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17: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31)
1 E8 ~) _/ {2 h6 I" x. z    @8 H' N! Q& Q. [$ }* `0 L( y# \2 B5 |2 ^
  范仲淹是因为在南方治水有功被上调回京的,回来之后的官职就有点闲,是天章阁待制。问题出现,先解释一下官职。
6 j( [9 g6 M/ p8 H% `) J8 M2 V! B  “阁”,或“馆”,在宋朝的官职里非同小可,比如说龙图阁、昭文馆,这都是非常有名的建筑物,但千年以后人们之所以知道它们,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之类的显赫名头,但实际上,最强的却是昭文馆、集贤院。# ^5 b* b1 q3 ?3 S; Z2 e
  宋朝自天圣年间以后,首相就必加昭文馆大学士,次相必加集贤院大学士的头衔。于是等而下之,各处馆、阁的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职也水涨船高。其中就有天章阁系统。
0 Z! h( K5 }5 r! O5 ?( u. Q$ C  天章阁,建立得有点晚,它是赵祯的父亲、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年间拜神时盖起来的,位置在皇宫里龙图阁的北边、会庆殿的西边,用途就是放些私人文件。直到赵恒死后,它变成了遗产,才有了些神圣和怀念的味道,官职也由它来命名。但权限和职务就实在没法看,尤其是“天章阁待制”,说白了就是皇帝的侍从,跟班的!; o' H- O$ a( Y' R
  这样一来问题就太明白不过了,回忆一下六七年前,范仲淹为母亲服完丧回到京城,那时的官职是秘阁校理,也不大,可以说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但经过努力之后,己经升到了知谏院当上了右司谏,这就位高权重,出人头地了。可这次下乡改造,连治水这样的累活儿都搞定了,官职却居然昔日重现,再次回到了侍从,而且跟文学不贴边。0 j, j* z  |- C3 J/ I+ Y- C/ @/ [
  怎么搞的?就算上次真的罪大恶极,但也不能一罚终身制吧?都外贬一次了,该结束了吧。这只能证明了一件事,即不止是他盯着别人,别人也一直在盯着他!……吕夷简,帝国宰相,他的肚子不太大,一定撑不下一条船。
+ q' \* {- j  H1 C5 F  
! q3 h( s$ t$ Y  q" k  连载(732)
% h, N: b* s- e, @  7 J+ \- z! Z1 s$ J# M
  这正中范仲淹的下怀。做敌人,痛快些也很爽!吕夷简就是个奸臣,这个信念在范仲淹的心里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一定要铲除他。
% g/ x" L9 Z, Q2 s7 j' h- I) Y) ^4 P  于是侍从就侍从,范仲淹一点都没反对,事实上这简直太绝妙了,真是为他度身定做!天章阁就在皇宫,侍从早晚都会见到皇帝,以范仲淹的才学和名声,几乎天天都能得到和皇帝聊天的机会。请想象一下不必写奏章,随时都能发表意见的乐趣。) ?$ _; {8 X7 i* n# O: ?1 Z
  时间就这样过去,时间大概只过去了100天,吕夷简突然托人给他带了句话――“待制乃是侍从,非口舌之任。”这是提醒他,你是个跟班的,拜托别再像言官那样说三道四。9 d8 p$ \. G- v5 @. k9 l) z3 K& A
  可范仲淹满不在乎,振振有辞――“论思政侍臣职,余不敢勉。”给皇帝进言,讨论政治,正是侍从该干的活儿,我可不敢偷懒。就这样把首相大人的警告?威胁?或者示好(毕竟是私下托人,己经给了面子)?等种种复杂内涵给浪费了。  O7 |, X$ o9 S
  这就给吕夷简出了个难题,你对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摁住继续暴打?这倒简单,也做得到,只是身为首相了,举国瞩目,只为了耳根不得清静就打击报复,也太小家子气了吧?何况不必后果也要想想名声,尤其名声是当官的根本!  V9 J6 U7 h1 ^7 r
  可是贿赂也不行,范仲淹是个怪人,似乎当年吃糠嚥菜留下了后遗症,他对美食、美衣、美女等等男人的最爱统统地无动于衷。怎么办,这样的人除了一刀剁了之外,好像根本没法对付。但千万别小看吕夷简,这是位真正的官场斗士,人家什么招法都有,天生就是个以折磨众生为己任才生下来的人才。3 n2 f  U" }* B
  吕夷简盛装上殿,在满朝文武面前突然180度大转弯。向皇帝陛下建议,前右司谏范仲淹品格出众,才干突出,当个跟班儿的实在太不仁道了,我推荐,他当开封府尹!
& l% {7 k) g) W8 A  全体朝臣目瞪口呆,大家盯着首相大人,集体摸不着头脑。搞什么,那是他的政敌,而他是吕夷简,他转性了?还是说范仲淹私底下叛变了?但无论是谁,都不能否认范仲淹真的有这个资格和声望。
$ r5 h( X' u8 V& X3 B! I: _1 U  那好吧,赵祯只好下令,推荐有效,范仲淹即日上班。那一天就这样神奇的结束了,在各种各样的目光的追随护送下,吕夷简走出了大殿,下班回家。一路上他一定目光炯炯,神色庄严,但心底里早就乐开了花――范仲淹你个丫的,你不是有精神头能说话吗?我就让你去当开封市长,京城里数不清的领导上级,千头万绪的关系网,再加上堆成山的积压文件,哪一样都足以累死你这个自命清高的乡巴佬!看你还有什么空闲来找我的麻烦!
