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8 08: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力冰山在一夜间消融】
6 f* r* A, ^ \" ^, k. l) ^" s% l 4 ~) | v' w- J* Q% p) x J, \
9 O- r' O8 [! B) ? 天道有恒,命运无常。7 P; w$ n5 W0 }0 [
* c+ `; j/ Z+ {2 C 就在魏忠贤的政治狂舞达到极致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S8 t3 W$ s% L0 i+ g
9 r% ^2 d5 K& p+ B4 n& k 一切在瞬间倾斜。
% b6 h- c; x2 r- z" H F1 [- F
: C1 E5 Y2 Q8 o 这是天启七年(1627)的五月,海内无事,边境无警,魏忠贤连续六个月得到封赏。好日子正在兴头上呢,天启皇帝突然要不行了!
4 k( b* w* Q& E+ ^ 3 v% C$ W& U3 O; |1 R1 q2 q
天启自小身体就不好,“气质清弱”。估计老爹老妈都受气,也无心好好照顾他。即位后,魏忠贤更是不带他学好,纵情声色,越发的成了病秧子。 b; M, F8 A- O) D- t
) R% U4 H0 f/ w, d0 U9 u W0 ~
屋漏偏逢连阴雨。天启五年(1625)五月十八日这天,天启在西苑(现北海)游乐,一不小心翻船落了水,就更不得了啦。真龙天子,毕竟不是真的龙!
" a4 o* [# N% a0 n$ J
5 h1 w5 b- G" b, _8 s" m 那天,天启在客氏和魏忠贤的陪同下,祭完了方泽坛(地坛),心情很不错。一行人到了北海,客、魏二人在桥北水浅处的大船上喝酒赏景。天启和魏忠贤的亲信小宦官高永寿、刘思源三人在深水处划船,王体乾在岸上看。3 _/ z3 d9 T# G- v
4 c2 b' x" C0 r) b; O 皇家之乐,也是富有人情味的。几个人纵情欢笑,俨若天仙。% S* r/ V) s: E# B
; N3 \7 X2 Z L/ @7 T
合该乐极生悲,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小船倾覆,三个人一起落水。岸上的侍从吓傻了眼,管事太监谈敬急了,带着几个人就跳进水里抢救。- \# V: L, a$ Z* f% x& `' Q; e- K! n
) |8 j ?1 O1 q: K: N
大家七手八脚,把天启给捞上来了。那两个小宦官,谁也顾不上了,等到想起来,早成了鱼鳖了。魏忠贤也吓了个半死,好在皇上没事。死了两个亲信,他还挺伤心,到鬼节的时候也没忘隆重祭奠了一下。1 n2 [- A) j: q4 m) ?; |9 Z2 w
$ z. y8 u( x& Z) W! b( e8 ~ 天启虽然没丢命,但经过这一吓,元气大伤。御医们用了不少药,就是治不了根。
2 {$ D0 ]6 n! o5 n+ r) K
. H. U7 T' J) t+ R1 `/ e3 T 这么病歪歪地拖着,到了天启七年的五月初六,天启病情突然加重,起不来床了。
4 _6 N" `& ?4 N; `$ E2 v/ N
- F' K) y6 _7 M* `6 ~0 g( f 这个情况,是太急人了。最感到焦虑的,当然是魏忠贤和客氏。荣华富贵,都指望这一个人,他可不能去!, `9 j: v# x) x( X
5 c( T8 j9 V' N1 W6 N' H* b 客、魏在天启初年以来的弄权本领,可谓一流,但他们那两下子,脱不了市井的局限,一直就没做长远的打算。+ J4 D2 K- v9 G7 M% p+ [
+ t1 L/ @, s% ]) |$ \! I 把东林扫荡以后,客、魏自以为天下无敌,别的就没多想,乐一天算一天。根本没想到天启时代之后怎么办。
5 `" X0 \4 ^1 e M" S& D
l9 G$ Y0 S% ?! ^0 a 现在他们才发现情况有点儿尴尬。客氏只顾了吃醋,后宫里的娘娘们怀孕一个就整死一个,活着的皇子也没想好好保护着。' F. u3 Z3 [3 Q: ]
/ l" Q( \2 q# E0 z4 v 他们这么干的原因是:就怕将来宫中的后妃母以子贵,势力坐大。所以只要天启无后,他们就不会受到什么威胁。7 w% K7 d' }6 S! z/ t, q
* H* h0 V& I' i* I) w 可是现在才猛然发觉:威胁大了!
