
  不管怎么说,这道疏一上,天启又发了雷霆之怒。于二月二十五日下诏,由锦衣卫将七人逮送来京,此外,让李实安心供职。
# {! w: z- ^; a7 y; g, F4 N  
6 L  \# U! x9 o% m7 _  这个诏书,八成也是“领导班子”给拟的,还不忘记安抚李实一下。
$ ^: [, I5 G6 C# T  
$ E+ Q& Z: J. z- C  这七个人,是怎么得罪了阉党的呢?我们在这里简要说说。
2 I; n& E+ r, J8 A  
  d+ N7 t+ u. b, B  O$ Y  周宗建,字季侯,号来玉,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他少小时听人讲杨继盛故事,由衷钦佩,曾叹道:“忠愍(杨继盛)不死!”+ |4 Q, l/ a0 G1 L9 v9 s" E  r
  
. D2 k8 Q8 q/ ^  他从知县干起,后任监察御史。在客、魏刚刚联手的时候,他就先后上疏分别弹劾过这两个家伙,且语言特别激烈。说客氏赖在宫里,“恋上不舍,将何为乎?”把天启也给敲打了一下。说魏忠贤“目不识一丁,岂复谙其大义”(《明史》),皇上把他留在身边又有何用?把魏忠贤气得发疯,在文华殿指着奏疏上“目不识一丁”一句破口大骂,声音之大,连皇上都给惊动了。
% Z& f  |" P) h% Y" h: X  ! f& L4 ~* x/ v& n
  这两次,周宗建都险些受杖刑,多亏众臣和叶向高极力维护,才得以免。他也因此而名动天下,谁都知道他胆大、敢说话。0 n1 W  S! Q" c0 u+ P/ |
  
( J% W1 Q3 n5 H' s9 |  天启三年(1623),他又上了《清宫禁绝祸本》一疏,再次攻击魏忠贤,说现在“权珰”和言官互相借重,罢斥忠良;又说,当今内有魏忠贤为之指挥,旁有客氏为之羽翼,外有刘朝为典兵示威,又有小人蚁附蝇集,内外勾结,驱逐善类,天下事怎么得了?
2 i# J' R" c7 x  : f  C1 E/ U+ r
  魏忠贤看了这道疏,又怒又怕,带领刘朝等喽啰跪在天启面前大哭,请求剃光自己的头发以示“请罪”。天启被激怒了,又要打周宗建的棍子,由于阁臣力争而作罢。  e: j/ u1 d- B4 u2 }8 t7 U
  
5 D, K/ y  u% f* }8 S8 z  V  在周宗建最后出任湖广按察使时,弹劾了冯铨的爸爸冯盛明,冯铨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冯铨的门生、工部主事曹钦程投效阉党,诬告周宗建、李应升、黄尊素等贪污,魏忠贤立刻矫诏将这几人削籍,还命令巡抚毛一鹭负责对周宗建追赃。
3 g' s( P& z8 e; n  9 R# b% O2 K7 \) p: Z5 a1 u+ }
  到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嫌追赃速度太慢,又没抓周宗建,就把周宗建列入李实空印奏疏,给他安了一万三千五百两赃银,逮进京城来好好整治。
" v; H$ N* |) ^4 h7 _. W+ d( m' f  D; O' U7 t; c1 H) p
  七君子的第二名,缪昌期,我在前面已讲过他的一些事儿。他少年多才,成年后更是文名满天下,顾宪成与他是忘年之交。四方学者都慕名而来,向他讨教,搞得他家门庭若市。遗憾的是科场不大顺,一直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才中进士,庶吉士毕业后为翰林院检讨
+ x3 r6 C& ^  q2 a/ n5 J  
* d3 v! Z" N; |: w. g9 _9 Y5 n/ e  天启元年(1621),缪昌期到湖广主持考试,出的试题是论赵高和仇士良。赵高不用说了,是秦代赫赫有名的大宦官。那么,仇士良是何许人也?他是唐代文宗时期著名的“宦竖”,历任内外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等职,专横跋扈。其权力之大,能把皇帝当傀儡。唐文宗不甘受制,与两个不成器的小人李训、郑注谋诛宦官,因计划不周,未能成功,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3 u4 [' W$ Q# p
  1 }' _+ q; T6 c
  事变后,仇士良借机大肆屠杀朝官,操纵朝政二十余年,前后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以至文宗自叹“受制家奴”,郁郁而死。8 d, h* [! |( z0 ?9 |1 Y
  
$ B3 I! B2 _3 ^, G2 H' `" B  出题让考生来骂这两个阉宦,无疑是影射当朝的魏忠贤。从此魏忠贤就记住了这笔帐。
# Y  H- k3 j2 ~; f  : @+ s2 C, j6 j
  后来,魏忠贤在玉泉山为自己造墓,听说缪昌期的书法写得好,又有文才,就请老缪给写个墓志铭。当时老缪要是写了,大概骂赵高的事也就一天云散了。可是,几次请托,老缪一点面子不给,魏忠贤就彻底把他打入了黑名单。
; ~6 N/ _- t$ `6 _! b+ _8 i: b3 ~  
  V5 r2 n  k% A& W# H- T- c  叶向高离职后,东林党要人纷纷被逐,先后有赵南星、魏大中、杨涟、左光斗等人。每次,当时的首辅韩爌都要上疏挽留。韩爌并不是东林党,这样做无非是出以公心。阉党同志们理解不了,就怀疑是老缪在后面搞鬼。东林这几个人被罢后,门庭冷落,谁也不敢靠前。只有老缪不忌讳,常去走动走动。诸君子离京时,他也要去送。
% r  y2 \( ^1 `% ^  z1 E  
9 d+ C' c. m6 K- I/ Y' I  z  有人劝他就不要去送了,少惹事为好。他正色道:“人被逐,可不送乎?”明知东厂的人就在一旁在盯着,他也不在乎。
+ ^! r6 ~& u6 s  l  k* m  6 n# u8 E3 M/ ^( c) V, q
  这就注定了魏忠贤对他,势必除之而后快。
# G+ t, @9 ?8 s1 L  Q/ h  8 r1 K# J# T) U* c
  当时有人推荐老缪去南京当翰林院的院长,魏忠贤不准许,派小宦官到内阁去,扯着娘娘腔大喊:“就留缪昌期在京师送客吧!”: _$ V1 T) [% C+ `
  ! N' O. Y; J, s! g
  缪昌期知道朝中是待不住了,就上疏请求退休,魏忠贤偏不让他体体面面地走,矫诏将他罢免,后又革职。这次抓他回来,给他安了三千两的赃。
7 Z7 Y7 F' @9 ~$ m8 c# Z3 Y  8 a. J9 Y, \% P5 ^. F: B
  第三个,周起元,字仲先,别号绵贞,福建海澄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他为官清廉,除了书籍,别无长物。自己的一点儿工资,也都尽量拿来资助地方教育。周起元从知县干起,历任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官员。天启三年(1623)为太仆少卿,不久又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这差不多是个副部长级的大官了。# B* `3 ]+ I8 W( j5 h! E9 H9 `& w
  ( q7 V  r3 F- ]0 M
  他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声望也极高。曾经为前面我提到的杨姜辩冤,又弹劾李实在江南的种种劣迹,搞得李实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 n3 o0 d% v' b9 m$ W- u% I  f  0 f* W9 p5 X3 o! w% O7 _
  但是,这么做,惹到了魏忠贤——打击宦官,就是打击阉党!周起元就是这么得罪阉党的。1 D* H1 n" K% |
  
! g5 ?( Q) v  K  M. a: j8 d  这时候有个小子——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出面弹劾东林元老邹元标聚众讲学,未果,反而在天启三年“京察”时被外调为苏松兵备道,成了周起元的下属。7 {+ o1 Z( d- ~) u7 Y. w) [1 a
  * W4 `& i+ i. f: o4 J0 V5 I1 I1 Q
  朱童蒙丢了在京城的好差事,恼羞成怒,到了苏松就拿老百姓撒气。每次外出动不动就鞭打行人,打得人头破血流、皮开肉绽。周起元大怒,准备参他。他也知道这官是做不长了,就声称有病,弃官逃跑了。周起元不能让他就这么跑,立刻上疏弹劾他“庸鄙无才,只知敛财”。
: X2 H  ~) u8 c) R0 ^  7 T, V& Y5 Y4 X0 k5 c6 r
  奏疏到了阉党“领导班子”手里,他们还记得这姓朱的参过邹元标,就有心抬举他,搞垮周起元。最后,天启下诏,不准朱童蒙告病辞官,而是调到京城来做副部长;而周起元则因“排挤正人,削职为民”。
$ R& }2 {/ t  p, O" h8 q  
1 U/ {' q7 z" n) o9 k; p- j  巡抚参一个小小的属官,不仅没参倒,结果反而是属官连升几级,自己被罢免。这样的事例,在大明朝几乎绝无仅有。/ G: ]2 u. ]0 @& H! z. i4 s
  
! ~; k( [" y% y' T1 h1 @" g& U  这次抓周起元,阉党给他栽的的赃,是说他在巡抚任上“贪污国库银十万两”——恶人政治,一般都是谎言政治,谎越撒越顺溜、越撒越大。即便是把煤说成白的,也能说出煤之所以白的一二三点来。魏忠诚贤在这一点上,已是炉火纯青了。
9 A" c: V/ `6 x$ b: z6 N. C' e  
7 D8 c" }: `1 t3 Y. E  第四位,周顺昌,字景文,号蓼州,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曾为福州推官(审判长)。他的故事,我们前面也已有所涉及,就是在魏大中被逮进京途中,在苏州盛情款待并与魏大中结为亲家的那一位。6 Y1 F% T& q! V6 ^4 b
  - c( P5 @, O8 N; n7 }( [! D2 [7 l
  周顺昌疾嫉恶如仇是出了名的。先前在杭州任司理时,到任的当天,同僚设宴接风,席间有艺人演出,演的是岳飞故事《精忠记》。当演到秦桧和他老婆商量怎么设计陷害岳飞时,周大人按捺不住,飞步上台,揪住演秦桧的演员就是一顿痛打,众人目瞪口呆。
9 m! q& _! a9 M8 |! i3 Q  ) e, R7 g" y0 w/ P3 c8 H. x
  天启时他曾任吏部文选郎,后辞官。在六君子案之后,魏忠贤的义子倪文焕挟嫌报复,上疏弹劾周顺昌“与罪人婚”,还诬告周顺昌在吏部选干部时受贿太多,回乡时连船都压沉了。
; v9 O# q  _9 `1 c  
/ ~" S" k# a& e" B+ B  其实周顺昌辞职后是经河南从陆路回家,并没有走运河,哪里来的什么船?知情者无不痛斥倪文焕瞎编。但魏忠贤不管这诬告有没有“硬伤”,借机削了周顺昌的职。
- i4 h) s3 Z( W) J. c2 p  ) a1 _% Z+ J' `4 q. }
  在苏松巡抚周起元被罢后,周顺昌正在家闲住,写了一篇《赠周公罢归序》为周起元鸣不平,顺便讽刺了一下继任的巡抚毛一鹭。毛一鹭读了这文章,气晕了,发誓要找机会报复。) \* f7 c& y- E4 a/ m/ v
  
4 {6 j* I- c6 @$ u% s3 n  周顺昌当初在送别魏大中的时候,曾当着缇骑的面指名道姓大骂魏忠贤。敢这么干的人,那时已是天下罕见,魏忠贤于是就把他记住了。( g$ p1 a4 }8 R
  , \/ t) p4 R  p& H
  第五位高攀龙,字存之,号景逸,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当过一段时间的御史,因为触怒当时的阁臣王锡爵,被贬官后,因亲丧回了家。他和顾宪成一道发起东林书院,从者甚多。居家30年,大臣多次举荐,但万历皇帝都不起用。一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才出任光禄寺丞。前面已经说过,他曾经弹劾崔呈秀在淮扬一带贪赃枉法,吓得崔呈秀上门去给他跪下,请他放手,但被他严词拒绝。
% u" m5 F0 R  `( T% \3 [) Y  " U' p7 c- p: w& W
  崔呈秀就因为这个转而投阉,立即实施报复,攻击高攀龙和赵南星等朋比结党,高攀龙被迫挂冠而去,不久又被削了籍。这次阉党抓他,是因崔呈秀还嫌不解气,把他的名字窜入了李实空印奏疏,并入周起元一案。
5 Y- U$ d: _1 E: x, q+ L  w  0 r% K$ U) P0 B: j! A, N$ p
  第六位李应升,字仲达,号次见,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任南康府(今江西星子县)推官,秉公执法,昭雪沉冤,被当地军民视为包青天大人再世。天启三年(1623)升任御史,曾经上疏指责魏忠贤滥用立枷。枷重三百斤,受刑者活不过几天,前后枷死六十余人。他建议,罢魏忠贤东厂之职。此后,在万燝被杖死、林汝翥被刑杖、魏大中被逮的事件中,都公开跟魏忠贤作对。
; O* q8 s- R' C  - v2 K3 g" K$ X# Y. \
  崔呈秀被高攀登龙弹劾,奏章就是李应升起草的。当时崔呈秀求不动高攀龙,又跑去李应升的住所,给李下跪磕头,乞求高抬贵手。李应升没答应,只说:“事情要交付公论,非敢私。”3 c& X) i& L, D* y# p2 I
  
) c/ |& Q% ?0 l2 ]6 o$ c3 s5 h  天启五年(1625)年三月,崔呈秀唆使党羽诬告李应升,李因此而被革职。六君子死后,李应升悲痛欲绝,设牌位祭奠。他自然也成为魏忠贤的眼中钉。
( O% d! F- Q9 P  W0 W  
4 Z" X; {% M# ]  第七位黄尊素,字真长,号白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天启二年(1622)任御史。在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之后,他也曾上疏弹劾魏忠贤。他质问皇上:“天下有政归近倖,大权旁移,而世界清明者乎?天下有中外汹汹,无不欲食其肉,而可置之左右乎?”言辞相当尖锐。( G$ B& p1 K4 o" ?
  
4 O6 G* P2 f' f+ |+ p8 n" N  在杖责万燝、林汝翥的事件中,有一次众大臣在内阁中争论处理办法,魏忠贤派了几百个小宦官到内阁肆意辱骂,内阁辅臣无一敢吭声,惟有在此议事的黄尊素拍案而起,高声喝道:“内阁乃国家重地,即便司礼监太监,不奉旨也不能来,你们要干什么?”众宦官摄于他的威严,才乖乖退去。' u# s8 K6 M( F
  8 L! O$ U0 i8 P) l" M
  黄尊素不仅敢干,也很有深谋远虑,曾经劝邹元标京师不是讲学之地,易于惹是非;劝杨涟若没有太监做内援,就不要发起总攻;劝魏大中不要攻魏广微太急,以免他去投阉;但是东林的这些要人都没有听他的劝告,否则的话,东林党的处境不会恶化得这么快。
' B' ~7 t7 q6 m, P/ n  
$ e" I/ H' m. Z$ u  魏忠贤在第一次逮住汪文言的时候,就想牵出一批东林党来,结果黄尊素跟管镇抚司的刘侨打了招呼,给搅了局。魏忠贤从那时候起,就发誓要灭此人。
- Q% A9 y$ A% q% @  
/ w5 x5 u4 U" v8 h2 H  这些还都是旧帐,现在又加上与李实“湖上密谋”,那还得了,所以黄尊素也难逃此劫。
$ _- z" L. N$ F4 @$ _5 m  
& ]* n: N2 d# ]8 a$ I  魏忠贤在前一年,切瓜砍菜地灭掉了六君子,没见全明朝有什么抗议和反弹,所以这次底气很足。有崔呈秀出主意,抓着李实这个冤大头,一口气就可以再灭七个。0 C, {1 o3 S) Q' V) Q& i+ u6 T
  
; W6 M, U2 S: b  天启发了话以后,锦衣卫缇骑就大批南下去抓人。因为周宗建和缪昌期在圣旨下的时候就已另案被逮,正在押解途中,所以这次要抓的是五个人。
2 n% }  Z0 |6 s  
4 ?  A3 v1 ^3 ]& l6 i3 z+ q: m  奉旨抓人,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我叫你三更死,你就不能五更亡。什么天理、人心、良知,恶人们心里哪怕存着其中的一点点,国家怎么会到这步田地!
! i6 x  g/ [, D$ V) f! |/ }2 D4 [! X  ( U# i: x1 L: q
  可是,从大阉党到小阉党,还有那憋着劲儿想去犯官家里敲诈勒索的缇骑,都把事情给想简单了。
% p( H7 @& h; K1 F  9 }0 {6 ^: S1 W
  百姓真的是老黄牛吗?任你鞭笞而无知觉?
4 _  V% ]( ^2 C. J8 e  
5 R+ [$ w0 w7 O  S5 o/ A! u  人心真的是狗尾草吗?任你践踏而无声息?6 G0 E, J9 O: i
  
6 H  O2 }/ s2 H' j( }  错!# A( x. k& r+ X# V. L
  $ h3 C' p: w4 W5 a+ [  V
  魏公公,皇帝可以是你们家的皇帝,但人民绝不可能是你们家的人民。9 H/ [. o' S, B2 f0 g
  
4 r# _7 z  n4 x( n0 O$ z  他们有知觉,他们要发声。他们要让你明白:一万年不动摇那得看人心的向背!1 L7 ~" g8 I$ W5 C. z
3 r7 T' g9 @4 S8 \5 ^, h+ |
  魏公公自天启元年以来一路顺风,打击正直的官僚势如破竹,却还不知道人民有多厉害。
$ C) p* }6 f+ a/ z' Y/ T5 E3 e9 w  4 q3 E2 \' p2 h+ n
  此刻他在京城一声吼:“抓人!”其效果有如山摇地动。锦衣卫掌堂田尔耕不敢怠慢,当下派出张应龙、文之炳等一共60名旗校,出都门,昼夜兼程。3 `9 G: m- ~( g$ K- K8 Z- Z( M% P
  
& S6 g1 s. J4 `8 i  ^4 t2 U& c  此行江南,油水可大乎?, I5 W9 ~# u  ?' v$ A
  
1 A1 n( _) I0 B+ s) V  这60人的心中,萦绕的大概都是这个问题。
, G- R9 \7 |, D9 d* N! a) g- b  * V; {. j: {7 j9 C
  可他们忽略了,江南这地方,文明程度高,又是当时世界上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市民社会已相当成熟。文明程度高,孔孟之道中的民本思想就渗透人心;市民社会发达,舆论就有相当独立的立场和原则。, r) P. U  x, p9 ]1 n7 g. `6 p
  1 M8 O" E' }" v6 s7 B) n8 Q
  缇骑们只以为江南柔弱地,一鞭子就能把人给打老实了,他们忘记了这里自古也是出豪侠的地方。去年缇骑在湖北、安徽等地抓六君子的时候,江南一带就民情汹汹。不过那时人们还有幻想,以为六君子终能洗清冤屈,或者早晚能够生还。他们没闹,是不愿给六君子添麻烦。5 K5 ~8 c2 j. R" c1 a# m7 k# C: r2 d
  1 z7 t. d% W( o( n- S- F* d8 B( p7 U
  今年不同了。这回要抓的五人,除了黄尊素是浙江余姚人之外,其余四人都是苏州、常州人。四路缇骑下江南,要来抓清清白白的东林党,这本来就令江南士民义愤填膺。再者,以去年为例,江南人这次全都知道了:几位大人一被抓去,就绝无生还的希望!
2 [  U( P6 f$ @* c: _  $ V+ u5 R0 w' y2 ?+ b+ j& y
  这他娘的是什么世道?' `5 g3 w7 X  i" d
  
