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21: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30)
& K7 f: i6 l& Y  
1 j0 S7 W; ], s' y. j* }  但是李渊作梦也没想到,事情的发展由不得他掌控了。
$ b' z( l# e1 W1 j" M  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尉迟敬德等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就在李建成与李元吉入宫之时,李世民动手了。经过一番混战,李建成被李世民亲自射死,李元吉被尉迟敬德杀死,得知消息后的李渊惊谔得说不出话,木已成舟,除了默认这种结果之外,他还能做什么呢?权力场上,六亲不认,隋炀帝弑父,李世民杀兄杀弟,李渊是经过大风浪的人,他的厚黑学造诣已经很深了,但是青出于蓝,他的儿子李世民更是厚黑大师。李世民一边跪在父亲面前号声痛哭,一边残忍地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十个儿子全部斩草除根,这些皇孙们有的尚在襁褓之中……与其说人心的卑劣与残酷,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的必然。
6 V, a: |8 S5 X+ Z6 U) r" J  玄武门之变,对于李氏家族是一个悲剧,但对于中国的历史,则可能是幸运。
, H+ z- r# X) A$ Q. [5 E, `# V  李世民无可争议地成了皇太子,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6 {" s- N7 P/ P  
- C' q0 k2 B3 F6 A4 X  当然,突厥人的攻势并不因为玄武门的政变而减弱。5 w4 C' L: O+ c' b: T- P
  就在政变的这个月,突厥人又攻打陇州、渭州与秦州。! O+ Z" c8 _: a8 @+ {1 N
  七月,平道将军柴绍在秦州给突厥人当头一棒,击毙突厥特勒一名,斩杀突厥骑兵一千余人。经过这次挫败之后,突厥的嚣张气焰略为减弱。9 [+ r7 B) ]- @2 s8 [7 Y' g/ v
  八月一日,突厥又向唐政府求和了,心力交猝的李渊很快就同意议和的请求。此时的李渊总是心神不安,他似乎总觉得有一把刀子悬在人的头上,在恍恍惚惚之中,举着刀子的人,正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 i5 F) Y7 L2 L
  李渊感到自己的皇帝宝座已经坐到头了,该是让出来的时候了。他完全相信李世民有能力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更伟大的事业。可一想到死去的李建成与李元吉,他还是老泪纵横,唉,这便是命运吧,还是退了位吧,退出这恐怖的权力漩涡吧。& [7 d5 Q3 f6 S0 r8 R* b3 ~( @9 V& y, n" W
  七天之后,即八月八日,李渊正式退位。
2 O9 C0 p. j' c- C  第二天,李世民登基。这一年,李世民正好二十七岁。大唐帝国即将进入一个伟大的贞观年代,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将在中国的史册上写下无比辉煌的篇章。
2 q) q8 y5 m( T; ?  & V3 O0 i( K- B, @7 i% t
  没有信义可言的颉利可汗得知唐帝国的权力变更,马上撕毁了和平协议,想趁着李世民刚刚上台,政局不稳之际,捞些好处。突厥汗国发兵十几万,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帝国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 U" q. q- ^1 t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皇帝李世民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 ?. ~) x" c* I7 F4 M& v) k
  尉迟敬德便是尉迟恭,敬德是他的字。原本是刘武周的部将,极为骁勇善战。刘武周败亡后,尉迟敬德收集旧部,继续抵抗,李世民爱惜他的才华,派人前往招降。敬德感于李世民的诚意遂率部投降。后来在讨伐王世充的战争中,一些来自刘武周阵营的将领叛变,尉迟敬德便被列入黑名单中,被逮捕关押起来,李世民得知后当即释放,其部下纷纷劝谏李世民,说尉迟敬德有万夫不挡之勇,如果叛变后患无穷。李世民用人不疑,令尉迟敬德非常感动,在北邙山上,李世民被单雄信围困的紧急关头,尉迟敬德舍命护卫,拯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此后,尉迟敬德成为李世民的心腹之将,成为李世民黑甲骑兵队的队长,追随在李世民的鞍前马后。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是政变的大功臣之一,不仅劝服李世民发动政变,而且在关键时候,从李元吉手中再次救了李世民,并且射杀李元吉。- n: }3 \! c& b' c
  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7 b, u/ R- c# K  M, `8 v9 G2 S
  
) t+ @4 V! ^( @# G# z& c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 Y6 r8 L4 D8 N2 J3 q
  这一天是八月二十八日,李世民登基刚满二十天。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31)
# U5 E! J1 [) d3 e3 \  
& G+ @& ?8 ]$ b; g' H/ U  八、渭水河畔的较量4 k9 e: u/ ?" [2 \
  # o4 L6 f7 @' V. u. F& T* C$ r
  突厥十万雄兵(一说二十万),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刀枪在日光下熠熠发光。颉利可汗要给新皇帝一个下马威,他派遣心腹执失思力作为特使,进长安城,面见新皇帝李世民,当然,执失思力还有一个任务在身,就是刺探长安城内的守备军情。
" K8 u/ o2 _) Y' m  执失思力还把自己当作上国使者,面对李世民,摆出一副狂妄自大的姿态,出言不逊:“我突厥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率兵百万,今日就要抵达长安城!”