1 Z# Y) e8 H/ z # I. h! Q* e- t' @" S# W
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启要是死了,总得有个后继的皇帝,那么最可能接班的是谁?
1 f; [4 y) S# m4 K4 N+ ^' J! [" c
+ ^. S: H! t1 g/ o# G 是信王朱由检!& F1 {$ t! H6 N5 Q. T8 {. \
- E1 t, f) q5 x+ J4 S2 s5 B
这个信王,他们就一直没有好好去拉拢。不过,就是他们有心拉拢也未见拉拢得了。原因我们放到后面再说。- Z5 ^. h1 _: L; w1 f
* B# o9 N4 J5 T% @ R, v# B& t% l
要是早些年把魏家或客家的女子弄进宫,给天启做嫔妃,生个儿子做接班人,那也成。可是这一步,他们也没好好做。曾经想把魏良卿的女儿给天启做皇后,但尚待实施,现在也指望不上。只有一个容妃,是魏忠贤从民间给天启挑选来的,据说还认了干女儿。她生了个皇三子。/ p: J+ l/ n5 y. N# H
: c5 Y! ^+ t( p1 \, b; |# j
这一条伏线原本相当有利,可是王恭厂大爆炸遭天谴,把皇三子活活给吓死了。7 l' D$ u+ E6 j" H" t0 ?; ]
+ m% r+ t# T3 J" M' x
最要命的,是宫里还有一个没来得及整死的张皇后,她在天启“宾天”之后,按例对谁来继任是有很大发言权的。
% c& r! r# O% N2 F0 q* ] 5 b o: x1 p- W7 v8 L! @/ w
下一步棋,不大好走了!
* r0 c! b" q, V q6 F 9 F" r6 |0 J1 P' g: L) \
本是普天之下爱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的局面,一下子没把握了!
7 I, \4 O1 k: B, V% i! w! v9 v
6 t$ n! S6 G7 x0 K* T# y9 D 两人在交泰殿西偏房里不知商量了多少回,最后还是没辙,只能想方设法把皇帝的病治好再说。
6 f/ r3 F6 a# Y) g( I" d ' D, D6 p" e/ E* h) A. Y
但这病怎么治?医疗水平就那样了。两人还是脱不开市井思维——我们就来“禳祝”吧,祈祷祈祷,心诚则灵。
" I7 l, u% J* n
8 z3 e# [9 }# d; c3 ?0 z. e3 e 他们的思路到了这一步,前景基本是山穷水尽了。
# F1 w, O0 m* d0 o* Y
P: m' w; `, u- I$ h- q* B4 c2 R2 X$ b 死马也要当作活马医。魏忠贤叫人从内库中取出金“寿”字大红纱,给天启的所有近侍包括轿夫一人四匹或两匹,做衣服里子,在皇帝面前穿出来,取个吉利。
' c3 c' g4 x. ? % [# D; d1 m9 q
这时候有人说,皇帝如果搬到懋勤殿暂住10天,就可逢凶化吉,魏忠贤马上采纳。! b9 a1 }+ q7 _
1 H2 h$ W; y) H7 W 他还叫小宦官在宫内各处巡行,一边走一边吆喝:“万岁万安啰——”; R. x$ b- I# E2 N, M1 M
- L4 |- W* ^6 J. U
喊了几天,屁用不顶。其实,魏忠贤也知道:这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他吩咐爪牙们还是赶快去找偏方。当时已经爬到兵部尚书位置的霍维华,上了个仙方叫“灵露饮”,其制作方法颇为奇特。就是用粳米、糯米、小米等五谷放进木甑去蒸,在木甑下面再放个大口银瓶,承接蒸出来的“米露”。这东西不过就是淀粉汤水,因为制作过程复杂,因此显得很神秘。
; k6 ?# }) h! D& ^% o' m, C l
" K o5 A1 f4 d1 W 天启服了米汤,觉得还好喝,但服了几天后毫无效果,病势反而加重了,身体浮肿,米水难进,连忙叫御药房别再蒸米汤了。$ M- i- c% F: T- l$ e# L
) u- I3 n. [: @ 魏忠贤一急,就埋怨霍维华:你耽误了大事!, x3 n6 Q# R4 d- \2 }& K1 Q
% v8 J X1 l) l
霍维华也颇不自安,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想退路的。他想,自己目前掌兵事,是阉党的重臣,等到天启一蹬腿儿,魏忠贤还坐不坐得稳,那是谁也不敢打保票的。与其跟着冒风险,还不如现在就退。- a i" ?% L l3 g1 G
( J9 I5 R+ n3 E
于是,他一反常态,对魏忠贤换了一副面孔。昨天我是你的狗,今天我就跟你没关系了。他上疏要让功给袁崇焕,也就是在这时候发生的事。