( g2 U' _, M7 }; Y/ C  一面是倒行逆施的阉党权贵,一面是正直清廉的下野官员,民心靠在哪一边,那是想也不用想的。
( f9 I" `* s* c2 u8 \  2 a# |- \4 |8 s/ g$ g- Y
  因此,当10天后,消息一传到江南,无异于火星掉进了火药桶!
3 a# [/ I# F- m0 ]$ ^, _  
% c8 I0 L( s1 a  60名缇骑,以为手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圣旨,就可以所向披靡了。他们可知道:江南等着他们的有百万之众?显然是知道。但是,狗腿子们从来眼睛里看不到有人民。这些人民,吃什么,喝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与大明朝有什么关系?我们只按圣旨办!4 J+ D( G* M& C* u  u
  8 }* ~" O4 y9 z" _9 I
  ——他们这一脚,可就真正踏入地雷阵里去了!& T) P! a: g% t* s* F* a: J
  " J9 ?1 D: {; E9 G8 X7 {
  惹出大乱子的地方,是在他们并未看得太起的人物周顺昌的家乡。
* y  {1 X! S3 D; r2 b  % J2 Y+ Z" P9 c+ G" Q0 Q
  周顺昌官不大,也没什么钱,辞归后家中只有几间破屋。但是他在苏州当地深得民望,乡中百姓有冤,或者郡中有大事,大家都来请他主持公道。
. ^) L6 P) O4 J- b/ X  
' A% U+ s+ g& M  z& r  缇骑出京后,周顺昌自知不免,早已有思想准备。# u, s' a9 m1 }$ l
  ! r# v' J# i3 C& \
  三月十三日晚,好友殷献臣的两个儿子来拜访,周顺昌一向喜爱这两个年轻人,当夜留他们做彻夜长谈。周顺昌聊到了宋代朱熹的事:“朱子尚未不能免被人排陷,何况我呢!”又聊到《文天祥传》,为两个小友详细地讲解了这文章的内容,并以古今第一完人文天祥自勉。
" N4 t; R" _, ^3 e9 m  \3 T  
6 ]6 U( A6 K- c" h# e3 p2 ~  三月十五日傍晚,缇骑到达苏州。亲友们闻讯都来到了周家,人人面带悲戚。
3 ^8 ~/ A! X" g0 r3 ~6 n4 b4 J  ) K3 u- ?7 s5 f2 I( T' @" y
  周顺昌却很坦然,说:“我知道诏使一定会来,不要效楚囚对泣。”他叫过长子茂兰,叮嘱道:“家无余财,倒省得你们兄弟经营了。将来要勤于读书,安于清贫,无损清白家风,我自是虽死犹生!”' @6 M8 L5 S. q3 B
  4 V5 @6 `6 p. W8 f( W$ a
  夫人吴氏当场哭得几次昏死过去,几个儿子也跪地大哭,声闻四邻。但是周顺昌仍神态自若。4 e. R  b4 Q# \$ ~8 d9 |
  ' ^( P& d5 r4 c! z$ n  b: R
  ——人生固然有无数悲哀,但只要死得光荣,也就不算最悲哀的了。0 P+ q( }' u; k( g
  
4 r# F% n: j+ h/ W; I+ R  ——千秋的《指南录》,万代的文天祥!
7 ?* L# `* E: H, G  
0 ^  S; A9 c, e7 T; N  衮衮衣冠,古来多少皆做了土。大丈夫若能死如文天祥,能让万代的妇孺小儿称诵其名,那么,即便两袖清风终其一世,又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 u9 d" Y# }; ~9 d. M0 k  * _  M2 y7 s  I2 _2 d
  傍晚时分,知县陈文瑞带着公文来到周家。他是周顺昌在吏部时一手提拔起来的,对周的为人一向敬重。来的路上,一路痛哭不止,泪水将衣襟都湿透了。  z6 ^2 P3 ~9 C: }7 f
  
- R- k- \; \& L; U# p! n  周顺昌听说知县到了,立刻换上待罪的囚服,出门迎接。随同来的衙役上前一把逮住周顺昌,被陈文瑞厉声喝住。
( c& G+ L" m" e  I  
6 N% O& U& k4 a  陈文瑞与周顺昌相揖进门,知县大人请周吏部料理一下家事,然后跟他去县署候命。周顺昌说:“无事。”
3 ]% X2 \6 @+ ?& J% p- H$ D  
) W& e- y6 u' s- @  他的妻舅吴尔璋问,你难道就这么悠然长往了么,要不要留下几句话——这是生离死别啊!1 G4 _+ I: C' B, n+ v' \
  $ u( V! r# @" R& Z7 u
  周顺昌说:“没有什么事可乱我心怀!”' P- O6 j& Q/ g8 E* g# m! a
  / _; d- n: ^7 W: y& y5 n
  他看见桌子上有一块牌匾,猛然想起:“我答应给龙树庵僧人题字,今日不写,有负诺言。”说罢,提笔写下“小云栖”三字,字大如斗,酣畅淋漓!
; G+ |2 r3 C6 \$ ]  , i# n3 W  \; D4 m8 |$ F- ?
  写罢,掷笔而起,浩气满怀:“此外,再无一事了!”1 g& k8 |( j% m/ t5 j+ a
' ]3 ~, o8 Q; H; N. H: E4 H
  到了夜深时分,周顺昌对陈文瑞说:“大人在舍下,无以招待,歉甚!”他让家人熬了一锅粥,请陈文瑞吃。陈文瑞不便拂其好意,但是如何能咽得下,在场亲友也都泪落如雨。
0 O1 Z# T  M9 j; Y& i7 X" h) ~  
; `+ A  w  d8 R  十六日一早,周顺昌拜别了家庙,就随同陈文瑞前往巡抚衙署。分别的一刻,儿子牵衣不舍,阖家号啕痛哭,独周顺昌一人意气自如。& d/ y: j6 E/ }3 ?+ m* e4 y% S- S
  1 T9 W+ f5 m; |0 Y7 g3 d
  因为他在当地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因此在前往巡抚衙署时,百姓都想来瞻仰其风采。“士民拥送者,不下数千人”(《明史纪事本末》)周家门前的街上,处处人山人海。
2 l% S( A9 X# `6 p4 r, {  % _, J  M0 _; M1 N
  朝廷要逮周大人的事,早已传遍郡中,即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连夜赶来,聚集在巡抚衙署的门前,要看看“周吏部”。从十六日起,每一天,必逾万人!
$ \3 e# J- @! L* z6 B2 f$ b  
- a( B. @8 x  v$ G2 Y$ Z  苏松巡抚毛一鹭没想到有这个阵势,吓得胆战心惊,生怕出问题,就让陈知县赶紧将周顺昌换地方。一日几易其地,且明令不许百姓聚集。
+ b3 r; T7 P9 x1 M  
7 z& C/ o9 p& U8 H$ L  但是官府说不出个名堂来,老百姓怎能听你的?苏州城内众口一词:“周吏部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2 E1 q5 p8 `  P% {
  
0 B% N( T8 o- x8 Y9 @! @  听说周大人被转移到了吴县县衙,老百姓又前往县衙,在门前聚集不散。次日天明,复又聚集。这样的场面,从三月十五日一直持续到十八日,通城惶惶!
1 K% `* i7 P  R/ l( a  9 g; i# [8 F# ?( R. {: R- s/ ^
  缇骑们计划在这里歇两天,于十八日开读圣旨,读完了人就要带走。滞留的这几天,是他们向犯人家属索贿的时间。) P5 J% N8 {9 _" G5 p
  
% k$ r* ]5 ^9 D$ c7 c, V* n/ ?  这帮家伙根本不知道、或者视而不见群众已达临界点的情绪,按照惯例放出话来:“不送钱来,则周某途中不保,纵然是枉死,谁敢去告御状!”  }0 |9 p7 r; [; a
  
; v, J) Q# [/ I: _( l8 D" w8 P% e  恶奴们向来就这样直来直去,省却了高官的假仁假义。
6 R) w) K2 d8 I$ B! K  # D, O- ?% W5 d9 u
  然而周顺昌,清官一个,哪里有什么钱!他身上只有七钱银子,日前又把三钱资助了朋友的丧葬费,此时袖中只有四钱银子。
6 M1 O& N& Z+ _; t( R: _$ Q  4 n! o9 J. L0 s5 F
  面对缇骑的勒索,他厉声道:“七尺之躯,今已交给你辈,即不送一文,能奈我何!”+ E/ c3 G' \- |5 `; E  f
  
) z$ j0 B1 d' r9 ]$ l' u8 z: ^  不过,他的好友杨惠庵还是怕缇骑在途中加害,私下里发起募集钱款,以备打点这帮恶狗。
# |, N7 g6 @* t4 f$ C# i% G9 T    C" f7 W4 e: N1 v
  苏州城内一些士民闻讯,都纷纷慷慨解囊。有的穷打工的预支了工钱,有的小贩把自己的旧裤子也典当了,都聊表心意,总共凑得了一千两银。4 |# g, u. J  Z) I6 X
  
- P0 ^, O2 F! A* m# }5 r5 {  缇骑们见一吓唬就来了银子,好不高兴,便得寸进尺,索要更多,不然的话还是“途中不保”!
7 |  P. r5 ?9 ?; l2 k0 j: a  
9 @) D9 }$ Z& [  z/ F  缇骑的话传开来后,县衙前群情激愤,道路喧哗。整个苏州城,到处都在议论这事,这古城犹如一座一触即发的火药库!2 a  `/ d) S& ~) j( |4 l! R, ~
  * O6 f2 w2 V) W  h
  有个平素对周顺昌怀有怨恨的衙役,不知道深浅,在大街上对人说:“痛快,不想周爷也有今天!”
, I% v+ ^% F9 z+ X8 Y2 X  * k$ C: C3 k! P+ S3 O
  话音刚落,就有人一把揪住他的头发:“众人皆怒,何以你独痛快?说!”9 v6 F: P" ^- m4 Q  n' |3 w
  * K! J$ X  P- \. K
  围观群众一拥而上,拳打脚踢,险些没把那小子打死!
% L0 H& X" R& c. ^! N) `/ ]  
) U7 T: v7 [. s! o2 G' W  X) H. Y  这是山雨欲来的前夕……
  W( Q, v3 ^: t# q8 X- y& k1 B& y  
1 N. i) u) ~/ `7 A  十七日,前来县衙探望与声援周顺昌的士民,比前日更多。周顺昌出来,对大家侃侃而谈。
/ R, V+ F+ z7 R, k+ q* v  + D$ E3 J) y6 A: u1 x2 g( X* V
  看着周吏部平和的神态,听着他那中正的议论,众人无不泪下!% I' X% [  T- O
  # Z3 N% ?6 f; A& y
  自从缇骑一来,苏州商户就开始罢市,抗议抓人。老百姓痛恨缇骑头子张应龙、文之炳。但一时没人敢率先发作。* i1 O6 q: X& c8 G' S5 Z
  
. a4 r# u1 f" u4 e! l  商人之子颜佩韦,家资丰饶,为人慷慨豪侠。他挺身而出,手执焚香在全城漫游,边走边哭喊:“欲救周吏部者,从我!”他的好友马杰,也敲着梆子大声呼喊,“一时执香从者万人”!
0 h3 D4 s+ t9 s# o  
8 O/ Q4 T0 Z' ?# d3 Z. }  苏州市民或议论、或流泪、或大骂,全城已经开了锅!5 W6 _! H" v1 I' p: k, a! k$ U% k
  
8 u" O7 k& l  x8 e: Y2 E  诸生王节、文震亨、刘羽仪在一起商议道:“人心怒矣!吾辈读书人应去谒见抚按两台,请他们制止缇骑,缓解众怒。”他们又出面劝说群众:“父老勿过激,过激,只能加重吏部之祸!”市民们也同意有所约束。6 G! M' y% e2 K+ E0 c3 \9 [
  - e" m$ j& w9 K1 E* u
  这一天日暮之后,一帮好友前来县衙陪伴周顺昌。陈文瑞特地备了一桌酒席。周顺昌考虑到陈文瑞的身份,不想给他惹麻烦,就坚持不让他做陪,只与朋友们一起饮酒。
+ y: Q4 q7 J" m1 {% z2 h  C  q  
% y7 f8 q. k/ ^. k" |  席间,周顺昌慷慨谈生死,气概绝伦。他对诸友道:“我即使不能像古代禅师那样把临刑就义视为剑斩春风,但也决不会乞怜苟免。审讯之日,我必骂鼠辈矫诏擅权,死了也要去太庙向二祖列宗(指明朝各位先帝)陈诉,以诛此贼!”
$ O5 j) E2 a" h. [# @$ W) A4 Q* r% b" b4 N) y% B0 \
  酒酣耳热之际。大家又讲到朝政日非的现状,不禁都激愤起来,觉得国家没有希望了。周顺昌独不气馁,说道:“先朝权珰如汪直、刘瑾辈,依附者众,看似燎原之火,然而一朝扑灭。魏阉亦不会长久,只是我不能亲见其覆灭而已。”
$ a6 T8 g! Y% k2 z- [  
& ^7 J! p" `: C  说罢,索笔将旧作七律两首题于扇面上,其诗句曰:9 h, p/ g( J" |8 z
  
/ S- z" f9 Y( f- O, ]; V5 c3 V  云宵事业看雄剑,吊古惟应问烈夫!(《周忠介公烬余录》)# S6 r; I! O# F7 f% [  \
  8 o+ X0 B6 X2 W8 a: ~  T$ X5 _
  其心志、其节操、其胸襟,直追前贤。即使在今日,亦能愧杀万千贪鄙之徒!
! A6 e5 w# d& M, f, p9 L% T  
3 U" Y1 c: b& o4 [  三月十八日,是预定的圣旨开读之日。苏州城内,民众倾城而动,来到县衙送周顺昌前往西察院听旨。时逢大雨,但不期而至者竟有几十万人。每人手执香火,焚烟如雾,街道两旁边只见拈香点点如列炬。
1 Z' l& D$ [, X$ @5 {/ K9 p+ \' d0 B  7 x5 O' o4 m3 @) i; F* _8 V
  中午时分,周顺昌被押出。一路上,百姓夹道而送,哭声震天。不断有人高呼:“愿救我周爷!”
1 b- [1 E5 t4 G2 Y  
8 L( j% t. G% X! {! g  由于道路拥挤,巡抚、巡按、苏州知府、吴县县令的大轿都难以前行。3 |: J' z7 L9 @9 A$ n, x
  & q- g( t6 u- c5 ?# x9 G- D
  察院此时大门尚未打开,这里也是一片人山人海。察院的衙署紧邻城墙,不少人就爬到城墙垛口上,上下遥相呼应,喊冤之声震天。9 D% z1 h) k6 @! M
  " m# A" I; a7 c. y( U
  全城的诸生五百人,身穿公服,在门口列队,准备向巡抚(省长)和巡按(省政法首长)请愿。
: S- r" i7 u4 P2 v& K- V3 i# |  / T4 o9 s3 a( Y4 T! H# p
  周顺昌目睹此景,为之动容。他四面作揖,请众人散去,但却无一人离开。
' t; M8 [9 K( f0 H' ]$ G  / w- u0 Y& [/ n+ M' t
  不一会儿,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的大轿到了,百姓纷纷执香伏地,呼号之声如奔雷泻川!
2 u, M8 J3 J3 Z  9 V; N+ c2 Q  J6 r! J( A# i% a
  毛一鹭命令打开大门,民众便趁机蜂拥而入。8 {) k, @( v+ M6 w  w3 }
  - |$ T' ^) i0 n7 ?" K0 o2 L) o
  这时,只见堂上已摆好宣读圣旨用的帏幕仪仗,锦衣卫校尉侍立一侧,虎视眈眈。堂下犯人下跪的地方摆着镣铐和枷锁。: L8 [& W# W( q* w  ?
  
/ D# y4 g8 P: ^  P" n1 |  诸生王节、杨廷枢、刘曙、郑敷教、刘羽仪、文震亨等一干人,走出人群,含泪向两位大人进言道:“周吏部清忠端亮,众望所归。一旦触犯权珰,遂下诏狱。百姓怨痛,万心如一。明公为天子重臣,何以慰汹汹之众,使事态无崩解之患?”说罢,诸生皆失声痛哭(《明季北略》)。
- r& h2 }9 S: U' b9 x  # a8 ^+ w5 d. J6 w, K9 t+ G
  周围民众也齐声喊道:“周爷若死,民亦不愿生!”8 O( f% c* [% a* T% V
  
2 T- ?* t% R0 o, M- A1 B% {( m  毛一鹭惊恐异常,良久才说:“圣怒如此,奈何?”
% T: ~& \% G* f/ L  3 y+ O3 D7 f5 R7 A/ P  g" ^
  诸生中立刻有人说:“今日人情如此,明公独不为青史计乎?何不据实上奏,请皇上开恩,周吏部不必押解京师,请抚按就地勘治!”(见《周忠介公烬余集》)! K/ T5 _$ r  C- p; u6 o5 ]
    }, u9 |% y8 ]9 D! F
  毛一鹭只得漫声以应:“好,好。”
+ i# ?* p0 X& m5 h  
( `) v2 K7 H0 b  此时又有人说:“今日之事,实乃东厂矫诏,且周吏部无辜,不过是话说多了而遭祸。明公若恳切上奏,如幸而事成,即是明公不朽之事。就算不成,而直道犹存天地间,明公所获名声亦大矣!”
2 d, C8 S& G* F- h% G  , F. M( g6 e& U
  这边正在交涉,那边缇骑等得不耐烦。他们在京城骄横惯了,不察民情,便交头接耳道:“这帮人图的什么?”( M  Q  ]7 }& G: c
  ( G; c9 o5 }$ m
  只见人丛中有两人奋力挤出来,跪在地上不起。一位叫杨念如,是服装店老板;另一位叫沈扬,是市场经纪人,这两人此前都没见过周顺昌,只是久闻其名,心中感佩。他俩哭诉道:“大人不答应,我们不起。”
; ~8 M( p! r. ^  
2 g& c+ h0 X- m* R8 M: v( G  带领众人请愿的马杰,按捺不住,在人群中高声痛骂魏忠贤为“逆贼”!+ g/ G: [7 ^* Q6 G8 _
  
) ]3 u% F8 E# {3 H+ `" ~9 |  锦衣卫校尉见哭哭啼啼的没完,来了狗腿子脾气,蹿出来用棍棒打伤了沈扬。周顺昌的轿夫此时也在人群中,他自听说主人被逮的消息后,痛哭了三天三夜,米水未进。见校尉如此没良心,怒从心头起,上去就要抢夺校尉的棍棒,结果被校尉打伤了额头。' Z) i4 w5 v2 q6 g
  ' }5 ^" S& @0 J( v% \
  缇骑头头文之炳见众人居然敢阻挠执法,勃然大怒,大骂:“东厂逮人,鼠辈敢如此!”说着,把一副镣铐掷于地上,大呼:“囚犯安在?速押上槛车,送东厂!”
2 u9 u5 v# U3 L* v- g' Q  
9 J, p( d5 ^3 l! T  ]+ e  在明朝,执法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并非一回事。东厂是太监掌管,锦衣卫是由政府节制。东厂势力远大于锦衣卫,有权监视亲王、国戚、阁臣和全国军民。在京城提到东厂大名,首辅大臣也为之胆寒。文之炳这么说,既有冒东厂之名压人的意思,也是指抓人是出于东厂头头魏忠贤之命。
6 E, l) t8 j9 G  7 g! }8 T  r! x! K" ?; S) Z/ ?
  他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苏州不是京城,百姓不是官僚。草民又不想加官进爵,他们服气的是好官,不服的是恶政!东厂之名,臭遍天下,不提便罢,一提那还得了!9 x3 ^: J0 q; \* [
  : K7 `% q& `3 o' W
  文之炳的这两句话,无异是把火种扔进了巨大的火药库!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07: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众人闻言,都怒不可遏,纷纷喊道:“我们还道是天子之命,原来是东厂呀!”+ W: _8 T4 s0 w7 G1 m0 E# j
  
