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京剧的声腔板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摇板
  “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的唱法基本相同,两个板式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演唱而在于伴奏:“散板”是散拉散唱,“摇板”是紧拉慢唱(或称紧打慢唱)。演唱是自由节奏,而伴奏西皮摇板则是1/4的节拍形式,鼓和胡琴是“紧打紧拉”式的。 8 ^9 g- l' b& c. H, |# K( E

  `9 B4 t$ n6 e8 d/ H" F

  g/ c3 d" a8 A' \$ f  西皮摇板与散板的开唱锣鼓、过门不同,摇板在唱句之间也不用加锣。伴奏主乐鼓板和京胡是紧打、紧拉形式的,1/4节拍的京胡和全体弦乐器,他们的左手要奏出与演唱同步的旋律,而拉弦乐右手的运弓、弹拨乐器的弹点则要与板击的节奏同步,京剧器乐行内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说“摇板是伴奏上难度最大的板式”“是检验伴奏员水平能力的标尺”。演唱是从容的自由节奏,唱腔的结构, 上、下句落音与散板完全相同。 9 |8 b% R% S, }6 I4 k5 T
  西皮散板和摇板一般不作为剧中的重点唱腔,但它们的用途广泛,可用于平静状态下的一般叙述、对话,也可用于感情激动之时,可用于喜悦欢乐情绪的表达,也可用于悲痛伤感情绪的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附属板式·导板
  西皮附属板式与二黄的附属板式基本相同。首先介绍西皮导板。
& x, C* t) t! d  |5 I8 e2 q  西皮导板是西皮散板的延伸和发展,导板只有上句形式。它是大唱段的起始句,常用于剧中人感情激越奔放之时。
# x8 a8 z% H" v3 E  西皮导板用特定的锣鼓开唱,这个锣经的名字也叫“导板”,因为它是导板的头,很多人就把它叫作了“导板头”,这与散板的开唱锣鼓“凤点头”、“扭丝”、“撞金钟”是明显不同的。 9 F  {+ f5 f) H: b0 v6 @
  导板的过门和唱腔比散板更宁重、更延伸、比散板的音域更高,导板的旋律比散板更长和更具有终止感。 & Z3 H6 H' N6 z" ?  h4 ~5 P
  花脸的西皮导板与老生的西皮导板,开唱锣鼓、大过门起唱、唱腔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行当有别韵味不同是自然的。导板的句尾落音与散板上句的落音基本相同。不过老生、花脸的西皮导板落音是落2、3音的较多,西皮散板也是这些落音,老生老旦嘎调式的高音域导板很常见。“嘎调”唱法才落5、和高音1。 + _- b& f) X4 N9 H# \, n
& o7 X0 X; p5 @$ l: l& S/ S

% P, P( a: C( `6 c2 w  r  我们再介绍一个老旦的西皮导板。老旦行当的西皮导板,用“嘎调”式唱法的较多,也就是用高音区旋律和激昂的长腔,表达剧中人的情感。《李逵探母》“铁牛孩儿回家转”和《四郎探母》中老旦的西皮导板,情景相同,同样都是分别数载,期盼已久,母子团聚之时所唱,都是用的音域较高的“嘎调唱法”。
4 W! W* t+ d/ {4 T5 }  旦角的西皮导板落高音1的最多,当然也可落 6。《玉堂春》“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旦角西皮导板。旦角西皮散板的上句没有落高音“1”的, 散板上句一般落“6”,也有落“2”的,旦角的西皮导板在散板的基础上扩展延伸,从平常状态的旋律发展为高音域、加长旋律和拖音,尾音落在高音“1”上,便富有相对终止感,和更具有激情。 $ i  |) F8 C, d0 c3 {+ Q
  不管是什么行当的西皮导板,这个起始句后,可以与任何板式的唱腔相接。如导板后可以接回龙、原板、也可以接慢板,可以接二六、流水、也可以接快板、散板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附属板式·西皮回龙、回龙腔
( {# z$ R* ~. U) y4 B  N; v  西皮回龙与二黄回龙不同,二黄回龙是一个结构独特的完整唱句,不是下句,就是上句,二黄回龙以下句形式为多,在唱段中占有一句的地位,缺少了它,唱段结构就不完整。而西皮回龙不是一个完整的唱句,字数最多不过4、5字,它本身不是上句也不是上句,是属于附加性的,如果删掉它也不影响唱段结构的完整性。虽然也能独立成段,但常常是附属在西皮哭头或散板之后。一种表达委婉、意犹未尽情绪的腔格。字少腔多、旋律迂回婉转。 + W6 K7 h% J1 g3 Q0 f: I; O
  《玉堂春》“啊,大人哪”中“大人哪”这三个字的唱腔,就是旦角西皮回龙板式唱腔,它附属在哭头“啊”之后,鼓点后用小过门单开唱、独立存在。唱词只有三个字的“回龙”,旋律迂回婉转,字少腔长,意犹未尽。在回龙板式之后再接唱西皮慢板,剧中人再作详尽的表述。
, q! P( \+ C& Y; `5 V
  H. t. R& a# N2 ~# {% S/ v) h

