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671)
" q" P- ~& \( E( B, A. ?  
9 ?' W& ?- f4 S8 \+ [* t$ I" q  ――“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 n. g8 h/ r! h
  这就是吕夷简当年的原话。“诞育圣躬”,说的是生了皇帝;“宸妃”,就是死的这位“宫中嫔妃”。连起来读,就是她是现任皇帝赵祯的亲妈!0 r& k% Z, |% ^" C
  这涉及到了23年前的一段隐事。当时赵恒努力了好多年啊,可生出来的不是公主,就是长不大的皇子。尤其是最宠爱的刘贵妃,到了40多岁了肚子还是不争气。可是信神终得救,一个不起眼的小侍女成全了赵恒以及刘娥。她姓李,是刘娥的贴身侍女,生性沉默寡言(该死,不知这是天性,还是后来被刘娥压制的),赵恒某天冲动了一下,结果她就怀孕了!
5 W/ h( \/ _# i; |; L  生下的竟然是宋氏皇廷盼望了N年的皇子。但是别高兴,侍女是奴隶,奴隶没功劳,她的儿子马上就被主人刘娥抱走,之后彻底隔离,永不相见。赵祯此前23的生命里,这位李氏夫人不仅没法走近儿子半步,而且在赵恒死后,她还被刘娥赶出宫去,去给赵恒守坟。
8 E" s& ~% ?3 K$ i  至于她的名位,直到死之前,仍然只是“顺容”,与嫔妃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个“宸妃”的名号,说白了就像是男人们死了之后的庙号、谥号那样,算是临别礼物吧。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
  T+ {& v  H/ P: N  请问这件事真的隐密吗?说不隐密,为何以皇帝之尊,赵祯还长大到了23岁,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如果说隐密,那么为何李氏刚在宫中去世,外面的吕夷简立即就知道了?
! v+ E* ^7 _. U7 g" s  要知道吕夷简不是他伯父吕蒙正,他新当的宰相,应该没有那么多的宫中眼线。而且就算有,这种超重量级别的隐密,也别想传得出去。并且那是23年前的隐密了,得有什么岁数的眼线才记得住,说得清呢?
0 M9 i& `6 c: W: p- s  但吕夷简就是做到了。" e. P$ B# c8 |
  怎么做到的?是他太神奇了,仁宗朝的第一权相从开始起步时就与众不同?还是说,这根本就不是个秘密,天下尽人皆知,但谁都不去动。只有他这个傻大胆去突然扛刀?
# p7 G+ C" b5 T& X* q5 b6 R! `& Y  / j# |, ]  Q8 w2 w& m; }" K
  连载(672)
$ V) r/ {+ x& [. q8 @  
& T1 W$ m& V7 E0 w1 Z  历史证明是后者。富贵险中求,人人都不敢去动的东西,那里面才隐藏着人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誉。吕夷简之所以能成为吕夷简,其间绝没有半点的侥幸。
, j- O. K: g$ a+ c/ o& M6 a" O  但这时他一样得为小人挠头,就是罗崇勋。小人是什么人呢?就是个鼠目寸光的蠢物,只看见了眼前的好处,玩了命的固守,一点都不在乎以后的日子还要不要活。具体到罗小人,就是他真的把刘太后当成了唐朝的武太后,刘娥己经60多岁了,还真以为她能像武则天那样60多岁登基,到80多岁才死?!
: G, N) p1 l* \* _5 h0 a5 w  所以才逼着吕夷简撕破了脸,说出“……异日必有受其罪者,”那会是谁?异日到来,即是赵祯亲政之日,那时刘太后肯定死了,看谁还能罩着你们!这句话立即起效,威逼有时就是比利诱管用,罗崇勋火速赶回宫里,这回时间不长,太后懿旨传出。
1 B9 w2 A3 E. [, y+ m4 ^/ \  ――一切都按宰相的意思办。
$ K3 l/ A9 a0 w* _) J  吕夷简长出了口气,吁―――终于搞定了。看来男人和女人之间就是不好勾通,得需要一个超级优秀的半导体才成!0 z' G- t* M7 _, `8 d0 m
  之后的事情就变成了皇家出殡演示流程。李氏以皇太后服色入殓,棺内注满水银,灵车由西华门出,宫中从三月初一日起发哀成服,皇帝和刘太后一体服丧。宫外辍朝三日,普天同祭。到了初四日,追封李氏三代,十四日入葬时,再辍朝三日,直到这时,一切才算告一段落。
# d# n  t5 R7 t  这期间帝国首相吕夷简是真正出头露面的人。原因是皇帝太小,并且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他掺合进来;刘太后嘛,现在天大地大唯她最大,中原大地上谁的葬礼才能请得动她?于是人人都满怀敬意地看着吕大首相端庄肃穆,一脸诚敬地主持发丧礼仪,把真正的皇太后送走。五体投地的佩服吧,这才是真正的忠臣,人家做出了谁都知道,可都不敢去做的事!5 w8 ~& Z" }4 }3 K; T. S
  但生于人世,什么都是交易。忠心也有价钱,吕夷简心里有杆秤,他知道,自己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己经就此确定,并且颠扑不破,谁都没法动摇!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18: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673)+ B1 ^' W4 c. I3 n  o0 S
  # v% y! L% o, b7 e$ f2 i/ P
  终于把自己的(情敌?、下属?、合作伙伴?)给熬死了,刘娥的心情是怎样的?突然放松,再没了危机感,无论如何她都是皇帝还活着的唯一的娘了?还是说,她也难免心有愧疚,人,做事最好别太残忍。
5 z; U3 u0 }; X; D2 N  60多岁的熬死了40多岁的,这中间的差距只能在于她们的心情。一个位于人世之巅,呼风唤雨随心所欲;另一个却寂寞冷清,默默地陪伴着死了的“丈夫”,再痴痴地凝望着远隔无数宫墙的儿子……那是怎样的人生!
