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史记》中的50个个性人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0: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伍子胥:用空洞的双眼,目击你的死亡
$ H- f% t3 N+ [( b% w# K6 L4 l- E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的太傅。少傅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进太子的谗言,伍奢挺身而出,为并无罪过的太子辩护。楚平王大怒,囚禁伍奢做人质,让他把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招来,想一并杀害。伍尚应召而来,和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员不甘引颈受戮,开始了逃亡的漫漫长途。& G2 z2 O- H! h0 E' P! X

2 ^' y7 a$ l7 }2 d4 P" O) S  伍子胥先投奔已经逃到宋国的太子,又和太子一起逃亡到郑国,太子被郑国诛杀,伍子胥继续向吴国逃亡。在吴楚边境,伍子胥被楚兵追赶到江边,江上有一渔父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解下价值百金的佩剑,感谢渔父的救命之恩,哪知渔父不屑一顾,说:“楚国悬赏,抓到伍子胥的人,赐粟五万石,封爵。我连这都看不上,哪里会要你仅仅价值百金的佩剑!”伍子胥最终逃亡到吴国,归附了吴王僚。: `& K4 F) o* v& \; D

& t- f0 S- k4 N2 y+ S  吴楚交兵,伍子胥极力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公子光却说:“伍子胥的父兄都被楚国杀了,伍子胥只不过是想报私仇,而不是真的为吴国着想,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子胥因此知道公子光有异志,就进献了一个著名的刺客专诸给公子光。公子光趁吴王僚出兵伐楚,国内空虚的时候,宴请吴王僚。席间公子光借故离席,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端到吴王僚面前,刺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左右杀死。公子光趁机派伏兵杀尽吴王僚的随从,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 k- @( D9 A1 v# R
3 N2 y1 j6 q8 T/ {5 b0 G* j  此时,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即位。伍子胥率吴兵攻入楚国都城。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墓,把他的尸体翻出来,连续鞭打了三百下,这就是著名的“鞭尸”的来历。( O5 _% W4 U, U: I- r. Y

7 L, c8 t( Y4 [0 c% e  伍子胥报了杀父兄之仇,了却了一生中最大的心愿,之后就一心一意地辅佐吴王阖闾,吴国的国力逐渐壮大起来,雄霸一方。
4 O# V3 N- Z3 o0 W* ]6 z8 o  s* B* U6 v9 X
  其后吴越争霸,伍子胥辅佐吴王阖庐伐越,阖庐被越军射中手指而死,死前含恨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了父仇。三年后夫差大败越王勾践,勾践携妻赴吴国为人质。大臣文种和范蠡设计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愿意举整个越国做吴国的附属国。伍子胥进谏说:“勾践这个人能够忍辱负重,如果现在不杀了他,大王您日后肯定会后悔的。”吴王夫差不听,而是同意了伯嚭的建议,和越国议和。
: w# C2 b8 T* V' ^; y- u8 W+ Y! B" ?3 o! c  \
  五年后,吴王夫差听说齐景公死后,群臣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又很羸弱,于是起兵伐齐,想一举把吴国的势力扩张到中原。伍子胥可没忘了勾践这个心腹大患,进谏说:“听说勾践卧薪尝胆,食不重味,到处笼络人心,肯定是想大有作为。此人不死,将来肯定是大王您的劲敌。大王您不先灭越国,反而跑那么远去攻打齐国,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吴王不听,伐齐,结果打了一个大胜仗。回来后夫差更加骄傲,也更加疏远了伍子胥。3 k6 s' b2 g( q

- j6 d' b5 ^% e, `  伯嚭这个奸贼因为和伍子胥有嫌隙,就在夫差面前构陷伍子胥,说伍子胥把他的儿子送到齐国去,是为谋反做准备。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剑,让他自杀。临死前,伍子胥子胥仰天长叹,对门人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一棵梓树,将来做我的棺材;一定要挖出我的双眼,放在吴国的东门上面,让我能够看到越兵攻入吴国的都城!”伍子胥愤激到要把眼睛挖出来,置吴东门上,幸灾乐祸地观看越兵的入城式。伍子胥自刎而死。至今苏州尚存胥门。
- S+ h3 d0 @# h
7 J- Y( u7 X5 A' i  伍子胥的临终遗愿大大激怒了夫差,夫差把伍子胥装进“鸱夷”—马革或牛革做的袋子里,压上石头,投到江里,让他永远浮不上来,作为对伍子胥临终遗愿的报复。1 v* Z, O/ n. y* D3 z

0 F; ^* i7 v4 ]5 x( q  夫差赦免了勾践。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于公元前473年伐吴,彻底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而死,自杀的时候蒙着面孔,说:“我没有脸去见伍子胥啊。”伍子胥一言成谶。
  u: X3 y: Z4 w) Y+ v, E% u, s9 D5 R# m- o+ f
  伍子胥死时,是公元前484年左右,吴国人觉得他死得冤,都很同情他,为他在江上立祠,命名叫胥山。民间传说伍子胥被投江的这一天即为农历五月五日。所以东吴的风俗,端午最早是纪念伍子胥,而不是屈原。/ w# V9 b8 ~2 y( N+ _0 X4 w" Q

& j/ K% G- n; X, k  D  【个性点评】  d# k4 @. C- a; C! P( ?( Q

, U/ v% a3 L) @# S  端午节这一天,江浙一带最早祭祀的其实是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只是因为伍子胥没有屈原名气大;而且在正统意识形态看来,伍子胥先叛楚国,后叛吴国(剜眼以观吴国之亡),是个地地道道的叛逆。况且伍子胥不仅仅两次叛国,而且还把楚平王的尸首拉出来鞭尸。这样一个性格激烈的人,这样一个极端分子,是不符合圣人的“中庸之道”的,因此虽然伍子胥比屈原早死二百多年,虽然江浙一带的百姓早就把伍子胥当作潮神崇拜,但是在官方的节日谱系中,自比香草美人,只会自怨自艾的屈原仍然被扶正为端午节的主角,享受着不属于他的祭牲之礼。& g/ D( h9 L% C2 u

/ R8 s1 C7 i& z* s8 x0 x0 N  伍子胥和屈原,一个是睚眦必报的武士,一个是怨而不怒的文人。本来是纪念两个人的端午节,在今天却蜕变成了单纯的粽子节和龙舟节。人们在吃粽子的时候,仅仅想起了一个图腾化的会写诗的骚客,同时还在担心自己吃到的是不是假冒伪劣的黑粽子。* w* D9 m; |$ ?- U

