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15 21: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德宗发现:天并没有塌下来!(1)
8 X' U+ v4 X! K: Y' D , \2 I5 ^& B' c) M: S( y ~7 L5 v1 ^ o
其实,要是把德宗李适放在整个唐朝历史上来看,说他是一个幸运的皇帝并不为过。尽管从他即位以来,国内的藩镇之乱就没有消停过,而穷凶极恶的吐蕃人也从未停止过对边境的袭扰,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时局不可谓不艰危,可事实上德宗李适并不缺乏与历史博弈的资本,进而言之,他所拥有的资本完全有可能使他成为李唐的一代中兴之主。+ o( \' Q% Q9 b2 f- v# ^# P
他的资本事实上就是人才——武将如李晟、马燧、浑瑊,文臣如李泌、陆贽。3 ?; o. ]9 l9 Y9 C
尤其是像李泌、陆贽这样的栋梁之材,把他们随便放在历史上哪一个明君身边,他们都有可能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贤相。2 D K; t& {/ H
然而他们终究没有。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因为德宗皇帝的修行还远远够不上一个明君的标准,甚至十不及一。德宗李适一生中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他登基之初的那一番雄心壮志,可如此心志之所以会横遭挫折并且迅速地偃旗息鼓,除了历史积习和制度缺失等客观原因之外,主观因素就是他的促狭、猜忌、所用非人而又执迷不悟。比如重用卢杞便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可直到一切都已尘埃落定的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曾经的用人得失和成败利钝都已相对明朗的时候,德宗李适在一次与李泌的谈话中却仍然在强调:“卢杞忠贞清廉、刚强耿介,人人都说他奸,朕却不这么认为。”4 v& u3 n( d; u) x7 x0 z, Z
李泌的回答是:“人人都说卢杞奸,只有陛下不觉得他奸,这正是卢杞所以奸邪的证明。假如陛下早发现他奸,何至于有建中年间的诸藩之乱?卢杞倾泄私愤,诬杀杨炎,将颜真卿排挤到死地,最后又激怒李怀光,迫使他叛变,幸亏陛下把卢杞流放到远方,否则大祸如何能止?!”
* u' q! z4 j: K3 e( J2 L 李适不以为然地说:“当年的杨炎简直把朕当成了小孩子,每次议论大事,朕准了他的奏议他就高兴;与他辩论,他就怒气冲天,以辞职相要挟。看他的意思,就是朕不配与他谈论!朕无法忍受,才把他除了,此事与卢杞无关。建中之乱,术士早有预言。说起来这也是天命,卢杞哪有那么大的力量招致祸乱?”
4 @, x5 y% ~( k# \ 李泌毫不客气地说:“要是把一切都归于天命,那教育、行政、司法,就全都没用了。”
6 v* o' A: _ h1 x8 F: `3 S, S 这场谈话显然并未扭转李适对卢杞的看法。而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李泌担任宰相的一年十个月里,李适始终没有从他身上学到半点识人用人的原则与方法,更谈不上什么治国兴邦的智慧和韬略。
6 T1 R; |( X$ |- y0 L0 |3 f. n 李泌这个人出道很早,是玄、肃、代、德四朝元老,可他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所以在肃、代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不知道为什么,在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六月他终于同意德宗的请求,出任宰相,可当时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即便他想把当年的肃宗和代宗求之不得的智慧和心力全部贡献给幸运的德宗皇帝,可上天却没有给他和德宗更多的时间。贞元四年(公元788年)三月,李泌便与世长辞。虽然执政的时间很短,可李泌在任期间却做了许多意义重大的事,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 t& f" l, C/ O7 C2 d! O) x+ c
李泌的重大举措涉及经济、军事、外交、内政等多方面:贞元三年七月,命各道及州县将正常的政府税收之外所有的非法聚敛悉数革除,缓解民生困难;同月,下令边防戍卒开荒屯田、自力更生,目的是解决军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八月,向德宗劝谏,消除了李适对太子李诵的猜忌,成功化解了一场废立风波;九月,力谏德宗,联合回纥与南诏共同对抗吐蕃,减轻了帝国边境线上的军事压力;贞元四年十一月,设置徐泗濠节度使(治所在徐州),以保障帝国的生命线、即江淮漕运不受平卢(李纳辖区)等藩镇的威胁。3 g7 z0 l/ _) N