5 S# [5 T/ p$ w, F( B. G  请愿领袖颜佩韦高声质问:“你言东厂逮官,难道此旨是出于魏监么?”" i8 q9 @! l3 G, [  l5 q- n% x9 ^7 ~
  
1 _$ {$ U* s# S1 ?  校尉们哪见过对魏公公敢这么不敬的,厉声叱道:“大胆,剜了你的舌头!旨出东厂又怎么样?”
5 [: w; p$ E! A2 e! n; t  
) k! B! C3 @4 y" u  颜佩韦再也压不住火,他回望身后千万人,举臂而呼:“吾辈还当是天子下诏!他东厂何得逮官,分明是矫诏。打啊!”说罢,从人丛的肩头一跃而过,劈手夺过缇骑手里的棍子,抡起来就痛打文之炳。% J& ~3 U8 l0 Q
  
. ^1 L( b' o2 g! s7 E7 R  打!打!打!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四人也发了一声喊,一起冲上前去,痛揍这些穿着“飞鱼服”的王八蛋。
( U4 I# J# U7 }- u  7 Z  k; a/ n1 l, l& E
  群众早已忍无可忍,随即一拥而上,势如山崩海啸!堂堂察院衙署,顷刻之间栏楣俱断。4 V3 H* t1 V$ J! @7 z/ \+ @) T; |
  % O8 H  _* K+ Y5 h9 |) X* ^2 c
  砸这帮狗日的!众人纷纷脱下木屐(木拖鞋)向堂上甩去,瞬时密如矢石。  a: T. |- \9 @' O4 X
  
% _: O- b( {- j3 }  匹夫之怒,亦能翻天!% g+ F6 V# l5 Z
  
- A  ~8 |1 X! m! w5 y* |# a! o  缇骑平日里欺压百姓成了嗜好,哪想到百姓也敢公然“抗法”?一怔神间,各个被砸得头破血流,鬼哭狼嚎。# ?0 M5 z1 \* |
  6 L. U" ]) S5 n4 m9 c
  什么叫“汪洋大海”?什么叫“一小撮”?
+ |" h2 d5 W% g  
3 [* C6 N. Z0 \& @$ _1 I  这就是!3 I& Z2 q% n, k1 q% f) B
  
( z' [" |2 {9 @, S  众缇骑见势不好,各个抱头鼠窜,有的逃进厕所里,有的攀到房梁上,有的躲进花丛中,但都被民众搜了出来,一顿暴揍。
8 E7 d" P; f/ N  e$ u" y# \0 ^  
. L; ^& c: `. I# v0 o  当此民不畏死之时,缇骑的威风瞬间就化为乌有。这些平日里牛逼坏了的“飞鱼服”们,此时只能在民众面前叩头如捣蒜,苦苦哀求。; S, w- V+ w* l0 P
  
3 y2 ~2 f. r& Z% l  Y. a! q  百姓哪能饶得了他们,将这些家伙分别围住,拳脚齐下,尽情痛殴!
1 S# P9 w+ m' s# k  M2 F  ) o, J6 J' `, {7 q5 w3 N
  一个校尉逃得快,爬到了堂后阁子的顶梁上。哪曾想顶梁晃动,他惊惧过度,咕咚一声摔了下来。杨念如一步抢上去,几下就把他打死了。
' O" H# q* q: r  
' D0 X! i4 ]" v* R' M  从尉李国柱被众人围殴,有人一脚踢在他头上,屐齿刺入后脑,当场毙命!4 f& v+ ]1 z9 g+ ?: E
  
2 U/ V7 Z: [: s# w9 y8 ?9 C- P  有的校尉被打得急了,拼命翻墙而出,结果又被墙外的民众抓住痛打。
. F" h- r" J/ X7 l% ^  
9 Q8 Y5 m0 E) M+ f  呜呼!今日何世,乾坤倒转若此?( j# Q9 b! x: U( v( \
  9 f3 ^: T- g( M0 N7 M
  周顺昌目睹此景,心里难过。他说:“雷霆雨露,都是君恩。百姓闹成这样,我一死不足惜,倘若贻害地方,如之奈何?”
8 c9 D* k8 q$ y+ J  # z; R5 e. k, a- {' B
  他的好友殷献臣也极力劝阻群众。但是,众人正打得痛快,哪里肯罢手。大家知道毛一鹭也是阉党一伙,都恨他陷害忠良,嚷着要把这狗官也揪出来。毛一鹭大惊,官架子也不顾了,仓皇跑进内院,躲在厕所里。估计是干脆跳下了粪坑,才免于一劫。* o6 i, T. X$ C, ?8 u  t  z3 _
  - s4 O4 |/ Q2 _6 c
  知府寇慎和知县陈文瑞,平素爱民有道,说话还比较有市场。他们怕事情闹得太大,于周顺昌和众百姓都不利,就多次出面劝谕。待百姓稍稍息怒,赶紧派人将毛一鹭护送离开了现场。7 K3 k% u( P: B
  : ^; ^( g+ m3 e! W9 {! w& g
  直至半夜,民众才逐渐散去。
) `) h  x# z! Q- E: V2 R  ) h0 h6 g8 I  j2 X
  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开读之变”,也是明代影响最大的一次民变。
, y. {7 e" z" G% v6 F  5 L% [  L! m" s! N$ n! Y& p
  王朝到了末世,奸臣公然践踏民意,贪官不顾民之死活,维系社会的纲常实际上已经瓦解。朝廷权威,在民众心里一钱不值,而朝廷反而比以往更加滥施权威。官民之间,不要说鱼水,就是陌路关系都达不到,双方互为仇寇。这样的情势,因一事一人而起,触发民众骚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y, _* d& ~7 ?' I9 C5 D
  
( i  q/ y2 G* l: a- Y. I  登高一呼,从者云集。( d& K; }/ X9 E/ F* Y
  
6 m& O, m! X- t( }  ——这已经可以嗅到朝廷解体、天下民众揭竿而起的气息了。只有蠢到如天启之辈,才认为老百姓造反不过是说笑话。
' m6 x1 |0 V. }
9 }, k6 E* m8 N( l      顺昌当夜宿于署内,犹吟诵于谦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_2 h! ^, v8 p; A, Q9 r
  8 q$ J( w) \3 [' P  H
  民变后,苏州百姓为抗议皇帝无道,纷纷罢工罢市,纺织机匠“不行织机”,“负担者息肩,列肆者罢市”,事态有扩大之势。
8 ~8 G" t& @$ L1 V' \5 f  ^7 q  " t# C5 O( O$ H5 Q& R. ?. d$ b
  五位民变领袖谋划道:“我辈拼死为国除害,可以一千余人拿下武林,杀税使,焚其府;另以一千余人下昆山,抄顾秉谦之家,然后自囚请死,虽寸磔有余快。”但颜佩韦不同意,他说:“不可,吾侪小人,死何足惜,江南贤士大夫尚多,使置我辈而反借此倾诸贤,是我辈累之也。”(《碧血录》)最后他的意见占了上风,这才没酿成更大的变乱。
. S: H/ h1 `- F( D2 q" g% e& _  S  " b! A+ A7 T+ \
  毛一鹭那边,当然也忘不了躲粪坑之耻,派人密查带头闹事者姓名,苏州城内顿时流言四起,人心惶惶,形势仍是一触即发。
% B. F2 Y9 X% `2 d; Z4 T  
6 v. Y0 w  m# g7 M' b: T4 x1 Z  魏忠贤在苏州安插有东厂密探,目睹民变,胆战心惊,连夜屁滚尿流跑回北京去告变:“江南反矣,尽杀诸缇骑矣!”! _. Q  X7 i/ ]: `$ t
  ' Q1 _  e5 B& K4 I3 Q
  紧接着着第二拨告变的又到:“已劫周顺昌而竖旗城门,城门昼闭!”1 f( e2 w  U. {; w6 x. e
  : B  \. p. V1 s% M* m
  第三批告变的更是夸张:“已杀巡抚,断粮道而劫粮船矣!”9 Z: c2 l. b2 T9 D  m( B
  
6 f/ c) {( W5 V9 n  坏消息接二连三传来,魏忠贤吓得心惊肉跳,坐立不安。阉党上下,人人为之震动。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12: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几天,整个苏州地区“举国若狂,几于不可收拾”(《明熹宗实录》)。, @9 X, V: r) ~9 E5 M: q
    F0 M; v; l" n5 k$ t
  肇事之首、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听说了民变的消息,惊慌失措,闭门痛哭,致使两目尽肿。7 K4 ]7 ]+ P) L+ S
  
. s4 g' B' |( ~* {1 m  周顺昌见形势仍然危急,便对亲友们说:“我若不赶快起行,祸事不已,我不能以一身而累全城!”
  U! D+ V+ _9 F3 _  
* Y- x1 ]1 O. y; Y% _( L  为此,他几次请求毛一鹭等赶快批准起解,但毛一鹭和巡按徐吉疑心这是周顺昌用的计策,他们怕途中有变,不想行动。最后,知县陈文瑞以自己的官职担保,这才决定于三月二十六日晚间启程。
, w5 s, d! x# n# i1 J& \9 a  # ]5 H% w4 `$ q
  这夜,敲过二鼓,街上人踪渐稀,在府县派出的军卒护送下,缇骑一行乘船离开苏州北上。( M  G8 `- j, q) T
  6 \& M* K5 i, j7 B4 i  i) d( r8 ^# e
  出得城来,到了望驿亭,见四周都是荒郊野外,缇骑们才战战兢兢取出诏书,念了一遍,草草完成了读旨仪式。几个胖头肿脸的小子,撇下两个留在苏州的“烈士”,押解着周顺昌连夜北遁——来时的牛逼已荡然无存!
: l$ A; v6 j& b+ j4 A1 z, c  X  
+ F* p% X6 m0 l6 G6 q( ^5 X9 ]! p  周顺昌的长子周茂兰,不忍就此与父亲永诀,徒步随船一直走到京口。周顺昌怕儿子被缇骑所害,喝令他马上返回。周茂兰只能从命,驻足远望江上帆樯远去,哭得昏死过去。' D0 X! K0 m: V& a5 Y, a
  7 i2 v. j8 t1 C
  此时在北京,魏忠贤也已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 ~- }2 L1 q0 _+ P9 l2 R  W: r* i  
3 q0 c- C0 v8 R* H  因为这次的诬陷和逮捕,主要是崔呈秀出的主意,魏忠贤遂迁怒于崔,把这小子叫来罚跪,喝叱道:“你教我尽逮五人,今日激变矣,奈何?”1 Q2 g- V+ s, c" Y
  
. \2 }" @% j9 `( [5 X  崔呈秀惊恐万状,频频叩头请死,被魏忠贤喝退。
; m2 x% c) c& k; j  c. g' t2 {  % o7 Z7 n5 A. Q& B
  阉党毛一鹭在民变平息后,也赶忙上疏告变。他担心皇上埋怨他办事不力,就故意夸大民变程度,说苏州已大有揭竿之势,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
. V) q( N1 E) [  
: R1 E7 ~. g9 j* c: s  奏疏到了通政司(皇帝秘书处),光禄寺卿(宫廷餐饮部部长)、苏州人徐如珂得知了内容,大惊:这疏上去,不是就要血洗苏州了么?为家乡父老计,他连忙找到相熟的通政司官员,请他们缓上此疏,由他去另外想办法。# Z: `8 w) X, @8 Y
    z4 F( e$ O! u0 X& s. @. z$ h- I
  正在商议间,巡按徐吉的告变奏疏也到了。徐如珂拿过来读了一遍,见徐吉只说是士民无知逞狂,现已平息,没说是要造反,心下便一松。他请通政司的人先把徐吉的奏疏呈上去,毛一鹭的就先压一压。
( @5 r& Y" Y' f% W4 y" J  
/ i7 o( m" O+ W; k" q4 [  民变平息的情报同时也到了魏忠贤那里,老魏这才稍缓了一口气。但一听说有缇骑被百姓殴死,不禁又恶从胆边生!
0 d3 R7 K1 W+ V- T  7 w  C* v. f+ g3 j
  此时的朝臣,已绝大多数为阉党一伙,只恨东林不死绝。众人纷纷敦请魏公公,赶快请旨,发大兵前去苏州屠城。
4 \! x1 r3 j! w! F0 \; g2 r* ^6 j 
6 C  v& \+ F7 d5 {# Y5 T5 s( f  徐如珂见情势紧急,忧心如焚。他突然想到,可以借顾秉谦之力去劝魏忠贤不要发飙!但转念一想,自己去求顾秉谦怕是面子不够大,就偷偷传出话去,故意让顾秉谦的家人知道:“苏州人知皇上将派兵屠城,皆言:圣旨必由首辅亲拟。故拟举火焚烧顾家,然后等死!”
* d9 o8 O: J; l/ n5 u2 L" P5 h  6 o; y4 T6 k' W" J# }9 ?) M+ _2 N' p
  顾的家人闻言,大为震惊。回去一说,顾阁老也觉得非同小可,情急之下,半夜三更跑到徐如珂家里去问计。
* H6 l+ B% B" T/ ~1 b" U, B1 n  
) J8 g! B: [% R. g% ~$ o4 O  徐如珂没别的话,只说:“顾公您正当国,家乡却要兴大祸,如何向父老交代?厂臣(指微忠贤)最听您的话,何不劝阻其发兵,以平息众怒,消弥祸患?”7 o2 o7 q8 m+ n8 e3 ]
  
7 d6 |5 }0 k- u% e" L  U  顾阁老是油滑之人,凡事不肯冒险,因此对苏州的家产不能不顾及。他左思右想,只有自己出面去拦阻发兵了。* ?/ V3 X/ c( T
  , w" E# l4 a3 w2 M) n/ n8 \
  于是他进宫去见魏公公,长跪不起,曰:“苏州是钱粮重地,倘若大乱,国赋将如何?”+ V, g" k0 y/ p. q4 W/ i
  / A! {8 U% r3 H% a. Q% E5 I
  魏忠贤闻言,心中有所动,怒气稍息,答应只处死倡乱者,余皆不问(见《全吴纪略》)。5 @" Z# P$ T& P0 G; F
    X4 e5 W( L- }! i3 N
  这一段情节,在《先拨始志》中则有另外一个说法——
- L- E6 s+ c; D; o/ \  
: b, |2 D- r3 P' ~+ t  说是这日,魏忠贤亲自去内阁指示处理办法,他对阁臣说:“上怒甚,必诛尽为乱者!”
/ L1 f# {9 D- O0 l6 Y# E  : j  a8 a& h7 L' y; s  q9 F* F' g
  当时首辅顾秉谦因家乡发生事变而吓得病了,内阁代拟诏的是阉党丁绍轼。这个家伙还算较有头脑,他劝阻道:“公误矣!京城仰仗东南漕运粮(从运河输送粮食)数以百万计,地方有事,正应示以宽大,而反以严旨激之,若有他变,谁任其咎?”
: {! L) O0 _* o( e, f6 X  ; M) C/ r% l* ~* s" z
  魏忠贤一时语塞,默然良久。- T) o, b: m$ c4 R
  
0 B" K+ G1 g  q$ s  冯铨年轻气盛,不同意丁绍轼的说法,一把抢过丁绍轼手中的笔,要自己拟旨。但要下笔时,却心中茫然,不知如何写才好。
3 s" c$ @9 L' o; k& _2 u! C" a  ' ^; s5 ^0 A1 P7 i/ _
  魏忠贤不大懂这里面的奥妙,只顾在一旁催促。$ x. [  Z2 S; V7 ~4 ]4 N
  & W5 r8 X) e+ [) Y+ D& _
  最后还是由于丁绍轼拟旨,呈进天启看过后,由魏忠贤传达下来:“将周顺昌逮到酌议。小民无知,为何拥众呼号,几成鼓噪,法纪安在?果即日解散,故不深究。再有违抗,为首的定行拿究正法,且加重本犯之罪。”0 I% g+ J) ]& J1 a; Q, k  o
  
) Z5 ^/ [2 b) `  这道圣旨确实相当温和。看来,统治者也有威风不起来的时候。后来,顾秉谦病愈上班,又在这道圣旨上添了“漏网魁渠”之语,为逮捕民变首领导埋下了伏笔。
6 B" C6 M/ o; I/ Z" x* j  " ~" F1 \) ~1 s
  圣旨一锤子定音后,通政司才将毛一鹭的告变疏呈进宫去,因而没产生什么影响。% t  L& X  N2 K5 |9 f% j2 u
  
; {  |3 k! S8 d7 [0 ~" b/ v  总之,这件事,肯定是阉党内阁不愿承担屠城的恶名,怕无法向后人交代,从中起了阻遏作用。苏州人才侥幸免去了一场血腥屠戮。
, P2 G" T2 z$ g) P2 S- U
7 C: |5 o9 }( d- z: b  毛一鹭和徐吉看到圣旨,见毫无责备之意,才放下心来。那毛一鹭的脑筋也转过弯来了:把事情说大于他们自己没好处,因此在覆奏中,就尽量往小了说。两人统一口径,说变民乃乌合之众,起哄闹事,由于抚按两台高度重视,及时果断派了官兵戒严,所以群众旋即散去,苏州社会已恢复稳定。现已责成知府知县,马上缉拿首犯。
0 Y8 g2 h8 ^$ Z: w  
9 c) h3 n* l: ^0 n/ F  此外,两人还把责任往缇骑身上狠劲推,说这帮缇骑身负皇命,到了苏州却不马上开读,无故滞留,勒索商民,结果激成民变。% q% i% X' b* S+ s  T* I) `! g
  
0 c" `# S: y7 i  这道覆奏上去,天启和魏忠贤终于明白苏州事件是怎么回事了,很快就有诏下来说:“愚民(老百姓的觉悟就是低)狂逞,至挤伤缇骑旗校,虽说是变起仓促,然抚按等官平日教育的功效在何处?据奏犯官既已前来,姑不深究。还着密拿首恶,以正国法,不得累及无辜。”5 w( Y4 _6 b' s+ ~, |
    l9 k- v) H% v0 R
  这奏疏,不知是内阁哪个人的手笔,政策性极强。缇骑撒野惹了事,皇家面子丢不起,死也不能跟天下人说实话。因此只说“挤伤”了执法人员,死的缇骑“烈士”也就委屈点儿吧。这样,把事态的结果说小,只抓首犯也就说得过去了。不累及无辜,是叮嘱下面千万不要扩大化,万一真的激反了江南,还得我们几个老爷子耗神费力的平乱。) g) d; [2 p# X9 \8 k, I4 [( V  v
  4 Q- Y% o2 o$ q; D" M
  圣旨到了苏州,颜佩韦等五人闻知,都自动到官府投案,坦然声称:“首倡是我们,胁从也是我们,切勿累及他人!”) N; ?5 c4 ]4 z, x
  