7 P: f2 k' e$ r( E  韩国不是要拿“江陵端午祭”申遗吗?我倒觉得端午精神反而更符合韩国精神—韩国精神中的刚强,韩国精神中自尊、知耻、忘我、利他的春秋人格,韩国精神中不向国家强权低头,对强权的清算,不正是端午精神的最好继承吗?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0: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袁盎:真理就是狗皮袜子
4 N8 k% q+ L& s" w  ~9 J9 k) i/ `5 k* N# q
  历史就是这样让人不可捉摸,论才气、口才、权术,晁错都在同时代的袁盎之后,更关键的是,二人关系一直非常僵化,更更关键的是,晁错被腰斩于市,就是袁盎的主意。然而,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在后世的人气指数居然一直屈居晁错之下,匪夷所思啊。
4 }" @2 Z( g! F; G  W- O% K* W; Q3 V0 D
  袁盎和晁错年龄相差无几,只是两个人素不相能,以至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袁盎不喜欢晁错,只要有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离去;只要有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就离开。两个人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过话。
2 L* Q6 ^8 q6 g( T3 n: G7 P' z: u6 ^* b) S. P7 I
  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汉文帝时期,在哥哥的保荐之下,袁盎做了中郎。袁盎为汉文帝所看重始于这样一件事:
" F: F8 H9 e4 c5 ]2 u7 d. L' G% E; i0 L/ ]" r4 ]' N. h. N3 ]
  当朝丞相周勃很受皇帝敬重和礼遇,对此大家早已习惯和接受。有一次早朝之后,也许是尿急,周勃顾不上散朝不能疾走的礼节,急匆匆走出朝堂,显得十分踌躇满志。汉文帝是个厚道人,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但袁盎却受不了,他话中有话地问汉文帝:“陛下对丞相有何评价?”皇上说:“他当然是国家的重臣。”袁盎想也没想就答道:“在我看来,丞相最多算是常说的功臣,根本称不上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皇上生死与共。当年吕后的时候,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以至使刘家的命运气若游丝。那个时候的周勃正做太尉,手握重兵,他却没有任何作为。等到吕后逝世,在大臣们共同发难,反对诸吕之时,周勃顺应形势,利用所掌握的兵权,最后才有功于朝廷,所以他只是功臣而已,离国家之重臣还有相当的距离。他连国家的重臣都算不上,可我在他的脸上经常可以察觉对皇上所流露出的骄傲和不屑,而陛下您却谦虚退让,我认为这样很不正常。”一席话说得恰如其分,刚上台的汉文帝正愁没机会给丞相以脸色,恰逢袁盎适时进谏,文帝也乐得从谏如流。从此,汉文帝渐渐端起了架子,丞相周勃也渐渐对皇上敬畏起来,袁盎也渐渐被汉文帝重视起来。
* }4 @# U: F6 `1 e7 b: ]+ m$ Z7 P$ c9 S$ K5 I
  周勃终于失势,不久之后就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灰溜溜地回自己的封地去了,不久就因人告发,被皇帝下入大牢,在“世人皆曰杀”的氛围之下,只有袁盎力排众议,证明周勃无罪。周因此重获自由。4 H& m/ s/ r9 S9 C
) j2 ?$ |+ v* B7 b/ R/ p8 w, e
  这一招更高明,袁盎的名声更加如日中天。
0 c( i# Y8 t0 g' ]" K4 m; {0 l! e6 L( J8 J7 C" @
  不久,袁盎又做了一件令皇帝刮目相看的事情。
4 _* c" B5 U/ K0 j3 R" F: X1 V  h) Q/ h; J
  淮南王刘长为人骄横,袁盎建议汉文帝应及时削减诸侯王封地,只是皇上没有听取。后来淮南王更加肆无忌惮,终因牵连到谋反的事情要被贬谪到蜀地。袁盎对此不以为然,劝谏说:“陛下向来娇纵淮南王,不稍稍加以限制,以至让他落到了现在这种地步,如今又突然贬谪他,万一淮南王承受不了打击,有个三长两短,大家就会认为这是您容不得自己的弟弟淮南王。”皇上不听,终于那样办了。$ r+ n3 q2 c( ]' M, E

0 u# a# Z5 |1 e8 [  果不其然,淮南王到了雍地就病死了,消息传来,皇上表现得有些惭愧,甚至连饭也不愿意再吃,无人可以劝解。汉文帝如同祥林嫂一样,每天念叨着,“如果听从袁盎的意见,怎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X3 Q3 V3 q( l
, K) ]. i: B1 a8 x* |5 z- r" R
  解铃还需系铃人,在最需要的时候,袁盎再次出现。听,袁盎就是这样让汉文帝高兴起来的:“人死不能复生,我认为皇上无须再为此痛苦。在您的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面前,此事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在皇上期待的目光之下,袁盎娓娓道来:“是谁,在太后患病的三年间,夜不能寐,和衣而眠?是谁,面对众臣的拥立,两次面向西辞让天子大位,面向南又三次辞让天子大位?那就是您啊!”皇上终于找到了台阶,屁颠屁颠地下来了。5 ]' d: @3 m$ |) m6 ~. X

: f2 B0 d3 }7 j0 m9 P  袁盎又趁机建议皇上分封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于是,袁盎的名声如日中天。
' @& }. ~, ?$ B/ L3 z( k: x+ e$ k
  花无百日红,汉文帝崩,汉景帝立,袁盎的死对头晁错当上了御史大夫,就找了机会查找袁盎的腐败问题,很快就抓到了袁的把柄,汉景帝诏令将袁盎贬为平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真乃此一时彼一时也。
# }* a  u1 I' D( D8 l( m9 K3 X/ J; y2 l# w/ Z, K: J$ y
  袁盎与晁错虽然感情不合,但二人却又相同的政治见解,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应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免地方威胁中央,所不同的是,袁盎的建议没有被汉文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却被汉景帝接受了。
- V+ h  x, k% W  S4 m2 g+ A( i5 \+ w6 g- H; {0 w0 n0 B
  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不久,吴楚就公开叛乱。袁盎为防晁错陷害,立即赶往京城,要求面见皇帝,呈献解决危机的方案,得到了汉景帝的破例接见。通过一番深刻的分析,袁盎断定,吴王谋反的真实原因就在于晁错的削藩建议,因此,只有杀掉晁错,才能让吴军找不到继续反叛的理由。
% \9 O  j: j& y' R9 [+ {
" p9 k; M3 U/ P9 C* ]2 |  于是,曾和袁盎一样持削藩见解的晁错被汉景帝诱骗到东市,腰斩示众。袁盎因献策有功,被任命为太常,成为长安城中官吏追捧的对象。据说,当时,跟随在袁盎驾车后面的粉丝官吏的公车每天都达几百辆。塞车,那是一定的!" f! y2 J/ Z) b( \
& `1 n2 G' A) |9 L- S9 M0 ^  x
  【个性点评】& k% K8 |/ S5 v9 r6 M$ E; [5 d
1 O( u& b* ~- Y% W/ R
  我们需要注意袁盎的出身:袁盎是楚地人,其父亲曾与强盗为伍,后来因劣迹斑斑,被强制搬迁到安陵。在黑暗的吕后时期,袁盎曾趋炎附势,做过吕后之侄吕禄的家臣。这些经历,说明袁盎和其家庭都一样没有操守。若与强盗为伍有利可图,袁盎的父亲不会拒绝;若为吕氏服务有利可图,袁盎同样也不会拒绝……这些人生经验是致命的,它直接让袁盎成为一个忠实的机会主义者、利己主义者。机会主义者、利己主义者会最大限度地利用真理,但却不会坚持真理。真理在袁盎手里如同狗皮袜子一样没有所谓的反正,真理变成了他家的走狗,需要时放出咬人,不需要时关在家中。; t: Z0 d! N' G/ m1 x8 t