而在所有这些事情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李泌在拜相当月,对互相猜忌的德宗皇帝与平叛功臣所做的调停,从而避免了一场新的叛乱。7 q5 P' z; g# @5 o
贞元三年,也就是在诸藩之乱初定、大唐帝国的马车刚刚摆脱倾覆的危险时,德宗李适就迫不及待地卸下了那两个质地坚固的车轱辘,一个是李晟、一个是马燧。这两个人的功劳实在太大了,大得让皇帝时刻感受着“尾大不掉”的危险。德宗李适真怕他们一转眼又变成李希烈和李怀光,所以在这一年三月和六月先后卸掉了他们的兵权,把他们召回朝廷享受天子的尊崇和礼遇。 m( B( v/ t5 y0 @; o
可这样的尊崇和礼遇在李晟和马燧看来却着实有些恐怖。
, x7 }# k9 @: a R0 O# s 因为他们也时刻感受着“兔死狗烹”的危险。0 N0 e0 P) _( M, I
又一个麻秆打狼两头怕的局面已经形成。# y3 `6 s, M% J- m) \$ f
又一场似曾相识的叛乱在令人不安的气氛中悄悄酝酿。
! Z& C: x2 ?! g+ d/ Y3 Y6 o5 a& h 有一个例子可以充分表明天子与功臣之间的这种紧张关系。那是李晟被剥夺兵权回到长安之后,京城的很多士民忽然纷纷议论起李晟的府第,说他的大宅中有一座大安园,说大安园里有一座大安亭,说大安亭的四周有一片茂密的竹林。这则流言说到这里实在是一点内容都没有,可当李晟接着往下听的时候,他突然在盛夏的阳光下惊出了一身冷汗。$ j! Q4 L! W! w
人们说——假如李晟在这片茂密的竹林里埋伏一支奇兵,一旦抓住机会,不是很容易造反吗?!
5 B) v0 S$ L0 c3 O0 r) @ 对于世人们这种惊人的想象力,李晟不可能一笑置之。
) U: T) l/ M8 G- U 因为他实在不敢保证天子李适的心中并不具有类似于世人的这种惊人想象力。& a9 G7 ~/ `3 S! s4 \0 e/ R! i( g; P
所以李晟当天就命人把竹林砍得精光,连只老鼠都藏不住。
# w' z/ W, \, K# J. D( u/ } V 可问题是——世人的想象力总是无穷的。4 k% n( e, ~6 S3 _( M0 j( [
既然李晟家的竹林可以埋伏一支军队,那么李晟家的每一个房间为什么就不能隐藏几名士兵呢?
# V: r, e/ D' k6 N/ a, ]9 M 为了终止这种无穷想象,也为了长安不再无意义地流血,李泌在拜相当月立即陪同李晟和马燧入宫面圣。李泌直言不讳地对德宗说:“陛下既然让我当这个宰相,那我今天就跟陛下做个口头约定,可不可以?”
4 G( D4 l$ G$ c( m$ V7 P" Z0 g" { 德宗说当然可以。. O( {+ l$ M& u! S$ B9 s
李泌说:“希望陛下不要加害功臣!臣蒙受陛下厚恩,才敢放胆直言。李晟和马燧为帝国立过大功,听说有人不断散布谣言,虽然陛下一定不会信,但我今天仍要当着他们的面提出来,为的是让他们二人不再疑惧。假如陛下把二人诛杀,恐怕宿卫禁军和四方边镇的将帅都会扼腕愤怒,而且恐惧难安,那么朝野之乱势必随时会发生。而今,李晟和马燧无论财产还是地位都已臻于极至,只要陛下坦诚相待,让他们感到身家性命均无可忧,国家有难就挂帅出征,天下太平就入朝参奉,君臣之间便能和睦安宁。所以臣希望陛下不要因二位大臣功高业伟就有所猜忌,而二大臣也不要因为自己地位太高而心怀疑虑,则天下自然太平无事!”
2 Z. W }, w3 z 听完这一席话,德宗皇帝诚恳地表示接受。李晟和马燧也当场泣下,起身拜谢。
5 ]# H. Z+ i( C% l! o$ p+ H 当初的李怀光之所以对国家和个人前途丧失了信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朝堂上有一个卢杞那样的宰相。
+ z @) C/ B" p& w+ | 而今天的李晟和马燧之所以没有成为李怀光第二,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李泌这样的宰相。) l6 @; S/ N! f* c( v
至于长安坊间那些善于制造并传播流言的士民们,实际上也应该感谢李泌。
Q% @0 W& _! Z2 ? 因为这则流言原本极有可能引发一场祸及整个长安的血光之灾,可却被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侥幸地避开了。& P) T) `: L" C/ F
可见,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时候,也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的确是当得起“以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句话的。- d6 N. [6 g9 f8 [
尤其是在皇帝当不起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