- f3 w1 |7 w+ u5 O$ y  毛一鹭将五人下狱后,仍在秘密查访,先后共抓了13个人。吴中士民见官府秋后算帐,都日夕相惊,不知要逮多少人,不知要抓到什么时候为止。有人还传说朝廷即将发兵坑杀(活埋)全城,富户们纷纷收拾细软准备逃跑。
; {+ u5 [" B" M; H  w  
* r4 G* y* v" F1 E: l4 s: Y  寇慎和陈文瑞见不是事,连忙出面安抚,士民见日久无事,才渐渐安定下来。
4 d9 T6 O4 S. m; J  * s9 E. ^2 [3 _4 i
  开审时,五壮士神态自如,视毛一鹭如猪狗,斥道:“你陷周吏部死,官大人小;我们为周吏部死,百姓小人大。”可怜毛一鹭,做官做到了省一级,连做人的起码道理都拎不清,被平头百姓鄙视到这个熊样子。
4 P  c% M, z* ~( e9 f  
$ G0 t) `+ z& Y# n( o  面对毛一鹭的问话,五壮士不屑一顾,只扔下一句话:“为吏部死,复何憾!”(《碧血录》)" F: ~; w- F, V! c* R0 T) Q+ F: }
  % [. _! b5 O+ t7 g/ G& X# z% v
  10天之内,毛一鹭连上三疏,汇报审讯情况,花言巧语地哄上级,说是“缉获首难狂民,地方帖服”。
4 X3 w8 R0 Y/ r" _  : n6 u7 x  O3 H
  本案最终审结,毛一鹭的判决出来了:带领生员请愿的诸生王节、刘羽仪等五人被夺去生员资格;河边暴打另一伙缇骑的戴镛、杨芳等发配边境卫所充军;颜佩韦等五壮士被判死刑。& G- U  @$ v9 K8 R1 @# b( ?9 @
  - h& E, H) ]! ^5 z8 L' c2 ^
  五壮士的这个死刑,只是个判决,还留有余地,也就是待决,有时间不定的缓刑期。而且皇帝也有权改变或否定判决结果。9 k4 ?- C6 H* |' a, H" s
  $ E7 V" a/ C+ ]& H2 x
  知府寇慎感其忠义,吩咐司狱说:“此俱是仗义人,不须拘禁,即家属送饭,亦不可阻。”地方监狱本来就没有诏狱那么恐怖,再加上有知府大人的关照,五壮好歹没受苦。; V# m+ X" J4 |) h8 `6 E- p8 m
  
5 y2 s8 k0 `2 E! X2 o  狱中有人安慰五人道:“当朝首辅顾秉谦是吾辈同乡,你们或可不死。”颜佩韦叹道:“顾秉谦已认魏忠贤为父,诸大臣都血肉狼藉,我们如何得免?我们宁愿从周吏部而死,不愿因奸相而获生!”闻者无不泣下(《周忠介公烬余集》)。
7 }, N/ t' U, _* k  
/ A1 C3 M; n& q! y* e  他们所追随的周吏部,后来果然被害死,十月,灵柩运回苏州。五壮士痛哭不止,马杰说:“忠臣已死,速杀我等,好辅助他老人家做厉鬼击贼!”颜佩韦道:“上奏是毛都堂,今诏下,生死都在他。我辈被杀后,做鬼也先去寻他!”2 i2 O2 o% C) ]6 O
  % w$ h) a8 a( D
  毛一鹭听到这话,大怒,不禁起了杀心。
1 h/ ~3 C  u2 ~  
/ F5 O0 p* o) j4 ?3 n7 O  这时吴中一带的情况很不稳定,顾秉谦等阁臣关于要抓“漏网魁渠”的精神又传达了下来,似有将同情东林党的地方绅士一网打尽的意思。这时候,朝廷因为民变事,换了一个新巡按王珙来接替徐吉。王珙也是个阉党,他还未到任,在京中了解到吴中的情况,就建议将五人杀掉,了结苏州民变一事。5 l+ E9 u0 o9 ~  }; c) V
  % d3 Q" j8 ?# N1 a9 v
  不久,有圣旨下,同意执行。五壮士的命运就此被决定。% m( _. _! g4 E# W! j/ H

& d' z$ x* [! f: J0 W  毛一鹭在执行时,怕再出什么乱子,就指派兵使张孝去监斩。张孝对五壮士深为敬佩,但又无法抗命,内心痛苦万分,在行刑过程中泪如雨下!
* O5 _4 e+ Q7 e  
0 s) ^) R( y3 i+ P6 ~8 Y0 T3 t/ b" J  五壮士从容走向法场,相顾笑别。马杰道:“大丈夫假若病故,则与草木同腐,默默无闻。而今吾等为魏党奸贼所害,未必不千载留名。去!去!去!”颜佩韦笑对众人说:“列位请了,学生我走路去了。”3 d" I; L9 x& }7 b1 l
  % u3 ?5 y; {8 q0 n# P$ R2 U" M
  说罢,五人引颈就戮。《五人墓碑记》上说他们“意气扬扬,呼中丞(巡抚)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3 S0 }7 w+ W7 G: B: C% Y
  / U5 i# ?% m9 x$ X+ F! L
  这篇墓志铭代代传诵,至今仍载于中学语文课本内。烈士英名果然不朽,千载之下,仍能映衬那些注定速朽的钻营之辈,是何等可笑,何等卑劣!
2 A1 m& K5 O& {6 G9 L( E  / N( r/ E, U& w2 \
  行刑完毕后,五人的头颅被挂在城头示众,有贤明士绅花了五十两银,将头颅购回,精心放置在匣子里。8 o& O4 l/ B" i
  5 p9 z' @8 i4 b
  五壮士就义前数日,恰逢大雨如注,狂风怒号,稼禾皆摧,太湖暴涨。人皆曰:此乃五人忠义感动了上苍。
( o) `- p6 Q* }. ~, I3 y# m  ; z9 K8 Y% I3 F5 B. O
  据说,后来毛一鹭未得好死。一日,他在家中正与来客一起阅读邸报(中央通讯报),恍惚见五人前来索命。他惊恐万分,连忙奔入内室,客人也甚骇异。不一会儿,听到内室有哭声,紧接着毛一鹭大叫一声,气绝身亡!
% P/ l9 x" r! E% p( b0 @9 u  6 j/ @) O, \0 x$ I2 O, M3 ]" ~
  不管这是事实也好、附会也好,此人已是千夫所指,遗臭万年了。1 K, H6 i% j5 h4 x$ w) z# T
  
6 w# |- w$ l8 e( O4 |/ w  就在烈士就义11个月后,魏忠贤轰然倒台。毛一鹭为拍马屁在虎丘给魏阉修建的“生祠”也随之荒芜。苏州人感念五人的忠义,将他们合葬在生祠的旧址上,刻石立于路边,名曰“五人之墓”。
  W, e: P8 B" p0 e: O  2 y3 P9 S" r: J
  据说,碑上题字是由天启二年(1622)的状元文震孟所手书。此外,崇桢三年(1630)的解元、复社领袖杨廷枢题写了墓园门额“义风千古”。复社领袖张溥亲撰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他在文中叹道:“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H: ~) K7 L% A
  8 Y) H3 w" D, c. b0 A
  ——是啊,缙绅(为官者)富贵不能移的,有多少?大字不识的小民却能知晓大义,又是何原因?
' f3 n. ]$ P& v9 S+ C  ' p7 h$ H9 _2 [1 c1 J# U9 L) F8 i
  知识就是力量,这力量究竟应表现在哪里?知识改变命运,它同时还改变了些什么?
& ^* _' K! Q  b/ R' O  , j% D0 l5 L9 ~, j3 ]$ _& n
  明末抗清奇人查继佐,在他的史著《罪惟录》中说,颜佩韦等人不过是市井小民,连姓名都不为周顺昌所知,平日见到县里的尉簿小官,他们都会面红耳赤说不成话,可是一旦临难,气雄百夫,虎虎生风,徒手对凶顽,竟然使权珰气沮,缇骑不复出都门。这五人虽然没能让周吏部活,但却让无数像周吏部那样的人活下来了。而周吏部因有了这五人则不死,虽死而犹生!
1 }  X1 k4 t5 f/ \% z! R8 O4 P  , Z. I- [6 `* e! \8 U  H
  他的话,说得透彻!缇骑自从在苏州挨了一顿痛打后,吓得再也不敢出京城半步,魏忠贤也不敢再兴如此的大狱。其余不知有多少东林正人,在此之后得以保全。$ D% z9 z* F( O- @4 b
  
9 e2 y9 w' {  P  匹夫一怒,血溅三尺,就是秦始皇也要退让三分。
; J$ |! v/ R7 q, t& U+ @2 t  % u0 E- h7 A& J0 s! l9 x
  敢问那些视民意如粪土者,难道比秦始皇还要胆大么?
 楼主| 发表于 2007-6-19 12: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君子”碧血丹心永照青史】& W3 l( A+ c! a$ o5 M
  ; O" f8 l$ @* }
  
, ?0 u: }4 o1 @4 S1 u, T  似魏忠贤者流,无才无德,靠权术起家,赖庸主提拔,才侥幸爬到了高位。他不会知道,这不过是畸形政治下的蛋。反而产生了巨大的权力幻觉,以为自己具备了某种天才,天下事没有他摆不平的。
$ n' u4 E4 ?; F* z  ; K8 |" ^3 i2 [) Q. R7 Y0 d7 M
  这种家伙,既没有国家观念,也没有民本意识。尽管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胸襟也还是一个市井无赖之徒。“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像这样最浅显的治国之道他都不懂,动不动还想以屠城来泄党争之忿。那么,他所做的一切,其荒诞无耻,其逆民心而动、背潮流而行,也就毫不奇怪了。) A" n- M1 L. h
  ' h& g' d9 H8 h5 T% e
  逮捕周顺昌,在苏州遭到强烈抵制,并不是一个孤例。魏忠贤的倒行逆施,所触犯的已不仅仅是官僚集团内较正直一派的利益了,他是在与民众直接对阵。
& a+ o. B9 I6 y! W+ P5 |  ' W6 h; Q' O7 [7 S
  魏忠贤的专权,迄今为止节节得胜。他环顾海内,也许感觉已无对手。看吧,天下噤口,君子毙命,官场惟余无骨的小人。
5 `2 J- ~5 J" U4 B  
" K- V) ^8 J& N/ C/ t  但这种情况的背面所潜伏的危机,他感觉不到。是啊,此时此刻,谁还有力量能掀翻他?; e: J1 E0 w. O5 e4 Z: N8 f- n
  
0 S7 q* b3 T5 J- y5 W$ C! \5 @  在古代历史上,皇权就是独裁,因此独裁不是问题的症结。问题在于,要想独裁得安稳一点儿,就要把老百姓的意志当回事。给他们饭吃,让他们气顺,大厦的基础才能牢固。
- l. M7 ~2 ]+ U1 A; E$ K  
& Q* i. m* @' i  \1 v  就算是皇权政治中的天才,一旦把百姓当猪狗,杀之、困之、镇压之,也就离瓦解之日不远了!天才,救不了暴虐统治的命。: ?6 _: H; s1 E! @
    X2 ?0 ]' |6 d
  因为,在政治这个天平上,民意才是最大的砝码!' l4 L' ?/ Y, e9 p9 O3 o. _
  
  m$ G% f! h" j, E7 f$ F  魏忠贤胸无点墨,他不懂历史。魏忠贤是靠拍马起家的,他没见过“民不畏死”是个什么样子。" Z( y% _6 Z" A# C/ g+ \9 x/ d
  
6 y9 I0 E! m' f/ A- \3 ^  他不知道,历史绝不是一条“静静的顿河”。它总有令人意料不到的转折处。当这种转折一旦降临,要致他于死命的人,打的就是民意这张无敌王牌。
! a$ {; Z' [; d, O) H- V) Z  
& ~. h5 r; s+ _; ]! L  他脚下的基础,在逮捕七君子之时,就已经开始摇晃。
; `6 |* _' c6 b7 d$ A* K; E  B/ \. v) R  
8 f4 Q5 N+ i: k8 W3 |0 u2 J/ b  N  早在逮捕周宗建的时候,吴江县就已经发生过万民号泣相送的场面。
2 j, a/ D* Y6 a0 _  : B- `- w2 i0 X. P5 T) i$ q' A
  在苏州民变的同时,常州也有士民万人恸哭于道,挽留被缇骑逮走的李应升。这与苏州的情形非常相似。4 B& c& Z+ q8 v! l9 v$ c7 @
  ( o/ o4 ]6 z/ _( P
  当时李应升听说逮报已到,就穿上囚服,自行来到解所候命,神态自若。有人问他:“可曾与家人作别?”他慨然答道:“我志在以身殉国,安能恤家也!”0 u; ]7 i6 ~/ ^) m
  
5 R6 ]$ n1 N6 s% A6 r3 N$ v  这就是成语里所说的“义无反顾”,决不回头再看一眼。4 i/ x! U5 V! |
  - J! P6 V& ]4 d9 U& _8 f
  当知县带着公文一到,他就随同一起去了府城。常州知府曾樱,慕其忠义,特地到他坐的船上看望他。此外,几位好友也事先来到南察院,与缇骑们商议贿银数目,以免李应升途中受苦。1 m' S  _2 h( e, S6 ~4 P
  6 J* C2 u0 ^" T" b/ \" o
  后来北行到达武进后,李应升的业师吴钟峦不怕受牵连,留李在自家住宿,两人作慷慨诀别。李应升感念身世,心情极沉痛,叹道:“世道如此,读书何用?我叫儿子不必读书了!”老师说:“书何必不读?只是不能像你那样真读书。”李应升抬眼望望,此时置身的小亭上,有匾额题曰“清风亭”,他顿然振奋,曰:“此去必不让此亭笑我!”, F7 m. _; e! f2 w$ v2 z/ i0 L# P
  
* {- m5 S5 E6 E- T  临别时,他还向老师要了一本袖珍本的《易经》,准备在路上和狱中研读。1 Y! Q0 S2 F; v. y4 R: ^1 A3 b" v
  , d5 E& S( N, R; l
  ——生死在天,闻道则无悔。志士之慨,怎能不万古流芳!
7 a5 F: [7 E8 @6 A9 z6 Z" B  - j% Q0 j6 {" \$ F$ r; Z$ \$ u
  后来在路过滕阳驿站时,李应升见壁上有国初方孝儒获罪时题的一首《念子》诗,不禁凄然,也援笔题诗一首,其诗句曰:“最是临风凄切处,壁间俱是断肠诗!”
+ J6 ~5 m5 q* T. \, I6 ?  0 D5 k+ [4 w% o
  三月二十一日,在开读的那天,常州也有令人激动的一幕。南察院前,聚集了数千士民,填街塞巷,马不能前。众人愤怒高呼:“李官忠臣,何忽见其就逮?”(《三朝野记》)1 s  Q3 v8 E  E+ `) t' [7 j9 ~, }
  3 y1 z9 e8 y1 Y0 z6 r
  一些士民手持短棍,鼓噪道:“入宪署,杀魏忠贤校尉!”周围民众齐声呼应,訇然有如雷鸣。5 u" @- A, R, H: p* V! F& q
  
5 ~( M, k0 P8 O2 G* a* Y  一个卖甘蔗的少年,仅十余岁,当街大呼:“我恨极矣,魏忠贤杀却江南许多好人!”说罢,奔跑到一个肥胖校尉身后,撩起他的“飞鱼服”,一刀就割下一大片肉来,扔到地上让狗争食。0 U, M3 |; z; M/ O6 T. M
  " t( f- Y* D" l; v1 r8 L* s
  见此壮举,民情顿时汹涌,人人疾呼击杀缇骑。校尉们吓得魂飞魄散。
8 R3 U4 Z) S7 f6 |
& }. N9 Q, o0 P! S2 F; i  知府曾樱闻讯,连忙赶到现场劝解,同时又请出了李应升。李应升向众人拜求道:“诸君诚然是爱我,但为何要蔑视朝廷?”他再三劝解,众人才渐渐散去。- Y5 ^5 t+ F8 o8 M7 |; v  R
  1 V, g/ }+ U6 a" w# |! }0 m
  当下,曾樱安排缇骑转移到东察院去住,并派了重兵护卫。在开读诏书时,怕发生意外,将大门紧闭,不准闲杂人等一人入内。  a$ \; l8 _8 ^. K4 u; C+ I
  . J) i' R% H+ V0 K: V
  这一伙缇骑,不仅尝到了甘蔗刀的厉害,同时也听到了苏州民变的消息,知道那里的同事脑袋都被踩爆了,着实害怕了,对李应升未敢有任何刁难。三月二十三日,一行人悄无息地押着李应升北上了。$ D* B# s  V. p
  
; `2 O2 Q3 U4 Z/ P) m" e  此次缇骑南下,任务是逮回五人,共有四人被逮到或者自己投案,却有一人没有逮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高攀龙。
) j. f- G/ \7 F% z  4 m' s8 D+ X- E
  缇骑来到无锡后,准备三月十八日开读,有人把这消息告诉了高攀龙。此时他已无欲无求,完全超然于物外。% l' Z% W* ~5 n' E/ ?6 D
  + I* ?: X+ I; Y) A$ N1 C6 ?
  十七日一早,高攀龙去参拜了宋儒杨时的祠堂。杨时是宋代大儒程灏、程颐兄弟的门徒,是“二程学说”的正宗嫡传,也是宋代东林书院的创始人。而后,便与自己的两位门生和一个弟弟,在自家后园池上饮酒畅谈。
$ Q! E( X% n$ a7 m# k6 P  0 N& _; W  F0 f& J
  他听到周顺昌被逮的消息后,淡淡说了一句:“吾视死如归尔,今果然矣!”之后,与家人谈话,平静一如往常。% e5 i. z; j4 T$ |/ G, x! g
  
: |& q3 w! j# S  他写了一张纸条,封好,交给儿子世宁,说:“明日若事急,可打开。”然后叮嘱家人:“勿急,我欲静思良策,明早处分,当无大祸。”说罢,将所有家人遣出,闭门独坐。
  A" d/ b* A) H4 [. \  # L" i$ ^: S6 M1 e
  到夜半时分,他整好衣冠,向北方三叩首,然后来到后园,纵身跳入池中自尽,时年65岁。
$ K! J( a; h4 T8 `' ~2 a: P  
8 i2 `7 F- f+ d. B' g! V  家人于后半夜不见屋内动静,连忙撞门而入。见室内只有一灯荧然,高攀龙人踪不见,便急忙四处寻找。最后在后园发现高攀龙人已在水中,面向北,双手捧心,屹立不动,死了多时了。: _4 r6 j+ p# m7 [
  $ S+ _" ]# g! _
  令人奇怪的是,他衣衫整洁,仅湿了下半身,且未沾染污泥,口中也未进水。所以,乡人都传说,高大人并不是淹死的,而是魂归于自然,与天地万物合一了!, S  a: Q. R) G
  
, n- Z8 O. ]# m2 D+ W. N8 r& {  v  打开他临死前写的纸条,原来是遗疏一道,是让家人递上去的。里面说:“大臣受辱则辱国。谨北向叩头,从屈原之遗则。君恩未报,结愿来生!”(《三朝野记》)
1 K) ^+ c" m; ~* a' _7 X2 ?  
% I+ P) @5 `+ y9 x8 ?3 M4 q+ Q  此疏在亲友乡邻间宣读时,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E6 h# a$ r, j+ E/ s8 i! B! s& W0 V: Y2 `
  0 [9 E4 q; _5 S0 N4 @" o' I
  宵小当道,正人途穷,天地间竟容不下一佼佼者在。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想见300多年后北京太平池的类似悲剧。忠或不忠,在人间已讲不清楚了。千古艰难惟一死,生逢浊世,这“一死”倒也不难。
3 K, u* ~/ u2 F1 |  
" _  T: r# o: d! l: g6 h" T  生如狗,何可留?死如鹏,得自由!: R5 W6 Y% v  d+ [: i# ~
  