9 c8 j% F$ v8 V5 b" T* q 0 f+ G, @; B Z; y
霍维华把自己跟魏忠贤界限划清之后,索性上疏求去——我不跟你玩了。) K/ G' `9 |; X) `, Z
% g5 m' J* \1 I ——最早投奔你的人,可能就是最先背叛你的人。后世喜欢被人阿谀奉承的领导,好好记取这一点吧。/ }+ z1 Z! `& }8 ~8 V' Z5 W9 [% o
9 F4 w+ Z& l2 k) C1 `, T l& U 魏忠贤当然恼火,“降旨颇厉”。但眼下顾不上跟这小子算帐,愿走就走!他立刻让忠实走狗崔呈秀顶了兵部的缺。这个要害部门,非常时期,还是要牢靠的人来管才好。
1 a+ r$ \- u! z: N, E1 s! A
) g. @6 O8 y0 i9 I0 X$ L 据说,魏忠贤在这段时间里,也想了一些应急措施。一是由客氏养了八个宫女,都怀了孕,估计不是魏家的后,就是客家的后。然后打算效仿吕不韦事,进献给天启。等孩子生下来,名义上是皇子,实际上是客、魏的血脉,把朱家的皇统先偷偷篡了再说。, ^* c7 C4 a' ^5 F# E" O* L- A4 _: t
+ h z, v. H/ c; U& R 此事是客氏后来被整肃时供出来的,真假莫辩。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血统不是思想,实际上是不顶什么用的,孩子长大后,究竟倾向哪一边还真不好说。9 {( v2 E( ^+ u/ d3 \3 v U6 H
8 a; j. j2 r3 s& G: G; }+ a8 p- V( d W
这八个宫女,有还是没有?如果有的话,为什么还没送进宫去?都不详。估计是刚刚怀上孕,还没找着机会送。
, C2 w) s g0 o- @) G 9 D' x4 ?% T4 U; f
第二个办法是,找个可靠宫女,让她假称有孕,然后把魏良卿的儿子抱进宫去,冒称刚生了皇子,来个狸猫换太子。然后效仿王莽事,由魏忠贤摄政。
/ B+ ^! K/ ?( [' l. ? b0 ], v+ c/ _% |
魏忠贤觉得这个办法好,准备采纳。他托人婉转地给张皇后带话,大意是说:宫女可能有孕,将来可以等皇子生出来,再定嗣君,就不要急着让信王入继大统了。
: Q! j0 u* b$ S( C4 a: t
) i4 D7 A! W. j1 q4 | 张皇后此时的情况并无改善,生死仍操控在魏忠贤手里。她知道,如果不同意的话,值此动荡之际,没准儿魏忠贤就会对她下毒手。但皇后是刚烈之人,绝无低头之理。她断然拒绝,告诉来人说:“我知道,同意是死,不同意也是死。一样是死,我不同意魏公公的主张,死后尚有脸去见二祖列宗之灵!你就这样回话去吧!”% k: d: L( o% H3 N$ r, c, }8 q9 U
% Y) Y4 c6 b1 t6 s; d 魏忠贤得了回话,咬牙切齿,可是没办法。张皇后不发话,就没有理由等什么莫须有的皇子降生。——人家皇家的事,还得皇家的人做主。# i; l4 n! V4 }; @
2 z* y* T$ r! k$ j1 S7 |1 Z6 u 第三招是,名义上,由张皇后垂帘听政,让天启先养病,而让魏忠贤摄政。这个办法,具有过渡性质,每个人的位置表面看并没有多大变化,魏忠贤要的不过是个“摄政”名义,应该易于实行。
# ]/ z! t. }/ g( h2 H/ l2 t & i, |( j8 I$ |7 a4 ^
天启七年八月十九日,文武百官进乾清宫给皇上问安。魏忠贤觉得机会很好,就派人把几位阁老请进来议事。2 Z* e9 ]/ @" e6 m$ s
0 `3 H3 h+ P; w8 \
魏忠贤正襟危坐,环视一圈儿,说道:“各位,今上龙体欠安,不能理政。然东兵压境,贵州、延绥等处也不安宁。军情紧急,是延误不得的。今日就与各位先生商量定下,再奏闻皇上,学那汉唐居摄事,等皇上病好了,再依旧自行裁夺。如此,方不致误了国事。”
2 P) Q$ `8 ?' J d4 y M
: U' @, J; s- D! U 说是商议,魏忠贤还是如往常那样,发号施令罢了,这次不过是要阁臣出面来办。( y W- G+ B- Q( y M" s1 G" T
0 N- J% W& V6 t& T6 `5 i# W5 z6 o 哪知道,此话一出,他亲手安排的这个阉党内阁班子成员啊的一声,都惊呆了。大家的态度,出乎他的意料。
1 ?' Z- K ?& ?# M7 _! V) X& |
内阁的几位都是精英,饱读诗书,熟知历史。他们知道,这个“摄政”可非同小可。过去魏公公专权,怎么专都可以,因为是皇上授权或默许,法统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要摄政,那就大不同了,大家都明白,魏公公是要学汉朝的王莽、唐朝的武则天了。那两位“摄政”,到后来可都是篡了政的啊!