 楼主| 发表于 2009-1-20 20: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33): I% ?1 x3 u+ {6 V$ K4 j0 j
  7 r! o2 T) y  V) f- D5 L
  平心而论,吕夷简这招深得三国时周郎用兵之妙。当年东吴把刘备烦到了骨头里,可仍然要把他接过江东,锦衣玉食地养着,并且把吴王的妹妹嫁过去,来个全方位服务。
, b) N" d2 ]; P' c  p& z+ L6 w  所图的,就是让奔波一生的刘备陷在温柔乡里,不思进取,忘了天下。# A* c9 s! `% U7 Q6 p
  现在吕夷简突然优待范仲淹,也是相同的道理,一来用冗繁的政务累死他,让他再没精力捣乱(尤其妙的是,范仲淹必然竭尽全力地去累,决不偷懒。忠臣不怕死嘛);二来也让他尝一下当高官的不得己还有大享乐,说不定就理解了,甚至同化了,从此再不是冤家。
) I1 ?7 r% L- _, h  可这些都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即范仲淹是个呆书生,或者徒有其表。但不要忘了,这是有宋三百余年里共认的最完美的人,不仅有志向,更有能力和决心。+ D& k( a+ s, ?$ Z. J
  范仲淹上任一个月之后,开封城里的大事小情迎刃而解,史称“处之弥月,京师肃然称治。”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或许就非常的简单。万事只要清与廉,自古以来天子脚下的京都,哪有什么杀人越货的大土匪大强盗?尤其是宋朝的东京,禁军数量之多,法制之健全,是历代所罕见的,如果说治理不好,只有一个理由。7 g% Y/ Y1 B/ I7 r3 v
  即下不了狠手。
+ J3 `' i! ]: h: h% x  各种各样的面子,各层各面的领导,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烦人的勾当的确能把人折磨死。但如果你不想让它折磨,也超级简单――一脚全踢开,老子不侍候。于是一天云彩就都散了。9 R& q! `" U+ L! E& E0 D1 l
  可说来容易,自古有几人敢拿前程,还有身家性命去这样“爽快”呢?所以才更能显出范仲淹的超常能力,以及吕夷简在这件事上的彻底周瑜。
- b# `! ~0 U1 p/ H) O% m- [  
  _. S, [- J3 X- {  连载(744)
, w2 N) e- |: y* P2 |+ l! x  
0 |% a# O) D) P, T* W, ?5 p. x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吕夷简不仅白送了个开封府尹给范仲淹成名,更给自己挖了个超级大坑,范府尹上任的这一个月里就给了他回报,把他在皇宫深处所隐藏的触角一刀砍断,砍得他鲜血淋漓,却只能陪着笑脸说,你砍得真妙,应该的!' D, Z1 T+ O. q& W7 p
  事情从被废除的郭皇后说起,但真正的起因是仁宗陛下多愁善感的心灵。说话一日夫妻感情浅,十年夫妻常翻脸。上次的废皇后场面很劲爆,但稍微冷静之后,赵祯就没法控制自己的心情了,他想她。其实换个角度想事,所谓的废皇后事件是多么的儿戏,不过就是20多岁的小夫妻吵了一架,扇了个落点不太准的耳光,有什么大不了的?差别就是他们的身份在作怪,不然扇到猪头脸也不必善后。
% m& a% J* ~0 v  `. K+ h8 k  一年半过去了,赵祯生活在女人的海洋里,某一天偶然到后花苑去玩,他看到了一乘积满了灰尘的小轿。那是他前妻经常坐的……那一天人们发现皇帝呆呆地站了很久,然后提起笔来写了点什么,命人送到了长宁宫。前郭皇后,现玉京冲妙仙师看了突然流泪,那是一首《庆金枝》,她的丈夫还在想她。
* v/ @) }; P6 e9 a% e/ d. i  郭皇后伤感之余,写了一首和词,回赠了赵祯。据资料记载词句哀惋凄切,皇帝看了之后更加难过,立即命人悄悄出发,请前妻坐上小轿秘密进宫,见上一面。但没想到被拒绝了。前皇后有一个条件,要爱情、更加名份。如莫要她再进宫,必须“百官立班,受册万可。”
9 {& W4 D1 ]0 z8 l- g: s+ o; b  百官立班,那必须是朝政大殿了;受册方可,更加严重,连皇帝登基都要造个金册,以示合法,她要求再受册,就是要再当皇后。8 r: _/ i, D' d
  这……就是条件?史称赵祯犹豫了,他长时间地沉默,不置可否。于是一般史书上两种论调都同现,第一,郭皇后继续昏迷,真是个不懂事的女人啊。好容易丈夫想你了,不说见面之后趁热打铁先拉近关系再说,反而大沷冷水,一下子把丈夫浇得回到现实――想起她有多么的强悍;
  u1 u/ h3 M: B+ C4 X' b  第二,赵祯也是个心血来潮,做了再说,没有前瞻概念的毛头小子。既然废了就不要想、既然想了就别犹豫,这样既想又怕,你在搞什么?别说皇帝,你连个男人都不算。/ O" ~5 E2 Z8 O: q% Y% i: C: \
  但系统点翻阅宋史,仔细点考证时间,就会发现赵祯沉默的理由。那不是他愿不愿的事,而是操作的难度实在太大了……这时再册立这位郭皇后,就得先废掉曹皇后再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22: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35)
- t, E" y0 j: f  b. y  
, w' h8 Z' b0 d) Q! }9 z6 X6 r  赵祯早就有了一位新皇后了,那是开国元勋,第一“良”将曹彬的孙女。看时间,废郭皇后是在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的十二月,立曹皇后是在第二年的十一月,将近一年的时间。- z" ~) R2 p$ h( s& J* U. M
  这一年里除了烦人的朝政、言官之外,赵祯就在为女人发愁。他不懂,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女人过日子,就这么的难吗?就连己经亲政的、死了爹、妈、养母等所有管制人员的皇帝也做不到?!