2 B  F5 k' D, \& S  ——悲哉,人世!悲哉,大明!悲哉,亿万苍生,忍做楚囚!
, ?: @5 D) f5 J% f/ g3 E1 F7 G
/ `' x# X( u$ v  高攀龙就这样驾鹤而去,其余六人则在诏狱中遭受了与六君子同样的命运。
: k* o9 k- p  s7 c: Y  
$ `8 N' S/ i2 g5 C  周宗建、缪昌期是最早被逮的,押解至京后,立即送入诏狱严刑拷问。
9 ?+ t- w/ ~" ]' T2 @3 d  0 Q3 ^- Z+ w0 c
  繆昌期被逮时,也是很悲壮的。缇骑至江阴,他慷慨而行,曰:“早知此矣,既与应山(杨涟)同事,则应与应山同祸!”三月五日起解之前,他还写下了一篇《漫记》,将生平大事逐一记下,交与儿子虚白说:“日久事定,方可拿出示人,不要徒取灭门之祸。”
8 z8 F( T0 P' `  c4 q: b6 C6 z& y- j  
" c' L; S, v3 z  w5 {  他在《漫记》里对自己的评价是:“为文有笔而无学,为学有识而无养,种种欠缺,人所共见,而不敢存营私背君、欺心卖友一念,亦天地神明所共鉴也!”(见《碧血录》)
$ U8 [4 E* N) a+ Z1 n" ?  
' q& w" ~: W1 d; N. Y  君子与小人,志士与贪夫,磊落之人与两足之兽,所有的差别,关键也就是这一点而已!
0 S1 t# V2 u1 Q9 s& r: S: R  , {0 z% J3 Y0 ~: m: v) u  [
  北行过江时,他赋诗一首曰:“一死无余事,三朝未报心!”所过之处,百姓拦道迎送。有人听到是他被起解,都忍不住泪下。0 \) [0 N, k) K- \; b6 H
  
  Q; u0 T9 }3 k. U  四月,李应升、周顺昌被押解到京。而逮黄尊素的那一路缇骑,在苏州挨打后逃回,黄尊素自己投到官府候命。6 P3 b* z# t5 e
  6 Y0 O, E4 S' Y2 W. B
  此外,还有逮周起元的那一路,也同样遇到了麻烦。据《漳州府志》载,缇骑到了漳州后,地方官员听说退赃即可赎身,就把这话放了出来,家乡父老立刻在四个城门设立了募捐柜,筹款还赃,“不数日钱满,士民如数交迄,缇使也为之感动”。
5 w; u3 E$ \: D" S  6 j" v' o9 z, o9 X- z" S
  不过这个记载恐怕有误,因为周起元在巡抚苏松十府的时候,既得罪了李实、又得罪了毛一鹭,所以被安的赃银最多,达十万两之巨,比直接得罪了魏忠贤的还厉害(再次印证了“阎王好惹,小鬼难搪”之定律)。漳州虽有海运之利,但士民一下凑齐这么多钱,怕是不大可能。5 p- P7 w# T7 w, t* z4 \" F
  ' U7 P6 b. G) X
  所以,极有可能是如《罪惟录》所说,这是大家凑钱来贿赂缇骑的。周起元在巡抚苏松二年中,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离任时,“吴人无老少皆随送,涕哭声塞市”。家乡人也以他为荣,他一出事,来捐钱的络绎不绝。有老妇人取下头簪扔入;也有轿夫在抬客人的时候,特意绕个弯过来,捐出十几文工钱。最终凑齐了贿银,打发了缇骑。
! j# ?" z: `( Z  5 b' F& s; D8 y, m7 l( F" m- s6 S
  这一路也险些出了大事。有一义士在城中奔走呼号,聚众为周起元鸣冤。百姓围住衙署,怒不可遏,差点儿就要痛打缇骑夺人了。6 Z/ C, ?: i1 V' y2 q' h6 G' q
  
) P% ?9 l9 o, U, j4 _2 r  周起元连忙跪求众人:“父老爱我,勿陷我不义!”民众才罢了手。$ b6 V3 I) I! O; O7 s7 [
  . ?: f! p7 C" k# i- e
  此时苏州民变案已轰动全国,作为专政机关的缇骑,彻底被人民群众打服了。逮黄尊素的那一拨,死也不敢再南下;准备押解周起元的这一拨,也不敢带着人上路。
8 m3 m5 e" [  w# v3 e) j  
( Y2 {( j! {" U/ @6 b  这两个犯官如何办?成了烫手的山芋。魏忠贤也不敢再来硬的了,怕再次激起民变,万一天启脑筋开了窍,将危及他自己的权势。于是,经过研究,让天启下诏,改由当地巡抚派人押解。最后的这两人,分别在五月和闰六月才押解到京。4 Q7 p$ e9 z, l2 `  t8 Q

. p* t7 O- G9 l/ L# U& T  在六人陆续下狱后,曾有阁臣上疏请求,在镇抚司审过周宗建等人后,尽快将他们移交刑部议罪。为阉党所控制的内阁为何有这样的提议,不得而知。也许是为掩人耳目,也许是想推卸谋害忠臣的责任,总之很蹊跷。
0 v9 [0 r1 n( J$ K  
# Q' p2 q! G; b' d' a6 {  但是天启充耳不闻,也可能是魏忠贤早给他进了言,就是要把此案连带六人的命在诏狱里面了结。
* B: @4 ~+ N' S8 F) y  9 r& z  R9 a$ Q# @
  皇上没发话,魏忠贤却发了话,他严禁将一人发往刑部。上次六君子案中,漏了一个顾大章到刑部,结果杨涟等人被拷打致死的惨状就给泄了密。因而这次一个苍蝇也不能放出。
; Z; h6 y9 u, }" X1 H  
2 U3 ^8 `1 g% z' y( K+ S  后来有狱卒偷偷透露了一些,说六人死状极惨,一点儿不亚于六君子,且大部分真实情况已永远无人能知了!' L) D" Q. p) D' _
  
4 r& h% `4 `" G. W; V% a# N  忠魂无归处,不见“燕客”来!" e  A' ~6 C/ Q% q5 k
  
, @8 c: o# N* L* T  七君子中的狱中诸人,在生命最后关头的抗争细节,永埋黄土,这是最令人慨叹的一件事。2 U) ?; ?8 S1 `! ?& j: Y
  / G0 N# w. i$ m/ L/ ?% A
  其中缪昌期入狱较早,阉党始终怀疑杨涟所上的“二十四大罪疏”是老缪代的笔,所以许显纯对他用刑尤狠,平日也要比别人多加一副镣铐。在酷刑之下,他十根手指全部脱落,只剩下秃秃的手掌。到四月三十日,入狱40多天时,毙命于狱中。$ |0 O2 N5 _+ d' @, E% k5 X3 B: ?
  
0 z* ~+ g3 E( {/ V. X9 l8 K  合当是天怒人怨,就在缪昌期死后第6天,京师突遭一场千年奇灾!
1 N% H* B: S# c: Z( D7 b+ S. D1 z  
: P  l1 c0 C; [/ q* g  天启六年(1626)五月初六日,上午巳时,也就是9、10点钟的样子,“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塌陷)。东自顺城门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北至刑部街(今西长安街),西及平则门(今阜城门)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荡叠,秽气熏天,瓦砾盈天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碧血录》附录《天变杂记》)9 g; z& _4 V3 m+ z1 }
  
( _( z& k4 |) a1 q+ |- b  这就是著名的王恭厂火药大爆炸事件。8 R9 h( \! ^; e; S" n- {: }# G
  
- I0 h" S7 |6 Z/ }: r  事发突然!规模骇人!景象惨烈!
& M' R  ?+ |7 T! }  * a6 T' |- Y3 d# i) f) }
  王恭厂在北京内城西南隅,也就是今天的宣武门内,大约在西城区新文化街以南、象来街以北、闹市口南街以东、民族宫南街以西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一带。这里是明朝工部的火药库,内藏10余万斤火药。当时凡京营火器所需的铅子、火药都是由王恭厂制造。
: O" ?4 H1 Q" D% F3 @6 g, i0 x; g  4 ~# z% Z/ ^- y
  事故的原因不详,当时先是王恭厂地内有声,如雷鸣阵阵,而后火药突然自焚,产生巨大的爆炸。在王恭厂做工的30余名工匠,瞬间全部被烧死。
, T. G& R" D9 p( `* x) S1 d  7 R0 Y; w& F0 m
  据今人推算,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波及面积2.25平方公里。
. `# o3 Y2 e- b" O5 |7 O- l  
1 Z( r% k8 Z: W, ^% J2 a4 J. M% M  爆炸时的情形极为恐怖、怪异。据明代的正史和各种笔记、小说记载,随着一声剧响,只见空中有飙风一道,内有火光,紧接着蘑菇烟云冲天而起(宛如核爆),平地立刻下陷。长安街一带,纷纷从天上落下许多人头来,德胜门一带落下无数人的四肢。这一场碎肢雨,一直下了两个多小时,实在骇人听闻。
9 @" U) G. a9 V1 e8 B  
( V1 t9 ~; V! O  y1 D  爆炸威力之大,也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石驸马街上有一个五千斤重的石狮子,平日几百人都推移不动,当时竟被气流一卷而起,飞到了顺城门外。还有大木头甚至一直飞到了密云(今日开车也得好几小时)、人体飞到了蓟州。" n8 \) C) `) v* W9 x
  9 R* P# v. ?- p! }  `& J/ j3 _5 p
  爆炸波及的地方,无论死人活人,皆是赤身裸体。衣服全部飘到了西山,密密麻麻挂在树上。昌平县的校场上,也落下了成堆的衣服,里面还夹杂着锅碗瓢盆、银钱首饰。$ r# S' |& \* f( W$ s
  
  y4 N( g- [* p8 Y% i5 L7 E  当时正走在街上的官员薛风翔、房壮丽、吴中伟的大轿被打坏,伤者甚众;工部尚书董可威双臂折断;御史何廷枢、潘云翼在家中被震死,两家老小“覆入土中”;宣府杨总兵一行七人连人带马没了踪影。. v0 b% x9 P$ ~
  
& P* _) @; ^9 I) x  更为蹊跷的是,承恩寺街上行走的女轿,事后只见轿子被打坏在街心,女客和轿夫都不见了踪影。元宏寺街上当时正有一妇女坐轿子路过,气浪掀起轿顶,这女子身上衣服瞬间随风而去,惟余妇女一人赤裸坐于轿中,身上毫发无伤(轿夫估计都裸奔了)。& v% A2 J" W0 a% ?* I) Y+ S
  9 G% }" @. T  |8 X3 Q  ~: S! K
  约有两万多人非死即伤,断臂者、折足者、破头者无数,尸骸遍地,一片狼籍,连牛马鸡犬都难逃一劫。王恭厂一带地裂十三丈,火光腾空。东自通州,北至密云、昌平,到处雷声震耳,被损坏的房屋无数。爆炸中心周围有侥幸活命的,也都是披头散发,状极狼狈。' E% c) X: Y/ A( g
  ) L$ q* F  b. M, a: Z
  关于大爆炸的情况,在《明熹宗实录》、《国榷》、《酌中志》、《帝京景物略》、《宸垣识略》中均有记载,尤其是一位佚名者根据当时邸报撰写的《天变邸抄》记述更为详细。
8 I) R6 z8 u' H) J1 R. ]) k  ! K$ P8 \9 W" ]: q4 C7 x7 m
  这些火药如何自燃?为何事先不见一点儿征兆而瞬间爆发?最奇怪的是,爆炸中心却"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说是火药库失火爆炸或地震引起灾变等原因,都难以解答。
0 n$ v4 q5 l6 R9 a0 y  ! W9 ]) _! [9 V/ Q4 P7 M
  今人将这场奇灾,与印度3000年前的“死丘”事件、旧俄时代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迄今仍争论不休。有地震说,火药爆炸说,飓风说,陨星说,大气静电酿祸说,地球内部热核高能强爆动力说,陨星反物质与地球物质相逢相灭说等,不一而足。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7: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爆炸发生当时,天启正在用早膳。感觉有大震后,他起身便冲出乾清宫,直奔交泰殿。“内侍俱不及随,止一近侍掖之而行”,奔跑间“建极殿槛鸳瓦飞堕”,正中那位近侍的脑袋,顿时砸了个脑浆迸裂。天启吓得魂不附体,一口气跑到交泰殿,躲在了一张桌子底下。
6 F! Q' }' H! C: y# M/ o    
( _  D: N. i2 K1 G. c  当日皇宫也是狼狈已极,“乾清宫御座、御案俱翻倒”。正在紫禁城内修建三大殿的工匠,“震而下堕者二千人,俱成肉袋”。3 ~$ X, G% U4 d  V  p; }
    
- o4 b3 o! ~, M  大爆炸震动了全明朝,上自公卿,下至黎民,无不震骇。朝臣中有同情东林党或对兴大狱不满的,便以上天示警为由,纷纷上疏,抨击客魏,反对诛戮大臣。天启也有上谕给内阁,表示了“饮食不遑,栗栗畏惧”,告诫大小臣工“务要洁虔,洗心办事”、“痛加深省”等等。同时还拨出一万两白银抚恤死难者家属。4 V! q! M5 L0 l* `$ i
    
7 u+ y. U- \  Q0 v' R  从这个官样文章来看,他似乎是有修省之意。但实际上,天启是历史上最不怕上天示警和因果报应的皇帝之一。他的这个上谕,说得恳切且面面俱到,但就是没行动。这也符合中国政治谋略中“干打雷不下雨”的传统原则1 p" z' P  h4 H5 g% H7 B
    + l+ M+ S. ^3 E, c5 R. Z
  当时钦天监有一位管占卜天象的周姓官员,借机奏报说:“地鸣者,阴有余也,主弱臣强。一曰(另有一说):下谋上,政在妇寺作乱,杀戮不由上(皇上),政令从下出。”魏忠贤也是个不信天只信自己的人,当即叫人杖死这个占卜官(《玉镜新谭》)——即使老天发怒,也不许你胡说八道!7 H& S' Q) b3 N9 u1 r. o0 t
    
. S- y8 l3 w9 A% D. ]# N5 k  兵部尚书王永光也委婉表示了对兴大狱的不满,他说:如今罪囚半归诏狱,追赃即立时毙命,虽然他们罪有应得,但这与“好生之德”不是太不合了么?他提出,今后应慎刑狱,停缓建三大殿,圣旨应该由内阁票拟而不应径发“中旨”。当时这类的议论很多,都是针对魏忠贤而发的。0 q4 a! x# F0 u! o2 [% h/ F. H! s
    9 z7 q! c+ V/ k3 n
  天启总是以一个“知道了”搪塞过去,诸臣说多了,他还要为魏忠贤辩护。灾异一过,又马上给魏忠贤记功加赏。
/ O% R+ W8 R5 M" ^' t1 c& a5 ^    
# ?. [. ~. g3 J5 `% t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就得学会没脾气!$ D. M, g4 {& l! s0 [% n
    , |- Y+ |3 \2 v! [4 S
  由于发生特大灾异,京中忙乱,且天启有明令天下停刑,魏忠贤一时也顾不得诏狱中的这五个人了。
, U) J! o- b# S) X    
* j! @- h9 L$ N2 U# |  据说,锦衣卫有一个重要部门就在王恭厂,估计也崩得剩不下什么了。缇骑们心里害怕,互相告诫不可太作恶,尤其不可南下。
6 z: H5 I' q& Z! K" P0 J    
9 j$ q, I5 A3 Z! u2 Q( k/ V  凡此种种,周宗建等人才稍获喘息之机。但是到了六月中,天启想起了这几个人,便又下了严旨,继续“追比赃私”。; Z; C6 U' I$ _7 v
    ; H8 r6 N+ \  q9 e" G! ]7 W
  许显纯对周顺昌又开始了五日一比,起码要打四十棍。周顺昌性格刚烈,每次过堂都要痛骂魏忠贤。许显纯怕魏忠贤派来“听记”的宦官听见了,回去告状,就命人狠狠掌嘴。6 O) e3 C" n* {, |
    . k0 A# i; p% E& G' S( u
  周顺昌脸被打紫,仍大骂:“奸贼,打得我的嘴,打得我的舌吗?”! u3 X' a" P& B8 P
    1 T/ V4 }7 |- N( v9 F$ v
  许显纯暴跳如雷,亲执铜锤,把周顺昌的牙齿全部打落,然后问:“还能骂魏上公否?”
5 I7 g# S& m2 Q& e# C( y) N" t' V    
! t( m- F; g/ K& {  b  好个周顺昌,把满口鲜血向许显纯脸上唾去,仍大骂不止。
8 {4 W1 ]$ q) G5 ~9 Z% c4 Y. @    $ n6 s2 O1 D4 d: f# _3 t& y
  魏忠贤派来的听记连忙飞报主子。魏忠贤听了,大为气馁,遂与李永贞商议,于六月十七日夜里,害死了周顺昌。3 I+ @+ z2 G  s$ M) |
    
+ V( {$ Y8 U3 N: B5 L% C/ f9 {7 {  次日许显纯上报周顺昌病故,两天后才有旨允许安葬。周顺昌的家人来领遗体的时候,只见皮肉已经腐烂,面目莫辨,惟有须发根根竖立,犹有生气!# l! a  g: W  r  o
: O  q& Q/ k6 D/ x
  七君子中,周宗建因首劾魏忠贤以文盲身份乱政,因此许显纯对他用刑尤重。
; m% F" B- _1 K  : }( y* V7 R/ f6 m: f- |7 E
  多次毒刑后,周宗建已奄奄一息,卧于地上,不能出声。许显纯仍攘臂怒目,喝叱辱骂,问周宗建:“还能詈魏上公一丁不识乎?”
3 B) z( k: S( B9 D4 v" ^  
6 @8 ]4 x7 I* \4 E: z5 g  御史王心一见前已有六君子之祸,很同情周宗建等人遭遇,便去见冯铨,说逮了周宗建等人,朝廷大失人望,希望他能出力解救,以挽回人心。冯铨不肯,王心一知事不可为,只得含泪而出。
) R3 h' T2 t5 |  & H8 _. `# Q& G3 [6 {
  最后,魏忠贤命许显纯以铁钉钉入周宗建身上,惟求其速死。见周仍不死,就给他套上锦衣,浇以滚水。周宗建顿时皮肉卷烂、赤肉满身,在极度痛苦中熬了两日,于六月十七日含恨死去(《明季北略》)。1 ^5 @4 u0 c0 p3 O: l8 ^) c
  