. \( J- O6 L1 y; j, `' a: T5 E  这是作孽,隔断人世间最至亲的母子之爱,是一定会有报应的。天道好还,刘娥的噩运马上就到来了。/ e1 X9 N9 V& c5 G. \' L" g/ j: `
  李氏二月末死,八月间宋朝的皇宫内院突然发生火灾。当天晚上,大火直接从大内的重中之重――寝宫烧起,熊熊烈焰,瞬间就把刘娥和赵祯的住所吞噬。史书记载,多亏一个叫王守规的小黄门内侍及时发现,把他们母子从寝宫后门扶到了后苑中,再躲进了延福宫,才幸免于难。天亮时回望来路,只见一片焦碳,满目灰烬,烧得片瓦不存。, C7 x, j1 N3 a5 C
  崇德、长春、滋福、会庆、崇徽、天和、承明、延庆等八座大殿,都变做了一片白地。灾后计点损失,相当地惨重,连赵祯登基时的受命册宝都烧毁了,但惨中之惨,还是集中到了太后陛下刘娥的身上。
& L  i8 f( K! D* X: ~+ W  两件事让她忍无可忍,但还不得不忍。/ N1 z3 ]$ r; p4 l# K, C$ f
  第一,起了火就要追究原因,到底是谁点的?是不是有意想害死她啊?这一点被宫中所有的太监们集体负责,经过狠挖严打,最后终于确定下了是谁犯的事。是个做针线活儿的“缝人”,于是把该罪人扭送到开封府大堂,要来个明正典刑,好给太后老佛爷出气。
  i3 j3 I- x6 J- S" s0 I  但郁闷的是开封府尹程琳先生当天就是不提供任何一把铡刀……他说了,开封府是个审问的机构,可不是个单纯的执行部门,别想着你们扔过来个犯人,我就按说明书砍人。" q: T/ S8 ?" r* M6 E2 D; I( w
  这样吧,你们先给我画个当晚起火的路线图。
1 R3 o3 G- r: l$ F! D/ J& p, X* G! v  ! v, K0 {5 S; r8 r' s
  连载(674)
, d6 Z; w& n+ e' k  
0 V/ U6 v1 k( @* \# t$ b  图画出来了,问题一目了然,直指后宫的某一座炉灶以及它临近的一块板壁,就是它点燃了它,然后它再点燃了整座宫殿。至于最初的动机,程琳的解释是“……岁久燥而焚,此殆天灾,不可以罪人。”4 Z" }: [$ L* s% d8 u" f) _
  没这个裁缝什么事,放人,是老天爷看皇宫不顺眼,顺手给点着的。
" P+ ]# ~- ]; \  刘娥有点发呆,好多年都没有出离愤怒了。可这个程琳让她真的受不了!老天爷点房子,这谁都没办法,谁让那是老大里的老大。可程琳这么说就让她没法接受,落差实在太大了!
' _9 w4 O) a5 R) F/ w( o1 ~; G  这人在不久前还为她进献了《武后临朝图》,要她去作武则天,可惜时机错过了,正是她对皇位摇头叹气的时候,于是她半真半假地把该图扔到了地上,说出了那句感人肺府的儿媳妇宣言:“我不做此负祖宗事!”# |3 Y  g; C# l! b
  但程琳的忠心她就此记住,渐渐的引以为心腹,可是今天居然当众恶搞来拆她的台。一句老天点的火,这可不是随便说着玩的话,直接就把她扔到了火堆上去。! L" U4 ]/ c; L  ]  B! h
  果然,有人立即跟进。就是范仲淹的好朋友,殿中丞滕宗谅,以及秘书丞刘越。两人把问题无限上纲,联系到了宋朝的国家根本命脉上――太后,您知道我们宋朝是以“火德”王天下的吧,现在火己经变态(火失其常性)烧自己了,病根儿就出在您的身上。4 w% [; _! X7 g  Q1 c$ o5 n1 \/ P
  您把政府给弄乱套了,是“政失基本”,只要尽快撤帘,把大权还给皇上,一切就都安生了!……一切还是为了夺她的权。* J5 f9 D  ^) g: w4 N
  但刘娥这次再没了铁腕治群臣的心情,滕宗谅和刘越安然无事,继续在首都上班。其中的原因不是说他们的运气有多好,而是因为刘娥的心情太颓废。她正在伤心着呢,这些事居然是她儿子指使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18: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675)
6 a2 K3 h" F( @7 b( U  1 ?$ z5 x4 z  L/ I
  火灾之后的第三天,赵祯下令群臣可以放心大胆地随便说话,论点就是现在的朝廷到底哪儿出错了,惹得老天爷发火点房子。
6 U; F. ^: P) H! c" {+ ]  于是才有滕宗谅、刘越、程琳等人的非太后不合作。更有甚者,小皇帝居然在一边修复宫殿,一边决定改元,要把彰显她的国家地位的“天圣”年号换掉。# [, R, \; F" }# L; q0 M
  刘娥郁闷且紧张,一时不知道是“儿子”知道了什么真相,所以对她不亲了,还是说她这些年威福享尽,真的开始报应临头。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威力指数,刘娥对朝局进行了一次重组性质的改革――添了个职能部门,叫知谏院。( p: D. R2 n& A' j8 T6 f
  这个部门以前有过,是她的老公公赵光义时代的产物,但是后来并入了东府宰相集团。这时刘娥为了压制群臣们没完没了的上书找茬行动,决定来个一劳永逸。我彻底把你们的言事权肢解掉,把门下省变成知谏院,让它成为言官首领御史台的对等体,然后看你们怎么办?