3 t- [* P0 @3 N9 M( u  因此,我们看到了袁盎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释,对于同一个政治主张的不同使用。譬如,同样主张削藩,他却可以用这个理由将晁错杀掉,以保自己步步高升。
- s; }+ m" T: r$ n. H% [4 x' j* ]" \5 A4 l) h4 O/ k& O4 ^
  作为一个机会主义者,袁盎最大的特点是不人云亦云,他习惯在所有问题上与所有人唱反调,以此显示自己的一贯正确。因为没有是非标准,所以他总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作为一个利己主义者,袁盎处理所有问题只从一点出发,那就是利益的最大化,有了这样的追求和前提,袁盎每天都仿佛口含天宪,滔滔不绝,八面玲珑,令人叹为观止。7 u% b: K0 g9 H5 G6 Y
! G" D: f. \) h! }  C
  大哉,袁盎!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0:3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孟:倡优的歌声有些刺耳
$ b& I: a1 ~& `
9 v$ W- l4 ^. e; ]  倡优在古代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人,司马迁曾愤愤地抱怨自己的先人被当作倡优一类人“畜”养。一个“畜”字,几乎等同于家禽。而战国时期楚国的乐人优孟却是一个高智商的倡优。6 W9 H- i* S) V: W& g, z) Z

. {) C# e( v% ?* ~  优孟,优是身份,指倡优;孟是他的字。此人身高八尺,侍奉在楚庄王身边。楚庄王有一匹爱马,爱到什么程度呢?衣—给它穿上纹饰繁复的绣花衣服;食—吃的是蜜饯腌制的枣干;住—养在富丽堂皇的大屋子里,还专门做了一张没有帐幔的大床供它睡觉;行—根本就不让它走路,生怕碰着伤着了。如此养下来,这匹马居然因为过于肥胖而病死了!+ v  z3 l! Y# R, B+ [( w

/ I( U9 g9 Q8 \# X( k$ s3 o6 S  楚庄王让大臣们成立了一个爱马治丧委员会,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并拟订以大夫的高标准待遇,盛敛在棺材里厚葬。在讲究名分和等级制的古代,这可就了不得了,大臣们群起发对。楚庄王发话:“谁要敢再拿葬马这件事进谏,判处死刑!”# E: ?9 v! a+ d
2 k+ p/ z! J4 E/ _
  优孟听说后,跑到殿门外仰天大哭,像死了亲人一样。楚庄王惊问其故,优孟止住哭声,装模作样地说:“这可是大王您的爱马啊,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大王您治下的盛世,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用大夫的礼节把它埋了,实在是对它太薄了,我建议用人君的礼节厚葬。”
9 o$ j9 D7 V8 E' s3 c7 M: Y$ }' L+ K* q6 s
  楚庄王问:“那葬礼应该怎么举办呢?”
$ a/ n8 h2 b% W$ T5 D5 W; P6 f
7 {7 A3 b6 ~5 e1 p  优孟回答说:“那就用雕刻着花纹的美玉做棺材,用质地精细的梓木做外面的大棺,用楩、枫、豫、樟这些名贵木料做护棺的木块,征发披甲的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老人小孩背土筑坟,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节在后面卫护,给它建祠立庙,用牛、羊、猪三牲祭祀,再赐以万户的封邑来供奉它。这样的厚葬仪式,诸侯听说了之后,人人都知道大王您贱人而贵马了。”
$ x* b- E0 C/ I: V9 F3 a& \' E
; z+ |. q5 r/ y# L5 f/ c) N( y  楚庄王听了这一番话,仰天长叹:“难道我的过失竟然这么大吗?那现在应该怎么办?”
" }0 o1 B' M( S
# U# @# a  D- f- f, N  优孟出主意说:“像对待畜牲那样把它埋了就行了。在地上堆个土堆当外面的大棺,拿个铜锅当棺材,把调味的姜枣和木兰这样的香料洒到它身上,用稻米作祭品,用火焰给它当衣服,把它厚葬到人们的肚腹之中。”6 |. Q( |8 o/ y

. a/ c! ?6 j! J- n3 R( \1 @  楚庄王听完,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悄悄地让宫中的膳食官儿把马抬走了。, k/ T4 L; r1 M$ v( b: T- c

# {! H, O1 e1 |0 K7 x  优孟就这样兵不血刃地搅黄了楚庄王的“马大夫”葬礼。
) A# w- ~4 ^8 ~  |1 J" E+ G9 K
% A5 M* c( N$ `& A# |9 G0 F  楚国的宰相孙叔敖平时很看重优孟,两人私交甚好。孙叔敖快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病床前,嘱咐他说:“我死了之后,你肯定会很穷,你去找优孟,就说你是我孙叔敖的儿子就行了。”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贫困至极,只好去卖柴火维持生计。有一次遇见了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我爸死的时候,特意嘱咐我穷的时候就去找您。”
* Z: @  a" o& j7 y9 g* T: t6 I* e/ {- r) Q% m) V$ H, v) n
  优孟听了说:“你不要远走,等我的信儿。”* }' {8 A& T& Y) q3 J/ f7 d

- M7 v  D. m+ h! @! y, j$ h+ Q. U  于是优孟利用自己的模仿特长,开始了一桩耗时一年多的行为艺术:他到处搜集孙叔敖生前的音容笑貌,做了和孙叔敖生前的穿戴一模一样的衣帽,和人谈话的时候也刻意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 m  n7 R5 I4 u* W; i
  X5 F; L7 Z0 ?4 C& g( h
  一年以后,优孟变成了孙叔敖的特型演员,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像极了孙叔敖。于是优孟开始行动了。
4 j  b2 ~  l# i% U- ?0 k6 i
# d& a! }' J# |! d+ l. a  有一天,楚庄王请客吃饭,优孟上前祝寿。楚庄王大吃一惊,还以为孙叔敖死而复生了呢。那时的人都比较迷信,楚庄王就请这个复活的孙叔敖继续做宰相。优孟说:“等我回去跟老婆合计合计。”可能孙叔敖生前惧内,优孟把他这一点也学来了。
4 o# y0 ~" a+ ~) Y7 q3 y' B! ~  p8 x- E9 }4 X' P$ N
  三天后优孟回来告诉楚庄王:“我老婆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
1 f$ Y: z' `) T; o
! k: f* B- z- M$ N2 p  楚庄王很奇怪,问这个冒牌的孙叔敖为什么楚相不值得做。  b& P2 [9 Y8 u7 @& l/ P- M/ {

5 G8 [' C0 x$ @  优孟说:“像复活前的那个孙叔敖,做楚相的时候,又忠诚又廉洁,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楚王您才能够称霸天下。可是死了以后,他儿子却无立锥之地,穷得靠卖柴为生。要是还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那还不如自杀好呢!”5 b- v) D: i7 _
5 y) B& F8 x+ n
  说完,优孟的唱歌瘾又犯了,当场给楚庄王来了一个现场直播。只听优孟唱道:“在山里耕田啊真苦,肚子都填不满;好不容易当了个小官啊,又是个无耻的贪污犯;死了以后啊又被秋后算账,贪来的财富呢又还给了政府;你说贪官有什么好当?想当个清官吧奉公守法,可是孙叔敖却是个坏榜样;你孙叔敖廉洁了啊,老婆和孩子却喝西北风!”/ n- `" X1 s) r
1 }- ]2 @4 W2 c  u
  优孟真是一个寓教于乐的高手,这首原创歌曲唱完,楚庄王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幡然悔悟,意识到自己不能人走茶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应该善待元老们的后代,毕竟江山是靠他们打下来的。于是召回孙叔敖的儿子,赐给他封地四百户,子子孙孙继承这份遗产。, ~5 q" r. M. ~& W