& D9 c4 w8 F% c: o+ w1 w  事实上就是做不到,他又一次被人强迫着娶了这位名门闺秀,最有教养、最被宋朝士大夫所认同喜欢的曹彬将军的孙女。而他本来喜欢的女人又一次被赶出宫门,就像十多年前的王姑娘,以及半年多前的尚妹妹、杨妹妹一样。
4 f7 W( |' O$ G" U3 U+ p- z5 i) Y  这一次的妹妹姓陈,以前从没见过面,是淮南寿州一位大茶商的女儿。之所以会被领进皇宫,一来是基于上次废皇后的诏书里己经包含了再选皇后的意思,宫里相关人等必须执行;二来就是陈茶商的活动能力。提到商人,相信大家就非常的期待,宋朝的商业和商人实在是太令人神往了,必须得详细讲讲,可时机还没到,只能先就事论事地说说陈茶商的伟大目标。
8 L; j% Y7 T7 {# y8 p0 C  先就是遗憾,宋史里虽有食货志,但是从不给商人立传。不然很可能这位陈姓商人就一定在内,至于原因,请看他的成就。他先是经商成功,然后花钱捐官,这似乎很普通,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人这样做,但能把女儿成功的引渡进皇宫,再让皇帝亲眼看到,试问有几人能做到?$ j" r% k  @  U8 @& o: o
  这需要什么样的关系网?如果再让猜测升级一些,比如说他真的成功了,陈妹妹成了大宋皇后,那么这位国丈的前途和作为又会怎样的辉煌(会不会资本主义真的空降到宋朝?)。种种神奇,但都只是猜测,事情回到原点,最重要的还是皇帝对陈妹妹的感觉。
, B6 E& O) D/ c: h  
% R" w- ^9 }2 p) M$ x! _& Y  连载(736)! X: f$ A" X' s0 ?/ Y# A3 Y
  
" ?: y; [) ^- t0 ]) p  一见钟情,赵祯确信自己找到了梦中人。没有资料显示陈茶商的女儿是多么的漂亮,只记录过仁宗陛下对她的喜爱程度。
% k. ]+ _+ m5 p, r3 e/ ~  赵祯亲自翻阅《百叶图》,那是宋朝选择良晨吉日时才有的举动。他要给自己的婚礼定日子!这时我们就应该明白一个事实了――赵祯的择偶取向。只要稍微回忆一下他曾经真心喜欢过的人,以及他讨厌的人,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S( j0 N8 d3 a) c% l
  仁宗不爱大家闺秀,他喜欢的是民间女子,小家碧玉。从前的王姑娘是大土豪王蒙正的女儿,尚美人、杨美人也没有显赫的出身,再加上后来的“温成皇后”张氏,以及这时陈妹妹,哪一个都不是钟鸣鼎食、被礼教和  训练成冰山美人,或者娇蛮公主的女孩儿。
  Q0 D& }# W6 P( x+ D" i  由此也可以稍微窥测到赵祯的心灵一角,他从小就是被刻意训练成的皇太子,从出生起就没有亲情、疼爱、撒娇、玩耍等的孩童特权,所以他盼望的就是这些。可要命的是,永远都有人来阻碍他。
  k2 Y3 P6 }8 t  A- M% Y- e  以前是他的养母,现在就是他的大臣。头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副宰相宋绶,这是当年替他向养母刘娥要过权力的恩人,可这时不同了,宋绶很激动,并且手里拿着一份当年最震撼的红头文件。
+ @3 ^; U6 x$ ~) {5 u  _, I1 h& u  就是那份废皇后诏书,宋绶逐字地念给他听,里面有这样八个字:“当求德门,以正内治。”这就是说,要从贵族门阀之中找女朋友,你曾经向全国子民保证过的,现在找的却是个下贱的商人女儿!
, T9 s  y$ Z( K9 B! I  赵祯有点懞,真的?这么长的诏书,难得你还记得……废话,宋宰相瞪眼,当初那就是我写的。那又怎样,爱情面前,宰相靠边,赵祯决定不理睬,可紧跟着首相、枢密等等一大堆的宰执大臣都拥了过来,七嘴八舌,集体反对。  V+ O! t9 z4 f6 F
  赵祯自有办法,他身手矫健,瞬间失踪,躲回了皇宫内院。怕了你们,躲了还不成?关上房门,自成天地,我有陈妹妹,再定个好日子,看你们有什么办法。于是他就翻开了《百叶图》,于是宋史里太监的巅峰表演时刻就此出现。. y$ B6 K6 U" D( B7 m% V
  赵祯正在看,身后突然有人问:“陛下阅此何为?”一回头,原来是专门管药的太监阎士良。怎么办,太监敢多嘴,这是在挑衅啊。正确的应对就是断喝一声,大胆的奴才,要你来管?
" }1 m5 a2 j8 u' R; S3 u  然后直接暴打。
: G: g8 O! X( I7 ^  但要小心,皇帝和皇帝不同。赵匡胤那样的是农田里长大的,进了皇宫太监就只能是奴才,可赵祯这样宫里长大的,太监有时就是家人,说话可以随意的。所以才有赵祯的回答。
! [$ W, S3 }) L! u' O  他反问:“你要说什么?”
, @( w2 v: r& S' f3 m# o. S* P  太监更绝,不回答,继续提问:“陛下知道‘子城使’是什么样的官吗?”