- ~$ g! I2 t: w0 p0 O# i3 V  这个海口,将突厥的兵力放大了好几倍。执失思力想要震慑住这位新皇帝,但他找错恐吓的对象了。
( X5 P+ h! r) O0 w  李世民脸色一变,厉声喝道:“我与你们可汗当面结盟订约,先后赠送的金银财物,不计其数。你们可汗撕毁条约,侵我领土,竟然心无愧意,你虽是蛮族,也应略知人之常情,怎么只字不提我朝的恩德,反而大言不惭,自吹自擂!今天我就先杀了你!”
( F0 v8 e* f0 j" z9 b$ ]' {% v  “杀”字从一个皇帝的口中说出, 执失思力不由得打了个寒颤。" ^9 I- J1 T# _: a% k$ N
  刚才还盛气凌人的执失思力,看到皇帝李世民目光中,有一股杀气涌出,他吓坏了,赶紧向皇帝请求宽恕。
0 s  P& Y# R2 f" s" }6 A+ a& |  此时左仆射萧瑀、右仆射封德彝站出来说话了:“陛下,两国交兵,不杀来使,出于礼节,我看还是送他回去吧。”李世民摇摇头:“人可以不杀,但如果今天把他送回,那么突厥人一定会认为我畏惧他们,便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侵陵了。”这位鹰派皇帝决意要展示帝国的威严,执失思力在惊慌失措中被卫士们逮捕,关押在门下省。3 @! L! q2 [* `' u4 w
  ! [, d+ r$ R- V
  突厥人的来犯,使得唐军将领个个义愤填膺,纷纷向皇帝李世民上书请战。李世民没有批准诸将的请求,他心中有一个计划,一个大胆得出奇的计划。) G" L: d! M; S
  “备马!我要亲自会一会颉利可汗。”身着龙袍后的李世民仍然是一位好斗的武士。
' `9 Z2 R" i5 e5 B* d' s5 |  所有的人大吃一惊,急忙劝谏道:“万万不可,陛下现在是九五之尊,御敌之事,自有一帮武将文臣,陛下万一有所闪失,臣等担当不起啊。”
' p2 e3 u( H0 w4 x  李世民笑道:“我十六岁从军以来,出生入死于枪林箭雨中,而卒有今日,此天命所系,安惧一胡人哉?我已密令李靖、长孙无忌屯兵豳州,伺机而动,诸卿匆庸多虑。”说罢钦点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等五人,不带上一兵一卒,出玄武门,直奔渭水南岸。
- m, D& R; O+ _  朝中大臣无不惊慌失措,一国之君,只带了五个人直奔敌人的阵营而去。
8 G8 q* h8 N# b- s% P( r7 \1 {  河的对岸,是突厥人十万雄兵。0 Z# `2 v* A8 G" j/ v* h# I
  1 x. P/ {5 {( w6 ^9 C. e
  伟大的人物,往往趋于极端,突破常规!