3 L. ?7 V% Y: M% ^- j9 N+ o  一权而二府,自己死掐去吧。
9 s- l7 ^" b+ c: O/ P& z3 v5 `  这是个纯粹的试探,就算宋朝的官员体系就是叠床加屋,让机构重复重复再重复,让每一个官员都生活在温室软床上不思进取,这仍然太离谱。第一重叠得过分了;第二,御史台一直都很安静,在这之前,一直都格守着赵匡胤最初创立它时的准则――认准方向,背对皇帝,面向群臣。是皇帝制约臣子的武器。
# a  i# K% F3 a: b4 d" v  但刘娥得逞了,知谏院顺利成立,仍然没人反对她,于是她的心情稍微好转,开始答应把自己以及皇帝的私房钱,连同金银器皿一起交给左藏库,兑换成现银,大约价值20万缗。就用它来修复被烧毁的八座大殿。7 H  e$ u: J# e. x8 m
  但知谏院本身却纯粹是个错误。在当时,让天下人看到宋朝的臣子们更加言论自由,无所顾忌了,真是文人的天堂。可是到后来,说话的人太多,而且各有系统,一群群舌头发达斗志旺盛的言官们不必去找外敌,就在本体系内部就斗得你死我活。, n  n. p9 a7 G$ `6 ^& g  S
  不太远,就在仁宗朝,这些了不起的谏官们就耽误了宋朝的中兴大计。
) ]9 Z% ~: w5 M9 f+ f) w  $ ^* R' k& J9 ^5 i9 l; m0 t
  连载(676)
+ b7 I* z# Q6 a% a* H2 B  # r1 F6 G* l6 F# S9 x% r
  接下来的事情蛮神奇,八月份烧毁的宫殿,一共是八座,到了十月份就都重新盖好了。样式、规格与从前一模一样,换的只是名字。/ O2 Z# O& D9 u5 n: U2 z/ f% h# K
  崇德改紫宸、长春改垂拱、滋福改皇仪、会庆改集英、崇徽改宝慈、天和改观文、承明改端明、延庆改福宁。9 v. `8 d; P$ F  `& y, f
  刘娥搬进了新家,火灾的事就此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代表她的心情就会真的好转,噩运之二还在等着她。对了,总结这次火灾,还得再提一下首相吕夷简大人。他再一次人前露脸,或许是这次天灾之中唯一得利的人。
: q6 ?- U7 @- |' x4 b  那是火灾的第二天清晨,百官齐集宫门,来探问皇帝陛下的安全。这时赵祯出现在宫墙上面,黄罗伞盖下面的黄色身影刚一闪现,百官立即叩头致敬,但是百官之首吕夷简却直立不跪,他目不转睛地直视宫墙上的皇帝。
& y- v& t# @" j# t  直到赵祯派人下来问他在搞什么。! ]' @% H1 M: k1 S& B2 o" Y; N
  吕夷简说,昨夜大火,臣很担心,现在离得太远了,您能近些让我们看清楚吗?