# B% J8 _& x. V# n5 x
1 k7 m# P- l& \2 t 改朝换代,事关重大,后世留下什么名声暂且不说,就是在当世,也有灭门的危险。况且,阉党成员虽然依附了魏忠贤,但毕竟是大明的臣子,观念上无法接受篡政。大家投奔这里来,不过是想作威作福,没人想押上脑袋搞颠覆。7 T4 I) ~/ z6 }. l
5 N- j; { o' B4 s
这种场合,如何表态?只有不作声。
* D0 _ | K* n
) p: T( f5 s. w+ I# C) L: z6 U 当时气氛很沉闷,魏忠贤已是有些诧异,却又见次辅施凤来动了动,示意有话说。# i4 p! v8 w% M7 K( N
7 q( P9 X4 _! {+ @) U! j5 p& d: G 施阁老早已经揣摩好众人的心理,侃侃而谈:“公公,若论‘居摄’,前代故事已远不可考,且也学他不得(掉脑袋啊)!我朝景泰时,倒是有过旧例(英宗被俘,景帝刚开始时就是摄政),那也应该请一位亲王来。我等忝列内阁,断不敢参预(脑袋太重要)。若老公公以臣子身份为之,恐不能服天下之心。倘若生变,可就把老公公从前为国的心给泯灭了。“(《明季北略》)
1 _8 {) `* U* q* L# W# M3 ]
) v" a3 k% d; Y' V& G 魏忠贤本来对内阁的态度很有把握,想这不过是走走过场。哪想到在党羽中竟有人反对,气得面红耳赤,怫然大怒道:“施老先生,我平日待你们浙人不薄,怎么事急之时,反倒做梗!”$ e; t6 p+ L4 P; e. t4 Z
0 `: w. x3 x k3 W. B$ Z; I! g& c" I' U 说完,拂袖而去。议事不欢而散。6 `7 l t9 u3 V. ]9 x' O* M% ~
, {$ o9 E- ]- ~- }$ t( y0 g% S1 i
这个施凤来,《明史》对他的评价是“素无节慨,以和柔媚于世”,分明是个软蛋。但今番的一席话,却也守住了底限。
& Y& v/ I- I! U/ `5 O1 i+ Q6 | * l$ B) O. a0 R
由于阉党的内部争斗,最早入阁的阉党成员魏广微、顾秉谦,都已经先后下台,其他如冯诠等也都旋进旋出。此时的内阁共有4人,首辅为黄立极(北直隶元城、河北大名人),其余三人是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其中李国普虽由魏忠贤引进、但却是位正人,决不依附阉党。除此而外,其他三人都是阉党。黄立极,也就是以“夜半片纸了当之”一语促魏忠贤杀了熊廷弼的那位。 N2 U! O7 j+ r) b9 k9 c5 E5 W. i7 w
/ c" u Q/ `; u9 A; `9 o) Q
这几位阉记阁老,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顶住压力,是有原因的,但终归是难得。估计这也是日后在遭清算时,他们都侥幸保住了脑袋的因素之一。+ j7 T4 R7 `$ W
W1 I; D' [1 a* i2 ?6 g- ~ 天启的病势加剧,不光是魏忠贤坐不住,朝臣们也很不安。七月二十八日,河南道御史倪文焕上疏,建议皇上要清心寡欲。' [7 Q, R' X @0 r9 U# t( H
2 D: Y) _9 B7 x9 E" h: N8 G* o 八月十一日,黄立极率百官到乾清宫门问安,天启在西暖阁专门召见了阁臣。$ g; q+ a9 N$ t, u
- X# S' f$ ^8 D' X" @0 F7 N: x 天启说:朕本来身子就虚(再加上当了回落水狗),近来焦虑辽东战事,终于累倒了,正在静养。凡朝中重大事务,都由阁臣与厂臣商量着办。 S7 E/ M- s- n
; L& G! h& N" [1 H. t. n 第二天,八月十二,皇上又召见了九卿、科道等官员,聊了聊,对国事念念不忘。这倒好象是告别的意思了。
# p" J0 @/ s0 q. r; t( j$ g D
# }! T" ~5 I& { I) i 就在这次召见中,天启发了一道上谕。其中有两个重大内容,一是重申对王体乾、魏忠贤的信任;二是透露了前一日接见了信王朱由检的消息。, v1 B; \4 s# u9 o+ M+ `* J
- k6 L6 x; R" W" o* c/ J: C% z 看来,他已经对后事安排有所考虑,是在和群臣打招呼了。: ^5 C9 c4 X5 a3 {