  C$ n& v6 `9 b; b" h  最伟大的人物,往往是偏执狂。“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不是在温室中生存,而是在惊涛骇浪中生存,在刀光剑影中生存,在一片荆棘之中劈斩出一条血路。有些人是跟随者,只有少数的人是开拓者。偏执来自信念,最强的信念来自天启,耶稣的信念来自天启,穆罕默德的信念来自天启,李世民的信念也来自天启,这种精神的力量如此之强大,以致他们眼中,惟有上天可敬畏,在生命人群中,他们无所畏惧。
; C+ |( |# ]% e! j- H  上一次,在豳州城外,李世民以一百名骑兵面对颉利可汗的一万骑兵。
0 h* }- J5 _/ B5 u9 G: i$ O  ?  这一次,长安城外,渭水河边,已经是皇帝的李世民以六人面对颉利可汗的十万雄兵。
/ @5 T: F& O' ^+ j" L0 c/ @  仗没开打,颉利可汗已经先输了一着。十万雄兵,固然是气势磅礴,但是以六人来叫阵十万雄兵,其气势更加令人震憾,天地苍茫,惟此英雄气概,可包纳天地、笑傲古今。  z  S. l$ F3 e; I, g5 ^
  9 A; r  W, n' c
  李世民一行人策马抵渭水河畔,无一兵一卒,只有远处帝国京都的城墙与广阔无垠的天空为背景。李世民骑在高头大马上,威风凛凛,气度雍容,只听得马蹄声噼呖叭啦地响,扬起一团飞尘,那矫健的英姿,引起了对岸突厥骑兵的一阵喝彩。% o% t) _' o# s: N# f) E  _( |
  只见李世民驻马,折起马鞭一指对岸的突厥阵营,高声喝道:“颉利可汗请出来,我大唐皇帝是也。”话音刚落,对岸的突厥骑兵们大吃一惊,纷纷下马遥拜。要知道突厥脱离臣服中国,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在突厥人的心目中,中国的皇帝仍然是神圣不可侵的形象,更何况眼前这位皇帝,便是突厥人如雷贯耳的传奇英雄,怎么能不有一种来自对方不可抵挡的威严所带来的压迫感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32)( E8 ?; @. t# s5 f: g
  
3 |" ^# e& T: L, m  颉利可汗灰头土脸地出来。看这架式,似乎是李世民身后有十万雄兵,颉利可汗只有寥寥数人似的,怎么回事啊?颉利可汗心里也很纳闷,怎么我兵强马壮的,气势反矮了一截呢?还没想明白,就听得李世民大喝道:“可汗!我与你曾当面结盟订约,并且赠送的金银财物,不计其数。你竟然背信弃义,撕毁条约,侵我领土,掠我人民,你这样可对得起我?”2 w5 G7 S: G$ h* L$ g- n
  颉利可汗哑口无言。
# l3 C* k  K5 J6 B9 I  两位大帝国的君王,隔江而对。# w9 j- J& O3 M$ {
  正当此时,惟恐皇帝有所闪失的大臣们,调集了长安城内精锐的部队,杀出城外,大军队列齐整,利器在手,寒光闪闪,在李世民身后一字排开,旌旗迎风飘扬。颉利可汗不禁变色,这是最精锐的中央军!/ k8 T5 N' q9 {3 [, D
  
0 |- q2 P. _& @9 Q8 x  李世民对身后的将领打了个手势,示意军队后撤,让高士廉、房玄龄等人也后撤,自己单独留在渭水河边,与颉利可汗对话。萧瑀觉得这样太危险了,冲上前来,拦在李世民的马前,力劝李世民返回大营。
2 v7 `/ w% F* \9 N  y/ y2 E  p  李世民对萧瑀说道:“你放心吧。我现在已经胸有成竹了。此次突厥之所以大兵压境,直抵京师效外,只是因为这些时间我国政局动荡,我又刚刚登基,所以认为我们不能抵御他们的进攻。如果我们关闭城门,消极防御,那么敌人必定纵兵大掠,这样一来态势就无法控制了。所以我单枪匹马出为会会可汗,表示我不把他们的威胁放在眼里,然后我大军又展示强大的阵容,暗示我们必定会血战到底。这完全出乎敌人的意料,使他们原先的战略企图破产,现在敌人孤军深入,必然担心其后路被切断,所以必定会有惧怕的心理。如果与之交战,必定能大破敌军,与之和谈,也必然能有牢固的结果。制服突厥,在此一举,爱卿你等着瞧吧。”; O0 z, f" @. C* \+ t
  萧瑀听了将信将疑地退了回去,只留下李世民一人,与对岸的颉利可汗,隔江而谈。果然不出李世民所料,颉利可汗原本想借着唐帝国权力更迭之机,猛捞一票,结果李世民软硬不吃,他反而迟躇了。  F8 w: x1 ?" J7 c" i3 v
  这是一场个人意志力的较量。/ r; n5 O$ I  s9 f" F8 M8 Z
  颉利可汗的特点是有野心,但缺乏魄力与决断力。在李世民的质责下,他慌了阵脚,不知如何来应对,便答应唐太宗李世民,愿意派遣使者与唐帝国和谈。
& e1 h5 c) Z0 p. R  Z  \  突厥骑兵没有轻举妄动,李世民安全返回军中,全军上下目睹了元首无所畏惧的神勇表现,无不为之欢呼,这是等上一千年也难得一见的一幕,这位年轻的君主,正向所有的人预示着,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来临。" D% I/ _8 g/ r0 ]
  : @. Q: W" }0 o% R1 a! U& V7 k
  当天晚上,颉利可汗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城皇宫,与唐政府和谈。' E$ H+ i7 k' u% [; ~$ y
  李世民很明白,突厥人来的目的,无非为了钱财,欲与之谈判,必须要有所让步。以李世民的性格,并不畏惧与突厥人开战,但他现在不单纯是一位将领,而是一位国君,他必须要考虑更多的事,一旦将精锐的皇城卫队拉出城外与突厥人一决死战,那么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会不会乘机而起呢?太上皇李渊呢?他的其他一大堆兄弟呢?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利益集团,垂涎着皇帝的宝座。6 S, ^* ~- U# ?5 A, p, H
  他要以金钱来换时间,只要有两三年的时间,他的皇帝宝座就会稳固如金汤,他还年富力强,在他的视野之下,没有任何对手,即便是貌似强大的突厥。7 Z5 J& [/ E5 G# y$ e7 ~' T
  谈判进行得十分顺利,大唐政府付出一定的代价后,换取和平。6 V7 ]$ M9 |0 n3 s( ^( @- ^
  两天后,即八月三十日,大唐皇帝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之后,颉利可汗率突厥全体骑兵返回。一场大战偃旗息鼓。; h$ a$ g8 R  e9 q( s4 L& l; b% r
  渭水之盟,是唐与突厥强弱变化的转折。李世民以惊人的勇气与高超的外交手腕,不战而退突厥强兵。这也是北突厥对大唐帝国所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实力向大唐帝国挑战了。大唐帝国将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崛起,而北突厥汗国也将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衰落。此长彼消,很快两国的实力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33)
- g& g/ a8 z! |: z, g- }  / R# p: R5 u5 ?