. a! \% J' K7 v. r, ?  优孟的歌曲流行到现在,仍然是贪官污吏们受审时拿来使用的辩护词。: f$ T8 b8 p6 U) K
; J+ n  T' e; O+ k' H* S4 {% j
  【个性点评】
: A2 k1 \* X% S3 w& e6 W6 Z, |5 _5 b& B
  《史记》中只记载了优孟的这两个故事。
: g# c4 ]: g/ h* b" a6 L; J9 W: m1 D! Z) r2 \
  优孟毫无疑问是中国最早的歌唱家和行为艺术家。看来用歌声影响朝政、取悦当权者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了。不过和今天的歌唱家、艺术家不同的是:优孟是利他主义者,他把自己的艺术行为无私地拿来为别人服务,不仅没有报酬,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而今天的艺术家是利己主义者,我唱歌你得付费,我做艺术你得付费,付得少了还骂你没有艺术鉴赏力。
6 y4 l4 ^/ W$ z, _* R# Y$ ]% c6 C1 A8 ]/ T5 b* j' m9 \0 q1 k
  还有一点不同:优孟的歌声是讽刺,讽刺的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今天歌唱家和艺术家们的歌声是取悦,取悦的是竖起耳朵的大众和掌管钱柜钥匙的洋鬼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0: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汤:小时候给老鼠判刑,长大就成了酷吏
: E) ?7 B9 |7 ^) b! H% F0 M' a4 h( F- y9 W  r! b
  张汤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出门回来,发现老鼠偷吃了肉,就迁怒于张汤,把他打了一顿。于是张汤挖开老鼠的巢穴,活捉了老鼠,把老鼠当作犯人一样严加审讯拷打,并记录下审讯过程,最后把老鼠和老鼠吃剩的肉都当堂呈供,作为证据,宣判老鼠应当受磔刑,然后亲自把老鼠分尸。% N" K9 C/ P+ X, _4 y0 Y
0 C( k0 q7 F! _2 P$ }% D
  张汤的父亲看到这份审讯记录,大吃一惊,因为这份判决书简直就像一个资深法官的作品,于是让张汤学习断案的文书。父亲死后,张汤当上了长安的官员。
0 H5 {: ^6 f3 @
7 A' d# c, I. X" A4 t. Z7 v0 n  张汤工于心计。他的好朋友赵禹担任少府,廉洁傲慢,公卿去拜访他,他却从来不回访,甚至和知心朋友都断绝了来往,一心一意秉公办理公事。张汤觉得他的做法不可取,于是广泛结交官员,哪怕自己讨厌的人也装作亲热的样子。8 O1 K! M3 L& u- k4 Y5 m6 q  n( S
" s/ A! ?& o/ b( |9 K
  张汤后来做到了九卿的大官,他善于揣摩汉武帝的喜好,每次有疑难案件,都先向汉武帝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汉武帝认为对的,张汤就记下来,作为以后判决的法规。如果办案没有顺着汉武帝的意思,受到谴责之后,张汤就把别的同事抬出来,说:“哎呀!他们早就向我提过跟皇上您一模一样的意见,我这人太笨了,竟然没有采纳。”既恭维了汉武帝又推卸了责任,汉武帝也就既往不咎了。他还善于笼络人心,汉武帝对他办的事很满意的时候,张汤就说是谁谁谁出的主意。凡是他办的案子,揣摩是汉武帝想要治罪的,就交给执法严酷的官吏去办;揣摩是汉武帝想宽大的,就交给执法公正的官吏去办。所以张汤办的每件案子都很符合汉武帝的口味。
' ?* o. o$ i" K' ?2 C
) }( D7 q( Y3 [/ j5 f5 s. U  当然,该邀功的时候,该表示铁面无私的时候,张汤也会表演得像一个坚持原则的法官。他办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时,汉武帝本想宽恕同案犯严助和伍被,张汤却说:“伍被是策划者,严助是出入禁宫受您宠信的人,他们俩竟然和诸侯私交同谋,如果不杀了他们,后果不堪设想。”这一番替汉武帝设想的大道理,让汉武帝没了办法,只好杀了二人。
+ C  ]& [% q! n$ w4 d& K6 q- m1 O# b
  当时汉朝和匈奴连年征战,这一年匈奴提议和亲,博士狄山上奏说和亲有利。汉武帝就问他为什么有利。狄山回答:“刀兵乃凶器,不能轻举妄动。汉高祖刘邦伐匈奴,结果被困在了平城,答应和亲后才被放回来。孝惠和高后时期,没有和匈奴打仗,结果天下太平。到了孝文帝时期,想征伐匈奴,结果天下不得安宁。孝景帝遇到了七国之乱,打来打去,民不聊生,平定七国之乱后,孝景帝终生不再提打仗之事,因此天下富足。现在皇上您如果攻打匈奴,一定会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贫困,所以还是和亲的好。”张汤一听,当场就反驳说:“这是腐儒之见。”狄山面子下不来了,干脆和张汤听上了:“你说我是愚忠,我看你是诈忠。你处理淮南王和江都王案子的时候,深文周纳,诬陷诸侯,离间皇上和诸侯骨肉之亲,诸侯的大臣们也寝食不安,这不是诈忠是什么!”这句话一下戳到了汉武帝的痛处,他马上变了脸色,问狄山:“你丫牛逼哄哄的,我让你去管一个郡,你能挡住匈奴吗?”狄山回答:“不能。”汉武帝又问:“那一个县呢?”狄山仍然回答说不能。汉武帝又问:“那一座要塞呢?”狄山心想,如果再说不能,皇上肯定会把我治罪,于是只好说能。这一下不打紧,汉武帝真的派狄山去守要塞了,一个多月以后,手无缚鸡之力的狄山就被匈奴砍去了脑袋。于是群臣大惊,再也不敢和张汤公开辩论了。
3 n; x- L$ _" f) G& M
9 ^: o" g4 E) V- ^0 [3 |, M+ L  张汤做了七年御史大夫,后来失势了。这时,被他整治过的人开始对他实施报复。
. f% t6 Z7 i" p1 P  \7 l" v* K9 [, k+ Q, g% k3 g- I
  河东人李文曾经同张汤有矛盾,做了御史中丞后,开始整张汤的黑材料。张汤有个手下叫鲁谒居,为了讨好张汤,就向汉武帝造谣告发李文。这件事正好落到张汤手中,张汤就把李文给杀了。汉武帝问他:“那个匿名告发李文的人是谁啊?”张汤故作惊讶:“啊?可能是李文的老朋友干的吧。”事后鲁谒居生病,张汤亲自去探望,居然替鲁谒居按摩双脚,以报答鲁谒居。这件隐私被赵王侦知,上书说:“张汤是朝中大臣,鲁谒居是他的手下,张汤竟然替他按摩双脚,他肯定指使鲁谒居干了什么大坏事。”
3 w, v6 C" i, N6 t; M
4 X8 j% {6 @" n2 m1 B2 H5 ^" V$ t4 }  这件事交给了廷尉处理。鲁谒居一病呜呼,他弟弟也被牵连了进来,下狱。恰好张汤去审理别的囚犯,看到鲁谒居的弟弟,就想私下里开脱他,当面却装作不认识。没想到鲁谒居的弟弟会错了意,还以为张汤故意不理他呢,一怒之下就告发张汤和鲁谒居是共谋。正好丞相庄青翟和他手下的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于是联手陷害张汤。汉武帝终于认清了张汤的真面目,派了八批使者,像张汤小时候审讯老鼠一样审讯张汤。张汤不服,汉武帝于是派张汤的好朋友、铁面无私的赵禹审讯。赵禹责备张汤以前办案子的时候杀了多少人,现在你的案子有根有据,皇上很难处理,就想让你自己自杀算了,你还想多方对质干吗呀?: ^; |8 i, @2 ~0 j! m& R; s
" O! {5 a! X1 ~: b* e
  张汤一听原来是汉武帝的意思,没办法,只好自杀了。6 D# ~3 S9 F+ m/ o