+ S+ v0 z2 D/ q# ~' b2 o. _. o
信王入继大统的事,眉目似乎已渐渐清晰起来。无怪乎7天以后,魏忠贤就急着要商量“摄政”的事了。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对阁老们来说,这是很难逾越的心理障碍,关于摄政的动议提出的太晚了一点!- r% m' \# P9 l3 E
$ u2 C, s; L! X
——阉党诸阁老都是趋炎附势的软骨头,他们要是有参与篡政的豹子胆,怕也有骨气不来依附你魏忠贤了。
3 w3 ]3 {3 t) d7 j2 ]* E$ j
) l. h# M) g7 o9 L, o 魏忠贤用人,遇到了素质问题的悖论。坏人干坏事,也不容易,网罗的马仔尽是些扶不上墙的家伙。* ~/ F' i: R3 q
7 ]6 c. @4 \5 H
据传说,魏忠贤这时候还有让福王入继大统的意图,毕竟他和李选侍——郑贵妃这一系还有些渊源关系。但今人也有认为这不大可能的,因为福王是万历皇帝的儿子,是泰昌帝的弟弟,也即天启的叔叔,皇位历来只有向下传、向幼传的惯例,非特例,很少有向上传的逆向运动。何况天启还有一个现成的弟弟。
% n( D8 w& D/ G9 Y& q4 r: r, J # V" P8 W8 E' A$ w/ Q8 L" F& z
总之这些真真假假的打算,说明魏忠贤在突发情况下,显然乱了阵脚。
' [+ K0 c7 X* l3 u ( R: |$ N3 K8 J( I w8 ^5 v" |
天启在上谕里的一句话,实际已决定了事态的走向:“昨召见信王,朕心甚悦,体觉稍安。”(《明熹宗实录》)
- g8 n- G4 Q. w) G. c z) ]4 o' g. l) N/ \" V
这说明他不仅主意已定,而且该交代的都交代好了。权力交接已完成了最关键的程序。
8 K6 K1 R% I) w4 a; j9 O
+ o( I) t# M5 t& R2 N 明眼人心中自然有数。
$ u; t6 c6 }6 F3 X7 ?3 Y7 `2 e% @
6 ]& C. q9 [% q8 I g 天启的这一决定,是他最后、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政治决定。长期以来,魏忠贤及其死党对天启虽然有极强的依赖感,但只想借皇权以营私,在实际上把他看成是个“昏童”,没有一件事不是在忽悠他。& W5 t9 ~! k# n& e3 V1 r, J5 M
8 O% B) p1 N, Y2 X$ D ]2 _
杨涟说“宫中府中,大事小事,无一不是忠贤专擅,反觉皇上为名,忠贤是实”(《明史纪事本末倒》),这一点也不错。1 y, y% y$ `" g) N$ C
2 R% a6 f W7 X3 I# m+ r
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在票拟时,言必称“朕与厂臣”,圣旨发下去,究竟“朕”知道不知道都很难说。魏忠贤也经常“夜突出片纸,捕捉官吏”,全是随心所欲,天启毫无所知。
" b' c# ^9 c3 w2 a7 } 2 s% k3 l6 h+ W# w& O9 b) A4 I$ ^- x
宁安大长公主的儿子李承恩家中收藏了几件皇上赐给公主的器物。魏忠贤就诬陷李承恩“盗乘舆、服御物”,将李下狱处死。李承恩是嘉靖皇帝的女儿宁安公主的嫡子,也就是嘉靖的亲外孙、万历的表弟、天启的爷爷辈人,是皇家一个不算疏远的表亲。这种皇亲叫做“戚臣”。魏忠贤选中了李承恩作为打击目标,就是为了立威。5 u+ n/ d! B# n8 o4 Z
$ q9 Q& A" J+ |1 S 魏忠贤从天启四年(1624)之后,经常出京。春秋两季,要去天寿山祭天启生母王娘娘,然后去西山碧云寺祭他当初的本管太监孙暹和照管太监刘吉,还曾远至涿州娘娘庙进香等等。发达了不忘本是对的,但他每次出行,都要“招摇畿辅(京郊),以恣驰骋,鸣得意耳”(《酌中志》),随行队伍竟达数万人,其中三千铁甲军护卫前后,旌旗招展,歌吹伴奏,气势之大,与皇帝出巡无二。