3 d/ ~' q0 I- Y" U% a3 X6 Y  嗯?赵祯不解。
  t) R% z7 j" v$ R) y9 M, `) A  “那是大臣家里奴才的官名啊……”阎士良边说边摇头,然后才说出正题,“那个陈茶商,他捐的官就是子城使。您要是娶了他的女儿,置公卿大臣于何地?置您本身于何地?置列祖列宗于何地?置……”
/ E$ i# J3 L0 ]  [( h4 ^1 }) |4 G6 U  “够了!”赵祯勃然大怒,可心底里却突然悲凉,名分……他知道他的梦又一次破碎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37)
% Y  j* N* ]0 Q. W9 e+ i+ ?8 [: M  
! L( A' j; d7 g+ A9 ^  曹皇后就是这样被选进宫的。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被确定,赵祯的悲凉铸就了她以后的寂寞。他一点都不爱她,但有足够的教养去尊重她。宋史里一位经典的皇后、皇太后就此诞生。
: l. a1 z/ Y/ N" ^$ o; k/ v  一生尊而不贵,贵而无威,只是一具锦缎包裹、彩绣辉煌的神像,就算在丈夫死后,都得低头做人,任劳任怨。
' K; @! |) M. r3 _) y  不知道看到这样的皇后,是不是还有女孩儿为王子、皇帝怀春呢?
+ \: V/ w. h8 M- h, A  答案是有,至少还有前皇后郭氏。这就是她为什么要提那个条件的理由,一乘小轿秘密地接进宫去,这是偷情,还是怀旧?无论哪一样都像针一样扎着她的心灵,那本来都是她的!现在居然要像个贼!- J4 D& \3 |% M* \) Z" }' N) F+ A3 `
  可她还是错了,这个女人是激情型的,头脑一热,就只奔着自己的目标直线杀了过去,从来不看周边还有些什么。就像当初那个耳光一样,忽略了离得太近的丈夫,这时她把问题仍然看得太简单。她忘了皇宫是个森严寂寞的地方,宫女太监们唯一的消遣就是刺激性的小道消息。她要求复位的条件就像一格疾速流淌的暗流,从她的长宁宫瞬息之间就流到了信息终端。( C5 j6 O1 |+ p) k, ?
  准确无误,那个上次对她落井下石的人的耳朵里――大太监阎文应。紧接着消息外传,转递给了中书省里的主人,首相吕夷简。  h3 n* x* x' s. m+ y
  谁犯罪谁受益,谁得利谁提防。这个女人一但重新成为皇后,终有一天会反攻倒算。那还等什么,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在宋朝的正史中被列为“怀疑”,几件事连续发生,没法证明到底是谁做的,可是干脆利落,烦恼和痛苦都不见了,所有的人都得到了解脱。4 X# F4 h$ ^; z, @  S) D
  & E( z8 b- O: \) }' a
  连载(738)2 ]! x, W7 D$ K% h* m3 W, |! f
  , l4 w, P2 d3 F" \: {
  事发顺序如下――1,年底十二月,赵祯按惯例出宫到南郊举行郊祀大典;2,长宁宫里的郭皇后突然生病;3,阎文应带御药院的医官去看病;4,几天之后郭皇后暴亡;5,御药院的头儿叫阎士良,就是前面说过把陈妹妹赶出皇宫的人,也是阎文应的儿子(亲的、干的不详)。6,赵祯回宫后才知道人死了,很悲痛,但没办法,只能再搞出生死两皇后的把戏,追认前妻的皇后身份,以最高等级出殡发丧。
* n3 `) N4 f6 ?) o+ Y  以上就是全部的事发始末,很明显,只要稍微知道一点内幕的人,就都会闪出一个念头――郭皇后是阎文应害死的,手段是趁机下毒。说不定就连最初时的得病,都是他派人做的手脚。谁让他儿子是御药院的,还就在现场。" J* \0 t! g) j
  但问题的关键是没法指证,不仅没证人,就连物证都找不到。比如说最起码的一点,中毒啊,尸体还在,可以解剖求证嘛。可那是皇后,不管是不是前妻,都是陛下的私人产业,以为死了就可以随便谁去乱动?信不信就算宋慈早生150多年,在北宋就当上了提刑官,敢动这个念头,都得被打得满地找牙?
" Y' I& N! t' G5 D" J  于是就只有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死太监逍遥法外,快乐人生……那还要那么多的言官干什么?!回头说言官,御史台和知谏院都元气大伤了,孔道辅他们被赶出京城,台、谏内部大批换人,换上去的都是吕大宰相的亲信。效果非常好,基本上在上次的废皇后风波之后,直到吕夷简倒台为止,御史台、知谏院就再没找过皇帝和宰相的麻烦。% n4 s  M: I. h
  可这次是例外,这样的事都可以沉默,那么大宋的天下到底姓赵,还是姓吕?!知谏院系统有人站了出来,是谏官姚仲孙、高若讷,他们联名弹劾阎文应,罪名是毒死前皇后,证据嘛就比较新颖,是一些声音……赵祯去南郊举行郊祀大典时,有人听到阎文应在行宫里大声骂人,被骂的是御药院的。也就是说,必须得动用相当吨位的联想,才能联系到后来郭皇后的死。8 L7 D: M+ w5 T
  ――御药院的人本来没想下毒的,是被阎文应威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2-2 20: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39)
, s! X: ]% }" c  
  A; j$ w# w5 Y  这就比较恶搞。试想阎文应真的要威胁,还喊到了那种分贝,是不是满行宫的人都应该听到诸如“……去把这包药给郭皇后吃了,你得保证她一吃就死,不然你就去死。”之类的吼声?$ Y0 a- x0 ?4 ]' C( l6 j
  那还是威胁吗?那是在向大宋朝的皇宫人员的基本智商挑战。退一万步讲,阎文应当时真的这么吼了,也有N多的人听到了,可你有留声机吗?大宋律例里声像制品可以是呈堂证据吗?这些事真是越想越烂,相信赵祯听了之后都会苦笑摇头。" P3 F: t( _4 E) \9 k: q
  恨可以,但有点技术行不行?答案是不行。言官们变得声色俱厉,我们知道没证据,正因为这样,才更要不讲理。一句话,不管怎样,阎文应必须得死!但在宋朝,你想杀死一个官员,那可实在太难了。求其上而仅得其中,经过反复较量,阎文应和他的儿子閰士良都被贬职,赶出京城,到老少边穷地区去改造。7 X/ g* T# n9 }# N8 s: V3 V
  皇后死了,可凶手却不死……言官们气得集体挠墙,却不料更抓狂的事在情后面。处罚下来了,可阎文应居然拒不执行,我就是赖在京城里不走,你奈我何?这可真是大太监八面威风,言官算什么,皇权又算什么,圣旨不如草纸。4 ~% l6 c. L$ u6 c3 Y
  谁让我上面有人?