! U6 {. ~$ ?( M. P" h- I4 i  张汤死后,抄家时发现,他的家产只有五百金,而且全是皇上赏赐给他的,没有别的任何产业。亲戚们想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是被诬告而死,干吗要厚葬?”于是葬得非常寒酸。汉武帝听说后,感慨说:“没有这样的母亲,哪能生出这样的儿子呢。”于是下令穷究此案,杀了那三位长史,丞相庄青翟也像张汤一样自杀了。张汤即使死了也报了仇。" S5 c7 ]# ?) M# N/ R0 F
& O7 z" T! a2 {- O6 i* P
  【个性点评】
# L. s; C7 |( `9 }7 ?7 o- q% s! H; ]7 F/ r
  张汤是一个典型的清官,可是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厌之人厌之的酷吏。看来,一个人缘很好,能为手下人谋福利的贪官更受官场的欢迎。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之一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0: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襄子:玩的就是冷幽默0 G2 }9 c! D' O2 m+ L3 ^
5 ~6 \7 c% b" Z+ \4 s
  “英雄真本色,名士自风流”,但很多时候,“英雄”和“名士”却分列两个阵营。青史之上,英雄和名士“伙矣”,但既是“英雄”又是“名士”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兼而得之者,赵襄子是其一。
+ X3 |9 `# B" u2 L) F0 }' d+ d
1 |! g9 l& G" w9 V  春秋晚期,晋国政事为智、赵、韩、魏等六家大臣把持,此即“六卿专晋政”。赵襄子出身于其中的赵氏家族,其曾祖父乃是声名显赫的赵氏孤儿。然而,赵襄子的生母地位却异常卑贱,是一个来自少数民族的婢女。因此,即使在被父亲赵简子确立为“太子”之后,赵襄子依然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在伐郑途中,赵襄子就领教了有生以来最大的蔑视:贵为赵氏家族的太子,却有人强迫他喝酒,他稍有不从,就被那个人狠狠地打了一顿。真是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这样欺负人的,无论对谁,这都算是奇耻大辱。
3 A  J0 [+ [. O: S) a% q% p
7 p; ^8 z8 L' ?* [  这侮辱来自智伯,智伯当时为晋国政坛六卿中实力最强者,亦是此次伐郑的统帅。在突如其来的侮辱面前,赵襄子表现出了大将风度,他面无愠色,以自己的低调,将可能的两败俱伤瞬间化解。赵襄子的退让却使他成了智伯的心腹大患,归国之后的智伯成了名副其实的“倒襄”派,他不厌其烦地动员赵简子废除赵襄子的名分,以消除自己家族的隐患。这个智伯是不是做得有些过分?好在赵简子耳根并不太软,任凭智伯说得天花乱坠,他依然打定主意,要让赵襄子接班。
; C  B  }: H' Z3 R9 p
0 D& |5 o5 C; F+ X. q- K  赵襄子的英雄气概在若干年之后才得以大露峥嵘—一家独大的智伯后来终于纠集韩魏两家向赵家发起进攻,襄子退守晋阳。智氏引汾水灌晋阳,一时间城内“悬釜而炊,易子而食”。赵襄子一边婴城自守,一边大施反间计,有效地瓦解了“倒赵联盟”,并且成功说服韩魏两家阵前倒戈。智伯由“倒赵联盟”的总盟主瞬间成了过街老鼠,智氏在晋国的势力很快灰飞烟灭。赵襄子以其大智大勇,灭智氏,报大仇。$ h$ A& ^6 C4 _" n$ q3 b
! {8 _* U2 q% m1 Q$ J6 c# U2 ?
  灭了智伯之后,赵襄子作出了最有创意的举动:智伯的头颅被他改造成了夜壶。他将这只人头夜壶置于自己卧室一隅,先在昔日仇人头颅骨前表演春宫,完事后再在它上面浇上一泡热尿。赵襄子对仇敌的报复行为如此另类,如此个性,他的冷幽默在他的名士风度中表露无疑。
8 E& `7 p  i. U& e* }; I" W# f7 J2 z& w# v2 D/ y
  然而,赵襄子的冷幽默却彻底激怒了豫让,此人是智伯的门人。) R# c7 n! F- e
, T4 W# o' K" g  Y/ O
  豫让是个偏执狂,他每天嘟囔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痴如醉,若癫若狂,拙劣的剑术也阻挡不了他刺杀赵襄子的步伐。然而,作为一个刺客,豫让却是不成功的,无数次机会总是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他曾有独自一人面对赵襄子白花花的屁股却行刺不成的脸红纪录。千载难逢的机会都会这样与豫让失之交臂,成功的大门似乎已对豫让关闭。
4 N# m$ \) y+ N# R. q* a$ T$ s8 J7 L, x5 b3 E# Q% N
  但是,豫让依然贼心不死,并和下乡视察的赵襄子在一座石桥上狭路相逢。二度相见,彼此之间已没有了拘谨。应豫让的请求,赵襄子慷慨脱下自己的名牌外套,顺手抛去,他看见自己的衣服如同一片树叶静静地躺在地上。他同时也看到,消去了紧张感的豫让是如此潇洒—他拔剑四顾,神情肃穆,然后高高跃起,轻轻落下。他动作飘逸,剑法娴熟,招招皆中要害,只用了一会工夫,就将外套刺成蜂窝。豫让以自己臻于完美的举动彰显了一个事实:自己的幽默指数并不逊于对方。最后,他在清浅的微笑中饮剑自刎,一个刺客的生命在模糊的血色中定格。
# f4 i1 @& u! R& \- D  [4 q, Z5 v
6 u" j% k  s0 F3 A; ~0 }  只是围观者和后人只顾得了唏嘘,却忘记了这是赵襄子和豫让联合献演的街头剧,更没人愿意认真体会其中的冷幽默。- C. R. V$ I" F7 w
* a- ?3 l& i: F* }( N; V3 T8 p$ H
  【个性点评】4 g5 ~& }% E' x, j/ e: M