6 P; ^" [5 u+ ^* Z) ~5 q
2 H7 i4 ~* P& P6 d7 t+ ^5 C( Z5 b 天启三年(1623),魏忠贤看中了西山碧云寺后面一块宝地,将其作为预造墓地,建起的墓园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翁仲(石人)簪朝冠而环立,羊虎接驼马(石兽)而森罗”(《玉镜新谭》),规模等同帝王。清康熙年间,御史张瑗从这里偶然路过,竟疑是前朝的皇陵。后来询问了当地的士绅,才知道原来是“逆珰”的茔地。
- e. X- @' m# A: n1 C( y $ N$ s5 g) y- x0 L5 t3 o) s$ e
魏忠贤把持朝纲,“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明史》)。群小趋奉,毫无廉耻,形成了在正常文官框架之外的私人系统。以“义子”、“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儿”这类不伦关系结成死党。就连首辅顾秉谦也曾丑态百出。他年龄远长于魏忠贤,就带着儿子去叩见,称自己的胡子都白了,直接做魏忠贤的儿子不合适,但魏忠贤可以把他的儿子收为“义孙”。
( ~/ j. v0 R# L6 x z$ k5 ]
- k, ~' Q5 v0 U) x+ a& G 所有这一切,都是魏忠贤架空皇权的行为。天启或者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以为意。他对魏忠贤的极度信任至死都没变。那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天启为什么没把选接班人的事交给魏忠贤来办呢?为什么要突然放出信息,说已经单独接见了信王呢?
9 n- [& Q2 R4 W2 O' P4 P; I/ u
历史在急转弯处,常有这样扑朔迷离的环节,言人人殊,让我们后世的人看得很迷惑。
" N- i7 E% Y& c6 }5 F' v5 v ; V; p) }$ \2 Q9 j
一种说法是,魏忠贤向张皇后打招呼被拒之后,张皇后马上劝天启赶快召立信王。天启倒不急,说:“魏忠贤告诉我,后宫有二人怀孕,他日若生男,就当是你的儿子,立为皇储。”( G* J, d4 B) p' j
- g+ b7 c) [0 v) t
张皇后说,这样绝对不可!她把道理一摆,天启也明白了这里面的利害,立刻秘密召见了信王(见纪昀《明懿安皇后外传》)。
1 s8 Y: j+ e, \; w4 t ! h, J6 u5 w) I
事情假如是这个样子,那么,张皇后是怎么几句话就把天启给说动了呢?很简单,只须说一句就可,即“谨防有人狸猫换太子”。
3 H; L( Q4 N8 l3 } V' G3 [
. ]4 O5 L8 R" C0 _1 z 但另外一种说法来自刘若愚,似乎更为权威。他说,十一日天启召见信王,是出于王体乾、魏忠贤的一手策划(《酌中志》)。6 o' `$ ?$ j( @0 A" d2 F+ S* e3 ~
' }! ]1 k- `7 }7 X
那么,这就怪了!魏忠贤究竟有没有“异志”,是否曾图谋篡立?显然成了个问题。4 W) z. H+ t' ~+ ]0 w
4 R# i" `2 l0 D6 N' N 关于他有“异志”的说法,史书上可说是五花八门。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还有说他想公开搞武装政变的。
7 O" O0 |+ T9 s8 Z: J
% t1 G8 r5 F$ e; y5 n 一是说他曾与掌锦衣卫的田尔耕商议政变,田尔耕没胆量,只是唯唯。于是魏忠贤只好作罢。
! x1 L+ n: N/ D% P. A ' x! K. p( ?1 x7 Y8 {3 F( V# ?
还有说他曾与兵部尚书崔呈秀商量过此事,崔呈秀踌躇再三,说了一句:“恐外有义兵。”(见《明季北略》)苏州民变,前车可鉴啊!