6 n- D. |* {6 x# g  赵祯一听,立即心中大喜。我的首相不愧姓吕,就像把我父亲扶上皇位的吕端一样,大事绝不糊涂!来人,我们下去,让他看清楚。% p& X- ?3 v, d5 H4 _1 g0 [' W  `
  君臣见面,吕夷简才跪拜如仪,恭贺陛下圣体安康。从此仁宗朝第一宰相不仅给自己的未来加了必胜的砝码,更在眼前的现实中让皇帝看到自己是多么的独特。
* m  v+ t7 l& E: c4 \- c$ T7 v' b) _  刘娥却对这些都无动于衷,她有更重要的事要办。那就是她的噩运之二了,她得重新服丧。宋朝皇室的好“下属”,宋朝人民的好朋友,既温和又礼貌的党项李德明同志,在这一年的十月份死了。也就是说,刘娥刚搬进了新家,立即就接到了这一噩耗。7 l& _' w0 ^4 d+ |5 X9 Y
  有鉴于李德明近30年来的良好表现(去死吧,只是与他爹李继迁相比较而已),宋朝决定以最高规格的礼仪表达他们的沉痛心情。( o4 @6 h; L' [! K# t, t
  辍朝三日,追封李德明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再派开封府判官、度支员外郎朱昌符为祭奠使带着绢700匹,以及牛羊酒品等葬仪去党项致哀。这之后,刘娥和赵祯还在皇宫之中穿上丧衣,为李德明服丧,文武百官都要为这件事专门去安慰他们。5 x! z- {' G& q/ T+ Y& c/ B6 a
  怎样,规格之高,相比赵祯的亲妈也不差了吧。想必党项的新任酋长,那位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李元昊应该感激渧零,继续他父亲的未竟事业,以当宋朝的忠实臣属为荣了吧!
发表于 2008-12-3 20: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阅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4 19: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677)
* h; F* @0 ^3 x6 R* U  
" Z& }6 O; y4 A4 R+ p! y6 l7 \- c  一定是这样的。: _  m6 Z; {' {5 W$ i) u
  站在当时宋朝君臣的立场上,不管心里有多少个问号,他们都会这样宣称。其原因有一些是复杂的心理因素,更多的还是与党项近30年以来的和平岁月有关。
8 X; Q/ L3 {2 ~  30年,这是整整两代人的青春时光,岁月叠加,就会变成一个让人抓狂的事实。好有一比,你的爷爷、你的父亲都享受着和平,过着舒适的正常人生活,到了你时,你会突然间嗜血如命,向往战争吗?
+ f6 `. W# Q2 e/ M. j  除非是少不更事,气血太旺的毛孩子,他们成开念叨着打架;或者就是恶魔转世,天生就是这个世界的祸害。* K- u- l8 {9 ^7 t2 y
  李元昊是哪一种呢?+ F- k$ N" m6 U; _+ N
  身在当时,谁也猜不出。宋朝人只掌握着几个数据,排列如下:李德明,貌似恭敬,小动作不断。有钱之后更变得贪婪。20年前在傲马山一带大修宫殿,10年之后,更定都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大兴土木,宫殿群落极为壮观。宋使到来,他会命令摘掉宫殿的题榜,保持臣属的姿态,但东西就背朝外的放在殿门的台阶上,无论是谁,一眼就能认出那是什么。
% p) c2 c( L0 }6 l  宋使离开,马上再挂上去。并且还换上皇帝才能穿的赭黄袍,一切都向宋、辽两国的皇帝看齐,完全脱离游牧民族的毡帐酋长格调;- L) T6 ?) _8 J
  李元昊,年青气盛,征战不断。就在这一年里,他攻占了凉州,让党项的势力直抵玉门关,据有整个河西走廊。' {( |1 l# I9 j) U7 N
  凡此种种,李德明父子己经全面超过了李继迁当年的巅峰时期,“西掠吐蕃健马,”他们早就击败了潘罗支的六谷部吐蕃;“北收回鹘精兵。”这时夺下的凉州城,己经是河西走廊里回鹘人的最后一个据点。' ]# L# }8 b( t1 w
  有时忠诚就来源于征服,李元昊己经露出了征服者的嘴脸。
) z. ^/ j: r2 `  宋朝应该怎么办?9 h: I3 [& N( V: {' q
  ( g9 a" B$ M. W2 `- p: J
  连载(678), i' C3 Z8 |6 T- P" \0 R& z
  
% E/ a# C5 _' t3 n! X1 m  不怎么办,依原例,李元昊拥有他父亲名下的一切荣誉。比如“夏王”,他的车服旌旗只低天子一级,宋朝承认他崇高的地位,他的爷爷终生苦斗而不可得的东西,早己唾手可得。: w; k% G  u( S' T6 ?& M5 Y: m9 G
  至于效果,刘娥己经无心去管。宋天圣十年,不,是明道元年,她的好“儿子”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不等年终岁尾,就迫不及待地改元了,为了避开“二人圣”所导致的“火德失控”……所谓明道,仍然是日月同辉,母子称制,不过月亮的光芒怎能与太阳相比,她己经退居次席,强烈的预感袭来。7 s9 n, }& q0 n$ F
  这个冬天,是她生命的寒冬。, {) c& g: S6 m5 ]1 O; H& j
  独居深宫,壮志消散,皇帝的梦远去了,身体的健康也迅速垮掉,一些久远从前的回忆开始自然生成。自思量,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呢?午夜梦回,是否回到了蜀川中低矮潮湿的小茅屋里,仍然是那个无依无靠,早早嫁人的孤女?是不是也想过当年怎样千山万水,一路卖唱进入帝国的中心,
" g4 n; `0 a. j' [/ k6 _7 U  最初的愿望不过就是一个温饱!