7 n- G. f$ D; n' P0 L  赵襄子智勇双全,有个性,有魄力,能屈能伸,可柔可刚,是春秋赵国时期少见的人物。赵襄子的过人之处还表现在其具有强烈冷幽默效果的处事风格上,把敌人的脑壳改造成尿壶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想得出的点子;应要求脱下外衣,听任刺客带着意淫的快感狂刺猛刺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接受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赵襄子的背影里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幽默,一种强烈的冷幽默。这种冷幽默来自于强烈的自信,来自于对敌人强烈的蔑视,这是一种出于天性的幽默。
+ J9 ^6 y- P% L' }: J  B  ?6 |0 x9 l! T- n5 u/ _, ]5 e9 |
  赵襄子之后,世界上多了浅薄的搞笑,多了自虐般的伪幽默,却少了那种大气磅礴的幽默,更少了不动声色的冷幽默。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郅都:司马迁,你弄得我比窦娥还冤7 f+ `! g% ^8 P5 u2 G

0 E5 F! f+ t3 T2 U# s0 t- r  郅都之扬名事出偶然。5 |& g' V9 y. S

  u9 p/ L8 K2 M' R  郅都本来是汉文帝的普通侍从武官,汉景帝时,他的官职一仍其旧。虽官不高位不显,但郅都有郅都的原则,那就是,他认为真理的力量无敌。因此,他敢不时犯颜直谏,至于当面指斥朝臣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郅都的机会来了。
  d' u7 y, a7 i% k, O3 `5 B( E1 C9 V) |7 F. {
  某日,汉景帝和众嫔妃畅游上林苑,上林乃皇家游猎场,一天下来,自是人困马乏。一泡屎作祟,汉景帝爱妃贾姬终于顾不得体面,急匆匆奔往厕所,事有凑巧,一只野猪也急匆匆奔往贾姬所在的厕所。可以想像贾姬该是如何花容失色。贾姬可不是无名之辈,她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刘胜之母。惊慌失措的汉景帝急令郅都救急,谁知作为侍从武官随驾的郅都却置若罔闻,拒施援手。孤立无援的汉景帝只好披挂上阵,准备挺身救美。而郅都此时却变本加厉,扑通一声跪在汉景帝脚下,力阻汉景帝搭救,并且随时准备拦住皇帝的去路。面对盛怒的皇帝,郅都不卑不亢地公布了自己的原则:天下美女无数,而皇帝只有一人,皇帝无权把自己看轻。皇帝的莽撞行事,是对社稷、宗庙和太后的最大犯罪。因此,作为侍从武官,我必须确保皇帝的安全。看着正义凛然的随从武官,汉景帝只好让步。尽管那只野猪最后放过了贾姬,但汉景帝的郁闷和懊恼可想而知。2 k* L0 t/ f# q0 y

3 A, N/ ?; e) K6 w  作为皇帝游猎途中最刺激的新闻,此事迅速传遍皇宫。有人笑郅都呆,有人说郅都莽,只有窦太后独具慧眼,明白无误地体察到了郅都的忠。她独挡滔滔众议,决定以黄金百斤奖励郅都。从此,郅都走进了太后的政治视野,走上了政治康庄大道。先任济南太守,后任专司首都治安的中尉。升迁之后的郅都,原则更加分明,莫说接受贿赂,就是连私人请托的来信他也从不拆看。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出来做官,照顾父母已无可能,只有为国鞠躬尽瘁。弄得同级别的官员对待郅都如同对待上级领导。/ L$ L$ R* |2 Q, A: O. N* J$ C
, {* a! k9 |0 {  Y2 Q4 F- ?: w' L
  郅都威名大震,在济南的时候,当地的坏人听到他的名字就会噩梦连连。他治理济南才过了一年,当地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所有的坏人都跑到外地去了。周围十多个郡的郡守畏惧郅都就像畏惧上级官府一样。/ c6 F; O8 I: z: f/ D: q% R

5 F* Y. y7 F- ?% A  郅都的名声远播,甚至达到了匈奴的地盘。当他任雁门太守时,匈奴干脆领兵离开了汉朝边境,直到郅都死去时,一直没敢靠近雁门。据说,匈奴内部甚至做了像郅都模样的木偶人,让骑兵们奔跑射击,以培养士兵的心理素质。可是,连续几年,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射中木偶。匈奴士兵看到那个木偶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哪还有心再练射术。也许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匈奴害怕郅都却是真的。
$ `0 V8 Y  o+ l/ Q' \
+ n$ _$ O: V1 Q  很显然,郅都的发迹全赖窦太后赏识,但他并不因此就对窦太后方面的人网开一面。汉景帝的儿子、窦太后的孙子临江王刘荣因被人指责建造房屋时占用了宗庙土地而被召回京师接受讯问。依据汉律,京城和各诸侯国、各郡都建有开国皇帝刘邦和太祖文帝的庙,宗庙享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其尊严不容侵犯,谁动了宗庙的一草一木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因此,刘荣被控占用宗庙土地就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不论控告是否属实,刘荣都必须接受讯问。临来的时候,刘荣的车轴突然折断更让他心里充满了不祥的预感,虽然他似乎并没有侵吞宗庙土地。1 Y* Q' G, F- j* s- z. l' y5 n# V2 T
; M% S4 [# a. _
  刘荣是栗姬的儿子,曾被汉景帝立为太子。当他身为太子之时,他的母亲栗姬曾经大义凛然地拒绝过长公主刘嫖的求婚,长公主的女儿阿娇终没做成他的未婚妻。因此,长公主对于栗姬和刘荣心存不满,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和刘荣。最后,栗姬自杀,刘荣被废,让皇帝给赶到了临江。刘荣和窦太后方面的人有私交,窦太后侄子窦婴当时就是太子傅,虽然后来刘荣因事牵连失去了太子地位,但他和窦太后非同寻常的关系却是公开的秘密。也许是考虑到和郅都的特殊关系,皇后点名让郅都负责处理此事。4 U4 O3 a9 r8 f7 N- f+ F

6 `) @+ [) D  Y* Z( a  刘荣显然也没有把郅都当作外人,他见到郅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郅都索要刀笔,准备向父皇上书解释。但是郅都的原则让刘荣感到了绝望,郅都认为刘荣私下上书皇帝不合律条,因此严禁任何人为刘荣提供方便。最后还是身为故交的窦婴费尽一番周折才把刀笔送到刘荣手中。1 d: {9 k' X9 R! F& w" I) Z/ [

8 p9 q8 M& L4 I0 a; t) Z  受尽屈辱的刘荣用窦婴提供的刀笔竹简刻完给父皇的书信之后,随即自杀。
8 s5 ~( I* C9 R" m% L0 w$ v# e0 H9 |9 V: a  }' z' \$ z; t5 f
  长期为窦太后所推崇的郅都的原则此时却害惨了窦太后,此事真让她大跌眼镜,气不打一处来。盛怒之下的窦太后随即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将郅都免官。若干年之后,窦太后依然余怒未消,找了个机会将郅都杀掉了。
* k3 \; k& i6 G! ~3 L5 C) _: k+ B7 ^. [, T7 ~  @
  真乃成也“原则”,败也“原则”。8 }4 p3 s  M  ]$ d# N) J
. O  F  |( c% [: \% f4 z
  然而,事犹未了,若干年之后,司马迁作《史记》之时,郅都再次被拉了出来,以“酷吏”的形象被写进青史,从此定型。5 ~5 e- D$ h6 K4 M0 E2 z0 A1 g