  左仆射萧瑀十分不解地请教李世民:“陛下,臣有一事不解,在未与突厥人和谈之前,诸位将领纷纷请战,可是陛下却未允许,后来突厥人果然自己退兵了,不知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4 m' `' K% P* F. g6 J  d
  李世民呵呵笑道:“突厥人数虽众,但是军容不整,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捞取一些钱财。当突厥人请求议和之时,颉利可汗呆在渭水的西岸,而他们的达官贵人们却纷纷跑来拜见我,都想瓜分些好处。我若是盛情邀请,将他们灌醉,然后发兵偷袭,那么势将如摧枯拉朽。我早已命长孙无忌、李靖率领大军驻守在豳州,严阵以待,伺机进攻。倘若突厥人被我击退,那么中央兵团向前追击,而李靖兵团截断其退路,要全歼突厥军团,易如反掌。但是我并不想与突厥人开战,因为我继位的时间还很短,国家尚未完全安定,百姓尚未富裕,如今应当要休生养息,一旦与突厥人开战,必定伤亡损失很大。一旦与突厥结怨,兵火连绵,而突厥人在兵败之后,必定会重新振作,励精图治,那时到时我们就很难击败他们了。因此我们收起兵戈,以金银财宝来喂饱他们的胃口,他们得到了想得到的钱财,理所当然心满意足地退兵了,而且容易有骄奢懈惰之心,不再加强战备,那么我们便可以发展壮大军事力量,等待时机成熟,便可以一举消灭他们。古人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说的便是这等道理。你现在可明白了?”; ?* X( g1 H9 i5 ^) B% q7 |; D
  也不晓得萧瑀究竟是明白了没有,反正他表现出很佩服的样子,叩首答道:“陛下的谋略,非我等所及啊。”" p; b% |' a' o) Q' E2 h6 g
  固然李世民所说有几分道理,但其中估计也有些水分。以唐军与突厥骑兵以往的交战史来看,并不占据太多的优势,如果说唐军可以挫败突厥人对长安城的进攻,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李世民所说,可以歼灭突厥军队的主力,这个可能是事后颇为夸张的说法。而且对于大唐的皇帝而言,渭水之盟也是一种耻辱,因为毕竟以金银财宝做出让步,所以后来李靖平突厥之后,唐太宗曾称赞道“足澡渭水之耻”,耻并不丢人,丢人的是耻了之后,不知道奋进,“知耻近乎勇”,此言是矣。李世民的这个战略确实充满深谋远虑,日后对突厥的战争,果然如李世民所说,一战而击灭之,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不愧为伟大的军事统帅。* ]0 w3 H% V2 T* o
  ' g4 m# t5 _% _* j
  在突厥人退兵之后,颉利可汗以三千匹马、一万只羊作为礼物回赠李世民,这个举措意味着突厥人不敢象以往那样轻视大唐帝国,突厥政府也在调整着对唐的外交策略。对于颉利可汗的赠礼,李世民一概不收,只向突厥人提出一个条件:要求颉利可汗将掳掠的中国百姓归还中国。7 ]6 P7 T9 e1 Z
  一批批在战争中被野蛮的突厥骑兵掠到北方充当奴隶的中国人,在受尽折磨之后,终于返回自己的家园。除了百姓之外,归国的还有战俘,其中包括在前一年太谷会战中,被突厥人俘虏的温彦博,温彦博在被捕之后,面对突厥人的利诱威逼,坚强不屈,宁死不泄漏唐军的机密,可谓铁骨铮铮,他的勇气与节操赢得李世民的尊重,后来他先后出任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御史大夫、中书令等,成为贞观时代名臣之一。' c4 w# `/ C, h5 I( @
  与以往的和平协议不同,这次与突厥的议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之后数年内,突厥人罕有侵犯。这既与大唐力量的崛起有关,也与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李世民在渭水河畔的表演,对突厥人来说,相当的震憾,这是一种威慑。% F- j+ l6 r% E, z0 \
  军事较量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 {" o$ C3 f# _) W- h$ V  与突厥的议和,使得频繁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先进的中原文明在战乱平息之后,体现出其惊人的生命力,大唐帝国的国力得以迅速超越突厥汗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34)
# }0 j- i* l3 x9 H* `  
0 H7 G6 t/ b( B  b) T, K9 E  九、强国之路与尚武精神的激扬# y# \% t; N7 m5 V" l
  
: y8 _4 [( O# F# o# O: M& R  一个国家的强大,是多方面的。
9 m& V8 {! z: s, _$ f9 b6 l* y! u) y  从贞观元年(627年)到贞观四年(630年),仅仅用四年的时间,大唐帝国便击灭了最强大的对手突厥汗国,这其中的奥秘何在?李世民与他的政府,在这几年时间内,又到底做了些什么呢?我们还是简单地回顾一下大唐帝国在这几年内,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一些情况罢。