( [) v: u: {4 p0 |, @& _  人人都知道,那个人就坐在宫中,中书省、政事堂的头把交椅里,乃是当朝首相吕夷简。这时有个问题,吕夷简为什么要这样保阎文应?与言官为敌,甚至与皇帝作对。这就要往回翻书,回到15年前左右,那时也有一对宫里宫外相互勾结的最佳拍挡,名字叫丁谓、雷允恭。- ^% L7 ]2 f* @+ U
  自古权臣奸相,都少不了这个结构,尤其是和平时期。宋朝,甚至以后的明朝,不论是忠的,还是奸的,不论是这时的吕夷简、稍后的文彦博,还是几百年之后的张居正,都跑不出这个宿命――除非你不想独领朝纲,说一不二。
! {1 E% z, I8 \  于是有一个推论在一个人的心里形成:吕夷简要保住阎文应、吕夷简还要内外勾结、吕夷简是个权臣、奸相、吕夷简必须得铲除!* Y: ^1 D' V0 z3 [* k# o; h
  
6 B# z, ~' j2 v! u. T, [  连载(740): j* Z0 Y8 X3 ]
  
1 J( l/ |$ d; L# V  这个人就是范仲淹。他很清楚,要达到上面推论的结果,就必须得回到最初的原点――搞定阎文应,先把吕夷简在皇宫里的黑手砍掉。
* F0 J- Z" h; E' N0 |  但这实在是个难度,因为阎文应的罪证本就模棱两可啊,也正是因为这个,他才敢、吕夷简也才敢把他留在京城里。但不要脸的,永远都比不了不要命的。范仲淹的本质,就是在做任何事时,都要做到一个极致。他现在要不顾一切地参倒阎文应,所使用的招数就比那些台、谏官员强悍上百倍。
" q0 y: h7 S. @$ P  可以说是大宋三百余年里文官系统里所仅见。他绝食了。从上书弹劾阎文应那天开始,他就把自己的长子叫到了身边,告诉他家里的一切都交给你了,这次“吾不胜,必死之。”与奸相、阉党势不两立!然后绝食开始。就是要让皇帝明白。
+ A/ K' T2 p/ x( J  不管有没有罪证,阎文应必须处罚,不是他死,就是我死。你看着办吧。  F8 Y6 ]7 x4 F1 P& {  Q
  就是在这种压力下,同时知谏院方面的姚仲孙也再次上奏,才把阎文应赶出了京都。结局很奇妙,出了京城的阎大太监没走多远,就死在了路上。这似乎有点耐人寻味,说死就死,正常死亡?如果一定要再找出点发问的理由,可以参照一下阎太监的发配地点――岭南。' R4 x3 K7 y: c# ?
  北宋时期的岭南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其恶劣的程度可以直接发放死亡证明。从这时起,直到北宋亡国,官员的处罚除了直接砍头之外,发配岭南就是最严重的了。+ a9 V$ H1 `9 ^! E" g
  事情截止到这里,言官与范仲淹己经胜利,他们既定的所有目标都己经达到。阎文应死了,吕夷简的宫中黑手也被斩断,那么是不是应该休息一下,恢复正常工作了?就算要继续斗下去,也得讲究一下节奏,至少也要让年青的皇帝有个喘息适应的机会吧。
: B$ ?9 d. M  D! @# L5 X  赵祯也正是这样想的,他去举行郊祀大典之后,照例加恩百官,但这次有额外。他加封宰相吕夷简为申国公、参知政事王曾为沂国公。潜台词很明显,杀了阎文应朕有点抱歉,但朕还是很信任你的,吕夷简,你好好干,我很喜欢你。$ G: v/ s4 c" w0 O9 q
  这同时也是给朝臣们的一个信号,首相大人并没有失宠,这事儿结束了,再别揪着不放。别来烦我!可是这对范仲淹无效,再次重复一下前面说过的话,范仲淹不论做什么,都会达到一个极致。他己经认定了吕夷简是个奸邪,那就一定要把他扳倒,这其间绝对没什么斡旋、折扣可打,不是我死,就是他死!+ n( K; X0 F, m; |
  但他绝不鲁莽,大宋三百余年间第一人做事是超级严谨、细致、入微、有理有据的。他要花巨大的精力来做一件事,这件事完成后,任何一个稍有理智的人都会赞同他,那时就是吕夷简势力崩溃,身败名裂之时。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7: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41)- x* a, X) c, V/ o
  ! y" B$ i! Z4 P3 r4 `1 M; x
  《百官图》,这是范仲淹精心绘制的,详细记载着近年来,自从吕夷简当政之后,文武百官的升、迁、降、谪之路的列表。其中一一指出,哪些官员的升迁是正常的,哪些是吕大宰相一手遮天,强升暗降的。真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大宋律法为准绳,清楚明白地挑明了一切。* u! [% \( \: D2 d6 F' d/ o
  陛下,只要您认字,只要您稍有一点点的公道之心,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再不采取措施,就得“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了!”到底是姓赵,还是姓吕?这个没有谋策定国之功如赵普、也没有挽危局扭乾坤重立江山之功如寇准的小小太平宰相,居然嚣张到了这步田地,陛下您不废了他,还等什么?