; k4 c9 O# s% p$ P  【个性点评】
, [/ }7 j3 J" [" ?  R) |+ U# d5 Y% J; h5 k3 d+ }9 @
  郅都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心无邪念,不懂权变。治理郡县,能让所辖地区夜不闭户;治理边事,能让匈奴望风而逃。这样的干部无疑极其难得,尤其是在家天下的体制内。然而,郅都却被司马迁列进酷吏之中,且名列酷吏之首,也许司马迁自有其深意,但对于当事者郅都来说,却有失公允。8 j6 Y' o$ o9 _3 e4 ^

2 S, e5 m0 ]# Y: ]6 `  郅都之错在于矫枉过正,矫枉过正总比法外施恩要好得多。黄震在《黄氏日钞》里曾说过这样的话:“郅都非酷吏也,而酷吏实自郅都始也。”非酷吏而荣膺酷吏之首,郅都实在比窦娥还冤。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0: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行说:逼我出使匈奴,我就给你好看
/ A' p# c7 A' T1 ?% L: @6 `5 u" h- ]3 a  }" h/ y, w" T+ _' p1 M  z3 Z
  汉文帝时期,匈奴的首领是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即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匈奴的政策。5 x2 a2 U% r5 D; V

  z6 K0 `+ j) j3 q8 q  这一次派去护送公主的使节是宦官中行说。因为中行说是燕人,生长朔方,熟知匈奴情状,派他去也有窥探匈奴虚实兼收集情报的任务。中行说不想远行,就借故推辞。汉文帝不肯换人,定要中行说走这一趟。中行说再也无法推辞,只好悻悻起程,临行前私下对人说:“我本来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别怪我将来为害汉朝。”听到这句话的人一笑置之,心想你不过只是一个阉人,能成什么大气候?大言不惭罢了。; ^6 a5 J* t# G' R

4 X- o, v$ F: x6 V# S2 D* A2 [5 S  一到匈奴,中行说就归降了老上单于,成为单于的亲信,开始兑现他的誓言了。+ s( M4 F/ O' N9 Y& t. i

4 T9 K% I' _" s+ I2 S( [2 ^: \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赠给匈奴许多缯絮(丝织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里见过这些精致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中行说进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独霸一方,是因为衣食都和汉不一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现在单于您变更旧俗,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恐怕汉朝的物品输入匈奴不过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动心降汉了。”5 O( m3 a* c& [2 |8 O) u% o/ M8 ~
. H+ H1 ?6 X  ]1 |) v" n
  单于和众人都将信将疑,中行说又举例说明:“穿上汉朝的丝织衣服,骑马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衣裤全都挂破了,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耐用?汉朝的食物虽然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方便美味?”这番话说服了众人,从此就放弃了汉朝的衣食。
% ^3 K) W; H4 V7 B4 `7 R: N+ B0 q# D- \
  中行说又教单于左右学习数算,用以计算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
" A" N# y& f6 _# C6 i$ k5 d/ R! k2 V% G
; }; m2 k1 [; P, y% H  汉朝皇帝和单于所通的书简,历来长一尺一寸,上面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样,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书简,定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汉简宽大,称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样样都要压倒汉朝。' }0 p6 Q6 I$ p8 ?; s8 T
7 i; X$ W/ `, s" n
  汉朝的使节看不惯匈奴和汉朝不一样的风俗制度,中行说就亲自出面和汉使辩论。' `, V/ \6 |- }+ ]
; ^- G9 W2 V/ [  J& a
  汉使讥讽匈奴不尊重老年人,中行说辩论道:“按照汉朝风俗,征兵出发时,父老岂有不置办衣食,欢送子弟的?匈奴素来崇尚攻战之事,老弱不能上阵打仗,因此才把优渥的衣食供给给少壮子弟,这样才能打胜仗,这是保家卫国,怎么说得上轻视老年人呢?”
- H/ N* U2 c6 r& Z0 u% p
, s: J+ K( Y9 m" i- ?( Z  汉使又说:“匈奴父子都睡在一个帐篷里。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为妻;兄弟死了,娶兄弟的妻子为妻,逆天乱伦。也没有冠带之类的服饰礼制,又缺少朝廷上的礼节。”3 ~* h& \' b4 I/ z* S, C" J3 |+ A

6 V$ V' a7 y: W# o  中行说辩论道:“匈奴的风俗是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乳汁,穿牲畜的皮毛衣服。放牧的时候要随时转场,才能保证牲畜按时吃草喝水。所以战事紧急的时候人人都练习骑射,战事缓的时候人人享受和平生活。人们的约束既轻,生活也就简便易行;君臣关系简单,国家事务再繁杂,也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好使。哪像你们中国,虽然自称礼义之邦,君臣之间却相互猜忌;而且大量使用劳力去修筑宫廷楼阁,以至耗尽民力。老百姓耕种本来是为了衣食丰足,建造城郭本来是为了保护自己,可是这样一来,战事紧急的时候没有时间练习攻战之事,和平的时候又不能休养生息,还要出劳力。至于匈奴的风俗,父子兄弟死,娶他们的妻子为妻,是为了保全种姓。因此匈奴虽然伦常紊乱,但是一定要立本宗族的子孙。哪像你们中国,虽然遵守伦常,可是亲属关系疏远的时候就互相残杀,竟而至于改朝易姓。你们这些只会在土屋里生活的汉人,还有什么可说的!”1 X3 U, h/ e8 J) f
7 X* M' }+ ~* [: O
  不得不承认中行说对中国这个假“礼义之邦”的指控是尖锐的,是有道理的。类似的指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 E0 u+ ]) e( x: |" W; ^4 G# L8 `1 G2 u$ L  o$ L
  从此之后,汉使再想和中行说辩论,中行说高挂免战牌,而且斥责汉使:“别说了!但教你们汉朝送来的衣食等物品数量充足,尽善尽美,就是你们尽职尽责;否则等到秋高马肥,就要大举南侵,铁骑践踏了!”& W6 Y, p7 ~' T# k0 t( k6 [9 Z9 y6 y
6 \2 ~- J, u! j
  老上单于对中行说言听计从,在中行说的谋划下,匈奴屡屡侵入汉境,杀伤百姓,掳掠牲畜,成为汉朝最大的边患。汉朝也没办法,只好照例和亲。% b4 l$ J: h2 y1 L% ~' ]
* J4 N; Q1 e! [% `( |# }, F
  老上单于死后,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中行说仍然辅佐他,匈奴也仍然不断给汉朝制造边患。直到汉元帝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汉匈战争,匈奴才开始衰落下来,不仅属国都已背叛,而且内部也分崩离析,不再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了。
3 j  {* K1 ~! }
0 X; n6 i# A5 H$ ^( P  【个性点评】) u5 M9 F( y' v3 S; ^6 X