8 ~/ f- l% a# d$ }2 E9 A/ L # j( k6 J3 M& B! _
这两个说法,就算是有,也仅止于密室谋划,其余未见魏忠贤有任何异动。他训练的“武阉”人数最多时达万人,常备的精兵也有三千,可随时出入宫禁。但在这一时期,没见他有特殊的调遣。此外他也没跟各封疆巡抚打什么招呼。# @8 ?5 r. D$ q
- ?! T3 k# C! c* K& H 可以解释得通的是,他确实曾有“异志”,但摄于民意,同时技术层面也不好处理,所以颇感犹豫。最终考虑风险太大而作罢,转而顺从大势,以求个平稳结局。4 T+ p5 Q$ d& ` _! o
" O* [7 R+ g2 }0 U! ?; P& e
魏忠贤做了这样的选择,有人说他是忠于天启的,不可能谋逆;也有人说他毕竟是小人物,根本无法应付变局。
* p' @3 x0 ^: k3 s* w# t" t: ? * f4 x/ U4 ]9 K3 \1 k3 L
其实,他已经不是小人物了。能有板有眼地剿灭政敌、控制全部官僚集团,有这样神通的宦官,明朝仅此一位。他既然能做到这些,就能考虑到“天启之后”有巨大的不可预见性。必须有个适当对策。篡与不篡,一个有“找死”的风险,一个有“等死”的风险,他最后选择了风险较小的一种。2 X5 r1 R0 @8 n1 p* Q6 C
& `' y6 Y! A- H/ V& a$ v1 Z5 d
这也是一种谋略,只是有误区——他以为自己即使保持不住一人之下的位置,总还能保持个晚年荣誉吧?
7 \6 u: B2 Y6 y , A. w- p7 n, v% z8 B2 X
老贼被自己给自己戴的神圣花环给迷惑住了。什么先帝信任、位极人臣、朝臣拥护,这些东西在下一个时代好使吗?, ^( y" J- j& V2 o# ]
2 i2 N% J: o% U* d* i9 } t 他忘了自己在扫荡东林时是何其毒也。作完了恶,还想“软着陆”,那可能吗?7 ~" w! h' Q) r% I# Z
4 Q% I8 W' m. @ 坏人也许想不到自己在群众眼里有多坏,尤其像魏忠贤这样天天听歌功颂德的人。
3 B$ |& X4 M( n. W' L
T c3 V/ j6 n3 F0 d# w, u- Z% \* { 他既然定下软着陆的方略,当然就要在最高权力过渡时尽心尽力,以求给未来的新君一个好印象。/ K: {: ]: l3 |0 V" `2 Z( n
3 Y \+ n1 J: Q5 Y
——官还不打笑脸人嘛。
" l! s: f c# b' j& J0 I/ y
1 |/ F0 K( h9 h8 D 那么信王的情况如何呢?7 P. g i: Z2 E: A+ S; z7 X
, ~2 d; S1 `9 D0 P 据记载,天启召见信王的时候,凝视了弟弟许久,说道:“弟弟如何这么瘦?要善自保重。”(《明宫词》)
# Q) w9 H. V/ z3 B# t
0 q" [! b+ n6 h6 I 信王跪在御榻前,只是哽咽,不能作答。- z- O9 @: D E+ x- Y C* ~
9 q3 a2 N8 \/ i5 i, q: r8 x 天启又说:“吾弟当为尧舜。”
" R" ~& y: O+ n3 v. s
" f W# I o- p7 Q& K p5 m) | 信王万没想到召见是这一层意思,大惧,说:“陛下出此语,臣罪该万死!”: ]7 C6 |4 f6 W5 ]
# j, v. c! a' w 天启已经顾不得玩虚礼了,先嘱托要“善视中宫(好好待你嫂子)”,又嘱咐“魏忠贤宜委用”。
! J% V5 m+ @$ H7 E" s
2 g0 ^9 H- W% Q) Q1 D4 { 信王知道,储君可不是好干的,掉脑袋的概率非常之大。他听完了吩咐,心里惶惶,不想多待,连忙叩头退出了。- i7 V3 x' y9 {- `% u$ c% v8 ^, |# Y
: V) c( U( D% D- n
也有人说,就在信王推辞的时候,张皇后从屏风后出来,急切道:“皇叔义不容辞,事急矣,恐生变故!”信王于是接受了遗命。
5 m% e8 u) I( M- Y& n9 \, o 0 w' W" z) F. v' P2 K1 B
这个说法,不妨视为小说家言,不一定有,但很逼真。, R: X, a* B! R* Q( A2 ]2 i6 O7 m
$ Y# W% i. \4 v 信王为何要如此战战兢兢?7 S6 ^: J0 T$ U# [# {
# R7 h2 S8 W7 K# l
因为他看清楚了:全明朝千万人命运的砝码,此刻,就是他朱由检的一颗脑袋!