1 T/ N. t3 u- }* h7 d' M* W. C# c, j  首先是经济上的强大。中原农业经济与周围的游牧经济相比,有着更强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和平的年代。李世民登基之后,当即免除关内及蒲州等六州两年的租调,其余各州免除租调一年,此项政策大大刺激农业之发展。对于受突厥人入侵破坏严重的地区,政府按照家庭人口数量的多少,发放赈济品;对于受封为王的皇亲国戚,大大降低其封邑的标准,以减轻当地农民的负担,李世民对此的说法是:“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 a0 [( D% f9 ]4 A: L1 J  政府倡导节俭,李世民也对群臣说:“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史载,长孙皇后“正位中宫,务崇节俭”,为宫廷树此风气。2 j% R1 ^( r! e8 f
  在李唐政府的努力下,受战争破坏严重的经济很快便复苏,先进的科技水平以及广阔的土地与众多的人民,使得大唐帝国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突厥汗国。4 I2 w7 ]: R( Y
  ' t" W8 q1 o5 B, h
  大唐帝国在制度上的建设可圈可点,制度的优越性是使得帝国保持活力,并使得国力蒸蒸日上。
" a9 j; r! X5 `6 B! _# q8 Y7 ~! ?  在前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唐王朝在制度的改进上,可以称得上是集大成者。其设计之构架,很多方面可以媲美于近代政治制度,即便以今人的眼光视之,仍然不失其精巧与睿智。* X( J1 N! s- A% B% Z7 N
  在大唐帝国政治构架中,除了皇帝无上的权力之外,国家权力集中于“三省一台”。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与中书省。这三省的职能相当于是这样的:中书省为制定法令,即立法机构;门下省为审查法令;尚书省则执行法令,相当于国务院。一台为御史台,其重要职责是对百官的失职及犯罪进行弹劾,行使监察权。“三省一台”的核心乃是一种立法、审查、行政、监察四权分立。
* H& A& }* o4 P+ B( H8 ~  “三省”的权力相互独立,且相互制衡。尚书省不得违反中书省制定的法令,中书省的法令又必须受到门下省的审查,门下省也不能在理由不充分的情况下推翻中书省的提案。一般说来,朝廷的制敕法令,是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起草,但是中书舍人共有六名,其意见也不一定统一,因此各人可将不同意见另呈,并签署姓名,提交给上级中书侍郎,中书侍郎审查后提出意见,提交了中书省的负责人中书令,中书令最后拍板,然后将草案提交给门下省,由门下省的工作人员逐一审查,提出反驳的意见,一旦门下省驳议,则中书省需将此草案相关部分再讨论定夺,然后复交由门下省再审,这个称为“驳议制”。同时,国家之大政方针,经常由三省高层官员共同开会商议决定,这也是一种权力上的制衡,预防权力某中于某位大臣之手。/ C9 O+ u) J/ a
  如果把“三省一台”的顶头上司皇帝去掉,这简直就成了近代的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了。可是凌架其上的皇帝,使之最终只能是专制制度的一部分,因为皇权高于法律,并且能很轻易地将这种制度破坏。即便如此,遇到象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千古明君,不仅不严重干涉这种分权制度,而且将其具体化,推进了“三省一台”制度的健全。3 ]0 {7 c& d, O1 P7 U6 R0 B
  唐太宗李世民的确是非常伟大的人物,他有自知之明。对于中书省与门下省这样立法与审查机构,皇帝的诏敕本身就是法令,他们不敢反对,这使李世民非常生气,在贞观三年时,李世民对中书省与门下省批评道:“中书与门下两省都是机要部门,我的诏敕有不恰当的地方,都应该要议论反驳。可是我每次都看到你们只是唯唯顺从,从来没有听到反对的意见。如果只是这样做做文书工作,谁人不可以进中书门下?何必选择有才之贤人呢?”正是在李世民的努力之下,驳议制才开始成为一项长期执行的制度,这确保了帝国法令上的谨慎与延续性。
. \; Y2 c# B* t' ^0 F3 g  同样,唐太宗李世民也尽量克制皇帝的无上权威,他在朝会上轻易发言,他解释说:“我每临朝时,每说一句话之前,未尝不先三思,恐怕说出的话不够谨慎而有害于百姓,所以我不轻易发言。”在帝制的年代,能够李世民这样有着足够清醒认识的皇帝,确实凤毛麟角。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赫赫当中--35)
$ N$ A, o+ w) N0 K2 T5 i3 ^  : d/ K5 F7 K/ s