2 T; [$ i: S5 x6 Q1 `& B  我以前是刘娥,现在是皇太后,可要让这五个字连在一起,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和岁月的煎熬!那么为什么还要留有遗憾?5 ^9 S1 b# h$ |: I7 H+ k4 L1 O9 J- R
  年关将近,刘娥想到了祖先。不是她虚无飘渺的北方太原武将世家,更不是她蜀川中不堪回首的族系,是她的夫家――赵宋的“祖”、“宗”所在。. V2 ]1 r" Q& i% h0 i% ]
  她要去参拜太庙,但更要完成她一直心魂梦萦,要完成,但还顾忌万千的愿望。她下令,要用皇帝的兖冕服色走进太庙,在宋朝皇帝的最终灵魂栖息之地与他们平起平坐。; q2 e$ Z, y4 u7 q8 K/ l
  立即招来了无数的反对之声,博学的晏殊拿出了《周礼》,指正皇后的最高礼仪的极限;三司使薛奎操着一口关右口音戏谑一般地反问,“陛下大谒之日,是作汉儿拜?还是女儿拜?”但不管怎样,都动摇不了刘娥的决心。/ D9 h$ B3 E. h0 |/ J( M3 h. |! K
  哪怕再有一些妥协和折扣,也要挣脱开皇后、或者皇太后的身份枷锁,那个梦,那个梦!她近乎偏执一样的地追寻着那个梦,遗憾的是,没人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20: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679)
9 ]3 n. s/ W" g/ Y  
/ J* a# s! n. ?3 N  一心要追求顶级荣誉的心理,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在当时,在后世,想必知心者寥寥无几,近乎于零。但刘娥不管不顾,在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二月的彻骨寒风中强撑病体,穿衦衣,戴花钗冠,坐上了天子才能乘座的玉辂车,走进了赵宋王朝最神圣本源的太庙之中。- C" r2 Z# v' j3 U& V/ o
  在列祖列宗面前,刘娥默然直立,她缓缓地换上另一套衣服,那是经过稍微改动的天子兖服。历史凝聚在这一刻,她头戴仪天冠,以儿媳?还是以皇帝的身份,向祖宗献祭。
2 k) {. E% ]$ A& N  ……我是你们的儿媳,可我也是皇帝,生于卑微,长于贫贱,可我一样证明了自己。就像太祖陛下你一样,都是出身于布衣!
& I6 y  `3 ~% n  近10年以来,刘娥念念不忘为自己争名份、树典仪,可又坚决不步杀子篡位的武则天的后尘的矛盾行为,现在终于有了答案。她首鼠两端,看着又是贪婪又是犹豫,让人有时不禁摇头叹息。这里面固然有着宋朝政体的完善,不容再有女主当国的产生,但更重要的原因要从刘娥的心灵底蕴去找。7 ~  M5 w8 O% e9 ]: P& C3 [# c
  她根本就没想过一定要篡位,让赵家江山改姓刘,她要的只是个承认,一个当年有多苦,现在就要有多辉煌的愿望!
9 I5 f1 a, n) }' f0 t! d  蜀川女儿今己老,庙堂一拜别此生。这是她对自己灵魂的交代。当天刘娥走出太庙,回归大内,病情立即转重,她的愿望己了,人生的路终于走到了尽头。三月二十一日时,病危,二十九日时,她终于逝去。可叹宋史中最后一项关于她活着时的记载,仍然充满了误解,或者刻意的歪曲。& ^9 ~( \3 s- w2 ?9 ^3 Q( r3 u) K8 J. D
  是说仁宗问大臣们,太后弥留之际,己经不能说话,但她几次用手牵自己的衣服,似乎有所嘱托,那是指什么呢?
9 m# ]5 M; N* V3 X) v; ^* B  群臣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薛奎站了出来。他说,太后是想除去天子的兖服,如果穿着它,怎么去见先帝真宗呢?