: V0 u# D1 ]4 L0 S' K
3 B! Z5 f" A$ @: O# W5 h 信王朱由检,是泰昌帝的第五子,与天启同父异母,生母是刘氏,天启叫他“五弟”。
- F9 y9 \$ I$ ^8 L( F , V& q7 S) J+ D2 w/ @$ ^
信王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比天启小5岁,时年17岁。母亲刘氏初入太子宫时身份是“淑女”,后来失宠郁闷而死,死时才23岁。那时泰昌帝还是太子,把一个老婆给气死了,怕老爹万历责备,就悄悄埋在了西山。
+ c: }5 b. t2 x# Z2 o " _; }$ O5 ^- k: l; f' V
由检那年才5岁,太子常洛把他托付给李选侍“西李”抚养,后来西李生了个女儿皇八妹,由检又转给另一位李选侍“东李”抚养。东李是个正直的女人,对由检人品的形成有相当不错的正面影响。1 w5 @, y) W" x+ P7 E8 T
* W+ M W7 u; }: e1 u 起码由检在生活上是严谨的,不像哥哥那样浪荡。东李后来在天启元年封了庄妃,由于为人正直,没少受客、魏的欺负。东李常常跟由检讲起魏忠贤服饰逾制、不成体统的事,愤恨异常,这给由检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R2 N7 s* |" E$ a& r( ?+ F 1 v A8 Z% {) ]8 l0 u
庄妃死时,信王由检十分悲痛,在他心里是把东李视为生母的。9 K. Y; N+ H# Y/ W9 W/ F9 T) D
! s0 q. y% R$ x. @8 m' K+ j* B 由检在天启二年封王。他处境变好了,越发地思念生母刘氏,曾派近侍太监悄悄去西山祭奠,还叫人画了母亲的像置于室内。
* m, W. H8 h3 ?9 k
9 b6 r! _1 K$ X1 A 由检于天启六年迁往信王府邸。天启七年二月大婚,娶了南城兵马司副指挥周奎之女为妃。
0 Q5 {! e4 q3 K) C 3 ^( s, R$ |* R" s+ d
由于幼时教养比较好,因此他与天启截然不同,史称“智识深远,寡言笑”(《稗说》),是个城府很深的人。
; |0 S3 D5 f4 w 6 u E& Z- ^$ x0 b' X8 Q
当时内廷太监都很怕他,连魏忠贤对他也颇为忌惮,曾经派人去试探信王,故意在他面前说魏忠贤的坏话。6 c' L8 O! U, ]2 g
! }/ y8 d* z; v# n+ a+ s 信王虽年轻,这点儿猫腻还是唬不住他的,就假意斥责道:魏公公有辅佐之才,连皇上都很眷怜他,何况我以后还要借重他,你休要在此妄言,否则招祸!
( x; k; i+ E" O5 i ! l/ c1 Q% y3 d- h$ _/ _$ O. Z
密探照此回了话,魏忠贤不免得意,也就不再把信王放在心上。
$ V- m2 z7 W- K2 H- n5 ^ j; e
8 Y5 p0 w' K" P) i* S9 G 天启五年后,魏忠贤已搞定了外廷,气焰愈张,信王也就更加谨慎,深自韬晦。等到天启病倒后,他干脆就假装有病不去朝谒了。
+ d5 P3 N& y9 g; q- c; D+ W- Y2 w + d$ `9 {& r/ o7 U3 ]$ R# w6 _
这个未来的皇帝,在登极之前,竟然长期不在明朝的政治中心之内!
7 y* P1 t$ p0 p
! @2 \5 B- W. e+ ]: S 为了掩饰得更像一些,他还带携带小宦官,微服到街市上乱逛,随便什么鸡毛小店都能进去歇歇。7 i% D4 a9 \5 S
, S; p/ H1 i* H. `4 r9 Y5 C" m
这个王爷,太没样子!估计魏忠贤的耳目也就是这么汇报的。这就是信王的韬略。他的原则是:只要安全就行,现在除了忍,还能怎么办?7 b% k( _9 A# N# n
' i9 R# [, v8 x8 |0 Z
当然,深入民间也并非浪费光阴,他耳闻目睹了老百姓对魏忠贤的愤恨之态。这对他将来的政治搏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