  贞观之治与李世民的勤政是分不开的,不到三十岁的他,正当时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时候,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魄力与意志,完全可以媲美于他的军事上的勇猛与坚忍。短短几年的时间,李世民便使得社会民生迅速地稳定,他的政策有富有人性化的一面,这是他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 E* w" @" Y, K3 o0 @9 d* C1 S' \  当李世民刚刚登基之时,全国各地盗贼不断,对于如何肃清这些令地方官员头疼不已的盗贼,有些官员提议课以重刑。李世民对此建议不屑一顾,说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主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这个分析,可谓一针见血。
- f# y- o% e* s9 z7 J# P& B  致力于建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李世民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当以敢说话著称的魏征批评皇帝李世民“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时,李世民先是愕然,继而听到魏征有理有据的批评之后,又大喜地说道:“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唐初的百姓能遇到这样的皇帝,真可以算是数千年专制时代最幸运的人群了。
. I- W! o* G$ Q/ K5 n. T& x" x2 C  
# n) {( V! w. E# m; Z  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而贞观时代又是大唐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其气魄与胸襟,多多少少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子。
' G+ M- g" }# k8 Y8 t  这是一个自信的时代。4 z) o1 N/ b; I2 {
  在贞观三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一个名叫刘恭的人,脖子上有个“胜”了,也不是是纹身的还是怎么来的,这个人还得意洋洋常说“当胜天下”,这是什么意思?要谋反啊?因此官府把他给抓了起来。唐太宗李世民得知此事后,不以为然地说:“如果他有天命,我也无力铲除;如果他没有天命,写了个‘胜’字又如何呢?”然后下令将他释放。
' A, X/ O3 d0 v7 q; U: D5 i  这只是一件小事。0 w* w7 m/ K7 C! I
  但是倘若放在明清文字狱的时代,这绝不是一件小事。
" ]1 j$ z* w: Q, T  由小见大,这个大,就是人性化,人道化。比如在刑法上,唐初的刑法比以前各朝要宽大合理得多,贞观元年,即位不久的李世民即命令重修刑法判例,将五十余种死刑条款减轻一级,废除肉刑,改为流放,并不使用酷刑。现在一些电视小说将凌迟酷刑也套在唐帝国的刑法上,其实是根本没有的。
: _2 G3 C; R( x! R5 ?  作为拥有无限权力的皇帝,其命令也时常跟法律发生冲突。贞观元年时,由于百废俱兴,政府要大量选拔人才担任官职,伪造假冒资历的人很多,唐太宗大怒之下,下令一经查出即处死。随即有人被查出,唐太宗马上想处以死刑,但是大理寺少卿戴胄却只将此人判处流放之刑。唐太宗很不高兴,找来戴胄责问,戴胄十分勇敢,对皇帝说:“依据法律条文,应该判处流放。”李世民怒道:“我是有言在先,现在你要遵守法律条文,却让我失信于人吗?”戴胄不慌不忙地说:“陛下的敕令是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条文则是国家所颁布,应当取信于天下。陛下只是对官员候选人的欺诈行为十分愤怒,因而想杀了他们。现在依据法律条款,是不可能判处死刑的,应该以法律的裁决为准绳,这是为陛下与国家维持大的公信。”李世民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的皇权虽然凌架于法律之上,但是他深知法律是治国之根本,所以他转怒为喜,赞扬戴胄:“你能公正执法,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0 k! T6 B2 x7 f( ^
  对司法权不横加干涉,维护司法的独立与尊严,这是李世民作为伟大君主的一面。李世民的时代,在刑法上特别是死刑上是非常的慎重,李世民认为“死者不可再生”,如果出现冤狱,即便日后怎么平反,都无法弥补其过,因而在判处死型的程序上,极为谨慎,须由中书省、门下省四品以上官员以及尚书九卿共同议定。在贞观四年时,全国判决死刑的人数仅有二十九人。
: K3 m' l3 x1 W  这绝对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冤狱最少的黄金时期,也是古代最富人性文明的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36)