% X- [5 Z* e3 ?3 [$ d  老生西皮回龙:《连营寨》“孤的好兄弟”中“孤的好兄弟”是老生西皮回龙板式唱腔。全段唱腔由西皮导板开始,导板的唱词是“白盔白甲白旗号”,导板后是哭头,哭头后便是西皮回龙板式唱腔,下面接唱西皮原板,再下面是反西皮二六。
% W' O) a1 @; d! {( N7 d7 M: @  凡附属在唱段、唱句之中,不是独立存在、但与回龙板式的唱腔很相似的行腔,可以称之为回龙腔。这种回龙腔可附属在慢板、原板、二六、流水等各种板式之中。
. U# I, y* h8 _$ n& J  《荒山泪》“我不免引寒机伴侬坐定”这句“我不免引寒机”不是单开、单收,独立存在,而是附属在原板的一个唱句之中的,一个唱句、一个字里的行腔,只是这一句唱词中的一个长拖腔,腔后即是过门,再接唱,并不停止,也不是单独存在,不能称其为板式。从唱腔上分析,它和回龙板式的腔很相象,因此称之为“回龙腔”。这种回龙腔在旦角的西皮慢板里很常见。 4 \  _+ S, V6 l+ @3 Z

8 e" B' h6 Z7 z# V
/ S8 {6 P. r* X) R! }0 V! b  M
  《坐宫》“莫不是思游玩哪秦楼楚馆”是附属在慢板中的回龙腔,同一旋律的回龙腔,可以附属在二六板式中,也可以附属在西皮摇板式之中。《女起解》“唯有我爹爹是个大大的好人”这种回龙腔是属于欢快型的回龙腔。 9 D/ }" t3 K- X. D& K5 u2 [; d
  老生行当的回龙腔,传统戏《击鼓骂曹》一剧中,在西皮快板和二六中都有附属回龙腔的出现。《击鼓骂曹》快板“上坐文武众群僚”这一段是快板在“我把蓝衫来脱掉”的“掉”字上附属了一个大拖腔。即是西皮回龙腔。 $ t# z- M5 M  A. Y
  和二黄声腔一样,在西皮声腔系统中也有冠名的回龙腔。下面给介绍回龙腔“九连环”。西皮声腔中的九连环回龙腔,与二黄中的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二黄九连环一般都是附属在上句唱腔的尾部,是以附加句、重叠分句的形式出现的,而西皮九连环则是用在上句的第三分句,并不是以重叠的附加句形式出现的。如《辕门斩子》中“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 3 S' y6 r- j2 n( E