3 U) L" Z. y9 u  史称仁宗恍然大悟,在刘娥神智还清醒的时候,为她除去了皇帝的标志,换上了太后的服色。
! I" ?# R* U. a8 f9 s. B  
3 X7 O8 A! U$ a  P  连载(680)& _- g' ^3 X) z2 x) b# }
  ; ~8 J2 v0 H# y7 n0 D8 v9 Q4 X; P) M
  可以肯定,刘娥是带着一丝刚烈据傲,但又凄凉无奈的笑容死去的。人世间最后的一个愿望终于还是留下了瑕疵,她的皇帝身份没有保持到最终。1 E1 d$ U; @- [- T- G5 C. E/ [
  想想看,如果要在她临终之前才除去皇帝的服色,是不是说,她在离开太庙之后,就一直穿着它们?甚至在她还能说话的时候,也一直没有下令脱掉?: _  Z1 p4 T* y# w9 M  w1 S( f7 K
  既然如此,怎么就能确定,刘娥用手牵着自己的皇帝衣服,不是说她要一直保留,直到入土为安呢?2 C9 E# Y+ g& z5 h0 C8 y
  仁宗之问、薛奎之答,完全是君臣之间的一种默契,再加上皇位本体至上的、男权至上的中国封建史官的演绎解说。% K5 R4 p  }- a7 F- c
  回顾刘娥的生平,除了她人间从所未见的传奇经历,毫无根基,连稍微高贵些的血缘都没有的情况下就达到了离皇位仅半步之遥的程度之外,她的争议之处,就在于她对宋朝的贡献、本身的能力,还有她是否是位可亲、可敬、可爱的女士。
' l, p; }5 ]: o! c& K  说到贡献,很多人会撇嘴,就连宋史都会这样说:“……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无大阙失。”仔细品味,这是赞,还是贬?2 r) X; f9 w, \. q1 f
  多么的艺术啊,“无大阙失。”也就是没有大失误,也没有大贡献。这一语道破了天机,刘娥的一切都只是恢复、并重复她的丈夫赵恒在澶渊之役之前的执政纲领,前面己经交代过,实在是没有改变、创新什么。
7 Z  O8 R7 s7 b. T  但这就是无能吗?众所周知,她的重孙子就改变了,变得宋朝七上八下、不亦乐乎,真是爽呆了!与民休息,在绝大部分的时代里,都是唯此一招的善政;
& m" m8 h+ Y, J; ]  说到她的能力,从仁宗的生母李氏的问题上就可见一斑。谁都知道,满世界都清楚,但直到她病重、将死,都没人敢泄漏出去。这样的铁腕,就算在男人世界里也极其罕见。但是另一点,却又让很多的“历史大家”们蔑视嘲笑。; b# p% f+ D8 ]4 A% U6 U1 \% C4 {
  就是我一直在同步列出的关于党项李元昊的扩张。针对后来这个党项魔鬼的行为,刘娥当政这10年绝对是先期干掉他的最佳时期。就算不能要他的命,也至少可以延续他称霸西北的脚步,给仁宗、给宋朝留下可贵的喘息之机。
/ ?7 [8 v3 E" o% v2 L9 q  但是参照赵恒对契丹的怀柔示好,对党项的姑息养奸,为什么就要苛求一位女士的不勇敢、不血腥呢?何况就算是女人中的男人――武则天,在军功一项上,也只有一项对外战绩可以炫耀,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部。但那要建立在唐初时汉人极盛的武功上。
0 i# j% {) _) ^5 g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对党项出兵,赵宋最有志气、也最敢动手的那位皇帝,太宗赵光义陛下早就试过多次了。以当时宋军之强,以及李继迁之弱,都没法根除。现在到了李德明、李元昊的强盛时期了,还能梦想一招制敌吗?
& B  ^  r6 L9 Q6 k' z3 j  有时不做,不等于胆怯和懒惰,更不是愚蠢的同名词。刘娥对李德明的礼遇,与李世民对吐蕃的恩惠相比何其类似,唐朝那可是嫁出去了自己的女儿。之前和以后的历史都证明了,对异族最好的办法就是“羁縻”;
! p0 G9 n) o6 L2 |  剩下的问题就是她到底是否可亲、可敬、可爱了。有人说,她压制了儿子整整10年,太贪、太酷,但是相对于武则天连亲生的都杀,一直杀到底,刘娥是残忍还是仁慈?她在晚年招见当初的死敌李迪时曾问:“我今日保护天子至此,你以为如何?”  e% o, q' t8 R" \& A& Q
  李迪的回答是:“当初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这句话应该出自肺腑,要知道赵祯并不是她的血亲,天家父子尚无亲情,一个养子杀了也就杀了,有什么大不了?甚至造成了赵恒再没有亲生骨肉的情况,只能是有利于她本人的登基。
7 @+ K+ W, T9 N  可是她没做,“保护”一词用得很恰当,刘娥虽无子而有子,大娘娘并不是真的薄情寡义。生命逝去,透过千年的尘埃迷雾,只要有心,仍可在朦胧中见到数十年前少女灵黠妩媚的笑容。地下有知,当再见赵恒时,仍然还会让他痴迷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1: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681)# f/ J% c, x( ^/ o; ], W+ L, v
  刘娥死于阴历三月份,北方春晚,惊蛰时分应该才到。惊蛰,春雷乍响时,地底里的虫子们都会被震醒,它们都爬出来了。4 k1 V  f4 E; R0 r
  各有各的办法,都在让皇帝知道某个真相。
; H* i7 m2 d. q& q/ A  但谁都不敢抢先,一位重量级人物登场,八大王赵元俨。这真是个有故事的人,宋朝小说里最脍炙人口的八贤王赵德芳,据说就出自他的原形。而他到底做过什么,虚的实的,可比他的父亲赵光义、哥哥赵恒加在一起都出彩。! n' e6 w6 Q$ x0 ^; V( O/ y3 C
  此人是父亲的第八个儿子,所以才“八”。说功劳,此人的名誉不小,宋史中首先严正声明他有个好相貌:“……广颡丰頣,严毅不可犯,天下惮之,名闻外夷。”其实就是好大张胖脸,而且毫无笑容,看着就让人发抖。其视觉效果都达到了夜晚大灰狼的级数,说“燕冀小儿液啼,其家必警之曰:‘八大王来也。’”然后世界就此清静。5 Y# |) ]! G  v% q+ d5 i8 l
  这是在民间,传说在朝廷里一样的无敌,就算刘娥也不在话下。话说赵恒死的那天,痛苦中的真宗皇帝突然间手指胸口,做出了一个奇特的手势。他先伸出了五根手指,放松,再伸出了三指,然后目不转睛地望着当时的首相丁谓等人,像是有话却说不出来。
* U# Q* q% e. K7 z! s+ w  屏风后的刘娥立即转了出来,她宣布散会。然后到了外面,她说刚才陛下的手势是说,三五日病就会好,大家不用担心。* f, E! s( Q* ?/ C! a) }
  但在场的人都神色诡谧,目光游移。三加五,那是八,现在八大王就在皇宫里,而且宋朝的传统就有“兄终弟及”这一说,人家是在等皇位,而且现在真宗陛下都暗示了!