9 v  Z, p7 ~$ G' ~# _5 w4 c# J; I  如上所说,完全成立,范仲淹百分之百地深信,只要这张图递上去,让皇帝看上十分钟,吕夷简的死期就到了。: `# |9 U( k% k
  但事实永远都出人意料,这样的重量级作品呈交了上去,只换回来了吕大宰相的八个字:“仲淹迂阔,务名无实。”范仲淹这个小同志,是个只讲大话,不通世务,不切实际,只想搏出位争名利的人。之后这个《百官图》就不了了之了。
$ B0 h* V+ F- ~  X6 W  不、了、了、之!范仲淹气得都快爆炸了,我们设身处地地为他想一下,这个《百官图》是容易做出来的吗?先说一下得有怎样的心胸和抱负才会想做这件事,这几乎把现有的官场完全涵盖,把每一个同僚都扯了进来,揭老底、报出身,从根子上分出来三六九等,这得得罪多少人?!而且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得罪,还有办法再挽回吗?% F2 e  {, L5 r
  这是决心,再说具体工作量,想一下范仲淹才刚刚回京,他就算己经到开封府上班了,可以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来了解官场,解剖官员,把每一个人的履历都弄到手,但那又得需要多少个工作时?最后还得咬紧牙关,拼着一身剐,才敢于把它交上去。9 n0 A! b1 n$ w5 i; I
  试想这一步步,是多么的不易、艰辛、勇敢、华丽,而且还那么的……影视啊。联想一下现代,我们每个人都看过了太多的反腐败、反黑恶的电影电视剧,那么多的黑帮、赃官不都是这样覆没的吗?比如某个涉黑犯恶的大集团,多年横行霸道,没人敢管,终于有一位铁肩担道义的英模人物费尽心机收集证据,上交中央,然后黑恶势力暴光,就此完蛋。于是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各级领导泪花盈盈走上前来,对英模说,好样的,继续做,我们永远支持你……不都是这样的吗?为什么轮到范仲淹就不行了呢?!8 {2 S, a& \7 Y+ R0 l0 D$ F! E
  
) X$ y$ m, s2 B  连载(742)
$ M" ~/ e* O  ?+ W  6 I. i2 n: C# P: @
  为什么呢?范仲淹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愤怒,越想越悲哀,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世界太黑暗,吕夷简太厚黑!而皇帝陛下……还没有清醒,那么他就得再去做。
: S: d5 T* g2 O, K( D- j! y  有进无退,就事论事。不是说我迂阔、无实吗?好,我就要让你们都看到我到底怎样。范仲淹连夜赶写了一篇奏疏,里面具体论事,集中在四点上。1,论帝王好尚;2,论选贤任能;3,论近名;4,论推委。完全与现实朝政挂钩,与当时人物联系,直言无讳,让天下人都看到,我范仲淹不仅有胆,更有见识,一点都不迂阔。1 x& Q4 o. S4 k- c: I
  而且在最末尾,他还加上了这样一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终有王莽之乱。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这是个典故,发生在西汉。张禹是成帝的宰相,非常得宠,可以在家里办公,得病了皇帝都要登门慰问。成帝的妈妈叫王政君(注意,与王昭君无关),汉朝的外戚权柄极大,从刘邦的吕皇后开始直到东汉末期的何太后,哪个都让自己的儿子、孙子发抖。其中这位王政君的抖动量超大,因为她的娘家侄儿就叫王莽。+ t/ E3 M0 j/ e4 i/ u" f
  可让王莽在几十年后崛起,篡夺汉朝江山的,就从张禹做的好事。此人力保王家忠诚,在汉成帝期间,封王太后的哥哥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位列三公以上,并且把他的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同日封侯,史称“五侯”。王家就这样坐大,再也没法控制。
5 |) |& E8 E. D3 A1 y/ I  范仲淹举出这个例子来,用意非常凶险。吕夷简就是宋朝的张禹,他现在不讲原则,胡乱任命,说不定哪里就藏着王莽,早晚有一天会血洗赵氏,毁掉宋朝天下!
1 r( D, B) L* U4 }+ K- Q  这就没办法了,他己经不留后路,把吕夷简往死路里推,同时把自己也扔上了悬崖。你死我活,看来只有这个结果了。但是这次的结果更加出人意料,上次是《百官图》,这次是四项原则,哪一个都条条是道,有理有据,要想驳倒看来得花上八项原则,十六项原则那样的规模。6 L+ K8 O' r0 q
  但郁闷的是吕夷简只回了12个字――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你说的那些我统统默杀,拒不回答,因为你这样说话本身就错了。“越职言事”,你现在是开封府尹,不是知谏院的右司谏,朝廷有规矩,乱讲遭雷劈,先认清你自己的错误!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20: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43)
1 l1 G( C4 H0 ]( p& v  % ~6 M. g: n; U( `4 S) D
  范仲淹无论如何也看不出自己有什么错,相反吕夷简在他心面变得加倍恶劣。他看清了,这就是个政治流氓。自己所提出的真材实料的证据完全避而不答,前后只用了20个字的官腔,就想把这些罪恶都遮过去。想得美,门都没有!