" b2 C3 ~3 w' X: N9 T

9 P8 h+ @# D& a3 s4 Z+ |  回龙腔十三咳:十三咳是附属专用唱腔,此唱腔源于梆子腔,是在“哑笛”、“行弦” 的音调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成的。它以唱词中出现十三个“哪呼咳”的“咳”字而得名。曲调起伏、节奏紧凑,只有旦角行当里有十三咳回龙腔,由于衬词的多次反复,形成旋律活泼、激荡的特征,演唱效果十分强烈。在《铁弓彖》和《大登殿》中都有应用。
0 S5 c9 k- f5 y6 @2 I1 s4 Q- d  《大登殿》“三人同掌昭阳院,学一个”这段唱腔是剧中人王宝钏和代战公主,在上殿听封后,合唱的“十三咳”专用唱腔。表现了剧中人得到封赏后喜悦、活泼的情绪,由唱腔的结构、节奏变化和旋律特色所决定,演唱效果十分显著。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附属板式·西皮滚板
; c2 j% t5 z4 i9 @  西皮滚板是派生板式,是从西皮散板派生出来的,可以说是散板的另一种变格形式。从唱腔总体上分析,它属无板无眼类的唱腔。它的表现形式是在自由节奏的西皮散板中,逐渐加快节奏,变成局部的“垛唱”形式,再从垛唱逐步放慢,恢复成真正的散板,如涛水一样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多用于沉痛悲伤、紧急之时。由于滚板是依附在散板之中的,又常常与哭头相接,故它也有“哭腔”的别名。滚板是散板唱腔中的局部变化,故滚板的板式名称常常被忽略。
2 T1 ?% B3 T7 B  H

. R% Q2 Q3 W1 P& l
/ D4 Y) n. N7 L- B4 S  p$ W; T
  《西厢记》“第一来母亲免受惊”是一段西皮滚板转西皮流水的唱腔,第一句是散板,从第二句的“保护了蒲州”进入滚板,第三句“第三来三百僧人”完全是散板,第四句又进入滚板,从第六句转入西皮流水板。因流水板比较长,这段唱腔往往被称之为流水,而忽略了滚板的称呼。 " o+ X/ t6 ~3 m, U8 l' f
  《英台抗婚》“平曰里爱儿甚”是程派西皮滚板唱腔。这段唱腔的结构,第一句是散板,从第二句“却为何”进入滚板,而这句唱词是个有22个字的“不规则”唱句。充分体现了西皮滚板的特点。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只在旦角行当唱腔里有滚板,其他行当没有这个板式。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娃娃调
4 b% [  b( O' o8 m3 K0 v  u  西皮娃娃调是京剧娃娃生、小生和武小生行当的专用唱腔,其唱腔结构、调式、唱词节奏等基本特点虽与西皮声腔相似,但它与一般西皮唱腔又有明显区别。
. D5 A- ^5 e1 I6 n  《辕门射戟》“某家今日” 是娃娃调导板、三眼唱腔。虽然与西皮导板、三眼有相同之处,但西皮娃娃调有不同于西皮声腔的唱腔结构和声腔特点,最明显的特点是娃娃调的调门,娃娃调一般都用G调演唱。从伴奏与演唱的关系看,西皮声腔的演唱与伴奏音高同度,而娃娃调的演唱与伴奏,是音高不同度的“高拉低唱”的形式,因此虽然是用G调演唱,但演唱并不费力。 0 t4 x% V! g7 H
  西皮娃娃调有它专用的几个特殊唱腔,旋律起伏大,音域宽、 高亢明亮、棱角突出、钢劲挺拔。是一个板式齐全的唱腔系列,几乎囊括了西皮声腔的所有板式,在剧中常以成套的板式组合唱腔出现。 % e7 e  m( F; y" ]. S# I# S

/ j: K# ~$ Z- T1 Y5 ^
9 J( Y/ L% d1 W1 e, @
  因娃娃调的唱腔激昂挺拔,由旦角女扮男装的剧中人,为表现男性化的特征,常常使用娃娃调唱腔。老生与老旦也间或使用。旦角娃娃调唱腔,与小生的没有区别,仅仅是旦角行当的借用而已。
- Q  H4 o6 q. [- ]" [- M  老生剧目也有娃娃调板式的唱腔,如《辕门斩子》中“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
( h/ X& E* M( r/ m6 g! `/ u1 U  娃娃调本是娃娃生、小生、和武小生行当的专用唱腔,老生行当的娃娃调,演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演唱者有良好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技巧,否则较高的音域和高低迂回复杂的唱腔难以胜任。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反西皮# f  b. c. Q  F8 p, F4 J2 F
; ]* M+ m' ~: o; q
  反西皮声腔是从西皮声腔派生出来的,反西皮声腔的板式较少,在传统剧目中只有二六、散板和摇板,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有新的突破。 5 j- l6 P( r% c