+ y+ }/ W6 g  r; D! p  
/ t% B: M8 C! ?1 R) y  在国家经济、制度、法律诸方面均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大唐帝国的欣欣向荣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Z* |' {, f3 y( d/ L
  然而文治的昌盛,并不一定带来国家的强大。文明帝国毁于蛮族之手,中外皆有,宋帝国是一个例子,西方罗马帝国最终也为蛮族所摧毁。故而文明仅是强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依靠的是强悍的国家精神。9 Y) b: {  l3 Y8 J6 y; R4 V
  近代以来,“扩张”一词,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贬意词了。的确,自从第二战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国际政治产生新秩序,然而这不过是最近数十年的事了。对于漫长的中国古代史,扩张更多时候乃是体现为一种为国家安全而采取的积极防御,一旦失去扩张的信心与动力,必定饱受侵犯之苦。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是如此,国亦如此。
/ F2 c3 X- O. |5 t9 l# P, F7 k  尚武精神的激扬,使大唐帝国从文明走向强大。3 g  @+ C' s3 z4 d4 p2 F
  ( m6 D5 \7 v# ^# Y+ m
  扫灭群雄,统一中国后的大唐帝国,并没有走向修文偃武,而是保留尚武的传统。
+ Y" M: o- S# b! i  p  就在李世民登基后的一个月,他就开始在皇宫显德殿大院开始对禁卫军进行军事训练,他对禁卫军官兵说:“夷狄侵盗中原,自古有之,这不足为患。值得忧虑的是边境一旦稍安定,则君主放逸游玩而忘了备战,这样一来,如果夷狄侵寇则不能抵御了。现在我不让你们去做挖池筑苑的事,而令你们专心练习射箭,平常闲居无事之时,则作为你的军事教官,一旦突厥人入侵,则作为你们的统帅,那么中国的百姓便可以免于边患了吧。”( j$ Q( ]$ @% I5 i7 X
  每天李世民都要带数百人在大院内练习武艺,并且亲自考核其箭术,如果箭术高超者,则赏以弓、刀、帛等。虽然能作为禁卫军得到皇帝亲自指点的人数并不很多,但关键是皇帝做了一个表率,表明对尚武之道的支持,李世民希望以此为榜样,激发起社会习武之风气。当然,李世民的深谋远虑并非所有的人都理解,很多大臣纷纷劝谏说:“根据律法,如果持兵刃到皇帝的御所,当判处绞刑。现在让这些职位低微的士兵张弓挟矢于宫殿之侧,陛下又亲临其间,万一有人心存歹念,暗中对陛下下毒手,那么这非社稷之福啊。”这些大臣显然没有明白李世民的深远的用意,李世民答道:“君主视四海如一家,举国之内都是朕的赤子,我对他们推心置腹,又怎么可以胡乱对这些侍卫存猜疑之心呢?”
! O1 Q! s' U  v$ d7 T4 j1 m6 B8 b; }2 l  我们可以将唐太宗李世民与汉光武帝刘秀做一个对比,这两个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他们身上有许多气质十分接近。两人都是以贵族的身份投身于时代战争洪流之中,而且均在战争中表现出天才的军事才能,挤身于中国历史伟大名将之列,同时也都是富于人性化的君主。但是有一点却十分不同,汉光武帝在扫灭群雄之后,修文偃武,平常根本不谈军旅之事,同时大规模裁撤地方武装,这种做法的后患是东汉军事实力大大削弱,也使得东汉未能继续西汉时代的霸业。李世民则不然,他出身军旅,到了当上皇帝后,仍然保留其尚武之传统,更将其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予推广,这使得大唐帝国取得赫赫武功,其对历史的影响与贡献,要远远超过光武帝刘秀。如果说刘秀体现一种王道,那么李世民身上更多是一种霸道。0 I% n0 V/ O# U
  0 U0 W3 `% t* B' f: f
  在专制的时代,上行下效非常明显。政府对尚武精神的鼓励,使得整个国家与民族迅速走向强悍,而这个传统,从某种意义说,与李世民在建国之初的大力推广是分不开的。正是有这种强悍的精神,又使得国家有着开放的心态与包容的胸怀,从而使大唐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巍巍高山,气势恢宏。) O/ Q/ x: C# B
  尚武、进取既是大唐的时代精神,也有着中国文化之传统,这个传统,既来自春秋战国时代慷慨悲歌、视死如归的武士精神,更多的来自汉代伟人们投笔从戎、马革裹尸的个人英雄主义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国家英雄主义观念,因为那是一个扩张的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2: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37); k1 B% l, T. b' ?1 b