5 Q$ ^0 b  V6 E0 q7 J) |  危急中,据说是李迪解决的问题。八大王在皇宫里的理由很正大,是“问疾”。我哥病了,我来探病,有什么不对吗?
( t! Y; Y) A: p+ e' S1 u$ }  但是一定得赶他走。于是正理不行用怪招。李相公四下遥望,正看见翰林院给八大王送热水。只见李迪提起笔里,就在热水瓶里涮了两涮,于是银瓶盛墨水,黑白很分明。照样给他送去。
% q* \! a6 J! F: D& k  
9 ~+ u( \* X: L( V3 [5 _5 l) |  . k. d; U. ?! o: \- [
  (682)0 _% X- s6 f% H
  八大王一见,大惊失色,立即跳上快马,飞奔回家。有毒啊――――他们要害我!
3 l! y8 e; c7 B% a/ v# q! P  其实哪儿跟哪儿,宋史里有记载,真宗驾崩时,赵元俨也病着,他扶病入宫,瞻拜皇兄的遗容,对皇嫂刘太后号啕痛哭,然后回家继续养病。一养就是整10年,直到这时出来见皇侄。而且李迪那时早就被贬出京城了,真宗死时,连寇准在开封之外。
* x4 Y  y$ N1 S0 e  他真正的事迹就一个,前面说过,他在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的五月二十一日,非常荣幸的由自己的一个婢女把大宋的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院、秘阁等地都给点了,一把火烧做白地……业绩伟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宋三百年,他最强!
3 o& [8 }2 J9 `4 b2 W  除此以外,就是他这次10年之后的出关了。只见丧礼隆重,小皇帝悲痛欲绝,八皇叔却悠悠然无动于衷。威严的大脸变得神圣庄严,他郑重地说。皇帝,你的妈不是你的亲妈,你的亲妈这么多年都没法当你的妈,现在你在哭的根本就不是你的妈!
* n( s' @- b& @9 r& ~  A  赵祯的脑子急剧缺氧,八叔你慢点说,我头晕。于是八皇叔在那高高的金峦殿上,讲述从前的故事。把赵恒、刘娥还有李氏的关系,一一复述。中心论题是这一句话:“陛下乃李宸妃所生,李妃死于非命。”+ t7 z+ u8 ~/ ?2 U# L
  赵祯的心灵慢慢地退进了一个冰冷遥远的地方,那是他生命的本初之地。母亲原来另有其人,这么多年以来她只能默默地看着我,却无法相认!而且己经死了,是“死于非命”,再联系起大娘娘刚刚故去,能得到怎样的答案?% Q6 H6 d4 j/ t4 Q
  64岁的刘娥在自己的身体垮掉之前,害死了唯一能威胁到她的人!我的亲妈是被人害死的!9 X. o7 N/ a) L# q
  赵祯的心灵突然异变,忍无可忍,他立即要知道自己的亲妈埋葬在哪儿,要看到她,就算在死后也要见她一面,看她受过怎样的苦楚!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2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683)& H( j5 n' i: V/ A) c( {
  8 g% x& [: b" Y, n0 T/ @
  马上去查,生母安葬在哪里。没想到答案马上出现――洪福院。赵祯一愣,竟然是很正规的地方……他立即就要赶去,却被再次拦住。
: o3 [- h& C+ S4 w9 f$ S  八皇叔说,你还有个亲舅舅在,何不让他先去?$ r1 k5 y  l! t( a  O$ n0 @+ R
  亲舅舅……赵祯悲喜交集,他在哪儿?回答是就在京城,是宫里的三班奉职。赵祯再次一愣,就算在悲愤激动中,心里还是划过了一个问号――大娘娘是不知道还是发神经,竟然留着他在眼皮底下?