* G0 j, Q. E' m3 p$ z  黄尊素入狱后,也备受酷刑。他知道早晚躲不过一死,就赋诗一首以明志。周宗建死后,因周起元路远尚未解到,狱中惟余他和李应升两人。黄尊素看到李应升受刑很重,就把自己家人拿来的完赃银转入李应升名下,以减轻他的追比之苦。
1 R1 k: x# H" G3 Z# h+ t4 X  
9 V' @! p3 B' ^1 a2 E! E  两人囚室仅隔一墙,黄尊素预感死期将至,便敲壁与李诀别,说:“仲达(李应升字),我先走了!”
- x: C* d0 }# C/ s" v! o4 E  ; T* w$ Y8 D" Y9 `- m: G
  李应升大声应道:“足下先行,应升踵至矣(我脚跟脚就到)!”
; B. H5 v2 s/ J& O6 ?: o# v  
5 j/ y6 w$ g' u# `- K. H% B, K  壮士死义,如赴郊游。其浩然之慨,掷地有声!& U7 B* R  x& G* ~
  6 X1 A$ u' ^  [. F: M7 W
  次日,黄尊素果然被害,时为闰六月初一日。黄尊素就是“清初三大家”之一黄宗羲的父亲。黄家赤贫,虽坐赃不足三千两,也还是拿不出。后多亏故旧、同年及乡邻捐助,才得完赃。
5 U" X/ P# }: @) K  4 }& ^5 q( k! X" B) b
  第二天,轮到李应升。他在死前赋绝命诗二首,其诗句曰:“十年未敢忘朝廷,一片丹心许独惺。”又写好遗书,与父母儿子诀别。
! c2 S! f4 r9 m" Z4 m  
& ?# w& B/ B- J: d% ?% N6 {  他的儿子那时尚小,他特别叮嘱儿子:若将来上进有望(能做官),则早早开始奉养祖父母;若上进无望,那么无论如何要做个读书秀才,将我的文稿、书简整理好,因为这是“文章一脉”。我苦于生前未能尽到供养之责,所以你祖父母百岁之后,一定要葬在我的墓侧,不得远离。! _) B; M" e( l- V$ u
  ) y) n* }+ C5 j9 ?% R/ r1 U
  而后,他将遗书交给监狱卒,伏地向朝阙遥拜:“纍臣以身报国,死无所恨。”又望家乡遥拜父母:“忠孝不能两全,今生无复见二亲矣!”当日即在狱中遇害,年仅34岁。* y" h/ U1 Q' U6 l8 r
  9 J9 e6 K6 I2 R5 O
  待周起元被解到时,前面诸君子尽已死亡。% C6 H, T' z3 h! A. k1 e9 o# p8 U+ f% k
  : }0 u% x# ~# y- ?; [
  说来,在阉党的指控中,周起元才是七君子的“祸首”,其他多人都是被“窜入”(并案)的。王化贞在李实的空奏疏上,填的赃银数目大得惊人,竟有十万两。他入监狱后,魏忠贤指示说不用审,就照十万两追比,这显然是一心要杀他。
0 n/ t. P3 k9 @# f  
( q# A8 Z( i3 G  为了完赃,周起元家产被充公,仍远不足数目,以至株连亲友无不倾家荡产。他本人到九月,也为狱卒所害。
* j5 _2 M$ B/ @% o/ k' I
7 u  A1 y2 n) r$ J0 ~  从天启五年初以来兴起的两次大狱,把东林党在朝中的势力基本赶尽杀绝。在肉体消灭和思想控制两手并用之下,士大夫或是公开投靠,或者百鸟压音,“举朝结舌,而谄谀颂德之风纷起。”4 v' R: G' l( y- z
  
' K$ ?' B) `) z' a) E$ j; g7 C  在最黑暗的时代,却到处都有颂歌盈耳。这样的怪事,恰好说明凡有“老王卖瓜”的地方,必是恶政横行之处。: J+ @* Q9 d( I8 H
  : a: g+ t( u4 q0 `0 F. A
  天启这个傻皇帝也很高兴:魏公公种的瓜,真是越来越甜了!他乐得耳根子清静,不用再听东林党人的噪聒了。) U- W& p, u# B2 V7 h/ y: p
  
$ R2 S- S8 R$ J  ^! K: H  L; Y: z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路走歪了还不许人家警告,警告就是别有用心。愚人做事,大抵如此,你跟他理论是没有用的。% |, a6 V+ f! n* h3 d
  + K% n, @! y; J# b; H) t
  真正能让他清醒一点的就是民意。天启六年三月间的苏州民变,给阉党的全胜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0 z! Y4 M5 V4 v) S! F( @  . O6 z: I1 Z% n! v& w8 i) l8 ^
  不仅是缇骑不敢再出京逮人,就是魏忠贤本人,也对民意产生了深深的恐惧。2 b: k4 B* Y$ R3 Z# T6 O
  
  k% ^7 t+ [; `  G& E% ?2 B  当后来,他想出手最后扼住大明命运的喉咙时,就是民意这道铜墙铁壁挡在了他面前,使他不敢再前行半步。% Y" L2 ^4 _/ Z  S) \, q% V1 i
  . P  |" X2 }! p8 I, O
  自作孽,不可活。杀了那么多无辜和正直的人,还想有个善终吗?还想让后世的人念你一声好吗?还想一世、二世乃至传之万世吗?
4 W. O0 P1 q7 C4 Y% F! m  1 a" Z8 |* m0 g- ~9 C3 B9 T
  他真是太看低了天意、人心和公理!
 楼主| 发表于 2007-6-20 17: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悬崖绝壁上的最后狂舞】
1 X6 I  z- g& G  Q2 w3 l4 I. j  
* T# g1 m. L* Q4 x1 X7 {- x  
; e$ ]  ^6 i. |% k  这时候的魏忠贤正是踌躇满志。0 |. v' A3 R! t$ u- W
  3 I& D5 g1 ~5 a- [. H7 t
  ——放眼看去,只见天低吴楚、众生匍匐,真是几千年未有的好日子。. G0 D7 Y% V& f6 B; `( {
  2 W! R$ e' z/ J7 Q
  好虽是好,但他也知道,高处是绝壁。要维持住当前这地位不坠,对上要死死控制住皇帝,对下要让老百姓服服帖帖。对上倒好办,宠着那半傻的皇帝玩就是了。麻烦的是对下,靠感化、靠恩德是不行了——老百姓能相信有杀人如麻的菩萨吗?$ }. U4 F6 d, b, |
  
; B5 B& r- B$ O8 b! b+ D7 K  只有使用恐怖手段!7 B  k0 l3 O& P% `
  ( N/ l6 c6 R4 X) J3 X/ |4 ~
  无德小人,又想倒行逆施,所以他不用这手段没别的办法。魏忠贤专权时期,由此成了明代特务横行、罗网密布的最黑暗时期。今天的人对明朝的印象一直不太好,除了明成祖清洗建文旧臣一事太残酷外,跟魏忠贤搞的特务政治大有关系。5 ?0 p5 L/ C( Y% p$ {- Q
  
3 V& D4 v1 w- i7 |( O6 l+ _  所谓特务政治,就是无论城乡遍地都是“番役”。这个番役,就是东厂的密探、眼线,即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业余的无非就是京中的地痞流氓,只要提供了线索就有赏钱。
: U- ^+ p# J8 o' b# G& q$ O  . a( u: ]( F# W8 N
  这些密探,是官方默许的黑社会。不拿“驾帖”,无须证人,就可以闯进民宅查案子。当事人若明白,给够了贿赂就没事。否则往东厂一报,逮入镇抚司,刑重比法司重十倍,人也就别想生还了。
1 h# w8 b) v" z* K  
" W, @% h, J2 l; h5 V  倒行逆施者为什么喜欢养恶奴呢?因为恶奴可以制造冤案,只有冤案不断,人们才会有恐惧感——不犯法你也有危险。这样,才能保证老百姓服服帖帖。
- z( j0 s, K  [" z) @1 b* }  # |& f: T+ T8 s0 w
  魏忠贤也许是自己没有卵的缘故吧,所以看不得天下有堂堂正正的老百姓。只有人人战战兢兢,满腔怨恨又强装笑脸,才是他所要的效果。
( F) y5 a# V8 t1 f9 I6 H9 J" f  
. F0 X: d7 r  B6 T9 H6 p! z8 `  最奇特的,是王朝的专政机关,居然把王朝的行政官员也普遍列入监视对象。每月几百个番役,轮流抽签去各衙门侦察,称为“坐记”。对被监视官员,无论公事私事,都要逐一报上来。以至官员家里的争风吃醋、油盐柴米事,很快就能在宫中传开。3 v1 ]% y" [. v) J5 f
  
  Y2 N8 _- z( i/ f2 E! I  中书舍人吴怀贤在家里读杨涟的奏疏,忍不住击节称赞,结果被奴仆告发,难逃一死。
1 C" W% a2 l: @9 a/ m& D$ q  ; \4 P9 b/ j& r; f  E
  即便阉党里的重要人物,也不能幸免。阁臣丁绍轼与缪昌期是好朋友,闻昌期被害死于狱中,不由叹息了几声。据说东厂马上报告了魏忠贤,立刻矫诏赐死。1 O6 u6 b8 |& @) N8 v
  6 s4 J7 s; u$ [- ~9 i& f1 }/ ?; u
  魏忠贤时期的密探,遍布大街小巷。“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戮,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这样严酷的情况,大概只有秦始皇时期才有过。
* ~$ J3 }+ v, f* B( C' h$ d  " w/ o3 }- y2 O( H( G6 V
  《玉镜新谭》里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举朝但知有此二人(魏忠贤、崔呈秀),而不知有圣上也。威福日盛,鹰犬日众,四方孔道,民间无敢偶语者。驿使停骖(官员出差途中休息),即卧榻间无一敢提魏字者。身在京华,童仆往来(派仆人办事)无敢带一家书者。去国诸臣(被罢免出京的官员),典衣觅骑,萧条狼狈,全无士气,而一经削夺,门无敢谒,郊无敢饯者。虽师生戚友之谊,亦荡然扫绝,重足而立,道路以目。凡衣冠士庶,相见之间,皆缄默不敢吐半言,即寒温套语,问讯起居,并忘之矣,唯长揖拱手而已。其婚丧宴会亦不敢设矣。三、四年来,普天率土,凡智慧者化为愚蒙,辩捷者妆成喑哑。中官之威动海内,未有若此大神通也。”
5 k9 n$ x( f8 L  
5 \' X  Z0 r; L+ K) ^9 P  社会生活到了这个程度,已非常态。官员和老百姓都不能正常过日子了;自由而快乐的,只有阉党中三百余人,又岂能奢望平安明朝?+ B* |* X' I' S. C( l2 d
  
) L, c) A2 J+ q, @! b  魏阉杀人,心冷如铁,就是幼童也不放过。在一起所谓“逆妖”案中,竟有“怀抱孺婴赴市曹骈斩,尚盹睡怀抱中未醒者”(《酌中志》)。即使在皇权制度下,这也属骇人听闻,触犯了人道底线。无怪乎他本人倒台后,牵连亲属,也遭了同样灭族的报应。1 Y  d. g+ Z; v/ ]  |3 [
  
$ U) ^1 q% r; m  \  有一则流行的事例,被载入《明史》:
* a1 A+ D0 [1 @6 M2 c( n  
0 `5 j" i$ i) j/ R9 C4 X/ D  有四人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信,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子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磔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者魄丧不敢动。7 p" \* {$ Y( P3 @. N
  ; C. J* i: W7 P5 P9 q9 p1 _
  此事,在夏允彝的《幸存录》中也有相似记载。一天,某旅店里有五人相聚饮酒,其中一人说魏忠贤作恶多端,不久定会倒台。另外四人心生恐惧,并未附合,有的人还劝他慎言。那人高声道:“魏忠贤再利害,也不能将我剥皮拆骨!”
; }; U0 U* v7 [% K  
$ _4 a  }4 @1 Y0 y1 e% H+ X  当夜,众人正在熟睡中,忽然门被推开,闯进来数人,举着火把照了照每人的面孔,将议论时政的那一个逮走了。稍后,又把另外四人逮去,带到一处衙门,见先逮的那人赤裸卧于堂下,手足皆被钉在门板上。堂上有一鲜衣显宦,正是魏忠贤。魏忠贤对四个人道:“这位说我不能剥他的皮,今日不妨一试。”; a' `9 b, S; Q( E* G7 G7 T* c
  % W+ Q  L; R+ K) U
  他命人取来熔化的沥青,浇在那人身上。待沥青冷却,再用锤子敲打,沥青便与人皮一齐脱落,成了一张完整的皮壳(酷似今日黑屠宰户给鸭子拔毛)。四人魂飞天外,魏忠贤赏给每人五百两银以压惊,并将他们放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09: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东林党人,魏忠贤防范得就更加严密。自六君子大狱起后,侦骑四出,凡是与六君子有关的人,无不受到监视与跟踪。
0 \3 P+ c! ^# t6 ~  
  B7 R7 C7 M4 X8 Z' l  魏大中被逮至京后,其子魏学洢也潜入了京师。“既抵都,逻卒四布,变姓名匿旅舍,昼伏夜出。”(《明史》)完全像是在做地下工作。
2 x& \6 D2 d& ?7 t% @  
' C5 \1 {3 F, r3 P  杨涟的亲家陈愚,在杨涟被逮后全力以赴帮助杨家进行救援,结果也被东厂盯上,“逻者交迹于门。”
) [8 q, l3 x6 j1 P) {  * I3 t2 ~8 _- Q. ]/ {  Y6 h
  高压之下,人情世态立见冷暖。志士被祸,人人避之惟恐不及,即便亲朋好友也躲得远远的。顾大章在北行途中,一路上,他所认识的好友都闭门不敢相见,正所谓“槛车尘逐使车辕,一路知交尽掩门”(顾大章《道经故人里门》)。4 U. |% e# j* }1 l, I; ?4 T! j
  
3 v+ q3 p: K. e/ ^  背后发发牢骚,慷慨激昂几句,谁都敢。真要玩命的话,勇敢者百不及一。仕宦者,智识者,知识改变了命运者,大多是纸上的英雄。这才会有——人间道德文章连篇累牍,宵小猖獗于途无人敢问!
( V# }  \: A8 j' c3 S) V- J& u& U  
% P3 w; k2 d2 _7 D2 U  周顺昌的一个同乡朱祖文是个例外,他曾在周顺昌被解到京之前,先期到京设法营救,又去定兴、吴桥等出筹款,为周顺昌完赃。
: a9 D# o# _; ^( |& `  9 y7 H0 M( t5 z# N
  朱祖文是一名诸生,其祖父曾任都督。他写了一本日记《北行日谱》,将北上一路上的经过逐一记下。其文朴实生动,绘声绘色,堪称古代最好的纪实体文字之一。' l4 Y6 [0 F$ M7 o
  ; y+ O! O+ j7 P" E) s
  日记写道,他与周顺昌的两位仆人唐元、严秀从苏州出发,北上过江,在江边就看到有锦衣卫旗校群集。船到杨州等候过关卡时,两个仆人登岸,就有一位长髯公招呼他们:“你们来了?”两人未答理。该人又说:“你们是苏人。”言语间仿佛是很熟悉的样子。两人虚应了两声:“是啊,是啊。”那人才离去。" r4 l2 u  ]1 d1 Q4 \7 P5 U
  - l/ Q5 r6 B4 k3 S* N
  仆人回穿后,告诉了朱祖文,朱大为惊异。- ]8 L7 I. Q: G  ?
  
% J3 b: s: `) ?  他们一行从清江浦登陆后,有一个差人,骑马驰过后,忽然又返回来问他们:“你们已经来了?”三人不答。那人也是说:“你们是苏人。”朱祖文虚应了两声:“是啊,是啊。”那人才离去。# t. X+ r! W+ a- U
  
# e, u/ }# _+ ~( p  C& C( S; f; }  唐元悄声说:“听他口气,像是知道了我们的行踪。”9 w1 O" ]" B7 b1 s/ ~
  ( \) ~- _+ ^$ W9 l/ f
  朱祖文怀疑这是苏杭织造李实的手下,专门来缉拿六君子亲属的。此时他身上还带着周顺昌写给北京朋友的信,想烧掉以减少危险,但又怕进京后没有凭证人家不肯帮忙。晚上住在旅馆里,心里正七上八下,忽然有一群人猛擂旅馆大门,其声甚厉。
. z" B2 D! g+ b0 b( j: q% s" b  5 L4 K" N) Q/ Q5 g7 X2 `
  朱祖文想,这必是缇骑来抓我无疑。再一细听,原来是县里的衙役来喊里长有事。7 k$ }$ P9 K+ Y; j; A# n) E2 C
  " m5 J. G! L  G% J+ |! \3 E
  抵达北京后,朱祖文考虑到京城正在戒严,有必要先找个藏身之所。他来到与他祖父有世谊之交的宗都督家,设想这里可以停留几天。叩开门后,他诈称是因别的事情到京,请求留宿。
. T& H5 v3 d! {6 w/ v  ) p: D4 F/ n  K, `
  宗都督已过世,长子在外地做官,家中有二、三子在。两人相视一眼,皱着眉头对朱说:“此间大非昔比,即戚里侯门,无不惴惴危惧。倘客非其人(假如留宿了可疑人),十家连坐。君以异乡入吾门,比邻已有密伺者,君其务就逆旅乎!”
: O) R4 f+ ^' j+ z- n* z9 {' ~  }$ {  
4 g, V( S4 O% z, F3 ^$ h4 @  这边外乡人一进门,那边邻居就有盯着的,看来京中的小脚侦缉队早已有之!' _; X+ I4 U2 b$ l
  
& p$ _2 @+ j9 j  求一宿而不可得,要求暂时存放一下行李也不可。三人只好返回,在长安道上另寻客舍。
) l3 L( k2 Z4 F  
% N* f. u: K  Y0 G2 g0 ^* L7 o( Y  可哪知道,就连旅馆老板也是东厂眼线。朱祖文在京中不过呆了十多天,就被盯上了。# T5 U9 V& R+ x( f2 N
" d3 f# I. q: ~$ t! t  i& R
  旅馆老板看他们主仆三人谢绝宾客,又时时密语,不禁起了疑心。一天晚上,居然有一长髯公闯入(看来密探都有一口好胡子),四下里探看他们几人的行装。+ h: A" |" T. ?( Z  v" H. C4 q1 f& Z. u
  
5 u# y: l% N' Z0 {1 |6 q# o' H  到离开旅馆的时候,严秀因为计算住宿费,跟老板起了争执。老板很生气,几次说出疑心的话来威胁。朱祖文担心出意外,连忙将一件行李赠送给老板,让他消气,这才解除了危机。+ B' y! b- N! o9 E+ g6 \" g/ v
  ! s5 P+ S' u6 u
  这期间,朱祖文还去找过周顺昌的好友朱尽吾,想借宿,朱尽吾却告之“寝所不便”。他又找到自己的好友蒋士衡,蒋失声道:“此乾坤,何世界,兄奈何自投此地?”蒋还叮嘱道,听说东厂针对周顺昌特别派了三十余人,专门抓来跑关系的人,万望小心。, v% T7 l) O, x' ?+ u
  " k' M) Z6 i# S/ P
  周顺昌另一位在京的仆人钱真,后来果然打听出来:“厂卫缉访果有其人,且五十余辈!”按此计算,那就是派出了300余名侦探,针对六君子的家属亲友进行监视。. @) M, m* E* v. \: U. ~( i+ w9 m; e& O6 y
  $ f9 k; ~. [5 ?" b1 O: U
  十多天中,朱祖文感到找人办事太难。若不是老乡,人家轻易不肯见。对方若是老乡,又怕“番子”早就盯上了。朱祖文万分警觉,与人会面时,都事先约在古庙中。随身携带的信件,有时“糊于壁间”,有时“粘之敝袜底中。”
- @' I, e& L, i4 I8 n. @$ s  
; \* s+ Y5 g& g' f1 L& X  他后来到定兴县去借款,专挑荒僻的小路走,但还是没躲开侦探的堵截。在半路被几个番役拦住,喝叱下马。当时情况甚危急。朱祖文和和严秀在前,把行李交给三人检查,又东拉西扯的转移侦探的注意力。唐光趁机把周顺昌写的求助信扔进嘴里嚼掉,这才免于大难。! {: ]5 ^/ N9 Z
  6 C. |; s1 `  h3 K' g
  到吴桥去借款的时候,离北京差不多有700里了,友人仍嘱咐千万不能到闹市去。8 l  u+ L: e- H# t* z9 Q% l8 l
  