2 n& n  p. V: q+ Z* x1 N1 y6 s" [; d  他再次拿起了笔,保持自己严肃认真的好素质,就事论事,根据吕夷简这次的12个字继续上书答辩。我是对的,道理、甚至真理都在我这边,我就是一个一个的澄清,就算有人不懂,我也要把他们教育懂了。
  R$ t6 r( F; F! k& A% v; j, _: `  这就是范仲淹的行为,和他的想法。多么的坚贞、倔强、可爱,但又幼稚啊。其实一句话就足以看到他的结局――你不是在课堂,你是在官场。这是谁说得对,谁才胜利的地方吗?就是争一块豆腐,也是斗争,而斗争就要有势力。$ q6 T1 U$ X. q( w6 ?, u2 C" ^
  不过要说明的是,这时的范仲淹己经有他的势力了。那就是他的力量之源――道德人心。这个事必须得仔细地说明一下,范仲淹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引领了一个潮流。但更准确地说,他是让一些问题尖锐化、表面化的导火索。那就是宋朝文官们的平静中的分流。$ P/ W. |- d6 c! J3 N
  宋朝的文官太幸福,从宋太宗开始就泡在蜜水里长大,而且水里的甜份还不断地增加,幸福啊,过了度就产生了副作用。文官们、士子们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追求更大的甜份,皇帝说怎样就怎样,宰相说怎样就怎样,一点出格过分的事和话都不说不做,一切只为了得到更大的好处;可另一派就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向往着精神方面的崇高伟大,一切的言行思维,都向远古时代的无比清高的绝种人类靠拢,即“君子”们。
0 {+ T5 Q/ H  r" k" ]/ \! b  严格地说来,这些君子的向往者、跟随者们也要钱,至少是不拒绝钱,但他们把一些东西看得更高。比如国家的兴旺要比个人的幸福优先,民众的思想教育要比个人的声色娱乐优先,甚至皇帝的品德操守、工作态度,要比自己的性命、全家全族的性命优先!1 t  V& X- d) \+ |3 P
  也就是为国为民,不惜牺牲任何代价。按理说,这的确是好的,没有异议的好。但有一点,怎样才能界定国家的兴旺、民众的思想、还有皇帝的品德是否优秀,他们的标准就真的是正确的吗?( ?( N8 G% T: x3 O( p
  这是个多么尖锐,但又无比实际的问题啊。简单点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世上真有个不变的、永恒的尺度吗?你真的相信自己永远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吗?如果不能,你凭什么去要求别人,甚至命令别人去服从?. ~4 p5 U5 t# x; w) e. ^
  那对这个世界,是好,还是坏呢?7 }' u: X% z" P9 b1 {% w% {
  % K- J# A4 N: ^- o8 G/ c
  连载(744)
9 T) ?. x4 R! V0 R% \% o: C  7 S6 i0 [! R* u' B' x
  身在现代,以上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我们知道人类在进步,思维无永恒,可在宋朝仁宗景祐三年时,这些问题早就有了终极答案,范仲淹和他的朋友们,也就是他的势力,绝对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其信心的来源,就在于熟读的圣贤之书,以及自己优秀的个人品德操守。& ^2 F+ t" c( \& L
  我按照对的做了,所以只要你们与我不同,那么你们就是错的。就这么简单。这是不是显得很无聊,很幼稚,或者很霸道?不,一点都不,这些就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一样,是人类曾经的真理。/ ?4 X; y  p3 @3 j" L
  并且要强调一下,如果上面的思维状态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而不走样的话,那么宋朝就不会有所谓的南宋,北宋就会一直存在。它之所以灭亡了,就因为连这样的准则都没法坚持,后来的争斗根本就与对错无关,只与意气有关,只与恩怨有关!
- [& t. {! W& v' A  好了,回到当时,我们来看一下范仲淹的势力都包括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结合方式。人,大多很年青,职务大部分都在馆、阁之间,比如天章阁待制李绒、集贤院校理王质、秘书丞、集贤院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以及宣德郎、馆阁校勘欧阳修。
, `, X5 j! t' w( t; U7 u  这都是些文学闲职的年青人,共同的特点是学问好、才学高,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之所以聚到了一起,除了举国科考制让他们在同一个考场追求分数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诗词文章。比如欧阳修,他进开封城没多久,就迅速地打入了这个小圈子,与他在文艺复兴之都――大宋西京洛阳钱氏沙龙里的显赫声名有关。
- C6 B1 \2 k0 f+ }% P0 F  于是乎,这些了不起的年青人们就都聚在了一起,每日里行风雅之文,忧天下万众之事,日子过得既轻松又神圣,直到他们的带头大哥范仲淹与黑恶势力交上了火。他们也再坐不住了,之后才有吕大宰相的12字回批中的“……荐引朋党。”
. f( A5 L. C1 @- G. T; O  朋党,这些风华正茂的年青人啊,你们知不知道就是这两个字,往远里说,把大宋的江山社稷给毁了。往近里说,你们把范仲淹直接废了。不过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孔、孟诸贤的圣人语录里并没有“祖宗家法”等内容,他们不该懂的什么都懂,而该懂的,却都不屑一顾。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2: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745)
' M. g( N% d# {1 p6 N& e$ M  ; K# Y/ W  ]/ |4 S
  “祖宗家法”,其中有言者无罪,但更有“异论相搅”。这一条不懂的话,就永远没有办法知道宋朝的官家们思维最核心的那部分,是怎样运作的。+ e4 h" p# H5 p2 u+ i: a
  所以范仲淹和他的朋友们,就一直郁闷的生存、抗争、理想、破灭、继续抗争……直到沧桑到死。就像他们这时刚开始,就莫名其妙的遭受了第一次打击。! S' X7 ^) u0 X8 \% l+ X
  无论范仲淹怎样答辩、追问,吕夷简的12字真言威力无穷,皇帝的处罚颁布――剥夺范仲淹京城一切官职,罢免其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在当年的五月九日,被贬到饶州去做地方官。, |6 A7 e9 L5 F5 T7 R
  ……这就是失败了?我居然失败了?范仲淹悲愤交集,可是前思后想,却不允许自己去触摸最根本的那句话,“该死的,难道说皇帝也疯了吗?!”这句话被他紧紧地扼杀在潜意识里,他所有的力量、信念之来源,都建立在对皇帝的彻底忠诚之上。
/ i' c8 Q: G0 S  p1 Q" Z+ O( X9 ^  皇帝就是神,怎么会存心捉弄他呢……但事到如今,一定有错的人,会是谁?范仲淹苦思冥想,四下张望,他要找出那个关键所在,就算是输了,也要再尽最后一次力。但他的朋友们比他还要激动,己经先一步行动了起来。" @: @, Q- w% S
  前面提到的那几位声名显赫的年青人在皇帝认可的“荐引朋党”的罪名下主动站了出来,我们就是范仲淹的朋党,他是个贤人君子,与他为朋,幸也!