' j% S9 q& H2 j. g  《连营寨》“点点珠泪往下抛”是一段老生反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从伴奏讲, 虽是反西皮,但京胡的定弦仍是西皮相同的6、3弦。老生反西皮唱腔的旋律,音域较低,旋律的大部分在中低音区,适于表现剧中人哀伤沉痛的感情。 / |' f$ `; D( b  V3 k

3 T- Q6 c: w9 R; K! p1 t: ^  反西皮唱腔上、下句的落音,与西皮上、下句的落音,正好是相反的,故称之为反西皮。反西皮唱腔的上句落音是“1”,而西皮唱腔落1的是下句,二黄唱腔的上句是落1,因此反西皮有二簧声腔的特色,京剧行内人氏有,反西皮是“西皮唱了二黄腔”的说法。上句的落音是如此,反西皮唱腔下句的落音是落“2”,而西皮唱腔落2的绝对是上句。 5 K+ M9 Z" U1 a+ U2 r8 s* T% v

9 W9 z8 K' }0 H, M  W  在京剧传统剧目中,虽有单独的反西皮唱腔,但反西皮唱腔常与西皮唱腔相连接或互转的接唱很多。如《四郎探母》回令一场,杨四郎和公主一起哀告太后的散板和哭头,便是西皮与反西皮互转相接的唱腔。这段唱腔中老生的散板唱腔,第一句“我哭哭一声老太后”是西皮散板,老生的接旦角唱的“当初被擒就该斩”,这一句是典型的反西皮散板,它是上句落在了“1”音上,后面旦角接了一句西皮散板“不该与儿配为婚”。下面老生接唱的“斩了儿臣不打紧”,又是一句反西皮散板,旦角再接唱的“儿的终身靠何人”,又回到了西皮散板。这是西皮与反西皮交替出现的散板、哭头唱段。除了这种形式外,西皮与反西皮有多种连接和组合方式,不再一一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声腔中的新板式! A' ^* m6 s% n! E
8 e- z6 j) D  `: Q, ^+ E+ i
  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新板式,也突破了反西皮声腔原有的局限,创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反西皮唱腔。《杜鹃山》李石坚的唱段“杜鹃山青竹吐翠”这个反西皮唱段,京胡用反西皮把位(26弦)演奏。对于只习惯于用原有的二黄、反二黄、西皮,三种常用的把位演奏的京胡演奏员来说,是一种挑战。 7 ?; {8 x# B* z. y' \

9 I/ Q! {& ?4 d+ M2 n) n0 Y  西皮声腔比二黄声腔的板式要多,在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过程中,新诞生的二黄新板式多,而在西皮声明腔中,虽有唱腔上和组合形式上的突破,但新板式诞生的较少,在现代戏《松谷峰》和《奇袭白虎团》等剧目中,为表现地域情,为剧中的朝鲜族角色,创编了既不是2/4节拍的原板,也不是4/4节拍的慢板的,西皮3/4拍子的中板唱腔。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声腔的组合形式3 T3 A- s" s6 }" T7 v
  西皮声腔的板式很多,其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先介绍老生西皮导板、原板、散板的小套组合,如《武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这种形式的小套组合,在京剧传统剧目中比比皆是。各个行当都有小套结构的唱段。花脸的西皮唱腔《铡美案》“包龙打坐在开封府”,这个唱段是由西皮导板、原板、快板、散板组成。 2 Y0 z7 r; [% h' p' t' r3 u7 m
( W4 A: ?* V4 P- L6 B- \
  a; \8 M7 c/ }/ Q! J) `/ Y  m/ h! T
  不论是什么行当,都有西皮导板接快板的组合形式,如《四郎探母》(见弟)一场,杨四郎的唱段,《打渔杀家》肖桂英的唱段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6 15:40 , Processed in 0.02428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