9 s5 g) ~6 i- H* Q. {6 n0 k  朱祖文叹道:“世道至此,真可畏哉!”
9 o) ^: n5 c) b  8 i6 B- f7 w: k# {& c3 h& O: w
  魏忠贤专权,一方面滥施淫威,以镇压之权防人之口,谁也不许说不好;另一方面,又贪功冒赏,要把世间的好处一个人捞完。( \! m" j( K0 @" W7 u" C6 Q
  
  p3 [" h! B+ e4 d* y( }  按他这种人的习惯思维,功劳不是靠才干、靠勤勉奋斗出来的,而是靠狗仗人势、巧取而来的。
  B) |9 h$ z3 ^& M$ a  
, ]( u4 S* H6 b7 W/ S  特别是自天启五年(1625)坐稳了位置后,无论朝中还是边境,凡诸臣有功,他必居首功;有赏,他必得其上赏。
! ^& k9 N  I3 J" h2 O$ {* }4 _: I  
  B6 l- w) i, Q- A" B  天启六年(1626)正月,袁崇焕获“宁远大捷”,努尔哈赤被明军大炮击伤,不久郁闷而死。魏忠贤在此事上寸功未立,却加恩三等。荫其弟侄一人世袭都指挥使;其侄魏良卿为肃宁伯。心腹党羽毛也各有赏赐,惟大功臣袁崇焕赏赐却甚薄。后在舆论压力下,才升袁为兵部右侍郎。
, d1 s% {5 G/ Q  - a6 W- V; |4 m! i
  兵部右侍郎不过是兵部三把手,不知全明朝还有几个用兵能超出袁崇焕的!, P! u$ |1 ?- [+ X) a* e* R
  
5 t9 z9 f) b: p4 o" D# |" `& N  越是能干的,就越往后排,这也是庸官用人的特色之一。但是打仗是关系到明朝国运的事,魏阉之流荣华富贵全赖国运,他们这样用人、这样办事、这样考虑问题,真是蠢到了家,好象就怕明朝不早亡似的——正人君子其实不该忧愤,只管看热闹就是。3 q) ^( ?) t: H
  
. Z9 R: c2 ]7 {- y! T3 y  时隔不久,魏忠贤又进封宁国公,魏良卿加太子太保,4岁侄孙魏翼鹏封平安伯,3岁侄儿魏良栋封东安侯。! Y4 x/ {, F# y1 o% m
  / X1 H9 B9 p; a
  真个是:赌徒出身,文盲学历,一门公候!8 o/ v  @3 w% i6 G
  3 N: \# C) m: v
  你能怎样?
# R9 S% P" c+ U! h  
1 E/ I& ~: O9 ]; A) C6 A4 d/ q  ——生于浊世,要是太认真了,不等人家把你整死,气也要气死了。
$ F( M& H. N8 s# f7 e$ [% X% Y: \$ v
  袁大人被压制,完全是功臣之悲。真是卖命的不如玩狗的。8 K* A- c. E& b3 C+ n+ j
  $ }9 O! K. m. P
  那一仗,打得不容易。魏忠贤提拔起来的兵部尚书高第,在天启六年(1626)正月得知努尔哈赤大兵出动,闻风丧胆,下令全线撤回山海关,连十多万石军粮都扔掉不管了。只有袁崇焕拒不从命,决心独守一座孤零零的宁远城。
' }- R  b7 ]5 ~6 _% ^) o  $ f# X. \: {! C2 v" G/ S2 u
  正月下旬,努尔哈赤率6万余八旗健儿逼近宁远城,号称20万大军,而袁崇焕麾下守城的明军仅有2万。袁崇焕写血书誓与城池共存亡,将城外居民动员进城,房屋粮食烧毁,坚壁清野。5 X, B+ {1 _. G
  
2 m# }, d5 }: C1 N7 o" C  宁远城上,还置有11门西洋“红夷大炮”,严阵以待。这红夷大炮,是购自澳门、由葡萄牙制造的新式大炮。
4 [3 V) K" @- C! L% u/ _1 l  
4 ?3 P  v) ]& v! b) x' b/ `  二十四日,后金大兵摆开攻城架势,袁大人纹丝不乱,只与一名来“天朝”办事的朝鲜国翻译韩瑗在城头阁中,谈古论今,大有诸葛孔明之风。$ c* ~5 I* M2 t* |/ t+ z+ f
  4 n0 q% l' I3 A7 Q8 E; r; N7 V
  “俄顷放一炮,声动天地,瑗怕不能举头。崇焕笑曰:‘贼至矣!’乃开窗,俯见贼兵,满野而进,城中了无人声。”(朝鲜李星龄《春坡堂日月录》)
; \* t* j3 }" G3 D( ^! [0 k9 Q  
3 `9 F% e" f  S% h! D  宁远,仿佛一座深不可测的空城。% u5 v4 \! q* ?
  
" u" j* w% O. _  总攻开始后,后金军人马有重铠,前锋有战车。一时箭飞如蝗,宁远城上,箭簇密如刺猬。
" t$ Y( V4 r* j' l  
3 Z3 h8 E2 d' ?  待敌逼近,明军的西洋大炮开始发言了,每炮一响,烟雾飞腾,后金军里必是一片死伤。
7 ^- v3 y0 n6 M2 Y  S- z8 U  ! {  Z8 ]' d- n& _7 M
  但后金军拼死的劲头也真是了得!有少数战车冲到了城下的炮火死角,突击队员开始猛凿城墙。时间不长,就有三四处地方被凿通,情势危矣!* T% ]: |! ^8 F% o* ]
  7 S+ X8 i. y! T( Y6 l  z
  袁大人稳如泰山:你有拼死精神,我有经济规律。他命人把官库中仅有的一万两银子搬上城,凡击倒一敌,当场即赏银一锭。士卒精神大振,无不用命,有面中流矢亦奋勇不退者。
# b  l9 k+ U1 o8 Z* O1 s2 c+ N) |7 W  
+ k/ g2 b' d  ^  w, Q  袁崇焕还亲自挑土堵塞缺口,一不小心中箭受伤,就撕下战袍一角裹上再干。主将如此,士卒哪里还肯退后!
( Z* v0 T) U! F* R, t4 g! R- T  
& t/ Y7 @- ~: _  R$ c5 |3 t  明军还将一些被褥里包上火药,从城头扔下。当时正是寒冬腊月,估计后金的后勤保障也不大好,一见有免费的好货就纷纷上去抢夺。待城头一放火箭,下面的被褥立刻腾起一片火海,后金战车尽被烧毁,人也烧死不少。凿城运动完全失败。5 x" y9 T+ R3 }/ ]5 N4 q
  " \# W8 L; \& q  w  e8 |
  这一天一直打到夜里二更,“城上一时举火,明烛天地,矢石俱下。战方酣,自城中每于堞间,推出木柜子,甚大且长,半在堞内,半出城外,中实伏甲士,立于柜上,俯下矢石。如是屡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棉花,堞堞无数。须臾,地炮大发,自城外遍内外,土石俱扬,火光中见胡人,俱人马腾空,乱堕者无数”。努尔哈赤见城下战士死尸枕藉,心为之沮,只得收兵。. I( @( t1 d; j3 E1 P3 G
  ( l6 b" k- {4 z  }; z
  第二天,再来一遍。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大股兵力攻城。袁崇焕登上城楼了望台,监视后金军动向,等到后金军冲到逼近城墙的地方,才命炮手瞄准敌人最密集处发炮。“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
! M1 Y& t9 @8 v! u$ Z  ^3 ?9 h; h  
5 E& _% ~. b3 s- L/ b  这一天,后金阵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中炮(具体是谁不明),有关史料均有提到:炮击“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蓟辽经略高第奏报》)“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张岱《石匮书后集》)) m& o. _, X( v) L* h$ Q0 ^* W
  5 W7 z% d. A$ L7 ]7 }; t
  据推测,正在督战的努尔哈赤大概也是在这一天负了伤。
, Y4 L% w- S' Q5 N3 z  
; T) M/ r" m' S; E4 M: s  无敌八旗,此时已被明军吓得魂飞胆丧,任凭军官如何挥刀督战,一到城下掉头就跑。这一天,激战最为惨烈。到晚上,后金军基本上是不行了。
: u5 h0 T/ G9 Z' K% z- P/ c8 w  
. Z3 S& j) ~! Z( U. q  N  第三天,正月二十六日,后金军虽然还围困着宁远,但都离得远远的。一靠近,西洋大炮就是一顿猛轰。% R. f* d# n5 p! Z' O0 Q8 `
  
( e1 Y6 J; O4 U3 `' Y  努尔哈赤完全没了主意。后来偶然发觉附近的觉华岛上有人烟,就派大部兵力去攻打。岛上有七千明军,是负责看守岛上粮草的。由于装备不足,且是水军,战斗力不强,最后全部阵亡。努尔哈赤心里才算是稍微平衡了一点儿。* T" P8 d* D+ u' d3 p5 m  t
  / G8 k: C' I/ `8 i5 v3 v
  大战三天之后,努尔哈赤知道斗不过袁崇焕,只得撤军。到二月上旬,大军全部撤过辽河以东。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的守城战术大获全胜!
# K3 a" a8 o/ g  0 f/ V9 b3 v$ p
  当初“宁远被围,举国汹汹”。如今宁远捷报一到,京师士庶,空巷相庆。天启也下旨称:“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为封疆吐气!”! U& U0 w) y& K6 |$ J/ k
, _  L" c4 ^$ p
  天启七年初,后金皇太极发兵攻朝鲜,约6万大军跨过鸭绿江,把朝鲜一举打服。/ F' c& g0 }- D1 k3 S
  # r8 L3 W- H' x# m3 |
  这一时期,袁崇焕一面与后金议和,一面争取时间抓紧修建锦州,中左所和大凌河三城,把防线向前推进170里。天启也完全赞同这种暗渡陈仓的办法。
9 m# ^2 o/ Z% h5 k9 h  5 K+ w' X; u. r7 x* |
  皇太极发现了明军的这一动向,觉得三城若是建完,无异是钉在自己脑门上的三颗钉。于是就沉朝鲜大胜利之机,发6万大军,从沈阳出发,渡过辽河,于五月十一日包围锦州。* O7 p) i! u# D9 O2 `3 s, e
  7 N. N9 u0 R7 ^9 m1 e7 ^
  明军守卫锦州的是赵率教、守卫宁远的是满桂等人,袁崇焕在宁远指挥全局。袁崇焕一贯主张“守为正着”,以坚城厉炮,对付后金铁骑攻城,是以强项对弱项。因此各城只须守住,不须救援,不给敌人野战的机会。& A, T8 b( F$ J4 U
  ! T4 B" s$ J% P: p3 x) p
  天启也很赞同这一战略,并且他还看好宁远才是山海关的屏障,责令袁崇焕本人不得离开宁远一步。这样即便锦州失守,宁远也决丢不了,从而动摇不了根本。
/ X$ x% l; r& e9 y( h/ `; x  : A9 Q% S$ I' r
  在宁锦一线,天罗地网就这么摆下,等鱼上钩。% O$ L; `% X% F) T7 \$ _4 f/ b2 L/ N
  $ `+ ~" p/ i3 R: l4 Z' H! k
  皇太极这人,比他老子努尔哈赤的功夫差得远,在24天之内,与明军大战3次,小战25次,一点儿便宜没捞着。其间在锦州和宁远来回跑了一圈儿,两围锦州,攻而不克,中间又偷空去了一趟宁远,就更不能得手了。% P1 T) ]/ u+ |3 U1 O% \; T+ d- Y3 y
  
5 I. G7 i. S9 P) V  比较惨的是六月四日第二次打锦州。明军用西洋大炮、火炮、火弹和箭、石组成火网,后金军连城墙边都靠不上。; ?7 u- a0 a& n3 U, N
  
6 M) h( ^& A' v5 O, ~3 M0 P  后金突击队员冒死以车梯强渡护城壕,被火炮轰死无数,城下尸积如山,一仗就死了3000人。士卒回营后,抱头大哭,如丧考妣。# c/ P" W% Z0 b  T
  % g$ s) a1 z' o7 c, v' B, ~
  皇太极知道再打也是白死——继承了皇位不一定能继承天赋,何况老爹都打不赢袁崇焕。当天夜里,就撤军了。
4 ~+ ]/ k8 F/ r5 [. }$ ]1 O( k' w  
, X" p6 ~  O8 S: |0 o  此为“宁锦大捷”。* U- {% M2 Q& |7 ?
  
9 S9 l$ `' J3 G5 G; b9 c  在两次大捷中,天启皇帝头脑相当清醒,用人不疑,指挥若定。后勤、兵员保障都很及时。要是给他记个功,那还差不多。- T+ \3 o5 \1 t
  
1 _- L2 I. E" S- D  s  但此次魏忠贤又贪天之功为己有,还指使其党羽攻击袁崇焕“不救锦州为暮气”,污蔑袁崇焕与后金议和导致朝鲜被攻。甚至连撤消宁锦防线的议论都出来了。袁崇焕不服,上疏乞休。
1 e  A- Z; H* t7 M  
5 r$ S; ]: ^/ e0 t4 Z- @! Q0 H  天启这时候也翻了脸,不承认自己曾同意议和。袁崇焕只能凄凉返乡,回到东莞水南,
8 P$ P1 i; p  Z9 U1 ~6 c  8 O) J4 p) N4 q) {; Y3 c
  到七、八月间论功,举朝又是盛赞魏公公英明,吏部尚书周应秋称:“厂臣壮志吞胡,赤心报国……将洗三朝未雪之恨,褫十年匪茹之凶。伟哉,浴日补天!允矣,安内攘外!”其余的,也大都是这个调子。
3 Y# r: @, d1 B8 A7 I, K, b. I  1 I/ w6 v' |9 q& ^
  顺理成章,魏氏一门又是一番厚赏。魏良卿甚至封成了太师,这叫什么事!就连张居正也只是在临死前几天才得到这份荣誉。1 |2 k2 t  ^) l
  , d3 _- ^% L; f1 V( Q. y
  蚂螂之子,翻为太师!" w5 v! [+ ?$ y) I7 P1 Y6 K
  
7 r1 T$ |- Y0 i  ~1 L0 d  天下沐猴而冠者何其多也,不过像这样低劣的猴,像这样吓人的冠,大概三千年中绝无仅有。
2 k5 m) o2 F; X0 g, M, V  " O/ U9 b$ z0 h" Q7 A' F4 z3 |
  那时,首投魏忠贤的阉党分子霍维华,已经当到了兵部代理尚书。他从其爱妾的弟弟那里听说,天启已病入膏肓,活不长了,就起了背离阉党之心,想悄悄为自己谋个退路。于是上疏,请将给自己的恩荫,转给袁崇焕。气得魏忠贤矫诏骂他:“好生不谙事体!”
" t6 `1 A: }. Q  s) \3 A3 l3 u( r0 R  
! f. C8 z7 I. D% R  老魏哪里知道,霍维华要的就是这一效果!
" G& O. V7 @3 Q. |# v, J+ Q+ f3 x( g9 q# c( @, {) l
  魏忠贤不仅要抢军功,其他的功劳——缉奸功、殿功、陵功等,一样也不放过。
6 S+ |2 D- D4 }7 p' r5 N, Q% E  7 G9 N/ C8 q$ }. [
  天启六年三月,辽东人武长春在逛妓院时,一时高兴放了些狂话,讲到了辽东边境明军与后金军作战的情况。他哪知道,就是在窑子里也有东厂眼线,结果被东厂逮入诏狱。
3 l! Z6 n8 M# q8 E1 H5 Z  
* l+ F4 D& L3 Z  只要落在了许显纯的手里,老母鸡也得变成鸭。一顿严刑拷打之后,武大嘴承认了自己是后金奸细。恰在此时,明军在辽东前线有小胜,捷报驰入京师。许显纯趁机为魏公公邀功,上疏说:“长春敌间,不获且为乱,赖厂臣忠智立奇勋。”说这个间谍要是不抓住,那得惹出大祸来,全赖魏公公大智大忠立下奇功!
; C0 v& y; F9 x1 G" m  / |' s2 Y* i; ~3 i$ X
  这功立得也确实够奇的。天启一高兴,封魏良卿为肃宁伯,赐宅第、庄田,颁铁券。吏部尚书王绍徽还嫌这不够,赶紧献媚,说应该追封魏公公的祖先。天启就一口气追封魏忠贤的四世祖先为肃宁伯,这才叫“祖坟冒青烟”了。: k% B! r3 D0 n+ t
    l. r6 M1 |) }( l
  可怜这武嫖客,一张臭嘴惹来身受磔刑,连骨骸也回不了家乡了,只便宜了魏忠贤一门老小。
9 N1 y6 W1 Q2 z, n: u9 O  
' o- s% X! }; `7 _4 K( h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说武长春确为后金奸细。后金的谍报工作是由明朝降将李永芳负责的。他每月花银一百两,收买与明朝辽东官员素有交往的刘保,令其按月递送情报。更有甚者,为了刺探军情,他还派了自己的女婿武长春,“出入京师,窥探消息,谋为不轨。”(《三朝辽事实录》)
6 F& g: C6 v5 I0 U6 U; W' R  , {& e+ B2 c$ C) y* W5 M( c
  武长春在明万历四十六年,也就是后金的天命三年(1618)开始当间谍,混了一个明军的假身份,以催饷为名潜往京师。天启元年(1621)后金攻陷辽阳后,武长春一度私自回到山海关,后又受命返回京师。8 ]* t" K: c% y' \: U
  ) g3 ], [2 I8 O  L* `5 p' Y
  其时,李永芳托人携银700两交给他,令他在京活动。其任务是:只要拿到有价值的情报,就马上送到“山东平度州陈一敬家”。武长春为了便于在京城潜伏,特意买下了窑姐儿李凤儿,在杨美竹斜街马家坊租房住下来了。
* q" Q* T& l/ f2 F9 s/ @" V" T9 |  
7 `  J6 p) c7 t8 ~& w( b) i4 @7 H  此间,武长春收买明官季应诚、李廷柱、周应元、李廷栋、薛应魁等人,花费白银1400两;又冒顶杨武举的履历,钻营谋个守备官职,意图掌握兵权,充作内应。宁远之役打响之前,武长春又潜入宁远,但见明军防范不是一般的严,连街道小脚老太太都在参与肃奸,没办法只得逃往回京。后被东厂缉拿归案,凌迟处死。
  S' a( Z3 v+ M( U5 ?2 P  
# L7 G% O# u7 [& h) M: d: z% k  这个说法,言之凿凿,似乎更可信一些。但是别忘了,许显纯就是干这个的,不把口供做得像模像样,他哪能轻易骗过皇帝?. x8 W5 m% H4 |
  