  $ m: A5 X+ l: `/ t6 p& Z
  有强悍的国家,必有强悍之国人。
! u5 Z1 |5 V. F- o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慷慨激昂的诗句,殆可写出唐人的英雄气概。既是时代推动了此种英雄主义,英雄主义亦推动国家走向强大,此相辅相成之良性循环。' x7 ^. O4 c1 _
  虽然政府也崇尚儒学,但是在民间,在尚武的时代,儒学很不吃香。我们从大量唐代墓志铭中,可以看到这一社会风尚,以下引述一些:* r9 L+ ^$ h( z
  “鄙诗书之小尚,高投笔之良图”(毛盛墓);“意不仕儒,投笔从戎”(王玄墓);“弃文士之笔,挺壮夫之剑”(杨大隐墓);“耻笔墨之能事,学剑以敌万人”(康磨伽墓);“学书已成,每耻腐儒之节;说剑无敌,常多烈士之心”(刘景嗣墓)。
" W& x2 z; G" l' O  类似的纪录还有许多,这种鄙视腐儒的心态,亦可从唐诗窥见一斑,初唐著名诗人杨炯有一句名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百夫长只是小头目,算不上什么功名,即便如此,在时人眼中,也比当一名寻章摘句的儒生要强多了,象王维这样以写田园山水诗闻名的人,也可以写出“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的诗句,可见书生在当时,确实不吃香。2 J6 A$ @: x3 _8 T- l. C
  " t- A: k0 B8 |# w+ v
  唐人有意识将自己与汉人相比照,汉代英雄在唐代的影响力极其深远,确实,这是两个可以相互辉映的时代。笔者借此,略作舒张。
8 [) y# I3 C- @  对唐代尚武精神影响最深之汉代英雄,首推班超。为什么班超会是影响最广之人物呢?因为班超身上个人英雄主义最为显著,也成为唐人崇尚武功的精神来源之一,他的“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传奇故事,对唐人乃是莫大的激励,而他以一己之力,奋斗西域三十年,完成降伏西域五十国的英雄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几乎是英雄的完美化身。班超这位当年的寂寞英雄,竟然在数百年之后,成为男儿们追逐的样榜。
, v# }9 ]4 W0 q3 I" {! O  L  除了班超之外,卫青、霍去病、李广、马援、张骞、李陵、窦宪、终军、陈汤、傅介子、郑吉等,也是唐人景仰的英雄人物,这些也是唐代尚武意识的一个精神源泉。4 @& W2 r. w4 i) j
  英雄崇拜则是尚武精神激扬下的必然,在唐诗中出现了大量歌颂历史英雄的诗篇,从前人的伟业中汲取不尽的精神食粮,当然,诗歌主要还是文人的产物,从唐代墓志铭中,更可以看到时人真实的精神境界。以下再摘录一些唐代墓志铭中英雄崇拜的句子:
) _3 p; ~6 I' I! p  “占募从戎,随广、陵以深入;投名壮籍,逐卫、霍而横行”(王思讷墓);“高志捐书,勒燕然之铭碣;雄心击剑,树铜柱之功勋”(杨基墓,勒石燕然为窦宪之平匈奴,树铜柱为马援之平交趾);“捐躯许国,慕班超之投笔;向月弯弓,学王粲之从军”(靖策墓,王粲亦东汉人物,建安七子之一);“战争必克,若卫青之开幕;蛮貊是服,信马援之南征”(苑玄亮);“冀申博望之美,以成定远之封”(安兴孙墓,张骞封博望侯,班超封定远侯);“当学卫霍将才,班超投笔”(王孙裕墓);“灌夫任侠,每以酒朋之游;班超壮岁,更起丈夫之叹”(朱君满墓)。
2 v8 U5 R/ X  g8 n0 n4 o% I  & i- E- x) z  i: X+ ?3 N
  尚武精神的另一体现便是唐代盛行的游侠之风,轻生重义,侠者之风范。王维有诗:“纵死犹闻侠骨香”,此侠客、武士之写照。甚至文人都深受游侠风气之熏染,初唐诗人卢照邻有诗:“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又云:“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这可道出时人之追求。王维诗:“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可证卢照邻之诗。崔颢有一《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可谓是描写游侠之代表作:“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人上,走马渔阳归。……”
' _  w) W, f9 j# O: S/ ?  可以说,英雄崇拜的情结与任侠精神贯穿大唐盛世,也使得唐朝一代,英雄辈出,豪杰纷起;醉卧沙场,视死生为同一,血溅黄丘,自有天地葬我;壮志横刀,效国命以奔走,雄心击剑,拓疆域而纵横;盛业百年,国威万里;李靖击突厥,可媲美卫、霍之扫北,玄策破天竺,应不让张、班之通西;建功业于当世,流芳名于后来。伟哉大唐帝国,壮哉大唐男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14 08:22 , Processed in 0.0238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