9 ^  f( j9 n! A  看着是很失礼、很违法,甚至可以说很欺君了,但是做得光明正大。因为我们是“行天下之正路”,就是要让朝里的奸邪,对,就是首相吕夷简,要让他看到,没有谁能一手遮天,压制所有的正义之声!- k* s- Q% ~6 `8 f# F" v3 |6 Z
  多么的正义啊,那么多的热血,一时之间万众瞩目,群情激昂,就算没造反,也把朝中的大佬们吓出一身汗。请注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就在这样的大场面里,欧阳修仍然是最为独特耀眼的一位大明星,原因就是他的招法实在是太匪夷所思,神妙莫测。就在大家全力以赴修理吕夷简的时候,他突然间转身往旁边冲,抓住了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反手就是一个大嘴巴,让所有人都记住,这是他的独门武功,招牌动作!5 _$ N- Q; \2 V$ @
  
! T% F; e9 g  y6 r( e  连载(746)$ T+ U3 O) P+ k: j) x' }, ?
    A3 _$ w* n  i0 v9 x
  就是每当他不爽的时候,御史台、知谏院的兄台们就要小心,他指不定会抓住谁的脖子,来回狠抽大耳光。这回中招就是知谏院的右司谏高若讷,欧阳修写了封私人信件过去,大骂他身为谏官,尤其就是以前范仲淹的那个位置,居然眼看着吕夷简这个大奸邪在朝廷里横行霸道,却闷声不响。试问你还是个读书人吗?( k* A7 s, t7 R  ]1 S& L
  每天还恬着脸出入朝堂,与士大夫为伍,真不知羞耻二字怎么写!. `& i8 w# d) h& ^
  高若讷懵了,紧跟着就勃然大怒,要知道高先生也不是好惹的,刚刚结束的倒阎文应事件中,他就是带头提起弹劾的人。那是多么的勇敢,刚过去没到三个月,正回味无穷呢,突然就变成个胆小鬼、无耻人了?但愤怒归愤怒,高若讷是个知法守法的人。他没有写信回骂(嗯,聪明,个人认为他骂不过欧阳修嘀),而是把欧阳大才子的原信上交,请皇帝亲自过目。, O/ z. @6 T* F* z  y) q
  您看一下吧,有这么当官的吗?你的馆阁重地还能留着这样的人吗?于是欧阳修的大名脱颖而出,引起了皇帝以及大臣们的特殊关注,大家都想想,他这么杰出,我们怎样对待他?
* {# a8 ^" K: ~4 ?6 ]  以上种种,虽然热闹,但都不是这时的主流。重中之重,仍然在范仲淹的身上,他在钻牛角尖,他一定要把事儿弄懂,他不怕死,就怕糊涂,一定得把这件事是怎么失败的整清楚!于是他想来想去,目光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
! b/ m" S1 V9 E' i2 z2 x" `  没能扳倒吕夷简,这个人的干系也很大,可以说此人是当时宋朝唯一能对抗吕夷简的人,无论是资历、威信、名位还是在皇帝眼中的份量,都只在吕夷简之上,如果他能及时动手相助,吕夷简早就卷铺盖回家了。但让人愤怒的是,这人从始至终袖手旁观,根本无动于衷。3 u* r6 W5 {! w# t8 d; v$ E
  当罪恶出现时,助纣为虐是错的,漠然视之同时也是错的,尤其是身有力量可以阻止的人,当作而不做,更是在犯罪!% j4 j* W4 K1 f. B2 b7 E8 X" x4 \
  本着这个原则,范仲淹确定了这个人,并且直接找上门去。他要当面质问,天理公道,朝廷法典,所有的真理都在我一边,你为什么不帮我?  C- g6 c* [, F7 p0 C" `
  就是这时,他问出了一句话。这句话是宋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契机,它是一代名臣范仲淹苦闷悲愤到了极点,忍无可忍才问出去的。痛心疾首,追问到底,他的临界点到了。这句话,和对方的回答,就是范仲淹超越欧阳修、韩琦等同辈,甚至远远超过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成为宋朝三百余年间第一人的根源所在。
  s6 J6 Z" \6 E% K  L" I  伟大的蜕变,终于开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9-28 18:25 , Processed in 0.0232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