  `" c6 s' J* a( Q! |  就算第二种说法是实,抓到一名间谍和打赢两场保卫战,功劳孰大孰小?封侯的到底应该是谁?一望而知。可魏公公喜欢功名啊,那就什么好处都得是他的。& m+ `" ^8 ^1 R0 W; U2 y
  ; x; W- v, ~$ l
  就连天启皇帝完婚,魏公公也有荫封,不知他这“空前绝后”的老家伙对这有什么功?
- d6 t, p* k3 N% j5 b" W# p/ |  
+ w6 e% R0 X) G, V- A0 V2 s  此外,凡是重大工程完工,魏公公都少不了有封赏。天启五年(1625)正月,泰昌帝的庆陵修好,魏忠贤荫都督同知。天启六年(1626)九月,皇极殿落成,魏忠贤晋升“上公”,加恩三等,赐田二千顷。就连王恭厂大爆炸,都有人上疏请论魏忠贤“救火功”,结果还真的就有封赏。& }6 N2 H8 i2 }) y6 o) {
  0 f& H* z1 O9 a
  这样的冒功无计其数。真个是“今日荫金吾,明日拜崇侯”,“一门之内,锦衣三十余人,公侯七人”,鸡犬鸭鹅,一齐升天!! G8 z  j# X& ?( ?6 @( q
  / Z+ P0 ?* E8 \: o
  整个魏氏家族,只要能沾点儿亲的,叔侄孙甥,无一不封。魏良卿原来不过是一市井佣夫,也就是街边找零活儿干的民工,后来又卖过菜。到今日,封伯封侯,加太师、赐铁券(免死牌)、乘大轿,又代皇帝去祭天、祭祖宗。以致天下人都疑心:魏公公这不是想要篡位了么?
- t* W% Q  k3 Y3 B+ ]3 x( A  ' g1 u7 L3 ]" ^1 {) H) c/ l% z
  这个魏良卿的发迹史,史上独一无二,可列为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民工。) s! o4 R7 \% k7 {
2 m3 v  ~" B' k2 s4 A  S: f
  对于魏忠贤的历史作用,在明末就已有定评,阉党残余在南明小朝廷时期,虽也曾一度翻案,却只能越描越黑。* U/ K( `7 H* u" d' H  o1 R
    ; L; f9 ~9 v+ u$ Z! G, U' N4 T
  但是近些年来,国人思维日渐活跃,有些年轻人喜欢做翻案文章。不管是现代思维也好、是逆反心理也好,总想说魏忠贤没有那么坏,且有治国能力;说东林党无能且小肚鸡肠,甚至说天启时代的东林党人私德也很糟糕,与阉党半斤八两。5 t! W" @% w5 c* S: b
    
; w; V' o& d3 K+ ~  这些新鲜之论,不过是逞一时口舌之快。想要彻底翻掉这个案,一是要有证据,二是要合逻辑。% c+ B. H3 ?, _' s
    
4 T3 n* v8 x8 w# s6 J7 p$ m* |( s9 `  东林党固然有偏激和策略失误的问题,但作为政府官僚,绝大多数是正人,能够做到清廉、爱民、不谄附恶势力。在任何时代里,能做到这三点,就是好官,无须其他技巧技能或者风度。他们虽然迂腐、固执、对人品要求太苛刻,但这些,都不是罪恶!. V* r" H( D7 X1 n2 V+ S* N+ m' g* I
    
7 }# Y5 j( n" l9 G4 N$ j  东林的六君子也好,七君子也好,若有一人像阉党那样半斤八两,何至于被追比成那样也交不够钱?他们不过是退休官员,无权无势,又怎么能赢得百姓舍命保护?
9 @' a/ i+ O1 [    $ Z9 `- A- g6 E" O
  设身处地地想,我们自己大多都愿意“父母官”是个好官,恐怕没有什么人喜欢官员越坏越好。如果有人喜欢,其身份大抵是开发商或包工头,那也无须来关心这段历史了。" ]8 G( ]9 E0 G7 ~+ F% k; W
    
1 i  S5 w& G) N  ?3 W  所以我说,有一种东西叫公论,这东西就是历史的慧眼。是非善恶,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 {' d% r6 T) Z' {
    
- L# J* d5 g* q9 \  我们再来看看魏忠贤的作为。他在政治舞台上窜红有七年时间,真正当国有两年多一点儿。这个人,究竟有哪些经天纬地之才,我看不到,也推论不出来。
& q) G2 J. j8 D3 ~- S/ `    ! Z$ H3 _5 n5 a$ f6 u" A4 \
  前面我已讲过,他所干的,无非是杀忠臣、驱良将、哄皇上,霸朝堂。对忠良的戗害,起的是离散人心的作用。对大明来说,罪莫大焉!朝中乌烟瘴气,朝廷的公信力也就贬值到一文不值,社会逐渐呈现解体之势。要知道:民心散易,复聚难矣。
5 t5 F5 U$ ?4 ^: ~& R' v5 |    ; C. P( r& y7 r; p
  一个代表公平正义的朝廷,却以无上权威干了那么多坏事,那不是皇帝下个罪己诏或者新君即位就能洗白了的。/ H/ ~, o  J) l& O" `; k# W& c
      m! P/ `1 o+ t1 Y* U4 j, p, g
  人心是白纸,你的点点滴滴恶迹,都记得一清二楚。民众对朝廷的认同感一旦完全消失,政权也就如沙上筑塔,眼看着就是——“倒了!倒了!”
% g/ g3 R0 ~- I" j- S, B+ D    
3 T9 M4 z6 C- K7 X1 C% ^8 F  草民我极力想在历史的边角里,找到关于魏忠贤对明朝做的好事实事。但没有。没有就是没有。一个人若是好,不是某史家的一枝笔就能埋没掉的。况且,古代人的“史笔”,也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4 e5 y' T, e# O$ p
    . }, r- G6 W3 T7 Y8 a4 O& q3 g/ }
  我在这里把史料上记载的魏忠贤做的“好事”,尽可能地凑一凑,看他是否功大于过,或者可以两相抵销。, `3 p% b4 B* q$ q$ `
    
. T1 g* X. \& q8 D' u# L  一、魏忠贤救火。天启六年,御马草场——天师庵草场失火,火势凶猛。魏忠贤亲自督率内外官员救火,三日方把火扑灭。据说他还亲自端盆浇了水。但是,当今也有史家认为,他大可不必亲自动手,其目的还是出风头、想捞取封赏。
; ?) ~8 p$ T4 [$ j  @5 X, \. p    1 z+ N7 z% ^2 Q# ~8 A
  二、魏忠贤节约。他曾经下令取消后宫长街的路灯,以此节约灯油。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做,是为了方便他和他的爪牙晚上在宫里干坏事。) n/ Z9 n; H+ O2 g
    
& o; o4 Z  ?! o, z  三、魏忠贤搞旧城改造。由于万历怠政,紫禁城内多处建筑颓败荒凉,内金水河也好完全淤塞,成了互不连接的小水洼。魏忠贤亲自抓改造,将破败建筑修理一新,金水河也得以全部疏通。9 x9 S  a: y% O$ L" s, {, e1 R
    
4 A9 s. M& K7 V% F  四、魏忠贤为前线筹集马匹。辽东战事吃紧,急需马匹,但这个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魏忠贤为国分忧,想了个好办法。依明朝旧例,大臣有特殊贡献者可赐给在宫中骑马的特权,不过,作为条件,骑马者逢年过节要向皇帝进献好马一匹。魏忠贤就一下子赐给几百名太监在宫中骑马的特权,而后就不断地降谕旨进马,逼得这些太监直骂娘。
$ {5 B2 ]  Z, g  c& P; m    8 D: \5 R2 C3 c% l
  当然,人家也不是吃素的,你要马,我就花少少的钱买一匹老马病马来应付。马匹交到宫中后,又没有人好好喂,等分配到前线的时候,那是随到随死,哪里做得成什么战马?倒是可以常见军士们改善生活,大嚼马肉。% R$ v+ `' r/ n! y
( |* P) }6 l% w, O! H2 R2 H
  五,魏忠贤对待公文非常“认真”。魏忠贤的官职是秉笔太监,但他同时又是个文盲,这一对矛盾集中在他身上,却也没难倒他。《酌中志》说“魏逆不识字,从来不批文书”。他看文件,掌握朝中大事,是靠听人家朗读。由于他“颇有记性”,又“担当能断”,所以他比天启还是要“勤政”得多。* p' b0 @0 [& r4 V) R7 I+ ~
  
# ]) n2 O: w7 P7 l  可是,一个不称职的人骤居高位,抛开党争的偏见不说,就他那点儿能力,在政务上也常出笑话。天启六年初,兵部请示,要把蓟镇镇虏关的提调(武官名称)董节,升为都司佥书衔,兼管一个军事单位的“游击将军”事务。可是,报告到了魏忠贤这儿,发现了有问题。他了解到,提调这一级别与游击将军之间,中间隔了一级。此人为什么会跳级擢升?他认为必有隐情(行贿了),于是降旨责问。
9 B1 s6 F2 o! U$ C, j  
- j3 B0 j; }; Q6 Q7 ?3 [  兵部很快就有了解释,说都司佥书一职历来很少有“实缺”,就是说这仅是一个官级,往往没有可以实际负责的事务,所以提调一级的武官任满升职,都以都司佥书一职兼管游击将军的事务,这是惯例,并非跳级。7 ]) ]: y4 C- o9 O- O3 s
  3 A7 L/ }3 `: h2 _9 t; a) z7 T
  但魏忠贤是不肯认错的——上级领导怎么能有错儿?他矫诏把兵部主管武官人事的职方郎中余大成削籍为民,把人家的干部资格都给剥夺了。兵部尚书王永光急了,再次说明情况,为余大成讲情。但魏忠贤还是不听,训斥兵部,今后提拔武官要“循级序升,不得越次兼管”(《明熹宗实录》)。: h( \# B: Y# c; t. h/ R/ n' a6 |' h. L
  
7 Z% A" _% b% M2 m- d& f  m  G7 a& X  此谓典型的“以不知为知之”。
# s% |/ S% n3 p8 O' z  
: O: v" v+ A+ _1 V' }  在这前后,还有一件类似的事,倒霉的是阉党的一个小喽啰——礼科给事中李茂恒。李茂恒写了一份奏疏,里面有一句话是“曹尔桢整兵山东”。魏忠贤一听:不对!这个曹尔桢刚给我送过一个大红包,我给了他山西巡抚的位置,他原是民事行政官,只有到山西当巡抚(军民都管)才可能整兵,怎么在山东就整兵了?哼,读书人,连山东山西都分不清。在“领导班子”朱批的时候,他就吩咐要批评一下。
& L  {% Z' U1 `/ g- ~/ b8 K    w* Q6 a  X; ^( ]
  偏偏这个小小阉党李茂恒,非要坚持原则:我他娘的就是没错!上疏辩解说,曹尔桢原为山东布政使(民事省长),虽然已经升职山西,但还未到任,不可能在山西干什么事。而年初辽东有警(皇太极要挑衅),兵部曾经令曹尔桢督促地方部队戒备,所以说“整兵山东”没什么错儿。
/ n3 v  X; M' J1 Y2 g6 z  
# @9 \. I3 p2 c) e# _* [5 t  这一说,还得了!这不等于说我魏某人是白痴么?于是魏忠贤矫诏,斥责李茂恒“不恭”,也给削了籍。对李茂恒来说,是九十九个头都叩了,就差这一个不肯叩,好不容易混成个阉党,却把前程给毁了。
& U8 |9 {  s8 b) x6 S# T! G# C  
2 u" u- d' `) D  以上所列,就是魏忠贤屈指可数的“政绩”。要说他有才能,也就这一点儿。须知,干部选用,必由正道,是千年可循的规律。天启把这样一个文盲加流氓的人硬给提到国家中枢位置,能干成什么样,那是可想而知的。6 D# p  W" Y. Q' n+ Q, J' t
  
) J3 l% Z9 K- V  上述的救火、节油等等,可以说的确是政绩。但他一个伙食科长出身的太监,未经过从政的必要训练,也没有从政的眼光和胸襟,目力所及,也不过就是宫里的那点儿事。“朝菌不知晦朔,蝼蛄不知春秋”。民生、吏治、边防,这关乎大明兴衰的三要素,他怎么能弄懂?又怎么来管?; S8 N4 J, [  u; D/ n
  
* _* U. S8 }. ^. t  Y5 ]/ k  X  大明这辆疯狂马车,在他的驱赶下,不朝悬崖狂奔才是怪了。& N9 [- U! u* ]) n6 w- W
  
" h0 [5 ?8 n0 M8 |# Z' b7 a& `  魏忠贤,究竟好在哪里?2 G+ m# M* i, \7 s
: i9 J8 {3 @1 x7 z% w1 g% z
  国家的事,天启皇帝愿意交给他去折腾,也就罢了。那么魏忠贤的私德如何?* ^; y7 j6 W: R; y  Q0 g6 ]3 ^
  
, h  E3 u! P5 O9 ~  他是个太监,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不大,尽管身边也有“鸭”。关键是在当今国人比较敏感的贪污受贿问题上。
" P4 A. M4 @( w  B2 s* l  
" R4 M( }$ X( T, V  魏忠贤位居一人之下,操控用人大权;加之旧时官员任命权力又集中在中央,因此要想当官的,必须奔走其门。索贿受贿这一条,魏忠贤他跑不了。逢年过节或者过生日,就更是公开收受。阉党阁臣魏广微有一年冬至忘了给魏忠贤送礼,惹得老爷子大怒,埋下了日后失宠的伏笔。& i# `" h! u0 J" h; y. x
  & W5 J- e; U3 t7 l! o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受过大苦的农民,出于对官僚腐败的痛恨,他制定的俸禄标准出奇地低,甚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这就必然引发官员大面积的灰色收入。比方,正统年间御史陈泰说:“今在外诸司文臣去家甚远,妻子随行,禄厚者月给米不过二石,薄者一石,又多折钞,九载之间,仰事俯首之资,道路往来之费,亲故问谴之需,满罢闲居之用,其禄不赡,则不免失其所守,而陷于罪者多矣。”
1 g* [! a. o7 d- W  
0 D# X5 F' j0 t1 I3 L5 V' {  钱不够用,就只好贪污,这也是人性化的表现。到今天我们就不必掩盖这一点了。
( h1 z8 X" R9 M$ L; j7 V+ m  
, @6 E' V9 e6 _2 K, N4 P1 s* Z  明嘉靖以前,由于士风较正(明朝士风之正与邪,都属历代罕见),对贪污受贿尚有所遏制。4 {( |  l' @+ c, D; N5 h; Y; j
  % _9 `1 R, r  ?/ F" Z# E7 m2 ^) E1 [! f
  到嘉靖这个昏庸皇帝上台,重用奸相严嵩,满朝贿赂公行,官场风气一溃千里。史称嘉靖时期“贪官暴吏,布满中外”;嘉隆以后,更是“惟贿是举,而人皆以贪墨以奉上司。”官场“礼义沦亡,盗贼竞作”。张居正整顿之后稍好,到魏忠贤起,贪风又大盛。买官卖官猖獗不可收拾。# @# C3 k1 p$ P( ^) \, {1 a& ?
  
6 T& N1 _) g' g! p  大概情况如何呢?崇祯元年(1628)户科给事中韩一良曾上《劝廉惩贪》奏疏,从中可见一斑。他说,想当都抚(省军级)一级的官儿,没有五、六千金就不要想;道府美缺(省市的好位置),非得两、三千金不可;一直到州县各官,都有定价。
1 @8 R' c0 J$ K; A% o7 V: z) P% I  % A6 x! Z- b0 E- m* s6 E
  官职有定价,这已和严嵩时代一样了。特别是大批谋到了官的人,“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这道理,今人不用点拨就会明白:既然花钱卖了官,就要加倍赢回来。怎么赢?古今都是同样的办法——“侵渔百姓”!$ [6 W, K4 A# O
  
. v8 P7 B6 A/ I5 l7 ?% P; H& }  韩一良是个本份人,他如实报告:即使像他这样“绝无交际之人”,曾有两个月内,就退还了人家的贿金五百两。他是个多大的官儿?从七品,就因为能够参与官员的考核,便有人送钱。两个月五百两!所以他在奏疏慨叹:“他可知矣!”其他人怎么样,可想而知。- c6 l# e6 b0 l: L% V( i
  ( U& h6 \7 h+ s9 B
  这样的老实人,大概只有明代才有。“绝无交际之人”——想想看,诸位是否可曾遇到过?& @# {( b" @8 m6 ~2 e4 K4 i
  ) w: _8 L( v4 C9 v; e1 l
  再回想阉党给魏大中栽的赃,不过三千三百两;给黄尊素栽的不过二千八百两。诸君子过去要是有心捞的话,这点钱,最多两年时间就捞足。从这上,也可看出东林诸君子实在是太本份了!
( o) y0 r& |. P4 `1 X4 y  U  
$ _% z; t: A* n( I+ ~6 |  魏忠贤总共收了多少?因为他死后定的是“逆案”,崇祯皇帝算的是政治帐,似乎没有财产统计,也没有籍没家产。但他失势后仓皇出京,随行携带的金银珠宝有40辆车。事急的时候,为贿赂崇祯身边太监徐应元,一次就送给人家私宅30余所,连带里面的财产与用人。
) E7 O5 R, |6 ?4 o( B1 U  - U" v4 V) [( O5 {. A: I7 A- K
  ——对比一下,他和东林党君子的经济情况,何来“半斤八两”?
4 I5 }) ^7 N4 c. S* Z  
, e* c4 t5 F- _$ r6 s  而且阉党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人人都贪,少有例外。这一伙蝗虫总不是造钱的吧,无非是上啃国家、下吃百姓。
0 B; J7 ]* @) n5 v  " u/ L5 J; h/ R3 e) V; B% k7 p
  魏忠贤的第一文官走狗崔呈秀,原本就是因贪污被劾,才跟东林党闹翻的。投阉党后,“负忠贤宠,嗜利弥甚”,收受的稀世珍宝无计其数。9 h4 [5 f6 B/ K# X/ f
  : h/ p3 u2 S) D/ C3 i2 ]
  那个把“好粥”听成了“好竹”的周应秋,是因为向吏部尚书赵南星求官被拒绝,而和东林党闹翻的。杨涟、左光斗被害死后,他兴奋异常,深夜才回家,把睡在自家的一位客人叫醒,大叫:“天眼开,杨涟左光斗死了!”就这么个臭名昭著的“煨蹄总宪”,在当上吏部尚书后,天天与下属文选郎李夔龙商量,怎么卖官,怎么索贿,怎么敲诈百官。还定了指标——“每日勒足万金”!北京城里都叫他“周日万”(《三朝野记》)。. \" F5 s. }' A- P' b
  
4 @' ~5 H. c! _* M7 V  这个贪污集团,不仅仅是他们本人,还包括他们的三亲六故,也都为人奔走,放手受贿。社会资财,就这么源源不断流向一个特定的集团。1 C- G- L' I$ j1 e
  
. l7 i2 B( W% c( d3 |7 x  贪官们要贪,必然会排斥正人进入这个集团,以免妨碍他们作恶,这就导致吏治败坏。吏治一败坏,国家受害,百姓受穷,中央权威失去公信力,社会矛盾尖锐化,也就是所谓的“国将不国”。这就是阉党给明朝带来的最大祸患。8 E" w0 s) s; c& E
  4 l& s- I" e5 x* \- Z/ M
  魏忠贤,何“治国才能”有之?
4 G/ R# ~# Y# Z9 v3 l  
7 L2 v6 l7 q" A; O4 s" q# A  现在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了:东林人近乎苛刻的用人标准,是有它一定道理的。官员队伍,一定要是清流,国家才能正常运行。这条河要是浑了,臭了,腐了,国家的气数也就快到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0 00:27 , Processed in 0.02980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