+ Q+ g# [! ~* Y0 F7 r! _  但顾不得了,他派舅舅李用和先去打前站,随后他就启程。同时派兵包围了刘娥的“哥哥”刘美的住宅,只要发现生母李氏的尸体有伤害的迹象,立即抄家拿问。
1 e# {1 E' w, R% H  牛车辚辚,生母面前没有天子,赵祯放弃了玉辂,以牛车代步,赶到了洪福院。下车直奔棺椁,生死天堑,一木之隔,终于打开了。
2 B. S1 v3 x$ l+ E/ U* m  只见李氏夫人面色如生,平静地躺在水银之中。她身穿着皇太后的服色,没有半点受苦伤残的痕迹。“……陛下乃李宸妃所生,李妃死于非命。”八皇叔的话回响耳边,是的,前半句没有错,我乃母亲所生,但后半句却无从谈起。% [4 o8 T& m6 V
  并不是死于非命。
" H& R7 h0 ?4 W3 L# S  心灵平静了下去,赵祯的底蕴在这里显现。他悲伤,从这时起,他陷入了多年的哀怨之中,对生前从未谋面,没有交谈过只言片语的母亲无尽的思念。乃至于多年以后,一位翰林学士为她写了一篇《进袝李太后赦文》,其中写道“……为天下母,育天下之君,不逮乎九重之承颜,不及乎四海之致养,念言一至,追慕增结。”赵祯突然悲从中来,找来该翰林。, |+ \0 ?) a: J7 x
  “卿何故能道朕心中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为人子者最痛苦的事。; P( o" Q) w* G% c
  而那位翰林说,臣是庶出(小老婆生的),从小受兄弟歧视,母亲无能为力,孤苦无依……赵祯突然落泪,竟然与他一样的命运!
  D  q$ x2 q6 N6 R3 l  这时,他应该明白了他命运中最大的两条主线中的一个――他是个不知道自己正在孤苦中的孩子,当他知道时,己经晚了……
3 E2 X; v( E# ~  但就算这样,他也不迁怒于人,绝不像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于自己手握生杀大权之时,大肆杀戮,用别人的鲜血来证明自己的孝心。, d+ K, P+ c% O1 U
  当天他平静地放下了棺椁,低头微微叹息:“人言岂可尽信,大娘娘平生分明矣。”随即命令包围刘宅的军队撤走,从此只有哀伤,没有愤怒。% L: b$ f' c% |" ~5 V# l
  
% R8 B5 J/ g  e1 }* \8 y/ Y" X  连载(684)- K, J- [2 E( }' E
  
5 a8 \& B: n$ y$ [6 J  这是无奈的,这世上每个人都逃不脱时代的限制。赵祯更是这样。他的悲愤只在于他的生母“死于非命”。一但证明了不是,那么满天的乌云就都散开了。
' G; ?; N  @" {  因为刘娥并没有做错什么。
% L6 z) Q& @1 o  E% O1 p  抢了李氏的儿子又如何?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教里,主奴之别是最严酷不可改变的。别说是皇家,就算在一般的家庭里,小老婆生的孩子都得称父亲的正室为母亲,对自己的生母,一律称为“姨娘”之类。7 z  J1 s6 w3 e
  就像《红楼梦》的贾探春,她是赵姨娘所生,但生平从不管她叫妈,她的妈妈是王夫人。而赵姨娘的另一个儿子,宝玉的三弟贾环也一样,赵姨娘想训他,只能关起门来在自己的屋里。而且一但外面王熙凤断喝一声,她还得闭嘴,因为“环兄弟怎么说也是位爷,有什么不对的,自有老爷太太去管教,用得着你骂他?”8 G8 Z) t# r+ s6 D, D
  李氏,当年不过就是刘娥的侍女,她的一切,不管是身体还是灵魂,都是刘娥的。何况刘娥这么多年都没有加害于她,就连她的弟弟李用和,一个流落他乡,以凿纸钱为生的小工,都被刘娥细心找到,一步一步,从低到高做到了三班奉职。己经很是仁致义尽了。
% e# r. |' s* w1 X4 x2 t  所以夺子之恨,还有赵祯被剥夺的天伦母爱,都只属于遗憾,绝对上升不到仇恨上去。就算赵祯有万般的苦恼,他都没有权力公开报复。
' G0 G' m9 _; i' \6 e  说到底,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就是以封建君主道义的理论为依据的,让他怎么来砍自己的刀把子?可是不能恨,并不等于不去恨。赵祯自有自己的办法,给母亲出气,让自己心安。
# |% d6 f( C: f; r, M" E. t  首先,他对大娘娘的葬礼不闻不问,只要进行就好了,我不去。第二,他要让自己的生母成为真正的皇太后,就算在死后,也要享受到最高级别的礼遇。具体行为就是让她进入太庙,供奉于父皇真宗的身旁。; S* s& ?( _; _/ E# j
  争议立即出现,人走的确茶会凉,可刘娥的统治近20余年,并不会一个为她说话的人都没有。尤其是前枢密使钱惟演。他建议,最大限度也只是把李氏与刘娥持平,让她们两人一起进入太庙。可这个动议被太常礼院驳回。
* @9 W9 c7 s* v# p* Y2 ?5 A  你在乱讲,太庙之中从来都是一帝一后,太后是皇帝的敌体,两人是平等的,只能是一位!
# q; E$ w2 @7 K% |9 C1 J  赵祯冷眼旁观,知道大多数人都在反对。可反对就反对,下面的才更刺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1 03:39 , Processed in 0.0444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