7 V6 ~( ]/ V/ T6 R  中行说虽然是地地道道的“汉奸”,可他也是汉文化最早的反思者,最早的反传统斗士。他对汉朝礼义制度的抨击,句句在理,一针见血,难怪汉使都不是他辩论的敌手。+ E8 c* a- t8 S& G8 F
$ B4 L+ e, K& X: r: Q- W) `  \
  阉人的卑贱身份也刺激着中行说要去建功立业。“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这句著名的誓言,一定也是中行说的心声。
$ g* B+ J3 H0 A
6 f- V1 Y& s  ]' \  中行说后来就在史书中消失了,不知所终,也不知最终的命运如何。他的个性,昙花一现。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1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昌:被皇帝骑在头上还要骂皇帝
' q) Z( c5 A* S9 \, l# d8 n* h$ j  D1 |, I& `4 v
  周昌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性格刚强,敢于直言,朝中人人都很敬畏他。刘邦本来就是小流氓出身,又当了皇帝,自然谁都不怕。可是他却也怕周昌。起因是有一次刘邦正和他的宠妃戚夫人抱在一起亲热,恰巧周昌进来奏事,看见了这一幕。臣子遇到皇上的这种事,惟一的办法便是掉头就跑。周昌虽然耿介,可是皇上的隐私权也必须尊重啊,于是周昌的反应也是掉头就跑。没想到刘邦这个无赖皇帝居然追了上来,一把抓住周昌,把周昌按倒在地,顺势就骑到了周昌的脖子上,一边骑还一边问周昌:“你看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周昌被压在下面,却很不服气,使劲儿往上梗着脖子回答说:“我看您就是夏桀和殷纣王那样的皇帝。”刘邦没想到周昌说话这么刻薄不留情面,只好哈哈一笑,站了起来,从此之后也对这个不服软的御史大夫心存敬畏。+ {: g" w: E3 \: K& m3 C1 _* h5 w

6 A7 n! s! i$ Z# K. }$ o  周昌口吃。刘邦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询问周昌的意见,周昌本来就口吃,这时又正盛怒,结结巴巴地抗辩说:“我虽然口吃,但我期……期……期……期认为这件事不行,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期……期……期……期决不能奉诏。”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从此后就叫他“期期先生”。这时,刚好吕后正在听墙脚,听了周昌这番结结巴巴的话,心里很感激周昌,见到周昌出来,居然向周昌下跪表达谢意。+ X& `+ e5 E. z6 S9 J
1 O) j* t7 M" g0 A/ a
  周昌的下属有一个叫赵尧的官员,有个朋友告诉周昌赵尧虽然年纪轻轻,却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会接替周昌御史大夫的职位。周昌哈哈大笑,不相信,认为赵尧只是一个刀笔吏而已。这次周昌可看走了眼。% O. m2 N: t! m

4 ?+ M. {8 J& B% y, P) x% X  话说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如意刚刚十岁,刘邦怕自己死后吕后陷害如意,日夜担忧,时常悲歌不已。刘邦是一个喜欢自己作词作曲,自己亲自演唱的歌手,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衣锦还乡,就向家乡的乡亲们现场唱过一首《大风歌》。那首歌气魄宏大,现在唱的悲歌却催人泪下,大臣们听得满心不是滋味,又都猜不透刘邦为什么心情这么坏。刚好这时赵尧在刘邦身边,对刘邦说:“我知道陛下为什么闷闷不乐,是不是担心吕后和戚夫人有嫌隙,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保全性命?”这话正搔到刘邦的痒处,刘邦赶紧询问赵尧有什么好办法。赵尧胸有成竹地说:“陛下应该给赵王立一个身份尊贵又强有力的丞相,而且这个丞相还必须是太后和太子以及群臣都敬畏的人。”刘邦忙问:“对对对,我也这样想,可是满朝大臣之中,谁才符合这个条件呢?”赵尧回答说:“只有御史大夫周昌是最合适的人选。”7 G: m3 r" Q  O$ c

9 R* Y. H. C6 ]: A2 u  刘邦称善,于是召周昌前来,对他说:“我有一件事想麻烦你,你去给赵王做相好吗?”周昌一听就哭了:“我一直跟随在陛下身边,没有做错什么事啊,干吗要贬我的官,把我赶到诸侯国去?”刘邦安慰他说:“我也知道这是贬了你的官,可是我日日夜夜担心的就是赵王,想着没有你的辅佐赵王将来连性命可能都保不住,请你帮帮我这个忙吧!”
* ^/ {; B5 e4 j/ j; ?& _* J) j/ e0 y: I4 O' S! q8 O* m
  周昌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哭哭啼啼地上任去了。这边厢顺理成章地,赵尧就坐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周昌那个视赵尧为奇才的朋友的预言应验了。6 f- d0 o2 x3 m1 r4 r
% p& X$ {; F9 o- v: g3 L
  刘邦驾崩后,吕后果然要对赵王下手,数次派使者召赵王入朝,想加害赵王。周昌让赵王以生病为借口,坚决不去长安。吕后大怒,心说当年我下跪感谢你替我的儿子说话,保住了太子的地位,现在你却反过来帮助赵王。于是心生一计,先召周昌入朝。周昌没有借口不来啊,到了长安,吕后把周昌好一顿数落,说你难道不知道戚夫人是我的死对头吗?你不帮着我却帮着她!8 j3 z" @: W" m3 @
6 f5 G5 w. q7 A/ M9 J" a* D" [
  支开了周昌,吕后又派使者去召赵王。赵王没办法,只好来到长安,一个多月后就被吕后毒死了。周昌没有完成刘邦郑重交托给他的使命,一怒之下,赌气不再上朝,也从此不再见吕后的面,三年后就死了。顶替他的职位的赵尧,五年后吕后查清原来让周昌辅佐赵王的计策原来是他想出来的,也罢了赵尧的御史大夫。
5 Z$ b4 J+ Y9 \2 p
  ^  M& {5 m. E+ t. m$ e. V  可惜,那位朋友虽然预见到了赵尧将顶替周昌的职位,却没有预见到赵尧被免职的结局。听到这个消息,九泉之下的周昌应该有一丝欣慰吧。
* S7 w# L( M) n: |4 z- Z7 H2 M$ q' I; z3 b6 y1 r: j0 [
  【个性点评】
( r& X$ c7 `; N1 r) r8 V  {" k/ T1 x4 I% \/ R( j- d8 H+ o
  周昌和刘邦真是互为知己。在刘邦这样的流氓皇帝手下当差,再耿介的大臣也会遭到羞辱,但是也只有周昌这样的硬骨头才敢骂刘邦是像夏桀和殷纣王那样的暴君。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也足够刻毒的了。而刘邦居然饶恕了周昌。非但饶恕了周昌,还把自己最喜爱的儿子的性命交托给周昌,即使最终仍然没有保住赵王的性命,二人之间莫逆于心的信任还是令人艳羡。周昌性格鲜明,因为怕辜负了刘邦的信任,就一辈子不再见吕后的面,连朝都不上,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U: w% @) F. k3 p/ N+ D

* A, _% m; m1 h- I  如果生在今天,周昌最好的职位应该是监察部部长,他的存在肯定会让贪官污吏们人人自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10-9 14:18 , Processed in 0.0422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